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2号文库
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
编辑:烟雨蒙蒙 识别码:21-1050433 12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6-26 12:40:54 来源:网络

第一篇: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

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

机械工程学院

工业工程1班

季守群

20082989 摘要:21世纪是人才竞争的时代,科教兴国已成为我们必须面对的现实。针对我国现阶段大学教育的问题,本文就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尤其针对研究型大学,从招生,硬件设施,课程设臵,师资力量,学生自主性,考试方式等6各方面提出一系列的方法来进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关键词: 创新

知识结构

思维方式

自主性

引言:在现代的信息是会里,知识的更新,开拓是极其迅速的,人的社会职业也在不断的变化。人所扮演的角色也出现多样性和多变性,因此,它所要求的人才,必须有极强的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未来的人才在今天的校园里,然而,我们现行下的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却存在很多不足。大多数学生知识结构单一,思维固化,不能创新甚至是不敢创新。这就与社会的要求严重的不相符。这就要求我们的教育做出相应的改善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尤其是与社会接轨的大学教育。近年来我国针对教育体制和教学方案提出了多种改革方案,虽然这些措施也为我国的人才培养提供了一定的帮助,然而效果却不慎明显,始终不能满足我国对人才的需求。本文将就这一问题从6各方面提出解决方案,以求对我国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提供一些帮助。

正文:传统教育体制培养出来的学生具有一些问题,尤其是知识结构单一,思维固化,不能创新甚至是不敢创新。这已经与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相协调。面对这一问题,我们应当从我国大学教育的各个环节对大学生的质量进行控制。以全面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得能更好的为社会做贡献,展现其价值。1 招生

招生是大学教育的源头,新生质量的好歹直接影响到以后的教学活动的开展。因为只有因材施教,才能很好的发挥学生自身的主动性与创造性。而良好的招生政策才能将学生的特长鉴别出来,从而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培养方案以利于人才的培养。

在现行条件高考是一个很好的制度,可是面临高校扩张的严重性,也不可避免的使得招生方案存在一些问题,致使学生的质量不能很好的保证。针对这一现象,我想我们的高校应当严把招生这一环节,要严格的与学校的发展相协调,而不能盲目的扩招。同时我们的高校也可以采取以高考为主,多种招生方式相结合的策略。比如可跟据学校的发展方向和国家对人才的需求提出一些合理的自主招生方案。硬件设施 环境,不管是物质环境还是精神文明环境都不可避免的影响着我们。不可否认良好的环境对我们的工作和学习有这很大的推动作用。大学作为社会人才培养的基地,其硬件设施的好坏将对人才的培养产生重大的影响。再则大学是与社会接轨的一个重要环节,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脊梁。要使他们很好的与社会相适应,为他们提供社会必须的硬件设施就显得尤为重要。同时,我们更应该为他们提供良好舒适的物质环境。为此,大学应当提供先进的教学设备,娱乐及网络设施等。3 课程设臵

由于中学教育的一些弊端,比如过早的文理分科,应试教育等。使得我们的学生出现了两级分化,一些是只见树木不见森里的理科生,一些是只见森淋不见数目的文科生。他们的知识结构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失衡,不能全面系统的考虑问题。这就需要我们的大学在课程设臵上做出一些努力。例如在前两年的基础教育中注意调整学生的知识结构,为理工科学生提供一些必修的人文学科课程,为文史哲类等提供必修的一些数学,物理学等课程。当然要给学生留够必须的课余时间,以使得他们能够学会如何自主安排时间,更好的抽空认识自己等。同时也可仿效一些学校推行的三学期制,即增加实践环节,以提高学生的社会认知能力,生活感悟能力,社会实践能力等。在后两年的专业课设臵上,要注意知识的更新,而不是多少年更古不变的教材,同时也可适当的加深的深度。这样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学生的知识水平,从而能更好的在实际实践中发挥出来。4 师资力量

所谓名师出高徒,可见老师的重要性。对于大学,这里的教师教授的是祖国的饿栋梁之才,他们的知识水平及教学能力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发展状况和祖国的未来。对于不同类型的学校当然有着不同的教育理念,有着不同的教育方式。下面针对从事教学这一环节的老师提出一些要求。首先,学校应当严格控制教师的质量,在教师的聘请方面,要对教师知识的广度和深度提出严格要求。其次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为学生提供一些很好的思考方式比如:发散,收敛,反向,系统等。最后,教师要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他们提供一些适度的调研项目等,以提高他们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5 考试方式

考试作为考察教师的教学成果和学生的知识掌握与运用的状况的一种方式,有着很好的效果。然而,不当的考试策略使得我们的一些学生成为了应试教育的牺牲品,他们往往思想僵化,不能举一反三,更别提实际运用。这就要求我们适当的改变一下考试制度,不能一味的凭借一张试卷来定成绩,而应当引导学生更好的全面发展。比如毛概课的课改方案可提供一个案例。或则为学生提供相关学科的经典案例,有学生组织团队去解决问题,以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团队协作能力。6 自主性 师傅领进门,修身在个人。外界为我们提供很好的环境,我们不去运用也是枉然。知识不是灌输进来的,是我们主动接受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结果。首先,我们应当全面的自我剖析的认识自我,了解自己的优势与劣势,针对于自己的不足找出合理的解决方案并严格的执行下去以求去全面的提高自己。其次我们要清楚自己的追求,“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我们要在制度允许的范围内选择自己的发展策略。最后我们要通过各种渠道来提高自己,而不是一味的依靠书本同时树立终生学习的理念。

总结:大学教育是现代教育制度下的一个重要环节,它的成败关系重大。大学教育应当培养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人才。尤其是具有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人才。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应当把握好大学教育的每一个环节。只有使得每一个环节达到相对最优才能使得整体有值得飞跃,才能适应时代发展需求。

第二篇:创新型人才培养经验交流 -

凤凰商业服务中心项目创新型人才培养经验交流

关于创新人才的培养,不管是从国家层面还是集团公司层面,都受到各级领导高度重视的,尤其在我们公司,关于人才的引进、培养和交流在历届项目管理研讨会中都重点讨论,这方面已经积累了很多宝贵经验,有的已经制度化,有的在实践成功后大力推广,有的也得到公司领导一致认可。具体到项目管理部层面,创新人才的培养也是公司培养与项目培养相结合,并在很多优秀项目部管理实践中产生很多好的值得推广管理经验,下面,我仅代表凤凰商业服务中心项目在创新人才培养工作方面浅谈一些做法供大家参考。

一、确保一定的经费投入

项目部对公司分派的专业技术人员培养工作十分重视并确保一定的费用投入,不管是从工作还是生活角度,对于基本的需求配备都十分到位,同时,对于用于生产研究工作所需的各种设备投入到位,如BIM培训所需的软硬件设施、部分仪器设备购买,进行绿色施工技术研究和新技术应用示范研究等设备设施投入等。

二、将公司创新激励机制宣传到位

项目部通过组织对新老员工学习武汉建工管理制度和程序文件(如最近项目管理手册)等,让他们在工作中熟悉公司各项管理制度同时,争做武建人,传播武建文化,维护武建信誉,把各项制度融入于实际工作中,各部门技术管理人员通过学习公司《专项奖励办法》后,都表示创新的积极性一下子提高起来。202_年下半年,项目技术创新方面取得较好成绩(取得实用新型专利4项,发表学术论文3篇,拟总结施工工法两个,在绿色施工技术和新技术应用方面成绩也很显著)。

三、有浓厚的创新氛围和创新带头人

项目创新氛围浓厚,项目部定期进行创新工作总结和经验交流,还同兄弟项目部进行互访,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等。项目部形成了以项目经理桂高斌同志为创新带头人创新团队,其中以项目经理桂高斌同志为第一完成人的《预制混凝土薄板胎膜制作及安装施工技术》从实用新型专利到完成国家级工法的申报并逐步实现产业化,是一个非常典型非常成功的产学研创新案例,在项目部乃至公司都起到很好的示范效应。在202_年下半年,以桂高斌为第一完成人的两项实用新型专利获得授权和一篇学术论文在核心期刊发表。

四、创新人才的识别及创新团队的建设

项目部对项目各专业技术管理人才管理工作高度重视,更重要的是进行人才识别与有针对性的培养及分配具体的工作任务,项目部有以项目经理桂高斌同志为代表的创新管理和商务经理贺梅芳为代表的造价管理以及以魏义佳同志为代表的宣传管理等方面典型人物,同时以他们为核心形成了以他们为代表的一个个团队,对项目不同岗位管理人员的特长进行识别并制定有针对性的培养计划,使他们迅速成长成才,最终为公司驻外项目输送了一批优秀管理人才,因此,凤凰商业服务中心项目各项管理工作都较为出色,较好完成各项工作目标。

五、创新人才培养的方式与方法

在凤凰项目的创新人才培养方式方法方面,有以下几点经验可供借鉴: 1.集体学习与个人学习相结合

凤凰商业服务中心项目制定集体学习制度,利用晚上和周末时间,由项目领导组织,委派有一定学术专长的人进行一次专业课题讲座和专业技术交流等。如已经进行的有专利创作培训学习、BIM技术交流、鲁班奖工程创优资料及视频学习、QC创作学习等。同时项目还成立了一下团队及小组,BIM团队、绿色施工小组、新技术推广应用小组、QC小组、创新兴趣小组等。在集体学习之余,就是个人制定一些学习计划,项目定期检查指导。2.一对一培养及指导交流

对于公司新员工,根据师徒协议要求,项目部安排师傅与徒弟一对一指导,定期交流培养的心得。在这方面,我作为项目部202_年新员工王展展的师傅,我第一次带徒弟,没有什么经验,但是我把我在公司几年来的工作经验和管理经验,结合项目管理工作,有针对性的有计划的对他进行传授和指导,在很多方面,他的表现超过我同期水平。他的BIM技术及计算机操作技术、有限元分析软件应用及学术论文撰写等方面能力都已经远远超过我,所以我觉得压力很大。但是我不断给他加压,他的成长速度非常快。

六、岗位的轮动

按照现在创新人才的标准,应该既有技术创新人才,同时也有管理创新人才,还有技术创新兼管理创新复合型人才,这方面的复合型人才也是公司所欣赏和重视的,而这方面的人才培养必须要进行岗位轮动才能培养出来。以项目交流出去的邓鑫、石磊为例,都是在技术与管理两个层面轮岗后培养起来的复合型人才。

以上是我代表凤凰商业服务中心项目进行的一些创新人才培养经验交流,做得好的仅供参考,不好的请批评指正。

武汉建工凤凰商业服务中心项目

夏文才 202_年12月

第三篇: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

摘要:高校是培养创新人才的主要力量,必须高度重视和充分认识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性。本文从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现状入手,进一步分析了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提出促进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创新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和趋势。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知识经济时代是创新的时代,要求人们不断地培育和开发出高创造力以适应当今时代的发展。大学生是国家后备的高级人才,他们肩负着时代的重托,其知识和能力能否跟上时代迅猛发展的步伐,能否以优良的素质来应对当前全新的挑战,已成为我国高校新时期教育工作一个现实而又紧迫的课题。高校是培养创新人才的主要力量,必须高度重视和充分认识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将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融入到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是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一个需要。

一、创新型人才的内涵根据创新的含义,“创新”的核心是创造性。创造性体现在人才身上,表现为人的一种特质和与众不同之处。创新人才就是指在科学、技术创新和创造性应用方面,做出比较大贡献的人才,当然也包括在管理、文化创新等方面做出比较大贡献的人才。

对于创新型人才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质和品格,胡锦涛总书记在中科院第十三次院士大会和中国工程院第八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做了全面深刻的阐述,创新型人才应该六个方面具备的素质和品格。第一,要具有高尚的人生理想,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科技事业,德才兼备。第二,要有追求真理的志向和勇气,能够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第三,要有严谨的科学思维的能力,掌握辩证唯物主义的思维方法,善于运用科学方法和科学手段进行研究。第四,具有扎实的专业的基础,广阔的国际视野,能够准确地把握科技发展的创新方向。第五,强烈的团结协作的精神。第六,具有踏实认真的工作作风,淡泊名利,志向高远,不谓艰难,勇攀高峰。这六点要求明确了我们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目标和方向,明确了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

二、高等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现状现今以胡锦涛为首的党中央做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决策,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指出,到202_年要使全社会的创造活力显著增强,创新型国家基本建成。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我国今后发展战略的核心和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报告在论述建设创新型国家教育期刊/jyqk/时指出:“努力造就世界一流的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注意培养一线的创新人才。党的十七大对创新人才培养的强调,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提出了时代新课题。高等院校承担着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历史重任。虽然高等院校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和造就方面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和尝试,效果和成绩已开始初步显现。尤其是一批名牌大学在培养创新型人才方面已走在高等院校的前列,充分发挥了其示范带头作用,但是大多数高等院校对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观念上还没有完全到位,创新教育体系还没有完整形成,创新型教师团队也没有完全形成,充足的资金投入还有很大的差距,围绕创新型人才培养教育方面还存在不少的问题,使培养教育仍未能达到比较理想的状态。

三、高等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综观高等学校近年的发展,在培养创新型人才方面的认识还不到位,总体发展水平不够高,进展得较为缓慢,真正在实施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方面取得显著成绩的学校较少,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1.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整体体制创新不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在教育管理和办学体制创新,招生考试制度创新和教学科研体制的创新等方面都有一定的进展,但是传统观念和一些旧有的模式还制约着高等教育体制创新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在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等方面的培养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以致高等教育仍然部分延袭已有的的招生模式,教育教学管理模式等,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推动也只是停留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没有对创新的教育体制给予足够的保证和推动。

2.高等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创新性进展较为迟缓当前高等教育在教学内容方面改革创新的力度不足,不能深刻反映科学发展的规律和趋势,科学研究方法和求实创新精神方面均没有形成体系,成为制约创新人才培养的主要问题之一。在教学方法和教育手段方面也同样受到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制约,以教师、教室、教材和考试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还仍在高校的教育教学中占统治的地位,传授知识与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不能较好地结合。3.高校教师队伍创新能力薄弱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教育过程的重要主体因素,自始至终贯穿于学校的一切教育活动之中。要引导、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必须努力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促使教师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按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要求开展教学。现阶段,我国高校教师的素质虽然在不断地增强,但新进的高学历者大多缺乏教育经验,使得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优势始终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

4.高校的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实施创新教育、全面培养创新型人才对于高校来说是一项艰巨而又系统的工程,创新教育必须坚持“探索实践第一”的基本原则,因此在更新旧有的教学及实验设备、师资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升,以及对大学生进行全方位培养的升级等方面,都需要投入大量的经费去实施完成。当前,政府对高校办学经费的投入和科技创新专项资金的划拨严重不足,大多数高校自身这的投入也远远不够已成为制约高校全面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发展瓶颈。

四、促进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建议时代的发展要求高校必须加快创新型人才培养速度,因此,建立健全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必须采取有力的措施为创新型人才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转变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思想观念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大学教育体制、教学体制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前提条件是进一步转换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符合时代精神的创新教育理念,把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以“学生为本,精心育人”作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指导方针。对落后于时代要求的体制与机制问题进行革新,切实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个性化发展融入到高校的各项工作中去。树立适应时代创新精神的创新教育理念,在高校的整个教育领域进行弃旧立新的创造性革命,对于一些落后于时代发展的传统教育模式和方法进行改革;同时,把重塑大学的创新型教育理念,更新教育观念作为当前高等院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目标实现的头等的重要事情来做,一旦观念转变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自然就会被放到高校办学的重要位置。

2.加快高校的体制创新和制度创新高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在转变了教育观念后,关键的问题就是要推动切实可行的教育体制的创新。要加快高校的体制创新,去健全和完善原有的体制,为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组织保证。完善高校的体制创新,首先是教育管理体制的创新,建立和完善学校的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运行机制,推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创造软硬实力;其次是办学体制的创新,在办学格局上积极引进国内外优秀教育资源上,在多种办学层面的融合等问题上加大创新的力度;第三是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式,高校应组织一定的人力和物力逐步的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坚持书本与实践相结合,增强创造性的能力,培养出许多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

此外,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一项系统的创新工程,需要健全和完善相关制度,比如现有的招生考试制度,教师的教学和科研管理制度、各类考核奖惩制度;对在校大学生的各项管理规定等,都应该围绕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加快创新,改革和完善,为人才的培养创造科学的良好的氛围。

3.采取措施建设高水平的创新型教师队伍教师教育优先发展,着力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要着力建设“德艺双馨”的师资队伍,积极引导教师更新教育理念,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事业心。高校要培养教师终身学习的能力,不断提高其知识和科研水平。为了带动教师队伍水平的整体提升,目前一些高校在加强对青年教师队伍的培养时,发挥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对青年教师们在教学和科研方面给予具体的指导,不断提高其教学科研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

加大高校教师队伍中具有参加过企业新发表论文产品研发和科研院所研究经历的比例,采取两条腿走路的方式,一是有计划、有步骤地从企业和科研院所引进人才,适当适量地改变现有教师队伍的成分;二是有计划地安排或引导现有的高校教师深入到企业、科研院所去进行产品研发和科研实践活动,可采取阶段性实践,甚至挂职的方式去参与。另外,欢迎或鼓励以兼职的形式使企业和科研院所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较强的人员到高校从事教学和实践活动。

除了建立健全高校教师队伍建设与发展的机制,还要制定高校教师创新素质的基本标准,制定围绕创新教学环节,把科研和实践引入到教学的考核措施,考核措施都必须落到实处,才能使教师的创新素质得到逐步的提高;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培养造就出一批知识渊博、人格魅力突出、能让

学生终身铭记的学术大师和教学名师。

第四篇:自动化系创新型人才培养工作总结

自动化系创新型人才培养工作汇报

华北电力大学自动化系 王栋

前 言

202_年1月15日,国务院刊发的《“十二五”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建设规划》提出要“提升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创新能力。”党的十八大报告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摆到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地位和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地位,这对创新型人才培养工作提出了更新、更高、更迫切的要求。构建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体系对于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02_年12月2日,我校召开推进教育综合改革专题会议,刘校长发出了“如何建设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区?”之问。可见创新型人才培养是院系建设的重中之重。

自动化系 “创新机制、强化举措、整合资源”三措并举,确保我系创新型人才培养工作走在全校前列。

一、创新机制

1、组织机制保障

从去年9月份起,我系开展了“创新创业开放日”系列活动,这是我系在鼓励和规范大学生创新创业方面迈出的坚实一步。每周五的下午,系领导老师们都为学生提供了充足的交流机会和实践指导,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相应的智力支持和政策服务,使学生创业不再停留在低水平的自发状态,逐步做到有组织的持续推进。

2、重点竞赛分组推进,一脉相承持续发展

为了解决学科竞赛出现人才断层的难题,同时提高效率、加深积累,我系开创性地将“飞思卡尔”杯智能车竞赛、数学建模比赛、挑战杯、创新项目、机器人大赛等教育部倡导的大学生科技竞赛项目分别整理汇总,按竞赛分别成立专项学习研究小组。各小组在挖掘本系各自单项取得优秀成果的高年级学生担任项目组长的同时,也聘请教授级教师与青年教师各一名提供指导,并邀请一名全校范围内成绩突出的学生担任小组顾问。各小组通过讲座、座谈、现场指导等形式推动全系各项竞赛工作的开展。

“专项专攻”的举措将学生们的潜力挖掘到最大,“小组钻研”的方法使本系的创新氛围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升华,“团体学习”的形式更能让创新创业经验一脉相承。同时,采取对各小组验收打分的方式使各小组间产生“比研究、比创意、比成绩”的良性竞争,创新意识与积极性空前高涨。

自动化系创新竞赛分组推进的模式,由组长、顾问、指导教师构成“三驾马车”,配以“组内交流、组间竞争”这两个轮子,定能带着自动化系创新型人才培养工作越走越高,越走越远。

3、“三效”工作理念 自动化系在实施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目标上,坚持“有效联系青年、有效服务青年、有效凝聚青年”的“三效”工作理念,把每一个学生都看成有创业可能的人,通过逐步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最大限度地弘扬创业精神,打造创新素质、培养创造能力,推动创业实践。

为此,在校团委的政策引导下,我系近年来通过“校智能汽车大赛”“学科竞赛介绍会”、“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学习经验交流会”等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创新竞赛与社会实践活动并依托课程设置、创新实践、素质拓展、就业指导等多种渠道逐步构建起比较完善的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体系。

二、强化举措

1、自动化系创新基地建设

自动化系以我校形成的“以大学生科技创新引领学风建设,以大学生创业促进人才培养”的良好格局为理念,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类创新创业竞赛。并根据我系专业特点,建立起了以智能车俱乐部为代表的科技创新基地。自动化系创新基地配备了多台数万元的专业器材,配以专业的教授级指导教师,为我系乃至全校学生提供舒适专业的创新环境和专业高效的辅导培训。同时,基地还组织团队和个人参加了数学建模比赛、挑战杯、大学生英语能力竞赛、机器人大赛等国内外各种科技创新竞赛,在过去的一年内共取得创新创业类奖项国家级9项,省部级11项,校级57项,同时共发表论文9篇,获得专利8项,取得了较大突破。自动化系以创新基地建设的“硬环境”,推进创新人才培养的“软环境”,软硬齐抓,事半功倍。

2、华北电力大学智能汽车俱乐部

华北电力大学智能汽车俱乐部,成立于202_年11月。是在教务处、学生处、校团委领导下,由自动化系指导的,以服务同学,促进高等学校素质教育,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知识运用能力,基本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激发大学生从事科学实践研究与探索的兴趣和潜能为目地的学生科技创新社团。目前,校智能车俱乐部有成员200余人,遍布全校各个院系,拥有一间配有75套研发设备的实验室,并且和美国飞思卡尔半导体公司合作建立了教学中心(Microcontroller Teaching Center ,简称MTC)。从校智能汽车俱乐部成立那时起,在华电的校园中掀起了一阵“飞思卡尔风”。

为此,我系连续10多年开展系科技节系列活动,并连续7年举办“飞思卡尔”智能汽车“交流赛”“选拔赛”“校赛”等系列活动,都已形成规模效应,激发学生从事科研活动的热情,在全系范围内形成了“人人知创新、人人想创新、人人去创新”的浓郁氛围。自动化系多年来始终重点扶持“飞思卡尔杯”智能汽车大赛等重大科技赛事,选拔辅导优秀团队,推荐优秀作品,以赛代练,增强了意识,开阔了视野,提高了竞争力。我系先后选拔和培训参加了7届“飞思卡尔杯” 全国大学生智能车竞赛并取得优异成绩。极大的鼓舞了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激情,培养了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能力,加快了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步伐。

三、整合资源

1、典型示范引导。

自动化系非常重视优秀学子典型的引领作用,从202_年起每年的“学习经验交流会”都会用近半的篇幅通过学长学姐介绍他们过往的优异案例经验,取得了良好的反响,在系内营造了热烈的向典型学习创新创业的风潮。目前我们正在收集整理10多位毕业5年内创新创业成功的学生事迹,旨在通过对创业优秀毕业生事迹的全方位宣传、以及策划校友每年回校进行创新创业讲座,将为我系学子创业注入激情和宝贵的经验。

2、创新创业信息平台

为了给想要了解如何现实企业需求、寻求教师指导和队友招募的大学生提供一个针对不同学生、同时面向企业与教师的多个方向的通用创新创业网络世界,我系创办了 “创新创业信息平台”。

集创新资讯、教育管理、校企合作和协同创新为一体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为我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和创新创业项目的对接提供一个良好的开放式环境。

(1)创新资讯平台,介绍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相关单位和组织、创新创业动态和成果以及创新创业项目申报、比赛等资讯;(2)教育管理平台,完成教师项目对学生的招募、师生间学习互动等功能;

(3)协同创新平台,完成学生间创新创业团队的组建、交流等功能;(4)校企合作平台,完成学校创新创业项目与企业以及社会之间的对接、企业项目与学校的对接,以及专利申请、技术交流等功能。网站集教育管理、协同创新和校企合作的平台搭建模式,将老师、学生、企业“三元一体化”,搭建一座学校的创新创业活动与企业科技创新需求之间密切联系的桥梁,将学校利益、学生利益和企业利益共同推向最大化,从本源上促进了创新型人才培养。

(1)通过本平台发布“国网河北省电力公司就业见习”项目,在全校成功招募210名学生进行了为期40天的就业见习,实现项目金额165万元。

(2)通过本平台发布青海省电力公司“含多类型能源互补运行的微电网优化设计与控制技术研究”项目,我校研究生院、电力系、动力系、自动化系、经管系等院系实现项目对接,实现项目金额145万元。(3)通过本平台发布“河北省电力公司负荷预测”项目,我校经管系已实现项目对接,项目金额30万元。

(4)通过本平台实现了“基于四轴飞行器的煤场监测系统”、“基于多种新能源的海岛智能发电系统开发”等多个创新创业项目的团队组建、队员招募等工作,正在寻求企业合作。

3、自动化系卓越工程师班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2_-202_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2_-202_年)》,教育部于202_年6月公布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同时我系于202_年创立了自动化系卓越工程师班。卓工班同学的课程设置在不影响理论知识学习的前提下,更加注重了动手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为我系进一步改革教学模式,创新人才培养方式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与理论支撑。同时,我们通过学习经验交流会等方式及时将我系卓工班项目所取得的成果推广到我系其他班级上,以先进带后进,努力普及改革成果,带动更多同学参与到科技创新中,使更多的同学获益,形成了“依托平台,以点到面”的良好格局。

以上就是近年来我系创新型人才培养工作的总结,有什么不足之处还请批评指正。相信在校领导的关怀下,各院系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我校定将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新局面。

第五篇:创新型人才培养若干问题研究

创新型人才培养若干问题研究

南通大学

[摘要]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我国教育改革的核心,高等院校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核心基地,不仅要提高全民的教育水平,还要不断拓展高校人才的创新能力。这就促使高校必须加强创新教育的理论,不断完善教育理论体系,为国家培养大量的创新型人才做出重要的贡献。

[关键词] 创新型人才;影响因素;对策;展望

人才培养的质量如何,始终是高等学校改革与发展的头等大事,高校人才培养是高校改革与发展的核心思想,是高校工作的出发点与归宿,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关系到国民经济的整体水平和国家综合实力的提高,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所以高校的人才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我国社会的经济结构越来越复杂,市场、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我们不仅需要大量理论创新型人才,更需要越来越多的应用型人才和应用创新型人才。新形势下高校的人才培养工作必须以中国现代化的大局为背景,尊重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在人才培养上投入足够的实践和精力。

一、创新型人才培养现状

近年来我国高等学校大规模的扩招导致人才培养质量下降,在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和每年均能向市场提供比高校毕业生多出几倍的就业岗位的客观背景下,大学生就业问题却越来越严重。各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都在思考和实践新的思想和举措,不同程度地解决了造成人才培养质量下降的问题,但仍存在人才培养质量提高的制约因素,如教育经费、教学设备、图书等教育资源短缺,师资力量不足;教学和科研的关系上有脱节,教学和科研的融合和互动还不能令人满意,教学普遍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学生专业理论基础知识不够扎实,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动手能力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因此,我们必须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优化人才培养过程,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1]。

在经济全球化、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大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的教学与科研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和意义。不少高校出于提高科研水平,加快科研成果,促进教学工作的良好愿望,从指导思想上把科研放到了十分重要的位置,在有关奖励、晋升、分配等制度上大幅度向科研倾斜,偏离了高等学校要以培养人才为中心的根本宗旨。过多的科研投入不仅不能促进教学,反而严重影响了教师从事教学的积极性。教师为了满足年终考核和职称评定对科研和研究论文的需要,将主要精力放在课题的申报、论文的发表、专著的出版以及各种奖项的获得上,而在教学上花费的时间和精力不够,不愿意探讨新的教学模式、教学方式。此外,教学内容陈旧乏味、学生分析问题能力和应变能力得不到锻炼,不能将科研与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学术前沿内容在课堂上反映不出来[2],再加上课时比较紧,老师与学生的接触仅限于课堂,课后不能进行有效的交流和研究。因此应该制定合适的教育教学评价体系迫在眉睫。职称评定、教学成果奖励制度、课堂教学效果评价制度、科研成果奖励制度以及人才的引进制度等等都应该以这些制度、这些活动及其成果是否对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有用的人才有促进作用为标准[3,4]。例如老师是否称职或优秀主要根据他对人才培养所起作用的大小来评定。高校教师的职业素质和专业能力的高低, 教师队伍建设和培养质量的优劣, 已成为影响教育发展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关键要素。

高校扩招有效地缓解了社会各方面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压力,但是随之带来的是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不足问题凸显。尽管各高校千方百计多渠道增加教育投入,不断改善办学条件,竭尽全力保障扩招,但总体上还远远滞后于招生规模的发展,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拨款严重入不敷出,办学条件趋紧。特别是近年来,随着高校自主化运营改革的深入,财政拨款占高校收入比例的下降,迫使各校不得不大规模进行借款筹资进行软件、硬件建设。高校筹集的资金也主要用于扩大办学规模,投入到大型固定资产等基础性设施建设上,比如兴建教学楼、宿舍等,而直接用于人才培养的并不多,这与高校办学的出发点是相违背的。高校办学效益主要的衡量标准应该在于所培养学生素质的高低,以及他们为社会所做贡献的大小。

二、影响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因素

人的创造性潜能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不是自然形成的,或多或少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影响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因素主要有下列几个方面:

1.当前考试体制的改革

针对当前我国的教育体制,大多数人都意识到现有考试制度的诸多弊端,我们要大力推荐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就必须革除现行的考试制度,改变考试内容和方式,禁止政府教育部门给学校下达指标,消除改变高考一试定终身的观念。不少人建议由各省市把高中阶段各门功课在学期末的考试改为统考,使高中学生的平时学习成绩有更准确的可比性。2.传统观念的影响

创新与传统是相对的。中国是一个拥有5000多年历史的国家,长期以来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高校都秉持着书本理论知识的灌输,以传授已有的知识、经验为主,完全没有意识到学生自身的创新能力。就目前形势来看,大多父母或者老师都是只在意学生的注意力、记忆力、思维能力等智力因素为中心,而忽视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这样就阻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5]。3.影响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外部因素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需要一个良好的外部条件。主要的外界条件来自于家庭、学校、社会。家庭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第一个核心之地,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孩子需要有创新能力的父母。然而大多数父母自身创新意识都不强,他们只关心孩子身体健康以及学习成绩。

学校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聚集地,不仅要求学生自觉提高自身创新意识和能力,而且还通过推进教育体制的改革来不断促进学生的创新能力。但令人遗憾的是,许多学校在这方面都做的不够好,教育内容陈旧及教学方法老套是学校的普遍憋端,完全忽略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6]。

社会方面,一种鼓励创新,追求自我的学术氛围并没有形成。大多体现在支持创新的形式大于内容,口号多余行动,对于创新的认识缺乏真正的理解。当然这些都源于我们对自身的创新意识不到位形成的[6]。

三、拓展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对策

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应该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如我校处于高速发展阶段,拥有以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国家特色专业、国家级精品课程、国家级教学团队、国家级精品教材、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为代表的一批优质教学资源,202_年7月19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正式发文,南通大学被增列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我们应以此为契机,围绕学生的全面发展,提倡人性化、个性化教育,营造使学生充分发挥、自由发挥的环境,培养其创新精神,为社会全面进步培养高质量人才;深化教学改革,优化学科结构,坚持高校发展的规律、结构、质量和效益相统一,处理好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长线专业与短线专业、热门学科与冷门学科、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等的关系,深化教学改革,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不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推进教学改革向前深发展。

1、改善当前的教育体制

要加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首先就得完善当前的教育体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具体的整改措施,为提高我校人才培养质量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当前高校都是老师讲课,学生听课,针对这种教育方式,我们应大力提倡师生互动,在研讨中教学,在互动中学习。共同营造师生共同研究、讨论和解决各种理论或实践问题[7]。通过对传统教学、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和互动式课堂等不同教学模式进行比较,分析不同教学模式对人才培养质量的影响;以不同的运作方式开展针对不同专业采用不同的运作方式进行教学,以优化教学模式。当然我们要因人制宜,不能一慨而论,通过自身不同教学模式不同专业的教学进行对比,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医学理论知识的实践运用能力[8];与此同时,我们还要对不同专业教师队伍进行调研比较,正确判断学校师资力量,找出制约人才培养质量的主要原因,从而对教学方法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为建立富有生机活力的教学模式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敢于挑战传统观念

中国有史以来就是以礼仪之邦著称的国家,提倡尊老爱幼、尊师重道本无可厚非,但我们应该正确理解与应用尊师重道。尊敬师长与寻求真题是两回事,尊敬师长并不是毫无怀疑地接受老师传授的知识,我们应该探索和怀疑的精神去学习知识而不是一味地接受知识。在真理面前,每个人都是学生,只是“学业有先后,术业有专攻”而已。我们不能在与教师产生分歧之时,一味地认为老师是对的,或者认为与老师争辩是对老师的不礼貌。其实,走出尊师重道这个误区,正确理解尊师重道的真正含义,我们才能取得一个互利共赢的局面[6]。

3、拓展创新型人才培养

高校培养出来的人才是否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怎么样都得在实践中才能检测出来。因此高校就必需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为大学生的创新实践提供平台,创设工作项目。在这同时,高校要营造宽松的创新氛围,创新是高校教育改革的核心,高校在开展相关的创新项目时,要善于在环境中引导学生的创新意

[5]识的培养,让良好的创新氛围在学生创新意识培养中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9]。就当前形势看,我国大学生特别是一般普通高校的大学生,创新能力相对较低。虽然当代大学生都意识到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已基本具有了主动培养自身创新能力的行动倾向,但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贯彻实施不尽人意[10]。所以政府、高校应针对这一现象进行深入地工作才能改善和转变这一社会憋病,同时着眼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在校园内设置专门的专栏,实现产业与教学,产业与产业相结合的新型高校。参考文献

[1] 王志华.浅谈新形势下高校人才培养.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2_, 30(8):16-17 [2] 华小梅,丁坚勇,康俊明.高校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中国电力教育, 202_(135):3-4 [3] 高玉泉,刘辛田,唐赟.关于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一点思考.怀化学院学报,202_,28(10):120-122 [4] 陈素红.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对师资培训的新要求.继续教育研究, 202_(6):33-35 [5] 朱君强.关于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思考[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2_,(214):2-3 [6] 马德秀。寻找人才培养模式突破致力于培养创新人才[J].中国高等教育.202_,(11):2-3 [7] 李亚娜,王东升.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济南大学,202_(12):1-2 [8] 高福安,王晖,葛娜.高校人才队伍建设现状与对策.传媒教育, 202_(2):104-106 [9] 周家伦.创新型人才培养与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中国高等教育,202_(5):38-40 [10] 曹海良.论高校创新人才培养[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_(11):1-4

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