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5号文库
教师招聘面试教案之美术专业+画苹果(定稿)范文合集
编辑:夜色微凉 识别码:24-1114923 15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8-24 02:38:22 来源:网络

第一篇:教师招聘面试教案之美术专业+画苹果(定稿)

《调子素描——画苹果》

说课稿

调子素描—《画苹果》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是1号说课者。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调子素描——《画苹果》。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六个方面对本课进行分析。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出自广西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全国幼儿师范教育教科书《鉴赏与造型》第二单元第三课,用时两课时。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素描几何体的画法,掌握了一定的素描绘画基础和理论知识。同时为后面学习人物素描打下基础,因此它在前后知识的联系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地位。

二、教学目标

根据本课教材的特点,结合学情,我制订了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调子素描理论知识及作画的步骤。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细致观察、深入分析的良好习惯。提升审美感受和艺术修养。

三、教学重难点

依据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三大面”、“五调子”的表现方法。

教学难点:如何塑造苹果的三维立体关系。

四、教学方法

1、讲授法:向学生讲解理论知识。

2、示范法:边示范边讲解让学生更加直观的学习作画步骤。

3、观察法:观察教师示范,进行思考探究。

4、练习法:在实践中掌握知识与技能。

五、教学过程(下面我重点来说一说我的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兴趣是学习美术的动力之一。”一上课,我首先变个小魔术,第一张纸上画着一个平面的简笔画苹果,第二张纸上画着一个立体的调子素描苹果,形成从平面到立体的强烈对比,问学生想知道立体的苹果是怎么画出来的吗?激发学生兴趣,引出新课。

2、讲授新课。

(1)首先进行结构分析:在这一环节当中我采用了实物教学,我手拿苹果,引导学生观察苹果球体、苹果窝、苹果梗的结构。并讲解苹果结构线的转折变化和透视变化。边讲解边在黑板上演示,在演示过程中强调物体的结构特征和比例,透视变化的近大远小,近实远虚以及宁方勿圆等调子素描理论知识。在这个过程中达到了理论和实践的相统一。

(2)下面是明暗分析:在这一环节,我主要采取示范讲解法,我先画出苹果的轮廓,确定光源,用不同颜色的粉笔圈出三大面即黑面、白面、灰面。(贴)并讲解为什么会出现这三大面?让学生正确认识黑白灰的关系。再在黑板上画出一个苹果的轮廓,用不同颜色的粉笔分别圈出五调子即高光、灰面、明暗交界线、反光、投影。(贴)并讲解五调子是如何产生的,以及与三大面的关系,这样与前面知识相结合,更有助于学生理解调子素描。此处解决了教学重点。

(3)最后,针对结构和明暗的知识通过PPT演示进行更细致更深入的分析。主要分析:

①明暗交界线到亮面和到暗面的过渡变化。②物体的前后虚实变化。

③暗面和亮面要统一在一个色调里。

④整体颜色的深浅进行排序,以更好的表现苹果的质感。通过以上分析,使学生真正理解结构和明暗得关系,在学生头脑中建立三维立体的素描效果图,从而解决教学难点。

(4)接下来我为学生进行完整示范,边示范边讲解作画步骤,(贴连环画)并强调每一步的注意事项。完成示范后为防止学生遗忘,方便学生参考练习,我将作画步骤及注意事项用PPT进行文字展示。

(5)下面进入学生练习环节。学生练习,教师巡回指导。在指导过程中及时表扬学生优点,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自信心。帮助学生改正缺点。最后整理学生们的共同问题,整体示范讲解。

(6)作品展示

学生作画完毕之后,进行作品展示并点评,首先让学生互评,取长补短。之后老师补充点评,进行总结。评比出谁的作品立体感最强烈,给予表扬鼓励。

(7)最后是布置作业。要求大家课后注意观察并思考苹果在切开和摆放角度不同时,如何用调子素描的形式表现出来。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认知规律,主要采用演示法和练习法,理论联系实际。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完成教学任务。培养学生细致观察,深入分析的良好习惯,在实践练习中培养了学生的耐心,为未来职业打下良好的基础。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氛围中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在展示过程中发现部分同学线条排列不够整齐,下次上课需要多加提醒。

我的说课到此完毕,不足之处请评委老师批评指正,谢谢!

第二篇:202_安徽教师招聘考试培训资料之美术专业

202_安徽教师招聘考试培训资料之美术专业

19世纪新古典主义知识点汇总

根据历年教师招聘考试汇总的考题来看,发现会有一些经常考到的知识点,所以明尚讲师特意为大家准备了关于19世纪新古典主义知识点,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深入了解本节内容,直击重点内容。

一、新古典主义特点

新古典主义兴盛于18世纪中期,19世纪上半期发展到了顶峰。“新古典主义”的“新”在于借用古代英雄主义题材和表现形式,描绘现实斗争中的重大事件和英雄人物,紧密配合现实斗争直接为资产阶级夺取政权和巩固政权服务,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倾向。因此,新古典主义又称为革命古典主义、它遵循古典法则,选择严肃的主题,追求塑造的完美,坚持严格的素描和明朗的轮廓线,极力减弱绘画的色彩要素。

二、代表人物及作品

古典主义杰出的代表画家就是大卫和安格尔。

大卫,他的绘画作有歌颂古代英雄主义的力作《荷加斯兄弟宣誓》《苏格拉底之死》《马拉之死》,此外还有《加冕式》《萨宾妇女》等作品。

《荷加斯兄弟宣誓》这幅作品描绘的是1804年1月2日,拿破仑在巴黎圣母院举行加冕仪式。画家真实的记录了当时的情景和这个历史性的时刻。场面恢宏,具有情节性,色彩华丽辉煌,背景中庄重、挺拔的建筑体现了古典主义的传统。

《苏格拉底之死》描绘了一个罗马历史故事。画面描绘荷加斯三兄弟接过父亲手中的宝剑,代表他们国家准备出征。画面右下角是他们的母亲、妻子和妹妹,为他们亲人生死未卜而伤心。作者想要表达在国家荣誉面前,个人利益要服从国家意志。安格尔,他的绘画侧重东方华丽的唯美倾向,在形式技巧方面有很高成就,他很善于观察,对形体的追求以现实为基础,同时也进行了一定的夸张。代表作品有《泉》《大宫女》《土耳其浴室》,素描《小提琴家帕克尼尼》。

除了这俩代表人物以外,还有格罗,大卫称在历史画方面格罗没有对手,代表作品《雅法城的黑疫病人》。最后一位具有代表性的画家是盖兰,代表作品《赛克斯图斯归来》

三、作品分析 《荷加斯兄弟宣誓》

【背景】19世纪法国,继承了学院派和古典主义的新古典主义兴起,大卫是法国伟大的画家,也是具有浓烈时代感的新古典主义代表。

【画面内容】描绘了荷加斯三兄弟出征前向代表罗马王的父亲老荷加斯宣誓效忠祖国,场面十分庄严。老荷加斯身披红袍,占据画面中心,向儿子们递出三把利剑,他的前方是坚毅而果敢的青年战士们。在老荷加斯身后,女人们陷入了极大的悲痛中,她们毫无生气地瘫坐着,绝望无奈。

【艺术特色】发生时的厅室像一个舞台场景,这是一个关闭的没有深度的空间,空间的背景也没有什么装饰物。三座多利亚式的拱门隔开了三组主要人物:三兄弟、父亲、女人们。画家为了强调这个瞬间情节,着重加强了人物的形象表现力,集中刻画荷加斯三兄弟的强健体魄、坚毅面貌、宽大步伐和伸向前方的手势,鲜明地揭示了三兄弟的英勇气概。女人们的情态更加烘托出画面的悲壮气氛。

【整体评价】当时法国大革命已爆发,经受了大革命洗礼的巴黎人马上被画中的爱国精神所感动,他们把这幅画看作一面旗帜,一个废除旧制度、誓死保卫共和国的象征。

以上就是19世纪新古典主义知识点汇总,更多教师招聘美术学科备考资料,可查看明尚教育官网或加微信***

第三篇:教师招聘考试:面试教案材料之初中化学

辽宁中公教育:http://ln.offcn.com

教师招聘考试:面试教案材料之初中化学

相关推荐:教师招聘考试题库 辽宁教师招聘公告信息

一定条件下可以变成水蒸气和冰、炎热的夏天食物易腐败、燃料能燃烧、钢铁制品在潮湿的环境会慢慢生锈等。认识物质的性质及其变化的特点,掌握其规律,对于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是至关重要的。现在我们就来学习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板书]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许多化学概念、化学基础知识都是通过实验形成的,因此必须学会观察实验的方法。下面请大家观察几个演示物质变化的实验,主要观察变化前后物质的颜色、状态,列表记录。演示[实验1-1] 水沸腾,有大量水蒸气冒出,玻璃片上有小水滴附着。演示[实验1-2] 首先展示胆矾晶体 蓝色块状固体研碎后成为蓝色粉末[提问] 实验1、2有什么共同特征? 变化过程中只是形状或状态发生了变化,没有其他物质生成,像这种变化叫做物理变化。

[板书]

一、物质的变化物理变化

1.概念: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物理变化。

2.特征:没有其他物质生成,只是形状、状态(气态、液体、固体)的变化。演示[实验1-3] 由学生描述并记录实验现象两支试管都形成蓝色溶液,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后立即生成蓝色沉淀。这里的蓝色沉淀是氢氧化铜。这个过程是胆矾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作用生成了新的物质氢氧化铜。演示[实验1-4]由学生描述并记录实验现象加入盐酸后立即有气泡产生,石灰石逐渐变小。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摸一下试管感觉到发热。[提问]实验3、4有什么共同特征?这两个变化都有新的物质生成,这种变化叫做化学变化。我们日常看到木材燃烧,铁生锈等都是化学变化。在化学变化过程中除生成其他物质外,还伴随发生一些现象,如放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等。这些现象常常可以帮助我们判断有没有化学变化发生。

[板书]

二、化学变化

1.概念: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又叫化学反应)2.特征:①有新物质生成,常表现为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②常伴随能量变化,常表现为吸热、放热、发光等。[讨论] 判断一个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应依据什么? [练习]口答课本第10页1、2。

[引入]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物质的性质。我们将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

[板书]

二、物质的性质

(一)化学性质 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

辽宁中公教育:http://ln.offcn.com

[讲解] 例如,我们刚刚做的实验3、4中,胆矾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有氢氧化铜蓝色沉淀生成,石灰石与盐酸反应有二氧化碳气体生成。这里物质表现出的性质都是化学性质。请同学们举一些日常生活中物质的化学性质的例子。蜡烛(纸张、木材等)能燃烧;铁在潮湿的空气里易生锈,在干燥的空气里难生锈;

[小结] 化学变化和化学性质的联系在叙述物质的性质时,往往有下列字:能、会、可以、易、难等。例如:(1)木柴燃烧-化学变化 木柴能燃烧-化学性质(2)铁生锈--化学变化 铁(在潮湿的空气里)易生锈--化学性质 铁(在干燥的空气里)难生锈--化学性质(3)胆矾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化学变化

胆矾溶液可以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化学性质[过渡] 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

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物理性质。[板书]

(二)物理性质

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物理性质

[讲解] 这里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有两层含义:一是不需要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一是在物理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例如,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密度等都属于物质的物理性质。下面我们就几个重要的物理性质作一简单介绍

[板书] 1.熔点我们知道,当温度升高时,固态的冰会变成液态的水。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叫做熔化,物质的熔化温度叫做熔点;

[板书] 2.沸点把水加热到一定温度时,水就会沸腾。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做沸点。物质的沸点随着大气压强的增大而升高。[板书]

3、密度两块体积相同的铁块和铝块,有经验的人只要用手分别“掂量”一下,就可以鉴别出哪是铁,哪是铝。这是由于体积相同的铁块和铝块,它们的质量是不相等的。我们把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演示[实验1-5] [讨论与交流]氧气和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

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我们不仅要掌握这些概念,更重要的是要分清哪是物理变化,哪是化学变化,这就需要我们抓住两者的本质区别,多做一些练习。布置作业:习题1、2、3、4、5 [练习]口答课本第10页1、2。

[引入]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物质的性质。我们将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

[板书]

二、物质的性质

(一)化学性质 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

辽宁中公教育:http://ln.offcn.com

[讲解] 例如,我们刚刚做的实验3、4中,胆矾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有氢氧化铜蓝色沉淀生成,石灰石与盐酸反应有二氧化碳气体生成。这里物质表现出的性质都是化学性质。请同学们举一些日常生活中物质的化学性质的例子。蜡烛(纸张、木材等)能燃烧;铁在潮湿的空气里易生锈,在干燥的空气里难生锈;

[小结] 化学变化和化学性质的联系在叙述物质的性质时,往往有下列字:能、会、可以、易、难等。例如:(1)木柴燃烧-化学变化 木柴能燃烧-化学性质(2)铁生锈--化学变化 铁(在潮湿的空气里)易生锈--化学性质 铁(在干燥的空气里)难生锈--化学性质(3)胆矾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化学变化

胆矾溶液可以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化学性质[过渡] 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

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物理性质。[板书]

(二)物理性质

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物理性质

[讲解] 这里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有两层含义:一是不需要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一是在物理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例如,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密度等都属于物质的物理性质。下面我们就几个重要的物理性质作一简单介绍

[板书] 1.熔点我们知道,当温度升高时,固态的冰会变成液态的水。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叫做熔化,物质的熔化温度叫做熔点;

[板书] 2.沸点把水加热到一定温度时,水就会沸腾。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做沸点。物质的沸点随着大气压强的增大而升高。[板书]

3、密度两块体积相同的铁块和铝块,有经验的人只要用手分别“掂量”一下,就可以鉴别出哪是铁,哪是铝。这是由于体积相同的铁块和铝块,它们的质量是不相等的。我们把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演示[实验1-5] [讨论与交流]氧气和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

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我们不仅要掌握这些概念,更重要的是要分清哪是物理变化,哪是化学变化,这就需要我们抓住两者的本质区别,多做一些练习。布置作业:习题1、2、3、4、5

辽宁中公教育:http://ln.offcn.com

202_辽宁教师招聘考试公告汇总

http://ln.zgjsks.com/html/202_/ggxx_0806/10526.html

第四篇:教师招聘考试:面试教案材料之初中历史

辽宁中公教育:http://ln.offcn.com

教师招聘考试:面试教案材料之初中历史

相关推荐:教师招聘考试题库 辽宁教师招聘公告信息 第3课 新中国的内政与外交 一课程标准

知道1954年颁布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知道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内容,简述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的史实。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了解1954年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及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意义,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内容,知道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

简述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的史实,通过辩论,培养辩论能力和在日常生活学习中处理不同意见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联系社会主义制度,认识1954年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性质是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通过新中国前后外交状况变化的对比,认识新中国在外交方面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社会所产生的广泛而深远的影响。通过分析比较周恩来在万隆会议的外交政策,了解周总理高超的外交艺术,逐步培养用历史的眼光来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和对历史的理解

辽宁中公教育:http://ln.offcn.com

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1954年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学习,认识政治和经济是密切相关的,以法治国、从人治到法治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并且随着社会的进步而不断地完善。通过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万隆会议的学习,认识新中国的外交是以热爱和平而又不畏强暴的崭新面貌屹立在世界的东方,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和平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

(一)重点: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颁布及其意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万隆会议的史实。

(二)难点:如何采取有效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对宪法、原则、会议这些枯燥、理性的知识产生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四、教学准备

教师和学生共同搜集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的影视资料,制作有关课件。搜集整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新中国成立前后的外交状况和万隆会议的相关资料,模拟万隆会议辩论会。

五、教学方法

比较法、模拟场景法、讨论法、联系实际解决问题法、学生自主学习法、质疑法。

六、板书设计

第3课 新中国的内政与外交

辽宁中公教育:http://ln.offcn.com

一、新中国的内政:

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颁布,确立了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二、新中国的外交: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万隆会议

七、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新中国的内政

教师请学生们观看多媒体(或录像)播放的有关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制定通过的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纪录片片段。

学生观看录像,了解会议的大概内容,感受会场的气氛,提起学习兴趣。

教师提出相关的问题,学生通过快速抢答等形式,将从纪录片中所获得的信息说出来,如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的时间、地点,出席会议的主要领导人以及第一部宪法颁布的时间、名称等。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可以进一步质疑):大家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在1949年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什么没有马上

辽宁中公教育:http://ln.offcn.com

颁布宪法呢?

引导学生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处境,三大改造是否完成,国家正由新民民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等方面来思考回答。(注意不宜过多地解释,点到为止,避免难繁)

同时要学生明确:尽管没能马上颁布《宪法》,但通过了起临时宪法作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联系已有的知识,温故知新)

教师: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同学们已有了初步的了解,不过,大家一定还想做更深入的探讨,现在就请同学们打开思路,提出你们自己想进一步了解的问题来。

学生:思考后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发现问题后的成功感,培养主动探求知识的意识,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使课堂具有开放性)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自己所查阅的资料,同学之间互相回答所提出的问题,教师可参与其中,穿插引导,纠正错误等。(师生互动,共同探讨,同时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围绕课程标准进行问答,不能远离教学重点,并且要调控课堂秩序,把握时间)

在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看法的基础上,教师要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为什么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1954年宪法的颁布有什么意义”。(该问题学生难以理解,故做进一步的分析)

学生:可围绕分析社会主义有哪些基本特征,归纳分析《中华人民共

辽宁中公教育:http://ln.offcn.com

和国宪法》确立了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代表了人民的利益,是人民权利最重要的法律保障等。新中国的外交

教师:新中国成立后不但完善了社会主义法治,而且在外交上也取得了重大的成就。学习本目之前,老师先给同学们提出几个问题,然后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所搜集的资料一起来解决。教师屏幕展示问题:

1.新中国成立前的外交状况怎样??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背景是什么?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4.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有什么影响?

学生:(对于难以解决的问题,分组进行讨论,也可以提出自己想了解的问题。讨论后,小组代表发言。学生分小组时,应考虑学生的性格特点,进行适当的组合:如默默无闻型和社交型的分配在一起,厌学型和努力学习型的分配在一起,效果会好些,同时教师要积极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

关于新中国成立前的外交状况,通过学生介绍自己所搜集并整理好的资料,师生一起进行对比并得出结论:清朝的西太后,北洋政府的袁世凯,国民党的蒋介石,哪一个不是跪倒在地上办外交的呢?中国一百年来的外交史是一部屈辱的外交史。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迅速肃清了帝国主义的在华特权,把旧中国的屈辱外交一扫

辽宁中公教育:http://ln.offcn.com

而光。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年里,就有苏联等17个国家同我国建立了外交关系。(通过介绍和对比,学生深切感受到新中国在外交上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关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背景,可以从建国之初面临的国际环境和新中国开展外交工作的目的进行分析。

关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本内容,可利用竞赛等方式,使学生尽快掌握。(不能忽视重点知识的记忆和掌握)

关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有什么影响,学生可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万隆会议

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可模拟万隆会议场景,展开辩论。辩论会可由六名同学组成,其中一名同学做主持人,一名同学扮演周恩来,两名同学代表亚洲政府首脑,另两名同学代表非洲政府首脑。学生通过课前搜集、查阅的资料,根据万隆会议的主要内容举行小型辩论会,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自主探究学习能力和合作意识。辩论过程中,要求学生辩之有理,辩之有据,不要使用过激语言。辩论之后,教师可提出一些问题,主要围绕: 1.万隆会议是在什么情况下召开的?有哪些代表参加?

(学生要认识到万隆会议是战后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者参加,由亚非国家自己举行的国际会议)

2.在这次会议中,他们的共同愿望是什么?

3.在会议中为什么会出现矛盾?周恩来是怎样解决的?

辽宁中公教育:http://ln.offcn.com

4.周恩来创造性地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请问“同”指什么?“异”指什么?

(通过解答,学生在兴趣中将万隆会议的主要内容理顺出来,教师要注意引导和提炼)在解决了一系列万隆会议的知识点之后,教师可继续提出问题:你从周恩来身上能学到哪些优秀品质?

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从中体验周恩来的超群智慧和争取和平的勇气和胆识。学会在日常生活中处理不同意见的能力,从而不断地提高自我,完善自我。

教师:由于中国政府的不懈努力,我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新中国建立后,我国在外交上所取得的成就举不胜举。请同学们举出你所知道的事例来加以说明。学生:举例。可举出如:

1.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反映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实力。

2.中国申奥成功,说明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我国举办奥运会将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增进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交往,促进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

3.202_年7月第五届亚欧经济部长会议在大连召开,一方面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另一方面也促进了世界经济贸易的发展。(通过举例,联系现实,更能深刻体验到中国在国际地位上的不断提高。引导学生注意历史与现实社会的联系,关注现实中的热点问题,关注国家、人类和世界的命运,在互动交流中,增强自强自立、勤奋

辽宁中公教育:http://ln.offcn.com

学习和建设祖国的使命感)课堂小结

教师引导学生谈本课的收获和启示。教学评价

学生对自己的表现进行自评。

全班可以选出(屏幕显示)最佳合作小组奖、最佳发言奖、最佳搜集资料奖、最佳辩论奖等。对于所选结果教师要做好记录。课堂练习

教师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设计问题,达到巩固练习的目的。布置作业

202_辽宁教师招聘考试公告汇总

http://ln.zgjsks.com/html/202_/ggxx_0806/10526.html

第五篇:教师招聘考试:面试教案材料之初中历史

教师招聘考试:面试教案材料之初中历史

新中国的内政与外交 一课程标准

知道1954年颁布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知道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内容,简述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的史实。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了解1954年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及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意义,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内容,知道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

简述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的史实,通过辩论,培养辩论能力和在日常生活学习中处理不同意见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联系社会主义制度,认识1954年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性质是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通过新中国前后外交状况变化的对比,认识新中国在外交方面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社会所产生的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通过分析比较周恩来在万隆会议的外交政策,了解周总理高超的外交艺术,逐步培养用历史的眼光来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和对历史的理解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1954年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学习,认识政治和经济是密切相关的,以法治国、从人治到法治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并且随着社会的进步而不断地完善。通过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万隆会议的学习,认识新中国的外交是以热爱和平而又不畏强暴的崭新面貌屹立在世界的东方,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和平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

(一)重点: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颁布及其意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万隆会议的史实。

(二)难点:如何采取有效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对宪法、原则、会议这些枯燥、理性的知识产生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四、教学准备

教师和学生共同搜集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的影视资料,制作有关课件。搜集整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新中国成立前后的外交状况和万隆会议的相关资料,模拟万隆会议辩论会。

五、教学方法

比较法、模拟场景法、讨论法、联系实际解决问题法、学生自主学习法、质疑法。

六、板书设计 1.新中国的内政:

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颁布,确立了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2.新中国的外交: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万隆会议

七、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新中国的内政

教师请学生们观看多媒体(或录像)播放的有关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制定通过的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纪录片片段。

学生观看录像,了解会议的大概内容,感受会场的气氛,提起学习兴趣。教师提出相关的问题,学生通过快速抢答等形式,将从纪录片中所获得的信息说出来,如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的时间、地点,出席会议的主要领导人以及第一部宪法颁布的时间、名称等。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可以进一步质疑):大家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在1949年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什么没有马上颁布宪法呢?

引导学生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处境,三大改造是否完成,国家正由新民民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等方面来思考回答。(注意不宜过多地解释,点到为止,避免难繁)

同时要学生明确:尽管没能马上颁布《宪法》,但通过了起临时宪法作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联系已有的知识,温故知新)

教师: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同学们已有了初步的了解,不过,大家一定还想做更深入的探讨,现在就请同学们打开思路,提出你们自己想进一步了解的问题来。

学生:思考后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发现问题后的成功感,培养主动探求知识的意识,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使课堂具有开放性)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自己所查阅的资料,同学之间互相回答所提出的问题,教师可参与其中,穿插引导,纠正错误等。(师生互动,共同探讨,同时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围绕课程标准进行问答,不能远离教学重点,并且要调控课堂秩序,把握时间)

在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看法的基础上,教师要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为什么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1954年宪法的颁布有什么意义”。(该问题学生难以理解,故做进一步的分析)

学生:可围绕分析社会主义有哪些基本特征,归纳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了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代表了人民的利益,是人民权利最重要的法律保障等。

新中国的外交

教师:新中国成立后不但完善了社会主义法治,而且在外交上也取得了重大的成就。学习本目之前,老师先给同学们提出几个问题,然后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所搜集的资料一起来解决。

教师屏幕展示问题:

1.新中国成立前的外交状况怎样??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背景是什么?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4.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有什么影响?

学生:(对于难以解决的问题,分组进行讨论,也可以提出自己想了解的问题。讨论后,小组代表发言。学生分小组时,应考虑学生的性格特点,进行适当的组合:如默默无闻型和社交型的分配在一起,厌学型和努力学习型的分配在一起,效果会好些,同时教师要积极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

关于新中国成立前的外交状况,通过学生介绍自己所搜集并整理好的资料,师生一起进行对比并得出结论:清朝的西太后,北洋政府的袁世凯,国民党的蒋介石,哪一个不是跪倒在地上办外交的呢?中国一百年来的外交史是一部屈辱的外交史。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迅速肃清了帝国主义的在华特权,把旧中国的屈辱外交一扫而光。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年里,就有苏联等17个国家同我国建立了外交关系。(通过介绍和对比,学生深切感受到新中国在外交上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关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背景,可以从建国之初面临的国际环境和新中国开展外交工作的目的进行分析。

关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本内容,可利用竞赛等方式,使学生尽快掌握。(不能忽视重点知识的记忆和掌握)

关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有什么影响,学生可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万隆会议

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可模拟万隆会议场景,展开辩论。

辩论会可由六名同学组成,其中一名同学做主持人,一名同学扮演周恩来,两名同学代表亚洲政府首脑,另两名同学代表非洲政府首脑。

学生通过课前搜集、查阅的资料,根据万隆会议的主要内容举行小型辩论会,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自主探究学习能力和合作意识。

辩论过程中,要求学生辩之有理,辩之有据,不要使用过激语言。辩论之后,教师可提出一些问题,主要围绕:

1.万隆会议是在什么情况下召开的?有哪些代表参加?

(学生要认识到万隆会议是战后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者参加,由亚非国家自己举行的国际会议)

2.在这次会议中,他们的共同愿望是什么?

3.在会议中为什么会出现矛盾?周恩来是怎样解决的?

4.周恩来创造性地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请问“同”指什么?“异”指什么?

(通过解答,学生在兴趣中将万隆会议的主要内容理顺出来,教师要注意引导和提炼)在解决了一系列万隆会议的知识点之后,教师可继续提出问题:你从周恩来身上能学到哪些优秀品质?

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从中体验周恩来的超群智慧和争取和平的勇气和胆识。学会在日常生活中处理不同意见的能力,从而不断地提高自我,完善自我。

教师:由于中国政府的不懈努力,我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新中国建立后,我国在外交上所取得的成就举不胜举。请同学们举出你所知道的事例来加以说明。

学生:举例。可举出如:

1.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反映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实力。

2.中国申奥成功,说明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我国举办奥运会将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增进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交往,促进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

3.202_年7月第五届亚欧经济部长会议在大连召开,一方面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另一方面也促进了世界经济贸易的发展。

(通过举例,联系现实,更能深刻体验到中国在国际地位上的不断提高。引导学生注意历史与现实社会的联系,关注现实中的热点问题,关注国家、人类和世界的命运,在互动交流中,增强自强自立、勤奋学习和建设祖国的使命感)

课堂小结

教师引导学生谈本课的收获和启示。教学评价

学生对自己的表现进行自评。

全班可以选出(屏幕显示)最佳合作小组奖、最佳发言奖、最佳搜集资料奖、最佳辩论奖等。

对于所选结果教师要做好记录。课堂练习

教师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设计问题,达到巩固练习的目的。布置作业

教师招聘面试教案之美术专业+画苹果(定稿)范文合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