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班级管理与班主任工作期末复习 最新
社会历史学院2007历史教育专业
班级管理与班主任工作
绪
论
《班级管理与班主任工作》是高等师范院校的一门必修课程。目的在于帮助和引导学生对未来可能从事的基础教育工作有一个全面和整体的了解与认识。
虽然,班级管理与班主任工作都是基础教育中最基础,最基本和最实际的工作,同学们也完全有可能在未来的工作实践中通过自己不断的摸索与思考来了解和掌握。但如果能在学校的学习过程中就有意识的进行相关的教育和训练,就有可能缩短将来工作中的磨合期与不适应的状态。
一、课程目标
(一)了解中学教师工作的性质
1、教师的角色冲突
A、社会“楷模”与“普通人”的角色冲突 B、教育中的角色责任与个人事业方向造成的冲突 C、教师角色与家庭角色的冲突
2、教师角色冲突的调适 A、客观方面的调适 B、主观方面的调适
(二)了解班主任工作的内容
班主任既有直接、具体的培养人的任务,又肩负观念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等知识创新的使命。
(三)明确自身素质的差距与努力的方向
二、课程内容
1、班主任工作的意义与任职条件
2、班主任的职责与日常主要工作
3、思想品德教育
4、经常全面地了解、研究学生
5、组织培养班集体
6、班会和主题班会
7、个别教育与偶发事件的处理
8、学生家长工作
9、青春期教育
10、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三、参考书目:
《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教育部师范教育司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中国教师:专业素质的修炼》朱永新 袁振国主编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教师发展论》
罗树华著
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
《教师职业道德》陈文博
韩绍祥主编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编
新华出版社出版
社会历史学院2007历史教育专业
《班主任工作漫谈:献给青年班主任》魏书生著
漓江出版社出版 《班主任学》
谭保斌 编著
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中学班主任》
周晓静主编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相关期刊:
《教育艺术》 《教育研究与实验》 《教育研究》
《教育探索》
《教书育人》 《全球教育展望》
《中小学教师培训》
《班主任》
《班主任之友》
《人民教育》
第一讲
班主任工作的意义与任职条件
一、班级授课制与班主任
(一)班级授课制简史
班级定义:班级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基层组织,它一般是由年龄相近,学业程度大体相同,有共同的学习任务的40至50名学生组成。
“这种教育将不是吃力的,而是非常轻松的。课堂教学每天只有四小时,一个先生可以同时教几百个学生,而所受的辛苦则比现在教一个学生少十倍。”
“青年人最好还是一同在大的班级里面受到教导,因为把一个学生作为另一个学生的榜样与剌激,是可以产生更好的结果与更多的快乐的。”
-------[捷]夸美纽斯:《大教学论》,傅任敢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第65,50页
班级授课制的基本特征: 第一,学生被分配在各自固定的班级。第二,教学在规定的课时内进行。第三,教学一般分学科进行。
第四,教学内容根据国家规定的课程标准确定。
概括而言,班级授课制就是将学生分配到固定的班级,教师在规定的课时内进行分科教学,教学内容根据国家规定的课程标准确定。
班主任定义:是指学校中全面负责一个班学生的思想、学习、健康和生活等工作的教师。
1904年1月13日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其中规定小学“各学级置本科正教员1人”、“通教各科目”、“任教授学生之功课,且掌所属之职务”。在同年颁布的《各学堂管理通则》中,又规定各校设“监学”或“舍监”,专责学生管理。“五·四”运动后,又易名为“训育主任”或“训导主任”。这是我国班主任教师的雏型。到了民国时期,1932年才规定中学实行级任制,级任教师负责一个学级的主要课程的教学和组织管理工作。因此,级任教师与班主任已是名异实同了。1938年又把中学的级任制改为导师制,负责班级组织教育工作的教师称为级任导师(相当于班主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于1951年颁布了《政务院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规定从1952年起,在中小学设立“班主任”,取代“级任导师”,负责全班学生的思想教育、政治工作、道德行为、生活管理、课外活动等工作,“班主任制”正式确立。
社会历史学院2007历史教育专业
1952年3月,教育部颁发的《中学暂行规程(草案)》中规定,班主任“在教导主任、副主任的领导下,负责联系本班各科教员,指导学生的生活和学习”。
195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中,明确指出,“学校党委,应当配备党员去领导级和班的工作”。
1963年和1978年的《全日制中学暂行工作条例(试行草案)》中也都指出:“学校应当加强对班主任工作的领导,选派政治觉悟较高和较有教学经验的教师担任班主任”。
1988年,国家教委颁发了《中学班主任工作的暂行规定》明确指出:“班级是学校进行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单位。班主任是班集体的组织者、教育者和指导者,是学校领导者实施教育、教学工作计划的得力助手”。
2006年6 月教育部颁布《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班主任工作意见》中第一次明确指出:“班主任岗位是具有较高素质和人格要求的重要专业性岗位”,“做班主任和授课一样都是中小学的主业,班主任队伍建设与任课教师队伍建设同等重要”。
2009年8月12日教育部制定和颁布了《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确定了:“ 班主任是中小学日常思想道德教育和学生管理工作的主要实施者,是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引领者,班主任要努力成为中小学生的人生导师。
班主任的作用:班主任是中小学的重要岗位,从事班主任工作是中小学教师的重要职责。教师担任班主任期间应将班主任工作作为主业。
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是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重要体现。政府有关部门和学校应为班主任开展工作创造有利条件,保障其享有的待遇与权利。”
二、班主任工作的意义
(一)班主任是班集体的组织者、教育者和指导者
(二)班主任在学生全面健康的成长中,起着导师的引路作用
(三)班主任是学校领导者实施教育、教学工作计划的得力助手和骨干力量
(四)班主任在协调各任课教师的教育工作和沟通学校与家庭、社会教育上起着重要的纽带和桥梁作用
(五)班主任是素质教育的重要从事者
三、班主任的任职条件
(一)作风正派,心理健康,为人师表;
(二)热爱学生,善于与学生、学生家长及其他任课教师沟通;
(三)爱岗敬业,具有较强的教育引导和组织管理能力。
第二讲
班主任的职责和日常主要工作
一、对履行班主任工作职责的几种不同认识和表现
1、“保姆型”的班主任
2、“唯智型”的班主任
社会历史学院2007历史教育专业
3、“威严惩处型”的班主任
4、“放任型”的班主任
二、班主任的职责与任务
1、全面了解班级内每一个学生,深入分析学生思想、心理、学习、生活状况。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人格。采取多种方式与学生沟通,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2、认真做好班级的日常管理工作,维护班级良好秩序,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责任意识和集体荣誉感,营造民主和谐、团结互助、健康向上的集体氛围。指导班委会和团队工作。
3、组织、指导开展班会、团队会(日)、文体娱乐、社会实践、春(秋)游等形式多样的班级活动,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做好安全防护工作。
4、组织做好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工作,指导学生认真记载成长记录,实事求是地评定学生操行,向学校提出奖惩建议。
5、经常与任课教师和其他教职员工沟通,主动与学生家长、学生所在社区联系,努力形成教育合力。
三、班主任日常的几项主要工作
(一)要把德育放在首位,并抓住根本,落到实处
(二)抓好学习,教育学生努力完成学习任务,不断提高学习质量
(三)协助贯彻实施《学校体育、卫生工作条例》增强学生体质,养成学生良好的坚持锻炼和讲卫生的生活习惯
(四)关心学生课外生活,指导学生开展各种有益于身心发展的活动
1、班主任要搞好组织发动工作
2、课外活动要使学生乐于参加,从内容到形式,都要求生动活泼新鲜有趣,富有吸引力
3、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并注意教育学生贯彻勤俭节约的原则
(五)抓好班级的日常管理工作,建立良好的班级常规
第三讲
思想品德教育
一、班主任在思想品德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班级是学校进行德育、实施《中学德育大纲》的基层单位。班主任工作是培养良好思想品德和指导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途径。
《中学德育大纲》列出的学校实施德育任务的途径:
思想政治课教学和时事课
其他各学科教学
班主任工作
共青团、少先队、学生会工作
劳动与社会实践
活动课程与课外活动
校外教育
心理咨询和职业指导
校园环境建设
家庭
社会历史学院2007历史教育专业
社会
班主任在思想品德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学校思想品德教育是需要通过多种途径进行的,而各个途径均应以《大纲》为指导,发挥各自的功能,互相配合,才能共同完成德育任务。各个途径功能的充分发挥,又都必须落实到一个个具体班级。以上的途径或是需要班主任的配合,或是需要班主任的组织、指导和管理,说明班主任工作是重要的途径。此为其一。
二是以班主任的工作职责看:在《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所要求的工作职责中第一项就是要:全面了解班级内每一个学生,深入分析学生思想、心理、学习、生活状况。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人格。采取多种方式与学生沟通,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可见在班主任的诸多职责中,首要职责就是要履行好德育职责。班主任要根据《大纲》的要求,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活动,协调好多种德育力量共同做好工作,以充分发挥班主任的主导地位和作用。
三是班主任工作的特点所决定:班主任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第一个特点是它的经常性。他与学生的关系非常密切,接近本班学生的时间和机会比其他任课教师要多得多。班主任每天都要处理从班集体到学生个人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和事务。班主任在处理和解决各种事务和问题时,随时随地都可以抓住时机或对班集体、或对小组、或对班干部、或对个别学生进行教育和指导。班主任这种对学生进行经常性的教育,在他们的整个品德教育中,处于十分显著的地位,并能发挥重要的作用。第二个特点是针对性。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必须联系本班级的特点,针对班级学生中存在的普遍的或个别的问题有的放矢的进行。由于针对性强,因此,它的作用大,效果也更好。第三个特点是示范性。班主任的人格对学生有着最具体、最直接、最深刻的影响,他的一举一动,常常为学生所仿效。因此,班主任要特别注意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由于班主任与学生的关系比一般教师接触的时间和机会要多得多,其示范性也大得多。这种示范性也对班主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日常行为规范教育
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是国家明文规定的、国家和社会对学生道德素质和文明行为的基本要求。日常行为规范教育,是指教育者根据《中学德育大纲》、《中小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基本要求,遵守中学生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在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同时,给学生提供道德行为方式的范例,逐步形成文明、道德的行为习惯,为培养学生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对中学生进行日常行为规范教育的意义
1、《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贯彻实施,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环节,也是推动社会风气根本好转的奠基工程
2、从学校的角度看,搞好《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是搞好整个德育工作的基础,是与理论教育相配套的不可缺少的实践环节
3、加强《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对学生个人成长来说,是一项养成教育的奠基工程
(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基本内容
社会历史学院2007历史教育专业
(三)日常行为规范教育的原则
1、层次性原则
2、主体性原则
3、主导性原则
4、灵活性原则
5、一致性原则
6、趣味性原则
(四)《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的基本方式方法
1、大力宣传、形成舆论
2、认真疏导、教给方法
3、努力抓好训练与养成(1)说理教育法(2)专项训练法(3)渗透教育法(4)制约训练法(5)榜样示范法(6)环境陶冶法(7)自我教育法
三、班主任要正确理解德育目标
中学德育工作的基本任务是把全体学生培养成为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具有社会公德、文明行为习惯的遵纪守法的公民。
初中阶段德育目标:热爱祖国,具有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立志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努力学习;初步树立公民的国家观念、道德观念、法制观念;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劳动习惯和文明行为习惯;遵纪守法,懂得用法律保护自己;讲科学,不迷信;具有自尊自爱、诚实正直、积极进取、不怕困难等心理品质和一定的分辨是非、抵制不良影响的能力。
高中阶段德育目标:热爱祖国,具有报效祖国的精神,拥护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初步树立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奋斗的理想志向和正确的人生观,具有公民的社会责任感;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和宪法、法律;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科学的思想方式,具有自尊自爱、自立自强、开拓进取、坚毅勇敢等心理品质和一定的道德评价能力、自我教育能力。
四、班主任怎样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1、理解的相容效应
2、以爱换爱的动情效应
3、捕捉兴奋点的磁性效应
4、虚工实做的导行效应
5、自我教育的内驱效应
6、多渠道多营养的综合效应
社会历史学院2007历史教育专业
五、班级德育的基本方法
1、说理教育法
2、情感陶冶法
3、榜样示范法
4、实际锻炼法
5、自我教育法
6、品德评价法
第四讲
组织培养班集体
一、学生群体与班集体
(一)学生群体
所谓群体是指有一定数量的个人,通过一定社会关系结合起来进行共同活动的集合体。按其组织方式的不同,可分为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
1、正式群体
正式群体是指有组织的群体,它是有一定手续、有严格规范和有隶属关系的群体。学生的正式群体是在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的组织下形成的集合体。
2、非正式群体
非正式群体是指自发形成的群体。学生非正式群体是指由学生自愿结合、自发形成的集合体。A、组合的情感性
B、某种兴趣和需要的共同性
C、结构的简单性
D、活动范围、方式的广泛性
E、影响的两重性
(二)班集体
班集体是学校教育、教学的基本单位,是学生学习、生活、发展的直接环境。
1、具有正确的努力方向和共同的奋斗目标
2、有健全的组织机构和领导核心
3、具有正确的舆论和优良的作风
4、具有团结友爱、互相帮助、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
(三)群体与集体的关系
1、群体是集体的组织基础
任何班集体都是正式群体,但正式群体不一定是集体。集体是教育培养的结果。班集体里有非正式群体的存在,它并非都与集体不相容。
2、集体是正式群体发展的最高形式
集体是由群体发展而来,依其发展水平不同,可以分为:松散群体、合作群体、本位群体、集体。
(四)班集体对青少年成长的作用
1、班集体不仅是教育的对象,而且是教育的强大力量
当班级尚未形成集体时,它的重要方面是作为教育客体,接受各种教育力量的教育,努力向班集体方向发展。当班级形成集体后,它的主要方面就成为教育的主体,成为巨大的教育力量。
社会历史学院2007历史教育专业
2、班集体是培养集体主义思想的有力组织形式 只有在集体中,才能培养集体主义思想和集体主义者。
3、班集体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了机会和条件
丰富多彩的集体生活和集体活动,为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的形成和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天地。
二、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一)确立班级共同目标
目标是指某一行动所要达到的最终目的,或某项工作所预期达到的某种结果的标准、状态。
1、班级目标的要求
方向性
鼓舞性
可行性
2、建立班级目标体系
①近期目标与远期目标的结合一致 ②外在目标与内化目标的结合一致
外在目标是指虽然已经明确提出,但是尚未成为班级成员的内心要求,尚未为其实现而作出积极努力的班级目标。内化目标是指既明确提出又已成为班级成员的内心要求,且成员正在为其实现而付出积极努力的班级目标。③班级目标与个体目标的结合一致 作业合格 按时交作业 作业书写工整 独立完成作业 作业改错 作业达到优良水平
(二)培养学生干部和积极分子,形成班级领导核心
1、选拔和培养学生干部 ①慎重选拔学生干部 ②认真培养学生干部 ③大胆使用学生干部 ④定期轮换学生干部
2、发现和培养积极分子
积极分子可以是各方面表现好能起带头作用者,也可以是只在某一方面有突出表现,能在开展某项活动中起领头作用的人。
(三)组织班级活动
班级活动是实现班级目标的根本保证,是进行集体教育的重要手段,是班集体核心建立和巩固的重要途径。班级目标一经提出,班主任和班级领导核心就要组织开展一系列班级活动。组织班级活动要有很强的目的性、针对性、系统性和计划性。
1、坚持学生自主
2、要重视实践指导
3、热心参与活动
4、争取多方协作
社会历史学院2007历史教育专业
(四)形成正确舆论
舆论是反映多数人的意愿、态度和倾向,在集体中占优势的意见和言论。舆论有正确的,也有错误的,是集体中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对集体中的矛盾、冲突、是非、善恶、美丑进行评论与裁决。同时,正确的舆论作为一种巨大的影响力量,推动集体在克服各种消极现象中向前发展。
1、结合形势任务、规章制度教育,进行舆论导向
2、结合学生实际,开展表扬批评,树立正确舆论
3、充分利用舆论阵地,扩大舆论影响
4、教育学生处理好集体舆论和自我思想斗争的关系
第五讲
经常全面地了解、研究学生
一、了解、研究学生的意义
(一)是班主任拟订计划和实施计划的前提
只有全面地了解、理解学生,从学生的特点、特长、优势出发,逐渐形成班级的核心力量,才能带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在班级各自的岗位上发挥作用。
(二)了解、理解、研究学生的过程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过程
班主任与学生的接触越多,对学生越了解和理解,则和学生的关系就越密切,学生也就越肯向班主任敞开自己的心扉,班主任也就越能达到对学生的了解和理解,也就为搞好工作创造了越为有利的条件。
(三)了解学生的过程也是班主任自我完善的过程
通过对学生的了解与研究,可以对于自己工作计划的制订和实施获得生动的反馈,学生各种各样的表现,可促使班主任进一步修改计划,纠正不妥的方方面面。
二、了解、研究学生的涵义
(一)了解、研究学生的全面性
对象应是全班学生;应包括学生情况的各个方面;应了解学生成长的整体环境。
(二)了解、研究学生的经常性
包括了解、研究的连贯性;持续性;计划性。
(三)了解、研究学生的及时性
及时发现并抓住出现的一些苗头、征兆,可以创造或捕捉教育的最佳时机。
三、了解、研究学生的内容
(一)班级整体情况
1、班级学生的基本情况
2、班级学生的发展情况
3、班级集体发展的状况
(二)学生个人的情况
1、学生个人的一般情况
社会历史学院2007历史教育专业
2、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
3、学生各方面发展的资料卡
4、学生生活小环境的具体情况
四、了解、研究学生的方法
(一)资料分析法
这是通过对有关学生的书面材料进行分析来了解学生的方法。
1、对待资料应有发展的眼光
2、对待资料应有全面的观点
(二)观察分析法
这是凭借感官感知学生及与学生有关的人和事,搜集学生有关信息材料,并进行分析与综合的方法。
1、在自己任教学科的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观察
2、在各种活动中对学生进行广泛的观察
3、在日常生活中对学生进行经常的观察
(三)调查法 这是通过召开座谈会、访问、个别谈话等手段,有计划地广泛了解掌握大量材料,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得出结论的方法。
1、座谈会调查:根据事先准备好的调查提纲,向到会的学生(教师、家长)提出问题,展开讨论,借以取得信息的一种方法。
2、个别谈话: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通过口头问答方式获得学生信息,交流思想的一种好方法。
五、了解班级学生的障碍
(一)班主任易产生的心理偏差
1、情感效应偏差
2、定势效应偏差
3、晕轮效应偏差
4、首因效应偏差
5、从众效应偏差
6、权威效应偏差
7、参照效应偏差
8、求全效应偏差
应对措施:深刻认识工作的意义;加强自身学习;提高自身心理素质;采取心理偏差的补救措施。
(二)被了解对象易产生的心理偏差
1、畏惧效应偏差
2、应付效应偏差
3、迎合效应偏差
4、文饰效应偏差
应对措施:提高被了解对象对此项工作的认识;师生之间要建立民主、平等的关系;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
六、科学地研究学生
(一)以正确的指导思想研究学生
1、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
人有自然属性的一面。为此,就要研究学生的身心特征,研究男女身心的差异及其身心的需求,以及生理、心理和卫生教育等等。
人有更为重要的社会属性的一面,具有社会性。人对各种问题的认识往往反映了社会的某种现状。
2、能动与“受动”的统一
人具有自觉的能动性。就学生来说,他是受教育者,是教育的客体。但当他接受教育时,是运用其已有的认识和经验,能动地接受,或只接受部分,或表示迷惑而不表态甚至根本不以为然。
(二)学生资料、信息的分析和处理
社会历史学院2007历史教育专业
1、全面地分析,分清主流和支流
面对大量、庞杂的学生情况和信息,必须作全面准确的综合分析。以全面的观点,实事求是地作出量的和质的分析:分清主流与支流、优点与缺点;分清现象与本质、偶然与一贯。从量上看到基本面,从质上看到本质面。
2、以发展观点来分析、处理各种情况和信息
中学生各方面的发展变化相当迅速。用老眼光看待他们,用静止、凝固的观点分析他们,就不可能作出科学、正确的分析。
3、以联系的观点分析处理信息,分清主观和客观
在具体分析处理学生信息时,必须把它和学生所处的环境和条件联系起来。
第六讲
班会和主题班会
一、班会的意义、作用
意义:班会是以班级为单位的全班学生的会议或班会活动。它是班主任对学生进行组织管理、指导和教育的重要途径,也是学生民主生活的一种重要形式。
作用:
1、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民主意识和学习自己管理自己的能力。
2、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表彰好人好事,促使集体的正确舆论的形成。
3、丰富和活跃学生的集体生活内容,促进学生聪明才智和个性的发展。
4、是管理教育学生的重要途径,也是形成和巩固班集体的重要手段。
二、班会的种类和特点
1、班务会:是班级学生进行民主管理的例行班会。
作用:主要是经常及时地研究解决班级中的日常工作和问题,并通过它培养学生民主管理班集体的能力。
2、民主生活会:定期结合班级学生在学习、劳动、锻炼身体等活动中,表彰好人好事,指出或批评不良倾向,提出改进的意见和办法。
作用:发扬民主,进行自我教育,形成正确的集体舆论,树立良好的班风。
3、主题班会
三、主题班会
主题班会是围绕一个专题,在班主任的指导下,由学生自己组织,自己主持,采取各种形式,充分发挥班级中每个学生的积极性,依靠班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开展的一种生动活泼的自我教育活动。
(一)成功的主题班会的主要特点
1、主题鲜明突出,针对性强,有吸引力。
2、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生动活泼,为中学生所喜闻乐见。
3、班级中参加活动的人员多,群众性强。
4、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具有教育性,并能充分发挥班级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增进
社会历史学院2007历史教育专业
他们的智慧和才干等。
(二)举办主题班会的原则
1、目的性原则:主题班会的目的必须服从于教育目的和班级教育目标,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和个性全面而充分发展。
2、时代性原则:应把握时代特点和要求,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指导学生设计出其容易并乐于接受的主题班会,以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3、针对性原则:主题的选材、班会的形式应依据学校教育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安排。
4、主体性原则:班主任必须充分尊重和信任学生,善于发挥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和特长,让学生在活动中有岗位、有职责,当家作主,动手动脑,有相对的自主权和发言权。
5、情境性原则:班主任应根据主题的内涵指导学生选择、设计、布置班会举行的环境,以环境突出主题、烘托主题、深化主题,力争以景育人。
上述原则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在贯彻运用时要注意综合性、整体性和创造性。
(三)主题班会的要求
1、目的明确,主题鲜明
选好主题是主题班会成功的前提和关键。主题的确定要从实际出发,既要有助于班集体的形成与发展以及每个班级成员的发展与进步,又必须是班内大多数学生共同关心和感兴趣的话题,能激发学生兴奋点,具有思想性、知识性和趣味性,并有一定的深度,富有哲理。题目的表述要明确、简洁、醒目、富有吸引力,并能成为班集体中某个阶段的行动口号。
2、联系实际,针对性强
主题班会主要是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思想发展水平,结合学校、家庭和社会生活实际,针对学生在思想、道德、学习、生活等方面的现状或出现的问题,广泛选取题材,进行筛选、提炼、设计、组织,及时对学生进行教育。
3、形式新颖,环境育人
好的主题班会必须有好的形式来表现。其选择标准有两条:一是有利于表现主题,突出主题;二是有利于更多的学生去参与,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增长学生的才干。
4、全班动员,分工合作
主题班会的特点是具有集体性。全班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保证主题班会教育目标的重要前提,其要求应贯穿于整个活动的各个环节之中。
5、组织严密,逐项实施
应注意活动的设计、动员、准备、实施、总结的全过程的有序进展,环环相连。
6、及时总结,巩固成果
主题班会结束前,主持人一般会邀请班主任作小结。小结应中心突出,肯定成绩,总结经验,指出不足,言简意赅,具有启发性和鼓舞性,给活动成员留下鲜明而深刻的印象。
(四)主题班会的组织和指导
1、设计酝酿:应明确主题班会召开的意图与目的;并且设计和选择好的主题是召开主题班会的一个关键,要想尽办法使主题能结合班级实际,又符合年龄特征,题目要新颖巧妙,针对性强既便于发动同学,又尽可能使它具有鼓舞、激励和感召的教育作用。
2、充分准备:有了较好的设计方案后,还必须发动班级学生认真准备。包括:①主要是调动班
社会历史学院2007历史教育专业
干部和每个学生的积极性,使每位学生都自觉地投入到与主题班会有关的各项准备工作中去。②物质准备
主要是把主题班会所需的物品准备好。
3、主题班会的实施
① 班主任应对各项准备工作进行全面、及时检查 ② 要讲究会场气氛
③主题班会通常都是由学生主持的,应选好人选 ④应对主题班会的全过程有详细考虑
⑤在主题班会的活动过程中和活动后,班主任要善于及时收集学生的反映
第七讲
个别教育与偶发事件的处理
一、个别教育:个别教育是指针对个别学生的特点和问题而进行的教育。
(一)个别教育的意义
1、个别教育的重要性
一个班级的学生年龄大致相同,文化水平相近,在生理和心理上有着共同的特点。但是每个学生仍然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存在着千差万别的差异。个别教育的意义就在于给每个受教育者提供更优越的学习条件。
2、个别教育与集体教育的关系
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是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和相辅相成的。
(二)对个别学生的教育
1、对“优秀生”的教育
优秀生,本应该指的是班级中德、智、体、美各方面发展都好的学生。
班主任应关注对优秀生的引导和个别教育,要针对其个体的不同情况与特点,提出严格的要求,尤其应加强对其道德品质与心理素质的教育和训练。
2、对 “中等生”的教育
中等生是指班级中在各方面表现都处于一般水平的中间状态的学生。
中等生的思想情绪不稳定,在他们身上,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经常呈矛盾斗争状态。当其情绪高涨,呈积极状态时,要及时鼓励他们上进;当其情绪低落,呈消极状态时,应及时帮助他们克服和解决各种困难与问题,防止他们消沉。同时要在各种班级活动中,给中等生创造条件,让他们在班集体中有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
3、对 “后进生”的教育
后进生是指在班级中思想品德方面表现较差,或学习成绩较差,或思想品德和学业成绩两方面表现都较差,缺点、问题较多的学生。有人称这些为:“差生”或“双差生”。A、班主任必须确立正确的教育观 B、班主任必须以真挚的感情热爱后进生 C、要善于发掘后进生身上潜藏的“闪光点” D、对后进生教育要不怕反复,要持之以恒
社会历史学院2007历史教育专业
二、偶发事件的处理
偶发事件是指班级工作中突然发生的、预料之外的不良事件。
(一)班主任对偶发事件应有的心理准备
在整个中学阶段,班级里出现一些出乎意料的偶发事件,是难于完全避免的。
(二)班主任要严肃认真地处理好偶发事件
偶发事件的处理关系着学生个体的品德、个性、健康的成长及班集体的建设。也是对班主任自身责任心、思想政治品质和心理品质、各种知识和业务能力、教育的机智和艺术等方面的全面考核。
1、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感,沉着冷静
2、要调查研究,弄清事情真相
3、要因势利导,进行正面教育
第八讲
学生家长工作
一、我国家庭教育的历史背景:儒家学说中强调齐家、治国、平天下,说明我国历来对家庭教育非常重视,并且形成了强有力的家庭教育传统。这些传统在现实社会中,既有积极因素,也有消极因素。在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多样化的信息和生活方式也在影响着我国的家庭和家庭教育。
二、学生家长在教育子女上的不同类型:①模具制造型②温室培养型③极力压榨型④经济刺激型⑤原始放牧型⑥自家萝卜型⑦崇尚暴力型⑧百依百顺奴才型⑨理想型
三、做好学生家长工作的意义
(一)培养教育青少年,是一门综合性科学,需要各种教育力量的通力合作
学校作为国家的专门教育机构,应发挥主导作用,对年轻的一代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培养和教育。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大目标一致,心往一处想,劲往一起使,就能给年轻一代以强有力的教育影响。
(二)做好家长工作,发掘、发扬家长的各自优势和特长,使他们成为学校教育的有力助手 对于班级学生和班主任提出的支教要求,只要合理又有可能的话,学生家长中的大多数人是会乐意相助的。
四、如何做好学生家长工作
(一)了解学生家庭和家长情况
(二)帮助家长掌握教育子女的知识和方法
1、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
2、帮助家长掌握教育子女的正确方法
(三)接待家长来访
1、认真听取家长的意见;
2、及时把学生在校的表现情况向家长说明。
社会历史学院2007历史教育专业
(四)开好家长会
1、家长会的目的和内容
目的:让家长了解学校和班级的教育要求,向家长汇报班级集体发展的主要情况,要求家长配合班级开展的重要活动,与家长共同研究改进教育学生的办法和措施。
内容:报告学校教育情况;汇报班级学生学生情况;研究本班的教育问题;宣传教育子女的知识和方法。
2、家长会的种类:全班学生家长会和部分学生家长会。
3、家长会的准备:根据家长会的目的和内容准备必要的材料;印通知单;邀请相关人员;布置教室。
4、开家长会所要注意的事项:内容紧凑;说话应多从正面阐述;可采取活泼新颖的形式。
(五)家庭访问
1、家访的目的:普遍了解或部分了解或个别了解学生情况。
2、家访的准备:查阅有关家长,家庭的资料;确定家访的目的和内容;确定家访的时间和路线。
3、家访所要注意的事项:要从关怀、爱护、鼓励学生向上为出发点;要善于做好不同类型家长的工作;要建立每个学生的“家访记录卡”。
(六)通讯联系
第九讲
青春期教育
青春期是人从童年向成年转变和过渡的时期。性的生理发育和性的心理发展趋向成熟是这个时期的基本特征。青春期的年龄划分在世界各国尚无一致定论,一般定为10~20岁。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
目前人们对青春期教育的理解,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是指,青春期教育是在青少年迈入青春期,根据其生理、心理发展的特点和需要所进行的针对性教育,包括生理卫生、心理发展、人生观和道德品质等全方位的综合教育。狭义是指:以青春期性教育为核心,包括性生理、性心理和性道德等方面的教育。本课程中所提到的青春期教育,是指狭义的。
一、青春期的生理特点
(一)身高和体重迅速增长
(二)人体器官的发育和机能的完善
(三)性器官和性机能的发育
二、青春期的心理特点
(一)青春期一般心理特点
1、强烈的求知欲与识别能力低的尖锐矛盾
2、独立性和依赖性的矛盾交织
3、情感和理智发展的不平衡
(二)青春期性心理特点
1、青春期性心理的发展阶段
社会历史学院2007历史教育专业
(1)异性疏远期(2)异性接近期(3)两性恋爱期
2、青春期的性心理表现(1)渴望了解性知识(2)对异性的爱慕(3)梦幻
三、青春期教育的任务和内容
(一)内容
一是青春期的性心理和性生理方面的自然科学知识的传授及其卫生知识指导 二是性道德观念和两性之间法制观念方面的社会科学知识教育
三是培养学生善于对外界性剌激和自身性冲动进行调节,增强自制力,学会自我保护
(二)任务
青春期教育的基本任务是引导青少年正确认识性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掌握性生理卫生和性心理卫生知识和两性间的道德行为准则,提高性道德认识水平,培养人的尊严感、道德责任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相应的道德行为习惯,从而能自觉地抵制不良思想的侵蚀,做个自尊、自爱、自重、自强的社会公民。
四、青春期学生常见心理障碍的诊断与调适
心理障碍诊断就是依据一定标准和特定的方式对人的心理问题进行归纳。
心理调适是指教师或心理医生,通过与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共同努力消除心理障碍的过程。
(一)神经衰弱
1、一般表现
身体疲劳无力,头疼头晕,多汗心悸,易冲动发怒,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差,胆小,怕声光,入睡困难,多梦易醒,学习成绩急剧下降。
2、病因分析
学习负担过重;用脑时间过长;精神负担重。
3、调适方法
查明病因对症下药;制定合理作息制度;积极参加体育和各种活动。
(二)强迫症
1、一般表现
这是一种以强迫症状为突出特征的神经官能症,客观上没有人或事对患者施加压力,而他主观上却感到有某种不可抗拒或被迫无奈的观念、情绪、意向存在。不得不去从事某种行为。
2、病因分析
主要是由于环境的诱因,使患者产生一种情感的冲动;同时也与性格有关。
3、调适方法
帮助学生制定合理的学习目标,树立生活和学习的自信心;科学、合理地安排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帮助学生自觉地采用“意想转移法”,培养坚强的自控力。
(三)躁狂抑郁性精神病
1、一般表现
情绪极度高涨或低沉,有时两种状态交替出现。情绪高涨时,异常兴奋,思维加速,言语动作增多,睡眠很少,精力充沛不知疲劳,常有一种莫名其妙的幸福感。情绪低落时,对自己、对世界和未来具有消极的信念,忧伤失望,丧失信心,自我压抑。
2、病因分析
一般认为或与遗传有关,或与人体的代谢有关,或与神经内分泌功能失调有关。
社会历史学院2007历史教育专业
中学生往往是由于心理创伤,躯体疾病或某些精神因素等引起的过度紧张而诱发。
3、调适方法
主动关心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及时了解他们的心理发展动态;针对青春期情感极不稳定的特点,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和处理学习与生活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培养学生良好的性格,补偿气质类型的不足和缺陷。
(四)青春期精神分裂症
1、一般表现
主要表现为认知、情感和意志行为等各部分心理活动的分裂,是心理活动和客观环境之间的分裂,并伴有性格的改变。具体表现为敏感多疑、孤僻、迟钝、被动、思维古怪离奇。
2、病因分析
此症是大脑功能暂时紊乱的一种疾病,一般认为,生物遗传、体内生化代谢异常因素、病前特殊性格因素、精神刺激因素和环境因素都可能导致精神分裂症的产生。
3、调适方法
一方面要尊重、爱护、信任学生,给他们提供一个民主、和睦、温暖的生活和学习环境。一方面又要严格要求学生,因为简单粗暴和姑息溺爱都会导致学生自暴自弃和任性依赖的不良性格;结合青春期心理卫生教育,引导他们正确认识自己身心的正常变化。
(五)应考综合症
1、一般表现
在考试前心情焦急,超出正常范围,睡眠困难,有头晕、心慌现象。平时显得烦躁不安,无精打采,注意力难于集中。考试中过度紧张,心慌意乱,呼吸加快,手指颤抖,伴有冷汗或燥热,背熟的内容无法回忆,会做的题目也解答不出,考试成绩低下。
2、病因分析
自尊心过强,对自己期望值过高,经常达不到预定目标;老师和家长的要求过于严格,教育方法简单粗暴,使学生过于追求分数和名次。
3、调适方法
最根本的是要解除学生的心理负担。帮助学生调整心态,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面对失败,要及时给予帮助、安慰和鼓励,激发其自尊心和自信心;合理安排作息制度,劳逸结合,消除过度紧张心理。
第十讲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一、什么是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心理在本身及环境条件许可范围内所能达到的最佳功能状态。换言之,心理健康是一种个体内部心理和外部行为及客观环境和谐发展的良性状态。
二、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心理学家们的研究认为学生心理健康主要是以其整个心理活动中相对稳定、相互协调、充分发展并与客观环境相适应的那一部分加以衡量。心理健康学生所具备的特征:
1、智力发展正常,反应适度。
2、了解自我,接纳自我。
3、情绪稳定,性格开朗。
4、乐于交往,接纳他人。
5、认识现实,适应社会。
6、人格完整,协调发展。
社会历史学院2007历史教育专业
三、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心理健康教育就是按照心理健康的标准来培养教育学生的过程。
(一)进行青春期心理卫生教育
1、普及心理卫生常识
2、保护学生的精神卫生
3、指导学生用脑卫生
4、加强青春期心理卫生的教育
(二)心理咨询
心理咨询是班主任通过与学生对话,了解学生存在的问题,并给咨询对象提供帮助与指导,以消除学生的心理矛盾或缓和其心理冲突,提高学生心理适应能力以维护学生心理健康并预防、矫正心理问题的一种手段。
四、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在人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中,心理素质具有核心地位和重心作用。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一道,构成了一个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的辩证统一的完整体系。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辐射、渗透到各教育之中,制约着各教育的效果,而且是其他教育的基础;无论是思想品德的陶冶、知识的掌握、智力的发展、身体素质的增强、审美素养的提高、劳动技能的形成,都离不开良好的心理素质。心理素质是素质结构的核心,通过培养心理素质,可以推动素质全面提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人才成长的过程中,起着其他各教育所无法替代的独特作用。因此,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迫切需要,是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提高学习效率,增进其社会适应能力,造就合格人才的重要途径。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现代科学研究揭示,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身体健康是心理健康的基本条件之一,健康的心理寓于健康的身体中。另一方面,心理的长期和严重的不健康状态都会导致生理上的异常和病态。
(二)有利于学生优良品德的形成
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标是调整人的心理活动和社会行为,使之对社会作出良好的适应,从而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格。而人格的核心正是人生观和信仰。可以说,健康的心理是优良思想品德的基础。
第二篇:班级管理与班主任工作
第二章 班级管理与班主任工作
1.班级:是一个复杂的小社会,是学校行政体系中最基层的行政组织。
2.在整个古代教育中,无论在东方还是西方,主要的教学组织形式是个别教学,而不是班级教学。
3.率先使用“班级”的是文艺复兴时期教育家艾拉斯莫斯。
4.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对班级授课制在理论上加以总结和论证,并在《大教学论》提出自己的假设。
5.我国班级授课制的雏形是1862京师同文馆。
6.1901年的“废科举,兴学堂”开启了以班级授课制为基本形式的现代教育。
7.班级管理的主要手段:计划、组织、协调、控制。
8.班级管理的特点:目标的教育性、内容的广泛性、对象的不成熟性。
9.班级管理的内容:德育管理、学习管理、文体活动管理、常规工作管理。
10.班级文化特点:教育性、凝聚性、制约性、自主性
11.班级文化的类型:班级物质文化、班级行为文化、班级制度文化、班级精神文化
12.班主任的首要工作:组织和建设良好的班集体
13.班集体的基本特征:明确的共同目标、一定的组织结构、共同生活准则、平等和融洽的氛围。
14.班主任工作的中心任务: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
15.班主任的重要责任:协调校内外各种教育力量。
16.班主任主要的日常工作:组织与开展班会活动
简答
1、班级管理的意义与作用?
答:1班级管理是学校工作的基础2班级管理是教育活动的保证3班级管理是班集体建设的必要条件4班级管理是营造学生成长的重要环境
2、怎样营造和建设班级文化?
答:1重视环境建设,营造和谐向上的物质文化氛围2强化制度建设,构建科学合理的班级制度文化3塑造班级精神,打造努力进取的精神文化
3、怎样组织培养班集体?
答:1选拔和培养一支强有力的班干部队伍2对班级同学提出班级建设目标3制定班规并认真贯彻执行4培养健康的班集体舆论
4、班主任要具备哪些教育管理能力?
答:1设计教学环境的能力2选拔和培养班干部的能力3组织班级活动的能力4深刻敏锐的观察分析能力5培养学生合作精神的能力6应变能力7广泛的交往协调能力8生动的语言表达能力
第三篇:班级管理与班主任工作
批评是对学生不恰当的行为给与否定评价的方法,是班主任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一种方法,根本目的是要唤起学生警觉,引起学生对所犯错误的反思,激起学生改正缺点和错误的愿望。对学生进行得体有技巧的批评会做得事半功倍,否则,将事与愿违。
通过对自学《班级管理与班主任工作》中关于批评技能的专题,我觉得深受感悟。如何使对学生批评做到得体有技巧,我个人觉得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
一、控制好自身的情绪
我相信每一个班主任对自己班中的每一个学生都有很深的爱,所谓“爱之愈深,恨之愈切”,在批评犯错学生(尤其是顶撞自己的学生)时,情绪常会过于激动,往往会冒出不理智的语言,如:听到某班班主任气冲冲的说:‘你再这样,就滚出我班。’另外,情绪过于冲动,也会使自己难以应对突发的情况,在第二学期,我班覃华强同学在晚读开始20分钟后依然没有回到教室,在询问得知其没有请假就已经离校的前提下,我在电话中向他家长反映了情况,后来,他怒气冲冲的回到教室,劈头就问我是不是打电话给他家人了,得知后,他就向我大吼:“你不要老烦我家人。”由于过于生气,当时我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不知如何应对,如何进行教育。如果当时冷静的话,应该很快就能找到批评教育的切入点:老师与父母为谁而烦?就这一点促使他反思。所以我认为,批评学生必须把爱留在心底,把情绪控制,把理智保持,寻找最佳的批评切入角度。
二、避免立竿见影的心理,要有足够的耐心。
一般来说,班主任批评的主要对象是后进生,他们面对老师的批评,常常是口头答应,但行为却不曾改正我想主要是因为后进生有一个明显的缺点:自身意志薄弱,自控能力差,辨别是非能力低下。这些自身原因和外界诱惑使得他们故态重犯。很多老师,包括我自己往往因此大发雷霆,其实是我们太过完美,抱着立竿见影的心理,对于这种情况,我觉得必须保持耐心,给出一段时间让他们逐渐改正,适应新的习惯,与学生商定,当这段时间过去后,依然没有改正,就应接受严重的批评处罚。
三、转移学生注意力
高中的学生正处于叛逆期,多数学生对于老师的批评常带抵触心理,当我们对其进行批评时,可通过转移注意力来消除他的抵触心理。如何转移注意力?我的做法是,避免立即进行批评教育,请犯错的学生帮我做一些简单力所能及的工作,如到油印室拿资料,到教室把教室遗忘的水杯,钥匙拿回办公室,临下班的时候还可以让其帮忙关窗、关门等等,对于他的帮助一定要给与肯定性的评价。当气氛缓和下来,他的抵触心理也就消除了,然后展开批评教育,多能被接受。
四、把主动权让给学生,老师先“低头”倾听原因,然后以理服人。
不接受批评的学生多认为自己有理,看到对方的错误而不能认识到自己的不对。在这种情况下老师不应盛气凌人地去让学生屈服,而是应低头倾听他的思想,然后引导其意识自己也有做得不好的地方。
可以我的一次教育经历为例。在一天早读课上,我看到我班的潘淼康同学正在翻一本笑话书,他看到我时迅速合拢放到桌面,我经过的时候,还是不声不响的把他的书没收了,第一节下课后,他气冲冲地跑到17班向我要书,当时走廊有一大群男生等着看“好戏”,我意识到如果当众还给他书,必然难以树立威信,对以后的班级管理不利,我没有还给他书也避免与其冲突,但看到他一脸的怨气和火气,我觉得如果不尽快处理这件事,必然会影响他的学习情绪。上完课后,我找他单独到办公室谈话,面对我的教育,他一声不吭,一脸不服气,我知道再继续下去效果也不大。于是,我决定让他说,把主动权让给他,自己倾听他不服气的原因,我问他:“你觉得老师哪里做错了?”面对我的问题,他一脸的惊讶,很快就改变的一声不吭抵抗到底的表情,通过倾听,我了解到,他在早读课上看到那本不知是谁的笑话书在他桌面,只是好奇的迅速翻翻就放下了,而这个过程恰好被我发现。这个时候,我坦然承认没有调查清楚就没收了他的书,然后问他:“老师调查面做得不够好,那么你有没有错呢?”通过引导,很快他就意识到了自己的不对一处:如早读不够认真,语气不尊敬老师,在同学面前要求还书,给班中纪律管理造成负面影响等,经过把主动权让给学生,倾听,引导,这位学生心悦诚服的接受了批评。
以上几点就是我对班主任批评技能自学后的经验总结。如有不对的地方还请老师多多指正。最后,我认为班主任工作本身就是一门学问,只有不断总结才能做到最好。我们只有在今后的工作中深入了解学生,并针对不同的学生选出合适可行的评判方案。然后不断地总结经验,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教育激励的效果。
第四篇:班级管理与班主任工作
《班级管理与班主任工作》读后感
来到长河小学是我第一次当班主任,感觉压力比较大,害怕因为自己经验不足辜负了学校领导对我的期望与信任,但是通过开学伊始学校举办的班主任经验交流会和对《班级管理与班主任工作》的阅读,我从一开始的手足无措到现在对班级管理的井然有序,在一线班主任工作中我成长了。
班级是学校教育和管理的基本单位,也是班主任进行教育工作的依靠力量和组织保证。班级管理是以班级为单位的一切教育活动及作为班主任的一切职责的总称。班级管理是班级教育的总和。要把班级管理搞好,就需要做大量深入细致的工作。班级应该是学生的班级,班级是教师、尤其是班主任为学生提供服务的重要场所。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乐园,应该成为班主任工作的黄金法则。
通过对《班级管理与班主任工作》的学习,我受益匪浅。我认为在班级管理中,要注重学生在认知能力、道德风貌和精神力量等诸方面和谐发展,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重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人文素养,提升师生作为鲜活生命个体的生命价值,推进师生个体精神生命的相互创造与主动发展。
班级是一种不可替代的教育资源。班级体是学生成长最直接、最有影响力的课堂。最有效的教育方法不是说教,而是形成使人向上的积极氛围。风气是无形的力量,它能引导人、陶冶人、教化人,塑造美好的人格。学生在班级里,通过集体的共同学习与生活,养成行为规范、积累社会经验,逐步培养个人在集体中的角色意识、责任意识、平等意识、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班级可以成为学生个体发展的场所,同时班级也是学生个体与群体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发展的重要阵地,学生在班级的各种教育活动中,不断提高综合素质,为今后转换社会角色打下良好的基础。教育目标中重要的一点就是使学生由“自然人”逐步成为“社会人”
对照《班级管理与班主任工作》中优秀班主任的标准,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以后的班主任工作中我争取做到以下几点:
一、要有明确的班集体的奋斗目标
班集体的共同奋斗目标,是班集体的理想和前进的方向,班集体如果没有共同追求的奋斗目标,就会失去前进的动力。所以在班级管理中首先要有一个明确的班集体的奋斗目标,这样可增强班级的凝聚力。那么作为班主任应结合本班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实际制订出本班的奋斗目标。对一个班集体来说,既要有远期目标,又要有近期目标。特别是近期目标要切合实际,学生易于接近,易于实现,只有实现了一个又一个近期目标,才能引导学生实现其理想的远大目标,并为实现这些目标而努力。所以我们需要发挥整个集体中每个学生的积极性,促使其形成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
二、要培养班级正确舆论与良好的班风
在班级管理里班级风气是评价一个班主任工作成绩好坏的依据。正确的舆论与良好的班风可以制约学生的心理、行为。正确的舆论是一种无形的、巨大的教育力量。班风是反映一个班级精神面貌和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志。培养一个团结友爱、奋发向上、纪律严明的良好班集体,是班主任班级管理工作的基础。良好的班风一旦形成,对学习和生活在这个班级中的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有着强大的感染力。良好的班风应该是反映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反映新时代人才素质要求的,而且,它还应该具有本班的特色。
三、需要班主任的关怀、激励和爱
在素质教育的今天,在新的教育思想指导下,教师和学生之间也不应是对立关系,也不能不分彼此。从尊重学生的人格出发,培养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所以关爱是基础。一个挚爱学生的班主任,自然会在学生中有很高的威望,自然会博得学生的信任和爱戴,就像磁铁一样,牢牢地把学生吸引住。同时理解与沟通必不可少,还需要无时无刻的激励教育,多激励、少批评要求班主任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培养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上进心,通过发扬优点来克服缺点,激励学生积极上进。
四、需要班主任加强与班干部的沟通
在班级管理中,及时发现和培养好班干部,是管好班级的重要一方面。与班干部保持良好的、经常性的沟通是完成此项工作的关键。但是大部分的学生干部在心态和行为等方面与班主任老师存在诸多隔阂,两者之间的沟通有一定的难度。所以,班主任需要经常与班干部一起分析、研究班级情况,指导他们制定工作计划、班级工作总目标,弄清完成各项工作的有利和不利因素以及可供选择的方法等。同时,班主任除了面谈之外,还可用笔谈,也可用平行交谈。
五、需要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
班级活动是促进班级全体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打好素质教育基础的重要形式、途径和方法;同时班级活动是组织建设良好班集体的有效方法,也有助于形成正确的集体舆论和良好的班风。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是班主任对学生进行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培养学生素质基础的基本形式,也可以锻炼学生和学生干部的能力。在活动中寻找快乐、获得知识、提高各方面的能力。总之,班级管理工作千头万绪,工作方法千差万别,形式和任务千变万化,我只有在实践中去探索总结行之有效的方法和经验,才能使班级管理工作的水平不断跃上新台阶。
学生是一本书,教师必须读懂它。学生进入学校,从童年到少年,从少年到青年,教师在一页一页往后翻,但真正读懂这本书却十分不容易。我们要始终保持一颗童心。童心表现本真的人性,有效的教育无不基于对人性的正确理解和把握。然而当我做了老师,以为自己成熟了,便用一双世故的眼光看学生,往往除了发现学生的缺点与不足以外,很难理解童心之真,鉴赏童心之美。所以以学生的眼光看学生,是为人师表最重要的原则之一。蹲下身来,走近他,了解他,我在慢慢读懂学生这本书的同时,也慢慢走进了学生的心灵世界,从中体验到了做老师的乐趣。
长河小学高洁
第五篇:班级管理与班主任工作论文
《班级管理与班主任工作》期末考试论文
初中三年班主任管理规划的活动设计
这是我首次接任班主任,面对这些对将来满怀憧憬、满怀希望、渴望知识、追求新奇的初一新生,我的想法是:为了使学生能够在三年时间里,学到更多的本领,发展自己的个性,提高个人的素质,我将尽我最大的努力,教导这批学生认识自己、提高自己。虽然,我在班级管理上没什么经验,但我希望能在现在这批学生中,把自己在教育教学上的理论更好的应用在实践上。通过我和学生的努力建立一个团结、诚实、勤奋、创新的优良班风和学风,让每一个学生能够更好的发展,更清楚的认识自己,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光明未来。教师的使命就是教育好每一位学生,而班主任的使命便是以学生的健康成长为首要任务。如果一位班主任,不能够把学生放在心中的首位,那它就不是一名称职的班主任,更不是一名称职的教师。班主任的任务是神圣而又光荣,学生应以自己的班主任为荣,班主任也应以自己的学生而光荣。这是我一直勉励自己话。所以身为班主任,首先就是要对得起学生,其次还是要对得起学生,最后还是要对得起学生。至于学校的表扬先进,都是其次。学校的每位班主任都不是为了每月那可怜的一二百元班主任费而工作的,我和他们一样都是为了对得起学生和对得起自己而工作的。尽管现在的班主任工作日益繁重,而俗话又说“多做多错,少做少错,不做不错。”往往工作量最多的人,所犯的错误也是最多的。但只要我所想的一切都是为了学生,心里也就没有什么怨言了。开展班级活动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在活动中获得丰富的直接生活经验和真切体验,使学生不断学会认知,将活动目标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班级活动的设计必须以学生的发展为本,面向学生完整的生活世界,坚持学生亲历活动过程,关注新课程背景下班级活动的新特点。
一、班主任管理规划活动设计的指导思想
1、坚持认真学习、贯彻“全教会精神”,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学校提出的“六个现代教育观念”为指针,以“学会关心”为主线,以“三观教育”为重点,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政治素养和科学素养。
2、坚持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原则,在班级中提倡民主平等、团结协作、积极进取的精神,进一步加强班级的团队精神建设,增强集体的凝聚力。
3、坚持德育科研,以心理健康教育为重点,深入研究班级中的典型案例,撰写出有价值的德育论文,提高德育的实效型。
二、班主任对班级的管理和对学生的教育
1、重视学生的思想教育
开展好学生的政治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把学生培养观具有健全人格、美好心灵,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生。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规范,弘扬正气。
2、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加强对学生的心理辅导,在现阶段就开始动起来,把一些有可能影响学生学习的因素减少到最少,由于我们本身的经验并不丰富,同时我们班的学生跟同年级的同学相比,他们也有共同之处,那么为了能够让他们学得更好、考得更好,我们也就只有一个办法:笨鸟先飞。对每一次考试成绩做好跟踪,把临界生的名单和人数把握好,及时找学生谈心,了解其思想学习情况。
加强学生自我管理建设管理小组,由学习委员带头课代表、组长为骨干,全面负责班级学习工作;开展学习竞赛活动;开展“学习结对,共同提高”的互帮互助学习活动;
加强师生对话建立师生联系制度,以周记形式有话就说,实话实说;建立师生结对活动,让学生走近老师、了解老师、激发热爱老师的热情,让老师走近学生,指导学生竖立更远大的理想、提供更科学地学习的方法、养成更好地生活态度。
3.加强班干部队伍建设
建立一支工作能力强、实践经验足的常务班级干部队伍,为了让更多的同学得到锤炼,实行值日班干部负责制加强班级管理岗位责任制。设岗位,定人员,定工作,把班级工作分成若干岗位,每个岗位专人负责,使学生的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得到提高。
4、组织有益的活动,丰富学生的生活
班级的各项教育活动必须有一个主题,围绕着主题可以让学生们在课余时间进行准备,这个准备过程本身就已经是一个受教育的过程。在各种活动的过程中,充分发挥集体教育的功能,让学生们自我教育,互相教育。班风的形成必然要经历“导向”,“形成”和“巩固”的过程,因此活动的内容要多样化,经常化。力求使班级在最短的时间内形成“团结向上,心理健康,学习勤奋,全面发展”的班集体。
三、班级活动设计的主题
(一、)注重学生思想的转化,让学生了解、学习《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学生守则》做一名合格的中学生。
1、对学生进行思想的教育,转变思想方式,使之与小学的定性思想区别开了,学习《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学生守则》。
2、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做好青春教育工作。让学生积极参与在班级的建设中。
(二、)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增加班级团体意识。增进同学之间的了解。建立一个团结、互助、诚实、勤奋,创新的集体。
1、增加学生的集体意识,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
2、激发学生的感恩意识,让学生正确面对自己的理想。(三、)进一步强化学习方法,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进行师生之间的交流,为学生能顺利完成学业。
1、继续加强学生学习习惯和方法的培养,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2、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使学生顺利完成学业。
四、班级活动设计的具体内容 初一年级第一阶段、1、召开第一次主题班会:“光荣的中学生”。通过班会使学生明确中学阶段的新要求,把新奇,自豪感转化为进取心里。让同学谈谈新学期的目标展望,并制作许愿墙,大家学下本学期的奋斗目标,方向,张贴在学习园地。
教师节前后,组织学生为教师办好事的活动,融洽师生感情。开展班集体趣味活动,培养大家热爱班集体团结一致的精神。
国庆节,组织学生办好“歌颂祖国”的班报;组织《庆国庆》 《祖国在前进》的画刊。
组织学生学习《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学生守则》。重点对学生仪表、礼貌、课堂、集会、文体活动等提出具体的要求,并逐项进行训练。对学生进行爱国、爱校、爱集体、尊师守纪的教育。
帮助学生适应初中阶段的学习生活,并对学习方法进行具体的指导。建立学习互帮小组,平衡发展,不偏科。
贯彻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开展“百面红旗”竞赛,鼓励学生在各项集体活动中,在学习劳动、纪律等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努力进取,共同创建一个优良的班集体。2、3、4、5、6、7、召开家长座谈会,分析学生思想,学习情况。深入了解学生的特点,促进班主任工作的更好开展。
8、在班内开展“四做”(自己的事自己做,别人的事帮助做,家里的事分担做,集体的事争着做)的评比活动。培养学生自立自强,互帮互助的良好品质。
9、召开第二次主题班会,以“我为集体添光彩”为主题,提高学生爱集体的意识。
10、对学生进行预习、听讲、复习、作业四个环节的指导,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做时间的主人。
11、安排好寒假活动,组织“雷锋”活动小组,开展“让精神世界更美好”的读书活动,要求每位同学读一本名著,并写下读书笔记。
初一年级第二阶段、1、组织学生座谈寒假生活及雷锋小组活动情况,进行表彰,总结。
2、班上召开演讲会,召开主题班会,结合春游召开座谈会。开展学科“智力竞赛”。
3、开展“社会中的我”专题表演会,使学生懂得应自觉遵纪守法,遵守社会公德,进一步掌握行为标准。
4、组织学生参加绿化祖国的植树活动。
5、在黑板报上开辟评议栏(可取名为“是与非”)就班上发生的事情开展一事一议,提高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关心集体,热爱集体。
6、开展“焦点访谈”的活动来增加同学们之间的了解,减少不良行为的发生。
7、组织班级歌咏比赛,增进同学之间的交流和了解。
8、召开主题班会(诗歌朗诵及其他文艺形式)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9、安排好暑假学生生活,组织好雷锋活动小组,建军节慰问军烈属。
初二年级第一阶段
1、召开主题班会和讨论会,指导学生学习方法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举办诗歌朗诵会。
3、召开“自尊、自强、自爱、自力”的座谈会,做好青春教育工作。
4、在班级中开展纪念“一二.九”运动的报告会。
5、召开学习经验交流会,使学生有所借鉴,防止学生两级分化。
6、开展与同年级间的球类友谊比赛。
7、召开主题班会,用文艺形式歌颂周围的好人好事,使学生明辨是非美丑,掌握行为准则。
8、开展书评、影评,“智力竞赛“等活动,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9、组织雷锋活动小组。
初二年级第二阶段、1、召开主题班会,教育学生不忘父母师长养育之恩,珍惜兄弟姐妹之间的手足之情,巩固同学之间的同窗友谊。
2、召开一次“我心中的名言名句”朗诵会。
3、召开“雷锋在握身边,雷锋精神在握心中”的演讲会。及时表彰各种先进典型,培养学生优良品质,建立良好的班风。
4、结合春游组织“家乡巨变”主题班会,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
5、召开家长会,总结情况,帮助学生克服存在的问题,研究教育方法,使学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为升入初中三年级打下坚实的基础。
6、举行“当我十四岁的时候”的主题班会,“同学们想想中的你、我、他”等班会。教育学生要有理想,所有的理想都要起步于今天,要想使理想变成现实,现在就必须要打好基础,未来的理想将从现在开始。
7、安排好学生暑假生活,组织“学雷锋活动”小组,教育学生遵守社会公德,社会秩序。
初三年级第一阶段、1、开展“我为低年级同学做表率”的活动。(主要集中于《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执行方面。)
2、开展主题班会“‘九.一八’给我们这一代人的启示”,开展“祖国在我心中”、“我与中华”的征文比赛。
3、开展班会“做合格毕业生”。
4、针对后进生开展学习座谈会,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给他们以信心,要相信自己。
5、“国庆节专刊”最佳手抄报评选活动。
6、期中考试后“静思有进”同学反思自教活动,召开学习经验交流会。
7、组织元旦文艺晚会,召开迎新年主题班会“我们的生活、理想和未来”。
8、开展专题讲座“青春期卫生”,早恋的害处”,让学生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健康的心理,正确面对生活中的插曲。
初三年级第二阶段、1、结合期末考试情况开展“伸出友谊之手”,“不让任何一个同学掉队”等为主题的互帮互学活动。
2、组织参加春季运动会。
3、“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学习雷锋的专题演讲会。
4、严密组织学生春游活动,陶冶热爱祖国的情感。
5、开展诗歌记忆比赛的活动。建立一个“古诗擂台”,让同学来攻擂,增强同学们记忆诗歌以及其他方面的能力。
6、“五.一”劳动节征文比赛(以尊重劳动,尊重劳动人民为主题)。
7、开展“法律常识知识竞赛活动”增强同学们的法律意识,能更好的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8、召开“怎样搞好总复习”的师生座谈会。
9、开展专题班会“老师,我不会辜负您的期望”。
10、召开考试前的心理素质教育,让学生拥有一个健康平常的心态,正确的态度面对高考。
教师的目的就是促进学生的发展,使之树立良好的生活态度,教师开展班级活动其目的就是要使学生热爱集体,培养良好的班风、学风,建立一个团结、互助、诚实、勤奋、创兴的班级。使学生在这样的班级里健康、快乐的成长。教师在开展班级活动时,促进了知识的综合化,提高了人的主体性、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形成了积极的态度和情感。在这样的教育手段中学生会得到更好的发展,使学生受到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扩大了学生的知识视野,增长了才干,培养了志趣和特长,成为具有健康个性的人。做为一名班主任自己在班级管理过程中要不断学习,加强沟通与外界的联系,跟上改革与发展的脚步,树立信心,鼓足勇气,以更好地开展班级管理工作。以上就是我作为初中三年班主任管理规划的活动设计,立志于培养学生德、智、体、育、美等方面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