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2号文库
六年级小学生心理分析
编辑:情深意重 识别码:21-331949 12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04-06 15:33:10 来源:网络

第一篇:六年级小学生心理分析

六年级小学生心理分析

六年级 的学生就处于青春早期,心理特点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的自主意识逐渐强烈,自我意识、自我评价和自我教育的能力也得到了充分发展,初步形成了个人的性格以及人生和世界的基本看法。喜欢用批判的眼光看待其他事物,有时甚至还对师长的正当干涉感到反抗抵制。情绪不很稳定并且开始关注异性。但由于意志力还不够坚强,分析问题的能力尚在发展之中,所以一旦遇到困难和挫折又容易灰心、颓丧。造成这种情况的最主原因,是青春期的生理发育与性的成熟。

2、学习方面:随着年级的增高,孩子们的知识学习广泛了,内容增加了,难度加大了,作业量相对多了,学习方法改变了。所以出现了一部分同学求知欲增强,对知识十分渴求,总有一股生怕落后的不服输思想,学习很自觉;而有一部分同学则出现惰性,怕辛苦,或因为知识的掉坎而自信心丧失,成绩出现较大滑坡;也有一部分同学协调不好不同学科的学习,学习出现偏科现象。

3、因为已经有五年的在校时间,他们对学校的管理比较熟悉了,对校纪校规不是那么在意;又面临毕业,学生普遍心浮气躁,叛逆抗拒心理增长,因此不怎么听从教导比较难管。

六年级学生已经确立了较稳定的性格,但是对自己本身个性的认识不是很清楚。

1、一般心理特点

1.1重视叙述理由

六年级学生处于少年心理向青年心理过渡期,既带有少年的天真,有时常表现出青年人的成熟。

随着知识的积累和对事物体验的深化,六年级学生内心世界比较丰富。除了注意事物外表的形式之外,更注意对事物的分析和主观体会,对很多问题都可以做出自己的回答。

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六年级学生可以找到主要矛盾,抓住事物的关键。同时表现出不服输的反抗精神。往往家长说服不了孩子。

孩子讨论问题时所寻找的理由主要来自自己的生活感受,一般没有更大范围的论证能力。

1.2记忆力迅速增强

六年级学生的短时记忆力不低于成年人。记忆准确率也比较高。记忆力增强,使大脑中存储的信息迅速增加,孩子可以进行比较复杂地推理和运算。记忆力增强也是辨证思维的一大前提。

1.3对报刊感兴趣

六年级学生一般都关心报刊,寻找自己感兴趣的话题或信息。讨论文艺表演、体育比赛成为大部分人生活中的一件大事。追踪社会热点,崇拜偶像,表现出作为社会一员的责任心和浪漫色彩。

六年级学生应多参加一些公益活动,在参与社会事务过程中,逐渐理解自己作为普通社会成员的地位和角色,开始确立理想中“我”的位置,他们开始明白自己的力量到底有多大。大部分学生懂得应做适合自己能力的事情。

1.4学会讨价还价

班级选班干部时大多数人会立即表态:“我可不愿意当班干部,累死了”,“选上我也不干”。如果真选上了,他内心会很高兴,而且会认真地完成自己的工作。

需要什么东西不是直接表现出来,而是通过其它手段与对方达成交换条件,“换取”所希望的东西。

六年级学生容易短时间失去自信,这是进入青年期的心理恐慌。要正确理解自己的身份、位置、任务和将来的作为,把生活目标与这些有目的的行为结合起来,把“力所能及”作为自己的行为座右铭,不要因为困难太多而失去进取的勇气。

六年级学生马上要进入中学,学习压力很大。生活方面也不那么随便,受到更多的约束。城市六年级女学生中大约有一半都出现了月经现象,心理活动更复杂。这些都表明,六年级学生实际上已开始进入青年时期。

2、学习要点

2.1提高学习效率

由于课程增加,六年级学生完成作业需要花费很大的精力,占有许多时间。提高学习效率显得十分重要。

2.2主动扩大知识面

除了主要课程之外,六年级学生还应涉猎一些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内容,作为以后学习的基础。有精力的学生可以对接触到的新知识进行主动的钻研。在学习中遇到的许多疑难题目,不要轻易地寻求一个答案就放过去。

六年级学生注意社会新闻事件,对于社会动态、自然灾害、交通环境等都有一定的观察能力,对历史上一些重要时期和名人轶事也比较关心,有些学生可以运用查阅的资料写作,正面评论社会事件,对此,老师、家长应积极提高帮助。

3、应注意的问题

3.1学会合作

六年级是小学生活最后一年,所以这些学生是小学生中的大哥哥、大姐姐,集体观念比较起来应该最强。在家里也是小大人,应该理解大人做出的选择,同时知道自己应该做的事情,而且应该懂得集体合作的意义。

3.2承担力所能及的责任

让六年级学生敢于承担责任是有条件的,那就是前面提过的力所能及。整理房间、擦拭家具用品、清洗衣物等内务应该主动及时地做好。购买粮食、维修电器、劝阻成年人吵架等已经超出了他们能力范围,不要勉强去做。

为了指导孩子正确估计自己的能力,可以选择一些事情让他做一做看,判断能力的大小。一方面可以让胆大的孩子收敛一些,另方面可以让胆小的孩子增强自信心,在许多事情上并不比别人差。另外,也让孩子明白,通过多次训练,可以达到较高的水平。

在尝试做新的事情时,失败是难免的,不过多次失败会伤害自尊心,应注意保护孩子的积极心态。

3.3耍心眼儿

五年级后半学期开始,学生们变得伶牙利齿,能说会道,学会耍心眼了。

六年级学生懂得一些游戏规则和行为准则了,有时故意反其道而行之,或者制造假象迷惑家长或老师。六年级学生也学会指挥比自己小的孩子做事。坐在一边等着让小同学给自己买吃的,或者让人家做事,自己在一旁指手画脚地指挥。也有的故意挑逗小同学之间打架,在一边看热闹。这是受社会不良现象和电视动画片影响,开玩笑寻求刺激带来的行为结果。喜欢指挥别人,凌驾于他人之上,也许表现出领导才能,但是如果孩子总是出坏主意,让比他小的孩子做事,就要注意引导,必要时严厉制止,避免出现不良后果。

3.4集体做坏事

六年级形式的团体意识很强,在集体活动中可以为了大家而牺牲自己的意愿和要求,但是由于不能清楚地区分自己和集体的关系,常常为了团伙的利益冒险做坏事。

根据对几百名儿童行为的跟踪调查,发现孩子们在课余时间、特别事假期成帮结伙的很多。在9——12岁的小学生中帮派意识很重,一些家庭条件好、身强体壮、喜欢支使他人的男孩子;模样漂亮、家里管教很松、有钱有物、行为自由散漫的女孩子都永远成为帮派的小头目。十岁左右的孩子价值观念本来就不稳定,加上小头目的胡乱指挥,使孩子们手足无措,心理偏激,经常盲目做事。一些胆小的孩子害怕受欺负,故意加入一个团伙给自己壮胆,但在团伙内又不敢说话,盲目服从。

3.5对过错不宜公开张扬

六年级学生发生偷窃或其它过火的违法事件,处理方法以内部说教的冷处理为好,不宜公开张扬。

六年级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确立学习目标,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学习如何有效地利用学习时间,获取“一份辛勤一份收获”的愉悦感;形成正确的集体意识及友谊观,克服不良的小团体意识,培养面临毕业升学的适当态度;进行初步的青春期教育。

主题:独立

心理辅导课内容例举:

学习辅导:计划导向成功、考试心理调节等。

人格辅导:我最崇敬的人、欣赏自己、做个快乐的少年*、就让我来帮助你等。

生活辅导:怎样对待长辈的唠叨*、中学遐想、美好的祝愿等

六年级的孩子,说大不大,说小不小,的确让很多家长朋友们头疼。现在给大家说一说六年级孩子的心理和行为特点及对策:

先说说六年级学生的心理行为特征吧,因为对这些特征的了解和解决办法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状态。我们六年级的孩子的年龄大多处在11—13岁之间,这是一个特殊的年龄阶段,处于这一阶段的学生从生理上、心理上讲,他们有的已经进入青春期,孩子们身体迅速发育,性生理也逐步成熟,但心理上则处于“断乳期”,孩子们的心态会出现前所未有的敏感和不稳。有的孩子即将进入,身体的发育使他们感到紧张、害羞、好奇,对异性同学他们表现出既排斥又渴望接触,他们具有“生理发展超前,心理成熟滞后”的年龄特征。

针对六年级孩子心理情况,我们应当采取恰当的教育方式,尽量课余时间与学生们在一起,经常与学生沟通,学会平等地与学生们一起看待他们成长中遇到的问题。在面对问题时,我们要耐心地引导学生正确地看待自己的不足,共同制订计划帮助他们改正缺点,及时化解他们的敌对情绪,促进他们心理健康成长。同时多关注学生的课外生活,与他们多交谈,深入了解他们的心理。

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需要成年人给予他们更多的关心和帮助。希望我们要多注意这个年龄段的学生,让他们快乐的渡过这个过渡期

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 1.小学高年级学生的情感特点

(1)情感日益丰富,道德感有很大的发展,情感的稳定性和控制力也增强。班级荣誉感依然强烈,但部分学生有认同度降低,甚至无所谓。个人荣誉感、成就感、责任感等日益强烈,总是想积极表现,希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认可。

(2)情感的实践性和坚持性较差,依赖成人监督。

(3)对教师极为信任和依赖。

(4)情感的表现更为理性,但有时更为敏感、深刻,这主要是受其个人经历和情感体验的积累的影响。

高年级学生的情感内容日益丰富,社会性道德感有很大发展,情感的稳定性和控制能力有所增强。行动的冲动性和受暗示性大为减少,行为的自我调节能力有了明显的进步,但他们果断性和坚持性还比较差,还依赖于父母或教师的监督。

2.小学六年级学生个性的特点

学生的个性在正规的学校教育和环境的影响下,得到全面系统的发展。学生的自我意识,在独立性、批判性以及自我评价的内容和水平方面,都有一定的进步;组织性、纪律性、勤奋、坚毅等优良性格特征,逐渐获得健康发展。其个性特点可归结为以下几点

(1)发现和探索新自我

(2)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增强

(3)开始意识到自己的性别角色

(4)依赖中求独立,出现对成人的反抗,逆反度提高

当学生升到小学高年级时,变得比较独立,但他们仍希望获得教师的注意和喜爱。这个阶段的学生不再盲目地接受教师的权威,他们可能会在背后批评教师。他们非常在意规则及处罚是否明确,如果规则和处罚稍有不一致或不公平时,他们就会抱怨、不满。而不像低中年级学生规则意识模糊,主人翁意识不强,不会也不敢发表自己的观点。

小学生喜欢成群玩耍,这个“群”的人数多少将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化。在低年级,一般是2----3人的小集体,他们常在一起游戏或做作业。这个“群”的形成,往往是由于住地接近或某种偶然机会的结合,这样的结合自然是不牢固的,容易分化。这个阶段,如果某个小学生被小集体排斥,显然也会感到痛苦,但对其心理影响程度不太大。因为由于另外的偶然原因,这个孩子又会参加其他的小集体。到了中年级,小集体人数增至7人左右;当升入高年级时,小集体人数又减少到3----4人。这时候小集体的形成基础是彼此同情、共鸣、爱和相互尊重,所以结合的稳定性增强,个人受朋友的影响也随之增大。这时,如果某个学生被集体排斥,他会感到非常痛苦,甚至不想继续上学。高年级男生很容易形

成集团,他们中的某个集团由于人数、势力、力量、信仰等原因等往往会成为班级的主流,影响班级发展方向。

总的说来,小学高年级学生正处在生理、心理发育期,这一阶段是人生发展的奠基时期,此时打下的教育基础,将影响每个学生的一生。小学六年级学生的个性尚未定型,还有较大的可塑性,由于教育水平的限制或家庭社会不良环境的影响,小学高年级学生在个性发展上会出现这样那样的偏差甚至倒退,因而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心理问题不容忽视。

六年级学生心理特点及教育之我见

六年级的教师可能都有相同的感受:六年级的学生不好管。学生表现出来的是一种莫名的躁动:不听老师的说教,自由行动。其实并不奇怪,这就是学生进入青春期的表现,只要正确的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相信六年级 的学生并不难管。

青春期通常称为青春发育期,是少年向成年过渡的阶段,相当于小学后期和整个中学阶段,一般指11-19岁年龄阶段,其中十一二岁至十四五岁为少年期(青春早期),十四五岁到十八九岁为青年初期(青春期)。六年级 的学生就处于青春早期。在这个时期,心理特点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的自主意识逐渐强烈,喜欢用批判的眼光看待其他事物,有时甚至还对师长的正

当干涉感到反抗抵制。情绪不很稳定。造成这种情况的最主原因,是青春期的生理发育与性的成熟。因此,注意调节和控制自己情绪十分重要。

2.对异性的关注。希望异性关注自己并受到异性喜爱,喜欢和异性在一起。我们常常会见到这样一些现象:有女孩子在场,男孩变得格外兴奋,以“男子汉”的姿态博取女孩子的喜爱;与男孩子交往,女孩子更爱打扮,眉目传情,故作姿态,以引起男孩子的注目。在异性方面表现自己,互相取悦、吸引,是健康的性心理。

3、个体心理的发展。青春期中,人的记忆力增强,注意力容易集中、敏锐,特别是由于抽象思维逻辑思维能力的大大加强了,不但兴趣、爱好变得更加广泛、稳定,而且渐渐形成了看待事物的标准,使自我意识、自我评价和自我教育的能力也得到了充分发展,初步形成了个人的性格以及人生和世界的基本看法。但由于意志力还不够坚强,分析问题的能力尚在发展之中,所以一旦遇到困难和挫折又容易灰心、颓丧,或者会出现理智不能驾驭感情的现象。

这就要求教师一方面搞好教学之外,要密切注意学生的心理变化,使他们在学好知识的同时。有个健康的心理发展。要和学生一起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他们有一个平和而又激情的生活,使他们享受成长的快乐。

我从事六年级教学已有几个年头,在每接一个班时,我都作好学生的心理档案,把他们的点滴变化记录在案,以便更好的展开教育。利用周会和队会时间开展活动,让学生通过活动创设情景,提出问题。主要目标是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心理水平,也让老师了解学生的心理水平。通过师生共同分析、思辨,研究如何解决问题。主要目标是使学生转变观念,在潜移默化中接受行为训练,从而提高心理素质。如,我发现男女学生之间有书信往来,而且有同学风言风雨,于是我问孩子们什么是爱,你对爱有什么解释?我告诉孩子们喜欢一个人是很正常的事,不必为之大惊小怪。关键中怎么理解。怎么认识。我说:“孩子们,我爱你们,你们也爱我,是不是?这是不是很正常的事?是!那么男女孩子之间有一种交往,在异性方面表现自己,互相取悦、吸引,是健康的性心理。青春期异性交往,这种情况是生理发育的正常现象。记住,春天的事情春天做,秋天的事情等到秋天再做!我们要为美丽而努力!好好学习!”

情感世界充满风暴 常常表现出幼稚的感情冲动和短暂的不安定状态,孤独、优伤、激动、喜悦、愤怒微妙地交织在一起,组成一个强烈、动摇和不协调的情感世界。在今年开学几周内,我发现一个平时很爱说话的学生有一种反常,他有几次遇到心里不高兴或者与同学发生冲突时,就以头撞墙,或者瘫到在地上不起来。我知道这孩子是心理上有问题,不知如何去发泄情绪。于是,一方面单独给孩子作工作,让他知道人生中可能会遇到很多不如意,遇到很多坎坷,要学会接受,要学会发泄,要学会正确的调节和制自己的情绪。而后我又给其家长谈话,让家长有所重视,来共同引导孩子,正常发展。

对于学生日益广泛 求知欲与好奇心强烈,富有理想,热爱生活,积极向上,乐于参加各种创造性活动,对于竞争性、冒险性和趣味性的活动乐不知疲的特点,我就随机安排组织活动:如读书赛,唱歌小赛场,小能手等活动来给他们一展风采的机会。或者安排活动来对学生心理进行训练。只要把握好学生的心理特点,大家不妨在教给学生的同时,来对学生上的关注,相信大家的说法会有所改变的。我想六年级的学生会好管的!

六年级的教师可能都有相同的感受:六年级的学生不好管。学生表现出来的是一种莫名的躁动:不听老师的说教,自由行动。其实并不奇怪,这就是学生进入青春期的表现,只要正确的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相信六年级的学生并不难管。

青春期通常称为青春发育期,是少年向成年过渡的阶段,相当于小学后期和整个中学阶段,一般指11-19岁年龄阶段,其中十一二岁至十四五岁为少年期(青春早期),十四五岁到十八九岁为青年初期(青春期)。六年级的学生就处于青春早期。在这个时期,心理特点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的自主意识逐渐强烈,喜欢用批判的眼光看待其他事物,有时甚至还对师长的正当干涉感到反抗抵制。情绪不很稳定。造成这种情况的最主原因,是青春期的生理发育与性的成熟。因此,注意调节和控制自己情绪十分重要。

2.对异性的关注。希望异性关注自己并受到异性喜爱,喜欢和异性在一起。我们常常会见到这样一些现象:有女孩子在场,男孩变得格外兴奋,以“男子汉”的姿态博取女孩子的喜爱;与男孩子交往,女孩子更爱打扮,眉目传情,故作姿态,以引起男孩子的注目。在异性方面表现自己,互相取悦、吸引,是健康的性心理。

3、个体心理的发展。青春期中,人的记忆力增强,注意力容易集中、敏锐,特别是由于抽象思维逻辑思维能力的大大加强了,不但兴趣、爱好变得更加广泛、稳定,而且渐渐形成了看待事物的标准,使自我意识、自我评价和自我教育的能力也得到了充分发展,初步形成了个人的性格以及人生和世界的基本看法。但由于意志力还不够坚强,分析问题的能力尚在发展之中,所以一旦遇到困难和挫折又容易灰心、颓丧,或者会出现理智不能驾驭感情的现象。

这就要求教师一方面搞好教学之外,要密切注意学生的心理变化,使他们在学好知识的同时。有个健康的心理发展。要和学生一起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他们有一个平和而又激情的生活,使他们享受成长的快

六年级作为小学最高年级,有它的特殊性,教育教学中,建议老师把握六年级的特殊性,因势利导,切实做好毕业班的工作。

心理分析一:“大哥大姐”的心理。当新六年级的孩子返回学校,站在操场上时,他们会突然发现一个现象:他们的位置变了,一直需要仰望的那些哥哥姐姐们不见了,刹那间自己成为了全校学生中个头最高、年龄最大、资格最老的人了。这样的发现使他们很兴奋,由此带来的心理变化是:信心增强了,内心涌起了一种作为哥哥姐姐的榜样意识,每个人都想做出个样来,证明自己是全校“最高年级”的一份子。这是一种非常正常的、健康的、向上的精神动力。

建议一:开学初抓住教育契机,以“做好榜样”为主题,让同学们谈谈进入六年级的感受,号召同学们时时处处做其他年级同学的榜样。日常生活学习中常用正向引导,如“这是哥哥姐姐的样”,“不愧是全校最高年级的同学”。但要忌讳以榜样为说辞,挖苦讽刺学生,那样不但失去了很好的教育契机,而且给孩子带来心理上的压力。

心理分析二:进取心、责任感与紧迫感、压力感同时增大。这两种心态是非常正常的六年级孩子心理。几乎每个孩子都能清醒地认识到,再过一年,他们即将面临求学路上的一次重要的转变——升学、择校。这是一个不容回避的事实。这样的变化既使他们感到要努力实现自己的愿望,担负起人生转折的重担,增强了进取心与责任感,又会使他们有时感到焦躁、困惑、怀疑、犹豫„„

建议二:面对升学这个特殊而又敏感的话题,老师要做到4个方面。

1、引导学生既要重视这一次求学路上重要的变化,更要引导孩子有更高远的追求。面对重要的问题,要有重视的心理,有适当的压力,这是非常必要的。我认为可以客观地告诉孩子们他们进入中学的途径,并希望他们通过努力进入一个相对好的初中,目的是享受更好的教育资源。同时要明确学习目的:学习不是为了考试,考试只是对一个阶段学习的检验。学习是为了自身的完善与提高,学习本身就是最美好的事情。

2、不要用“升学”这件事吓唬孩子。“择校”“升学” 等词汇不要轻易说出口,更不要以此吓唬孩子。吓唬只能给孩子带来恐惧和更大的压力,不但不能促进孩子的上进心,反而造成其紧张与焦虑,结果适得其反。老师要把目标隐含在心里,不必把自己的紧张情绪写在脸上,多鼓励孩子,给他们信心和希望,为他们营造宽松的、积极地学习氛围。

心理分析三:青春期的特殊心理。进入六年级的孩子,生理上的变化相对前几年比较明显。少数男孩女孩性别特征已经体现明显。部分男孩嗓音变粗,喉结显露;部分女孩生理期来临。随着身体的变化,孩子的心理也随之发生变化。(1)孩子的自我意识增强。他们看起来不像原来那样“听话”,对人对事都有自己初步的看法,不再轻易服从于他人的指令。(2)逆反心理不同程度存在。男孩往往释放出来,表露在外在:与人争辩、对抗;女孩常把想法埋在心底,跟自己的朋友交流。(3)他们对老师、学校、社会具有了初步的判断与评价。(4)男女生之间的关系有了微妙的变化:之一,有意疏远,如音乐课上不愿与异性坐在一起,羞于拉手等身体接触的行为;之二,对异性有朦胧的好感,常常被他人定义为“初恋”。

建议三:面对青春期来临或即将来临的孩子,要格外地理解、倾听、宽容。当平日看来很乖的孩子,突然和同学吵了起来,或者和老师“对抗”起来,千万不要大惊失色,然后使用高压的态度,这样只能使事情变得更加糟糕。当听到男女孩子之间有相互爱慕的事情时,千万不要大惊小怪,因为这是男女孩子非常正常的心理。每个正常的少年都将经历这个过程,只是时间不同,或表达的方式不同罢了。记住,这是一种非常美好的而又纯洁的情感,老师要小心翼翼地保护她,而不是冷嘲热讽。建议老师多找学生个别谈心,了解他们内心的真正需求,解除他们心中的困惑;多召开同学座谈会,倾听同学们的心声,了解班级的心理动态。老师要包容孩子出现的一些“逆反”的言行,千万不要采取高压、控制的手段。

心理分析四:对母校的珍惜、依恋心理。因寄宿制的特点,孩子们的亲密关系与公办学校不同。在培根这个温馨和谐,充满关爱的大环境下,孩子们对伙伴、老师、校园充满了深厚的情感。他们知道毕业的脚步临近,心中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滋生对母校的眷恋、不舍的情愫。

建议四:抓住孩子这样美好的心理,以情感教育为纽带,教育孩子爱校园,爱同学,爱老师,珍惜在学校的美好时间。这样的美好情感如同润滑剂,很好地调节青春期时期以及孩子们面对升学的焦躁、逆反的心理。

心理分析五:因心理上的成长,孩子人格上的越来越独立,思想要越来越向往自由。在学习上的心理也是如此,要给孩子更多自主选择的空间与时间。本学期六年级自主学习最大的一个成果是:晚间不留作业,所有的时间都由孩子自由支配。这个决策受到了孩子们普遍的欢迎。开始我们还有一些担心,孩子们会无所事事。的确如此,刚开始的两周,有一些孩子确实看起来无所适从——因为长时间的捆绑与要求使他们失去了自主选择的习惯与能力。但两周的自我构建后,几乎每一个孩子都进入了一种紧张而有序的自主学习状态,他们自己制定学习计划,并认真履行。每一个人都忙得不亦乐乎,绝大多数孩子纷纷表示:晚上时间不够用了!我有很多事情要干。所以说,自主学习的真正意义在于给孩子更多的自由的支配时间,让他们自主构建。自主的学习态度、适合孩子自己的学习方法不是老师教出来的,更不是老师、家长要求出来的,自主的态度、高效的学习方法一定是孩子在属于自己的自由时间里由自己构建起来的,任何人都无法替代!所以,建议六年级的老师完全可以大胆放手!(其实,五年级也应该可以的)。

总之,六年级作为一个特殊的年段,学生出现一些特殊的心理现象,老师们要善于利用这些心理,做到因势利导,才能使工作事半功倍。一、六年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为了解小学六年级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我对我校六年级学生(共20人)进行了调查分析,抽样调查的样本(20人)中男学生约占60%(13人),女学生约占40%(7人),以进行纵向和横向的比较。调查分析的结果表明,小学六年级学生的心理存在十分突出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冷漠。我曾做过多次跟踪调查:一是通过现场观察,二是采用量表测试。调查结果显示:看电视遇到伤心、感人的情节,男同学有41%、女同学有34%的不会流泪,或认为那是假的而无动于衷。

2、孤独。通过随机调查,发现30%的学生与同龄人在一起时未感到快乐,其中12%的学生感到不合群、孤独。MHRSP(小学生心理健康评定量表)测量中“交新朋友困难”、“在集体场合适应困难”、“不能融洽地与同学相处”的评定分别为8%、16%、11%。

3、自卑。由于教育问题的累积、学生家庭及自身条件的限制,有一部分学生,始终认为自己“不优秀”、“不如人”。特别是潜能生,自卑感特别重。在他们的心里,失败的阴影笼罩着;在他们的脸上,看不到灿烂的笑容。他们把失败归因于“自己笨”或“题目难”。通过走访调查,发现有上述症状的小学生比例高达32%,这种现象随年级升高呈递增

态势。

4、敌对。小学六年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差,往往不能正确对待批评、委屈、挫折,常表现出“逆反”、“小气”等心理,或出现与教师、家长、同学相对立的现象,甚至出现攻击性行为。通过座谈、观察发现,15%-25%的学生会在别人踩了一脚时予以报复,包括语言上的(骂)和有形的(反踩一脚)行为。在学习、活动方面,21%的小学六年级学生没有树立正确的竞争、合作意识,15%的学生会因别人的学业、比赛成绩超过自己而妒忌或产生故意找碴行为。二、六年级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对策及探讨

1、“孤僻”心理指导对策。不少小学六年级学生处于青春前期,他们心理上常常表现出闭锁性,内心世界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但又不轻易表露出来。由于个别六年级学生家庭父母离异或其父母外出务工长时间与父母分离以及社会环境、自身性格、遗传因素的影响,其行为表现为喜欢独处、性情孤僻。在教育中,要多开导,共同树立起“面对现实、积极生活、阳光总在风雨后”的态度,在群体中,努力缩短与这类学生交往的心理距离,让其体验到来自他人的温暖和关心。

2、“逆反”心理指导对策。六年级青春期学生正处在心理上的断乳期,随着身体的迅速发育、自我意识的明显加强,独立思考和处理事务能力的发展,在心理和行为上表现出强烈的自主性,总想让自己的主张、观点得以表现,常常表现出“逆反”、“小气”的心理。还有的学生,兴趣、爱好不广泛,个别人甚至与教师、家长产生了对立心理。针对这类学生,要关心、爱护、体贴他们,缓和对立情绪,进行心理沟通,“动之以

情,晓之以理”,使其进行正面的调整和改正。

3、“挫折”心理指导对策。我认为,学生心理挫折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复杂的,既有社会、家庭、学校、周围环境等外部原因,又有诸如生理及心理等内部原因。如何引导受挫学生战胜自我,从挫折中解脱出来?可采取以下方法进行疏导:帮助学生提高思想认识,正确看待挫折;把受挫学生当作朋友,静听其言,让他们倾诉委屈、忿懑、牢骚,再耐心说服、诱导,帮助其走出心理沼泽,使情绪恢复常态。同时要注重心理诱导,以情感人,以理服人,给予信任,寄于希望。

总之,受挫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们的方法也要多种多样,不能千篇一律,应因人、因事而异,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第二篇:(六年级)小学生心理案例分析报告

学生心理案例分析报告

一、案例基本情况

郝#,男,12岁,小学六年级学生。该生从小长期跟爷爷奶奶生活,对他很是溺爱,总是欺负周围地同学,总以强者形象出现,无缘无故地,就打同学一巴掌或踢同学一脚。上课时有话就说,不认真听课,令老师极其头疼。

二、综合分析与诊断该儿童目前要解决地主要有三方面问题:1、攻击性行为;

2、人际关系;3、学习适应性。

为什么会有这些问题,具体分析如下:

攻击性行为:

本案中地“攻击性行为“是因为溺爱导致这种打人地行为,让他在认知上强化了这种行为地合理性。

人际交往问题:

该儿童地人际交往问题与他地攻击性行为密切相关。攻击性行为可能使他本人少受了“欺负“,但却引起了同学地“注意“,这些行为也就形成了他在别人眼中地“不良形象“:动不得、说不得、脾气大、爱打人、即使有些行为是暗示“我想跟你们玩“,但“打“地方式是不被认同和接受地。

学习适应性:

现该生学习没有多大地进步,这是发展过程中地适应不良表现。这除了影响行为与人际协调外,还有对学习态度和方法等方面地影响。

目前,该生所面临地学习问题主要是如何调整好情绪,给予学习相应地注意力,提高上课效率,并且这也是促进人际关系地重要方面。在行为上给予积极地建议与指导,两者结合才可能取得预期地效果。

三、进行引导措施

1、询问基本情况。

2、向家长反映该生地在校表现,表明想教育好其儿子地心意。

3、向父母了解孩子地成长过程,尤其是重大事件;

4、与孩子交谈,探寻孩子地心理矛盾及思想意愿;

着重让孩子表达“当时怎么想,想怎么做,感觉如何“,目地一在于让孩子宣泄;二在于让父母学习与演练与孩子地沟通;三可以顺势引导家长如何做更好,做好共同教育工作。

5、让孩子找出班中最受欢迎地学生,让他明白如何与同学相处,做个受同学欢迎地人。

6、指出继续努力地方向:继续自我监督与控制。

7、制定行为目标,加强自我管理能力。

第三篇:小学生心理个案分析

小学生心理个案分析

王武,四年级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上课思想不集中,总是做小动作,作业经常不按时完成,只有老师或家长盯着才勉强动笔。对于老师和家长的告诫,他也不怎么理会。

针对小王同学的这种情况看来,是产生了明显的厌学情绪。我主要采取以下的措施进行帮助他:

一、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的

小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学习应该是学生自己的事情。但是很多学生把学习当做老师和家长的事,为了完成任务而应负了事,因此,有很多抵触行为,讨厌学习。因此,我引导他明白:“为什么学习”,“学习是为了什么”,利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让学生说一说自己为什么学习,然后讨论哪些同学回答得更有意义,哪些意义不大,让大家辩一辩,选一选。明确学习目的,使得该生玩自觉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二、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1、挖掘特长。王同学美术功底不错,美术老师积极推荐他参加相关的兴趣活动,在不断“刺激”中改变他讨厌学习的心理。

2、耐心辅导。很多厌学的学生往往是由于学习跟不上,经常受到老师的批评、家长的责怪以及同学的轻视,而自认为没什么希望了,便丧失了学习兴趣。因此,我和其他班科任老师互相配合,耐心地帮助他辅导功课,使他在感受温暖的同时,端正学习态度,从而逐步提高学习成绩。学习成绩提高了,学生才会自信起来,学习兴趣才会慢慢浓起来。

3、树立榜样。我经常给学生讲述伟人学习的故事,让他们借阅书籍,使学生意识到学习是重要的,学习能使人变得更聪明,催人奋进。班级中也树立起学生榜样,用榜样的力量去感染他。

三、呼唤家庭的力量

学生对学习没有兴趣,学习成绩不好,父母往往难逃其咎,有些父母孩子作业一有问题,只知道打骂,如果考试考不好,极个别家长甚至会对孩子进行拳打脚踢。殊不知长期缺乏关爱的家庭生活,只会使孩子的厌学情绪越来越强烈。我在家访中与学生的父母进行沟通,建议家长多注意孩子的感受,不能只一味打骂,要善于交流,听听孩子内心的想法。要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多给孩子精神上的支持,使之懂得“爱拼才会赢”的道理。

一段时间下来,该生的学习兴趣明显提高,上课时偶尔也能举手发言,作业也比较自觉的完成,老师看在眼里,喜在心上。

第四篇:小学生心理案例分析

小学生心理案例分析

一、案例

刘力文,男,9岁,小学三年级学生。该生从小跟爷爷生活,对他很是溺爱,总是欺负周围的同学,总以强者形象出现,无缘无故的,就打同学一巴掌或踢同学一脚。上课时有话就说,不认真听课,令老师极其头疼。

二、综合分析与诊断

该儿童目前要解决的主要有三方面问题: 1.攻击性行为; 2.人际关系; 3.学习适应性。

为什么会有这些问题,具体分析如下: 1.攻击性行为:

本案中的“攻击性行为”是因为溺爱导致这种打人的行为,让他在认知上强化了这种行为的合理性。2.人际交往问题:

该儿童的人际交往问题与他的攻击性行为密切相关。攻击性行为可能使他本人少受了“欺负”,但却引起了同学的“注意”,这些行为也就形成了他在别人眼中的“不良形象”:动不得、说不得、脾气大、爱打人、即使有些行为是暗示“我想跟你们玩”,但“打”的方式是不被认同和接受的。

3.学习适应性:

现该生学习没有多大的进步,这是发展过程中的适应不良表现。这除了影响行为与人际协调外,还有对学习态度和方法等方面的影响。

目前,该生所面临的学习问题主要是如何调整好情绪,给予学习相应的注意力,提高上课效率,并且这也是促进人际关系的重要方面。在行为上给予积极的建议与指导,两者结合才可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三、进行引导措施

1、询问基本情况。

2、向家长反映该生的在校表现,表明想教育好其儿子的心意。

3、向父母了解孩子的成长过程,尤其是重大事件;

4、与孩子交谈,探寻孩子的心理矛盾及思想意愿; 5着重让孩子表达“当时怎么想,想怎么做,感觉如何”,目的一在于让孩子宣泄;二在于让父母学习与演练与孩子的沟通;三可以顺势引导家长如何做更好,做好共同教育工作。

6、让孩子找出班中最受欢迎的学生,让他明白如何与同学相处,做个受同学欢迎的人。

7、指出继续努力的方向:继续自我监督与控制。

8、制定行为目标,加强自我管理能力;

案例:

该同学一出世就因父母要上班,特别是母亲常常要加夜班而被寄养在外婆家,跟唯一的阿姨相处融洽,情同母女。外婆因为家务繁重,对她主要采用了听之任之的教育方法,使她生活自理能力较强,而学习习惯较差。后来,父母离异,家庭经济状况较差,母亲从原单位下岗后来富阳打工,她随母亲转校借读,住在阿姨家,阿姨视之如同己出。就读的小学是一所普通城镇小学,划片招生,就近入学,但因实际需要,招收了一部分借读生。所以班里的学生层次复杂。班主任又是一位刚分配不久的新老师,管理经验不足。案主因形成了不良的学习习惯,学习成绩较差,成了一个老师、同学嫌弃的双差生。他们的某些言行在徐身上产生一些负面影响。进入新学校以来,案主的外在表现比较浮躁,上课思想易开小差,爱和别人说话,经常听不懂老师的讲课,就不愿意听,作业错误率高,经常受到任课老师的训斥。作业也不怎么完成,作业做不做,考试成绩高低都无所谓,老师批评也无动于衷,经常被同学嘲笑,是一个大家都不喜欢的人。身材偏矮偏胖,也成了大家讥笑的话题。

心理原因分析与诊断

(一)原因分析:

1、缺乏母爱

因案主成长环境的特殊性,其母跟她相处的时间不多,相互缺乏沟通。因夫妻离异,母亲觉得这个孩子是个累赘,又因工作不顺心,常常瞒着阿姨拿孩子当出气筒。而阿姨觉得她特别可怜,尽量满足她的要求,凡事包办代替,致使案主误以为父母不喜欢她,养成了一种逆反心理,而对阿姨产生了一种依赖,坚信阿姨对自己会百依百顺。

2、自尊心过多地受到伤害,变得麻木

案主自上学起,由于表现不好,成绩差,就经常受到指责、批评,而得到的表扬很少,几乎没有。因此,她对批评之类已经习惯了。

3、自卑感强烈,助长了虚荣心 “笨猪”、“活死尸”、“没出息”等言语,在案主脑海中留下深深的印象,也深深地打击了她的自信心,她产生了破罐子破摔的想法,同时又希望有机会改变现状,虚荣心变得强烈起来。

4、社会环境的影响,对前途无信心

现今的大多数学生都是独生子女,父母视为掌上明珠,生活上无微不至地照顾,经济上有求必应,零花钱随心所欲的花。而她因家庭、经济的特殊性,心想自己就是努力一下也不会有什么好结果的,还不如过一天算一天,管它将来呢。

(二)诊断:

家庭。差。

一、基本情况:

黄同学

12岁 成绩中下 寡言少语

二、背景资料:

黄同学在小学二年级时出于好奇偷了一块电子手表,之后受到母亲的打骂,他认识到了错误并进行改正。在此事件后,黄同学的母亲仍揪住此事不放,一旦黄同学稍有不对,就拿这件事来讽刺他,还在左邻右舍前令他难堪。因此,黄同学害怕母亲,在心里有些恨妈妈,但从不顶撞,因为黄同学不想妈妈让伤心。在家的言行举止都很小心翼翼,稍有不对就会遭到白眼和辱骂。于是,他很害怕回家。他还觉得在家里,母亲并不爱他,他对这个家充满了厌倦,认为自己是这个家庭中多余的一员。因此,他无时无刻不想逃离这个家。黄同学对家庭的害怕影响了他在学校的正常生活,尽管换了环境,可他内心还是有不可跨越的一道心理障碍。

三、案例分析

黄同学由于被母亲打骂而讨厌回家,这是从一般的眼光来看的。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黄同学所表现出来的厌家,害怕同学的谈论,必然是有自身的心理原因。自卑心强的人,对自己的评价过低,办事缺乏信心,处处感到不如别人,悲观失望甚至对那些稍加努力就可以完成的任务,也往往会因自叹无能而轻易放弃。自卑心理形成原因比较复杂,既有个人生理、心理上的原因,也有家庭、学校和社会因素的影响。母亲的责骂与毒打、同学的嘲笑、邻居说长论短,都增加了黄同学的心理压力,诱发自卑心理。黄同学总以为处处矮人一截、是千古罪人。黄同学母不懂得如何尊重他的自尊,几年来,黄同学的自尊屡受挫折,因羞耻感和屈辱感地不断加强,导致自我否定意识的形成与发展,表现为消极的自我评价。随着消极的自我暗示不断出现,智能水平逐渐下降,逐渐形成逃避现实、离群索居的孤僻性格,谨小慎微、容忍退让的懦弱性格。

四、干预措施与辅导过程

为了帮助黄同学面对现实,改变对自己所犯错误的看法,使他真正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关爱,同学们的尊重和理解,打消他的自卑心理、重建自信心,拓展看待事物的角度和深度,重树健康、科学和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我与王同学进行了长期的交流,取得了黄同学的信任,并实施了以下辅导方案:

在整个辅导过程中,共分四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解决的是黄同学对“偷窃事件”的认知,建立他对我的信任感。这一步花了一个星期。在与黄同学的交谈过程中,黄同学大多数面带微笑的,但这个笑不是发自内心的。因为,在说到家时,他就显得很失落、很无助,笑的也很牵强。我没有因为他曾偷过手表而瞧不起,贬低他。我给予了他赞赏的目光,感谢他对我的信任。于是,他哭了,因为他在我这里受到了应有的尊重和关心。在此后的日子里,我都主动和他打招呼,鼓励他与父母多沟通,减少误会。

第二阶段是处理黄同学与母的关系,这一问题在六星期后得到解决。为帮助黄同学改变对事件的看法,提高他的自信心,使他走出“千古罪人”的阴影,我到黄同学的外婆家进行家访,了解到黄同学在她们眼中是个活泼、开朗、懂事的孩子,而现在变得沉默、寡言了。外婆是黄同学心中最可亲可敬的长辈,他爱外婆一家,很想去玩,而且只有在外婆家里,他才会感到自己是个快乐的孩子,可又怕妈妈会阻止他,会骂他,内心非常痛苦和矛盾。为此,我找了黄同学的外婆,让他们进一步了解王同学的想法,并适当地给他以鼓励和支持。亲情的呼唤是无法替代的。在这几次家访中我也了解到黄同学的母亲确实如黄同学所述,在黄同学面前老是揭他的伤疤。事情都过去好几年了,作为黄同学的母亲却仍将此事时刻挂在嘴边。

我想要解决黄同学的问题,最关键的问题是让他感到在母亲的眼中,他还是受母疼爱的孩子。于是,我又去了黄同学的家,这是一个非常淳朴的家。黄同学的母亲说他不爱玩,较深沉,老喜欢独自一人。言谈之中流露出一点失意。我与他们谈了黄同学在家的感受,也谈了他的自卑心理以及他们平时责骂对他的伤害,还与他们谈了青少年的心理特征:渴望受到尊重,极要面子。因此,对小孩的批评要有理有据,否则极容易自暴自弃或造成不健康的心理。黄同学母说他们不知道黄同学有这些想法,有时在邻居面前也骂他,可能是因为是男孩不要紧,太不顾及他的感受。他们保证以后不再拿旧事来伤害黄同学的自尊心。他们说他们是爱黄同学的。这样,通过家访,得到了黄同学母的积极配合,使黄同学又有了一个温馨的家庭氛围。

第三阶段是创造轻松和谐的课堂班级氛围,减轻黄同学的心理压力,并获得自我价值的体现,这一步与前者同时进行。为了尽量排除黄同学的自卑心理,我给他安排了一项工作,即每星期一、三的读报写字课由他来带领大家学习。黄同学的学习成绩属于中上水平,关键是黄同学的自我评价过低,因而在班中我开展了多次心理导向课,目的是让他能正视自己,接纳自己,六星期后我安排了“自我解剖——优缺点投向我”一课。当然这一课的设置必须考虑到黄同学的性格以及实际承受能力。当我要求“谁愿意说说自己最烦恼的事?”时,黄同学第一个举手,当着30位同学的面说出了曾犯的错。此时,整个教室沉默了,沉默之后同学们给黄同学的勇气与坦诚以热烈的掌声。课后,他说:“老师,现在我感到从未有过的轻松,原来是我想的太多了。”经过这次活动,黄同学对自己的评价越来越清晰,越来越科学,他已认识到自己是受同学们欢迎的。

第四阶段是对黄同学的耐挫力培养,花时五个星期。在这过程中,有时黄同学成绩考差了,老师点名批评;或受到同学的指责时,引导他合理利用心理防御机制,促进心理上的平衡。

小莉是个处事果断,遇事有主意的女同学,但是,十分任性,脾气暴躁,小指甲时常要发挥作用,她平时对同学说话也是相当不客气,因而很多同学宁可躲着她,也不愿和她发生冲突。对于这一点,小莉是心知肚明的,她自己也很苦恼。前几天她一个大个子的男同学又发生了一点不愉快,本是件小事,但她却将这点邪火就撒到了临桌同学身上,一连几个指甲血印落在了同学胳膊上,临桌同学一手未还,同学们见此情景都愤愤不平,纷纷对小莉进行指责、批评。在这种情况下,小莉采取默不作声作为消极抵抗的办法。

心理分析: 这些不良习惯的形成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从主观上分析:小莉自尊心强,但心理承受能力较差;从客观上分析:小莉的父母在她三岁时离异,从小她就有一种自卑心理。在小学时又曾因此而受到同学和朋友的冷嘲热讽。但这些情况由来已久,为何今天小莉反映如此强烈呢,更何况班中从未有人因其父母离异而冷落她。下课后老师主动了解了一些情况,有两个原因:其一,小莉从小都寄宿,刚刚开始走读学习,很不适应,为此,她心里烦躁时常发火;其二,新学期伊始,她希望改变和同学的关系,克服自己的性格缺点,但越急越不能自控。原来今天的事是个导火索,看来,事情的发生绝非偶然,不能草率处理。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又做了一番理性的思考:根据同学反映的情况,不能单纯的认为是小莉任性骄横, 同时存在着青春焦虑期的一些心理因素,因为,初中三年级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正处在心理叛逆时期,作为老师不能采取训斥的态度,应循循善诱,妥善处理.。应对策略:

1、以爱做原动力倾心交谈:

倾听: 小莉对此事的想法,请她做一下自我分析;分析:由于平时养成了任性骄横的不良习惯,所以,当个人利益受到侵害时,不能考虑同学的感受,这样做不是少年君子的作风,问题非但没有得到解决反而伤了他人和集体,发火也有害于身心;

点播: 女孩子应该落落大方,应有一颗宽容之心,遇事要沉着冷静,伤害别人既不能解问题, 又伤了友情,也显得缺少君淑女风范.当遇到一些风言风语时,可以置之不理,也可以向老师或家长反映,争得他们的帮助;

鼓励:面对家庭的不幸,烦躁、赌气都会无济于事,要勇于战胜自我的自卑心理。

2、以爱做原动力激发爱的情感:

召开恳谈会 邀请平时与A接触较多的小伙伴坐在一起,从不同的角度谈一谈大家对小莉的关爱, 小莉也讲述了自己的感受感动之余, 小莉主动提出要在班上向大家道歉,并且表示今后要把自己的爱献给同学,把快乐带给同学。

召开主题班会 题为“愿同学之间多一分爱,多一份情”,会上同学们以这个突发事件为载体,围绕着“爱”这个核心畅谈了对爱的理解,对爱的感受以及我们应该如何付出爱。除此,大家还讲述了一些同学之间爱的故事。最后,班会在合唱的《爱之歌》声中结束。心理个案感悟

一阵风雨过后,彩虹总会出现。小莉也引起我们的深思:教育的确是门艺术,当遇到突发事件时不可鲁莽的草率的去处理,要注重调查研究,分析与突发事件相关的主客观原因,尤其不可忽略种种心理因素。在处理的过程中要以爱的教育为主线,从激发爱的情感入手,采取适当的方法这样方能收到预想的教育效果。

第五篇:小学生心理案例分析

金洲小学学生心理案例分析

张斌琦

一、案例

蒋某,男,8岁,小学二年级学生。该生从小跟爷爷奶奶在家生活,很少见到父母,对父母缺少依恋。别人老是欺负他,父亲怕他吃亏,叫他回击欺负他的人,渐渐地,他由一个受他人欺负的人转为一个欺负他人的人,由一个弱者变成一个大“天王”,令老师极其头疼。该生学习成绩差,性情怪异,很难与同学相处。手脸总是有污秽;总是欺负周围的同学,总以强者形象出现,无缘无故的,就打同学一巴掌或踢同学一脚,要不就咬人。上课时有话就说,没有留心听课、认真思考、举手回答的习惯。

二、综合分析与诊断

该儿童目前要解决的主要有三方面问题: 1.攻击性行为; 2.人际关系; 3.学习适应性。

为什么会有这些问题,具体分析如下: 1.攻击性行为:

本案中的“攻击性行为”的最初形式是“被打”,而他打小朋友是角色的转换,父亲的错误引导导致 “强者打人”与“弱者挨打”的体验在认知上让他强化了这种打人的行为,让他在认知上强化了这种行为的合理性。2.人际交往问题:

该儿童的人际交往问题与他的攻击性行为密切相关。攻击性行为可能使他本人少受了“欺负”,但却引起了同学的“注意”,这些行为也就形成了他在别人眼中的“不良形象”:动不得、说不得、脾气大、爱打人、即使有些行为是暗示“我想跟你们玩”,但“打”的方式是不被认同和接受的。3.学习适应性:

现该生学习没有多大的进步,这是发展过程中的适应不良表现。这除了影响行为与人际协调外,还有对学习态度和方法等方面的影响。

目前,该生所面临的学习问题主要是如何调整好情绪,给予学习相应的注意力,提高上课效率,并且这也是促进人际关系的重要方面。在行为上给予积极的建议与指导,两者结合才可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三、进行引导措施

1、询问基本情况。

2、向家长反映该生的在校表现,表明想教育好其儿子的心意。

3、向父母了解孩子的成长过程,尤其是重大事件;

4、与孩子交谈,探寻孩子的心理矛盾及思想意愿;

5着重让孩子表达“当时怎么想,想怎么做,感觉如何”,目的一在于让孩子宣泄;二在于让父母学习与演练与孩子的沟通;三可以顺势引导家长如何做更好,做好共同教育工作。

6、让孩子找出班中最受欢迎的学生,让他明白如何与同学相处,做个受同学欢迎的人。

7、指出继续努力的方向:继续自我监督与控制。

8、制定行为目标,加强自我管理能力;

案例:

该同学一出世就因父母要上班,特别是母亲常常要加夜班而被寄养在外婆家,跟唯一的阿姨相处融洽,情同母女。外婆因为家务繁重,对她主要采用了听之任之的教育方法,使她生活自理能力较强,而学习习惯较差。后来,父母离异,家庭经济状况较差,母亲从原单位下岗后来富阳打工,她随母亲转校借读,住在阿姨家,阿姨视之如同己出。就读的小学是一所普通城镇小学,划片招生,就近入学,但因实际需要,招收了一部分借读生。所以班里的学生层次复杂。班主任又是一位刚分配不久的新老师,管理经验不足。案主因形成了不良的学习习惯,学习成绩较差,成了一个老师、同学嫌弃的双差生。他们的某些言行在徐身上产生一些负面影响。进入新学校以来,案主的外在表现比较浮躁,上课思想易开小差,爱和别人说话,经常听不懂老师的讲课,就不愿意听,作业错误率高,经常受到任课老师的训斥。作业也不怎么完成,作业做不做,考试成绩高低都无所谓,老师批评也无动于衷,经常被同学嘲笑,是一个大家都不喜欢的人。身材偏矮偏胖,也成了大家讥笑的话题。

心理原因分析与诊断

(一)原因分析:

1、缺乏母爱

因案主成长环境的特殊性,其母跟她相处的时间不多,相互缺乏沟通。因夫妻离异,母亲觉得这个孩子是个累赘,又因工作不顺心,常常瞒着阿姨拿孩子当出气筒。而阿姨觉得她特别可怜,尽量满足她的要求,凡事包办代替,致使案主误以为父母不喜欢她,养成了一种逆反心理,而对阿姨产生了一种依赖,坚信阿姨对自己会百依百顺。

2、自尊心过多地受到伤害,变得麻木

案主自上学起,由于表现不好,成绩差,就经常受到指责、批评,而得到的表扬很少,几乎没有。因此,她对批评之类已经习惯了。

3、自卑感强烈,助长了虚荣心

“笨猪”、“活死尸”、“没出息”等言语,在案主脑海中留下深深的印象,也深深地打击了她的自信心,她产生了破罐子破摔的想法,同时又希望有机会改变现状,虚荣心变得强烈起来。

4、社会环境的影响,对前途无信心

现今的大多数学生都是独生子女,父母视为掌上明珠,生活上无微不至地照顾,经济上有求必应,零花钱随心所欲的花。而她因家庭、经济的特殊性,心想自己就是努力一下也不会有什么好结果的,还不如过一天算一天,管它将来呢。

(二)诊断:

家庭教育的不当,老师的偏心,同学的嫌弃,社会环境的压力使案主心理严重失衡,产生了自卑、虚荣、叛逆、脆弱等心理偏差。

一、基本情况:

黄同学

12岁 成绩中下 寡言少语

二、背景资料:

黄同学在小学二年级时出于好奇偷了一块电子手表,之后受到母亲的打骂,他认识到了错误并进行改正。在此事件后,黄同学的母亲仍揪住此事不放,一旦黄同学稍有不对,就拿这件事来讽刺他,还在左邻右舍前令他难堪。因此,黄同学害怕母亲,在心里有些恨妈妈,但从不顶撞,因为黄同学不想妈妈让伤心。在家的言行举止都很小心翼翼,稍有不对就会遭到白眼和辱骂。于是,他很害怕回家。他还觉得在家里,母亲并不爱他,他对这个家充满了厌倦,认为自己是这个家庭中多余的一员。因此,他无时无刻不想逃离这个家。黄同学对家庭的害怕影响了他在学校的正常生活,尽管换了环境,可他内心还是有不可跨越的一道心理障碍。

三、案例分析

黄同学由于被母亲打骂而讨厌回家,这是从一般的眼光来看的。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黄同学所表现出来的厌家,害怕同学的谈论,必然是有自身的心理原因。自卑心强的人,对自己的评价过低,办事缺乏信心,处处感到不如别人,悲观失望甚至对那些稍加努力就可以完成的任务,也往往会因自叹无能而轻易放弃。自卑心理形成原因比较复杂,既有个人生理、心理上的原因,也有家庭、学校和社会因素的影响。母亲的责骂与毒打、同学的嘲笑、邻居说长论短,都增加了黄同学的心理压力,诱发自卑心理。黄同学总以为处处矮人一截、是千古罪人。黄同学母不懂得如何尊重他的自尊,几年来,黄同学的自尊屡受挫折,因羞耻感和屈辱感地不断加强,导致自我否定意识的形成与发展,表现为消极的自我评价。随着消极的自我暗示不断出现,智能水平逐渐下降,逐渐形成逃避现实、离群索居的孤僻性格,谨小慎微、容忍退让的懦弱性格。

四、干预措施与辅导过程

为了帮助黄同学面对现实,改变对自己所犯错误的看法,使他真正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关爱,同学们的尊重和理解,打消他的自卑心理、重建自信心,拓展看待事物的角度和深度,重树健康、科学和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我与王同学进行了长期的交流,取得了黄同学的信任,并实施了以下辅导方案:

在整个辅导过程中,共分四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解决的是黄同学对“偷窃事件”的认知,建立他对我的信任感。这一步花了一个星期。在与黄同学的交谈过程中,黄同学大多数面带微笑的,但这个笑不是发自内心的。因为,在说到家时,他就显得很失落、很无助,笑的也很牵强。我没有因为他曾偷过手表而瞧不起,贬低他。我给予了他赞赏的目光,感谢他对我的信任。于是,他哭了,因为他在我这里受到了应有的尊重和关心。在此后的日子里,我都主动和他打招呼,鼓励他与父母多沟通,减少误会。

第二阶段是处理黄同学与母的关系,这一问题在六星期后得到解决。为帮助黄同学改变对事件的看法,提高他的自信心,使他走出“千古罪人”的阴影,我到黄同学的外婆家进行家访,了解到黄同学在她们眼中是个活泼、开朗、懂事的孩子,而现在变得沉默、寡言了。外婆是黄同学心中最可亲可敬的长辈,他爱外婆一家,很想去玩,而且只有在外婆家里,他才会感到自己是个快乐的孩子,可又怕妈妈会阻止他,会骂他,内心非常痛苦和矛盾。为此,我找了黄同学的外婆,让他们进一步了解王同学的想法,并适当地给他以鼓励和支持。亲情的呼唤是无法替代的。在这几次家访中我也了解到黄同学的母亲确实如黄同学所述,在黄同学面前老是揭他的伤疤。事情都过去好几年了,作为黄同学的母亲却仍将此事时刻挂在嘴边。

我想要解决黄同学的问题,最关键的问题是让他感到在母亲的眼中,他还是受母疼爱的孩子。于是,我又去了黄同学的家,这是一个非常淳朴的家。黄同学的母亲说他不爱玩,较深沉,老喜欢独自一人。言谈之中流露出一点失意。我与他们谈了黄同学在家的感受,也谈了他的自卑心理以及他们平时责骂对他的伤害,还与他们谈了青少年的心理特征:渴望受到尊重,极要面子。因此,对小孩的批评要有理有据,否则极容易自暴自弃或造成不健康的心理。黄同学母说他们不知道黄同学有这些想法,有时在邻居面前也骂他,可能是因为是男孩不要紧,太不顾及他的感受。他们保证以后不再拿旧事来伤害黄同学的自尊心。他们说他们是爱黄同学的。这样,通过家访,得到了黄同学母的积极配合,使黄同学又有了一个温馨的家庭氛围。

第三阶段是创造轻松和谐的课堂班级氛围,减轻黄同学的心理压力,并获得自我价值的体现,这一步与前者同时进行。为了尽量排除黄同学的自卑心理,我给他安排了一项工作,即每星期一、三的读报写字课由他来带领大家学习。黄同学的学习成绩属于中上水平,关键是黄同学的自我评价过低,因而在班中我开展了多次心理导向课,目的是让他能正视自己,接纳自己,六星期后我安排了“自我解剖——优缺点投向我”一课。当然这一课的设置必须考虑到黄同学的性格以及实际承受能力。当我要求“谁愿意说说自己最烦恼的事?”时,黄同学第一个举手,当着30位同学的面说出了曾犯的错。此时,整个教室沉默了,沉默之后同学们给黄同学的勇气与坦诚以热烈的掌声。课后,他说:“老师,现在我感到从未有过的轻松,原来是我想的太多了。”经过这次活动,黄同学对自己的评价越来越清晰,越来越科学,他已认识到自己是受同学们欢迎的。

第四阶段是对黄同学的耐挫力培养,花时五个星期。在这过程中,有时黄同学成绩考差了,老师点名批评;或受到同学的指责时,引导他合理利用心理防御机制,促进心理上的平衡。

六年级小学生心理分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