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2号文库
陈氏家风
编辑:寂静之音 识别码:21-882654 12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1-22 18:35:20 来源:网络

第一篇:陈氏家风

陈氏家风

我姓“陈”,先来说说关于“陈”姓人口的分布吧。

“陈”姓是现代中国的第五大姓,也是全球华人十大姓氏之一,在广东,福建,浙江,江苏,香港及澳门都是第一大姓,而且“陈”姓在《百家姓》中排第十位,可见“陈”姓的人口基数还是很庞大的。

“陈”姓不仅人口之多,其每一个家庭都有自己淳朴的家风,父母都会以自己体悟出来的处世之道教育自己的孩子。明白家是孩子成长的第一空间,在孩子身上处处会烙有家风的印记,可以说,家风就是文化和道德的言传身教,是智慧和处事方略的潜移默化。

记得小时候,每到节日,特别是春节,年三十,一家人在一起看春节晚会,吃年夜饭,我父亲就开始给我们讲他小时候的事:他爸爸是一个大家庭,20多人,吃饭的时候,我爷爷先给我太爷盛饭,太爷动筷了,他们才敢吃饭,我太爷就把好吃的给我爸吃一口,这就体现了我们“尊老爱幼、孝敬长辈”的家风。每到节日,农闲时节,村里的有些人就聚在一起赌博,父亲就告诫我禁止参与赌博,赌博能造成妻离子散、家破人亡,不准吸烟:烟有百害,无一利,酒少喝怡情,喝多伤身,我就养成了不吸烟不赌博,少饮酒的习惯。母亲每天都讲:养成讲究卫生的好习惯;吃饭时不能说不吃或不想吃什么什么菜,不剩饭,不浪费;尊老爱幼,不能顶撞父母,从小养成懂礼貌的好孩子;不说谎话、不爱占小便宜,做一个诚实的孩子„ „父母身传言教的教导我,“和为贵、孝为先、勤为宝、俭为德”“知足常乐,待人以善”„„这些至理名言今天正以“家训” 的形式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

好的家风才能创造出好的家庭,俗话说:家和万事兴,相互体谅、相互宽容、相互信任、相互理解是家和的前提,在此基础上的家庭,才是幸福美满的家庭。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只有家庭和睦,社会才会稳定。

好的家风需要传承,也需要总结,不光要靠潜移默化还要作为教育理念固化形成家训。

寒门家风好,少年早成才。作为平凡而普通的我,要努力将祖辈的优良家风传承下来,让它成为一种潜在的、无形的力量,引领我健康成长。

(苏州高新区天都幼儿园 陈安英供稿)

第二篇:陈氏宗祠

陈氏宗祠

口播一:享受旅行.玩转福州..大家好我是赵畅..说到螺洲.想必电视机前的您一定不会感到陌生..从螺洲走出来的名人可是不计其数..我在这里跟大家数数看哈..有清道光时刑部尚书陈若霖..有清代帝师陈宝琛..有中国著名经济学家陈岱孙..诶..大家有没发现都是姓陈的哦..那今天呢..我们就带你去螺洲陈氏宗祠去看看..配音一: 螺洲镇位于福州市南端,其形如青螺,古称“百花仙洲”。隔江面对着闽侯县的五虎山,洲内水网密布,自古交通便捷,物产丰富,人文荟萃。有人说,走进螺洲便走进了历史。砖墙水泥路的尽头,连接的是高墙深巷、轩窗雕梁。传统与现代、历史与今天交接得这样突兀,交接得没有铺垫,令我们恍然走入时空的隧道。

口播二:现在在我身后的就是陈氏宗祠了..螺江陈氏出过许多的进士和举人..仅从明朝至清末..陈氏家族就出了二十一名进士..一百零八名举人..在民主共和的年代仍然涌现出许多杰出的人才..难怪我站在这里都会有一种肃然起敬的感觉..配音二:宗祠的大门上许多“南元”、“馆元”、“进士”的横匾..”螺江陈氏宗祠”是由清代封疆大吏左宗棠亲题匾额,更由李鸿章亲自撰门联曰:“冠带今螺渚,诗书古颍川。螺洲陈氏宗祠始建于明代,原为家庙。清康熙十六年改建宗祠,雍正五年重修,嘉庆二十四年陈若霖捐资重建。祠坐东朝西,木结构,占地面积500多平方米..陈氏宗祠一共有两进..一进由门楼、披榭、天井组成。其整体结构保存较为完整,具有浓郁的福州地方特色

口播三:一走进陈氏宗祠啊..就可以感觉到陈氏不愧是一大名门望族..无论是大殿内牌匾的数量以及名人的题词都是体现出陈氏的威望及其社会地位..百年之后贵气依然回荡在此.真是让人感叹.当时的陈氏是何等的声名远播.是何等的气派..配音三: 螺江陈氏宗祠的大殿是悬山单檐,穿斗式木构架,宽19.2米,深17.5米,高8.3米,面积336平方米,宏伟敞亮。陈家自清道光年间任刑部尚书的陈若霖始,世代簪缨,有兄弟父子叔侄同榜进士之荣华,清末代皇帝溥仪之师陈宝琛兄弟6人,三进士,三举人,人称“兄弟六科甲”。殿前的横楣上挂着嘉庆、道光二帝御赐陈若霖的“五福匾”,是二帝为表彰陈若霖政绩御赐的,称赞陈若霖享有“五福”..口播四:现在赵畅我啊就来到了厅堂..厅堂的正中置放着大供桌,供桌后为大型神龛,供有列祖列宗牌匾约1000面。供桌上方则挂着道光皇帝在陈若霖七十岁生日时御赐的“福寿”大字牌匾,两侧是宣统皇帝溥仪赠于太保、太傅陈宝琛的寿联..福寿匾前还有“三部尚书”指的是“帝师”两匾,分别指的是陈若霖及陈宝琛真可谓是皇恩浩荡,隆宠有加..配音四: 正厅的左右两侧为东西厢房。东厢房为客厅,门额上挂着中华民国第五任大总统曹锟题写于民国十二年十月的“今德长年”牌匾,厅里还悬有世界陈氏宗亲总会名誉会长陈立夫先生写的“陈氏宗祠”;西厢房辟为“文典之家”,内有名家潘主兰所书的“文典之家”匾及当代书法家陈丁仃所题的“宗亲同庆”。里面陈列着现当代陈氏族人著述等科研成果、有关事迹。两侧墙壁挂螺洲陈氏第一位进士陈淮等名人画像,还有许多当代陈氏著名人物的巨照,有陆军中将陈长捷、海军中将陈庆甲、交通建设学家陈体诚、福建师大教授陈矩孙、经济学

家、北京大学教授陈岱孙、科学院院士陈彪等,都显示出为士大夫府第,名门望族。

口播五:赵畅啊在这里发现了些比较有特别的地方..例如它整个祠字青漆白壁..正厅上高挂灯笼的灯樑..以及大厅地面的棋盤石…它们都蕴含着很深得寓意..那到底这些细节之处有什么独特之处呢..我们一起来了解下吧..配音五:据了解..赵畅发现的这些特别之处啊..也正是陈氏宗祠的特色..整个祠字青漆白壁,显示出一品士大夫府弟的显赫,意指陈氏家族的后代做人做官都要青青白白..正厅上高挂灯笼的灯樑放置于大梁”紫微銮驾”下之外方,这有别于其它屋宇的驾构,寓意子孙后代应该向外发展,才更有前途,并祈求在外子孙事业有成,因此陈氏子孙十有八九在外谋生..陈宝琛常把人生比作一盤棋..经他倡建的大厅地面棋盤石让子孙好走..寓意后代子孙各人应走好各自的人生路..要脚踏实地的做人..口播六:螺洲陈氏世家经过百年发展,人才辈出..成为福建望族..在福建近代史上作出了一个大家族应有的贡献..同时..螺洲陈氏的勤政.好学.忠节的家风也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销蚀着古老的文明,但在这平凡的小镇上,悠长的老巷中,还有一角飞檐,还有一曲回廊,还有一格木窗花,都在无言地叙说着历史的沧海桑田..

第三篇:陈氏太极拳心得

《陈氏太极拳图说》心得 原创 高启武 绘图 高君炜 《陈氏太极拳图说》(以下简称《图说》)是一代宗师陈仲甡(1809—1871年)之哲嗣陈鑫(1849—1929年)先生所著。先生之父“平生战功累累,啧啧人口,皆根于精太极拳也。及公卒,吊者数郡毕至,众议易名„英义‟。”(《图说、陈氏家乘》)《图说》是先生宗其家传,辛勤笔耕“自光绪戊申年至民国己未,十有二年其书始成”(《自序》)。先生“夙精拳术,又深学理”,“积数十年之心得”,“发前人所未发”,破历代“珍秘不以示人之传习”(《杜严序》),尽泄天机意欲使后学“由升堂以入室”(《自传》)。故今人得见陈拳理法全貌,先生可谓功德无量矣。陈鑫先生的这本《图说》虽名言拳,然书中道、释、儒、医无不涉猎,这在其它武术书籍中则不多见。尤以太极、《易》理阐释拳理、拳法并贯彻始终,实意为后学剖白太极拳理法之根本。本人学疏浅薄,虽多年喜《易》好拳,然至今亦仍是童蒙于《易》,门外于拳,读此书深感捉襟见肘,力所不逮。现不揣冒昧,将平时习易学练时一孔之见的心得进行整理,勉强成文以抛砖引玉,期望大家不吝斧正。

一、陈氏太极拳预备势和太极图象

先生称此势为“太极象”,并画

有太极象图。从字面看,“太”字有最、至及极端之意。极亦有顶点、尽头之意。《周易正义、系辞》云:“太极谓天地之前,元气混而为一,即太初、太一也。”《太极图详解、朱子太极图说解》云:“圣人谓太极者,所以指夫天地养物之根也。”拳以此名,愚以为是取归根复命、人合天道之意。《周易、系辞》中有云:“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先祖圣人以两仪之阴阳为基础类物取象,通变天、地、人三才之情状,钩深致远,以倡道之博大精深。又云:“一阴一阳之谓道。”《周子太极图说》亦云:“阴阳一太极也。”可见,太极与道名异而实一也,此皆可以《易》证之。先生《图说》通篇以太极、《易》理阐释拳理、拳法,中规中矩、恰得根本。太极拳亦确实是以老庄学说为基石,取实战博击技法于外,寓道家丹功于内,和合二者则太极、《易》理之阴阳动静、刚柔进退为拳理之准绳而用。从而,方能使拳之一技极尽太极之妙,亦更为世人究其理、探其本者所锺爱。

“太极理也”,“无声无臭”,“动而阳、静而阴”是“元气混而为一”(《朱子太极图说解》)。既是言太极中“阴阳只是一气,非有二物相对也”(同前),亦即太极者无极也。非有阴阳二物相聚而成,何来始生终灭之说。先生称此势“手足虽未运动,而端然恭正之中、其阴阳开合之机、消息盈虚之数已俱寓于胸腹之内”(《图说、太极象图》)。外形静而未动,然体内真气循行周身内外,其出则开盈、入则合虚,是为虽静犹动。说是动,然而毕竟是外形未动。以动实静虚论,则当谓此为虚。此虚恰是《庄子、刻意》篇论剑法中“示之以虚”之虚。故,此势只须“洗心涤虑、平心静气”(《图说、太极象图》),提顶、竖项、松胸、松胯、圆裆、合膝、两足实实在在踏于地上,以待丹田中“混而为一”的“元气”真机发动,或者说是待丹田中太极真意萌生,“如此而后可以学拳”。以上诸项要求可谓是太极拳入门之阶梯,内功之精髓,然却被诸多太极拳锻炼者所忽视,真令人不得不扼腕叹惜。“时无可名,亦名之曰太极。”(同前)如是则太极拳预备势中如何应用太极、《易》理之理、法明矣。陈式太极拳预备式即已理明法备,唯终日能以“乾乾之功进而不止者”(《图说、太极拳经论》),方可识得个中情趣,久之自可窥得门庭。

二、陈氏太极拳缠丝法

(一)陈氏太极拳缠丝法源于《易》理

先生在《图说、太极拳缠丝精论》中提纲提纲挚领地言道:“太极拳缠丝法

也”。紧接着,在《图说、缠丝精图》中又进一步解释曰:“缠丝者,运中气之法门也”。这两句话可谓言简意赅,已将陈式太极拳内功之秘剖露无疑。

说到缠丝,在陈氏太极拳盘架、推手和技击中,其所有运动非圆即弧,绝无直来直去。四肢和身体均同时在各自按照顺、逆时针方向做螺旋运动。同时,四肢在丹田元气带动下亦一起在做前后、左右、上下以及在各种上作圆弧式运动。在手臂运动为旋膀转碗、螺旋劲缠至指尖;在腿脚则为旋腰转胯、旋踝转膝、螺旋劲缠至足趾;在身法为顶提住尾闾用尾骨划前后、左右、上下及各种斜向之弧。从而形成不仅腿足、臂手自身旋转运动,而且在身躯旋转带动下,手足的在内劲的催动下亦以弧形轨迹做前后、左右、上下及各种斜向往复式圆运动.就如同卫星在自转时,亦在围绕有着自转运动之行星公转;同时,行星在自转时又在围绕恒星公转一样。这样演练和应用陈氏太极拳时,就在身上形成一系列立体螺旋运动,拳中称其为缠丝故陈氏太极拳又有“圈拳”之称。而这一系列立体螺旋运动,其毫发细微之动两足底各个部位皆须有对应感觉才是。陈氏太极拳这种种“圈”即拳中“以气运(依愚理解这里所说之“运”,是运动、催动之意。)身”之内功功法。在伏羲八卦方位太极图中我们能看到,圆图中分为黑白两大部分,若以黑为阴白为阳,则中间之圆即为无阴无阳无极和合之太极。在这一图上方,乾卦最外面左侧逐渐增加之黑色是阴初生之处,其历经兑、离、震三卦到坤卦,黑色之阴由初生之微,逐渐到坤卦黑色纯阴旺极之著;而此图坤卦下方白色空间即是黑阴旺极白阳初生之微,白色之阳由初生之微,历经艮、坎、巽三卦到乾卦,逐渐到白色纯阳旺极之著。同时,在此初生黑阴之里侧白色纯阳旺极之著,亦历经兑、离、震三卦到坤卦,由旺极之著逐渐到坤卦白色纯阳衰尽之微;同时在初生白阳之里侧黑色纯阴旺极之著,亦经历艮坎巽三卦到乾,由旺极之著逐渐到乾卦处黑色纯阴衰尽之微。

这样看阴阳皆是由外初始而生,逆时针旋转一百八十度到其旺极之著;接着阴阳各自由此旺极之处继续逆时针旋转,则逐渐由外向内到一百八十度衰尽之微。当然,依次同样道理,亦可理解为阴阳皆是由内初始而生,顺时针旋转一百八十度到其旺极之著;接着阴阳各自由此旺极之处继续顺时针旋转一百八十度,由外而内消减至各自衰尽之微。

在图中阴阳相反相对,阳尽之处阴生,阴隐之方阳现。纯阳乾卦旺极之处上有黑阴始生之微,下有黑阴衰尽之微;纯阴坤卦旺极之处下有白阳始生之微,上有白阳衰尽之微。在由乾卦起过中心至坤卦这一条直线上,同时具有阴阳初生之微、衰尽之微、旺极之著这六种变化。此则为阳极生阴、阴极生阳、阴阳互寓。即黑阴旺极方之始终均有一点阳微存在;白阳旺极方之始终亦均有一点阴微存在。真可谓,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可见阳非太极、阴亦非太极,太极非阳非阴,却又须亦阳亦阴、阴阳和合为一方可谓太极。故才有孔夫子“一阴一阳之谓道,”以及周莲溪周子“阴阳一太极也”之说。正是因此,陈氏太极拳要求练此拳须内(阴)外(阳)相随、表(阳)里(阴)合一、快(阳)慢(阴)相间、刚(阳)柔(阴)相济,其所宗即是太极、《易》理中阴阳运用之法则。同时陈氏太极拳视练拳者整个身体相互关联为一个太极之圆,而四肢乃至手指、脚趾又处处皆是一个个太极之圆。请注意,此圆非身肢有形所及之圆,是指体内“中气”充盈,无凹凸、缺陷、断续,所用之意无过不及,则阴阳和合而成之太极圆,其即大道之形、亦即太极之体,“放之则弥六和,”(《图说、太极拳推原解》)可谓大则无其外;“卷之则退藏于密,”(同前)此又可谓小则无其内。体内中气“随意所之,意所向,”周流行六虚而无所不及,方可称之为圆。先生在《图说、附中气辨》云:“中气是气中,是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中气者,太和之元气。即中庸所谓不偏不倚而平常之理宰乎不刚不柔至当却好之正气。”先生文中所言之偏、过、刚皆阳也,倚、不及、柔则皆阴也。而陈氏太极拳所练之气非阴非阳,然却亦阴亦阳,实是阴阳对等、匹配和合,故称至当却好而谓之曰“中气”。正如三丰祖师所云:“守其清静自然是为勿忘。”(《道言浅近说》)“守”即为有、为阳,;“顺其清静自然为勿助。”(《同前》)“顺”即为无、为阴,二者缺一不可。丹功常讲,药物易知火候难传,愚以为就是指练功中阴阳所象之意气、动静、内外、虚实等等诸般功夫在修炼中掌握运用之法度。邵子邵康节在《子时歌》中称火候之妙是:“中间些子好光景,难得功夫入语言。”亦如同屈原《远游》中所说:“道可受兮,而不可传。”此传字是指用语言描述之意。陈氏太极拳缠丝内劲所练之“中气”,即是以太极之阴阳和合之理主宰于太极拳内劲儿锻炼。故,非此不得以太极功夫名之。先生恐后学不解而无法下手,便直白而云,是将“中气”“用螺丝劲缠于骨之外肌肤之间”(《图说、第二势揽扎衣》)。然,其意气运用必须意到气到、意气到而外形和合为一,先生称为:“不前不后由中而行,后则擘、前则合、皆不得中劲。”陈氏太极拳自然需要以体内元气质量足够强大为基础依托方可做功,而上面所说凹凸、缺陷、断续诸病皆因不得以太极、易理主宰体内元气所致,故而不能称为“中气”。陈氏太极拳缠丝法在演练和运用过程中,要求整个身肢外形在螺旋缠绕中,须用无过不及之意将真气贯注于其中,而非徒有外形拧来转去。否则,就不能称为缠丝内劲。陈氏太极拳缠丝劲是著于内而形微于外,内不动则外不发;形于外而源于内,外静而内亦动。《太极象图》文中所云“以待其动”,即此内动之中气。陈氏太极拳缠丝劲是以内气催动外形,外形合于内气,内(阴)外(阳)相合之功。故《图说、缠丝精图》方云:“缠丝者,运中气之法门也。” 至此再回头看,先生之所以说“太极拳缠丝法也”这句话。就是一个意思,练陈氏太极拳就须潜心于身内阴阳修炼,而非有意于肢体的拧转缠绕,并使之和合于太极、《易》理,方能应用于拳中。先生在《太极拳权谱》中更是告诫后学曰:“中气贯足,精神百倍”,并于其后注曰:“十年用功,十年养气”。而此句就是强调拳谚”拿住丹田练内功”之实质。

第四篇:陈氏祭祖文

陈氏祭祖文

维公元二〇一二年三月二日,农历壬辰年二月初十日,春意融融,和风习习,鸟语花香,一派祥和。时值祭祀之佳期,陈氏嗣孙,会聚列祖列宗牌位灵前,祭奠宗祖,彰祖宗之功德,表后世之虞敬,训子孙之孝道。各户代表,谨以香帛素酒,纸钱茶果,恭敬祭奠,焚香叩拜,以祖宗之美德,教育后世之子孙。吾等后辈,稽首而泣,虔诚致祭我祖曰:

皇皇鼻祖,原籍苏州。历祖历宗,德高望重。优良传统,代代相传。福德海广,功绩昭昭。广翁之苗,弘鼎之裔,所宗之后,支脉相袭,子孙绵延,多有贤能,地方望族,代代承继。五百多载,二十余世,历史光辉,风范长存。

宗祖之德,和气致祥,耕读传家,风雨飘摇,族风犹存,祖宗先贤,善以天道地利,谨身节用,敬养父母,上善若水,忍辱负重,延续先脉,历朝历代,能人辈出。吾等后继之人,不敢疏怠,当爱亲事父,虚心实腹,拒绝抽赌,增添人丁,紧衣节食,苦读诗文,光宗耀祖。

盛世中华,百业复兴。万物复苏,神州太平。苏北平原,水绿草青。陈氏族中,炊烟袅袅。颖川堂内,集聚族亲。近者烹茶备酒,以尽地主之谊。远者驱车跋涉,不惧长途艰辛。后世裔孙,共扫祖陵。香烛花篮,冥币果品,雅乐鞭炮,聊表寸心。物本乎天,人本乎祖。追思历代祖先,恩德难书。遥望中原,五千年间,多少前贤,荒郊埋骨。有虞部落,燕山游牧。远祖舜帝,亮节高风,一统中原,百族仰

慕。苏州阊门,初建祖庐。后迁颍川,郡望所属。想我陈氏一族,义

门声名远播,十四家长,人才辈出。百犬同槽,沐礼让而感化。屡朝

旌表,名流赞赋。绵延三百余载,聚族万千之数。今日聚首,深情血

浓于水;明朝别去,各自珍重平安!贫穷富贵,皆出一体;为官为民,俱属一源。先祖家风,发扬承传,崇尚祖德,慎终追远。持民族之大

义,怀博爱之肝胆。

时逢盛世,世纪新替,社会和谐,科学发展。瞻望祖茔,霞蔚云蒸,缅怀先祖,牢记家训:耕读传家,勤劳俭约,醇朴诚信,睦邻亲友,孝敬父母,抚爱儿孙,家和族旺,为国为家,奋发向上,重视教育,提高素质。后嗣子孙,当秉承祖上之家训,孝道为先,勤俭节约,谦

恭和善,崇尚儒雅之美德,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奉父母双亲,传承孝道,勤俭营家,教儿育女,安居乐业,做贤达之人。

微言大义,语短情长,告慰吾祖,永赐吉祥,保佑我族,万代隆

昌!后世子孙,要缅怀祖德,万世不忘,祈祷陈氏,家运恒昌,人丁

兴旺,福泽永绵。

不腆之仪,伏维尚飨。

二〇一二年三月二日

第五篇:潮汕陈氏源流

潮汕陈氏源流

在全国性的姓氏排列中,陈姓大概处在第5~7位之间。但在福建、江西、广东、台湾等南方省份,却长期稳坐上第一把交椅。这说明陈姓是个活跃好动的姓氏,而且这种流动又带有明显的趋南性,向南,向南,“不指南方誓不休”。从发祥地南迁江浙,南迁湘赣,南迁闽粤,跨海过台湾,直至远涉重洋。陈姓以冲天的热情和坚定的信念,去国千万里,在世界各地创建自己的家园。

陈姓乃虞舜之后,胡公满是他们的得姓始祖。这方面各类姓氏书籍谈得够多了。我们关心的是,潮汕陈氏如何从河南中州迁移到这里,中间经过了多少艰难险阻?有多少可歌可泣的事迹可向后人诉说?有多少精神财富可供子孙继承?又有多少经验教训可供借鉴?

一、“开漳圣王”陈元光

潮汕陈氏,跟陈政、陈元光有很大关系。

陈氏世居河东(今山西),后迁至河南光州固始县。唐朝高宗年间,泉州、潮州间发生被中央政府称之为“蛮獠啸乱”的反叛活动。唐高宗总章二年(公元669年),朝廷诏令归武将军陈政为岭南行军总管,率府兵3600名和123名中级将校前来征讨。陈政在征战中因不服南方水土而病殁,下葬福建云霄将军山。朝廷又派陈政之兄陈敷、陈敏及陈政之子率兵前来支援,两批府兵5600名,合计58姓。援车行至浙闽边界,陈敷、陈敏俱病殁。陈元光得袭父职,率军继续直下潮、泉。陈元光代父领兵,经历大小百余次战斗,从九龙江一直打到潮州。应潮州刺史之请,解了揭阳之围。他采取镇压与怀柔相结合的策略,对敢于武装反抗的,他无情征剿;对愿归顺中央政府的,他给予宽待。终于基本平定了这场“啸乱”。应该说,陈元光的这次军事行动的历史意义基本上应该肯定。

首先,它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制止了一场没有政治目的的盲目分裂行为,强化了中央政权。同时也给当时尚处在蛮荒状态的潮州、泉州一带地区带来了先进的中原文明,促进了这些地方生产力的发展。值得一提的是,这是一次成功的以军事组织形式出现的移民运动。出征之前,唐高宗已在诏令中对这次出兵的任务和目的作了明白交代:“开堡建屯,共期垦治。靖寇患于炎方,奠皇恩于绝域。”他率领的5600名府兵和123员中级军官大都携家带眷,肩苛农具,手执武器,车载粮食种子,预先作了在这一带安家落户的准备。陈元光本人也在沼令之列。也就是说,或胜或败,他都必须留在这里。

看来,做为原隋朝归顺将领,朝廷对陈政、陈元光所拥有的私人部队并不信任(隋时还有府兵制)。不愿他们长居于中原腹地,于是就命令他们“上山下乡”,参加“生产建设兵团”。陈元光家族对此好像没有怨言,看来他们在中原的日子并不好过,很愿意到南方来开辟新天地。你看,陈元光的三位父辈先后都南下了,病故了,他仍然前赴后继。陈元光的祖母魏氏也以老迈之躯随行军中,帮助年纪尚幼的陈元光策划军事行动。陈元光在这次大移民中首先做出表率。

有些研究资料还表明,陈元光的第四房夫人种氏乃山越女子。说明他决心在蛮荒之地长期定居,便作出了和少数民族通婚之举。唐垂拱二年(公元686年)陈元光上表朝廷,奏请在泉州至潮州之间广阔地带,建州立县。朝廷准其所请,设置漳州,任陈元光为首任漳州刺史。福建始称“八闽”。

唐睿宗景云二年(公元711年),少数民族首领率众潜伏于岳山(地处云霄县),元光不备,带轻骑入山,受蓝奉高偷袭中箭受伤,终因伤重不治,时年55岁。

陈元光的事迹在唐代史书中没有记载,但在福建民间却广为流传,民间百姓都将陈元光尊奉为神。因为是他使落后的漳、潮地带开始接受文明的洗礼,他和自己率领的5600名府兵、123员将校合共58姓,都留了下来,成为漳、潮百姓的成员,这些人便是我们今天闽南和粤东许多姓氏的开基祖先,是潮州先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陈政、陈元光被称为“陈氏开闽始祖”,也是潮汕大部分陈姓人氏的共同祖先。至宋代,陈元光的功绩才受到朝廷重视,被封为“开漳圣王”。

二、陈洪进献地得封王

话说漳州自从设州建县以后,陈元光祖孙父子五代先后主持漳州政事军务百余年,漳州有了一个较长的稳定时期,经济和文化均有较快的发展。以陈政为开闽始祖的陈氏,从此便在福建、广东发扬光大。唐朝到了中后期发生“安史之乱”后,政局便开始不稳定。北方又常常发生战乱,中原陈氏纷纷人闽入潮,这两省陈氏人数渐渐超过林姓,跃居首位。

唐玄宗天宝年间,漳州来了一位被贬官员。这人姓陈名邕,字崇福,号南山。他在朝官至太子太傅,因忤了权相李林甫才遭贬的。初居莆田,再迁惠安,最后安家落户在漳州南门外。

据漳州当地传说,陈邕定居漳州城后,其夫人高氏连怀九胎,俱是双胞胎,计生18个儿子。至最后一胎第十胎才生下一个女儿。因为开基祖一下子就子孙满堂,所以繁衍至今,后代已遍布闽粤,成为南迁陈氏中重要的一支。

他有个儿子叫陈夷则,进士及第,官至光禄大夫。陈夷则派下传至第五代时又出了个有名人物叫陈洪进,分居仙游县。他精通兵法,很有谋略。起初投军清源镇(今泉州)节度使麾下,官至马步行军都校、副统军使,职务几等于节度副使。当时节度使年已老迈,军权实际上掌握在陈洪进手中。宋太祖稳定中原之后,下扬州,取荆州,直逼湖广闽赣。陈洪进识时务者为俊杰,遣使奉表,献出泉州、漳州二州地图,表示愿意归顺中央政权。宋太祖即封陈洪进为武宁军节度使,留在京师,同平章事。之后又封他为杞国公,再进封岐国公。陈洪进知道宋太祖把他留在京城,虽不时封公晋爵,实际上是对他不放心。他便装病,长期深居简出。后来便以年老多病为理由,请求放他回漳州老家。此时他也真的老了,宋太祖知道他再也不会有所作为,又念他是主动请降、献城献地,就不杀他,放他回乡。不久,他便病逝漳州。朝廷追赠他中书令,累赠南康郡王,溢号忠顺。

三、“江州义门”陈氏

宋代,中国出了个有史以来既是空前也是绝后的大家族:“江州义门”陈氏。这“江州义门”就出在今江西省九江市德安县东桥镇义门陈村。

“江州义门”的创建者是南朝时东朝东霸先的后人。陈朝的最后一位皇帝就是那位既风流又无能的陈后主陈叔宝。陈朝就亡在他手里。陈叔宝有个弟弟陈叔明,封宣王。陈朝灭亡后,有子孙避难到福建仙游。陈叔明的儿子陈兼传至第七代,已是唐玄宗开元年间。陈兼第七代裔孙陈旺迁到九江郡浦塘场太平乡常乐里永清村,开始在那里构建最具有中国宗法社会特色的合族居住大宅第,成为“江州义门”的始祖。自此人口猛增,家族极其兴旺。至宋代仁宗年间,“江州义门”陈氏已经历了300多年,全家族人口达3900多人,田庄300多处。十九代人同居共饮食,实在是人间一大奇迹,历代受到统治者褒扬鼓励的山东曲阜孔子后裔孔氏家族,也无法达到如此规模。而一个没落小王朝的后代,一位名不见经传的布衣儒士,却于江西庐山脚下一处平和的村庄里做到了。这不能不首先归功于庄园创建者的组织管理家族的能力和由他首订的义门陈氏家法。

《义门陈氏家法》共有33条,可说是中国宗法社会法典的缩影,也是中国儒学的精髓,字里行间处处体现忠恕孝悌的思想。根据家法33条,家族内部管理有序,上上下下各有分工,无一闲人。家族内拥有学校、藏书楼、接待所、医室、祠堂、田庄管理部门,以及生产、生活用品设施。但是单靠严格的管理条例——家法,单靠管理者高度的管理和组织才能,而没有大多数家族成员的自觉配合,“江州义门”无论如何是无法维持几百年之久的。所以“江州义门”的成功主要还是应该归功于家族内部的凝聚力。凝聚力这种传统美德在江州义门的成员身上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由于一代又一代的理论灌输,家族内的大多数成员,都把这种家族聚居、自给自足的生存方式视为最高理想境界,是儒家修身、治家、平天下的最佳教练所。家族内部团结一致,家族利益共同维护,把敬老尊长护幼视为天职。把光扬“义门家风”、让它世代绵延作为己任。

在主张君君臣臣的封建社会里,当然需要这样一个古风纯朴的田园牧歌式的家族来做典型和样板。最先看中它的是唐朝统治者,唐昭宗大顺二年(公元891年)赐立义门,这是义门名号的由来。到了北宋时代“江州义门”最为鼎盛显赫。宋太宗淳化三年(公元992年)旌赐“忠孝世家”匾额。至道三年(公元997年),太宗又御书“真良家”。宋仁宗嘉佑八年(公元1063年),文彦博、包拯、范师道、吕海等又上表宋仁宗,建议把“义门陈氏”作为封建教化的样板进行褒扬,诏令全国学习。

但是,乌托邦式的理想国,小农经济那种自给自足的生产生活方式,到底经不起历史的风浪,终有一天会解体。尤其是当它庞大到超过管理者的能力时,矛盾就暴露出来了。试想百口尚且难调,又有谁能让几千人同搅一把勺而个个吃得满意呢,神仙也不能。它的矛盾首先暴露在经济上。朝廷方面,既需要这样一个以“义”著世的家族来做样板,又怕它势力过于膨胀,尾大不掉,毕竟他们是被取代了的皇族后裔。于是有人上书皇帝,说义门人口大盛,家族过于集中,而且在朝野把持政权的人过多,建议削弱,实行分析。这个家族的当事人“善解君意”,也就顺水推舟,奏请分家,真是明智之举。好合好散,圆满收场,历史上落个好名声。

随后,朝廷派江南路转运使谢景初等官吏,于嘉祐七年(公元1062年)监护分家析产。按皇帝御赐字号:“知宋宗希,公汝才思,彦承延继”十二个字进行分析,将家族所有田庄分作291份,依派分迁全国各地州县。

“江州义门”随之进行浩浩荡荡的家族大迁徙,到各地掌管田庄,安家落户,另谋发展。存在300多年,19代同堂的“江州义门”,终于走完了只有在中国封建社会里才能勉强走下去的独特旅程。这次“江州义门”陈氏的大分家,又衍生出另一种现象:天下陈氏出“江州义门”。这种说法虽然有些夸大,但也不无根据,遍布全国城乡的陈姓人,有不少确实属于义门一系。

四、潮汕陈氏源三派

以上3个故事都跟潮汕陈氏有直接关系,作为人口第一的陈姓,派系着似十分复杂,迁徙路线也异常迂回曲折。有时连一些村庄的修谱人士也感到棘手,无从理顺源与流的关系,也无从理顺族与族之间的关系。其实,只要认真查考,总可以理出头绪,找出规律来的。潮汕陈姓村庄数以千计,归纳起来只有三派,不是陈政、陈元光之后,便是陈邕、陈洪进的子孙,要不就是出自“江州义门”。

陈政、陈元光一派也称“北庙派”或“龙湖派”(龙湖是陈元光之号)。当今福建云霄县,是陈元光最先的创居地,现在全县陈氏几乎是清一色的北庙派。北庙派后又迁居诏安、东山,而后入居饶平,故饶平陈氏也有不少属北庙派。南宋抗元名将张达之妻陈壁娘,娘家在东山县,也是陈元光的后代,这在东山陈氏族谱已有记载。陈元光另一派入潮后裔是潮阳陈氏。宋徽宗大观三年,陈政十六代裔孙陈汤征登进士第,授博士,后谪潮阳令,卒于宣和五年,葬潮阳。陈汤征的后代便落籍当地,传至21世陈暨,娶龙图阁学士刘昉的女儿为妻。东津刘氏当时已是望族,早在唐末五代军伐混战时期,便从石壁乡迁居海阳东津。刘昉又是当朝大官,能娶刘昉之女为妻,说明陈元光派下子孙已在潮州站稳脚跟,也是有根基的望族。澄海大东山陈氏,也属“北庙派”。另外还有潮安田边、澄海十三乡陈氏也属此派。

陈邕、陈洪进一派称“南院派”。这一派的人口很多。如潮安秋溪陈氏,其始祖陈坦也是北庙陈洪进之后,在其陈氏大宗祠碑记中已作了记述。再如澄海隆都前美陈氏也属“南院派”,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属于“江州义门”的,有揭西县河婆陈氏始祖“千七郎公”,自称出自“江州义门”。其第22世孙陈绍文曾主编《陈氏千七郎公谱》,言明世系渊源。另外,义门大分家总帐中有一条载:“陈育分得广东海阳庄。”可作今潮州市陈姓人有些是出自义门的佐证。

总之,潮汕陈氏不出此三个源流派系。其实说到底,他们原本是一家,都是陈霸先之后。陈政论辈序是“南院派”始祖陈邕的祖叔,再往上溯就更不用说了。

那么,外人如何区别他们呢?“南院派”常自称“忠顺世家”,只要看他们门额上镌的是“忠顺世家”或者“南康世家”就可以肯定是“南院派”陈氏。“义门派”一般镌的是“江州世家”或“义门世家”,有的则直书“江州义门”。以上两派也有的称“颍川世家”。“颍川世家”是天下陈氏的共同郡望。而“北庙派”一般只自称“颍川世家”,以标明正统,也有些在祠堂牌匾上书“鹰扬将军后”,因陈元光曾被皇帝封为“鹰扬将军”。

关于陈氏后代,有一则流传甚广的佳话。

一天,著名侨领陈嘉庚侨居国外的后代过府拜访潮汕著名华侨巨商陈慈黉的子孙,见陈家祠堂书着“忠顺世家”四字,与自家祠堂相同。觉得好生奇怪,便问陈慈黉的子孙,莫非我们是同宗?主人无法回答。陈嘉庚后代为此郑重其事地写信回大陆陈慈黉的家乡,向当地干部询问了解。此地乡村干部也无法答复,便不了了之。其实,这个谜底并不难解开。陈嘉庚属厦门嘉禾陈氏,只要拿前美陈氏谱与嘉禾陈氏谱两相对照,便可寻找出两者之间的世系关系。

五、溪南一镇过半陈

陈姓是澄海第一大姓。1989年,澄海全市的人口统计总数为68万多人,其中陈姓人就达14万多人,远远多于其他姓氏。尤为有趣的是,这个市的溪南镇,全镇有22个自然村中竟有13个村庄是陈姓人聚族而居之地,故澄海历来有“十三乡陈”之说法。这13个村庄是南砂村、东社村、大渡头村、新埠村、下岱美村、上岱美村、东岱村、银北村、银砂村、牛埔村、英台村。溪南全镇人口6万多人,陈姓人口达5万人。而且,他们基本上属于同一裔派,大多数人为陈潭沙的后裔。陈潭沙原居福建莆田,于明朝万历(公元1573一1619年)年间来此创乡定居。数百年间人口繁殖之快,实在使人吃惊。如果再加上居住于溪北的两个村庄(他们原也属溪南十三乡陈氏,只是因为解放后以韩江支流义丰溪南北划分行政辖属,才不算溪南十三乡陈氏之列),陈氏的队伍就更庞大了。

清朝康熙年间,这个镇的上岱美村出了一位穷苦出身的读书人,名叫陈春英,自幼聪颖过入,很得业师赏识,预言他将来必金榜题名。陈春英年方弱冠,已是一名秀才。但此后两度赴乡试,却名落孙山。家中又贫穷,他从此郁郁不乐。不久,科期又至,亲友鼓励他再去一搏。他回答说日食尚且难度,岂有盘缠上路。亲友就资助他银两。他因有过两次失败,知道功名不是单靠学问就可换来的。溪南离莲花山不远,当地人有到莲花山顶仙公台上露宿,求仙公托梦的习俗。于是陈春英就到莲花山仙公台上完梦,根据梦兆再作定夺。

在冥冥中,梦神告诉陈春英:“海底捞针日,功名成就时。”他醒来后,细细揣摩梦境,海底捞针,岂不是顶兆希望渺茫?就把赴考之事置之脑后。一日,他有一件长褂破了,唤妻子来缝补。他妻子正在剁猪菜,脱不开身。就说:“破了一个小洞,你自己动手吧。”陈春英想着也有道理,问:“针线在哪里?”妻子说:“在门板上。”原来妻子上次缝补后,怕针线失落,就把它插在门板对联纸上。陈春英上前寻针,见针不偏不倚插在“福如东海”的那个“海”字中间。陈春英猛然想起莲花山上得到的梦兆:“海底捞针日,功名成就时。”不是应兆了吗!他欣喜万分,取下针,对妻子说,多谢娘子相助,即打点行装上省城应乡试去了。

陈春英乡试一举夺魁,中了解元。又上京应试春闹,于康熙五十二年得中进士。因此,在当地流传有“大海捞针非恶兆”的说法。

陈春英官至翰林院检讨。致仕后,携眷居潮州。至今潮州意溪镇有陈春英府第和陈春英后代。现在,意溪镇把他算作意溪人,而澄海则说他是澄海人。但解放前意溪陈氏仍回溪南上岱美村祭祖。溪南十三乡陈氏要是把他们也算进去,那么这支队伍就又增加了一拨人马

陈氏家风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