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2号文库
语文课堂教学以读促写途径的探索[本站推荐]
编辑:雾花翩跹 识别码:21-537700 12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06-22 04:07:16 来源:网络

第一篇:语文课堂教学以读促写途径的探索[本站推荐]

语文课堂教学以读促写途径的探索

读与写的密切关系自古以来就受到重视,“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形象地阐述了读与写密不可分的关系。叶圣陶也说过,提高写作能力的基本途径就是多读多写,大量练习,没有什么捷径可走。因此,促进读写结合,以读促写对于语文教学非常重要。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积极探索以读促写的途径,努力实现读写双丰收,取得了一定经验,现与大家交流。

一、改

改写是以读促写的途径之一。对于一篇文章,换一种形式、换一个人称、换一种文体进行改写,可以更好实现对文章的内化吸收,提高学生的阅读与写作能力。

(1)改人称。《鲸》这篇课文是以第三人称来写的,学完后让学生以《鲸的自述》为题目来改写课文,把第三人称变为第一人称,让学生把自己融入文本和鲸的世界,把自己想象成一头鲸,切身处地去读、去想、去写。同时,学生还通过搜集资料来完善自己的写作。学生充分应用课文内容和课外资料,借鉴各种资源,融入自己的情感,发挥自己的创造,写出了一篇篇打动人心的习作,完成了由读到写的转化,促进了读与写的共同提高。

(2)改文体。《将相和》是一篇以对话为主的课文,通过人物对话表现了蔺相如的勇敢机智和爱国精神。这篇课文非常适合学生进行表演。在学完课文后,可以给学生布置改写任务,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把课文改写成话剧,然后精心排练,进行表演。这一做法促进了学生写的兴趣。在这一教学设计中,学生通过改写剧本既促进了深入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又培养了写的能力,可谓一举两得。

二、扩

教材选入的古诗词,都是文质兼美,情感丰富的佳作,由于浓缩性强,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为学生扩写提供了广阔的平台。于是,我经常让学生在学完古诗词后进行扩写,通过扩写来发展学生想象力,提高学生写作水平。如学完《牧童》、《舟过安仁》、《清平乐 村居》三首古诗词后,我让让学生从中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扩写成一篇短文。学生依据对诗词的理解,根据自身生活背景,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来进行扩写,产生了许多有创意的作品。如学生在扩写《牧童》时,对“不脱蓑衣卧月明”一句诗进行了多种解读,有的认为牧童身披蓑衣躺在地上,是为了观赏月光下的美景;有的认为牧童是为了回味放牧生活的无限乐趣;有的结合插图,认为牧童是在练习吹笛子,正因为他勤学苦练,笛子才能吹得那么好,才会有“笛弄晚风”的潇洒。这样的练习,以教材资源为依托,以对教材个性化理解为基础,让学生发挥想象力写,有创意的写,促进了读与写的进步。

三、缩

缩写是把一篇较长的文章,按照一定的要求,压缩成篇幅较短的文章,保留文章的主要内容。缩写有利于培养学生概括、阅读、分析能力,从而促进学生阅读与写作能力。

小学教材中的《小英雄雨来》、《草船借箭》等篇幅较长的文章,都可以做缩写练习。在教学《草船借箭》一课时,我让学生了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口述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在此基础上进行缩写,学生基本都能写出故事梗概。

四、续

有些文章留给了我们补白的空间,给我们提供了由读到写的宝贵资源。巧妙发现和利用这些补白空间让学生进行续写,可以放飞学生想象思维,促进学生阅读水平,培养学生写作能力。

比较典型的如《穷人》一课的结尾,丈夫认可了桑娜的做法,答应收留邻居的两个孩子,但是这个选择将会是痛苦的,他们本来就非常艰辛的生活将更加雪上加霜,渔夫一家未来的生活会怎么样?可能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课文给我们留下了广阔的续写空间。让学生在充分理解、揣摩文章思想内容的基础上进行续写,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智慧,放飞学生的思想,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写作空间。

再如《乡下人家》这一课,给我们展现了许多幅独特迷人的乡下风景画面:瓜架图、百花图、竹笋图、群鸡图……。在课堂教学中,在引导学生感知图、探究图、品析图、美读图的基础上,我设计了一个“补画图”的环节,让学生自己运用学习到的写作方法,写一个描写乡下风景的片段。这一设计可谓水到渠成,学生刚刚学完课文,情感正处于高潮状态,他们运用刚刚学到的课文中的写作技巧和平时的积累,“绘”出了自己心目中的乡下风景图。在这一写的过程中,学生牢固掌握了文章的表达方法并加以运用,读写能力得到提高。

五、仿

在学生写作的初期,是离不开借鉴和模仿的,因而在课堂教学中设计仿写训练非常重要。仿写能直接有效地促进学生对语言、对写法的内化吸收,增强应用意识,从而为写作服务,有效提高学生写作水平。

(1)仿句式。《草原》一课的第一自然段,在句式上很有特点,值得一仿。学习后,我让学生模仿“有的……,有的……”“既……,又……,既……,又……”等有特点、有价值的句式进行仿写,来达到丰富语感、积累语言的目的。《白杨》一课爸爸介绍白杨的一段话:“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白杨树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让学生模仿“不管……,不管……,总是那么……,那么……”的句式,写一段赞美解放军战士或者劳动人民的话。这种形式的练笔,促进了学生语言的积累和及时运用,经常坚持下去,会有效提高学生语言运用能力。

(2)仿写法。学生在阅读时不断积累写作方法,并尝试运用,是提高写作水平的法宝之一。在语文教学中,每逢遇到在写法上有特色、有价值的文章,我都会让学生进行写法迁移,尝试练笔。《新型玻璃》一文,在介绍各种新型玻璃时,基本上都是先介绍特点,再介绍作用,后辅以生动的事例,语言生动,条理清楚。学文后,我让学生自己设计一种新型玻璃,按照课文的方式进行仿写,学生都能条理清楚、生动形象地介绍自己设计的新型玻璃,效果显著。《落花生》一课,它在写法上的最大特点是借物喻人,借写落花生来告诉我们怎样做人。我让学生仿照这个写法,写一篇借物喻人的文章。学生有的借写青松,来赞美意志坚强、不屈不挠的革命者;有的借写蜡烛,来赞美无私奉献、甘做人梯的园丁;有的借写石灰,来赞美品行高洁、做人端正的古代君子,形式可谓多样,语言可谓精彩。

语文课堂教学以读促写是一种切实可行的有益的探索。

第二篇:以读促写实施方案

《读写结合,以读促写的途径与方法研究》实施方案

江苏省盐城市亭湖区黄尖初级中学语文课题组

一、课题研究背景

三年多以前,我学科组参加了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十一五”重点科研课题”创新写作教学研究与实验”课题的研究与实验工作,在我校相关领导的亲切关怀和直接指导下,在学校教研室和科组广大教师的大力支持和积极参与下,经过将近四年的努力,基本完成课题方案规定的目标任务,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为推广语文课程改革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在我校产生了良好的影响。该课题研已于2011年的7月结题。

为了适应语文课程改革深入发展的需要,进一步提高教育科学研究的水平,我们有必要在更高的层次上继续开展创新写作教学的研究与实验。特别是经过几年的语文课程改革的实践告诉我们,作为语文教师,要走进新课程,实施真正意义的课程改革,就必须更新观念,变革教学行为,提高自身素养;要善于发现和研究课程改革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反思和纠正可能出现的偏差或不良倾向。

目前,全国课题组提出了当前改革的迫切任务是如何把《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新理念转化为基层学校师生的教学行动,使课程改革的精神得到具体的落实。因此创新写作教学研究与实验的重点理应向着写作教学的行动策略方面转移。为了实现这个一目标,提高科研能力已经成为摆在教师面前的迫切任务。科研能力是语文教师素养的核心,是语文教师应对新挑战,实现职业发展的关键。语文教师要通过专题研究来提升自己的科研能力,并解决自己面对的实际问题。参加创新写作教学研究与实验课题研究工作不仅可以促使语文课改,而且锻炼出一支科研型的语文教师队伍。

时代赋予我们要推进语文课改,是学生成长的需要。学生是未来的建设者,是未来的主人。要求他们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语文课程标准》赋予我们在中学语文教学的时代要求,特别是中学阅读教学,其理想境界应该是:读写结合有效沟通,以读促写实现工具人文和谐发展。阅读是学生生活中言语交际的需要。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与感受,通过思维,形成内部言语。内部言语他人是不知道的,要让人知道,就需要靠语言和文字,借此传递和交际,以形成表达。有中心、有条理的文字表达,就是作文。因而,学生作文是思想认识水平和表达能力的体现。

二、课题的论证及分析

1、研究课题的目的和意义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也就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只有通过听说读写的训练,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才能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1

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读与写是两个重要的语文能力,特别突出地体现着一个人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综合素养。读是”说话”的起步阶段,写对一个人来说,更为重要。写作往往又是学生感觉非常困难的事情。原因一般有两个,一是找不到素材,二是不会设计文章结构,运用文章技法。针对学生在”读写结合、以读促写”的教学实践中,实现”读写结合,以读促写”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和写作技能的基本特征。

2、目标及内容的论证

读、写训练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基本途径,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最有效的方法。读是写的基础,写是读的继续;读是吸收,写是表达。”以读写结合,以读促写”的目标表述形象地解释这种教学思想的具体操作,写作是体验,阅读是借鉴,修改是提升。它把语文教学中原本独立的写作和阅读有机地结合起来,并构建了写、读、改三位一体的教学样式。把传统的阅读教学转向”为读而写”,使语文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指向言语的表现——写作。语文课程中读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消遣,也不是为了研究,而是为了积累。通过阅读,不仅要吸纳体验作家情感思想等思维结果,还要吸纳作家思维方式和思维过程,然后再把所积累吸纳的这些,加上自己对生活的体验、对社会的认识等按题目要求准确生动具体恰到好处地表现倾吐出来。关于语文课程中的写,不是读的附属品,而是读的效果显现,是思想认识的结晶体,是读的物化形态,也是可提供语文素养或语文能力检测的主要对象,千读万读,只为一写。从这些意义上看,写起码是读的目的之一。至于”读”和”写”的关系,很显然,读为了写,写依据读,读写一体,有人比方犹如鸟儿飞上蓝天的一双翅膀,互相作功,缺一不可。尽管这种认识有功利型之嫌,但却是十分现实和科学的。

3、现状和预期的论证

激发学生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教师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基本特点,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培植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

(1)、通过”读写结合、以读促写”来促进学生听说读写等语文能力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

(2)、在不同的阅读训练和读写结合的基础上,努力完成和实现新课标的基本要求。

(3)、用课题研究的有效途径和实施手段全面提升学生语文素养,提高学生的综合训练能力。落实语文课程目标的需要:《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总目标

第八条指出: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改变学生目前习作状况的需要。目前我们的学生对阅读和写作不是很投入,觉得写作文是难事。主要表现在:读书时不太认真;读书时不去深入阅读、思考;不会主动积累语言;阅读和写作相离,不能有机结合。从以上三方面考虑,我们目前进行《实现读写结合,以读促写的途径与方法研究》的实施,是提高学生读写能力的重要途径,具有广泛而创新的现实意义。

24、保障条件的论证

在实施本课题的前提下,我们充分利用合理的教学资源,用新课程标准作导向目标,全面的、系统的落实阶段目标,从理论到实践,从实践到体验使学生感悟到学习语文,感受母语文字的乐趣。在课题研究的背景下,只要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实施理论的研究、实践的探究、方法的引导、合作的学习与交流、创新与生活的体验,提高学生”读”与”写”相结合的技能和写作水平是能够达到预期的目的。

三、对课题的界定

书面表达能力指的是学生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读写结合,以读促写是落实”三维目标”的重要基础,也是提高学生读写能力重要途径与方法所在。

读写结合:读即阅读,是指借助感官,通过思考来了解文字符号所表达的内容,并以理解意义为中心的智力活动。

写即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是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手段。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张志公也说:”多写,这是完全必要的,不过,写必须以读为基础的前提;没有正确、充分的读作基础,光写还是不行的。”读和写是个互逆的过程。它们之间既相对独立,又密切联系着。读是理解吸收,写是理解表达。有理解性的吸收,才会有理解性的表达,反之,表达能力强了,又促进理解吸收能力的提高。抓住它们之间这个联系点,即读写对应性,也是读写迁移的基本因素,系统地对学生进行读写训练,不仅是提高作文能力行之有效的途径,而且是提高学生听、读、说、写各项能力达到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四、课题研究目标及研究对象的实施

1、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为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2、探索读写结合,以读促写,培养学生语言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的途径和方法。

3、通过参与研究后,老师自身素质得以提高,习作教学能力得以提高。

五、研究内容:

1、读写结合的点是什么。

2、《实现读写结合、以读促写的途径与方法研究》,培养学生的阅读与书面表达能力的途径和方法。

六、研究对象及时间:

1、七、八、九年级在语文教学中实施”读写结合、以读促写”,落实《新课程标准》,教学实践体现”三维目标”的效应;

2、整体实施课改,突出”读”与”写”,把实验的途径和方法变为收效,整体提高学生素质能力;

3、实施时间分别在2011年、2012年、2013年、2014年。

七、课题研究步骤

本课题研究周期为三年左右。即2011年8月至2014年9月

研究步骤分为三个阶段

(一)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1年11月至2012年11月)

理论准备阶段,广泛收集相关资料,组织教师学习有关理论书籍和资料,加强理论学习与培训,主研员拟定出不同学段的实施目标及内容。

1、研究组人员学习语文新课程标准,广泛收集有关读写结合,培养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的文献和资料,为撰写课题方案做准备。

2、撰写《实现读写结合,以读促写的途径与方法研究》的实施方案,并向市教研室教育科研课题组申请,力争预定课题立项。

3、成立课题领导小组和研究小组,进行研究课题的论证及研究方案设计和撰写。

(二)实施阶段:

第一阶段(2011年11月至2012年8月);

第二阶段(2012年9月至2013年8月);

第三阶段(2013年9月至2014年9月)

1、在教学实践中,落实”读”与”写”结合,探究”以读促写”的途径和重点训练及培养学生写作的方法,总结目标落实后的效益

2、实现”读写结合、以读促写”,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的途径和方法研究。通过在实践中调查,归纳,总结,交流、反省,写出案例或经验论文。

3、在每阶段的过程中主要是一边学习,一边实施,一边总结。实验组的教师运用课题的操作程序进行实验。课题负责人深入与实验教师共同研究,注意搜集典型案例,课堂教学录像等资料,并及时作好阶段性总结工作。

(三)总结阶段(2014年3月至2014年9月)

在阶段性总结的基础上,按实验方案进行全面总结,撰写论文及实验报告、教科研论文,编辑科研成果,完善档案资料,并注意推广研究成果,接受市教科研领导的结题验收。

八、课题研究的措施

1、课题组的老师认真学习纲要和新课标、小学生心理学以及论述如何培养 学生读写结合培养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的文章。

2、制作调查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的问卷,并做认真分析。

3、做好培养书面表达能力意义的宣传动员工作,激发学生内在的动力,产生心向往之的心态。

4、写实施计划,5、课题小组成员定期开会交流并不断地反思总结经验修正课题方案。

6、撰写教案、上研究课、组织课例分析、个案、学生的习作资料

7、在课题实施过程中由专人负责研究过程材料的收集、整理和归档。

九、成果形式

形成关于本课题的工作报告、研究报告、论文资料、及教师和学生的读书笔记、读后感、学生习作、学生个案集。

十、实施原则:

系统性原则、活动性原则、学生自主性原则、多边互动性原则、操作性原则、客观性原则。

十一、研究方法

主要采用调查法、个案研究法、经验总结法、行动研究法。

十二、课题领导小组成员

课题负责人:倪金龙(校长)

课题组长:韦星(副校长、中学高级教师)

实验教师:陈正爱(语文教研组长、中学高级教师)

陈翠荣(中学高级教师)

徐亚宏(中学高级教师)

徐民山(中学一级教师)

张福州(中学一级教师)

成雷(中学一级教师)

杨小华(中学一级教师)

第三篇:以 读 促 写

提起作文,教师们有一个共同的感受:教师难教,学生难写。的确,就一堂作文课而言,往往是教师讲得口干舌燥、满头大汗,而学生仍然无动于衷,无法下笔。在几年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我领悟出了作文教学不仅仅是教师在作文课上向学生讲授写作文的技法,而是在平时讲授范文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多读课文感受作者的写作特色,教师适时加以指导,鼓励学生借鉴、模仿,写出自己的文章。同时,激发学生的兴趣,由课内引向课外,鼓励学生加强课外阅读,积累必要的写作素材。这样,通过课内外阅读促进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教师怎样指导学生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阅读来提高写作水平呢?

一、结合解题教学指导作文的审题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对小学生而言,要想写好一篇文章,审题至关重要。审题,就是要抓住题目中的字眼,按照这个字眼来安排文章的思路。大部分学生不懂得怎样寻找题目中的关键字词,因此,写出来的文章文不对题的现象非常普遍。怎样让学生学会审题呢?在教学时,教师要让学生多读课文,联系课题,看看作者是抓住课题中的哪一个字或词来展开叙述的。如小学语文第十册《赤壁之战》这篇课文,学生通过读课文后,很容易发现作者是围绕课题中的“战”来展开叙述的。先写为什么战?再写怎样战?最后写战的结果怎样?这个“战”字就是这篇文章的关键字词。

另外,在教学中,我还学生学生仔细分析课文的题目,让学生认识文章命题各有特色:有的课文是以人名做题目,其中,有的是写一个人的一生,如《爱迪生》、《李时珍》;有的是写一个人的几件事,如《詹天佑》;有的课文是以事件名称做题目,如《手术台就是阵地》、《飞夺泸定桥》;有的课文是以事件发生的时间做题目,如《课间十分钟》。通过启发学生进行题目归类,使他们初步认识了课文命题的规律。这样,在经常性的解题与审题相结合的训练下,学生审题能力不断提高,那种文不对题、偏离中心和言之无物的毛病也大大减少了。

二、结合词句教学指导作文的遣词造句

在小学低年级,学生就开始学习组词、造句,可以说,单独让学生组词或造句,学生或许都能组一个很好的词和说一句比较完整而又有新颖的句子。可是如果让学生在写作文时准确运用平时组过的词或造过的句子,我想大部分学生会觉得很难。他们不知道在句中怎么去运用学过的词语和句子。在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在读课文时,要抓住课文中的一些用得比较好的词语和句子,加以理解和分析。让学生明白这些词语和句子是什么意思,好在哪里,在自己作文时,怎样去运用好的词语和句子。另外,在读课文时,还要学习作者修辞手法的运用,掌握一些常用句式。如小学语文第九册《再见了,亲人》,文中在描写朝鲜人民对解放军的深情时,用了许多反问句,通过这些反问句,更深刻地体现了中朝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再如课文《三峡之秋》中对三峡景物的描写,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句,让人们有如身临其境,感受到了三峡秋天如仙境般的迷人景色。在说明文中,还要学习一些常用的说明方法,如语文第九册《鲸》这篇课文,文中运用了打比方、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的方法,使句子的意思表达更确切。在教学中,就要让学生通过多读课文来学习作者的这些生动形象的句子。在作文时,进行模仿,把别人的语句,变成自己的,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

三、结合篇章教学指导作文的写作技巧

一篇好的文章,要有一定思路和写作顺序,如果文章思路不清或没有顺序,那么,尽管你的文章中有华丽的词藻,优美的语句,也还是一篇不成功的作文。因此,在作文时,一定要注意文章的结构安排,写作顺序及写作特色。教师在教学时,可以结合课文对学生进行指导,让学生通过读课文,明白作者的写作顺序和写作特色,在习作时加以模仿。如语文第十册课文《黄河象》和《琥珀》这两篇课文,学生通过读课文进行比较,就会发现虽然两者都是科学家根据化石的特点,展开的合理想象,但前者采用的是倒叙的方法,而后者采用的是顺叙的方法。这样,让学生通过自己读课文,加以分析和比较,掌握文章的写作顺序和特色,从而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四、结合课外阅读充实学生的写作素材

现在有些学生提起写作文,便觉得无话可说,无事可写。那是因为在他们的头脑中没有积累什么素材,所以无从下笔。而写作的素材一部分来自学生的日常生活,另一部分来自学生的课外阅读。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学生通过阅读,积累了一定的素材,在作文时,这些素材便会像泉水一样源源不断地涌出来,真可谓“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那么,学生写作就不再是一件难事了。这里的课外阅读包括课外书籍、电视、网络等。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小学阶段每学年学生的阅读量不少于40万字,这就有效地保证了学生的阅读量,为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古人很早就认识到阅读与写作之间的联系。我想,不管是课内阅读,还是课外阅读,只要掌握了读书方法和技巧,就一定能写出好的文章来。

第四篇:立足文本 以读促写

立足文本 以读促写

叶圣陶先生在《论写作教学》中,说:“阅读与写作,吸收和表达,一个是进,从外到内,一个是出,从内到外,当然与吸收有密切的关系”,意在强调将写作技巧融入阅读中去领会,再将阅读中学会的知识灵活运用到写作中,以此逐步提高写作能力。

写作是表述胸中所有,阅读是汲取胸中所无,写作能力的提高,离不开充分、深入且有感地读。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应将阅读教学与写作表达进行结合转换作为突破点,来提升初中生的写作能力,可是,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将大量时间精力投入在阅读教学上,学生的写作能力仍不尽如人意。多数学生怕写作文,对写作持“不作为”态度,即便承认写作重要,也难提兴趣,无力构思,作文水平有待提高。那么怎样以初中语文教材为范本来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呢?我想,可以由以下一些途径去实现:

一、情感熏陶,生活体验

教文与教做人二者是统一的,同样,练语言与练思想感情二者也不可分割。语文教学课堂中引导学生练思想感情,主要在于以情感人,以理育人,而情与理又寓于文章。

教科书选编的课文都蕴含着真、善、美的内容,课文的思想感情不能只靠讲解传递的,而是更多要引导学生感受真情。作者是先有情思而后成文,教师要指导学生看了文章再字斟句酌体味作者的情思。学生在阅读中获得感受的深浅,直接决定于学生对于语言文字的敏感程度,从而影响到其对思想内容的理解程度。因此,需要引导学生真正深入到文本的深层,学会“悟”。领悟就是阅读时读者与作者思想相照、感情相契的一种状态。由于学生知识、阅历的限制,很多解读需要我们教师帮助完成,从而提升学生的认识高度,帮助其提高分析领悟能力,理解感受到文章蕴含的感情。

如在教学朱自清的名篇《背影》一课时,我原本计划学生通过自主探究,解读出作者在朴实的文字和一幅看似平淡的生活画面中所表达出来的对亲情刻骨铭心的体验和理解。然而事实上,我发现许多同学对亲情的理解仅仅停留在表层,对于“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的父亲背影,对于从中折射出的深沉博大的亲情,同学们并不能深切体会,有的甚至嘲笑“父亲”那肥胖笨拙的身躯。

问题出在哪?经过课后的一番思索,我感觉到学生之所以不能够领会文章的巨大魅力,原因在于他们平时生活中对于亲情体察得不够敏锐,因此感受得不够真切,解读得不够深入。其实,文学家、作家与普通人的不同,就在于他们对人生、对生活,有更敏锐的感觉、更深刻的思考。而我们要引导学生的,正是学习教材中各位作者对生活、对人生的那种更加敏锐的触角,更加细腻的触觉,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用心去生活,用心去感受,用心去体验,用心去捕捉,用心去积累。

于是,我便先布置给学生一项特别的家庭作业:观察父亲或母亲的背影半小时,观察时要用心体会。一星期后的作文课上,我让同学们根据观察内容完成命题作文《背影》,要注意把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写进去。课堂中出现了少有的埋头写作的情形,只听见沙沙的落笔声。我捧着学生的作文,欣喜地翻看着,每每有令我心动的发现。

本文的教学,让学生体会到了情感上从未有过的深度,以教科书中的课文为载体,一点点影响学生的思想、情感,使学生一步步将“文” 与“人”与“情”相联系,逐步实现“为人”与“行文”的统一。

二、内容引导,思维训练

入选初中语文教科书的文章题材丰富,体裁多样、风格各异,符合学生阅读兴趣,兼具内容上的时代性和表达上的典范性。从继承中国古典文学到萃取中国现代文学,从点滴传统文化到彰显时代精神,教科书入选课文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所看、所思、所做、所好,对学生观察生活、认识社会起到了良好的引导作用。

《紫藤萝瀑布》《白杨礼赞》《鼎湖山听泉》几篇文章,由于主题的不同,分布在教科书的不同单元。学过之后,将三篇文章放在一起归纳,学生总结内容均涉及景物,大到高山小到树木花朵;细观察又会发现,三篇文章表面写景,又全不写景,而是跳出具体形象重点写到抽象的生活哲理。借此提示学生,依照文章内容扩展得知,可以在写作中将相关的两个事物联系,实现文章主题的深化。命题作文《心中最美的风景》,经历两次写作。第一次在分析三篇文章深意之前,学生更多停留在春花秋月、夏雨冬雪;第二次,受课本内容引导,将立意深化,拓宽写作内容,赋予“风景”以多重含义:有写对家乡的思念,有写对母爱的享受,有写朋友间的友情……

当然,“语文教学的核心是从学生实际出发,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的同时,必须大力发展学生思维的能力。”“作文教学不仅是运用语言文字的训练,而且也是一种严格的思维训练。”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质疑能力,能够影响学生在作文中的立意、布局等关乎思维的能力。教师不要让资料的参考答案代替学生的独立阅读;要善于有目的有意识地使学生生疑、质疑、解疑,在“疑”的来去过程中积极思考,追根溯源,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如鲁迅先生的《雪》一文的教学:本文关于鲁迅先生情感的分析,参考资料众说纷纭。在学生充分阅读文章之后,抛出问题,挑起争辩:“江南、朔方的雪,鲁迅先生究竟更喜欢哪里?”同时紧扣文本追问理由。学生观点不同,分别努力从文章寻找蛛丝马迹支撑个人观点,辩驳之中不亦乐乎。我通过故意设疑,启发学生思考,学生于争辩中深究原文,运用文内语句使个人观点有理有据,大大推动了阅读的深入,激发了学生深入阅读的兴趣。

通过分析字句得出:江南的雪纵然“滋润美艳之至”,却不能长久,时间便可消释她的美丽,不无遗憾;而相比之下,朔方的雪在鲁迅眼里却是“永远”“升腾”“精魂”,感情倾向一目了然。学生赞同,进入情境,由衷钦佩鲁迅先生,感受到了文字的魅力,从而对文字产生深究细品的兴趣,在质疑中思考,在思考中感知,从教科书中学习经典文章的思维,也训练学生个人独立思维能力。

三、借助文本,学习技法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就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巧”。其实,语文教材中选取了大量经典篇目,其文思、内容、表现手法有很多可取之处,完全应该成为学生写作的优秀范文立足课本,可以从课文中学习文章的选材、文章的立意、文章的谋篇布局、文章的语言等方面的写作技法。

朱自清先生的《春》是一篇经典散文,文章描绘了春花、春风、春雨、春草、迎春等美丽的春景图,准确生动地运用了大量的动词、形容词和比喻、拟人、引用等修辞手法,并调动视觉、嗅觉、听觉、触觉等不同感官描绘春天,由实到虚,虚实结合,动静相衬,轻灵的文字充满了诗情画意.我引导学生在赏读优美语段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关注家乡季节变化,选准某一点或一个方面,从表现手法、修辞运用等方面进行仿写,用手中的妙笔、用自己的热情关注家乡的美好风光.因为题材内容距离我们的生活实际较近,学生比较感兴趣,有话可说,有情可抒,最后涌现出许多文思俱佳的语段。

例如宗璞的《紫藤萝瀑布》一文,我教会学生比较的两种方法:对比和类比。分析文章中,引导学生发现文中的比较,再体会异同,最后明确:“眼前繁盛的紫藤萝瀑布”与“十年前家门外稀落伶仃的紫藤萝”比较出花朵状态的不同,映照出时代的不同,属于对比写法;而“十多年前花的不幸遭遇”与“人的不幸遭遇”比较出“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映照出生命的相同,属于类比写法。立足课本,借助文本,形象地为学生传授了写作技法,为学生写作中恰当、理性地选择运用相应技法做好范例。

此外,课本中不乏感情真挚,能激起学生情感共鸣的文章。针对此类文章,要珍惜它们产生的价值,及时引导学生完成摘抄。学生在摘抄中重新感受作者情感,品味细腻表述方式,甚至引导摘抄之后附上简短评语感受,捕捉学生瞬间感受,培养细腻敏感的情思文脉。摘抄积累,能够帮助学生梳理积累,易于发展形象思维,增添写作素材,为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起到促进提高作用。立足课本,从教科书中学会摘抄方法,再拓宽视野,将方法运用到文章中,学生之间再做交流,使摘抄得法有效而省力。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坚持琢磨、钻研,立足课本,不忘“主体”是学生,做到“心中有生”,准确把握教科书课文潜藏的写作训练目标和重点。借助课本的范文作用,把阅读教学和写作训练有机联系起来,以读促写,读写结合,教师要在实际教学中不断探索,不断总结,充分发挥教材文本的“导读”“导练”作用,因地制宜地开展阅读写作训练,以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第五篇:以读促写[最终版]

以读促写, 实施有效教学

内容摘要:读写结合,以读促写,通过多读多写多积累,可以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关键词:读书积累

体验领悟

随文练笔

一般来说,阅读教学不仅须引导学生体会文本所要表达的情感,还须引导学生体会文本是怎样通过语言文字来表达情感的。崔峦老师在全国第七次阅读教学研讨会上提出,语文教学要坚持“一个中心”(语言文字训练)和“两个基本点”(培养听、说、读、写能力,提升语文素养)。对照这个想法,我们认为在一定程度上,语文课从“怎样写入手”要比从“内容人手”更有利于学生内化语言。因此,读写结合,以读促写,通过多读多写多积累,可以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着眼于“以读促写”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对教师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首先要求教师深入钻研文本,在把握文本主旨、感悟人文内涵、体会思想感情。其次,它要求教师找准教学的切入点,精选教学内容,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有效指导学生进行充分的学习实践,领会课文遣词造句、谋篇布局以及内容呈现的特点、作用与效果。

一、轻松读书,在体验中积累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教师要引导学生大量阅读,增长知识,积累语言材料,学会借鉴模仿、迁移运用。

1、首先立足于优秀的阅读材料——《中国儿童阅读文库》。这套阅读文库是新世纪小语辅助教材的一部分,其中包括古诗词、新诗、现代诗、文言文、散文、小说等,文质兼美,内容丰富。通过大量阅读,能使学生从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以及现当代中外文学精品中获得多方面的知识,接受规范的语言训练并培养语感,从小打下扎实的文化基础和良好的写作基础。在培养学生热爱读书的基础上,教师再适当进行一些训练指导。如,课文中的生字和生字组成的词语,学生必须读准确,写正确,在此基础上,选择自己喜欢的词语、句子摘抄到积累本;选择常用字口头组词;接着选择常用词说话,或者用几个词语“串联”故事;最后选择常用词写句子,为作文积累丰富语言材料,打下坚实的基础。例如,在教学人教版第九册积累运用五的读读背背(十六个成语)。我让学生在小组学习成语意思的基础上,每个学生都要会用成语说一句话,鼓励学生选择多个成语写成一段话,或者编一个故事。

2、通过大量阅读,让学生由模仿到创造,搞好知识迁移,真正学有所得,学有所用。在教师的指导和提示下,让学生自然而然并且有意识地把课内外大量阅读中获得的知识运用到社会生活和写作中去,就能达到多读多思多运用的目的。如有的学生在阅读了唐代诗人孟郊的《游子吟》后,在日记中写道:“爸爸要出差了,妈妈给爸爸买了一件新衬衫。回家里,奶奶洗了又洗„„看到这,我不禁想起了‘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这句古诗。”

二、品读佳句,在学习中领悟

教师都有这样的体验,粗读某些课文,觉得很普通,但是若细加品味,就会发现有好多妙词佳句蕴含其中,它们用得别具匠心,去掉不行,用其他词句替代也不行。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抓住这些词句,引导学生品析、感悟。这种处理,不仅能加深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而且对习作能力的培养有益。

例如一位教师执教《猫》,他没有脱离语言文字,单纯地让学生体会老合先生爱猫的感,而是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将目光聚焦在“吧、呀、昵”三个语气词的使用上,带领学生通过朗读比较、体会它们在表达上的作用。由于指导得法,学生不仅领悟了老舍先生对猫的情感和具体细节,同时也明白了语气词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这位教师的教学设计,至少有两点启示:第一,从阅读教学目标来看,体会老舍先生“爱猫的情感”,属于目标之一,而引导学生领悟“通过语气词来表达情感”这个具体的表达方法,也是一个目标,它能让学生今后对这种表达方法进行迁移学习,对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产生直接效果;第二,从学生学习策略上来看,要学习透过语言文字去读懂文本所要表达的思想和内容,然后以此为起点,再回过头来研究文本是如何运用语言文字来表达思想与内容的。如果只关注文本内容,那么阅读教学是不完整的,正是因为有表达技巧的介入,文本的内容才会变得更丰富、更深刻或更吸引人,学生的阅读学习应该注意到这一点。

一位老师在教学《鸟的天堂》时,设计了一个场面描写。他先引导学生体会写鸟的段落: “很快地这个树林变得热闹了。到处都是乌声,到处都是鸟影。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随后提醒学生注意段落中画横线的部分,接着请学生根据课文尝试填空:“很快地_____变得热闹了。到处都是____声,到处都是____影。_____的,_____的___的,____的,有的____,有的____,有的____。”一般会认为,该段落的教学至此该结束了。然而,这位老师继续让学生模仿这样的形式,描述一个自己见过的场景。这种处理,先让学生领悟并内化课文表达方式,然后模仿迁移,学习场面描写方法,提高习作水平。

再如《穷人》一课,其中的环境描写在教学中也值得深入挖掘。课文的第一自然段这样写道:“屋外寒风呼啸,汹涌澎湃的海浪拍击着海岸,溅起一阵阵浪花。海上正起着风暴外面又黑又冷,这间渔家的小屋里却温暖而舒适。地扫得干干净净,炉子里的火还没有熄,食具在搁板上闪闪发亮。挂着白色帐子的床上,五个孩子正在海风呼啸声中安静地睡着。”读这段文字,可以获得很多感受。读者不仅能了解到当时恶劣的天气情况,也能体会到桑娜家的贫困与简陋,还可以从细腻的环境描写中进一步感受到,屋内的温暖舒适与屋外的寒风呼啸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这温暖舒适是桑娜营造出来的,这就有力地突出了她勤劳能干的品质。通过对环境描写的研读,教师引导学生明白,环境描写既可以写天气,也可以写景物,但它往往不是为了单纯地介绍环境,而是要与人物活动结合起来,让读者如临其境,增强人物、事件的真实感,并从侧面烘托人物的精神品质。

三、创设平台,在随文中练笔

教材中的课文,因为创作的需要,有些表述比较简略,这为学生提供了想象、思考的空间。另一方面,抛开文本自身特点以及作者对于详略的创作考虑,在教学中利用课文在内容表达上的简略表述,巧妙地指导学生推测、构思,结合想象,以小练笔的形式进行适当的拓展学习,则不仅能使文本阅读增值,还能使不同教学任务顺畅衔接,提高教学效率。

1、围绕文章的“中心句”练笔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重视读写的有机结合,有意识地把课文当成“习作例文”去赏析,从中学习文章写法的独到之处,逐步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写作方法。如学习《庐山的云雾》一课时,这篇课文的二、三自然段的第一句话是中心句,其后的句子都围绕中心句作具体的描写。我要求学生学习这种写法,在段落开头就要写出中心句。有的学生是这样写的:“玩陀螺好开心哦。我先把拉线放进发动器,再把陀螺安在发动器上,接着我使劲拉动拉线,陀螺便飞快地转动起来。我迅速地把转动的陀螺放在光滑的地面上,陀螺在地上飞快地转着、跑 着。我蹲下身子,好奇地欣赏这飞转的家伙。几个同学也赶来,拉转自己的陀螺,一会儿,地上就有几个陀螺你挤我碰地转开了,我们各自用拉线保护好自己的陀螺,就像鸡妈妈保护自己的孩子一样。”

2、模仿课文的“美点”练笔

美文是百读不厌的。教材选用的许多文章都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题材、体裁、风格丰富多彩,对学生有着强烈的吸引力。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寻找、发现文章的“美点”,熟读成诵,欣赏借鉴,然后再引导学生仿照练笔。

如学习《秦始皇兵马俑》第四段时,课文中对近看兵马俑的神态进行了细致的描写:有的微微颔首,若有所思,好像在考虑如何相互配合,战胜敌人;有的眼如铜铃,神态庄重,好像在暗下决心,誓为秦国统一天下作殊死拼搏;有的紧握双拳,勇武干练,好像随时准备出征;有的凝视远方,好像在思念家乡的亲人„„在这个环节中,我结合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进行语言的模仿练习,效果很好,学生在文本语言的例子学习中,结合课件提供的画面和自己的理解,写出了许多精彩的练笔内容:有的兵俑,全身盔甲,手持战刀,一脸严肃,似乎正严阵以待,准备随时赶赴战场;有的兵俑,怒目圆瞪,双眉紧皱,双手紧握手中的兵器,好像在随时听候上级的命令;瞧,这个兵俑,一脸沉稳,气宇非凡,这也许是位善于作战、胸有成竹的将军吧;看这一排弓弩手,整齐站立,箭已上弦,就等上级一声令下„„通过练笔,不仅很好地学习了精彩语言的表达,更在写作中感受到了兵马俑的栩栩如生以及古人那过人的智慧。

教材中可以发掘的“美点”很多,可以是美的语句,可以是美的想象、美的构思,可以是美的景情结合、美的细节、美的修辞„„只要是学生觉得美的,都可以作为模仿的最佳素材。

3、挖掘课文的“趣点”练笔

“趣点”往往是课文最吸引学生眼球的地方。“文似看山不喜平”,文章正因为有了“趣点”,才显得跌宕起伏,摇曳生辉。文章的“趣点”,有童心之趣、巧合之趣、诙谐之趣、形象之趣„„学生的心被作者的笔牵引着,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被充分调动起来。

《金蝉脱壳》一文用生动细腻的语言描述了蝉虫脱壳的过程,学生随着作者的文字边读书边想象,仿佛看到了那有趣的情景,兴致盎然。学了课文后,我让学生挖一挖自己生活中的“趣点”,写一写自己观察到的一种有趣的动物现象。

有位学生写道:我家养了一只有趣的小乌龟。一个小头上长着珍珠似的眼睛,还有小小的鼻孔,刀枪不入的硬壳,四肢、尾巴上长着小疙瘩,这一切凑成了一只活泼、可爱、有趣的小乌龟。这只可爱的小乌龟,吃食的时候很有趣。当它饿的时候,它会一步一步爬到我面前,抬起头用乞求的眼光凝视着我,好像在说:“主人,快给我点儿吃的吧。”这时我会很可怜它,把一大块肉撕成渣放到它面前。开始,它会把头缩回去,然后看看四周,再慢慢把头伸出来,欲出又止。到后来,当它完全相信没危险了,便张开玲珑的小嘴,狼吞虎咽地吃起肉来。样子蛮有趣的。小乌龟比较喜欢在阴凉处睡觉。有一次,它在水里睡觉。只见它趴在水里,伸.出头并弯曲,眼睛闭着,安详地睡着。我伸出食指点一下它的头,它的头便缩了回去,慢慢睁开眼睛,瞪了我一下,好像在埋怨:

“主人,你真烦,人家在睡觉,你干吗骚扰别人?”然后又闭上眼睛接着睡。但已改成缩着脑袋睡了,真是一只“缩头乌龟”啊!太有趣了。这只小乌龟翻身时就更有趣了。如果你把它整个身体翻过来了,它就伸出头,向左边顶,然后左边的两只脚一齐向右爬,在空中的两只右脚向左拼命地抓,想帮助整个身体翻过来,显出非常努力的样子,好像在说:“主人,快来帮忙,让我翻过来!”在发出“啪”的一声时,乌龟连忙把头缩回去,吓了一跳。我笑得前俯后仰。

当然,对“趣点”的挖掘不能仅仅停留在“有趣”的层面上,而应让学生从中学到些什么,思考些什么,教师可着重在“写什么”和“怎么写”上加以引导,让学生对作者的巧妙构思及写作方法加以思考,渐渐改变自己习作中内容苍白无力、语言平淡乏味的现状。

4、理解关键词语时练笔

苏霍姆林斯基说,学习言语,一定要让“词深入到儿童的精神生活里去”,“使词在儿童的头脑和心灵里成为一种积极的力量”,“成为他们意识中带有深刻内涵的东西”。汉字是表意性文字,一个汉字往往就是一个特定的意义世界。教学时可以词语为基点,激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那么汉字丰富的内涵、灵动的精神就会生动鲜活起来。如我在执教《二泉映月》一课中对“坎坷”一词是这样处理的:

师:是啊,十多年过去了,阿炳再也看不见了,只有那淙淙的流水声萦绕在他的耳畔。他想起了师父说过的话,想到了自己坎坷的经历„„这里的“坎坷”是什么意思?下面有三个场景,请你选择一幅坎坷的场景写下来。

场景一:一个大雪纷飞的早晨,阿炳出去卖艺,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阿炳?

场景二:阿炳在卖艺的路上,不小心撞翻了一筐水果,于是你又看到了一个怎样的阿炳?

场景三:一天,阿炳生病了,发着高烧,浑身发抖,你又看到了一个怎样的阿炳?

生1:我仿佛看到了双目失明的阿炳在大雪纷飞的时候,拿着胡琴在街上卖艺,当他不小心撞到小摊时,即使他说“对不起”,摊主也不肯放过他,把他一天辛苦赚来的钱全部都拿走了。

生2:我仿佛看到了双目失明的阿炳,不小心碰翻了人家的水果摊,虽然说了“对不起”,还是被人毒打了一顿。虽然围观的人很多,但是没有一个人帮助他,只是在一旁讥笑他。

生3:我还看到双目失明的阿炳在别人吃着团圆饭时,一个人在大雪纷飞的夜晚,拉着二胡,穿着破烂的单衣,吃着别人剩下的饭菜,睡在牛棚里,没有被子,没有床,没有枕头。

生4:在大雪纷飞的时候,阿炳只穿了件单薄的衣服,在大街上卖艺。此时,人们都在家里烤火,吃着丰盛的晚餐,但可怜的阿炳只能在大街上挨冻受饿。

“坎坷”一词的练笔,丰富了学生对阿炳这一 人物形象的立体感知和对他所处的时代背景的认识,使学生进入了“坎坷”的意象世界。伴随对这个词语的深刻体验,它已不再是游离于学生精神世界的异客了,而是深深地嵌入了学生的心灵,成为富有生命活力的生命元素。

记得王崧舟有一小段经典的教学感言:“母语应该成为学生生命世界中的一片绿洲、成为学生精神世界中的一道风景、成为学生心灵世界中的一股甘泉。”总之,读写结合,读中学写,以写促读,以用为主,不仅仅是一种理论、一种思想,更是一种操作方法,一种训练手段,重在实践、重在运用。“只有写,才会写。”写作能力提高了,学生在写作中体验到了快乐和成功,提升了他们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堂教学以读促写途径的探索[本站推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