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4号文库
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下中国和东盟的发展五篇范文
编辑:夜色微凉 识别码:23-983727 14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5-02 01:25:30 来源:网络

第一篇: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下中国和东盟的发展

国际经济学

论文

天津大学(南开金融学双学位)题目: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下的中国和东盟

学生姓名元晓帅

学院名称软件学院

专业软件工程

学号

3011218154

202_年5月1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下的中国和东盟

【内容摘要】区域经济一体化已成为国际经济关系中最引人注目的趋势下中国与东盟关系的不断发展,双方合作机制也不断建立和完善,目前已经形成了多方位、多层次的合作框架。随着全球化进程的进一步推进,中国与东盟之间将在平等互信的基础进一步发展全面经济合作关系的实质内容。在新的世纪,中国与东盟之间的合作无论在贸易、投资领域,还是在其他领域,都取得了卓有成效的合作。未来,双方继续为“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伙伴关系”充实合作内容,在互惠双赢基础上的全面经贸合作前景更加广阔。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可以为中国更高以及更广层次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合作积累经验并奠定坚实基础。无论从营造有利的周边环境还是“中国制造”升级的角度,东盟都是中国走向世界的必由之路.【关键词】区域经济;中国;东盟;经贸关系;发展;经济意义;积极影响;获利;

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下东盟的建立与发展

区域经济一体化已成为国际经济关系中最引人注目的趋势之一,区域经济一体化是伙伴国家之间市场一体化的过程,从产品市场生产要素市场向经济政策的统一逐步深化。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国际市场竞争加剧和贸易保护主义上升,世界各地区域性经济集团又出现迅猛发展的势头,形成一股势不可挡的潮流,并逐渐形成了北美自由贸易区、欧共体和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欧盟(European Union)、北美自由贸易区(NAFTA)以及于202_年11月签署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hina and ASEAN Free Trade Area,CAFTA)协议是世界上三大区域经济合作区。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自由贸易区、由发展中国家组成的最大自由贸易区。东南亚国家联盟(Association of Southeast Asian Nations),简称东盟(ASEAN)。东盟的前身是马来亚(现马来西亚)、菲律宾和泰国于1961年7月31日在曼谷成立的东南亚联盟。1967年8月7-8日,印度尼西亚、泰国、新加坡、菲律宾四国外长和马来西亚副总理在曼谷举行会议,发表了《曼谷宣言》,正式宣告东南亚国家联盟成立。东南亚国家联盟成为政府间、区域性、一般性的国家组织。1967年8月28-29日,马、泰、菲三国在吉隆坡举行部长级会议,决定由东南亚国家联盟取代东南亚联盟。东盟除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和泰国5个创始成员国外,20世纪80年代后,文莱(1984年)、越南(1995年)、老挝(1997年)、缅甸(1997年)和柬埔寨(1999年)5国先后加入该组织,使东盟由最初成立时的5个成员国发展到目前的10个成员国。东盟10国的总面积有450万平方公里,人口约5.3亿(1998年统计数字)。观察员国为巴布亚新几内亚。东盟10个对话伙伴国是:澳大利亚、加拿大、中国、欧盟、印度、日本、新西兰、俄罗斯、韩国和美国。

202_年3月,中国-东盟经济合作专家组在中国-东盟经济贸易合作联合委员会框架下正式成立。专家组围绕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影响及中国与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关系两个议题进行了充分研究,认为中国-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区对东盟和中国是双赢的决定,建议中国和东盟用10年时间建立自由贸易区。这一建议经过中国-东盟高官会和经济部长会的认可后,于202_年11月在文莱举行的第五次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上正式宣布。

202_年11月,第六次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在柬埔寨首都金边举行,朱镕基总理和东盟10国领导人签署了《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决定到202_年建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这标志着中国-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区的进程正式启动。

《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提出了中国与东盟加强和增进各缔约方之间的经济、贸易和投资合作;促进货物和服务贸易,逐步实现货物和服务贸易自由化,并创造透明、自由和便利的投资机制;为各缔约方之间更紧密的经济合作开辟新领域等全面经济合作的目标。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缩写CAFTA,是中国与东盟十国组建的自由贸易区。202_年1月1日贸易区正式全面启动。自贸区建成后,东盟和中国的贸易占到世界贸易的13%,成为一个涵盖11个国家、19亿人口、GDP达6万亿美元的巨大经济体,是目前世界人口最多的自贸区,也是发展中国家间最大的自贸区。

随着中国与东盟关系的不断发展,双方合作机制也不断建立和完善,目前已经形成了多方位、多层次的合作框架。随着全球化进程的进一步推进,中国与东盟之间将在平等互信的基础进一步发展全面经济合作关系的实质内容

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经济意义

1、使双方获得“贸易创造”效益

所谓“贸易创造”是指在自由贸易区建立后,由于成员国之间取消了关税,原来国内成本较高的产品,会被成本较低的其他成员国的产品所取代,使成员国之间的相互贸易增加,某些商品的供给来源从国内向同盟成员国转移,新的贸易被“创造”出来。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后,由于关税减让(或实行零关税)和非关税壁垒的减少,会大大地刺激贸易量的增加,促进贸易结构改善,促进区域内贸易的发展。

2、使双方获得投资增长效益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以后,采取优惠的投资政策,实现投资自由化,刺激投资的增长。这种增长可以分为刺激区域内投资效应和吸引区域外投资效应两种。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后,还可以有效避免区内各国及企业间为争取投资所进行的无序竞争。市场范围的扩大及市场的协调将使区内投资环境更优越,待遇更优惠,有助于吸引更多的区域外资金,也能有效避免区域内资金的外流。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会消除投资障碍,相互提供的优惠政策将促进双方投资量的增加、投资结构的改善,使双方获得投资增长效益。

3、使双方获得规模经济效益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以后,产品生产更具有规模经济的特点,即扩大生产规模,每单位生产要素的投入会有更多的产出。企业生产规模的变动,一般会引起产品平均收益的变动,而企业生产规模的扩大,是以市场规模经济的扩大为前提。多个成员国组成自由贸易区后,把若干个小市场合并为一个统一的大市场,因而企业产品的市场规模相应扩大,在比较优势原则的作用下,成员国之间很有可能通过产品专业化扩大市场规模,从而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获得规模经济效益。

4、推动双方经济发展

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有利于中国与东盟经济实力的增强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有利于彼此赢得信任与支持,减少经济发展中的摩擦和阻力;有利于彼此经济制度安排日益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要求;有利于彼此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并在贸易、投资及市场准入等方面与国际经济全面接轨;有利于增强彼此在经济全球化中的应对能力。

区域经济一体化下中国与东盟经贸关系的基本特征

经济全球化是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广泛流动、实现资源最佳配置的过程,主要表现为贸易和投资的自由化,生产的国际化,金融市场的一体化和信息技术的网络化等。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随着中国与东盟合作的深入,加上与东盟国家地理位置临近,经济互补性较强,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使双方在进出口贸易、相互投资、承包劳务等领域合作卓有成效。

1.双边贸易发展喜人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的贸易关系历史悠久,但贸易的迅速发展则是20世纪90年代后,尤其是在21世纪。在中国的对外贸易结构中,东盟保持着中国的重要贸易伙伴地位。近年来东盟在中国的对外贸易国别结构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同时,中国在东盟的对外贸易中也具有重要的地位,且发展迅速。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过程中,中国与东盟之间的贸易发展非常迅速。

双边的商品贸易结构也在不断优化。20世纪90年代以前,中国对东盟的出口主要是农副产品和轻纺产品,从东盟进口的主要是原料等初级产品。目前,双边的贸易以工业制成品为主导,初级产品的比重不断下降。尤其是近年来,中国对东盟出口的机电产品不断扩大。中国与东盟之间的贸易更多的表现在产业内的贸易。

2.相互投资发展迅速除了双边贸易外,中国与东盟之间的相互投资也出现了新局面。东盟成为我国当年第六大投资来源地区(按实际投入金额计算)。东盟对华投资的项目从早期的农产品加工、纺织、服装、玩具、建筑材料、房地产开发、饭店,延伸到近年来的基础设施、医药卫生、机械制造、金融、电力和海运等行业。

与此同时,中国企业到东盟国家的投资也在增长。总体上看,中国在东盟投资呈现三大特点:(1)投资规模小。但近年来增长快。(2)投资国别分布不均衡。中国在东盟新成员国的投资也不多。(3)投资领域日趋广泛。进入90年代后,中国企业到东盟国家的投资已涉及能源开发、金融、建筑、化工、纺织、电气、医药和运输等行业。投资领域非常广泛。在这些投资企业中,既有大型国有企业,各省、市政府所属的窗口公司、小型贸易公司,也有部分民营企业,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加强和“走出去”战略的深入实施。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积极开展对外投资。尽管中国到东盟国家的投资绝对金额较小,但潜力较大,增速较快。

3.其他领域的合作深入发展在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进程中,除了贸易和投资领域外,其他领域的合作也不断扩大。在对外承包劳务方面,东盟作为一个整体是中国最大的海外承包劳务市场。在农业合作方面,中国与东盟于202_年11月签署了《农业合作谅解备忘录》,根据这一协定,双方在农业领域的合作全面展开,中国在水稻、渔业、水产养殖等领域向东盟国家提供培训。除此之外,中国与东盟还在科技、金融、货币互换等领域进行了交流与合作,成为双方经济关系良性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之,抓住机遇、迎接挑战、谋求共赢、加强合作,这将是中国与东盟之间的主旋律。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对中国贸易的积极影响

1.贸易壁垒的消除有利于自贸区内各国间的贸易发展

自202_年1月1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建成后,中国对东盟10国91.5%以上产品实行零关税,对东盟平均关税从9.8%降到0.1%;同时,东盟6个老成员国(文莱、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和泰国)对90%以上的中国产品实行零关税,对中国平均关税从12.8%降为0.6%,东盟4个新成员国(越南、老挝、柬埔寨和缅甸)将在202_年实现这一目标。自由贸易区建成后关税壁垒的逐渐消除,将使各个国家的出口成本大大降低,自然地,区内将会获得更大的贸易创造效应。

据中国东盟经济合作小组专家利用全球贸易分析项目和计算的一般均衡模型分析得出结论显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能产生正的贸易创造效应,拉动中国和东盟的出口总量增长分别为2.73%和0.95%,社会福利增长分别为17.87亿美元和29.86亿美元[3]。2.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有利于产生规模经济效益和竞争效应

倘若按照人口数量来计算的话,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是全球最大的贸易区,其贸易规模仅次于欧盟和北美自由贸易区,有着充足的市场潜力,各成员国的国内市场将跟随脚步迈向统一的大市场,使双方的经济发展空间进一步拓展,在这个大市场内,每个国家都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进行专业化生产,各自生产自己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将每件产品的生产规模扩大,从长期来看,这种市场规模的扩大,必将带来规模经济效益。3.有利于提高中国在国际经济贸易谈判中的地位

作为一种地缘经济与政治,中国和东盟各国可以通过开展经济领域合作来推动贸易区中其他领域合作的发展,双方需要通过共同努力克服各种在巩固自由贸易区中存在的问题,对内创造出更好的关系和发展环境,对外形成协调一致的利益与声音,这样就会在国际事务中为本贸易区争取更多的利益,推动地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最终造福于本地区人民。4.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使中国占有亚洲经济区域一体化先机

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发展,“新区域主义”在逐渐影响着目前世界经济的发展,并逐步取代了国际经济贸易中的双边关系。此次与东盟的合作,其实可以被看作是对其他区域经济合作的反应。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的国际地位的提升,作为亚洲经济大国,中国已被外界认为是有利于推动亚洲经济合作的国家。在中国与东盟签订自由贸易区协议后,日本与东盟、韩国与东盟成立自由贸易区的谈判以及中、日、韩之间的经贸谈判也随之有了实质性的进展。同时,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可以为中国更高以及更广层次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合作积累经验并奠定坚实基础。

中国通过东盟走向世界

目前,中国与东盟关系被认为“处在近50年来最好状态”,甚至还出现了“兄弟关系”(中国与缅甸)、“黄金时代”(中国与菲律宾)等提法。显然,自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东盟发现越来越难以抵御中国在经济援助上的压倒性影响力和软实力。到近几年,大多数东盟国家已被北京有关“和平崛起”的声明及友善支持者的形象说服从而打消了疑虑。从过去的互相不信任和指责到今天的自贸区,在过去二三十年时间里,中国成功地完成了在东南亚地区的角色转变和形象更新,由输出革命到输出商品,最近开始输出资本,逐渐在该地区建立起领导作用,日益成为一个令人信服和依赖的大国。

对日益崛起的中国而言,不仅需要一个和谐的内部环境,更需要一个稳定的外部、尤其是周边环境。这正是“和平崛起”、“和平发展”以及“和谐世界”理论的主要背景。而在这个过程中,消弭“中国威胁论”,成为一个不仅有强大的经济实力,更让国际社会放心和信赖的可敬可信的力量,是中国的当务之急。而中国通过东盟自贸区的建设,在东南亚增信释疑,显然是一个值得肯定的开始。

随着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启动,大量的中国商品会以零关税进入东盟市场。东盟国家对此反应不一,新加坡是工业国家,它可以把生产、投资拿到中国,利用中国的生产能力把新加坡转型成一个非常好的服务业社会,因此持欢迎态度;而印尼、马来西亚、泰国的反应就复杂很多,担心中国廉价商品的涌入会危及本国的制造业。如果后一种情况果真出现,不排除东盟国家会出现新的“中国威胁论”,这样一来,自贸区不仅不会增加中国和东盟之间的互信,反而会起反作用,中国过去二三十年在该地区增信释疑的努力会付之东流。

事实上,这种情况的出现不是没有可能的。按购买力平价计算,202_年东盟所有成员国都加起来,它们的GDP也只相当于中国的1/3。上海经济总量是新加坡的 1.5倍。广东GDP大于印度尼西亚。而中国的中等省份广西和云南,两者的经济合起来也要超过越南、老挝和缅甸。因此,在与中国打交道时,东南亚必然对风险更加警惕。

而中国也未尝没有把东盟国家当成原材料供应地和原料进出通道的想法,流传已久的中国在印尼和缅甸砍伐原始森林的传闻,对中国摆脱“经济殖民主义”的形象,可谓有百害而无一利。

中国必须改变把东盟国家当成廉价商品销售地的想法,大力推进产业升级,避免和东盟国家在这一点上迎头相撞,产生纠纷和摩擦。

显然,无论从营造有利的周边环境还是“中国制造”升级的角度,东盟都是中国走向世界的必由之路,但这条路,至今仍然漫漫而长远。

[1] 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58407.htm?fromId=757071 [2] 全球化进程中的中国与东盟经济关系

[3] 中国商务部综合司.商务统计[P/OL].(20060604)[20060622] http://gcs.mofcom.gov.cn/tongji.shtml.[4] 中国商务部网站

http:// [5] 尤安山.中国经济崛起及与东盟的经贸关系[J].世界经济研究,202_

第二篇:区域经济一体化

区域经济一体化

—打造中国新区域经济

摘要: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越来越快,区域性经济组织和区域金融体系在推进贸易自由化方面可以起到互相补充,相互促进的作用。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的发展,中国的经济区域已经形成了以香港-深圳-广州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经济圈、以江浙沪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经济圈、以北京-天津为中心的环渤海经济圈三大经济圈,圈际间和圈内各城市间的竞争与协作并存的态势日趋显现,竞争的态势要求各个经济区域尽快确立金融中心城市、完成新形势下的金融体系的创新过程,以更好地促进和协调经济的发展。

一、区域经济与金融体系的关系说明

区域经济发展速度与区域金融体系的发展水平制下,金融体系依附于经济结构,当金融发展水平日益提高,金融体系对经济结构的升级和发展就具有一定程度上的决定作用,尤其在社会经济的转型期,高效率的金融体系可以通过融资效率的提升促使经济结构合理化。

金融体系是金融机构、金融工具和金融市场相互作用而构成的有机整体。金融体系的不断完善是城市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决定着一个地区动员储蓄、吸纳并配置资本的能力和效率提升。金融体系作为资金的融通体系已经成为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环境因素,决定着一个城市动员储蓄、吸纳并配置资本的能力与效率。随着金融开放步伐和金融市场化进程的加快,金融体系竞争力在城市或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将更加突出。

现代宏观经济学的看法是,金融体系本身可能是一个“整盒”。但实际上,金融体系是由一个个功能模块组成的,当采用拆解金融体系的方法来审视区域金融体系效率的时候,通常会注意到的问题是关于各个功能模块之间的协调问题。在金融行业中,国际间的大型金融机构已经在考虑把多方面发展的金融机构逐步整合,形成一个金融控股体系,由一个统一的管理集团来划分职能部门、协调利益冲突。对国家和地区而言,这样的思路也是有效的,事实表明,国际上各个先进国家宏观金融体系的各个模块正在出现相互融合的趋势,通过模块间的资金流动成为体系内流动的方式来提升融资效率。

二、金融中心形成与发展的一般规律与模式

金融中心是指金融机构集中、金融市场发达、金融信息灵敏、金融设施先进、金融服务高效的中心城市,是资金集散地和金融交易清算地,其金融影响遍及一个地区、一个国家或全球。金融中心按照功能分类可分为:功能性金融中心和名义金融中心,本文所研究的金融中心专指功能性金融中心。

(一)金融中心发展的一般过程。金融中心的发展具有高度的规律性,里德(Reed,1981)将其归纳为五个阶段,这5个阶段又构成一个腹地范围的等级体系,每一阶段的中心相应地服务于:①直接腹地,②腹地外更大的区域,③整个国家,④邻近国家和政治属地,⑤全球范围。这5个阶段对应着不同级别的金融中心:地方性金融中心、区域性金融中心、国家性金融中心、国际区域性金融中心和国际金融中心。这5个等级的金融中心,体现了金融中心发展的一般过程。

(二)金融中心的形成与发展的一般模式。根据20世纪70年代西方发展经济学家提出的 需求反应与供给引导金融体系理论,一个地区或国家的金融体系的产生有两种路径:一是需求反应,一是供给引导。与其相对应,金融中心的形成与发展也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模式:自然渐进模式和政府推进模式。

1.自然渐进模式,是指金融中心的形成和发展取决于经济的发展。由于经济的增长产 生了对金融服务的需求,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适应于这种需求而相应地发生变化,金融制度和法规也随之完善,同时该地区的经济又借助于金融的有利条件,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对金融服务提出更高的要求,最终导致金融中心的形成和发展。

以自然渐进模式形成和发展的金融中心,是市场经济长期自由发展的结果。它的形 成和发展的“原动力”来自于经济的发展,与经济的发展是相伴相随、亦步亦趋的。这种形成模式一般产生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如伦敦和纽约。由于发展过程的曲折性和不确定性,这种形成与发展模式缺乏时间效率。

2.政府推进模式,是指在经济发展尚未达到特定水平的情况下,通过政府部门的人为 设计、强力支持而形成的金融中心。超前形成和发展的金融中心为本地经济创造了良好的金融环境以刺激本地经济的发展,对本地经济的发展起到先导作用。

以政府推进模式形成和发展的金融中心,是国家或地区有意识构建的结果。其“源动力”来自于政府的推动作用。这种模式一般发生在二次大战后的新兴工业国家或地区,最典型的如新加坡。在经济发展相对落后、金融体系尚不完善的情况下,政府着眼于金融中心的建设以带动经济发展,是政府推进模式产生的根本原因。这种模式对于相对落后的国家或地区在较短时间内发展和繁荣本国或地区的金融、经济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影响金融中心形成与发展的决定因素

经济与金融之间的相互作用是金融中心形成的内在动力。但是“金融中心是指这样一些城市和地区,它们凭借优越的经济、政治、时区和地理条件,以及先进的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能够为众多金融机构提供品种繁多的金融交易和中介服务,并成为全球性、国家性或区域性资金集散和金融交易清算地”(王力、黄育华,202_)。所以一个城市能最终成为金融中心,发挥金融中心的作用还取决于中心城市的基础设施水平和区位优势等外在条件。

本文将影响金融中心形成的因素概括为两个方面、四种因素。两个方面,即金融中心

形成的内在动力和外在条件。发达的经济、金融是金融中心形成的前提条件,经济与金融之间的相互作用是金融中心形成与发展的内在动力。发达的基础设施和具有一定的区位优势是金融中心形成必备的外在条件。四种因素是:经济发达、金融发展、基础设施、区位优势。

(一)经济发达。从金融中心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可以看出,一个地区经济的迅速发展是促 进这个地区金融中心形成的“原动力”。金融中心是随着经济中心的形成而形成的。金融中心也是经济中心发展的必然结果。经济中心是一定区域内经济活动比较集中的城市,当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的发展形成以某一地区为中心以后,一方面从生产领域游离出大量的货币资金需要寻求投资的场所,另一方面,生产和流通又需要大量的货币资金,这就产生了对金融的需求,从而促使金融中心的形成。只有一个地区经济稳定发展,才能确保金融中心有稳定的金融交易和资金流动需求。

(二)金融发展。金融中心的形成和发展是中心城市金融发展的最终结果。中心城市的金 融发展体现在:①具有健全的金融体制,包括金融法律体系、金融监督机制、竞争机制、金融风险防范机制;②一定的金融规模,金融机构大量聚集、强大的资金供给、充足的金融人才;③高效的金融效率,包括金融业资产效率、金融资产周转率、资本流动速度、证券市场筹资额等。此外稳定的政治环境、经济环境、金融环境是中心城市金融发展的重要保证,也是金融中心得以形成和发展的重要保证。

(三)基础设施。发达的通讯设施和交通设施是金融中心的必备条件。具备收集、交换、重组和解释信息的能力是金融中心最根本的特征。其能力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中心城市基础设施的发达水平。基础设施包括:通讯设施和对外交通设施。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大量的金融交易可以通过无形的网络完成。发达的网络通讯设施使得金融机构之间、金融机构与企业之间、不同地区的金融中心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信息的传送与反馈更加灵敏。拥有便利的交通设施,有利于跨国公司、外国金融机构和金融入才在该地的聚集,拥有便利的交通条件有利于本地商业贸易中心的形成,从而衍生出来旺盛的金融交易需求。

(四)区位优势。区位优势是指地理优势和政治优势。地理优势,包括交通地位和时区条 件。世界主要国际金融中心,其大多位于大型经济体的交通枢纽和商贸中心。纽约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依赖于纽约。的交通地位和信息优势。因为纽约是从欧洲通向美国大部分内陆的便捷通道。时区条件也是金融中心形成的又一重要因素,通过不同时区金融中心工作时间的重叠,可以使全球金融服务24小时不间断,以满足经济、金融全球化的发展需要。政治优势,目前分布在世界上的各大洲的全球性和区域性国际金融中心约有40多个,大部分都是所在国的首都,其中在国际金融中心中约2/3是首都,在区域性国际金融中心中约有1/2是首都,在国内金融中心中约4/5是首都。首都是一国的政治中心,凭借着稳固的政治基础,会对经济、金融的发展产生很强的影响力(王力、黄育华,202_)。

四、区域金融中心形成潜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目前关于金融中心的评价指标体系大多是关于国际金融中心的,有关区域金融中心的比较少见。我国学者倪鹏飞从城市竞争力的角度建立的城市金融中心定位指标体系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不同级别的金融中心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有着高度的规律性。区域金融中心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服从金融中心形成和发展的一般规律的同时,也有着自己的特点。本文借鉴我国学者胡坚提出的国际金融中心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成果,并结合以上分析,依据针对性、系统性、层次性、可获性等原则建立区域金融中心形成潜力的评估指标体系。本文选取的综合指标包括三个层次:第一层次,综合潜力;第二层次,四大影响要素。第三层次,33个基本指标。

五、我国区域金融中心的划分

(一)样本城市的选取。样本城市的选取原则:①能说明问题。②具有区域代表性。根据 一般经验,具有形成金融中心潜力的城市主要是一些具有竞争力的区域中心城市。本文依据金融中心形成的影响因素,结合202_年《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NO.1》的研究成果,选取最具有竞争力的43个城市作为样本,进行研究和比较是比较合理的。

(二)方法的选取。运用主成分分析法,使每一层次指标得分均由下一层指标综合而成,从而构造出各层综合函数。采用在多指标量化合成方面有较好效果的主成分分析法,确定综合函数中的权重。然后再算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综合得分。并根据综合得分绘制雷塔图。

(三)区域金融中心划分。区域金融中心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即相对于其周边地区(金融 辐射范围内)金融功能的聚集。所以本文在我国区域金融中心的划分过程中,在考虑到某样本城市在该地区相对的重要位置的同时,依据各样本城市的综合得分和各级指标得分为划分标准,对43个样本城市进行了划分。

北京、上海的各级指标和综合得分在全国范围内占有绝对优势,已有实力成为全国性的金融中心;天津可以构建为华北地区的金融中心,并以北京为中心构建为大北京金融中心圈;广州、深圳可以构建为华南地区的金融中心,并以香港为中心,以广州、深圳为两翼构建为珠江三角洲金融中心圈;南京构建为苏皖地区的金融中心,杭州可以构建为浙江地区的金融中心,并以上海为中心,以南京和杭州为两翼,可以构建为长江三角洲金融中心圈;济南、青岛共同构建为黄河中下游地区的金融中心;沈阳、大连可以共同构建为东北地区的金融中心;成都、重庆可以共同构建为西南地区的金融中心;武汉构建成中部地区的金融中心;西安可以构建为西北地区的金融中心的;厦门可以构建为闽台地区的金融中心。

六、构建我国区域金融中心的四种模式

不同城市的经济、金融实力,基础设施建设和区位优势各不相同,所以各中心城市在构

建区域金融中心过程中应根据各自的优势,充分发挥区域特色。本文依据评价结果,结合各中心城市在全国范围内和区域范围内的相对位置,提出四种构建模式。

(一)盯住型构建模式。广州、深圳、杭州、南京、天津在地理位置上分别与香港、上海、北京比邻,又与之有着密切的经济、金融方面的往来。香港目标定位于全球性的金融中心,北京、上海目标定位于国际区域金融中心。这种定位决定了香港、上海、北京金融中心的地位,它们更多地将作为国际金融市场向国内市场延伸的传导枢纽和国内金融市场发展的引导中心。香港、上海、北京金融中心的强大不仅不会影响广州、深圳,杭州、南京,天津区域金融中心的形成,而且,还会为其区域金融中心的形成提供业务和管理上的种种支撑和引导。而广州、深圳、杭州、南京、天津作为区域金融中心恰恰是香港、上海、北京金融中心的补充,并成为它向内辐射的支点之一。所以,其区域金融中心的构建应盯住香港、北京、上海金融中心的发展过程。

(二)分工合作型构建模式。沈阳和大连,成都和重庆,济南和青岛在其区域范围内各项 指标得分接近,说明都具有在该区域内构建为金融中心的潜力。由于构建金融中心对中心城市经济的直接促进作用和潜在的巨大利益,势必导致区域内各中心城市之间的竞争,这种竞争势必造成资源的浪费和重复建设等问题。恶意的竞争还将减缓区域经济的发展速度。所以本文提出沈阳和大连,成都和重庆,济南和青岛在区域金融中心的构建上应该采取合作分工型构建模式。在构建区域金融中心这一目标上,只要各中心城市合理分工,而不是恶性竞争,完全有携手合作的可能。

(三)政府适度主导型构建模式。武汉是中部的交通要道,有较好的区位优势,而且有一 定的经济基础和金融基础。综合得分及各级指标得分在全国范围内靠前,在中部地区绝对领先。但是武汉在构建区域金融中心的过程中也存在着很多问题。如:缺乏全国性或区域性的有形资本市场、金融机构总部数量较少。弥补以上的不足单靠经济体自身的发展和完善是缺乏效率的。所以,武汉在构建区域金融中心的过程中,应采取政府适度主导型模式,即政府适度控制并影响金融市场,在市场自发和政府扶持的合力推进下,把武汉构建成中部地区的金融中心。

(四)政府扶持型构建模式。西安作为西北地区的龙头城市,是西北地区的交通枢纽。但 是在全国范围来看,综合得分及各级指标得分较低,经济、金融的发展水平都落后于其它地区。西安在构建为西北地区的金融中心的过程中,明显受到经济发展水平的约束。所以,由于经济水平发展缓慢,金融需求与供给不足,导致其金融体系不完善,金融功能不全,只有通过国家政策的倾斜、地方政府的积极引导和扶持,通过政策性金融体系的扶植来承担融资职能,并待条件成熟后发展其它金融形式,最终促进西安作为西北地区金融中心的形成。

第三篇:中国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思考[推荐]

中国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思考

摘 要:在欧洲日益走向统一、北美自由贸易区不断发展、非洲也正在走向联合的今天,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就愈发具有其必要性和紧迫性。作为东亚的政治与经济大国,中国适时推出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不仅是面对当前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这样一个潮流的一个选择,同时也必将对东亚区域经济的合作产生巨大的影响。

在前不久闭幕的党的第十七届代表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有关今后经济发展任务部分提出,要“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这个提法无论是在党的文件,还是政府的文件里面,都是第一次。从积极参与区域经济合作的提法到明确提出“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意味着党和政府已经正式把加强区域经济合作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这必将对未来我国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建设进程产生重要推动作用。

一、中国加快区域经济一体化建设的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在对于如何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的问题上,中国一直将政策的重心放在GTAA/WTO身上,希望通过早日实现恢复关贸总协定缔约国地位及加入WTO,以此来加快国内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提高国内经济的竞争力,不断将本国经济融入到全球经济一体化化体系中去,而对于国家与国家之间开展区域经济合作并不热心。进入21世纪以后,伴随着欧洲日益走向统一、北美自由贸易区不断发展、非洲也正在走向联合的背景之下,中国开始逐步认识到区域经济一体化建设的重要性。

1.区域经济一体化已成为当今世界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

伴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迅速发展,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区域经济合作突飞猛进,并呈现一种后来追上之势。特别是以区域贸易安排为中心的区域经济一体化作为国际多边贸易体制的过渡阶段和补充形式显示出强劲的发展势头,一跃成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主导形式。据WTO官方统计,截止202_年7月,成员方已经通知WTO的区域贸易安排有380件。90%以上的WTO成员加入了一个及一个以上的区域贸易协定,而没有加入任何区域经济合作组织的国家和地区则属于例外的情况。目前,正在处于谈判阶段或者研究阶段的自由贸易协定还在迅速地增加,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自由贸易区仍然会取得较快的发展。但是,与迅速发展的欧洲与北美区域经济一体化相比,东亚的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比较晚。积极融入到世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大潮中去,已成为大势所趋。

2.区域经济合作是促进对外贸易发展的有效途径

随着世界区域一体化范围的不断扩大,各个区域经济体内的产业分工体系将更趋完整,由此导致区域内的贸易总量及其比例将进一步攀升,虽然与区域外的贸易总量也会不断上升,但这种增速相对区域内的将要慢很多。在上述背景之下,世界各国都已意识到:通过区域经济一体化不但可以回避多哈发展议程中断带来的贸易自由化进程的中断,同时区域经济合作还是提高产业竞争力甚至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手段。鉴于上述的认识,世界各国都在极力扩大本国区域经济合作的覆盖面。在今后的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没有参加任何区域一体化的国家在开展国际贸易时将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困难。因此,惟有通过积极参与以自由贸易区为中心的区域经济合作,中国才能有效地规避集团内成员的歧视性待遇,扩大世界市场上中国商品的占有力。

3.通过区域经济合作有利于为中国的和平发展

创造一个良好的国际环境英国著名的地缘政治学家麦金德曾经指出,在国际

竞争中邻国越多,特别是接壤的国家越多就越不利。中国是世界上拥有邻国最多的国家,周边国家多达29个,目前中国同周边国家在领土、领海问题上仍有很多争议;一些周边国家经济上还没有完全自力,甚至有一些周边国家至今仍然还处在战乱的动荡之中。因此,构筑一个良好的国际和平环境,尤其是周边和平环境是中国和平发展能否顺利推进的关键。双方经贸合作实现了互利共赢,并对地区稳定与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4.积极参与区域经济合作是实现国内外生产要

素资源优化的重要途径区域经济合作发展的主体内容是追求区域之间利益一致基础上生产要素的移动和优化配臵,所以区域经济合作过程必然伴随着生产要素流动的加快和区位比较优势下专业化生产的进一步发展,促进各成员更有效地发挥比较优势,将内部的资源配臵将向优势产业集中,从而促进结构升级和整体效率的提高。

二、中国区域经济一体化建设的现状与特点

自从中国政府于202_年签署了中国第一个区域贸易协定———《曼谷协定》以来,中国的区域一体化建设取得就很大的进展。截至202_年10月,我国已经商谈的自由贸易区已达15个,涉及29个国家和地区。但由于时间短、起步晚,无论是在深度上还是在广度上,与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等成熟的区域一体化组织相比,还存在着许多差距,表现出了诸多与众不同但却符合中国国情的个性化特点。

1.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层次比较低

从传统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划分来看,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层次由低到高可以分为优惠贸易安排、自由贸易区、关税同盟、共同市场、经济同盟、完全经济一体化。由于中国一体化建设起步晚且时间短,因而层次比较低。

2.先易后难,逐步推进

从目前中国区域经济合作的进程来看,中国基本上采取了“先易后难,逐步推进”的渐进原则。先从自主平等参加的、非制度化的松散区域经济合作开始,逐步过渡到具有条法协议约束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在国家的选择上,优先选择周边的发展中国家,再逐渐扩大到新兴市场,最后再瞄准发达国家。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签署的区域贸易协议不涉及在短期内难以协调和处理的敏感性行业或问题,如知识产权保护、环境和劳工标准、争端解决机制等。尽管这样做使协议的质量相对较低,但这种“避重就轻”的策略可以减少谈判的难度,促使协议早日达成。

3.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经济效果非常有限

中国区域经济一体化建设从一开始就立足于兼顾经济效益和调整国与国(地区)之间关系的政治需要两个方面来考虑。这样做的好处是能够使自由贸易区的建设为中国外交战略服务,从而有利于中国的和平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国际环境地区安全和多极世界的建立,但其负面的影响是实际的经济效果非常有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及内地与港澳更紧密贸关系安排是目前中国目前实质性经济效果最大两个区域贸易协定。但由于香港的制造业几乎都转移到了内地,再加上香港是一个自由港,其绝大部分商品的关税已经为零,因此,内地与香港、澳门的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对大陆的经济发展促进作用非常有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虽然对我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也会带来一定的经济效果,但由于东盟的经济发展水平比较低,与中国的产业结构相似性比较大,中国从中获取的经济利益在近期内也将十分有限,最多只能说是一种次优的选择

三、促进中国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政策措施

从以上分析中可以看出,参与区域经济合作不仅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一大潮流,而且可以扩展国家利益的实现范围和方式。为了实现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长期性目标,除了积极参与WTO主导下的经济全球化,从多边贸易自由化中获益之外,还应当适应世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积极参与和发展双边及多边的区域经济合作,在区域一体化中发挥积极作用并从中获益。受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中国目前总体上还不具备实现完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条件。特别是汽车、石化、机械电子等支柱工业和IT等高新技术产业,目前的国际竞争力水平仍然比较低,要达到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水平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农产品的贸易自由化也面临着粮食安全保障、农民收入的严重考验;中国的区域经济一体化还刚刚起步,对区域一体化存在的风险及谈判策略的认识还比较肤浅。因此,中国区域一体化的进程目前不可能像欧盟那样一下子过渡到完全经济一体化阶段,而必然是由易到难,在不断积累经验中前进。根据中国目前区域一好以下几件事情。

1.制定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总体规划

根据国际贸易理论,区域经济一体化会带来贸易创造和贸易转移效应,只有当贸易创造大于贸易转移时,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才能获得经济上的利益受益。从目前各国实践来看,各国在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时都会获得一些利益,同时也要支付不等的成本,有时甚至是高昂的代价。鉴于这样的状况,许多国家在区域经济一体化建设的过程中,专门设立机构负责区域经济一体化规划并对潜在对象国进行研究和评估。从目前中国区域经济一体化决策的过程来看,往往是政治决策在前,可行性论证在后,科学依据不足。因此,中国应该在借鉴其他国家区域经济一体化建设的经验与教训的基础上,对今后可能的合作方式、合作途径、先后顺序进行详细而科学的评估,在此基础上制订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总体规划,为将来中国与其他国家开展区域贸易协议时提供参考。

2.确定自由贸易区目标签约国先后顺序

在区域经济一体化规划中,确定区域经济一体化目标签约国先后顺序是一项重要的内容。作为确定区域经济一体化目标签约国先后顺序原则,应按照由近及远、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方针,有步骤、有层次、由低到高逐步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为了防范区域经济一体化所带来的风险,中国目前参与双边区域合作的形式应以签署区域自由贸易协定为主,谈判签约对象应重点选择相互经贸关系密切、贸易保护程度较高、市场规模大、竞争力较强的国家或地区,以最大限度获得双边区域合作的利益。按照上述思路,在经过充分经济、政治效果论证的基础上,可以从中筛选出中国区域经济一体化目标签约国先后顺序。

3.加强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宏观调控

与全球一体化相比,区域经济一体化对政府的宏观调控要求更高。一方面区域经济一体化所涉及的贸易自由化进程一般要快于WTO规则的规定,一旦参加,中国的关税减让和非关税壁垒拆除行动就必须同时执行不同的时间表,这无疑会增加宏观经济管理工作的难度。另一方面,WTO有一整套规范各国市场行为的国际贸易规则,WTO之间出现的贸易纠纷可以通过WTO的争端解决机制来加以解决,而区域经济一体化必须依赖双方政府部门的协调与谈判。因此,在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实施过程中,政府有关部门应加强组织与协调工作,使各方面有序有效的发挥作用,以达到整体效应。

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影响

区域经济一体化具体表现为各种类型的区域性集团的建立和发展,这使国际经济贸易关系从实质上由国家与国家的关系演化为集团与集团之间的关系,使其对国际贸易乃至整个世界的经济格局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一)促进了区域经济一体化内部的成员国经济的发展和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提高各区域集团内部已经形成或即将逐步形成一个完全自由的统一大市场,实现商品、劳务、资本、技术的自由流动。首先,成员国间市场界限基本消除,区内客户面临多样化的产品来源,并将愿意尝试新公司,使各国企业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从而促使企业的改进与创新。其次,统一的大市场能提供更为健全的相关和支撑性产业。区域内贸易壁垒的铲除,使企业能跳出主要在本国寻求上游供应商的圈子,可以在更大的范围内寻求上游产业的支撑。一个更健全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上游产业是企业具有国际优势的要素之一。再次,统一的大市场使大企业趋向于结成或扩大一国的或跨国的垄断组织,成员国政府也都运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政策措施,在资本供应、税收政策等方面提供优惠,以促进企业规模的扩大和企业之间的合并,从而加强本国企业的竞争力量。最后,区域经济一体化内部的激烈竞争也最终促进了集团内部生产分工、专业化协作及国际技术合作的发展,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促进经济较快增长。

(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非成员国相关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相对下降是区域经济一体化、集团化的主要特征之一,就是各成员国之间相互提供某种特殊优惠,这种优惠不向非成员国提供。因此建立区域性经济组织总是意味着对本组织以外的其它贸易国家采取种种的歧视政策。因此,构成了对非成员国的某种歧视性待遇,形成了实际上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在新的国际经济发展格局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与扩大从内在含义看,都是经济集团的增长和扩大,都是资本的膨胀,竞争能力的提高,使非本集团的成员国承受更大压力和挑战,使得以集团为代表的贸易竞争更加垄断化、激烈化。

(三)区域经济一体化推动了世界经济多极化格局的形成在经济全球化的背影下,国与国之间经济交往力度加大,相互联系日益密切。国际间的密切联系到一定程度,将产生国家间的相互依赖。而相关国家对经济一体化的依赖,并不是同样的、对称的,而是不一样的、非对称的。通常,中小国家对一体化的依赖要远远超过大国。而这种非对称性所产生的政治权力,就必将导致大国对国际贸易规则制定的主导权。冷战结束以来,世界格局与国际经济秩序已渡过了大动荡期,而进入扎扎实实的调整和重塑阶段。在这一阶段大国间竞争的核心是对塑造未来新格局和新秩序的主导权,特别是国际经济规则如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规则的制订权。这种权力的握有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综合国力和整体实力的对比,特别是以市场规模、资本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为代表的经济科技实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改变了世界经济格局,使世界经济领域的竞争日益发展为区域性经济集团之间的竞争。

(四)区域经济一体化对经济安全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一体化是一把双刃剑。它冲击国家经济主权和民族工业。尤其是在信息技术越来越先进、跨国公司越来越发达、游资和金融衍生工具越来越增多的情况下,任何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风险随之增加。尤其在国际金融领域,金融自由化将全世界所有的银行及金融机构连成一个相互影响的网络,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下,国际资本以极快的速度在世界各地流动。因此任何国家的金融政策稍为不慎或失误,不仅国际金融将发生连锁反应,而且经济会陷入困境。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发生在一定程度上是经济全球化对其经济冲击的结果。但通过区域内的充分合作,国家之间连结成一个整体,国家的竞争转变为区域竞争,这将有助于增加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经济势力相对弱小国家的经济安全。也正是危机以后东亚各国加快了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完成了不少令人瞩目的项目。

【参考文献】

[1]韦丽红,王汉君.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发展及对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启示

[J].东南亚纵横, 202_,(1).[2]薛敬孝,张伯伟.东亚经贸合作安排的比较研究[J].世界经济, 202_,(12).[3]刘昌黎.世界双边自由贸易发展的原因特点与我国的对策[J].世界经济研究, 202_,(4).[4]盛斌.亚太自由贸易区的政治经济分析:中国视角[J].世界经济与政治, 202_,(3).[5]温耀庆.入世五年来中国参与区域经济合作的观察与思考[J].国际贸易, 202_,(12).[6]刘君德.长江三角洲地区空间经济的制度性矛盾与整合研究[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202_,(1).[7]全明善,郭燕青.世界经济发展的三大趋势及其对国际关系的影响[J].世界经济与政治,202_,(1).[8]宫占奎,陈建国,佟家栋.区域经济组织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2_.[9]张万清.区域合作与经济网络[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87.[10]蔡来兴.国际经济中心城市的崛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第四篇:区域经济一体化研究

地方经济区区域经济一体化研究

[摘要]近些年来,随着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衡阳高新经济区的发展速度与发展水平也在持续提升。本文主要对衡阳高新经济区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策略与方法展开探究与分析,旨在促进区域经济资源得以更好地优化与整合,提升衡阳高新经济区发展的整体品质。

[关键词]衡阳高新;经济区;区域经济一体化;策略

目前,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衡阳高新经济区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强化资源整合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大力度,通过对衡阳高新经济区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相关要素进行分析,实现区域间的优势互补、强强联合,加快经济区的区域一体化速度与进程,推动经济区的发展更加快速且全面。

1.衡阳经济区的概述

衡阳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于1992年6月经湖南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202_年8月19日经国务院批准升级为国家高新区,总面积达137.35平方公里,为华南北部地区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区、国家级湘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

衡阳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位于国家老工业基地、中南重镇、交通枢纽——衡阳市中心城区西部和南部,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华南北部地区科技创新的综合示范区、国际产业技术转移升级的承载区。形成了电子信息、智能机器人、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装备制造、汽车零部件及特种车辆、智慧生态、现代物流等产业集群。拥有110余家研发机构,其中博士后工作站3家,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协作研发中心12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5家,国家级输变电产品检验监测中心2家。

2.衡阳高新经济区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衡阳市高新区以市场为导向,紧紧围绕“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这一目标,努力跟踪国内外高新技术的发展,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扶持高新技术企业,研究开发高新技术产品,初步实现了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化,带动了整个衡阳经济的发展。

在高新区,没有被动管理,只有主动服务。衡阳市高新区管委会把竭诚为企业服务奉为宗旨,进区企业从开工建设、建成投产到日后的生产发展,都能得到高新区管委会良好的支持、指导和服务。如为尽快使真空机电设备有限公司、水口山新材料有限公司进区动工,高新区派专人协助办理国土、立项、报建等手续,帮助跑资金,协调处理农民矛盾,确保项目顺利投产。项目投产后,又主动报请省科技厅,帮助企业申请高新技术企业。在组织企业申报引导资金的工作中进行全程跟踪,认真准备申报资料,及时上报省科技厅。为了解决申报引导资金所需的地方配套资金,多次与银行等相关部门进行协调,促使银行为企业出具配套资金担保,使企业迅速投产,其产品很快就行销市场,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202_年,高新区制定了《关于加强企业服务工作的实施意见》,进一步规范服务行为,全面推行全程跟踪服务机制。当年,高新区为区内产业发展申报各级产业扶持计划9项,向省科技厅申报和申请重新认定2家高新技术产品(企业),召开9次协调会,解决各种纠纷和矛盾达13例,为高新技术项目争取国家、省、市科技创新基金、科技引导资金、产业发展资金等三级资金达400万元,为区内产业项目建设和发展提供了优质的发展环境。

衡阳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一角高新区实施科技创新战略,依托科技创新带动产业进步。1994年,高新区提供土地,由衡阳市科学技术委员会投资1200万元,在高新区兴建了“火炬创业服务中心”,进行高新技术孵化和促进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通过建设和运营,“火炬创业服务中心”已经拥有12000平方米的高新技术孵化场地,成为高新区科技创新的重要依托和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培育基地。每年都有30余家工业企业(项目)进入“火炬创业服务中心”进行孵化,这些年来,经“火炬创业服务中心”孵化而转化为高新技术企业(项目)的已经超过20项。

高新区已经步入产业发展的快车道,园区产业经济发展形势一年好过一年。202_年实现全区财政收入总额1.7亿元,同比增长41%;完成区级财政收入4445万元,同比增长38.7%。其中,高新产值占区内总产值的92%,高新增加值占区内总增加值的95%,高新利税占区内总利税的95%,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已经成为高新区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衡阳市高新区初步形成了以衡阳钢管为代表的能源和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集群、以紫光古汉为代表的生物制药产业集群、以镭目科技和泰豪通信等为代表的军事通讯及电子信息产业集群、以广汽长丰和湖南六和等为代表的汽车关键零部件及特种车辆产业集群、以乐福地、金化、水口山新材料等为代表的金属材料及新材料产业集群五大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拥有世界500强企业荷兰帝斯曼、中国500强企业娃哈哈、广汽长丰集团等知名企业。园区内的优质钢管材深加工产业已具有较强的产业优势,在衡钢的牵引下,围绕无缝钢管及深加工主导产业已经形成较完整的产业链,202_年,仅衡钢集团钢管深加工产业产值已达110亿元,位居国内钢管深加工产业首位。

202_年,全球领先的综合通信解决方案提供商中兴通讯衡阳公司落户高新区,该公司将人脑和电脑紧密结合,吸引和培养了大批科技人才,为衡阳市打造“衡阳云谷”“数字衡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通过建立信息共享服务,在高新区总部即可观测到衡阳市各个地区的信息动态,地区之间也可实现信息共享,这就是“云共享”。城市云、教育云、医疗云、社区云、金融云、科技云、商旅云、企业云,将会成为衡阳市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新的增长点。

3.衡阳高新经济区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方略探究

为了能够加快衡阳高新经济区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结合衡阳高新经济区发展的实际现状,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不断发挥出关衡阳高新经济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优势,促进衡阳高新经济区区域经济更加一体化。下面对衡阳高新经济区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具体方法与策略展开研究与讨论:

衡阳高新区把抓好招商引资工作视为园区发展壮大的关键所在,建设之初,就制定了《衡阳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鼓励招商引资及项目进区暂行办法》,明确了招商引资奖励办法和土地出让优惠条件。1997年至202_年,陆续出台了《衡阳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若干政策规定》、《关于加快招商引资的若干规定》、《关于衡阳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进区企业的优惠政策》等一系列切实保护投资者利益、促进招商引资的政策和措施。

有目的、有重点地组织参加国内外有关招商会、洽谈会,是高新区推介自我,广交客商,引进资金、项目和先进科学技术的主要方式。自1994年首次组团参加“深圳招商周”活动以来,高新区共组织参加湘交会、港交会、中国南岳衡山国际寿文化节经贸招商会、中国(耒阳)蔡伦科技发明节、中国(衡阳)船山国际文化节等各类招商节会达百余次之多。

除利用各类招商节会招商外,高新区还通过各种途径,广泛收集客商信息,热情主动上门招商。如针对500强企业之一的荷兰帝斯曼皇家控股有限公司的投资项目,高新区以诚待人,多次主动上门洽谈,最终与帝斯曼公司成功签约。现项目建设已经启动,202_年底投产后,年产值将达3亿元。

高新区又大胆创新,推出“我出地、你建厂,你招租、我收税”新颖的招商方式,即引来资金在园区内建筑标准厂房,以招租的方式引进中小型企业入驻生产,减少企业的先期投资。总建筑面积约4万平方米的标准厂房已经建成,已经有韩国佳明数码电子有限公司和湖南实盟科技有限公司两家企业租用标准厂房生产。

虽然对工业项目求之若渴,但高新区没有简单地追求产业个体数量的增加和规模的扩张,而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注重产业质量的不断提升和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高新区制定了《工业项目入园评审办法》,对进区项目实行准入制度,要求引进的工业项目都必须符合“三高一低一无”的标准,即高投入、高强度、高效益,低能耗,无污染,否则,则拒之门外。如由于能耗高,排污不能达标,投资上亿元的香港华阳公司和投资10亿元的台湾豪佳集团公司被高新区亮了“红灯”。1998年引进的晶科威实业有限公司,生产人造金刚石,年产值过亿元,但其排出烟尘有污染,202_年被迁出高新区。

以诚相待,笑脸相迎。热情真诚的高新区犹如一块巨大的磁铁,吸引了中外投资者的目光,一批科技含量高、效益突出的工业项目陆续前来“安家落户”。

4.结语

综上所述,在发展衡阳高新经济区的过程中,为了能够促进其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重视对其发展现状、局限与不足的分析与把握,能够促进其产业结构得到更好地优化与升级,推进市场一体化的有效建设,重视产业集群的建立,强化优质人才培养,加强城乡一体化建设工作,打造优质区域经济发展城市群,增强衡阳高新经济区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后劲与实力。

【参考文献】

[1]刘雪梅.关中—天水经济区科技资源统筹路径研究——兼谈对晋陕豫黄河金三角的启示[J].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_,15(1):33-37,41.[2]沈子兰.关中—天水经济区政府间合作机制探析[J].天水行政学院学报,202_,16(4):112-114.[3]金锋,赵秀文.关天经济区的贫困问题及对策浅析[J].宁夏农林科技,202_(6):53-55,61.作者:洪松 单位:渭南市委党校

[4]赵海军.城镇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J].调研世界,202_(02):19-23.[5]熊曦,张闻,魏敏,等.新型城镇化、工业化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以湖南省为例[J].农业经济,202_(6):89-91.[6]马亮.城镇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之我见[J].中国商论,202_(31):119-119.[7]杨洋.城市化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以辽宁省为例[J].区域金融研究,202_(07):85-91.[8]何瑾.区域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对新型城镇化发展影响实证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2_.[9]洪美王.城镇化对城市区域经济发展影响研究内容[J].智能城市应用,202_,2(4):77-79..

第五篇:中国东盟经贸合作发展

中国东盟经贸合作发展

[摘要]:自202_年中国与东盟签订自由贸易协定、日本与新加坡签订自由贸易协定之后,以自由贸易区为主要形式的东亚地区贸易自由化进程并不顺利。在深入探讨进程发展的困境所在,进一步认识和明确经贸合作必要性的基础上,努力找寻到中国东盟经贸合作发展的良好路径。 [关键词]:中国 东盟 困境 路径

1中国东盟经贸合作的困境解析 1.1来自东盟的不和谐因素

1.1.1“中国威胁论”、文化与意识形态问题

历史上,中国是东亚朝贡的中心,随着中国的崛起,东南亚各国对中国和平崛起存在着敏感的疑虑和担心,担心中国的“大国”情绪和“中原王朝”观念被重新召回,让美国学者提出的“中国威胁论”成为现实,损害它们的利益。

中国与东南亚大部分国家具有部分相同的文化渊源,但并非同质文化,同时,中国自身也在近现代发生了巨大变化,其当代价值观取向与道德体系同传统相比尚存在诸多差异,因此,中国寄希望于东南亚地区同源文化的认同促进作用缺乏现实可行性。

1.1.2贸易投资环境问题

东盟较多国家的贸易投资环境较差,阻碍了中国对东盟的贸易与投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存在较多的非关税壁垒。东盟一些发展中国家采取多种形式的非关税壁垒保护国内市场,对中国产品的进入人为地设置一些障碍;二是基础设施不完善。东盟部分中下游国家基础设施不够完善,道路、桥梁、电力和通讯等基础设施很差,对投资和贸易带来了一定的障碍;三是东盟个别国家有严重的腐败问题,社会风气不正,一些政府部门经常“吃拿卡要”,办事效率低下,对外国公司进行诸多刁难和勒索。 1.2来自日本的不和谐因素

日本对中国提出的“10+3”中日韩—东盟的东亚合作框架表示反对,抛出了“10+3+3”中日韩—澳新印—东盟的合作框架,这一提议表明日本有意以支持和欢迎澳新作为核心成员吸收入东亚一体化的框架,试图借助澳新与日本的所谓“发达国家同质性”来削弱中国的影响力,甚至让人不得不怀疑日本还想将美国拉入该合作框架之中。

202_年12月27—30日福田康夫对中国进行为期四天的访问,中日关系似乎进入最好时期,这些问题也似乎有了解决的苗头,但是分析这些问题的同时,我们不得不从长远角度来看:第一,中日关系的改善不会改变一直作为日本外交核心的日美同盟。东亚很多国家如此,日本也不例外,某些时候日本仍然充当着美国在亚洲的代言人,因此中日关系的发展受制于中美关系的推进。第二,尽管目前日本欲“脱欧返亚”,但小泉执政期间悍然参拜靖国神社,强烈伤害了亚洲人民的感情,福田欲改变此现状,需在较长时间内付出很多的努力。第三,中日关系将受到没有经历考验的福田政府的执政时间长短的限制。中国东海天然气开发权问题将上升到副部级进行磋商解决,该问题能否得到妥善解决将成为两国克服长期分歧的试金石。

2中国东盟经贸合作的必要性分析 2.1东盟需要中国 2.1.1从东盟的对外贸易看

东盟的经济总体发展水平与中国相近,产业结构相似,出口以劳动密集型和部分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为主,故美日欧等发达国家或地区为其主要的贸易伙伴。由此可见,东盟存在与中国相同的“通病”——过分依赖美日欧市场,那么与中国结盟可以开拓东盟各国商品的出口市场。按照引力公(GravityEquation),两国之间的贸易是与两国的经济总量成正比,而与两国之间的距离成反比。东盟与中国相距较近,故理论上两者间的贸易应能够保持较大的流动。与此同时,与中国地缘上的临近性、文化上的同宗性将大大减少贸易和交流的风险。

2.1.2从地理位置看 东盟各国位于亚洲东南部、环绕南中国海的东南亚地区,中国史书上称其为“南洋”。对东盟而言,中国是其毗邻的最大的国家,也是陆地共同边界线最长和海域相交面最大的国家。

2.1.3从东盟的先天性不足看

东盟的先天性不足或者脆弱性主要表现在东盟各国之间的经济、贸易结构雷同程度大、内部经济发展不平衡、内部市场狭小等等几个方面,各国发展的不平衡使得各国的利益关注点和参加合作的能力不同,内部向心力有限。这种先天性不足的东盟迫切希望有新的力量注入进来。

2.2中国需要东盟

2.2.1有利于继续扩大贸易往来

十几年来,中国与东盟经历了“磋商伙伴—全面对话伙伴—战略伙伴”三个阶段,两者间的贸易不断扩大,东盟已连续15年成为中国的主要贸易伙伴。

2.2.2有利于推动中国经济发展

参加区域性经济组织,首先使中国与有贸易安排的国家在国际贸易利益均沾,享受区域贸易安排所带来的贸易创造效应,其次还可以改善中国商品出口过度依赖美、日、欧市场的特点,减少与它们的贸易摩擦,在区内促进资本、服务和劳动力的流动,推动中国经济的更快发展。

2.2.3有利于中国的国防安全与和平崛起

从政治上,东南亚是中国一衣带水的邻邦,它地处太平洋西南隅,扼欧、非、澳洲与亚洲的黄金水道,全球第三大海峡—马六甲海峡就是太平洋上的重要的海上交通要塞,是中国经济安全的重要生命线,对中国的经济和国防安全至关重要;从扩大中国的国际地位看,东南亚是中国和平崛起的重要区域。由中国向东有日本,向西有印度,中国与日、印两国均存在历史的积怨、领土纠纷等问题,与印度的贸易虽在发展但很多问题均处于保留而未得到解决,难免何时一触即发。目前从地理位置、文化传统、经贸关系和经济结构方面看,南面与中国接壤或紧邻的东盟十国是中国首选的合作伙伴,也是中国可以真正施加影响、发挥作用的地区。进一步加强与东盟的合作,将促进中国西南边境地区与东盟国家政治关系、经贸往来、文化交流的纽带和桥梁,有助于维护中国的国防安全和更快更好地实施和平崛起的伟大构想。 3中国东盟经贸进一步合作的路径选择 3.1进一步增进相互了解,加强对话与合作

首先在“相互尊重、平等互利、彼此开放、共同繁荣、协商一致”和“睦邻、亲邻、富邻”的区域合作原则指导下,保持和加强双方高层之间的互访和包括财政部、外交部等各级部门的频繁接触,继续利用亚太经合组织、东亚领导人会晤、东盟地区论坛等业已存在的对话磋商机制,增强彼此间的了解和信任。其次要动员民间与学界的力量,广泛开展东亚区域经济合作的宣传和研究,创造舆论氛围,在东亚区域精心培育和谐共处、合作共赢的理念和东亚一家、唇齿相依的家园意识,夯实支撑区域经济合作的文化动力和知识结构。

3.2发挥互补性,加强与东盟各国投资与贸易等领域的合作 3.2.1能源合作

在资源方面,东盟的优势明显,特别是印尼和菲律宾。这些资源产品可以大量满足中国的市场需求,同时中国在资源开发和加工方面具有优势,亦可参与东盟这些国家矿产、石油和天然气的开发、勘探和冶炼。

3.2.2经济合作

东盟各国发展极不平衡,针对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中国均可以与之进行合作。在农业领域,东盟地处热带和亚热带,气候、阳光和土壤非常适合农作物生长,农产品不仅种类丰富而且质量上乘,在国际上很有竞争力,但是其加工能力有限、对优质农产品的利用效率低,中国可以鼓励企业到东盟投资建厂,将产品直接在东道国销售或返销到美日欧市场,减少中国大规模的外贸顺差。在制造业领域,中国可以选择经济水平略逊于中国的越南、老挝、柬埔寨、缅甸、菲律宾等国,在这些国家较弱的钢铁、汽车、电子产品、医药等行业开展合作,转移部门的资金和技术,丰富中国企业走出去的经验和能力,同时加速国内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在服务业领域,中国在建筑服务、海运服务、旅游服务、计算机信息服务、商务服务等方面竞争力较强,可以与在这些领域较弱的东盟国家进行合作,而在航空运输服务、金融服务、酒店和会展服务等方面可以与优势明显的新加坡和马来西亚进行合作,亦可以在双方均具有竞争优势又具强互补性的领域进行合作,如在旅游服务方面与独具特色的泰国开展合作。

3.2.3金融合作 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推动东亚金融合作,这是个长期的发展任务和要求,但金融合作的推动将有利于东亚金融一体化的早日实现,是未来建立亚元的前提和基础。这一合作要建立一个长期的目标和任务,不能因为亚洲债券基金的失败而气馁,要坚信未来各国货币是能够实现与亚洲货币单位挂钩或者盯着亚洲货币单位的目标。具体合作宜逐步推进,初期可以逐步扩大美元货币互换的规模,中期可以继续扩大东亚债券市场建设,扩大债券市场的合作,长期可以在亚洲开发银行发布类似亚元的虚拟亚洲货币。

在这些领域的合作上,中国应切忌步子迈得过大、出口商品增长过快,引起东盟各国的反感。与此同时,还可以协调推进与东盟各国在其它领域合作,并大力开展文化外交,有力促进东盟各国对中国文化精神的领悟和对当前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理解,打消他们对中国“和平崛起”的疑虑。

3.3在坚持不损害主权的前提下,积极开展外交,与大国协调好关系 可以预测,不论是中国还是东盟,短期内在资金、技术和市场等方面仍然摆脱不了对大国的需求和依赖。与此同时,作为中小国家或者集团,依照自身的实力无法与欧盟、北美等经济集团以及各大国平等对话。目前看来,应借日本欲“脱欧返亚”之机,保持或发展与日本的良好关系,在东亚次区域实现各个领域的合作,加强与东亚乃至亚太地区的紧密联系。同时,继续坚持全方位开放和主导型的合作道路和“大国平衡”战略。这就要求中国或者东盟充分审视其与各大国特别是美国的关系和自身所扮演的角色和作用,尽量避免与其发生正面冲撞和对抗,与之保持平等友好关系的同时又与其保持适当的距离,避免导致大国力量的介入和干扰,威胁东南亚进一步合作的良好环境。

参考文献

[1]贺圣达.东盟对华政策和中国——东盟关系的发展.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2_.

[2]张雪.东盟发展面临的制约和策略选择.亚太经济,202_.

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下中国和东盟的发展五篇范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