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天台观心诵经法(精选)
BUDDHIST CULTURE 天台观心诵经法
Sutra-chanting method in the Tiantai school③ 心皓
一般来讲,诵经有两种目的,一是为了解佛教义理作为自己的修行指南,或者是为弘经说教而读经及参阅古德注疏等,详研经义。二是以诵经作为修行,这是大乘佛教的传统,佛教史传中就有许多关于诵经可增长福慧功德乃至开悟的记载。印光大师曾特别说到这一方法,他在《文钞》中说:“不敢荫一念懈怠,不敢起一念分别。从首至尾,一直阅去。无论若文若义,一概不加理会。如是阅经,利根之人,便能悟二空理,证实相法。即根机钝劣,亦可以消除业障,增长福慧。’”这是以读诵佛经作为一种修行的法门,因为其便利易行,所以受到中国佛教徒的大力欢迎和广泛实践。然而诵经之法在佛经中仅是零星地阐述,具体说明诵经观修的法门著作唯有天台创始人智者大师的《观心诵经法》一书。
天台宗一向重视诵经这一法门的修习,智者大师有诵经方面的许多独特体验。他从小读诵《法华经·普门品》,至大贤山受教于慧思禅师时又读诵《法华》、《无量义经》、《普贤观经》等三部大经,后至大苏山读诵《法华》得以悟证法华三昧。据《天台四祖智者大师》记载,智者在大苏山修习法华三昧,经二七日,诵《法华》至<药王品>“是真精进,是名真法供养如来”时,“身心豁然,寂而入定”,因而阐发了以忏法理观为助缘来念诵经典,进入三昧的方法。
智者大师曾创建了一系列的忏仪制度,这些忏法中几乎都有诵经一项的要求,如《金光明忏》立有十科仪轨中,前九法为午前所行,余时则专唱诵《金光明经》。宋代遵式所写的《金光明补助仪》,则更详细说明了唱诵《金光明经》的要求,指出诵经时除了读诵经文外,还指出应当正念思惟经义,要求行者诵经时,使文句分明,更了知音声性空,无所取著,此即忏法之理观。若能如是诵经,则是通于天台止观双运之法。大师所制定的各部忏法虽然没有一一明确说明诵经时的观心之法,其实己于实相正观一项说明。为了更明确此一观法,他特意讲述了《观心诵经法》,说明空假中一心三观之法,作为单行本流通。唐代湛然为此述有《观心诵经记》。笔者试对智者《观心诵经法》作一简单解析,原文十分简短,兹录如下:
夫欲念经灭罪。第一先须盥漱整威仪。别座跏趺而坐。第二入观所坐之座高广严好。次观座下皆有天龙八部四众围绕听法。次须运心作观。观我能为法师传佛正教。为四众说想所出声。非但此一席众。乃至十方皆得听受。名为假观。次观能说之人所念之经。何者是经为经卷。是为纸墨。是为标轴。是诵者为当心念是口念。是为龈腭和合而出。为有我身为无我身。谁是念者。观此四众。为是实有。为后想生。四众非有。推寻毕竟无有我。能念者是名空观。虽无所念之经。而有经卷纸墨文字。虽无能念之人。而有我身为四众宣念。虽非内外不离内外。虽非经卷不离经卷。虽非心口不出心口。从始至终必无差谬。名不可思议。能作此解能作此观。名为三观。于一念得不前不后三观宛然虽无施者而有法施。虽无受者四众宛然。虽无法座登座宣说。非一二三而一二三。名为法施檀波罗蜜。专心执持无诸遮碍。名为持戒。忍耐恶觉名闻财利皆不能恼。名之为忍。一心不息从始至终无有惭愧。名为精进。专念此经无有爱味。名之为禅。分别无谬序正流通无不谛了。字句分明。名为般若。是名六波罗蜜具足。自行此法名之为实。传授外人名之为权。若从生至老一生已办。以此成功德。于无始心名为正因种子。若有心观名为了因。高座四众说授因缘名为因缘。三因具足。若观未明但是性德。研之不已观心相应。名托圣胎。以胎业成就名为修德。中间四十二位亦名性修。至于极果名为种智。伊字三点不纵不横。名大涅槃。名到彼岸。名第一义空平等大慧。是名念经正观。三世诸佛无不从此而生。信者可施无问莫说。第三流通者。若自调自度不名为慈。见苦不救不名为悲。既修正观现前。复应庄严法界所念经竟。出观之后以此道观功德已登正觉之者。愿度众生入位之人。悉登上地。未入位者即运慈悲二法。愿未来世成等正觉也。
观心诵经法主要包括身威仪和心作观两方面的要求。在身威仪方面,要求“盥漱整威仪”,诵经法与天台忏法有相通之处在于,诵经和行忏同样是入道场作佛事,因此正式运作之前,必须身口意三业清净。天台忏法对行者净身方面的要求是这样的:为了维护道场的庄严清净,行者在正入忏堂前,宜洗浴清净,换洁净衣出入。连拜忏用的毡褥荐席皆须新净,如此方能使道场清净,无污秽气,佛菩萨才能感降。如“若不先严净身心,卒入道场,则道心不发,行不如法,无所感降。”4“若不如是护净,则不如法,徒行无益,乃更招罪,是故行者努力护之,日三时浴者不可胭也。”’因此四部忏法都有洗浴方面的要求,并且日日洗浴,有的甚至要求一日三时洗浴,着新净衣,如入厕须更衣方可,并脱故衣及革展远置于道场之外,不令净触混杂。这些是对行忏者入庄严道场的严格要求,诵经行者虽无特意布置的庄严道场,作为方便行法的个人诵经修持,其身口意的基本行仪亦应同于忏法,如盥漱整威仪等当是最起码的要求。
之后,为了正心摄念,须“别座跏趺而坐”,此为诵经身体姿势之要求。文中提到的“座”,是讲经或礼诵时,法师之座,一般称为高座。《大比丘三千威仪》卷上说:“上高座读经。”b《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卷下说:“敷百高座请百法师,讲读般若波罗蜜多经。”7高座有显示佛法尊贵之义。经是佛陀金口所宣,宣讲之处,人非人等皆来听受,个人诵经时,虽无人道众生来听,但为利益非人故,必须“入观所坐之座高广严好”,以此座象征佛陀的法座,j1 t!经即是代佛说法,故“次观座下皆有天龙八部四众围绕听法”,以期它们亦得佛法受用。这些必要的观想实际就是菩提心的发起,发大心才能修大行‘,方具资格修习下面大乘圆教的观法。
运心作观由次第三观修习,其法如文所说,诵经时必须运心做空假中三观。其观法次第是:首先观想自己为法师能代佛传教,十方世界众生皆来听讲受持,这是假有可见的一面,称为假观;其次,观能说之人、所念之经、听者四众皆不可得,如文说:“次观能说之人所念之经,何者是经?为经卷?是为纸墨?是为标轴?是诵者为当心念?是口念?是为龈齶和合而出?为有我身?为无我身?谁是念者?观此四众,为是实有?为后想生?四众非有,推寻毕竟无有我,能念者是名空观”。这是观察所念之经从经卷,是为纸墨,是为标轴推求不可得;推求能念之人无论心念、口念、龈齶和合、有我身、无我身皆不可得;最后推求听者四众是实有或后想生亦不可得,这种推寻无所有的结果,称为空观;最后,见非空非有,非能所而有能所,“虽无所念之经,而有经卷纸墨文字,虽无能念之人,而有我身为四众宣念,虽非内外不离内外,虽非经卷不离经卷,虽非心口不出心口,从始至终必无差谬。”这是不可思议中道正观。
这三种次第观法必须时常观练,至熟悉后则可进一步上升至“于一念得不前不后,三观宛然”,这即是一心三观的境地了。此时亦是六波罗蜜三轮体空具足之时,文中将诵经观心之法与三轮体空的菩萨之行六波罗蜜结合起来。三轮体空一般是能体达能、所、物三者皆悉本空,摧破执着之相,以布施而言,即指不执着能施、所施及施物三轮。智者所撰的《法界次第初门》说:“若布施时,施人、受人及财物三事皆空不可得,入实相正观。”’诵经这一法门看似简单,实际上具足六波罗蜜之行。如诵经之时,即是法布施;诵经时的专心致志,身相威仪即是持戒;诵经时去除凡夫的恶觉族不为名闻财利所恼,即是忍辱;一心专注诵经,勇猛进修善法,是为精进;专念此经,无有爱味,正念相续,即为禅定;由诵经时文字般若转为观照、实相般若,即是六度中末度般若波罗蜜。行此六波罗蜜之时,若能达至三轮体空,念念与实相相应,则具无上功德。
此外,观心诵经法的自行化他修法还具足其他权实、三因佛性、性修、种智、大涅槃、第一义空平等大慧等功德。具足此类功德,是名“念经正观”,“三世诸佛无不从此而生”。可见修习此法功德之大,其原理是建立在实相观心的基础上,故有如此微妙功德产生。
《观心诵经法》的流通分指出,诵经完毕,还须运用与乐为慈,拔苦为悲的大心回向“已登正觉之者,愿度众生;入位之人,悉登上地;未入位者,即运慈悲二法,愿未来世成等正觉也。”从最初的三业清净,中间的念念正观,到末后的慈悲回向,一场庄严微妙的诵经佛事至此方告圆满结束。
《观心诵经法》就整个基调看来,和智者大师另一部结合日常行仪与天台止观修习的著作《观心食法》”十分类似,皆是配合空、假、中三观,以趋入第一义空为旨趣,这对日以读诵大乘经典为常课的天台僧众来说,无疑又多了一道修行的助缘。惜后世佛子读经仅是藉经来摄心或持定而己,于此高妙易行的天台法门不知不闻,殊为可叹,故略述于此,祈与诸位同修共勉!佛法春秋1《印光法师文钞·复永嘉某居土书五》。2梵字的伊(„)由三点构成,比喻三德的相即不离,缺其一便不能成就涅梁的实义。3收于《祀续藏》第九十九册。4《法华三昧忏仪》,大正藏46, 949c,5《国清百录》(方等杆法>,大正藏46, 798ba6大正藏24, 9l/a.7大正藏8, 840b.8《止观》有五略十广之架构,其中五略之首即要求“发大心”,其次“修大行”,然后才能“感大果”、“裂大网”、“归大处”。9大正藏46, P6866o10指恶劣的思想。一切凡夫具三恶觉:一欲觉,贪欲之知觉也。二慎觉,嗅患之知觉也。三害觉,侵害他之知觉使慎觉增长者。I1天台观心食法教导学人以观法受食,使日常之食成为般若食,从而达到念念正观,念念中道的修行目的。《观心食法》与《观心诵经法》可谓是智者结合日常行仪和天台止观修习之法的姊妹篇。
第二篇:诵经典策划书
计算机学院“讲故事,诵经典”比赛
策
划
书
主办单位:计算机学院
承办单位:计算机学院团总支学生会学习部主要负责人:学习部部长钟仕华二〇一〇年九月十二十日
计算机学院“讲故事,诵经典”比赛
主办单位:计算机学院
承办单位:计科学院团总支学生会学习部
活动背景:
歌颂经典是用来表达作者精神美的艺术,而使用优美的语言来阐述则
是一种对自我的提高。我国历史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的几千年来灿
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此次活动的开展,即能加强推广普通
话,又能让越来越多的同学认识到用自己的方式歌颂经典的博大精
深,引领大学生提高文化素养,发扬乐学乐讲的精神。
活动目的:
为了丰富校园生活,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气氛,展现中国经典的博大
精深,提升当代大学生的个人修养、审美情趣,及推广普通话提供一
个展现自我的平台,促进这方面爱好者的交流,培养学生各方面的兴
趣,为学生活动增添生气。
活动主题:讲故事,诵经典,向全院学生推广普通话。
活动时间:202_年 9月 20日— 年10月 20日
前期准备:
(一)起草活动方案
1、初赛时间:9月28日,中午1点
2、地点:50栋208室
3、复赛时间 :10月8日,晚上7点
4、地点:50栋208室
5、决赛时间:10月18日,中午1点
6、地点:阶梯教室(待定)
(二)前期宣传工作
1、海报宣传:由我院学习部和宣传部配合,根据规定的时间地点,分别制作海报并张贴于学院各个宣传橱窗、楼栋宣传栏等地。
2、组织宣传;召集202_级各班代表以开会形式宣传活动意义。
3、宣传阵地:50栋310办公室。
活动具体流程:
1、主持人出场,开场白;
2、欢迎嘉宾入场,并依次介绍;
3、主持人宣读比赛规则,宣布比赛正式开始,有请第一(二,三······最后一位)选手;
4、有请嘉宾点评;
5、举行颁奖仪式;
5、主持人宣布活动结束;
6、欢送嘉宾出场。
附录:
1、添加活动所需物品。(以申请的形式制作表格)
2、添加活动相关表格。(例如:评分表等)
3、分配相关任务。(分配活动任务、责任到人)
4、添加活动负责人联系方式。(便于联系负责人)
5、对策划书未尽事宜作详细阐述。
6、活动结束后做出总结。
奖项设置:
1、一等奖:一名 并颁发证书及奖品;
2、二等奖:两名 并颁发证书及奖品;
3、优秀奖:三名
并颁发证书。计算机学院团总支 学生会学习部 二〇一〇年九月二十日
第三篇:七观法
“七观法
“七观法”不仅是一个比较好的识别人才的方法,而且也是一个选择人才的很好的工具。所谓“七观法”,就是诸葛亮在识别人才和选择人才时所用的七种观察方法。
“七观法”曰:“问之以是非而观其志,穷之以辞辩而观其变,资之以计谋而观其识,告之以祸难观其勇,醉之以酒而观其性,临之以利而观其廉,期之以事而观其信”。
选择任何一个人才都必须经历三个阶段,也就是面试阶段、试用阶段、正式工作阶段。在这些不同的阶段中,我们都要善于运用“七观法”。
一、“问之以是非而观其志”。
就是说,问他一些大是大非的问题,问他一些似是而非的例子,听听他的意见,这样我们就可以了解他的观点、态度甚至人品、志向。甚至要多问问大是大非的问题,来观察人才的志向。或者可以通过刻意的搬弄是非,去试探、刺激、诱导对方,以此来观察其人的品性气质。如周恩来在小的时候,老师问同学们为什么要读书,有的说为了光宗耀祖、有的说为了荣华富贵,而周恩来却回答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让老师和同学们都为之震惊。
二、“穷之以辞辩而观其变”。
穷之以词辩的意思就是通过出其不意的问答跟他辩论、把他问得没话说,这时你就可以观察他能采取哪些应变措施,于是也就给我们提供了判断他的雄辩能力、应变能力。从而观察和判断应聘人的机敏反应能力及其心境是否坦荡开阔。有一个很好的例子,讲的是纪晓岚等大臣在朝房等候乾隆皇帝来议事,久等不来,他就对同僚说:“老头子怎么迟迟不到?”这话正好被走来的乾隆皇帝听到,便厉声问什么是“老头子”。在众人吓得战栗之际,纪晓岚却从容不迫地回答:“万寿无疆谓之老,顶天立地谓之头,父天母地谓之子。”乾隆皇帝听后转怒为喜。
三、“资之以计谋而观其识”。
就是指通过向他询问计谋和策略来了解他的学识。据说,前苏联在卫国战争时期,德军大兵压境快要打到莫斯科了,斯大林召开国防会议,在会上,他问朱可夫如何御敌。朱可夫在短短的5分钟之内就回答了斯大林的问题,得到了斯大林的采纳和高度赞赏。后来朱可夫成了苏军的元帅。
四、“告之以祸难而观其勇”。
就是告诉他存在的大祸大难,或者面临的重大危机,(当然,这些祸难和危机不一定是真的),然后观察他的态度是否坚定、勇敢。当然最好的方式还是让他亲自经历灾难,只有在这个过程中的表现才是最真实的。比如电视连续剧《绝密档案1950》和《战士》都充分体现了我军指挥员的勇敢和智慧。
五、“醉之以酒而观其性”。
“酒可乱性”、“酒后吐真言”,“酒品如人品”等等,都是大家一致公认的。因此,对特殊人才要通过一起喝酒来观察其酒后的言论及其真实性情,诸如理智、诚信、品质、道德、意志等等,都可以在醉酒后得到较充分的观察。
六、“临之以利而观其廉”。
古往今来,用金钱和物质来考验人的招数很多,大多是使其面临诱人的财富和利益,然后来观察其是否清正廉洁,是否不为财动。孔子曾说“君子见得思义。”我们常说“君子求财取之有道”。因此,在财物、利益这些“得”的诱惑下,足可以考验和观察一个人的品质是否廉洁。
七、“期之以事而观其信”。
人才能否委以重任,不只是一个信任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基于才能之上的忠心和敬业的问题。诸葛亮的“期之以事而观其信”,就是说交代给他一件事情,让他去完成,通过他对这件事情的处理来观察其诚信和忠心。正所谓“人无信而无立,事无信而无成”。“人”和“言”组成“信”,就是告诉我们:信,是人说的话,不是牲口说的“话”。
总之,诸葛亮的“七观法”,虽不是万能的,但确实是管用的,也是简单的,直接的。关键是我们如何运用,在什么情况下运用。
第四篇:《观心铭》
《观心铭》
《观心铭》
[明]憨山大师 著
憨山德清(1546——1623)是明末四位伟大高僧之一,七岁时即起生死去来之疑,十九岁出家受戒,听华严玄谭至十玄门海印森罗常住处,悟法界圆融无尽之旨,后阅《物不迁论》而悟,作偈曰:“死生昼夜,水流花谢;今日方知,鼻孔向下。”妙峰禅师问其何所见,答曰:“夜来见河中两泥牛相门,入水去,至今绝消息。”又一日粥罢经行,忽立定,光明如大圆镜,山河在地影见其中,既觉,身心湛然,了不可得,因说偈曰:“瞥然一念狂心歇,内外根尘俱洞彻;翻身触破大虚空,万象森罗徒起灭。”
下面所录第二篇,原收於《憨山大师梦游集》卷第二,也即是全集的第一篇文章,原作无标题,乃是《为答郑昆岩中丞》的法语。从其内容看是一篇开示修悟法门的好文章,故曾被近世禅宗广泛的重视而收在《禅门日诵》之中,题为《禅宗法要》。本书将之加上今题并增列子目,以便阅读者一目了然。
至於憨山大师的傅记,则有《憨山老人自序年谱实录》,今亦被收在《憨山大师梦游记》卷五十三及五十四,另有《憨山大师傅》,则被收於同书卷五十五。
憨山德清被称为明末四大师之一,是一位教理及禅观并重的高僧,教理重於华严,禅定重修实悟。
《观心铭》
观身非身,镜像水月。观心无相,光明皎洁。
一念不生,虚灵寂照。圆同太虚,具含众妙。
不出不入,无状无貌。百千方便,总归一窍。
不依形气,形气窒碍。莫认妄想,妄想生怪。
谛观此心,空洞无物。瞥尔情生,便觉恍惚。
急处回光,着力一照。云散晴空,白日朗耀。
内心不起,外境不生。但凡有相,不是本真。
念起即觉,觉即照破。境来便扫,扫即放过。
善恶之境,随心转变。凡圣之形,应念而现。
持咒观心,如磨镜药。尘垢若除,此亦不着。
广大神通,自心全具。净土天宫,逍遥任意。
不用求真,心本是佛。熟处若生,生处自熟。
二六时中,头头尽妙。触处不迷,是名心要。
——录自《憨山大师梦游集》卷三十六 【附】《初心修悟法要》
1 如何修悟
若论此须大事因缘,虽是人人本具,各各现成,不欠毫发。争奈无始劫来,爱根种子,妄想情虑,习染深厚,障蔽妙明,不得真实受用,一向只在身心世界妄想影子里作活计,所以流浪生死。佛祖出世,千言成语,种种方便,说禅说教,无非随顺机宜,破执之具,元无实法与人。
所言修者,只是随顺自心,净除妄想习气影子。於此用力,故谓之修。若一念妄想顿歇,彻见自心,本来圆满光明广大。清净本然,了无一物,名之曰悟。非除此心之外,别有可修可悟者。以心体如镜,妄想攀缘影子,乃真心之尘垢耳。故曰想相为尘,识情为垢。若妄念清融,本体自现,譬如磨镜,垢净明现,法尔如此。
但吾人积劫习染坚固,我爱根深难拔,今生幸托本具般若,内熏为因,外藉善知识引发为缘,自知本有,发心趣向,志愿了脱生死,要把无量劫来,生死根株,一时顿拔,岂是细事。若非大力量人,赤身担荷,单刀直入者,诚难之难。古人道:“如一人与万人敌”,非虚语也。
2 修悟下手处
大约未法修行人多,得真实受用者少。费力者多,得力者少。此何以故?盖因不得直捷下手处,只在从前闻见知解言语上,以识情博量,遏捺妄想,光影门头做工夫。先将古人玄言妙语,蕴在胸中,当作实法,把作自己知见。殊不知,此中一点用不着。此正谓依他作解,塞自悟门。
如今做山夫,先要拶去知解,的的只在一念上做,谛信自心,本来干干净净,寸丝不挂;圆圆明明,充满法界;本无身心世界,亦无妄想情虑。即此一念,本自无生。现前种种境界,都是幻妄不实,唯是真心中所现影子。如此勘破,就于妄念起灭处,一觑觑定,看他起向何处起,灭向何处灭。如此着力一拶,任他何等妄念,一拶粉碎,当下水消瓦解,切不可随他流转,亦不可相续。永嘉谓:“要断相续心”者此也。盖虚妄浮心,本无根绪,切不可当作实事,横在胸中。起时便咄,一咄便消。切不可遏捺,则随他使作,如水上葫卢。只要把身心世界,撇向一边,单单的的,提此一念,如横空宝剑,任他是佛是魔,一齐斩绝,如斩乱丝。赤力力挨拶将去,所谓“直心正念真如”,正念者,无念也。能观无念,可谓向佛智矣。
修行最初发心,要谛信唯心法门。佛说:“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多少佛法,只是解说得此八个字。分明使人人信得及,大段圣凡二途,只是唯自心中,迷悟两路。一切善恶因果,除此心外,无片事可得,盖吾人妙性天然,本不属悟,又何可迷?如今说迷,只是不了自心本无一物,不达身心世界本空,被他障碍,故说为迷。一向专以妄想生灭心,当以为真,故于六尘境缘,种种幻化,认以为实。如今发心趣向,乃返流向上一着,全要将从前知解,尽情脱去,一点知见巧法用不着,只是将自己现前身世界,一眼看透,全是自心中所现浮光幻影。如镜中像;如水中月。观一切音声,如风过树;观一切境界似云浮空。坠是变幻不实的事。不独从外如,即自心妄想情虑,一切爱根种子,习气烦恼,都是虚浮幻化不实的。
如此深观,凡一念起,决定就要勘他个下落,切不可轻易放过,亦不可被他瞒昧。如此做工夫,稍近真切。除此之外,别扯玄妙知见巧法来遏凑。全没交涉。就是说做工夫,也是不得已。譬如用兵,兵者不祥之器,不得已而用之。古人说参禅提话头,都是不得已。公案虽多,唯独念佛审实的话头,尘劳中极易得力。虽是易得力,不过如敲门瓦子一般,终是要拋却,只是少不得用一番。如今用此做工夫,须要信得及,靠得定,咬得住。决不可犹豫,不得今日如此,明日又如彼,又恐不得悟,又嫌不玄妙。者些思算,都是障碍,先要说破,临时不生疑虑。至若工夫做得力处,外境不入,唯有心内烦恼,无状横起,或欲念横发,或心生烦闷,或起种种障碍,以致心疲力倦,无可奈何。此乃八识中含藏无量劫来,习气种子,今日被工夫逼急,都现出来。此处明要分晓,先要识得破,透得过,决不可被他笼罩,决不可随他调弄,决不可当作实事。但只抖擞精神,奋发勇猛,提起本参话头,就在此等念头起处,一直捱追将去。我者里元无此事,问渠向何处来?毕竟是甚幺?决餐要见个下落。如此一拶将去,只教神鬼皆泣,灭迹潜踪,务要赶尽杀绝,不留寸丝。如此着力,自然得见好消息。
若一念拶得破,则一切妄念,一时脱谢。如空华影落,阳焰波澄,过此一番,便得无量轻安,无量自在,此乃初心得力处。不为玄妙,及乎轻安自在,又不可生欢喜心。若生欢喜心,则欢喜魔附心,又多一种障矣。至若藏识中习气爱根种子,坚固深潜,话头用力不得处,观心照不及处。自己下手不得,须礼佛、诵函、忏悔,又要密持咒心,仗佛密印,以消除之。以诸密咒,皆佛之金刚心印,吾人用之,如执金刚宝杵,摧碎一切物,物,物遇如微尘。从上佛祖,心印秘诀,皆不出此。故曰“十方如来,持此咒心,得成无上正等正觉。”然佛则明言,祖师门下,恐落常情,故秘而不言,非不用也。此须日有定课,久久纯熟,得力甚多,但不可希求神应耳。
3 解悟与证悟
凡修行人,有先悟后修者,有先修后悟者。然悟有解证之不同。
若依佛祖言教明心者,解悟也。多落知见,于一切境缘,多不得力,以心境角立,不得混融,触途成滞,多作障碍。此名相似般若,非真参也。
若证悟者,从自已心中朴实做将去,逼拶到山穷水尽处,忽然一念顿歇,彻了自心。如十字街头见亲爷一般,更无可疑;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亦不能吐露向人,此乃真参实悟,然后即以悟处融会心境,净除现业、流识、妄想、情虑,皆成一味真心。此证悟也。
此之证悟,亦有深浅不同,若从根本上做工夫,打破八识窠臼,顿翻无明窟穴,一超直入,更无剩法。此乃上上利根,所证者深。其余渐修,所证者浅。
最怕得少为足,切忌堕在光影门头。何者?以八识根本未破,纵有作为,皆是识神边事。若以此为真,大似认贼为子。古人云:“学道之人不识真,只为从前认识神。无量劫来生死本,痴人作本来人。”
于此一关,最要透过。
所言顿悟渐修者,乃先悟已彻,但有习气,未能顿净。就于一切境缘上,以所悟之理,起观照之力,历验心,融得一分境界,证得一分法身,消得一分妄想,显得一分本智。是又全在绵密工夫,于境界上做出,更为得力。
4 修悟六原则
凡利根、信心勇猛的人,修行肯做工夫,事障易除,理障难遗。此中病痛,略举一二。
第一、不得贪求玄妙
以事本来,平平贴贴,实实落落,一味平常,更无玄妙。所以古人道:“悟了还同未悟时,依然只是旧时人。”不是旧时行覆第更无玄妙。工夫若到,自然平实。盖由吾人知解习气未净,内熏般若,般若为习气所熏,起诸幻化,多生巧见,绵着其心,私谓玄妙,深入不舍。此正识神影明,分别妄见之根,亦名见刺。比前?浮妄想不同,斯乃微细流注生灭,亦名智障,正是碍正知见者,若人认以为真,则起种种狂见,最在所忌。
第二、不得将心待悟
以吾人妙圆真心,本来绝待,向因妄想凝结,心境根尘,对待角立,抢起惑造业。今修行人,但只一念放下身心世界,单单提此一念向前,切莫管他悟与不悟,只管念念步步做将去,若工夫到处,自然得见本来面目,何须早计?若将心待悟、即此待心、便是生亡根株。待至劫,亦不能悟,以不了绝待真心,将谓别有故耳。
若待心不除,易生疲厌,多成退堕。譬如寻物不见,便起休歇想耳。
第三、不得希求妙果
盖众生生死妄心,元是如来果体。今在迷中,将诸佛神通妙用,变作妄想情虑,分别知见;将真净法身,变作生死业质;将清净妙土,变作六尘境界。如成做工夫,若一念顿悟自心,则如大治红垆,陶镕万象。即此身心世界,元是如来果体;即此妄想情虑,元是神通妙用。换名不换体也。永嘉云:“无明实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若能悟此法门,则取舍情忘,欣厌心歇,步步华藏净土,心心弥勤下生。若安心先求妙果,即希求之心,便是生死根本,碍正知。转求转远,求之力疲,则生厌倦矣。
第四、不可自生疑虑
凡做工夫,一向放下身心,屏绝见闻知觉。脱去故步,望前眇冥,无安身立命处。进无新证,退失故居。若前后筹虑,则生疑心,起无量思算,计较得失,或别生臆见,动发邪思,碍正知见。此须勘破,则决定直入,无复顾虑。大概工夫做到做不得,正是得力处,更加精釆,则不退屈。不然则堕忧愁魔矣。
第五、不得生恐怖心
谓工夫念力急切,逼拶妄想,一念顿歇,忽然身心脱空,便见大地无寸土,深至无极,则生大恐怖。于此若不勘破,则不敢向前。或以此豁达空,当作胜妙,若认此空,则起大邪见,拨无因果,此中最险。
第六、决定信自心是佛
然佛无别佛,唯心即是。以佛真法身,犹若虚空,若达妄元虚,则本有法身自现,光明寂照,圆满周?,无欠无余。更莫将心向外驰求,若舍此心别求,则心中变起种种无量梦想境界,此正识神变现,切不可作奇特想也。然吾清净心中,本无一物,更无一念,凡起心动念,即乖法体。
今之做工夫人,总不知自心妄想,元是虚妄,将此妄想,误为真实,专只与作对头。如小戏灯相似,转戏转没交涉,弄久则自生怕怖。
又有一等怕妄想的。恨不得一把捉了,拋向一边。此如捕风捉影,终日与之打交涉,费尽力气,再无一念休歇时。缠绵日久,信心日疲,只说参禅无灵验,便生毁谤之心,或生怕怖之心,或生退堕之。此乃初心之通病也。此无他,盖由不达常住真心,不生灭性,只将妄想认作法耳。者里切须透过,若要透得此关,自有向上一路。只须离心意识参,离妄想境界求。但有一念起处,不管是善是恶,当下撇田切莫与之作对。谛信自心中本无此事,但将本参话头,着力提起,如金刚宝剑,魔佛皆挥。此处最要大勇猛力、大精进力、大忍力,决不得思前算后,决不得怯弱。但得直心正念,挺身向前。自然巍巍堂堂,不被此等妄想缠绕。如脱?之鹰。二六时中,于一切境缘,自然不干绊,自然得大轻安,得大自在。此乃初心第一步工夫得力处也。
第五篇:天台爱情
《天台爱情》观后感
《天台爱情》讲述的是一个普通市民恋上大明星的故事,给我的印象是歌舞剧。里面表现热情的人们和淳朴的民风的手法就是群众歌舞,真的有一种很热情的感觉。在故事的人物情感方面表现手法很特别,用笑容剪辑来表现幸福时光,用下雨天和雨伞来表现悲伤,还有周董脚下的那副巨大的冰川画,真的给人一种情绪的渲染。不过这部片子除了爱情以外,我觉得最重要的是浪子膏身边那群傻不拉几的兄弟们。蛋花、西兰花还有黑轮,他们虽然表现得有点二,不过恰到好处,人生怎么能没有几个最佳损友。而大反派红毛的故事告诉我们,在权力的争斗中,必然有黑暗,也必然有牺牲。对权力的过度野心会导致人性的泯灭,可谓是丧心病狂。威少这个角色告诉我们,外表看起来的好人不一定是好人,这个角色的定位是衣冠禽兽。而对于爱情,无论有什么误会作为迷雾,如果是真爱,终有迷雾掀开的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