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5号文库
2018-2019学年人教版高三历史考点练习试卷考点17:解放战争
编辑:梦里花开 识别码:24-632851 15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08-13 04:24:17 来源:网络

第一篇:2018-2019学年人教版高三历史考点练习试卷考点17:解放战争

考点 17 解放战争

一、选择题:(共20题,共50分。)

1、费正清在《观察中国》中写道:“中国的革命正是由这样两种梦想推动着:一是爱国主义者想看到一个新中国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二是提高处于社会底层的农民的地位,消除古代旧有的阶级的社会差别。”中国近代最接近这两个梦想实现是在()A.国民革命时期 B.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2、1948年底,著名的建筑学大师梁思成先生曾写信给中共中央,提出要尽可能地保护中华民族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如故宫、颐和园、雍和宫等。据所学知识判断,当时国共之间正在进行的与之有直接关系的战役是()

A.辽沈战役 B.平津战役 C.淮海战役 D.渡江战役 3、1946年10月10日,梁漱溟(著名爱国民主人士)到上海去见周恩来,促其回南京继续和谈。次日梁返回南京,下车见报载“国军已攻下张家口”,不禁惊叹地对记者说:“一觉醒来,和平已经死了!”“和平已经死了”是因为()

A.国民党发动内战,撕毁政协协议 B.国人和平建国的要求脱离实际 C.中国共产党抵制国民党的和谈请求 D.国民党拒绝在和平协议上签字 4、1947年12月,毛泽东在一次会议上说:“日本投降时,我们还是一则以喜,一则以惧。喜的是日本投降,抗战胜利了;惧的是优势问题未解决,蒋介石很强大„„我到重庆那时候,蒋介石的事情好办,我们的事情不好办。日本投降后长时间内没有写过文章,的确是兢兢业业,很担了一分心„„现在不同了,现在好了,不再胆战心惊了。”对此解读不正确的是()A.“优势问题未解决”——人民军队和解放区政权合法地位未能达成协议 B.“我们的事情不好办”——重庆政协会议未能通过有利于人民的协议 C.“的确是兢兢业业”——先后粉碎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 D.“现在好了”——中共转入战略反攻 5、1949年4月23日,除苏联原驻华大使罗申跟随国民党政府南迁广州外,美国原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及其他国家原驻华大使均留在南京,等待与中国共产党建立外交关系,之后,新中国对上述现象的态度是()

A.对苏联举动表示严重不满 B.希望同美国建立外交关系

第 1 页

共 1 页

C.把各国大使视作普通侨民 D.决定实行“一边倒”方针

6、在一则红色旅游解说词中有如下文字:“暗夜南湖亮斗星,燎原烈火向天明。征程二万经风雨,宝塔擎旗进北京。”其中“宝塔擎旗进北京”指代的是()A.中共一大的召开 B.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发展 C.红军长征的胜利 D.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7、毛泽东曾给刘伯承、陈毅、邓小平发电,电文如下:“

(一)完全同意先打黄维;

(二)望粟陈张遵刘陈邓部署,派必要兵力参加打黄维:

(三)情况紧急时机,一切由刘陈邓临机处置,不要请示。”四天以后,他在电报中指出:”„„第三阶段是解决徐(州)蚌(埠)两处之敌,夺取徐蚌,”与此电报直接相关的战役是()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8、历史学名著《全球通史》中说“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上,有过三次大革命,他们从 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结构。第一次发生在公元前221年,第二次发生在1911年,第三次发生在1949年。”这三次“革命”的理解准确的是()A.皇帝制度的建立、异族统治被推翻、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B.秦朝建立、中华民国成立、新中国成立

C.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确立、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确立 D.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君主专制制度被推翻、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

9、以革命历史、革命事迹发展历程为线索,以革命精神为特点,同时兼顾区域特点,在全国划分了12个重点红色旅游区。据此,以北京、天津为本心,辐射京冀地区,其红色旅游主题形象是()

A.“千里跃进,将军故乡” B.“人民胜利,国旗飘扬” C.“艰苦卓绝,革命奇迹” D.“革命摇篮,领袖故里”

10、“人民解放军以木帆船为主要航渡工具,一举突破国民党军队的长江防线,并以运动战和城市攻坚战相结合,合围并歼灭其重兵集团。此役,解放了南京、上海、武汉等大城市,为尔后解放华东全境和向华南、西南地区进军创造了重要条件。”材料中的“此役”是指()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11、1947年底,毛泽东在《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报告中指出:“中国人民解放军已经在中国这块土地上扭转了美帝国主义及其走狗匪帮的车轮,使之走向颠覆的道路。这是一个

第 2 页

共 2 页

历史的转折点。黑暗即将过去,曙光即在前头。”毛泽东作出此判断的背景是 A.解放区军民不断粉碎国民党的进攻 B.人民解放军揭开战略反攻的序幕 C.东北全境获得解放 D.国民党的主力基本被消灭 12、1947年底,毛泽东指出:“中国人民解放军已经在中国这块土地上扭转了美帝国主义及其走狗匪帮的车轮,使之走向颠覆的道路,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毛泽东作出该判断的背景是()

A.解放军取得战略决战的胜利 B.解放军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 C.东北全境获得解放 D.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被消灭

13、毛泽东在一次会议上指出:“召集政治协商会议和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一切条件,均已成熟。一切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和无党派民主人士都站在我们方面。”其历史背景是()A.抗日战争彻底胜利 B.中共确定建立民主联合政府方针 C.国共两党签署“双十协定” D.战略决战三大战役胜利结束

14、费正清在《观察中国》说:“中国的革命正是由这样两种梦想推动着:一是爱国主义者想看到一个新中国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二是提高处于社会底层的农民的地位,清除古代旧有的阶段贵贱的社会差别。”中国近代最有利实现这两个梦想是在()A.大革命时期

B.土地革命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15、国民党编写的战史对于某阶段战略失误做出如下检讨:当时的战略观念“系以扩大占领地域为目的,故平均使用兵力,同时向多方面发展„„此为战略构想上的最大之失误”。这次“战略失误”后,国民党()

A.邀请毛泽东赴重庆谈判

B.撕毁政协会议协议挑起内战 C.对解放区发动全面进攻

D.重点进攻山东和陕北解放区

16、一位国民党曾评价某件事件说:“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件大事„„在当时来说,象征着中国内部的团结,意味着国共两党新关系的开始。胜利与团结,正是双喜临门,不断全国人民为之欢欣鼓舞,而且全世界人士亦寄予热烈的希望,当时中国的国际地位突然为之提高了许多。”该事件是()A、第一次国共合作 B、第二次国共合作形成 C、重庆谈判 D、北平和谈

17、晋冀鲁豫解放军在鲁西南强渡黄河后,国民党方面“对于解放军下一步究竟是东越运河、直接策应华东野战军打破国民党军的重点进攻,还是南进截断陇海路直趋徐州,粉碎蒋介石

第 3 页

共 3 页 的作战计划,捉摸不定”。解放军“下一步”军事行动及其真实意图是()A.破坏陇海路,支援淮海战役 B.跃进大别山,开始战略反攻 C.夺取徐州,准备战略决战 D.强渡长江,迅速解放南京

18、美国军事史学家塞谬尔·格里菲斯曾指出:“他们(中国共产党人》能够忍能够忍耐难以言状的艰难困苦;能够战胜途中大自然好像决意要阻挠他们前进而向他们提出的一切挑战;能够击败下定决心消灭他们的敌人而达到自己的目的„„边行军边打仗;同样解决了可能造成分裂的内部争端;同样生存下来了。”材料所述的历史事件()A.开辟新时期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B.表现刘邓大军潜力跃进大别山 C.反映毛泽东开辟井冈山根据地 D.说明中共开辟敌后战场的艰辛

19、解放战争时期中共某部队曾向中央发出电文:“我们提议中央能允许我们在本月底即开始实施主力突围的计划,即经鄂中分两个纵队分别向陕南及武当山突围,然后转至陕甘宁边区”。该电文发出的背景应该是()A.重庆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C.解放军决定进行战略反攻

B.国民党军队进攻陕北解放区 D.国民党军队进攻中原解放区

20、这次战事(役)结束后,南线国民党军主力全部被歼,南京、上海及武汉已面临严重威胁。纽约《先驱论坛报》感叹:“中国打完了最大规模的一场战争,南京国民政府遭到的悲剧,显示出一个时代的结束”。材料反映的是()

A.淞沪会战 B.平津战役 C.淮海战役 D.渡江战役

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共50分。)

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全民族面前的重大任务是:巩固国内团结,保证国内和平,„„在和平民主团结的基础上,实现全国的统一,建设独立自由与富强的新中国。

——1945年8月25日《中共中央对目前时局的宣言》

材料二 富强康乐的国家,自由和平的世界,正照耀在我们面前。„„本党无日不迫切期望归政于全国同胞,即欲我国同胞共负建国的责任„„一举而实现国父“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的遗教。

——1945年9月3日《中国国民党告全国同胞书》

材料三 目前与奸党谈判,乃系窥测其要求与目的,以拖延时间,缓和国际视线,俾国

第 4 页

共 4 页

军抓紧时机,迅速收复沦陷区中心城市。„„如彼不能在军令政令统一原则下屈服,即以土匪清剿之。

——1945年9月20日蒋介石给各战区司令的绝密电报

材料四 本党认为蒋介石„„应该重视自己的信义和人格,没有任何理由推翻自己所签字的神圣协定。只要他们有这种最低限度的诚意,本党一定继续与他们通力合作,以求和平的真正实现,民主的真正开始。

——1946年10月18日《中共中央对时局的声明》(1)材料一、二中,国共两党对今后任务和奋斗目标的表态有何相同点?

(2)材料三中“奸党”指的是谁?对照材料二分析,这份密电说明了什么?

(3)材料四中所说的“协定”指的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声明发表的背景。

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现有的八个民主党派分别成立于上世纪20至40年代,他们代表了民族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 级的利益。他们在政治上不赞成激进的阶级斗争,但他们主张民主、自由,希望政府更加开明、更加民主,希望能够和缓地改革进步。

——于刚《中国各民主党派》

材料二 1948年1月,民盟领导人沈钧儒等在香港召开民盟一届三中全会,宣布不承认蒋介石政府宣布民盟为“非法团体”之无理而又狂妄的举动,不接受解散民盟的任何决定,并恢复民盟总部。会议总结了民盟斗争的历史经验,清算了中间路线。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新闻网(1)根据材料,指出民盟政治主张的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民盟政治主张变化的原因及影响。

23、近代以来,为了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先进的中国人进行了艰辛探索,走上了民族复兴之路。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民国初期,陈嘉庚说:“今日国势危如累卵,所赖以维持者,惟此方兴之教

第 5 页

共 5 页

育与未死之民心耳”。黄炎培也说:“今吾中国至重要,至困难问题,厥惟生计;曰求根本上解决生计问题,厥惟教育。”

——朱英《辛亥革命与近代中国社会变迁》

材料二 从现在起,开始了由城市到乡村并由城市领导乡村的时期。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移到了城市。„„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把中国建设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的报告(1949年3月)(1)据材料一概括两人共同的救国主张。联系所学知识,指出此类主张的积极意义和无法实现的原因。

(2)指出材料二“城市到乡村”、“城市领导乡村”的时代背景和基本内涵。

答案

一、选择题

1、【答案】D 【解析】由材料“新中国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提高„农民的地位,消除„差别”体现了民族独立与人民当家作主.由此分析可知对接近这两大梦想的是解放战争,也成为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因此D符合题意.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发生在1924年,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发生在1927年;抗日战争是在1937年全面爆发.都不接近新中国的成立,均排除ABC.故选D.

2、【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解放战争.考查平津战役.考查学生抓住关键信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对平津战役相关知识的掌握.本题的关键是“1948年底”、“如故宫、颐和园、雍和宫等”.依据题干“1948年底”、“如故宫、颐和园、雍和宫等”可知,该战役发生在1948年底,而且在北京地区,结合所学可知,这一战役是平津战役,故B项正确.辽沈战役发生在1948年9月﹣11月,在东北地区,故A项错误.淮海战役虽然发生在1948年

第 6 页

共 6 页

底,但是以徐州为中心,故C项错误.渡江战役发生在1949年,在长江流域,故D项错误.故选B.

3、【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重庆谈判和政协会议.重庆谈判,是抗日战争胜利之际,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两党就中国未来的发展前途、建设大计在重庆进行的一次历史性会谈.从1945年8月29日至10月10日,经过43天谈判,国共双方达成《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重庆谈判及达成的《双十协定》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和平、民主、团结的希望和曙光.虽然在1946年国民党统治集团违背全国人民迫切要求休养生息、和平建国的意愿,悍然撕毁《双十协定》,但其历史意义和启示仍是非常重大的.从材料的信息来看,这主要反映了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撕毁政协协议,发动内战的史实.故选A.

4、【答案】B 【解析】1945年国共谈判中争论最多的是军队国家化的问题和解放区政权问题。国民党坚持“军令政令统一”,要求中国共产党先交出军队,解散解放区政府;中国共产党则要求国民党先实现政治民主化,并承认解放区政权。双方未达成协议,故A项说法正确。1946年初,政治协商会议在重庆召开。会议通过了有利于人民的政治协议,故B项说法错误。1946年6月,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中原解放区全面内战爆发。经过8个月作战,人民解放军集中优势兵力击败国民党军队。从1947年春开始,国民党军队对陕北和山东解放区实施重点进攻,几个月后,又被人民解放军粉碎,故C项说法正确。1947年6月,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之后,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阶段,战争从解放区转移到了国统区。人民解放军正式由战略性防守转为反攻,为打败国名党反动派奠定了基础,故D项说法正确。

5、【答案】C 【解析】A、建国初期,新中国最新与苏联建立外交关系,排除;B、新中国建立之后,中美建交时间是1979年,排除;C、当时,中国将各国的大使都当作普通的侨民,正确;D、新中国成立之后,实行的外交政策为“一边倒”政策,排除;故选C.

6、【答案】D 【解析】中共一大是“暗夜南湖亮斗星”,故A项错误;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发展是“燎原烈火向天明”,故B项错误;红军长征的胜利是“征程二万经风雨”,故C项错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是“宝塔擎旗进北京”,故D项正确。

7、【答案】B

第 7 页

共 7 页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从材料“毛泽东给刘伯承、陈毅、邓小平发的电文”“解决徐(州)蚌(埠)两处之敌,夺取徐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场战役应该是解放战争时期的淮海战役。所以答案选B。其他选项均不涉及徐州信息,排除。

8、【答案】D 【解析】满洲是中华民族的造成部分,不是异族.故排除A.秦朝建立、中华民国成立、新中国成立只是一个单纯的结果,不能反映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结构的变化.故B错误.社会主义制度确立是在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之后,故C错误.秦朝建立后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新民主主义革命革命的胜利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不久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故D正确.故选D.

9、【答案】B 【解析】依据题干“以北京、天津为本心,辐射京冀地区”,结合所学可知,新中国是在北京成立,故B项正确.A项是以鄂豫皖交界地域为中心的“大别山红色旅游区”,不符合题意,应排除.C项是以滇北、川西为中心的“雪山草地红色旅游区”,不符合题意,应排除. D项是以韶山、井冈山和瑞金为中心的“湘赣闽红色旅游区”,不符合题意,应排除.故选B.

10、【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人民解放军以木帆船为主要航渡工具,一举突破国民党军队的长江防线,并以运动战和城市攻坚战相结合,合围并歼灭其重兵集团”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役是指渡江战役,渡江战役使国民党的长江防线土崩瓦解,渡江战役后,解放军占领了南京,D项正确;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等三大战役没有涉及材料中“长江防线、南京、上海、武汉等大城市”,排除A、B、C,所以选D。

11、【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解放战争。“解放区军民不断粉碎国民党的进攻”是指在解放战争的防御阶段粉碎国民党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排除A;根据“1947年底”“„„扭转了美帝国主义及其走狗匪帮的车轮,使之走向颠覆的道路”“历史的转折点”可知,其背景是指1947年6月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开始战略反攻,故B正确;1948年9月开始的辽沈战役使东北全境获得解放,排除C;1949年1月三大战役结束时国民党的主力基本被消灭,排除D。

12、【答案】B

第 8 页

共 8 页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解放战争。题干时间1947年以及题干信息“中国人民解放军已经在中国这块土地上扭转了美帝国主义及其走狗匪帮的车轮„„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说明是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战略反攻序幕,故本题选择B。

13、【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解放战争。据材料“一切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和无党派民主人士都站在我们方面”可知广大人民积极支持在中共令领导下建立新政府,这和战略决战三大战役胜利结束,国民党的主力军已被消灭,败局已定有关,故D项正确;抗日战争彻底胜利和国共两党签署“双十协定” 时,民主党派还没有完全站到中共一边,故A、C两项错误;中共确定建立民主联合政府方针是在中共七大上,此时民主党派也没有完全站到中共一边,故B项错误。

14、【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新民主主义革命,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主干知识的再认再现和获取材料有效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文字“新中国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提高处于社会底层的农民的地位”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近代最有利实现这两个梦想是在解放战争时期。ABC三项表述都不符合题意,均排除;D项表述符合题意,正确。故选D。

15、【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解放战争,旨在考查再认再现相关所学的能力。根据题干中“平均使用兵力,同时向多方面发展”可知是指国民党的全面进攻,之后转向重点进攻山东和陕北地区,符合题意的是D项;重庆谈判在此之前,排除A项;全面内战爆发是在1946年夏,排除DC项。

16、C

17、【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解放战争相关知识点,旨在考查史料阅读与分析的能力。解题的关键信息是国民党搞不清楚“晋冀鲁豫解放军在鲁西南强渡黄河后”,是要“打破国民党军的重点进攻”,还是要“南进截断陇海路直趋徐州”,从而断定这是解放战争第二阶段的重大军事事件。结合所学知识,联系刘邓大军的军事行动即可选择出正确答案,即B项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A项属于战略决战的内容,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属于战略决战的内容,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揭示的是渡江战役的内容,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

18、B

第 9 页

共 9 页

19、【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解放战争。重庆政协会议的召开主要是讨论和平建国,所以会议期间中共并未爆发大规模军事冲突,这与材料信息不符,故A项错误。由材料中“即经鄂中”可知,战争发生地是湖北一带,不是陕北解放区,故B项错误。刘邓大军千里挺近大别山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这与材料中“然后转至陕甘宁边区”不符,故C项错误。由材料中“在本月底即开始实施主力突围的计划”可知中共部队面临着国民党军队的围剿,由材料中“即经鄂中”可知战争发生于中原解放区,故D项正确。20、C

二、非选择题

21、(1)都提出了和平、民主建设中国的任务和独立、自由、富强的奋斗目标。(2)“奸党”指中国共产党。说明国民党在《中国国民党告全国同胞书》中的态度是假,反共内战、建立独裁是真。

(3)“协定”是指《双十协定》。背景:蒋介石撕毁《双十协定》和政协协议,大举进攻解放区,全面内战爆发。

22、(1)变化:由主张改革到主张革命;由主张建立民主、自由的开明政府到放弃中间路线同国民党决裂(2)变化的原因:国民党的反动本质日益暴露;共产党坚持和平民主赢得民心及力量的壮大;民盟总结斗争经验。影响:民盟与中国共产党并肩战斗,加快了国民政府覆灭的步伐,有力的推进了近代中国的民主进程。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民盟政治主张,旨在考查正确解读材料的能力。(1)本题考查的是民盟政治主张的变化,学生从材料中“不赞成激进的阶级斗争”到主张革命;从“主张民主、自由”到“宣布不承认蒋介石政府宣布民盟为“非法团体”之无理而又狂妄的举动”“ 清算了中间路线”;

(2)本题第一问学生从国民党反动本质、国内和平势力的壮大和斗争经验的总结等方面分析;第二问影响从加快与中共合作,促进中国民主进程这一角度来阐述。

23、(1)主张:教育救国。

意义:有利于提高国民素质,是进步的爱国的。

原因: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没有改变,此类救国主张无法实现。(2)背景:三大战役胜利结束;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取得胜利。

第 10 页

共 10 页

内涵:解放全中国;开展以工业化为核心的经济建设。

第 11 页

共 11 页

第二篇:中考历史考点11 解放战争

(一)内战爆发

1.重庆谈判

(1)1945年8月,蒋介石先后三次电邀毛泽东到重庆面商国家大计。蒋介石的目的,一方面是为发动内战争取时间,另一方面是想在政治舆论上获得主动,把不愿和平的罪名强加到中国共产党身上。

(2)为了尽一切可能争取和平,毛泽东高瞻远瞩,以惊人的胆魄亲赴重庆,与国民党进行和平谈判。

(3)1945年10月10日,国共双方签署了《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双方同意以和平、民主、团结、统一为基础,长期合作,坚决避免内战,建设独立、自由和富强的新中国;召开政治协商会议,邀集各党派代表和社会贤达协商国是,讨论和平建国方案。

(4)1946年1月10日,政治协商会议在重庆举行,再一次确定了避免内战、和平建国的方针。

(5)重庆谈判与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为中国实现民主统一、和平建国带来了一线曙光。

2.国民党发动内战

(1)1946年6月,蒋介石公然违背“双十协定”,撕毁政协决议,全力围攻中原解放区,发动了全面内战。

(2)1947年3月,国民党全面进攻被粉碎,开始发动对陕北解放区与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二)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1.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1)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适时调整了土地政策,将抗战时期的减租减息政策改为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学科#网

(2)1947年,中国共产党召开全国土地会议,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大纲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按照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随后,制定了土地改革总路线:依

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发展农业生产。

(3)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使农村的阶级关系和土地占有状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翻身农民踊跃参军参战,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

2.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

(1)1947年夏,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千里挺进大别山,直接威胁到南京、武汉,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2)中共中央发起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①1948年9月,辽沈战役打响。林彪、罗荣桓指挥东北人民解放军首先攻占辽宁锦州,一举切断了敌人向关内的退路。随后,攻占长春、沈阳,解放东北全境。

②11月,中原野战军与华东野战军在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等指挥下,在以徐州为中心的广大地区发起淮海战役,歼灭大量敌军。到1949年1月,淮海战役胜利结束,解放了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广大地区。

③几乎与淮海战役同时,东北人民解放军挥师入关,与聂荣臻指挥的华北人民解放军共同发起平津战役。北平国民党守军总司令傅作义在中国共产党的争取下,接受和平改编。1949年初,北平和平解放。平津战役的胜利,使华北全境基本解放。

(3)三大战役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150多万人,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被消灭,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4)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兵分三路,横渡长江,占领南京,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国民党残余势力退往台湾。

考向一

列表比较西安事变与重庆谈判

【典例引领】在历史课本剧《西安和平谈判》和《重庆谈判》两个节目中,你会看到哪一人物都出场了

【答案】B

考向二

归纳从1924—1949年国共关系的四个阶段

【典例引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国共关系经历了合作—分裂—再合作—再分裂的过程。在两党关系的演变中,导致“再分裂”的原因是

A.日本侵华加剧了民族危机

B.共产党改编红军停止了内战

C.国民党实行独裁发动内战

D.东北军和八路军实现了联合【答案】C

1.1945年9月,毛泽东会客时说:“我们的目标是‘和平民主’,这与蒋介石打算正相反,不过,他愿意谈,我就谈;他愿意打,我就打。反正我是延安来的客人,客随主便嘛!”据此判断,这次国共谈判地点是在A.广州

B.重庆

C.西安

D.北平

2.毛泽东评价道:这个会谈纪要,第一个好处是采取平等的方式双方正式签订,这是历史没有过的。也就是说,中共取得了与国民党的某种平等地位。“这个会谈纪要”最终

A.实现了国共两党的再次合作

B.满足了人民对民主、和平的愿望

C.得到了全面的贯彻和落实

D.在全面内战的枪炮声中被撕毁

3.对于重庆谈判,有人说成功了,有人说失败了。下列哪一史实说明重庆谈判失败了?

A.“双十协定”的签订

B.1946年政治协商会议在重庆召开

C.全面内战爆发

D.国民党对解放区发起重点进攻

4.面对国民党军队的疯狂进攻和敌强我弱的实际情况,各解放区军队遵照毛泽东和中共中央的战略部署与作战方针,粉碎了敌人的全面进攻。下列关于这一战略部署和作战方针表述不正确的是

A.以运动战为主要方式

B.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

C.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

D.展开大规模阵地战

5.1947年,指挥西北野战军英勇作战,粉碎了国民党对陕北的重点进攻的是

A.朱德

B.彭德怀

C.邓小平

D.周恩来

6.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制定的《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

A.没收地主的土地

B.实行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

C.按贫雇农人口分配土地

D.废除土地私有制

7.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的历史事件是

A.转战陕北歼强敌

B.千里跃进大别山

C.齐心合力战淮海

D.百万雄师过大江

8.辽沈战役中我军采用关门打狗的办法,其中“门”是指

A.沈阳

B.锦州

C.长春

D.大连

9.“傅作义率部接受改编,北平和平解放。”跟这段材料相关的战役是

A.平津战役

B.辽沈战役

C.淮海战役

D.渡江战役

10.20世纪中国社会发展阶段的悲喜剧,在报纸的头版中被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1949年4月23日,最有可能在当天报纸上阅读到的头条新闻是

A.城头变幻大王旗,清宣统帝下诏退位

B.火烧赵家楼,30多名学生遭政府逮捕

C.应蒋之邀,毛泽东抵渝共商建国大计

D.南京解放,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结束

11.结合下列图片,回答问题。

图一

三大战役示意图

图二

人民解放军入北平城

(1)观察图一,根据①②③处的要求填写内容。

(2)图二反映的是人民解放军进入北平城的情景。为了使这座古都的文物古迹完好无损地保存下来,也使该城人民的生命财产免遭战火的破坏和损伤,在中国共产党的努力争取下,哪位将领率领国民党军队接受和平改编?

(3)三大战役是人民解放战争中的战略大决战。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运筹帷幄,前线将领各展才智。请至少写出四位三大战役中前线主要指挥员的名字。

(4)请简要回答三大战役胜利的意义。

1.(2018年广西贵港)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为了争取和平、民主,同国民党进行谈判,地点在A.北平

B.南京

C.延安

D.重庆

2.(2018年四川南充)“倭寇投降……特请先生克日惠临陪都,共同商讨,事关国家大计。”电文中“陪都”是指

A.南京

B.北平

C.上海

D.重庆

3.(2018年新疆)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的标志。下列发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事件,按照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①北伐战争

②西安事变

③黄埔军校建立

④重庆谈判

A.①②③④

B.③①②④

C.②③④①

D.②①③④

4.(2018年江苏无锡)刘邓大军以锐不可当之势,先后跨越重重障碍,经过20多天的艰苦跋涉和激烈战斗,完成了一次无后方依托,以长驱直人插进敌人战略纵深为特点的特殊形式的进攻行动。这一“行动”

A.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B.是抗战中发动的最大规模战役

C.揭开解放军全国性战略进攻序幕

D.标志着解放战争取得彻底胜利

5.(2018年海南)毛泽东曾打趣说“打了三个战役,白了一根头发,值得!”下列不属于三大战役的是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6.(2018年江西)下列四幅形势图所示的战役,解放了东北全境的是

A

B

C

D

7.(2018年湖北孝感)1946年7月到1948年9月,山东有580余万农民,冀中有480余方农民支援前线。准海战役中,华东解放区组织出动民工150万人,担架30.5万副,大小车88万辆,牲畜6300头,为淮海战役胜利提供了有力保障。以至陈毅司令员说,准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这段材料

反映了解放战争胜利是一个重要原因是

A.民众的大力支援

B.解放军作战勇敢

C.国民党军战斗力低下

D.党中央指挥正确

8.(2018年河北)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中写道:蒋介石将大批部队派往东北,结果便是令其中的47万人被消灭或被俘……淮海战役和平津战役指挥不当,再一次导致了无可挽回的兵员损失。作者旨在说明影响战争结局的因素是

A.人心的向背

B.军队的士气

C.决策者的作用

D.外部势力的介入

9.(2018年福建)“这次战役彻底粉碎了国民党划江而治的企图,为人民解放军继续向南进军,解放全中国创造了有利条件。”此“战役”是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10.(2018年陕西)某同学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有关重大事件绘制成下图。六个序号分别代表在该地或区域(阴影)所发生事件的特点、结果或作用,相对应的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第一枪

②战略反攻开始

③国民党政权覆灭

④为渡江作战奠定基础

⑤三军会师长征胜利

⑥主动出击日军且规模最大

A.①⑥②④③⑤

B.④②③⑤⑥①

C.③②④⑥①⑤

D.①⑤⑥②④③

考点冲关

1.【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时间和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5年8月,蒋介石先后三次电邀毛泽东到重庆面商国家大计。蒋介石的目的,一方面是为发动内战争取时间,另一方面是想在政治舆论上获得主动,把不愿和平的罪名强加到中国共产党身上。为了尽一切可能争取和平,毛泽东高瞻远瞩,以惊人的胆魄亲赴重庆,与国民党进行和平谈判。故选B。学科&网

2.【答案】D

3.【答案】C

【解析】国共双方通过重庆谈判,签署了《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但1946年6月,蒋介石公然违背“双十协定”,撕毁政协决议,全力围攻中原解放区,发动了全面内战。重庆谈判的成果被毁,从这方面说,重庆谈判失败了。A、B是重庆谈判成功的表现,C符合题意,D晚于C。故选C。

4.【答案】D

【解析】面对国民党军队的疯狂进攻和敌强我弱的实际情况,中共中央号召解放区军民以自卫战争粉碎国民党军队的进攻,并制定了以运动战为主要方式,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作战原则和方针。各解放区军队遵照毛泽东和中共中央的战略部署与作战方针,在广大人民的支持下,与国民党军队展开大规模运动战。A、B、C正确,D中“阵地战”的说法错误。故选D。

5.【答案】B

【解析】依据课本所学可知,1946年6月,蒋介石公然违背“双十协定”,撕毁政协决议,全力围攻中原解放区,发动了全面内战。毛泽东、周恩来等率领中共中央和解放军总部主动撤出延安,转战陕北。彭德怀

率领的西北野战军先后取得青化砭、沙家店等战役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军队对陕北的重点进攻。故选B。

6.【答案】A

7.【答案】B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1947年夏,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千里挺进大别山,直接威胁到南京、武汉,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故选B。

8.【答案】B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48年9月,中共中央军委令林彪、罗荣桓发起辽沈战役。东北人民解放军迅速攻占锦州,截断了敌人向关内的退路,被围困在长春的敌人部分起义,其余投降,接着解放军攻克沈阳,解放东北全境。辽沈战役的特点是“断敌退路,关门打狗”,其中的“门”指的就是锦州。故选B。

9.【答案】A

【解析】依据课本所学,在平津战役中,由于中国共产党的争取,北平国民党军队在总司令傅作义率领下,接受和平改编。1949年初,北平和平解放。平津战役的胜利,使华北全境基本解放。故选A。

10.【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时间“1949年4月23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兵分三路,横渡长江。23日,南京解放,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结束。国民党残余势力退往台湾。A发生在1912年;B反映的是五四运动,发生在1919年;C反映的是重庆谈判,发生在1945年。故选D。

11.【答案】(1)①1948年9月;②平津战役;③解放了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广大地区(或奠定了解放长江以南各省的基础)。

(2)傅作义。

(3)林彪、罗荣桓、聂荣臻、刘伯承、邓小平、陈毅、粟裕、谭震林等。(四位即可)

(4)三大战役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被消灭,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3)根据所学可知,三大战役中,林彪、罗荣桓指挥东北人民解放军主要进行了辽沈战役,中原野战军与华东野战军在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等指挥下发起了淮海战役,东北人民解放军挥师入关与聂荣臻指挥的华北人民解放军共同发起平津战役。

(4)三大战役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150多万人,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被消灭,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直通中考

1.【答案】D

【解析】依据课本所学,抗日战争胜利后,全国人民渴望和平、民主。但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阴谋发动反共反人民的内战。为了尽一切可能争取国内和平,戳穿蒋介石假和平的阴谋,1945年8月,毛泽东在周恩来等人的陪同下,到达重庆,同国民党进行谈判。故选D。

2.【答案】D

【解析】材料内容“倭寇投降”指的是日本投降。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在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12月13日,日军攻陷南京。国民政府迁往重庆,把重庆作为战时的陪都。材料内容反映的是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电邀共产党参加重庆谈判。故选D。学科&网

3.【答案】B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①项开始的时间是1926年;②项发生在1936年;③项的时间是1924年;④项的时间是1945年。所以,按照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③①②④,故选B。

4.【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7年夏,刘邓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在鲁西南强渡黄河,向国民党统治区发动大规模进攻,直接插入敌人兵力空虚的大别山。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了人民解放军全国性战略进攻的序幕,严重地威胁了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和湖北重镇武汉。题干材料反映的是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C

符合题意,D不符合题意。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A不符合题意;百团大战是抗战中发动的最大规模战役,B不符合题意。故选C。

5.【答案】D

6.【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解放了东北全境的战役是辽沈战役。图片A这出现“辽北、沈阳”等信息,故应该是辽沈战役示意图,A符合题意。图片B出现“张家口、天津”等信息,应是平津战役示意图,B不符合题意;图片C中出现“徐州”信息,应是淮海战役示意图,C不符合题意;图片D是台儿庄战役示意图,D不符合题意。故选A。

7.【答案】A

【解析】依据题干中的“民工150万人,担架30.5万副,大小车88万辆,牲畜6300头,为淮海战役胜利提供了有力保障”“准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可以看出,人民群众的支持在人民解放战争中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也是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但题干中没有体现,不合题意。故选A。

8.【答案】C

【解析】分析题干的“蒋介石将大批部队派往东北,结果便是令其中的47万人被消灭或被俘……淮海战役和平津战役指挥不当,再一次导致了无可挽回的兵员损失”可以看出,决策者的失误导致了无可挽回的兵员损失。故作者旨在说明影响战争结局的因素是决策者的作用,C符合题意。人心的向背、军队的士气和外部势力的介入都属于影响战争结局的因素,但在题干材料中不能体现。故选C。

9.【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大战役结束后,人民解放军为了彻底摧毁国民党划江而治的企图,在毛泽东、朱德的进军命令下,又发动了渡江战役。渡江战役解放了南京,为人民解放军继续向南进军,解放全中国创造了有利条件,D符合题意。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是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主力的决战,与题意不符。故选D。学科&网

10.【答案】D

第三篇:2014年历史高频考点

一、2014年命题方向预测(高频考点)

1、重要概念

⑴中国古代史

①政治:西周分封制;宗法制;皇帝制度;三公九卿;郡县制;汉初郡国并行;刺史监察制度;西汉相权演变(中朝);汉代察举制;九品中正制;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北宋中央集权的加强;元朝行省制度;废丞相,权分六部;内阁制;军机处;中央集权与国家统一★;

②经济:自然经济;小农经济;先秦农业;均田制;隋唐农业;市坊;两税法;宋元农业;明清农业;一条鞭法;摊丁入亩;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官营手工业;民间手工业;明清资本主义萌芽;丝绸之路;隋唐商业;宋元商业;明清商业;对外贸易;货币形态和功能的演变★;宋元城市;明清城市;城市功能演变★;土地制度的演变★;历代重农抑商政策★;

③思想: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儒家、孔子、孟子、荀子;墨家、墨子;法家、商鞅、韩非子;董仲舒的新儒学;儒学成为主流思想★;程朱理学;陆王心学;李贽的思想;黄宗羲的思想;顾炎武的思想;王夫之的思想;西学东渐★; ⑵世界古代史

梭伦改革;伯利克里时代;十二铜表法;查士丁尼法典;苏格拉底;

⑶世界近代史

①政治:《权利法案》;议会改革;1787年宪法;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德意志帝国宪法;西方代议制的主要特点及作用;

②经济:新航路的开辟;开辟新航路的影响★;世界市场的拓展★;英国工业革命的背景;城市化进程★;工业革命的影响★;世界市场的发展★;巴黎公社的革命措施;

③思想:文艺复兴的兴起;人文主义;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启蒙运动的发展和影响★;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经典力学;

⑷中国近代史

①政治:鸦片战争的背景;鸦片战争的影响★;甲午战争的影响★;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临时约法》;辛亥革命的意义和影响★;国民党“一大”;国民党正面战场;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抗战胜利的意义;重庆谈判与政协会议; ②经济:洋务派;洋务运动的经过;洋务运动的作用;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短暂的春天”;近代生活习俗的变化;

③思想:维新思想;康、梁维新思想;革命思想的传播;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三民主义的内涵;新三民主义的形成;

⑸世界现代史

①政治:两极世界的形成;冷战的影响★;多极化趋势加强;

②经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及评价;三十年代大危机;美国罗斯福新政;战后资本主义的变化;“黄金时期”;战后世界经济体系;

⑹中国现代史

①政治:新中国初期的外交;70年代的外交;新时期外交成就;

②经济:中共八大;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市场经济体制建立;

2、主干知识

⑴古代史

古代史在高中教材中的分量仅占25%,但在高考试卷中的分量约占35%。其中中国古代政治约占10%,中国古代经济约占12%,中国古代思想约占5%,中国古代科技文学艺术占3%,古代希腊罗马占4%。

①古代中国史

中央集权制度和选官制度及重要改革事件;经济制度和政策的演变及其时代特征;古代政治中心、经济重心变迁的背景和影响;以儒学为核心的传统思想文化的演变和影响;主要艺术成就及其时代特征。文学与科技成就因学科考查范围交叉等原因而淡化。

②古代希腊罗马

雅典民主制度及特点,古希腊主要思想家及其主张;罗马法的形成及主要原则。

⑵近代史

近代史在高中教材中的分量占了近40%,在高考试卷中的分量也是近40%(含选修)。其中世界史约占20%,中国史约占18%。世界史主要集中在西方代议制的确立、人文精神的发展和工业革命三个单元;中国史则主要集中在近代前期,近代后期除了抗日战争有一定涉及,其他内容几乎都是空白。

①中国近代史

重大历史转折时期如鸦片战争、辛亥革命的内外背景及 政治、经济和思想领域的变化;近代化过程:从洋务运动到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西学东渐与中国近代主流思潮演变,涉及洋务思想、维新思想、民主革命思想和新文化运动;近代错综复杂的对外关系,抗日战争全视角;国内战争尤其是国共战争和对抗则有意回避和淡化。

②世界近代史

主要国家英、法、美、德四国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变及其特点,重要历史文献主要内容及影响;工业革命的背景和起因,对世界经济发展及全球化进程的影响,以及同期东西方世界的比较;近代民主思想的产生及其传播和影响;重要艺术成就及其时代特征。因学科考查范围交叉,有些内容如文学、科学、政党政治等则基本不涉及;某些意识形态问题如国际共运史则基本回避。

⑶现代史

在高中教材中的分量占40%强,在高考试卷中仅占30%,世界史明显多于中国史,其中现代资本主义经济占10%,世界政治格局(含世界大战)占4%,苏联史占4%;中国现代史主要是建设成就,约占12%。同时,高考命题十分重视中外历史的联系和比较,涉及这方面内容的试题分值有时可达30%,在历年大综合题中几乎都有体现。

①世界现代史

罗斯福新政的实质和影响;战后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特点;当代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和全球一体化的趋势及主 要表现;战后两极格局下的国际关系演变;苏联政治经济特点;对两次世界大战的重新评价。留意古罗马-意大利的历史线索和二战后中东乱局。

②中国现代史:

新中国初期经济的恢复和50年代经济建设成就;新时期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成就;现代中国外交政策和成就略有涉及;社会生活方式变迁偶有涉及;现代中国科技文教成就略有涉及。历次政治运动和左倾错误基本回避;现代重大思想成果完全回避;政治上比较敏感的问题刻意回避。

⑷中外历史联系和比较

高考涉及这方面内容的试题分值约占25%,几乎在所有大综合题中都有体现。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与西方民主制度形成和发展的对比;中西方近代化的背景、起因、进程、内容和结果的比较;中国近代主流思想演变与古代传统文化和西方近代思想文化的联系。

二、应试技巧

1.阅读与审题技巧

①提高阅读速度。试卷长度即试题文字量呈逐年增加的趋势,全国文综卷的字符由不到8000个增加到目前的9000多个,历史卷的字符则由2700个增加到3600个,这样阅读理解材料的速度问题日显重要。

②快速阅读的关注点。地域和时间范围。包括国家、地区、地点、历史时期、朝代、年代、时代或阶段特征等,要特别注意括号内的注释,这些注释往往与试题答案直接有关;材料的立场、观点和指向;题目的答题要求。综合题目前主要是要求“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回答问题。

2.答题技巧

①选择题。历史选择题通常为最佳选择题,应注意总结归纳正确选项和错误选项的不同表述风格和习惯;对难度较大的题目,宜在含义截然相反或十分相似的两个选项之间做出选择。

②综合题。读题时要注意标出重点和关键点,提炼出所有有效信息;最后根据题目要求组织答案,回答问题。落实在卷面上的答案要做到 “五化”,即书写工整化、层次段落化、表述要点化、要点序号化和重点重复化。

各模块所占比例

知识结构(全国文综卷的统计数据)中国史与世界史的比例为58:42;古代、近代、现代史的比例为 31:39:30;政治、经济、文化史的比例为 35:42:23;选做题旨在考查选修模块内容,但实际命题时试题极少直接涉及选修教材内容,有时反而更贴近必修内容,因此选修模块的考查在试卷中实际仅有10%左右,甚至更少。

第四篇:高三考点复习——诗歌鉴赏练习(二)

高三考点复习——诗歌鉴赏练习

(二)15、溪兴 杜荀鹤

山雨溪风卷钓丝,瓦瓯篷底独斟时。醉来睡时无人呼,流到前溪也不知。

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有人说这首诗表现了诗人“闲适”的心情,有人说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孤寂无奈的情绪,你认为如何?请说明其理由。

16、春山夜月 于良史 春山多胜事,赏玩夜忘归。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南望鸣钟处,楼台深翠微。

有人说,三四两句是全诗的精神所在,你同意这个说法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17、送柴侍御

王昌龄

流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18、诉衷情

陆游

第二句中有“不觉有离伤”之语,诗人当真没有离伤么?三四句于送别诗中另辟蹊径,你认为妙在何处?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注]。

[注]沧州,水边,古时隐者所居。陆游晚年住在绍兴镜湖边的三山。古人评论这首词的下阕,说第一句有三个词用得好,你认为是哪三个词?它们好在哪里?

19、苏 幕 遮

(宋)范仲淹 请结合全词简要赏析。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①,追②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注〗①思念家乡,黯然消魂。②追随,引申为“萦绕”。

(1)上片写“秋色”,哪个句子将“天”“地”“水”三种景象融汇一体?综观全词,能看出作者对景色观察角度的是哪一句?

(2)上片末两句“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在全篇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

20、临行与故游夜别

何逊 历稔共追随,一旦辞群匹。复如东注水,未有西归日。夜雨滴空阶,晓灯暗离室。相悲各罢酒,何时同促膝?

21、田园乐

王维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体现了诗人亲近自然的乐趣。(1)这首诗在写景方面有哪些特点?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2)诗中的“山客”是怎样的心境?

22、淮上即事寄广陵亲故 [唐]韦应物

前舟已眇眇,欲渡谁相待?秋山起暮钟,楚雨连沧海。..**离思满,宿昔容鬓改。独鸟下东南,广陵何处在? .“一切景语皆情语。”请从“山”、“雨”、“鸟”三个角度入手,简要评析这首诗所表达的感情。

23、西宫春怨

王昌龄

西宫夜静百花香,欲卷珠帘春恨长 斜抱云和深见月,朦胧树色隐昭阳。

注释:云和,即瑟,一种弦乐器。昭阳,即昭阳宫,汉成帝的居所。

这是一首描写失宠妃子的古诗。有人说,第三句中的“深”字,第四句中的“隐”字,既描写又抒情,用得极为巧妙。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这两个字各描写了什么?表现了主人公怎样的思想感情?

24、落日怅望

马戴

孤云与归鸟,千里片时间。念我何留滞;辞家久未还。微阳下乔木,远烧入秋山。临水不敢照,恐惊平昔颜。

①本诗以“落日怅望”为题,从全诗内容看,作者惆怅的原因是什么?

②请从语言、表达技巧方面任选一个角度,写一段50字左右的鉴赏文字。

25、蝶恋花 柳永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栏意。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1)词人登楼远望,而春愁自天际而生,为什么?

(2)“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表达词人什么样的情感?王国维引用它,又为说明什么?

26、十五夜望月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1、这首诗中的“地白”的意思是

,其意境与李白的诗句“

”最相近。

2、请用简洁的语言说说“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两句诗表现手法的妙处。

27、蝶恋花

欧阳修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本词开头写到“庭院深深深几许?”上阕中哪一句写出了庭院之深?本词作者假托身居闺房的女性抒发感情,联系下阕看,“院”是“深”的,“情”也是“深”的,下阕抒发了词中女主人公什么样的感情?

28、蝶恋花 晏殊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1)在词的上片中,词人是怎样表现“离苦恨”的?

(2)试分析“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一句的意境。高三考点复习——诗歌鉴赏练习

(二)参考答案

15、这首诗表面上看似表现了闲适的心情,实际上暗含着一种孤寂无奈的心情。诗中的钓者是在“山雨溪风”的凄凉氛围中垂钓的,它使用着粗陋的“瓦瓯”,独斟独饮,形单影只,百无聊赖,只好以酒为伴,借酒浇愁,“醉来睡着”、“无人呼”醒,只好听任小舟在山溪中漂流。这些无不表现出钓者的孤寂和凄苦。(只要抓住诗中的意象仔细品味,体会到诗的思想况味,则可酌情给分。)

16、答:这两句诗物我交融、神完气足,既见出山中水清夜静、月白花香的自然美景,又从

“掬水”“弄花”的动作中显示出童心不减、逸兴悠长的主观情态,不但揭示了诗人赏玩忘归的原因,也给读者无限遐想的天地,确实是全诗精神所在。

17、答:诗人未必没有离伤,但为了宽慰友人,不得不用乐观的语言减轻对方的离愁。三四两句化远为近,化“两乡”为“一乡”,蕴涵了人分两地,情同一心的深厚情谊。

18、答:这三个词分别为:“未”、“先”、“空”,2分。找对两个给1分,找对3个给2分。这三个词概括力量,含意丰厚,流露出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沉痛心情。1分“未”字表达放眼西北,神州陆沉,妖氛未扫的遗恨;“先”字表达回首人生,流年暗度,两鬓已秋的感慨;尤其一个“空”字,写出了内心的痛苦和失望,也隐含对南宋小朝廷的不满和愤慨。意思对即可,1山映斜阳天接水。

19、答:○2明月楼高休独倚。○答:内容上的作用:以芳草无情反衬人之有情。

结构上的作用:由上片写景引入下片抒写离情别恨。

20、答:本篇描写与友人惜别的情景。“夜雨”二句渲染与友人话别时的环境气氛,是历来传诵的名句。前一句写室外:夜已深沉,一片寂静,唯有雨点滴落在台阶上,发出单调的音响。诗中虽然没有写人的活动和感受,但是通过“夜雨滴阶”的情景可以体察到离人心中的凄凉,冰冷的雨点仿佛滴在他们的心上。后一句写室内:天已破晓,油灯将要燃尽,充满离愁的屋子显得一片昏暗。破晓之际屋子感觉上比较暗,夜间与白天则不然,观察何其细致!从“夜雨”到“晓灯”,暗示一个不眠之夜过去了,“空阶”和“离室”,则渲染出人们心境的凄惶。在这里动词“滴”、“暗”(“暗”字为词类活用,形容词作动词),起着画龙点睛的传神作用,增强了诗词的表现力、感染力。

21、(1)①诗中有画,绘形绘色(或突出色彩的描写)(2分)②动静结合,情景交融(或以 声衬静)(2分)(2)闲适恬静(2分)

22、答:给分标准:由“山”、“雨”的角度评析出孤寂、凄怆等情感给3分;由“鸟”的角度评析出思乡之情给3分。评析示例:秋日远山传来寺庙悠长的暮钟,茫茫楚天挂上了霏霏雨幕,苍凉黯淡的傍晚景色烘托出诗人思家念远的孤寂、凄怆这情;最后,诗人运用反衬手法,写一只失群的伶仃小鸟飞往家乡广陵方向,归巢了。鸟飞东南,离巢愈近;而诗人前往西北,去亲愈远。这更引起了他满腹思乡的离思哀愁。

23、答: ①“深”描写了主人公痴痴地凝视冷月的情态,表现了主人公失宠后的哀怨、酸苦和无奈。(意思符合即可,能够恰当分析情态描写2分,能够恰当分析情感1分)②“隐”描写了诗中人凝望皇帝所住的昭阳宫,想把怨情倾注于昭阳宫,但是所能望见的只是夜色下一片朦胧的树影,加倍表现了主人公孤独、凄凉的心境。(意思符合即可,能够恰当分析景色描写2分,能够恰当分析情感1分)

24、答:客中久滞、思乡情切;年华渐老、感时伤逝。

②请从语言、表达技巧方面任选一个角度,写一段50字左右的鉴赏文字。(4分)答:角度举例:

A.作者见景生情,由“孤云”“归鸟”的疾速飞去,想到自己的久滞不归;由夕阳落山,想到自己华年老去。联想自然,抒情真切感人。

B.对比,云、鸟行去之快与自己留滞之久形成对比,表达对家乡的深深的思念。C.比兴,首联、颈联既兴且比,“孤云”“归鸟”既引起乡情,又是自比;由夕阳出年老,又是以夕阳自喻。表现了自己离家的孤寂与老去的伤感。

D.炼字遣词形象传神,“孤云“归鸟”、“微阳”“秋山”营造出了秋日傍晚的萧瑟与清冷,寄托着作者的伤感之情。“烧”字的使用,使静中有动;“远”字又写出了意境的空阔,增强了对孤寂之情的表现。

E.“不敢照”的心理描写,明抑暗扬。照了才愁,是原本无愁;不照己知,表明愁思深重。F.情景分写,层次鲜明。

一、三句景,二、四句情,相间写来,诗情就被分成两步递进:先是落日时云去鸟飞的景象色起乡“念”,继而是夕阳下山回光返照的情景唤起迟暮之“惊”。有曲达其意之妙。

(角度选对2分,结合诗句分析到位2分)

25、(1)一方面是力避庸常,试图化无形为有形,变抽象为具象,增加画面的视觉性与流动感;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其“春愁”是由天际景物所触发的。(2)表现词人甘愿为思念伊人而日渐消瘦与憔悴的一片痴情。王国维引用它,是以此来说明成大事业、做大学问要有锲而不舍、苦苦追求的精神。

26、依次填入; 月光照的地上发白,好象铺上了一层霜,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诗人推己及人,扩大了望月者的范围。这里不直说自己的思念,偏说人们尽望;不说自己的伤坏,偏说“不知秋思落谁家”,表现手法委婉酝籍,确实高妙

27、上片“帘幕无重数”写庭院之幽深;下片着重写情,“深”字体现出了女主人公深深的孤独伤感之情。(言之成理即可)28、1、词人用“愁烟”、“泣露”将“菊”“兰”人格化,将主观感情移于客观事物,透露出主人公自己的哀愁。用燕的双飞,反衬出人的孤独。用埋怨明月不了解离恨之苦,有力地表现了在离恨的煎熬中的主人公的痛苦。

2、碧树因一夜西北风而尽凋,足见西风劲厉肃杀,景的萧索、人的孤独交融在一起。不仅如此,词又出人意料地展现一片无限广远寥廓的境界,“独上西楼,望尽天涯路”。从狭小的帘幕庭院的忧伤愁闷转向对广远境界的骋望,所以这三句尽管包含着望而不见的伤离愁 绪,但感情是悲壮的,没有纤柔颓靡的气息;语言也洗净铅华,纯用白描。气象阔大,境界高远。

第五篇:小升初“词语”考点练习

“词语”考点练习

一、写出带有“看”的字或词语。

抬头向上看()

向远处看()

向下看()

向四周看()

聚精会神地看()

快速地看()

斜着眼睛看()

偷偷地看()

二、填上正确的象声词。

小羊

泉水

小溪

小鸭 鸟鸣

鼓声

磨刀

雷声 风声

三、写出下面词语的近义词。

珍贵()允许()

照顾()厌倦()热忱()能耐()担忧()

轻蔑()

四、写出下面词语的反义词。

冷淡()节省()笨重()

贫乏()暂时()强大()诚实()

垂头丧气()

五、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开展()坚持()

稳定()()薄弱 召开()维持()

肯定()()虚弱

六、选词填空。

明智

精密

聪慧

深刻

读吏使人(),读诗使人(),演算使人思维(),哲理使人思想(),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长于思辩。

宽阔

辽阔

广阔()的草原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鸟儿在()天空中自由飞翔。

在()的大操场上,同学们正在做游戏。

反映

反应

小华睡得真沉,我推他一下,他一点儿()都没有。如果你有什么想法,可以向张老师()。

出现

呈现

涌现

春天,学校()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当电视上()中国运动员时,大家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近来,居民小区里()了许多好人好事。

七、按要求写词语,并与括号后面的词语搭配。

1、用“保”字组词并与括号后面的词语搭配。

()财产

()祖国

()性命

2、用“严”字组词并与括号后面的词语搭配。

()的要求

()的态度

()的考验

八、选择题。(只填序号)

1、下列词语搭配不当的是第()个。

(1)感激的目光(2)不朽的杰作

(3)充沛的时间(4)野蛮的训练

2、下列词语中与“树立”一词搭配不当的是第()个。(1)旗杆(2)信心(3)典型(4)榜样

3、下列词语中与“探索”一词搭配不当的是第()个。(1)奥秘(2)规律(3)机器(4)方法

九、按词语的概念从大到小排列下列词语。1.昆虫 动物 蚊子 生物

2.字典 工具书 《新华字典》 中文字典

十、找出下面每组词中不是同一类的词,在下面划上横线。1.骨科 儿科 内科 外科 财务科 2.手枪 步枪 冲锋枪 机关枪 玩具枪 3.屋子 桌子 椅子 柜子 床 4.工人 青年 农民 教师 解放军 5.汽油 柴油 机油 煤油 菜油)秘密)的纪律((6.火光 火苗 火炉 火焰 火种 7.曲艺 电影 歌舞 报纸 戏剧

十一、将下列词语补充完整,然后按类别写在横线上。

1.()发()颜 翠色()流 愁眉不()()()若失 一()不染()烛夜游 神采()()一()千里

①描写人物外貌的: ②描写人物神态的: ③描写人物动作的: ①描写景物的: 2.奋不()身 弄()作()()()向荣 好高()远 神机()算()()其谈 高瞻远()阴谋()计 ①褒义词: ②贬义词:

十二、选出与每组示例关系最相似的词。(在序号下画“——”)1.字典:学习工具

A.地理:数学 B.树木:森林 C.皮鞋:衣服 D.电冰箱:电器 2.船:运输

A.笔:写字 B.布:纺织 C.棉花:染料 D.飞机:降落 3.老师:学生

A.奶奶:孙子 B.机器:工人 C.商店:顾客 D.医生:病人

十三、按要求写词语。

1.含有“看”的意思的词语: 2.有“跳”的意思的词语: 3.含有“笑”的意思的词语: 4.表示“想”的意思:

十四、写出含有十二生肖用来比喻人的词语。

1、比喻人人讨厌、受人谴责的人。

()

2、比喻任劳任怨、埋头苦干的人。

()

3、比喻外貌善良,实际心狠手辣的人。

()

4、比喻善于变化和伪装的人。

()

5、比喻在当地称王称霸、胡作非为的人。

()

6、比喻代人受过,替人担罪的人。

()

7、比喻非常小气、一毛不拔的人。

()

8、比喻没有骨气,摇尾乞怜的人。

()

十五、选择适当的关联词语填空。

虽然„„但是„„ 不但„„而且„„ 一„„就„„ 与其„„不如„„ 无论„„都„„ 因为„„ 所以„„

1、我们()走到哪里,()不能忘记人民的嘱托。

2、()坐在那里说空话,()实实在在地去干。

3、张老师()没有担任我们的班主任,()却关心着我们班的每一个同学。他()有空儿,()到我们班问这问那。

十六、在下面的句子中填上恰当的关联词语。

1、()不努力学习,将来()不能担当起建设祖国的重任。

2、时间这东西()失去了,()再也不可能得到了。

3、杨柳()能生长在温暖的南方,()能扎根在寒冷的北方。

4、奶奶()满头银发,()行动十分利落。

5、()你答应和小明一起去看体操表演,()应该准时去叫他。

6、妈妈每天准时去上班,()遇上了坏天气,她()不迟到。

7、李志华()刻苦学习,()热爱劳动。

李志华()刻苦学习,()成绩很好。李志华()刻苦学习,()不注意锻炼身体。

8、()刮风下雨,玲玲()不来我家。()刮风下雨,()玲玲没来我家。()刮风下雨,()玲玲还来我家。()刮风下雨,玲玲()会来我家。()我去玲玲家,()玲玲来我家?()我去玲玲家,()玲玲来我家。

参考答案

一、写出带有“看”的字或词语。

抬头向上看(仰望)

向远处看(眺望)

向下看(俯视)

向四周看(环视)

聚精会神地看(注视、凝视)

快速地看(浏览)

斜着眼睛看(瞟)

偷偷地看(窥视)

二、填上正确的象声词。

小羊 咩咩 泉水 叮咚 小溪 哗哗 小鸭 嘎嘎 鸟鸣 啾啾

鼓声 咚咚 磨刀 嚯嚯

雷声 隆隆 风声 呼呼

狗 汪汪

三、写出下面词语的近义词。

珍贵(贵重)允许(同意)

照顾(照料)厌倦(厌烦)热忱(热心)能耐(本领)担忧(担心)

轻蔑(轻视)

四、写出下面词语的反义词。

冷淡(热情)节省(浪费)笨重(轻盈)

贫乏(富裕)暂时(永久)强大(弱小)诚实(撒谎)垂头丧气(趾高气扬)

五、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开展(活动)坚持(真理)

稳定(情绪)(意志)薄弱 召开(会议)维持(秩序)

肯定(成绩)(身体)虚弱

六、选词填空。

明智

精密

聪慧

深刻

读吏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思维(精密),哲理使人思想(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长于思辩。

宽阔

辽阔

广阔

(辽阔)的草原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鸟儿在(广阔)天空中自由飞翔。

在(宽阔)的大操场上,同学们正在做游戏。

反映

反应 小华睡得真沉,我推他一下,他一点儿(反应)都没有。如果你有什么想法,可以向张老师(反映)。

出现

呈现

涌现

春天,学校(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当电视上(出现)中国运动员时,大家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近来,居民小区里(涌现)了许多好人好事。

七、按要求写词语,并与括号后面的词语搭配。

1、用“保”字组词并与括号后面的词语搭配。

(保护)财产

(保卫)祖国

(保住)性命

2、用“严”字组词并与括号后面的词语搭配。

(严格)的要求

(严肃)的态度

(严峻)的考验

八、选择题。(只填序号)

1、下列词语搭配不当的是第(3)个。

(1)感激的目光(2)不朽的杰作

(3)充沛的时间(4)野蛮的训练

2、下列词语中与“树立”一词搭配不当的是第(1)个。(1)旗杆(2)信心(3)典型(4)榜样

3、下列词语中与“探索”一词搭配不当的是第(3)个。(1)奥秘(2)规律(3)机器(4)方法

九、按词语的概念从大到小排列下列词语。1.昆虫 动物 蚊子 生物

生物 动物 昆虫 蚊子 2.字典 工具书 《新华字典》 中文字典

工具书 字典 中文字典 《新华字典》

十、找出下面每组词中不是同一类的词,在下面划上横线。1.骨科 儿科 内科 外科 财务科 2.手枪 步枪 冲锋枪 机关枪 玩具枪 3.屋子 桌子 椅子 柜子 床 4.工人 青年 农民 教师 解放军

(保守)秘密(严明)的纪律

5.汽油 柴油 机油 煤油 菜油 6.火光 火苗 火炉 火焰 火种 7.曲艺 电影 歌舞 报纸 戏剧

十一、将下列词语补充完整,然后按类别写在横线上。

1.(鹤)发(童)颜 翠色(欲)流 愁眉不(展)(怅)(然)若失 一(尘)不染(秉)烛夜游 神采(奕)(奕)一(泻)千里

①描写人物外貌的: 鹤发童颜 ②描写人物神态的: 愁眉不展、怅然若失、神采奕奕 ③描写人物动作的: 秉烛夜游 ①描写景物的: 翠色欲流 2.奋不(顾)身 弄(虚)作(假)(欣)(欣)向荣 好高(鹜)远 神机(妙)算(夸)(夸)其谈 高瞻远(瞩)阴谋(诡)计 ①褒义词:奋不顾身 欣欣向荣 神机妙算 高瞻远瞩 ②贬义词:弄虚作假 好高骛远 夸夸其谈 阴谋诡计

十二、选出与每组示例关系最相似的词。(在序号下画“——”)1.字典:学习工具

A.地理:数学 B.树木:森林 C.皮鞋:衣服 D.电冰箱:电器 2.船:运输

A.笔:写字 B.布:纺织 C.棉花:染料 D.飞机:降落 3.老师:学生

A.奶奶:孙子 B.机器:工人 C.商店:顾客 D.医生:病人

十三、按要求写词语。

1.含有“看”的意思的词语:瞅、瞧、观察、浏览、窥视、目不转睛、怒目圆睁等

2.有“跳”的意思的词语:蹦、弹跳、跳跃、跨过、腾空而起、一跃而起等 3.含有“笑”的意思的词语:微笑、讥笑、嘲笑、笑眯眯、眉开眼笑、捧腹大笑等

4.表示“想”的意思:思考、动脑筋、冥思苦想、绞尽脑汁、百思不得其解等

十四、写出含有十二生肖用来比喻人的词语。

1、比喻人人讨厌、受人谴责的人。

(过街鼠)

2、比喻任劳任怨、埋头苦干的人。

(老黄牛)

3、比喻外貌善良,实际心狠手辣的人。

(笑面虎)

4、比喻善于变化和伪装的人。

(变色龙)

5、比喻在当地称王称霸、胡作非为的人。

(地头蛇)

6、比喻代人受过,替人担罪的人。

(替罪羊)

7、比喻非常小气、一毛不拔的人。

(铁公鸡)

8、比喻没有骨气,摇尾乞怜的人。

(可怜虫)

十五、选择适当的关联词语填空。

虽然„„但是„„ 不但„„而且„„ 一„„就„„ 与其„„不如„„ 无论„„都„„ 因为„„ 所以„„

1、我们(无论)走到哪里,(都)不能忘记人民的嘱托。

2、(与其)坐在那里说空话,(不如)实实在在地去干。

3、张老师(虽然)没有担任我们的班主任,(但是)却关心着我们班的每一个同学。他(一)有空儿,(就)到我们班问这问那。

十六、在下面的句子中填上恰当的关联词语。

1、(如果)不努力学习,将来(就)不能担当起建设祖国的重任。

2、时间这东西(一旦)失去了,(就)再也不可能得到了。

3、杨柳(既)能生长在温暖的南方,(又)能扎根在寒冷的北方。

4、奶奶(虽然)满头银发,(但是)行动十分利落。

5、(既然)你答应和小明一起去看体操表演,(就)应该准时去叫他。

6、妈妈每天准时去上班,(即使)遇上了坏天气,她(也)不迟到。

7、李志华(不但)刻苦学习,(而且)热爱劳动。

李志华(因为)刻苦学习,(所以)成绩很好。李志华(虽然)刻苦学习,(但是)不注意锻炼身体。

8、(如果)刮风下雨,玲玲(就)不来我家。(因为)刮风下雨,(所以)玲玲没来我家。(虽然)刮风下雨,(但是)玲玲还来我家。(哪怕)刮风下雨,玲玲(也)会来我家。(是)我去玲玲家,(还是)玲玲来我家?(不是)我去玲玲家,(就是)玲玲来我家。

2018-2019学年人教版高三历史考点练习试卷考点17:解放战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