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4号文库
小学中年级学困生转化的策略研究
编辑:逝水流年 识别码:23-399922 14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04-13 02:56:37 来源:网络

第一篇:小学中年级学困生转化的策略研究

小学中年级语文学困生转化的策略研究

开题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

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要面向全体学生,不能只培养尖子生,必须让所有学生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利,让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因此,有效地转化学困生,是小学语文教学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举措。通过该课题的研究,使教师的研究能力得到加强,使教育教学质量得到全面提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并总结出语文学困生转化的新思路、新方法。

由于我校是县城一所龙头小学,是一所百年老校,不管是师资力量、育人环境还是教学设施的配备都是一流的,教育教学质量高于其他兄弟学校,农村大部分人为了孩子有个好的学习环境、好的学习成绩,想法设法把孩子转入我们学校,这就使学困生人数逐年递增,所以学困生的学习质量,是一直困扰我们每个教师的问题,又因为家长文化程度偏低,他们缺乏对孩子学习重要性的认识与引导,又为生计而疲于奔波,父母的思想认识和言谈举止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习惯与学习品质,影响着孩子的健康成长;教师工作量极其繁重,对学困生的心理关注、思想教育不够,对学困生的辅导因时间,人力等问题,心有余而力不足。以上主要原因导致我校学困生现状不容乐观。这一部分学困生自己上课时听不懂课,自己学不好还会影响到其他学生听课,上课搞小动作、说闲话,往往会影响一大片同学,到了中高年级,他们逐渐对学习失去信心,对前途感到渺茫。

对一所学校,一个班级来说,多一两个学困生表面上好像无关紧要,可对于一个家庭来讲,那就是一个家庭全部的希望,所以,对于每一个孩子的发展我们都不容忽视。为了使学生能做到自信、自强、自尊、自爱和自立,培养他们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揭示学习规律,教给学习方法,发展他们的能力,使他们既能顺利完成学业,又能全面、主动发展,达到全面提高素质的基本要求,从根本上保证义务教育的质量,科学的做好学困生的研究、转化工作,消除学困生的心理障碍,本课题研究意义重大。

二、研究的基本内容、思路和方法

为了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就必须对学困生的自然现象进行深入的了解和研究。在诸多小学生学困生形成的原因中,学习方式与习惯、心理障碍是重要因素。要促使他们的转化,就要排除其自卑心理,发扬闪光点;排除其戒备心理,弥合融洽点;排除其惰性心理,强化勤奋点;排除其厌学心理,激活乐学点。学困生是一个可发展、可造就的“活动人”,是一个可开采、可挖掘的资源人。转化学困生,力争使每一个学生将来都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

在探索学困生成因的基础上,分清学困生的类型及特点,寻求转化他们的不同的方法策略,对学困生进行转化教育工作,是本课题研究的核心内容。

我们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细致研究:

1、学困生的成因及心理分析的研究。

2、良好的师生关系的研究。

3、学习兴趣与自信心培养的研究。

4、学校、社会和家长如何形成合力,共同做好学困生转化工作方面的研究。

四、研究目标:

通过研究,希望能找到一些培养学困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和策略,以指导自己今后的教学工作,也为同行提供一点借鉴和帮助。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将素质教育的理念和实践相结合,纠正教育实践中的不良育人观,在教学过程中实现教师思想观念及教学方式的转换,形成对小学语文学习中学困生学习的新认识,真正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促进教育公平。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让学困生学会交流、合作与讨论,建立和谐的师生、生生关系,沟通情感,取长补短,使每位学困生在宽松、和谐的环境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优化其学习方式,培养其学习兴趣,使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断提高学习成绩。

3、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摸索出一条提高学困生学习效率,培养学困生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的新路子,探索学困生学习方式优化的新方法、新策略。

五、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学困生总的来讲分为两类,一类假象学困生。这类学生成为学困生,都是非智力因素所致,一般是家庭及社会的不良因素和影响造

成的,通过转化会成为优秀生;另一类是真正意义上的学困生,那就是即使学生尽力,也很难收到理想的效果。所以在转化方法上有很大的区别,不能一概而论。这两类虽然有不同的特点,但是说起转化,都有一定的难度。教师们年年都在转化学困生,年年又会产生新的学困生,有的时候上学期的学困生到了本学期仍然学困生。老师也都在试着多给他们一点爱心、耐心、保护的心、指导的心,可他们仍然继续学困。转化学困生非一日之功,不能操之过急,要求过高。

结合学校,学困生实际情况,“学困生问题的研究与转化”课题的基本设想是:针对学困生的不同心理,察言观色,讲究方法;针对学困生的不同成因,追要溯源,对症下药;取得家长的有力配合,提高家长素质,动员社会力量,共同关注;帮助学困生树立自信,体验成功。尽一切可能,用一切力量转化学困生,逐步缩小学困生的差距与比例。

六、在课题研究的具体操作中,主要方法有:

(1)文献研究法。课题组成员统一认真学习教育心理学中有关学习理论,为从事课题研究提供正确可靠的理论依据;搜集有关资料,了解国内外有关语文学困生研究的已有成果、现状和发展趋势,作为课题研究的经验借鉴。

(2)个案研究法。在调查的基础上,确定研究对象,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建立个案登记表,首先进行全面、深入的考察和分析,其后对其施加影响并跟踪观察,从观察记录中作出深入的理性分析研究,得出比较科学的事实结论。

(3)调查研究法:在调查的基础上,进行对比研究,使转化学困生的措施更有效。

(4)行动研究法:通过研究课堂教学,探讨适合我校学困生学习方法的课堂教学模式,研究能保持学困生学习注意力的课堂教学结构。在教导处统一组织下,由各学科教研组长牵头,制定转化本学科学困生、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科研方案。在实施研究中逐步完善。定期与学困生家长交谈,提高家长家教素质与能力。定期召开学困生座谈会,关注他们的成长。

(5)经验总结法。根据专题研究计划,对各阶段或全过程研究进行分析概括,揭示内在联系和规律,使之上升到教育理论高度,促进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转化,最终形成比较科学的、系统的、行之有效的语文学困生工作经验与理论。

七、实施步骤 准备阶段:

(2013.10.15.——2013.10.23)规划阶段。主要工作:组建课题组,落实人员分工,设计课题研究计划、方案,确定研究目标、内容、措施、方法等,报相关部门审批、立项。

实施阶段:

(2013.10.23——2014.3.31)开题研究阶段:对实验对象进行调查,建立学生档案,对搜集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归纳、得出有意义的研究结论,撰写论文,每学期进行一次交流,撰写实验报告。

总结阶段:

(2014.4.1——2014.6.30)深化总结阶段。主要工作是对前期的研究工作资料进行搜集整理,得出一些结论性的成果,做好结题工作。

八、课题研究的成果形式(1)研究报告;(2)案例、论文、总结;

(3)总结出适合教育教学的可行方案。

第二篇:小学学困生成因及转化策略研究

《小学学困生成因及转化策略研究》

课题研究计划

(2011年9月——2012年6月)

一、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

《义务教育法》要求,适龄少年儿童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同时,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的办学思想必须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不能只培养尖子生,必须让所有学生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利,让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因此,有效地转化学困生,是全面落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有效举措。通过该课题的研究,使教师的研究能力得到加强,使教育教学质量得到全面提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并总结出学困生转化的新思路、新方法。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

1、研究的总体目标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形成对小学学困生学习的新的认识,揭示其成因及教育对策。坚持以素质教育的基本思想为指导,以科学的学习理论为依据,以扎实的教学实践为基础,运用科学方法研究、探讨学困生的类型与成因,寻求科学有效的教育转化策略,形成比较系统的学困生工作经验与理论,并切实促进学困生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从而促进全体学生素质整体水平的提高,真正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2、研究的具体目标。(1)学困生成因研究。(2)学困生学习策略研究。(3)学困生案例分析。

三、研究内容:

1.学困生学习特点、类型、成因研究。2.学困生学习策略专题研究。

(1)学困生教学观念的转变。(2)学困生教学中的师生关系策略。(3)学困生目标分层教学。(4)学困生学习成功教育的探索。(5)学困生主动学习的策略。(6)学困生学法指导初探。(7)学困生学习习惯的培养。(8)学困生学习补救策略研究。(13)学困生心理健康的策略。(14)学困生学习的家庭教育策略。

3.学困生个案分析。

4.学困生教学典型课例研究。

四、具体活动安排: 2011年9月:

1.召开课题组成员会议,组长、组员制订本学期的课题研究计划。

2.对实验教师进行实验方法的培训。

3.组织教师进行理论学习,同时确定自学内容。4.进行错题收集。2011年10月:

1.相关理论学习:《树立学困生的信心》 2.组员交流学困生转化心得。3.课题组进行“同课异构”活动。4.整理错题集。2011年11月:

1.结合期中检测,做好相关数据的统计。

2.对实验学生进行过关检测,总结、分析、提出改进措施。3.收集整理课题研究札记。4.课题组进行“同课异构”活动。2011年12月:

1.围绕专题研究,组织课题研究沙龙活动。2.学困生进步作业展。2012年1月:

1.学困生作文展评活动。

2.进行学困生期末过关检测,做好数据收集整理工作 3.课题实验阶段总结。

4.课题组成员完成一篇学困生转化方面的论文。2012年3月:

1.召开新学期课题研究会议,明确各自任务。2.了解学生的假期生活,评选“进步奖”。3.进行课堂教学研讨。2012年4月:

1、课题相关理论学习

2、课题组成员集体备课。

3、组织作文研究课,并进行课题研讨。4.收集整理错题集。2012年5月:

1、组织一次“学困生转化策略”的学术沙龙。

2、进行专题讲座。

3.收集整理课题研究札记。4.收集整理课题组材料。5.申请课题结题。2012年6月:

1.学困生过关检测。设立进步奖,做好数据收集整理。2.课题组成员及时反思,总结经验,撰写论文。3.总结本学期课题研究工作。4.整理课题资料,撰写结题报告。5.课题结题验收。

第三篇:小学语文学困生及其转化策略研究

《小学语文学困生及其转化策略研究》

课题研究方案

金坛市后阳中心小学韦秀兰

【问题的提出】

教育可以研究,行为可以重复,但人的生命不可能重来,童年的时光是一生中最宝贵的岁月。所有教育行为都要以尊重生命,关爱个体为根本立足点与出发点,以教育者特有的良心与责任,对受教育者进行深切的人文关怀。“让每一个生命都精彩”应成为当下教育追求的境界。根据“木桶原理”,只有让学困生的生命精彩,才有可能真正的让全体学生发展。学困生在古今中外各类学校中都存在,成为困扰教育界的一个难题。对学困生的研究历史尽管久远,但并未取得丰硕的成果,原因恐怕就在于学困生问题本身的复杂性。在教育实践界,往往从制度侧面的因素,如怎样分组教学,如何改善班级课堂教学等加以研究的居多,而着眼于非制度侧面的因素——学生的兴趣、情感、态度等等的分析不力。这样缺乏理论的实践,终究只能是盲目的实践。这就向我们提出了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来研究这一课题。

本课题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提出的,它有如下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1、促进小学“学困生”有效发展的行动研究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课题,有利于建立教育新理念,树立正确的教育价值观、教育对象观。

2、通过此项研究,重构师生关系(特别是教师与学困生之间的关系),让学困生体验成功、找回自尊、重塑自信、充满阳光,有利于形成学校和谐的富有生命力的文化氛围,推进学校整体发展。

3、通过本项研究,探索出一些在理论指导下具有实践意义的促进小学学困生有效发展的主要对策、途径与措施,拟建立小学学困生发展性的多元评价方案,并具有实际的推广价值。

【研究的主要内容、方法】

借鉴现代教育理论,广泛吸收各校先进经验,采取行动研究法,在实践中提升理论,在理论指导下完善实践。行动研究是一个螺旋式的不断加深的过程,每一个螺旋发展圈又都包括计划、实施、观察、反思四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基

1本环节。促进小学学困生有效发展的研究是一个需要教师参与、学习、实践、反思的研究过程。本课题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进行研究,同时将运用调查问卷、量化分析等辅助方法。

(一)更新教育观念,增强教师对学困生研究的意识。

1、组织研究组成员学习有关学困生的理论,学习课题研究方案。

2、组织有关教师总结以往工作中学困生教育的经验,并根据自己的工作实际和学困生教育的基本要求明确课题分工任务,开展行动研究,在参与研究和行动中更新教师教育观念。

3、定期开展课题研讨活动:学校课题组成员每月组织一次课题情况汇报,讨论活动。学校每学期组织一次校际研讨、交流、现场活动。

4、编印有关如何进行学困生教育的材料。

通过上述活动更新教师观念,营造研究组成员参与学困生的教育与研究和实践的氛围。

(二)促进“学困生”有效发展对策与途径。

1、完善等级制评价,消除自卑心理。

所谓“完善等级制评价”就是将原来等级制评价中“不及格”或“太差”一类的评价词语改换为“加油!”“有进步!”“继续努力!”等词语来衡量“学困生”作业成绩的评价方式。我们还可利用“鼓励性评语”根据“学困生”不同的心理特征,家庭环境、个性特长、学习态度等情况,进行“有的放矢”的“精心雕琢”,让他们看到自己的希望;体会到老师对他们的关心和鼓励,激发和唤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欲望。

2、开展“学困生”进步评奖活动,点燃成功火苗。

教育心理学认为,成功给人以鼓舞,给人以力量,给人以兴趣。根据这一心理特点,我们在“学困生”中开展评奖活动,使他们在点滴进步中,通过“奖励”这一导火线,帮助他们点燃“渴望进步、渴望成功”的强烈学习欲望。

3、建立“手拉手”辅助网络,营造互助氛围。

在采取“评价、评语、评奖”措施的同时,各班将在优等生与“学困生”之间建立“一帮一”“手拉手”辅助网络,在“手拉手”活动中,让优等生辅导学困生释疑解难,克服消极、畏难情绪。而“学困生”则发挥其各自的长处,影响和带动优等生参加文体、社会实践、家务劳动等活动,让学生在这种平等互助的

2心态下,建立“团结向上、互助友好”的班队集体,营造一种互帮互学,共同提高的良好学习竞争氛围。

4、寻求切入点,走进 “学困生”的心灵。

(1)采取情感倾斜,走过弱势心灵。从建立感情入手,以师生之情、朋友之情、亲人之情来对待学生。

(2)点燃理想之灯,唤起自信之心。我们研究组的老师在批评引导的同时,把更多的关心洒在他们的身上,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引导学生善于发现自己的闪光点。

(3)运用激励机制,体会成功的快乐。老师真诚的爱,经常性的鼓励,对于一向生活在“暗淡无光”环境中的弱势群体需求犹为强烈。

(4)综合分析调查,注重有效方法。教育者在引导教育的同时,要科学分析、因人而异,切忌简单粗暴。奖励学困生发展中的优势倾向,使每个学生都能保持强烈的自信心和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

5、丰富和完善学校学困生教育的实践活动。

【研究基础】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是人的自由的、自觉的主观能动性。发展是人的本能,发展是终生的过程,发展具有层次性,人的发展具有多样性,人的全面发展首先是部分个体的全面发展。“学困生”是一个可发展、可造就的“活动人”,是一个可开采、可挖掘的资源人。

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困生的实质是学习个体自信心的缺乏与自我概念的消极,因此学困生的教育过程就是树立信心的过程。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的智能具有多元性,某一智能的高度发展,是对人的才智的一种发现和提升,而对于自身不太发达的某一智能,可以通过后天的开发使其得到发展。

叶澜教授的教育生命性理念。认为教育是一项直面生命和提高生命价值的事业。我们的学生正处在生命成长最快、最富有学习可能、也是最需要学习的重要时期,处于个性发展、形成的重要时期。这一阶段的教育影响,将远远超出本阶段而延续到终身。我们的心目中不仅要有人,而且要有整体的人,要处处从发展、成长的角度去关注人,去做好自己的教育工作。

郭思乐教授生本教育观。认为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积极参与教育教学过程。

1、霍华德〃加德纳《多元智能》 新华出版社1999年版

2、华国栋《差异教学论》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研究的预期目标】

1、通过本项研究,转变观念,改善师生关系,形成良好的校园氛围,努力让学校成为充满生命活力的园地,让学校成为充满幸福的精神家园,让学校中的每一个生命都精彩。

2、通过本项研究,培养学困生健康积极的心理,激发对学习的兴趣,初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基本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

3、通过本项研究,努力探索出一些在理论指导下具有实践意义的促进小学学困生有效发展的主要对策、途径与措施。

4、通过本项研究,建立小学学困生发展性的多元评价方案。

【研究的阶段】

1、准备阶段:(2007年10月至2007年11月)收集有关资料、进行系统学习;制定研究计划,形成实施方案;通过调查问卷,对“学困生”的内涵及特征作出界定,对其成因进行分析,制定出促进其有效发展的具体措施。

2、实施阶段:(2007年11月至2009年7月)实施研究方案,在实施过程中不断改进调整方案,召开两次教师及学困生的座谈会,对促进其有效发展的具体措施进行科学、客观的验证。

3、结题阶段:(2009年8月至2009年11月)检测研究成效,作出定性、定量分析,撰写课题结题报告,专家鉴定,召开课题研究成果现场会,摄写课题研究资料集。

【研究的保障】

1、研究组织机构的保证:建立学校课题组。学校课题组成员曾参与的省级课题《培养小学生创新能力的研究》荣获省一等奖,组员大多富有实践研究能力和经验,较好地具备了课题研究所必须的业务水平、健康水平、年龄,知识结构合理,实践操作能力强,教学业务水平高,成员具备双专科、本科等学历水平。

4所有成员均为学校教学骨干,是一支具有研究能力、结构合理、并具有敬业精神、素质良好,更有创新精神的研究成员队伍。同时,除了课题组正式成员外,我们还邀请了市教科所有关领导、专家做我们的学术顾问,邀请他们定期指导,帮助我校开展教科研工作。学校形成一个自上而下、民主开放、管理严密的组织机构,确保整个课题研究工作的顺利展开。

2、仪器设备、图书资料及软件的保证: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浪潮滚滚而来的时候,我们已经意识到科研兴校是每个学校立于不败之地的一项基本工作,所以,我校将在经费上予以充分的保证,用于学校教科研的经费都会尽量满足,保障课题研究工作顺利有序地进行。

3、时间保证

本课题组争取在三年内完成课题。具体时间安排如下:

(1)每月有一次组内交流。

(2)每年有一次校内交流。

4、研究手段

(1)、经验总结法。

课题组成员认真总结过去的成功做法,收集资料及有关数据进行分析,把经验上升到理性的认识。

(2)、行动研究。

在整个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采用了行动研究的方式。采取边研究、边总结,边实践、边研究、边修正,边研究、边推广,使整个研究成为研究培训、学习提高相结合的过程。教师在实践中探索,教师也在研究中进步。

【研究组成员及其分工】

第四篇:学困生转化的策略研究

学困生转化的策略研究

关键字:学困生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

在任何一个正常的班级中,所包含的学生的素质是有差别的,通常,我们会根据他们的学习能力的强弱分成三种层次:优等生、中等生和学困生。学困生在班集体中所占比例虽小,但影响甚大,对这些学生若不及时教育或方法欠佳,会影响到整个班集体,影响正常的教育工作,甚至还给学校、家庭、社会带来许多不良后果。因此,如何转化学困生是班主任必须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下面我结合自己的工作体验,对学困生形成的原因和教育转化的方法做一些剖析:

一、学困生形成的原因:

1.学困生形成的外因

①社会上的种种不良诱惑,如今是开放时代,电影、电视、图书、杂志五花八门,诸多的“少儿不宜”已渐渐溶入他们幼小的心灵。信息时代的飞速发展,使得以网络为平台的交流更为迅速和方便,学生在获取信息的同时,一些不良的思想和文化也对他们进行着渗透。加之网络游戏的出现,更加增强了他们的好奇心。网上游戏将孩子们带入了一个虚无缥缈的模拟世界。一旦某个孩子玩上瘾是很难丢开了

②目前社会上出现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思想及各种社会丑恶现象给青年学生的成长带来了许多消极作用。

③受家庭教育的影响,有的家长“望子成龙”心切,但教育方法简单粗暴,当学生考分低或有些地方不满意时,轻则恶语中伤,重则拳脚相加,身体与心灵的创伤极易使学生自信心丧失,甚至自暴自弃。还有些家庭的教育和监管能力差,缺乏对孩子思想品质方面的教育、挫折教育和磨难教育。

④学校教育方面,以分数为标准,将分数低的学生放在教室的后面或旁边置之不理,上课也从不提问题。不顾及他们的听课效果。长此以往,这部分学生一直笼罩在失败和被忽略的阴影之中,严重地影响了学生的健康发展,损伤了他们的健全人格,摧毁了孩子的自信心。有的老师以分数为标准,经常表扬那些成绩考得好的学生,成绩差的学生被作为参照物提出来加以批评,甚至说出:“你不行”,这样的评价,严重挫伤了孩子的自尊心,使他们对学校、对老师产生了恐惧感。教师中出现的不负责任、教育方法不当、对学生漠视甚至粗暴等行为无意中强化了学生的不良行为;师生关系对立,造成了一些学生产生报复心理和报复行为。

二、学困生形成的内因

心理障碍及心理发展的不足是形成学困生的内因。如有的学生缺乏对行为的控制与认识,单凭主观上的欲望、好奇而行事;有的学生本身性格有缺陷,逆反心理严重,存在对立情绪,不听管教;有的学生由于先天或后天因素而智力低下,难以达到正常学生的水平等。

作为学生,谁都不愿意成为学困生;而作为老师,谁也都不愿意

自己的班级存在学困生。因此,转化学困生是我们老师与学困生本人乃至家长的共同心愿!

如何转化学困生呢?为此,我专门进行了关于转化学困生的研究。

转化学困生要以学校教育为主导,班级教育为主体,班级教育和家庭教育相结合,以社会教育为保证,形成学困生转化网络体系。

一、在班级形成学困生转化的良好氛围。

班级管理不善是形成学困生不可忽视的原因之一。这一因素造成了他们学习成绩不良,经常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冷落,在集体中受到排斥,自尊心受到伤害,学习缺乏主动性。因此,转化学困生要营造团结、友爱、积极向上的班集体,使他们感到班集体的温暖,同学的可爱,老师的关怀,让学困生感受到爱的温暖,逐渐改变孤僻、自私、任性的坏习惯,养成热爱学习、关心他人的好习惯,要让爱成为学困生走出“困境”的动力。

二、尊重学困生,做好其思想工作,帮助其建立起自信是转化工作的重要任务。

根据调查了解,作为学困生,他们的内心深处已经很没自信,相当一部分学困生还会出现自卑心理和逆反心理。他们的心里认为老师不喜欢他们,家长不喜欢他们,同学看不起他们,连他们自己也讨厌自己。在这种阴影下,尽管他们还尚存一丝的上进心,也会无法对抗强烈的厌学情绪,也就无法对学习产生兴趣。厌学情绪会吞噬他们的学习热情,最终导致恶性循环。于是学困生更难走出学困生的泥泞。

学困生比优等生更需要得到尊重,也要求要有更坚强的意志力与承受能力。要想使其提高学习能力,必须先扫除他们的心理障碍,让他们在轻松的心境下恢复自信,自觉自愿地进行追赶任务。

三、运用合理的指导方法,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因才施教是我们教师进行教育教学工作永远有效的教学方法。对于学困生,在教法上更要讲究。在进行教学时,在学困生身上要花更多的时间与心思。在课堂上,讲课速度与深度要照顾到各个层次的学生。尤其是学困生。他们的接受能力较差,反应速度较慢,要给他们留出一定的空间。在备课时要给学困生准备适合他们能力的习题。在批改作业时尤其要细心,最好较多的面批和一对一地进行作业评讲。课后多作辅导。设计更多的激发学习兴趣的课题活动。

四、班级教育和家庭教育相结合。

随着现代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家庭生活的不断改善,家长望子成龙心切,不顾孩子自身的特点、因素,常常施压,一味追求孩子考出高分,久而久之造成孩子畏学,进而出现一系列的不良行为习惯。因此,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学困生转化的又一重要因素。为加强班级管理,有效转化学困生,建立学生转化跟踪制,积极与家长联系,取得家长的支持,将进步和存在的问题载入跟踪档案中。

有人称学困生为“潜能生”,他们也有特长和闪光点。教师要克服急躁情绪,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言:“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中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学困生的转化并非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这需要我们以满腔的热忱、鼓励、帮助他们自我转化,用爱架

起心灵之间沟通的桥梁,愿我们的学困生转化工作大有成效!

第五篇:小学数学学困生及其转化策略研究

“小学数学学困生及其转化策略研究”

研 究 方 案

一、课题的现实背景、意义和问题的提出

教育可以研究,行为可以重复,但人的生命不可能重来,童年的时光是一生中最宝贵的岁月。所有教育行为都要以尊重生命,关爱个体为根本立足点与出发点,以教育者特有的良心与责任,对受教育者进行深切的人文关怀。“让每一个生命都精彩”应成为当下教育追求的境界。

“学困生”问题是每个班级普遍存在的问题,一般认为这类学生大约占全部学龄儿童的8%—10%,如此庞大的一个群体,成为困扰教育界的一个难题。就我校来说,学生大多来自普通家庭,有经商、打工、生活困难、家庭离异等较为复杂的家庭环境,相当一部分家长由于忙于生计而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习,也有部分家长思想不重视,再加上周边环境的影响,学生在学习习惯、学习方法以及学习动机等方面存在问题,学习效果不理想,学业滞后,从而出现厌学、畏学情绪。学困生的大量存在,一直制约着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研究其开发的方法和途径,是提高学校办学质量的重要手段,所以研究学困生的转化显得更为迫切。这就向我们提出了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来研究这一课题。本课题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提出的,它有如下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1、促进小学“学困生”有效发展的行动研究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课题,有利于建立教育新理念,树立正确的教育价值观、教育对象观。

2、通过此项研究,重构师生关系(特别是教师与学困生之间的关系),让学困生体验成功、找回自尊、重塑自信、充满阳光,有利于形成学校和谐的富有生命力的文化氛围,推进学校整体发展。

3、通过本项研究,探索出一些在理论指导下具有实践意义的促进小学数学学困生有效发展的主要对策、途径与措施,拟建立小学数学学困生发展性的多元评价方案,并具有实际的推广价值。

二、概念界定与文献分析

(一)概念界定

所为“数学学困生”,我们认为,是指数学学习能力、学习方法、心理水平、知识水平、情感意志等方面与同龄学生有一定距离的学生。它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伴随学生群体存在,往往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因而也是个动态的、发展的概念。学困生学习困难的原因大概有:自身身体素质、智力发展迟缓、家庭教育、家庭经济状况、家庭关系、社会环境、受教育的基础、学生自身心理素质等都是制约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的重要因素。教师要分清情况,区别对待,因材施教,有针对性的予以培养。“数学学困生”的转化,即是在数学学习上感到困难的学生,在一定形式的辅导下,学习上有了好的改变。

(二)文献分析

关于“学困生”转化,国内外有很多相关研究,比较典型的有:

1、德国教育家福禄倍尔曾说过:“只有对人和人的本性彻底的、充足的、透彻的认识,根据这种认识,加以勤恳的探索,自然地得出有关爱护和教育所必须的其他一切知识以后,才能使真正的教育开花结果,欣欣向荣。”这段话深刻地告诉我们:要调动“学困生”奋发向上的积极性,必须优化“学困生”的心理,使他们消除厌学的思想,才能取得成功。

2、美国的瓦恩布雷纳所著的《学习困难学生的教学策略》,在阐述理论的基础上提供了众多操作性极强的教学策略与方法,从备课、上课到评价,从语言教学到各科教学,从学生的认知发展到情感、个性的发展,从教师的日常教学到与家长的联系等等,贯穿了整个教学过程,关心“学困生”的教师都能从中根据各自的工作性质找到适宜的工作方法。

3、大量的研究表明:“学困生”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客观上存在:学习基础差;家庭原因;学校周边环境;班风校风;教师本身的影响等。主观上讲有: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上进心;自卑心理严重,缺乏自信心;学习方法、策略运用不当;依赖心理强、逆反心理严重、学习习惯差等。在“学困生”的界定、学困生的特点、类型、学困成因及诊断等方面也取得不少研究成果,但在如何帮助“学困生”开发自身的潜能,让他们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得到和谐、有效的转化,提高学习效果等方面,尚待深入的研究,而这正是本课题研究的重要内容。

三、研究的思路:研究的目标、内容、方法和对象

(一)研究的目标

转化学困生是指学校教育从教学内容到方法,从课内到课外,从评价到督导构建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为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兴趣、爱好和特长创造条件,让学生的个性在自由自主的空间内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从而使具有不同个性品质和潜能的学生都能成长为不同规格、不同层次的社会栋梁之材。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以及新的“课程标准”,对21世纪初的课堂教学新的要求是——为了每位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目前,我校教学中的问题依然十分突出,学生没能得到很正常的发展。从学生学习情况来看,两极分化严重;多数班级随着年级的增加累积的学困生越多。怎样才能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能有效,更能注重个性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困生得到和谐发展呢?我们认为:掌握和运用转化学困生教育策略,这样可以使我们的学困生充分认识自我,重立学习的自信心,抬起头来做人。

我校属于农村小学,学困生大多来自附近农村,家庭教育非常落后,同时由于学生间智力发展客观上存在的差异,学习方法及投入的精力各异,同一教学班内就出现了不同层次的学生,数学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达到25%左右。这种现状制约了教学质量的大面积提高,影响了义务教育的整体水平,也有悖于素质教育的精神。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加强对学困生的教育,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我们在教学中也发现只对学困生进行课下辅导、补课,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学困生无论在课堂教学中的听、说、写、算等方面,还是在其它非学习能力方面都有其相对的特长,我们应给每个学生一个发展个性的空间,激发自觉主动学习的动机,变“服从命令型”为“自主发展型”,使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那么,我们一定能帮助那些不同个性、不同层次的学生树立自信心,帮助他们找回自身的价值,使不同水平的学生得到不同的提高。

我们应充分挖掘和开发学困生在身心发展上的潜能,调动一切可调动的因素,寻找、发现、猎取学困生的点滴闪光点,去表扬、激励他们,让他们发现自信,建立自信,看到希望,使学困生由“让我学”转为“我要学”,把接受新知识,完善自我变成一种主动的需求,最终实现学困生的转化。

(二)课题研究内容

1、良好的师生关系的研究;

学困生转化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特别需要老师有信心、恒心和爱心。积极创设良好的师生关系。

2、因材施教的应用;

为了实施科学文化素质教育,提高教学效益,考虑到学困生客观上存在较大的个性差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这里包括从近期学习目标、认真听课、独立完成作业入手,一步一个脚印,循序渐进,并及时反馈信息,了解他学习目标的完成情况,查清主要症结,对症下药,避免再次分化。对于学习主动、积极进步的表现应有不失时机的加以鼓励,让他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从而促进学困生转化。

3、学习兴趣与自信心的培养的研究;

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份。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一种宝贵的心理因素,在这种情绪下,大脑异常活跃、神经细胞处于兴奋状态,必然会提高学习效率,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

对于学困生来说,教师更应该加强学法指导。当他在学习中遭受挫折和失败时,需要老师耐心的心理疏导和方法点拔,“开小灶”进行知识上的查漏补缺;当他在学习上或行为中出现“闪光点”时,哪怕是课堂上专心听讲,我们都应及时给予鼓励和表扬,可以让他体会到信赖、满意、亲切的情感,从而树立他的学习信心,以满腔热情投身到学习中来,增强向优生转化的勇气。

4、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的研究;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将动手动脑相结合,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变紧张压抑的被动接受为轻松愉快的主动学习,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投身到教学过程中来。

5、家庭教育和社会文化对学困生的影响的研究;

家庭教育是学生的启蒙教育,对学生的前期思想起着重要的影响。良好的家庭气氛和健康的社会文化可以给学生一个良好的生活、学习环境,使学生从小远离不良风气的侵袭。

(三)研究方法和对象

(1)个案研究法主要是通过对一些学困生的跟踪分析,摸清他们学习困难的成因及转化效果,为我们的研究提供最直接的材料。

(2)动态管理法实验前,为每个学困生建立个人档案,内容包括学困生个人资料、家庭情况、实验前测验诊断分数、综合诊断结果及归因、教师转化工作跟踪记录、学习成绩记录表。要求教师根据学困生个案情况随时调控自己的方法和行为,并对产生的效果做好记录。

(3)文献研究法在学困生的转化研究中,查阅有关理论书籍,报刊杂志,专家研究资料等引申出自己的研究结论。

(4)经验总结法 课题组成员不断实践,不断修正,不断完善转化方法,认真总结过去的成功做法,收集资料及有关数据进行分析,把经验上升到理性的认识。

2、研究对象:本校四—五年级学生:

四、研究实施:具体举措、人员分工

课题研究的步骤

1、准备阶段:(2010年4月——2010年7月)

(1)学习有关理论,撰写课题研究方案。

(2)针对“学困生的数量、学习状况、心理特征、家庭背景、成因等”情况进行全面调查,撰写调查报告。

2、实施阶段:(2010年8月——2011年10月)

(1)落实课题实施方案,开展针对性的研究活动。

(2)探索并阶段性总结转化学困生策略。

3、总结阶段(2011年12月)

(1)收集、整理课题研究材料,分析、归纳撰写结题报告。

(2)成果交流与推广。

课题组成员及其分工

五、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

1、观察记录以及跟踪记录表

2、小学数学学困生转化策略的案例。

3、小学数学学困生转化策略的论文。

4、结题报告。

5、学生实绩展览。

小学中年级学困生转化的策略研究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