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3号文库
桂平茶叶产业生产情况的调查
编辑:琴心剑胆 识别码:22-1103625 13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8-14 13:46:54 来源:网络

第一篇:桂平茶叶产业生产情况的调查

为了了解我市茶叶产业的发展,近期,我对全市茶叶产业情况做了一次全面深入的调查研究。在充分倾听了乡镇分管领导、茶王、种植大户、销售大户、专业协会领导、技术骨干、主要产茶村村主任和书记、各茶厂厂长等人士的意见和建议后,就如何进一步做强做大桂平茶叶产业问题,作了些探讨。

一、全市茶叶的现状

1、全市茶叶基本情况

桂平西山茶,又名棋盘石西山茶、棋盘仙茗。在广西的名茶林中,桂平西山茶品质为最。西山载茶始于唐代,到了明代西山茶已享盛名。据《桂平市志》载:“西山茶,出西山棋盘石乳泉井观音岩下,矮株数植,根吸石髓,叶映朝89,故味甘腴而气芬芳,杭湖龙井未能逮也。”

西山茶产于广西省桂平市的西山。这里集名山、名泉、名寺、名茶于一地,使西山的景色更加迷人。人们赞美西山的景色,也称赞那色翠味香、遐迩闻名的西山茶。西山茶最高山岩海拔700米左右。山中古树参天,绿林浓荫,云雾悠悠,浔江水色澄碧似锦。乳泉昌莹,冬不调,夏不溢。气候温和、雨量充沛。茶树多生长在山腰的奇峰怪石间。确是茶树生长的理想环境。

勤采嫩摘是西山茶的采摘特点。2月底或3月初开采,一直采到11月份,一年采茶20—30批,采摘标准为一芽一叶或一芽二叶初展,长度不超过4厘米。要求芽叶大小、长短、色泽均匀一致,保持芽叶完整新鲜。通常炒制500克特级西山茶,需采4万个左右芽叶

西山茶炒制技术精湛。采用手工炒制,在洁净光滑的铁锅内进行,全程采用抖、翻、滚、甩、拉、拉、捺等多种手法。炒制时按原料老嫩、含水程度、锅温高低及各工序的工艺要求不断变换手法,达到西山茶色、香、味、形的要求。主要工艺分:摊青、杀青、揉捻、初炒、烘焙、复炒等工序.西山茶从1960年后得到很大发展,目前已从原有的零星散植发展到成片的西山风景茶园,年产量已达600公斤左右。产品畅销国内外,得到各方人士的高度赞扬。已故著名壮族诗人黄勇宗曾咏诗道:

“乳泉水温西山茶,又香蜜糖又香花,天下名茶我尝过,如今只爱这一家。”马斯云称:“香蔽高岭不是花,乳泉新煮绿春芽,乳泉新煮绿春茶,闲来愿得杯常满,每倚亭台到日斜。”西山茶曾在1982年和1984年两次被评为全国名茶。1984年参加了美国芝加哥博览会展出,1988年参加了新加坡博览会展出和日本名古屋中国名茶展览,均得到了一致好评。西山茶真是“香满神州海外驰”。

2、西山茶茶的历史渊源

桂平西山茶属于绿茶类。产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桂平市西山。桂平西山茶始于宋代,《桂平市志》记载西山茶:“出观音岩,棋盘石下,矮株散生,根吸石髓,叶映朝暾,故味甘腴而气芬芳。”西山不仅茶好,还有好水“乳泉”来相配。乳泉位于西山正阁寺左下侧。《桂平市志》载:“乳泉井泉清冽如杭州虎跑泉,而甘美过之,时有汁喷出,白如乳,故名乳泉。”泉旁有一道石刻,文曰:“深谷乳泉众试皆甜”。用乳泉水冲泡西山茶确实鲜醇甘美。

西山茶又名乳泉春,其品质以嫩、翠、香、鲜为特色。20世纪五、六十年代西山寺释宽能法师曾亲手制作西山茶,三次寄给毛泽东主席品尝,中央办公厅感谢信说:“西山茶味道醇厚,是不可多得的好茶。”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市茶叶虽然有一定的历史传统,80年代初起也做了大量工作,整个产业基本上改变了原有的那种“人种天管、自产自销”状况。但作为一个优势产品,一个主导产业,其应有的经济效益还远远没有发挥出来,年生产总值仅占全市工农业总产值的1.7%,占农业总产值的4.4%。究其原因主要存在以下几大方面:

1、总体面积小,难以形成主业群。我市西南边区山多田少,森林覆盖率高,终年云雾辽绕,清泉四溢,宜茶面积大,发展茶叶有着得天独厚的环境优势。西山、马皮两个乡镇虽然近些年发展了一些新茶园,但仅限于两个乡镇。全市总体面积偏小,区域优势没有发挥,形成不了产业群。

2、规模种植面积偏小,管理不便。我市茶叶规模面积最大的不过700亩,超过千亩连片种植的根本没有。大部分面积分散在农户的房前屋后、山脚田边。这样的栽培模式既不利于规范化管理,也不利于机械化作业。

3、良种种植面积小,产量上不去。我市引进全国优良品种种植面积仅占全市面积的11.4%,这对产量的影响尤其严重,并导致茶类单

一、单产长期上不去。

4、机械化生产程度低,生产成本较高。尤其是茶叶加工方面,产区普遍反映,加工茶叶需要大量的劳动力,特别是春茶期间,请人采茶和制茶连高价都请不到人,严重制约春茶及全年茶叶产量。

5、宣传力度不够,缺乏专业茶叶市场。我市著名品牌西山茶在省外知名度不够,优越的品质未被外界充分了解,其它名茶就更为逊色。究其原因是广告宣传工作基本没有启动,参加国家及其它省份举行的展销、联宜、推介等活动也很少。全市没有一个专业茶叶市场,西山、马皮等重要产区的销售市场也是随便乱设摊点,风吹雨淋,严重影响声誉和品质。

6、品牌效应发挥不够,产品滞销、经济效益欠佳。全市茶户多,各自为战,小打小闹,相互攻击,其结果导致名茶不出名、品牌不含金、没有合力、难以成势。且高档产品多为公费购买,作礼品馈赠,缺乏大众市场,产品积压现象年年都存在,经济效益不佳。

7、茶叶保鲜工作不到位。茶叶保鲜工作在我市虽然也开展了一些,比如西山茶茶厂的冷库保鲜、民间的石灰瓦罐贮藏法等。但数量和质量都达不到一定的标准,特别是每年保鲜茶叶量只占全市茶叶总量的5%以下。这样一来,我市茶叶只能在春茶旺季喝到新鲜茶,而到年末春节消费旺季时,就只能喝上很不新鲜的“老茶”。

8、政府重视程度不够,产业链中服务力度偏小。茶叶虽然在202_年起被列入桂平市农业五大产业之一,也有农工部、老建办(开发办)、农业局、林业局等多个部门管理,但真正用到茶叶生产及销售过程中的项目和资金极少,多头管变无头管,引导不协调。发展中需要政府部门做的事没有做好,导致全市茶叶产业确实有点像一盘散沙,任其发展之状。

三、做大做强全市茶叶产业的建议

桂平是一个典型的山区林业市,也是一个传统的产茶市。产品历来在省同行业中占有一席之地,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及生态条件极为有利茶叶生产,只要引导得好,完全可以在发展农业经济、调整产业结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发挥很好的效应。同时,市委、市政府提出把茶叶产业化放在农业五大产业之首,大力发展茶叶生产的决策非常正确,非常及时。至此,作者结合多方面的情况,对如何做大做强桂平茶叶产业工作提出以下建议。

1、统一规划,推广良种,多头发展,打下茶园基础。我市茶叶应通过5—7年时间,总体面积达到10万亩,在这个中期目标的指导下分年度逐步实施。即:202_—202_年新发展茶园3万亩,202_—202_年间,每年平均新发展茶园1万亩;1012年新种3700亩。至此,加上原有的老茶园,全市茶园面积可达10万亩。茶园发展应集中在西南山区的西山、马皮、金田等几个乡镇进行,面积可占全市茶园总面积的80%以上,重点发展西山茶、老仙、龙泉玉指三大名茶;;在全市其它乡镇适当种植,占全市总面积的20%左右,生产一般绿茶。茶园发展的形式应统一规划、相对集中,可个体投资承包经营,可企业承包经营,可企业联产、个体联合投资经营,可招商投资开发。种植方式可新开发茶园(新种),可以改造现有老茶园,不管何种形式发展,均应推广良种良法,高标准建园。引进品种推荐福丁大白、福云六号、乌牛早、安吉白茶;本地选育推荐西山茶小叶种。

2、建立加工厂,大力推广生产、加工机械化。可在茶园高度集中的产区分别建立1-2座大型加工厂,在各小产区及农户家中建立普遍小型加工厂(房),承担全市(除极少数高档茶及一部分下等茶外)茶叶加工70%以上的任务,有效缓解劳动力缺乏及降低生产成本。

3、统一品牌,加大宣传力度,建立专业茶叶市场。全市茶叶可制订统一的茶叶制作加工操作规程,统一的品质要求,使用统一的“西山茶”品牌(茶名)一致向外推销。不同乡镇、厂(场)使用自己(不同)的商标,以示生产区域特点之区别。组织相当的人、财、物进行广告宣传,比如到中央电视台做广告,广泛参与国内外茶叶推介、展销、评比会等。这方面的工作建设由市茶叶产业化办公室牵头组织,每年拿出一定的资金专项投入。开拓市场要瞄准上海、广州等华东地区的大中城市,并且每年攻下一个市场,以免全面开花导致人财物力不够。多组织茶艺表演、茶文化节等活动,并在市城、汤湖镇、马皮乡建立一定规模的茶叶营销专业市场。

4、政府重视,成立机构,人财物支持,搞好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市委、政府班子有专人领导茶叶产业发展,成立具体负责茶叶产业工作的茶叶局或茶叶产业化办公室。主产乡镇党(或政府)一把手抓,其它有关乡镇可成立茶技站或茶叶协会、合作组织等具体负责茶叶的生产管理。政府每年拨出一定的资金,补贴新茶园建设、良种推广、改造低产茶园、建设加工厂、优良品种选育、退耕返茶、购买机器设备、营销宣传广告及资助生产、奖励销售有功人员等。

5、选育品种,建立苗圃基地,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桂平茶叶原种有西山茶小叶种,马皮群体种,马皮、金田苦茶,其他乡镇的地方绿茶等。有些品种品质好,适应能力强,只要精心选育,就可以成为很好有优良品种,甚至可以担当全市今后茶叶发展的当家品种。选育品种可以建立自己的原种园、母本园和苗圊。以源源不断的补充茶叶生产过程中所需的苗木,即可节省成本,又可保持桂平茶叶原有的特色。

6、加强茶叶的保鲜及“四季茶”的尝试工作。一年四季喝上新鲜茶叶有两条途径:第一种方法是大棚栽培,人工制造环境。使茶叶在早春和冬天均能发芽生长,随时加工茶叶供应市场,这种方法需要大量的资金,可小面积小范围试验生产。第二种方法是成品保鲜。保鲜的最好方法是冷库贮藏、生物保鲜,这两种保鲜方法是目前公认的较好的方法。工作可由某一企业来承担,投入一定量的资金,可以保证全年有新鲜如初的茶叶上市。

7、科技为先导、改善和提高茶叶科技人员的待遇,建立适应时代产业经济发展的长效机制。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特别在商品信息千变万化,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某一产业(产品)要想立于不败之地,科学技术可谓起主导作用,只有不断研究、开拓、创新才能实现产业的长久发展,而这些都有赖于科学技术程度的推广和提高。具体做法可高薪引进人才,改善和提高现有茶叶技术人员的政治、经济、生活待遇,以保证这些科技人才安心工作,积极发挥,也可以设立奖励基金,奖励生产中的有功之臣,使这部分人劳有所值,劳有所获,发奋进取。

第二篇:长泰茶叶产业情况调查

长泰茶叶产业情况调查

茶叶产业是我县最具发展潜力的优势产业之一,也是我县山区富民兴村的支柱产业之一,加快茶产业发展是当前我县农业农村工作的一项重要的任务。现就我县茶叶产业的基本情况综述如下:

一、长泰县茶叶产业发展优势与潜力

1、生态环境良好。我县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9.5℃—21℃,无霜期328天以上,降水量1500—202_毫米;山地面积广阔,土质多属红壤,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

1.2-3.6%,PH值4.5-5.5,与茶叶生长喜温和气候及稍带酸性、含水力强的土壤相适应;长泰是典型的山多田少的县份,山地面积占74.6%,其中海拔500米以上山地面积约占35%,适宜种茶的山地空间仍较大;境内群山环抱,森林覆盖率达64.5%,植物种类达1000多种,是全国生态示范区,拥有发展有机茶和无公害茶等绿色饮品的得天独厚的优越生态环境。

2、区位条件优越。与安溪相比,我县春茶可提前半个月上市,冬片茶采制延续时间又比安溪来得长,一年可生产“五季”。同时,我县地处漳州、厦门、泉州闽南金三角中心结合部,内外交通十分便捷,是一个典型的城市近郊县。又与拥有我省两个最大的茶叶交易市场(安溪茶都和华安仙都茶都)和最大乌龙茶生产基地的安溪、华安县毗邻,两地人缘血缘关系密切,信息技术

交流频繁,在生产、加工制作、销售等方面辐射带动强。

3、发展基础深厚。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重视下,我县的茶叶发展已有一定的规模,全县茶园面积已增加到3万亩,年

产2500多吨,产值达1.2亿元,全社会综合经营效益达2亿多

元,并已形成了青阳村、顶山村、上洋村、内枋村、美宫村等茶

叶生产专业村和珪前茶场千亩的无公害茶叶生产基地,涉茶农户

3120户,涌现出了长泰县茶叶公司、状元里茶叶专业合作社、长泰县明欣农业开发公司等茶叶龙头企业,茶叶已成为我县农业

主导产业之一。同时,通过举办制茶技术培训班、聘请安溪、华

安仙都制茶师傅现场指导等,我县的茶叶初制加工技术有了明显

进步;200多家茶叶店、茶庄、流通大户,遍布我县城乡,市场

流通网络正在形成。

4、发展氛围良好。周边的安溪、华安、南靖、平和、漳平

等县(市)茶业的迅猛崛起,辐射效应显现。近年来,县、乡(镇)

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和扶持茶叶发展的政

策,县乡两级财政每年拔出专项资金200多万元,扶持茶叶产业

发展,为我县茶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

5、发展前景看好。首先,茶叶是世界性饮料。茶已发展成为当今风靡世界的三大无酒精饮料之一,饮茶者遍及世界五大洲

170多个国家和地区,饮茶人数超过30亿人,种植茶树国家已

有58个,进口茶叶消费国家遍及五大洲的175个国家和地区,世界茶叶消费达266万吨,年人均460克,且全世界茶消费人群

每年以3%的速度增长。今年以来,由于受到“农残”和世界金

融危机的影响,我国的茶叶出口锐减。但是,一片小小的茶叶,就蕴含着500多种有机化合物和15种以上的无机矿物质,这些

成分大部分具有促进人体健康和防止疾病的功效,是任何其它饮

料取代不了的,茶叶中的粗纤维和茶多酚是人体健康必需的成分。因此,喝茶与人类追求健康生活方式的潮流非常吻合。乌龙

茶汤色橙黄,口味清爽醇和,香气独特,犹似玉兰吐芬芳,加之

乌龙茶有益于身心健康,特别是具防癌抗癌功效,以及独特的茶

艺,据专家预测,21世纪可能成为乌龙茶世纪,具有较大的市

场空间和后发优势。其次,茶产业是一项富民产业。如贫困面占

全县90%的内安溪,近九成农民靠茶叶生产彻底告别贫困。其中,同属内安溪的感德镇全镇70%以上茶农户年均收入超过10万元。

华安县仙都镇因茶发家致富而到厦门等地购房、开上轿车的不在少数,“以茶为乐,以茶致富”是这些农民的真实写照。因此,长泰县茶叶产业发展具有较明显的优势,发展的潜力较大。

二、茶叶产业发展中存在问题

1、茶叶品种繁杂,种植管理粗放。铁观音、金观音等优质

茶所占比例不大,仅占30%左右,毛蟹、梅占、黄旦等老品种

茶占茶叶种植面积的70%左右。近年来,我县的工业发展迅速,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工厂打工的较多。因此,多数茶叶生产者没有

把茶叶作为主业来抓,生产管理劳力投入不足,对专业技术、病

虫害防治、配方施肥等难题不求甚解的现象普遍存在,茶叶产品

质量很难快速提升。

2、加工水平不高,茶叶品牌不响。加工企业的一线操作人员大多是在生产季节就地临时聘请的农民工,对茶叶加工方面的知识知之甚少,仅凭经验和习惯对初级产品的生产加工进行简单操作,先进实用的茶叶生产技术和良种繁育技术难以推广。目前虽有注册商标9个,但品牌不精且乱、企业各打各的品牌,没有进行有效的整合,更没有叫得响的品牌;不注重产品形象包装和广告宣传,影响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实现由优势产品向品牌产品过渡还有较大差距。

3、市场建设滞后,龙头企业缺乏。我县从事茶叶流通户不少,但大户不多,龙头企业更少,且规模不大,综合实力和综合带动力不强。全县茶叶的销售网络、直销渠道、专业市场等交易平台尚未建立健全。由于产销脱节,制约着茶业整体效益的提高。

4、专业人才缺乏,用工矛盾突出。我县现有的茶叶技术人员,基本是聘请已退休的老农艺师,存在年龄偏大,行动不便等问题。而目前的农业、供销部门和各茶叶重点乡镇均没有茶叶专业人员。技术指导和技术服务很难及时、到位。同时,青壮年劳动力大多外出务工,农村的劳动力相对短缺,茶叶在生产管理过程中的施肥、防治病虫、除草、采摘、炒制,需要一定数量的劳动力。劳动力短缺已经成为制约茶叶发展的另一个瓶颈。

5、林茶争地严重,发展空间受限。近几年来,长泰的速丰林发展迅猛,许多适宜种茶的山地均被速丰林占领,特别是巨尾

桉带有较浓的与茶叶不同类型的芳香味,茶叶不能靠近,这就严重影响了我县茶叶产业的发展空间。

三、202_年以来茶叶产销形势 202_年茶叶产销行情一般,好茶有好价,大众茶价溅,由于受世界金融危机和农残的影响,整体形势不容乐观,呈以下特点:

1、由于受世界金融危机和农残的影响,今年出口业务明显减少。

2、今年主要由出口转为内销,国内市场不断扩大,优质的铁观音产销两旺,价格同往年略同。

3、普通茶价溅,销售不畅,目前主要积压物资在中转商和部分惜售的茶农手中。

4、对茶园的投入有所减少,从种植和对现有的茶园管理有的处于观望状态。

5、部分从事茶业的人将主要精力转入其他行业。

6、由于茶农对茶园投入减少和人力的转移,将导致202_年产量的减少,预测202_年随着经济的好转,和茶农对农残的意识增强,茶叶形势会比较好。

第三篇:巴中茶叶产业调查及发展建议

茶叶是巴中的特色产品,是绿色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茶业产业对壮大绿色经济、促进农民增收、满足城乡的消费,具有十分重要的重要意义。最近,通过对部分茶叶产业主管部门、茶业生产企业、茶园和茶农的调查,我们发现全市茶叶产业在逐步发展壮大,但还存在一些问题,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妥善解决。

一、巴中茶叶产业基本现状

(一)经济效益逐年增加

202_年,全市茶叶总面积14.5万亩,产量202_吨,产值0.94亿元,其中名优茶产量为600吨,产值0.57亿元。202_年,全市茶叶总面积15.0万亩,同比增长3.4;产量2400吨,同比增长15.9;产值1.1亿元,同比增长16.5;其中名优茶产量700吨,增加100吨,产值0.65亿元,增加0.08亿元。202_年,全市茶叶总面积达15.5万亩,同比增长3.3;产量达2700吨,同比增长12.5;产值达1.3亿元,同比增长18.2;名优茶产量达800吨,同比增加100吨,产值达0.8亿元,同比增加0.15亿元。

(二)基地建设初见规模

全市茶叶基地建设面积达4多万亩,其中,南江县6.3万亩,主要集中在正直片区、长赤片区、下两片区;通江县5.5万亩,主要集中在民胜片区、瓦室片区、永安片区、铁溪片区、至诚片区;平昌县2.7万亩,主要集中在得胜片区、西兴片区、笔山片区、镇龙片区;巴州区0.5万亩,主要分布在九镇和梁永片区。全市绿色食品茶和有机食品茶基地达4.55万亩以上,其中,南江县大叶茶(绿色食品)基地面积2万亩,通江县绿色食品茶基地面积1.5万亩,平昌县绿色食品茶和有机食品茶基地面积0.52万亩,巴州区有机食品茶基地面积0.3万亩。

规模较大的茶园有:南江县元顶子茶场(1500亩)、红顶茶场(800亩)、燕山茶场(740亩)、兴马茶场(524亩),通江县华家坪茶场(202_亩,规划发展4500亩)、火天岗茶场(1000亩)、南教城茶场(1000亩)、罗村茶场(集中连片202_亩)、至诚园艺场(1000亩)、康家梁茶场(800亩)、至诚古楼台茶场(1500亩),平昌县得胜连片茶场(1200亩)、西兴皇山茶场(1000亩)、尖山七里坪茶场(900亩)、岩口红旗茶场(800亩)、镇龙肖家坡茶场(1200亩)、镇龙望京连片茶场(500亩)、镇龙乡8村茶场(200亩),巴州区九镇连片茶园近1000亩。

(三)品牌创建成效显著

AA级绿色食品茶、A级绿色食品茶、有机食品茶品牌共6个。南江县元顶子茶场的“云顶茗兰”和“云顶绿芽”获得“AA级绿色食品”认证,同时还获得了“95年中国北京第二届国际农业博览会”金奖,中南海特供饮品茶称号,产量为320吨,年产值达0.07亿元以上。通江县火天岗茶场的“天岗银芽”和“天岗云雾”通过“A级绿色食品”认证,获“95年中国北京第二届国际农业博览会”金奖,产量为350吨,年产值达0.6亿元以上。巴州区九镇凤凰山茶场的“凤凰山牌”茶叶和平昌县西兴镇皇山茶场的“皇山”茶叶获“有机食品茶”认证,认定的有机食品基地面积、有机食品产量分别为300亩、30吨和235亩、5吨。

(四)龙头企业稳步发展

目前,茶叶龙头企业较好的有元顶子茶场、火天岗茶场、罗村茶场、康梦公司、九镇凤凰茶场等.全市700吨机制精加工能力主要集中在元顶子茶场和火天岗茶场,其中元顶子的为300吨,火天岗为200吨,其它茶场共200吨。罗村茶业依托罗村丰富的茶叶资源,招商引资成立通江县罗村茶业有限责任公司,以罗村茶园为基地,拥有现代先进生产工艺的茶叶加工包装机械化生产线,年精制罗村系列绿茶50吨。康梦公司采取“公司+农户”的发展模式,发展茶园200亩,建成高产示范片100亩,建年加工生产100吨茶叶的加工厂。九镇凤凰茶场与香港蔡氏集团签署合作协议,港方投资510万美元在巴州区九镇乡建设有机茶基地,开发生产有机茶,拓展海外市场。

二、巴中茶叶产业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龙头带动不强。全市茶叶产业效益低,规模经济不突出的主要原因就是龙头企业带动能力弱,龙头企业本身实力小,缺乏扩大再生产的经济能力、管理能力、经营能力。元顶子茶场、九天岗茶场、罗村茶场等龙头企业的生产经营量也很小,不足以带动全市整个茶叶产业发展。

2.科技水平不高。主要表现在品种、生产技术、质量标准等方面。(1)品种差。良种化速度缓慢,茶树改良一直处于停滞不前的局面,茶园大多为80年代以前发展的小叶品种,已经不能适应“名优茶”制作的“大芽头”需要。同时无性系良种比例小,近年新发展茶园少,仍是老品种占主导地位。(2)生产技术落后。大多数茶园处于粗放生产的状态,往往是能采多少就采多少,没有从施肥、修剪、改良土壤上入手来提高产量,处于低投入和低收益的生产经营状态。无公害生产技术尚未全面普及。茶叶生产加工主要以手工和小作坊制作的粗加工为主,占茶叶产品总量的60左右。机制精加工能力仅为700吨,半机械加工能力仅为600吨。大多数茶场的设备陈旧,加工机械都是过去的大宗茶加工机械,没有更换或添置名优茶精制加工机械。(3)质量标准体系建设滞后。全市没有茶叶质量检测机构,没有制定地方名优茶的地方标准。茶叶生产企业和茶农标准意识淡薄,无标准生产普遍存在。

3.品牌竞争不力。只注重品牌的创建,不注重品牌竞争

第四篇:巴中茶叶产业调查及发展建议

茶叶是巴中的特色产品,是绿色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茶业产业对壮大绿色经济、促进农民增收、满足城乡的消费,具有十分重要的重要意义。最近,通过对部分茶叶产业主管部门、茶业生产企业、茶园和茶农的调查,我们发现全市茶叶产业在逐步发展壮大,但还存在一些问题,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妥善解决。

一、巴中茶叶产业基本现状

(一)经济效益逐年增加

202_年,全市茶叶总面积14.5万亩,产量202_吨,产值0.94亿元,其中名优茶产量为600吨,产值0.57亿元。202_年,全市茶叶总面积15.0万亩,同比增长3.4;产量2400吨,同比增长15.9;产值1.1亿元,同比增长16.5;其中名优茶产量700吨,增加100吨,产值0.65亿元,增加0.08亿元。202_年,全市茶叶总面积达15.5万亩,同比增长3.3;产量达2700吨,同比增长12.5;产值达1.3亿元,同比增长18.2;名优茶产量达800吨,同比增加100吨,产值达0.8亿元,同比增加0.15亿元。

(二)基地建设初见规模

全市茶叶基地建设面积达4多万亩,其中,南江县6.3万亩,主要集中在正直片区、长赤片区、下两片区;通江县5.5万亩,主要集中在民胜片区、瓦室片区、永安片区、铁溪片区、至诚片区;平昌县2.7万亩,主要集中在得胜片区、西兴片区、笔山片区、镇龙片区;巴州区0.5万亩,主要分布在九镇和梁永片区。全市绿色食品茶和有机食品茶基地达4.55万亩以上,其中,南江县大叶茶(绿色食品)基地面积2万亩,通江县绿色食品茶基地面积1.5万亩,平昌县绿色食品茶和有机食品茶基地面积0.52万亩,巴州区有机食品茶基地面积0.3万亩。

规模较大的茶园有:南江县元顶子茶场(1500亩)、红顶茶场(800亩)、燕山茶场(740亩)、兴马茶场(524亩),通江县华家坪茶场(202_亩,规划发展4500亩)、火天岗茶场(1000亩)、南教城茶场(1000亩)、罗村茶场(集中连片202_亩)、至诚园艺场(1000亩)、康家梁茶场(800亩)、至诚古楼台茶场(1500亩),平昌县得胜连片茶场(1200亩)、西兴皇山茶场(1000亩)、尖山七里坪茶场(900亩)、岩口红旗茶场(800亩)、镇龙肖家坡茶场(1200亩)、镇龙望京连片茶场(500亩)、镇龙乡8村茶场(200亩),巴州区九镇连片茶园近1000亩。

(三)品牌创建成效显著

AA级绿色食品茶、A级绿色食品茶、有机食品茶品牌共6个。南江县元顶子茶场的“云顶茗兰”和“云顶绿芽”获得“AA级绿色食品”认证,同时还获得了“95年中国北京第二届国际农业博览会”金奖,中南海特供饮品茶称号,产量为320吨,年产值达0.07亿元以上。通江县火天岗茶场的“天岗银芽”和“天岗云雾”通过“A级绿色食品”认证,获“95年中国北京第二届国际农业博览会”金奖,产量为350吨,年产值达0.6亿元以上。巴州区九镇凤凰山茶场的“凤凰山牌”茶叶和平昌县西兴镇皇山茶场的“皇山”茶叶获“有机食品茶”认证,认定的有机食品基地面积、有机食品产量分别为300亩、30吨和235亩、5吨。

(四)龙头企业稳步发展

目前,茶叶龙头企业较好的有元顶子茶场、火天岗茶场、罗村茶场、康梦公司、九镇凤凰茶场等.全市700吨机制精加工能力主要集中在元顶子茶场和火天岗茶场,其中元顶子的为300吨,火天岗为200吨,其它茶场共200吨。罗村茶业依托罗村丰富的茶叶资源,招商引资成立通江县罗村茶业有限责任公司,以罗村茶园为基地,拥有现代先进生产工艺的茶叶加工包装机械化生产线,年精制罗村系列绿茶50吨。康梦公司采取“公司 农户”的发展模式,发展茶园200亩,建成高产示范片100亩,建年加工生产100吨茶叶的加工厂。九镇凤凰茶场与香港蔡氏集团签署合作协议,港方投资510万美元在巴州区九镇乡建设有机茶基地,开发生产有机茶,拓展海外市场。

二、巴中茶叶产业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龙头带动不强。全市茶叶产业效益低,规模经济不突出的主要原因就是龙头企业带动能力弱,龙头企业本身实力小,缺乏扩大再生产的经济能力、管理能力、经营能力。元顶子茶场、九天岗茶场、罗村茶场等龙头企业的生产经营量也很小,不足以带动全市整个茶叶产业发展。

2.科技水平不高。主要表现在品种、生产技术、质量标准等方面。(1)品种差。良种化速度缓慢,茶树改良一直处于停滞不前的局面,茶园大多为80年代以前发展的小叶品种,已经不能适应“名优茶”制作的“大芽头”需要。同时无性系良种比例小,近年新发展茶园少,仍是老品种占主导地位。(2)生产技术落后。大多数茶园处于粗放生产的状态,往往是能采多少就采多少,没有从施肥、修剪、改良土壤上入手来提高产量,处于低投入和低收益的生产经营状态。无公害生产技术

尚未全面普及。茶叶生产加工主要以手工和小作坊制作的粗加工为主,占茶叶产品总量的60左右。机制精加工能力仅为700吨,半机械加工能力仅为600吨。大多数茶场的设备陈旧,加工机械都是过去的大宗茶加工机械,没有更换或添置名优茶精制加工机械。(3)质量标准体系建设滞后。全市没有茶叶质量检测机构,没有制定地方名优茶的地方标准。茶叶生产企业和

茶农标准意识淡薄,无标准生产普遍存在。

3.品牌竞争不力。只注重品牌的创建,不注重品牌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的提升,六大绿色食品茶和有机食品茶都处在“有品牌无形象包装、有品牌无规模支撑”的尴尬境地。同时,各茶场都有自己的品牌,甚至都想申报绿色食品或有机食品认证,品牌杂乱、形象差,产品数量少、包装落后,竞争优势不强,市场占有率低下。

4.规划引导不善。茶园分散,各自为政,与名优茶生产的品牌化和规模化不相适应。一些乡镇只注重种苗的组织供应,而忽视良种基地的规划和布局。全市没有茶叶产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没有在产品布局、技术改良、人才培训、市场开拓等方面做详细周密的部署。

(二)产生问题的原因

1.认识不足。部分领导和茶叶生产者依然存在着“茶叶非粮食,不能饱肚子,致富太渺茫”的陈旧观念,对茶叶生产不重视或重视不够。对茶叶产业发展情况、市场变化情况、技术发展情况不分析研究,沿袭传统的茶叶种植、营销模式,短期行为,掠夺式经营。

2.人才缺乏。专门学习茶叶生产技术的人才回巴中工作的很少,巴中本地的职业教育机构也没有培养茶叶生产人才,使茶叶生产技术人才的来源很小;而过去专门从事茶叶生产技术研究和技能操作指导的专门人才,有的已退休,有的已从事其他工作,两方面的原因导致全市茶叶专门人越来越少。少量的专业人才由于经费限制和收费服务开展较难等原因,也很少为茶场、茶农服务,使茶叶生产者的科技素质越来越低。

3.投入不足。近几年,从国家到地方各级财政都没有对茶叶产业的专项投入,茶叶生产企业和茶农由于贷款条件的限制也不能从金融机构获得大量资金,自身积累能力有限,仅有少量生产经营性投入。科技投入也严重不足,大多数茶区只注重茶叶生产和经营,忽视科技投入;业务部门除人头经费外,无任何业务经费,技术推广难以完全

到位,仅印发一些技术资料和抓一些重点场(园)。

三、加快巴中茶叶产业发展的建议

(一)做大做强龙头

一是要建设一批龙头园区,即道路园林化、管理机械化、产出高效化、品种良种化的面积在300亩以上的茶叶示范园区,增强示范辐射功能。二是要着重培育一批科技型、外向型、规模型、带动型、上档次的茶业龙头,开展茶叶深加工,拓展茶叶消费领域。特别要鼓励和扶持元顶子茶场、火天岗茶场、罗村茶场等相对而言发展较好的茶叶生产企业,通过强强联合、兼并其他茶场、与其他茶场重组等形式做大。三是引导鼓励一批茶叶企业和农户通过联营、合作参股、控股等形式,组建茶业集团或茶叶协会,发挥龙头企业联接农户与市场的纽带作用。四是重点建设一个信息、服务、辐射、文化交流和质量监控功能齐全的市级茶叶发展中心。五是积极鼓励一批能人走出市外设点、布网、建窗口,加快我市茶叶与大中城市的对接,开拓营销市场。通过龙头园场、龙头企业、龙头协会和发展中心、营销网点,要使全市的茶叶生产向集团化、规模化方向发展.(二)提高科技水平

一是加快茶叶专业人才队伍建设。要逐步创造吸引、留住茶叶中高级人才,并让其发挥作用、实现价值的环境,努力使中高级茶叶技术人才稳步增加。加大对基层茶叶技术人员和茶场工人、茶农的培训力度,力争3年内各种形式的培训能覆盖所有从业人员。二是推广良种茶树。大力发展无性系良种,通过淘汰一批劣质茶园,采取嫁接换种等方法改造一批低产老茶园,新发展一批规范化茶园,努力加速无性系良种茶园发展步伐。对南江大叶茶、通江火天岗茶、通江罗村茶等良种树种进行重点培育,形成母本园、苗圃园、生产示范园配套,早中晚熟配套的良种体系。三是改革生产技术。充分挖掘现代高新技术在茶叶上的应用,加快新型实用技术的引进和推广,大力推广茶园机械化管理、名优茶机械化加工、早生栽培、名优茶冷藏、茶苗扦插地膜覆盖、遮阳网栽培等优质、高效、节本的茶叶生产适用技术,提高茶叶生产的效率和经济效益。四是健全质量标准体系。建立和完善以市、县为重点的产品质量检测中心为主体,企业和基地自测自检相配套,覆盖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的检测网络,全面提高标准化生产水平。要推行质量认证和标识制度,严格产品生产标准和质量标准。

(三)扶优扶强品牌

一是整合品牌资源。在摸清全市现有茶叶品牌的基础上,通过企业(茶场)整合、收购初级产品、有偿使用商标等形式,在符合质量要求的条件下,运用市场的手段,对已有的六个名优品牌共享。禁止以次充好,假冒名优产品;同时要防止各茶场争先恐后申报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避免浪费经费和恶性竞争。二是提高名优产品数量。加快六个名优品牌基地建设,使其自身生产能力不断扩大。通过良种推广、生产技术的改进、质量标准体系的完善,使其他茶场逐步被认证为六个名优品牌的基地,从而六大品牌的生产规模增加。三是塑造品牌形象。要通过精心包装、广泛宣传,使“云顶茗兰”、“云顶绿芽”、“天岗银芽”和“天岗云雾”等品牌改变在省内外市场上只是中低端产品的形象,逐步成为与“西湖龙井”、“福建铁观音”齐名,高中低配套的产品。

(四)合理组织引导

一是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各级领导和广大人民群众对茶叶产业重要性的认识。二是尽快制定全市茶叶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三是拓展投资渠道。国家的退耕还林资金和扶贫资金可部分用于条件成熟、项目符合要求的茶场或茶农。协调茶叶生产企业、茶农与金融机构的关系,为他们获得金融机构的支持创造条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用优势资源吸引市外资金发展巴中的茶叶产业。四是加快国有、集体茶场改制,制定相关鼓励政策,鼓励有技术、有资金的人才投身茶叶产业,引导茶园土地合理流转,使茶叶产业的生产要素向优势企业、技术人才、有资金实力者、专业大户集中。五是开展富有特色的茶文化活动,促进茶消费,促进茶业经济发展。

第五篇:县茶叶生产现状调查

县茶叶生产现状调查

县茶叶生产现状调查

县茶叶生产现状调查

近几年来,在湖南省桃源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倡导下,桃源县的茶叶产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据统计,到末桃源县茶叶种植面积达到万亩,年产茶叶万担,实现销售收入4000万元以上,其中大叶茶种植面积万亩,产量万担。目前,桃源县的茶叶产业正朝着上规模、创品牌、强龙头、拓市场的方向迈进,正成为桃源县山区农民增收致富的一大产业。

一、主要优势

1、品牌优势日益凸显。随着大叶茶市场的不断拓展,野茶王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的进一步实施,野茶王系列产品——

古洞春、腾琼等名牌产品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认可,知名度越来越高,市场价格大幅攀升,特别是高中档名优茶供不应求,每到鲜叶采摘旺季,外地商贩纷纷前来抢购鲜叶。

2、名优茶基地逐年扩大。随着茶叶特别是大叶茶价格的逐年上升,极大的调动了广大茶农种茶的积极性。全县大叶茶种植面积仅4000亩,到目前为止已发展到7000亩,六年时间新扩茶园3000亩,形成子以茶庵铺、太平铺为核心的成片大叶茶生产基地。

3、龙头企业牵引带动效果显著。为提高茶叶的综合效益,解决低档绿茶效益不高的问题,3月,桃源县茶叶产业协会通过招商,成功引进一家茶多酚加工龙头企业,计划投资3000万元,年可加工茶多酚500吨,第一期工程投资1000万元,11月份已投入生产,第一条生产线完工后可年产茶多酚150吨,实现产值1400万元。仅此一项,每年可为桃源县茶农增收300万元以上。

二、存在问题

总的来看,桃源茶叶产业发展前景看好,但在茶叶种植、加工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1、茶叶资源相对不足。据调查,目前,桃源县大叶茶种植面积仅7000亩左右,无法满足日益扩大的市场需要。须大力拓展茶园面积,否则,品牌优势无法保证。

2、茶叶市场管理混乱。由于没有龙头企业带动,几家名牌茶叶加工企业,为了自身局部利益各自为政,形成不了合力,加之茶叶市场管理不严,存在包装杂、价格乱,鱼目混珠,以次充好,以假乱真等现象。据调查,仅桃源几家超市就有7家企业打的《野茶王》品牌,严重影响了正宗《野茶王》的声誉。

3、资金短缺,名茶鲜叶资源大量流失。今年几家鲜叶加工企业由于自身自有资金不足,加上银行和信用社贷款额度小,手续繁琐,时效性差等,导致收购资金严重不足,极大的影响了鲜叶的收购,外地客商高价抢购鲜叶,致使优质大叶茶资源流失在三成以上。

4、茶叶管理体制不顺,关系不融洽。县茶叶集团自九十年代中后期成立以来,虽然为桃源茶叶产业的发展壮大作出了很多贡献,但由于其性质属国营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存在体制不顺,机制不活等问题,与各茶叶生产企业之间存在利益冲突,导致集团内部各企业之间离心离德,没有很好地起到龙头企业的带头作用,甚至影响到了惠农政策的落实。

三、几点建议

1、强化品牌管理。建议学浙江武义经验,打造“野茶王”桃源县公共品牌,建立专门的品牌管理办公室,代表政府维护行业管理,进行品牌打造,加大打假力度,净化品牌茶叶市场,办公室要有质检、工商、农业等职能单位人员参加,不仅要挂名,而且要办事。

2、整合品牌资源,改组茶叶集团。将桃花源茶叶集团采取两种方法重组。一

是将茶叶集团品牌、证、章、条码等无形资产整体移交给品牌管理办公室,由财政出资申办《野茶王》标志,然后由使用该品牌的企业出资重组茶叶集团,建成民营性质的股份制企业,做到包装、品牌、质量标准、商标、条码统一,真正形成合力,才能做大做强茶叶产业;二是将茶叶集团整体拍卖或转让有实力的企业,实行民营化管理、市场化运作。

3、加大品牌宣传力度。为贯彻落实全省“做大做强湖南茶叶产业”的指示精神,省农办已将桃源县列入五大产茶重点县之一,并希望以后有茶叶博览会之类的茶叶专题会议桃源县应组团参加,因此建议请县政府分管领导带队,“古洞春”、“腾琼”等企业法人参加,由企业出产品,政府资助参展费,借东风宣传、推价桃源县“野茶王”品牌,扩大桃源县茶叶知名度。

4、扩大良种繁育基地。建议大叶茶科研所和古洞春、腾琼、高上等茶叶生产企业,扩大优质茶种植面积,集中育苗

100亩,为扩大良种茶园提供茶苗,力争三年新扩万亩茶园。

联系地址:湖南省桃源县统计局 作者单位:湖南省桃源县统计局 作者:颜忠明

联系电话:*** 邮编:415700

桂平茶叶产业生产情况的调查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