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2号文库
大学生学习《十七届六中全会》心得
编辑:夜色微凉 识别码:21-755109 12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10-18 03:40:48 来源:网络

第一篇:大学生学习《十七届六中全会》心得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大学生学习《十七届六中全会》心得

大学生学习《十七届六中全会》心得

中共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于10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召开。此次会议研究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等问题。在精神导向、体制改革、政策措施等多个层面作出了重要安排,注重培育主流文化,重振国民精神,部署“文化兴国”战略。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党的十七大关于文化建设的重要战略部署。

大会全面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1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布热津斯基在《大棋局》中指出了大国的四个标志,即:经济发达,军事强大,科技雄厚,文化富有吸引力。历史和现实都表明,大国崛起不仅是经济现象,而且是文化现象,不仅是经济增长,而且是文化繁荣。

家喻户晓,如今中国改革已经进入了深水区,而我们的经济总量也已经居于世界第二位。

在此背景下,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其实不但能很好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而且定能促进中国政治、经济等方面的改革进程,也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此次会议以科学发展为主题,重点研究和解决”三个不适应”问题:

一 是文化水平与综合国力不适应,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重视文化的力量,2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充分发挥文化在综合国力中的重要作用,是对我们党八十年实践的深刻总结,是我们党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保持活力的具体体现,是对马克思主义光辉理论的进一步继承和发展。

二 是文化发展与经济增长不适应,在服务经济条件下,增长的主要源泉是人力资本乃至智力资本,增长的创新动力是创意,包括科学创意和文化创意。一方面,智力资本的规模和创意的数量,更多地受到文化要素的制约,即人们的价值观、信仰、惯例等对增长的影响在增强;另一方面,基于智力资本和创意的增长,也会推动文化变革,从而产生二者的共生演进。相对于工业化社会的增长,经济与文化共生演进导致的一个重大变化,就是增长和发展方式的转变,即主要依赖物质资源投入转变为主要依赖智力资源投入。

三 是文化发展与国民素质要求不适应。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繁荣和发展文化事业,促进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是新时期、新阶段各级党委政府关注的热点和重点。文化建设其核心内容和中心任务就是以人为本,着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使全社会不断提升新的精神高度和新的审美境界达到和谐统一。培养一代又一代高素质的公民,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人类进步文明必不可少的先决条件,是国家发展的根本保障,是国民财富的终极基础。

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就是要寻求一条解决文化问题的政治路径,3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融合多元文明,实现“先进文化的中国化”,同时通过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发扬传统精神,凝聚文化共识。

通过学习中央委员会胡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我们党始终把文化建设放在党和国家全局工作重要战略地位,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实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总而言之,我认为中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有利于人类社会。因此,我们大学生都能深入理解中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而更加身体力行地学习、继承、弘扬,且与时俱进地发展中华文明、中华文化,从而为人类社会做出越来越大的贡献。

第二篇:大学生学习十七届六中全会心得

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今年10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召开,主要议程是研究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问题。

从建党90年的角度来看,十七届六中全会研究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有很深的意味。回顾90年前,我们党是怎么成立的?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新文化运动。可以说,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以来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它具有世界眼光,掀起学习浪潮;它从一开始就抓住青年,极力唤起民众;它大力传播马克思主义,引领中国人民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新文化运动的两位主将就是相约建党的“南陈北李”,它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充分的思想基础、文化条件和人才保障。由此断言,没有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就不会有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换句话说,我们党从成立的第一天起,她的肌体上就注入了新文化的基因和血液,形成了文化立党的特色和品质。

从迎接党的十八大召开来看,十七届六中全会研究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有很深的意味。从时间上看,明年就要召开党的十八大。在此之前还将召开十七届七中全会。按照以往惯例,七中全会不会涉及文化议题。从这个角度来看,十七届六中全会将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这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最后一次以中央全会形式高规格专题研究和部署文化工作。从这个意义来看,十七届六中全会研究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将是一个重要的总结,总结党的十六大以来,即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这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履职以来领导文化工作的成就和经验以及面临的形势和存在的问题。同时,这次全会也将是一次具有承前启后意义的重要会议,这次全会通过的文件讲直接决定着未来即党的十八大以后中国的文化前进的方向、道路和战略。正是基于以上分析,这次全会研究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就有了一种文化交班的深刻意味。党员学习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心得体会

从文化独特的地位和作用来看,十七届六中全会研究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有很深的意味。当前的形势很复杂,也很严峻,既不能一味悲观,更不能盲目乐观,需要的是清醒和理智。总的来看,主流是好的,但也确实存在不少问题和忧患。而那些问题错综复杂的背后,有一种更深刻、更可怕的乱象,那就是文化上的忧虑,不和谐的隐患。不论是经济,还是政治,最终的根源都可以归结到文化上。所以抓文化,就是抓根本,抓长远,甚至是抓系统。这就是文化为魂的深刻涵义。胡锦涛总书记在建党90周年上的讲话就指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思想精神上的旗帜。毛泽东同志曾讲过:“主义譬如一面旗子,旗子立起了,大家才有所指望,才知所趋赴。”十七届六中全会研究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就是要里程碑式的立起这样一面文化的旗帜,让大家有所指望,知所趋赴。发挥文化旗帜的凝聚力、向心力、塑造力,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同时,文化也是一种软实力,一种生产力、竞争力、创造力。这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源源不断的根本动力。

从文化建设现实的状况来看,十七届六中全会研究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有很深的意味。这些年来,文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正是在这样坚实的基础上才催生了一种推动文化大发展大发荣的局面和要求。不过客观地说,由于文化建设历史欠账太多,所以现在文化建设遇到的最大的问题是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不平衡、不协调和不可持续,尤其是文化事业发展相对滞后。因为发展文化事业主要是靠投入,从事的又是公益事业,在经营上无利可图。所以投资商,甚至是不少政府也不愿意在发展文化事业上下功夫、出力气。更令人担忧的是不少原本是文化事业范畴的东西被以文化产业的名义给商业化、市场化甚至私有化了。这是需要我们警惕和反思的。公司十七届六中全会学习体会

从现在一些文化体制改革来看,不从实际出发,为改革而改革,尤其是自上而下的命令主义,一个模式套用,不管“水土不服”,一律照改不误。现实中,很多单位被强行“分”开了,却不能重新“合”起来。只有物理反应,不能化学反应,改革和实际脱节,与广大干部职工的愿望背离。说到底,这些问题还是对文化发展规律认识不清和把握不准,不切实际瞎折腾。有的基层干部群众甚至调侃说,文化体制改革就是“吹牛皮、出羊相。”所以,现在到了不切实际的改革该叫停、该整顿的时候了,否则就了乱了文化,乱了基层,甚至会动摇我们党的执政基础。因而,十七届六中全会研究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将是一次重要的文化调整大会,是一次明确今后文化体制改革方向和道路的大会。社会舆论很关注,基层群众很期待。

在我们党走过90年风雨历程之后,在我们党准备向建党100周年和新中国成立100周年的宏伟目标迈进的新征程上,十七届六中全会研究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无疑是举起了文化兴党的旗帜,必将掀起新世纪的新文化运动热潮。如果说,第一次新文化运动为党的成立奠定基础的话,这一次的“新文化运动”必将为我们党兴旺发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插上腾飞的翅膀。

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我对教育方面的发展则投入了更多的关注,通过一些专家的解读,我们可以更加深入的了解更多。我想教育事业的发展需要全社会的关心和支持。要深入动员、广泛宣传,在全社会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氛围。鼓励社会各界和广大人民群众,采取多种形式和办法,支持学校建设,参与学校管理,积极为教育发展贡献力量。新闻媒体要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加强舆论监督,积极宣传教育发展和改革的成就。加强文化建设,为青少年提供内容健康向上、具有艺术魅力的精神产品。充分发挥群众组织、社会团体在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形成社会各界和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关心、支持和参与教育发展与改革的局面。对于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这一点。

我想我们中间有来自来自农村,父母不是在家务农,就是在城里打工,而我们也即将离开校园步入社会,所有的有关民生的问题都与我们紧密相关,国家每次出台关于民生的新政策,作为一名学生来说,我们有一个发展的机会,作为一个农民后代来说,乡村发展了,农民生活水平提高了,我们也就好了。总的来说,我们是最大的受益者。所以,作为一名大学生,更是一名党员,我们有义务也有责任关心国家的方针政策并坚决执行,这不仅是与我们切身相关的,也是思想上的一种进步,更是作为一名大学生所必须具备的素质。

第三篇:大学生学习《十七届六中全会》心得

大学生学习《十七届六中全会》心得

中共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于10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召开。此次会议研究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等问题。在精神导向、体制改革、政策措施等多个层面作出了重要安排,注重培育主流文化,重振国民精神,部署“文化兴国”战略。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党的十七大关于文化建设的重要战略部署。

大会全面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布热津斯基在《大棋局》中指出了大国的四个标志,即:经济发达,军事强大,科技雄厚,文化富有吸引力。历史和现实都表明,大国崛起不仅是经济现象,而且是文化现象,不仅是经济增长,而且是文化繁荣。

家喻户晓,如今中国改革已经进入了深水区,而我们的经济总量也已经居于世界第二位。

在此背景下,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其实不但能很好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而且定能促进中国政治、经济等方面的改革进程,也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此次会议以科学发展为主题,重点研究和解决“三个不适应”问题:

一 是文化水平与综合国力不适应,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重视文化的力量,充分发挥文化在综合国力中的重要作用,是对我们党八十年实践的深刻总结,是我们党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保持活力的具体体现,是对马克思主义光辉理论的进一步继承和发展。

二 是文化发展与经济增长不适应,在服务经济条件下,增长的主要源泉是人力资本乃至智力资本,增长的创新动力是创意,包括科学创意和文化创意。一方面,智力资本的规模和创意的数量,更多地受到文化要素的制约,即人们的价值观、信仰、惯例等对增长的影响在增强;另一方面,基于智力资本和创意的增长,也会推动文化变革,从而产生二者的共生演进。相对于工业化社会的增长,经济与文化共生演进导致的一个重大变化,就是增长和发展方式的转变,即主要依赖物质资源投入转变为主要依赖智力资源投入。

三 是文化发展与国民素质要求不适应。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繁荣和发展文化事业,促进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是新时期、新阶段各级党委政府关注的热点和重点。文化建设其核心内容和中心任务就是以人为本,着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使全社会不断提升新的精神高度和新的审美境界达到和谐统一。培养一代又一代高素质的公民,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人类进步文明必不可少的先决条件,是国家发展的根本保障,是国民财富的终极基础。

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就是要寻求一条解决文化问题的政治路径,融合多元文明,实现“先进文化的中国化”,同时通过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发扬传统精神,凝聚文化共识。

通过学习中央委员会胡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我们党始终把文化建设放在党和国家全局工作重要战略地位,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实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总而言之,我认为中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有利于人类社会。因此,我们大学生都能深入理解中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而更加身体力行地学习、继承、弘扬,且与时俱进地发展中华文明、中华文化,从而为人类社会做出越来越大的贡献。

第四篇:学习十七届六中全会心得

学习十七届六中全会心得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已经胜利闭幕,作为一名关注党的建设、努力向靠拢的入党积极分子,我认真学习了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我体会到,这是党第一次以全会的形式来研究文化体制改革,第一次以全会决定的形式推动文化发展,第一次提出建设文化强国的目标,这对我国文化发展史和宣传思想文化领域具有里程碑意义。

观察身边,我们可以切身感到,大家越来越关注文化,经济发展也需要文化作推动,特别是文化水平与综合国力不适应、文化发展与经济增长不适应、文化发展与国民素质要求不适应,已经不能满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要求、满足当今时代文化发展新趋势、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在这种大背景下,六中全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高度,部署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鲜明提出了“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思想,充分体现了党对肩负历史使命的深刻把握、对国内外形势的科学判断、对文化建设的高度自觉,充分反映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回顾历史,也可以看到,在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器物可以照搬、技术可以模仿、管理可以参照,而文化这一熔铸于

第五篇:学习十七届六中全会心得

学习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心得

中共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于10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召开。此次会议研究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等问题。在精神导向、体制改革、政策措施等多个层面作出了重要安排,注重培育主流文化,重振国民精神,部署“文化兴国”战略。

此次会议以科学发展为主题,重点研究和解决“三个不适应”问题:

一 是文化水平与综合国力不适应,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重视文化的力量,充分发挥文化在综合国力中的重要作用,是对我们党八十年实践的深刻总结,是我们党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保持活力的具体体现,是对马克思主义光辉理论的进一步继承和发展。

二 是文化发展与经济增长不适应,在服务经济条件下,增长的主要源泉是人力资本乃至智力资本,增长的创新动力是创意,包括科学创意和文化创意。一方面,智力资本的规模和创意的数量,更多地受到文化要素的制约,即人们的价值观、信仰、惯例等对增长的影响在增强;另一方面,基于智力资本和创意的增长,也会推动文化变革,从而产生二者的共生演进。相对于工业化社会的增长,经济与文化共生演进导致的一个重大变化,就是增长和发展方式的转变,即主要依赖物质资源投入转变为主要依赖智力资源投入。

三 是文化发展与国民素质要求不适应。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繁荣和发展文化事业,促进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是新时期、新阶段各级党委政府关注的热点和重点。文化建设其核心内容和中心任务就是以人为本,着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使全社会不断提升新的精神高度和新的审美境界达到和谐统一。培养一代又一代高素质的公民,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人类进步文明必不可少的先决条件,是国家发展的根本保障,是国民财富的终极基础。我们党在新形势下召开这样一次会议,标志着我们党对文化建设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高度,标志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

我们党历来重视文化建设。在党的领导下,经过90年的努力,中国文化已经基本实现了现代化,中国文化从传统形态逐步转变为现代形态,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在建党之初,也就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我党就特别注重马克思主义文化的引入和建设。实际上,正是有了马克思主义思想文化的引入,才有了中国共产党,才有了中国革命的新面貌。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各个历史时期,我党都特别重视思想文化建设。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曾经提出新民主主义文化,这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在建国前夕,毛泽东提出,新中国的建立,不仅将迎来一个经济建设的高潮,而且将迎来一个文化建设的高潮。所以,在建国之后,我们党领导人民在大力推动经济建设的同时,大力推动文化建设,特别是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使得马克思主义文化在中国大地上蔚然成风,不断成长起来。改革开放之后,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进一步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提出“四有”新人、“三个面向”,以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等思想。上世纪90年代,江泽民同志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进入新世纪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代表的党中央又提出了和谐文化建设等一系列文化建设思想。这表明,我们党对中国现代文化建设的本质、规律、形式、内容等认识越来越深刻。

然而,面临新形势,我们的文化建设应该怎样深入开展,还面临着一系列新问题、新挑战。

就国内来讲,我们的经济、社会和政治建设都获得了长足的进展,受到世界人民的广泛 1

关注。但是,我们的思想文化建设在国际上的影响力还很小。我们对经济发展模式、政治发展模式以及社会发展模式的研究还不够,还没有提升到思想文化的高度来认识。当前,世界各国都在关注我们、研究我们,而我们在这方面的研究却显得比较落后。这就需要我们认真加以研究,把中国道路、中国经验总结好,提升到思想文化的高度,包括中国现代的经济思想、政治思想、社会思想、文化思想等,使之理论化、系统化。此外,人民群众在物质生活条件不断改善的同时,精神文化生活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大力加强文化建设,以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

从国际方面来讲,也非常有必要来深入研究文化问题、推进文化建设。近代以来,西方文化在世界上一直占主导地位,对中国的影响很深,虽然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发展的机遇,但也给我们的民族带来了很多灾难,特别是近170年来,在中西文化交往、碰撞中,我们有很多教训和经验,需要好好总结。同时,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世界人民对我们寄予厚望,我们也需要研究总结自己的经验,使我们的思想文化走出去,以推动现代人类文明的发展进步。

在看到我们文化大发展的同时,更要看到我们文化建设中面临的种种挑战。比如,社会思想的多元性、多变性、开放性等,在带来思想文化繁荣的同时,也带来一定的思想混乱,这就需要我们制定科学的文化发展战略和政策措施去引导文化的发展,消除国内外的一些杂音、噪音,这样才能保证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共同推动和谐社会建设,同时为推动和谐世界建设作出贡献。

从中国近代170年的历史来看,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带来的思想文化建设高潮,将会产生质的飞跃,带来重大变化。

在中华文化五千年的历史上,有过多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潮。但是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带来的思想文化建设高潮,将是空前的,不仅会超越古代的中国文化复兴,对世界的影响也将会更加巨大。中华文化曾经几度领先于世界,但到了近代,逐渐落伍。鸦片战争之后,我们中华文化一直处于弱势状态,处于一种封闭保守的、被动引进的状态。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文化正在发生一个质的变化,开始从封闭走向开放,从被动走向主动,从表面的学习走向深层的学习,从引进文化到输出文化,一句话,就是慢慢地从弱势走向强势,从世界文化舞台的边缘走向中心。这种质的飞跃,将触动并深刻改变我们传统的文化理念和思维模式。

我们过去一直在争论“中体西用”、“西体中用”,以及综合创新等等,这表明,中国人对待外来文化的思想在不断升华,但也要看到,这里有很多历史的局限和误区。实际上,这些争论背后都隐含着一种共同的思维方式,就是一种弱势文化心理,就是以西方文化为背景,总是绕不开西方文化,要么是学习西方文化的表面现象,要么就是彻底摈弃西方文化,要么就是将西方文化全盘拿来。这些年在讨论中西文化的过程中,仍然存在这种弱势文化心理,或防御心理。比如说,有的议论表面上很强势,批判资产阶级文化的时候,表面上好像很强势,甚至还有火药味,实际上骨子里是一种防御心理,还是一种弱势文化心理。

这种文化弱势心理、文化封闭心理需要不断克服。认真领会十七届六中全会的精神,必将带来我们的民族、我们的人民,特别是我们的知识分子的进一步的文化觉醒和文化自信,更全面地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的经验,更全面地看待世界文化发展的潮流和趋势,更主动地参与文化全球化。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就是要寻求一条解决文化问题的政治路径,融合多元文明,实现“先进文化的中国化”,同时通过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发扬传统精神,凝聚文化共识。

大学生学习《十七届六中全会》心得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