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俄石油贸易国际关系论文
中俄石油贸易中存在的深层次问题探析
摘 要:中俄作为有着漫长边界线的邻国。并且有许多共同的战略政治和经济利益。,但石油贸易也数额不大。这与俄国传统的战略中心有着很大的关系,但随着中国经济的增长,中俄间的石油贸易会进一步提到的层次。
关键词:中俄石油合作 输油管线 能源战略 经济合作
Oil trade between the deep-seated problems existing in probing Abstract :Russia as a long, boundary neighbours.And there are many common strategic political and economic interests.But oil trade also were scarce.This traditional strategic center with Russia has very big concern, but with the growth of China's economy, Russia and China trade between the level of oil further reference.Keywords:cooperation
Oil pipeline
Energy strategy
Economic coope 1 中俄石油贸易现状
我国自1993 年开始我国一开始成为石油净进口国,石油消费2002年达到2.457亿吨,排名已超过日本,成为继美国之后的第二大石油消费国。但我国石油生产增长缓慢,供需矛盾突出。预计到2010 年,中国石油需求量将超过3.5 亿吨,有可能接近4 亿吨。到2020 年,中国需要进口6 亿吨石油,是国内石油生产量的3 倍。国际能源机构 2004 年11月1日发布的《2004 年世界能源展望》指出,中国的石油进口量将从每天200 万桶增加到2030 年的每天1000 万桶,到2030 年中国对进口石油的依赖度将达到74%在中国从世界各地进口石油,寻找石油时,在我们的邻国,就有着丰富的,石油资源。中俄有绵延4300多公里的边界线,开展贸易的基础得天独厚。俄罗斯是世界上石油最主要的储存、开发国,其原油产量达4.88105亿吨(973.5万桶/日)。根据《俄罗斯2020年前能源战略》的预测,俄罗斯的石油地质储量约为440亿吨,在主要开采国中占有主要地位。俄石油未开采储量为10370亿桶,占世界总量的14.29%,未勘探蕴藏量1150亿桶,占世界总量的12.25%。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双方合作潜力非常巨大。
中国从俄进口石油约占我国进口量的11%,而且在逐年增长之中而且,输送手段主要依靠铁路送。而对输送量大,陈本低的,而有战略意义的输油管道却不感兴趣。中俄两国政府2001年9月开始,拟共同建设安加尔斯克-大庆石油管道,最终俄政府决定铺设安加尔斯克-纳霍德卡石油主管道,同时建设至中国大庆的分管道。再到后一再变更的安大线到泰纳线。,2 中俄石油贸易中存在的问题 2.1铺设输油管道始终扑朔迷离.多年来,中俄两国已签署一系列加强石油合供给和技术合作的协议,为此相关企业也做了大量工作。然而由于政治阻力、供油技术等方面的原因,俄始终不愿建设直接通往中国 主干输油管道。即使俄也伯利亚拥有丰富的石油储量。俄与中国仅有一江之隔。对于俄方所提的建设 资金问题,中方已尽最大努力,但俄依然摇摆不定!2.2对于已定好的输油计划,俄方也是没有完全实现.俄方与中方之前达成了协议,俄实际并未完成向我国大型供油计划俄对我国企业拟参与其石油业上游勘探开发的愿望始终持不欢迎态度。所以,就目前看,虽然潜力巨大,但合作有限。目前,俄罗斯政府按国家能源战略,指导企业优先考虑出口自身石油的输油管道项目有:波罗的海的海管系统,东西伯利亚-太平洋输油管道,俄北部输油主干线。尽管俄政府通过了有关实施波罗的海系统和泰纳线输油管道的政府决议,说明俄十分看重对其今后发展有重要影响的欧洲和东北亚两大区域的。但俄许多专家和部门负责人则从能否尽快获得外汇收入和“国家利益”目的出发,更倾向于大力发展波罗的海管道系统和北部输油主干线。2.3石油价格问题
有知情内部人士透露,中方和俄方存在价格问题主要在两方面:第一是供油价格的标准不统一,第二就是运费的问题。油价标准大不确定性,会使中方多支出几千万美元,原油从俄罗斯运到中国有个时差,以不同的运输地点的油价来核算总价,这之间产生的误差可能是中俄双方价格分歧的主要原因。除此以外,在运费问题上,中俄双方也存在争议。中方认为俄提出的管道运输计算距离不合理。引发上述问题的深层次原因
能源,尤其是石油资源关系 一个国家的长远战略,石油外交战略是与国家整体外交战略是相向一致, 俄罗斯能源外交是偏向于欧洲的。欧洲是俄罗斯外交传统中的重点,因此,俄的打算是明显的,即利用欧洲对其能源的依赖为筹码,来融入洲。
相比之下,亚洲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在俄罗斯外交中的地位远不如欧洲重要即便中国与俄有密切的政治联系而且市场也不比欧洲小。能源外交的情况也是如此。这也是为什么几乎是与俄欧石油产业合作同时展开的中俄石油产业合作总是进展不大的重要原因之一。中国所期待的与俄方的能源合作大项目至今少有得以顺利实现的,这与中国和俄罗斯的政治联姻极不相称。中俄能源合作难以取得重大的突破既有中国内部政府与企业、企业与企业之间缺乏统一协调的原因,也有第三国的因素,但是俄罗斯能源外交的欧洲取向、俄方尚缺乏能源外交战略却是最主要的外部不利。4 解决之道及前进展望
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对石油需求不断增长,如何调整好我国对俄石油利用和依赖方面的对策已显得越来越重要。俄方知道我国对其石油需的渴望,而且在其开辟全球多元化能源市场的战略中,始终也不敢怠慢中国。两国都有加强石油合作的愿望,因此中俄两国石油产业合作还是很有前景的。只有我们更诚意的致力与中俄石油合作,并且提升两国的经济融合度,让方实实在在的尝到与中方合作的甜头,在合作过程中我们要还要特别注意,能源合作水平与合作双方的政治、安全关系发展程度紧密相关,因此中俄两国要想实现在能源领域内的有效合作,就必须努力促进中俄关系全面健康稳定的发展。中俄经济互补性很强,在构建多极化世界,反对民族分裂,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的统一和国际反恐方面有着共同利益,在安全方面互有需求,如果双方能够从战略的高度认识到发展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重要性,那么一系列的共同利益将克服双方之间存在的矛盾,并成为推动中俄关系想前发展的强大动力。唯此中俄石油产业合作的巨大潜力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最终实现互利双赢的良好局面。结论
在经历过08年经济危机后,俄方依靠石油为收入主来源经济体系遭到了沉重的打击,而中方经济发展 全球 一枝独秀让世界各国都认识到中国要比预先更早的登上世界的中心舞台.全球的经济体系已离不开中国这一重要角色,中俄能源合作作为中国全球贸易的增长而提高.参考文献
[ 1 ] 周京奎.中俄石油产业战略合作的基础、契机及模式[ J ].世界经济研 究, 2005(2).[ 2 ] 秦宣仁.能源外交和能源战略[ J ].国际贸易, 2005(2).[ 3 ] 王高峰.20世纪末期以来的俄罗斯能源外交[D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 所, 2007.[ 4 ] 郭凤臣.论中国与俄罗斯的油气合作与开发[D ].东北师范大学, 2007.[ 5 ]郝瑞彬、王伟毅,21 世纪中国石油安全与中俄石油合作[J].中国矿业, 2006(3).[ 6 ]王遒,俄罗斯大国崛起启示录[J].中国经济评论,2008(6).[ 7 ] with [J] 2002,5:54, Siberia
第二篇:中俄石油贸易相关文献综述
中俄石油贸易文献综述
中国,作为经济增速举世瞩目的发展中国家之一,对石油资源的需求随着经济的增长迅速扩大,石油安全已经成为中国保障经济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战略问题。俄罗斯与我国地缘相邻,而且石油资源丰富,石油开采的出口潜力巨大,因此与其开展石油贸易合作对中国的石油安全战略有重要意义。
中俄双方都认为,当今两国关系达到前所未有的高水平。二十多年来,中俄关系不断跃上新台阶,尽管地缘政治与安全因素起着重要作用,但从长远来看,要巩固与发展建立起来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还必须借助两国高水平的经贸合作,提高两国之间经济利益的依存度。而两国之间的能源合作,是经贸合作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一、中俄石油合作的研究综述
路虹在中苏石油合作——发展中国家联合自强典范[N].国际商报,2009-10-15(E01)提到,俄罗斯作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刚走出低谷,有所发展,但国内对石油产业的投资还很不足,俄罗斯石油产业急需引进外资。外资的引进即可以给俄罗斯石油工业带来新的生机与活力,还可以使俄罗斯运输产业发展壮大,使之与其石油出口要求相互匹配。而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经济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壮大,已经具备了进行国际投资的实力,况且中国也急需俄罗斯丰富的石油资源来发展自己的经济,二者结合相得益彰。
吴伟早中俄经济合作走进新时代.中国财经报,2009-10-22(004)指出伴随着成功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以及顺利签署睦邻友好跳跃,中国和俄罗斯这两个国家双边贸易特别在能源方面得到额空前迅猛的发展,原来单一的贸易模式已不能满足两国的贸易需求,特别是经历的经济危机,中国同俄罗斯的石油合作关系得到了新的契机和进展。
刘文利在中俄石油合作研究[D].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贸易着重研究了中国和俄罗斯经济合作的历史背景。他指出世界经济范畴中的经济全球化记忆区域经济一体化,在在二十一世纪尤为突出,其中,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规模发展,壮大更是日新月异,任何想融入世界经济,并与全球经济共同快速稳步发展都要加入这个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中。大力积极的推动,发展中国和俄罗斯的经济贸易合作,是提升中俄两国经济合作水平,改善贸易条件促进本国国内经济发展。此种经济发展战略,就为两国石油合作提供了有力的契机和保障。
二、中国能源安全的研究综述
国际能源机构,2000中国在世界上广泛寻求能源安全文中指出中国石油进口总量的62%皆来自中东和北非,但是因为中国和中东和北非不具有地缘优势,运输方式比较单一且安全性低。而且这些国家政治动荡不安,因此,从这些地区进口石油存在着极高的风险,根据国际能源机构的预测,到2020年中国石油的对外依存度将达到76%,这就迫使中国必须实现石油进口多元化,来保障中国的能源安全。
吴磊.中国能源安全[M].2009中国社科出版社认为与俄罗斯进行石油合作是中国的必然选择。俄罗斯具有8大产油区,而且在其相邻中国的远东及西伯利亚等地区蕴藏着丰富的石油资源。因此,中俄石油贸易合作的实现,既可以解决中国石油的供需矛盾,也可以提高中国的石油安全系数,即可以使俄罗斯长期为中国供应石油,也可以实现中国石油进口多元化。
三、中俄石油合作展望的研究综述
戴武堂在中俄能源合作的回顾与展望[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2004,3:85-88说到中俄石油合作是符合两国石油战略安排。中国石油战略是以石油进口多元化,分散化,安全化为中心,而俄罗斯的石油战略为出口多元化,主导世界出口市场,振兴国内石油产业为宗旨,两国是石油战略不谋而合,互相互补,这都促使了两国石油合作的发展进程和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深化。
四、结论
综上所述,发展中俄石油合作不仅有利于俄罗斯的石油产业的发展,还有利于保障中国的石油安全,不仅有利于带动中俄两国的经济社会发展,还有利于东北亚地区的安全和稳定,中俄石油贸易合作既符合彼此的现实需要,也符合能源发展战略和国家整体发展战略。当然,我们还应该清醒认识到两国的石油合作还存在很多障碍性因素,两国应该从战略高度上积极处理好来自方方面面的障碍性因素,促进中俄石油贸易合作的新发展。
参考文献
[1]路虹 中苏石油合作——发展中国家联合自强典范[N].国际商报,2009-10-15(E01)
[2]吴伟,中俄经济合作走进新时代.中国财经报,2009-10-22(004)[3]刘文利,中俄石油合作研究[D].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贸易 [4]朱光强.困境与协调:探析中俄能源合作的博弈-以俄远东输油项目为例J] [5]王大鹏..陈建梁.中国石油企业的竞争优势及对外直接投资策略[J]国际经贸探索,2007,23(5)
[6]戴武堂.中俄能源合作的回顾与展望[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2004,3:85-88 [7]郭力.俄罗斯东北亚战略[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8]国际能源机构.中国在世界上广泛寻求能源安全.2000 [9]美德兰公司.中国寻求能源安全.[10]吴磊.中国能源安全[M].中国社科出版社:2003 [11]周大地.中国能源战略研究(2000-2050)总报告
[12]赫宇彪,田春生.中俄能源合作:进展,动力及影响[J].东北亚论坛,2014(5).[13]谢文新,从贸易互补性看中俄能源发展 [J].经济问题,2012(1).[14]张雷,王维新,黄园淅,中俄石油现状及合作[J].经济地理,200828(4).[15]戴武堂,中俄能源合作的回顾与展望[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2004,3 :85-88 [16]焦方义,王晓佳,论中俄石油合作对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意义[J].国际经贸探索,2007,23(5).[17] Teemu Naaraj?rvi.China, Russia and the Shanghai Cooperation Organisation: blessing or curse for new regionalism in Central Asia?[J].Asia Europe Journal.2012(2)
[18]Shoichi Itoh.China’s Surging Energy Demand: Trigger for Conflict or Cooperation with Japan?[J].East Asia.2008(1)[19]Bakhtiyar Mirkasymov.Russian Policy to Asian Regionalism[J].Asia-Pacific Review.2007(2)
[20]Elizabeth Wishnick.Energy in Northeast Asia: Resources for Conflict or Cooperation? An Introduction[J].East Asia.2008(1)
第三篇:中俄贸易情况
一、研究背景及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中国和俄罗斯两个国家之间一直有着密切的交往,他们的联系体现在多个领域,对于这种长时间的联系从中形成的默契是两个国家在合作中所需要的良好条件。这种条件为两国在日后有关于经贸合作领域上起到了良好的铺垫作用。从一九九四年到现在,两个都保持着良好的外交关系,因为彼此真诚合作使得很多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尤其是在江泽民同志执政期间,两个的合作范围不断地扩增。由于长时间的合作,中俄两国一直保持着密切的联系、高度的信任,它们是彼此的战略合作伙伴。所交往的范围从最开始的政治关系延伸到经济、科技以及文化等等范围之中。在经济贸易方面,两国的贸易总额预计会在二零一五年达到一个更高的水平,突破一千亿美元大关,并且在二零零二年在这个基础之上在翻一番,两国的贸易数量达到了质的飞跃,从而推动两国的经济贸易结构实现多元化的发展。
(二)研究意义
俄罗斯和中国都是世界贸易打过,在世界贸易的领域之中两国都占据着重要的地位。直到二零一三年中俄双边的交易总额达到了683.2亿美元,中俄两国不论是从总量还是从各国经济之中所占据的分量来看,都对两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有着影响作用。所以对于两国经济日后的发展方向与如何发展展开研究,不仅仅是对于两个国家,甚至是对于世界经济的发展都具有着重要的意义。目前两国贸易高速发展,双方的交易额度差持续增大,这种中俄两国贸易的结构问题收到了越来越多学者以及研究专家的关注。2016年,中俄双边货物进出口额为661.1亿美元,增长4.0%。其中,中国自俄罗斯进口总额280.2亿美元,减少2.0%。中国对俄罗斯出口总额380.9亿美元,增长9.0%。到2017年,中国自俄罗斯进口总额为411.95亿美元,同比增长27.7%。中国对俄罗斯出口总额为428.76亿美元,同比增长14.8%。使中俄贸易之间的逆差持续增大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中俄贸易结构的发展变化,通过两国的贸易结构所发生的变化进行研究,可以成为未来两国继续合作、进行贸易结构调整的一项依据,这样可以促进两国之间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具有极高的现实意义。
与此同时,两国之间的贸易结构还反映除了我国对外贸易目前的发展状况。我国目前的贸易结构层次较低,在国际中处于产业链的低端,贸易的结构以及产业结构都有待优化,所以,通过对于中俄两国之间的贸易结构进行研究,可以使我国自己的产业进行优化升级、提升产品的竞争力,在贸易结构方面找到值得借鉴的地方进行自我的对比。
二、中俄贸易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中俄贸易发展不平衡性问题
中俄两国贸易发展出现的不平衡问题已经持续了很久,表现在中俄两国的贸易发展不平衡,中国大多处于超出地位。这种问题的出现时由于多种因素造成的,中俄两国的学者对两国之间出现的贸易摩擦、两国不同的贸易政策、两国商品的互补结构等等问题展开研究,并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了一系列解决不平衡问题的应对政策。例如:开发中俄两方的合作方式以及新的合作渠道,大力加强两国之间的投资水平与投资力度,加强两国战略合作伙伴的关系来减弱贸易的壁垒、不断的调整中国目前的产业结构等等。目前中俄两国各自的发展水平都不高,在合作之中,有能力的大型企业的参与比例较低,所合作的领域有极大的限制,贸易方面也落后于国际惯例等等问题,这都需要两国统一崭新进行解决,而最佳的解决方法就是为两国之间贸易的合作找到新的方式以及渠道。
(二)中俄贸易结构的互补性问题
中俄两国之间的贸易往来在最开始的过程之中,中国主要向俄罗斯出口劳动密集型的商品进口能源等初级产品,两国之间商品的结构比较互补,竞争性不强。但随着我国近几年经济的快速成长和科技程度的一高,产业制成品在对外贸易的比例逐步增大,尤其是机电产品的比重不竭上升,鼎力的鞭策我国出口商品布局举行转型与优化采取一系列的方法得到最近几年来两国贸易都处于上升趋势的结果,两国买一也在不断觉得加强合作、产业间贸易成为了两国贸易最主要的发展模式,我国的贸易优势比较集中在小家电、农产品、服装等粗加工哈工业,而俄罗斯的贸易优势主要体现在石油煤炭、航空军工等能产业上,两国有较强的互补性。而能引起两国竞争的行业主要是五金、珠宝、塑料以及其他行业方面。两国在互助当中,可以充分发挥各自的拿手和上风,来不竭的在原有的互助范畴之长进行扩展,从而增进两国商业的多元化成长,扩展两国互助扶植动员商业范畴的成长。
(三)中俄产业内贸易问题
国家之间贸易能够可持续发展收到国家之间产业内贸易发展水平的影响。中俄两国之间的贸易发展缓慢、发展水平较低,主要是因为两国的产业结构不同,技术发展的水平不同,各自在国际中的分工不同,处于国际中的地位不同等原因导致的。中俄两国贸易发展的过程之中存在一些不稳定因素,要想使得两国贸易持续健康发展,就需要大理的发展两国产业内贸易。对两国发展产业内贸易的可行性以及获利情况进行分析,可以得到两国的贸易发展应该打破已有的静态的贸易产业,全面发展内贸易,在这个基础之上寻找应对的策略以及解决问题的办法,由此来推动产业内贸易的高速发展。最近几年中俄两国之间的贸易往来十分密切,但是两国的贸易结构并没有因为贸易规模的扩大而实现优化。尽管两国的贸易集中度比较高,但是从整体来看,两国的内产业贸易发展水平一般,经济发展模式与国内经济发展状况影响着两国产业内贸易的发展速度。
(四)中俄建立自由贸易区问题
虽有经济全球化以及区域经济一体化,中俄两国对建立自由贸易区进行设想,其中不仅存在政治关系、资源互补、地缘优势等等积极因素,同样也存在一些消极因素,例如;双方缺少自信、贸易逆差、假冒伪劣等等问题。根据现在的情形来看,两国应该一同克服困难,大力推进自由贸易区的建立进程。两国对外贸易的布局要举行优化改良,其内容包罗:(1)对产业布局举行优化这个监视来看,其进程便是操纵第二产业、第一产业的上风,来代替第一产业的进程。(2)从财产技术含量这个角度来看,商业布局优化便是将资金、和技术知识麋集型财产所占有商业布局的份额扩展,将劳动力麋集财产所占有的份儿逐步缩小的进程。(3)从商业商品布局这个角度来看,商业布局的优化便是从初级产品占有上风的征象逐步转变为产业制成品的演化进程。从世界各国的发展过程以及发展阶段看来,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速度越快,发展程度越高,他的产业结构所需要优化的速度也相应月快。贸易结构的优化不仅仅要处理好以上的三个方面外,还要根据全球的发展趋势以及各个国家自身的发展程度,从把握贸易商品结构出发,来解决谁谁负责生产、生产数量为多少、生产那种外贸产品以及外贸商品要用那种方式进行交换等等问题,不断优化各个部分在贸易结构之中所要发挥的作用。不断地优化贸易结构这条主线,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要重视经贸发展以及为人民谋福利的理念,不断的加快地区经济以及国家整体经济的前进步伐,将人民的整体生活水平不断提升,达到环境与经济的平衡发展。
三、中俄国际贸易发展现状
(一)中俄贸易数据分析
二零一二年中国和俄罗斯两国领导人达成共识,一同提出二零一六年两国贸易额度要实现六百亿到八百亿美元的奋斗目标。按照此刻中国和俄罗斯的贸易规模,在二零一六年中俄贸易总额实现一百亿美元的方针。如果从二零零五年作为基础基数,在以后的四年里中国和俄罗斯的贸易增长率要保持在百分之三十以上,毫无疑问,在二零一五年中国和俄罗斯的交易额度将达到八百亿美元。在二零一六年就可以达到一千亿美元。但是需要克服的问题是,从二零零五年开始,是否能保持每年的增长幅度在百分之三十以上,俄罗斯对于商品以及劳务的需求潜力有多大,经济能力是否会不断上升,中国对俄罗斯的进口以及出口是否会有新的增长点?这些都是中国和俄罗斯在发展过程中会出现的问题。
我们要正确的知识中俄在贸易往来种存在的一些不确定因素,也可以成为非规律性因素,例如:我国够卖俄罗斯生产的军工产品以及核电站项目的技术设备等等,这种购买意愿并不会每年都存在,这就可以说是贸易发展种存在的不稳定因素。所以,中国和俄罗斯能够持续保持良好的合作,能否维持增长的是由,主要还是商品贸易以及服务贸易的潜力所决定的。
(二)中俄双方经济来往产品情况分析
1.机电产品
现在,俄罗斯所出产的家电有相称一部分的数目必要被裁减。根据调查,大部分的彩电需要进行更新。俄罗斯对小家电、空调和电冰箱的需求非常兴旺。最近十年来,俄罗斯所生产的一半的收割机以及拖拉机无法使用,设备的报废率达到百分之六到百分之十,所以对于农业机械、农业工具要进行更新并且建立起新的维修机制。俄国木工机械的加工设备相对来说比较落后,对木材只能进行初步加工,所以对于这类产品,俄罗斯的需求潜力很大。
2.建材产品
由于俄罗斯房地产行业的不断升温,所以对于建材的需求有显著的上升趋势。俄国所需要的保温材料之中百分之其实要依靠进口,门窗材料有百分之五十五依靠进口,水暖器材有百分之六十七依靠进口,胶合板有百分之六十依靠进口。金属瓦有百分之七十五依托入口,其他必要大量依托入口的质料有油漆、屋面质料等等。3.纺织服装
就现在来看,俄罗斯每年对于服装以及纺织品的消费总额大约在360亿美元,其中包括床上用品、丝绸、服饰、鞋类、浴巾、枕巾等等。俄罗斯自己的纺织设备陈旧、工艺也较为落后,无法满足国民需求,所以主要依靠进口。
4.家具
按照俄罗斯专家的展望,在将来五年中,俄罗斯对家具的需求会增加五到七倍。俄罗斯家具生产所需要克服的最大困难就是设备陈旧,设备的老化率达到百分之七十到百分之八十,其中有百分之四十的设备的使用时间已经长达二十多年。所以俄罗斯生产家具的中密度板百分之八十五都是依靠进口,高质量的尤其以及贴面材料也是以来进口。而中国要想将大量的家具出口俄罗斯,所需要客服的困难就是迎合市场所喜欢的设计风格。
5.农产品
俄罗斯远东地区的农业生产水平逐年下滑,这和农产品的需求产生矛盾,但是从欧洲进口的成本又相对偏高。现在,单单是东远地域,肉和肉类成品缺口40万吨,每一年食粮的缺口80万吨摆布,生果缺口40万吨,蔬菜缺口40万吨,奶和乳成品缺口60万吨。俄罗斯远东地区的蔬菜又百分之八十需要从黑龙江省进口,而进口的价格是国内同类商品价格的四到六倍。
(三)中方市场对于俄方产品特点
从将来五到十年来看,中国对俄罗斯的一些商品的需求具备持续性和增加潜力。中国市场对于俄罗斯的很多商品,包含基数产品的需求,不单单具有持续性的特点,而且还能够预测出所含有的增长潜力,具体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1.对于能源产品的需求将会持续的保持增长趋势。因为中国经济的成长对能源的需求,特别是是油、电力和天然气的需求将会大幅增加,能源入口的国米也会延续增大。以石油为例。2012年中国进口石油9043万吨,2013年为9132万吨,2014年为9243万吨,2015年为9435万吨,2016年为10324亿吨,2017年为2.3亿吨。中国国对于是由进口方面主要采取多元化的战略,不过嗯哦那个俄罗斯进行是由进口是战略种的重点。在过去的六年中,我国进口俄罗斯石油的数量在不间断的增长,从这之中,我们可以看到中俄是由贸易拥有着广阔的贸易前景。中国和俄罗斯将会痴线天然气管道、石油管道、电力网的对接,所以在这部分中俄两国的贸易领域一定会进行扩张,如果日后石油价格进行上浮,那么两国的贸易总额将会更加可观。
2.俄罗斯的核工业基数设备对于我国有着庞大的需求。从我国的能源计谋方面来看,对核能举行开辟与操纵,扶植更多的核电站是我国在持久扶植当中的计划,而在这一方面,俄罗斯具备很大的上风和出口本领,可以或许向中国供给手艺装备。
3.俄罗斯的木材行业十分强大,而中国恰好需要这方面的材料。目前看来,中国将近一半的木材都需要进口,而俄罗斯恰好有能力来满足中国这一缺口。知识俄罗斯对木材的采伐以及出口方面有着限制措施,从而使得两国的木材交易收到政策的制约,但即便如此,中国对俄罗斯进行的木材交易总额还是逐年增长。
4我国对俄罗斯的有色金属、质料、矿产品、话费和煤炭等等商品的需求只会不竭增添,不会削减,并且在较长的时间内这类需求不会消逝或是削弱。中国的需求极大,而且具有足够的支付资金,而俄罗斯也有相应的供给能力。
5.俄罗斯的大型电站设备和大型工程建筑机械中国也有相当大的需求。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我国基础建设以及房地产的开让是政府以及企业进行投资的热点,而俄罗斯的大型工程机械恰好可以在这一方面实现价值。
6.中国对于很多技术产品的需求都要依靠俄罗斯来满足,例如:核工技术、航天技术、农业技术、信息技术等。尽管中国以及制定并且实施自主创新的战略,但是这还是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过程中我们需要模仿和吸收俄罗斯的优良技术从而得到自己的创新。俄罗斯在这些技术的领域中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从俄罗斯的整体水平看来,俄罗斯的技术有四分之一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二分之一处于世界一流水平,四分之一的技术能够与美国旗鼓相当。所以,中国和俄罗斯之间进行技术贸易,不仅能够填补中国的需求,还可以使俄罗斯真正认识到自己所占有的优势。
四 影响中俄贸易可持续发展的因素分析
当前,中国与俄罗斯的贸易体量比较分散,未能形成规模化效应,在量少,分散的情况下,要使贸易质量和数量更上一层楼比较困难,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地理位置的影响
目前,俄罗斯与中国商业最活泼的地域会合在西伯利亚地域。该地属于俄罗斯的远东地区,濒临我国东北省份。该地自古以来人口稀少,在战争时期,是流放战俘的地方,即使是经过这些年的发展,这些地区还是没有发展起来。数据显示,该地的人口总共有600多万,大致相当于中国一个大中型城市的人口,该地经济不发达,消费水平低下,作为两国贸易的基地不太合适。当时之所以选择该地,是因为其濒临我国东北部,在中俄两国开始贸易时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不过随着中俄贸易的深入,如果其他省份,比如我国沿海地区省份的人也涌去该地与俄罗斯进行贸易不太现实。毕竟从沿海到东北三省也有一定的距离,仅仅是从运输费用来说都需要很大的成本支出。
(二)交通运输的影响
从货运成本来说,在空运、铁路运输、海运以及陆河运输中,陆河运输的成本是较低的。因此如果条件允许,在贸易以及货运中一般会采用陆河运输方式。绥芬河从黑龙江东南部出发,途径俄罗斯东部,最后流入日本海,是我国对俄罗斯贸易中常用的通道。绥芬河属于大陆性季风气候,气候稳定,雨水量充足,作为运输河流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不过近年来,随着中俄贸易量的增大,该河的运输量已经达到了饱和。为此,地方政府谋求在当地建设更多的铁路来减少该河的压力,不过,如今绥滨铁路大部分仍为单线,而绥阳一东宁还没正式地接入俄罗斯,铁路运输还需完善。另外,黑龙江北部的黑河市虽然已经作为对外开放城市,但其与俄罗斯之间的通道也还没打通。总的来说,黑龙江东北部与俄罗斯、日本等地的贸易接壤建设未来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三)国家政策的影响
苏联已经解体20多年,但灰色清关仍然存在。在上世纪90年代,苏联解体后,灰色清关发挥了一定的历史作用,比如它保证了商品进出口的速度,降低了关税,满足了当时俄罗斯人们对商品的强大内需。但是随着中俄两国贸易的规范化,规模化,灰色清关已无存在的必要性。它只是历史的产物,如果继续沿用,可能会造成双输的局面。比如对于出口国中国来说,可能会造成国内出口企业价格倾轧,竞争加剧,导致品牌构建和售后服务等降低,长此以往不利于我国商品品牌的构建。另外,从俄罗斯政府来说,灰色清关的税费一般只有正常通关的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这会降低其税务收入,减少该国的财政收入,并且会影响俄罗斯在WTO等国际组织中的形象。
(四)地方法规的影响
俄罗斯地处高寒地区,地大物博,尤其是煤炭、石油、天然气等资源的储量更合适丰富。在早期中俄双方的贸易中,俄罗斯一般出口天然气、煤炭等重工业类商品,而中国则出口服装、玩具、粮食等商品。不过近些年来,俄罗斯国内逐渐收紧对天然气、煤炭等燃气资源的出口,两国之间的贸易受阻。另外,俄罗斯目前的投资环境不完善,中资进去面临的困难比较多。比如俄罗斯的法律与国际法或是国内法存在冲突,金融资本的开放程度不够高,并且对外来资本投资进行了限制,一些能源、不动产领域基本禁止外来资本进入。这些都是导致中俄贸易规模较少的政策性原因。
(五)产品自身的影响
从中俄商业来看,近年来,跟着中方商业顺差的不竭增添,中俄两国的商业磨擦越来越多。在中俄双方的贸易中,俄罗斯一般出口天然气、煤炭、铁矿石、有色金属产品等,而中国则则出口服装、玩具、粮食、电子产品类。比拟于俄罗斯,中国商品的附加值更大,而俄罗斯产物则是简略的原材料。这点引发了俄罗斯国内不少非议,其认为,中国只是看上了其能源,毕竟这是消耗性产品且不可再生,具有战略性意义。俄罗斯多次呼吁,中方要加大对其机电产品的进口量。这是造成贸易摩擦频发的原因。不过之所以我国国民对俄罗斯机电产品不感兴趣,原因是相比于德国、日本、美国等,俄罗斯的产品技术不过关,创新性不足。消费者的眼光是雪亮的,因此在贸易进口上只能根据市场需求来选择。另外,日本、德国、美国等都有不少资本在国内设立了工厂,其产品更接近中国人的需求,因此中国消费者对其青睐也是有原因的。而俄罗斯资本则很少进入中国市场,产品竞争不过这些国家也是可以理解的。
五.中俄贸易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思路
(一)增设运输道路
加快中俄之间的运输通道建设,特别是水路以及铁路。比如加快绥芬河的淤泥清理工作,扩宽河道,让其容纳更多的货船。另外可以加快绥芬河附近的铁路建设,比如增设其到哈尔滨、乌苏里斯克等地的铁路网建设。同时,强化黑河市作为对外开放城市的重要地位,推动黑河大桥和占洛河黑龙江大桥的建设。完善牡丹江、松花江等河流的航运基础设施建设。另外,由于中俄贸易商品中天然气占据了重要份额,可以在两国连通建设更多的天然气运输管道。
(二)修建贸易销售区
在西伯利亚地区的基础上,将贸易线不断推进,直抵俄罗斯西部以及濒临欧洲地区。俄罗斯西部地区濒临欧洲,人口集中度高,消费能力强,市场可以发掘性高。如果能够开发那一部分市场,那么中俄贸易的规模将越来越庞大。有消息称,最近中国企业联合会准备在俄罗斯首都构建中国机电产品城。这对双方来说都是利好消息,可以让俄罗斯的机电成品更符合中国消费者的需求,加大其出口量,从而减少贸易摩擦。除了建设中国机电产品城外,还可以将中方贸易的范围和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形成有系统有组织的贸易基地。另外,中国可以引入行业协会,统一成立机构对俄贸易,避免价格的倾轧和打价格战,将重点放在品牌构建、售后服务等方面。
(三)不断延伸贸易地区
俄罗斯国土大,与中国东北部和西北部都有较长的濒临国境线,应该充分利用这些国境线,不断延伸贸易地区。结合俄罗斯和中国当地的实际,建设各类商品基地,比如东北黑土地盛产粮食,可以建设粮食基地、蔬菜基地等。而内蒙古地区则可以发展牧业,建设牛奶基地等。当地政府要加强对这些基地的政策扶持,优化进口出口服务,保证其能够不断做大做强,最终为中俄贸易助力。
(四)大力发展投资项目
以投资带动贸易,是比较可靠的方式。在我国改革开放初期,不少外资比如日资、美资都是这样进入中国市场,从而打开中方市场的。如今,苏联经济的发展还不够活跃,当地政府还是比较希望外来资金进入的,特别是中俄两国有着深厚的友谊基础,中方资本进入俄罗斯是比较有优势的。为此,我国企业应该抓住机会,大胆地将资金投入俄罗斯,进行基础设施或是制造业、轻工业之类的投资。将工厂设立在俄罗斯,生产出来的产品再在俄罗斯市场消化,或者远销东欧等国,这样可以促进当地的就业,比单纯的出口贸易更受欢迎,可以减少贸易摩擦。笔者认为,虽然当前俄罗斯的投资环境不够开放,但是如果中资采用园区进驻的方式来进行建厂、投资,那么安全性会大大提高,也可以得到俄罗斯当地政府的庇护和支持。
(五)互相联手进行投资
一般来说,当前与俄罗斯贸易的企业多为北方的企业,以东北三省的企业为主。其实我国沿海地区,比如广东、江苏、福建等地的企业在对外贸易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其在东南亚、中东、非洲地区的对外贸易中都有不俗的表现。不过由于地理原因,这些企业与俄罗斯企业打交道比较少,对俄罗斯市场不了解,所以不怎么热衷于与俄罗斯企业进行贸易。如果能够让广东、江苏、福建等地的企业与黑龙江等地的企业联手,借助沿海地区企业的资金实力、管理以及东北三省企业的经验,那么在对俄贸易中将会走得更好。当然,这需要南北企业有一定的互信基础。
(六)利用经济战略的因素大力发展
当前,俄罗斯当地有不少企业由于经营不善,处于破产地步。我国的资本可以通过股权投资来接手这些企业,也就是买壳经营的方式。这些企业在俄罗斯具有一定的基础,并且商品具有一定的知名度,接手过后俄罗斯消费者会比较容易接受。另一方面,可以减去中资进驻设立公司需要的各类繁杂审查、注册类手续,几乎是接手过后就可以直接经营。值得一提的是,在购买的时候,要了解该企业的负债经营情况,了解当地未来的政策趋势,避免上当受骗,同时还要妥善地安置俄罗斯企业原有的员工,最好能够雇佣这些员工,避免进驻后“不得人心”,导致后续的经营发展困难重重。
(七)依靠地理位置优越因素
对于绥芬河来说,其不仅有良好的水运资源,它的周围也有丰富的森林资源。目前,当地政府正准备利用这些资源,在当地建设覆盖东亚地区的木材交易中心。这是非常好的一个思路,我们应积极支持其把此事做大、做精,做出现代化和国际化水平。在木材交易所的建设中,要从一开始就高屋建瓴,比如该交易所的定位要高,要依托现代电子信息技术,既可以从事即期交易,还可从事期货贸易。而且覆盖面要广,既面向俄罗斯地域,也面向日本、韩国、朝鲜等地,乃至可以经由过程东太平洋达到东南亚地域。这样的战略布局可以减少中间的交易成本,保证木材资源交易过程的价格透明,公平公正,保证森林的采伐有序规范,这样有利于保护我国东北部,乃至贸易各国的森林资源,对于贸易各国乃至整个地球都是一个好事。
第四篇:商务谈判论文国际关系与贸易
国际贸易与其国家政治、经济间的联系
众所周知,政治是一国家的上层建筑,其根源于经济,由经济基础决定,并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然而在一国经济中,商业贸易则占据重要地位。在当今以经济全球化为主导的世界全球化飞速发展过程中,对外贸易凸显出其特殊的重要地位。因此,本文将立足于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浅谈对一国贸易,尤其是对外贸易与其国家政治、经济间的相互联系。
一、国际贸易政治化
国际贸易政治化,是指国家对本国的对外贸易政策逐渐被国际政治所制约 影响,并以政治目标作为国际贸易推进或停滞的前提条件。通常国际贸易的政治化表现为两个方面:
(一)贸易政策是政治利益集团相互抗衡并与立法机构相博弈的产物;
(二)国际贸易关系的确立被赋予清晰的政治意图,并以政治承诺作为国际 贸易关系问题解决的前提。
在国际多边贸易体系的确立过程中,自始至终没有摆脱国际政治和国际关的 阴影。尽管关税与贸易总协定(GATT)一再强调只关心贸易不关心政治,但实际上,GATT及其继承者世界贸易组织(WTO)都事实上扮演着成员国特别是发达国家力图控制国际关系的工具。
例如,美国最近主动提出将支持中东国家包括伊拉克加入WTO就是出于政治和战略的考虑。而美国与中国就中国加入WTO长达14年的谈判过程更凸显了这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政治较量。
而作为WTO的成员国,美国更是长期将贸易与政治挂起钩来。以最惠国待遇为例。美国的“杰克逊一万尼克修正案”对总统延长非市场经济国家的最惠国待遇附加了移民问题、人权状况等政治条件。结果是,美国对华政策长期将政治条件作为筹码,中美贸易关系得不到正常发展。
再者,前不久发生的马航事件,由于马方对飞机失事、遇难者消息等发布的不及时以及对中国造成的系列损失使得中国对马来西亚的外交政策和态度有所改变。并立即波及到对马贸易。最为明显的就是此次马航失事对马来西亚旅游业要成的重大打击。此外,中国对马来西亚贸易出口,以及对马来西亚贸易进口也收到相关政策限制而无法正常进行。由此可见,一国对外贸易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国家的政治和外交政策的影响。
二、国际政治的贸易化
所谓国际政治的贸易化是指在国际政治关系中逐渐融贸易目标,并以贸易关系作为制衡政治关系的前提条件。一般,国际政治的贸易化倾向表现为两个方面:
(一)将贸易政策取向作为实现政治目标的辅助手段;
(二)以商务外交取代政治外交,把贸易和政治的交换作为一国国家战略的实现途径。
通过贸易安排实现政治目标是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对外政策的核心。在美国 学者对长期以来美国采取的贸易制裁措施进行了有力的批判后,美国改变了政治 目标实现的贸易途径,第一阶段即从单方贸易制裁转向促进“自由贸易”的扩展,敦促世界贸易规则框架的构成;第二阶段即从“自由贸易”为目标转向建立旨在 促进“公平贸易”的自由贸易区,通过寻求“公平”寻得政治利益。
三、政治外交正日趋走向商务外交
当今的外交途径日趋多元化,可以是政治的、战争的,也可以是经济的、商 务的,其主要表现或为政治协商或对立、或为交战或停火、也可是经济合作或经 济制裁等等。
但是不管是战争还是纯粹的政治外交都有可能损害经济增长,导致两败俱伤。而任何一个国家的政府都不愿意看到本国经济受损,更不愿意看到本国政治支持率的下降。因此,为兼顾国家的商业利益和政治利益实现,政治外交日趋走向以贸易为主体目标兼容政治利益的商务外交。
以中国为例,中国对亚非拉的外交政策的体现多以商务外交为主。加大对亚非拉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以及资金救助等。
贸易与政治在全球化的今天已经不再是两个独立无关的主题,两者的关系研究已经成为理论界和各国政府日益关注的国际关系主题因此,研究贸易在各国政治协商中的作用和政治在贸易安排中的双赢博弈是新世纪各国面临的主要任务。
三、国际贸易对一国经济发展的推动
推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增长是国际贸易最重要的功能。回顾近代以来实现经济腾飞的国家,国际贸易几乎都起到了“加速器”的重要推动作用,国际贸易对一国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是非常重要的,世界经济发展印证了这一结论。国际贸易具有促进一国经济增长,增加就业和提高收入水平的重要作用。开展国际贸易,必然使市场竞争机制充分发挥作用,从而刺激企业素质的提高,增强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企业经济效率的不断提高和国际竞争力的不断增强,无疑是一国经济发展最本质的基础。
此外,开展国际贸易,必然带来市场的扩大。国内外市场的不断开拓,无疑会有力地带动经济增长。出口企业往往是面对世界市场来组织生产,市场容量大,容易获得规模经济效应。
在当今科技飞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国际间贸易的合作和交流,极大地激发了企业的创新机制,推动技术进步,从而促进经济增长。
从进口看,技术和设备的进口将直接促进国内生产的发展和生产率的提高,其作用类似于创新对增长的刺激,而且还节省了创新的成本。从出口看,出口的扩大使得创新活动所能获得的收益上升,从而反过来刺激本国企业的产品和技术的创新,带动经济增长。
并且,国际贸易的开展有利于加速资金积累,促进经济增长。一般说,国际贸易从三个方面促进一国的资金积累。
(一)出口部门往往能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能提高积累率,从而加速发展。
(二)外贸的发展为引进外资提供必要的条件。一个国家的偿债能力,最终是由该国的出口能力决定的。出口越多,在国际市场上筹措资金的余地就越大。进口往往同国家之间的借贷关系联系在一起,这又可利用外国的资金来引进技术和设备等等。
(三)对进口竞争部门提供刺激。开展国际贸易,有利于促进一国经济结构的变动。现代经济发展包括不可割的两个方面:
1.经济总量的增长和产业结构的优化,而且结构优化还是现代经济发展的主题,是推动现代经济持续增长的最重要推动力。
2.进出口竞争的刺激和进出口结构的不断调整,又会促进本国企业的技术进步,促进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和资源配置效率的进一步提高。
最后,必然带来人员的交流、文化的传播和思想的交换,从而对一国的政治、文化和社会进步产生积极影响,反过来促进经济发展。
就中国举例,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飞速发展。改革开放3 0年以来,我国对外经济贸易取得举世瞩了目的成就,中国对外贸易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积极融入国际贸易多边体制,改革开放取得丰硕成果,对外贸易管理制度不断完善,建立了充满活力的开放型经济体系。
(一)贸易规模持续扩大,国际市场份额显著提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从一个贸易小国逐渐成长为贸易大国,与各贸易伙伴的贸易关系更为密切,在不断降低关税和贸易壁垒的同时也获得了贸易伙伴相应的市场开放,货物贸易规模增长超过100倍。2000年-2010年,中国贸易规模持续扩大,进出口贸易总额由5097亿美元扩大至2.97万亿美元,共计增长4.8倍,年均增长21.6%,占国际贸易的比重由4%升至9.7%。其中,出口由2660亿美元增至1.6万亿美元,增长了4.9倍,占世界市场的份额由4.3%升至10.4%;进口由2436亿美元增至1.4万亿美元,增长了4.7倍。2009年,中国已跃升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和第二大贸易国,在国际贸易中的份额及地位已经不容忽视。
(二)出口商品结构不断优化,贸易竞争力指数有所上升。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出口商品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出口产品结构不断优化,对外贸易竞争力指数显著提升。2008年,我国工业品出口超过德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工业制成品出口国,30年来,从以初级产品为主到以工业制成品为主,我国出口商品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工业制成品占据了我国出口商品的绝对主导地位。
(三)市场开拓成效明显,市场结构趋向多元。
中国目前已同世界各大洲所有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贸易往来。从发展中国家到发达国家,从传统市场到新兴市场,形成了多层次、多元化的对外贸易发展格局。截至2010年,中国已成为日本、韩国、澳大利亚、巴西、南非等经济体的第一大出口市场,欧盟第二大、美国和印度第三大、东盟第四大出口市场。尤其是对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的贸易规模大幅上升。与贸易伙伴往来的增加,也给中国在双边和多边合作中提供了更多机遇,进一步增强了中国参与国际规则制定的实力和能力。
言而总之,国际贸易与国家政治经济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相互作用并相互影响。在全球化的当下,国际贸易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第五篇:贸易地理论文-----世界石油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本科生论文
摘要
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石油格局正在发生着变革:一方面,世界石油生产中东一枝独秀的局面正在被打破;另一方面,发展中国家石油需求的迅猛增一长改变着世界石油消费被美欧发达国家主导的格局。对于我国来说,持续高速增长的经济带动了石油消费的急剧攀升,而石油生产未保持同步增长,导致石油缺口日益庞大,只能依赖海外石油资源来填补。因此,如何获取充足和稳定的海外石油资源成为我国石油进口安全问题的关键所在。
经过对世界石油资源、产消和运输格局演变的分析,对我国的石油进口安全提出切实的对策,主张建立高效的多元化供应体系,主要表现在来源与供应的多元化(稳定中东石油供应,加大俄罗斯和中亚里海地区的进口力度,非洲为重要来源地,中南美和东南亚是多元化补充),运输线路的多元化(陆上西北和东北石油安全通道建设,避开马六甲海峡替代线路建设)两个方面。
关键词:世界石油 资源格局 运输格局 石油进口 安全对策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本科生论文
目录
第一章前言............................................................................................................1
1.1选题背景.................................................................................................1 1.2选题意义.................................................................................................2 1.3 国内研究现状........................................................................................2 1.4 国外研究现状........................................................................................3 第二章石油资源格局演变....................................................................................4
2.1世界石油资源储量变化阶段与特点.....................................................4 2.2世界石油资源储量地区分布变化.........................................................6 2.3 世界石油储量发展潜力与趋势............................................................7 第三章世界石油运输格局演变............................................................................9
3.1世界石油管网发展与演变.....................................................................9 3.2油运航线发展与演变.............................................................................9 第四章我国石油进口的安全对策......................................................................11
4.1我国石油供应形势与石油进口安全策略...........................................11 5.2石油来源多元化选择...........................................................................13 5.3石油运输多元化建立...........................................................................13 第五章结论..........................................................................................................16 参考文献:..........................................................................................................18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本科生论文
第一章 前言
1.1选题背景
(1)世界石油格局正发生变革
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石油格局正在发生着变革:一方面,世界石油生产中东一枝独秀的局面正在被打破。俄罗斯的能源大国地位得以确立,目前其石油产量和出口量均居世界第二位;里海和中亚!非洲几内亚湾国家等新兴产油国的地位迅速上升,其中哈萨克斯坦,阿塞拜疆和土库曼斯坦的石油储量和产量增长潜力最大,几内亚湾的安哥拉,埃及,加蓬和刚果(布)等也具有较大的石油开发潜力。另一方面,虽然美欧发达国家石油需求仍然主导世界石油需求市场,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亚洲发展中国家的能源需求,未来20年将比目前增加一倍,将占全球能源需求增长量的40%和发展中国家增长量的70%。发展中国家在世界石油需求市场上“异军突起”,使世界石油市场需求呈多化态势。
(2)我国石油供需矛盾日益突出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持续高速增长的经济带动了石油消费的急剧攀升。至2006年底,我国石油消费己达349.8亿吨,占世界消费总量的9%。与此同时,我国石油产量经历了建国到20世纪70年代末的快速增长,从80年代开始进入了缓慢增长期,20多年间年均增长率仅为2.4%,明显低于石油消费增长率。石油供求紧张的矛盾变得越来越尖锐,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矛盾有愈演愈烈的趋势。
庞大的石油缺口最终只能依赖海外石油资源来填补。因此,如何获取充足和稳定的海外石油资源成为解决我国石油缺口问题的关键所在。我国石油安全面临的主要问题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油源安全,二是油路安全。目前,我国进口的大部分石油都要经过霍尔木兹海峡和马六甲海峡,但这两个海峡的通道安全都不掌握在我们手中。由此可见,我国石油供应安全在油源及运输线路两方面都存在相当的战略隐患,形势不容乐观。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本科生论文
1.2选题意义
世界石油格局的巨大变动对我国的石油进口安全体系形成很大的冲击,不得不进行相应的调整。世界石油格局如何演变?我国的石油进口如何因之调整?这便成了本文的研究意义所在。
本文研究的意义在于:世界石油格局演变常见于报章杂志或一般的介绍性论文之中,本文试图以翔实的资料,充足的数据勾勒出1980年以来世界石油资源,产消,运输格局的演变过程,并对当前的石油格局做出实证分析。另外我国石油安全有过不少专家学者论述,但一般立足于阐述国内石油短缺状况,本文从世界石油格局演变的视角来对我国石油进口安全进行更有针对性和全面性的分析。针对不断演化的世界石油格局,提出我国石油进口安全的应对策略。
1.3 国内研究现状
对于世界石油格局演变,大部分国内学者从石油政治经济的宏观角度定性地阐述变革的大势。赵宏博等(2007)从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对国际石油市场格局变化进行了分析,在供给方面,探讨了石油探明储量,产能以及产油主体政策调整等因素的影响。赵宏图(2006)认为自20世纪90年代末起,世界能源需求进入新的扩张期,消费与生产因地域造成的失衡局面将进一步加剧,能源市场全球化,多元化趋势明显,影响价格的因素增多。能源消费国纷纷调整能源战略,加强节能和新能源开发。资源输出国则在加大投资和开放力度的同时,加强资源控制,积极拓展能源外交。与此同时,国际能源合作全方位推进,地区能源一体化势头强劲,全球能源安全对话被提到国际社会议事日程。在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世界能源格局正在发生变化并加速调整。
针对中国的石油安全,有的学者侧重于石油的安全性分析,对我国的石油安全状况进行了安全测度。何贤杰等(2006)为科学评价我国石油安全的程度,从国内资源察赋,国内生产能力,国际市场可得性和国家应急保障能力等4个方面,设计了石油安全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德尔菲法,主成分分析法,选取储采比,储量替代率,石油消费对外依存度,石油进口集中度,国际原油价格和国内石油储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本科生论文
备水平等6个指标,构成一个新的综合指标:石油安全度,用其对我国石油安全形势进行了定量评价。
1.4 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学者对石油的探讨要比国内学者早得多,早在1931年,霍特林(Hotelling.1931)就对现在的消费和未来的消费关系进行了研究,并总结出可耗竭资源的最佳存量条件,即矿区使用费须与利率相同的速率增长,后人称之为霍特林定律。
进入21世纪,国外学者对世界石油市场的关注就更多放在了对高油价的探讨以及替代能源方面。Benjiamin Hunt,PeterIsard和Douglas Lxton(2001)对过去25年高油价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做了实证研究,认为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油价上升并未像70年代那样对世界经济造成大的冲击,其中货币政策的的选择产生了很大作用。国际能源组织(2004)在对高油价对世界经济的影响的分析中指出,石油价格至今仍然是一个重要的宏观经济变量,它可以对石油进口国家以及整个世界的经济造成实质性的损害。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本科生论文
第二章石油资源格局演变
2.1世界石油资源储量变化阶段与特点
世界各国对探明原油储量的明确定义是,按现有的技术条件立即可予开采的和按现有的市场条件经济下有开采价值的储量。如果当年原油产量低于新增储量,己探明原油储量将增长;如果当年世界原油产量高于新增储量,已探明原油储量将减少。这也是本文所指的石油储量。2.1.1世界石油资源储量增长的三个阶段
由于世界石油勘查与开发活动的不断加强,世界石油探明储量持续增长。从1980年到2006年,二十几年间世界石油储量由6671亿桶增长到12082亿桶,增长了88.1%。
图2-1 1980年以来世界及中东的石油探明储量
从图2-1可以看出,世界石油探明储量大致保持稳步增长的态势,有时剧烈有时舒缓.根据储量增长的快慢,大致可分为3个阶段: 1980~1985年是世界石油储量增长的第一阶段,增长较平缓,稳中有升,从6671亿桶平稳上升到7705亿桶,年均增长2.9%;1985~1989年为增长的第二阶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本科生论文
段,石油储量飞速上升,从不到7705亿桶跃升至10038亿桶,年均增长率达到6.8%,其中很大一部分是由于中东地区的石油剩余探明储量增长所致;1989到2006年为增长的第三阶段,此期间世界石油探明储量除1990年有一个微降之外,其余年份均保持了持续增长的态势。2.1.2世界石油资源储量增长的基本特点
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石油储量的变化状况呈现出以下几个基本特点:(1)储量增长很大一部分来自中东地区
1980~2006年,中东累计增加可采储量3803亿桶,约占世界新增储量的72%,份额最大,数倍于其他地区“从世界和中东地区储量增长的变化曲线(图2一1)来看,二者的变化趋势是一致的,这也间接说明中东储量的增长是导致世界储量增长的重要因素。世界其他地区按储量增加从大到小的排列位次是:中南美(新增768亿桶,占14%),非洲(新增639亿桶,占11.8%),欧洲和欧亚大陆(新增460亿桶,占8.5%),亚太(新增67亿桶,占1.2%),北美(减少326亿桶,占-6%)。(2)复算是储量增长的重要因素
在储量增长中,除勘探发现外,油价变动!新技术投入,政治因素等可以影响对己发现储量的重新评价。
如20世纪80年代末,中东和世界的石油储量俱增,但在同期并无重大勘探发现,储量的这种惊人变化主要是对已有储量进行复算的结果。上述国家对储量进行大规模调整的主要依据是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油价暴涨后引起可采储量的经济采收率的大幅度提高,由于储量变化滞后于油价的反应,所以储量的大幅度增长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才在数字上反映出来。除此之外,先进的油田开发技术(EOR)的应用可提高油田的采收率,其他人为或政治因素,也会促使对储量进行重新核算。在石油冲突成为影响世界经济和政治的重要因素的情况下,力图掌握主动权的欧佩克主要国家都重新估算了各自的储量。(3)成熟探区依旧是储量增长的主流
世界新增石油探明储量中,老油田重算增加的储量所占份额在增加。美国1977~1996年新增石油储量中,老油田复算的储量占全年新增储量的比例高达59%,其次是老油田扩边钻井发现的储量26%,靠发现新油田和发现新储层的比例只有7%和8%。
据统计,70年代末以来全世界的重大油气发现区,除个别属新开辟的盆地,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本科生论文
大多数是老的油气区或探区,多属在老区发现了新的勘探领域,包括老盆地向深层或海洋方向的发展。
综上所述,加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石油储量持续增长,中东仍然是世界石油储量增长最多的地区。新增储量在构成上表现出以下特点:勘探发现的少,复算增加的多;来自成熟探区的多,新区开辟的少;海上石油的比例日渐加大,非常规石油潜力无限。
2.2世界石油资源储量地区分布变化
截至2006年底世界石油剩余探明储量12082亿桶,比1980年增加了5411亿桶。从地区构成来看,中东地区是储量增长最多的地区,约为3803亿桶,占全球石油储量增长的72%。从主要资源国来看(表2-2),沙特阿拉伯、伊朗、伊拉克、科威特、阿联酋、委内瑞拉、俄罗斯、利比亚、哈萨克斯坦和尼日利亚等位居前十位,石油剩余可采储量合计为9931亿桶,约占全球石油储量的82%。从1980年到2006年,除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因历史的原因未做统计之外,其他八国石油剩余可采储量增加了4437亿桶,占了全球石油剩余可采储量增长的82%,特别是中东五国石油剩余可采储量增长了1784.1亿桶,占全球净增长量的66.8%;其次为委内瑞拉和尼日利亚,石油剩余可采储量分别增长了605亿桶和195亿桶。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本科生论文
2.3 世界石油储量发展潜力与趋势
2.3.1 世界石油储量发展潜力
通过分析近半个世纪全球石油资源探明率的变化,可以大致判断未来20~30年全球石油资源探明率变化情况。在20世纪60~70年代,随着世界能源结构的转变,石油取代煤炭成为第一能源,石油勘探飞速发展,相继发现了萨马特洛尔、田吉兹、普鲁德霍湾等一大批巨型油田,储量增长快,从图2-3可以看出,探明率每十年增加近10%。1980~1990年代,受世界经济低迷、油价暴跌等影响,世界石油勘探开发放缓,资源探明率每十年增长6.5%。911事件后,在不断增长的高油价推动下,2003年底全球石油资源探明率达到了58.8%。按照这种增长趋势,在未来20~30年,考虑到世界石油资源勘探开发将集中于山地、高寒及深水等条件复杂区域,难度越来越大,技术、资金要求越来越高,风险日益加大,储量增长幅度将逐步减小,资源探明率增长将趋缓,估计每十年约增长5%左右,2020年达到70%,2030年可达到75%。因此,未来20-30年,全球石油资源仍具有较大的勘探和发展潜力。
2.3.2世界石油储量发展趋势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石油储量的变化特点反映了资源探明程度、油价、技术进步等是决定储量变化的主要因素,这些因素仍会影响未来石油储量的增长情况。预计在上述因素影响下,世界石油储量会有以下变化趋势:(1)储量仍将持续增长,但年均增长率下降
到目前为止全世界大约有20%的常规石油资源尚未探明,加上多达4000~7000亿吨的非常规石油资源,这构成了未来储量继续增长的资源基础[。但基于储量探明程度较高、全球性油气勘探活动仍不活跃等原因,储量年均发现率会逐渐降低。
(2)非常规石油储量及所占的比重将逐渐加大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本科生论文
非常规石油资源潜力巨大,是未来石油供应的重要来源。根据经济学家彼得奥德尔预测,最终可在开发的非常规石油是3000亿桶,足以保证2100年的石油工业的需要。尽管那时石油工业在下降,但规模仍比今天的大。而且,在那时每年44亿吨的总量中,只有7亿吨是常规石油。常规石油产量在2030年达到高峰值,常规和非常规石油产量合起来在2060年达到高峰值。现在世界上已探明的超重原油和沥青砂的地质储量有11105亿吨,其中储量位居前三位的是加拿大、前苏联和委内瑞拉,分别为2226亿吨、2146亿吨和1908亿吨。如果重油的采收率为15%,全球重油的可采储量就达1665亿吨。
(3)老区和海上仍是储量增长的两个重要领域
油气勘探开发的地理和地质条件越来越复杂,渗水、两极及复杂油气藏产量比例越来越高。适用于成熟探区进一步勘探和更合理有效开发的新技术发展很快,这为成熟探区石油储量的稳步增长提供了重要保证。深海勘探开发技术的进步,也将促使海上石油储量不断增加,并逐步向更深的海域发展。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本科生论文
第三章世界石油运输格局演变
3.1世界石油管网发展与演变
从商业性原油生产的最初年代起,管道就被用来输油了。1865,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建造了一条长6英里,直径为2英寸的管线,这是最早的石油管道。19世纪后期,俄国建造了从高加索油田通往里海的管道,1911年英国石油公司使用了它的第一条原油管道,这条管道从马斯古德苏莱曼通至阿巴丹。
中东的石油生产国要将大量的原油运至海岸,除了用管道以外没有其它切实可行的替代方法。由于这一原因,管道得以在这一地区发展。可是在欧洲,由于应用了传统的运输方法从滨海炼厂向分布辽阔的消费地区供应油品,管道的发展比较缓慢。美国因有了本身的原油生产并和迅速扩大的生产中心得以发展了现代管道工业。不过,自1957年以来,欧洲发展了内陆炼厂,于是便建造了石油公司自备的大型原油管道系统。原油、精炼油管道网有了迅速的增加,世界上所有其它工业化地区也有了类似的发展。
到目前为止,世界各大石油区已形成了各成体系的管道输油系统:欧洲和中亚石油输送管道、北美管道系统、中东外输管道系统、中国自给管道系统。随着世界石油供应格局的演变,石油管道建设也随之发生着改变,在石油供应增加区,新建或筹建了诸多石油运输管道,如里海石油管道、里海财团管道、中哈、中俄管道、非洲石油管道等。
3.2油运航线发展与演变
继两次石油危机之后,世界主要的炼油厂为赚取更大利益而扩大加工能力,使产品不仅满足了本地需要,还出口国外,形成了七大石油运输航线,这种由于石油产销地分布不均衡的原油和成品油的海上运输逐渐发展起来。海上航线的演变更多地体现在贸易量上,而具体的线路并没有太大的变化。随着全球气温的上升,未来可能出现的北冰洋航道是唯一的例外。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本科生论文
3.2.1目前世界主要石油海上运输航线
世界原油主要出口地区有中东、西北非、中亚,主要进口地区有北美、西欧、东亚,在进出口地区之间形成了7条原油主要运输航线,这7条航线上的原油运量约占总运量的70%。相关支线航线,包括黑海一地中海、中东一澳大利亚、阿拉伯一美国、墨西哥湾一加勒比海、墨西哥一日本、东南亚一中国或日本、中国一日本等区域性航线。3.2.2石油海上运输,咽喉要道
石油运送所经由的海路一般都取道于固定的航运航线,由此,油轮航行必然要通过全球数个地理位置上的“咽喉要道”即连接各个大洋或大水体的通道,如霍尔木兹海峡、曼德海峡、马六甲海峡、巴拿马运河、苏伊士运河、博斯普鲁斯海峡等。
3.2.3北冰洋—未来新的石油航线
2007年公布的联合国气候变化评估报告指出,全球变暖对地球南北两极的冰层影响比其他任何地方都要大。冰层融化后,人们可能开辟新的航海线路。因此甚至有人将可能出现的北冰洋航线的意义与贯通大西洋与印度洋的苏伊士运河相提并论。一份多国合作得出的北极气候调查报告显示,全球变暖将在不久的将来使北冰洋地区一年里有五个月适合航海。这样,从北欧到远东地区的航线也可以取道加拿大北部诸岛,大大减少了欧洲和东亚的海上运输路程。
亚洲到欧洲的远洋航线大约为1.3万英里,如果西北海洋航道实现全面开放,让远洋货轮来回畅通,则亚洲到欧洲远洋海运航程至少可以缩短到7900英里,整整少走4500英里。在世界石油市场价格高位震荡的今天,通过北冰洋贸易航线捷径,将大幅度降低从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油田港口输出的石油运输成本,对大吨位油轮和液化天然气运输船的航运尤其如此,将有利于世界能源紧张状况的缓和。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本科生论文
第四章我国石油进口的安全对策
4.1我国石油供应形势与石油进口安全策略
4.1.1我国石油供应形势
(1)石油生产增幅缓慢,储量前景不容乐观
目前我国石油资源增加生产的空间己相当有限,20世纪90年代前,我国主要石油基地在东部。东北的大庆、渤海湾的辽河和胜利油田是中国最大的三个油田,此外还有汉江、大港、中原油田。但目前经历几十年的开采后东部油田已不同程度地进入衰竭期,增长潜力己十分有限。西部油田的发展比预期慢,未能形成产量的战略接替。海洋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虽有较大进展,但产量还较低”如果今后几年勘探上无重大发现,开发上可采储量亦无大的增加,那么我国石油产量不但不能增长,反而有可能比预计的要提前下降。
中国石油资源后备储量不足,储采比低,运行环境日趋严峻。经评估,我国已探明的石油可采储量只有57亿吨,其中己经采出33亿吨,剩余可采量为24亿吨,但储采比较低,仅为14:1,远远低于世界平均储采量43:1的水平。中国虽属于世界十大产油大国之一,但人均石油资源量很低,不仅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而且远低于发达国家人均水平。
(2)石油供需缺口巨大,对外依存度逐年提高
1980年以来,中国石油产量增速有限,1990~1995年年均增速为1.6%,1995~2000年年均增速为1.5%。而同期石油需求却快速增长,1991~1995年间年均增长了6.9%,1996~1998年间年均增长了7.2%。这种供求矛盾预计将会继续扩大,据中石油预测2010、2015和2020年中国原油需求分别为3.1、3.5和4.0亿吨;中石化的预测结果则为3.2、3.8和4.3亿吨;而综观国际能源组织和国内十几个中长期战略规划的预测结果,中国原油年产量加20年至多能达到2.0亿吨的规模。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本科生论文
1993年中国的石油进口量首次超过了出口量,成为石油净进口国。随着中国石油净进口数量的不断增加,中国对外石油的依赖程度也在逐步提高。1995年对外石油依存度仅为7%,但到2000年却攀升至27.3%。美国能源部预测,到2010年中国石油对外依赖度将达到50%,到加20年将为60%;而国际能源署预测的程度则更高,分别为65%和76%。也就是说,到2010年,中国石油消费将有半数依靠国际市场供给来满足。
(3)石油进口渠道来源单一,运输安全堪忧
目前中国进口石油过分地依赖于政治经济局势不稳定的中东和非洲。1995年以前,中国进口石油主要来自中东、亚太地区,其比例均超过40%。但是到19%年,中国来自亚太地区的进口石油持续减少,来自中东和非洲的进口石油却不断地增加。而中东、非洲正是目前国际政治经济局势动荡的主要地区,局部冲突持续不断,恐怖事件频频发生。两次伊拉克战争之后,随着美国在中东地区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中国在中东地区的石油进口更易受制于人,从而使中国石油进口面临的安全形势更加严峻。
我国石油进口除少部分从俄罗斯远东地区和哈萨克斯坦的零星陆路运输之外,绝大部分(约93%)通过海上运输,中东航线和非洲航线都必须经由马六甲海峡。在美国的全球战略中,马六甲海峡是其必然控制的世界水道之一。美国前总统里根宣布,从1986年2月16日起,美国海军要控制全球包括马六甲海峡在内的16条海上航道咽喉点。目前中国经过马六甲海峡运送的石油数量却占石油进口总量的70%以上,而且每天通过马六甲海峡的船只近60%是为中国运送货物。可见,马六甲海峡己成为中国进口石油运输线上至关重要的一段,但是这段运输线却极不安全,成为中国的“马六甲困局” 5.1.2我国石油进口安全策略
要实现我国石油进口的安全供应,必须建立高效的多元化供应体系。安全、合理的石油进口多元化体系是中国经济快速持续发展的必然需要。所谓石油进口多元化,主要表现在来源多元化、运输线路多元化两个方面。(1)石油来源多元化
中国应该努力改善对中东地区石油的进口依赖程度过大的局面,寻求进口渠道的多样化。分散石油进口风险的主要做法就是改善石油进口来源结构,增加从中东以外地区进口石油,如从俄罗斯和里海地区进口石油。石油供给来源的多元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本科生论文
化是减少风险,保证稳定石油供应,保障安全的重要途径之一,从维护我国能源安全的角度出发,应增加从非洲的进口,加强与中亚、俄罗斯、拉美和加勒比海地区产油国的合作,使我国进口渠道来源更加多样化。(2)运输线路多元化
鉴于我国的石油海上运输存在马六甲困境,目前有关学者已提出多种解决方案:克拉地峡运河、石油运输路桥和中缅输油管道,我们要密切关注这些方案的动态和实质进展情况,若时机成熟,则积极参与,减少对马六甲的过分依赖。同时积极在陆上开辟新的石油运输管道,如中俄输油管道的修建。目前中哈输油管道一期工程己经完成,将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中国对马六甲海峡的过分依赖。
5.2石油来源多元化选择
我国的石油来源与供应应该在稳定中东石油供应的基础上,逐步加大中亚、俄罗斯的周边石油供应,并且把非洲、拉美、东南亚等地区作为我国石油进口的战略性多元化补充。
5.2.1中东依然是未来倚重的主要外来油源,必须稳定中东石油供应
以海湾为中心的中东地区不仅过去而且将来都是“世界石油供应心脏中的心脏”,其巨大的油气资源储量和较长时斯的储采比年限,将长期保持世界之冠的地位不变。与世界其他产油区相比,中东石油具有资源基础雄厚!剩余探明储量多、产量高等优势,它仍将是未来世界石油供应的中心。
确保中东石油的供给安全,必须实现中东石油供应多元化。根据我国海关总署统计,2002年我国原油进口中约50%来目中东地区,其中,从沙特、伊朗、阿曼进口石油占中国全部原油进口量的43.3%。中东池区发生战争和**的频率较高,石油进口来源过于集中几个少数国家,风险较大。因此,我国在积极发展同沙特、伊朗、阿曼的石油供应合作关系的同时,应不失时机地开展同伊拉克、科威特、阿联酋、也门和叙利亚等国在石油领域的合作关系,建立长期的石油供应关系,实现中东石油供应的多元化。
5.3石油运输多元化建立
就国际石油贸易而言,石油运输方式主要有海运、管道运输两种,铁路运输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本科生论文
为补充。从全球石油跨国运输网来看,超过3/5的石油通过海运,不到2/5的经由管道,铁路只占其中很小的一部分。对于我国来说,要保证石油运输的安全必须构建运输的多元化体系,海上通道、管道建设、铁路运输并行。重点打造以中哈石油管道为基础的亚洲能源走廊建设和避开马六甲海峡的中南半岛替代线路选择。
5.3.1避开马六甲海峡一一替代线路选择
由于马六甲海峡的运输繁忙,加上海盗猖撅,而且美国已将其列为战略中必控的咽喉水道之一。所以,对于石油运输大大依赖于马六甲海峡的我国,必须寻求新的石油运输通道以避开马六甲海峡。克拉地峡、中缅石油管道、!西南泛亚铁路、中巴能源走廊等成为其中的替代线路选择。(1)开凿克拉地峡运河
克拉地峡是泰国境内一个最窄处约64千米、最高海拔75米的地峡。现拟议在狭长地段的南端开凿宽400米、水深25米的双向通道。运河开通之后,船舶由中国南海经泰国湾,再经过运河,进入安达曼海,直出印度洋,比走马六甲海峡要缩短1200千米,可节约2~5天航行时间,大型油轮每趟航程预计可省近30万美元。
这条地峡运河,对日中泰三国经济来说都有推动作用。但就泰国而言,地峡南部五府是穆斯林聚居区,不断在闹分裂,运河刚好将五府与国土主体隔开,再加上开通运河经费庞大,所以泰国对开凿运河还持有一定的保留意见。同时,美国在泰国有驻军,因此,即使此地峡开通也并不能从根本上降低我国石油海上运输的风险。
(2)建设中缅石油管道
中缅石油管道将从我国云南的昆明经瑞丽到达缅甸西部的实兑港,长约为1700千米。建成后,来自中东和非洲的石油将从缅甸实兑港上岸,通过石油管道直达中国昆明,比经过马六甲海峡到中国湛江和宁波缩短了1200千米,使我国石油通道在印度洋上获得最便捷的港口,形成与太平洋石油运输线遥相呼应的两翼格局。
缅甸与我国的政治!经济合作一直比较密切,而且这条石油管线不再经过第三国,安全系数比较高。只要我国能够充分利用经济援助、政治合作的影响力。中缅石油管道项目的实施从两国合作上讲是可行的。但也面临一个难题:中国的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本科生论文
经济中心和石油消费中心在东部沿海地区,若将建设中缅石油管道,那么相应地就要在云南建设大规模的石油冶炼基地和建设云南至沿海的输油铁路或管道。
(3)构建西南泛亚铁路
西南泛亚铁路从昆明起,经越南、老挝、柬埔寨、缅甸、泰国、马来西亚最后抵达新加坡,分为东、中、西三线。目前东线方案已经通过了铁道部审批,西线和中线项目也正在规划中。这条铁路通道建成后,将为中国的国际石油运输提供一条新的陆上通道,使得从中东和非洲海运来的石油,在新加坡登陆后,通过陆上运输到中国昆明。但铁路通道沿途经过7个国家,只要其中有一个环节出了问题,这条泛亚铁路通道就不再通畅。
以上提到的各石油替代线路,每一个通道都有一定的弱点,并且每个通道在一定程度上也不是由中国去主宰。基于各线路的脆弱性,我国应积极面对,调整思路,维持石油通道的多元化,大幅度提高该地区战略通道的畅通能力,有效降低一条通道运输被中断导致的脆弱性,减少对马六甲海峡通道的依赖,从而保障中国石油从中东!非洲进口石油的安全。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本科生论文
第五章结论
本文从世界石油资源格局、产消格局、运输格局入手,探讨了世界石油格局演变的过程。针对世界石油格局的这种演变,提出了我国石油进口的相应对策,构建了我国石油进口的安全体系。本文的主要结论如下:(1)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石油探明储量大致保持稳步增长的态势,表现出如下几个特征:储量增长中很大一部分来源于中东,复算是储量增长的重要因素,成熟探区依旧是储量增长的主流,深海石油发现增加储量,非常规石油的开发使石油资源量大大增加。世界石油储量总体增长,各石油区所占比例却不断的发生着变化,总体来说中东所占世界的比重始终维持在高位,北美、亚太地区下降趋势明显,中南美、非洲所占的比重则一路上升,欧洲和欧亚大陆由于政治动荡的原因,占世界比重有个先降后升的过程。就世界石油资源的发展潜力来说,未来20-30年,全球石油资源仍具有较大的勘探和发展潜力。而发展趋势方面:储量仍将持续增长,但年均增长率下降、非常规石油储量及所占的比重将逐渐加大、老区和海上仍是储量增长的两个重要领域。中东、中南美、前苏联、非洲、北极地区成为全球石油储量增长的重点区域。
(2)世界石油贸易主要通过水路和陆路两种方式来进行。陆路即石油管道,目前世界各大石油区已形成了各成体系的管道输油系统:欧洲和中亚石油输送管道、北美管道系统、中东外输管道系统、中国自给管道系统。随着世界石油供应格局的演变,石油管道建设也随之发生着改变,在石油供应增加区,新建或筹建了诸多石油运输管道,如里海石油管道、里海财团管道、中哈、中俄管道、非洲石油管道等。水路即海运,目前世界已形成了波斯湾到东南亚和东亚、北非到西北欧、中东波斯湾经好望角到西欧或美洲航线、中东波斯湾经苏伊士运河到西欧或美洲、西北非到北美、西非到西欧、拉美到北美七条主要运输航线,这7条航线上的原油运量约占总运量的70%。这些航线上的霍尔木兹海峡、曼德海峡、马六甲海峡!巴拿马运河、苏伊士运河、博斯普鲁斯海峡由于位置比较特殊,成为“咽喉要道”。由于石油贸易量日益增多,随着全球温度的逐年增高,北冰洋将成为未来新的石油航线。
(3)基于我国石油供应的形势以及世界石油格局的演变趋势,本文提出了要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本科生论文
实现我国石油进口的安全供应,必须建立高效的多元化供应体系。一是进口渠道的多元化,从维护我国石油安全的角度出发,应在稳定中东石油供应的基础上,增加从非洲的进口,加强与中亚、俄罗斯、拉美和加勒比海地区产油国的合作,使我国进口渠道来源更加多样化。二是运输线路的多元化,对于我国来说,要保证石油运输的安全必须海上通道、管道建设、铁路运输并行,重点打造以中哈石油管道为基础的亚洲能源走廊建设和避开马六甲海峡的中南半岛替代线路选择。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本科生论文
参考文献:
[1] 赵宏博、宋丹.国际石油市场格局正在发生结构性变化[J].中外能源,2007,(2):1-6
[2] 高志民、施玉清、苏德勤.世界石油市场分析与中国石油供应安全[J].世界海运,2007,30(1):16-19 [3] 杨莉.近年来世界石油储量及新增储量来源分析[J].国土资源情报,2007,(7):15-19 [4] 顾宗勤.我国实施石油替代战略途径和发展建议[Z].沪天化科技,2007,(2):107-113
[5] 王礼茂、方叶兵.中国与周边国家在资源领域的合作与竞争[Z].资源科学,2007,27(3:9-14
[6] FesharakiF.Energy and the Asian Security Nexus[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Fall 1999,53(1):85-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