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4号文库
以色列外交+特色分析(五篇)
编辑:倾听心灵 识别码:23-1016118 14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5-30 19:07:04 来源:网络

第一篇:以色列外交+特色分析

以色列的外交特色分析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论文

国际金融贸易学院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

姓名:张路 学号:0111121049

以色列外交特色分析

如今的以色列是中东地区的一个政治经济军事强国,这与以色列在不同时期外交政策的选择有着直接的关系。而一国外交政策在不同的历史时期, 受不同的国际局势和地区局势的影响, 情况有所不同。以色列自建国以来,从自身利益出发,审时度势,全方面发展与各国之间的外交关系,以谋求最有利于其国家安全、和平和发展。

(一)以美以关系为重心

1948年以色列刚建国,就遭到周围阿拉伯国家的围堵,埃及、伊拉克、约旦、叙利亚、以及黎巴嫩向以色列宣战,以色列为了能够在阿拉伯世界里生存下来和获得更多的国际认可,外交政策主要是围绕着两个主要目的展开的。为了获得美苏两个大国的支持,以色列并未选择“一边倒”,身处中东地区的以色列想要“两边都不得罪”,以谋求两个超级大国的军事保护、经济支援和政治支持。

50年代后,美苏争霸愈演愈烈,以色列想要身处中东地区却保持中立,尤其对于一个没有军事、经济实力的刚建立不久的小国来说,是不现实的。况且,在第一次中东战争结束后,以色列国内经济几乎就要崩溃,国家重建,安置移民和军火开销需要大笔资金,而此时的以色列一贫如洗。以色列想寻求国外资金,以色列知道苏联由于自身经济状况原因是不愿意出资援助别国的。事实证明,苏联确实拒绝了以色列的资金支援请求。49年,美国向以色列提供贷款,这对于以色列来说,就像雪中送炭。50年,美、英、法三国发表的《美、英、法三国宣言》,决心以武力维护中东地区稳定,实则是对第一次中东战争以色列侵占阿拉伯国家领土表示默认,以色列因此对此宣言表示欢迎。此时,可看出以色列外交政策已倒向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集团,苏联与以色列关系逐渐破裂。

冷战时期,以色列的“弃苏选美”外交政策,一方面与苏联对外政策有关,更重要的,与以色列国家利益相关。以色列追求的是国家的安全和强大, 强调的是民族利益而不是制度或者意识形态。即使从制度和意识形态上来说,以色列也是倾西方的。最明显的特征是以色列的政治制度是选择了西方政体中典型的制度——三权分立制和议会制。以色列选择站在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从历史发展来看,对以色列来说是正确明智的。冷战时期,以色列与西欧、非洲以及“美国后院”的拉丁美洲国家建立了友好关系,这让以色列获得了广泛的国际承认。在美国的援助下,以色列从建国初的一穷二白,发展到如今,已成为中东地区经济、军事和科技强国。直到今日,美国依然是以色列历届政府的外交重心。

然而,虽然美以关系冠之“特殊同盟关系”,美国与以色列的关系也的确很好,但以色列也绝对不是对美国唯命是从。两国外交关系是由两国相互选择的结果,美国与以色列两国的利益诉求不完全一样。以色列对美国来说是美国在中东的一颗棋子,美国对以色列来说可以为其提供安全保证。相互的需求使得这种特殊同盟关系得以维系。以色列需要美国的保护,但却不愿意过度依赖美国的保护。以色列在不触动美国底线的前提下,开展自己独立自主的外交。一个例子就是以色列向外国出口武器。尤其是以色列向中国出售尖端武器更是遭到宣传“中国威胁论”的美国强烈批评。也许这与犹太民族历史经历有关,以色列的民族性格中,有种很强的不安全感,所以以色列要求自己要强大起来,而不是被动的依附于别的国家。另一方面,犹太民族有一种优越感,也许这与犹太教有关,《圣经》中,先知摩西教导犹太人,说他们是上帝钟爱的选民,正式因为犹太教的缘故,犹太民族有中优越感。犹太民族在处理与阿拉伯国家的关系中,这种优越感也多少有所体现。

(二)对阿拉伯国家强硬态度 在以色列外交中,阿以关系是仅次于与美以关系之外的第二重心。即使有美国这个强大的后盾,身处中东地区的以色列只有处理好了与周围阿拉伯国家的冲突矛盾,以色列才能够高枕无忧的过日子。然而,从1948年到1982年,短短34年的时间内,以色列与阿拉伯国家发生了5次战争,无论是以色列主动出击挑起战争,还是被动的受到中东别国挑衅,以色列与周围阿拉伯国家的关系一直很敌对。中东和平进程的启动后,阿以冲突中一个焦点问题是圣城耶路撒冷的归属问题,另一个焦点问题犹太人定居点,在中东和平进程中不可回避却又难以得到合理解决,至今没有取得实质进展。

具体来看,以色列与周围埃及、巴勒斯坦、约旦、叙利亚、黎巴嫩、伊朗、土耳其等主要阿拉伯国家的关系中,以色列仅仅与埃及和约旦关系基本正常化;而与土耳其关系一波三折;与伊朗关系因“9·11”事件和“伊朗核问题”恶化;与巴勒斯坦、黎巴嫩、叙利亚更是剑拔弩张,以色列可谓是四面楚歌。

不论以色列是捍卫还是掠夺土地,还是和平进程,总的来说,以色列都采取了极其强硬的外交策略,阿以冲突似乎没完没了。国际格局在改变,始于202_年的中东大变局,对以色列来说,处理对阿关系可能是雪上加霜。一方面,占领不属于自己的领土,在国际、国内都有负面的影响;另外,土耳其改善与阿拉伯国家关系,伊朗核试验,阿拉伯国家的伊斯兰主义的上台执政等因素,使得以色列对自己的国家安全深为忧虑,在处理与阿拉伯国家关系上,以色列在国家安全得不到保证的基础上,难以取得实质进展。

(三)积极发展与亚、非、拉国家外交关系 经济和军事能力决定一个国家的外交实力。以色列虽所处环境恶劣,但依靠外援和自身努力,以色列在农业、工业、科技和军工等方面跻身世界前沿,以色列在外交中充分利用了这些方面的优势,与大多数亚、非、拉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非洲兄弟的政治选票,对于一个想要获得国际性组织认可的国家来说都是不可忽视的。以色列为了获得国际上普遍认可,摆脱孤立,十分重视与非洲国家搞好关系。1956年开始,以色列就积极地与非洲大陆建立起联系。非洲国家虽然力量弱小,但数目多,在联合国等国际组织中拥有众多的政治选票,对以色列来说这些政治选票是弥足珍贵的。

在对非洲关系中,以色列主要是发挥自身的优势,并结合非洲所需给与援助。以色列向非洲派出了自己有优势方面的专家,如军事、农业、社区建设、医疗、水资源、建筑等方面。到了70年代,虽然以非关系处于冰点,但以非之间经济贸易、文化交流没有减少。这时间段的以非外交关系被称为秘密外交。以色列外交部专门负责秘密外交的一位官员说:“秘密外交是以色列与它还没有外交关系的国家打交道的一张名片,也是为未来的关系搭桥铺路。” 所谓在处理国家间的利益上,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以色列很清楚这一点,只待时机成熟,以非关系也会正常化。到了80年代,以非关系开始恢复。到现今为止,以色列已经与撒哈拉以南四十三个黑非洲国家中的三十三个建立了外交关系。以色列与其余没有

1建交的十几个的黑非洲国家也保持者各种水平的联系。

以色列在与非洲国家发展外交关系中,不能忽略的是以色列的军事方面发挥的作用。以

2色列虽是个弹丸小国,确是世界上向其他国家“出口”军事顾问最多的国家。以色列不仅为非洲国家提供武器,还派遣优秀的军事顾问人员训练军队等。以色列通过这种方式获得不少非洲国家的欢迎。

不仅在对非洲国家中,以色列充分发挥其军事方面的优势,在亚洲及拉丁美洲也获得了成功。其对于任何国家来说,想要提升自己的军事方面科技能力单靠自身,要走的路何其漫长艰辛,以色列发达的军事来自美国的长期支援。在美国的巨大军事援助,以色列不仅获得 12 摘自《今日以色列》247页 杨曼苏 中国工人出版社 202_版

同上

了大量先进武器,同时还得到了美国大量尖端技术。随着时间推移,以色列逐渐利用美国的3资金和技术成功地建立起一个自主的军工体系。到了八十年代,以色列已经形成了人员齐聚、设备先进、门类齐全的军工体系。向世界上60多个国家出口,年军火出口额高达十几亿美元。冷战结束后,在亚洲范围内属以色列与印度关系最好,由于在巴以冲突和印以冲突中,一定程度上印度和以色列可以互帮互助,自1992年两国建立外交关系后,军火贸易极其频繁。可以说,以色列高科技的军事水平是印以外交关系迅速发展的主因。在与拉美国家建立外交关系,军火贸易同样扮演着重要角色。

此外,以色列同样很重视与亚、非、拉国家的经贸往来。一方面,以色列在原材料、能源以及自己的产品销售都严重依赖国际市场;另一方面,以色列受到绝大部分阿拉伯国家的抵制,以色列只能寻求远方市场。以色列与亚、非、拉国家经贸往来涉及方方面面。以色列主要出口高科技产品,进口国内匮乏的原料、燃料等。

小结,外交关系的建立是两个国家相互选择的结果。成功的外交是深谙彼此可能存在的共同利益,不管是双方经济、政治方面的需求,在此基础上才能更好的开展外交关系。无论对实力强的国家还是国力弱小的国家,没有相互的需求和回报,两国关系不太可能密切发展。以色列自建国以来,在不同时代背景下,对外关系处理中,美以关系都是重中之重。美国在中东存在一天,美以的特殊同盟关系就应不会改变。虽然美以双方存在一定利益分歧,但总体上,以色列都是以不触怒美国为前提下,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审时度势的开展对其他国家的外交。站在不同时代背景,受不同国际格局和地区局势影响下,以色列从自身利益出发,发挥自身优势,外交是非常成功的。其外交的成功也很大程度上对以色列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3《以色列与美国关系研究》214页 李伟健 时事出版社 202_年版

第二篇:新中国外交阶段分析

一、新中国各个阶段的外交政策特点与原因 1、50年代(新中国成立初):(1)特点:“一边倒”。(2)原因:二战后世界形成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对华采取政治上不承认,经济上封锁禁运,军事上包围威胁,外交上孤立的政策。2、20世纪70年代:(1)特点:扩大外交,改善与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2)原因:美苏争霸,美国处于守势,苏联陈兵边境给中国造成巨大压力,中美双方都有改善关系的要求。3、80年代起:(1)特点: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2)原因:美苏关系缓和,第三世界发展壮大等国际形势的发展需要;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国内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

二、新中国外交政策具体原因

1、新中国实行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原因

旧中国没有独立自主的外交,在国际上没有地位,受尽帝国主义的凌辱。新中国成立时,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孤立、遏制中国,妄图扼杀新政权;同时社会主义形成世界体系,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日益高涨,为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中国共产党日趋成熟,善于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走自己独立自主的道路,能够独立自主地解决问题。新中国是共产党领导的独立自主的国家,要改变一切旧的面貌,建设一个新的国家,必须实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2、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的改善的原因

从美国方面讲:一方面,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和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不断加强,美国认识到实行“遏制和孤立”中国政策是失败的,另一方面,由于美国自身经济增长趋于缓慢,又陷入侵越战争的泥潭,导致在美苏争霸中被迫处于守势,因此美国不得不考虑改善同中国的关系。从中国方面来讲:改善中美关系,对改善中国的国际地位,对付来自苏联的威胁十分有利,同时为实现和平解决台湾问题,解决中美之间的长期争端,也需要适时改善同美国的关系。这样,中美两国都有了改善关系的要求。

3、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原因

(1)新中国成立后,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威望不断提高,在国际事务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是最主要的原因。(2)20世纪70年代,第三世界开始兴起,越来越多的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加入联合国,联合国成为抨击霸权主义的讲坛,这使得美国对联合国的控制作用大大建减弱,这是中国能够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主要原因。

(3)第三世界国家的提议和支持则是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直接原因。

4、二战后中美关系发展的阶段特征及形成原因

(1)第一阶段(二战结束到20世纪60年代末):中美关系处于敌对状态。主要原因:美推行反共、反社会主义和反人民民主国家的全球霸权政策。期间,支持蒋介石反共内战、侵朝、入侵台湾海峡。

(2)第二阶段(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中美关系走向缓和,最终实现中美关系正常化并正式建交。原因:侵越失败,在美苏争霸中相互削弱并处于劣势,迫使美国调整对华政策;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和国际地位的逐步提高,成为不可忽视的力量;美霸权政策遭到世界各国人民的反对,中国得到世界人民特别是第三世界各国人民的支持。

(3)第三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美关系时而紧张,时而缓和。主要原因:美“和平演变”在东欧、苏联得逞,使之加紧对中国的“和平演变”,不断制造矛盾和摩擦,这是由其本质决定的。由于我国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和国际政治地位的不断提高,中美经济交流日益增长。

5、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中华民国的对外政策不同的原因

(1)外交政策和结果:①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在“告友邦书”中,承认清政府与帝国主义各国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继续有效,保护外国侵略中在华既得利益。结果,帝国主义支持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中华民国名存实亡。②新中国成立后,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没收了帝国主义在华企业,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积极同邻国苏联和新生国家建立友好关系,使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2)原因:两种不同的外交政策,主要是由各自的阶级本质决定的。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致使他们不愿同帝国主义决裂,甚至对帝国主义存在严重的幻想;而无产阶级代表广大人民的利益,坚决捍卫民族主权和国家独立。

二、新中国外交的特点

1、中国外交发展的特征

(1)新中国成立之初,由于美国等西方帝国主义国家的包围封锁,采取一边倒的措施。新中国建立之初,急需恢复发展国民经济,倒向社会主义阵营一边,从而打破了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包围和封锁,而且也得到了苏联对中国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大力支持。

(2)在发展外交关系的同时,还在积极思考和制定合理的外交策略和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反映了成立之初新中国外交的不断成熟。

(3)中国积极发展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外交关系,得到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支持和帮助,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就是得到了广大的发展中国家的支持。

(4)在外交关系上,从实际出发,制定相应的策略。如在二十世纪七十年,美苏争霸,美国处于守势,希望同中国建立正常的关系,对抗苏联,中国从当时的实际出发,从中国自身的发展出发,进行了积极回应。

2、新中国初期外交的特点

第一是革命性,即其主要原则是在中国革命的理论思想指导下产生的,同革命运动后期的实践有密切联系。新中国成立初期,在独立自主的立场上确定了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方针,按提出的顺序依次是:“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对帝国主义“不承认”和站在苏联阵营一边的“一边倒”等等。从产生的指导思想和要解决的主要问题看,这几项原则都表现出一种强烈的革命性。这里所谓的“革命性”是指它们是在中国革命运动的理论思想指导下产生的,同革命运动后期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有密切的联系。从这个意义上说,“一边倒”最具有代表性。

第二是“内向性”,即其外交决策往往受到国内政治的制约和影响。

第三是过渡性,即其形成是从革命型外交向国家型外交过渡的过程,它包括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人的历史角色的转变。这些特征在此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中存在了相当长时间。

3、新中国外交的几个特点

(1)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是我国外交的最基本特点;(2)加强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合作与团结,始终是我国外交政策的立足点;(3)我国的外交经历了由重意识形态的革命型外交到重国家利益的国家型外交的转变;(4)加强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原则是我国外交的又一重要基石。

新中国外交政策的嬗变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庄严宣告成立,由此,新中国的外交也正式开始启动。从此,告别了旧中国的屈辱外交的历史。从1949年到1999年的50年间,中国外交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不过总体说来,中国外交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国家利益,维护中国的安全和主权与领土完整,积极融入国际社会。

本文主要回顾这50年来新中国外交的思想上发生的许多变化,以更加有利的分析中国外交发展的脉络。这50年的外交历程中,我们可以把它分为五个阶段;“一边倒”时期、“两个拳头打人时期”、“一大片、一条线”时期、“大变革”时期和“大融入”时期。下面依次进行分析。

一、“一边倒”时期

“一边倒”时期的外交政策是从1949年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

1947年2月,杜鲁门主义出台,标志着“冷战”正式开始,后有马歇尔计划,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等,相应地,苏联也在东欧针锋相对地建立起了对应的组织和订立了计划,东西方两大阵营形成,两极格局正式形成。在此种情况下,中国也面临着外交方向的选择问题。由于美国敌视新中国,并且还受到以美国为首的反华势力的直接和间接干预,中美关系成为了影响中国国家安全的最主要问题,美国企图利用军事威胁、政治包围、经济封锁等手段来对新中国进行遏制,以图挽回在内战中的失败。

因此,中国外交最紧要的目标是为了巩固来之不易的政治独立,为社会主义建设争取一个有利的国际环境。那么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新中国认为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实现:一是需要坚决反对美国的侵略和战争政策,二是加强同苏联以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联系,三是积极支持亚非拉的民族独立,同时同它们发展友好关系。针对于大的目标,毛泽东在1949年,提出了“三大外交方针”:“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另起炉灶”的意思是对国民党政府同各国建立的外交关系一律不承认,签订的条约也进行重新审定。“打扫干净屋子在请客”就是不急于去解决帝国主义国家对新中国的承认问题,把帝国主义在中国的势力肃清,在相互尊重主权的原则上同其建立外交关系。“一边倒”的意思是新中国倒向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一边。“三大外交方针”的实施,确实是维护了国家的安全和主权与领土的完整。结束了国民党在中国大陆的反动统治,彻底地驱逐了帝国主义的势力,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另一方面,获得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在经济上、政治的援助,特别是156个援建项目为我国的工业化打下了基础。

二、“两个拳头打人”时期

“两个拳头打人”时期是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20世纪70年代初,即1955年西方成为的“第一次台海危机”到中美建交前。

此时,由于国际形势发生了变化,特别是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战略开始调整。苏联由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其综合实力得到了进一步地提高,于是,苏联开始确立了与美国共同主宰世界的战略,因此,美国和苏联之间是又妥协又对抗。其次,就是东西方各自阵营中,开始出现了分化现象,如社会主义阵营中,有苏匈、苏波事件,而在西方阵营中,有法国的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同时,第三世界也开始进行了不结盟运动。在这期间,最为重要的是,中苏之间出现了较大的分歧,结盟关系不断走向破裂。因此,“一边倒”的外交政策也已经不合适宜。

此时中国外交的目的是反对美国对中国的国家安全的威胁,另一个方面,也反对苏联对中国的国家安全的威胁。并且把这两者当作中国外交的重中之重。因此,称为“两个拳头打人”时期。

此时,中国面临着苏联的压力,1957年10月,苏联撕毁了国防协议,拒绝给中国提供原子弹样品和相关的技术,同时又支持印度扩张主义,公然在中印边界滋事。在1958年,苏联要求在中国建立长波电台,后又要求建立联合舰队,这些都有损中国的主权。在1958年的“第二次台海危机”期间,中国人民解放军炮轰金门和马祖,苏联领导人深怕这会影响到美苏之间关系,希望赫鲁晓夫在访美之前,营造“良好的氛围”。随后,中国和苏联的关系急剧恶化,最为严重的是1969年,苏联悍然发动对中国领土珍宝岛的入侵。美国依然奉行敌视中国的政策,在中国的周边地区和国家签订了一些的军事同盟和约,对准中国和苏联。

中国此时的外交拓展是放在 “两个中间地带”上。两个中间地带是毛泽东在1964年提出来的,将亚非拉成为美苏之间的“第一个中间地带”,将西欧、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等成为“第二个中间地带”。中国的外交的目的是发展同这两个中间地带的外交关系,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如1964年与法国建交。

三、“一大片、一条线”时期

“一大片、一条线”时期是指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初。

由于上面提到的1969年苏联对中国领土珍宝岛的入侵,导致了中国和苏联的关系跌到了谷底,苏联成为中国安全的最大威胁,同时,这件事也使得另一个超级大国美国看到了社会主义阵营中的两个大国的不和,加上美国在越南战争中的失败以及苏联实力的急剧窜伸,使得美国的战略开始出现了调整,因此,在此种国际格局的大背景下,毛泽东同志提出了“一大片、一条线”的外交方针。

“一条线”是指按照大致的纬度划出一条连接从美国到日本、中国、巴基斯坦、伊朗、土耳其和欧洲的一条战略线,团结这条“线”的外面的国家(这就是一大片),共同抗衡野心最大的苏联。此时已经开始改变以意识形态划线的办法来处理国际关系。

在这个方针的指导下,新中国外交取得了建国以来的最好成就。首先是中美建交,开启了中国和美国友好的大门,这为中国的国家安全良性的外部环境,改变了“两只手打人”、“腹背受敌”的局面,中国独立地面对了两个超级大国的局面。那么,中国就集中力量对付苏联的安全威胁。其次,由中美建交带来了中国与美国盟友建交的高潮。最后,中国进入联合国,并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在国际上开始发挥中国的影响,更加有利于维护中国的国家利益和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四、“大调整”时期

“大调整”时期是指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到80年代末。

由于美苏两国的“缓和”,导致中国的“一大片、一条线”的外交方针不再适用,同时,国际全球化的趋势开始迅速发展,各国都开始改变自己的战略,开始注重经济的发展。因此,在这样的国际背景下,中国的外交进行巨大的调整。“大调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国际总体形势进行了重新判断,改变了以前“战争不可避免”、“准备早打、大打、打核战争”的判断,强调在现今世界中,争取和平和发展是可能的。后发展成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二是彻底改变了以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划线建立外交关系,明确地提出了把中国的国家利益作为中国外交的最高行为准则,这样更加灵活地除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三是改变过去封闭的局面,实现改革开放的政策。四是提出了“一国两制、和平统一”的构想,为解决历史遗留下来的问题提出了可行的途径。

五、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

“大调整”时期,中美关系发展处于进一步深化的阶段,基本上没有出现大的波折。同时,中国和苏联的关系也进入了正常化的轨道。并且在实现了中国和苏联关系的正常化。此外,也与广大的第三世界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五、“深化”时期

“深化”时期是从1990年至今。

1989年“六·四”事件以后,西方对中国进行了制裁,同时苏东解体,对中国有很大的冲击,对此,邓小平提出了“韬光养晦、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对”等方针,果敢地处理外部冲击。

“深化”时期主要是深化“大调整”时期的基本方针。主要表现在:一是继续坚持和平和发展是时代主题的形势判断。二是继续加大改革开放的步伐。三是继续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四是在“一国两制、和平统一”的前提下,恢复了对香港和澳门的主权,同时也在努力地对台湾实行“和平统一”。五是积极融入国际社会。融入国际社会,重要表现在:第一,积极加入各种国际组织,并在其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如加入世纪贸易组织、世界银行等。第二,积极与各国建立伙伴关系。第三,积极地与世界各国建立外交关系。第四,积极参加地区事务,并且在其中发挥建设性的作用。

总之,新中国的外交是经历了坎坷但有不断取得辉煌的外交。从新中国的外交中我们可以吸取两条重要的经验:一方面,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以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是中国外交政策的主线。另一方面,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反对任何国家侵犯别国、干涉别国内政,是新中国外交的基本准则。

第三篇:俄罗斯能源外交分析

By :7GのTY

俄罗斯能源外交分析

“能源外交”就是指国家保障能源安全、开发能源资源和促进能源经济的对外政策,以及国家部门依据能源外交政策进行的具体外交活动。俄罗斯拥有丰富的能源基础。而能源的开发与利用也正是一个国家繁荣富强的途径之一。虽然俄罗斯的国际能源活动起步较晚,但由于其重视能源外交战略,积极开展对外多方的能源外交,现今的俄罗斯能源外交已经成为保障国民经济的基石。

一、能源外交的基础

1.资源特点

俄罗斯的能源资源总量十分丰富,是世界上少数的具有重大能源开发潜力的国家。其已经成为除欧佩克组织以外在国际能源市场上最具有发言权的国家。俄罗斯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总量都处于世界前列。根据俄权威专家的数据,202_年,俄石油储量约440亿吨,探明储量99亿吨;天然气探明储量57亿万立方米,煤炭探明储量1570亿吨,分别占世界总探明储量的6.1%、32%和17.3%。雄厚的能源基础资源搭配上自身完善的能源工业基础让俄罗斯享有“能源超级大国”的美誉。

俄罗斯是世界的油气大国,其能源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能源出口一直占据俄罗斯GDP和外汇收入的40%左右。苏联解体的波动,使俄罗斯的油气生产和出口经历了一个从收缩到逐步恢复增长的过程。从1991年到1993年俄罗斯的石油年产量由4.62亿吨降为3.17亿吨,1996年更是降到了3.01亿吨,降幅近30%;天然气产量也由5998亿立方米逐年下降,只是比石油产量的降幅小。此时,油气出口量也按照5%的比例逐年下降。从1993年底开始,石油和天然气的出口开始增长,1994年增长8%,1995年增长18%。直到202_年,俄罗斯政府对石油天然气工业进行了私有化调整才克服了1997年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并与富有活力的市场经济接轨。至202_年,俄罗斯连续三年的能源出口增长率都达到了18%,一举成为世界第一大的能源出口国。

By: 7GのTY 2.地缘优势

俄罗斯是地跨欧亚大陆的世界地域最为广阔的国家,近年来俄罗斯的能源外交战略与其独特的地理优势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一)

地域辐射性强

俄罗斯地跨欧亚两大洲,是世界上领土面积最大的国家。其疆界约有5万公里,陆上疆界约为1万公里并与欧亚大陆的十几个国家接壤;其海岸线约有4万公里,濒临三大洋和多个边缘海地区。庞大的领土面积、绵延的陆海疆界线使其能源外交的辐射性较强。其均匀的能源分布使其能源能够通过西伯利亚、乌拉尔、里海地区通畅便利的运输到世界各地。(二)

毗邻油气消费区

传统油气消费区(美、日、欧)和新兴油气消费区(中国、印度、马来西亚等)对油气的需求有增无减。经济的发展使这些国家地区对油气的需求量大增,但由于其地区内部的油气产量无法满足本地区需求,其对外部油气的依赖程度大大增加。俄罗斯作为油气资源的大国为这些毗邻的消费区提供了最便捷最经济的油气渠道,从而成为世界上主要的油气供应国家。(三)能源供应稳定

目前世界石油消费国进口能源的主要来源是波斯湾地区。但是,中东的混乱局势为该地区的石油供应埋下了危机的种子。相比之下,俄罗斯所处的地理环境相对稳定,这保证了俄罗斯油气供应和运输的稳定性。俄罗斯国内对能源产出的大量投入也进一步保证了其油气供应的稳定性。

3.政治支持

俄罗斯建国至今,颁布了多项推动本国油气发展的战略议案。这些议案的实施和不断完善保证了能源产业作为俄罗斯经济支柱产业的核心地位,并进一步推动了能源外交的进行。

在叶利钦时代,俄罗斯联邦政府于1992年和1995年分别制定了《新经济条件下的能源政策基本构想》和《俄罗斯能源战略构想》。这两项文件确立了叶利钦时代俄罗斯能源政策的指导方向。进入普京时代后,俄罗斯出台了《202_年前俄罗斯能源战略基本要点》并借此处理了国内外在能源出口方面施加的压力。在202_年7月12日, 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在《俄罗斯国家外交学说》中明确强调了俄罗斯采用能源经济外交。他也发展了《202_年俄罗斯能源战略基本要点》,明确强调了能源外交的基本任务,并从政治上给予能源外交最大的支持。

二、能源外交的战略

1.确立“能源超级大国”地位,提高国家能源外交保障能力

俄罗斯有丰富的能源资源和雄厚的能源工业基础,这些都大大增加了其成为“能源超级大国”的信心。在凭借经济规模难以跻身于经济大国行列的情况下,俄罗斯只能借助能源优势对世界经济施加大国影响。“能源超级大国”的名号有益于俄罗斯能源开发的维护、市场资源的建设和国际资源的领导。正是基于恢复大国影响、重振大国地位的客观需要,俄罗斯决心为确立“能源超级大国”的地位做出重大努力。这也是俄罗斯的能源外交必须要服从的战略目标。同样的,俄罗斯外交战略的确定还要充分考虑到国家对能源外交的保障能力。/ 6

By: 7GのTY 这样的保障能力源自于国家的整体硬实力,也取决于国家的软实力。鉴于目前俄罗斯尚处于国力的恢复期,其在国际能源关系中主要通过对话和合作的方式来构建外交基础。同时俄罗斯在同发达国家的能源对话过程中仍旧采取合作并避免对抗的方针。现阶段的战略方针能够恰当的保证俄罗斯在国际能源领域的话语权,但未来能源外交的保障力度急迫需要综合国力的提升来支持。

2.主动融入国际秩序和合作,积极推动制定国际能源游戏规则

俄罗斯是当今国际能源秩序的新来者,在国际能源秩序中的影响力有限。国际能源秩序中的消费国和出口国对俄罗斯的能源经济利弊皆有。因而俄罗斯确定了对先进的能源秩序保持“趋利避害”的基本政策。俄罗斯也提出了“俄对外能源政策的主要方针之一是加强俄在国际能源市场上的地位,改善能源出口环境”的战略目标。俄能源战略认为,出口国、进口国既存在不同利益又是利益共同体,各方应寻求妥协、达成利益相对平衡,即实现互利合作。鉴于此,俄能源战略要求,俄油气企业“要全方位地参与国际能源合作”,“发展与国际能源机构和跨国能源公司的协作”,“通过广泛的合作保证世界能源市场的稳定性和可预见性”。

同时,俄罗斯广泛参与了各种国际能源组织的活动和对话,向全世界展现了自己投身国际能源秩序的积极态度。由于欧洲和里海方向对俄的能源利益影响最大、最直接,俄能源外交参与该方向的国际能源活动最多,力度也最大。与此同时,俄还以能源作为地缘战略武器,影响独联体国家的国内政局和对外政策走向,以期望形成对俄罗斯有利的周边环境,使地区能源秩序和政治秩序更多地符合俄的国家利益。

3.加强资源产地和运输控制,提升技术注重生态环境

俄罗斯能源战略规定,应“扩大能源出口、开发新的能源市场、开采他国领土上的能源资源,强化俄公司在国际市场上的地位”。俄罗斯能源战略的两大目标十分明确:一是控制尽可能多的国外资源产地;二是控制尽可能多的周边油气输送管网。控制国外资源产地是为了对国内油气资源进行补充,加快建设“能源超级大国”的进程;控制周边地区油气输送网络则是借以保证俄罗斯的油气输出安全来加强自身对周边的资源政治影响。俄罗斯能源战略还要求,能源外交必须保障本国进一步扩大能源资源的占有量、生产量和出口量,保障本国在国际能源政治中发挥更加突出的作用。

考虑到油气开发与生态环境维护的尖锐矛盾,俄罗斯提出了“生态可接受”原则作为能源战略:“能源开发不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而应在两者间找到恰当的平衡点”,“既不能因存在环境担忧而减少资源开发,又不能为了扩大资源开发而危及生态环境,贻害子孙后代”。俄罗斯也多次在国际会议和对话中表达了生态安全领域问题的合作意愿,并希望能够以可持续发展的思路来进行国内能源经济的开发和国外能源外交的开展。

考虑到油气是不可再生资源,俄罗斯适时地提出了提高能源利用率并改变目前能源严重浪费状况的能源战略。同时还指出要大力开发能源利用技术,正是基于这样的要求,今年俄罗斯在能源利用的科研方面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并在节能技术上开展了广泛的国际合作。

三、能源外交的对象 / 6

By: 7GのTY 1.能源出口国

(一)海湾和北非国家

海湾地区有六个主要产油国:沙特、伊朗、伊拉克、科威特、阿联酋和卡塔尔。这些国家的石油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三分之一,因而在国际能源政治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上述国家大都是欧佩克和阿拉伯石油输出国组织的成员国,其中大多数还是前苏联的盟友,对俄罗斯利益影响重大。普京时代的俄罗斯视该地区为重要利益区,视上述国家为重要的“能源伙伴”,出于地缘政治利益考虑,随着国力的逐步恢复,俄罗斯开始了重返海湾与北非的进程。

尽管同为能源输出国,在世界市场上存在天然的竞争,但基于国家间的友好关系和政治需要,俄罗斯在能源领域对这些国家采取了积极合作的姿态:共同推进有利于生产国的国际能源秩序,共同稳定国际市场的油气“合理高价”;积极参与海湾和北非地区的油气开发和加工,为其地区提供开采设备;为这些地区国家抵御来自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军事政治压力提供支持。

(二)拉丁美洲国家

拉丁美洲也有大量的油气分布。美国长期视拉丁美洲为“战略后院”和自己的势力范围并排斥任何外部势力的干预,拉丁美洲国家的一些油气开发更是长期被美国公司所控制。而最近,拉美国家出现的反美倾向和油气资源国有化潮流给俄罗斯油气公司进入该地区提供了良好的机遇,拉美就顺势成为俄罗斯能源外交积极进取的新方向。

当前俄罗斯与拉美国家的双边能源合作相当活跃,特别是与该地区两个最大的产油国墨西哥和委内瑞拉的“能源关系”发展十分迅速。俄罗斯与墨西哥的能源合作是在“经贸、科技和海运合作双边混合委员会”的框架内实施的,并主要着眼在机械制造方面。通过双方的努力,管道管筒供应、天然气开采工艺、液化天然气贸易等方面的合作取得了明显进展。俄罗斯与委内瑞拉在推动能源生产国与消费国之间开展全球对话方面十分默契,对委内瑞拉提出的建立“世界能源组织”的建议予以积极支持。双方在油气设备供应、开采技术与加工经验交流方面开展合作,俄罗斯同时也有进军委内瑞拉油气开采领域的目标。

2.能源进口国

(一)欧盟

俄罗斯最先与欧盟建立了密切的能源关系。俄罗斯非常重视对欧洲的能源外交。首先,积极加强与欧洲的能源交流为俄罗斯重新融入欧洲大集体铺平了道路。成为欧洲大国一直都是俄罗斯的目标。再来欧洲国家大多工业发达但缺乏能源基础,而俄罗斯正好可以为这些国家提供它们稀缺的能源资源。欧盟国家由此产生了对俄罗斯油气供应的极大依赖,俄罗斯石油和天然气分别占到欧盟总需求量的23%和20%,俄罗斯由此获得了最重要的油气市场。俄罗斯对欧盟的能源外交战略主要是:开展对话,化解矛盾,务实合作,争取共赢;努力树立负责任大国的形象,力图使欧盟对俄能源供给的可靠性放心。最后,开展与欧洲的全方位的能源外交也是俄罗斯制衡美国国际影响力的重要手段。

(二)亚洲国家 / 6

By: 7GのTY 俄罗斯对主要进口国能源外交的另一重要方向是亚洲国家(中国、印度与日本等)。这些国家由于经济发展迅速因而对能源大量需求,但由于种种原因,俄罗斯与亚洲国家的能源关系发展滞后。近年俄罗斯以“大力发展与亚洲国家的能源关系”为指导思想着重强调了与亚洲国家的能源关系。其主要考虑到亚太地区经济快速发展,对能源的需求急剧增加,但由于该地区并不拥有重要的油气资源,因而所需能源90%依靠进口,并且能源进口量逐年增加。再来加强与亚洲的能源交流可以促进开发潜在油气资源,发展边疆地区经济。俄罗斯巨大的后备油气资源处于西西伯利亚北部和东西伯利亚和大陆架。而东西伯利亚及远东地区又是俄罗斯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加速开发东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的油气资源对于发展边疆地区的经济具有重要的作用。最后俄罗斯通过加强与亚洲国家的能源关系可以满足其融入亚太经济区的需要。现在亚洲国家在世界经济事务上发挥着越来越举足轻重的影响,而俄罗斯也不想放弃自己在亚洲事务上乃至国际事务上的影响力。

(三)美国

美国是世界最大的能源消费国,俄罗斯非常想打入北美能源市场。但是,到目前为止,两国能源合作规模甚微。202_年俄对美石油出口仅占美石油进口量的2%。主要原因是:美在海湾和拉美有充足的油气来源;美奉行“遏俄弱俄”政策,不愿俄罗斯成为“能源超级大国”。但最近几年,中东局势的持续动荡、里海地区油气储量的发现,使美对发展与俄能源合作的兴趣增大。小布什明确提出,“要对深入研究俄能源投资环境给予更多的关注”。考虑到扩大能源市场的需要及美国在国际能源政治中的巨大影响,俄罗斯对改善两国能源关系也抱持很大的期待,已提出与美国建立“平等互惠的能源合作关系”。从趋势看,俄美能源对话可能增多,两国“能源商务峰会”的作用可能增大,在稳定国际能源市场方面的合作可能加强,美跨国公司对俄罗斯的能源投资力度可能加大。与此同时,俄美在里海油气资源和外运路径方面的竞争仍将继续,但两国间发生类似于能源冷战的可能性不大。两国能源关系将继续保持明争暗斗。

四、能源外交的影响

俄罗斯的能源外交历经叶利钦、普京和梅德韦杰夫三代领导人的实施,已经成为世界外交舞台上浓墨重彩的一笔。俄罗斯作为能源大国的崛起是国际能源安全格局中的重要变化,其外交战略将会对世界贸易和经济格局产生深远影响。

首先,通过能源外交改善国际环境,将进一步加强俄罗斯外交的全方位性与务实性。作为外交重要支柱的能源外交将会大大改进俄罗斯和其他国家的关系。这样的关系的改变可以体现在其淡化地区冲突强调最大利益的特点上,并且这样的外交战略也为处理之后的国家关系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在与亚洲和西方国家的通力合作下,俄罗斯的经济利益会不断的增长。

其次,俄罗斯能源外交将成为影响国际能源市场稳定的重要因素。俄罗斯叫板欧佩克抢占国际能源市场份额的战略不会改变,这不仅会使国际油价维持在较低水平,也迫使欧佩克加强对俄反击力度,更急切地拓展国际市场。这样两者之间的良性竞争将会在某种程度上构造出国际能源供给的多元化,有利于保持国际能源市场的稳定。

最后,俄美通过前期的摩擦逐渐找到了合作的方向。特别是使里海能源开发/ 6

By: 7GのTY 进入加速阶段并出现多元竞争格局。各国油气公司纷纷与环里海国家签订开采合同,各条输运管道已经在安排建设当中,这也预示了未来里海能源开发的新的热潮。

五、结论

俄罗斯的能源外交政策经过三任总统的悉心雕琢,已经在这个新的时期展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这样的能源外交为俄罗斯的经济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并有助于其大国形象的建设。能源外交中建立的与各个生产国和消费国之间的良好合作关系更是有助于增加俄罗斯在世界事务中的影响力。俄罗斯的能源外交政策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政治和社会环境的稳定做出了大量的贡献。/ 6

第四篇:以色列起源

其实,今天斗得你死我活的阿拉伯人和犹太人,都源于一个古老民族——闪族(闪米特)。具体到巴勒斯坦地区,最早的居民是迦喃人,此后一支叫做哈卑路的游牧民族迁入,排挤了迦喃人成为当地的主要居民,他们就是希伯莱人的祖先。

公元前10世纪,大卫王建立了统一的以色列——犹太国家,他的儿子所罗门王史载是一位睿智的伟大君主,他在耶路撒冷建立了都城,耶路的意思是城,撒冷是和平的意思,合起来就是和平之城,可惜这个城市从建成的那一天起,就几乎没有和平过。所罗门王在耶路撒冷大兴土木,建立了宏伟的所罗门圣殿,后来犹太教视耶路撒冷为圣城,圣殿所在的圣殿山为圣地。

公元前935年,以色列—犹太国家分裂,北方称为以色列国,南方称为犹太国,这便以色列和犹太两词的来历。说起这犹太人的历史,是非常悲苦的,从公元前6世纪开始的500多年中,他们经历了三次大离散,最终失去了自己的祖国。

公元前586年,新巴比伦国王尼布甲尼撒攻灭犹太国,摧毁了耶路撒冷,将数万名犹太贵族、工匠押回巴比伦,史称巴比伦之囚,这是犹太人的第一次大离散。

公元前538年,波斯人攻占巴比伦,巴比伦之囚才返回故乡。犹太教的经典《旧约全书》,大约就是这一时期形成的。200年后,马其顿人大举南下,犹太人再次被征服,流落到南欧、北非、中亚,这是犹太人的第二次大离散。公元前63年,罗马人占领巴勒斯坦地区,犹太人在几十年中不断起义反抗,都遭到了罗马人的残酷镇压,被卖为奴隶的达一百万人以上,幸存者也纷纷逃离家园,流落他乡,这便是犹太人的第三次大离散。至此,犹太人作为巴勒斯坦地区主要居民的历史结束,犹太人变成了一个没有祖国的民族。

犹太人走后六百多年,公元7世纪伊斯兰教兴起,建立了横跨欧亚非三大洲的阿拉伯帝国,巴勒斯坦地区成为了帝国的一个省,此后当地居民逐步阿拉伯化,此后的一千多年里,巴勒斯坦阿拉伯人就一直繁衍生息在这里,这里就成了他们的祖国。为了保卫自己的祖国,阿拉伯人与历次东侵的十字军进行了长达数百年的斗争,用自己的鲜血捍卫了自己的祖国。看到这里,亲爱的朋友们,你们说巴勒斯坦这块土地到底是阿拉伯人的呢,还是犹太人的呢?真是一桩难缠的历史公案啊。

犹太人在离开巴勒斯坦以后,大多经小亚细亚半岛,流散到了欧洲,虽然没有了自己的祖国,但是犹太人仍然信仰自己的犹太教,讲希伯莱语,用希伯莱文。常言道,没娘的孩子象根草,没有祖国的以色列人,就象没娘的孩子,走到那都是少数民族、异教徒,倍受歧视,心酸异常。就在犹太人离开巴勒斯坦不久,基督教产生了,其实基督教最还是从犹太教脱胎出来的,但是从基督教产生开始,两教就一直对立,传说耶稣就是被犹太教上层人士勾结罗马总督害死在耶路撒冷并升天的。中世纪基督教独步欧洲,犹太教自然被视为异端邪说,一切天灾人祸都被归罪给犹太人,黑死病、霍乱、鼠疫,都被说成是犹太人招来的,教堂失灾火、洪水泛滥都是犹太来造成的,总之犹太人成了万恶的灾星,动辄被暴尸荒郊。

为了生存,犹太人又一步一步从西欧、南欧迁移到中欧、东欧。在无依无靠,任人宰割的犹太人心中,只有回到祖先生活过的地方,重建犹太国,才是唯一摆脱人间苦难的出路,“明年在耶路撒冷”成了犹太人的祈祷语,这便是犹太复国思想的起源。很多犹太人从世界各地来到揶路撒冷,伫立在所罗门圣殿被毁后仅剩的一堵残墙下哭泣,寄托者对故国的哀思,憧憬着复国的一天,这堵墙后来便被世人称为哭墙,哭墙见证着犹太人的苦难,也见证着犹太人复国的理想。

在西欧资产阶级革命以后,提倡自由、平等和博爱,宗教压迫缓和,中、西欧犹太人走上了与居住国同化的道路,并相继获得平等的公民权利。但是随着工业化的进程和欧洲主要国家的帝国主义化,从19世纪中叶开始,新一轮反犹浪潮开始,到19世纪末达到一个高峰,尤其是1881年的俄国屠犹事件和法国1894年的德雷福斯案件,终于促使犹太人的政治思想发生突变,产生了现代意义的犹太复国主义。由于在历史上受到宗教迫害,很多犹太

人从西欧、南欧迁到东欧和俄国,到了19世纪,生活在俄国的犹太人大约有500万,占世界犹太人的三分之二。他们被禁锢在沿俄国西部边介划出的50俄里宽的平原上,只有少数富商、大学毕业生和股役25年以上的老兵才住到圣彼堡、莫斯科等大城市。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在位时,对犹太人比较宽容,犹太人称他为“恩人”,在俄国的犹太人中出现一批文化同化主义者,他们试图通过这一途径与俄国社会结合,并获得平等权利。但是好景不长,1881年3月,亚历山大二世遇刺身亡,继位的亚历山大三世出于政治需要,以涉嫌被捕的人中有一名犹太妇女为由,将全部罪责推在犹太人身上。紧接着,开始了对犹太人的大屠杀。1882年5月,颁布了反犹太人的《五月法》,对迫害犹太人、屠杀犹太人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对犹太人的屠杀一直波及到罗马尼亚、波兰和奥地利。数十万犹太人被杀,犹太区变成了地狱。对面同化不能、惨遭屠杀的困境,一部分犹太人主张在他们祖先生活的地方巴勒斯坦建立家园。

1882年,列奥·平斯克发表《自我解放》一文,集中代表了这种思潮。他说:“犹太人失去了独立的祖国,已变成一个精神民族……没有祖国,犹太人永远是外国人……而且是无能为力的乞丐。”他提出犹太人的奋斗目标是把犹太人集中到“自己的飞地”——巴勒斯坦,而且还阐明了达到目标的方法:“自我解放”,既不靠上帝也不依赖别人。他向犹太人发出强烈呼吁:“拯救自己吧!上帝也会拯救你们!”俄国西部的一些城市很快出现了热爱圣山运动并组厅局级经卢小组向巴勒斯坦进发。热爱圣山运动以移居巴勒斯坦为宗旨,迅速传到东欧,几年内到达中、西欧。它是犹太复国主义运动的前身。正当热爱圣山运动方兴未艾之际,1894年法国发生了德雷福斯案件。法国炮兵上尉犹太人德雷福斯被指探为外国窃取情报,以叛国罪被判处终身监禁。反犹主义者趁机高呼“杀死犹太人”、“犹太人滚出去!”,反犹很快浪潮席卷全法国。但事实最后证明,这是一起莫须有的冤案。这个事件让犹太人十分震惊,它对大多数犹太人所怀有的随着人类逐渐走向宽容,犹太人问题将会得到解决的信念是个毁灭性的打击。一位事件目击者在日记中说:“这件事既然可以发生在共和的、现代的、文明的法国,而且是《人权宣言》发表一百年之后,那么人们还能向尚未达到法国人一百年前水平的其他民族期望什么呢?”一部分犹太人认为同化不能解决犹太人问题,已获得的权利随时可能丢掉,要改变犹太人命运,唯一的办法是在巴勒斯坦建立犹太人自己的国家。著名的匈牙利犹太人赫尔茨,原来是一个同化主义者,在目睹了德雷福斯事件的整个过程后,彻底改变立场,坚决主张复国。1896年,他发表《犹太国——现代解决犹太人问题的尝试》。这是犹太复国主义的纲领性著作。在他领宣传和组织下,1897年在瑞士巴塞尔召开了第一届世界犹太复国主义代表大会。大会决定成立世界犹太复国主义组织,并选择赫尔茨为第一任主席,并通过犹太复国主义纳领:在巴勒斯坦为犹太民族建立一个公认的、有法律保障的犹太国民族家园。从此,犹太复国主义变成一个有组织、有领导的政治运动。此后犹太人要回巴勒斯坦的声势越造越大,有人还提出了“全世界犹太复国主义分了联合起来”的口号。但是,请大家注意,当时的巴勒斯坦并不是一块空地,等着犹太人回去,那里还住着已经在这块土地上生活了1200多年的阿拉伯人。

1917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瓦解,英国占领了巴勒斯坦地区。分而治之是英国人的拿手好戏,为了维护英国在中东的殖民统治,英国决定利用犹太人和犹太复国主义分子来压制阿拉伯的民族解放运动。1917年11月,英国外交大臣贝尔福抛出著名的《贝尔福宣言》,赞成在巴勒斯坦为犹太人建立一人上民族家园。一石激起千层浪,世界各地的犹太人纷纷涌入巴勒期坦。也就是从这一刻开始,外来的犹太与原住的阿伯人之间的民族冲突、宗教冲突、领地争端就一直没有停止过,算起来阿以斗法已经有百年之久。从三十年代中期开始,纳粹势力开始在欧洲抬头,犹太人遭到疯狂迫害,到1945年二战结束,共有600万犹太人被屠杀。这进一步促使大批犹太人迁居巴勒斯坦,加入复国的行列。二战结束以后,英国力量衰弱,逐步从各地撤退,根据英国人所谓的光荣孤立政策,离开那里,就要给那里留下一个历史问题,比如英国人离开印度,留下一个克什米尔问题,离开波斯湾留下一个霍尔木兹三岛问题。在巴勒斯坦也不例外,英国对该地进行分治,将约旦河以东改名为外约旦,并让其独立,也就是今天的约旦哈希姆王国。约旦河以西则称为巴勒斯坦,留下了至今难以解决的巴勒斯坦问题。到1948年,巴勒斯坦的犹太移民已达60万人,占总人口的三分之一。随着犹太复国步伐的进一步加快,为了迫使英国同意建立犹太国,各种恐怖事件层出不穷,同时阿拉伯人和犹太的冲突更是不断,为了解决这一地区问题,在英美等国的支持下,联合国于1947年做出巴以分治决议,明确划分阿拉伯人国家和犹太人国家边界,圣城耶路撒冷算是独立主体,由联合国管理。

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国建立。然而,联合国的这一决定,不但不能平息两个民族的冲突,反而激化了矛盾,以色列国的建立,遭到阿拉伯各国的一致反对,他们主张用圣战来保卫阿拉伯领土和伊斯兰教第三圣城耶路撒冷。潘多拉的合子就此打开,引发了先后五次中东战争,两次巴勒斯坦阿拉伯人武装起义,以及无数的爆力事件和恐怖袭击,这就是今天我们天天在新闻里看到的,巴勒斯坦地区阿以冲突问题的由来。

第五篇:以色列特产

关键词:以色列特产 标题:以色列特产

以色列的很多工艺品也都和宗教以及以色列的犹太民族特色相关,比如有金银制品、橄榄树的木工艺品、各种犹太教的烛台、宝石等。跟众信旅游小编去以色列的街头巷尾看一看,有什么东西是必须要入手的。

到以色列购物,各类与宗教有关的旅游纪念无疑是首选。这里的很多手工艺品,都带有浓郁的宗教以及以色列的犹太民族特色,如各种犹太教的烛台、宝石,款式多样的金银制品,采用橄榄树为材料制作的木工艺品等,具有极大的观赏价值、实用价值以及纪念价值。

在以色列购物,与宗教有关的旅游纪念品应为首选。具有宗教色彩的门柱、圣卷、十字架、金灯台,甚至首饰、头巾、可以作为护身符的钥匙环等都是很好的选择。另外死海地区出产的护肤品、洗发水、浴盐也值得带回家来。以色列钻石比国内的便宜很多,而且做工精良,也是可以考虑的购物选择。

以色列市场上有多种多样的礼物和消费品,包括高质量的纺织品、橄榄木雕和其它精美的艺术品。以色列特别以钻石和首饰加工业出名。这里有世界上最大的钻石中心,钻石以高品质著称。还可以去钻石和首饰工厂参观,在那里可以看到工艺师们是怎样制作精美的首饰的。

在耶路撒冷旧市街的阿拉伯区里商店林立,这里也是游客购买旅游纪念品的首选之地,到处可见逛街购物的旅客,显得异常拥挤。商店出售的物品包括工艺品、皮革制品、宝石、毛皮、黄铜制的手工艺品、日用杂货、食品等,在这里,游客即使不买东西,只是逛街,也会是一大享受。该街区非常热闹,逛街购物的旅客非常多,但是看看也会给您带去极大的快乐,所以显得比较拥挤,旅客要注意自己的财物安全。

在以色列的特拉维夫,是本国一座购物的天堂,市区拥有许多的购物商场,出售的商品种类非常多,特拉维夫的市民通常还会选择到贾法跳蚤市场,这里出售的商品不仅花样繁多,而且价格实惠,非常受旅客的欢迎。在市中心的Dizengoff大道和Rothschild Blvd大道交叉口,有以色列爱乐交响乐团的本部Mann Auditorium剧场,附近林立着购物中心、银行、迪厅和餐馆。在NaHalat BiNyamin一带,你会看见许多兜售民俗工艺品、饰物的小摊子,颇能感受几分异国风俗。

如果想在特拉维夫享受购物的乐趣,市区中除了拥有许多的大型购物商场外,特拉维夫的市民通常还会选择到贾法跳蚤市场。在这里所能找到的物品,除了花样繁多之外,在价格上,绝对也是保证令人满意的便宜价位。

到以色列购物,如果你经济条件沟宽裕的话,可以选购一些以色列钻戒,不仅做工精良,而且价格实惠。以钻石和首饰加工业出名的以色列,拥有世界上最佳的钻石中心,钻石以高品质著称。旅客还可以去钻石和首饰工厂参观,观看工艺师们是怎样制作精美的首饰。

1、货币:新以色列谢克尔。1美元=4.27谢克尔,1谢克尔又分100分。

2、在很多旅游景点可以用外币(现金、旅行支票、信用卡)付款。

3、以色列的饭店和餐厅帐单上已附加了15%的服务费,所以不必再付小费,但是在旅馆内的行李员或打扫房间者,依照惯例必须给0.25至0.50美元左右的小费,而计程车司机不用付与小费。

以色列外交+特色分析(五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