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3号文库
必修5教案1.1正弦定理余弦定理
编辑:月落乌啼 识别码:22-1098853 13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8-10 19:36:12 来源:网络

第一篇:必修5教案1.1正弦定理余弦定理

教学设计示例(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掌握正弦定理及其向量法推导过程;

2.掌握用正弦定理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解斜三角形的两类基本问题.

二、教学重点正弦定理及其推导过程,正弦定理在三角形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正弦定理的向量法证明以及运用正弦定理解三角形时解的个数的判定.

三、教学准备

直尺、投影仪.

四、教学过程

1.设置情境

师:初中我们已学过解直角三角形,请同学们回忆一下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 生:RtABC中有abc 22

2acsinA

bcsinB

atanAb

AB90

ab sinAsinB

师:对!利用直角三角形中的这些边角关系对任给直角三角形的两边或一边一角可以求出这个三角形的其他边与其他角.

师:在直角三角形中,你能用其他的边角表示斜边吗?

生:在直角三角形ABC中,cabc。sinAsinBsinC

师:这个式子在任意三角形中也是成立的,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正弦定理(板书正弦定理).

2.探索研究

(1)师:为了证明正弦定理(引导学生复习向量的数量积),ababcos,式子的左边与要证明的式子有相似之处吗?你能否构造一个可以用来证明的式子.

生:如图,在锐角ABC中,过A作单位向量j垂直于,则j与的夹角为90A,j与的夹角为90C。

由向量的加法可得



对上面向量等式两边同取与向量j的数量积运算,得到

j

ACCBjAB

9090C)

90A)

asinCcsinA

同理,过点C作与垂直的单位向量j,可得

cb sinCsinB

∴abc sinAsinBsinC

师:当ABC为钝角三角形时,设A90,如图,过点A作与AC垂直的向量j,则j与的夹角为A90,j与的夹角为90C,同样可证得

abc sinAsinBsinC

师:课后同学考虑一下正弦定理还有没有其它的方法证明?

师:请同学们观察正弦定理,利用正弦定理可以解什么类型的三

角形问题?

生:已知两角和任意一边,可以求出其他两边和一角;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可以求出三角形的其他的边和角。

(2)例题分析

例1在ABC中,已知c10,A45,C30,求b(保留两个有效数字)bc且B180(AC)105 sinBsinC

csinB10sin105∴b19 sinCsin30解:∵

例2在ABC中,已知a4,b42,B45,求A。abasinB1得sinA sinAsinBb2

∵ABC中ab∴A为锐角∴A30 解:由

例3在ABC中,B45,C60,a2(1),求ABC的面积S。解:首先可证明:SABC

这组结论可作公式使用。

其次求b边 1111ahabsinCbcsinAacsinB。2222

A180(BC)75

∴由正弦定理,basinBsinA2(31)(2)4 2

∴SABC11absinC2(31)4()623 222

3.演练反馈

(1)在ABC中,一定成立的等式是()

A.asinAbsinBB.acosAbcosB

C.asinBbsinAD.acosBbcosA

(2)在ABC中,若a

Acos2bBcos2cCcos2,则ABC是()

A.等腰三角形B.等腰直角三角形

C.直角三角形D.等边三有形

(3)在任一ABC中,求证a(sinBsinC)b(sinCsinA)c(sinAsinB)0 参考答案:(1)C;(2)D;(3)证:由于正弦定理:令aksinA,BksinB,cksinC代入左边得:左边=k(sinAsinBsinAsinCsinBsinCsinBsinAsinCsinAsinCsinB)0=右边

4.总结提炼

(1)三角形常用公式:ABC;S

弦定理以及下节将要学习的余弦定理。111absinCbcsinAcasinB;正222

a2RsinAabc(2);b2RsinB;2R(外接圆直径)sinAsinBsinCc2RsinC

a:b:csinA:sinB:sinC。

(3)正弦定理应用范围:

①已知两角和任一边,求其他两边及一角。

②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对角,求另一边的对角。

③几何作图时,存在多种情况。如已知a、b及A,求作三角形时,要分类讨论,确定解的个数。

第二篇:1.1 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并掌握正弦定理,能初步运用正弦定理解斜三角形;

技能目标:理解用向量方法推导正弦定理的过程,进一步巩固向量知识,体现向量的工具性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在方程思想指导下处理解三角形问题的运算能力;

2.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正弦定理的探索和证明及其基本应用。

难点: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解三角形时判断解的个数。

3.教学用具

多媒体

4.标签

正弦定理

教学过程 讲授新课

在初中,我们已学过如何解直角三角形,下面就首先来探讨直角三角形中,角与边的等式关系。如图1.1-2,在RtABC中,设BC=a,AC=b,AB=c, 根据锐角三角函数中正弦函数的定义,有,又,则

.从而在直角三角形ABC中,思考:那么对于任意的三角形,以上关系式是否仍然成立?(由学生讨论、分析)

可分为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两种情况:(证法一)如图1.1-3,当

ABC是锐角三角形时,设边AB上的高是CD,根,则

.据任意角三角函数的定义,有CD=

同理可得,从而.类似可推出,当自己推导)ABC是钝角三角形时,以上关系式仍然成立。(由学生课后从上面的研探过程,可得以下定理

正弦定理:在一个三角形中,各边和它所对角的正弦的比相等,即

[理解定理](1)正弦定理说明同一三角形中,边与其对角的正弦成正比,且比例系数为同一正数,即存在正数k使,;(2)

等价于。

从而知正弦定理的基本作用为:

①已知三角形的任意两角及其一边可以求其他边,如

②已知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与其中一边的对角可以求其他角的正弦值,如.一般地,已知三角形的某些边和角,求其他的边和角的过程叫作解三角形。

评述:应注意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解三角形时,可能有两解的情形。[随堂练习]第5页练习第1(1)、2(1)题。

课堂小结(由学生归纳总结)(1)定理的表示形式:

或,(2)正弦定理的应用范围:

①已知两角和任一边,求其它两边及一角; ②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对角,求另一边的对角。

课后习题

板书

第三篇:正弦定理余弦定理[推荐]

正弦定理 余弦定理

一、知识概述

主要学习了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的推导及其应用,正弦定理是指在一个三角形中,各边和它所对角的正弦的比相等.即余弦定理是指三角形任何一边的平方等于其它两边平方的和减去这两边与它们夹角的余弦的积的两倍,即a2=b2+c2-2bccosA,b2=c2+a2-2cacosB, c2=a2+b2-2abcosC.通过两定理的学习,掌握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并能利用这两个定理去解斜三角形,学会用计算器解决解斜三角形的计算问题,熟悉两定理各自解决不同类型的解三角形的问题.认识在三角形中,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解三角形,产生多解的原因,并能准确判断解的情况.

二、重点知识讲解

1、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

在△ABC中,设角A、B、C的对边分别为a、b、c,则有

(1)角与角之间的关系:A+B+C=180°;

(2)边与角之间的关系:

正弦定理:

余弦定理:a2=b2+c2-2bccosA

b2=c2+a2-2accosB

c2=a2+b2-2abcosC

射影定理:a=bcosC+ccosB

b=ccosA+acosC c=acosB+

bcosA

2、正弦定理的另三种表示形式:

3、余弦定理的另一种表示形式:

4、正弦定理的另一种推导方法——面积推导法

在△ABC中,易证明再在上式各边同时除

以在此方法推导过程中,要注意对

面积公式的应用.

1、在△ABC中,ab=60, sinB=cosB.面积S=15,求△ABC的三个内角. 分析:

在正弦定理中,由

进而可以利用三角函数之间的关系进行解题. 解:

可以把面积进行转化,由公式

∴C=30°或150°

又sinA=cosB∴A+B=90°或A-B=90°显然A+B=90°不可能成立

当C=30°时,由A+B=150°,A-B=90°得A=120°B=30°

当C=150°时,由A-B=90°得B为负值,不合题意故所求解为A=120°,B=30°,C=30°.例

2、在△ABC中,a、b、c分别是内角A、B、C的外边,若b=2a,B=A+60°,求A的值. 分析:

把题中的边的关系b=2a利用正弦定理化为角的关系,2RsinB=4RsinA,即sinB=2sinA. 解:

∵B=A+60°

∴sinB=sin(A+60°)=sinAcos60°+cosAsin60°

=

又∵b=2a

∴2RsinB=4RsinA,∴sinB=2sinA

3、在△ABC中,若tanA︰tanB=a2︰b2,试判断△ABC的形状. 分析:

三角形分类是按边或角进行的,所以判定三角形形状时一般要把条件转化为边之间关系或角之间关系式,从而得到诸如a+b=c,a+b>c(锐角三角形),a+b<c(钝角三角形)或sin(A-B)=0,sinA=sinB,sinC=1或cosC=0等一些等式,进而判定其形状,但在选择转化为边或是角的关系上,要进行探索.

解法一:由同角三角函数关系及正弦定理可推得,∵A、B为三角形的内角,∴sinA≠0,sinB≠0.

∴2A=2B或2A=π-2B,∴A=B或A+B=所以△ABC为等腰三角形或直角三角形.解法二:由已知和正弦定理可得:

整理得a-ac+bc-b=0,即(a-b)(a+b-c)=0,于是a=b或a+b-c=0,∴a=b或a+b=c.∴△ABC是等腰三角形或直角三角形.

5、利用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判定三角形形状,此类问题主要考查边角互化、要么同时化边为角,要么同时化角为边,然后再找出它们之间的关系,注意解答问题要周密、严谨.

4、若acosA=bcosB,试判断△ABC的形状. 分析:

本题既可以利用正弦定理化边为角,也可以利用余弦定理化角为边. 解:

解法一:由正弦定理得:2RsinAcosA=2RsinBcosB∴sin2A=sin2B

∴2A=2B或2A+2B=180°∴A=B或A+B=90°

故△ABC为等腰三角形或直角三角形解法二:由余弦定理得

∴a(b+c-a)=b(a+c-b)∴(a-b)(a+b-c)=0∴a=b或a+b=c

故△ABC为等腰三角形或直角三角形.

6、正弦定理,余弦定理与函数之间的相结合,注意运用方程的思想.

5、如图,设P是正方形ABCD的一点,点P到顶点A、B、C的距离分别是

1,2,3,求正方形的边长.

分析:

本题运用方程的思想,列方程求未知数. 解:

设边长为x(1

设x=t,则1

-5)=16t

三、难点剖析

1、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解三角形时,将出现无解、一解和两解的情况,应分情况予以讨论.

下图即是表示在△ABC中,已知a、b和A时解三角形的各种情况.

(1)当A为锐角时(如下图),(2)当A为直角或钝角时(如下图),也可利用正弦定理进行讨论.

如果sinB>1,则问题无解; 如果sinB=1,则问题有一解;

如果求出sinB<1,则可得B的两个值,但要通过“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或“大边对大角”等三角形有关性质进行判断.

2、用方程的思想理解和运用余弦定理:当等式a2=b2+c2-2bccosA中含有未知数时,等式便成为方程.式中有四个量,知道任意三个,便可以解出另一个,运用此式可以求a或b或c或cosA.

3、向量方法证明三角形中的射影定理

在△ABC中,设三内角A、B、C的对边分别是a、b、c.

4、正弦定理解三角形可解决的类型:(1)已知两角和任一边解三角形;

(2)已知两边和一边的对角解三角形.

5、余弦定理解三角形可解决的类型:(1)已知三边解三角形;

(2)已知两边和夹角解三角形.

6、三角形面积公式:

6、不解三角形,判断三角形的个数. ①a=5,b=4,A=120° ②a=30,b=30,A=50° ③a=7,b=14,A=30° ④a=9,b=10,A=60° ⑤a=6,b=9,A=45° ⑥c=50,b=72,C=135° 解析:

①a>b,A=120°,∴△ABC有一解.②a=b,A=50°<90°,∴△ABC有一解.

③a

④a0 ∴△ABC有两解.

⑤b>c,C=45°,∴△ABC无解(不存在).⑥b>c,C=135°>90°,又由b>c知∠B>∠C=135°,这样B+C>180°,∴△ABC无解.

第四篇: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

大毛毛虫★倾情搜集★精品资料

第一章解三角形§1.1.1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

一、选择题

1.已知△ABC中,a=4,b=43,∠A=30°,则∠B等于……………………....()

A.30°B.30°或150°C.60°D.60°或120°

2.已知△ABC中,AB=6,∠A=30°,∠B=120°,则△ABC的面积为…………..()

A.9B.18C.93D.18

33.已知△ABC中,a∶b∶c=13∶2,则A∶B∶C等于………………………..()

A.1∶2∶3B.2∶3∶1C.1∶3∶2D.3∶1∶

24.已知△ABC中,sinA∶sinB∶sinC=k∶(k+1)∶2k(k≠0),则k的取值范围为…..()

A.(2,+∞)] 1B.(-∞,0)C.(-2,0)1D.(2,+∞)

5. 在△ABC中,根据下列条件解三角形,其中有一解的是………………………..()

A.b=7,c=3,C=30°B.b=5,c=42,B=45°

C.a=6,b=63,B=60°D.a=20,b=30,A=30°

* 6.在△ABC中,A=60°,b=1,其面积为,则abc等于….()sinAsinBsinC

A.33

二、填空题23983B.3C.3 39D.

27.在△ABC中,若∠B=30°,AB=23,AC=2,则△ABC的面积是________.

8.设△ABC的外接圆半径为R,且已知AB=4,∠C=45°,则R=________.

39.已知△ABC的面积为2,且b=2,c=3,则∠A=________.

10*.若三角形中有一个角为60°,夹这个角的两边的边长分别是8和5,则它的内切圆半径等于________,外接圆半径等于________.

三、解答题

11.在△ABC中,∠C=60°,BC=a,AC=b,a+b=16.

(1)试写出△ABC的面积S与边长a的函数关系式.

大毛毛虫★倾情搜集★精品资料

(2)当a等于多少时,S有最大值?并求出这个最大值.

12.在△ABC中,已知a2-a=2(b+c),a+2b=2c-3,若sinC∶sinA=4,求a,b,c.

AB

ababtan2. 13.在△ABC中,求证tan

14*.在一个三角形中,若有一个内角不小于120°,求证:最长边与最短边之比不小于.

大毛毛虫★倾情搜集★精品资料

§1.1.1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D C A D C B

二、填空题

77.2或8. 22 9. 60°或120°10. 3

3三、解答题

11.解:(1)∵ a+b=16,∴ b=16-aS=2absinC

3=2a(16-a)sin60°=4(16a-a2)=-4(a-8)2+16(0<a<16)

(2)由(1)知,当a=8时,S有最大值163.

12.解:∵ sinC∶sinA=4∴ c∶a=

4设c=4k,a=k,则

13k2k2(b4k)

k2b8k3由①、②消去2b,得13k2-16k+3=0③

解得k=13或k=1,∵ k=13时b<0,故舍去.

5∴ k=1,此时a=,b=2,c=4.

13.证明:由正弦定理,知

a=2RsinA,b=2RsinB

大毛毛虫★倾情搜集★精品资料

ab2RsiAn2RsiBnsiAnsiBnab2RsiAn2RsiBnsiAnsiBn

ABABABABsi)si)si)si)2222

ABABAB2sicotaABABAB2sicota222

14.证明:在△ABC中,设C≥120°,则c最长,令最短边为a,由正弦定理得

csiCnsinA(B)nsiAnasiA

∵ A≤B

∴ 2A≤A+B≤180°-C≤60°

∵ 正弦函数在(0,3)上是增函数,∴ sin(A+B)≥sin2A>0

csin(AB)sin2A2sinAcosAsinA≥sinAsinA∴ a=2cosA

c

∴ a≥2cosA

∵ 2A≤60°

∴ 0°<A≤30°

∴ cosA≥cos30°=2

c3

∴ a≥2·2

c∴ a≥3

∴ 最长边与最短边之比不小于3

大毛毛虫★倾情搜集★精品资料

第五篇:正弦定理,余弦定理

正弦定理、余弦定理(4)

教学目的:

1进一步熟悉正、余弦定理内容;

2能够应用正、余弦定理进行边角关系的相互转化;

3能够利用正、余弦定理判断三角形的形状;

4能够利用正、余弦定理证明三角形中的三角恒等式

教学重点:利用正、余弦定理进行边角互换时的转化方向

教学难点: 三角函数公式变形与正、余弦定理的联系

授课类型:新授课

课时安排:1课时

教 具:多媒体、实物投影仪

教学方法:启发引导式

1启发学生在证明三角形问题或者三角恒等式时,要注意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的适用题型与所证结论的联系,并注意特殊正、余弦关系的应用,比如互补角的正弦值相等,互补角的余弦值互为相反数等;

2引导学生总结三角恒等式的证明或者三角形形状的判断,重在发挥正、余 弦定理的边角互换作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正弦定理:

余弦定理:,二、讲解范例:

例1在任一△ABC中求证:

证:左边=

= =0=右边

例2 在△ABC中,已知,B=45 求A、C及c

解一:由正弦定理得:

∵B=4590 即ba ∴A= 60

必修5教案1.1正弦定理余弦定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