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2号文库
价值观论文
编辑:暖阳如梦 识别码:21-480775 12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05-22 10:09:47 来源:网络

第一篇:价值观论文

人生价值观

评价一个人是否成功时,不能只考虑他的影响力、成就、激情、毅力、理想、执行能力、沟通能力等因素,而应当首先看他是否拥有正确的价值观。一个人如果拥有正确的价值观,那么,他在其他方面越是有经天纬地的才华,他对社会的贡献也就越大;反之,如果他的价值观是扭曲的,邪恶的,那么,他在其他方面的造诣越深,他对社会的危害也就越大。所以说,在一个人的成就和发展过程中,价值观决定了人生的成败,而诚信是最为重要,人人都应具备的价值观。

人生价值观是每个人判断是非善恶的信念体系,它不但引导我们追求自己的理想,还决定一个人生活中大大小小的选择。在求全意义上来说,我们的任何行为,都是自身价值观的流露。尽管每个人都无可避免地受到价值观的影响,不同头脑中的价值观却可能大相经庭。而人们各自不同的人生经历、生命感悟以及生活际遇,无不受到各自价值观的深刻影响。

人生价值观对人的行为和生活选择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试想,如果泰斯没有将参透“天上的奥妙”放在生命中最重要的位置上,他就不可能投入地将自己的生命交付给哲学,不可能成为在一代代后人的教科书中占据显赫一章的哲学之父。所以,我们的价值观,就像经济学家亚当斯密说的“看不见的手”,它在不知不觉中就决定了我们选择以什么样的方式度过一生。

既然人生价值观对人的一生有如此重要的作用,那么,我们就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让它引领我们的人生向着正确的方向航行。当然,每个人的人生价值观都会有所不同,而最主要的,就是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我的价值观就是要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能给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前进献上点微薄之力,并且能帮助别人,能给别人的人生带来些许的快乐和方便,能做到这点,就是我人生最大的快乐与满足。

经常从自己的身边看到许多许多不合理的现象,我的心都会有些疼痛与难受。我们想改变这些不合理似乎又很无力。我想,现在我最主要的应是从自身做起,首先充实自己,改变自己,再为其它人造福。而不是用满心抱怨来消磨自己的意志。我认为我的这种价值观是正确的,我会向着它前进,而且有了这样的价值观,我的人生从此不再迷航。这样的价值观,也定使我的人生从此与众不同。

人们的生活和教育经历互不相同,因此价值观有多种多样。价值观与兴趣有关,但它强调生活的方式与生活的目标,牵涉到更广泛,更长期的行为。有人认为“人生以服务为目的”,有人以追求真理为目标,有人则侧重物质享受……,不管我们曾经确定怎样的价值观,从现在起,我们都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真正适合于自己的的价值观,让它引领我们的人生向着美好的方向前进。

“亦余心之所善兮,岁九死其犹未悔″是屈原的人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范仲淹的人生;“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文天橡的人生;“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干为孺子牛”则是鲁迅的人生。伟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活的有價值。

其实,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分子,整个社会就是所有成员的总和。我们应该在适合自己的位置上充分发挥应有的才能,哪怕是一株小草,也能够衬托出花儿的艳丽与芬芳。么小草的价值也经是发挥得淋漓尽致

诗人原野的《人生》为我们这一主题提供了最好的注解。

人生,从自己的哭声中开始,在别人的眼泪中结束。

这中间的时光,就叫做幸福;

人活着,当哭则哭,声音不悲不苦,为国为民啼出血路。

人死了,别人洒下诚实的泪,数一数,那是人生价值的珍珠。

第二篇:秘书价值观论文

导读:秘书价值观的概念和思想内涵

秘书价值观,是秘书人员关于自身(秘书这一特殊社会职业和特殊社会阶层)社会价值的认识、理解、感知,是秘书人员对秘书这一社会角色的整体把握,是秘书人员赖以承担秘书角色、从事秘书工作、进行秘书实践活动的思想基础、道德基础和精神动力。它全面、综合地反映着秘书人员的人生观、社会观、行为观和职业道德观。秘书的价值观,是秘书人员不可缺少的灵魂。

一、秘书价值观的概念和思想内涵

秘书价值观,是秘书人员关于自身(秘书这一特殊社会职业和特殊社会阶层)社会价值的认识、理解、感知,是秘书人员对秘书这一社会角色的整体把握,是秘书人员赖以承担秘书角色、从事秘书工作、进行秘书实践活动的思想基础、道德基础和精神动力。它全面、综合地反映着秘书人员的人生观、社会观、行为观和职业道德观。秘书的价值观,是秘书人员不可缺少的灵魂。秘书人员不可能须臾离开对秘书价值观的依赖,而秘书价值观又无时不在规范着秘书的社会实践和社会行为。否则,秘书就不会是能动的活生生的个体,而成为一个只会机械工作的机器。实践证明,这是违反人类思维规律 和生活规律的。秘书价值观的构成,包含着两个因素:一是秘书人员对秘书职业特殊社会分工(秘书实践对象)这一客体的全面的整体的认识和把握,这是秘书价值观的认识基础,决定着秘书价值观的正确与否;二是秘书人员对自身(主体)角色的全面的整体的认识和把握,这是秘书价值观的物质实体和真实构成,是秘书人员的人生观、道德观对秘书职业认识和感知的产物,它决定、规范着秘书人员的秘书实践和社会行为的正确与否。在正确的人生观、社会观、道德观指导下,建立和构筑了正确的秘书价值观,秘书个体才能在秘书实践、秘书生涯中正确地认识和找到自我,正确地把握秘书角色,达到主、客观的和谐统一,最大效益地发挥秘书阶层的整体社会功能和秘书人员个体的社会作用,做一个清醒的、符合角色要求、为自身所认同又为社会所接受、有所作为的优秀秘书人员。

二、秘书价值观的错位和模糊

正确的秘书价值观作为科学、合理的秘书角色体验,它的建立只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它无时不受到各种脱离实际的主观愿望和引诱力极强的利益关系的干扰和纠缠,使之偏离正确的运行轨道,产生了各种离位和错位现象。秘书价值观的错位和模糊,就是秘书人员由于受人生观、社会观、道德观、生活经历、实践锻炼等主客观因素的限制和影响,对秘书社会角色认识上的非正确性和模糊性导致的认识偏离,是对秘书工作本质、秘书工作规律的不正确、不准确的理解和把握。这种错位和模糊在现实中有这样几种主要表现和倾向:1.是对秘书职业地位及其社会功能主观夸大性和秘书价值的膨胀性。2.是对秘书职业地位及其社会功能习惯藐视和低估秘书价值、认为秘书职业低人一等的心理障碍。3.是个人欲望无限制、无节制的膨胀。

三、秘书价值观的合理定位

(一)秘书职业和社会功能的定位

秘书职业的根本属性和特征,是诸多年来颇费争议而没有很好解决的问题,这不能不影响、限制秘书对秘书职业和自身价值的认识和把握。因此,对秘书职业地位和功能的认识,是应该首先解决的问题。第一,秘书机构是以办文办事为特点的辅助性机构。第二,秘书机构和秘书工作的本质属性是服务。第三,秘书工作及其机构服务活动的特征是坚定不移的贯彻执行。第四,秘书职业为秘书成为领导型人才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机遇。

(二)秘书价值观的定位

⒈ 以配角为荣耀

⒉ 以服从为意志

第三篇:人生价值观论文-价值观论文

人生价值观论文价值观论文

价值观趋同有益吗? 摘要:文章以282名企业管理人员为样本,基于班杜拉的交互决定论视角,引入考量价值观是否趋同的人—组织匹配作为调节变量,检验了大五人格对周边绩效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大五人格中的神经质、宜人性和尽责性能较好预测周边绩效的人际促进维度;开放性、外向性与尽责性维度可以较好地解释工作奉献维度。人—组织匹配分别对神经质与人际促进、宜人性与工作奉献的关系具有调节效应。

关键词:大五人格;周边绩效;人—组织匹配

一、引言

大五人格和周边绩效的关系一直是周边绩效研究的焦点。人格因素与周边绩效密切相关,这在许多研究中得到了证实。本文引入人—组织匹配作为调节变量,探讨价值观取向的一致性是否影响人格对绩效的作用机制。

二、文献回顾及研究假设

Motowidlo和Van Scotter(1994)对421名美国空军机械师的研究结果表明,人格与周边绩效的相关比与作业绩效的相关高。Salomon通过对233名飞行员实施OPQ测验,并由其上司做出绩效评定的研究

发现,大五人格的外向和责任感两个维度更好地预测了职务奉献。Coleman 通过对116名保险推销员的研究发现,大五人格中除了外向性,其余四个维度均与周边绩效显著相关。Lepine通过对276名被试的实验研究发现,大五人格的责任感、外向、宜人性等三个维度均与周边绩效的“合作行为”维度相关。Van Scotter(1996)研究发现个性和认知能力决定任务绩效和周边绩效:认知能力是通过关系知识影响周边绩效;个性特征通过关系知识、关系技能、关系习惯影响周边绩效。

钟建安、段锦云认为“大五”可以较好的预测工作绩效,特别是周边绩效。一般而言,在五因素中责任感是最为有效的预测因子,但对服务类工作宜人性也是重要的预测因子,对管理类工作外向性是有效的预测因子。很多学者的研究都发现类似责任感、情感稳定性、宜人性等个人因素能产生高水平的组织公民行为(Hurtz & Donovan,2000;LePine,Erez & Johnson,2002)。责任心、外向性、宜人性和情绪稳定性和周边绩效正相关(Hogan & Holland,2003;Hough,1992;Hurtz & Donovan,2000)。

我们基于前人的研究成果提出以下假设:

H1:大五人格能较好地预测周边绩效。

H1a:神经质、宜人性、外向性、尽责性、开放性能较好地预测人际促进。

H1b:神经质、宜人性、外向性、尽责性、开放性能很好预测工作奉献。

国内学者研究发现管理有效性受性格因素的影响,其作用受到组织文化的调节。班杜拉的交互决定论指出,行为不但受个体因素的影响,还受环境与人交互作用影响的。在研究中,为了表征人与环境相互匹配的程度,学术界引入了人—组织匹配的构念,它是表示个人和组织的相一致程度。人—组织匹配的概念是由Lewin(1951)提出,强调个体行为的表现(B)是受个体本身(P)以及个体所处的环境(E)的因素交互作用,指由互动产生的匹配感受,对个体及组织带来的正面的效益。但不同的学者对个体所处的环境有不同的解释,如职业,工作,组织。根据人与环境匹配的特质因素,提出人与职业匹配(person-vocation fit;P-V fit),人与工作匹配(person-job fit;P-J fit),人与组织匹配(person-organization fit;P-O fit)。

大量的研究结论都体现了人与组织匹配在工作绩效方面具有较好的预测效用。Tziner(1987)等认为,人与组织匹配对员工的工作绩效有显著影响,与组织氛围相合的员工比背离组织氛围的员工有更高的工作绩效。匹配理论认为,人与组织之间的匹配将会带来积极的效应。高匹配表示个人和组织在很多方面都较为相似,主要是价值观层面的一致性,某种程度上也意味着个体对组织具有较强的认同感,在对组织价值观具有较高程度认同的情况下,这样会有效降低个人和组织的冲突。因此,人与组织的价值观的匹配程度越高,个体的个性特质引发的周边绩效行为相比较低认同水平下的效果更明显,个人能够更好地融入到组织中去,从而更好的为组织做贡献。

基于以上的分析,我们得出假设:

H2:人—组织匹配调节大五人格与周边绩效的关系。

H2a:人—组织匹配对神经质、宜人性、外向性、尽责性、开放性和人际促进的关系有很好调节作用,匹配越高,神经质对人际促进的负面影响越小,而宜人性、外向性、尽责性、开放性对人际促进正作用越强。

H2b:匹配可以调节神经质、开放性、尽责性、宜人性、外向性和工作奉献的关系,匹配越高,神经质对工作奉献的负面作用越小,开放性、外向性、宜人性、尽责性对工作奉献的正面作用越强。

三、研究方法

1.研究取样。本研究分两部分取样:(1)预调研取样。用于预调研的数据为都为研究者现场调查,现场发放

问卷,现场收回。共发放问卷162份,收回问卷159份,回收率为98%,有效问卷为129份,问卷有效率为81%。本次调查所有量表均为自陈式。(2)正式调查样本。在正式测试共发放问卷325份,收回问卷305份,回收率为91%。有效问卷282份,问卷有效率为92%。

正式调查对象是南京及上海地区二十五家企业,行业涉及电力、通讯、信息、服务、医药、化工、机械、钢铁等。其中,男性222人,女性60人;中层管理人员或部门经理192人,高层管理人员90人。

2.测量工具。大五人格问卷。多数研究者的观点已经趋于一致:人格的基本结构由五大因素构成。本文利用McCrae和Costa(1992)

所开发出的人格特质量表,将人格划分为“开放性”、“外向性”、“宜人性”、“尽责性”及“神经质”五个维度,并在NEO-PI-R的基础上,本文采用更利于理解的语句,整合成40题。量表为自陈量表。

周边绩效问卷。周边绩效量表采用的是唐春勇改编自VanScotter & Motowidlo(1996)的问卷,将周边绩效的结构分为两个维度:人际促进(Interpersonal Facilitation)指合作、关心、帮助同事完成工作等,用合作、利他、乐群、外向、社会责任、积极情感等词汇来描述,该维度包括5个题项;工作奉献(Job Dedication)指自律性、主动性、动机性行为,用勤奋、自发、责任心、目标取向、期望成功等词汇来描述,该维度包括5题项。根据回答对象不同,分别对内容相同的量表设计为自陈式量表和他人评价量表。

人—组织匹配测量问卷。人—组织匹配的得分系指个人进入组织前所期望的组织价值观与目前组织的实际情况间之差异程度,差异程度愈小则匹配愈高。本文人—组织匹配量表引用郑伯勋(1996)所发展的组织文化价值观量表,包含尊重员工、创新精神、外部适应、品德操守、绩效取向、团队取向及安定守成共七大构面。在原量表的基础上,采用更利于理解的语句整合成19题。本量表分别衡量员工对目前组织价值观的实际认知、个人原本所预期的组织价值观认知。

四、结果分析

1.潜变量的信效度检验。首先,在预调研时,对量表进行了探

索性因子分析,然后在正式调研后我们运用正式测量数据进行了验证性因子分析来检验各个潜变量的信度与效度。

(1)大五人格量表信效度分析。大五人格初始量表总体上以及各个维度的信度指标良好(克朗巴哈α系数最小值为0.851)。大五人格问卷的总体KMO值达到0.911,并通过了Bartlett's球形检验(p<0.001)。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分析结果显示潜变量测量模型各项拟合指数分别为:χ2=544.93(df=454,χ2/df=1.2,p=0.000),NFI=0.94,RFI=0.93,IFI=0.94,TLI=0.94,CFI=0.95,RMSEA=0.067,表明验证模型与假设模型拟合较好。五个因子的?籽c建构信度均大于0.60(Bagozzi & Yi,1988),说明大五人格五因子量表具有可靠的内在一致性信度。

(2)周边绩效量表的信效度分析。周边绩效量表总体上以及各个维度的信度指标良好(克朗巴哈α系数最小值为0.797)。总体KMO值达到0.845,并通过Bartlett's球形检验。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分析结果显示潜变量测量模型各项拟合指数分别为:χ2=114.72(df=34,χ2/df=3.4,p=0.000),NFI=0.94,RFI=0.93,IFI=0.94,TLI=0.93,CFI=0.95,RMSEA=0.075,表明验证模型与假设模型拟合非常好。两个因子的?籽c均为0.93,建构信度均大于0.60(Bagozzi & Yi,1988),说明周边绩效两因子量表具有可靠的内在一致性信度。

(3)人—组织匹配量表的信效度分析。人—组织匹配初始量表总体上以及各个维度的信度指标良好(克朗巴哈α系数最小值为0.644)。总体KMO值达到0.916,并通过Bartlett's球形检验。进行验

证性因子分析分析结果显示潜变量测量模型各项拟合指数分别为:χ2=466.16(df=142,χ2/df=3.28,p=0.000),NFI=0.90,RFI=0.91,IFI=0.89,TLI=0.89,CFI=0.91,RMSEA=0.035,表明验证模型与假设模型拟合非常好。五个因子的?籽c建构信度均大于0.60(Bagozzi & Yi,1988),说明人—组织匹配五因子量表具有可靠的内在一致性信度。

2.假设检验。

(1)大五人格对人际促进与工作奉献作用机制分析。

回归后结果如表1示。

根据回归的结果,神经质对人际促进产生显著负面作用,而宜人性和尽责性都对人际促进有积极的影响。而开放型、外向性对人际促进影响不显著。因此H1a得到部分验证。

开放性对工作奉献有显著的负面作用,而外向性和尽责性都对工作奉献产生显著正面影响。在对工作奉献的作用模型中,神经质和宜人性没用通过显著性检验。H1b得到部分验证。

(2)人—组织匹配对大五人格与周边绩效关系的调节作用检验。

①匹配在神经质对人际促进中的调节效应分析。根据统计分析的结果,匹配确实在神经质对人际促进作用机制中起调节作用,具体调节效应分析如图1。

如图1所示,匹配能显著缓解神经质对人际促进的负面作用,高匹配情况下神经质对人际促进的作用明显小于低匹配的情况。匹配的变化可以改变宜人性对工作奉献的作用模式。

②匹配在神经质对人际促进中的调节效应分析。根据统计分析的结果,匹配确实在神经质对人际促进作用机制中起调节作用,具体调节效应分析如图1。

③匹配在尽责性对人际促进中的调节效应。回归结果表明尽责性对人际促进的作用机制中,也未支持匹配的调节作用。

在神经质和人际促进、宜人性和人际促进的关系上匹配的调节作用得到了验证,但是外向性、尽责性对人际促进的作用关系中匹配的调节效应未通过检验。

④匹配在大五人格对工作奉献作用机制中的调节效应。分别探讨了匹配在开放型、外向性、尽责性这三个变量对工作奉献作用中的调节效应。我们的数据不支持匹配调节效应的存在。

五、讨论与结论

1.研究结论与讨论。

(1)大五人格对周边绩效的预测力。本文研究表明神经质、宜人性和尽责性能较好预测人际促进,而外向性和开放性未得到检验。可能由于我们的研究样本主要是管理层人员(其中,89%的中层管理人员),中层管理人员在团队或企业里中流砥柱的地位要求管理者性格特征不同于普通员工,具备外向性和开放性个性的管理人员可能不适合于该岗位,中层管理人员的大部分工作性质定位于正确的做事,更强调工作技能与责任心。同时,考虑到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外向性

与开放性更多体现的是热情、友好、与他人关系的密切性以及思维不受束缚,这点上与中国管理者的特点也不是很吻合。开放性、外向性与尽责性可以较好地解释工作奉献。开放性是指对经验持开放、探求态度,外向的人被认为是好交际的、好群体活动的、十分自信的、健谈的、主动的。尽责性还是表现出其一向的稳定性,能很好解释工作奉献。神经质与宜人性对工作奉献维度的预测未通过检验,可能由于神经质作为一种情绪体现,而宜人性主要考察员工的合作性方面,因此,对工作奉献的影响作用不显著。

(2)人—组织匹配的调节作用。在探讨匹配的调节作用中,发现在神经质与人际促进的作用中存在调节效应,高匹配能降低神经质对人际促进的负面影响。同时匹配也能很好调节宜人性与工作奉献之间的关系,匹配水平越高,宜人性越能对工作奉献产生积极影响。我们的样本数据不支持匹配对尽责性与人际促进和工作奉献关系的调节作用。在大五人格与工作奉献的关系中,匹配的调节作用没有通过检验,原因可能也在于研究样本的特征。

2.本研究的局限性与未来研究建议。(下转第44页)由于资源限制,本研究的样本数量较小,而且采样地点主要集中在江苏和上海,这些因素都不可避免地会对研究产生地域影响。测评过程中社会期许性的影响可能没有得到很好的消除,虽然问卷和调查过程中进行了一定的控制,但是不可避免测评者评价过高的情况。本文选择人—组织匹配作为调节变量,研究支持在部分关系中存在调节作用。出现这种情况,可能和匹配这一变量自身就包括很多维度有关,将匹配作为一

维概念不能很好的观测其在大五人格和周边绩效之间的调节效应。随着对人—组织匹配的研究深入,国内已有学者探讨了人—组织的价值观匹配实际上是一个双向选择的过程,组织与个体的社会化策略会影响价值观匹配的形成与发展(陈卫旗,2009)。在这种背景下,之后的研究可以考虑人—组织匹配的动态演变即价值观在社会化策略的影响下慢慢趋同,对二者关系的影响,以更深入探讨人格与绩效的关系。

参考文献:

1.蒋寒.对管理者进行绩效管理的难点及对策.北方经贸,2004.2.江历明,王操红.企业中层管理者绩效维度的探悉.企业管理,2006.3.LePine J A, Van D L.Voice and cooperative behavior as contrasting forms of contextual performance: Evidence of differential relation-ships with Big Five personality characteristics and cognitive ability.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2001,86(2):326-336.4.钟建安,段锦云.“大五”人格模型及其在工业与组织心理学中的应用.心理科学进展,2004,12(4): 578-583.5.唐春勇.西南交通大学博士论文:大五人格和工作态度对关系绩效影响的实证分析,2006.6.赵国祥,王明辉,凌文辁.管理者责任心和工作绩效关系的研究.心理科学,2004,27(5):1261-1262.7.陈卫旗.组织与个体的社会化策略对人—组织价值匹配的影响.管理世界,2009,(3):99-110.

第四篇:人生观价值观论文

谈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

姓名:高 霞 学号:1023100 指导老师:陆老师 专业:机电一体化 班级:机械105班 学校:无锡太湖学院

摘要

当代大学生是奋进的一代,代表先进力量的一代,我们当代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主流是好的。我们热爱生活,追求真理,绝大多数大学生具有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科学的人生价值观。但还是有不少问题的。所以,在我们进入大学完全适应这种生活以后便要开始积极探索新时期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从严要求自己让我们真正成为未来国家的主力军。

关键字: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

大学时代,是大学生形成系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就现代的大学生而言,当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剧烈变化,传统与现代观念的冲突,东西方文化的交融对抗,使社会价值观念呈现出多元化和多样性。而我们日常的行为习惯思想道德更是直接反应出我们目前的人生价值取向,令人可喜的是,大学生发展的主流还是健康的,但也确实存在着不可忽视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1.缺乏艰苦奋斗的精神,重功利。一方面我国传统文化倡导,年轻人应该无私奉献、重义轻利的道德风尚,但另一方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承认经济杠杆的作用,认同个人利益的合理地位,由此带来人们对公里的追求,因而传统价值观受到功利主义的强烈冲撞。

2.实用主义、享乐主义。当代大学生越来越关切现实和自生利益,在日常生活中把享乐尤其是感官享乐变成人生的唯一目的,作为一种“主义”去诠释人生的全部意义,则是对人的需要的一种狭隘的理解。比如,一些大学生用父母辛苦赚来的血汗钱比阔气、摆排场,在消费上超出了自己的承受能力,追逐名牌和奢侈品,有的甚至因此而负负债累累。他们在理想和信仰的选择上,更是多的考虑的是理想色彩过重的实用主义和享乐主义,很少从精神层面上考虑。

3.缺乏应有的爱心和诚信。诚信和爱心是生存之本,当代大学生在诚信和爱心方面的确实,表现的也是令人担忧的,考试抄袭之风在校园蔓延,假文凭、假证书屡见不鲜,还有对同学、就是对社会的冷漠,所有这些,暴露出的深刻问题就是他们的价值取向出现了偏失。4.责任意识淡薄。责任意识淡薄反映在部分大学生的身上已经到了比较严重的地步,一些人我行我素,唯我独尊,今朝有酒今朝醉,贪图享乐,也没有家庭责任感;胸无大志,得过且过,不关心国家大事和社会发展,没有社会责任感;在个人感情问题上,不图天长地久,只图曾经拥有,缺乏对他人的道义责任。由此也引发了大学生心理素质危机的源泉。

上述种种错误的人生观尽管在形式上五花八门,内容上不禁一致,但它们却有着共同的特征。其一,听你们都是剥削阶级的人生观,反映的是狭隘的剥削阶级利益,不可能具有无产阶级的宽广胸和远大志向,更不能代表人民群众的利益。其二,它们都没有把握个人与社会的正确关系,护士活否认社会性是人的存在和活动的本质属性,它们讨论的人生问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一己私利。其三,它们对人的需要的理解是片面的,夸大了人的某方面需要,而无视人的全面性和人生的整体需要。这样的人生观显然是错误的,同学们应该顺应世道潮流,坚决摒弃错误的人生观,选择并牢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1.在不断深入的学习中加强自我修养。学习是学生的主要任务,一个人是否有价值,能否实现自我价值,源泉在于学习。要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矛盾。而学习的过程就是自我修养的过程,包括学习方法的修养,学习目的的修养,学习意志和毅力的修养等等。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明确自己的学习目的,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在学习过程中探索出一套合理的,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学习是艰苦的,是漫长的,所以学习需要勤奋,需要锲而不舍、持之以恒的精神。

2.要善于区分观念的正确与否,把握自己的言行。如果一个人活着只是满足个人的吃喝玩乐,那和动物还有什么区别呢?那只能是科学家爱因斯坦所讲的“猪栏的理想”,必然走向堕落和歧途。倘若“你活着为享乐,我活着为享乐,大家一起来享乐”,谁来为社会和他人提供物质生活条件呢?与之相反,奋斗拼搏的人生观认为,幸福与奋斗、拼搏紧密相连。幸福的源泉在劳动和创造之中,在谋求集体利益的奋斗之中。只有人人都奋斗拼搏,对社会尽职尽责,社会才能进步,才能发展,才能提供人们享乐的物质条件。这种人生观揭示了“幸福”二字的真正含义,也告诉我们要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才能最终走向幸福。

3.加强人际间的交往,促进身心和谐。马克思主义认为,认识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深刻揭示了人的本质是:认识社会的人,每个人都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生活而不能离开一定的社会关系而独立存在。与此同时,随着现代社会分工的不断细化,个人与集体中的其他人的接触与交往也越来越多。而我们大学生也就可以多参加些集体活动从而锻炼我们的组织能力、表达能力、创造能力和交际能力,同时能增进同学之间的相互了解和理解,并在基础上获得友情。健康的人际关系有利于各方面的学习进步、个性完善和情绪稳定。同时,健康的人际关系也可以使同学们获得一个社会支持系统,当遇到个人一时解决不了的心理问题时,就可以及时向他人求助。

4.加强在社会中的实践道路。实践出真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两句话都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这里的实践不仅强调我们大学生要把书本理论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中,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同样注重的是要求大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社会实践中去,例如军训、实习、公益活动、居民社区精神文明建设、青年志愿者服务、献爱心活动等等。这些活动都能使每一位参与者更多更深的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培养他们一种奉献精神,为大家服务的精神,能使参与者深刻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句话的内涵,使大学生深刻意识到社会实践的重要性,积极参加社会实践,走与人民群众相结合的道路,才是我们成长的正确道路。

就我个人而言,通过不断地学习,我认识到,树立正确的、科学的价值观,不仅要有马列主义、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等正确的理论为指导,更要勇于实践,在具体的学习生活实践中培养、形成和提升自己崇高的人生价值观。大学生是作为未来社会建设者的一支重要生力军,影响大学生人生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因素必然是多方面的,不仅需要调动社会、学校、家庭等各方面的积极性,共同做好工作,更需要我们每个大学生自觉实践,勇于探索,读书好学,多思好问,革新创造,特别是注意从要从点滴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求真务实,把学校和党组织的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我们的日常学习、生活的各个环节之中,加强社会价值的行为规范,经过价值实践的反复强化,锻炼敏锐的思维,形成良好的判断能力,增强实现人生价值的本领,进而确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努力使自己成为21世纪社会发展需要的那种会生存、善学习、勇于创新的复合型人才,这样才能在整体上有效帮助我们每个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摆正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道德价值和功利价值关系,确实地肩负起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使命,真正实现人生的价值。

总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就是无产阶级的人生价值观,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基础上的,一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对社会的贡献为真正价值的人生价值观。只有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才能真正实现个人与社会的有机统一,走出积极进取、开拓创新、有意义的人生.参考文献:《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第五篇:核心价值观论文

为什么说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当代思想战线上一项重大的理论创新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中国共产党十六届六中全会在思想文化建设上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是中国共产党在深刻总结历史经验、科学分析当前形势基础上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有四个方面,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四个方面的内容,各具功能但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我国将长期面对激烈的国际各个方面的竞争,特别是面对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传播其意识形态、进行文化扩张和思想渗透的压力,国家的文化安全问题日益凸显。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党旗帜鲜明地指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用以引领和整合多样化的思想意识和文化思潮,有利于我们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利于我们更清醒地把握和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有利于我们更坚定地把握和坚持和谐文化的前进方向,从而为我们从事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坚实的精神保障和文化支撑。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无疑是当代思想战线上一项重大的理论创新,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概念创新——第一次作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新概括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概括源于对人类精神生活的认识,是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本质的反映。它是思想文化上的一个新概念,同其他重要理论的概念一样,是我们党在实践过程中长期思考、归纳和提炼的结果。改革开放近30年来,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在思想文化建设方面,先后提出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等提法,这些概念的提出,揭示了我国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和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新概念的提出,是对思想文化建设有关概念的继承和创新,它蕴含的思想内容很深刻、很丰富。这是在马克思主义思想史上第一次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概念。任何社会都有自己占据主导地位的价值体系,不管人们意识到与否,它在社会生活中都发挥着主导的、决定和制约其他价值目标的作用。但过去人们未认识到这一点,也未提出过“核心价值体系”的概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概括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辩证思维的逻辑形式和认识世界的工具。无疑,它是我们党的一个理论创造,标志着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认识的新境界,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一大贡献。有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新概括,我们就可以自觉地运用它,人在思想文化建设中的能动性、主动性、创造性就能得到更好的发挥。

二、内涵创新——第一次将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结合起来,确定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所体现出来的先进性、深刻性是以往任何社会的价值理念所不能比拟的。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在自身发展的历史进程中,都形成了适合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需要的一些有价值的思想理念,这些理念在发挥一定进步作用的同时,也存在这样那样的历史局限。只有马克思主义的出现,提出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把消灭剥削和压迫、在全世界实现共产主义的社会制度作为最大的价值追求和行动指南时,人类对价值观的认识才走上了科学道路。伴随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发展,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社会主义价值理念不断得到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更是实现了价值观上的一次跨越。它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核心内涵,并将其置于一定的系统结构中,达到了新的理论境界,构成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四大基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主题,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精髓,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决定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性质和方向,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构成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和生命之魂。第一,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针,是整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基础,解决的是举什么旗的问题,处于统领的层次,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就抓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解决的是走什么道路的问题,处于核心的层次。它本身就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又是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强大动力;第三,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精神支撑,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解决的是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和精神面貌的问题,处于动力机制的层次。它既是马克思主义指导作用得以发挥的精神基础,又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重要内容和精神条件。马克思主义只有同民族的优良传统相结合,与时俱进、充分体现时代精神,才能有效地发挥指导

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只有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推动下,才能在实践中不断地由理想变为现实。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就把握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第四,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优秀革命道德与时代精神的有机结合,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解决的是实际的行为规范的问题,处于基础性层次。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就打牢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和引导群众,才能充分发挥和谐文化在推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巨大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我们构建和谐社会就是要通过对各种利益关系、社会矛盾的调整和解决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融洽,这不仅需要相应的社会制度,也需要相应的思想共识。近年来,我们党提出了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的发展目标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发展模式等一系列构建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这些都是对和谐理想的追求和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人类先进的和谐理念的集中体现,它既蕴含着和谐社会、和谐文化的基础和目标,又提出了实现和谐社会、和谐文化的途径和方法,是和谐社会建设必不可少的文化认同和价值追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历史作用的根本性阐释,也是对和谐文化的质的规定。它不仅表明和谐文化离不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既保证了和谐文化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发展方向,也为我们鉴别思想文化的政治属性提供了根本标准。

三、体系创新——第一次把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等要素集合起来,形成具有一定内在联系的体系。

我们党提出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互相联系、互相作用的有机统一整体。其内在统一性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的统一。一方面,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把符合客观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作为一切行动的理论基础;另一方面,它又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共同理想,强调最大限度地保证人们的社会需要和利益。二是理想目标与现实过程的统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作为一种价值追求,它面向实际,着眼于实践,作用于实践。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都是实现这个理想所必需的思想道德支撑,把理想目标的实现牢牢地建立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实过程中。三是民族传统与时代要求的统一。将民族精神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中,体现了它与民族文化传统的继承关系,强调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又体现了其面向世界、面向时代的精神气息。四是高度概括性与具体操作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三方面内容是对于社会主义思想理论的价值认同,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发挥着理论前提和思想导向的作用。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对公民思想行为选择标准的价值认同,是对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应该遵守的基本思想道德规范和应该养成的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的具体概括。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逻辑严谨、层次分明、由理论到实践、由思想到行为的框架结构。一种社会核心价值体系是否结构完整、自成系统,还取决于形成这种核心价值体系的深层的利益基础。只有在提出这种核心价值体系的执政党及其领导下的国家同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与价值诉求相一致时,才能保证这种核心价值体系结构的完整性和逻辑的缜密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把党的主张、国家意志和人民意愿统一起来,把政治与伦理、理想与现实、思想与行为结合起来,体现了系统的价值理念和鲜明的社会主义性质的统一,是一个结构完整、逻辑缜密的科学体系。

四、方法创新——第一次提出坚持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贯穿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

我们党不仅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论断,而且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途径和方法。这就是要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贯穿现代化建设各方面。这是对意识形态领域工作规律性的正确认识和把握。正确的价值体系只有被人民群众普遍接受,才能为人们所自觉遵守和奉行。而要让人民群众普遍接受,就必须把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去。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从多方面入手,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广大人民群众所认同、所接受,进而转化为自觉行动。一是要多渠道渗透。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渗透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各项社会实践中去,渗透到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过程中去,渗透到国民教育和社会文化生活等影响人们思想的各种文化渠道中去,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生存环境中去,渗透到社会化管理中去,以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影响力。二是要多手段结合。要在对全体公民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同时,把价值导向与政策导向结合起来,把道德规范与法律规范结合起来,把思想教育与严格管理结合起来,充分运用各种手段,以增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效果。三是要运用现代科学技术。要积极吸收现代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高度重视互联网的作用,切实加强网络建设和管理,充分运用现代网络技术,改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宣传手段,营造浓厚舆论氛围,加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宣传力度。四是要全社会参与。要动员、组织和协调全社会各个方面的力量,建立完整的社会主

义核心价值体系工作网络,形成全社会覆盖的宣传教育工作体系,以增强宣传教育工作的功效。要建立党政部门和工、青、妇等人民团体齐抓共管、各负其责的工作系统,从而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社会化。五是党组织要加强引导。党委统一领导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组织保证。要进一步加强党的思想和作风建设,加强党员的党性锻炼和思想道德修养,以优良的党风和共产党员的楷模作用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培育和形成,推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项庞大的系统工程。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和生命之魂。一个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反映社会意识的本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涵盖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意识形态、价值取向,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规范,是引领社会前进的精神旗帜。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然要求与之相应的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谐文化,最根本的就是要确立我们社会共同遵循的核心价值体系,打牢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共识,凝聚人心、激发活力,为社会和谐提供文化源泉和精神动力。

价值观论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