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课程理念下师生关系存在的问题和分析
新课程理念下师生关系存在的问题和分析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育思想更注重“以人为本”,更注重培养学生能力和开发学生的智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育的过程是双方互动、共同促进和提高的过程。师生关系是学校诸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也是最核心,最重要的关系。它贯穿整个教育教学过程,这一关系处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育教学的效果、学校培养目标的实现,关系到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全面发展。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取得良好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如果师生关系处于一种平等、信任、理解的状态,那么它所营造的和谐、愉悦的教育氛围必然会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从学生的发展角度看,拥有交流能力、合作意识是事业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为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与综合素质的提高打下基础。苏联著名教育家克鲁普斯卡斯娅说过:“教育新人就是形成人与人之间的新关系,教育的本质就在于建立个人与集体和社会这种实际联系和关系的体系,以保证个人的社会经验。”从社会和教育学的角度来考察,教育的基本职能就是要构建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以利于学生在和谐、愉快的氛围中健康成长。一直以来,我们常用“教学相长”,“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等观点来描述师生关系。但是,在现实教学中,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师生关系一方面出现了良好的和谐,另一方面也出现了很多的问题。
当前新课程理念下师生关系出现的问题:
(一)学生与教师的对立
教师教学方式简单,往往以自己为中心,不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意见,要求学生以自己的主张、决定为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受到压抑,学生情绪低落,惧怕教师,甚至出现逆反心理,师生关系疏远,彼此感情冷淡。久而久之便使得师生之间所维系的基本关系易发生冲突,而形成对立的双方。
(二)学生对教师的依赖
教师以领导者自居,师生关系没有民主,在长期的独裁管理之下,学生就习惯了采取服从的态度。教师包揽一切活动,学生跟着教师设计的路子走,师生之间的关系看似平稳、和谐、无冲突,但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没有民主意识,独自解决问题的能力差。
(三)学生的放任散漫
教师对学生没有严格的要求,没有一定的目标,任其自由发展。教师对学生的生活、学习等方面不能给予及时正确的指导。师生之间缺乏感情的交流,情感淡化。学生学习自觉性差,缺乏督促,或放任或迷茫。
(四)教师对学生权利、自由的侵犯和师生间的冲突
近年来相关教师侵犯学生权利的现象历历在目。轻的罚站、羞辱、罚做作业„„;重的抓耳朵、谩骂、殴打„„凡此种种,可谓屡屡发生、普遍存在,每一年的通报都有。相关的资料显示:校园内,教师的 因“暴力语言”和过激行为而侵犯学生权利的案例占的比例最高。如一些批评的气话、曝光学生的私人日记、随意开除等。这样势必出现师生隔阂,学生对教师产生漠视态度,不听教师的话,不理睬、对教师不放心、疏远,继而对教师反感,伺机报复,造成和教师的语言冲突或人身冲突。
出现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教师的思想意识、教学理念没有适应时代要求及时转变。首先,教师缺乏新近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主体意识不强,终身教育的观念淡薄,“以人为本”的思想尚未确立,把教育的中心任务看看作只是传授知识,出现书本中心、教师中心、死记硬背的现象。教师缺乏探究性,创造性,让自己固步自封,自以为是。其次,一些教师受传统的专制的、不平等的师生关系的理念的影响。如“师君并尊”“师生如父子”的师道尊严思想、以教师为主体的传道、授业、解惑思想的教学观点、教师“即是友”的观点,“自然无为”、“行不言之教”思想的影响。教师拥有被学生服从的绝对权威和中心地位;教师拥严格教育管理学生的权利,拥有使用各种方法包括体罚、打骂等惩戒学生的权利,教师对新课程理念要求一时也不能转变。另外,一些教师对师生关系的重要性的认识不够,认为师生关系的好与坏对教学质量的影响不会太大,师生主要是在课堂上相处的多,在课堂这个环境下,学生是应该遵从课堂秩序的,教师只要把握好课堂,完成教学任务即可,没有必要花费太多的精力去研究和处理师生的关系。
(二)有相当一部分教师思想道德素质不高,责任心不够,以及法律意识淡薄。
作为一个教师,必然需要学生尊重、爱戴和亲近,教学效果才能因之而如愿,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就是明证。而要得到学生的爱戴,教师就得具备较高的道德品质修养,具备内在的人格魅力。师德修养问题,长期以来备受关注,但现实的情况不很乐观。除热情、真诚等师德修养不能做到外,还出现少数教师的仪表不讲究,言谈缺乏风趣,行为很不检点等。另外中国传统的重义轻利,安贫乐道的思想与改革开放的社会转型及教师工资待遇、社会地位等现实,两者间产生碰撞,一些教师受利益驱使,有些都因忙于做一些家教、补习等创收活动,精力分散,导致对学校工作缺乏热情,不重视业务水平的提高,责任心下降。教师的法制意识淡薄,是侵犯学生权利的内在原因。从许多教师侵犯学生的案例中我们发现,在不少侵犯学生权利的行为中,教师本身是没有意识到的。这就说明,我们教师队伍中不少人的法制意识仍十分淡薄,同时也说明教育制度伦理建设在校园内还没有得到加强——变革的内因没有得到改变,师生间的权利和义务自然也无法明晰,切实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便成了一句空话。
(三)教育教学中应试教育观念、体制及评价的标准对当前师生关系有着很大的影响。
今天新课程理念提出教育是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但是,我们当前的考试制度与它相矛盾。社会和学校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主要集中在知识的掌握,智力的发展,对教师的教学水平的评价往往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为依据,学校教育仍然以升学率来衡量教育质量的高低,教师的优秀与否不在于他的学生是否全面发展而在于他的学生有多少能升学,学校把学生的升学率与教师的职称、工资以及福利待遇相挂钩,以追求高升学率为目的。在这种评价制度下,教师为了“为人师表”,常常超负荷运转:学生分数、升学率、优秀率,以及在职进修,竟聘上岗„„不少教师在应对来自教育部门、学生家长、社会评价等方面的压力,往往“载不动许多愁”,他们和学生都在为分数疲于奔命,一些不合实际的高要求,超负荷的作业量使得部分学生和教师都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而部分教师对学习成绩不甚理想,不听话的学生讽刺、变相体罚,使得那些学生受到排挤,个性心理受到压抑,于是学生厌学、逃学。一些有责任心的教师强制学生学习。久而久之,师生之间的关系就变得紧张,尖锐。
(四)对师生关系的研究缺乏深入的剖析。长期以来,对于师生关系上存在的种种问题的分析,往往只停留在问题的表层,简单地怪罪教师素质的低下或对学生道德教育的的不够重视,没有深入到师生关系赖以产生的教学活动中去探寻,寻求在教学制度、教学文化、教学理念、教学评价上的根源,而是满足于从哲学、心理学关涉的人的相互关系的一般结论来推演师生关系,缺乏实证性和可操作性的研究,这是有失偏颇的。师生关系的研究,也往往只局限于师生人际关系的研究,只研究人际关系的教学功能,忽略了师生关系在学校文化、情感态度等方面更为重要的研究。
师生关系是一个永恒的话题,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一个连续不断的动态过程。在和谐的教学的场景中,由于充分展开了思与思的碰撞、心与心的接纳、情与情的交融,每一个学生都感受到自主的尊严,感受到独特存在的价值,感受到精神相遇的愉悦,感受到心灵成长的幸福,师生之间始终创造着一种无法预约的精彩。因此,无论过去、现在、将来都要探索这个话题,任何教育的结果都会伴随着一定的师生关系产生的。我们每一位教育者都应为创造和谐的师生关系而努力。
第二篇:新课程理念下师生关系的特点
3.简述新课程理念下师生关系的特点。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从“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出发,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对师生关系提出了新的要求。新课程理念下的师生关系具有以下特点:
(1)新课程理念下的师生关系应当是民主平等、互相尊重的关系。在新型的师生关系中,教师与学生的人格是完全平等的,师生是“同一个战壕里的战友”,教师必须树立民主平等的思想,并积极营造教育民主的氛围。教师不再是居高,临下地教导学生,而是以一个引路人的角色来帮助、点拨学生。
(2)新课程理念下的师生关系应当是和谐融洽、充满浓郁感情色彩的关系。师生关系和谐融洽,能够使学生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充满自信,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的智慧潜能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教育教学工作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良好的师生关系还可以减少学生心理疾患、减轻学生各种心理负担。由此可见,情感不但是师生关系的润滑剂,也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助推剂,更是学生心灵世界的支撑点。
(3)新课程理念下的师生关系应当是互相学习、共同发展的关系。教师应该抱着谦虚的态度,做学生学习的合作者、促进者,要注重与学生的交流。教师可以凭借自己的传统经验引导学生,学生也可以凭借自己的敏锐和朝气影响教师;教学不再是教师生硬的灌输,而是师生之间智慧与智慧的启迪、思维与思维的碰撞,是师生之间共同探讨、共同成长、共同走过的一段美好历程。
4.如何培养学生的心智技能?
(1)确立合理的心智技能原型。心智技能一般存在于有着丰富经验的专家头 脑之中,由此模拟确立模型的过程实际上是把专家头脑中观念的、内潜的、简缩的经验“外化” 为物质的、外显的、展开的活动模式的过程。(2)有效进行分阶段练习。由于心智技能是按一定的阶段逐步形成的,因此在培训方面必须分阶段进行练习才能获得良好的教学成效。为提高分阶段练习的成效,必须充分依据心智技能的形成规律,采取有效措施。一是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二是注意原型的完备性、独立性和概括性。三是适应培养的阶段特征,正确使用语言。四是在培养过程中要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
2.简述综合课程的特征。
综合课程是指打破传统的分科课程的知识领域,组合两门以上学科领域而构成的一门学科。其缺点主要有两点:一是教科书的编写较为困难,只专不博的教师很难胜任综合课程的教学,教学具有一定的难度;二是难以向学生提供系统完整的专业理论知识,不利于高级专业化人才的培养。它采取合并相关学科的办法:减少教学科目,把几门学科的教学内容组织在一门综合学科之中。需要注意的是,“相关课程”“融合课程”“广域课程”“核心课程”都是综合课程的形式,隶属综合课程,只不过综合的程度以及设计的思路略有差异。
3.创设积极的课堂气氛的方法有哪些?
(1)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2)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3)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1.简要分析学习策略的概念。
1.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的方案。这一界定明确了学习策略四个方面的特征:(1)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为了完成学习目标而积极主动地使用的。(2)学习策略是有效学习所需的。(3)学习策略是有关学习过程的。(4)学习策略是学习者制定的学习计划,由规则和技能构成。
6.简述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1)知道。(2)领会。(3)运用。(4)分析。(5)综合。(6)评价。
3.认知发展与教学的关系表现在哪些方面?(1)认知发展制约教学的内容和方法。(2)教学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3)最近发展区。
1.简述学生文化的成因。
(1)学生个人的身心特征。(2)同伴群体的影响。(3)师生的交互作用。(4)家庭社会经济地位。(5)社区的影响。
2.简述美育的基本任务。
(1)传递审美知识,提高学生感受美的能力。(2)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和审美的情趣。(3)发展学生创造美的能力。(4)教育不仅仅是艺术教育,也不仅仅限于运用各种美去进行教育,更是指把一种精神渗透于整个教育教学中去,使教育的过程成为一种审美过程。
3.简述课程设计的意义和基本要求。
(1)产生新的课程方案。(2)对现有课程进行修改和重新组织。(3)合目的性。(4)合科学性。(5)合发展性。
4.简述促进知识概括的主要方法。
有效地促进知识概括的主要方法有:(1)配合运用正例和反例。概括的目的在于区分事物的本质和非本质,抽取事物的本质要素,抛弃事物的非本质要素。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概括时,不仅要注意抽取本质的一面,也要注意抛弃非本质的一面。为此,必须配合使用概念或规则的正例和反例。
(2)提供变式。理性概括是通过对感性知识的加工改造而完成,感性知识的获得是把握事物本质的基础和前提。因此,在教学实际中,要提高概括的成效,必须给学生提供丰富而全面的感性知识,必须注意变式的正确运用。(3)科学地进行比较。概括过程即思维过程,也就是在分析综合的基础上进行比较,在比较的基础上进行抽象概括。因此,区分对象的一般与特殊以及本质与非本质的比较过程,对于知识的概括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4)启发学生进行自觉地概括。为了促进知识的获得,在实际的教学情境中,教师应该启发学生去进行自觉地概括,鼓励学生自己去总结原理、原则,尽量避免一开始就要求学生记忆或背诵。
5.简述动作技能的培训要求。
(1)准确地示范与讲解。准确地示范与讲解有利于学习者不断地调整头脑中的动作表象,形成准确的定向映象,进而在实际操作活动中可以调节动作的执行。(2,必要而适当的练习。练习是形成各种操作技能所不可缺少的关键环节,通过应用不同形式的练习,可以使个体掌握某种技能。(3)充分而有效的反馈。一般来讲,反馈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内部反馈,即操作者自身以外的人和事给予的反馈,有时也称结果知识。(4)建立稳定清晰的动觉。动觉是复杂的内部运动知觉。它反映的主要是身体运动时的各种肌肉活动的特性。有必要进行专门的动觉训练,以提高其稳定性和清晰性,充分发挥动觉在技能学习中的作用。
6.教科书编写应遵循哪些基本原则?
(1)按照不同学科的特点,体现科学性与思想性。(2)强调内容的基础性,在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注意贴近社会生活,并适当渗透一些先进的科学思想,为学生今后学习新知识奠定基础。(3)在保证科学性的前提下,教材还要考虑到我国社会发展的现实水平和教育现状,必须注意到基本教材对大多数学生和大多数学校的适用性。(4)合理体现各科知识的逻辑顺序和受教育者学习的心理顺序。(5)兼顾同一年级各门学科内容之间的关系和同一学科各年级教材之间的衔接。
3.简述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的意义。
(1)预防精神疾病、保障学生心理健康的需要。(2)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人格健全发展的需要。(3)对学校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的配合与补充。
4.简述中学教学方法的主要特点。
中学教学方法的特点有:(1)师生之间在运用教学方法时的互动和联系加强。(2)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方法逐步增加。(3)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和相互配合。
5.简述世界课程改革的基本趋势。
(1)课程结构日趋合理化。(2)课程内容日趋综合化。(3)课程形式日趋多样化。
6.简要分析知识学习的过程。
知识学习的过程包括知识获得、知识保持和知识提取三个阶段。在获得阶段,新知识进入短时记忆系统,与长时记忆系统中被激活的相关知识建立联系,从而出现新意义的建构。在巩固阶段,新建构的意义储存于长时记忆系统中,如果不进行深层的认知加工,这些信息就会出现遗忘。在提取阶段,个体运用所获得的知识回答各类问题,并应用这些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使所学知识产生广泛迁移。
1.简述学校组织的沟通障碍主要有哪些,并说明如何克服。
(1)学校组织的沟通障碍主要有下列三种情况:主观方面的障碍;客观方面的障碍;沟通渠道方面的障碍。(2)克服沟通障碍的方法:可以从许多方面改善沟通的状况,如在发送者和接受者之间建立彼此信任、相互尊重的良好关系;使用恰当的、准确的语言文字;选择最佳沟通媒体;注意信息的时效性;重视对信息的反馈。
2.教师专业化应该具备哪些条件?
一名教师是否真正具备了教师职业的条件,能否履行教师的角色,根本在于教师的内在素质:(1)学科专业素养,指教师胜任教学工作的基础性要求。包括:精通所教学科的基础性知识和技能;了解与该学科相关的知识;了解学科的发展脉络;了解该学科领域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2)教育专业素养,包括: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3)教师的人格特征,指教师的个性、情绪、健康以及处理人际关系的品质等。教师的优良个性品质有:热情慷慨、乐于助人、公平客观等。
3.实验法的优点是什么?教师在运用实验法时应注意哪些方面?
所谓教育实验法,就是根据教育研究课题所规定的任务,按照特定设计的条件和过程,对于研究的对象进行控制,变革研究对象以便在有利的条件下,对其进行观察研究,取得实验事实材料,从而得到客观可靠的结论的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教育实验法的优点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种:(1)控制情境。(2)排除无关的因素。(3)数量记载精确。(4)反复实验的结果,总体上是一致的。运用实验法应注意:(1)实验前做好准备。编制学年或学期的实验计划,制定实验的课时计划。准备实验用品,编制实验小组。学生做好理论准备,明确实验的目的,步骤和注意事项。(2)实验中要具体指导。教师巡回指导学生的实验,根据情况可进行全班或个别的指导,随时解决实验中出现的问题。(3)实验后要总结。教师视全体学生的实验情况,进行总结,并指导学生撰写实验报告。
4.简述成就动机理论的主要观点。
成就动机理论的代表人物是阿特金森。他认为,个体的成就动机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力求成功的动机,一类是避免失败的动机。力求成功者的目的是获得成功,他们最可能选择成功概率为50%的任务,避免失败者则倾向于选择非常容易或非常困难的任务。
5.如何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1)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和质量。(2)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3)提供多种练习的机会。(4)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
6.在理解和把握心理健康标准时应考虑哪些方面?
(1)判断一个人心理健康状况应兼顾个体内部协调与对外良好适应两个方面。(2)心理健康概念具有相对性。(3)心理健康既是一种状态,也是一种过程。(4)心理健康与否,在相当程度上可以说是一个社会评价问题。
2、班主任的工作内容是什么
(1)了解和研究学生;(2)有效地组织和培养优秀班集体;
(3)协调校内外各种教育力量;(4)学习指导、学习活动管理和生活指导、生活管理;(5)组织课外、校外活动和指导课余生活;(6)建立学生档案;(7)操行评定;(8)班主任工作计划与总结;(9)个别教育工作;(10)班会活动的组织;(11)偶发事件的处理。
简述经验课程的优点
1.经验课程,是指围绕着学生的需要和兴趣、以活动为组织方式的课程形态,即以学生的主体性活动的经验’为中心组织的课程。经验课程以开发与培育主体内在的、内发的价值为目标,旨在培养具有丰富个性的主体。学生的兴趣、动机、经验是经验课程的基本内容,其主导价值在于使学生获得关于现实世界的直接经验和真切体验。
简述主要的心里评估方法
3.(1)调查法;(2)观察法;(3)会谈法;(4)作品分析法;(5)心理测验法;(6)心理投射法。
中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一般特征
4.(1)自我认识的主动性、全面性和概括性;
(2)自我体验的敏感性、丰富性和矛盾性;(3)自我调控的自觉性、独立性和薄弱性。
影响课程开发的因素
1.(1)知识;(2)社会;(3)学生;(4)科学和教育的发展;(5)政治、文化与哲学。新课程倡导的教学观
2.(1)教学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
(2)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3)教学重过程甚于重结论;(4)教学更为关注人而不只是学科。简述活动课程的主要优缺点
.优点:(1)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2)有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3)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缺点:(1)忽略系统知识的学习,从以知识为中 心滑向以儿童为中心,致使知识的系统传授大大减弱;(2)实践过程中,活动容易成为一些简单的随心所欲的机械操作,儿童的思维、想象、品质得不到应有的发 展;(3)对教师要求较高,实际操作中对教师的素质提出很大的挑战。
.简述奥苏伯尔学校情境中的学习动机理论。
奥苏伯尔认为成就动机由三个方面的内驱力组成:一是认知的内驱力。这是一种要求获得知识、技能以及善于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需要,如好奇心、求知 欲、探索等。二是自我提高的内驱力。这是一种把学业成就看作赢得相应地位的需要,如自尊心、荣誉感、胜任感等。三是附属的内驱力。这是一种为了获得长者和 同伴们的认可而努力的需要,表现为一种依附感。这三种内驱力在学习生活中的作用是不固定的,通常随学生的年龄、性别、个性特征以及社会历史和文化背景等因 素的变化而变化。
为什么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1)学校教育是以文化影响为主体的环境,它影响着学生的主要环境形式是教材,这特别有利于青少年身心发展。
(2)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组织、自觉的影响过程,又是有计划的、全面的、系统的影响过程,它特别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这是任何自发的、偶然的、零碎的家庭和社会影响所不及的。
(3)学校教育由经过专门培养训练的教师和教育工作人员进行施教。
(4)学校教育采取集中时间和集中学习的形式,使青少年儿童集中精力受教育,适合青少年儿童身心特点,适合时代的要求,有利于完成社会赋予他们的任务。
为什么说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着人才的规格和教育的结构?
(1)人才规格是对人才素质结构的要求,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着劳动力的规格,进而也决定着教育所培养人的规格,所以当我们考虑教育所培养的人才规格时,必须 深刻地把握当代生产力发展的趋势与要求。(2)教育结构通常指各种不同类型和层次教育的比例构成,如不同级别、类型学校的比例关系,不同科类之间的比例关 系等,都要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相适应。
.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关系是什么?(1)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教育目的是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质量标准和总的规格要求,是各级各类学校工作遵循的总方针。培养 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是结合教育目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特点制定的各级各类教育或专业的培养要求。(2)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它是结合教 育目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能特点制定的各级各类教育或专业的培养要求;教育目的是一个国家教育的总要求,而培养目标是各级各类教育的具体要求;二者的联 系在于,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
思维品质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主要包括深刻性、灵活性、独创性、批判性和敏捷性五个方面。
学生管理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1)科学性原则。管理学生一定要有科学的理论和依据,不得违背教育规律和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2)全面发展原则。全面发展包括身心健康的发展、知识技能的发展、道德伦理的发展、审美素质的发展和价值实现的发展等。全面发展的原则意味着教师应当让学生的每个方面都得到发展。(3)集体性原则。集体性原则是指班主任在对学生进行管理和教育时,要依靠集体、培养集体、教育集体,并通过集体进行教育,充分发挥集体在教育中的作用。
(4)主客体统一原则。在教育管理的实践中,为顺利实现学生管理的目标,在客观上要求教育管理的主体与客体在思想上、行动上统一起来,协调一致地投入到教育管理中,共同投身到教育事业的发展中。
(5)平等与尊重原则。教师在管理学生时,要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地对待学生。
教师如何写好教案?
教案即课时计划,是教师备课中以课时为单位设计的教学方案。写课时计划,一般按以下步骤进行:进一步研究教材,确定教学重点和要解决的难点;确定本课时的教学目的;考虑进行的步骤,确定课的结构,分配教学进程中各个步骤的时间;考虑教学方法的运用、教具的准备和使用方法即板书设计;最后写出课时计划。
学生认知方式的差异表现在哪些方面?
认知风格是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其差异主要表现在:
(1)场独立型与场依存型。具有场独立方式的学生,对客观事物作判断时,常常利用自己内部的参照,不易受外来因素的影响和干扰;具有场依存方式的学生,对物体的知觉倾向于以外部参照作为信息加工的依据。(2)沉思型与冲动型。在解决问题中,沉思型的学生解决问题的方式倾向于深思熟虑且错误较少,冲动型的学生倾向于很快地检验假设,且常常出错。
(3)辐合型与发散型。辐合型认知方式是指个体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表现为搜集或综合信息与知识,运用逻辑规律,缩小解答范围,直至找到最适当的唯一正确的解答。发散型的学生表现出思维沿着许多不同的方向扩展,使观念发散到各个有关方面,最终产生多种可能的答案的特征。
.简述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
少年期少年期是指11、12岁到l4、15岁的阶段,是个体从童年期向青年期过渡的时期,大致相当于初中阶段。这一时期的心理发展主要体现为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交杂,抽象逻辑思维占主导地位,并出现了反思思维。思维的对立性和批判性有所发展,但仍有主观性和片面性。少年期的心理活动随意性增强,能随意调节自己的活动;独立意识增强;社会高级情感迅速发展,道德行为更加自觉。(2)青年初期青年初期是指l4、15岁至l7、18岁时期,相当于高中阶段。这是个体在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性上向成人接近的时期。智力接近成熟、抽象逻辑思维向“理论型”转化,开始出现辩证思维,与人生观相联系的情感占主要地位,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有了深刻的发展,形成理智的自我意识,但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仍面临分裂危机。意志上有时也会出现与生活相脱节的幻想。营造班集体良好心理氛围的措施有哪些?
(1)培养教师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教育意识是营造班集体良好心理氛围的先决条件。教师应重视自己的情感对学生的积极影响,它对营造班集体心理氛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提高教师的教育理论修养是营造班集体良好心理氛围的关键。(3)建设优良的班集体文化是营造班集体良好心理氛围的根本。(4)发展学生个性是营造班集体良好心理氛围的宗旨。简述学习动机的作用
学习动机的作用如下:(1)使个体的学习行为朝向具体的目标;(2)使个体为达到某一目标而努力;(3)激发和维持某种活动;(4)提高信息加工的水平;(5)决定了何种结果可以得到强化;(6)导致学习行为的改善。
.简述布鲁纳认知—结构学习理论的学习观
布鲁纳是美国著名的认知教育心理学家,他主张学习的目的在于发现学习的方式,使学科的基本结构转变为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其学习观主要有以下两点:
(1)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布鲁纳十分强调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强调认知结构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他主张应当向学生提供具体的东西,以便他们“发现”自己的认知结构。(2)学习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布鲁纳认为学习活动首先是新知识韵获得。获得了新知识后,还要对它们进行转化,超越给定的信息,运用各种方法将它们变成另外的形式,以适应新任务。评价是对知识转化的一种检验。
.如何培养创造性思维?
(1)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①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②给学生留有充分选择的余地。③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2)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①保护好奇心。②解除个体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③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④重视非逻辑思维能力。⑤给学生提供具有创造性的榜样。(3)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①发散思维训练。②推测与假设训练。③自我设计训练。④头脑风暴训练。
.搞创造性者具有哪些个性特征?
高创造性者具有的个性特征有:(1)具有幽默感。(2)有抱负和强烈的动机。(3)能够容忍模糊与错误。(4)喜欢幻想。(5)具有强烈的好奇心。(6)具有独立性。
简述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德育原则的含义以及在实践中贯彻该原则的基本要求。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德育原则的基本要求是指德育中要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依靠和定扬他们自身的积极因素去克服消极因素。在实践中,贯彻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德育原则的基本要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正确了解和评价学生。深入了解学生,掌握学生的优点和缺点,是正确教育学生的前提。有的教师不能有效地教育学生,往往是因为不能以“一分为二”和发展的观点看待学生。(2)通过发扬优点来克服缺点。全面而深入地了解学生,能为教育学生打下良好的基础,但要促进他们的品德发展,根本在于引导他们自觉地巩固发展自身的优点来抑制和克服自身的缺点,这样才能养成良好的品德,获得长足的进步。
(3)引导学生自觉调整自己的行为。学生缺点的克服,固然需要教师发挥主导作用,但主要靠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其自觉地发扬优点来克服缺点。
简述心理辅导中常用的行为改变方法。
(1)强化法。用来培养新的适应行为,根据学习原理,一种行为发生后,如果紧跟着一个强化刺激,这种行为就会再一次发生。(2)代币奖励法。可使奖励的数量与学生良好行为的数量、质量相适应,代币不会像原始强化物那样产生“饱”现象而使强化失效。(3)行为塑造法。通过不断强化逐渐趋近目标的反应,来形成某种较复杂的行为。(4)示范法。观察、模仿教师呈示的范例,是学生社会行为学习的重要方式。(5)惩罚法。惩罚的作用是消除不良行为。一是在不良行为出现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二是在不良行为出现后,撤销一个愉快刺激。(6)自我控制法。让当事人自己运用学习原理,进行自我分析、自我监督、自我强化、自我惩罚,以改善自身行为。
简要说明教学的一般任务。
(1)传授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这是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基础。知识是形成技能技巧的基础,而技能技巧的形成又有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知识,并为他们学习新知识提供条件。(2)发展学生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现代教学要自觉发展学生的智能、创造才能和体力,发展智能是核心,发展体力是保证。(3)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教学具有教育性,在使学生形成科学世界观、培养优良的道德品质:6--面起着重要作用,思想品德教育是方向。(4)关注学生个性发展。通过教学,激励发展每个学生的主体能动性。个性的全面和谐与可持续发展是理想目标,虽然这一理想目标未必能实现或实现程度因人而异,但它始终是教育发展努力的方向并贯穿于教学全过程。简要说明班级管理的几种模式。
(1)班级常规管理,是指通过制定和执行规章制度去管理班级的经常性活动。(2)班级平行管理,是指班主任既通过对集体的管理去间接影响个人,又通过对个人的直接管理去影响集体,从而把对集体和个人的管理结合起来的管理方式。(3)班级民主管理,是指班级成员在服从班集体的正确决定和承担责任的前提下,参与班级管理的一种管理方式。(4)班级目标管理,是指班主任与学生共同确定班级总体目标,然后转化为小组目标和个人目标,使其与班级总体目标融为一体,形成目标体系,以此推进班级管理活动,实现班级目标的管理方法。
第三篇:新课程理念下如何构建新型师生关系
《新课程理念下如何构建新型师生关系》记录三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师生关系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而是平等中的首席。师生关系是教育过程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人际关系,师生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教育的效果。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不断调整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给学生生命以活力。能否处理好师生关系就成为教育成败的一个关键。新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促进学生学习的强劲动力。现实的学校教育中师生关系还存在与素质教育格格不入的诸多因素,这无疑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大障碍。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是每一位教师不可回避的重要课题,也是实现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目标的必然要求。我们必须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有意识地研究新型师生关系,摆正教师的位置,焕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生命活力。
师生关系就是指在教育过程中形成的教师与学生的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个概念有两层含义:一是师生关系是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二是师生关系是在教学过程中形成的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特殊的交往关系。
1、不可否认,教师和学生之所以产生联系,形成师生关系,是因为教学过程这个媒介所起的作用,但是教学结束以后是不是师生关系就终结了呢?理论上可以确定,但在实际生活中很多学生始终和部分老师保持联系,请教各种问题,因而师生关系就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上升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来。从把学生当成一个完整的教育对象进行教育到专业化的师生关系再到师生平等对话共同发展,师生关系实际上经历一个发展的、动态的上升过程。因此,研究师生关系不能仅仅静态地考察,还要全面、发展地看待。那么师生关系的确立就能促就教育教学的发展吗?显然不是。只有和谐的师生关系才会促进教育教学的发展。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师生关系发展的完美阶段,这种和谐不是教师或学生单方面努力的结果,而是经过师生双方共同努力、相互作用达到协调、满意的结果。和谐的师生关系对于学生的发展和教育教学的顺利进行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正确、全面地认识和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对当前的教育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
2、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要依靠教师的努力和学生的努力,但学生由于自身的限制,只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发展与教师的关系,因此发展和谐师生关系的主导权就落入教师手中,教师在掌握权利的同时也要明确身上的责任,把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促进教育教学发展作为一个重点进行探索。
第四篇:浅谈新课程下的师生关系 文档(范文模版)
浅谈新课程下的师生关系
安阳县北郭乡一中
高国强
文章摘要:在素质教育改革的今天,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如何更好的进行创造教育;对我们教师都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一名新时期的教育工作者,我在工作中深有体会,与学生建立一种良好的师生关系相当重要,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下面就为什么要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怎样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谈谈自己的几点经验。
关键词: 素质 影响 关系
师生关系作为学校生活中的一个最基本的人际关系,不但是开展学校工作的主要心理背景,直接影响着教育教学的效果,而且是教师和学生之间进行沟通和交流的最直接的途径。对教学活动以及素质教育的展开都有重大影响。师生关系作为学生的学习环境和成长氛围的构成因素,对学生的影响是全面而深刻。
一、对学生学习的影响。
师生关系影响学生学习的作用是,师生关系本身就营造了一种课堂气氛,而课堂气氛本身是影响学习的。师生关系不良,课堂气氛容易紧张、死板,使得学生如坐针毡,惶恐不安或默然。而师生关系良好,课堂气氛温馨和谐,学生如沐春风,轻松愉快,思维活跃。快乐的情境是学生喜欢的、趋向的,而在不好的课堂气氛下,学生会不自觉的想要逃避。经过一段时间,这种情感也会泛化到学业上,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对学生性格发展的影响。
师生关系是学生生活环境中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良好的师生关系为学生的安全需要、爱和归属的需要和尊重的需要提供满足。在基本需要得到满足的情况下,学生会形成一些好的性格品质,如信任、宽容、善良、同情、友爱、尊重他人、自尊、自信等等。在这个基础上,学生的性格会升化到一个更高的阶段,如助人为乐、追求成就、贡献社会、有远大理想等等。
良好的师生关系,不仅仅能促进学生更好的成长,同时也是向学生提供了一种人际关系的榜样。在充满爱的师生关系影响下,学生会把这种爱在自己身上扩展出来,形成爱他人、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等等好的心理品质。可见师生关系对学生性格的影响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三、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我国医学心理学家丁瓒指出,人类的心理适应,最主要的就是对于人际关系的适应。对于中小学生来说,他们特别重视与教师的关系,甚至超过父母的关系,因此,师生关系对学生的发展有重大影响。在良好的师生关系中,学生被教师接纳和信任,他们享受到师爱的温暖,感到自己的价值;学生得到教师的支持、体谅和鼓励,他们体会友谊,充满力量,感到自信;学生与教师的真诚相处和进行智慧和感情的交流,他们就会相信人世间的真诚和美好。从而喜欢集体生活,喜欢社会生活,从而对人生充满希望。
由此可见,师生关系对教育的影响是极其重要的。要想成为一名出色的教师,这就要求教师必须重视和学生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运用这种人类社会特有的人际关系做好教与学的工作。怎样和学生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其实很简单,就是要求教师把自己无私的爱融入到工作中,融入到师生关系中。
当前的教育应把工作重点放在创造教育上,而创造教育的重点就是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他们的积极主动性。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给学生营造出一种能够发挥他们积极主动性的环境和氛围,使他们对学习过程、学习目的感兴趣。当教师把自己的爱融入到和学生的关系中,与学生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时,教师就会发现自己找到了一条进行创造教育的捷径。师生关系不好的成分还占很大的比重,这就给我们的工作提出了一个问题,怎样形成一种正确、良好的师生关系,在教学工作中发挥良好的师生关系的作用?应该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在观念上有所转变。
从我国的蒙学教育开始,教师与学生的位置关系就是不平等的。“一日为师,终生为父”,这种观念经历了几千年的传播,无形中在教师和学生的心目中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从而使学生对教师敬而远之,不敢和教师进行心灵与心灵的沟通,同时我们教师也很难放下架子,与学生进行沟通。这样导致了在师生关系中形成了一堵厚厚的墙。
由于我们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处于主导地位,这就要求我们要首先改变这种观念,放下教师的架子,主动去接近学生,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形成一种新型的民主、平等、合作的关系。当前的学生知识面广,心理成熟早,教师还靠以前那种特有的权威是不可能与学生建立起这种新型的关系的,所以教师要首先放下架子,以朋友的身份出现在他们面前。教师可以试着走进学生的学习中,走进学生的生活中。先做他们的忠实听众,再慢慢的对他们加以辅导和指引,使学生对你不再感到陌生,从而开始接近你、信任你,与你建立起一种友谊。之后再对学生进行教育,使这种友谊转变为良好的师生关系。
二、明确自己的任务。做一个好教师。
首先,要一视同仁,不能有任何感情色彩。主动接近落后生,帮助他们一起分析原因,找出结果。多给他们一些爱心,多帮助他们,和他们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其次,要运用得当的方法来进行教育。可以多发现他们身上的优点和进步,哪怕是一点点进步,都要及时给予鼓励。这样,他们就会很高兴,自然会萌发向上之心。这不但是一种教学经验,而且更是一种教学艺术。教师应当更多的关心学生,而不是如何的惩罚学生,“严师”并不意味着教师对学生的训斥。再次,要注意抓反复,反复抓。当然这要求教师要付出更多的劳动,但是,通过这些劳动,你会得到落后生的认可,成为他们成长过程中的领路人,带着他们取到自己的“真经”。
三、要具有服务精神。
学生需要答案的时候,教师总应该在第一时间交给他;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教师总是在第一时间出现;学生遇到危机的时候,教师总在第一时间帮他一把,这样,你就会成为学生心目中的“英雄”。顺其自然,教师与学生之间就会形成一种良好默契的师生关系。
只要教师在思想和行动上真正的去接近学生,把自己无私的爱全部奉献给学生,那么与学生之间就一定会建立起一种民主、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
第五篇:简论新课程理念下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
简论新课程理念下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
宁夏彭阳县第二中学
李晓明
论文构想背景:
一、从教二十二年来,我一直在思考怎样的师生关系才是最好的师生关系,我国古代伟大教育家孔子一生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其中不乏与老先生关系亲近和谐者,但他们在老师面前都是谦恭礼让但又不乏大胆探讨学术的态度。我想,贤者七十二,必定与老师的关系是亲近、深交而又和谐的。古人的名言中有“亲其师,信其道”之说,强调了和谐师生关系的重要性。千百年来,流传着许多师生和谐的佳话,罗贯中与施耐庵,徐特立与毛泽东,等等。可见,构建师生和谐关系,是我们的优良传统,是我们民族文化的一部分。
二、本,我有幸到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深圳特区学习,在深圳南山实验学校,我看到了一种良好的师生关系,他们亲密、和谐,学生面对老师,是一种朋友关系。当然,也不乏学生在老师面前有放肆和胆大妄为者,但这种不僵硬很随和的气氛给人非常民主的融洽感觉。很明显,这是在新课程理念下产生的新型的最合理最科学的师生关系,这种关系下的学习状态处在一种愉悦之中,其学习效果不言而喻。
基于以上两个原因,我着手进行新课程背景下和谐师生关系构建的研究,遂成此文。
关键词:师生
和谐
关系
构建
正 文:
泱泱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悠久,文明传承,教育文明,重中之重。春秋时期,教育已趋成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在春秋时期就形成了一整套教育的思想与理论。“仁者爱人”,宣扬的是一种用爱心施行教育的思想理念;“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奉行的是宽容的待人之道;“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倡导着一种积极的学习状态,鼓励着一种耐心的教育和不倦的追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描述着一种相互学习、取长补短的师生互动与交流的良好氛围。
唐代文学家、教育家韩愈有著名论断:“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全面概括了教育工作者的神圣职责。传道,传什么道?传教育者的思想,传给学生认识人生认识社会的思想,并不是单纯传考试的方法和得高分的能力。授业,就是传给学生生存、发展的能力,而非简单而机械的应试能力。这种大气的教育教学观,必能构成非常和谐的师生关系。因为,学生在一种思想与学术的氛围中得到熏陶,得到教育,面对不只是督促他们做练习的老师,学生能聆听到他们深刻的思想,品味着他们高尚的人格,咀嚼着他们精彩的语言,这肯定是乐在其中,这种高层次高境界的师生关系,必能产生学术研究的浓厚氛围,必能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一、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重要意义
“亲其师,信其道”,千百年来,这是“传道授业解惑”的最基本法则,古代圣人就以这样的原则教育学生,这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应当继承的思想,从这一点来讲,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实际上就是继承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华,这是一个教育工作者的义务和责任,此其一。
其二,今天,党的十六大创造性地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构想,这是对中国现当代社会的一种准确定位和把握,对维护稳定、保持繁荣、促进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作为教育工作者,更要对和谐社会的建设发挥重要的作用。因为,和谐社会的建设离不开和谐校园的建设,和谐校园的建设从根本上离不开和谐的师生关系的构建,师生关系是校园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人际关系。这一关系处理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我们教育教学的成败,从深层次上讲,这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基,做好这项工作,具有伟大而又深远的意义。
第三,和谐的师生关系的构建,对于塑造健全人格和高尚品格的新型合格人才,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研究表明,和谐的家庭环境对于孩子的成长来说,可直接影响到他的性格、人格甚至是智力的发展。相应地,和谐的班集体,和谐的校园,必将对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和发展起到良好的作用。在和谐友好的坏境中学生是快乐的放松的愉悦的。研究指出,人在身心愉悦的情绪中,其智力水平处于最佳状态,在和谐的环境中学习,效率往往是最好的甚至能超常发挥。大量事 2
实表明,和谐的人际关系有利于培养出一个身心健康、人格健全、品格优秀的人。可见,人在和谐的坏境中生活学习具有多么重要的意义。相反,在充满讽刺、排挤、压抑、甚至暴力的环境下成长的人,往往对周围的一切充满了排斥、敌意、甚至是仇恨。“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是千古不变的真理。
怎样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呢?
第一、关爱并尊重学生,这是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基础。“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爱,是教育的基础。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过:“孩子求学的欲望是由教师激发出来的,假如他们是温和的,是循循善诱的,不用粗暴的方法,而是用仁慈的感情和语言去吸引他们;假如他们和善地指导学生,他们就容易得到学生的好感,学生就宁愿进学校而不愿留在家里。” 这是伟大的教育家最深刻的体会。在中国,古代圣人孔子强调“仁者爱人”,仁爱成为儒家思想的核心,也是教育思想的核心。充满爱心的教育是温馨的,是甜蜜的。当一个孩子需要爱时,需要关心时,此时的爱与关怀尤为珍贵。例如,孩子有病父母不在身边,你亲自领他去看医生,他就会对你感到亲近,这一刻的一句问候胜过千言万语,真正的感动也许就在这一刻。我们付出了爱心与关心,收获的就是真心的回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创造“亲其师,信其道”的教育效果。在南山实验学校,有这样的教育理念:“教育,就是传播爱”,“爱每一个学生,会爱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感受到爱”。在这所学校,我真正感受得到老师对学生的一种爱,一种极高程度的尊重感。在这样的气氛中,学生被潜移默化了,他们与老师的关系是融洽的,和谐的。在南山实验学校,这样的氛围很浓。领导与教师之间,教职工之间,师生之间,都是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学生在老师面前既体现出一种学生的谦恭,又可以看出他们把老师当成自己的朋友,与老师倾心相谈。当学生在做事有出格或违规的时候,老师的教育也是委婉的巧妙的,没有辱骂和嘲讽,更未见体罚和暴力。当然,这样的环境未免太宽松,会出现个别因不理智的冲动而引发的安全事故,但这里的学生是放松的是愉悦的,他们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他们的才情得到很好的展示,这样的效果,只有在和谐宽松的坏境中才能实现。所以,有爱心才有构建和谐的基础。
爱心是基础,尊重是关键。传统的教育观念中,师道尊严的理解颇有偏激,认为老师就是不可指责不可侵犯的,对于老师,学生只有绝对服从,于是便有了 3
老师对学生的呵斥、体罚与暴力。究其根源,实则是封建家长制思想的遗毒在作祟。君臣纲常,父子家规。“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父叫子亡,子不得不亡。”这种观念长期以来渗透在中国家庭,延及学校,古代私塾教育中的戒尺、打手、罚跪等规则,就是这种思想的蔓延。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谈何受到尊重,他们只有被压抑的可怜,被摧残的可悲,其人格、情感、自尊受到极大的伤害,其身心发展是不健康的。当今社会,仍然有一些教师在使用这种方式教育学生,这势必造成师生之间的矛盾。很多时候,都有学生怒发冲冠的情形出现,师生反目,仇恨相加,关系极度紧张。这样的教育谈何成功,简直是一败涂地。因此,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这样告诉我们:“不要急于处罚学生,要好好想一想是什么促使他们犯了这样或那样的过失,要设身处地的为孩子想一想,那么孩子会通过自身的努力改正错误。”所以,老师要像朋友那样尊重学生,给予学生更多的理解,这样,师生关系就会越来越和谐,其教育效果也会显现出来。
二、多宽容,少挑剔,是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原则。开国总理周恩来曾说过:“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看似讲做人原则,实则强调构建和谐的遵旨。“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笑口常开,笑世间可笑之事。”从佛教宣扬的这些处世观念上讲,宽容实则是一种做人的较高境界。作为老师也应当有这样一种思想原则来对待学生,当然这里不是倡导超然物外的消极处世观,这其实是对待外物的一种良好的心态。好多时候,我们对待学生的态度仍然是心态不好,是眼里揉不进沙子的表现。一个老师应当具有宽以待生的心态。要知道,孩子毕竟是孩子,他们还处在发育成长的阶段,有许多斜枝桠杈要去修剪,这是成长的必经过程,也是成长的规律,更是教师的职责,教师要有良好的心态对待这些学生,要认清,教育本身的遵旨就是帮助学生做好修正。允许犯错误,这才是一个教育工作者对教育规律的清醒认识。宽容学生的过失甚至是犯错,并不是放纵,而是要在宽容的基础上去教育,去引导孩子走上正确的发展道路,这才能构建真正的和谐关系,否则,就是不负责任,就是在助纣为虐。当然,对于孩子负责,不见得就要事无巨细,处处盯着他,天天去说他,用挑剔的眼光与态度对待他,这样的做法就严重违背了学生的心理教育原则,因为,学生更多时候需要的是鼓励与释放,如果挑剔势必让学生感到局促不安,放不开,甚至对自己产生怀疑,从而导致缺乏自信。这样一来,师生关系肯定处于冷漠僵硬的状态,缺少应有的活力与生机,这 4
对学校整体气氛也是一种负面影响。“宰相肚里能撑船”,作为现代教育环境下的教师,应当具有宰相的胸怀,应当有所为,有所不为。
三、民主平等,正视差异是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应有心态。对于当代的孩子来说,民主与平等的思想观念已深入其中,因为孩子在家中和社会上接触的这种正面的宣传和教育思想的渗透是非常之多,民主的思想可能因为他们在家中的独尊地位而有所冲淡,但凡事要与他们商量那可是不打折扣的,这种较为朴素的民主意识在他们的心里是很强烈的。因此,师生之间,尤其老师更应当注意与学生之间要形成一种有事商量的习惯。如果独断专行,势必会引起学生的不满,在同一个班级里,学生之间的差异较大,教师要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尤其是要注意对待差生的态度,这一点十分重要,如果教师看不起差生,用一种异样的眼光看他们,就会把他们有意无意地打入冷宫,划成另类,在被冷遇或异样的感觉中,学困生就会有心理上的萎缩和反叛,班级的和谐肯定大打折扣。作为教师应当更多的关心这些差生,更多的帮助他们、爱护他们,让他们感受到爱与温暖,这个集体必定是友好相处、融洽和谐的。
四、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要正确处理学生的学业成绩和品德教育的关系 应试教育主宰中国教育的今天,学生的课业负担过重已成为普遍现象,老师一味追求学生的考试成绩,几乎成了大家共同的心理。“素质教育喊得轰轰烈烈,应试教育做的扎扎实实”,这样的教育现状,似乎很难以改变。但是,由此引发的负面影响难以估量,大的方面不说,就师生关系而言,简直是令人瞠目。学生对于那些大量布置作业,一味追求考试成绩的老师都不太喜欢,甚至痛恨他们,由此引发的后果不堪设想。案例一,202_年,沈阳市一位六年级的女生魏巍因为不堪作业重负而自杀,她的遗书是这样的:“妈你回来叫我!!!不管我怎么不想起来,你也低(得)把我叫起来!!!因为我要写作业——魏巍”“我活得太lei(累)了,还不如始(死)了算了,也许这样对大家都有好处。„„”案例二,202_年3月13日凌晨4时,长春市14岁的女中学生Z终于因为积劳成疾患上罕见的怪病,在昏迷8天后悄然离世。医生解释说,死因主要是疲劳过度、压力过大。现实是如此怵目惊心,教师要清醒的认识到这一点,我们是培养身心健全的人还是训练一些考试机器,对于孩子一生的发展来说,是培养合格的健康的人重要,还是训练能考高分的尖子生重要,这是至关重要的也是需要人们高度重视 5 的。在这方面,老师要遵守党的教育方针,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尤其要处理好“德”与“智”的关系,在当下的教育坏境中,要正确处理学生的学业成绩和品德教育的关系。我认为,要德智并重,很大程度上,德要占据第一位,在智的方面要注重开发学生的智力,而不是简单的学业成绩,尤其是不要一味强调考试成绩,更不要为了提高成绩加大学生的课业负担,给学生布置大量的练习。超负荷的作业,必将导致学生对学习缺乏兴趣,最终厌学。这样一来,学生对这样的老师还有好感吗?无才无德是废品,有德无才是庸品,有才无德是毒品,有才有德是精品。因此,加强学生的道德教育尤为重要,开发学生的智力也是关键,只有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才是成功的教育。教师只有走好这条正确的教育之路,才能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五、要真正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从根源上讲,要改革我们的应试教育制度。现行的人才选拔制度,主要还是通过考试选拔,单一的选拔制度造成了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窘迫局面。这种状况,国家已经在着手进行改革,现在,有了职业教育,可以多渠道的选拔不同层次的学生,国家每年都在扩大招生,广大学子上学和就业的机会和渠道越来越多,形势喜人。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和深入人心,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教学的方式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和谐的师生关系正在逐步趋向好转。但是,真正的素质教育还没有实行,应试教育依然占据着主导地位,在中考和高考的重压之下,校园的不和谐现象依然屡见不鲜。教师罚学生一个单词抄写100遍的,学生被罚站的,老师用棍棒打学生的,还有前文中举到的案例,这些都极大的伤害了师生之间的感情,破坏了原本应当亲密和谐的师生关系。当然,相应地也有学生背地里咒骂老师的,后果严重的还有老师被学生殴打致残的。这些不该发生的事情在不断地发生着,其根源仍旧是应试的教育方式和制度。我们需要把素质教育真正的搞起来,政府、学校、家长、社会都要转变观念,投入改革,要在追求升学的竞争中量力而行,给学生合理的安排,多大蔓结多大瓜,量体裁衣,因人而异,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只有和谐的社会,才会丰富多彩。两千年前的教育家孔子描述过大同社会的理想:“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 6
同。”其中,“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就是在强调和谐,“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难道不是强调要孩子好好长身体,到了壮年时才大有作为吗?而且,大量的事实也证明了好的身体是成功的保证,“身体是革命胜利的本钱”,领袖毛泽东的话让我们深思。在应试教育的重压下,难保学生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和心理,只有和谐的坏境中才能造就合格健康的身心。应试教育在某种程度上对学生的损害,确实要引起重视,需要我们下大决心进行改革,在改革中追求和谐,在和谐的基础上构建大同。
总之,和谐的师生关系的构建表现在多方面,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关乎教育事业的成败,影响国民素质的提高,涉及国家的长治久安。让我们大家以新课程的理念指导自己,积极投身到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之中,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202_.12.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