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软件集成技术总结
软件集成技术总结 软件集成系统
主要功能是实现各种应用软件在本系统中的集成及调用,由于需要集成软件的开发软件,运行环境各有不同,所以在系统集成时调用的相关技术也不尽相同。本系统软件的集成主要应用了一下三种技术:Java Applet技术,Exe软件的调用方法,Matlab软件的调用方法。相关技术 2.1 Java Applet技术
Applet可以翻译为小应用程序,Java Applet就是用Java语言编写的这样的一些小应用程序,它们可以直接嵌入到网页或者其他特定的容器中,并能够产生特殊的效果。
Applet必须运行于某个特定的“容器”,这个容器可以是浏览器本身,也可以是通过各种插件,或者包括支持Applet的移动设备在内的其他各种程序来运行。与一般的Java应用程序不同,Applet不是通过main方法来运行的。在运行时Applet通常会与用户进行互动,显示动态的画面,并且还会遵循严格的安全检查,阻止潜在的不安全因素(例如根据安全策略,限Applet对客户端文件系统的访问)。
在Java Applet中,可以实现图形绘制,字体和颜色控制,动画和声音的插入,人机交互及网络交流等功能。Applet还提供了名为抽象窗口工具箱(Abstract Window Toolkit,AWT)的窗口环境开发工具。AWT利用用户计算机的GUI元素,可以建立标准的图形用户界面,如窗口、按钮、滚动条等等。目前,在网络上有非常多的Applet范例来生动地展现这些功能,读者可以去调阅相应的网页以观看它们的效果。
在Java Applet的生命周期中,共有四种状态(初始态、运行态、停止态和消亡态)和四个方法:init()、start()、stop()和destroy()。a init()当创建Java Applet且第一次使用支持Java的浏览器载入时,就会执行init()方法。在Java Applet生命周期中,该方法只执行一次,因此可以利用这一点在init()方法中进行一些只需执行一次的初始化操作,例如对变量的初始化等。b start()调用完init()方法后,系统将自动调用start()方法。当用户离开包含Applet的主页后又再返回时,或者当浏览器从图标状态恢复为窗口时,系统都会自动再执行一遍start()方法。
和init()方法不同,start()方法在Applet的生命周期中被多次调用,该方法是Applet的主体。在start()方法中,可以执行一些任务,或者是启动相关的线程来执行任务,如循环播放歌曲等。c stop()和star()方法相对应,当用户离开Applet所在页面或者是浏览器变成图标时,系统都会调用stop()方法,因此该方法也是可以被多次调用的。
stop()方法起到这样的作用:当用户在当前时刻并不十分关注Applet时,停止一些耗用资源的工作,这样就可以提高系统的运行速度,而且系统会自动调用该方法,并不需要人为干预。倘若编写的Applet中不涉及动画等多媒体,一般不必重写该方法。51Testing软件测试网 d destroy()当用户关闭浏览器时,系统就会调用destroy()方法,应该注意stop()方法和destroy()方法的区别。
本系统中的Applet小程序调用流程:运行时,首先从服务器下载应用程序的ZIP压缩文件到本地,然后解压到本地,并在在本地运行,在Applet关闭时,停止exe运行,并删除已下载的ZIP文件和解压后的文件夹。
2.2 EXE软件的调用方法
使用Runtime.getRuntime().exec()方法可以在java程序里运行外部程序。
该方法有6个可访问版本:
1.exec(String
command)
2.exec(String
command,String
envp[],File
dir)
3.exec(String
cmd,String
envp[])
4.exec(String
cmdarray[])
5.exec(String
cmdarray[],String
envp[])
6.exec(String
cmdarray[],String
envp[],File
dir)
一般的应用程序可以直接使用第一版本,当有环境变量传递的时候使用后面的版本。
其中2和6版本可以传递一个目录,标识当前目录,因为有些程序是使用相对目录的,所以就要使用这个版本.当要执行批处理的时候,不能直接传递批处理的文件名,而要使用:
cmd.exe
/C
start
批处理文件名
使用dos命令(比如dir)时也要使用掉调用。
如果想与调用的程序进行交互,那么就要使用该方法的返回对象Process了,通过Process的getInputStream(),getOutputStream(),getErrorStream()方法可以得到输入输出流,然后通过InputStream可以得到程序对控制台的输出信息,通过OutputStream可以给程序输入指令,这样就达到了程序的交换功能。
使用Runtime类.
try {
Runtime rt = Runtime.getRuntime();
rt.exec(“C:WINDOWSNOTEPAD.exe”);
} catch(Throwable t){ System.out.print(t.getMessage());
} 2.3 Matlab软件的调用方法
Matlab软件的调用分为三个步骤:一是在java里面调用matlab,matlab2006b以后的版本中都提供了java 调用matlab的接口matlab build for java;二是将调用matlab程序的java程序转换为exe程序;三是按照2.1所述的方法调用Matlab的exe程序。
关键技术是java调用matlab程序的方法,下面是一个相关的例子:(一)在MATLAB中编辑operation.m, %定义一个函数operation(a,b),求a与b的加减乘除运算,并返回结果
%函数定义function 输出变量列表[s,m,...] 函数名(输入变量列表)sum,sub,mul,p中
function [sum,sub,mul,p] = operation(a,b);sum = a + b;sub = a-b;mul = a * b;p = a / b;end(二)生成Java调用文件
Matlab命令中输入deploytool,新建一个matlab builder ja文件,在operationclass中添加operation.m文件,点击bulid the project,生成一个供java调用的文件夹结构如下:
Operation-----|----distrib |
|-----operation.jar |
|-----readme.txt
|
-------src
|
|----operation
|
|----operationclass.java
|
|----operationMCRFactory.java
|----operationclassRemote.java
|
|----classes
|
|----operation
|
|----operation.ctf
|
|----operationclass$1.class
|----operationclass.class
|----operationclassRemote.class
|----operationMCRFactory.class |-------build.log |-------operation.ctf |-------operation.jar |-------mccExcludedFiles.log |-------readme.txt(三)Java中建立一个java project工程JavaTestMatlab,导入两个库文件javabuilder.jar(C:ProgramFilestoolboxjavabuilderjar)和operation.jar(D:My DocumentsMATLABoperationdistrib operation.jar),编写java程序JavaTestMatlab.java程序如下: import operation.*;import java.util.Scanner;class JavaTestMatlab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Object result[] = null;
/* object是所有类的父类public Object[] operation(int nargout, Object...rhs)*/
operationclass myAdd = null;
/* Stores myadd class instance */
try
{
int a,b;
myAdd = new operationclass();
System.out.println(“从键盘输入两个操作数:”);
System.out.print(“
输入第一个操作数:”);
Scanner scan = new Scanner(System.in);
//从控制台读入输入的整数
a = scan.nextInt();
//从控制台输入第一个操作数
System.out.print(“
输入第二个操作数: ”);
b = scan.nextInt();
//从控制台输入第二个操作数
result = myAdd.operation(4,a,b);//operation(4,a,b)中第一个参数是返回值的个数,a是第一个输入参数,b是第二个输入参数
System.out.print(“The sum of ” + Integer.toString(a)+ “ and ” + Integer.toString(b)+ “ is: ”);
System.out.println(result[0]);
System.out.print(“The sub of ” + Integer.toString(a)+ “ and ” + Integer.toString(b)+ “ is: ”);
System.out.println(result[1]);
System.out.print(“The mul of ” + Integer.toString(a)+ “ and ” + Integer.toString(b)+ “ is: ”);
System.out.println(result[2]);
System.out.print(“The p of ” + Integer.toString(a)+ “ and ” + Integer.toString(b)+ “ is: ”);
System.out.println(result[3]);
}
catch(Exception e)
{
System.out.println(e);
}
} } 测试结果如下:
从键盘输入两个操作数:
输入第一个操作数:55
输入第二个操作数: 22 The sum of 55 and 22 is: 77 The sub of 55 and 22 is: 33 The mul of 55 and 22 is: 1210 The p of 55 and 22 is: 3(四)错误调试
1.安装matlab不完整,没有toolboxjavabuilder下的文件 2.环境变量中classpath中添加两个jar文件的路径 已经集成的软件
ORDEM2000 空间碎片评估系统(DAS2.0)增阻型离轨气动分析及优化软件 索型离轨技术模拟软件TetherSim 卫星寿命计算软件 再入安全评估软件
GEO卫星离轨燃料估算软件
第二篇:CADCAE软件集成心得
CAD/CAE软件集成心得
经过一个月的努力,现在已经熟练掌握了Proe、ABAQUS、ADAMS、ANSYS(APDL)和ANSYSWorkbench封装方法。从不熟悉ABAQUS和ADAMS的操作到基本熟悉它们的分析流程和软件的主要文件(哪些是输入文件,哪些是结果文件?),从不了解CAE软件的脚本语言到上网查资料知道了如何将GUI操作录制成脚本。经历了不知道自己的想法是否能行的通到知道自己的想法肯定能实现但是不知道怎么去做,再到实现自己的想法。而等我把它在电脑上运行成功后的那一刻,带给我的兴奋是不言而喻的,哈哈,买瓶啤酒庆祝庆祝。但是更多的时间在查资料,不断思考,不断修改参数,狂点鼠标,现在右手指还有些痛。当回过头来总结的时候,觉得这个过程是多么的值得。
也许有人会问,关于这些CAD/CAE软件的封装在多学科优化软件中不是已经有相关实例了吗?没错,在ModelCenter中确实有这方面的实例,我也拿它的实例练习了,但是实例中提供的封装步骤并不能满足目前工程师的需要。随着现在大型商业软件的专业化,大多企业选择CAD软件(UG、Proe、Solidworks等)来建模,然后导入CAE软件(ANSYS、ABAQUS、NASTRAN等)来分析,最后利用优化软件(Isight、ModelCenter、Optimus等)将CAD和CAE软件集成,对现有设计方案进行优化。软件自带实例中提供的封装方法可优化的几何参数非常有限,而ModelCenter实例中所用的输入文件是一个有限元文件,包含了节点和单元的信息,许多几何参数无法从输入文件中提取,除非在CAE软件中参数化建模,当模型复杂时,在CAE中建模是非常的麻烦。我们知道实际工程结构的几何模型往往比较复杂,所以只能走CAD/CAE集成这条路。先集成CAD软件,把几何模型作为输出变量,然后利用编写的脚本语言作为输入文件集成CAE软件,当几何参数改变时,CAE软件会重新导入更新后的几何模型。采用这个办法就可以改变几何模型中的任意几何参数。以下就来介绍在CAD/CAE封装集成过程中我认为的关键中的关键:
1、克服对陌生事物的恐惧感。或许你跟我一样只是以前听说我这个软件,没关系,就算专业的CAE工程师也不可能熟悉所有的CAE软件。先找个相应软件的实例跟着操作一遍,大致熟悉分析的流程,如何导入几何模型,如何划分网格,如何添加边界条件以及保存文件。就像初次碰到陌生人一样,每个人都会紧张,但是见面次数多了,聊的多了不就成熟人了嘛。
2、编写脚本语言文件作为输入文件。CAE软件的操作有GUI(图形用户界面)和命令行两种方式,我们封装CAE软件一般采用命令流文件,但我们大多用户对GUI比较熟悉而对命令流比较陌生。没关系!我们每一步的GUI操作,软件都会帮我们记录相应的脚本,在此脚本文件的基础上做适当修改就可以当做输入文件了,例如,定义输入变量,将关心的输出变量值写入结果文件,具体过程参考所要集成软件的封装教程。
3、批处理命令。批处理命令即软件封装时需要输入的Run Command,起到调用软件、执行命令的目的。每个软件都有自己的脚本语言,所以每个软件的批处理命令都不尽相同,把它改成自己需要的。
4、多一次尝试,也许兴奋就在下一刻来临。每当软件封装测试失败时总会感到沮丧,没关系,把自己编写的脚本一行一行的在软件的Command Window中运行,检查自己的脚本文件是否有错误。还需要注意的细节,封装CAD软件时有重写入一项勾上或者将几何模型IGS格式作为CAD的输出变量,再把它当做CAE的读入文件,要不然几何参数再怎么变化,输出变量也是毫无变化。
第三篇:CAD技术集成
什么是CAD?
CAD即计算机辅助设计(Computer Aided Design),是一种技术,其中人与计算机结合为一个问题求解组,紧密配合,发挥各自所长,从而使其工作优于每一方,并为应用多学科方法的综合性协作提供了可能。CAD是工程技术人员以计算机为工具,对产品和工程进行设计、绘图、分析和编写技术文档等设计活动的总称。
根据模型的不同,CAD系统一般分为二维CAD和三维CAD系统。二维CAD系统一般将产品和工程设计图纸看成是“点、线、圆、弧、文本、…”等几何元素的集合,系统内表达的任何设计都变成了几何图形,所依赖的数学模型是几何模型,系统记录了这些图素的几何特征。二维CAD系统一般由图形的输入与编辑、硬件接口、数据接口和二次开发工具等几部分组成。
三维CAD系统的核心是产品的三维模型。三维模型是在计算机中将产品的实际形状表示成为三维的模型,模型中包括了产品几何结构的有关点、线、面、体的各种信息。计算机三维模型的描述经历了从线框模型、表面模型到实体模型的发展,所表达的几何体信息越来越完整和准确,能解决“设计”的范围越广。由于三维CAD系统的模型包含了更多的实际结构特征,使用户在采用三维CAD造型工具进行产品结构设计时,越能反映实际产品的构造或加工制造过程。
什么是CAPP?
CAPP(Computer Aided Process Planning)是利用计算机辅助工艺人员设计零件从毛坯到成品的制造方法,是将企业产品设计数据转换为产品制造数据的一种技术。
什么是CAE?
CAE(Computer Aided Engineering)是用计算机辅助求解复杂工程和产品结构强度、刚度、屈曲稳定性、动力响应、热传导、三维多体接触、弹塑性等力学性能的分析计算机以及结构性能的优化设计等问题的一种近似数值分析方法。
什么是CAM?
CAM(computer Aided Manufacturing)利用计算机来进行生产设备管理控制和操作的过程。它输入信息是零件的工艺路线和工序内容,输出信息是刀具加工时的运动轨迹(刀位文件)和数控程序。
CAD/CAE/CAPP/CAM集成的关键技术是什么?
CAD/CAE/CAPP/CAM集成的关键是CAD、CAE、CAPP和CAM之间的数据交换与共享。CAE/CAPP/CAM系统是制造业信息化的核心技术,主要支持和实现产品设计、分析、工艺规划、数控加工及质量检验等工程活动的自动化处理。CAD/CAE/CAPP/CAM的集成,要求产品设计与制造紧密结合,其目的是保证产品设计、工艺分析、加工模拟,直至产品制造过程中的数据具有一致性,能够直接在计算机间传递,从而克服由图纸、语言、编码造成的信息传递的局限性,减少信息传递误差和编辑出错的可能性。
由于CAD、CAE、CAPP和CAM系统是独立发展起来的,并且各自处理的着重点不同,所以它们的数据模型彼此不相容。CAD系统采用面向拓扑学和几何学的数学模型,主要用于完整地描述零件几何信息,但对于非几何信息,如精度、公差、表面粗糙度和热处理等,则没有在计算机内部逻辑结构中得到充分表达。而CAD/CAE/CAPP/CAM的集成,除了要求几何信息外,更重要的是需要面向加工过程的非几何信息,从而在CAD、CAE、CAPP和CAM之间出现了信息中断。建立CAPP和CAM子系统时,既需要从CAD子系统中提取几何信息,还需要补充输入上述非几何信息,其中包括输入大量加工特征信息,因此,人为干预量大,数据大量重复,无法实现CAD/CAE/CAPP/CAM的完全集成。
目前,采用的关键技术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特征技术。建立CAD/CAE/CAPP/CAM范围内相对统一的、基于特征的产品定义模型,并以此模型为基础,运用产品数据交换技术,实现CAD、CAE、CAPP和CAM间的数据交换与共享。该模型不仅要求能支持设计与制造各阶段所需的产品定义信息(几何信息、拓扑信息、工艺和加工信息),而且还应该提供符合人们思维方式的高层次工程描述语义特征,并能表达工程师的设计与制造意图。
(2)集成数据管理。已有的CAD/CAM系统集成,主要通过文件来实现CAD与CAM之间的数据交换,不同子系统文件之间要通过数据接口转换,传输效率不高。为了提高数据传输效率和系统的集成化程度,保证各系统之间数据的一致性、可靠性和数据共享,需要采用工程数据库管理系统来管理集成数据,使各系统之间直接进行信息交换,真正实现CAD/CAM之间信息交换与共享。
(3)产品数据交换标准。为了提高数据交换的速度,保证数据传输完整、可靠和有效,必须采用通用的标准化数据交换标准。产品数据交换标准是CAD/CAE/CAPP/CAM集成的重要基础。
(4)集成框架(或集成平台)。数据的共享和传送通过网络和数据库实现,需要解决异构网络和不同格式数据的数据交换问题,以使多用户并行工作共享数据。集成框架对实现并行工程协同工作是至关重要的
第四篇:软件集成项目验收文档目录
软件工程项目验收文档目录
1.2.3.4.5.6.7.8.9.建设合同
承建方企业营业执照、企业资质文件及项目经理授权、人员资质(项目经表A.1 技术方案报审表 总体技术方案
表A.2 实施方案报审表 总体实施方案 表A.1技术方案报审表 项目组织计划书 表A.3 工程开工申请表 理授权)10.开工准备情况 11.开工令
12.表A.1技术方案报审表 13.需求规格说明书
14.表A.9 软件开发文档确认表 15.表A.1技术方案报审表 16.概要设计说明书
17.表A.9 软件开发文档确认表 18.表A.1技术方案报审表 19.详细设计说明书
20.表A.9 软件开发文档确认表 21.表A.1技术方案报审表 22.数据库设计说明书
23.表A.9 软件开发文档确认表 24.表A.1技术方案报审表
25.测试方案(注:包括功能测试、性能测试)26.测试用例
27.测试报告(注:包括功能测试、性能测试)
28.系统安装部署报告(注:包括安装步骤、参数配置)
29.表A.8 工程材料、设备、配件报审表(注:如购买第三方插件,按到货日期填写)
30.设备报验清单、验货照片
31.设备相关资质文件、第三方检测报告、质保承诺及相关授权 32.表D1设备到货验收报告(注:按验收日期填写)33.培训计划 34.培训方案(教材)35.培训效果反馈 36.用户使用手册
37.表C.2 工程变更单(注:根据工程实际情况有无此项)38.工程变更说明
39.表A.12 工程延期申请表(注:根据工程实际情况有无此项)40.工程延期说明 41.表A6工程报验申请表 42.阶段成果截图
43.表A.7工程初验、终验报审表 44.验收方案
45.移交清单(注:包括源代码)46.系统试运行记录 47.服务承诺
48.表B.8 工程备忘录(注:根据工程实际情况有无此项)49.项目总结报告 50.项目验收报告
第五篇:变电站多元化信息资源集成应用(技术总结)
变电站多元化信息资源集成应用——技术总结
变电站多元化信息资源集成应用
技术总结
大连供电公司
2014年3月
变电站多元化信息资源集成应用——技术总结
一、概述
(一)项目背景
在“三集五大”体系下,电网公司将发展方式转变为要按照集团化运作、集约化发展、精益化管理、标准化建设要求,实施人力资源、财务、物资集约化管理,构建大规划、大建设、大运行、大检修、大营销体系。在这体系影响下,电网资源信息的管理将各个分散的资源集中统一进行管理,最终形成五大业务体系,生产管理、资源规划、基建建设、人力资源、财务。五大体系各负其责,但资源信息仍有关联,所以当前公司五大应用中个别资源信息都分布在不同应用中,无论是信息检索或者信息收集都有着不可避免的缺陷。
为了提高变电站运维管理水平,国网大连供电公司针对变电站资源进行融合。将PMS中业务操作记录进行采集,配合融合后的信息,以时间点的方式进行保存,最终以点成线,达到以时间轴的方式,记录资源信息的历史,以便对资源的分析及统计。将分散的信息统一管理,并进行多元化的扩充,最终达到对变电变电设备资源信息全面化,立体化。最终使变电站达到更高的科技型高效管理。
二、多源信息集成应用
(一)集成PMS及GIS应用的资源,达到初步的一次融合。(1)PMS接口
设备台账信息集成:
PMS系统的设备是电网生产运行管理的基础,设备管理实现对设备实物的基本信息、技术参数及设备变更的管理。通过接口传输的设备类型主要
变电站多元化信息资源集成应用——技术总结
包括:变电设备、输电设备、配电设备等。
实现方案如下图所示:
PMS标准接口-设备台帐PMS-设备台帐设备台账数据变更PMS-接口①数据中心外部系统企业服务总线1数据变更处理③2②共享区⑤接口模块④34设备台账数据⑧数据回传⑦⑥数据回传5图:PMS标准接口-设备台帐实现方案
说明:
步骤①:当PMS设备台帐信息发生新增、修改、删除时,通过事件触发机制触发接口对事件进行处理;
步骤②:接口将发生变更的设备台帐数据写入数据中心共享区; 步骤③:在将数据成功写入数据中心共享区后,发送消息至企业服务总线;
步骤④: 外部系统通过企业服务总线获取消息;
步骤⑤:外部系统在接收到消息后,在数据中心共享区获取相关数据; 步骤⑥:外部系统在生成了设备台账的相关信息后(如ERP生成的资产编号、修改的设备运行状态等),写入数据中心共享区对应的表中,并在操
变电站多元化信息资源集成应用——技术总结
作索引表中添加一条操作记录,记录下所操作设备的设备编码、操作类型、操作时间、动作系统等信息;
步骤⑦:PMS接口定期根据操作索引表的操作记录取回相关信息; 步骤⑧:PMS接口将获取到的回传信息写入PMS系统中。检修工单信息集成
在整个检修管理过程中,与设备检修相关的检修计划、停电申请、两票和工作任务单等专业管理在PMS系统中完成;其它业务信息由外部系统来维护,如ERP中完成与设备检修成本相关的预算、领料、退料、外委计划和服务。
由于检修工单数据实时性要求较高,在PMS工单创建完成后,PMS接口处理模块通过企业服务总线调用外部系统提供的Web服务,传递工单数据,并获取相应的返回信息。
实现方案如下图所示:
PMS标准接口-检修工单PMS-工作任务单创建工作任务单PMS-接口①②接口处理模块企业服务总线外部系统123工作任务单管理③②③④Web服务模块4
图5:PMS标准接口-检修工单实现方案
说明:
步骤①:当PMS创建工作任务单,通过事件触发机制触发接口消息发
变电站多元化信息资源集成应用——技术总结
送模块对事件进行处理;
步骤②:接口通过企业服务总线调用外部系统的Web服务,将工作任务单信息传递给外部系统;
步骤③:外部系统返回相应的值;
步骤④:接口将外部系统回传的信息写入PMS。
注:检修工单数据以XML字符的形式与外部系统进行交互,具体格式参见“IV数据字典及数据交互方法”下的“检修工单数据交互方法”。
大修技改接口
PMS系统中实现大修技改项目计划编制、上报、审核、批复,侧重项目计划的立项管理。PMS在大修技改项目计划批复下达后,将批复后的技改项目计划信息传送数据中心,并以消息的形式通知外部系统。
实现方案如下图所示:
PMS标准接口-大修技改PMS-项目管理大修技改项目PMS-接口数据中心外部系统企业服务总线Y已批复①1③接口处理2②共享区⑤接口模块④34项目管理⑧数据回传⑦⑥数据回传5
图6:PMS标准接口-大修技改实现方案
说明:
变电站多元化信息资源集成应用——技术总结
步骤①:当PMS项目在大修技改项目批复后,通过事件触发机制触发接口对其进行处理;
步骤②:接口将发生已批复的大修技改项目信息数据写入数据中心共享区;
步骤③:在将数据成功写入数据中心共享区后,发送消息至企业服务总线;
步骤④: 外部系统通过企业服务总线获取消息;
步骤⑤:外部系统在接收到消息后,在数据中心共享区获取相关数据; 步骤⑥:外部系统在对项目的相关信息(如项目编号、项目进度等)进行了修改后,写入数据中心共享区对应的表中,并在操作索引表中添加一条操作记录,记录下所操作项目编号、操作类型、操作时间、动作系统等信息;
步骤⑦: PMS接口定期根据操作索引表的操作记录取回相关信息; 步骤⑧:接口将获取到的回传信息写入PMS系统中。
(2)GIS矢量图集成
具备完善的操作功能:
地图操作功能:如图形放大、缩小、窗口放大、全屏、漫游、点选、矩形选择、圆形选择。
地图定位接口:可向GIS内部定位接口传参定位到需要的资源设备点。具备二次开发条件:
有对图层的开发接口:如图层的添加、删除、上下移动、可视性、可编辑、可选择的管理,以及图层的属性连接、数据导出、数据浏览和编辑。
变电站多元化信息资源集成应用——技术总结
有对数据层的开发接口:可任意定制自己的属性字段,以及方便属性属性编辑,并可通过属性链接浏览外部数据库。
(二)图片、视频资源进行二次融合,达到信息图像化管理。(1)二次融合
二次融合也可以说是将原有的平面信息进行立体化包装,不仅仅只是将图片及视频和文字描述进行简单的数据库信息关联。在这里我们引入多媒体信息嵌入技术。一方面,将图片及视频封装到一次融合的资源中,另一方面,我们也将资源的平面信息嵌入到多媒体资源中,达到信息多元图像化。至此完成设备资源信息的二次融合。
(2)图像化管理
在应用中图像化的管理,包括资源图像化处理,校验,多元信息检索、查看,定位、实时监控;
资源图像化处理:对实体资源以数码照片、视频及扫描的形式进行图像化处理,并进行校验。
校验:也是二次校验过程中的一个环节,对图像化的资源进行校验,以确保二次验证的正确性。
多元信息检索查看:本次项目中资源的保存形式有文字,图片、视频。所以检索的方式就不仅仅只局限于文字的检索,应用中支持对文字,图片元数据,视频元数据进行多元信息检索,并展现给操作人员最完善的资源信息。
定位实时监控:通过检索查看到的资源信息,操作人员可以定位到相应地理位臵并打开监控查看到此资源设备。
变电站多元化信息资源集成应用——技术总结
(三)时间周期化对已有资源信息进行分析和统计。
现在开始是资源信息的应用基础搭建,核心内容为时间轴的搭建。从资源信息的收集结果,我们可以将其看成一个由文字、图像、视频封装起来的盒子,每个盒子我们都可以成其为这个资源的时间点信息,我们将每一个盒子都以特定的形式进行保存,并保证他们之间的关联性。随着时间的改变,任何一个资源都将形成大量的时间点,也形成了一条时间轴。
轴为基础,随着时间轴的完善,我们可以将有记录的设备信息进行对比分析和统计,以达到业务工作上的应用需求。
(四)加入摄像头图像采集,达到实时资源采集。
当图片及视频的采集任务完成后,我们将逐步追求时间上的提升,与监控系统进行资源共享,并进行 变电站多元化信息资源集成应用——技术总结
上述可以看出我们在空间上对资源的改变,当然也要将时间概念补充到资源信息中,如果空间是距离形态的体现,那么时间就是度量距离的抽象标尺,也就是时间轴。我们根据时间点的累计,将每个资源的每个时间点都以特定的结构进行保存,形成每个资源独有的时间轴,以便于今后的多元化信息检索及信息分析。
(二)多源化信息融合技术
所谓多源信息融合,就是充分利用不同时间与空间的多传感器信息资源,采用计算机技术对按时序获得的多传感器观测信息在一定准则下加以自动分析、综合、支配,得到被测对象的一致性解释与描述,以完成所需的任务.使系统获得比它的各组成部分更优越的性能。
(1)多源信息融合的三层含义
变电站多元化信息资源集成应用——技术总结
模块集成系统。组合和融合之间有不同的含义。前者指的是外部特性,它涉及的是网络结构、层次等方面的较一般的问题,而后者主要讲的是内部特性,指的是系统信息有效综合的更深层次问题。
变电站多元化信息资源集成应用——技术总结
(三)多媒体信息嵌入技术(NISO标准)(1)NISO Z39.87标准
NISO Z39.87 标准是专门针对图像电子文件的技术元数据标准。这里有两个概念需要明确:图像电子文件和技术元数据。所谓图像电子文件,在国家标准《电子文件归档与管理规范》(GB/T 18894—2002)中电子文件类别代码为“I”,指用扫描仪、数码相机等数字设备采集或制作的静态图像文件。数码照片和档案数字化工作后形成的图像副本,都属于NISO Z39.87标准描述的对象。而技术元数据,就是对图像电子文件数据(像素)及图像的来源进行解释说明的数据。
(2)NISO Z39.87 结构
NISO Z39.87 标准将图像电子文件技术元数据主要分为五大类元数据块,分别是基本数字对象信息元数据、基本图像信息元数据、图像捕获元数据、图像评估元数据和变更历史元数据各元数据块的主要内容为:
1.基本数字对象信息元数据:包括7 类(对象标识符、文件大小、格式说明、格式注册、字节序列、压缩、固定类),共20个数据元素。该类元数据主要描述图像电子文件的唯一标识符、文件的体积和格式等信息。可以看出,该类元数据适用于描述所有类型的电子文件,而不仅仅适用于
变电站多元化信息资源集成应用——技术总结
图像电子文件。由于该元数据块并不是图像电子文件独特的技术元数据,因此可以视为是更广义上的长久保存元数据的一部分。
2.基本图像信息元数据:包括2 大类(基本图像特征和特殊格式特征),共34 个数据元素。其中,基本图像特征元数据针对的是各种格式图像电子件通用的技术属性元数据,例如图像宽度、高度、色彩空间、色彩配臵文件等。特殊格式特征元数据是针对某些特殊格式图像文件,记录其特有技术属性,例如JPEG2000 格式的编解码器、编码选项等元数据。将通用元数据和特殊元数据区分开来,充分兼顾了标准的灵活性,便于扩展。该类元数据的主要功能是便于重构数字对象,使其输出为一个相对合理的可视化图像。
3.图像捕获元数据:包括6 大类,共78 个数据元素。图像捕获元数据记录的是从模拟原件-数字图像(analog-to-digital)转化过程中的一些不可逆的属性特征,例如扫描原件的尺寸、图像形成时间、形成者、扫描仪捕获设臵、数码相机捕获设备等信息。该类别中的大部分元数据从拍摄时就由数字设备自动捕获,嵌入到文件中,而另外一些信息则由负责管理图像捕获的机构提供。该类元数据的主要功能是在用于图像数据质量评估时,提供图像数据捕获相关的周边环境(平台、软件等)和管理条件方面的重要信息。
4.图像评估元数据:包括3 大类(空间度量、图像色彩编码,基准目标),35 个数据元素。该类元数据主要是记录和图像质量相关的图像本质属性,例如采用扫描仪对原件进行扫描时,采取的采样频率,采样位数、像素采样等元数据,或者是关于图像数据的基色、灰度等信息。该元数据
变电站多元化信息资源集成应用——技术总结 的主要功能是:作为度量标准,在今天可以用来评估图像输出的精确性,在未来又可以用来评估长久保存技术,特别是迁移技术的准确性。
5.变更历史元数据:包括2 大类(图像处理、历史版本图像元数据),12 个数据元素。该类元数据主要是记录数字图像生命周期内应用的主要处理流程,例如编辑或转换(迁移)操作等,例如每次图像处理发生的时间、责任人、具体操作等信息。该类元数据的功能不是用于回溯图像的编辑操作,而是通过记录变更历史和长久保存相关的流程元数据,来支持对原始图像数据进行仿真模拟。
(3)NISO Z39.87特点
1.体系结构的兼容性:体系结构是标准的总框架,决定整个标准的适用性。良好的元数据标准应当和较为成熟的国际和国内标准保持一致,以确保其兼容性。特别是在面对元数据标准“百花齐放”的今天,和现有标准保持“互相兼容,交互使用”是制定元数据标准,提高信息资源互操作能力的基本原则之一。NISO Z39.87 工作组是在对现有图像技术元数据相关规范、标准的充分调研基础之上,结合档案馆、图书馆等文化遗产领域的特殊需求,制定的技术元数据标准,标准的体系结构和目前商业制造领域使用的主流技术元数据标准《静态图像元数据》(以下简称DIG35)的元数据块保持基本一致。DIG35 是适合商业制造领域使用的图像技术元数据标准,包括五大类元数据:内容描述元数据、基本图像参数元数据、图像形成元数据、历史和知识产权元数据。DIG35 的优势在于该标准是世界知名数码设备制造商统一合作制定的元数据标准,大部分的元数据已嵌入到各类数码设备中,已经有非常成熟的应用基础。NISO Z39.87 充分借鉴了
变电站多元化信息资源集成应用——技术总结
DIG35 设计思想,保证了和DIG35 元数据的一致,标准实践性强,兼容性好。并且,NISO Z39.87 针对档案等文化遗产领域的特殊需求,也增加了相关元数据,例如图像评估元数据,该类元数据可以用于评估某个图像或图像馆藏的现行价值(审美价值或功能价值)。
2.模块化设计的标准化理念:模块化是现代标准化发展的前沿,是标准化发展的高级形式。模块化的标准设计方法其实就是将标准分解成具有独立功能的语义单元,可以按照不同的需要进行新的组合,产生新的功能。从宏观结构来说,NISOZ39.87 将图像电子文件技术元数据从概念上整体分为五大类元数据,即五大语义模块(见图2)。每个元数据模块“各司其职”,描述图像的某一方面特征,具备特定的、相对独立的功能。任何一个元数据模块的变更(扩展或是裁剪)都不会影响到其他模块的使用,也不会影响标准整体的体系架构。五个元数据模块“组装”起来,既可以作为独立的图像电子文件技术元数据标准使用,也可以提取其中的某个元数据模块和其他元数据标准组合,产生新的功能。例如可以提取“基本图像信
息元数据”模块和《长久保存元数据集》(简称PREMIS)标准组合,来描述特定的馆藏信息。元数据模块化的设计思想起源于需求的多样化。对于档案领域来说,没有一个元数据标准能够很好地满足各类型档案机构的多样化的需求,唯一切实可行的做法是在元数据标准设计时,即将标准分解为多个具有特定功能,可兼容、互换的独立单元模块。各类型、各层次的档案机构可以根据具体需求选用来自不同标准的多种语义模块,组合为新的标准,适应本机构需求,在本机构范围内使用。这就和目前国际元数据领域提出的元数据应用框架(application profile)理论不谋而合。
变电站多元化信息资源集成应用——技术总结
3.完善的实施体系:为了确保NISO Z39.87 标准的顺利实施,工作组开展了一系列的相关项目研究,例如由美国国会图书馆网络和MARC 标准办公室、NISO 工作组一起合作开展的NISO Z39.87 编码项目,项目制定了NISO Z39.87 标准的XML Schema(以下简称MIX),由国会图书馆负责MIX 标准的后续更新维护,目前已升级至2.0 版。
同时,NISO 工作组在调研中发现,大部分的机构充分认识到技术元数据标准对于图像电子文件管理是必不可缺的,但是却很少有机构具备完全捕获技术元数据的能力,原因就在于缺乏相关的平台和资源。NISO 工作组充分认识到这点,大量技术元数据的捕获将是非常耗时耗力的,依赖于人工录入将是不切实际的。于是,工作组和研究图书馆协会(RLG)携手,开展了自动曝光———静态数字图像技术元数据捕获项目。该项目的主要宗旨就是“以最小的代价,实现技术元数据的捕获,最大化文化遗产领域长久利用数字资源的能力”。简单来说,就是尽可能地降低机构捕获NISO Z39.87 元数据的难度,实现大部分技术元数据的自动捕获。该项目也研究推荐了一系列的技术元数据自动抽取工具,例如JHOVE 文件格式和元数据抽取软件等,减轻了人员录入负担,提高了技术元数据的捕获效率。
变电站多元化信息资源集成应用——技术总结
四、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首先解决了当前公司内资源信息分散的现状,构建了一个信息融合的平台,保证了信息的完整性,和可阅读性,更有利于工作人员对设备资源信息的了解与掌控。
其次,本项目的开展,为多源化信息融合及多元化信息检索的未来开展多了一个很好的铺垫,为大连电网公司科技性发展建设打下了一个基础。
从经济效益来说,目前电网公司已经实行无人值守的变电站管理模式,长时间的无人值守,使得操作人员已经无法清晰的了解每个变电站设备的具体情况,原有的应用只存在概念上的信息,无妨让人更直观。当发生突发事件时,操作人员及专家都无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