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2号文库
“链接红色基地,传承革命星火——走进兰州战役纪念馆”[五篇范例]
编辑:情深意重 识别码:21-1137693 12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9-13 18:29:20 来源:网络

第一篇:“链接红色基地,传承革命星火——走进兰州战役纪念馆”

关于开展“链接红色基地,传承革命星火——走进兰州战役纪念馆”系列红色主题教育

实施方案

为隆重庆祝兰州市解放65周年,讴歌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奋斗历程,追逐革命先辈的光辉足迹,颂扬中国共产党的丰功伟绩,激发我校学生爱国爱家乡的热情,进一步加强国防教育,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将“我的中国梦”引向深入,根据中共兰州市委总体安排,我校决定开展“链接红色基地,传承革命星火——走进兰州战役纪念馆”红色主题教育,特制定如下方案:

一、活动主题

“链接红色基地,寻找革命印象”

二、活动时间 202_年9月至12月

三、活动范围 达川中心学校全体学生

四、活动内容

1.组织我校学生上网参观兰州战役纪念馆,了解兰州战役和兰州近代史。

2.组织展开“观兰州战役纪念馆”观后感征文活动。每班择优上交3至5篇征文,其余学生将征文装入各自《成长记录册》中。

3.开展“红色经典”诵读活动。包括反映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弘扬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经典作品。开展形式多样的红色讲堂活动。

4.开展“唱红色歌曲、讲红色故事”活动。

5.组织开展“做红色接班人”活动。充分利用社团活动、主题班会、国旗下讲话等广泛开展“做红色接班人”活动。

五、活动要求

1.高度重视,精心组织。红色主题教育作为我校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重要人物之一,各班认真开展本次活动。

2.加强宣传,营造氛围。要广泛宣传“红色教育”主题活动的重要意义,增强活动吸引力,提高学生的知晓率和参与率,力求整体推进红色主题教育。

3.各班及时将活动材料上报学校少先大队部。

达川中心学校 202_年9月

第二篇:革命星火 青年传承

革命星火 青年传承

——重温庐山、井冈山革命精神

九十年前,南湖畔,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开创了新时代的曙光,无数仁人志士的牺牲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缅怀先烈,追忆往昔,继承和发扬艰苦奋斗、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的革命精神,运行第三党支部成员及团青一行踏上了重温庐山—井冈山革命精神的“红色之旅”征程。

全体党员及团员青年克服旅途的疲劳首先抵达了首站--庐山。自古名扬的庐山,在近现代革命史上记载了很多重大时刻,也留下了很多历史人物的足迹。一路听讲解员讲解庐山的故事,有几则美庐故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则:1933年至1936年,蒋介石在美庐处心积虑谋划剿灭红军,然而1937年6月4日,红军的主要领导者之一周恩来却从容地走进美庐,与当年的黄埔军校校长再次握手,进行国共第二次合作谈判,共同抗日,正式拉开了中国近代史上伟大的全民族抵御外侮的序幕。二则:在庐山拉开序幕的抗日战争取得了全面的胜利,一雪中国百年来屡遭外寇欺凌的屈辱。1946年7月,蒋介石、宋美龄又来到离别8年的美庐,美国总统特使马歇尔、新任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来到美庐,与蒋介石磋商与中共和平谈判事宜。8月5日,中共代表周恩来再次来到美庐,此次谈判未能像9年前那次获得成功,其结果便是蒋介石失去了整个大陆,当然也包括美庐别墅。三则:蒋介石走了,1959年6月29日,毛泽东满面笑容地走进了美庐。他一进门,便用浓重的湖南口音大声说道:蒋委员长,我来了!毛泽东在美庐住下来了,一住就是50多天。在以后的1961年中央工作会议期间、1970年中央九届二中全会期间,毛泽东大部分时间也在美庐居住。

一幢小小的别墅的变迁成了历史的缩影,庐山别墅群是外国殖民者为了私利强取豪夺去的,历史的进程里,庐山的主人随后变成了军阀、国民政府,直到最终革命胜利,新中国的成立,庐山被外国殖民者所占以及作为官僚私产的屈辱也成了过去,庐山恢复了它本来的面貌,终于回到了人民的手中。

7月23日晚到达了活动的核心目的地——革命摇篮井冈山。从脚踏上井冈山土地的那一刻起,就深深地体会着那里的不平凡。每走一步,迎面感受到的都是红色的气息,到处都有的红旗和红色火炬街灯告诉我,这里便是革命的摇篮,是伟大领袖毛主席带领红军走出最重要第一步的地方。井冈山,这是一个存在时间仅仅两年零四个月的根据地,就是在这里,毛泽东开辟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为中国革命开创了一条成功之路。从此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就被誉为“中国革命的摇篮”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奠基石”。更为重要的,也是此行我们学到最深刻,最受益的便是革命圣地留下的井冈山精神;坚定信念,敢闯新路。其精髓便是:

一、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

二、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三、党管武装的基本原则;

四、血肉相连的干群关系;

五、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联系现在我们河源电厂的实际,艰苦的工程建设已经胜利完工,紧接着便是机组正常发电运行中出现的新情况、新课题,没有太多经验可以借鉴,只能靠自己去摸索实践。不坚定信念,不闯出新路,根本无法发展,只有坚持艰苦奋斗,脚踏实地的钻研创新,才能创造河源电厂新的辉煌。

一路走到山顶,在井冈山革命烈士纪念碑前我们鞠躬致敬,身后的群山告诉我这里曾经的艰苦岁月,铸造井冈山精神的先驱,很多都没有留下名字,就像这直刺云天的丰碑,无需用太多的语言。我们,站在这纪念碑前的党员、青年,惟有继承这沉甸甸的精神果实,在自己的岗位上,拼搏、奋斗、尽责、创新!

行程匆匆,很快就要离开了,当车子就要离开井冈山时,回头望见鲜红的党旗,内心久久不能平静,井冈山精神已深深烙在我心!

第三篇:参观红色革命纪念馆心得体会

烈士守护的土地

临床5班

12010508

郭开焱 寒假里去了刘老庄(我母亲的老家),参观了八十二烈士陵园。八十二烈士墓在淮阴区几乎人人尽知,但到了市区几乎没几个人知道,去年拍了一部电影叫《刘老庄八十二壮士》,可能名气会大一些。那么,我就先做个介绍吧:八十二烈士陵园座落在淮阴县刘老乡,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德育基地.为纪念抗日战争时期在华中淮海区刘老庄牺牲的82位烈士而设立的陵园。1943年3月18日,日伪军3000余人从淮阴出发,企图合击位于六塘河一带的中共淮海区党政领导机关。此时,驻守刘老庄的新四军第三师第七旅第十九团第二营第四连的82位壮士,在连长白思才、指导员李云鹏的带领下,为掩护人民群众和领导机关的安全转移,与日军展开激战,毙敌200余人,伤敌300余人,后因弹尽援绝,全部壮烈牺牲。淮阴人民将烈士遗骨清理并举行公葬,建成八十二烈士陵园。

陵园中最奇特的莫过于两座碑,一座是建国初的一九五五修的高十五米的纪念塔,上书原苏皖边区政府主席李一氓的题字“淮阴八十二烈士墓”;另一座是现在新建的纪念碑,为白色的大理石建筑,上面有一红五星,碑座上书写着“八十二烈士纪念碑”。走在烈士陵园中,不仅感受到烈士们英雄壮举的伟大,同时也从当地人的角度感受了一下两座碑。旧碑屹立,透发沧桑,给人一种稳重.厚沉的感觉;新碑朝气蓬勃,给人一种“新”的气息。两座碑都很高,但不让人感到被拒之千里,仿佛是在守护这片土地,保佑这片土地上的一切蓬勃发展。

八十二名烈士生前为保护这片土地而壮烈牺牲,死后的丰碑继续镇守,守护。从刘老庄近几十年的快速发展,我感到了烈士们对这片土地的祝福与热爱,以及人们对这些烈士的崇敬。我相信,将来这片土地一定会随这八十二名烈士一起被更多人知晓。这不,去年拍的《刘老庄八十二壮士》不就是一个开头吗?我们也将永远铭记带给我们新生活而牺牲的壮士。

第四篇:走进革命老区 重温红色经典

走进革命老区 重温红色经典

为弘扬爱国、进步、明主、科学的“五四”精神,激励广大团员青年继承和发扬“五四”光荣传统,进一步增强励志献身林业的光荣感、责任感和使命感。5月4日,我场组织团员青年和入党积极分子20人赴革命老区确山竹沟参观学习。瞻仰红色圣地,缅怀革命先烈。这也是我场团委组织的“学党史、知党情、跟党走”主题教育系列活动之一。

竹沟是抗战初期中共河南省委和中共中央中原局所在地,是中原抗日战争的重要阵地和战略支撑点。当时,在刘少奇同志的指挥下,竹沟各项抗日救亡运动开展得轰轰烈烈,竹沟在中原像延安在全国一样,起着领导伟大抗日战争的作用,因此有着“小延安”之美誉。参观过程中,大家认真听取讲解员讲解革命历史,细致观看历史资料,仔细记录历史事迹。那一张张珍贵的图片,一件件当时所用的实物,再现了先辈们浴血奋战、艰苦奋斗的革命历程。大家纷纷被他们坚定的革命信念、舍身忘我的革命精神所感动。纪念馆前,获得省“优秀党员之星”荣誉称号的罗有贵同志为大家现场讲解了他的先进事迹和他亲身经历的我场的巨大变化,一句句朴实的话语,一件件无私奉献、爱岗敬业的感人事迹,感动了在场的每一个同志。

随后,大家又参观了竹沟革命烈士陵园。在庄严的革命纪念碑前,大家鞠躬深切悼念革命先烈,并向纪念碑敬献花篮。

通过这次参观学习,团员青年在思想上受到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大家纷纷表示,一定要学习革命先辈这种为祖国、为人民,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精神,接过先辈手中的旗帜,沿着先辈奋斗的足迹,肩负时代赋予的责任和使命,在今后的工作和学习中,不断锤炼情操,以实际行动为建设和谐林场而不懈奋斗!

第五篇:社会调查——红色革命基地

红色记忆——拜谒中山陵

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令世人敬仰。自从学习中国近代史以来,我对孙中山先生的胆识和魄力,以及志存高远与走在时代前列的智慧,一直怀着崇敬仰慕之情。不知从哪时起,拜谒中山陵,一睹伟人风采便成了我的一个心愿。趁着这次学校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我完成了这个久未达成的心愿,前往中山陵拜谒孙中山先生。

在前往中山陵之前我便早早的做好了准备,上网搜集了许多有关中山陵的介绍。孙中山先生1925年3月在北京逝世,遵照他生前安葬在钟山的遗愿,在南京钟山修建他的陵墓。1926年春天开始动工,到1929年夏天建成。中山陵屹立在南京城东郊,原名总理陵园,面积8万余平方米。它前临苍茫平川,后踞巍峨碧嶂,气象壮丽,是宁镇山脉中支的主峰。东西长7千米,南北最宽处4千米,周围绵延10余千米,巍巍钟山,青松翠柏汇成浩瀚林海,其间掩映着两百多处名胜古迹。中山陵依山而筑,坐北朝南,西邻明孝陵,东毗灵谷寺,岗峦前列,屏障后峙,气势磅礴,雄伟壮观。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灵柩于1929年6月1日奉安于此。其中祭堂为仿宫殿式的建筑,建有三道拱门,门楣上刻有“民族,民权,民生”横额。祭堂内放置孙中山先生大理石坐像,壁上刻有孙中山先生手书《建国大纲》全文。

第二天一大早,就和小伙伴一同前往中山陵。从市区到中山陵,必须经过一条林阴大道,路两旁是高大的法国梧桐,梧桐树在南京随处可见,枝叶十分繁茂,郁郁葱葱,把天空遮盖得严严实实,就象一个绿色的帐篷。据说,这些树是当年宋庆龄女士为了迎接孙中山先生的灵柩,特意从法租界买的树苗栽种下来的。民国时期的小树,如今长得如此粗壮而又枝繁叶茂,印证了那句“大树脚下好乘凉”。其实,它有着自己深刻的寓意:一方面古树的健在见证着孙中山先生与宋庆龄女士深沉持久的爱情故事;另一方面也告诫我们年青一代不要忘记历史,不要忘记曾为中华民国之崛起而呕心沥血的革命先辈们。

沿着陵园路往前走,就到中山陵了。远远的我就看到一个巨大的牌坊,上书“孙中山陵园”。此时,我感觉热血沸腾,终于要来到期盼已久的地方了,我不再和朋友嬉笑,而是多了一些严肃与庄重。牌坊后是宽大的柏油路,沿着这条路我们来到了一个大的广场,站在这里,仰望上面的中山陵,气势宏伟、高大,让

我自然而然的产生一种对伟人的敬畏之情。陵墓入口处是高大的花岗石牌坊,上有中山先生手书的“博爱”两个大字,金光闪闪。从牌坊开始上达祭堂是长长的台阶,共有石阶392级,8个平台。据说这392级石阶象征当时中华民国人口3亿9千200万。中山陵的台阶设计得很讲究,石阶虽多,攀登起来却也没觉得累。因为登一段石阶后就会有一个很长的平台,可以在平台缓冲休息一下,然后再登。有意思的是,从下往上走的时候,只能看见石阶,却看不见平台,这寓意着革命的道路艰难坎坷。而当你登到中山陵墓,从上面往下看的时候,看到的全是平台,却不见一个石阶,这又寓意着孙中山先生开阔的视野,历尽千辛万苦的革命道路之后,回过头再看当初曾经走过的路,觉得并不是那么的艰难了。从下往上看,宏伟巨大,直插云霄,彰显逝者的伟大。从空中往下看,中山陵像一座平卧的“自由钟”。山下中山先生铜像是钟的尖顶,半月形广场是钟顶圆弧,而陵墓顶端墓室的穹隆顶,就像一颗溜圆的钟摆锤。含“唤起民众,以建民国”之意。既有深刻的含意,又有宏伟的气势,被誉为“中国近代建筑史上的第一陵”。我不由得为此设计叹服。当年在修建中山陵时,公开悬奖征求陵墓设计图案,最终吕彦直被聘请为陵墓总建筑师,由他亲自负责设计施工。吕彦直设计的图案,平面呈警钟形,寓有“唤起民众”之意,祭堂外观形式给人以庄严肃穆之感,整个建筑朴实坚固,合于中国观念,而又糅合西方建筑精神,融汇了中国古代与西方建筑的精华,符合孙中山的气概和精神。吕彦直设计的中山陵墓图案,融汇中国古代建筑,诸如斗拱、檐椽、券门、歇山式屋顶等民族风格,同时又吸取西方建筑,如灵堂重檐歇山式四角堡垒式方屋,既庄严简朴,又别创新格。特别是其全局平面图呈一警钟形,因而受到评选者的一致推崇。中山陵的建筑剔除古代帝陵的神道石刻,保留了“牌坊”、“陵门”、“碑亭”、“祭堂”、“墓室”。墓室在祭堂之后,与祭堂相通,人可由祭堂入墓室瞻仰。然而,在1929年3月18日,年仅36岁的吕彦直在主持建造中山陵时积劳成疾,中山陵墓工程还未告成,就因患肝癌不幸逝世。他没有等到自己的创意最后完工就病逝了,真是天妒英才,实在是令人惋惜,但是正是有了他的设计,才有了现在恢弘的中山陵。南洋大学校长凌鸿勋在评判报告中称赞吕彦直的设计图案“简朴浑厚,最适合于陵墓之性质及地势之情形,且全部平面作钟形,尤有木铎警世之想”。

怀着崇敬的心情,我们一口气登上了中山陵的最高处。陵门以青色的琉璃瓦 2

为顶,下面是白色的,门额上为孙中山的手迹“天下为公”四个大字,这是先生毕生所畅的伟大理想。这里用青白两色,其含义是,当时国民党的国旗正是青天白日,青色象征苍天,青色琉璃瓦乃含天下为公之意,以此来显示孙中山先生为国为民的博大胸怀。这个“天下为公”,先生的意思是说国家政权不是哪一家的天下,而是天下人的天下,老百姓的天下。不得不被处于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先生走在时代前列的智慧所折服。过了陵门便是碑亭。石碑上刻有国民党元老谭延闿手书的鎏金颜体大字,“中国国民党葬总理孙先生于此。中华民国十八年六月一日” 碑上没有铭文。据说,当初讨论立碑时,计划由汪精卫、胡汉民等人分别撰写,都认为先生的思想功绩是文字所无法概括的,于是索性不写铭文了。由后人自由评说。我想,继先生之后“无法概括”之人恐怕是少之又少啊!

祭堂的门楣上,先生手书“天地正气”。祭堂建有三道拱门,门额从左至右刻有“民权、民生、民族”的横批。堂中是先生的大理石坐像,往里走便看到祭堂两壁刻有孙中山先生的简介,黑壁金字,十分醒目。祭堂右边墙壁上刻有先生手书的《建国大纲》全文。我细细读完后,心中久久不能平静,“三民主义”是孙中山先生一生的精神写照。先生一生想的是人民的食衣住行,想的是人民行使政权,想的是民族强大。从侧门跨入先生墓室,中央是一个圆形大理石圹,墓圹正中是一具汉白玉雕刻的先生平躺像,双手交叉,抱于胸襟,先生遗体就安放在这圆石圹里,并用钢筋水泥密封。据说当年先生在北京逝世后,由专车将灵柩运往到南京,于一九二九年六月一日在这里举行大典。整个陵像就像一口警钟,提醒后人不要忘记为祖国奉献自己的力量,要把革命先辈们那种忧国忧民、为国奉献的精神发扬光大。

参观完墓室出来,我站在陵前高台上,看到整座陵墓在青山绿树的环抱之中,树木婆娑,宁静而肃穆,凉风习习。居高临下,整个南京城尽收眼底,有这么开阔的视野,让人心胸也豁达了许多。我心里满满的感激,孙中山先生为了中华民族的民主自由,公开向腐朽的封建统治宣战,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结束了两千年的封建统治,推动了历史车轮滚滚向前。“是英雄把自己变成了英雄,是懦夫把自己变成了懦夫。”中山陵之行让我对这句话有了更加深刻的体会。孙中山先生是一代伟人,更是一名挽救中华民族命运的民族英雄。是他让我懂得,只有把个人命运同祖国和民族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把个人 3

理想追求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联系在一起,通过努力学习、创造和奉献,我们才能创造出绚丽的青春。

放眼如今的中国,依法治国,关注民生,人们都步入了小康生活,我们现在正享受着革命先辈们为我们打下的大好河山。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不可逆转地结束了近代以后中国内忧外患、积贫积弱的悲惨命运,不可逆转地开启了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壮大、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进军,使具有5000多年文明历史的中国面貌焕然一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也使我们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改善,让我们体会到家的温暖。近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的“人民群众是我们力量源泉”,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克强的“万事民为先”,以及张德江之“心里要时刻装着老百姓”、俞正声之“多做实事不图虚名”等,引发了公众的广泛关注和热议。由此看来,“人民”和“群众”,已经被装进了国家领导人的心中。如果先生的在天之灵能看到今日的13亿中国百姓共享太平,正身处和平安详的时代,看到“三民”之钟在华夏大地长鸣,孙中山先生当放心安眠了吧。

“链接红色基地,传承革命星火——走进兰州战役纪念馆”[五篇范例]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