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5号文库
写景类文章的教学模式及教学策略
编辑:紫陌红尘 识别码:24-1016142 15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5-30 19:19:57 来源:网络

第一篇:写景类文章的教学模式及教学策略

写景类文章的教学模式及教学策略

写景类的文章一般具有这些特点:作者抓住景物的特点,运用丰富的修辞或对比等表现手法,为我们展现一幅幅栩栩如生、令人陶醉的画面,充分表达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内心的独特感受。基于此,教师在教学这类文章的时候,可以采用一个相似的教学模式。所谓相似,是因为虽然同属于写景一类,但文章总是各不相同,因此在各个教学环节,尤其是细节的处理上,一定要因文而异,适当调整。同时还应该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等其它影响教学效果的因素,绝不能千篇一律。

模式的操作程序:



1、直观导入,激发兴趣: 写景类的文章,作者多是运用诗意的文笔描绘出一幅幅如画的景致。因此课前导入的设计应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运用多媒体、挂图等手段,为学生展示一幅幅与文本相关的风景图画,并配以悦耳的音乐,带学生走进大自然,初步领略大自然的美丽,唤起学生进一步感受的欲望,为下一步深入文本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

2、整体感知,抓住特点: 这一环节的操作要求是:让学生带着初步的感性认识自由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抓住景物的特点,理清文章的条理,并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3、默读批划,深入体会: 这一环节这样操作:设计一个可以统领全文的问题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批划出相关的重点语句,有感情的朗读,仔细品味内容与表达方法。并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讨论交流,使学生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4、全班交流,品读评析: 承接上一个环节的设计,在小组讨论交流的时候,引导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为重点,体会其中的内容以及写法,并选择喜欢的方式向全班同学汇报。此时,教师要善于抓住机会,适当点拨,并注意提醒其他学生认真倾听,及时给予补充和纠正。然后,在此基础上,再指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有感情的朗读,边读边展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入情入境,重点部分还可以配以优美的音乐和画面,让学生用心灵去倾听和感受大自然的美妙。

5、回归整体,梳理写法: 当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抓住关键句段将一篇文章深入理解之后,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主动回顾全文的学习过程,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思想感情,更主要的是把全班交流的过程中感悟到的作者的表达方法加以系统地梳理,体会这样写的好处,内化为自己的东西,为作文打基础。

6、读写结合,拓展练笔: 每篇课文都有一定的表达方法,教师可以依据学生的不同水平设计出不同层次的片段练笔,使学生学以致用,举一反三,及时巩固所学的表达方法,不断提高习作能力。

二、学生在阅读写景类文章时教师要注重从三个方面加以引导:

一、明确顺序:写景必须按照一定顺序来写,因此明了作者的写作顺序,对理解全文的内容有相当大的帮助。写景文章常见的顺序有:空间顺序,时间顺序,景物类别;

二、理清层次:写景类文章在结构上一般有两种,总分结构,移位换景结构。前者简洁明了容易掌握,移位换景结构就是按照观察点的转移来写。这时文中一般有明显的提示语,告诉我们作者位置的变化,有助于我们理清层次;

三、体会思想感情:写景文章中作者并非为写景而写景,而是通过对景物的描写用比喻,夸张,拟人等手法抒发自己的感受和内心世界。这就是文章的思想感情。借景抒情,寓景于情,这是我们阅读写景文章时应把握的重点。

对写景课文有效教学策略的探究

对写景课文有效教学策略的探究

小学语文教科书中有不少写景的课文,这类文章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美景的无限热爱之情。在整个小学阶段学生阅读和理解比较难的就是写景类课文,尤其是引领学生走进文本,进行情感体验有一定的难度。教学写景类的课文,学生只能在教师的引导下,从文章的语言文字本身去感受情感,而情感需要堆积,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铺设情感基石,学生才能踩着石头,慢慢地走进文章的情景之中,感受到语言文字的魅力,体会到文章所要表达的情感。那么,如何处理、把握这类课文的教学,使学生不仅得到语言文字的训练,还能从中领略到动人心魄的自然美、生活美和艺术美,获得赏心悦目的审美享受呢?

策略之一:布置预习促求新知

教学写景类课文实施有效教学策略首先是布置预习,让学生带着知识基础走进课堂。在进行写景类文章教学前,教师要根据课文内容提前布置预习,让学生观察、搜集有关文本内容的图片、文字和影像等资料,以促进学生探求新知的兴趣,激发阅读期待。

策略之二: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教学写景类课文,很难在学生头脑中建立起课文所描写景物的整体形象,因而就无从把握景物所体现的内容、思想和情感。为此,教师在教学写景文章时,应恰当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教学情境,形象、直观、生动地再现课文内容,激发学生情感,使学生在赏心悦目中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景色。策略之三:读中想象 情感体验

对写景课文实施的第三个有效策略是边读边想象,透过语言文字的表述进行情感体验。由于小学生的视野比较狭窄,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不强,对写景文章的阅读与理解存在较大的难度,所以进行这类文章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文章所描绘的画面进行情感体验。

学生边读边想象秋天那美丽的画面,这种做法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而且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使学生在读中、在想象中自然而然地走进了秋天的画卷里,融情于景,体验到秋天的景色特点。读中想象是教学写景类课文的有效教学策略之一。

读进去,再读出来

第一单元的四篇课文都是描写景物的篇章,语言优美明快,遣词造句生动形象,特别是琅琅上口的丰富词汇和巧妙而富有趣味的比喻句,给人一种百读不厌的精神享受,如何把这样的阅读感受最大限度地传递给学生,我想就是语文老师应该承担起的使命吧。为了实现这种传递,我想应该先引领学生读进去,再从语言文字中读出来。读进去——把心整个地沉浸在文章的美好境界中;读出来——初步领略到语言文字的表达魅力。对此,我采取了这样的做法:

一、想着画面读课文,读进语言文字中去

1.提出明确的要求

读课文时,脑海里不能一片空白,要在读的同时闪现出画面来,想得越多,读得就越投入,体会得就越深!对于描写景物的文章,这种阅读体验应该及早地教给学生。所以,进入三年级下学期,我更加明确地要求学生:真正优秀的朗读不仅仅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还要能在眼前浮现出相应的画面!长时间以来,每遇到这样的课文,我往往并不提其它方面的要求,只是提一个要求:边读课文边想象画面!

2.给予热情的肯定

边读课文边想画面,对于这样的要求学生是否在想了,想到了什么,这些都是无法直观呈现的,那么如何评价学生读书的用心程度呢?其实,一个眼神,一个表情,就可以告诉我学生是否读进去了,或欣喜,或悠远,或惊奇,或陶醉……随着文章内容的变化,他们的心也跟着飞翔起来,孩子天生不会掩饰,他们在读课文时自然流露出的丰富表情就是我肯定他们的依据,“你的表情让我看到了你想象出的画面,你把心放进去了!”“你的眼神让我和一起分享了想象的美妙,真好!”这样的评价语言让学生乐意接受老师的要求:想着画面读课文。

二、想着课文看画面,从语言文字中走出来

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许多老师在没让学生接触文本前给学生播放大量的视频资料以调动学生的兴趣或者在接触文本后作为一种对学生的奖励而播放,其实这两种做法都不够科学理智,前者剥夺了学生想象的主动权,让接下来的文本阅读毫无期待;后者为了欣赏而欣赏,不再有进一步的探究,浪费了宝贵的视频资料。我认为,当教师领着学生在文本中走了一个来回后,在学生已经基本上读进语言文字之中后再有目的地播放和课文相关的视频资料,当然播放前也应该提出明确的要求:

1.把看到的画面和自己想象中的画面做个比较,不盲目地看

2.边看边回忆,课文中哪些词语、句子描绘了看到的画面

在看完视频资料后,学生的认识就变得感性起来,同时也丰富完善了自己的想象,一种视觉和听觉上的冲击力让学生意犹未尽,此时趁势把学生的这种情绪转移到文本中来,告诉学生:丰富多彩的画面能让人得到一种享受,但往往最能打动人心弦的,还是那耐人寻味的语言文字,让我们再次回到课文中,仔细来体会作者是怎么把这优美的景色用语言描写出来的!接下来,老师就可以带着学生来体会好词佳句的意境和多种表达方式的巧妙了。

读进去,让优美的景色吸引学生的视线,拨动学生的心弦;读出来,让丰富的语言激活学生的感受,滋润学生的心田,在祖国魅力无限的母语中熏染,拔节……

策略之四:词句积累 丰富语言

写景文章大多文字优美,词汇丰富,用语精当,在教学这类课文时,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品词析句,学习作者遣词造句的方法,适当进行词句的理解和扩展训练,以丰富学生语言,丰厚学生文化底蕴,这是有效教学策略之一。

策略之五:理清层次 学习方法

写景类文章层次清晰,结构严谨,构思巧妙,教学这类课文不仅要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体验,积累好词佳句,还应该进行学法指导,渗透写景类文章的写作方法,使学生在进行美文美读的同时,获得写作方法的综合训练。

第二篇:写景文章的教学模式

写景类文章的教学模式初探

翻开苏教版的语文课本,你会发现许多文章都是文质兼美,生动有趣。特别是写景的文章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展现了一幅幅栩栩如生、令人陶醉的画面。那么如何引领学生走进文中的精彩世界,感受到语言文字的魅力,体会到文章所要表达的情感。基于自身肤浅的认识,我对写景类课文进行了课堂教学初步探究,从中揣摩到一些关于写景类课文的有效教学模式。

一、课前预习,促求新知,储备美

课前预习,即是让学生带着已有的知识基础走进课堂,这是实施有效教学策略的首要任务。在进行写景类文章教学前,教师要根据课文内容提前布置预习,让学生观察、搜集有关文本内容的图片、文字和影像等资料,以促进学生探求新知的兴趣,激发阅读期待。

比如,在执教苏教版第七册《九寨沟》一课时可以布置学生课前搜集有关九寨沟的图片和文字资料。学生搜集资料有最基本的三个途径:第一,询问父母关于九寨沟的知识;第二,浏览图书查阅关于九寨沟的图片和文字资料;第三,上网搜集关于九寨沟美景的影像资料。在课堂教学中,因学生对九寨沟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认识,因而对文本的理解就起了良好的铺垫作用。由此,我们认识到学生搜集资料的过程实际就是对课文内容的初次认知、储备的过程,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学生对文本内容产生了强烈的阅读期待,这是促进学生自主探求新知的一种有效教学策略。

二、创设情境,直观导入,激发美

写景类的文章,学生很难在头脑中建立起课文所描绘的景物的整体形象,因而就无从把握景物所体现的内容、思想和情感。为此,教师在教学写景文章时,特别是在导入新课时,应恰当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教学情境,形象、直观、生动地再现课文。如在新授《泉城》一课时,教师可运用多媒体、挂图等手段,为学生展示一幅幅与文本相关的泉水,并配以悦耳的音乐,带学生走进泉城——济南,初步领略泉城的美丽、闻名,从而唤起学生进一步感受的欲望,为下一步深入文本的学习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感受美

1、检查预习让学生带着初步的感性认识自由地朗读课文,扫清生字障碍。这是阅读的最低要求,也是最基础的要求。在学生预习课文的基础上,从词语的认读、生字的读音、整篇课文的正确流利朗读三方面来检查学生的预习效果,掌握学生的预习情况,便于做到以学定教。语言障碍解决了,这就为进一步从语言文字入手来理解课文打下了基础。

2、整体感知

检查预习之后,应引导学生从整体入手进行阅读感知,对课文内容有一个大概地了解。如:课文写了哪里的美景?你能不能用一句话或几个词语来概括一下这里的美景?使学生对课文的主要内容有个全景式的整体感知,了解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初步感受到景物的美。

3、质疑问难

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质疑问难,这是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好办法,同时问题的提出也可以相应地为课堂精彩地生成而做好准备。

四、精读文本,品读评析,欣赏美

1、批注阅读

在学生对文本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教师可以设计一个统领全文的问题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带着问题批注阅读。如:你是从哪些句段体会到九寨沟是个充满诗情画意的人间仙境?你是从哪儿感受到荷兰田园风光的如诗如画?„„写批注就是在圈点的基础上,在旁边写下自己对文章的思索、感悟。批注的方式多种多样。它可以是自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也可以是自己对文章内容的反思、怀疑,还可以是对文章表达的情感所产生的共鸣,甚至可以是自己对文章内容的重新举例等。再通过小组交流——小组汇报——教师相机引导,体会景物特征,指导感情朗读,理解课文内容。

2、品读欣赏

每一篇写景课文都有重点的段落,要么文字优美,词汇丰富,用语精当,要么是最能体现景物的特色,要么是最能表达作者丰富的情感„„不管是哪一类型的段落,我们都可以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透过语言文字的表述进行情感体验、想象创造。

在这一环节,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品词析句,学习作者遣词造句的方法,适当进行词句的理解和扩展训练,以丰富学生语言,丰厚学生文化底蕴,这是有效教学策略之一。教师可以根据课文中的重点词语进行词语的拓展练习,比如学生对“色彩斑斓”一词并不难,但要引导学生积累它的近义词,如五彩缤纷、五颜六色、万紫千红、姹紫嫣红和五光十色等,以进一步夯实语文基础。

五、回归整体,梳理写法,升华美

读评析,欣赏过景物的美之后,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回顾全文,在诵读中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思想感情,升华对美景的热爱之情。同时还要把交流中感悟到的作者的表达方法加以系统地梳理,体会这样写的好处,内化为自己的语言,为作文打基础。

六、读写结合,拓展练笔,创造美

写景的文章中蕴藏着极其丰富的读写结合的资源,教师可以依据学生的不同水平设计出不同层次的片段练笔,使学生学以致用,举一反三,及时巩固所学的表达方法,不断提高习作能力。

第三篇:写景类文章 (精选)

学会阅读写景类文章 什么是写景类文章?

写景的文章是以描写大自然中的各种景象以及人们生活中的某些建筑设施等为主要内容的记叙文。作者运用生动的语言把自然景象和社会环境的状态、特征,从形态、色彩、声音以及意境等方面,真实、具体、形象地描绘出来,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那么怎样来阅读这类文章呢?

一、要弄清写景的类别

写景的文章一般有如下三类:一类是游记,写的是在游览过程中所见的景物,如课文《记金华的双龙洞》;一类是描写生活中见到的自然景象,如课文《火烧云》,《第一场雪》; 一类是写人们生活处所周围的景物,如课文《梅雨潭》、《鸟的天堂》。我们如果了解了写景文章的类别,阅读中就可以根据不同的特点,采取不同的阅读方法。

二、要明确描写的顺序

写景必须按照一定的观察顺序来写,因此明了作者的描写顺序对理解全文内容有相当大的帮助。写景文章一般有这样几种顺序:

1、按空间顺序写。如从上到下或从下到上,从左到右或从右到左,从远到近或从近到远,从四周到中间或从中间到四周等

2、按观察的先后顺序写。这类文章一般是以参观游览的行进顺序移步换景,落笔写景,条理清楚

3、按时间推移的顺序写。随着时间的变化,描写的景物也依次发生了变化。可以依据白天、黑夜的先后顺序来写,也可按春、夏、秋、冬的季节变换顺序来写。

4、按景物的不同类别来写。如《美丽的小兴安岭》第三自然段,就分别写了小兴安岭夏天里树木、雾、阳光、草地等景物,层次分明。

三、要把握文章的层次

写景文章在结构上一般有这样两种:

1、总分结构。这种结构的表现形式或先总后分,或先分后总,或者先总后分再总。课文《桂林山水》就是先总的赞美桂林山水,再用两个自然段分写桂林的山和水,最后总起来说桂林山水美如画。

2、移步换景的结构,就是按照观察点的转移来写。观察点的移动必然引起景物的相应变化,有时是随着游览顺序安排层次,这时,文中一般都有明显的“提示语”,告诉你作者走动了,笔下的景变了;有时是观察点移动,把景物的不同方面并列铺开来写,如课文《林海》的五段就分别写了“岭” “林” “花” “联想木材” “联想兴国安邦”。

四、体会写景文的思想感情

无论是哪类写景的文章,都不是单纯的为写景而写景,而是借助对景物的描写,通过比喻、夸张、拟人等方法来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或对大自然的赞美,或对生活的热爱,或对祖国秀丽山川的赞叹,感染读者,文章字里行间所流露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往往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借景抒情,景中寓情,寓情于景,这是我们阅读写景文章的重点。

(一)“热呀!热呀!”最难熬的时候到了。知了在树上“知——了” “知——了”地叫着。声音低沉缓慢,有气无力。老人们坐在树荫下,紧锁眉头,不停地摇着扇子,汗还是不断向下流。狗伏在树荫下,伸着舌头“呼哧”“呼哧”地喘气。柳树、杨树一动也不动,没精打采。禾苗在田地里无力地呻吟:“渴呀,渴呀!”爱唱爱跳的小河失去了潺(chán)潺声,河床上有些地方露出了洁白光滑的鹅卵石。

1、这是一段关于______________的描写。

2、作者抓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事物突出表现天气的热。

3、根据本文内容填空。

低沉缓慢的()愁眉紧锁的()

没精打采的()爱唱爱跳的()

4、作者是怎样抓住事物的动态和神态来突出天气的热的?请根据下列提供的词语填空。知了()老人()狗()

禾苗()小河()树()

5、仿照本文的写法,以“今天的天气真冷啊!”为开头写一段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海滨小城(片断)

小城里每一个庭院都栽了很多树。有桉树、椰子树、橄榄树、凤凰树,还有别的许多亚热带树木。初夏,桉树叶子散发出来的香味,飘得满街满院都是。凤凰树开了花,开得那么热闹,小城好像笼罩在一片片红云中。

小城的公园更美。这里栽着许许多多榕树。一棵棵榕树就像一顶顶撑开的绿绒大伞,树叶密不透风,可以遮太阳,挡风雨。树下摆着石凳,每逢休息的日子,石凳上总是坐满了人。

1、仔细读第一自然段,再回答问题。

①从这一段的中心句,可以看出庭院的主要特点是_______________。②哪些句子具体写出了庭院的这个特点?()

a.第1句 b.只有第2句

c.第2、3、4句 d.第1、2、3、4句

③朗读第3句话时,哪个词语要读重音?__________

④第4句是个比喻句,把什么比作了“红云”?()

a.凤凰树的枝叶 b.凤凰树的花 c.小城 d.火烧云

⑤“开得那么热闹”中的“热闹”意思是凤凰花______________。

2、仔细阅读第2自然段,联系上下文理解“一棵棵榕树就像一顶顶撑开的绿绒大伞”这句话,再回答问题。

①把这句话缩到最简:_____________

②“一棵棵、一顶顶”可以换成“一棵、一顶”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撑开的绿绒大伞”写出了榕树的几个特点,下面哪一个不是它所描写的特点?()a.数量多 b.颜色绿 c.树冠大 d.形状像一把撑开的伞

(三)____________________

一年四季都有风,人们常常把春天的风叫和风,夏天的风叫熏风,秋天的风叫金风,冬天的风叫朔风,()都是风,()它们的脾性却完全不同。春天,农民伯伯脱下棉衣,播下种子,一阵阵春风吹过,唤醒了文物,许多种子悄悄地露出头来。探望那明媚的世界,草儿绿了,花儿开了,田野里一片生机勃勃,温暖的春风给人们带来了欢乐。

夏日,天气非常闷热,大滴大滴的汗珠从人们的脸上滚落下来,人们是多么需要风啊!可是风却和我们捉迷藏,不知躲到哪里去了。有点风是暖烘烘的。吹散不了炎热。怪不得叫熏“风”。

初秋,一阵凉风拂来,吹在人们身上凉丝丝的。黄色的树叶纷纷地飘落下来,河边的芦苇轻轻地摇摆着。高粱红了,稻子熟了,人们高兴地收割庄稼。风给人们带来了丰收的喜悦。

隆冬,凛冽的寒风怒号,卷起尘土,刮得人们睁不开眼睛。清晨,路上行人稀少。有些人缩着脖子匆匆地赶路,几个调皮的小男孩干脆倒退着行走,躲过风头,我们却迎着寒风坚持长跑,我们有一颗火热的心。

风啊,风!人们欢迎你,可有时又讨厌你,怕你。我长大了要让你听人们的话为人类造福,你愿意吗?

1、用“ ”在文中画出拟人句。

2、用“ ”画出第二、三、四自然段的中心句。

3、在文中的括号内填上合适的关联词。

4、本文是按()顺序写的。

5、一年四季的风各有什么特点?

和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熏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金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朔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给文章加个题目。

7、文章的结尾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与文章中心有什么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庐山的云雾

庐山的景色十分秀丽。那里有高峰,有幽谷,有瀑布,有溪流,尤其是变幻无常的云雾,更给它增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在山上游览,似乎随手就能摸到飘来的云雾。漫步山道,常常会有一种腾云驾雾、飘飘欲仙的感觉。

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那些笼罩在山头的云雾,像是戴在山顶上的白色绒帽;那些缠绕在半山的云雾,又像是系在山腰间的一条条玉带。云雾弥漫山谷,它是茫茫的大海;云雾遮挡山峰,它又是巨大的天幕。

庐山的云雾瞬息万变。眼前的云雾,刚刚还是随风飘荡的一缕轻烟,转眼间就变成了一泻千里的九天银河,明明白白是一匹四蹄生风的白马,还没等你完全看清楚,它又变成了漂浮在北冰洋上的一座冰山„„

1、填空。

(1)从题目看,这篇短文主要描写的应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通过反复仔细阅读第二自然段,我们的眼前应该出现几幅具体的画面,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只有想象出这些画面,才能对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产生深切的感受。这一自然段中的“茫茫的大海”指的是________,“巨大的天幕”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1)“弥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意思。

(2)理解第三自然段中“瞬息万变”这个词,抓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等几个词语能够理解“瞬息”的意思,“万变”的意思可以从________________等几个词语看出来。“瞬息万变”的意思是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篇短文,应该读出短文所包含的是什么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画出第二、三自然段的中心句。用“

(五)长 城 风 光

放假了,爸爸带我去北京八达岭游玩,我()了长城风光。

来到长城脚下,我们沿着入口的公路顺坡而行,不一会儿便来到长城上。仔细看城墙,足有几十米高,每隔不远就有一个垛口,站在垛口处可以看清周围的一切。城墙上面很宽很宽。听爸爸讲可以并行八辆马车。城墙如此坚固,真是古代北方的屏障啊!

从垛口处俯视长城内的下面,一条小河两旁树木茂盛,到处是竞相开放的野花和丛生的杂草。我抚摸城墙大块大块的青砖,不禁想到:这样高大的山,这样崎岖的路,当时既没有汽车又没有任何机械设备,古代劳动人民是怎样把一块块青砖运上来的?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进尾的万里长城啊!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转过身来看长城之外,最醒目的是烽火台。我在书本里常常看到这个古代战争的“报警器”,这次我终于看清了它的面目。只见它高高耸立,呈小山形状,顶是平的。前面是一条通道,左边有个石梯直通上边。虽然经历了无数年代,()了无数狂风暴雨的侵蚀,然而整个外形依然可见。陡然间我仿佛看到了烽火熊熊燃起,侵略军铺天盖地而来,无数炎黄子孙奋起反抗!。

站在长城上,望着这一切,我浮想联翩。我想,我作为炎黄子孙,我应该„„

1、选择填空。

(1)文中的前后两个括号应分别填写词语()和()

a、饱含 b、饱受 c、饱赏 d、饱满

(2)文中标“ ”句子的正确理解是()

a、说明长城修得很长,很壮观。b、说明长城是宏伟的。c、是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

(3)这篇短文的观察顺序是()

a、由远及近b、由近及远 c、从头到尾 d、从尾到头

2、画出第四自然段中联想的句子。

3、用“∥”把第三自然段分为三层,并写出这一自然段的段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你结合短文的内容,写出被“„„”号省略去的话语。

5、在句中的括号里恰当地填上含有“看”的意思的词语。

(1)外国游客,在来访期间兴致勃勃地()了我国风景区。

(2)我在山顶上()辽阔的大地,顿时觉得所有的忧伤一下子烟消云散。

(3)人们()着天安门城楼,久久不愿离去。

(4)全国人民都密切()着钓鱼岛事态的发展。

(六)秋游景山

①十月的北京,阳光灿烂,凉爽的秋风把我们送到了景山公园。

②走进景山公园大门,抬头望去,高大的万春亭红柱黄瓦,在茂密的翠林映衬下,像一幅美丽的图画,山脚下是一个大花坛,一朵朵傲霜的菊花,像节日的礼花一样,五颜六色,千姿百态。

③我们沿着青石铺成的山道,拾(shâ)级而上,来到了万春亭。举目眺望,那美丽的北京全貌尽收眼底。

④东面,一座座高大的楼房,一排排崭新的厂房,鳞次栉(zhì)比。远远的地方,一个高大的烟囱吐出的白烟,像一缕缕白纱在蔚蓝的天空中飘散开来。

⑤西边,北海公园那洁白如雪的白塔,屹立在玉岛的顶峰。岛的四周是明亮的湖水,湖里游船很多,远远望去,仿佛是一片片嫩绿的叶子,飘荡在水面。

⑥向南望,紫禁城庄严的建筑群展现在眼前。橙黄色的玻璃瓦给故宫披上了一层金装,仿佛一条条金带,直通雄伟的天安门广场。远处,是布局整齐,颜色淡雅的一幢幢高楼。

⑦离开了万春亭,我们沿着崎岖的山路来到了果园。这里,果实累累。海棠果摇动着它那圆圆的小脸,冲着你点头微笑;红艳艳的大苹果像挤在一起的胖娃娃,扒开绿叶笑眯眯地望外瞧;金黄色的大柿子把树枝压弯了腰。好一派迷人的秋色!

⑧太阳慢慢地从西方落下去,火红的晚霞映照着天空。朵朵浮云,仿佛一块块红绸,把景山映照得更加美丽了。

1、在带点字的正确读音下面画上“”。

冲(chōng chòng)着你 飘散(sǎn sàn)开来

2、请你根据课文内容推想下列词语的意思。

鳞次栉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拾级而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作者按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顺序写的。主要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文中选择两个你最喜欢的句子写下来,并说说喜欢的理由。

(1)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默读第七自然段,说说作者运用了哪些表达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请你根据课文内容画一张作者的游览简图。

(四)(1)从题目看,这篇短文主要描写的是(云雾)(2)第二自然段写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像(戴在山顶的白色绒帽),像(系在山腰间的一条条玉带),像(茫茫的大海)。又像(巨大的天幕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1)第二自然段中扣住“茫茫的大大海”这个词语,就能理解“弥漫”是(充满;布满 连绵不断)。(2)理解第三自然段中“瞬息万变”这个词,抓住(刚刚 转眼间 还没)等几个词语能够理解“瞬息”的意思,“万变”的意思可以从(一缕轻烟 九天河 白 6

马 冰山)等几个看的出来。“瞬息万变”的意思是说(在极短的时间内就有很多变化。形容变化很多很快。)。

(五)1(1)dc(2)c(3)c

2、陡然间。。。反抗

4、努力学习文化报答祖国

(六)

第四篇:写景类文章写法

一、什么是写景文章?

写景,就是用语言文字把人们看到的、听到的和接触到的各种自然景物具体地、生动的描绘出来,以此来烘托环境气氛,突出文章的中心或衬托人物的心情,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对于小学生来说,写景作文是接触得比较多的。

其实啊,写景的文章并不难写,写的作文一定要真实,动笔之前一定要在脑海里像放电影一样,回忆一下你所要写的景物,不要怕你写不好,细致的描写加上流畅优美的语句,其写的作文一定令人印象深刻。记住,用心去写,用心去感受。

二、怎样才能把景物写出特色呢?

(一)抓住景物的特征,全面细致地观察。

观察和感受景物还需要发动各种感觉器官。从不同感觉、有动有静地写景,让人读来身临其境。如:老舍先生笔下的大兴安岭的山势是“横着的,顺着的,高点儿的,矮点儿的,长点儿的,短点儿的„„”绵延起伏,温柔可亲。他写林海,工于调色,在他的调色板上,绿色是那样变化无穷:宛如一位技艺精湛的丹青妙手,在他的“深的,浅的,明的,暗的,绿得难以形容。”特别是“在阳光下,大片青松的边沿闪动着白桦的银裙,不是像海边的浪花吗?”这一囊括比喻、拟人、反问三重修辞格的句式,简直给我们描绘出一幅立体、绚丽的画卷,使人感到一种说不出来的美。他写花更具特色,你看:“青松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恰当的比拟,敏锐的观察,绘声绘色的描绘,美不

胜收,妙不可言,怎不令人折服?

(二)、把握写景顺序,写出层次。

我们描写景物时,可以由高到低,由远到近,由整体到局部,由物到人,由动到静等。总之,把握住写景的顺序,描写出的景物才能层次分明,清晰自然。描写景物的顺序通常有两种:第一是时间顺序,比如写一棵树,我们可以按春、夏、秋、冬的时间顺序,写出它在各个季节是什么样子的;还有一种是空间顺序,例如我们描写一座山峰,就可以写远处看它是什么样子,近处看它是什么样子,或者从上看是什么样子,从下看是什么样子等。

(三)展开合理的想象。

在对景物进行仔细观察的基础上,张开想象的翅膀,根据所见所感展开合理的想象,再把景物状态、颜色、声音、气味描写出来,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比如:“一只黄鹂站在树枝上欢快地唱歌。”就用拟人手法形象地写出了黄鹂的活泼可爱;再如:《桂林山水》中,作者在观察的基础上展开联想和想象,作者从桂林山的“奇”,想象出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使景物内容更加丰富,充分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注意情景交融。

写景的目的,不应为写景而写景,重要的是反映作者的思想感情。只有这样,才能为文章注入活力,才能写出生动形象的文章。

第五篇:作文 写景类(指导及文章)

怎样写好景物

一、“分解” --从整体写景到分解写景

1. 从部位角度看,可分为花、叶、干、枝等; 2. 从距离角度看,可分为远景、中景、近景等; 3. 从方位角度看,可分为仰视、俯视、环视等; 4. 从动静角度看,可分为动景与静景;

5. 从虚实角度看,可分为实写与虚写(用比喻、夸张、比拟等);

6. 从时间角度看,可分为早晨、白天、黄昏、夜晚或春、夏、秋、冬等; 7. 从生长角度看,可分为发芽、开花、结果等 ;

8. 从光线角度看,可分为阳光下、月光下、灯光下等;

二、开放五官

我们还需要学会运用多种感官观察与描写景物。也就是说,视觉仅仅是一种观察通道,人们观察与感受外物或景物的感觉器官,还有听觉、触觉、嗅觉和味觉。我们观察写景如能开放五官,充分地欣赏、品味与把玩景物,进行一定的语言加工,就能立体地全方位地创造出真切感人的图画来。

三、审美观察与美化景物

抓住景物的特征,注意准确的观察,描绘真实的景物形象,这只是写景状物的基本要求。然而,让景物摆脱其植物属性,超越其客观形象,烙上作者感情的印记而获得鲜活的生命,则是写景状物的高一级要求。要达到这样的要求,就应该学会审美观察与美化景物。

怎样进行审美观察与美化景物呢?美学上有一种审美方法叫做简化,就是不太顾及实际事物的原有模样,而致力于追求其某个方面的特征,以符合表情达意的需要。这种追求就是突出、弘扬、甚至夸大客观景物的某个特征或某个部位。其“超越自然”的做法,似乎是一种“简单化”的处理,其实是一种审美处理。而情景交融的画面,诗情画意的场景,主要就是通过作者审美简化描写出来的。所以,学会简化,懂得审美,对于提高中学生写景状物的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四、对客观景物的变形

朱自清写荷叶,把它变成舞女的裙来写,写月光,把它变作流水来写。古人也是这样,就人和花而言,不喜欢就人写人,喜欢把人变作花来写,如“人面桃花相映红”;不喜欢就花写花,喜欢把花变作人来写,如“落花犹似坠楼人”。人们为什么要如此多事,喜欢用另外的事物来写眼前的景物呢?“世界存在着,再去重复它就没有什么意义”,人们所表现的“不是事实,而是精神。”我们写景状物也不应该仅仅照实物临摹,而应该通过联想与想象的手段合理地改变事物的本来面貌,借用一个现成的美术术语来概括这种方法,就叫做“变形”。而要使景物充分地表现作者的情怀,要使画面充满浓郁的诗味,就需要对景物变形。

五、让景物放射出人情的光芒,情景交融。

在实际写景中,更多的时候应将作者的情感恰当地融到景物之中。这种方法就是美学中常讲的“移情”。德国美学家费肖尔说移情就是“把我的情感移注到物里去分享物的生命”。这种设身处地“分享物的生命”的方法,不仅适应于和我们人类相类似的生物;而且适应于和我们毫不相干的事物。人们也可以将情感外射给一切东西,使它们获得人的生趣。费肖尔说:“移情时我们不仅能和鸟鹊一齐飞舞;和羚羊一齐跳跃,而且能钻进蚌壳里面,去体味在一张一弛时那种单调生活的乏味。不仅能想象自己是一棵树,而且能享受幼芽发青时的阵痛与柔条临风时的快乐。”要真正掌握移情于景的方法,应该尽可能让景物替作者“说话”,替作者抒发感情;应该尽可能让主观感情在景物形象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感悟自然”话题作文素材资料

【经典语段】

朱自清笔下景物描写范例: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荷塘月色》 冰心笔下景物描写范例:

生命又像一颗小树,他从地底聚集起许多生力,在冰雪下欠伸,在早春润湿的泥土中,勇敢快乐的破壳出来。他也许长在平原上,岩石上,城墙上,只要他抬头看见了天,呵!看见了天!他便伸出嫩叶来吸收空气,承受阳光,在雨中吟唱,在风中跳舞。---《谈生命》 老舍笔下景物描写范例:

四月中的细雨.忽晴忽落,把空气洗得怪清凉的。嫩树叶儿依然很小,可是处处有些绿意。含羞的春阳只轻轻的,从薄云里探出一些柔和的光线,地上的人影,树影都显得很微淡的。野桃花开得最早,淡淡的粉色在风雨里摆动,好像媚弱的小村女,打扮得简单而秀美。----《二马》

沈从文笔下景物描写范例:

沿河两岸连山皆深碧一色,山头常戴了点白雪,河水则清明如玉。在这样一条河水里旅行,望着水光山色,体会水手们在工作上与饮食上的勇敢处,使我在寂寞里不由得不常作微笑!——《湘行散记》

郁达夫笔下景物描写范例:

一江秋水,依旧是澄蓝澈底。两岸的秋山,依旧在袅娜迎人。苍江几曲,就有九簇苇丛,几弯村落,在那里点缀。你坐在轮船舱里,只须抬一抬头,劈面就有江岸乌桕树的红叶和去天不远的青山向你招呼。——《烟影》

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故都的秋》 秦牧笔下景物描写范例:

海涛拍击岩石和沙滩的声音永无休止地喧响着。几乎像一条白线似的浪花从远处奔腾而来,猛碰到岸边,发出富有韵律的激溅的声音,然后迸着泡沫,消失在沙石之间。后面一排浪花又紧接着追逐上来„„——《黄金海岸》 郭沫若笔下景物描写范例:

水流虽然比起上游来已经从群山之中解放了,但依然相当湍激,因此颇有放纵不羁之概,河面相当辽阔,每每有大小的洲屿,戴着新生的杂木。春夏虽然青翠,入了冬季便成为疏落的寒林。水色,除夏季洪水期呈出红色之外,是浓厚的天青。远近的滩声不断地唱和着。——《峨眉山下》

窗外有一棵梧桐,春天的日子里,它长满了叶子。枝根的,绿的深,枝梢的,绿的浅:虽然对列相间而生,一片和一片不相同,姿态也各有分别。没有风的时候,显得很丰满,娇嫩而端庄的样子。一早一晚的斜风里,叶子就活动起来,天幕的衬托下,看的见那叶背面了了的绿的脉络,像无数的彩蝴蝶落在那里,翩翩起舞:又像一位少妇,风姿绰约,作一个妩媚的笑。----《落叶》

晨曦微明,雾弥漫着整个村头。秋的晨雾,是那样的淡,淡得像新娘的面纱;秋的晨雾,又是那样的甜,甜得像流进心底的甘露;秋的晨雾,是那样的轻,轻得像一声耳语。绕村的白杨,流溢出淡淡的绿色的光;那静静的田畦,被轻轻地装进烟雾的摇篮,牧童的短笛在淡淡的迷茫里深情地奏响,悠扬,婉转。

【诗句欣赏】

诗中春

1.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孟浩然《春晓》)2.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杜甫《春夜喜雨》)3.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李绅《悯农》)4.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5.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咏柳》)6.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游园不值》)7.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志南和尚《绝句》)

诗中夏

1.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李商隐《晚晴》)2.首夏犹清和,芳草亦未歇。(谢灵运《游赤石进帆海》)3.仲夏苦夜短,开轩纳微凉。(杜甫《夏夜叹》)4.人皆苦炎热,我爱夏日长。(李昂《夏日联句》)5.残云收夏暑,新雨带秋岚。(岑参《休亭送华瞬王少府还县》)6.连雨不知春去,一晴方觉夏深。(范成大《喜晴》)7.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阳阴正可人。(秦观《三月晦日偶题》)诗中秋

1.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曹操(观沧海))2.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李峤《风》)3.常恐秋节至,煜黄华叶衰。(《汉乐府·长歌行》)4.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刘禹锅《望洞庭》5.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刘禹锡《秋词》)6.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杜牧《秋夕》)7.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遭中》 诗中冬

1.秋月扬明晖,冬岭秀寒松。(陶渊明《四时》)2.鸣笙起秋风,置酒飞冬雪。(王缴《四气诗》3.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张谓《早梅》)4.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杜甫《小至》)5.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名作赏析】

秋颂 罗兰

秋天的美,美在一份明澈。

有人的眸子像秋,有人的风神像秋。

代表秋天的枫树之美,并不仅在那经霜的素红;而更在那临风的飒爽。

当叶子逐渐萧疏,秋林显出了它们的秀逸,那是一份不需任何点缀的洒脱与不在意俗世繁华的孤傲。

最动人是秋林映着落日。那酡红如醉,衬托着天边加深的暮色。晚风带着清澈的凉意,随着暮色浸染,那是一种十分艳丽的凄楚之美,让你想流几行感怀身世之泪,却又被那逐渐淡去的醉红所慑住,而情愿把奔放的情感凝结。

曾有一位画家画过一幅霜染枫林的《秋院》。高高的枫树,静静掩住一园幽寂,树后重门深掩,看不尽的寂寥,好像我曾生活其中,品尝过秋之清寂。而我仍想悄悄步入画里,问讯那深掩的重门,看其中有多少灰尘,封存着多少生活的足迹。

最耐寻味的秋日天宇的闲云。那么淡淡然、悠悠然,悄悄远离尘间,对俗世悲欢扰攘,不再有动于衷。

秋天的风不带一点修饰,是最纯净的风。那么爽利地轻轻掠过园林,对萧萧落叶不必有所眷顾——季节就是季节,代谢就是代谢,生死就是生死,悲欢就是悲欢。无需参预,不必留连。

秋水和风一样的明澈。“点秋江,白鹭沙鸥”,就画出了这份明澈。没有什么可忧心、可紧张、可执著。“傲杀人间万户侯,不识字烟波钓叟。”秋就是如此的一尘不染。

“闲云野鹤”是秋的题目,只有秋日明净的天宇间,那一抹白云,当得起一个“闲”字野鹤的美,澹如秋水,远如秋山,无法捉摸的那么一份飘潇,当得起一个“逸”字。“闲”与“逸”,正是秋的本色。

也有某些人,具有这份秋之美。也必须是这样的人,才会有这样的美。这样的美来自内在,他拥有一切,却并不想拥有任何。那是由极深的认知与感悟所形成的一种透澈与洒脱。

秋是成熟的季节,是收获的季节,是充实的季节,却是澹泊的季节。它饱经了春之蓬勃与夏之繁盛,不再以受赞美、被宠爱为荣。它把一切的赞美与宠爱都隔离在澹澹的秋光外,而只愿做一个闲闲的、远远的、可望而不可即的,秋。

[评析]这篇散文写得很美。诗化的语言与句式,浓情的点染和描绘,是其外在的美;而态度的旷达与淡然,思绪的透澈与洒脱,则是其内在的美。作者把秋天人格化、个性化了。这种人格和个性的风度,就是秋天深层美的极致和底蕴。

【学生佳作展示】

感受自然

自然在我的面前展开了一幅秀美绝伦的巨幅长卷,牵扯着我青春的灵魂,去感悟那驿动的美丽和飞扬的灵韵。

伴着袅袅的轻烟,我走进春的梦幻,朝霞羞赧的张开了脸,静静的等待着太阳探出头来,杨树从沉睡中醒来,摆动着窈窕的身躯,摇落了一身的疲倦和疏懒,尽情的吮吸着春天的甘露,阳光照耀下,一片片叶子闪亮闪亮,泛着金光,像一个待嫁的少女在展示自己的风采,所有一切都醉了,唯独我醒其间,描下了这片清辉。

踏着丝丝的细雨,我独自漫步在夏日多情的眼眸里,垂柳温柔的编织着飘逸的长辫子,不知哪个顽皮的孩子还在上面垂下一朵小花,于是浓浓的情趣便溢了出来,缓缓的流淌着,奏出了缠绵的小曲,晶莹的水珠泻在翡翠似的叶子上,滚来滚去,风儿拂过,枝摇叶摆,活脱一幅传神的水墨画,好一个怡人的盛夏。

告别夏的最后一缕热情,我也随之步入了秋的纯静,蓦然,我看到了悠悠落下的秋叶那份静美之后,又恍然大悟,夕阳,落下了明天还会升起;鲜花,凋零了还会怒放。美,也是一样,她永远不会消失,即使在一个地方失去了,在另一个地方又会找到。

走出秋的沉吟,我惊诧冰川女皇把冬已不知不觉地带到了人间,连声招呼都不打,你千万不要以为北风咆哮,怒号,严冬的叱咤、肆虐那才是冬,其实他不缺少柔情,每当雪花飘飘的时候,一朵朵,一片片,像翩然起舞的蝴蝶,似漫天翻舞的柳絮,他们追逐着,雀跃着,我似乎听到了欢声笑语,也跟着一同兴奋起来,其实,冬也是火辣辣的。

哦,这就是自然,自然是一首小诗,充满韵律,充满内涵,我翻阅他,爱不释手,我感受它,万化冥合。自然是部旷世之著,我感受自然,永不疲倦。

【满分作文】 桃花依旧

桃花是一种很平常的花,然而在我的心目中却有着特殊的地位。看到它,我就想起与位朋友的一段故事。

那是几年的一个春天,我到邻村一位好友家作客。我们一声去野外散步,走到她家的果园里时,她郑重地折了一枝桃花,递到我手里,说:“送给你,愿咱们永远是好朋友。”那时,我们临近小学毕业,同学们相互写赠言,送礼物,但是没有一个想到送花的。

我用塑料薄膜将这枝桃花包起来,飞奔回家。我想:“可不能让这枝友谊之花凋谢了。”回到家,我就让爷爷把它嫁接在我家果园里的一棵桃树上,并做了标记。几天后,我欣喜地发现,它们成活了。

花谢花开,又是一年,我已经在山外中学上初中了,我的那位朋友因为家境贫困,没能继续上学。由于离家远,功课又紧,我很少回家。渐渐地,我忘记了那枝桃花,忘记了那棵桃树。

暑假的一天,爷爷端来一筐桃,让我尝尝鲜。爷爷挑出几个红红的大桃给我,说:“苗苗,这几个是你从朋友家带来的那桃枝结的。那桃真是好品种,结得又大,又甜,又多。我又把那些芽嫁接到别的树上去了。”我心头一震,这才想起那枝桃花。爷爷又说:“你的那个朋友到我们家来过两次,都没见到你。她还特地跑到果园里看那桃树,可惜季节不对,没看到桃树结果。

我跑到果园里,来到那棵桃树前,望着那寂寞的桃枝。那桃枝已分了好几个叉,枝繁叶茂,上面还挂着好多青里透红的桃子。

看着这;累累硕果,我的眼泪不觉流了下来。谁说桃李无言,我分明听到它在说:“我们永远是朋友。“原谅我吧,好朋友,竟然这么长时间没跟随你联系了。都说是“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却原来草木比人更有情。

老朋友,我这就去找你。

读 远 山

我的窗外,有一片远山。我尽情地读着它,如读一道美丽的风景。

秋高气爽的季节里,远山是一片浅蓝中的一缕悄无声息的黛青。黄昏时分,一片朦胧的山体上方,镶嵌的是一道神秘的金紫。冬晨,一夜雪花过后,远山是一道柔美的银色曲线,是那样的清远高洁。春光明媚中,远山充满生机,若有若无的,在温暖的春风里晒着太阳。如火的夏季里,它的影像似乎丰满了许多,凝神细视,似乎能看到山间湿润的气息在蒸腾。

我曾攀登过泰山、黄山,还有很多不很出名的山峰。然而,所有我到过的名山大川,对于它们来说,无论驻足的时间长短,我都不过是一匆匆过客。它们的一览无余,有时令我感慨万千,也许世间最美的景物只能存在于人的想象中。

今天,窗外的远山,更坚定了我的想法。

我能走近它吗?当然能,它离我也就十多里的路途。可是,我又不能走近它,因为,美存在于距离中。如果那一抹黛青变成真正的绿树芳草,那一道金紫成为真正的茅屋农田,那迷蒙的烟雨成了真正的山涧小溪,那一弧银白成了碐嶒岩石时,那么,我也就失去了那所有的感觉与想象。

我能走近它,可我又不敢走近它。因为,当我走近它,远山的魅力便会在顷刻间消失,消失在了无距离了无界线中。那时,它就不再是我的远山。

望着远山,我明白了,只有在一个真正的距离之外,才能领略到真正的完美,并将它永远收入终生的珍藏之中。

尽管花开花落,沧海桑田,流年似水,光阴如箭。那一片远山总是如此的美丽和富有,美丽和富有珍藏在我的心里。

在我的窗外,有一片远山。我尽心地读着它,如读一本厚重的大书。

刹那间的感动

在一个冷意越来越强的深秋,看着身边逐渐衰败的花花草草,心情也象这秋风,有点凉意。怪不得文人墨客喜欢这深秋,周围的一草一木都会引起你的无限深思,无限情愁。就在不经意之间抬起头,我却发现了一个十分扎眼的东西。

它孤零零地立在那里,我站在远处,实在是辨不出那到底是什么。在许多高大、挺拔的树木中间,它太丑了。当我走到它面前时,才猛地辨认出它。然而我又委实不忍心看它,它实在是太惨了。

那是一棵被夏天的闪电削去了大部分的断裂了的树干,参差不齐的残枝凌乱不堪地伸向空中;煤炭般漆黑的树干上有许多白点;萎缩的树皮脱离了树干,在冷风中瑟瑟发抖。

我望着它,看到它那本已残缺不全的身体上还留下了许多人为的伤痕:用手扒下的树皮,树干上刻着的许许多多的字„„,我心里涌上了怜悯。“它被生命完全抛弃了”。我轻声地自言自语,随后带着怜惜的心情,转身离开了它。转眼间,春天到了。一天,我在小路上漫步。一路上,阳光明媚,放眼望去,全是嫩绿的一片,让我深切地感受到了周围生机勃勃的生命力。

在小路的尽头,在一片绿色中,我又发现了它,那棵伤残不堪的老树。它依旧立在那里,依旧很丑陋。那形象与周围的一切都极不协调。

带着一种怜悯的心情,我慢慢走近了它„„但我也很快地发现,在那残缺不全的树干上,有一点却融进了这春的绿色之中。

待我走近台,才非常惊奇地看到,那残断的树干中,抽出了一丝嫩绿的小芽。在并不温暖的初春的风中,在周围的一片绿色中,它显得那么柔弱,却又是那么坚定地挺在那里。这也是与它周围的生命不一样的地方,那完全是一种顽强,一种融入了生命之中的不屈不挠的顽强。我愣在那里,注视着那棵嫩绿的小芽,心中陡然升起了无限的敬佩。看,它活过来了!

那株长着椭圆形叶子的小芽在风中摆动着,那棵半截的老树抖动着断了的枝干,仿佛也在附和着,为它的新生而欢快地唱着歌。我相信:老树凭着不屈的信念,凭着顽强的抗争,一定会得到新生!随着新绿一天天扩展,象征着生命的墨绿会重新挂满它的枝头!

我有理由相信:在逆境中永不放弃努力去获得希望的生命是最珍贵的。永不放弃,这就是我们需要做的。生命的伟大就体现在此。能够去解释生命的人才能够拥有生命。那树,代表的不是死亡,是生命,是生命的延续。

与春天相逢

你如约而至,风情万种,十指纤纤,掐下一枚桃红,印在眉间,而后盈盈地笑望我: “你的深情注视可是与我有关?” ——题记

晨起,清风入室,盈盈荡漾。母亲指给我看兰草叶尖上垂挂的露珠,一脸欣喜。春来人间,轻舞飞扬。一夜之后,迎春花竟相绽放,明黄深绿,镶嵌如画。春光轻柔地浮泛,它有着孩子一般的天真,笑容透明。

天空变得纯澈,密叶间草地上鸟声正浓,阳光下的蝶与蜜蜂,留恋花蕊中初恋的味道。空气中充满了春天发酵的味道,甜柔而美好。就这样与春天相逢,它却羞涩地丢下一路花香,逃循而去。

阳光静静流淌,照临每一个偏冷的角落。一夜寒露,这温柔的爱意,如同一道圣旨,在未尽的泪光中抬起头。

风也伴着一同到来,细碎的足音,从身后迅速袭来,将一把温香的阳光,捧到面前。这个季节,怎能错过。

于是,脚趾头在某天清晨醒来,也开始蠢蠢欲动。

远处相伴而来的,是两双雨靴,红色的大靴子和白色的小靴子,在水洼中,踩出一片欢乐。是母亲紧紧牵住孩子的手,正赶着回家吧。孩子却故意似的,一会儿走在前了,一会儿又落在后了,可两人的脸上,都扬着春花一般的,笑意。

春天,由一群雨精灵引领,深夜潜入人间,嘀嘀嗒嗒,雨脚频频,温暖了一片梦境,于是听见花在绽放,芬芳漫延。

一夜风雨叩窗,站在轻寒的街头,氤氲包围,泼墨画一般,一切都浸在水里、雾中,深深浅浅,宛若置身梦中的温柔水乡。

花伞静静飘浮,落进又滑出视线,雨中的城市,显得安静。有燕无声翔过。

深呼吸,等待已久的雨气与泥土的清香扑面而来,心情滤过,像一尾第一次浮出水面的鱼,望着周围的世界。

没有遮伞,感觉雨水的形状与温度,点点滴滴,心中藏着一只杯,渐渐盈满。

看吧,春天正张扬着细绒的触须,擦着每一缕过往的风,鼓着膨胀的喜悦,郑重地把希望的种子播下。

于是,所有的梦想,都等待启航;所有的快乐,都等待分享。朋友,准备好了吗?那就一起上路吧!但愿这春天,能住进每个人的心房。

留得残荷听雨声

天上,下着雨„„

雨如烟似尘,天地间一片迷蒙。带着憧憬,我走入雨中,对着上苍顶礼膜拜。

没有伞,我与雨之间不存在隔膜。它轻轻地、浅浅地滴落在脸庞,不经意地滑入唇间,轻丝样地敲打,渐渐密密匝匝起来。它恣意亲近着我,让我不觉笑出声来。这轻盈跳跃的小东西真是上天最喜欢的宠儿,不禁让我寻思:难道快乐真的没有理由。

雨之美,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我倚墙凝思,听雨,赏雨,感雨——

雨是心。心静时,雨会在足边静静绽开雨花;心痛时,狂风嘶鸣,雨倾盆如注,心尖也在狂风肆虐中一寸寸抽离、剥开。雨和心一样善变。

雨是情。漫天飞雨如柳絮飞花,汇成似水柔情,小溪东归大海,浩瀚无边。情深似海,智慧、深邃,恰似一汪碧蓝的眼睛;情浓似蜜,就像在海上翻滚的恶浪中相濡以沫的渔夫一家。一个眼神,一个会意的微笑,都会令我们心颤,情至深处,淡泊得令人想起月白风清的夜。雨和情一样温馨。

雨还是愁。与愁一样摇曳,愁丝的漫天飞舞,触动你的每一根神经。千愁万绪,就淅淅沥沥地如雨一样滴落在你的心尖,乃至每一寸肌肤,不由让人想起了“借酒销愁愁更愁”,此时应是“借雨销愁,雨亦愁”。雨和愁一样无奈。

雨更是梦。与梦一样喜欢清静,喜欢幻想。

雨甚至还是大自然的精灵。它守护着备受滋润的天地万物。

在雨中,你可以很小很小,可以回到儿时荡秋千的岁月,充满对长大的向往,什么也不懂,只知道,雨很美。你也可以来到十七岁的雨季,充满对未来的忧虑,对现实的担忧。现实和幻想从来水火不容。只有雨,能给你一个喘息的空间,洗涤一下蒙灰的心窍。来到雨中,和无忧无虑的华年告别,进行成长宣言,然后融入生活。

我坚信,我的人生一定精彩,我的旅途一定旖旎,因为我的心底始终有一块最柔软的地方,那里一年四季都下着雨„„

写景类文章的教学模式及教学策略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