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2号文库
江苏省城镇失业率的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风华正茂 识别码:21-305625 12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04-03 23:36:06 来源:网络

第一篇:江苏省城镇失业率的影响因素分析

江苏省城镇失业率的影响因素分析

摘要:本文主要研究江苏省的失业问题。为确定影响江苏省城镇失业率的主要因素有哪些,首先,以宏观经济理论为依据,选取多个经济变量进行灰色关联度分析,从而确定显著影响因素;接着对影响因素进行主成分分析和因子分析,对数据降维并提取了三个显著影响因子。本文运用多种统计分析方法,考虑了影响失业率多方面的因素,并据此提出了政策性建议,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失业率;主成分分析;灰色关联度分析

一、引言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失业率不断攀升,失业问题成为了社会公众关注的焦点。社会之所以如此关注失业,是因为失业将会导致严重的经济影响和社会影响,即失业者将失去收入或收入遭受损失,使失业者的家庭入不敷出、威胁家庭的稳定;并且可能导致高离婚率和高犯罪率,威胁社会稳定发展。为了使国家能够繁荣稳定地发展、人民能够安居乐业,就必须对失业问题加以关注,找出缓解失业的政策方法。

二、城镇失业率的影响因素分析

失业与各种经济和社会现实紧密相连,因此,为了对失业状况进行分析,首先应明确影响城镇失业率的显著因素有哪些。

总的来说,一个社会的总体经济情况从根本上决定了社会失业状况,经济上升期,社会需求旺盛,劳动需求增多,从而失业减少;经济衰落期,市场疲软,经济需求不足,劳动需求萎缩,失业增多;反之则相反。因此可以认为增加就业的根本途径是促进经济的快速增长,缓解严峻的失业状况,降低失业率。

而凯恩斯指出,造成失业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消费者的消费倾向下降,只有增加人均收入才能刺激消费,促进生产经济的发展,从而使社会劳动需求规模增大,带来较高的就业量。而且较高的人均收入可以为就业者参加培训提供更大的可能,有利于增加就业。

配第・克拉克定律认为随着经济发展,劳动力就业结构会呈现如下变动规律:农业劳动力比例下降,第二、三产业等非农产业劳动力比例上升。定律表明,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要想失业状况有所改善、失业率有所降低,产业结构就必须与就业结构相互适应。

三、实证分析

1、变量选取

综合以上理论,我们从1990年至2014年的《江苏省统计年鉴》中选择了12个宏观经济指标作为城镇失业率的解释变量,根据这些指标所反映出的情况的不同,影响失业的主要指标可以分为:

劳动力指标:X1城镇人口数

国民经济指标:X2总产出值、X3第一产业产出值、X4第二产业产出值、X5第三产业产出值

生活和价格指标:X6职工平均工资、X7居民价格消费指数、X8商品零售价格指数

投资指标:X9固定资产投资额

贸易指标:X11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

财政货币指标:X10江苏省政府消费、X12人民币汇率

2、灰色关联度分析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宏观经济的发展既受到国家宏观政策等确定性因素的影响,又受到市场经济中一些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因此,在需要抓住影响失业率的主要因素时,就可以利用灰色系统理论对城镇登记失业率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各指标均对失业率有较大影响,其中人民币汇率X12与失业率的关联度最大,达到了0.8267,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与失业率的关联度也达到了0.7969。其余指标与失业率的关联度也均在0.55以上,说明这些指标均与失业率相关联。而其中关联度最高的3个指标是人民币汇率、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和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3、主成分分析与因子分析

主成分分析是一种被广泛使用的对数据进行降维的统计分析方法。主成分分析方法是将原来所有的变量转变为尽可能少的新变量,使得这些新变量互不相关,而且这些新变量能尽可能完整地保留原有的信息。这样,在影响因素较多的情况下,便可以在损失少量信息的前提下,提取少数几个互不相关的主成分,以便简化问题,抓住主要矛盾。

首先选择城镇人口数、总产出值、职工平均工资、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人民币汇率等12个对城镇登记失业率有显著影响的经济变量作为分析变量,运用SPSS软件进行主成分分析。(见表2)

由于本次主成分分析保留了特征值大于1的主成分,因此提取了3个特征值大于1的主成分。输出结果表2表示原始变量总方差被各主成分解释的情况,第一主成分特征值为8.867,解释了原始变量73.89%的信息;第二主成分特征值为1.941,解释了原始变量16.17%的信息,第三主成分特征值为1.048,解释了原始变量8.74%的信息,三者累积解释了原始变量98.80%的方差,效果非常好。

随后我们用因子分析去寻找随机变量去描述影响失业率的诸多变量间的协方差关系。通过得到的成分矩阵我们可以看出,第一个因子主要由城镇人口数、总产出值、第一产业产出值等9个变量决定,我们将此因子命名为经济因子;第二个因子主要由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和商品零售价格指数2个变量决定,我们将此因子命名为价格因子;第三个因子主要由人民币汇率决定,我们将此因子命名为汇率因子。

四、小结

由灰色关联度分析可以看出,我们选取的12个经济指标均对城镇登记失业率有显著影响,通过主成分分析和因子分析,我们可以将这12个经济指标分为3个因子作为城镇登记失业率的影响因子,即经济因子、价格因子和汇率因子。

五、政策建议

经济增长与城镇登记失业率呈负相关趋势,因而大力促进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可以增加大量的就业机会。在我国失业问题日益严峻的形势下,应加大投资的范围和力度,尽可能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这是降低失业、促进就业的根本途径。此外,优化发展第三产业是改变劳动力就业结构的主要途径,并且有利于提高就业弹性,增加就业机会。还应提高劳动力的质量,加大对教育等方面的投入。政府也必须采取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公共就业服务,努力改善创业和就业环境。

>参考文献:

[1]翟仑.计量统计学在城镇失业率分析中的应用[J].信息技术,2011(03).[2]仇强振,年杰,等.我国城镇失业率的成分分解及应用[J].统计与决策,2012(16).[3]赵青霞.我国城镇失业率的协整分析及预测[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0(10).[4]朱琳,陈飞.云南失业率影响因素分析和回归诊断[J].当代经济,2013(04).[5]徐朝晖.浙江省城镇失业影响因素分析[J].浙江统计,2006(05).其实,一个国家想要掌握芯片这项高科技技术,也不是不可能的。像美国、日本和一些欧洲国家,都是依靠大规模投资,开展技术项目研究,从而获取高水平产品。而且先进的技术也离不开政府相关政策的支持。所以,针对我国芯片现状,想要快速发展,打破垄断,也是有迹可循的。

(1)我国芯片产业革命先锋

我国台湾芯片产业技术发展飞速,短短几十年,已经从一个懵懵懂懂的“探路者”,发展成为位居世界前四位的先锋者,台积电、联华电子的技术实力和利润还行业内都名列前茅。其中,华为还成功涉入汽车电子领域――为德国某整车厂供应芯片模块等相关产品。而这项成就与华为对其技术开发所投入不菲的资金有关。华为在其芯片产业一直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欧盟公布的2014年各行业研发资金五十强榜单显示,中国电信设备厂商华为以接近35亿欧元的研发支出位列第三十一位,甚至超过了电子巨头高通。”[4]

(2)芯片产业突破垄断对策

1、高端技术人才缺失是目前芯片产业面临的一大难题。通过开展学术交流等方式推动自主创新,提升专业技术。拥有人才就等于拥有技术,只有通过聚集专业型芯片技术人才,我国国内芯片产业技术才能得到提升,进而在业内赢得稳固地位。另外,好的企业管理者也是保持芯片产业活力的血液,我国应该积极培育相管管理者,促进产业发展。

2、政府政策的扶持也是相当重要的。在当今世界,许多国家都针对芯片产业制订了相应的税收政策,通过减少税收,刺激芯片产业发展。同时,各个国家用于芯片技术开发的资金,也都逐年递增,从而推动芯片产业发展。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每个阶段基金的投入,都会极大地减轻了企业短期生存的风险,给芯片企业带来巨大的活力。因此我国应该重视起来,积极成立相关部门,借鉴国际经验,加大产业扶持力度,不光是从税收方面制定政策,更要发展产业投资基金,为民间投资者提供保障,对投资方向抱有信心,加大对芯片产业开发的融资力度,以实现对芯片技术的资金支持。

3、而对于芯片产业,政府应该认清并不是只有芯片技术这一项产业,而是由各类产业串起的一条产业链,如封装、产业应用、测试等领域。目前,我国企业在这些行业中,不乏领头的佼佼者,而当务之急是如何将这些企业整合在一起,形成纹丝合缝的产业链,是我国政府首要面对的问题。因此,我国相关部门应尽快总结基金运营的经验,将其糅合到一起,共同发展芯片产业领域,提高创收,并为其它领域的突破提供示范。

>参考文献:

[1]孙永杰.4G时代:中国“芯”春天真的到来了吗?[J].通信世界,2014(7):5.[2]本刊综合.中国芯片产业崛起[J].发明与创新(大科技),2015(2):5.[3]牛禄青.寻找中国强“芯”剂[J].新经济导刊,2015(7):1.[4]高振华.芯片之殇[J].汽车观察,2015(1):15.

第二篇: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措施

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就业富民”工程取得新突破

就业是民生之本。2010年我们以县政府文件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县就业工作的实施意见》,贯彻执行“五缓四降三补贴”政策,进一步帮助我县困难企业减轻了负担,确保就业岗位的稳定性,使更多的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充分就业。2010年向上级争取就业专项资金460万元,县级财政预算安排就业资金60万元。在此基础上,我局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多措并举,扩大就业,将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一是劳务输出拉动就业。近年来,我局把就业困难人员特别是失业人员、高校毕业生和农村劳动力就业作为重点,通过外输内创,切实稳定和扩大了就业局面。同时,我们积极搭建用工交流平台,开展形式多样的劳务输出,提高农村劳动力组织化、输出化程度,不断扩大输出总量。2011年截止目前,共组织139名农村劳动力、失业人员等转移就业。同时建立外出务工人员管理制度,加强后续跟踪管理服务工作,切实维护外出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

二是开发岗位驱动就业。我们把开发公益性岗位作为促进就业困难人员和“零就业家庭”人员就业的主渠道。2010年,我县开发了一批从事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岗位,鼓励和引导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同时,在县委组织部和纪检

委的全程参与监督下,我局通过宣传发动、组织报名、资格审查、笔试、面试等环节,成功安置35名就业困难大学生就业。

三是创业培训带动就业。我们坚持把创业培训作为促进就业的有效途径来抓,通过创业培训培育一批创业型人才,造就一批创业实体,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变安置型就业为开发型就业,实现就业的“倍增效应”。2010年,我局共为30名党员和90名下岗失业人员等群众进行了免费创业培训。截止目前,我县已有67人实现自主创业,自谋职业,带动200余人实现就业,取得较好成效;2011年截止目前,我县已有30名失业人员实现自谋职业,带动12人实现就业。

四是提高技能促动就业。结合我县失业职工、城镇新增就业人员、农村劳动力等不同群体,我们先后开办了就业前、电工、焊工、钳工等层次不

一、多元培训的科目,使其掌握了一技之长,提高了自身适应市场需求的能力。2010年,我们累计培训各类人员13100余人,从业人员职业培训率达到100%;

五是企业吸纳推动就业。我们抓住煤炭资源整合大型集团入驻蒲县和我县百项工程建设的有利时机,主动与各大集团、承建公司沟通协调,积极鼓励引导大型集团和百项工程承建公司吸纳本地失业人员和农村劳动力就业。2010年3月份,我局组织举办了“公平就业、构建和谐”大型现场招聘

会,县内外13家企业代表与859名求职者进行面对面洽谈对接,最终达成就业意向385人。2011年通过举办 “放飞梦想,相约蒲县”大型现场招聘会,大型集团吸纳330人就业,中小企业安置327人就业。同时,对招用就业困难人员,与其签订2年以上劳动合同的企业,按规定给予社会保险补贴及岗位补贴。

城镇登记失业率:指报告期末,城镇登记失业人数占期末城镇就业人员总数与期末实有城镇登记失业人数之和的比重。计算公式如下:

城镇登记失业率=期末实有登记失业人数÷(期末就业人员总数+期末实有登记失业人数)×100%

第三篇:4.分析影响重庆市城镇居民消费的因素

一、原文介绍

题目:分析影响重庆市城镇居民消费的因素

作者:庞瑞芝

关键字:居民消费;可支配收入;储蓄

二、研究问题

刺激消费、扩大内需是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动力之一。本文在分析影响消费的主要因素的基础上,选择主要因素建立我国城镇居民消费计量模型。通过EVIEWS软件的实证分析,可以看出城镇居民的消费性支出与其收入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同时居民的储蓄对消费也有很大程度的影响。据此,并提出了相关促进重庆市居民消费水平提高的一些政策取向。

三、可能影响因素

人均消费水平

商品零售价格指数

人均人民币储蓄年末存款余额

人均可支配收入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四、理论分析

在现实生活中,影响消费的因素很多,如收入水平、商品价格水平、利率水平、收入分配状况、消费者偏好、家庭财产状况、消费信贷状况、消费者年龄构成、制度、风俗习惯等等。但考虑到样本数据的可收集性和重庆市经济的实际情况,选择了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人民币储蓄年末存款余额、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作为影响消费的主要变量。GDP 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实力,也是世界银行划分高收入、中等收入、低收入国家的主要标志,一般来说,人均GDP 高的国家,表明该国经济实力强, 人民消费水平高, 同时在我国,居民消费是在国内生产总值经过初次分配和再次分配后形成的, 由此选择了人均GDP;储蓄是指可支配收入中未被消费掉的部分, 两者之间是此消彼长的关系, 过度储蓄会直接减少市场上的有效需求,并在货币市场上产生收缩效应,使商品市场长期低迷,可见储蓄和消费息息相关;根据日常观察和统计研究都表明, 当前可支配收入水平是决定一个国家消费的核心因素 , 因此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入选毫无疑问;商品的价格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促成居民消费心理的因素。

五、结论

提高居民收入是关键

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

扩大社会投资

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积极开拓农村市场

合理调整市场利率

六、感想

经济理论和居民消费模型都表明,要刺激消费, 最重要的是提高居民收入水平, 从而增加人们对未来的信心。从企业保障制度向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目的是为居民建立更为安全、规范、覆盖面更广的保障制度,特别是个人帐户与社会统筹相结合的社会保障资金管理办法可以使居民更好地解除住房、医疗、养老、失业救济等问题的后顾之忧。在经济不景气、市场疲软时,适度扩大投资, 不仅直接增加对投资品的需求, 而且有部分的固定资产投资将转化为消费资金, 间接扩大对生活消费品的需求。

第四篇:食品安全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食品安全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摘要]各类食品安全事件频发,探究食品安全影响因素,并具体探究事物本质,是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方面。总体来说,制约食品安全的因素主要有种植养殖遗留食物安全隐患、食品经营者败德行为、消费者消费心理以及政府监管失效等。

[关键词]食品安全;消费;监管

中图分类号:D0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24-0321-01

一、种植养殖遗留食物安全隐患

在产品种植和养殖过程中,易遗留食品安全隐患。不难理解,在种植养殖过程中,人为或者非人为的使食物携带对人体,易给人造成健康或者亚健康的伤害,引发的食品安全事故造成的食品安全问题不可忽视。在种植过程中,农户为经济利益,使用廉价催熟剂和有毒有害的肥料,将农产品快速催熟。一些打着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招牌的农户或者不法商贩,公然滥用催熟剂,这对消费者的健康造成潜在威胁和影响。比如廉价的“座果灵”就可以催熟大量的果实,而催熟剂是国家允许生产的一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如若使用不当,则很可能对人体造成健康威胁。比如过量使用催熟剂,就会使有毒物质残留在果实中,食用后对人体造成健康隐患。

在养殖环节,抗生素滥用导致的食品安全问题并不少见。然而畜牧行业抗生素的使用增加的趋势比较明显,猪、鸡鸭、奶牛等大型养殖场抗生素的使用都比较普遍。因为现代养殖业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为了快速培育出体积大的猪禽等,需要供给大量的蛋白质,这就需要给猪禽等动物注射抗生素,以防动物生病。简而言之,养殖场为了快速牟利,减少成本,就在动物饲养过程中使用抗生素,引致细菌产生耐药性,这种耐药性随即通过环境、食用养殖的动物肉制品等方式传播至人体,从而给人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带来危害。

二、食品经营者败德行为加大食品安全风险

截至2015年12月末,全国规模以上食品企业仅仅有3.9万余家,中小型食品企业特别多,有些企业虽然取得了生产和经营许可,但质量差,有的企业违法经营成本较低,存在较大的安全风险。而在食品生产环节的食品安全风险是不可低估的,但是,由于目前对于中小企业的监管仍存在粗放性特点,对于违法企业的惩罚力度不够,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的自律性对于确保食品安全供给就显得尤为关键。而现实情况是,很多食品企业,特别是小型食品企业缺乏社会责任感,遵守《食品安全法》意识薄弱,未切实将食品安全摆在生产经营的第一位,公然生产经营不符合国家标准的假劣食品。这种食品经营者的败德行为加大了食品安全风险。在乡村,食品经营者就更倾向于经营品质低劣的食品,以低价销售,这也在农村形成了良好的市场供求状态。塑料米、老鼠羊肉串、化学豆腐、甲醛鸭血、掺假蜂蜜、被污染的瓶装水、烂米粉、瘦肉精等假劣食品,曾经长期被消费者食用,食品经营者为了个人私利,在明知假劣食品对人体会存在潜在安全风险的情况下,仍然制售这样的食品,在社会上产生了极其恶劣的影响。有些黑心厂商地址比较隐蔽,也存在一定的流动性,对其监管存在较大难度。

三、消费者消费心理与消费过程影响食品安全

消费者消费心理使食品安全问题的存在成为常态。普通消费者在无法辨别食品安全性的情况下,存在购买廉价食品的倾向。特别是在农村,农民食品安全意识薄弱,缺乏食品安全知识,对“三无”食品不但不抗拒,而是图便宜,更无暇了解食品法律法规和食品卫生知识。尽管如今网络、电视等媒体宣传食品安全知识,相关部门也对农村食品安全乱象进行了整治,关闭了一批农村违法食品小型企业和小作坊然而,农村食品安全问题依然很严重。

消费者消费过程中维权越来越难。史上最严食品安全法的出台,表面上是对消费者的维权越来越有利,但实际情况是,消费者因为取证和食品检测难以攻克技术难题,无法有效维权。比如对于食品中非法添加的情况,消费者维权需要找到相关专业机构进行鉴定,一旦鉴定结果是食品不存在安全问题,那么消费者就会增加了维权成本。加上在消费者维权过程中,经营者没有举证责任,在消费者维权证据不足的情况下,维权就很难实现。

四、监管失效与监管盲区并存影响食品安全效果

长期以来,我国食品安全监管实行多头管理模式,多头交叉的管理格局必然导致全责错位、资源配置低,而新的监管体制并不能在短期内很好地调整各职能部门之间的关系,受旧体制的制约,人员、权限、机构等各要素的调整和优化也难以一步到位。这就不可避免的造成在实际的监管过程中的监管失效。目前,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决定了食品安全监管中存在着分段监管,各个部门各负其责实际上就暴露出食品安全监管过程的漏洞和监管盲区。各监管部门各管一段也容易造成其职能错位,进而造成监管盲区。这种分段监管的模式最终导致整个监管失效。特别是在广大农村,随着网络的普及,农村在享受发达的现代网络带来的便利的同时,也同时承担着由此带来的不安全风险。网络食品安全监管这一块原本就属于较薄弱环节,山寨食品更是在农村泛滥成灾。囿于监管资源有限,农村食品安全取证难,对其监管更是难上加难。总的来说,监管体制的不完善,监管力量薄弱以及监管能力差导致监管失效的现象经常存在。这是影响食品安全的比较关键的因素之一。

针对以上影响食品安全的因素,拟通过加强政府监管、培养企业社会责任、消费者个人消费维权以及加强社会监督等角度,保障食品安全。具体来说,监管要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无缝监管,在种植过程的监管应该强化;针对性消费者维权难的问题,有关部门应为消费者提供取证和食品安全监测等服务;企业要自觉尚德守法,主动承担主体责任,树立良好相信,打造精良品牌,供给优质产品;消费者维护自身健康权益,消费过程中应有主动保留维权证据的意识;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监督,特别是要针对农村监管盲区,加强社会监管力度,以逐步实现食品安全社会共治格局。

本文作为辽宁社科规划基金一般项目:“辽宁省食品安全管理现状及对策研究”(编号:L14BGL022)阶段性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

王淑娟(1979―),女,辽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公共经济、公共管理。

第五篇:人力资本收益分配影响因素分析

人力资本收益分配影响因素分析

[摘要]:经济学中收益分配是指对利润的分配,参与分配的主体是财物资本的所有者,收益分配的形式有现金、其他非现金财物和股权等形式,都属于单纯的物质利益和分配范畴。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技术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显著增强,人力资本这一命题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接受,这个重大变化将促成单一收益分配主体向人力资本与财物资本所有者二元分配主体的历史性嬗变。在此我们讨论一下人力资本收益分配的影响因素。

[关键词]:人力资本,人力资本收益分配,收益分配影响因素

人力资本参与企业收益分配,是企业中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博弈的产物,企业是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的合作契约,企业出现本身就是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博弈的结果,是一个博弈均衡。要素的稀缺度、在生产中的贡献、退出成本、承担风险能力和要素禀赋构成双方谈判力的组成部分。一般而言,资本和技术密集型行业、公司制企业、企业成熟阶段和衰落阶段、市场导向型治理结构中,比较适合实施人力资本参与企业收益分配制度。但也不能够完全排除个别企业的特殊行为。

一、人力资本收益分配的影响因素

(一)物质利益分配对人力资本收益分配的影响

人力资本与财物资本投资目的有着共同性,因而在收益分配中人力资本投资者必然要获得物质利益的报酬。企业形成之后,双方对收益权的争夺取决于各自的博弈能力,即谈判力。谈判力主要取决于各生产要素在生产中的地位、贡献、禀赋等因素。在不同的行业中、不同类型的企业、企业成长的不同阶段和不同的企业治理结构下,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谈判力不同,决定了人力资本参与企业收益分配的不同。人力资本增值的收益部分,是人力资本对企业税后利润的分配。这种分配形式可以股权、期权形式进行,这也是人力资本所有者转化为企业所有者的一种具体方式。在这方面,深圳华为集团公司作了一些有益的探讨。他们确定人力资本不断增值的目标优先于财务资本增长的目标,据此设计的分配形式是,对知识劳动既给予计人成本的工资、奖金、福利等形式的报酬,又给予股权形式的报酬,使员工能参与企业税后利润的分配。

(二)后续教育与技术培训对人力资本收益分配的影响

当今时代是一个瞬息万变、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新知识、新技术层出不穷,因而后续教育和技术培训成了人力资本保值增值的重要途径。从财物资本的角度而言,企业对员工的培训实际是财物资本所有者的一种投资,在会计中将培训费和学习费计人成本费用,减少了投资者的收益。这种投资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但从人力资本的角度来看,员工的继续学习与培训实际上是企业对职工的一种收益分配。后续教育与培训也是对员工一种精神需求的满足,是企业给员工的一种精神利益的分配。

(三)晋级升职对收益分配的影响

员工的晋级升职实际上是员工从企业获得的一种“好处”,是从企业获得的精神利益,把它作为收益分配形式是可以的。晋级升职后职员能接触更高层次的社会圈,由此获得更为广阔的拓展机会。这样就极大地满足了晋职者的“社交需求”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可以说,它是人力资本投资的终极收益,是人力资本投资所获得的最高境界的收益。当然,当晋级升职作为一种收益分配形式,企业要有一个完善的机制作为保证。不分良莠,随便封官进爵,将会使级别职位贬值,被提升者得不到那种精神满足,会适得其反,对企业发展有百害而无一利。

二、人力资本参与企业收益分配的理论依据

(一)从企业产权关系看人力资本收益分配的影响

企业的所有权构成决定了人力资本必须参与企业收益分配。企业收益分配是与企业的所有权联系在一起的,拥有企业的所有权是获得企业剩余索取权的基础。知识经济的兴起,使生产中人的因素越来越重要,生产的动力越来越依赖于人的创造性劳动。现代企业的资本构成中,物质资本已不再是唯一的资本形式,把创造性劳动、管理劳动折算成股权构成企业总资本已逐渐成为现代企业产权的发展趋势。从博弈论的角度来看,现代企业是物质资本所有者与人力资本所有者重复博弈的结果。物质资本所有者和人力资本所有者分别向企业进行投资,共同组建企业,共同承担企业风险,它们共同拥有企业所有权由此分享企业收益。因此,人力资本参与企业收益分配是现代企业所有权构成方式的必然结果。

(二)从企业生产要素看人力资本收益分配的影响

人力资本的稀缺性要求它必然参与企业收益分配。企业生产的稀缺性决定了企业内部各生产要素所有者谁拥有企业剩余收益以及相应的份额。在马克思生活的时代,物质资本的稀缺性决定了物质资本所有者占有企业全部的剩余价值,劳动只获得维持其再生产的基本工资。而现代世界各国正逐步迈入知识经济时代,拥有知识、技术的人力资本日渐成为最稀缺的生产要素,各类人才成为了世界各国家和企业争夺的焦点。因此,人力资本所有者往往被赋予一定的企业剩余收益索取权。企业的发展显示了人力资本在与物质资本的较量中成为了核心的生产要素,物质资本和其他要素作用的发挥均依赖于人力资本的水平,具有知识和技能的人力资本要素是企业价值增值并使企业获得超额剩余价值的真正源泉。因此人力资本必然要参与企业收益分配以取得相应的收益。

(三)从企业管理角度看人力资本收益分配的影响

人力资本参与企业收益分配是企业管理的有效方式。现代企业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如何吸引、留住人才是企业管理中最关键的一环,激励人力资本全身心地投入企业是现代企业管理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由于人力资本与其所有者天然不可分割的产权特征要求有相应的激励机制,人力资本的激励实质上是在对人力资本产权明确界定的基础上企业剩余收益进行的合理划分。赋予人力资本一定的剩余索取权,是一种精神和物质相结合的激励制度,它有利于把人力资本与企业的长期利益联系在一起,在一定程度上消除委托代理关系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同时达到留住企业优秀人才的目的。因此人力资本参与企业收益分配是现代企业人力资本管理中不可或缺的手段。

三、人力资本参与收益分配的方式及其影响分析

由投入企业的人力资源所形成的人力资本参与企业收益分配的方式主要有职工股、效益工资、劳力股和生产者权益股(或称人力资源权益股)。

(一)职工股

职工股是职工所拥有的企业的股份,职工按其持股比例参与收益的分配。企业一次性划出一定量的股票并按职工工资进行分配,每个职工获得的参与收益分配的权益是按所划出的股票的总额及职工工资总额、自身工资在工资总额中所占比例等因素确定的,是一个固定的数额。它没有对劳动者投入企业的人力资源所形成的人力资本进行确定。职工持股计划为工人谋福利的性质,是通过职工的努力用他们创造的未来收益而不是用过去的绩效和企业的目前收益获得资产。在我国,一些效益差、资金周转困难的企业以这种形式向职工集资,职工不但不能从中获益,反而可能导致经济上的损失。如1997年10月,正大青春宝董事会决定,从公司的净资产中拿出15%作为个人股卖给职工和经营者。其中总经理冯根生至少应认购2%即300万元左右的股份。但冯根生在合资前的月工资只有480元,他根本不可能支付这笔购股款。职工持股计划不是“按”人力资本参与收益分配,而是“因”拥有人力资本而参与收益分配,因此在这一模式中不存在对人力资本进行计量的过程。它是从企业股票中一次性地划出一定比例,并按职工工资进行分配。

(二)效益工资

效益工资是一种企业职工工资随企业效益浮动的工资制度。效益工资有两种基本形式:一是基本工资和效益工资相结合,二是全额浮动工资。职工工资与企业效益挂勾,而企业的效益与职工的劳动效率直接有关,这种工资制度本质上是按劳取酬一种表现形式,也不能作为人力资本参与收益分配的方式。

(三)劳力股

劳力股是根据劳动者投入企业的人力资源折合而成的股本。实行劳力股,劳动者不需要出资,只需将人力资源投入企业,就可以成为企业的股东并按其投入的人力资源参与企业收益的分配。实行劳力股的比较典型的企业是山西大同秦嘉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该公司制定的劳力股折股依据为劳动者对企业贡献,折合的劳力股股数的确定以劳动者的基本工资、效益工资、劳动时间为依据,企业无利润时当年不折股。按劳力股在总股份里面所占的比例确定税后利润中应分配给劳动者的部分。劳动者每年除获取工资报酬外,还按其当年工资总额在应折股人员工资总额中所占比率参与利益的分配(当年折股的股金金额不参与分红)。劳力股上不封顶,不能转移,不能继承。职工股是劳动者以其所拥有的人力资源投入企业后在企业中已经实现的价值部分来参与收益的分配的,它对劳动者没有得到体现的价值则不予以承认。这种方式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这已为实践所证明。

(四)人力资源权益股

人力资源权益股是劳动者按其投入企业的人力资源所形成的人力资本在企业中所拥有的股份。这种分配方式产生的基础是对劳动者的剩余索取权的确认。它是将劳动者投入企业的人力资源视为对企业的投资,也形成企业的一种资金来源,与此相对应则形成了类似物质资本的人力资本,而劳动者因作为人力资源的所有者则享有由人力资本产生的剩余索取权。人力资本是一个变化幅度很大的变量。人力资源权益股在劳动者进入企业时就确认其因将所拥有的人力资源投入企

业而享有的利益分配权,并采取适当方法进行计量以确定此利益分配权的数额。在这里,人力资本也是呈动态变化的,不论是群体还是个体它都既可能增加也可能减少。人力资源权益股是通过劳动者将所拥有的人力资源投入企业而获得资产。在人力资源权益确立之前,企业在生产经营中发生的亏损和和破产清算的责任,都是由企业的投资者所承担。确立人力资源权益以后,劳动者也成为企业的人力资本的所有者,也应对此承担应负的责任。因此,在向劳动者进行收益分配时,应该在企业中留存一定的数量,形成未分配的人力资产剩余利润,以便在必要时以此来承担相应的责任。但是现行会计制度并没有考虑到人力资源权益的问题,而人力资源权益会计则是建立在确立人力资源权益的基础之上的,因此两者在处理一些问题时自然会存在一些差异。

企业实质上是由核心人力资本和非核心人力资本的缔结共同把企业推向市场。在工业经济时代,一般认为股东是剩余权益索取者、债权人是固定权益索取者,物力资本雇佣人力资本,劳动者只能凭借其劳动力所有权取得工资薪水,人力资本价值明显地隐性于实物资本之中。在知识经济时代,位于企业金字塔顶拥有核心技术和核心管理的中上层管理者不仅影响着一个企业的竞争力和发展前景,人力资本及其所有权在企业契约中具有越来越大的竞争优势,并在与物力资本进行竞争与合作的过程中不断演化、反复博弈,当劳动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决定一个企业的生存、发展时,人力资本的作用就表现出来,人力资本所有者会逐步要求成为继股东、债权人之后的第三人,要求单独享有企业权益的剩余索取权。

参考文献:

[1]杨宗昌.知识经济对会计的挑战[J].财会通讯,1998(11).[2]张叠昌.对21世纪企业管理的展望[J].中国工业经济,1996(10).

[3]赵曙明.试论国有企业发展与人力资本投资的关系[J].中国工业经济,1998(1).

[4]刘仲文.试论人力资本理论与应用的几个问题[J].会计研究,1999(6).[5]张文贤:《管理入股人力资本定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1年版。

[6](美国)舒尔茨:《教育的经济价值》,吉林人民出版社l980年版。

江苏省城镇失业率的影响因素分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