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公共文化服务:制度与模式一书摘记
1、一方面,公共文化服务投入总量不足导致“供不应求”;另一方面,基层公共文化供给存在“供不适求”的问题,部分地区“送电影下乡”活动中‘存在“三多三少”现象:老片多、芯片少,城市题材电影多、农村题材电影少,娱乐片多、对农民的适用性少。因而没有满足农民的有效文化需求。P6
2、需求培育机制是指在现有文化需求的技术上,通过不断提升文化服务的光度和深度,激发公众对文化的内在渴望,从而培育出新的文化需求,推动公共文化相强发展。文化需求培育的主题是各类文化服务提供单位,对象是文化服务对象。P8
3、公共文化服务需求的反馈是湖东的双向反馈。不同服务对象所习惯采用的表达渠道也有区别,在被动反馈时也应考虑道不同对象的不同表达习惯,构件多渠道、多层次的多为反馈机制,使意见征询对象更全面,反馈信息更客观准确。P9
4、需求反馈回复与评价机制主要包括公共文化服务主题和监管部门对信息提供人的回复及公共文化服务监管部门对服务主体的评价。P9
5、畅通公众文化需求反馈渠道,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一步均衡化
形成公共文化服务需求的多渠道反馈,针对不同人群设置有针对性的反馈渠道,通过社区、学校、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各种媒体征集反馈意见。如设立公共文化服务意见正极的热线、网站栏目,在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基层文化站点内设置意见箱,并设领导接待日,定期开展公共满意度调查等。对外来务工人员、留守儿童、孤寡病残等弱势群体设有专门的需求反馈渠道,并提供相应的公共文化服务。P10—11
6、公共文化服务需求反馈包括事前反馈和事后反馈。事前反馈指的是实际工作开始之前进行的反馈,是未来导向的,即在公共文化服务提供前提出需求;事后反馈就是通常意义上的反馈,是指某件事情发生之后作出的反映,即在公共文化服务提供后针对需求满足情况作出的反应。
对各渠道收集的公共文化服务需求反馈信息,各文化服务供给单位和监管部门有专人定期进行汇总、分析和处理,并形成制度,使反馈信息能力有效地转化为工作动力,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P11
7、市县两级政府要按照“结构合理、发展均衡、网络健全、运行有效、惠及全民”的原则,实行城乡统筹,通过以城补乡、示范引导和辐射带动,不断完善重大问题设施体系,充分发挥市、县图书馆、文化馆、影剧院、体育馆、青少年管、文化广场等基础设施龙头作用,把建设的重心放在基层和农村,充分利用现有设施,统筹规划、加大投入、因地制宜、分步实施,着力改善农村和相对欠发达地区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形成城乡、区域文化协调发展的生动局面。中心镇要在按标准建设好综合文化站的基础上,组建集体数阅读、广播影视、宣传教育、文艺演出、科技推广、科普培训、体育和青少年校外活动等功能为一体的中心镇公共文化活动中心;农村社区建设采取1+X模式,即1是根据“15分钟文化活动圈”建成一个全省领先、全国一流的农村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中心,X是在15分钟以外的偏远农村建立文化服务分中心。农村社区文化服务中心公共文化设施要达到“五个优”的标准,即有不少于300平方米的综合文化活动室、有社区图书馆(农家书屋)、有不少于800平方米的问题广场、有文化信息共享工程服务网点或公共电子阅览室、有文化活动设备和体育健身器材。P27
8、送戏下乡、送数进村等有限的文化服务,与农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相比,无疑是杯水车薪。在信息化时代,互联网却是缩小城乡文化鸿沟的一个有效载体,有效地突破城乡文化设施建设、文化资源分布不均衡等瓶颈。随着农村年轻网民的大量涌现,互联网正在逐渐改变农村文化的面貌,成为新农村文化建设、乡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引擎。当互联网成为农村青年日常生活的重要部分,农民文化生活才可能出现质的飞跃,农民文化生活的多样性才有可能实现。在互联网时代,农村综合文化站的工作面临着重大的历史转型,改变传统的群众文化工作模式,顺应农村群众多样化的文化需求,将群众文化工作向互联网延伸,让互联网助推农村文化工作的蓬勃发展,这在沿海发达地区更是迫在眉睫。P55
9、在农村文化活动中,农村里的年轻人参与热情明显不高,长期以来,他们在农村文化建设中的缺席,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副作用。
但是互联网不一样,农村网民中,30岁以下的年轻人成为主题。如果乡镇文化站立能以高度的文化自觉,组织发动网民积极参与乡村文化建设,充分发挥农村青年网民的文化创造性,那将深刻地改变当前农村文化活动主题人群的构成,改变当前农村文化发展态势,对农村文化建设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P57
10、农民日常文化生活从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电影广播时代,邹忌了电视时代,看电视、参与健身和娱乐活动,成为农民业余文化生活的重要部分。进入互联网时代后,海量的网络信息,丰富的文化娱乐,网络成为农村年轻一代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最新的新闻动态,电影在线观看,娱乐即时进行„„农村网民享受着网络带来的全新文化生活。互联网突破时空的限制,缩小城乡文化的鸿沟,对当前农民业余文化生活品质,起到了显著的提升作用。P57
11、在现代化进程中,乡村民俗逐渐衰微,一切依托于民俗节日这个平台的民间传统文化处于消亡的边缘。电视等现代传媒进入农民的日常生活,对乡村民间传统文化的传播带来一定的冲击。农耕时代传统民俗节日里盛大的民间艺术狂欢的场景,已经很难寻觅了,民间老艺人只有在黄昏中寂寞地回味着曾经属于手艺人的时光。然而,在互联网进入乡村社会后,作为一个崭新的传播载体,互联网可以承载起乡村民间艺术现代传播的使命,其具有的超越时空性的特点,为乡村社会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和弘扬,提供了极为有效的传播平台。P57—58
12、互联网在沿海发达地区农村的推广,将不断拓展特别是青年农民日常生活空间,改变过去地域闭塞带来的生活单调的现象,为青年农民与外界的沟通交流提供新的渠道,改变了传统的生活方式和经营方式,有利于乡村社会公民一时的培育,推进农村的现代化进程。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农村年轻的网民开始上市着网络购物,在往上推销农副产品,寻找感兴趣的经济信息,以互联网为平台,从事经济事物和经营活动。P58
13、互联网进入乡村社会,给乡村社会带来的积极影响显而易见。与城市相比,农村永远不可能有大剧院、大型图书馆等优质的公共文化设施,没有中外经典的文艺演出,城里的影院可以同步放映好莱坞大片,而乡村电影放映与城里的影院根本不能同日而语。但是互联网给农村网民带来的文化选择性却是多样的,可以与城市网民共享共同的网络资源。在互联网上,城里的市民与乡村的农民浏览的网页,点击的电影,听到的歌曲,网络上的购物,论坛上发帖,却是同步的。互联网是逐渐缩小城乡居民之间文化差距的有效路径,在互联网世界里,没有城乡的分界,只有开放和共享。P58
14、根据互联网的丰富性特点,开展互联网知识普及配云,为青年农民开启通往互联网世界的入口
互联五王使人类迈进信息化时代。巨大的信息量和及时的更新,使农村网民走上信息的高速公路。农村网民最初接受互联网知识,大致有集中途径,一是中小学里的电脑教育;二是从城乡的王八接触互联网,二是村民间的手帮手喘息。沿海发达地区乡村学校里对学生的互联网启蒙,对于日后成为王敏有着积极的意义。比较而言,从网吧里接触互联网,可能更会收到网络上的亚文化影响。乡镇综合文化站应该承担起普及互联网知识的重任。一方面,在一切发达乡镇具有客观的条件,信息共享工程建设购置了一定数量的电脑设备,中小学电脑资源可能共享,乡镇政府机关和学校里有懂电脑的人才。另一方面,农村有一定文化基础的青年人对互联网普及存在着需求。乡镇综合文化站应该站在信息时代的制高点,开展互联网基础知识、电子商务、优秀网站推荐等普及培训,额早就沿海发达地区的新一代农民。P59
15、根据互联网的图动性和即时性特点,增强虚拟空间与现实文化工作的湖东,扩大乡镇文化工作的发展空间。
互联网互动性和即时性的特点,使恩乡镇综合文化站工作向互联网延伸,有了巨大的发展空间。一是建立网站或网页。乡镇综合文化站应该在当地乡镇政府网站下,建立文化站网页,通过论坛发帖、站长信箱等形式,了解恩恩当地网民以及群众的文化需求,使群众文化工作有的放矢,提高群众的文化参与度。二是建立文艺团队QQ群。„„三是文化活动的网络化。乡镇综合文化站通过组织往上的摄影大赛、网络征文比赛等群众文化活动,将比赛信息、作品战时、王敏投票等,在互联网上进行,吸引群众的广泛参与,扩大群众文化活动的社会影响。P59
16、根据互联网开放性特点,实现网络文化资源共享,突破农村文化空间的封闭性这一传统瓶颈。
在互联网时代,乡镇综合文化站在开展公共文化服务中,要充分重视互联网信息量大、文化资源丰富,以及高度的开放性、边界性特点,组织开展家片欣赏活动、举行网上展览、网上群众文艺辅导等活动,突破农村文化空间的粉笔性,共享网络丰富的文化资源。综合文化站定期推荐观看优秀影视作品,欣赏网络上精采的文艺演出,听取网络上的人文讲座和文艺辅导,引导农村业余文艺骨干学演农民喜闻乐见的优秀文艺作品,强化先进文化的影响力,以优秀的文化来抵御亚文化和庸俗文化的侵袭。P60
17、根据互联网的超时空性特点,推动传统文化战时的网络化,传承和弘扬优秀的民族民间文化。
互联网具有越时空性,信息可以超越时间的限制,在网站或者网页上保存与传播,可以超越地域的限制,在更为广阔的空间里进行远距离传播。根据互联网的雪时空性特点,在沿海发达地区的乡镇综合文化站,积极创造条件,通过互联网这个记号的信息载体,建立当地文化网站或网页等,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包括退出传统地域文化的食品,推动乡村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和创新。P60
18、根据互联网的个性化特点,引导青年农民建立个性化的文化博客,战时新一代农民的文化创造和精神追求
互联网使人们的个性文化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随着农村电脑普及率的不断攀升,农村网民群体的日益扩大,农村文化建设面临着极好的发展机遇。沿海发达地区的乡镇综合文化站应该以文化自觉,以互联网为载体,通过组织乡镇的博客大赛、建立乡镇的文化博客圈子等形式,发挥博客的乡村文化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引导和鼓励青年农民建立个性化的文化博客,展示信息化时代农民的文化创造和文化自信。P61
19、乡镇群文创作一致是群文工作中的薄弱环节。余杭鼓励群文创作,各乡镇综合文化站拨专款为广大业余群文创作者大件一个创作平台。各乡镇都设有文艺创编室,都编印自己的乡土刊物。P74 20、余杭明确乡镇综合文化站在保护工作中的职责,建立全区“文物守望者”队伍、乡镇文保员队伍、非遗保护志愿者队伍,有力促进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在非遗普查中部分通过乡镇综合文化站建立的普查员队伍,协助开展大量的普查工作,普查出5774个非遗项目,很好的摸清了余杭的家底,为后续申报各级目录打下扎实基础。P74
21、制定公共文化工作目标要从当地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当地的民情民俗展开。各地的自然条件、人口情况、经济条件等不一样,文化工作的重点就应该不一样。因为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民俗风情是一个民族生命力继承与延续,各地的民俗风情,与文化发展都有密切的关系。在文化发展的进程中,必须建立在适合当地民情民俗的基础上,寻求自身文化发展的轨迹,而不是对其他模式的照抄照搬。P93
22、公共文化服务不能仅仅依据市场变化而变化,还必须遵循自己的使命提供特定的服务内容,在服务对于的长期和转其需求之间取得平衡。因为,这更加要求公共文化服务组织与服务对于加强交流。实现交流机制作用的重要途径是使公众只消机构运营、发展、举行活动的各项信息资料,可通过报纸、电台、电视、网络等媒体发布公共文化信息,让公众了解公共文化服务组织、公共文化服务内容、公共文化服务政策等相关信息。P76
23、任何一种价值观和道德信仰的形成,都是通过文化产品和有效的传播途径,被广大民众潜移默化地接受的。P97
24、抓紧建立完善工艺文化事业保障、文化市场管理、电视剧和电影事业管理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建立健全公共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流通的准入机制、监督简直和约束机制。加强对公共文化产品的创作引导,完善项目申报、扶持、考核、奖励办法,特别是政府采购公共文化产品时,产品要能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加强各种社会创作基金、发行基金、传播基金的管理,实现依法管理、有效管理。P99
25、着力丰富公共文化产品传播途径的多样化发展
随着科技进步、投入增加、资源整合等,现阶段公共文化产品传播途径不断增加。除了原油传统报刊图书、广播影视、戏剧言粗等传播途径外,还增加——了数字报刊、手机网站、手机报刊、移动数字电视、网络广播、网络电视等新兴传播载体。而新兴传播再来也恰恰是广大青少年所喜爱的。放松对新兴传播途径的管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宣传影响力就会大大弱化。一定要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新形传播载体中的宣传推广。另外,还要关注公共文化服务对于躯体,针对公共文化服务对于的具有情况,积极创造条件,分类别、多层次提供各类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文化产品,使广大群众各取所需,各想所爱。要根据城市居民、农民群众、青少年学生、外来务工者、残疾人等各类群体的不同需求特点,加强针对性调查研究和创作生产,多种形式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文化产品多样星、丰富性和差异性。P100
26、一方面要深入开展“送”文化活动。„„另一方面,要认真开展“种”文化活动。“种”文化是在“送”文化基础上的观众创新和创造。要充分发挥基层群众尤其是广大农民群众在文化建设中的主题作为,把丰富与普及文化生活、弘扬与传承优秀民俗文化、创作与传播大众文化产品、培养与壮大农村问题队伍、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要的任务,以经济、比赛、表演、展示等为主要形式,举办农民文化节、运动会、猜疑展示会、文艺调演等各类问题活动,大件各类战时“种文化”成果的平台,开展群众性“种文化”竞赛,充分战时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成果。P101
27、要注重对春秋文化的净化进行现代禅师,跟随时代步伐进行氧气和更新,按照现代社会的表达方式和语境进行解毒,运用信贷春天技术进行推广,推进优秀传统文化走进大众、走进现代生活,成为人们修身养性、健康生活的“催化剂”,成为人们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融合中领悟和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助推力”。P102
28、曾经有人对武力图书馆读者量少坐果调查,人们不愿去图书馆的原因之一是资源比较陈旧和馆员服务条件冷淡,缺少对大众的吸引力。从这一点看,如果图书馆仅仅是免费敞开大门,大众同样不会亲近图书馆。只有通过多方努力,建立服务标准,针对性地改进服务,在理念以人为本,环境上舒适幽雅,资源上全面系统,项目上综合多元,服务商友善到位,设施上职能易学,才能形成西印度者有时,给每一位用户最好的服务和最大的尊重,使图书馆成为人们向往的地方。P124 数字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为信息在任何时间、任何地方获取提供了可能,用户对信息存取的开放性和全天后需求也随之上升,“泛在图书馆”、“泛在知识环境”等概念的出现将信息数字化服务又上升到新的层次,大枣网络、电视、手机的多为一体的服务平台,通过不断发展的移动终端设备让数字信息服务嵌入百姓的生活应该成为我们的追求。网络图书馆、电视图书馆、手机图书馆的建设可以帮助人们实现服务的触手可及。P124
29、实现服务资源中心区域和边缘区域的均衡配制,让老百姓在自己居住的区域周边也能享受到丰富的文化服务。一方面通过保证边缘区域的正常投入,逐步缩小与中心区域的差距,另一方面鉴于各级图书馆的文献资源、资金保障、人力资源等方面差异,积极倡导不同区域间的合作与共享。传统文献资源通过图书馆联盟机制或区域服务网络体系将文献送往或流通至边缘区域;数字资源则以中心区域图书馆建设为主,充分利用其网络传播的特点使不同地域的人们自由地享用;高层次文化产品(活动)可以由中心区域主动送往边缘区域,边缘区域也可以组织百姓前往中心区域与那里的百姓共同享受文化大餐,图书馆开出的“文化大巴”就是这种合作的一个创新,值得进一步探索。P125 30、长期以来,唱歌、跳舞、扭秧歌、鼓乐五对、送演出等传统群众文化活动方式是各地文化馆(站)的主要活动形式,对于主要以中老年和妇女为主。内容的单一,服务形式的陈旧,势必导致受众群的萎缩和占一化。调研中发现,当下的文化馆(站)普遍后续文化资源匮乏,内容缺少创新。尤其对一大批比较年轻时尚的公众和相对成功的人士,文化馆站的吸引力并不大。对外部公众的访谈得知,有些公众从未去过文化馆(站),根本不知道所在区域的文化馆在哪里,有些人尽管知晓,但认为文化馆(站)完全是老年人去的地方,与自己没有关系。P163恩
31、现场调研中发现,普遍的文化馆(站)缺乏信息传播的有效载体,包括信息告知栏、印刷品等并不完善,随机抽样了部分文化馆(站)的网站,发现网站建设也存在信息单薄、更新落后、使用不便等诸多问题。这势必影响文化馆站免费服务的开展。所以,一方面要借助社会主流媒体进行政策宣传,另一方面文化馆站也要结合自己的服务项目做好多种传统,从而最大程度实现自身职能,满足群众文化需求。P163
32、文化活动中心在项目设置上应集图书、上网游览、健身、娱乐、团队活动、展览陈列、放映电影、文艺表演、联谊活动于一体。同时,要不断开发新的娱乐服务项目,提升文化娱乐品位和科技水平,使娱乐场所成为低消费、高品位、群众参与性强、自娱自乐的文化场所。文化活动中心功能配制“1+N”子模式中的“1”,是指图书馆建设,这是文化站功能配制的主题部分,是开展知识传播、科学普及、信息传递的重要载体,是农村群众终身学习的学校,是农村公共分五最直观、最外在的表现形式。文化活动中心功能配制“1+N”子模式中的“N”,是指在办好数的同时,开设健身房、多功能厅、展览厅(陈列厅)、辅导培训教师、计算机与网络教室等公共空间设施场地。P167
33、随着免费开放的展开与推进,地级文化馆的公共文化服务模式发生了较大转变。如培训模式向主办方、组织者定向安排变为电话或网上约选;讲课变为沙龙由授予变为讨论。P180
34、现行开放向立体开放的转变。
通过网络或电话的自主选择方式,文化馆的服务呈现出立体的构架,多方位、多渠道、多样式、多角度的服务模式构件了一个立体的开放态势态。P181
35、艺术培训向技术培训的转变
免费开放背景下,地级文化馆陶的培训内容与方向发生了较大转变,逐渐承担和展现了地级馆的指导职能,对县级的文化馆、乡镇综合文化站的相关业务和活动的开放进行技术层面的指导和培训。P181
36、数字文化自选生产与服务的特点是:文献数字化主要集中在上层文化部门,呈现倒金字塔形;而具有的服务实践体现在基层,为金字塔形,两者并不一致。P187
37、构建整个体系,应该明确各级政府的文化主管部门是数字文化资源建设的主要责任单位,数字数是具有建设平台。责任单位对本系统的文献数字化,地域内的数字文化资源使用便利度、开放度,数字数的平台的资源整合度和利用率负有目标责任,并积极推动区域内数字博物馆、数字文化馆、网络剧场等的建设。P191
38、“任何长远的战略都必须致力于弥合数字鸿沟,加强教育、读写能力和文化发展,以及最重要的——提取信息获取渠道”。从服务边界来说,这应该是边界内的诗经。文化部门对此有明确的规定,要求乡镇全部建成电子阅览室,但是没有具有的考核约束机制,在此文化上显得力不从心。
在体系构建具有要求中,应该明确电子阅览室建设是乡镇图书(分)馆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当地政府重要的民生考核指标,结合乡镇图书分馆建设,五年内全部建成中心镇电子阅览室,逐步覆盖全部乡镇。内容上接受上级的资源辐射,建立全区域统一的网络过滤和监管软件,增加开发适合未成年人益智、互动平台。P192
39、从体系构建角度来看,应积极提倡社会力量参与建设数字文化资源。在具有操作时,既可接受资金的捐助,也可以接受资源的赠送,从立法层面规定社会文化事业接受的捐赠享受红十字会同样的待遇,在企业所得税税前列支。P192 40、根据体系建设的要求,必须整合文化部门资源,链接网络免费工艺资源,开放当地资源传送后台,以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单位,统一标准,建立统一的网站,在统一的表示下开展宣传服务,对每年的服务成果开展考核、评估、奖惩、加大对基层的资源、资金扶持力度。P194
41、首先要加强宣传,构建参与型政治文化体系,培育民众表达诉求的意识。公众对公共文化服务需求表达能力受到自身思想观念的影响,起到或促进或阻碍的作用。所以,要向达到提高公众公共服务能力的目的,必须从改变观念意识抓起。
其次,公众公共文化服务需求表达的配套制度建设。要向真正达到提高广大公众表达能力的目的,仅从公众自身改进是不够的。在对公众自身完善的同时,还必须加强相关配套制度的建设与完善,只有两者的有机结合,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P200
42、政府应该逐步建立有效的反馈评价机制,这样既能见度政府部门关注公众的意愿表达,又能加强公民对政府的理解,从而形成良好的双向沟通、共治的局面。再循环反复的交流过程中,公众参与经验不断增多,能力自然也就得到提升。P201
43、畅通诉求渠道机制
需求表达渠道确实和补偿是公共文化服务结构性失衡的症结之一,因此公共文化生产和供给的组体应该创造条件、构建渠道使每一个人都有机会平等地接近公共文化决策。一般来说,根本表达或信息搜集的目的,需求表达或信息沟通通常分为两类:一是仅以获取信息为目的的公民表达技术;二是以获取公民对政策的认可和接受为目的,富裕公民一定影响权力的表达。
借鉴国内外的成功做法,以获取信息为目的的公民表达可以选择关键公众、公民信访、投诉接触渠道、公民调查、网络交流平台、电话互动平台等有效途径。而以获取公民对政策的认可和接受为目的的信息收集,根本具有情况,可以通过公民会议、公民听证会、咨询委员会、协商调节等渠道。P201
44、信息公开机制指公共文化服务生产者和提供者通过公众便于接受的方式和途径公开其运作过程,公开有利于公众实现其文化权利的信息资源,允许公众通过查询、阅览、复制、下载、摘录、收听、观看等形式,依法享用信息。公共文化服务的信息公开不仅是一种服务提供者和享有者之间沟通的方式,更是一种监督约束服务提供者的机制。
针对不同类型的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可以利用信息公开方式有:一是听证会。在公共文化基础事实项目和涉及较多人数的公共政策出台时,听证会是公开信息的一种叫好的方式。二是新闻发言人。公共文化服务提供的有关部门新闻发言人在一定时间内就某一重大公共文化实践或时局的问题,举行新闻发布会,或约见个别记者,发布有关新闻或阐述不部门的观点立场,代表有关部门回答记者的体温。三是电子平台。计算机及网络的普及使人们更快捷地获得所需知识信息,通过网络公开信息,可以使信息各职能部门之间开素传递和恢复,让公众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开的速度查阅最新的信息。P204
45、要利用研究和构建“高校校园文化”来影响和引导社会文化活动的路径,通过文化形式和文化历年影响和引导社会发展。高校的校园社会文化活动不是简单地就事论事,而是以构想和打造我们整体的、系统的和良性的社会文化活动体系为目的个。高校的校园是社会的一个有机组层部分,既反映社会也反应社会。所以,研究高校校园的社会文化活动,不仅为研究社会的社会文化活动找到和提供了一个案例,也为如何影响和引导社会的社会文化活动找到和提供了路径。高校的校园社会文化活动不仅每年把培养了成千上万的毕业生输送到社会,并用他们调节了社会的风气和氛围。P214
46、文艺表演信息不对称和供需对接难成为困扰演出市场的一大难题,群众自发性文艺团队演出市场就更是如此。信息化,成为群众自发性团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制成。建议采用信息卡技术,构建互动信息平台,为政府部门、文艺表演团队或个人提供信息搜索、信息发布、信息互动等融为一体的信息服务模式,在信息互动中,建议采取菜单式实时更新模式,加强文化陪送服务的研究和实验,使群众自发性文艺团队和需求对于之间实现供与求的无缝对接,以加强团队与群众的互动性,提高团队凝聚力和竞争力。P293
47、政府的需要与大学和谐发展的要求是相吻合的一对同一体,在大学生文化志愿者服务、社区服务需要与政府政策实施三者之间找到充分的联系点,从而实现三者的有序衔接。P307
48、政府部门需要进可能地调动各方力量进行文化支援者服务的宣传,塑造一支富有活力的文化志愿者队伍形象;在社会上弘扬支援者“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新时期精神,以此不断提高文化支援者的品牌影响力,志愿者自身的团队凝聚力。P307
49、政府需要不断挖掘社会潜在的文化价值,发现社区、城郊中的文化能人,将他们吸纳成为文化志愿者的一部分。文化志愿者除了服务外,自己本身也可以成为流动的文化感染力,诸如在博物馆,文化志愿者可以担当“讲解员”;在主题公园担当“导游”;在仿古茶楼展现“茶道”等。这些可以进一步推动与必胜诚实的文化精神,借助文化志愿者招募的奇迹提升城市的文化内涵。P308 50、公众只有更完全地了解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容,才能作出客观的评价;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者只有真是、客观、全面地了解公众的公共文化需求,才能提供公众真正需要的、感兴趣的公共文化服务。P322
51、信息的交流与沟通,通过公众参与来实现,其中运用信息技术,通过网络是最为便捷的渠道。西方发达国家公共部门进行工作公众评价的实践经验也充分说明了这一点:以公众为导向的电子政务和政府在线服务,有助于公共文化服务信息的公开透明,对提高政府收集、处理、反馈、回应均有很大帮助。P322
52、公开透明的信息发布机制
第一,公共文物服务信息公开,唯有志青,放能评价。公共文化服务的目标状态或称标准应该公开发布。将政府应做到的公之于众,让公众在评价公共文化服务的时间心里有谱,有个比对的标准。惟其如此,公众对公共文化服务的评价才能有据可依,才能切中时弊。
第二,公众对公共文化服务评价的过程应该公开。比如,开展公共文化服务公开述职活动,让公众对其工作作出评价。开展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再现温正活动,对网民再现提出的问题,诚恳交流、开门纳谏,取得公众的支持理解;通过电话民意调查、第三方评价等方式,积极拓宽公众参与渠道,构件“多元化、立体化、开放化”的公众评价渠道。第三,公共文化服务公众评价的结果应该公开。
第四,公众对公共文化服务的看法、观点、思考,应能在主流媒体上发表。P328
53、要利用一切平台,创造一切机会(比如,网络、调查问卷、热线电话)等让人们充分表达各自的文化需求。在充分掌握人们文化需求的基础上,整合资源,让公共文化服务的阳光普照人民大众,让人们在多样化的公共文化服务的沐浴中生活得更加幸福。P329
54、(一)建立公共文化服务网站
通过建立网站公布所在地区所有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场馆、活动等详细情况。此举益处有二:一是通过公开公共文化服务信息,督促政府查漏补缺,建立全覆盖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对于财政收入丰厚和不足的地区,采取“学风天故”的财政支付方式,确保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性、公益性、全民性。二是公开公共文化服务信息,可以更好的保障和扩大公众的文化权利,让公众知道现有的公共文化服务的详细情况,以便更好地享受文化惠民的福祉。P330
(二)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信息数据库
包括政府公共文化政策/法规数据库、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数据库、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数据库、公共文化服务社团法人数据库、文化民办非企业单位数据库、评估报告数据库、典型评估案例数据库等。以便政府在决策时有据可依、有章可循。P330
(三)设立相应的奖惩与资源分配机制。
(四)将公共文化服务的公众评价纳入法制轨道
第二篇:南京公共文化服务
推进南京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南京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心始终放在城乡社区、始终放在基层,始终放在“服务”上,以大力推进街镇综合文化站(文体中心)和城乡社区文化室建设为龙头,融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农家书屋建设工程和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建设等五大工程建设为一体,在公共文化服务的旅途中走出了“南京步伐”,即:“以政府主导,以民间社会组织为主体,以全民普遍参与为核心”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模式。但是与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为此,依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办发〔2007〕21号)和《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结合全市文化工作的实际,提出加快推进南京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对策建议如下。
一、进一步明确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
1、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以政府为主导、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坚持城乡、区域文化协调发展,逐步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坚持把建设的重心放在基层和农村,充分利用现有设施,统筹规划、加大投入、因地制宜、分步实施,着力改善农村和落后地区公共文化服务网络,着力提高公共文化产品供给能力,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基本文化权益问题,推动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协调发展,让全市人民共享先进文化的发展成果。
2、奋斗目标。按照结构合理、发展平衡、网络健全、运行有效、惠及全民的原则,以政府为主导、以公益性文化单位为骨干、鼓励全社会积极参与,到2010年,努力形成公共文化产品生产供给比较充足、网络设施比较齐全、资金人才技术保障比较有力、组织支撑和运行评估比较完善的,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满足人民群众就近、便捷享受文化服务的需求,使全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与“全面达小康、建设新南京”和文化南京建设相适应。
二、实施重大公共文化服务工程
3、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进一步明确责任,加大力度,因地制宜,讲究实效,以“巩固成果、扩大范围、提高质量、改进服务”为目标,采用有线网络、无线发射和卫星补充等方式,扩大对农村广播电视的有效覆盖,基本实现全市有线电视、数字地面电视、直播卫星交叉混合覆盖。彻底解决好全市“盲村”广播电视的覆盖,解决好贫困地区、贫困户广播电视节目的收听、收看。对经济欠发达街镇、贫困村、贫困户给予一定的资金补助,做到广播电视“村村通”、“长期通”,防止“返盲”现象的发生。探索以接收直播卫星等方式来解决南京部分偏远山区、圩区农村有线电视全覆盖的路径,加快对区县近30万户没有安装有线电视、农村5万多贫困户广播电视的全覆盖;通过加强无线广播电视覆盖,确保农户能够收听、收看到4套广播、8套电视节目。同时,理顺区县有线电视管理体制,建立健全以区县为中心、街镇为基础、服务广大农户的农村广播电视运行维护体系。增加广播电视为农村服务的资源总量,南京广播电视台逐步开办农村频道、频率,增加农村节目、栏目和播出时间,各县和涉农区广播电视台应当加强以服务“三农”为重点,积极为农民提供方便、快捷的公共文化和资讯服务,建立健全“村村通”工作的长效机制。
4、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以数字资源建设为核心,以基层服务网点建设为重点,以多种传播方式为手段,以共建共享为基本途径,加快推进全市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由文化部门负责牵头组织,采用分级投入、共建共享、集中采购、统一配送的机制,建设以金陵图书馆为龙头、区县图书馆和文化馆(站)联动的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区县级分中心,带动街镇及城乡社区服务点的建设。到2010年,实现各区县建有分中心。结合“街镇文化站建设项目”统筹安排街镇基层服务点建设;通过与农村信息化综合信息服务工程、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共建共享,完成村级基层服务点建设,实现“村村通”,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满足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建成南京市文献信息共建共享与服务的虚拟专网,实现文化信息共享资源与南京自建特色信息资源在同一技术平台的发布和开放,市级中心和区县分中心的数据库资源共享、跨库检索和书刊借阅通借通还、在任何服务点在线查看全文资料、电子图书、学术期刊及自建的地方文献数据库等资料等功能,使南京文化信息数字化资源成为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库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推行“总分馆制”和“图书馆流动服务制”,建立公共图书馆基层服务点,定期送图书到街镇和城乡社区。
5、街镇综合文化站和基层文化阵地建设工程。大力推进全市114个街镇综合文化站的提档升级,按照目标任务责任书要求达标创优;加大对全市217个尚未建立文化室的城乡社区的扶持力度;区县文化馆面积不低于3000—4000平方米,图书馆面积不低于1500—2500平方米;街镇综合文化站总面积不低于1000—2000平方米,并集图书阅读、广播电视、宣传教育、文艺演出、科技推广、科普培训、体育、老年和青少年校外活动等功能于一体;城乡社区文化活动室面积不低于100—200平方米。街镇综合文化站是国家最基层的公益性文化事业机构,实行全额拨款,单独建制,履行社会服务、指导基层、协助管理文化市场的职能,其业务由本区县文化局指导,日常工作由街镇政府管理。要落实街镇综合文化站人员编制,每站必须配备1—2名专职人员和相应的设备。街镇综合文化站要创新管理机制,开展文化馆、图书馆达标升级活动,按照国家一级馆的评估定级标准,从场馆面积、藏书数量、数字化建设、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和经费投入、人员编制等方面,进行对照检查,逐项落实。街镇综合文化站要达到“六有”(有场所、有设施、有队伍、有内容、有活动、有经费)。城乡社区文化活动室、要明确由专人具体负责,定期开展活动。全市每万人公共图书藏书量不少于1.6万册。2010年全面实现全市街镇有综合文化站、城乡社区有文化活动室(文体中心)的目标。
6、农村电影放映工程。按照企业经营、市场运作、政府购买、农民受惠的原则,推进农村公益性电影放映服务体制的改革。推动国有电影放映单位转企改制和院线制、股份制改造。培育发展国有、民营、个体等各类农村电影放映新主体,支持社会资本进入农村电影发行放映、广告宣传、设备维护等领域。完善公益放映补贴新机制,推动农村公益性电影放映的制度化、规范化、正常化。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扎实有效地开展农村中小学爱国主义影视教育活动,将农村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电影的放映纳入政府公益性放映的范围。加强农村电影设施设备建设,在实施街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工程中,统筹解决电影放映场所及相关问题。在全市实现行政村一村一月放映一场电影的公益服务目标。加快对各区县配备流动电影放映车和数字电影放映设备的工作,到2010年,实现全市农村电影数字化放映。
7、农家书屋工程。按照政府资助、社会捐助、农民自我管理的要求,整合现有农村文化资源,积极推进农家书屋工程建设。?动员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帮扶全市191个经济薄弱村建设农家书?屋。每个农家书屋可使用面积不低于20平方米,配备图书不少于600种、1200册,报刊不少于10种,电子音像制品不少于50种,配置电脑、电视机、DVD机等设备,并有相对固定、具有基本图书管理知识的管理人员,建立相对完善的管理制度,做到内容丰富、服务规范、农民满意。到2010年,在全市农村所有社区建成农家书屋,加快推进农村书报刊发行网点的建设。
8、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工程。完善市、区县、街镇、城乡社区四级体育场馆设施网络建设,按照亲民、便民、利民的原则,努力在健身组织、健身设施、健身活动、健身指导、体质监测、宣传推广等方面搞好服务,让更多的人享有基本的公共体育服务。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积极倡导“社会体育社会兴办,全民健身全民参与”,最大限度地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共同兴办公共体育事业,大力推进体育社会化、生活化、品牌化的进程。到2010年,全市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数占全市总人口的比例达到50%,其中城镇达到60%以上;达到《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标准人数占总人口的85%左右;达到《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及格标准的学生数占学生总数的96%以上;社会体育指导员数量每万人达到12名。全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从2003年底的0.94平方米上升到2.0平方米以上,其中,人均公共体育设施用地面积0.3-0.4平方米。
三、增强公共文化产品的生产供给能力
9、建立健全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以区县公共文化设施为骨干,以街镇和社区基层文化设施为基础,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加强各级各类文化馆(站)、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纪念馆和广播电视台(站)、互联网的公共信息服务点和卫星接收设施公共服务管理系统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优化城乡社区公共文化资源配置,形成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要在城镇主要街道、大专院校、公共场所、居民小区规划建立党报阅报栏、售报亭。图书馆、文化馆等公共文化服务单位和宾馆、机场、火车站、客轮等人员流动较大的场所,要摆放一定种类和数量的党报党刊供读者阅读。
10、充分发挥现有文化设施的作用。各类公共文化设施要进一步明确服务标准,创新服务方式,为城乡居民提供优质高效、普遍均等的公共文化服务。区县文化馆、图书馆要发挥综合功能,辐射和带动群众性文化活动的开展。博物馆、美术馆、纪念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要尽可能做到免费或优惠向社会开放。推进公共文化设施服务公示制度,在窗口接待、场所引导、资料提供以及内容讲解等方面,创造良好的服务环境,增强吸引力。要充分发挥工人文化宫、青少年宫、妇女儿童活动场所在公益文化服务中的作用;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的内部文化设施,凡有条件的都应当采取多种方式向社会开放,实现全市文化设施的综合利用和共享。
11、加强公共文化产品生产。进一步加大以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为龙头的优秀文艺作品创作力度,尊重艺术规律,树立精品意识,倡导创新精神,加强策划和资助,集中精力,精心打磨,创作一批反映时代精神、具有鲜明个性、艺术水准上乘、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俱佳的优秀作品。采取切实措施,鼓励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深入实际、深入群众。公益性文化单位要充分发挥在公共文化服务中的骨干作用,面向基层、面向群众,着力提高生产能力和服务水平,提供适应人民群众需要的公共文化服务。支持文化企业生产质优价廉、安全适用的公共文化产品,参与公共文化服务。要紧密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践,逐步增加广播电视、电影、报刊为农村服务的资源总量,加强“三农”出版物的出版发行。国家投资、资助或拥有版权的文化产品要无偿用于公共文化服务。
12、积极开展公益性文化活动。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利用各种有效形式,在社区、乡村、企业、校园和军营搭建公益性文化活动平台。继续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百场公益演出广场行、“先进文化进社区、特色文化进乡村”等公益性文化活动,建立长效机制,做到经常化、制度化。全市各级各类博物馆、纪念馆在“国际博物馆日”、“文化遗产日”等纪念日都应当免费或优惠向社会开放。动员离退休文艺工作者、艺术院校学生和其他热心公益事业的各界人士,到基层提供志愿文化服务。不断丰富和创新群众文化内容,依托传统节日、重大节庆和民族民间文化资源,组织开展群众乐于参与、便于参与的歌咏、读书、朗诵、文艺演出、书画摄影比赛等文化活动。继续办好中国?南京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博览会、中国南京文化产业交易会、南京文化艺术节、南京市读书节、南京市学习节、“文博之夏”、市民学堂、“金陵五月风”文学艺术节、金陵合唱节、名家讲座等品牌活动,以品牌的影响力、辐射力和凝聚力带动和促进群众参与各类文化活动。同时,充分利用南京人文资源优势,力争承办集聚效应强、影响力大、知名度高的国际性、全国性重大文化品牌活动。
13、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提高网络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提高网络文化产业的规模化、专业化水平,推动优秀文化产品的数字化、网络化,加强高品位文化信息的传播,努力形成一批体现时代精神、品位高雅的网络文化品牌。鼓励多出快出优秀网络文化产品,建立网上博物馆、网上图书馆,探索发展网络出版、网络音乐、网络游戏等网络文化产业的新路径。加强中国南京网、龙虎网等本市门户网站建设,充实拓展网上外宣内容,打造一批对外宣传的优秀网络文化产品。加强网络文化管理,倡导文明办网、文明上网,净化网络环境。掌握网上舆论主导权,提高网上引导水平,讲求引导艺术,形成积极向上的主流舆论。
14、提高产业支撑和市场供给能力。要发挥南京市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的作用,支持新闻传媒业、出版发行业、影视制作业业、演艺业、文化创意业、动漫游戏业、数字传输业、会展博览业、工艺美术业、休闲娱乐业、教育培训业、印刷复制业、体育健身业等重点文化产业,为公共文化服务提供坚实的产品支撑。各类文化企业也要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生产更多价格合理、形式多样的公共文化产品,丰富面向基层、面向群众的文化产品种类和数量。充分利用市场机制的作用,引导文化资源向公共文化服务领域合理流动,拓宽选择公共文化产品的空间,增强公共文化服务效能。鼓励兴建大众化的影剧院,鼓励经营单位薄利多销,改变票价过高、群众消费不起的状况。发展专、精、特、新中小文化企业;支持各类市场主体积极开发农村出版物发行、演艺、电影放映等文化市场;鼓励、引导农民和社区居民自办文化阵地。
四、创新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机制
15、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按照增加投入、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改善服务的要求,进一步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全面实行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加强财务管理和经济核算,建立健全竞争、激励、约束机制,努力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和水平。政府投资的博物馆、美术馆、纪念馆、图书馆和街镇综合文化站等要坚持公益性事业单位的性质,不得企业化或变相企业化,不得以拍卖、租赁等形式改变其文化设施用途,不得挤占和挪作他用,已被挤占的应当坚决予以纠正,已被挪作他用的应当限期坚决予以收回。对政府兴建的影剧院、体育场馆等文化设施,积极探索“国有民营”的新路子,通过公开招标的方式,实行委托经营、承包经营、租赁经营等方式,实现文化设施物业管理的社会化和产业化。
16、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积极探索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保障社会公平正义的公共文化服务方式。鼓励具备条件的公共图书馆采用通借通还等现代服务方式,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向社区和农村延伸。要根据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乡镇综合文化站、电台、电视台和广播电视发射转播台等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特点,分类制定建设标准和公共文化服务质量标准体系,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机构评估系统和绩效考评机制;完善公共文化服务单位的治理结构,建立健全激励约束机制,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提高服务水平和工作效率。要完善相关管理制度,简化审批登记程序,积极引导社会力量以兴办实体、赞助活动、免费提供设施等多种形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支持全市各类文化基金会和文化投资公司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支持民办公益性文化机构的发展;鼓励民间开办博物馆、图书馆等,促进公共文化服务方式的多元化、社会化。
17、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技术水平。加快现代科技应用步伐,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信息化、网络化,大力加强互联网建设,积极开发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网络文化产品,发展和传播网络文化,使之成为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共文化服务的新平台、精神文化生活的新空间。借助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平台,以金陵图书馆数字图书馆建设为龙头,加快区县图书馆与各地公共图书馆的联网步伐。加强区县图书馆镜像站建设,增强文化信息资源的传输、存储和供给能力,为基层提供方便快捷的文化服务。加快广播电视、直播卫星和移动多媒体系统建设,推进城市有线电视和地面无线广播电视数字化,改善和提高广播电视覆盖效能。积极推进数字化出版、印刷以及现代物流技术的研发应用,构建数字化出版物的生产、传播和网络平台。加快建设全市广播电视监测网建设,确保广播电视安全播出。
五、切实加强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领导
18、健全领导和工作机制。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进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从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文化南京的高度,提高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重要性的认识,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作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任务,放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切实担负起领导责任。要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联席会议制度,形成党委领导、政府部署,发展改革、财政、文化、广播电视、新闻出版、体育等部门分工负责,党建、人事、司法、农工、教育、民政、工会、共青团、妇联、文联等部门积极参与的工作机制。要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纳入城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文化发展规划,纳入财政预算,纳入对口挂钩帮促“一区两县”(六合区、溧水县、高淳县)工作,作为评价地区发展水平、衡量发展质量和领导干部实绩以及创建文明城市(街镇、村、社区、单位)和文化先进县(街镇)的重要内容。
各级政府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责任主体,要认真履行公共服务职能,主动协调财政、人事、规划、土地、税收、建设等部门,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优惠政策,切实保障公共文化设施的顺利建设、正常运转和公益性社会服务功能的发挥。市和各区县文化、广播电视、新闻出版、体育等部门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责任部门,要进一步更新观念、转变职能,实现从以办文化为主逐步向以管文化为主转变,从以管理直属单位为主逐步向以管理全社会文化为主转变,从以行政手段管理为主逐步向以经济和法律手段管理为主转变,不断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各级各类公益性文化单位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主力军,更应当把公共文化服务变为一种责任和自觉,提高自身素质,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模式和运行机制,加大公共文化产品的生产供给,让全市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
19、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的投入机制。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支持文化建设的各项政策,制定和出台《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经济政策》,从财政政策、税收政策、投融资政策、工商管理和价格政策、文化设施建设政策、社会保障政策等方面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健全公共财政体制,调整财政收支结构,把更多财政资金投向公共服务领域,每年财政文化事业支出增幅高于财政一般预算支出增幅,“十一五”文化事业投入占财政支出的比重高于“十五”时期。加大对基层文化建设的投入,市级按辖区常住人口每人每年不低于0.8元,各区县按辖区常住人口每人每年不低于1.5元,所辖街镇按辖区常住人口每人每年不低于2.5元的标准计提专项经费,由文化部门用于开展公益文化活动。改进投入方式,引入竞争机制,对重要公共文化产品、重大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和公益性文化活动,实行政府采购、项目补贴、定向资助、贷款贴息等,扩大服务范围,提高服务质量,增强服务效益,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积极性。拓宽资金投入渠道,?形成以政府投入为主、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稳定的公共文化服务投入机制,努力实现公共文化服务投入主体的多元化。
依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财政部、中宣部关于进一步支持文化事业发展若干经济政策的通知》(国办发〔2006〕43号)的规定,严格征收文化事业建设费。从事娱乐业、广告业的单位和个人,要按规定缴纳文化事业建设费,由地方税务机关在征收娱乐业、广告业营业税时一并征收。全市要把文化事业建设费纳入财政预算管理,用于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市和各区县财政继续设立和完善宣传文化发展专项资金,每年按2005年实际拨付数为基数列支出预算。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的规定,鼓励社会各界以捐赠、赞助、合作等形式,支持和促进文化事业发展,对捐助者给予一定的社会荣誉和奖励。放宽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准入政策,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和外资进入公益性文化领域,吸引和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兴办公共文化实体、建设公共文化设施、提供公共文化服务。
20、加强公共文化设施的规划和实施。编制《南京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和《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着眼于满足群众多样化的文化需求,进行合理布局,分步实施。对因城乡建设确需拆除或改变其功能、用途的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美术馆、文化馆(站)、影剧院、新华书店、体育场(馆)、青少年宫、工人文化宫、广播电视发射台、转播台、微波站等公共文化设施,必须按照法律法规和国家、省出台的文化经济政策和有关规定报批。市规划、国土、建设、文化等部门要加强沟通,科学论证、合理布局、依法办事,加强对重大公共文化服务工程和项目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经批准拆除或改变其功能、用途的,应当依照《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国务院令第382号)的规定和规划的要求原地或就近重建,一般不得小于原有规模。迁建工作应坚持先建设后拆除或建设拆除同时进行的原则,迁建所需费用由造成迁建的单位承担。要高度重视、统筹安排城乡社区公共文化设施的规划和配套建设,在老城改造、住宅小区建设和农村居住地集中建设等规划中,要根据人口数量、地域规模等实际,建立相应公共文化设施。在区划调整、镇村和社区合并中,原有的公共文化设施要继续保留并充分发挥作用。到2010年,在全市城乡社区形成15分钟文化休闲娱乐圈。
21、加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队伍建设。要选配好基层“两馆一站”负责人,公开招聘,竞争上岗,在选拔、任用馆、站负责人时,应征求上一级文化主管部门的意见,把懂业务、有能力、会管理、热心文化工作的综合性人才选拔上来,并享受本级中层干部待遇。要建立基层文化骨干培训网络,有计划地对基层文艺骨干进行培训。“十一五”期间对全市所有街镇、城乡社区文化管理、创作人员、民间职业剧团负责人等普遍轮训一次。要加强对基层文化干部的考核,逐步实行“两馆一站”专业人员持证上岗。要建立和完善城乡社区文化指导员制度和公开招募社区文化服务志愿者制度,每个城乡社区都应当配备1-2名文化指导员或社区文化服务志愿者,辅导和组织群众开展文化活动。采取多种措施吸引各类优秀人才进入公共文化服务领域发展,鼓励和支持专业艺术院团改革中的分流人员到街镇社区,担任文艺辅导员、文化指导员或社区文化服务志愿者。注重发挥基层文化骨干、文化能人的积极作用,培育和发展农村业余文艺团队、文化中心户、义务文化管理员等。宣传推介、表彰奖励一批优秀的民间职业剧团、城乡业余文艺团队、文艺辅导员、文化指导员和社区文化服务志愿者,形成一支扎根基层、服务群众的专兼职公共文化服务队伍。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对各区县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的业务骨干和街镇文化站长和民间职业剧团演职员的职称申报、评定开辟绿色通道。
第三篇:《中国园林文化》摘记
曹林娣《中国园林文化》摘记
园林,无声的诗,三度空间的立体画,书写在大地上的文章。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反映人类生存智慧,生活艺术化、艺术生活化的高雅文化环境和诗意人生,成为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文化、艺术资源。
时代文化精神是历史的灵魂。我们追寻历史深处的文化精神,是对隐而不显的历史灵魂的审视,古人的足迹为我们昭示了他们的价值选择,古人的身影也留给我们深刻的人性启示。
每一种语言本身度是一种集体的表达艺术,其中隐藏着一些审美的因素——语言的、节奏的、象征的、形态的——是不和任何一种语言全部共有的。萨丕尔《语言论》
原始人:神化。空间、时间、自然的有序化,南巢居,北穴居。商周:神本向人本转型,中华尊礼文化草创期,囿台出现。文王之囿——中国最古之公园
春秋战国:天下裂,九流十家。原创文化崛起,中国文化奠基,是文化的轴心时代 木构架建筑
秦汉:造园史上第一个高潮。人间天堂。
秦朝与罗马、孔雀王朝并立而三。凌越前代,引领后来。秦汉宫苑——模山范水,一池三山。瑶池、方丈、蓬莱、瀛洲 魏晋南北朝:多元文化,重理主情,玄学催生私家园林。隋唐:宏大兼融,华夷如一。三教并存,文化灿烂辉煌。催生宗 教园林,士人园林走向成熟。
宋:封闭、内倾、淡雅。古典园林走向成熟。中国园林文化的第三次自我超越。辽金元:蒙古汉化。文人写意画成熟
明:传统文化鼎盛。内向和非竞争性。士人园林再起高潮造园意境达到了自然美、建筑美、绘画美和文学艺术的有机统一。清:盛极而衰。西学东渐。皇家园林鼎盛,圆明园万园之园,承德避暑山庄、古典园林的艺术大总结:移天缩地在君怀,天上人间诸景备。私家园林小中见大。体象乎天地,经纬乎阴阳
老庄玄学冲决了儒学实用和狭隘的功利观,萌动了对人生的关切。丘壑情,林下(名士)风,谢公志,曲水韵,桃花源 有门而长闭,无水而恒沉。形入紫,意在青云
弃事则形不劳,无为则心自安。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绘境》 曲江畅游,雁塔题名、杏园赐宴
禅宗把心里、生理、人生情趣乃至人生理想联系起来,主张想内心、本性寻觅人生真谛。
自然美与心境的美完全融为一体,创造出如水花镜月般不可凑泊的纯美诗境。这些诗,或景以情观,或缘景生情,或移情以景,达到了物我交融,情境融浑妙合无垠的境界。数峰太白雪,一卷陶潜诗
屈原——沧浪之歌——孺子歌——苏舜钦沧浪亭——自胜——对生活进行反思,思索人生,注重主题的思考,寻求自我点滴的发现,带有思辨的抽象和演绎色彩。模仿、集中、提炼、典型化的创造。
我即是佛,由自心自性这一核心出发,获得了自我的精神觉醒,领悟到了人生的宇宙的永恒真理,把握住了自己的生命本性,自足宁静,能打破偶像与观念的束缚,不受外界人事、物镜的牵累。追求适宜自在,注重内心平衡,处世超然、旷达,精神宁静恬然。太湖石:瘦、透、漏、皱、丑
计成《园冶》,文震亨《长物志》,袁道宏《瓶史》,王象晋《群芳谱》李渔《闲情偶寄》
避暑山庄鉴奢尚朴、宁拙舍巧,以人为之美入天然,以清幽之趣药浓丽。
集景式园林,充分运用借景原理,相互借景,彼此成景,得到虽非我有而为我备的境界,以达到有限到无限,又从无限到有限的回归。
略施其意,就其自然之势,不舍己之所长。
江南园林也是城市山林,小巧淡雅,虽咫尺天地,却有清流碧潭,千岩万壑,亭台楼阁之胜,兼有曲径通幽、柳暗花明之趣,恍入 琅嬛仙境、世外桃源。网师园,渔翁退隐
环秀山庄,尺幅千里,独步江南 耦园,夫妇双隐,情深意笃
怡园,颐性养寿,兄弟怡怡,有五多 退思园,退思补过 常熟:曾园,《孽海花》 西湖:宋庄,郭庄 绍兴:青藤书屋
扬州:瘦西湖:两岸花柳全依水,一路楼台直到山。
个园——四季假山,春以白果石笋,夏以太湖石,秋以黄石,冬以宣石。
寄啸山庄,何园,依南窗以寄傲,登东皋以舒啸。片石山房,峰与皴合,皴自峰生。
岭南余荫山房;小巧玲珑,诗意盎然,以藏而不露,缩龙成寸的手法,小中见大,浅中见深,幽旷并收。物质文化比非物质文化发展要快。
花园住宅注重人和自然、房屋与四周环境的和谐及融合,具有风格迥异、建筑华丽、设备精良,环境幽静的特点。
风水叫堪舆。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背山面水诀:山有来龙昂秀发,水须围抱作环形,明堂宽大斯为福,水口收藏积万金,关煞二方无障碍,光明正大旺门庭。大门前不可种大树、独树、空心树和瘦结如瘤之树。
中门有槐,富贵三世,宅后有榆,百鬼不近,宅东有杏凶,宅北李、宅西桃为淫邪。
东种桃柳,南种梅枣,北种杏 宅东有流水达江海者吉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 木石有性,真如遍在。得意忘言
山水有很深的社会情感积淀。山水记载着高人的足迹,文人的心路印痕,名士的风流雅韵,山水情是古人心向往之的风雅范式。笑天下之熙熙,皆为利来,讥世人之攘攘,皆为名往。德高誉尊
山月窥人,涧芳袭诀
自然山水之亲和、统一、感应、交融为真善美的统一体。一峰则太华千寻
山形步步移,山形面面看。
石不能言最可人,花解语、玉生香。石令人古
江南三大名峰:苏州留园瑞云峰——透,杭州缀景园绉云峰——瘦,上海豫园玉玲珑——漏
留园:冠云峰——观音送子,左右配朵云、轴云;奎宿——魁星高照;济仙石; 米芾拜石 池上饮,林间醉
山水比德: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动观流水静观山
水不流动便可以平静清澈,但久而久之就会变得腐臭浑浊,生命的规律也是这样。濠粱观鱼,濮水垂钓
外供耳目之娱,内养仁智之心
观赏性与实用性兼具,表现了生理需求与精神享受的同一性,即精神审美与物质需求的统一。
堂以宴,亭以憩、阁以眺、廊以吟;可望、可行、可游、可居。有容乃大。独创亦兼收,自尊亦宽容。欧风美雨,西学东渐 体天象地、象天法地 尊经法古、天圆地方 经营位置,空间构图 默契神会、得意忘象
山水画六远:平远、深远、高远、迷远、阔远、幽远 兰:气清、逸清、神清、韵清
三教之义、官吏之思、富商之好、文人之雅 佛手、桃子、石榴——多福、多寿、多子 芙蓉、桂花、万年青——富贵万年 枣子、桂花——早生贵子 莲花、鱼——连年有余 天竹、地瓜——天长地久
玉兰、海棠、牡丹、桂花——玉堂富贵 书画琴棋诗酒花——七大韵事 琴棋书画——四雅、四艺
垂直绿化具有独特的艺术效果,它可以柔化墙面,隐蔽不美观的墙体和有碍观瞻的构建物,提供私密性的空间。汪洋恣肆,仪态万方 如临春风、如饮醇醪 返璞归真 曲水流觞
历史文化的实物留存,可以使人的联想和想象超时空地奔驰,赞叹人类文明的灿烂结晶,启示对未来的无限信心。园林,是写在地上的绝妙好辞,既要身游又要心游。园名的解读必须从中国文化中去寻觅其深沉的蕴涵。
陶渊明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个奇特现象,他的审美理想、超功利的人生风范以及审美的心理特征等,深刻地契合了中国农业文化的深层底蕴、美学基本特征以及士大夫内心的田园情结。中国美学的基本特征之一是强调认知与直觉的统一。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以景寓情,妙造自然 法天贵真
片山多致,寸石生情
园林品题将审美意象客观化、对象化,并为景观传神写照,具有鲜明的形象性。
园林意境的创造是构园艺术家和欣赏者共同完成的
无论景中写情,还是情中写景,都必须是思与境偕、神与境合,意与境会。
园林雅静是体悟天人之际关系的最佳场所。
诗眼是作者极力锤炼的警策之处,也是一句乃至一篇的审美情思的凝聚之点,最能够传达作者的情趣、神采、有此,则通篇生辉,境界全出,无之,则平庸无奇,死气沉沉。
简洁的用词,含蓄蕴藉,余味曲包,给欣赏者留下充分想象的余地,并极大地调动欣赏者的想象力,使之在审美想象的飞翔中,开拓出一个意韵丰富的艺术空间。
游历中国园林是品诗读画的美学经历,是审美的过程,净化心灵的过程,心灵经过诗画熏染的过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人间四美 胸有丘壑 静远曲深
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留白
素净淡雅,协调统一,给人以安静闲适的感觉。晋人书取韵,唐人书取法,宋人书取意。书法艺术之美在于点画用笔之美,字形结构之美,意境内涵之美,人文历史之美。
中国是一个唯一没有发生文化断层的国家。文以载道,道法自然
中国泛神论的宗教观,泛神论是无神论的逊词,中国没有国教。中和之美
含蓄的形象始终与欣赏者保持着一段神秘的距离,使人留之不得,去之不甘,从而可以强烈地激发和吸引欣赏者的注意力和兴趣,满足欣赏者参与形象再创作的需要。诗意地栖居
埠人民、蕃鸟兽、毓草木、任土事
中国文化四绝:古典园林、山水画、京剧、烹饪
要真正了解一件事物,不能把目光仅仅局限于事物具体形态上,必须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精神入手,认识我国传统事物所反映和承载的文化内涵和意蕴,从而把握他的美学价值和文化内涵。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特征:现世性、农耕性、伦理性和象征性。中华民族的审美习惯表现在完整性、情节性、含蓄性和象征性。建筑是凝固的音乐。
构园无格,借景有因。切要四时。因借无由,触情俱是。夫借景,园林之最要者是也。如远借、邻借、仰借、俯借、因时而借。然物情所逗,目寄心期,似意在笔先,遮几描写之尽哉!石宜透、漏、青骨、质坚,有纹理。有顽绌才见奇妙。奇巧玲珑,坚实古绌
宣石应旧,越旧越白,俨如雪山也。
园林的主旨:对自然美的追求与表现。
园林创作原则和标准:自然、澹泊、恬静、含蓄
观赏入门:渐入佳境、小中见大、步移景异、得景无据远近、多样与统一
第四篇:中日公共图书馆文化服务比较
中日公共图书馆文化服务比较
[摘要]中日公共图书馆文化服务既有相同之处又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本文对中日两国公共图书馆的文化服务内容、服务方式、服务模式、服务政策、服务人员和服务效果进行了比较。
[关键词]中国;日本;公共图书馆;文化服务;比较
1、公共图书馆文化服务概述
公共图书馆是各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有机重要组成部分,其文化服务性质与服务宗旨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大体上相一致,着力于保障和实现公众广泛且与时俱进的文化权利。公共图书馆的文化服务包含两个层次的内涵:一通过文献资源借阅提供基础文化服务;二通过咨询、培训、讲座等方式提供高层次文化服务。[1]
2、中日公共图书馆文化服务内容比较
2.1特殊文化服务
公共图书馆的文化服务对象应该包括所有公众。而其中对儿童和残疾人等弱势群体特殊文化服务需求的关注体现了两国差异。与中国相比,日本公共图书馆对特殊人群的文化服务起步较早,专用设施建设完善,服务形式多样化;对少年儿童的服务更加强调发挥馆员的主观能动性,突出学习的趣味性。
2.2服务的具体内容
中日两国公共图书馆提供的多数服务内容大体相同,相较于中国,值得提出和学习借鉴的是日本提供的先进和特色文化服务,如办证方便快捷,提供自助复印,通过实体馆和网络资源均可实现24小时的资料预约、续借和归还服务,多数地区提供异地还书服务。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日本公共图书馆提供的支援服务,可以对议会的相关资料进行搜集整理,供议会决策参考;为社会团体和个人的支援服务涉及到经济和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2]
3、中日公共图书馆文化服务方式比较
3.1服务时间
《中规范》要求:公共图书馆应有固定的开放时间,双休日应对外开放。日本92% 的公共图书馆全年开馆天数在250-349 天之间。由此可见,中日本公共图书馆的服务时间差异不大,两国公共图书馆大部分时间都是面向公众开放的,周末与法定节假日尽量开放。不同之处是日本的开馆时间连续,不设午间休息时间,为读者提供了时间上的便利。[3]
3.2服务范围
中国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呈现出地域发展不平衡性,东部地区明显优于西部地区,一些偏远地区只有一个小图书室,有的甚至享受不到公共图书馆的文化服务。日本的公共图书馆事业因社会经济发达、社会各界的重视以及受到法律政策的约束,资金、物质和人员配备有相应的规定,文化服务覆盖全国,地区发展相对比较平衡。
3.3服务理念
中国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公共图书馆建设强调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和便利性,[4]致力于为读者提供便利、完善、均等的文化服务。日本的服务理念内涵与中国的相似,都强调为读者考虑,向读者提供最好的服务。相较于中国而言,日本公共图书馆的人性化、均等化和无偿化服务理念更加突出,这些服务理念落实的范围和程度走在中国前面。
4、中日公共图书馆文化服务政策比较
2001 年,中国公共图书馆服务法规与标准的研究正式起步。早在1950年,日本就制定了内容详尽的《日本图书馆法》。1991年5月29日,日本又颁布实施了《日本公共图书馆的设置和运行规范》(以下简称《日规范》),《日规范》是对《图书馆法》的补充,这与中国公共图书馆的规章制度侧重于规范读者利用图书馆、指导图书馆员服务行为的目的有所不同。[5]两国相比,中国的图书馆立法起步晚,发展不尽完善,需要在以后的摸索中继续进步。
5、中日公共图书馆文化服务人员比较
5.1人员结构
中国公共图书馆的人员一般仅粗分为专业技术人员和后勤辅助人员。日本设置教育委员会专门机构管理图书馆专业人员。中国可以借鉴日本的经验,加强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培训、教育和统一管理。
5.2服务态度
在理论层面,中日两国都比较关注图书馆员的服务态度,强调“读者至上”,提倡“微笑服务”,要求有礼貌地对待读者,耐心地为读者提供服务。在现实层面,受馆员自身素质和管理体制、规范等方面的影响,中国的读者受到公图书馆员冷遇的次数明显高于日本。日本图书馆馆员为读者服务的意识和周到的礼仪目前在我国很难做到。加强馆员的培训教育、不断完善奖惩方面的管理体制有助于改变这一现状。
6、中日公共图书馆文化服务效果比较
服务监督与反馈的实施可以比较准确地了解公共图书馆文化服务效果的实施情况。公共图书馆文化服务应重视监督和反馈,及时获取读者对图书馆服务的意见。《中规范》规定公共图书馆管理方应“认真对待并正确处理来自读者的意见或投诉,在五个工作日内回复并整改落实。”还确立了一些具体措施,如设立读者意见箱(簿);公开读者电话;设网上投诉、反馈通道;建立馆长接待日;组建社会监督队伍;定期召开读者座谈会;每年应进行一次读者满意度调查。[4]日本公共图书馆公共服务的服务效果的获得大体方式与中国相似,同样重视读者的直接反馈意见。相比较而言,日本的读者监督与反馈措施开展得比较广泛,落实得更加到位。
参考文献
[1]朱洪涛.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实践与思考[J].科技与企业,2012(3):299
[2]任宇轩.浅论日本公立图书馆的服务[J].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1):94-96
[3]李国新.公共图书馆开放时间与馆员休假形态研究――考察日本公共图书馆的思考[J].图书馆建设,2009(3):79-80
[4]王世伟.《公共图书馆服务规范》的编制及其特点论略[J].国家图书馆学刊,2012(2)80:6-10
[5]王云红,王丹编译.为了人类的共生共存 发展日本公共图书馆多文化服务新计划[J].医学信息,2008(8):1352-1353
作者简介
霍瑞娟(1989年05月),女,汉,河北省,硕士研究生(应届),湘潭大学,图书馆学。
第五篇: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调查报告
关于重庆市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调研报告
系部名称:会计与贸易系
专业:会计电算化
班级:会计A1104
姓名:王静
学号:0305110418
大力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是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措施。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全市各级文化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我市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得到了全面推进,取得了一定成绩。
一、我市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基本情况
(1)根据我的调查。目前,我市有公共图书馆多达40个,分别在沙坪坝区、渝中区、南岸区、合川区、璧山县等等,几乎每个区县都会有一个图书馆。还有博物馆36个,上百个乡镇宣传文化站。(2)我市在全国率先启动城市社区文化中心建设。在全市主城9区开展试点,有关政府从城市建设配套费中抽出了一些钱,用于社区文化中心建设。(3)我市成功申办“中国红歌会”并永久落户重庆。“中国红歌会”每两年举办一届,活动内容包括开幕式、比赛、闭幕式,下基层演出等。(4)我市还组织实施了元旦、春节期间“双送”活动。分别到乡镇、街道、社区演出,并且在乡村播放了电影,让农村居民们也能够享受到看电影的乐趣。(5)我市启动了广播电视村村通直播卫星工程,共涉及15个区县。我市还根据区县地方的实际情况,以区县为单位,着重解决通过有线和无线覆盖不能到达的盲区广播电视覆盖问题。(6)我市各个小区、公园都安置了健身器材,完善了居民们对娱乐设施的要求。同时,各个社区还安装了宣传栏和文化活动室,以便于居民们能及时了解一些信息。
二、我市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市近几年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虽然有一定的发展,但从我调查当中了解到,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来看,还存在一些不足、需要有关政府在这方面的建设加大力度,多拨一点财政的比例运用到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上来。
1、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覆盖率偏低。
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实现城乡公平覆盖,特别是对社会弱势群体的覆盖,这也是重庆统筹城乡发展所需要的必备条件之一。根据调查所发现:
一、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在城市和农村地区并没有实现全覆盖,很多基层文化服务机构还没有建立基本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
二、城市地区的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相对较好,但地区内部的设施分布不平衡的现象依然突出,市民参与和享受文化的机会较少,例如:这个社区的文化设施较多,而另一个社区的文化设施就相对较少,这给居民们带来了许多的不便;
三、农村地区的设施建设情况有所好转,但总体上还远远不能满足群众的文化需求。文化设施的欠缺,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制约了公共文化的供给与服务。整体而言,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覆盖率偏低,这都给群众对文化的积极性带来了一定的不便。
2、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能力与群众文化需求存在一些矛盾。
根据调查发现,一方面随着群众对文化的积极水平的不断提高,文化的需求日益增加,基层群众文化活动队伍正在慢慢的壮大,参与文化的热情显著提高;另一方面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组织开展的群众文化活动较少。这就出现了一个矛盾,那就是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能力与群众文化需求之间的矛盾。这对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提出了另一个挑战。
公共文化活动的欠缺主要表现在:数量稀少、内容单
一、缺乏吸引力、没有创新。这样的后果是:群众文化活动队伍缺乏积极的诱导和良好的发展平台,这会打击群众参与文化的积极性。这也表明了:当前公共文化服务能力还远远不能适应群众参与文化的积极性、动力性以及他们的自觉性。
3、有关政府对文化服务建设的工作重视不够,投入不足。
调查中了解到,目前,文化工作“说起容易,做起来难”的现象在基层普遍性的存在。乡镇政府没有把对文化建设的投入纳入财政预算,甚至有些经济欠发达的乡镇对文化建设基本没有投入,这就导致了文化工作举步维艰。其原因,一是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尽管基层政府在认识上对文化建设很重视,但因为财力薄弱,有心无力,无法把文化服务建设做好;二是由于基层领导重视经济工作而轻视了文化建设的影响,尽管财政状况较好,但不愿投入到文化建设中;三是对市区及乡镇文化建设没有一个强有力的制约措施。尽管我市已经开展了社会文化先进乡镇的工作,但有的乡镇在入选市级“社会文化先进乡镇”后,忽视了对社会文化的继续投入和建设,致使出现倒退现象,群众失去了对文化学习的积极性。
4、财政对文化事业的投入缺乏一定的指标。
有些地方在财政上有一定的困难,比如乡镇财政基本上只能保证人员工资和文化事业单位的基本运转。大部分乡镇的公共文化经费几乎都没有预算到财政当中,从而导致基层在开展文化活动中,往往遇到一些的尴尬局面;社区在开展文化活动时,只能靠跑单位、拉赞助,基层文化人员付出了辛苦,却还要遭遇冷嘲热讽。
5、文化专业人才的缺乏、文化队伍结构的不合理。
尽管近几年来增加了文化单位招录人员,但文化团体和单位专业人才还是比较缺乏,年龄结构比较老化。基层文化服务站和村活动室管理人员业务水平不高,年龄结构偏大,有的活动室没有专人管理,文化活动难以开展,导致文化利用率不高,这也使群众们明明有学习文化的积极性。却被这样的情景而打消了念头。
三、对我市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建议
1、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一个重要的目标就是,均衡城乡文化建设,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覆盖率,做到城乡居民共同拥有文化服务的权利。其根本目的是,保障群众享有文化的权利,享受文化建设成果。这也是整个重庆市统筹城乡发展的内在要求。重点应当努力推进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各类群体之间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平等。特别是对弱势群体:例如老人、儿童、农民、农民工、残疾人、没有接受到文化教育的人等。弱势区域:例如农村、民族地区、山区、偏远的区县等的覆盖。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覆盖率,已经成为统筹城乡发展和实现社会和谐、全面小康的基础性保障,这也将会给未来重庆的发展铺好一条成功的道路。
2、解决基层文化服务与群众文化需求这一矛盾的根本途径,在于利用“群众对文化需求的积极性”,以“拉动群众积极文化的内需”为着力点与落脚点,积极寻求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中设施的和谐统一,探索和创新的方式方法,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吸引群众参与文化、享受文化的积极性。如公示文化服务内容、时间、场所,免费开放活动场馆,向低收入和特殊的居民提供免费服务等,不断创新服务内容和服务方式,积极引导群众的文化需求,在参与文化中不断提高文化指数,促进人际关系的和睦和社会和谐。
3、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是一项公益性的事业,需要各级政府的财政的有力支持。针对目前的现状,要进一步健全政府财政体制,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建立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的投入政策。合理支配有限资金,健全城乡文化服务建设,使城乡的文化服务建设能够均衡的发展。同时,根据我市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的实际需要,希望有关政府能够提出一些制度,保证公益性文化机构的正常运转和开展公共文化活动所需的必要经费。
4、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建立文化人才下乡制度,加强对农村文化队伍的培养。面向社会招贤纳才,解决文化事业单位人才缺少的问题。各个乡镇需要建立健全文化服务中心,配齐专职人员,稳定工作队伍。要大力发掘社会人才,培养文化骨干,建立一支扎根基层、融于群众的文化指导队伍。要保障各个阶级工作都要有人去做,要保障文化向着积极健康的趋势发展。要深化改革,坚持以民为本,明确群众文化是基层文化工作的重点,确保文化建设的实施。有关文化部门要进一步致力于乡镇文化事业发展的规划、指导和服务,为满足群众文化需求构建良好的环境。要进一步深化文化事业单位改革,激发建设文化服务的活力,切实发
挥群众文化建设“领头羊”的作用。各个事业单位可充分利用现有文化资源,积极开拓文化市场,不断增强自我发展的实力。
根据以上本人所调查的情况,我得出了一个结论:文化对每一个人都是很重要的,文化教育不仅需要群众自身对文化的积极性和热爱性,但也需要有关政府对文化服务建设的投入与付出,这样群众才能很好的接受到文化给他们带来的丰富知识。虽然看似我市的文化发展很好,图书馆、博物馆和娱乐设施都比较丰富。但是,从整体上来看基层文化服务建设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还存在一定的矛盾。如果我们更深入的去调查,我们会发现事情的真相并不是我们所看到的那样。文化服务的建设在城乡之间出现了不平等的现象,有关政府并没有加大对乡镇地区的文化服务建设,这让乡镇的群众跟市区的群众在接受文化教育上有了一定的差异,也使乡镇的群众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即使有投入到文化中的积极性,也会因没有良好的文化服务设施而失去了动力。国家领导人不是提出:要以民为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坚持从人民的利益出发吗?在我看来,有关政府应该加大城乡基层文化服务的建设,重点是乡镇地区,拉近乡镇群众和市区群众在享受文化服务成果的距离。提高群众投入到文化娱乐的积极性,让群众茶余饭后有地方可去,有项目可玩,提高群众生活娱乐水平。有关政府还应该完善公共文化发展政策,加大投入和扶持力度,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良性化发展。通过重庆市统筹城乡发展的实际要求,扩宽文化服务建设的范围,不断提高服务质量,进一步加强服务供需双方之间的互动和联系,把文化民生作为社会民生的重要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