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3号文库
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创新能力
编辑:落花时节 识别码:22-1065301 13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7-14 21:13:50 来源:网络

第一篇: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创新能力

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创新能力

大悟县河口镇中学汪攀

兴趣是指一个人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而带有情绪色彩的意识倾向。它在人的学习、工作等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使大脑处于最活跃状态,最有效地启动人的各种感觉器官,增强人的观察力、记忆力和思维能力,从而激发创新能力。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合理、巧妙地设计教学过程,创设一个具有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的良好情境,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使他们逐渐成为具有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开拓者。

一、巧设悬念,激发兴趣,培养创新意识

巧设悬念,是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一种最有效的方法。例如:在数学“数的乘方”这一节时,提出这样的问题:(-1)1989是多少?同学们开始时都表示不知道。这样,使他们带着问题,带着渴望参与数学活动,教师再因势利导,与学生一起寻找“数的乘方”的运算规律,使教学过程生动活泼,紧张有趣,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和进取心,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二、直观表演,激发兴趣,培养探索意识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三条边关系定理和推论”时,可要求学生每人课前准备木棒,教师自己准备两根木棒,课前请同学们拿着自己

准备好的木棒,与教师的两根木棒围成三角形,并把每根木棒的长度记下来,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这些记录下来的数据,哪些长度的木棒可以围成三角形,而哪些不能围成三角形。通过分析、研究,得出了这样的结论:三角形两边的和一定大于第三边,三角形两边的差一定小于第三边。这样学生能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中掌握新知识,并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探索意识。

三、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培养探索意识

例如:在教学“等腰三角形判定定理”时,教师可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有一块等腰三角形玻璃,不慎被打破成两块,若要再配一块同样的玻璃,是否必须两块都带去?只带一块去行吗?为什么?这样创设了一道联系实际的问题情境,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学生对这一富有生活气息的问题,倍感亲切,饶有兴趣,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他们积极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得出几种不同解决方案,由此引入新课。这样创设问题情境,达到扣人心弦、引人入胜的效果。学生不仅学习了书本上的知识,而且能灵活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培养了学生创新能力。

四、巧变问题,激发兴趣,提高创新能力

例如:在教学“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后,可提出下面的问题:

请将下面这道题补充完整,并列出方程求解:一件工作,甲单独做要9小时完成,乙单独做要12小时完成,?

问题提出,学生反映热烈,情绪高涨,经过一番讨论,提出了许多答案,例如:

1、甲、乙合作,需要多少小时完成?

2、先由甲单独做2小时,剩下的部分甲、乙合作,共需要多少小时完成?

3、先由甲单独做2小时,剩下的部分甲、乙合做,剩下的部分需要多少小时完成?

4、甲、乙合作2小时,再由甲单独完成剩下的部分,共需多少小时完成?

又如,在教学勾股定理后,教师用设计这样的三组数据:(1)5、12、13;(2)5、8、10;(3)6、8、10。问哪几组数据能组成直角三角形?为什么?学生通过动手计算,找出了正确答案。这样既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也为下一节学习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逆定理做好了铺垫。

实践证明,要使学生学习积极性持久和巩固,唯有不断激发其学习兴趣,使学生自觉地去钻研和探索,从而逐步成为学习的主人。

第二篇:激发学习兴趣 培养创新意识

激发学习兴趣 培养创新意识

石鼓小学

黄荣乾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积极的思维和良好的效率建立在浓厚的兴趣之上。为了让学生在课堂上始终保持浓厚的兴趣与高昂的情绪,我们要把培养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摆在重要的地位,在教学中我注意了以下几个环节:

一、激发兴趣,培养儿童的创新欲望

歌德说:“哪里没有兴趣,哪里就没有记忆。”儿童要进行绘画创作,首先要有浓厚的兴趣,才能激发创作灵感和欲望。而这种兴趣则需要师长的鼓励,增强其信心,从而才能促使儿童创作出充满童真童趣的创造性作品,使其创造个性得以展现。因此对待儿童的创作,应多一些鼓励,少一些指责,多给予肯定和适当的指导,使孩子多一分自信,多一分自豪,少一分失望和灰心。有的家长和教师不了解儿童的特征,一味强调孩子每画一张画,都必须很像,只要有一点不像就会受到指责,这儿不对,那儿不对,总是不满意,儿童的兴趣没有了,热情减少了,艺术生命在于创新,这样怎样能创新呢?

1、激发学生认识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在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认识兴趣?我觉得:教师必须酷爱自己所教的学科,承担起教书育人的职责,在备课和讲课时,不但要熟练地掌握教材,安排教学程序,激发兴趣,使学生的被动情绪转化为愉快、积极、自觉的学习,而且要把学生当成认识的主人,充分发挥在认识过程中的主体作用,以兴趣作向导。比如:在教四年级的《雕萝卜》时,为了创设情境,我首先拿出几个雕好的萝卜,让同学们观察,“呀!多么有趣的雕刻啊!”同学们都很惊奇,于是我让他们猜一猜是用什么做的?原来是普通的萝卜,红皮白肉,青皮红心,雕出来是那么妙趣横生,色彩鲜明。这时学生的兴趣浓厚,急于尝试,我便启发孩子们,如果你来雕刻,你准备雕什么?同学们互相讨论,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有了想法,再进行制作。这样,提高了他们的认识兴趣。

2、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理

创造主要是在内在动机的激发下产生的,由于内在动机是个体评价与自己的兴趣相匹配的,所以在创造过程中,内在动机与兴趣直接相联系。例如指导孩子尝试使用新的绘画材料,激发他们的探索欲望,满足儿童的好奇心。好奇是兴趣的先导,没有好奇心理就不会产生兴趣。在课堂上先让学生用蜡笔,后来再让学生用油画棒,再后来又用水彩、水粉,每一种尝试都会带来不同的画法和效果,学生的绘画越来越活,创造性也随着不断地发挥。再如我在教小朋友画《美丽的鱼》时,我是这样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的,拿出一幅神奇美妙的《海底世界》,其中有各种各样、多姿多彩的鱼。“同学们想不想真正的看一下小鱼在水中无拘无束的游泳?”随之,我便端出一鱼缸放在讲台上,里面放着五颜六色的鱼,孩子们瞪大眼睛观察,这时我便说出要求:同学们大胆进行简化夸张,让你们笔下的小鱼变得更加生动活泼。同学们在强烈的好奇心的驱使下,得到了认真观察,对鱼有了更直观的认识,发生了兴趣。于是,想象力丰富,又新颖,奇特又美丽的鱼便出现了。

3、激发学生的绘画兴趣

我们要针对儿童的心理特征,引导他们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在科学界里,大家知道有个大发明家叫爱迪生,他小时候看到母鸡在孵蛋,自已也跟母鸡一样趴在一个鸡蛋上,他这种对事物的兴趣和好奇,使他一步步成为举世闻名的大发明家。艺术和科学发明一样,需要好奇心和浓厚的兴趣,如有效地运用智力玩具、七巧板拼图、彩色木块拼图等以此来启发儿童的形象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创造力。孩子们易产生“画画好玩”心理,有利于孩子想像力的培养。同样,不断的变化教学形式,则更会令小朋友大开眼界、热情倍增,比如,室外写生教学,采用做游戏、讲故事、听音乐等形式辅助教学。通过实践,孩子们的作品更具灵性,绘画语言也丰富多样、极具个性。

4、激发学生的绘画热情。为启发孩子们的绘画灵感,使他们的绘画热情在一堂课中自始至终得以保持,对儿童适时进行一些物质激励。在教学中,制作孩子们喜爱的卡通画(如孙悟空、美少女战士、宇宙英雄奥特曼等),盖上学校印章,写上硕大的奖字,要求孩子们给涂上色彩。这样,孩子既受到表扬,又多了一次涂色练习,一举两得,孩子们亦兴奋不已,绘画热情高涨。

二、提供培养创造思维能力的情景

在传统的美术教学中,学生的技能靠过多的临摹,尤其是简笔画教学,造成了儿童绘画的公式化,影响了儿童天性的发展,使儿童的稚趣、童真被死板与茫然替代,想像逐渐枯萎。而画画则需要一次次的求新求异,让思维不息地跳跃,持能不断地灵变,才能有充满个性色彩的作品产生。因此,教师的责任就是如何去正确在启发引导,使儿童在绘画创作中让个性得到最好的发挥与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做到怎样去发现儿童的自我意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鼓励他们大胆去创新,爱护他们“自我意识”的流露,使他们能够独立思考,随意发挥,自由创作。不管他们想得多离奇,让他们画自己所知、所感、所想,切勿用成人的框框套着他们,束缚他们异想天开的天性,羁绊他们丰富的想像,抑制其灵感。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让学生想象,进行创造性的构思。作为教育者应多给学生提供想象的机会,并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这将激励他们不断的去探索,从而走向成功之路。

1、在写生课中培养创造思维能力

实践性强是美术学科教学的重要特点,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是学生创作的源泉,新奇的想法来源于实践,多感才能多知。孩子生活的空间太小,小孩子自由支配时间太少,这是传统教育所造成弊端。创造需要广博的基础,我们应当多让学生与大自然接触,面对真花,真草进行写生,这样便于儿童认识大自然,了解大自然。常带学生去公园、去码头写生,让他们与社会接触,认识社会,了解社会,这样他们通过各种方式面对大自然,面对社会,在接触中,既丰富了他们的广博知识,对他们进一步创造绘画 也打下良好的基础。如教《房屋》一课时,让学生去写生,在写生过程中注意把繁杂的事物概括成简练的画面,如果完全照搬画面,肯定不好看。因此,在写生中,注意观察自然中的结构、形状,要求学生用减法的方式,减去不能入画的部分,去粗取精,创造出比现实景物更有个性,更为鲜明的形象。

2、在动手动脑中培养创造思维能力

在我们的现在生活中有很多物体通过我们灵巧的双手,一件件艺术品便会展现在我们眼前,在教五年级《我设计的鞋》时,我便让学生用废纸盒、易拉罐、纸条、粘土等材料来制作,大胆地想象,设计出具有自己的独特想法的鞋。最后,我在班上开了一个鞋子展览,让同学们把自己的作品“推销”出去。这一课给同学们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同学们不仅动手,还要动脑构思,创造性思维能力得到提高。

三、尊重儿童的独特感受

在美术教育中培养儿童的创新意识,还应注意保护儿童的独特的个性,尊重儿童的独特感受,并给予其发挥个性的自由空间,鼓励儿童对他人的艺术作品发表自已与众不同的见解。近日看到一幅漫画,画的是在一堂美术课上,老师在黑板上画了一片叶子,全班的学生照着老师的画依葫芦画瓢,其中有一学生画了一只虫子把叶子吃了一大半,正被老师叫到一边训斥着。在这幅漫画上,可以看出传统的美术教育模式:黑板-学生的眼睛-经由学生的手把黑板上的样板“画”下来,是一个简单的由眼睛到手的过程。如果一个人从小就反复接受这种模式的训练,久而久之就会习惯性地以“像不像”为标准来要求自已。用统一标准培训出的学生,缺乏创造力、自信心。我们的教育模式就是一种重复他人、扼杀创造的教育,一种与科学创新精神背道而驰的教育。作为美术教育者,我们应该做到:注意每位儿童独特的感受和表现,保护他们的与众不同之处,因为创造性正是由此产生的,如果小时候本来能够很敏锐地表达自已的观察结果,却总是被别人指正,那他就不再相信自已所看到、想到或感觉到的事物,而是想方设法说出别人想要听的话。孩子们的求知欲、想像力、好奇心也全被磨灭殆尽了,那么,下一代的爱因斯坦和牛顿哪里去找呢?

四、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

儿童笔下的世界,总蕴含着大胆的想像,他们敢想成人之不敢想,敢画成人之不敢画,正是想像才使孩子获得了绘画中灵感。在儿童的头脑中,太阳被想像成和蔼的老爷爷,小鸟是蓝色,海洋是玫瑰色等,把许多形象都拟人化,赋予它们生命,他们通过想像来描绘客观事物,不仅提高了造型与配色能力,更重要的是丰富和发展了他们的审美观察力、感受力、想像力和表现力。因此,要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我们要打破以往的老框框,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多问几个为什么?大胆探索,多几个设想,鼓励学生摆脱习惯性认识程序的束缚,以新奇的思维去探索问题。为此,教师要做到每一次活动都给学生留出一块个性发挥的余地。如教“曲线运用”,我画了一条蛇,大部分同学都模仿范画来画,突然有位同学告状:“老师,他的蛇画的不好,画了一个带翅膀,有轮子的蛇。”同学们都笑起来,这时,我并没有指责那位同学,而是让他把他的想法说出来,他说:“我想蛇只能在地上走,我画了翅膀,它就能上天,像飞机一样,带轮子是在地上像小汽车,我的蛇既能在天上飞,又能在地上跑。”他的创作打破了蛇本身的形体,大胆探索、大胆设想,这样,学生的创造性潜能便得到了充分发挥。为不束缚孩子们思维的随意张扬,鼓励他们去展开想像的翅膀,我们应及时把那些迸发智慧火花的佳作展示给其他小朋友借鉴,就其中的闪光点(或独特想法、创意,或是技法上的东西)作深入浅出的点评。孩子们需要鼓励,需要相互影响、相互启迪。教师若作出“期待佳作出现”的意向,孩子们会更加乐意去想像、丰富画面。如在画《太阳》时,学生们充分想象,有的把它画成一位仁慈、博爱的妈妈,有的孩子画了四季的太阳,春天他们联想到绿叶、鲜花、微风等,夏天他们联想到针、刺,秋天,有的同学画了丰收的场面,用收获来表现太阳,冬天,用寒风刺骨、结冰、雪花来表现。这都是孩子们创造能力的表现。在艺术的天地中,他们自由地发挥,自由创造。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让我们解放眼睛扔掉有色眼镜,要看事实,看未来;解放头脑,撕掉精神的裹头巾,要想得通,想得远;解放嘴巴,享受言论自由,谈天,谈地,谈出真理来;解放双手,甩去无形的手套,大胆操作,向前开辟;解放空间,把学生从文化的鸟笼里解放出来,飞向大自然,大社会去寻觅,去捕捉。”陶先生的话告诫我们:在教学中要勇于发掘孩子们思维的潜能,弘扬人的主体精神,促进学生个性和谐的发展,努力培养创新型人才而尽自己之力。

202_年1月19日

第三篇:激发阅读兴趣,培养阅读能力[范文]

激发阅读兴趣,培养阅读能力(县级二等奖)

宜阳县高村乡张元小学 史笑丽

在语文教学中一项重要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那么,什么是阅读?现代汉语词典里“阅读”的意思是“看并领会其内容”。从一般意义上讲:“阅读,就是通过视线的扫描,筛选关键性语言信息,结合头脑中储存的思想材料,引起连锁性思考的过程。”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也就是说阅读就是吸取、探究、创新。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语文教师教学研究的永恒话题,在这里,我就激发兴趣和培养能力两个方面谈谈我对阅读教学的一些看法,与大家商榷并诚征同仁指点!

一、阅读兴趣的培养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要求小学的课外阅读总量应100万字以上。要完成这样一项巨大的任务,光靠教师的指令是很难实现的。爱因斯坦说过:“兴趣和爱好是获取知识的动力”。只有调动学生的阅读热情,激发其阅读兴趣,才能化被动的任务性阅读为学生自主的阅读行为,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呢?我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

1.树立榜样。阅读从倾听开始,孩子最初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来源于倾听。孩子用倾听的方式开始最初的心灵阅读,构筑了自己精神的芳草地。听老师讲故事,听老师大声朗读用在识字不多的一二年级学生身上,可以解决他们读书难的问题,可以保证读书的质量。由于教师读的书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内容丰富,充满童趣,在加上老师抑扬顿挫,绘声绘色的朗读每次都能使孩子体会到读书的乐趣。他们会觉得一本好书会有这么大的魅力,读书是这么有趣的事,渐渐的他们会觉得只听老师读是不过瘾的,自己得找本书读。这时可以讲一些名人读书的故事,如毛主席、老舍、叶圣陶、冰心等人读书的故事。“名人效应”自然不可低估,眼前的人对他们的影响更大,当有学生道出一些其他同学所不曾了解的科普知识时,教师应极力表扬,这样便在学生中营造了读书的氛围。我还经常给学生讲自己童年是怎么学习的,并给学生绝对肯定的启示便是:阅读非常有趣。这犹如一 副良好的催化剂,激起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一旦兴趣培养起来不仅眼前受益,还将伴随整个人生。

2.教给方法。课外阅读应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发展,要以课内带课外,课外促课内,课内学方法,课外求发展。而课外阅读书籍的种类不同,且题材丰富,文章的内容深浅不一,学生理解能力也高低有 别。为了防止只追求故事情节,忽视文章中心及语言描绘,我注重以下几种阅读方法指导: 1、指导学生做读书笔记,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中低年级摘抄为主;高年级除摘录外还要练笔,写读后感或进行仿写。2、指导学生读书方法。曾国藩曾指出读书之法:“不同之书,区别对待。应读之书宜缓宜熟;应阅之书宜速宜多。阅书如攻城,轻骑剽悍,所向无前。”根据不同体裁的文章用不同的方法去阅读,要求学生初步掌握精读、略读、浏览“三读”法。精读就是要一句一句地读,一句一句地理解,遇到不理解的地方要停下来,做上记号,以便查工具书或向人请教,弄懂了再继续读;略读速度较快,常常一目几行,意在了解大概内容;浏览的速度就更快了,主要用来浏览报纸、搜集信息资料,常常只看看标题。阅读初期,一般以精读为主,有了一定的阅读经验和阅读能力以后,以上三种读书方法可交叉进行,一般内容略读或浏览精彩的部分精读。

3.时间保障。这里说的时间,是指学生自由阅读的时间。因为只有进行自由的阅读,学生才可能真正感受到阅读的乐趣,从而视书为朋友。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阅读,是在语文老师指导下的阅读,难免要受老师的影响,不是自由的阅读,更多的是学习方法和技巧,所读的也不一定是自己喜欢的文章。由于各种原因,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还无法满足学生自由阅读的需要,笔者认为,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必须要有学生自由阅读的时间,而这个时间,应该由学校统一调配,每周安排适量的阅读课。这样阅读课,就是学生自由阅读的天堂。同时要切实减轻学生课后作业负担,让学生有真正属于自己的课余时间,从而有功夫去阅读自己喜欢阅读的书籍。

4.展现自我。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这已是共识。但光一遍又一遍地死读,只能让学生感到乏味、疲劳,以至昏昏欲睡,应该巧妙,寓教于活动之中,醉翁之意不在酒,旨在“哄”他们读好书。学校每天可以安排 5 - 10 分钟的听说训练,让学生轮流上台,交流课余时间阅读中摄取的语言材料,或新闻,或趣事,或古诗,或好词佳句,内容不拘一格,变枯燥的读写为有趣的乐事,学生兴趣盎然,视野开阔,厚积薄发,等到用时妙语连珠,妙笔生花。如能定期举办故事会、古诗朗诵会、辩论会、手抄报、征文比赛等读书交流活动,学生展现自我的空间就更大了。

二、阅读能力的培养

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学生“语言积累”的重要途径。通过阅读,能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丰富学生的情感。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呢?

1.培养阅读能力,首先要加强词句训练。词语是构成句子的基本元素,句子是组成文章的细胞。只有理解了这些基本内容,才能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思想,才能准确地理解作者所表达出真情实感。既然词语和句子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在阅读教学中就要加强词语和句子的训练。词语训练要重视理解和运用,把学和用结合起来,要与阅读课文与理解文章结合起来。对于常用词语,不仅要口头或书面造句,而且注重与其同义词近义词的辨析,加深对词语的理解。对于基本句子形式,要引导学生加深认识,学会使用。在教学中,让学生把课文中词语、句式变换说法,实际就是对词语和句子的训练,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在此不再列举。

2.培养阅读能力,要从实际出发。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创造性地处理教材并结合学生的认识规律、生活经验,注意与学生的生活实践联系起来,吸收时代信息,收集阅读资料,来扩展或更替教材,使教学内容更丰富生动。阅读教学要打破课堂和校园的围墙,树立大语文教学观,向大自然和社会生活开放,引导学生将教材里的一些课文与生活的观察实践结合起来,这比教师在教室里用口述,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要更直接,更生动。比如写景的文章,教师就可让学生自己到大自然中去观察、感悟、体会生活的美好,使阅读课与社会生活融为一体。

小学语文教学往往不相信学生,以为学生什么都不懂,课堂上教师一味的分析讲解,结果只能令学生昏昏欲睡。学生的朗读水平能反映他们对课文的理解程度。如果对课文中的词语、句段意思不太懂,学生读起来必然不流畅;如果意思领会不正确,阅读时的语调、感情就不恰当、不自如。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该讲的讲,该读的读,该练的练,该做的做。而且实践活动的内容和形式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规律,并与学过的内容相结合,以加强学生的知识积累和创新精神。

3.培养阅读能力,要研究方法。阅读方法有很多种,要想在短时间内培养某一方面能力,进行专题阅读训练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这样的训练学生容易接受,能收到较好的训练效果。具体来说可以分为:能力训练专题、作家训练专题、作品研究专题、读写互动专题等。例如新中国成立60周年国庆阅兵这一事件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就可以进行能力专题训练;鲁迅、茅盾等影响深远的作家可以进行作家专题训练;革命文学、乡土文学等可以进行作品专题训练。

4.培养阅读能力,要加强阅读交流。阅读教学实际上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多边情感交流的过程,带有浓郁的感情色彩。所以,应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并为学生创设一种宽松、和谐的氛围,也就是营造民主活跃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大胆发问,积极参加讨论或争论,在争论中才会感到阅读有用,有意义,才会越读越起劲,越读越愿意读,课外阅读自然开展。通过一个阶段的阅读,学生有了自己的“所得”,我们就应该及时创设条件,搭建平台,让学生的成功体验飞扬起来。因此,每学期,应组织1-2次读书交流会,引导学生把读过的好书带到教室进行交流。在读书会上,我们可以让学生向同学推荐自己读过的优秀读物,谈谈自己采用的阅读方法,讲讲阅读到的生动的故事,说说阅读中的收获……但不管是哪一种形式,我们都要让学生谈自己的真实体验。这样,一方面可让学生再次体验到读书的乐趣,感受到读书的意义,从而强化成就感,另一方面也会使其他的同学受到感染,从而自发地更积极地参与到阅读中来。

5.培养阅读能力,要善于引导学生质疑。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前者比后者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教学上的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提出一个新问题,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疑”是刺激学生思维的诱导因素,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所以,在课堂上要放手让学生发问,让学生在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一改传统的“教师问、学生答”的被动局面,引领学生走“自问自答”、“生问师答”“生问生答”等多种问答形式。教师通过创设各种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质疑问难,教会他们多角度、全方位的思考问题的习惯与方法,鼓励他们讲出他们自己的独立见解,甚至标新立异,培养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善于提出问题,勇于独立解决问题的思维品质。

总之,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一直是小学教学的重点,作为我们教师,我们要不断的努力提高小学阅读教学效率,发展小学生思维,提高思维品质,从而让学生从小就树立起科技意识,推进教育改革,促进素质教育的发展。

第四篇:浅谈培养低年级识字能力 激发识字兴趣

浅谈培养低年级识字能力 激发识字兴趣

发布:周静波

时间:202_-1-2 9:11:07 来源:新渠稍小学 周静波

点击:804

识字教学是小学一、二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且贯穿于小学语文教学的整个阶段,它是语文教学的基础,是学生进行读写的先决条件,识字教学进行的好,阅读教学就能顺利地进行,识字能力是学习能力的基础。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是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但刚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一打开课本就是大量的、抽象的归类识字,这就决定了识字教学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更是难点。为了使学生在愉快轻松的气氛中主动地识字,教师要根据儿童年龄特点,拓宽识字途径,有意识地激发他们的识字兴趣,培养识字能力。基于这样的认识,我对低年级识字教学进行了探索和实践。主要通过课内识字和课外延伸相结合的方法来帮助学生学习更多的生字。

一、抓好课堂识字教学,增强学生识字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所谓课上的有趣,就是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甚至震惊,学生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为人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而感到骄傲。”由此可见,强烈的求知欲,愉悦的心境,主动学习的行动,乃至是学生的学习兴趣的特征。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有了兴趣,就会学有成效,有了成效更激发了学习兴趣。

体验是由学习主体自身喜爱的、能充分满足自身心理需求的情境、活动而激起的心理感受,是内心产生的,发自肺腑的。学生识字的方法多种多样,只要是能成为学生识字“良方”的,教师都不应予以否定,还应对一些好的方法进行肯定和发扬。这样,学生就可以按自己的认知特点和需要来选择适合自己的识字方法,产生独有的学习体验。

1、编字谜识字。小学生对字谜总是感兴趣的,而且通过动脑筋想出来的答案总是记得特别牢。平时在教学时,我常常根据字的形状或意义编成字谜,让同学们去读、去猜,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提高识字兴趣,拓宽识字途径,培养识字能力。例如:“也”字,就把它编成“有人不是你和我,有土能种庄稼”;有的比较难记的汉字利用谜语来学习就新颖多了。再如:一点点上天,乌云盖两边,上字改个倒,人字在一边。谜底“定”;“磨”,“一点一横长,竖撇像堵墙,里面两棵树,长在石头上”谜语猜出来了,字也就会写了。这样一来,本来难记的生字在学生的眼中都变成了一个个生动有趣的字谜,学生兴趣盎然,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使学生在轻松和谐的气氛中自觉、自愿地学习。

2、记儿歌识字。儿歌琅琅上口,生动有趣,对一年级的孩子有着无穷的魅力。平日教学中注意抓住字的特点编一些通俗易懂的儿歌,如“坐”字,编成“两个好朋友,同坐一块土”。“二人从,三人众;二口吕,三口品;二日昌,三日晶”。如此一编,易学易记,妙趣横生。

3、做游戏识字。爱做游戏是小学生的共性。教师利用这一点将游戏融于识字教学中。如:找朋友、摘苹果、送信等。例如“送信”游戏,请一位同学做邮递员,把生字卡片作为信送到同学手中,其它同学一起拍手说儿歌:“丁铃铃、丁铃铃、邮递员来送信,你一封,我一封,打开信来念生字。”送完信,请拿到信的同学一个一个上台来领读。学生既识了字,又玩了个痛快。

4、接龙识字。单纯记忆往往记得快忘得也快,如果以字组词,字头接字尾,形成连环,不但记得牢,还可以扩大识字面。如教学“生”字,引导学生说出“生活、活动、动画、画笔、笔顺”等词语。也可以在此基础上,借词造句。既积累了词语,又丰富了语言,提高了学生识字的兴趣。

5、开花识字。现在,孩子们学字的方法可多了,在实践中,他们已养成了寻找最佳方法识字的习惯。如:“生字开花”,就是加偏旁记字,学生学“包”字时,出示一系列字“跑、炮、泡、刨、咆、抱、饱、苞”。学生称为生字开花。加偏旁记忆便成了学生识记生字的主要方法,学习“放”时,学生换偏旁就引出“房、纺、芳、访、仿、坊、妨”。不同的偏旁表示的意思也就各不相同,找出之间的联系,学习起来便容易多了。

6、找朋友。当学完一组形声字时,把这些生字拆分成两部分,分别发给学生,老师说:“谁和谁做朋友组成这个字?”然后由两位学生拿着卡片组成一个完整的字。

二、拓宽课外识字空间,生活就是大课堂。

1、自制“识字课本”,引导学生把教材向课外延伸。

学习主体的体验只能在他自身直接参与的实践活动中产生,学生只有在一系列丰富多彩的语言实践中才产生具体深切的学习体验。以往只局限于薄薄课本、小小课堂的局面,为学生创造了更为广阔的学习空间,使学生走出课堂到大自然去学、到社会的大课堂里去体验。把学生学习生字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把学生生活中接触最多的广告招牌、商品包装物,还有各种报刊杂志,这些都可以成为儿童识字的最好材料。让他们收集起来,剪剪、画画、贴贴,就成了图文并茂的“识字课本”。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动手,动脑,收集,整理,编排,还是一个创造的过程。总之,小小汉字,奥妙无穷。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结合学生的思维特点,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使学生积极地参与识字教学,处处从学生主体的实际出发,鼓励学生想象、实践,学生就能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使枯燥的识字教学成为培养学生发现兴趣和热情探索的热土。

2、借助“展示台”,让学生在收集资料中识字。

为了增大识字量,借助展示台开展活动。我每周围绕一个主题让学生去收集资料,如:以夏天为题来收集材料,学生找来了在夏天里吃的水果:葡萄、桃子、杨梅、西瓜等;也收集了有关夏天的动物:蝈蝈、青蛙、萤火虫等;有的学生收集了冷饮的包装袋;也有的学生收集了有关描写夏天的诗句:小河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还有一些描写夏天的儿歌,如:《夏天在哪里》:夏天在头上,头上戴草帽。夏天在街上,街上买冰糕。夏天在床上,床上睡午觉。夏天在河里,河里去洗澡。我让学生把收集来的资料轮流上台介绍,我问他们,这些字你们是怎么认识的。有的说是借助拼音认识,有的说是从电视里看到的,还有的说是在商店里买东西时认识的。这些学习资源都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借展示台这个机会,学生在生活情景中识字,从而激发他们主动识字的愿望和进取精神。除此之外,我还通过争夺“小红星”、争当“识字大王”、举行朗读比赛等种种手段,给学生创造体验成功的机会,使他们在成功中找到了自信,在赏识中学会了奋发,给识字注入了新的活力。

实践下来,我感到学生没有过重的学习负担,学生之间的差距也不太大,每个学生都能把学会的识字本领灵活运用,人人都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这样,使新授课的识字速度加快了,在拓展阅读中扩大了识字量,课堂效率提高了,收益确实不小。

第五篇: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培养

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培养

近年来,培智学校招收的新生都是中重度弱智生,其中多数学生没有进入幼儿园接受过教育。学期初的几个星期,孩子们有的哭、有的跑、有的课上睡大觉、有的不停地喊吃的,教学工作很难开展。面对这种局面,我们该采取什么样的措施使他们尽快把注意力转移到学习上,安心下来学习?俄国作家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

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能激发儿童的求知欲望,调动儿童的学习积极性。因此,激发和培养弱智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我们教师首先应该做的。

一、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赢得信任。

初入学的弱智儿童对老师感到陌生与恐惧,对老师布置的任务往往采取拒绝的态度。老师只有像母亲那样关爱学生,才会赢得学生的信任,才能与学生架起沟通心灵的桥梁。

我们十分注意师生间的情感交流,面向全体把爱洒向每一个学生,尊重他们的人格,建立平等友爱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在宽松、和谐、融洽的氛围中接受知识。上课时,我们微笑着,侧着身子讲课,走到孩子身边,看看这个孩子在干什么,弯下腰来听听那个孩子的发言,轻轻摸一摸这个孩子的头,再微微拍一拍那个孩子的肩。把温情传给他们,熏染他们。学习的情感得到优化,慢慢地,学生们有点接受我们了,有时能按我们的愿望和要求学习新知识。

二、设良好的环境,刺激感官

法国心理学家勒温认为:人的行为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函数。所以为弱智儿童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孩子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自然而然地对知识产生兴趣,是一种很好的途径。在布置教室的时候,我们特地把本学期的教学内容、教学有机地张贴与摆放。如:图文配套的汉语拼音表,可以让孩子认物、识拼音;数学挂图形象地描绘了数字的字形,通过各种数量不等的动物表示数的意义;摆放的写字板可以让孩子们涂鸦;小算盘让孩子有空的时候去拨拨数数;连环画可以翻翻看看;孩子们一走进教室,首先刺激感官的就是拼音、数学。在这样的环境中,弱智儿童会有意无意地去看、去认、去读、去数,在不知不觉中学习知识。

三、代化教学手段,引起注意

弱智儿童,尤其是初入学的弱智儿童学习时注意力不易集中,稳定性差。教学时注意力不易集中,稳定性差。教学时,即使采用色彩鲜明的挂图也不能维持太久,我们就经常使用电脑辅助教学,把课文上静态图象动态化、趣味化、再通过插入字幕、着色、闪烁、音乐伴奏等手段呼起和控制弱智儿童的注意,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例如:教学“5的组成”时,为了进一步认识“十”的计算单位,我们这样设计课件,让屏幕游出一只只小鸭子,同时配以“嘎”的声音来不断的刺激弱智儿童的听觉器官,使学生们随着每一个“嘎”声,把注意力集中于屏幕上的每只小鸭子,当游到5只小鸭时,运行振幅更大的“嘎”声。这样学生在不同音调的刺激声中,数数,兴奋积极,比单纯瓣指的传统教学生的注意力更为集中,学习劲头更足。

四、展形式多样的游戏、激发兴致

孩子的玩和学是分不开的,对初入学弱智儿童的教育应该是学与玩的结合,有益的玩就是学,有趣的学就是玩。我们这儿所说的玩就是辅助教学的游戏,如:有把一个个拼音写在信封上的“送信游戏”,有把一个个数字写在苹果上的“摘苹果游戏”;有把拼音的声调做成头饰的“戴帽子游戏”;有把加法的得数对上门牌号的“小动物找家游戏”等等。孩子们在玩这些游戏时,情绪高涨的朗读了拼音、练习了数数,进行了一位数家一位数的训练等。

五、走进大自然课堂,增强热情

现实生活中,我们看到一些经常活跃在自然环境中的学生比较少接触或不接触自然环境的学生生活更充满信心,学习更为努力。多接触自然风光,多领略一些自然美,有助于生活闭锁的儿童开阔视野,积累生活经验,提高学习热情、增长知识。这远比从课本上的插图上来感知直观形象得多。为此我们常将课堂搬到大自然中去,如学习拼音tǔ,我们把孩子带到田野里,让他们看一看泥土的颜色,踩一踩泥土地,挖一挖泥土,搓一搓泥团,再拼一拼音节。学生的学习精神振奋、学习热情浓厚,有的边踩边读,有的边搓边拼,tǔ的朗读声彼起彼伏,很快,大家学会了这个音节。

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潜在动力,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一学期来,我们对初入学的弱智儿童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对儿童的感官进行多路刺激,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为弱智儿童喜闻乐见、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使弱智儿童接受知识进入“愉悦”的境界,在一种充满兴趣和积极的心理状态下学习,收到了很好的学习效果。

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创新能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