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5号文库
《柳叶儿》教学实录
编辑:梦里花开 识别码:24-990682 15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5-10 14:17:00 来源:网络

第一篇:《柳叶儿》教学实录

《柳叶儿》教学实录

苏州外国语学校

徐余忠

(师生问好)

师: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吃饭是个大问题。本节课咱们就从吃说起。同学们能说说自己最喜欢吃的是什么吗?

生1:我喜欢吃巧克力。生2:肯德基。

生3:我喜欢吃松花桂鱼。生4:龙虾。生5:红烧肉。生6:甲鱼。生7:披萨。

师:同学们一口气列了这么多各色美味佳肴,真让人垂涎欲滴啊!当我们都沉浸在美味佳肴的无尽回味中时,山东有位作家宋学孟却对无比寻常的柳树叶情有独钟,难道柳树叶会比大家爱吃的美味佳肴更美味?今天咱们就一同去嚼一嚼那别具滋味的“柳叶儿”。(板书课题)

师:咱们本课的学法是“话题引路,读中探求”。

话题一: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投影)

师:首先我们谈谈思路这个话题。叶圣陶先生说:“作者写文章是有思路的,我们读文章遵照这条路子就能发现文章的真意。”大家还记得以前学过的《社戏》一课吗? 生:记得。

师:我好像记得文章前面写“我”在平桥村特别想和小伙伴们去看社戏,还记得当时是怎么概括这部分意思的吗?

生:盼看社戏。生:后来去了吗? 生:去了。

师:可以概括为—— 生:去看社戏。

师:对了,看过之后呀还念念不忘——

生:怀念社戏。

师:对,以社戏为中心,整个思路就出来了。那么本文作者又是以怎样一种思路来引导我们走近他童年的呢?请大家先“通读”(板书)全文,再想想如果用“

柳叶儿”的形式来做小标题,可选用哪些动词?

(学生自由阅读全文)

生:我觉得是嚼柳叶儿——抢柳叶儿——吃柳叶儿——嚼柳叶儿。师:有不同意见吗?

生:我觉得先做柳叶儿在吃柳叶儿。生:我认为先回味柳叶儿,再抢柳叶儿,再吃柳叶儿,最后赞美柳叶儿。生:我想是看柳叶儿——摘柳叶儿——尝柳叶儿。

师:答案很多样,大家比较趋向于那种呢?

生:回味——抢——吃——赞美。师:不错,绝大部分同学一下子就把文章的思路给拎出来了。你们觉得文章写的主要事件是什么? 生:抢柳叶和吃柳叶。

师:哦,那回味和赞美都是作者的现在的情感了。同学们刚才通过“柳叶儿”这根线把文章不同层面看似散乱的事件和情感串联了起来,形成了一个整体,纲举目张,咱们读文章就要首先学会全局把握,接下来才能逐步探寻到文章的真意。(板书:拎线索)

话题二:文眼——点睛之笔(投影)

师:读文犹如识人。拎出了线索,理清了思路就好像看清了人的形貌,但还不够,我们还要感受他的内心,即感受其“神”。我们常说眼睛是人心灵的窗户,文章也有自己的眼睛,通常成为“文眼”。什么是文眼呢?清朝著名学者刘熙载对此有这样一段精辟的论述:

(投影)揭全文之旨,或在篇首,或在篇中,或在篇末。在篇首则后者必顾之,在篇末则前者必注之,在篇中则前注之,后顾之。顾注,抑所谓文眼者也。——(清)刘熙载

师:大家觉得点明文眼作用的是那句话?

生:揭全文之旨。师:“旨”是什么意思? 生:主旨。生:中心。生:主题。

生:中心思想。师:“揭全文之旨”意思是—— 生:揭示全文的中心。

师:很好呀。刘熙载在这段话中还指出了文眼通常在文章中的位置,大家发现了吗?

生:开头,中间,结尾。

师:真好,大家读懂了。这段话中还点明了文眼的位置特点,那就是如果在文章开头,那么文末一定会照应;如果在文末那么开头一定会有暗示;如果在中间,那么—— 生:开头暗示,结尾照应。

师:文眼就是揭示中心的点睛之笔,通常立片言而居要,或明或暗的表达自己的情思。那么《柳叶儿》的文眼

在哪里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细读文章的开头3个自然段和结尾2个自然段。(板书:细读)(生齐读)师:怎么样?大家发现“文眼”了吗? 生:我觉得在末尾。

师:能具体点吗?比如或是那个词,或是哪个短语,或是哪个句子? 生:最后整个一段。

师:有同学能帮他说得更具体点吗? 生:我想是“我却总忍不住要摘一片下来嚼一嚼”这句话。因为作者一看到柳叶儿就想嚼,说明他对柳叶有着很深的感情,而且第一节也有照应。师:有不同意见吗?

生:是最后一段中“它味苦,微涩,但能就人。”这句同开头第3自然段“柳叶儿救过我的命。”照应。

师:如果说“能救人”与“柳叶儿救过我的命”,那你能说说“它味苦,微涩”又与前文那个短语照应呢? 生:与第2节“苦中带着些涩的滋味儿”照应。

师:救命的柳叶嚼在嘴里苦中带着涩味,可是我看作者写抢柳叶和吃柳叶两件主要事情的时候,称自己是“全家最乐”,这里看来同时说“苦”和“乐”,不是很矛盾吗?

生:并不矛盾。因为作者当时还是个孩子,他并不理解生活中的苦难。我们都说孩子的心里是最无忧的,所以孩子是最快乐的。

师:那为什么说“苦”呢? 生:“苦”是因为当时生活条件非常艰苦,是三年大灾荒的时候。

师:可你刚才说他是个孩子,他并不理解生活中的苦难啊!生:因为他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是成人,他是以成人的眼光来回忆那段往事,想起来很苦

师:哦,回忆往事有乐有苦,是乐中带着苦,苦中带着涩。对了,这就是文章之眼,文章之神。(板书:抓文眼)师:文章抢柳叶,吃柳叶都是围绕苦涩这个神来表现的,我们称之为“形散神聚”(板书),这也是散文的基本特点。

话题三:“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投影)

师:人的情感总是很微妙的,童年的事情感觉很快乐,现在想起来却又是那么苦涩,这是为什么呢?接下来我们一起来探讨探讨感情话题。师:古人云:“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这句话大意是凡是写文章的人都是因为现有内心感情的涌动而后才有语言的表达。凡是好的散文佳作都是作者情感的流淌,情动于中而形于言。那我们要把内心的情感用语言传达出来,又有哪些方法呢?请大家一起来看看下面一组材料,想想它们分别是怎样表达感情的?

(投影)a.《我的老师》通过叙写几件小事抒发了对蔡老师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b.《三颗枸杞豆》开篇小树林的描写:那时正值三月,春天几乎从山沟里溢出来了。小树林的一切都散发着诱人的魅力。林子里今天格外美丽,一绺一绺的阳光像金色的丝绸。一只大花蝴蝶冒冒失失撞在我头上,又慌慌张张飞走了。

c.梁衡《夏》的结尾:遗憾的是,历代文人不知写了多少春花秋月,却极少有夏的影子。-----我却要大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黄金的夏季。师:大家先说说《我的老师》表达感情的方法。生:以小见大。生:记叙事情。

师:如果没有这些具体的小事,我们能感受到魏巍对老师的怀念感激之情吗?

生:不能。

师:对,这种情感都含在事情叙述之中,字里行间处处有情。我们把这种表达感情的方法成为“以事传情”。师:大家在看看b材料对我的乐园小树林运用了什么描写? 生:景物描写。师:一切静语—— 生:皆情语。

师:这段景物描写中包含怎样感情? 生:对春天美丽小树林的喜爱之情。师:我们能概括出这里的抒情方法吗?

生:以事抒情,哦,错了,是以景抒情。

师:对,喜爱之情都寓含在美丽春景中,我们可以称为“以景寓情”。师:请大家在看看梁衡对夏的赞美之情与上面材料中对春的喜爱之情一样含蓄吗? 生:不是的。师:相反是—— 生:直接抒情。

师:很好。刚才我们发现的“以事传情”、“以景寓情”、“直接抒情”就是我们写文章时常用的三种抒情方式。

师:生活中没有无缘无故的情感,情皆由境生。我们要探讨作者为什么乐中带着苦涩之情,就必须回到作者曾经生活过的那段不堪回首的饥荒岁月。

(投影)1959年至1961年是我国三年严重经济困难时期,由于国际、国内的各种因素造成粮食大幅度紧缺。农民们要靠吃野菜、吃树皮,甚至吃不能消化的观音土来充饥。在此期间饿死的农民至少有三千多万人。在人类历史上,这可能是短期内因饥饿死亡人数的最高纪录。本文作者童年抢柳叶、吃柳叶的故事就发生在饥荒最严重的1960年。

师生阅读材料。

师:在座同学们的爷爷奶奶,我的父亲,本文的作者都是这场大饥荒的亲身经历者和见证者。我们要探讨作者内心情感,就不能忽视这段背景。刚才我们发现了散文有三种常用表达感情方法——

生:以事传情、以景寓情、直接抒情。师:这三种抒情方法在本文中都有运用,其中“以事传情”运用的更为充分,下面我们就重点来探讨这个专题,一起来品品议议作者在抢柳叶和吃柳叶两件事“乐”在哪里?又苦在哪里?(板书:品读)

师:我看到班级墙报上有同学们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积分榜,真好!小组合作,集思广益。那下面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选择抢柳叶和吃柳叶两件事中的一件来品品作者的苦乐之情。待会儿请每组派一名代表交流发言,要求结合具体句段品评,做到言之有据,言之有“情”。好,开始吧。

(学生热烈讨论,师巡视)师:咱们先说说抢柳叶儿吧。哪些小组议这件事的?

(很多学生举手)

师:哇,这么多小组都议了抢柳叶儿,那我们一个个来谈,好吗?

生1:抢柳叶这件事“乐”在充分体现了我爬高的本领。“苦”就是每天早上天蒙蒙亮就要起来了,不然就摘不到可口好吃的柳叶儿了。(生笑)生1:还有低处的柳叶儿已经被大人们抢光了,我一定要爬到高出去摘,而爬到很高的话还可能会掉下来。(生笑)

师:掉下来会有什么后果?

生1:掉下来可能会受伤或是摔死。师:挺危险是吧? 生:是的。

师:下面发言的同学可以对前面同学的发言进行补充深化,如有不同意见也可以争鸣。

生2:我们小组觉得抢柳叶儿的乐趣就是能一显我爬树的高超本领。苦体现在早春天蒙蒙的时候,天气冷飕飕的就要出来去抢柳叶。

师:与前面的发言相似。接下来请大

家发言时结合文中的句子品析得更具体点,好不好?比如说爬树很乐,哪些用语表明内心的快乐?

生3:第8小节中“两脚一甩,鞋飞出去,猴一样噌噌一直爬到最高点” 体现我爬树技术高超。苦是因为—— 师:树爬得高就一定乐吗? 生3:从“得意洋洋”、“美滋滋”两个词可以看出乐。

师:他“得意洋洋”的行为有哪些? 生4:作者运用了很多动词,比如说“甩”、“飞”、“爬”、“抱”、“摇”、“弹”、“摆”、“溜”。这些动词的生动而准确的写出了“我”爬树的淘气,浸透着“我”的快乐。

师:大家能读出这种“得意洋洋”的快乐心情吗? 生:能。(齐读)

生5:第10小节回忆了当年抢柳叶时的情景。像有些词如“天蒙蒙亮”、“湿润”、“清凉”、“朦胧”、“宁静”写出了环境的清幽美丽,增添了我抢柳叶的情趣,体现了“我”很快乐。生6:我不同意他的看法。这时候的孩子一天到晚的玩还要抢柳叶儿,应该是很累的,“天蒙蒙亮”就要去抢柳叶儿,肯定很辛苦。师:“天蒙蒙亮”时,大家在干什么? 生:睡觉。师:在本该沉醉梦想的时候就要起来,的确够早的。

生7:我觉得清晨去抢柳叶儿是很苦的。从文中的“仰头看看”可见树非常的高,还有“脚丫子猛地踩到冰凉的硬地上”,“肚皮蹭着了树干,凉飕飕的。树上的露珠滴进脖子,滚下去,通身又是一阵阴凉。”可见当时的滋味很不好受。

师:这是一种怎么样的滋味? 生:苦涩的。

师:用这段话中的词语。生:凉。

师:这次爬树是不是“美滋滋”的? 生:凉飕飕的。师:“美滋滋”对“凉飕飕”。我们感受到身体之凉,更能感受到心里之凉啊。生8:第10段中把清晨的景写得很美,如果很苦的话,那他看身边的一切景物都不是那么美好,所以我认为他很开心。

生9:那时候作者还小,觉得景色漂亮,是他不懂生活很苦,“少年不识愁滋味”。

师:刚才两位同学无形中偏离了我们当前讨论的“以事传情”这个专题,涉及到了“以景寓情”。其实这段美景本身没有掺进苦涩的味道,只是反衬了当时生活之苦。对此我们暂不过多讨论,还是就“事”来谈。生10:“我”明明看见的是太阳,而却说成是“一个大樱桃,鲜红鲜红,全是肉做的。”说明当时我很饿,肉都吃不到,还是很苦的。

师:肉吃不到,那能迟到饭吗? 生10:人都吃树叶了,说明基本上没有粮食吃。

师:樱桃大家看过,样子大不大? 生:不大,很小。

师:樱桃是荤的还是素的? 生:素的。

师:而在作者眼里却是——

生:肉做的

师:樱桃本来很小,素的,而在作者看来却很大,还是肉做的。他为什么会这样想呢?

生:因为当时没有东西吃,很饿很饿,所以想吃东西,想吃肉。

师:嗯,可见当时我真是极度饥饿,非常渴望有食物能充饥。

师:作者小时候上树爬高“逞能”充满了炫耀的快乐,然而抢柳叶时我的年龄之小,清晨之凉,路途之远,上树之险,腹中之饿着实让人感到心酸和苦涩。

师:下面请选择“吃柳叶儿”的小组开始汇报。

生1:我从文中用柳叶做菜包子,“全家只允许我一个人放开了吃”看出对于我们来说很不好吃的东西,而“我”能放开了吃,当时实在是太苦了。大人只能照顾小孩,让小孩多吃点。师:大人不吃? 生:吃得很少。

师:哦,是因为食物很少,是不是? 生1:嗯,还有我看到他的“乐”是“吃到一个豆儿,满心里香得不行”和“薄薄的肚皮撑得透明”,可见他吃得非常的饱,非常的开心。

生2:“我了拼命直吃到肚子圆鼓溜溜的,”如果当时不饿不苦的话,他就不会这样硬撑了。他的乐也在于肚皮吃得圆溜溜的。

师:吃饱肚皮很快乐。

生3:我从作者清晰地记得做菜糊糊粥的过程看,可见他记忆深刻,说明他当时一定很喜欢吃,很快乐。生4:我觉得从作者的角度看,他是很快乐的,因为只有他“一个放开了吃”。但如果从上下文来看,生活应该是很苦的。“有时候还会抓上一小把黑豆”中“有时候”看出并不经常吃,只是偶尔吃,“一小把”和“吃到一个豆儿”,还有13小节的“一勺油”可以看出当时食物很紧缺,饥荒很严重。“薄薄的一层肚皮”也可以看出当时

作者一直吃不饱,身体是很瘦的。师:这位同学看问题真独到,她抓住了一系列数次,如“有时候”、“一小把”、“一勺油”、“一个人”、“一层”,我们看作者是不是经常能吃到? 生:不是。

师:偶尔吃,吃得多吗?。生:不多。

师:很少吃到,吃到很少。

生5:作者吃到一个豆就“满心里香得不行”有点反衬出当时很苦。师:刚才有同学看到这里觉得很开心,而你读出了苦。你能解释一下吗? 生5:思考。师:“香得不行”是不是指一点都不香?

生:很香。

师:香到什么程度?

生:香到极点,都要晕过去了。

(生大笑)

师:哈哈哈,看来是太陶醉了。一个小豆就能让人陶醉,你能想象吗? 生:难以想象。

师:我给大家说个真实的故事。我父亲和本文的作者同龄,也是在1960年那年,他饿的已经脸色发青,浑身无力像软丝瓜一样躺着,已经气息奄奄了。当时全家只能无奈地流泪。就在这时庄台上有个好心人送来了一小把绿豆,那本是来年做种用的。后来把绿豆煮成了汤救了我父亲一命。师:文中那“满心里香得不行”,心满意足背后折射的是饥饿啊!

生6:我补充一下,在奶奶做菜糊糊粥的过程中也运用了一些数字,如“烧一锅开水”、“泡一两天”、“换三五次水”,这就说明柳叶比较苦,那就要想办法让它变的好吃一点,那时候真是太苦了。

师:经过这么多复杂工序,最终柳叶的苦涩味是否都能去掉呢?

生:不是的。师:苦涩犹在。

师:刚才同学们热烈的讨论,透彻的品析,让我们深深感悟了作者内心的苦乐之情。(板书:悟情感)师:一个年仅八岁的孩子能吃饱肚皮,心里充满了满足的快乐,然而他吃的却不是大家熟知的美味,而是现在连猪、牛都不吃的苦涩的柳树叶,这是很等的不相称啊!当然,也正是着童真的乐和生活的苦伴随作者一起走过了那艰辛的童年。(板书:苦乐相依)师:往事已经如烟,现在作者已经过上了衣食无忧的生活,他再次看到曾经吃够了的柳叶时,会不会厌弃呢? 生:不会,很感激。

师:文中哪里表达这种感情的?

生:最后一节。

师:好,请大家一起来深情朗诵最后一节,读出感激之情。看看哪两个字直接点明了感激的原因的?

(生读书)生:救人。

师:在文人墨客的眼里柳是闲情逸致的流露和离愁别绪表达,充满诗情画意,而在作者眼中柳是度饥解饿的救命粮,没有诗情也没有画意,有的是饥荒岁月的苦涩和苍凉。柔软的柳叶儿承受的是难以承受的千万人的生命之重。

师:那个苦涩的岁月已经渐行渐远。有人说苦难是一笔财富,有人说苦难是幸福的镜子。今天我们和作者一同咀嚼柳叶儿,作为幸福时代的幸福我们对苦难又有了什么样新的认识?大家能用一句精妙的话来表达此时的感受吗?

生1:美好的今天,好好珍惜。生2:我们要在苦难中发现自己,磨练自己。

生3:珍惜拥有的今天,创造更美好的明天。

生4:铭记昨天的苦,创造未来的乐。生5:只有接受了苦难的风暴,才能到达幸福的港湾。

生6:苦难是人生的老师,他教会我们如何珍惜现在的每一刻。

生7:苦难中有快乐,苦难后是幸福。师:刚才同学们纷纷用精炼的语言表达了自己面对苦难的认识,面对苦难,懂得坚强,面对苦难,懂得珍惜。我们一起学习《柳叶儿》就是与作者一起回忆往事,缅怀苦难,缅怀苦难就是咀嚼幸福。时光流逝,莫忘却苦涩岁月;柳叶抽芽,当珍重幸福春光。师:最后我拟了幅对联作为本课的结束。(投影对联)今天我们“常青藤下嚼柳叶,忆苦乐年华”,明天希望大家“沙洲港中挂云帆,任风雨人生”。(听课师生热烈鼓掌)师:谢谢大家!

附:板书

柳叶儿

通读——拎线索 细读——抓文眼 形散神聚 品读——悟情感 苦乐相依

(此课为教者在张家港常青藤

实验学校初一10班教学实录)

第二篇:柳叶儿

《柳叶儿》教案

一.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理解文中柳叶儿的“苦中带涩”,在孩子看来却很“乐”。2.理解运用生动的语言描写事物的方法。3.能在理解的情况下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二.教学过程(一)导入

同学们,人人都说孩提时代是最快乐,最开心的时代.你有哪些快乐开心的事情可以和大家分享呢?(学生介绍)同学们的经历都让人印象深刻,同时,现在回忆起来依然让人觉得快乐开心.而今天,我们就要一起学习<柳叶儿>,在那里,让作者印象深刻的童年趣事,现在回忆起来确实“苦中略带些涩的滋味儿”,这是为什么呢?我们一起学习课文.(二)新课 首先请同学们在预习的基础上读一读这些生词.捋()噌噌地()兀地()嚼()逞能()天蒙蒙亮()飕飕()攥着()(请学生开小火车)2 看来同学们预习得非常到位,在这样的基础上我相信同学们一定学得很认真.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文,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故事.(学生仔细阅读课文)我发现同学们读得特别专注,接下来请以小小组为单位,分享你们的理解,并完善你们的答案,时间3分钟.(学生讨论 交流)经过热烈的讨论,同学们的脸色已经让人觉得大家是胸有成竹了,那么,让我们一起仔细聆听吧.(学生发言)课文描写了童年时代,我在严重的饥荒岁月,上树爬高 抢柳叶儿 吃柳叶儿的乐趣.3 同学们, 作者对柳叶儿抢得这么开心,吃得这么开心,我想:柳叶儿一定很甜吧.我这里有几片柳叶儿,想请同学们来尝一尝,到底是什么味道.(设计学生有舔叶片的 有嚼着吃的„„)

到底什么味道?你能告诉大家吗?(应该不甜,是苦的或者是涩的)既然柳叶儿是又苦又涩的,为什么作者还抢得这么开心,吃得这么快乐呢?请同学们结合课文思考.学生一:因为“大人们只能抢低处的,高处的,大人没办法,正好有了我的用武之地.” 所以,他是乐自己能显示上树爬高的本领.学生二:文中写道:“猴一样‘噌噌’地一直爬到最高点,爬到底下人越是不让上 越是嚷着危险的那根枝上去”,“还要抱住树枝,哗哗地摇,摇地我自己的身子随着数值弹过来,摆过去”,可见,我的上树本领确实很高.“得意洋洋” 挨了打“心里美滋滋的”,能体会出我显示了爬高的本领以后的乐趣.学生三:文中说:“全家便只允许我一个放开了吃”,从侧面告诉我们当时的饥荒之严重:就这样的东西,其他人也不能吃饱.“于是我拼了命直吃到肚子圆鼓鼓的,薄薄的一层肚皮几乎撑得透明”,这是写我贪吃和数量之多,同时表达出在当时的特殊年代,能够吃饱柳叶儿包子的乐趣.学生四:因为柳叶儿救过我的命,所以,我对柳叶儿有着特殊的感情.儿时的记忆才会那么地清晰.„„ “我”小时侯觉得美味的东西,在“我”长大之后,味道变成了“味苦,微涩”,是不是“我”把原来的想法推翻了呢? 学生:事实上,柳叶儿就是苦涩的.这是它原本的味道,味道没有变过.作者并没有推翻自己的想法。只不过,小时候和长大后的感受不同。5那为什么小时侯的我没有能尝出这种苦涩的味道呢? 学生一:因为在加工成包子的时候过程非常复杂:先烧一锅开水煮,煮好之后,又捞进凉水里泡,往往要泡一两天,换三五次水,再攥干了剁碎.我想:这应该就是为了把柳叶儿苦涩的味道去掉吧,所以,就吃不出这种苦涩了.学生二:因为当时作者毕竟小,古语说:“少年不识愁滋味”,作为小孩子,他不能感受到大人们感受到的那种苦涩.6 所以,作者长大之后,再次咀嚼柳叶儿,就能感受到当时的苦涩了.你能读出文中包含的苦涩的滋味吗? 学生一:第十段的关于清晨景色的描写,如果不是有去抢柳叶儿的任务,应该是一幅非常美丽的图画:湿润 清凉朦胧 宁静充满了诗情画意.可是就因为有抢柳叶儿的任务,这就让人觉得“一种苦中带着写涩的”滋味喷涌而出.学生二: 文中说:“做菜糊糊粥吃”,“吃到一个豆儿,满心里香得不行”, “一个豆儿”就“香得不行”,现在想来可以体会到很多的苦涩啊.学生三: “一个大樱桃,鲜红鲜红的,全是肉做的.”这种内心真实的写照,是极端饥饿后景物在脑子里的反映.就因为太饿了,才随时会想到吃 7 那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目的呢? 告诉我们:今天的生活是如此幸福美满,让我们不要忘记那种苦难的日子,更加要好好地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8 作者在描写的过程中语言非常的生动形象,请你按照示例进行赏析,发言时有感情地朗读给同学.示例:一个大樱桃,鲜红鲜红的,全是肉做的.这句话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鲜红的太阳比喻成肉做的樱桃,这种内心真实的写照,是极端饥饿后景物在脑子里的反映.就因为太饿了,才随时会想到吃.可以看出当时的饥荒相当严重.(学生思考 赏析 发言)(三)结束新课 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希望同学们记住课堂上的感悟,好好地珍惜今天美好而又幸福的生活.

第三篇:柳叶儿

柳叶儿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苦中带涩的童趣。体会本文作者“以苦为乐”的思想感情的内涵,学习作者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文章内容的赏读,培养学生对散文中的线索的把握能力、对动词的赏析能力、对景物描写的鉴赏能力。在阅读与理解的基础上深入探究文章的主旨。

教学重点:

1、赏析、品味课文中优美的语句,领悟作者的感情。

2、分析文章中景物描写的语句,了解景物描写的作用。教学难点:

1、本文所反映的时代离当代学生很远,他们很难体会那严重饥荒岁月里什么都吃光了、什么都能吃的情形。引导学生领悟以苦为乐,苦中有乐的内涵。

2、引导学生仔细品味文中生动的语言和饱满的感情。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由教师童年时的儿歌,引出关于柳的诗歌。

提问:在你的眼中柳是怎样形象?

2、作家宋学孟德童年与“柳”有着怎样的一段特殊的感情经历呢?

二、走进文本:

(一)学生朗读课文:思考:

1、文章中讲了怎样的故事?

2、最打动你的是哪个情节或哪句话?在书中做出旁批。

(二)分析课文题目、首段、结尾段

1、朗读课文最后一段思考:为什么“对于柳,人们又是吟诗,又是作画,又是感叹它的多情,又是赞美它的多姿。我却总忍不住要摘下一片下来嚼一嚼。” 这和哪段相呼应? 点拨:①首尾照应,表达作者自己对柳叶的特殊情感。②线索贯穿,以“柳叶儿”为线索,将童年的生活、作者的情感贯穿起来。

2、为什么要嚼一嚼?(柳叶儿救过我的命。引出第3段)

(三)研读赏析课文3——14段

1、过去人们在什么情况下吃柳叶儿?好吃吗?

2、抢柳叶儿吃,这本来是一件极苦的事,但文章中却说“那些天,全家最乐的是我。”,童年的我为什么会感到“最乐”?作者是怎样表现这种快乐的?

[明确:①上树捋柳叶之乐——能显示自己上树爬高的本领(分析动词,突出童趣);②清晨抢柳叶之乐——少年不识愁滋味(分析景物描写)(如果没有去抢柳叶这个背景,我们会感到这是一幅多么美丽的图画阿:湿润,清凉,朦胧,宁静,充满了诗情画意„„可是如果一联想到这是在抢柳叶的路上的环境描写,一种“苦中略带些涩”的滋味就会涌上我们的心头:太早了,万物还没有醒来,八岁的“我”就已经和三叔去抢柳叶了„„从侧面表现了“我”的孩子的心理——少年不识愁滋味,因而景物描写中没有掺杂进苦涩的味道。)(“我”把太阳比喻成“肉做的”“鲜红鲜红”的大樱桃,是我内心的真实写照,是极端饥饿在头脑中的折射:太饿了!随时都会想到吃,真希望太阳是“肉做的”“鲜红鲜红”的大樱桃)③吃柳叶的之乐——“只允许我一个人放开了吃”;“圆鼓溜溜”“撑得透明”。

3、在八岁孩子的快乐之中,蕴藏着许多苦涩的情感,你能感受到那种淡淡的苦涩吗? 苦中有乐,乐中藏苦,苦,并快乐着„„

三、走进作者

八岁的“我”的生活是艰苦的,自己的美食“柳叶儿”也略带苦味,为什么会感到“最乐”“美滋滋”“香得不行”?

1、感受作者对柳叶的情,柳给自己带来的趣,品味儿童顽皮的天性。

2、学习作者的心态,——对生活积极向上的、乐观心态。

四、走进生活

1、儿时的作者苦着但快乐着,我们作为现代的中学生,能感受到生活中苦与乐吗?

2、怎样看待这些生活中的苦与乐呢?

五、走进文学,珍惜童年

1、品味作家的幸福童年

童年的生活是美好的,鲁迅先生的童年在百草园的泥墙跟一带找到了无限的趣味;月亮是贾平凹童年时按在天空的印章;“三颗枸杞豆”成了植物学家童年的动力。

2、品味作家的苦难童年

作家宋学孟正是因为有这样的童年,才能让我们欣赏到这样的一篇美文;其实古今中外很多作家的童年都是不完美的,但是,他们却写出了很多动人的文章。比如:高尔基,《童年》“一大早就背着口袋走遍各家的院子,走遍大街小巷去捡牛骨头、破布、碎纸、钉子„„”因而完成了自传体三部曲。

宋朝宋濂“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3、珍惜童年的美好生活。

结束语:一篇关于柳叶儿的美文,让我们了解了过去的生活,感受到了那时生活中的苦与乐;明白了一条哲理:困难是终生的财富,珍惜快乐的童年生活,用积极的向上的心态,迎接生活中的挑战,让苦难成为一笔财富,让快乐伴随自己一生。

七:板书设计:

柳叶儿 宋学孟

柳叶儿味苦 上树捋柳叶之乐(动作描写)以苦 为乐 清晨抢柳叶之乐(景物描写)

生活苦 饱吃柳叶之乐(情态描写)

第四篇:柳叶儿

《柳叶儿》教案设计

主备人:瞿晓霞 复备人:初一语文备课组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动细致描写的方法。

2.体会一些语句饱含的感情。

3.感悟今天幸福的生活。

教学重难点

生动细致描写的方法和语句饱含的感情。

教学准备

课件或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初春,折一枝垂柳,让学生观察,然后口头描述一下。(符合实际即应给予表扬。)那么谁吃过柳叶呢?下边每人采一小片,尝一下它的滋味。看和宋学孟写的《柳叶儿》中人物的感受是否一致。(板书课题。)

二、自主学习

本文是一篇写童年趣事的叙事散文。下面自学课文,注意以下问题:(出示幻灯片l。)

1.认真读课文。可以朗读,默读。

2.画出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画出你认为好的词、句、段。

3.抢柳叶儿吃,这本来是一件极苦的事,但童年的“我”却感到无穷的乐趣。讨论讨论:童年的“我”为什么会感到“最乐”?

4.“于是我拼了命直吃到肚子圆鼓溜溜的,薄薄的一层肚皮几乎撑得透明。”这句话除了写“我”吃柳叶儿包子时的贪婪和吃的数量之多外,还表现了“我”的什么状况?是有意夸张,还是写的真实样子?

5.文中在去抢柳叶儿的路上,有一段生动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

6.找出自学中的疑难问题。

三、合作学习

1.以小组为单位相互解答自学中存在的疑难问题。

2.在班上研究讨论小组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

四、反馈交流

1.给加点字注音。(出示幻灯片2。)

捋噌噌逞能兀地攥飕剁咯嘣

要求:让一名学生起来读,如果有读得不正确的,请其他学生进行纠

正。

2.抢柳叶儿吃,这本来是一件极苦的事,但童年的“我”却感到无穷的乐趣。讨论讨论:童年的“我”为什么会感到“最乐”?

明确:(因为那时的“我”还不懂得生活的艰难,全家面;l盘的处境。总觉得上树爬高能显示自己的本领。)

要求:符合题意即可。

3.“于是我拼了命直吃到肚子圆鼓溜溜的,薄薄的一层肚皮几乎撑得透明。”这句话除了写“我”吃柳叶儿包子时的贪婪和吃的数量之多外,还表现了“我”的什么状况?是有意夸张,还是写的真实样子? t

明确:(从中还可以体会到“我”饥饿、瘦削到、何种地步。这是真实的写照,从下文奶奶的担心可以看出。)

4.文中在去抢柳叶儿的路上,有一段生动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明确:(如果没有去抢柳叶儿这个背景,我们会感到这是一幅多么美的图画啊:湿润,清凉,朦胧,宁静,充满了诗情画意„„可是如果一联想到这是在去抢柳叶儿的路上的环境描写,一种“苦中略带些涩”的滋味就会涌上我们的心头:太早了,万物还都没有醒来,八岁的“我”就已经和三叔去抢柳叶儿了„„这一段描写也从侧面表现了“我”作为孩子的心理:少年不识愁滋味,这里的景物描写对“我”来说一点没有渗进苦涩的味道。)

5.放声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并把喜欢的原因和同桌进行交流。

(同桌交流后,再找部分学生在全班交流。)

6.重点研讨文中第10一11自然段。

(1)学生读课文,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完成下列题目:(出示幻灯片3。)

①文中具体写了上树的情况,感受如何?

②我看痴了,三叔便仰头问我:“你看什么”?我说:“一个大樱桃,鲜红鲜红,全是肉做的。”一句中,“我”把太阳称为一个“肉做的”“鲜红鲜红”的大樱桃,是有意想打个比方,还是真的这样看的?为什么?

(2)小组代表发言交流。

明确:

(①“仰头看看”,突出树高;硬地上“冰凉”,足见其早;牙齿都“咯嘣嘣响”,可见其冷;“飕飕”地爬上去,可见其爬树技术之高;肚皮“凉飕飕”的,“露珠滴进脖子,滚下去,通身又是一阵阴凉”,可见滋味并不好受。

②“我”是真的这样看的。这个比喻是“我”内心的真实写照,是极端饥饿在头脑中的折射:太饿了!随时都会想到“吃”,真希望太阳是“一个大樱桃,鲜红鲜红,全是肉做的”,多么好吃啊!)

五、梳理巩固

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

(不必只局限于一个方面,也不必面面俱到,只要学生能说出某些方面即可。)

六、拓展训练

(如果有时间的话,可以在课堂上进行,如无时间可不进行。)

《新课标作业设计》中的“积累运用”部分。

七、布置作业.

第五篇:柳叶儿教学设计

《柳叶儿》

一、导入:让我们先来欣赏一组关于柳的图片。

课件1出示一组关于柳树的图片。

大家有什么感受?柳是美丽的,是入诗入画的。我们再来看一首诗:

课件2《咏柳》。齐读。师简要赏析。

同学们,柳树如此美丽可爱,你能把柳树和吃联系到一起吗?

课件3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宋学孟先生的作品《柳叶儿》,看看我们会有什么收获。

二、感知课文

课件4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一下,文章围绕“柳叶儿”写了哪两件事?请在“柳叶儿”前填上一个恰当的动词加以概括。

明确:抢柳叶儿、吃柳叶儿。

我们再来看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也是围绕柳叶儿写的。分别是?对。恋柳叶儿和赞柳叶。那么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呢?柳叶儿。好再回到刚才的问题。(板书 恋 抢? 吃? 赞? 柳叶儿)

三、品味“乐”

1、抢柳叶儿和吃柳叶儿这两件事,给童年的“我”留下的最深感受是什么?用文中的一个字来回答。乐(板书)/

2、课件

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读读相关语句。说一说柳叶儿为什么会给他带来 乐 的感觉?小组学习:一划二读三说。

一“乐”是能显示自己上树爬高的本领。第8小节一系列动词充分显示了我爬树本领之高。而“挨了打”“心里却美滋滋的”最能体现显示本领后的开心。

二“乐”是抢柳叶儿之乐。近处抢完了就到远处抢,在抢柳叶的过程中,我英雄终有用武之地。

三“乐”是吃柳叶儿之乐。

12、13小节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得以饱尝美食的快乐。

过渡:而立之年的作者回忆自己8岁时的经历,他仍然只品到童年时的“乐”吗?如果没有,那么他又品出了什么滋味呢?课件6(“苦中略带些涩”的滋味)你能否从文章的字里行间读出这种滋味呢?

四、探究“苦”

课件7仔细阅读课文,找出体现“苦涩”滋味的语句,结合其中的关键字词加以分析,说出你的感受。小组学习一划二读三说。

清晨抢柳叶之乐(分析景物描写)(如果没有去抢柳叶这个背景,我们会感到这是一幅多么美丽的图画阿:湿润,清凉,朦胧,宁静,充满了诗情画意……可是如果一联想到这是在抢柳叶的路上的环境描写,一种“苦中略带些涩”的滋味就会涌上我们的心头:太早了,万物还没有醒来,八岁的“我”就已经和三叔去抢柳叶了……

我”把太阳比喻成“肉做的”“鲜红鲜红”的大樱桃,是我内心的真实写照,是极端饥饿在头脑中的折射:太饿了!

还有吃柳叶的情节,一点柳叶就能把孩子撑成那样,可见当时的生活是多么艰辛啊!

▲那究竟是个什么样的年代啊,人们要靠吃树叶来养活自己?课件8(补充背景资料,)

五、拓展延伸(师生谈话)课件9

现在的人还吃野菜么?是出于什么原因 ? 以前的人们是寻求温饱,要满足最基本的生存问题,而现在的人们却是因为感到新鲜,想要去尝试,或者是追求绿色健康。正是由于社会的变化,时代的进步,才造成了过去和现在的不同。那么本文的中心也就显而易见了:通过回忆童年的一段艰苦岁月,表达了对今天幸福生活的珍惜之情。

六、总结课件10

正因为如此,我们才要感激这物质丰富的现代社会,珍惜现在幸福的生活,牢记历史,去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柳叶儿》教学实录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