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2号文库
毛概 论文--关于大学生就业难的社会实践
编辑:心旷神怡 识别码:21-1132449 12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9-09 13:12:32 来源:网络

第一篇:毛概 论文--关于大学生就业难的社会实践

大学生“就业难”现状调查及认知

建筑学10(1)班:卢凯杰(J10210222、***)、楼淇科(J10210221、***)、章俊(J10230108、***)、洪扬(J10210215、***); 建筑学10(2)班:周扬(J10210134、***)

指导老师:毕昌萍

摘 要:近几年,由于高校每年毕业人数的增加和就业机会减少的影响,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日趋严峻。毕业生的就业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大学生在毕业后能否顺利就业,已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大学生就业难既有社会原因、政策原因,也有大学生自身的原因。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事关大学生的切身利益,更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需要大学生、高校、企业和政府共同的努力。

关键词: 大学生 就业现状 自我认知 就业准备 择业观

大学毕业生一直是社会的主力军,是社会发展的中流砥柱。然而近几年,由于美国金融危机给全球带来的影响和高校每年毕业人数的增加,同时高等院校的连年扩招带来的就业难问题。随着1999年首批扩招学生毕业走向社会,一个严峻的现实摆在了大学生面前,需求少了,毕业生多了。严峻的就业形势随着扩招后毕业生的增加愈演愈烈。高等学校育人方面自身的不足。大学生天之骄子、人上人的心理在高校的教育管理中根深蒂固。很多高校对大学生在社会上的就业问题或认识不深,或准备不足或指导不力,以至于几乎所有的高校都曾出现过自己培养出来的学生因为缺少对应聘过程的准备工作而在竞争中败比的案例。

我国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导致大量高素质人才囤积,这不但给大学生造成了严重的心理压力,更影响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客观的社会背景条件下,大学生存在一些主观因素也对就业产生了很大影响。如大学生的择业观、对就业地点、月薪的要求、就业计划的制定、对就业形势和途径的了解、就业工作的前期准备力度、是否有吃苦耐劳的精神等也成为了大学生就业决策的重要影响因素。

高校毕业生是宝贵的人才资源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生力军。当前,我国正处在加快建设小康社会、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大量高素质的劳动者。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促使广大高校毕业生及时进入各行各业就业,改善从业人员素质和结构,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保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实现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至关重要。就业是民生之本、安国之策。积极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是党和政府执政为民、解决民生问题的重要举措,可以解决广大毕业生个人的长远发展问题,解除千千万万个家庭的后顾之忧,对于保持社会的长治久安、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客观原因分析

大学生就业的形势总体来说比较严峻。一方面,国家整体的就业形势不佳,形成的劳动力进入市场经济体制后明显过剩;另一方面,大学扩招政策正在逐步推行,据我所知,202_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到495万人,这个数字在202_年为413万人,202_年只有338万人,202_年280万人,平均每年增幅20%左右,就业工作任务十分艰巨。另一方面,好工作挤破头,不好的单位看不上,又加剧了大学生就 业难的现状。“毕业即失业”,这种离中国大学生曾经非常遥远的现象,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急速推进,如今似乎已经司空见惯了。202_年中国高校录取率达到93.7%。于是,中国大学生的供给呈现高速增长,劳动力市场严重饱和。

大学生在就业区域、就业单位性质选择上矛盾突出,期望薪酬高于企业对其预期。大学生就业现状表现为:社会需求变化加剧,供需结构性矛盾增强,“有业不就”和“无业可就”共存。目前,大学生对就业信心不足,对就业形势表示不乐观、就业形势堪忧的比例相对增加很多。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出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们小组同学在就业难问题的探究上有了一定的认知和了解。

(一)受社会整体就业环境影响

毕业生就业压力加大的这几年,恰好是我国总体就业矛盾加剧的几年,新生劳动力就业与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相互交织,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十分尖锐。来自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统计数字表明:虽然 202_ 年城镇安排就业人数创纪录地突破1000万人,但依然还有1400万人待业。202_年可提供的就业岗位总计也只有约1200万个,但新增就业人数达到2400万人。这样一来,劳动力供给严重大于岗位需求,大学毕业生就业空间也必然受到挤压,适合他们的岗位也就面临着激烈的竞争。

(二)区域发展差距以及城乡二元结构

区域发展差距引起的就业不平均表现为“有人没事干,有事没人干”、“事儿多的地方人少,人多的地方岗位少”等等现象。一方面,由于区域和城乡之间的鸿沟,大学毕业生在择业时更多地考虑城市和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众多的毕业生竞争有限的岗位,千军万马挤“独木桥”。国家人事部公布的数据表明,202_年仅北京,广州、上海、深圳4个城市就接收了15个省市 10.9%的大学生。另一方面,广大欠发达地区和基层普遍缺乏人才,急需智力投入和支持,但由于分配制度、用人制度、户籍政策、保障制度,编制数量、经费困难等方面的影响,毕业生即使想到这些地方去就业也往往难以落实。这就在客观上造成大学生到西部、到基层就业的空间狭小、渠道不畅,也加剧了毕业生就业的困难。

(三)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

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大也与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有一定关系。高校在招生中带有一定的盲目性,不能敏锐地感知社会需求的变化,从而相应地调整优化专业设置,一些地方高校在扩招后投入跟不上,办学条件相对落后;一些学校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人才培养不能完全适应用人单位的需要等等。

(四)社会对大学毕业生就业的观念更新滞后

社会对大学毕业生就业的观念更新滞后。许多人认为上了大学就是“鲤鱼跳龙门”,身份改变了,一定要找个好工作才算就业;很多家长认为,大学毕业生干具体工作就不算体面就业等。导致相当一部分大学毕业生就业预期较高,不能适应就业市场的需要。许多大学毕业生宁肯 “漂” 在大城市,也不愿到地方、到基层、到中小城市就业。就高不就低的结果进一步加剧了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目前,人才市场上很多用人单位都要求有工作经验者优先,明确表示不考虑应届毕业生或者不要女生。用人单位存在的这种错误认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毕业生就业。

二、调查方式及结果分析

本次社会调查采用问卷形式,我们自己制作了一份问卷,针对不同年级,调查了每个年级对于就业问题的认知和看法,主要围绕大学生对于就业形式的认知和准备、薪金和选择就业岗位的方式等方面展开了调查。本次的调查问卷主要在建筑工程学院各个年级不同专业选择性的发放了调查问卷,使得调查的结果有一定的代表性。我们小组共发放了100张调查问卷,成功回收了92张,无效的2张,问卷回收率为92%,合格率为97.8%。

(一)大学生对就业形势的认知情况

问卷中我们设置了第一和第二个问题来了解大学生对就业形势的认识。通过数据处理发现,不同年级对就业现状的看法存在不同:年级越高,对就业形势的表现出越不乐观的态度,大三以上的学生多数认为我国当前就业形势严峻;而大一大二的学生对就业前景持较为乐观的态度。这说明低年级学生对就业现状没有很理性的认识,也没有从其他渠道获得就业方面的知识,高年级的同学相对关心就业形势。

这样的结果理论上来说属于正常,但“未雨绸缪”的思想应该深入每个大学生的大脑,如果等到需要就业时才有这种获取就业信息的意识,回过头才发现自己荒废了好几年的大好时光。临时盲目的择业也很难有称心如意的结果。所以,我们小组认识,大学前几年如果能够对于就业形势有一定的关注,认知和了解,那么对于毕业就业时候的恐惧和无所适从就会少很多,并且在对就业形势有很好的认识基础上就会把握好大学的光阴,为以后的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大学生的就业准备情况

就业是每个大学生都要遇到的问题,每个学生都对未来的职业有过憧憬,调查发现,不少学生都曾经制定过就业计划,或详细或简略。由于不同年级学生对就业形势的了解程度不同,他们所产生的就业紧迫感也不同。从问卷中第一和第七题的选择情况来看,大三大四的学生基本都做过详细的就业计划,大二的学生有简略的计划,大一新生基本未计划过自己的职业生涯。

调查还显示,有不少学生选择了毕业后出国深造而非立即就业。近年来,留学热潮日益高涨,有的的确是为了“深造”,有的则是逃避就业。一些懵懂的学生或盲目跟风或被家长“赶鸭子上架”,“不明不白”地出了国,耗费了极大的经济和时间成本,承受着巨大的身心压力,可能影响到学业进步和个人长远发展。

(三)大学生的择业观及其改变

问卷中我们特别设置了三、四、五、六、九这几个问题,对当代大学生的择业观做了较全面的调查,将结果数据做成了饼图。从图中可以明显的发现,大部分大学生的择业观念较为正确。如大部分学生对毕业初期月薪定位在1000-4000左右,这从现在的物价角度来说,是比较合理的定位;多数人也愿意尝试艰苦的工作岗位,说明现在大学生具有吃苦耐劳的奋斗精神。

但与此同时,我们依旧不难发现,现代大学生的择业观正在悄然改变。从大学生对就业地点的选择情况来看,现代大学生更注重经济价值而非社会价值。因为,经济发达城市因为能得到更多的政策支持,经济的竞争力和活力不断加强,与此相随的就业机会和职业收入也水涨船高,原本更看重眼前的经济收入的求职大学生现在更看重未来的发展前景。

三、各方面对于“就业难”问题所应该采取的措施

大学生就业是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对于大学生”就业难”这一社会现象,各方面对于大学生就业应该做出积极的调试,人学毕业斗是我国的稀缺资源,无论是暂时没有就业,还是被逼无奈的学非所用,对于国家来说都是一种珍贵资源的浪费,只有解决好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才能不断创造社会财富。(一)政府角度

要采取更加积极的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的政策。从政府来讲,要采取更加积极的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的政策。政府要通过 宏观调控这只“手”,为毕业生就业营造良好的制度性、政策性环境,出台更加 积极的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的政策。

1通过发展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增加就业岗位,积极开发和创造适合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公益性岗位。

2、综合运用财政、税收、金融等“杠杆”,使各类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民营企业成为吸纳大学毕业生就业的“蓄水池”。

3、通过创业教育、政策扶持和项目指导,激活大学毕业生的创业热情和创业才智。

4、大力深化户籍、人事和用工制度的改革,切实加强政策之间的协调性和配套性。

5、通过完善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为大学毕业生求职就业提供更加热情、周到、高效的就业服务和帮助。

(二)高校角度

从高校来说,要把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摆到学校工作更加重要的位置上。进一步深化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明确不同层次高校的办学宗旨和目标,高校要主动适应社会需求和就业市场的变化,加大学科和专业结构调整力度,坚持年度招生计划与毕业生就业率适度挂钩,逐步实现由人才供给导向型向就业需求导向型 的转化。进一步整合和优化教育资源,着力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同时,全面落实就业的“一把手”工程,确保就业指导服务在机构、人员、经费上的“三 到位”,健全就业工作体系;要普遍开设就业指导课程,对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就 业指导,提高就业指导的“全程化、全员化、专业化,信息化”水平,努力提高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和社会适应力。同时,重点帮助困难家庭高校毕业生落实就业,高等学校要针对困难家庭毕业生的特点和需求开展就业指导,提供“一对一”的就业服务和重点推荐,并尽量给予适当求职经济补贴。

(三)用人单位和社会各方面角度

用人单位应该树立正确的用人观念,消除性别、学历等偏见,完善用人机制。此外,广大学生家长和社会各方也要正确看待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更新就业观念,帮助大学毕业生合理确定就业期望。新闻媒体也要引导社会、高校、家 长、学生树立行行可建功、处处能立业、劳动最光荣的新型就业观和成才观,在全社会形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风尚。要通过持续地开展主题突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宣传报道活动,大力宣传党和国家对高校毕业生的重视和关心,宣传政府促进毕业生就业的方针、政策;宣传大学 生基层就业、自主创业的先进典型,宣传各地、高等学校及用人单位好的做法和经验。要坚持正面宣传,进一步唤起全社会的关心、理解和支持,形成共同促进大学生就业的良好局面,避免炒作和渲染,努力维护高校和社会稳定。

四、实践总结

统计结果表明,高年级的大学生对当前就业形势有客观的了解,但35%以上的大学生不能够及时完成角色转换,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走向社会。大学生在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时,往往很少能真正做到全面了解自己,这需要我们冷静思考。

大学生就业工作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整体建设。因此,面对严峻的大学生就业形势,政府、高校以及大学生自身都应认真对待。

首先,政府应加大宏观调控力度,引导劳动力市场健康发展。同时加快经济发展,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在此基础上,制定各种优惠政策,鼓励大学生创业。

高校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培养人才,切实提升大学生综合能力,在进行就业服务指导工作时,加大对低年级学生就业状况的宣传。

大学生自身应认清就业形势,树立正确择业观念,与时俱进,不断增强社会责任,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丰富实践经验。大学生就业行事虽然严峻,但社会不会淘汰有能力的人,大学生能否为就业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决定着他们能否在将来的激烈竞争中胜出。所以当代大学生应该提前着手准备,为将来步入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大学生对就业形势认知及就业准备情况调查问卷

本调查问卷不记姓名,所有的资料仅用于统计分析,请将您的真实想法和个人情况告诉我们,我们将对您的个人资料予以保密,不会影响到您的学习和生活,谢谢合作!

—————————————————————————————————————————————

一、你现在所处的年级段(请在所选处打钩,以下同此)

A 大一 B 大二 C 大三 D大四 E 其他___

二、你认为当今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如何?

A 很不错 B 一般 C 严峻 D 很糟糕 E 不清楚 三、一毕业你的选择将是

A 先就业再择业 B 非对口专业不做 C 出国深造 D自创业

四、你对毕业初期1-2年内的工资定位

A 1000以下 B 1000-2500 C 2500-4000 D 4000以上

五、当你找不到适合工作时,你是否愿意到基层等艰苦的工作岗位

A 不愿意 C 愿意 D 无所谓 E 没考虑过

六、你在进行就业决策时哪些因素对你影响较大(此题可以多选)

A 父母意见 B 个人意愿 C学校推荐 D 社会需要 E 其他___

七、你有为将来就业制定一份详细的计划吗

A 有一份详细的计划 B 有大概的计划 C 没有 D 不清楚

八、你知道的就业途径有哪些

A 国家计划分配 B校园招聘会 C 网络求职 D 人才市场 E 家长或其他社会关系

九、你希望将来的就业地区是

A 大学所在城市 B 经济较发达城市 C 你的家乡 D 其他___

十、你希望学校采用哪种就业指导方式(此题可以多选)A就业指导讲座 B面对面咨询 C学长经验分享 D案例分析 E其他___

真诚感谢您的合作!

第二篇:毛概论文大学生就业

改善民生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浅谈大学生就业问题

专业:08级旅游管理

学号:00860009

姓名:岳晓燕

指导老师: 程宝华

改善民生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浅谈大学生就业问题

摘 要: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当前,我大学生出现就业困境的深层原因在于:整体社会就业差强人意、产业结构变迁与就业结构调整滞后、高等教育本身存在问题、学校对学生的就业指导欠缺、学校教学质量影响了学生的就业、自我定位存在问题、就业观念存在误区、学业不精等。应针对这些问题的存在,社会、学校及大学生自身要积极采取应对措施增加就业,使大学生能够人尽其才,为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关键词: 和谐社会; 大学生; 就业

美国金融危机已经使得中国出口形势恶化,而内部消费需求又短期难以提振,这将导致社会总需求下降,继而对产品和劳务的需求减少,最终减少对劳动力的需求。面对就业压力日益严峻的中国人才市场来说,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大学生的就业将遭遇多方面的挑战和挤压。在整体环境堪忧的情况下,应届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将不得不面对残酷的现实。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202_年《社会蓝皮书》指出,202_年全国近500万高校毕业生中,至今仍然有100万没有找到工作。对于国家而言,大学生作为国家社会重点培养的各方面人才,只有得到自己的工作岗位,才能拥有发挥聪明才智、服务社会、报效祖国,也有利于社会国家的稳定与发展。对于大学生自身来说,这不仅可以享受自己通过劳动得到的物质成果,而且能够得到知识和技能的充实和提高,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因此,通过分析当前经济危机给我国经济带来的影响,了解当前国内的整个就业局势、相关信息动态,让毕业生详细掌握当前的就业形势,适应当前的就业状况以更好的实现就业。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尤其关键。

一、目前我国大学生就业情况

毕业生就业与我国整个就业形势密不可分,经济危机的来袭,更给大学生的就业带来多方面的挑战和挤压。通过调查发现,202_年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率有所下降,而职高院校学生就业率与往年持平。统计研究数据表明,202_届大学毕业生半年后的就业率约为86%,比起202_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就业率下降了1.5个百分点;202_届211院校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为89%(非失业率90%),非211本科院校为87%、高职高专为84%;而202_届半年后就业率211院校为93%(非失业率94%)、非211本科院校为90%、高职高专院校为84%。其中,202_届大学毕业生约1/3的就业是在毕业后半年内完成的。

根据调查,202_届本科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最高的专业大类是工学和管理学,最差的是法学和哲学,高职高专就业率最高的是资源开发与测绘大类,最差的是旅游和文化管理大类。

202_年毕业半年后仍未就业者总数最多的10个本科专业,总失业人数为10.75万人,占本科失业总人数的35.9%,其中有8个专业同时也是202_届毕业生失业人数最多的专业:法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英语、国际经济与贸易、工商管理、汉语言文学、电子信息工程、会计学。

毕业半年后仍未就业人数最多的10个高职高专专业失业人数为14.67万,占了高职高专失业量的34.2%。其中7个专业同时是202_届毕业生失业人数最多专业:计算机应用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电子商务、会计电算化、物流管理、计算机网络技术、商务英语。

此外,“202_年就业蓝皮书”还指出,统计数据表明,制造业雇用了本科毕业生的27%和高职高专毕业生的31%,是应届大学毕业生最大的就业行业。民营企业和个体企业是202_届大学毕业生就业最多的雇主类型,雇用了34%的211大学应届毕业生、44%的非211本科应届毕业生和60%的高职高专应届毕业生。202_届大学毕业生就业最多的雇主规模是300人以下,211为36%、非211本科为47%、高职高专为54%。(《202_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

据介绍,20世纪80年代出生的接受高等教育的青年,以每年300万至400万的规模进入就业市场。根据各级学校招生人数的统计预测,到202_年,大学层次毕业生数量将达到峰值,约758万人,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大学生就业压力不会减弱。

二、造成大学就业难的因素

就业问题不仅关系到大学生的切身利益,而且关系到国家发展稳定的大局,关系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目标的实现,因此必须探寻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以寻找解决的对策,从而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率。

(一)社会因素

1、整个社会就业现状差强人意。失业是一个社会问题,主要与一个国家就业需求状况以及产业结构调整、国家经济政策失调有关。我国正处于转型期,政府机构改革和经济体制转轨迫使国有单位减员增效,吸纳能力大幅下降。整个社会就业形势日趋严峻,中国的劳动力市场目前面临来自约1 400万国企下岗失业人员、1.5亿农村富余劳力和近1 000万城镇新增劳力的巨大压力。政府一直在努力通过发展服务业等多种途径缓解压力,但据权威预测,中国未来3~5年,每年城镇需安排2 200~2 300万人就业,即使经济保持7%~8%的增长率,仍会出现每年上千万的“工作缺口”。在社会就业市场的吸纳能力没有相应增长的背景下,我国高校大规模扩招后的本科生相继毕业,一年多于一年。因此,毕业生就业问题显得更加突出,引人注目。

2、产业结构变迁及就业结构调整滞后。就业结构存在于产业结构之中,其特征和变迁受到产业结构的特征和变迁的决定。产业结构调整内在要求就业结构与之相适应。但目前,我国就业结构调整明显滞后于产业结构调整,以至出现了“有增长无就业”现象。第二产业最易受到“资本深化”影响,其就业弹性系数下降显著。第三产业的就业弹性较高,但其容纳的就业量还不高。我国第三产业就业弹性与就业规模保持正向关系,但显著性不强,表明当前第三产业对就业的支持程度较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也是造成就业率下降的内生原因。一般来说,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有利于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但近年来,我国经济增长方式正加速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一方面,高新技术企业对就业岗位的需求数量有限;另一方面,对就业者的技术水平、职业素养、创新能力要求不断提高。“求职难”正成为劳动力市场的普遍现象甚至一些高学历人才也加入了失业大军,或者“降格以求”,加入到低层次就业岗位的竞争。

(二)学校因素

1、高等教育本身存在问题。我国高校招生缺乏自主性,计划经济痕迹依然浓重,没有与市场“零距离”接触。首先高校培养层次比例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各层次就业率与同期招生数层次结构呈反向,研究生供小于求,本科生供求基本平衡,专科生供大于求。其次,高校现有学科专业结构存在问题。学科专业供求错位,专业设置趋同化、集中化,这样势必造成课程结构的僵化,闭门造车,脱离实际。学校不能以市场需要、知识结构需要为导向,学科专业结构、课程结构急需调整。第三,重学术教育轻职业教育。不管什么类型、什么层次的高校都一味向综合性研究型大学靠拢。毕业生多数要走向生产第一线,而学校办学的指导思想和课程设置都偏重学术性,忽视学生就业所需的职业技能培养,学校教育与市场要求的严重脱节。

2、学校对学生的就业指导欠缺。很多学生到了毕业时才想到就业问题,才认识到就业问题与自己息息相关,这与学校就业指导方面工作的匮乏有很大的关系。很多学校没有就业指导课,即使有也不够系统,很多时候就是请一些专家讲一讲就业的形势,或者就业过程中注意的事项就作罢,很难达到指导的目的。

3、学校教学质量影响了学生的就业。学校的大幅度扩招造成了师资队伍严重不足,有时一个教师担任多门课程,无心搞科研,教学质量的下滑影响到了学生所学知识的提高。而且学校有些课程的设置不注重应用性,脱离了实际,在学校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会很困难,与实际脱节,这些都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学生的就业。

(三)大学生自身因素。

1、自我定位存在问题——大学毕业必然是精英。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高等教育正在实现几十来的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越来越趋近大众化。而广大学生及其家长对毕业生就业的看法依然停留在十几年前精英教育阶段的观念上:只要大学毕业,就意味着是“精英”,一定得有一个体面的工作。因此,毕业生及其家长十分强调单位的性质、行政级别(或企业规模)、中心地理位置及起点待遇等。所以观念不能及时革新,思想不能与时俱进,是毕业生就业难的症结所在。刚毕业的大学生从各方面来看创造出的价值都是有限的,因此应理性地给自己一个较为准确的定位。

2、就业观念存在误区。现在有些大学生不是找不到工作,而是找不到满意的工作,在选择就业城市时,他们喜欢去大城市,喜欢去沿海地区;在选择单位时,他们喜欢去机关高校等单位,在选择岗位时喜欢待遇好的。而事实上存在着更多就业机遇的往往是西北地区、民办企业等等,但这些往往不是大学生选择的对象,在这些更能够发挥大学生作用的地方往往招不到大学生,因为大学生认为这样的地方会埋没了自己,会让自己英雄无用武之地,所以在择业时更喜欢留在大城市中。而大城市竞争是非常激烈的,这样对人才也是非常挑剔的,所以常常有人很难就业。

3、学业不精导致就业难。有些学生上大学并不是为了学真知,而是为了混文凭,抱着这种想法进入大学的人往往不会踏踏实实地坐下来研究学问。他们有时流连于网吧,有时上课睡觉,这样的学生在走入社会时往往在专业技能方面败下阵来,丧失了就业的机会。

三、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几点建议

(一)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改善就业结构 要充分利用第三产业吸纳劳动力多的特点(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第三产业GDP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可容纳130万个劳动力,第二产业GDP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只容纳80万个劳动力),继续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进一步增加第三产业的就业容量。我国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例虽然从改革开放前的12.2%提高到1996年的26%,但发达国家水平一般都在60%左右,有的超过了70%。我国的发展潜力还很大,开拓第三产业的就业岗位还大有可为。发展第三产业不要只盯在发展商业、特别是建大商场上。据有关部门分析,国内不少大城市大型商场的数量已大大高于欧美大城市的水平,这样下去不仅不能加速发展,促进就业,反而会造成新的结构失衡与职工下岗。要大力发展社区服务业,要多搞“便民店”,不要盲目发展“超市”,要开拓各种服务于家庭生活,包括针对特定人群、特定需要的项目和就业岗位。

(二)重视发挥劳动密集型产业对就业的促进作用

要从我国国情出发,充分认识劳动密集型产业与传统手工业在促进就业中的积极作用。一是,重工业或高科技领域一个就业岗位普遍要占用几十万元的生产经营资金,而劳动密集型生产就低得多,有的甚至人均占用资金不超过万元,投入资金少,创造就业机会多;二是,我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资金较紧张,财力不富裕,不可能像一些发达国家在经济结构调整中大量投入资金创造就业机会或进行经济补偿;三是,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传统手工艺具有悠久的历史,这是我们的优势;四是,产品越有特色、越具民族文化特征就越有市场优势,有利于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足与发展。因此,注意发挥我国民族特色与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保留和挖掘有特色的传统手工艺技术,尤其是发展国际市场需要的传统手工艺商品生产大有可为,同时也能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

(三)继续推进企业改革,稳定企业的就业需求

要按照中央关于“抓大放小”的要求和一系列方针政策深化企业改革。一方面要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方向,促进国有企业转换机制,增强活力并落实其促进就业的社会责任。另一方面,要进一步研究实施扶持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从就业角度看:一是小企业数量大,在就业总量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二是小企业投入少,经营与就业方式比较灵活,有利于活跃劳动力市场;三是小企业通常与大企业保持密切的协作关系,小企业的存在支持了大企业的经营,间接保证了大企业的就业;四是在市场竞争中,大企业转型困难,面对市场缩减往往只能采取裁员措施,且动辄裁员数千人以至上万人,对社会就业影响很大,而小企业调整对就业振动小。为了防止以大欺小,维护公平竞争,要限制大企业、大集团的过分扩张与垄断。对小企业不仅要“放”,还要推行保护小企业经营与发展的财经政策与社会政策,以形成适合我国国情的企业结构和就业结构,推动小企业在改制与发展中吸纳更多的社会劳动力,发挥小企业吸纳就业的社会作用。

(四)发展职业培训机构,大胆尝试校企联姻 刚从学校里出来的学生除了动手能力弱外,表达沟通能力也普遍存在问题。学校应增设职业培训机构或增加职业素质教育课程,包括商务礼仪、心理健康、与人沟通、融入团队等内容。将职业素质培训与实习结合起来,真正使毕业实习起到缩小、弥合学校教育与市场需求之缝的作用。

(五)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

就业指导工作的目的就是促进毕业生充分合理地就业。将就业指导贯穿于大学生活的全过程,根据学生成长和发展规律,将大学教育过程分为几个阶段,分别确定工作重点,合理安排不同阶段就业工作的内容。根据学生的自身情况,加强对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设计,让他们知道为实现自己的目标要做好哪些准备。将就业指导渗透到教学中去,强化学生自学成才的意识,也让学生了解所学领域的发展前景,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加强就业指导课程建设,在教材选择上,要充分考虑到理论联系实际,在教学形式上,要引入多媒体技术,生动形象,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同时不要把就业指导课拘泥于课堂,要采用多种形式,如请一些优秀企事业人士做报告,开设模拟招聘活动,还应注意网络资源的利用,组建网上论坛,让师生可以在网上进行探讨。

(六)自主创业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体系改革的一个方向,也给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学习的“第三本护照”是创业能力。重视对大学生开展创业教育并将其在高校教程中加以正规化、制度化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趋势。

创业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通过各种可利用的教育方式来培养创业者的创业意识、创业思维、创业技能等各种创业综合素质,并最终使被教育者具有一定的创业能力。创业教育应注重对学生就业观念的转变,使学生由被动的就业观念转变为主动的创业观念,鼓励学生将创业作为自己职业的选择,并将自己的专业技能和兴趣特长相结合,创造出自己所期望的价值。自主创业是个体在解决就业问题上发挥主观能动性的重要形式。目前,上海市已出台了大学生创业培训试行方案,并首次设立了专门针对应届毕业生的上海创业教育培训中心,其创业培训规划包括入门培训、实务与创业培训、个性化辅导和开业跟踪扶持。大学生创业培训实施政府补贴,由劳动保障部门委托具有资质的创业培训机构负责实施。有志创业的大学生可以先培训充电、后创业实践,虽然在毕业时自主创业的学生终究只是少数,但是对所有的大学生在大学期间进行系统的创业教育、创业训练是必要的,努力培养他们创业的能力与素质,增强创业意识,为他们在将来的人生道路上自主创业、岗位立业作好准备。去年年初江苏大学成立学生创业学校。武汉大学也宣布允许学生休学创业,建立了大学生创业基金,并组织专家教授编写创业课教材,在全体本科生中增设“创业课”,教有能力的学生“做老板”。对毕业生自主创业政策、自主创业的可能性和素质要求、实施途径及发展趋势等的研究,对毕业生自主创业的引导等也是高校应加强研究的课题。

(七)大学生应提高自身素质,更新就业观念 目前就业市场上的激烈竞争,实际上是能力与素质的竞争,大学生要把就业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的手上。在大学生涯中,要全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要充分利用高校这一平台,不断地塑造自己,完善自己,在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的同时,还要注意培养自己的动手能力。

随着就业形势的变化,大学生们应更新自己的就业观念,革除那些陈旧的观念,使自己从那些条条框框中解脱出来,把目光由原来的国家机关、重点单位转向那些民营企业和“三资”企业,就业地区由那些经济发展地区转向西部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那些地方更能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另外,大学生们要认清就业形势,主动学习和掌握就业技巧,提高择业能力,对自己要有正确的认识,合理地确定就业期望值。只有这样,才能摆正自己的位置,在就业竞争中处于主动地位。

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跨越式发展,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深化,“双向选择,自主择业”成为大学生就业的主要方式,因而,毕业生就业工作也相应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水平与质量不仅关系到毕业生能否顺利就业,而且对于高等教育的可持续以及社会稳定和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意义。社会各界应充分认识到大学生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使大学生的才能得到充分发挥,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参考文献:

[1]丁宁宁,葛延风.构建和谐社会——30年社会政策聚焦[M].中国发展出版社,202_.[2]孙长缨.当代大学生就业研究[M].高等教育出版社,202_.[3]黄炜,岳素娜,张才纯.大学生就业不难[M].科学出版社,202_.[4]周航.大学生就业与创业[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2_.

第三篇:大学生就业情况毛概社会实践报告

今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国民教育的提高,高校的不断扩招,大学生群体不断扩张膨胀,大学生就业难等一系列社会性间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近年来深圳富士康公司发生的连续跳楼事件,在人们为那些年轻的生命感到惋惜的时候,也更加关注目前大学生就业难的间题。解决大学生这个弱势群体的就业难间题、生活难等间题,已经迫在眉睫,只有真正的解决这个间题,才能促进社会的和谐安定,才能能真正把知识变成生产力,从而推动一个国家的实力发展。

首先,弱势群体这一概念,在以前虽然不同程度上也划分过一定阶级、一定人群,但还没有把大学生纳入其列,随着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生活难等间题的日益加剧、形式的更加严峻,无形中把大学生划分到了实实在在的弱势群体之列,毕业即失业的言论已经不再是危言耸听、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的情况下,社会上存在的许许多多、或明或暗的漠视态度和歧视行为,使大学生弱视群体无法获得平等的就业权,被无情地剥夺了公平竞争的资格,也引发了种种社会冲突和矛盾。

据国家人力资源部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就连续八年来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统计:202_年212万、202_年280万、202_年333万、202_年413万、202_年495万、202_年559万、202_年610万、202_年631万,从详细数据观察,可见毕业生的人数程猛增趋势,八年累计3533万,而据教育权威部门统计显示:到目前为止202_年毕业生就业率仅为35%,加之以往毕业还役有就业的学生,并且不考虑虚假就业信息的存在,我们可以看到目前的就业形势是多么严峻,如此庞大的基数已形成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在以往的毕业生还没有一个良好的就业环境之下,又一拨的人群又加之到来,紧缺的、理想的就业岗位上更显得前什后继。虽然许多的企业面临用工荒,但所提供的岗位都是普工岗位,整个社会都在鼓励大学生下基层,从基础干起,但这又与上学最终的初衷相违背,从而甚至形成了教育无用论的局面。以至于他们高不成低不就,从而走向社会的弱势群体、边缘人群。

其次,之所以出现大学生就业难的间题,大学生自身也存在着不少间题。一方面许多的大学生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不高,缺乏实际经验,动手能力极差。在具体的工作中胜任不了领导交给的任务,且怨天尤人;另一方面,大学生中也存在错误的就业观念许多大学生受到传统观念的束缚,对工作的期望值过高。他们始终以天之骄子身份自居,姿态过高,对自身和现实缺乏准确的评估,缺乏正确的就业心态。这些都要求加强大学生自身素质修炼与转变就业观念,调整就业心态,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职业发展理念,要认清自身的现状,不能太急功近利,合理地降低就业期望值,要注重自身经验的积累和技能的培养。要加强社会实践锻炼,抓住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努力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水平,通过多形式、多渠道的方式主动寻找就业之路。

另外,出现这样现状的另一个原因就是一一企业。自202_年下半年金融危机的余波逐渐隐退,就业形式大大回暖。许多的企业虽面临用工荒的窘态,但一些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经验歧视和性别等歧视甚是严重,不能提供合理的平台。另外还有一些企业对劳动法的实施力度不够,缺乏培养人才、留用人才的经营理念,以至于眼睁睁的看着人才流失。这主要表现在企业的薪酬不合理、所提供的岗位不匹配、对劳动法的实施力度不够。许多企业对毕业生JA是挑三拣四,提出一些十分苛刻的就业协议条款,擅自延长试用期,无偿地占有毕业生的劳动成果。国家虽在这一方面加大力度规范、调整,但企业配合不积极。如果说每个企业的薪资都和公务员、事业性单位员工基本工资相持平,并为每位员工依法办理象公务员所享有的养老保险、住房公积金、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等社会保障,切实做好保证劳动者合法权益,这样的话他们就不会再与公务员做对比、追求公务员之路现象就会隐退,从而脚踏实地的为企业服务。

除此之外,大学生最低生活得不到保障,政府机制不够完善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大学生就业难和生活难的间题。现在无论是对农民还是到国家干部、公务员等不同群体都制定落实了相关保障措施:像公务员他们拥有相对较高的待遇、完善的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农民也逐步推行养老保险,实施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并给生活困难户发有低保补贴。而未就业大学生呢?什么都役有,成为一个被忽视的弱势群体、边缘人群。对此国家在以人为本的情况下也应当制定未就业学生相关保障体系,以促进社会均衡、和谐发展、推进社会注意建设。

另据调查,有很大一部分高校毕业生虽然都有着自行创业的激情,但绝大部分都被这样那样的困难所限制。国家、政府虽在某种程度上有所优抚。但对于大学生自主创业机制还不够完善,在政策上还存在程序复杂化等多方面问题。在大学生创业方面,国家、政府应当加大创业资金投放,政策优抚等。应从政策上支持引导大学生自主创业,为有志创业的青年学生搭建创业平台,提供创业培训、帮助其融资并给予相应的优惠政策,做到扶上马、送一程。切实解决创业资金、技术等问题。

最后,我认为,要切实解决好这些毕业生,这就要求无论是那个行业、那个部门都要形成一定的就业比例。政府应一方面规范、提高企业各项劳动保障制度,吸取一部分人群;另一方面政府诸多职能部门也要有计划、有需要地解决一部分学生的就业。企业要有长远的眼光,努力将大学生培养成一个可以为企业带来活力与生产力的团体,而不是只把大学生当做劳动力。而作为大学生的我们,我们不能在心里把自己看做是需要社会照顾的弱势群体,我们要认清当前就业形势,牢记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努力学习和培养自己的专业素养和职业技能,要相信是金子在哪里都会发光的,只有我们拥有真正的能力和实力,才能被社会和企业所接受,才能创造我们自己人生的辉煌!

四、实践调查结果:

(一)、毕业后工作期望

目前大学生选择工作日渐趋于理性,能够从实际情况出发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例如:对工作方向的选择、对工作岗位的选择等。现在已经逐渐渐形成了为自己选工作的良好态势,而不是以前的为专业选工作。至目前我们统计所得出的结果显示,约有34%的毕业生现在从事的工作与自己所学专业没有什么联系,只有38%的毕业生现在从事的工作与自己所学专业联系比较密切。而且从现在的社会发展观察,目前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在毕业后选择先找一份工作,找到自己立足社会的经济来源,再找最适合自己的工作。据我们从300份调查统计得出:没换过工作的毕业生大约只占38%,而大约有42%的在职大学毕业生想换2份以上工作。

(二)、自我期许和对企业的期望

大约97%的毕业生表示能够胜任现在的工作,但是实践能力差和缺乏一定的专业技能成为了毕业生工作压力大的主要原因,相应的超过半数的毕业生表示在企业中最希望能得到专业技能的提高,而希望得到晋升和出国深造总共只占了21%。由以上可以看出,被调查的毕业生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更注重是自身素质于专业技能的提高,而不是简单的只是为了暂时的利益。

从中我们深深体会道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必须重视实践能力的提高,多参加社会实践和做与自己专业相关的兼职工作,不能再只局限于书本和课堂,而是要做到专业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争取日后能早日适应社会。

(三)、就业信息和途径

通过调查毕业生在毕业时最关心的信息分别是自己所学专业的就业形势以及用人单位的用人标准,分别达到了36%和20%,这说明大学毕业生希望与招聘单位能有一个沟通的机会。另外求职技巧也成为了一个关注的热点,这说明在学校里开设就业指导课和就业指导讲座的确是很有必要性。他们表示,通过专门的就业讲座、就业指导网站和校园招聘大会的形式能比较容易获得当时的就业信息。但他们同时表示校园招聘大会实际效用不大,渐渐兴起的网络求职和传统的人才招聘市场是毕业生的主要就业途径,而效仿国际的通过熟人介绍的方式就业亦占有一定的比重。

(四)、职业生涯规划

通过问卷结果的统计,我们看到半数左右的毕业生表示在大二、三开始考虑就业问题,大概10%的人大一就开始考虑,剩下的人则在大四或毕业时才开始考虑。在高校职业规划选项中,只有约11%的人知道职业规划并知道怎样规划,而59%的人则不了解职业规划。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至少在最近几届大学毕业生中,绝大部分的人在大学里职业规划意识淡薄。而且,绝大部分人表示学校提供的职业生涯发展课程没有太大的帮助。只有9%的毕业生对学校提供的职业生涯发展指导相关的讲座表示满意,但同时有25%的人表示当时学校根本无此项服务。由此我们可以看到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在各高校还未普及,而且课程质量普遍不高,不能达到学生的需求。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及相关讲座,以及提高提供就业指导质量应该成为各高校的重要任务。

第四篇:大学生就业毛概论文

论劳动力市场与大学生择业是怎样的

摘要:面对日益竞争激烈的劳动力市场,大学生群体将何去何从,他们又能否突出重围,寻找到属于他们的那一片蓝天?对这个社会,他们又能贡献出什么,而社会与大学又能为他们提供些什么?

关键词:劳动力市场;大学生;就业。

现在的中国社会的现实是就业形势相当严峻。大部分大学生都很难找到自己真正喜欢的职业。我们既然生活在当下,就没有必要去回避社会现实,唯有积极的调整自己,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

一、中国劳动力市场现状

【1】劳动力市场的完善和发展是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重要基础。近年来,中国劳动力市场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关键阶段。首先,劳动力市场的供给发生变化。针对未来劳动力供求变化趋势,国内存在“劳动力短缺论”和“劳动力供大于求论”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不管哪种观点正确,可以肯定的是,由于人口转变的快速完成,中国人口已经进入低生育、低死亡、低增长阶段,人口发展和劳动参与率变化趋势决定了后人口转变时期劳动年龄人口和劳动力供给必将发生明显变化,这种变化既表现为劳动力规模的变化,也体现在劳动力供给结构的变化。其次,农村劳动力转移进入一个新时代。中国的农村劳动力转移不仅受制于宏观经济发展形势,更面临着特殊的制度约束,这决定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呈现较强的波动性。但是,由于农村人口发展态势的变化、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实施和新农村建设的开展,农民工劳动力市场开始从“需求主导型”向“供给主导型”转变;同时,新生代农民工成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体,这个群体具有与老一代农民工不同的经济社会特征和行为,面临不同的经济环境与就业环境,其劳动供给行为将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城市就业形势,乃至社会经济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再次,就业形势更复杂。当前和未来中国就业形势不仅面临劳动力规模问题,而且面临劳动力结构的挑战,结构性失业问题将更突出;就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也日趋复杂;此外,国际经济将加深对中国就业形势的影响。最后,人力资本提升和效能发挥更显重要。在经历了30多年高速经济发展以后,中国经济面临着如何保持持续增长的重大问题。世界发达国家经济发展历程表明,人力资本是经济持续增长的关键因素,对正处于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模式转变的中国而言,这个关键因素无疑是未来经济增长的“推进器”。

二、大学生和学校应该做什么

随着我国加入WTO的步伐,我国与世界经济融为一体的程度加深了,要想在世界上立足就要搞好国民经济建设,提高人均GDP。我们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要把握住这大好机遇,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力争把祖国建设的更加繁荣富强。为此,我们更应该为自己做好职业规划。要从自身的实际出发,找出想做的而又能做的,分析自己的实力、价值和需要,然后考虑可行性,这就是通长所说的“职业规划”。对现在不再分配工作的大学生来说,应该从一开始就要有所准备。职业规划强调的是,要从填报高考志愿到进入大学校门开始,就要对自己以后的职业生涯进行思考规划。

如何有效利用大学四年或者更长时间充实完善自己?如何应对工作生活中出现的诸如经济、恋爱与婚姻、理想与信念、道德与情操等问题?提出这些问题及回答这些问题,在某种程度上将极大地决定一名大学生的未来。解决好这些问题为迷茫中的大学生在人生中提供了一个方向标。

时下,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应贯穿大学四年的呼声很高,很多大学生提出了就业指导服务不能仅仅是“季节性快餐”,而应为全程性指导服务,全方位切入。事实上,从国外的经验看,大学生应该从一踏进大学校门就应该开始职业规划,为自己的发展设定长远的目标。那么,如何做好大学生的职业规划呢?

(一)要正确的自我定位

要正确的自我定位,自我评估,要清楚的自我认识,发现自己的真正兴趣所在,要清楚的知道自己的实际情况,不可盲目无术。养成写日记的好习惯,对自己经历过的有意义的事情一一记录下来,有空的时候就拿来看看,经常回想自己爱出错的地方,以后就尽量地避免。

(二)做好自我规划

自我规划就是确定短期和长期目标。大学生这个人群受周围环境的影响特别明显。要不断的激励自己努力再努力。完成一个个的目标,那么最后的胜利一定属于你。在大学的四年里,每个人所采取的方式和途径各有不同,但是归纳起来也就是以下几点,第一年为检测时期,也就是刚才提到的自我定位。来到大学的校园里,不要埋头于学习,注意看一下周围的那些即将毕业的大学生们,看看他们是如何应对就业的,不妨为自己找准方向。第二年为定向期,知道了自己的具体情况就可以更清楚的为自己定位了。在此期间一定要打好专业基础。第三年为冲刺期,在定向的基础上好好的努力。不要空虚的过大学生活,到头来,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第四年为分化期,大四到了,工作的工作,考研的考研。分化很明显。总的来说,大学四年的规划基本上都是这个模式。

(三)学校应承担职业指导的责任

对于职业指导,我们来看看美国的毕业生是如何就业的。美国实行的也是毕业生自主择业制度,政府并不直接干预和限制,而是由劳工部、学校、中介机构、和用人单位进行协调进行。学校在其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是毕业生就业的“高参”。美国高校一般都有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进行职业指导和就业服务。而学校就业指导的重点就是推行四年职业规划项目。在学生入学的第一年,中心就开始对学生进行职业教育,帮助学生接触和了解就业状况;第二年帮助学生检查自己的性格、兴趣和专长,进而帮助学生选择专业;第三年帮助学生了解雇主资料和市场需求,参加一些社会实践和招聘会,让学生直接感受就业市场;第四年辅导学生写求职信,传授求职要领和面试技巧等专门技能。这种就业指导贯穿学生的整个大学生涯,对学生就业观的形成,增强择业能力和求职技巧很有帮助。就业指导中心还非常重视为毕业生提供就业服务,学校收集、整理的就业信息都要输入电脑,供学生随时查阅;此外,中心每年还要向雇主推荐学生就业,举办职业交流洽谈会,并负责接待雇主来校对毕业生进行面试。经学校推荐的毕业生成功就业率往往高于其他渠道。毕业生面对着求职的巨大压力,究竟缺乏的是什么?有关专家指出,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最缺乏的不是找不到就业的机会,而是不知道该去做什么工作、不知道自己会做什么工作。

三、结束语

最后我想用John F.Kennedy肯尼迪总统在就职演讲上的一席话来结束:“【2】不要问你的国家能为你做什么,先问问你能为你的国家做什么。”的确中国高校没有美国高校那么完备的体制,应该为学生做的更多。但我们大学生群体也要思考,我们能为这个国家、这个社会做什么。就业很重要,找一份好工作也很重要,但我认为最重要的是你心中有没有一颗报效祖国的心。

参考文献:

[1] 李建民.中国劳动力市场:前景、问题与对策 [M].天津 : 南开大学出版社,202_: 6-1.[2] 〔美〕John F.Kennedy.就职演讲 [Z].Washington D.C : 1961: 1-20.

第五篇:毛概社会实践论文

大学生对学校活动参与度调查

以昆明理工大学学生为例

陈林 张涛 魏海军 沈玉东 张春宝

张松月 赵丽莎 李恩莉

(生医141)

文章摘要:大学里的课外活动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进学生社会化,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个性等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于每个大学生而言,在步入大学之前,无不幻想过自己理想中的大学,有各种各样的社团,在大学四年的时光里,可以加入自己喜欢的社团,参加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在这些平台上,可以使学到更多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同时也使自己的才能得到尽情发挥。但是,现实中,对于学校活动的参与度并不高。这对于一个大学的学校文化建设和良好的学习氛围的形成是非常不利的,更重要的是,不利于大学生发展。因此,找出造成学校活动的参与度低的原因,并采取措施来解决这个问题,应该成为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本文针对昆明理工大学的学生进行了一系列调查与研究,主要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学校课外活动参与度低的问题作了研究与分析,并提出了一些解决方法与策略。

关键词:大学生、学校活动参与度

一、大学生对学校活动参与度的问卷调查与分析

(一)问题的提出

由于学校、班级、社团等在组织活动上存在弊端;进入大学后,现实的大学与理想大学的反差,使大学生思想方面发生改变变化等原因,造成学校活动的参与度低这一问题。

对于一个优秀的高校而言,校园文化建设与发展是必不可少的,然而,校园文化的建设必须要开展好学校的课外活动。课外活动由于强调学生自主参与、自愿组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个性。在活动过程中,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才能得到了施展,学生的独立性、责任心、参与意识等也进一步发展。有人认为“交往和社交策略尤其可以通过参与课外活动而获得”,校内外活动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理想的环境。

能否及时地解学校活动的参与度低这一问题,不仅关系到高校自身的发展,更关系到大学生在大学里的成长与发展,甚至会影响到大学生的价值观树立。

(二)调查方法

1、调查对象:昆明理工大学在校大学生

2、调查方式:以问卷调查为主,采访、交流为辅

3、调查时间:202_年4月-5月

4、问卷发放及回收情况:

根据学校的代表性以及开展问卷调查的可操作程度开展发放电子问卷调查,对昆明理工大学的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在校本科生进行调查。共收有效问卷141份,其中大一占22.7%,大二占68.79%,大三占7.8%,大四占0.71%;女生占47.52%,男生占52.48%。问卷整理与数据统计:在对问卷进行分类处理的基础上,运用图表对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

5、问卷设计内容(参照附录)问卷为自编的《昆明理工大学学生对学校活动参与度的调查问》,问卷内容包括: 学校和班级组织活动的状况、大学生参加活动的状况、大学生对活动的评价以及活动所带来的影响等方面,共10道选择题,4道单选题,5道多选题,1道简答题。

(三)结果与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昆明理工大学本科生对学校活动参与度不高,并且随着年级的升高而呈下降趋势。同学们对活动提出来不同程度的建议和要求。

针对目前大学生不愿意参加活动的有以下原因: 社团组织建设滞后 活动经费有限

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受限制较多 社团活动的层次和品位有待提升 课表与活动时间的冲突

(四)分工情况

PPT制作:张松月(28)赵丽莎()PPT展示:张松月(28)

课堂问题解释:沈玉东(25)

调查问卷设计:张涛(30)陈林(23)魏海军(24)提纲制作:沈玉东(25)张春宝(26)

论文制作:李恩莉()张涛(30)陈林(23)问卷发放:全体成员

二、造成学校活动参与度低的原因

(一)客观因素的影响 1.学校活动本身存在弊端

由图表中数据的可的出,在组织活动上存在的一些弊端是造成学校活动参与度低的原因之一。大多数人认为学校组织的大部分活动乏味,没有意义,在组织的活动中会议多,活动少;部分人认为在活动经费的使用上也存在问题;另外,在活动组织的过程中,成员间缺乏团结合作,也有活动组织负责人不负责任的情况。

这些弊端都是造成学校活动参与度低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三个方面:(1)学校活动不均化

高校里虽然有很多社团,但有的社团虽然表面热闹,实际却无意义,一两次活动后便销声匿迹;还有的社团举办活动缺乏创意。对于这些社团,虽然每年都会有新生会去加入或者参加他们所举办的活动,但因为这些活动的无意义,无创意等原因,不仅会使这些社团和活动逐渐消亡,也会影响到新生对于课外活动的积极性。

(2)学校活动在组织过程中存在问题

对于一个成功而有意义的活动,组织和策划起着关键性作用。组织者和社团成员之间无法团结协作,最终会导致这个活动的失败;如果班级、学校社团在组织过程中把大量的时间发费在会议、讨论上,忽略活动的本身意义,活动会显得乏味,也会使社团成员失去热情而退出该社团,最后一切以失败结尾。另外,组织者、负责人的不负责任,活动经费使用不透明,也会消退活动参与者的热情。

(3)学校活动较为单一,缺乏多元化。

根据饼图可知,大学生喜欢的课外活动类型丰富多样。在大学的校园里,有来自五湖四海的学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和爱好。所以高校需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有创意的活动。实现课外活动内容的新颖、多样化,容易给人以新鲜刺激,使人身心得到享受;课外活动也能帮助学生学会利用闲暇,培养健康的兴趣爱好,丰富其精神生活。课外活动在发挥学生特长发面也有重要作用。在普及层次的课外活动中,通过有计划的丰富多采的活动,使每个学生都能找到发展自己特长的领域。一部分学生可以脱颖而出。国内外许多著名的科学家、学者都有这样的经历:学校教育虽然给他们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专业方面的成就,往往是与他们在青少年时代的课外兴趣和活动相联系的。

2、学校和班级组织活动的次数较少 学校或班级活动组织情况的调查结果: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超过40%的学生所在的学校和班级组织活动较少,两个月组织一次,甚至一个学期组织一次活动。活动组织的次数过少,也是造成学校活动参与度低的原因之一。因为过少的活动并不能刺激大学生参加活动的积极性,反而会使大学生习惯于不参加课外活动的大学生活。

(二)主观因素的影响

1、部分大学生对学校活动缺乏积极性

如图所示,大学生对于学校活动的参与意识较低。这与学生社团组织的活动内容单调、缺乏创意相关,也与大学生的课余生活相对于过去较丰富,缺乏影响力和新鲜感的社团活动就很难引起的重视。

2、学校活动与个人学习生活的冲突 当今社会,就业压力越来越大,用人单位对应聘学生个人能力特别是专业技术方面要求提高。造成学生将更多精力投入到文化学习当中而忽略了学校活动。最重要的是大学生随着年级的升高,就业的压力越来越逼近。有的学生着手准备考研,有的开始四处联系工作。因此,投入在学校活动中的时间和精力就越来越少。

还有一些学生受个人生活习惯的影响,过高或过低对待学校活动。从而排斥学校的一些活动。

三、对如何提高校活动的参与度采取的对策

1、活动组织者要加强对活动计划与组织

学校活动是高校校园文化的生命力所在,只有提高活动的参与度,才能使一个学校的文化的到很好的发展,也只有举办有意义的、丰富多彩的活动才能使学校社团的功能得以实现。因此,加强活动的计划与组织、努力提升活动的数量和质量,应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着力点。首先,要保证活动的经常性,加强社团成员之间的交流,强化成员的社团意识。其次,活动的计划要体现一定的层次性:既要有面向大多数学生的活动,又要有鼓励少数学生脱颖而出的活动,做到普及与提高的统一。此外,活动要有特色、有新颖性。对于一个成功而有意义的活动必定会吸引不少人的参与。

2、活动应该多元化和注重培养大学的素质和能力 活动应注重丰富多彩,满足更多同学的需要,多元化的学校活动也能吸引更多人的参与。也可以开展一些学术类的活动,这样的活动能巩固和发展大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大学生作为青年中的高素质群体,将成为现代社会的中坚。社会发展要求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必须完善自身素质、培养综合能力、塑造完整健康的人格。从这个意义上讲,大学生的成长过程,也就是一个逐步社会化的过程。学校的活动应该注重培养大学生的素质和能力。例如,组织和引导大学生参加社会活动,增强大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如果能做到这些,大学生不会决绝能提高自己素质能力、发展兴趣爱好的平台。

3、学校相关部门应加强组织活动的社团、班级的管理 虽说举办活动的相应社团应当由学生自我管理,但这高校的相关部门并不可以完全放任不管,应加强和坚持对学生社团的指导和管理。使社团管理更加规范化、制度化。这样做才更加有利于各种活动的顺利组织,从而提高学校活动的参与度。

无论是“90后”大学生还是大三学生,为调动其参加活动的积极性,我们应多听取学生对活动的要求和建议,在辅导员引导下,开展适应时代的趣味性活动,增强吸引力,尊重学生,及时鼓励和表扬,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让每个学生都有发现和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为日后步入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只要我们坚持以学生为本,开展学生喜闻乐见,并能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创新发挥空间、锻炼机会的活动,学生就会主动参与并能收到良好的活动效果。

附录:

昆明理工大学学生对学校活动参与度的调查问卷

同学:

您好!感谢您阅读这份调查问卷,为了解我省高校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希望通过本次调查,能够为高校有关部门提供大学生有关心理问题的有价值信息。请您仔细阅读此调查问卷,在每项调查内容的多个选项中,您认为合适的选项打“√”,请注意有多选题。本问卷不署名,谢谢您的参与。1.您的性别是:

A 男 B 女

2.您所在的年级是:

A 大一 B 大二 C大三 D大四 3.您喜欢什么类型的活动【多选】:

A公益服务 B学术交流 C体育运动 D文学艺术 E其他 4.您是否愿意参加学校或班级组织的活动【多选】:

A积极参加 B凭兴趣参加 C听从组织安排 D不愿参加 E被迫参 5.学校或班级多久组织一次活动:

A两周一次 B一月一次 C两月一次 D一学期一次 6.您参与活动的原因【多选】:

A 兴趣爱好 B 锻炼自己,提高能力 C扩大交际圈 D其他 7.参加活动对学习生活是否有影响: A非常有影响 B比较有影响 C一般 D没有影响 E完全没有影响

8.您认为活动对团体或个人有什么影响【多选】:

A促进学校和团体(个人)的交流

B促进活动成员之间的相互了解 C促进了解个人兴趣爱好 D无影响 9.您认为学校活动有什么不足【多选】:

A 会议多,活动少 B组织的活动乏味,无趣C活动经费少,使用不透明 D活动成员间缺乏交流 E组织人员做事不负责 D其他 10.您对学校、班级活动有什么建议【简答】?

(指导教师:周蕙仙)

毛概 论文--关于大学生就业难的社会实践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