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鄂尔多斯婚礼
鄂尔多斯婚礼
内蒙古的地域十分辽阔,因而蒙古族的婚姻仪式是多种多样的,这其中尤以鄂尔多斯婚礼最为精彩。鄂尔多斯婚礼已经流传了700多年,至今仍保留着古老的风格和情趣。它以其独特的民族特色,浓郁的生活气息,悠扬的歌舞形式和热烈隆重的场面,表达了勤劳、勇敢、智慧的鄂尔多斯蒙古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热情追求和粗犷、豪爽、善良的性格。因此,鄂尔多斯婚礼广为传颂。这种婚礼一般要持续两天,自始至终都洋溢着迷人的蒙古族风情。
一、步骤
鄂尔多斯婚礼发源于古代蒙古,形成于蒙元时期。15世纪,随着蒙古族鄂尔多斯部进入鄂尔多斯地区,祭祀成吉思汗的“八白室”安奉在鄂尔多斯境内的甘德尔敖包上,蒙古族的鄂尔多斯婚礼便以其特有的仪式程序流传在鄂尔多斯民间。鄂尔多斯地区至今仍然比较完整地保留着鄂尔多斯婚礼的仪式程序,并使其发展演变成为一种礼仪化、规范化、风俗化和歌舞化的民俗文化现象。
鄂尔多斯婚礼有哈达订亲、佩弓娶亲、拦门迎婿、献羊祝酒、求名问庚、卸羊脖子、分发出嫁、母亲祝福、抢帽子、圣火洗礼、跪拜公婆、掀开面纱、新娘敬茶、大小回门等一系列特定的仪式程序和活动内容。
二、婚礼习俗
鄂尔多斯婚礼仍保留着男到女家娶亲的习惯。结婚那一天,男家附近另设一座披红挂绿的蒙古包,作为新房。包里包外都是穿着鲜艳的蒙古袍、欢声笑语的男男女女,新郎也换上崭新的装束,忙碌着准备去迎亲。新娘则在自己家的蒙古包内梳洗打扮,迎接新郎的到来。
迎亲的队伍将在傍晚时分出发。新郎身着红绸长袍,腰束金黄宽带,脚蹬高统马靴,由领头人、祝颂人陪同,来到蒙古包前象征蒙古族人民勇敢精神的玛尼宏棋杆下,由祝颂人领头,在场宾客和韵,唱起欢乐的迎亲歌:“成吉思汗时代许下的婚礼,是草原上最欢乐的时机。抬出那肥壮的牛羊,摆上那丰美的奶食,让我们在这丰收的季节里纵情欢乐……”之后,迎亲的队伍扬鞭策马向新娘家驰去。
按照传统的礼节,迎亲队伍在新娘所在的浩特先骑马绕跑一圈。正待在新娘的蒙古包前下马,欢聚在新娘家的亲友便迎上来,寒暄之间,迎亲的祝颂人还未来得及下马,他手捧的哈达就给新娘家的一位厨师用烧火棍接过去。这时,新娘的亲友们在包外围成一个半月形圈子,作出拒娶的样子,还用一条丝带将迎亲者挡住,这叫“彩带隔门”。于是善于辞令的祝颂人便高唱鄂尔多斯民歌发问:“你家天天关门,还是见我们来了关门?是嫌我们来的人多,还是因为错过了时辰?”口齿伶俐的伴娘就会用民歌反唇相讥。这样,双方一唱一答,充满情趣,直到最后,伴娘才收起彩带,放迎亲者进包。
进包后,祝颂人拿出送给新娘的首饰和衣物,请女方父母亲友过目,并敬献上奶酒和全羊。之后,新娘家举行盛宴,招待迎亲的人。蒙古包内,男女老少围坐一堂,杯盏交错,歌声不绝,直到深夜。当年长客人走后,一位少女会端上一盘羊颈骨,要新郎从中掰断。为戏弄新郎,伴娘往往将一根筷子插进羊颈骨里,当新郎识破伎俩,终于把羊颈骨折断时,他要当众与新娘分着吃,以示全心全意的爱情像羊颈骨那般紧紧相扣。第二天,新娘要离开娘家时,往往泪如雨下,似乎很伤心。其实这是鄂尔多斯婚礼中的“哭嫁”习俗。这时,祝颂人领新郎“抢亲”。陪亲的姑娘将新娘保护起来。男方好言相劝不成,便挤进人群中“抢”新娘,场面十分热闹。最后,自然还是“抢亲”的人获胜了。
于是,新娘和亲人们依依惜别,送行的人们唱起送亲歌,歌声中,伴娘用红纱为新娘蒙上头,然后上马绕自家的蒙古包一周,便策马向新郎家驰去。一路上,双方亲友相互追逐嬉戏,看谁抢先到达,最后,往往是男方抢先到家。
新娘下马后,先在蒙古包前的玛尼宏棋杆下举行“跳火”仪式,取兴旺之意。新娘进入蒙古包,祝颂人要向新郎的父母发问,新媳妇蒙头盖脸,能不能见人露面?回答后,婆婆揭开几媳的蒙头纱,然后赠送礼品,并给新娘起新的名字。接着,全羊席开始,持续到天明。
次日清晨,新婚夫妇举行送客酒宴。送亲的众人都要畅饮三杯,然后方跃马扬鞭,踏上归程。
三、意义
这些仪式程序和活动内容既不同于其他民族婚礼的程序,也与其他地区的蒙古族婚礼有别,是蒙古族婚礼中最具特色、最有吸引力、最隆重的形式,它凝聚了蒙古民族礼仪风俗的精华,成为迄今保留最完整、内容最丰富的一部蒙古民族风情画卷。鄂尔多斯婚礼以男方娶亲为主线,浓缩了蒙古族娶亲过程中的精华内容,寓情于歌舞,场面热烈欢快、诙谐喜庆,内容健康,品格高雅,突出表现了蒙古族人民粗犷剽悍、豪爽热情、讲究礼仪的民族性格。鄂尔多斯婚礼集鄂尔多斯蒙古族传统的崇尚文化、祭祀文化、宫廷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礼仪习俗、民族歌舞之大成,以幸福、吉祥、喜庆、热烈的情绪贯穿始终,展示了民族魅力,表达了人们追求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具有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内涵。
第二篇:鄂尔多斯婚礼
鄂尔多斯婚礼
编剧:乔卉
序幕:
【画外音】在源远流长的黄河蜿蜒怀抱里有一片神奇而富饶的土地——鄂尔多斯,在这片肥沃的吉祥之地至今仍保留着700年前的风俗礼节,而其代表便是鄂尔多斯婚礼。片名:鄂尔多斯婚礼 淡入
1、外景
广袤草原
傍晚1 镜头由上至下拍摄
蔚蓝天边天色渐暗,骄阳似火,8位骑着骏马的壮年男子,身着蒙古族传统服饰,唱着《洁白的房子》自远方奔腾而来。马蹄声歌声渐渐清晰,马蹄下绿草肥沃。
切至
备注:以下镜头为婚礼队伍出发前准备工作,均采用倒叙方式按时间顺序快速展示
2、外景
蒙古包外
白天1 不同景别镜头拍摄
日出的时候,主家将门前的风马干上的白、黄、红、绿、蓝五种颜色的风马旗进行更换,并进行茶祭,吹响螺号。
【画外音】鄂尔多斯蒙古人每逢喜庆生辰、逢年过节都会进行风马旗祭祀以祈祷全家平安、吉祥!
3、外景
拴马桩前
白天2
摄像头侧面拍摄
主人等候在拴马桩前,身后是系着哈达或彩带的栓马索。
4、外景
风马旗前的白天3
特写
炕桌上拜访者馐斯等鄂尔多斯婚礼所备食品,客人用无名指蘸一点查干额德的乳汁敬天、敬地、敬神灵、敬祖先后品尝。
【画外音】用最纯洁和干净的无名指,是牧人对天地的祝愿,也是牧人对大自然的敬仰。
5、内景
蒙古包内
白天4
不同景别镜头拍摄
蒙古包内,贵宾满堂,木质的矮桌上放置着蒙古族独有的美食:查干额德、馐斯、砖茶、烟酒、奶制品,这些都是作为贺礼敬献给主人、新郎的。
【画外音】婚礼会持续将近3天的时间,第一天男方将会在家延庆自己的亲朋好友。蒙古茶点品种多、内容丰富、种类众多,摆放时讲究偶数,而这满满一桌的美食佳肴便是婚前客人敬献给主人以及新郎的贺礼。
6、内景
蒙古包内
白天5
摄像机侧面拍摄
2位主人像婚礼的主婚人以及代东敬酒,作为邀请。
【画外音】在婚礼进行之前主家会邀请主婚人来领导婚礼,代东则被称为德木齐,负责邀请歌手、乐手等诸多服务人员。
7、内景
蒙古包内
白天6
摄像机正面拍摄
八位精通婚礼习俗、能说会道的萨达克坐成一排朗声背诵婚礼祝词。
【画外音】祝颂人、胡日安班等组成的4—8人的坚强团队就是本次婚礼的娶亲队伍。
8、内景
蒙古包内
白天7
不同景别尽头拍摄+特写
几位亲人为新郎进行装扮,红缨帽、蒙古袍、腰间绸带、鼻烟壶袋、蒙古刀、装有银碗的绣花袋、右肩上的弓套、五支白翎箭。
【画外音】装扮新郎是一项非常讲究的系统工作,从服饰的装扮到佩戴器具的装备都有深刻寓意,这一习惯也是蒙古族一种高度文明和发达的文化传统。
9、内景
蒙古包内
白天8
摄像机正面拍摄3、5位身着蒙古族服饰的男女,拿着马头琴等蒙古族特色乐器为此次婚礼奏响优美动听的婚礼旋律。
10、内景
蒙古包内
白天9
摄像机远镜头拍摄
男方婚礼宾客齐聚,宴席进行的热闹非凡,宾客与萨达克队相互祝福,新郎接收长者们的礼物与祝福,倒着一步一磕头的退出蒙古包。
11、外景
风马旗旁
白天10
摄像机位于风马旗后拍摄
伴随《伊金桑》的祝颂声,8位萨达克及新郎跪于风马旗旁进行出征前的祭祀。
12、外景
风马旗旁
白天11
摄像机特写拍摄
祝颂人手里拿着一枚箭,蘸进奶食后,点在煴火上,开始祝颂。
【画外音】祝颂是鄂尔多斯婚礼中最精华的部分,这个艺术形式将贯穿整个婚礼的过程中。
13、外景
毡包
傍晚2
不同景别镜头拍摄
骑着骏马整装待发的萨达克队顺时针方向围绕毡包一周后向着远方出发。
备注:以上为婚礼前的准备工作,均为快放镜头。
14、外景
出发途中
傍晚3
摄像头仰拍
萨达克队成员纷纷下马,跪于草地上,双手合十,虔诚祭奠,由其中的一名萨达克站于众人前面右手手端酒盅,高高端起面向远方,以求一路顺畅、平安。
【画外音】鄂尔多斯是敖包文化的故乡,敖包是草原的守护神,更是草原民族心灵的寄托。达萨克队在娶亲途中更是要停留祭祀,以祈祷保佑萨达克平安,一路顺畅,吉祥如意。
15、外景
草原上
黎明
1不同景别镜头拍摄
来自新娘家的喜庆歌声渐渐变得清晰,一条牧羊犬吠叫这迎来了来自远方的萨达克队,祝颂人在马上手伸向牧羊犬进行祝颂。
16、外景
蒙古包前
白天12
不同景别镜头拍摄
在蒙古包的右前方放置着临时搭建的野灶,萨达克中的婚晋手捧哈达,在祝颂声中向伙夫敬献,略带傲气的伙夫用拨火棍傲然的结接过哈达,然后接受全羊。
17、外景
蒙古包前
白天13
不同景别镜头拍摄
男女双方婚晋手里各持一枚箭,轮流祝颂,其他人席地而坐,中间摆着放置馐斯的红木矮桌。
18、内景
佛堂
白天14
摄像头侧面拍摄取近景
佛堂放置佛像、酥油灯等传统蒙古族敬佛等物品。萨达克及新郎来到佛像前将手中的
蓝色哈达献上,将馐斯也一并献上,并且为酥油灯添加酥油,磕头拜佛。
备注:以下为婚礼进行时新郎新娘两方的现场记录,同一时间,不同地点的画面拍摄,所以视频画面采取平行式蒙太奇手法。
19、平行外景新郎1 蒙古包门前
白天15
不同景别镜头拍摄
4位花枝招展的女方家嫂子在家门口拉起红色的大毡布将要进门的新郎和婚晋拒之门外,周围围着三五个萨达克队成员,笑着看着热闹。嫂子们巧言笑问新郎各种问题,新郎和婚晋用风趣的语言对答,赢得周围围观人群阵阵喝彩。(问题对答保留现场音频)在唇枪舌剑之间,双方肢体语言丰富,相声、小品、舞蹈、呼麦等精彩环节层出不穷,引得嫂子们及周围人掩面大笑。难分难解之时,婚晋提起装满礼物的红口袋开口说话。
对白:
男方婚晋:美丽尊贵的嫂嫂们,我们给你们带来了苏、杭的绸缎,南海的珊瑚、珍珠,北方的炼乳,西域的瓜果,一斗一斗的红枣,一袋一袋的砂糖,一只一只的全羊,一坛一坛的美酒,诸位是一件意见地清点接收?还是连口袋收下让门入包。
嫂嫂们只能会心的收下红口袋不在阻拦让新郎及婚晋入包。
20、平行内景新娘1
蒙古包内
白天16
近景+特写
新娘身着红色蒙古袍,坐着,身后坐着2为慈祥的梳发父母,父亲用藏羚羊角梳子将新娘的头发分成两瓣,母亲用奶水将新娘的头发打湿,并为其梳扎为2个辫子。
【画外音】在新郎费劲心思进门的同时,另一个蒙古包里准新娘正在接受梳发父母的分辨梳发仪式。梳发父母一般选择感情恩爱,善良的夫妇担任,而新娘也将终生称呼其为父母并向对待亲生父母一样尊敬孝顺。
21、平行内景新郎2
蒙古包内
白天17
不同景别镜头拍摄
蒙古包内,萨达克队、新郎以及女方的亲戚朋友们欢聚一堂,互相敬酒、奏乐、唱歌、跳舞,歌声一浪高过一浪,整个气氛欢庆喜悦。
22、平行内景新娘2
蒙古包内
白天18
摄像机近景拍摄
新娘身穿鲜艳的蒙古袍,外套绣花坎肩,胸前挂着绣有花开蝶飞的鼻烟壶、针线包等用品,二位梳发父母帮忙整理仪容,让新娘变得亭亭玉立,美丽动人。
23、平行内景新郎3
蒙古包内
白天19
中间放着摆满馐斯等佳肴的矮桌,男方婚晋领着新郎,手捧两杯酒,跪在女方嫂子面前进行求名问庚仪式。一段风趣的辩论之后嫂子们告诉新郎新娘的芳名和属相,之后便是女方婚宴中相互赠送礼物等环节,婚宴结束的时候新郎从蒙古包内出来。
24、平行内景新娘3
蒙古包内
白天20
摄像机近景拍摄
新娘所在的蒙古包内,几个好姐妹将红色的盖头盖在新娘头上,相互拥抱,依依不舍的说着叮咛的话语。最后依旧不得不收起离别的思绪,拥簇着将新娘子引出蒙古包外。
【画外音】女方的婚宴将会从黎明一直持续到傍晚,新郎经过众人层层考验,双方完成传统礼节仪式,女方父母为新娘陪嫁服饰、首饰、其他物品和很多牲畜,以表示对自己女儿的重视及未来生活的祝福。
外景
蒙古包外
白天21
不同景别镜头拍摄
蒙古包前早已铺好地毯,新娘的坐骑已经牵到地毯前,新郎将新娘扶上马背。由新郎牵着新娘的马匹带着新娘踏上归途。
25、外景
蒙古包外
白天22
摄像机背面拍摄
新娘的姑姑们手捧一盘圆饼、红枣、酥油,向着渐渐远去的送亲队伍、达萨克队伍双手高高举起,念着:呼瑞呼瑞!将主人的福分赠送给远方的亲家。
26、外景
蒙古包外
白天2摄像机侧面全景拍摄
一路奔波,新娘终于来到婆家,眼前的蒙古包门口围满了等待的亲人朋友,蒙古包前的空地上,也就是新年来的路中央,堆放着2堆火堆,中间横放着一根系有蓝色绸带的木棍,新娘将骑着马跨过火堆,以去走邪气,新郎坐于马上在对面看着新娘。新娘最终轻松的跨过火堆。
27、外景
蒙古包门口
白天24
摄像机近景拍摄
婆婆亲自出门来迎接新媳妇及嫂嫂们入包。
28、内景
蒙古包内
白天25
不同景别镜头拍摄
进入包内的新娘由嫂嫂们带领着给坐于上座的男方长者磕头行礼,新郎新娘给主婚人敬酒,跪拜亲戚。新娘一步一磕头的去拜见婆婆。新娘站到婆婆面前。
对白:
众人:你家的儿媳妇是明媳妇还是暗媳妇?(异口同声)
婆婆:是明媳妇!(高兴的朗声说)
嫂嫂们掀开头纱,新娘的容貌展现在大家面前。
众人围坐蒙古包内,乐手奏乐、互敬美酒,亲人们相互慰问聊天,包内一片欢乐。
【画外音】在鄂尔多斯婚礼进行到这里时,就代表基本已经完成,新娘子在接受婆婆的赐名仪式后,亲家双方将婚嫁交接,喜宴便正式开始,又是一阵把酒言欢、拼歌赛
舞的美好时光。
29、外景
草地上
夜晚1
摄像机远景拍摄
身着各色蒙古名族服饰的亲朋好友,围着篝火载歌载舞,歌声飘扬在草原寂静的夜里,篝火将夜映衬的恍如白昼。
30、内景
蒙古包内
白天26
摄像机正面拍摄
婆婆将勺子、茶壶亲自交给新娘子,新娘毕恭毕敬的接纳。婆婆跟新娘子郑重交代额交接一番之后离开,新娘拿起勺子开始熬制奶茶,左手拿着锅盖,右手用勺子将奶茶舀起倒入……一直重复,表情认真专注。
【画外音】蒙古族特别注重权利、义务、责任,新娘子加入这个家庭的首要工作便是接手操持家务的权利、义务和责任,从这一刻开始也就意味着新娘子全新生活的开始。
31、外景
蒙古包门口
白天27(结尾)
摄像机特写+远景拍摄
蓝白色的蒙古包门口,新娘子面向远方抬手挡光凝视远方,目送宾客,守望草原,远方是骑着马匹启程回去的送亲队伍以及宾客。画面定格在宾客骑着骏马远去的背影。
【画外音及字幕】鄂尔多斯婚礼文化犹如一部游牧文化百科全书,一场鄂尔多斯文化的博览会,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和完美的的韵律。鄂尔多斯婚礼向全世界集中展示了鄂尔多斯草原民族庄严地宫廷王府文化、神秘的宗教文化、圣洁的礼仪文化和独特的那达慕文化。202_年5月20日,该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第三篇:鄂尔多斯婚礼
鄂尔多斯婚礼
录入时间:202_-10-19 鄂尔多斯婚礼 鄂尔多斯婚礼──这里说的鄂尔多斯婚礼,即鄂尔多斯蒙古族婚礼,她集鄂尔多斯歌舞、饮食、文化、礼仪、风俗于一体,具有明显的地域色彩。它起源于成吉思汗时代。生活在伊金霍洛旗的蒙古族,大多为达尔扈特部落的后裔,都是直接为元代宫廷服务的卫士歌手的子孙,她们世代相传,较多地保存了当时的文化,所以其独特性与魅力是任何地方的蒙古族婚礼所无法比拟的。如今,来伊金霍洛旗的游人碰巧赶上一家蒙古族的婚礼,或观看模拟鄂尔多斯婚礼的表演,一定会大饱耳福、眼福、口福。鄂尔多斯婚礼有一套独特而严格的程序。
──乘马娶亲
下午申时,新郎家中,宾客盈门,馈赠礼品。主家摆下宴席,请来乐手、歌手,宴请大宾、伴郎、祝颂为首的娶亲代表。宴罢,鼓号一响,已近日募。娶亲的人们来到禄马下面,祭过圣主成吉思汗。此时,披弓挂箭的新郎如一位即将出征的勇士被众人簇拥过来。据传,战时娶亲,必佩戴弓箭,一为随时备战,二怕“抢亲”的习俗。新郎翻身上马,充当司仪的祝颂人端起一碗鲜奶,高声吟诵《弓箭赞》《骏马赞》。念了三遍后,一行四人的娶亲队伍策马向新娘家驰去。──闭门迎婿
娶亲的队伍刚到新娘家门前,准备就绪的信号就发出了:只见一股烈焰腾空而起。新郎暗松一口气,径直走向房门,不想闪出四位大嫂堵在门口,向娶亲队伍“发难”。祝颂人即刻上阵迎“战”。这场舌战一问一答,妙趣横生。如果男方取胜,女方则收下牛犊红筒,爽快放行。否则,不仅遭受奚落,还要被顶回。
──求名问庚
入夜,开始进行另一个仪式:求名问庚,这是婚礼过程中时间最长的一项内容。鄂尔多斯少女,出嫁时都要另起一个名字,在婚宴上公开。男方祝颂人与手持银盅的新郎跪在地下,千方百计想套出新娘的新名字,女方四位大嫂答非所问,有意刁难。直到最后,新郎把哈达举在手上,把求婚的礼品金银对环摆在哈达上,祝颂人再次求情,大嫂们才生恻隐之心,从怀里取出一条哈达,说出新娘名字,双方互换信物,此时已是黎明时分。
──送亲上路
女方家最盛大的婚宴就要开始了。宴毕,新娘就要出嫁。所以也称“离娘宴”。同时也是新郎的最后一次过关考试。先轮流给宾客叩头敬酒,接受女方家亲戚赠送的衣服佩饰,穿上才可以娶走新娘。进膳时,新郎必须当众掰开一个半生不熟的羊脖子,一般羊脖子里总要塞根红柳棍,以考验新郎的腕力和智力。宴后,新娘就要登程,女友们把新娘团团围住,进行“阻嫁”,男方奋力抢亲。之后,开始装扮新娘。馆头额吉解开新娘的大辫,蘸着碗里的清水,梳得油光净亮,把链垂头饰戴上,意味着少女时代就此结束,今后将以少妇的形象出现。女方送亲的人准备好骑乘,在悠扬的礼赞声中,蒙着红纱的新娘由俩位胞兄牵着,缓缓穿过人群上了红马,向婆家走去。这时,女方宾客唱起了惜别的歌为她送行,直唱得新娘泪如雨下,不时地停马回望。
──迎新拜灶
离婆家不远时,男方派出的人已在野外迎侯多时,就地摆开酒宴为送亲者接风洗尘。趁大家喝酒之际,新郎与祝颂人骑马赶快逃走。按照风俗,跑得慢了帽子就有被抢走的危险。新娘的到来引起一阵暄闹。由新娘家陪送的嫁妆从两堆火中通过,而新娘也要由新郎牵着马从火中穿过。以避邪免灾。新娘步入正厅后,先向灶神三拜九叩,男方祝颂人同时为她吟诵《祭灶词》。然后,依次向婆家主婚人等叩头,并接受赠礼,跪拜完毕,揭去喜帕,新娘方可在众人面前亮相。
──新婚庆典
喜宴摆开,新婚典礼就此开始,第一个招待贵宾的隆重礼仪是献羊背子,等《全羊赞》的吟诵声一落,宾客就可以尽情品尝,开怀畅饮了。同时,新娘开始接受各方亲戚的赠礼,而这些送礼的宾客也会得到一份新郎家的回礼。接下来,新娘与新郎的父母依次向宾客敬酒。在一片歌舞声中,鄂尔多斯婚礼走向了高潮,也走向了尾声。
第四篇:Ex-6-鄂尔多斯婚礼
《鄂尔多斯婚礼》表演内容
序曲:《哈达迎宾》
花好月圆,龙凤呈祥,这是一个大吉大利大喜大庆的日子。在新郎官吉日嘎拉的婚礼隆重举行之日,他的亲朋好友们,骑着骏马从四面八方欢聚一堂。难得相逢的人们互献哈达、互致问侯、互祝平安。
一、《佩弓娶亲》
香烟枭枭,锣号声声,人们怀着无比虔诚的心情向着神圣的“苏鲁德”跪拜,祝颂人用圣洁的奶浆庄重地涂抹了神圣的弓箭,新郎官娶亲披弓挂箭与蒙古古代的抢亲制度有着密切的联系。
二、《出嫁之前》
这是新娘出嫁之前的情景。为了迎接娶亲队伍的到来,女方家的姑娘们又是挤奶又是熬茶,正在紧张地忙碌着。
闺房中的新娘,面对梳妆镜,精心地梳洗打扮着,想到自己马上要出嫁到远方,此时,她悲喜交加的心情是不言而谕的。新娘的姐妹们与娇羞的新娘嬉戏着、打闹着,既盼新郎快快出现,又怕新娘早早离去。
三、《闭门迎婿》
娶亲队伍一路风尘,来到了女方家的门前,当他们手捧装满礼物的绣花褡裢要进门时,却被傲慢的伴娘拒之门外。女婿来了她不让进门,这是怎么回事儿呢?噢!原来这就是《鄂尔多斯婚礼》中最为风趣热闹的“闭门迎婿”。经过伴郎、伴娘一番风趣幽默的唇枪舌战,收到装满各种美味的牛皮红筒的伴娘这才允许他们进门。
四、《敬献羊背》
这是蒙古民族对尊贵嘉宾最高规格的款待。
五、《博克竞技》
摔跤是蒙古族三项全能运动之一,因此女方家要考验新郎官,当然就少不了摔跤这一项目了„„经过一翻力的较量,骁勇骠悍的新郎官将对手一一摔倒赢得了大家的赞赏。
六、《分发出嫁》 这是女方家婚礼中最重要的仪式。慈祥的母亲将女儿的绣发编成两条长长的辫子,并且小心翼翼地戴上精美华丽的头饰,然后朦上鲜红的盖头,此时,母女间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也是难以理解的。
七、《母女惜别》
女儿就要离家出嫁了,慈祥的母亲捧着奶桶、捧着祝福,向着渐渐远去的女儿泼洒着鲜美的奶浆,祝福女儿一生幸福、一生平安,母亲久久地眺望着渐渐远去的女儿,久久地眺望着„„直到女儿消失在遥远的地平线上。
八、《马背神韵》
蒙古民族是马背民族,马背是他们人生的起点,马背是他们生活的摇篮。小伙子们在马背上饮酒做乐,借酒开怀。
九、《娶亲归来》
新娘在浩浩荡荡的送亲队伍护送下,唱着歌谣、骑着骆驼、情悠悠、意悠悠地向着男方家走来。
十、《掀起盖头》
为了一睹新娘的娇容,新郎在众目睽睽之下,亲手掀开了新娘的红盖头。此时,大家才真正亲眼目睹了这位如花似玉、美貌动人的新娘。
十一、《接交茶勺》
这是家庭权力的交接仪式,慈祥的婆婆将自己撑管了一辈子的茶勺亲手交给了新娘,象征着新娘从婆婆手中接过了这个家庭的财产和权力。
十二、《婚宴喜庆》
情真真、意浓浓、乐陶陶、喜洋洋,小伙子和姑娘们翩翩起舞,此时婚礼庆典已推向高潮,呈现出一派美满祥和的景象。尾声、《互入洞房》
吉祥的蜡烛已经点燃,温馨的洞房已经展现,两位新人在伙伴们的簇拥下,喜入洞房,从此他们将开始幸福的生活,建设美好的家园。
第五篇:鄂尔多斯求婚婚礼
鄂尔多斯求婚婚礼
流传在鄂尔多斯草原上的蒙古族婚礼,有着悠久的历史,它以其独特的民族特色,浓郁的生活气息,悠扬的歌舞形式和热烈隆重的场面。表达了勤劳、勇敢、智慧的鄂尔多斯蒙古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热情追求和粗犷、豪爽、善良的性格。因此,鄂尔多斯婚礼广为传颂,驰名中外,它的许多健康的内容,优美的情节,至今还保留着,沿用着。婚礼的过程大体可分为三部分:定亲、婚礼和回门。
定亲 儿子长大成人后,父母就要物色一位年龄、长相、针线、营生都般配的姑娘,作为儿子的配偶。接着就请一位娴于辞令、善于交际的媒人去女方说亲。当然,女方也要详细地了解男方,不过在形式上必须让男方占个主动。姑娘一般在十七、十九这些奇数年龄成婚。定亲通常分两步进行。
先是小定。由媒人自己再寻找一个合适的人,一同携带两盘饼子(每盘有8个圆形面饼,上面放有奶食、红枣和糖)、一瓶白酒来到女方门上,喝完茶以后,将两盘饼子拿出来摆在桌上,让姑娘的父母品尝奶食,再向他们每人献上一条哈达,说明求婚的来意。而后从拿来的瓶里倒出酒来敬给女方双亲;再把其余的酒连瓶子交给他们。接着就在女家的欢宴上详细介绍男家特别是女婿的情况,提出求婚的愿望。取得女方父母的同意后(姑娘也得点头),才算初步达到了求婚的目的。
再就是大定 这次除原来的两个人外,还得有女婿和一位近亲,选择良辰吉日,带着哈达;一只绵羊背子(煮熟的整羊,如没有,绵羊背子可以用砖茶代替)、两盘饼子、一瓶酒等礼物来到女方家。女方一般也要有娘舅近亲和邻里等几个主要人物在场。男方让女家主人品尝奶食之后,便献哈达,将饼子和羊背子摆在桌上表示送来了定亲的礼物。这时主家便出来一个人,将羊背子象征性地品尝以后,便端起盘子正转一圈放了下去,尔后媒人便向女方长辈每人敬酒两盅,便开始饮酒用膳。这次来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决定聘礼的数量和结婚的日期等事宜,蒙古语称作“依克河勒奇高日”。聘礼通常称为穿戴,有“一九”、“二九”之说,“一九”主要包括砖茶、大布、帽缨、腰带、大畜,还有给女方父母的贴杆马、银钱。给姑娘的礼袍等。这些物品大部分在娶亲时又陪送回去。姑娘的头戴主要由女方家准备,但男方家应根据财力情况给予必要的资助。有些经济条件较好的人家,头戴往往完全自备,有的还相当昂贵,在一般情况下,大定也可以简化程序或跟婚礼一起举行。
大定以后,双方父母就可以互相走动,选择一个吉年吉日,围绕八卦举行一个“开婚”的仪式,八卦是指火、水、金、土、天、气、木、山八种东西,同时商定迎亲、挽头的具体时辰,尔后双方便可以向亲朋邻友发出婚宴的邀请了。
鄂尔多斯风俗,台吉之间互不通婚,同族的兄弟之间不说亲,这是促进后代优生、健壮的优良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