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5号文库
浅谈新课程下的计算教学
编辑:琴心剑胆 识别码:24-1136507 15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9-12 19:45:18 来源:网络

第一篇:浅谈新课程下的计算教学

浅谈新课程下的计算教学

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中有一项:要培养学生正确、迅速的计算能力。对于每个人来说,计算能力是一项基本的数学能力,也是学生今后、学习及参与社会所必须的基本素质之一。学习数与计算的过程是培养和发展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过程。翻阅数学试卷,涉及计算内容的题目在一份试卷中占80%以上。加强计算教学,有效地提高计算的正确率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非常重要方面。

怎样才能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呢?根据教学的实践,我认为可以试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在活动中重视口算训练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口算既是笔算、估算和简算的基础。也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首先要从口算能力着手。如一年级的100以内的加、减法,二年级的乘法口诀表,三、四年级的两位数乘或者除以一位数,五、六年级的1-15及25的平方数,1-10、16、25、36和3.14相乘的积,分母是2、4、5、8、10、20、50、100、1000的分数与小数的互化等都是口算中的基础,我在教学中,主要做到:

1、每堂课安排口算训练。在授课之前,变换方式训练。如:听算训练、视算训练、抢答、开火车等。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利用3至5分钟时间,进行口算练习。这样长期进行,持之以恒,能收 到良好的效果。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口算水平,而且能提高学生的计算兴趣,寓教于乐,有助于融洽学生之间的关系。

2、定期组织比赛,巩固口算技能的训练。孩子们总是非常要强,不论做什么,都想争个第一。教师便可对学生的这种心理善加利用,使单纯而枯燥的学习变得富有激情和活力。例如,一年级在学习完20以内计算以后,我便在班级里组织了一次100道口算题记时比赛。在比赛时,学生们个个信心十足,以平时十倍、百倍的认真快速的写着自己的试卷;成绩出来以后,100分的学生喜气洋洋,而失误的学生真是后悔万分,都是自己会做的题,只怪自己当时没有再细心一点。

3、鼓励学生参加必要的社会实践。如:让学生随父母上街采购物品时,帮助家长口算钱数,不但能培养学生口算的能力,并能激发、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有效合理地运用情境

新课程常常利用主题图创设情境,运算意义以生活场景为背景时,大大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让学生感到自然、亲切、易懂,使计算教学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学生主动地去理解和建构知识,但主题图需要老师的理性思考与合理运用。

例如在教学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小兔请客(整十数的加减运算)”时,有这样的片断:(利用课件出示情境图)

师:“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

生1:“我看到地上有3盘果子,每盘有10个。” 生2:“我看到有一只穿粉红色衣服的小兔。”

(老师这时表扬学生观察很仔细。受到这一激励,更多的小手举起来)生3:“我看到有一间彩色的蘑菇房子。”

……

学生用了6分钟的时间把主要的数学信息找出来,接着老师让学生根据这些信息提数学问题,直到导出算式“20+30=?”一共用了十分钟。这样的信息有效性有多大?怎能完成这节课本身的教学任务呢?我们要明确一节计算课的情境图要为本节课的基本目标服务,不是情境图中所有的内容都要求学生去表达,不是学生根据情境图的教学信息提出的问题越多越好,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要求,合理有效地用情境图,重点突出计算教学。

在教学中,除了利用主题图的情境以外,教师还常常采用与生活实际相关的情境,很多喜欢把学生当做采购员、设计师,或者提供一些与生活密切联系的信息,让学生自己在情境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同时应该关注学生,尽量让这些情境富有童趣,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学习小数除法时,我创设了这样的情境:

师:同学们,你们都有过购物的经历吧?小明的妈妈从东方超市买了 12瓶酸奶,一共付了19.2元。她想请同学们帮她算一算,每瓶酸奶多少元?”

师:“谁能估算一下,每瓶酸奶大概多少元?请说明你估算的方法。” 生1:“每瓶酸奶的价格肯定超过1元。因为每瓶1元,只要12元钱就够了。”

生2:“每瓶酸奶的价格肯定不到2元的。因为每瓶2元的话,就应该付24元。”

生3:“每瓶酸奶的价格大于1.5元。因为每瓶1.5元的话,总共是18元。”

师:“也就是说,每瓶酸奶的价钱在一个怎样的范围之内?” 生:“每瓶酸奶的价格在1.5元到2元之间。” 师:“你们能计算出每瓶酸奶的真正价格吗?”

教学中通过创设“买牛奶”的情景,让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并且学生能够以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为基础,不断地去调整计算结果的范围。在调整中学生能不断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有利于估算习惯的养成。在调整中学生更准确地把握了数的相对大小关系,有利于学生良好数感的培养,绝对不会出现求出的商是“16”这种常见的错误。此时学生内心产生了强烈的学习需要——每瓶酸奶的价格到底是多少呢?满足了学生心灵深处那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三、注重学生的算理算法

现行教材尽管不再呈现计算的法则,但并不意味着忽略对算法的提炼与归纳,新课程背景下的计算教学,对算理算法的理解仍然是重要目标,而对算理的深入揭示则为算法的提炼与归纳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正确的运算必须建筑在透彻地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小学生遇到的算理如:10以内数的组成和分解,凑十法和破十法,相同数连加的概念,十进制计数法,有关数位的概念,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点位臵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积、商的变化规律,分数的意义与性质,分数单位的概念,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约分与通分等概念。以上这些基础知识,都应讲解得很清楚,使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以便在学习新知识时,能发挥知识的正迁移作用。

如在教学运用乘法分配律时,有这样一道题:“125×(80+4)× 25”,便有不少学生计算成了“125×80+4×25”,教师通过分析算理让学生明白应如何来运用乘法分配律,让学生知道“125×80×25+25×4×125”才是正确的。

对于一年级学生的计算教学,教师不适合让学生程式化地叙述算理,一部分优生可以运用知识的迁移类推规律获得新知识,另一部分接受能力较差的学生则可以通过直观操作理解算理。例如:一年级下册“图书馆(进位加法)

(一)”的教学片断:

学生独立探究28+4的计算方法后,集体交流。

生1:我是摆小棒的,先放2捆是20,在后面放8根,合起来是28,再在下面放4根,我发现8根差2根就是10根,就从4根里面拿2根给8根凑成1捆,还剩2根,这样合起来就是32。

生2:我也是摆小棒的,先摆28,再在下面放4根,我想4根差6根就是10根,就从8根里面拿6根给4根凑成1捆,还剩2根,这样合起来就是32。

生3:我是用竖式算的。个位上4加8得12,向十位进1,十位2加1得3,得数是32。

师:十位上明明是2怎么变成3了?

生3:8加4得12,个位写不下了,这个1是一十。

师:数学上我们称为“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看来这个1是不能忘记的,我把它描红,记住加上哦!

生4:我是直接口算的,先算个位8加4得12,12再加20得32。师:真是集体力量大,有这么多种方法计算这题,你们真棒!你更喜欢那种方法?为什么?

师:你觉得哪些方法比较接近?什么地方接近?(顺序编号)

生:算法1和2接近,都是凑成10再加。算法3和4接近,都是先算个位,再算十位。

师:你们观察的真仔细,说得很有道理,那么这4种方法有没有一样的地方?

生:个位相加都满十了!

师:在每种方法中都能找到那个新的“10”吗?我们一起试试!教学中教师尊重了每一个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经历了一个独立思考、同伴讲解、集体交流的过程。在4种方法依次出现后教师不是停留于方法的罗列,而是问“你更喜欢哪种算法?为什么?”“这4种方法有没有一样的地方?”在观察比较中不难发现共性与联系,对算法进行了更深层次的思考,进一步理解了“凑十法”的算理,掌握了算法。

四、把握好低段学生动手操作的适切性

根据低段学生学习活动的特点,组织学生操作活动要把握好教学最佳时机的适切性,这样才能够唤起学生操作的欲望和兴趣,这样才能取得课堂所需的真实效果。如:在教学20以内的进位加法时,考虑到是10以内加法的延伸,又是学生以后学习多位数加法的基础,正是认知的生长处,也是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在教学这一内容时,要充分利用学具(小棒),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实施动手操作。就 7 以9+3=12为例:

(1)① 9根小棒要和几根小棒才能凑满10根小棒?

② 另一根小棒应从哪里来?怎样摆?

③ 最后的结果是多少?怎样摆出来?怎样列式?(2)① 3根小棒要和几根小棒才能凑满10根小棒?

② 另7根小棒应从哪里来?怎样摆?

③ 最后的结果是多少?怎样摆出来,怎样列式?

(3)如果老师要你摆出12根小棒,要求一眼就看出多少根,你认为应怎样摆? 有多少种摆法?(4)以上这些摆法中,相同的一步是什么?(凑十)

通过以上操作和思考,要在学生的大脑中形成这样一种认识,即“从()里拿出()与()凑成十,再加上余下的()得()”,并让学生自己总结出这种拿法不是唯一的。这样,不仅强化了学生对“凑十”规律的认识,而且恰在认知的结合部加强了同化作用,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如果再辅之以反复训练,就能比较容易地使学生做到20以内的进位加法脱口而出。从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操作不是课堂中的“花瓶”,要运用它来解决数学中的实际问题,来突破数学知识的难点,让它成为学生掌握、理解数学知识的纽带。

五、优化算法多样化

“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的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样的,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计算方法的 8 多样化。”“提倡算法多样化”是数学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之一,其实质是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张扬个性。

算法多样化应是一种态度,是一个过程。算法多样化不是教学的最终目的,不能片面追求形式化、全面化。要真正实现算法多样化,应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1.应给学生更多独立思考的机会。

2.算法多样化是学生群体学习能力的表现,是学生集体的一题多解,是学习个性化的体现。

3.教师不必“索要”多样化的算法,也不必为了体现多样化,引导学生寻求“低层次算法”,片面理解“以学生发展为本”,跟着学生走,一味的“开放”,这样的“多样化”是没有价值的。

4.在课堂教学讨论交流得出多样化的算法之后,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进行比较交流,感受不同算法的特点和优劣,进而选择最简捷、最容易、速度快的方法算法。优化的过程是学生自我完善的过程,产生修正自我的内需,从而悟出属于自己的最佳方法加以运用,理性的“优化”才能使“个性”真正的张扬,真正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例如:在教学一年级上册“买铅笔”一课时,学生汇报了“15-9=?”的三种算法:⑴一个一个地减:15-1=14,14-1=13,13-1=12,…….⑵把15分成10和5,10-9=1,1+5=6。⑶9+6=15,15-9=6。然后我 9 还让学生说说哪种方法比较容易算出得数,而且计算速度比较快。在练习中,有一个学习中等生还用一个一个相减的方法来计算,问他用这种方法的原因,他说这种方法他喜欢。在练一练的第一题我让学生以竞赛的形式。结果这位小孩完成得很慢,这时让他找出计算慢的原因,他明白了自己所喜欢的算法的不足,从而接受更简便的方法计算。

六、培养数感,加强估算训练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计算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数感,增进对运算意义的理解。”“数感主要表现在:理解数的意义;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做出解释。”数感不是通过传授而能得到培养,重要的是让学生自己去感知、发现,主动去探索,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数学就存在于周围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可以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感受到数学的乐趣和价值。

1、在生活体验中培养数感

如教学“数花生”时,先让学生数10粒花生,感知10粒花生的数量,再让学生抓一把花生先估计再实际数一数,并且交流自己的估计方法、数数方法。在教学长度单位时,知道100页书大约有多厚,1厘米、1米大约有多长,可以让学生带领学生去操场走走、测测、量量,让学生感受50米、100米的长度。买衣服时通过观察衣服的 10 商标了解含棉量,感悟百分数的意义;平时提示学生去超市看看、称称、估估,感悟物体的轻重……这些活动深受学生喜爱,它不仅可以培养学生“亲近数学”的行为,而且可以提高学生对数的敏锐程度,形成对数的良好直觉,启蒙数感。

2、在估算中提升数感

《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意见”中指出:“估算在日常生活与数学学习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具有重要的价值。”可见估算是发展学生数感的有效途径之一。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各种有利时机,以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生活内容为题材,让学生常估算,多交流,从而感受估算魅力,增强估算意识,逐渐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估算习惯,从而来发展学生的数感。

在一年级的计算教学就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例如:在教学一年级下册“发新书(进位加法

(二))”时,“女生19人,男生18人”后,我让学生进行估算,“每人一本,40本够吗?”由于这是学生首次接触估算的内容,我首先让学生四人一组讨论这个问题的含义,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汇报时,有各种各样的结果,我让估算结果比较合理的学生讲一讲是怎样估算的。最后我进行小结:“根据题目,可以把一个数估大或估小到一个整十数,如果把19看成20,把18看成20,这样就可以心算出一个得数的大致范围。

在高年级进行大数目估算的教学时,我请学生试着估算一下一页报纸上有多少个字?一把黄豆有多少颗?全校有多少名学生?电影院有多少个座位?全校学生人数与电影院座位数有什么关系?学生在估算时很少有人会凭空估计,大多数学生都能自觉地把要估算的数平均分成若干份,数出其中的一份是多少,再看大数相当于一份的多少倍,用这种方法估算这些大数。当学生把一份的数量与大数进行比较时,观察并感受到大数相当于小数的几倍,体会了大数的多少,也了解了大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学生在这样的估算训练中,估算能力逐渐提高,能够见到生活中的事物,很快和数建立起联系,体会了数的大小、多少的实际意义,学生对数的感知能力也会逐步提高。

七、培养良好习惯,提升笔算有效性

“拳不离手,曲不离口”,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我的做法是:每天练5-10题笔算题(很多可以简算),让学生独立完成,既能轻松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又能做到“温故而知新”,重视良好的计算习惯的培养。

1、使学生养成认真审题的习惯。要求学生看清题目中的每一个数据和运算符号,确定运算顺序,能否简算,选择合理的运算方法。

2、使学生养成规范书写的习惯。要求学生书写工整、格式正确、字迹端正、做到不潦草,不涂改,保持作业整齐美观。

3、使学生养成估算验算的习惯。教给他们验算和估算的方法,并将验算作为计算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进行严格要求,提倡利用估算进行检验答案的正确性。

4、碰到错题了,要追着问一句:“错在哪里了?”要求学生在原题上找出错误,找不出来,就师生一起找;同时要求学生将自己的错题记录下来,整理成错题集,以提醒自己和警戒自己。

同时,还可以采用一些形式新颖的鼓励方法,做全对或者有进步的学生奖励他小红花或者练习本,对学生提出计算“免做”的奖励(连续三天计算全对者可“免做”三天计算)等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培养学生的较强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新教材通过主题图的形式把计算教学和解决问题结合起来,改变以往例题单一的呈现方式,需要教师精心设计课堂教学,从教材的特点出发,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儿童的心理特点出发,联系现实生活,联系游戏活动,进行多方面整合,为学生创设一个充满童趣、富有活力,让学生乐学、爱学的学习环境,使枯燥的计算教学焕发出新的生命力,让计算的课堂变得让学生有所期待。

第二篇:浅谈新课程标准下小学数学的计算教学

浅谈新课程标准下小学数学的计算教学

[内容摘要]:本文从计算的意义、计算的方法、算法的多样化、计算的规律、计算的练习等方面阐述了数学计算教学的一些经验,这些经验是在新课程理念下尝试的总结,通过尝试发现,只有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采用多种形式进行计算教学,才能达到新课程标准下小学计算教学的要求,为学生以后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打下良好的基础。[关键词]:新课程标准 小学数学 计算教学

[正文]:计算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最多的数学知识,是帮助我们解决问题的工具,因此它历来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内容,培养小学生的计算能力也一直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新课程标准赋予了计算教学新的内涵,使计算教学充满了生活气息,充满了生机和活力。计算教学不但要关注计算能力,要关注学生自主探索的创新精神,还要关注与人合作的意识,学生的情感体验,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对小学数学的计算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在计算教学中不仅要求学生掌握计算方法,而且要根据学生的可能和教学内容的需要,努力帮助学生达到更高的一个数学层次,适时地、灵活地引导学生去发现计算中内在的规律,使学生在经历和体验这些规律的发现过程中,逐步建立起数学的眼光、数学的头脑、数学的语言,感受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感受独特的数学思维方式,感受数学的内在美。为达到计算的要求,需要在计算教学中采用多种形式进行教学,寻找更合理、更科学的方法,真正体现新课标下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下面就本人对新课标下的计算教学谈谈我一些认识和体会。

一、创设情境,理解、体会计算的意义。

新课标在“前言”中指出“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在“课程实施建议”中又提出“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确实,创设有效的数学现实情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学习内容来自学生生活实际,在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学习,可使学习更有效。因为,学习内容贴近学生知识经验,符合学生心理特征,同时也体现了学习生活化的理念。因此,在计算教学时,我努力创设现实的问题情境,把计算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真正理解计算的意义和作用,增强应用意识。例如,在三年级数学(人教课标实验版)--有余数的除法,在新课开始时,我创设了同学们打扫卫生后帮老师摆桌子的生活情境,课室里有42张桌子,每组摆7张桌子,可以摆几组?学生们都举起了手,齐说:6个小组。我又说:如果是43张桌子,每组摆7张桌子,可以摆几组?学生对这类事感兴趣,又有生活的经验,学生们都想表现自己,都纷纷举起了灵巧小手。我指名口答。一学生说:还是6个组。另一生说:是7个组。还有一生说:6个组不止,7个组又不够。哪一个答案对呢?我说。这激起了学生的探究欲望,我让学生进行讨论,并参与到其中:是6个组,有5个组摆7张,有一个组摆了8张;是7个组,有6个组摆7张,有一个组摆一张;应该是6个组不止,7个组不够。也说是摆完6个组后还多了一张。我把他们的想法板书出来,并进行了表扬,同学们对于实际问题的处理是很有道理的,是符合我们生活实际的,这说明我们同学在日常生活中的观察很认真、细致。但回到题目的问题“可以摆几个组”,结果应是6个组还多出一张,为什么?怎样表示这结果呢?今天我们就学习这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有余数的除法。这样的学习,学生既能从现实情景中抽象中数学问题,从中理解了计算的意义,又能通过学习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我们还可以根据小学生的特点,创设故事情景,抽象出数学信息,体会计算的意义。小学生喜欢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充满遐想。所以在数学的计算教学中,采用故事组织计算教学收到较好的效果。例如教学一年级数学(人教课标实验版)--加法的认识,我为学生讲了这样的故事:大家都知道猪八戒吃西瓜的厉害,今天唐僧师徒走了很长的一段路,他们已经很口渴,这时孙悟空发现前面有一块西瓜地,地里有很多大西瓜,猪八戒跑到地里马上摘了两个大西瓜吃起来,孙悟空摘了一个大西瓜和唐僧、沙僧一起吃,他们一共吃了多少个西瓜呢?学生听完后指名回答:4个。为什么是4个?每人一个。3个。为什么是3个?猪八戒2个,孙悟空、唐僧、沙僧共1个。5个。为什么是5个?猪八戒2个,孙悟空、唐僧、沙僧各1个。出现几种结果的原因是学生只注意了故事的情节,里面的哪些信息对解题有用呢?学生没有进行筛选信息,没有体会加法的意义。这就需要引导学生寻找对解决问题有用的信息。我问:这故事中哪些信息是对计算有用的?哪些信息是无用的?学生们又回到刚才的问题,很快就找了出来。我又问:正确的答案是多少呢?这时学生都说3个。我又说:猪八戒吃了2个西瓜还不够,他又再吃一个,他们一共吃了多少个西瓜呢?这次学生很快说出正确的答案。两次的回答说明,学生对信息的处理能力增强了,对加法的意义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用故事设计计算教学一定要让学生从听故事中抓住了有用的数学信息,抽象出数学的本质,从中体会了计算的意义,从而解决数学问题。

二、动手操作,理解、总结计算的方法。

让学生动手操作是新课标提出的学习方法之一,小学生的思维是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而抽象思维需要以感性材料为基础的,数学教学尤其如此。计算教学中加强直观动手操作,使学生获得最直接、最深刻的体验,丰富感性认识,为学生的探究提供支持,有利于学生掌握计算方法,理解算理;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实践能力。如教学三年级数学(人教课标实验版)“需要进位的笔算两位数与一位数相乘”一课,让学生根据图画的情景进行列式,列式是18×3,这道题目,怎样算呢?让学生算都会出现书本的两种算法。18+18+18=54或18×3=54,大多数学生都会直接列竖式,但当教师提出“为什么要进位”,“怎样进位”的问题时?很多学生说不出。这是为什么呢?这说明对一些学生来说,还是没搞清这些问题,而这恰恰就是本课的难点。如何突破?我设计了师生共同摆连环画,操作18×3的环节,用连环画上、中、下分别摆出1个18后(左边10本,右边8本),学生直观地看到左边共有30本连环画,右边共有24本连环画,可把24本里的2个10本,进到左边的3个10本里,得5本----通过这样的一摆、一移、一放,在学生头脑中就形成了进位的表象,直观地理解了进位的方法,为以后自主探究“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乘法”打下了基础。这样的学习学生从自己的经验出发,开展了真正属于自己的活动,在动手操作中总结出计算的方法。

三、探索交流,提倡算法的多样性。《数学课程标准》指出: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样的,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计算方法的多样化。提倡算法多样化是《标准》关于计算教学的基本理念之一。提倡“算法多样化”,实质上是尊重学生个性化的发展,提倡个性化的学习。要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熟悉的思维方法去解决问题,鼓励学生从多样化算法的讨论中吸纳别人的经验,把他人的思维精华纳入到自己的认知领域,以提高和发展自己。所以提倡“算法多样化”,与让学生开展互动交流、讨论是分不开的。出现了多种算法后,教师要正视每一种算法,创造条件,组织和引导学生互说、互评、互学,在比较中求真,在应用中内化。如一年级数学(人教课标实验版)--两位数加一位数的例题2。24+9的算法,学生出现了24+6=30,30+3=33。4+9=13,13+20=33。1+9=10,10+23=33。24+6=30,30+3=33等算法,针对这些解法,我及时组织学生交流、讨论,看看哪种方法更简便,最实用。其间学生各抒己见,据理力争,思维频频碰撞,谁也说服不了谁。其实,这里的认定“哪种方法最好”本无太大价值,因为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但学生通过对各种解法所进行的互动交流、讨论比较,经历了对各种算法的再认识过程,而这个过程恰是最有价值的,有利于构建起学生优化的思维方法,有利于激活学生自主探究的热情,有利于学生学会与人合作、交流,也有利于增进他们学习数学的情趣,从而提高数学计算的能力。

四、数学游戏,探索、发现计算规律。

“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前苏联教育家斯托利亚尔语)。因此,在数学课堂设计一些数学活动,使学生能在活动中学习数学、感受数学,加深对数学的理解和掌握,对数学产生兴趣,产生情感,从而较好地探索数学的规律。数学游戏是对探索计算规律或计算公式教学的一种好形式。好的数学游戏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理,凝聚学生的注意力,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如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至四年级的数学书中,都有数学广角或找规律的内容,这些内容里面隐藏着一些计算的规律。它是教师组织开展数学游戏最好的内容,教师应该根据课程的内容设计快乐的数学游戏,使学生在游戏中去探索、发现计算的规律。如一年级数学(人教课标实验版)--找规律,我把班里的学生分成了六个小组,每组7人,第一个小组拿小狗头饰图案,第二个小组拿小猫头饰图案,第三个小组拿小猴头饰图案,第四个小组拿小老虎头饰图案,第五个小组拿小猪头饰图案,第六个小组拿小兔头饰图案,现在我请每组派一个代表出来,按小组顺序排队,大家检查一下,他们站的位置对不对?现在我想每组再派一个代表出来,还按原来的顺序排队,会吗?学生们很高兴,都说会,我把每组所选代表叫上来,都能按顺序站好。我接着说:现在我想不用排队了。你能说出按此顺序排列第13个站出来的头饰是什么?14个呢?18个呢?你是怎么发现的?然后让学生相互讨论,交流,学生们把自己的计算规律说出来了,多1个又重新开始是小狗,多2个是小猫,多3个是小猴,„„我又问:比“谁”多啊?有些学生回答比6多,有些说比12多。我表扬了这些同学,我真正体会游戏对小学生的作用。另外在数学的教学中还可以把扑克、魔方、火柴、连自己的身体器官(如手指)等可作为游戏的道具。形式主要有:开火车、夺红旗、对口令、猜数学迷语、数学游乐园等,但要注意引导学生在兴趣盎然之余掌握知识和技能,在游戏中去探索、去发现。

五、活用多媒体,加强计算练习密度、强度。

练习有多种类型,基础练习、反馈练习、强化练习。而在实际教学中,课堂容量很大,黑板上常常写了再擦,擦了再写,这样大大减少了课堂练习容量,降低了训练的密度,也给教师增大了强度,而多媒体技术则可弥补这些不足。利用多媒体技术编写的有针对性的系列计算练习,其练习效果非常之好,传统练习方法不可比拟。它的最大成功之处在于化学习被动为主动,化抽象为具体,通过带娱乐性的练习,能轻松巩固已学知识,从而切实激发学生发自内心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活跃了学生的思维,真正做到减负提质之目的。比如在练习中编各种形式的选择题、填空题、是非题等,由软件来判断学生解答的正确与否,根据练习的情况,给予必要表扬鼓励或重复练习等。利用多媒体技术中图文并茂、综合处理功能,可以将例题编制成一题多解的形式,让学生有选择性加以示演比较,通过比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一题多解、灵活运用已学知识的好习惯。如:三年级数学(人教课标实验版)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的减法计算的例题3,怎样计算500-185,把学生思考的多种方法,利用多媒体的色彩和动画进行比较,使学生对算法的多样化有更清晰的认识,还优化了教学的方法。总之,多媒体技术与数学计算的有机结合,是数学教学改革中的一种新型教学手段,由于其视听结合、手眼并用的特点及其模拟、反馈、个别指导和游戏的内在感染力,具有极大的吸引力,有时还可以设计一种专门应用于计算练习课的练习集锦,或把计算练习设计成游戏的形式,寓教于乐,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计算教学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我们只要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积极探求当前计算教学的改革: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创设合适的教学环境来激发学生对计算学习的兴趣;积极探索在计算教学中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积极倡导“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就能使小学生在小学阶段学好计算教学的内容,形成一定的计算技能,并逐步做到计算方法合理、灵活,为以后正确地认识客观事物,解决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实际问题,进行科学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三篇:新课程下的小学计算教学初探(发表版)

新课程下的小学计算教学初探

数与计算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最多的数学知识,因此它历来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内容,贯穿于小学数学教学的始终。无论是数学概念的形成、数学结论的获得,还是数学问题的解决等都依赖于计算活动的参与。所以,培养小学生的计算能力一直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目的。

但是,人教版新课标数学教科书中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是结合起来的,实施几年以来,很多小学数学老师反映,使用新教材后学生的计算很不扎实,计算能力有所下降。那在新课程下如何进行小学计算教学呢?

一、创设生活情境,发展学生的数感

培养学生的数感,可以通过丰富的反映学生生活的实例引入数概念,使学生认识到数存在于日常生活中,与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息息相关,学会有意识地从数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因此,数学学习材料的选择应十分注意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引入社会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及时将具有时代气息的数学信息呈现给学生作为学习的材料,一节课涉及的数字也尽可能从生活素材中提练出来。

旅游景点是学生们最熟悉、最感兴趣的内容。因此,在教学四年级上册“大数的认识”一课时,可以把景点中的数学问题搬进课堂,使学生感到真实有趣,感到数学就在身边。“1999年9月12日,香江野生动物世界从瑞典引进的白虎凯丽,经过饲养研究,在一年半左右连产4胎,共18只幼白虎,在动物史上实属罕见,创下人工饲养 1

老虎繁殖的世界纪录,其中10只白虎幼仔价值450万元。自白虎首次在香江野生动物世界展览,尤其是展出幼虎后,观众踊跃,仅10个月时间参观人数达200多万人次。创日接客8万人和日接学生3万人次的全国记录,年游客量居全国人造景观之冠。”这一串串的数字,不正是我们进行数学教学活动最好的素材吗?

二、亲历数学过程,扩大思维的空间

波得亚指出: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学习数学也是这样的道理,只有亲历数学,真正“触摸数学”,所学的知识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

1、重视基本概念的教学,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

在计算教学中,学生若形成了有关的基本概念,并且逐步深化知识,就能悟出算理,导出算法,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使学生不仅具有计算能力,而且思路清晰,具有学习能力,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例如教学小学数学第十册《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时,我引导学生从整数、小数加减法的运算基本原理(相同数位相加减)出发,从而推导出分数加、减法的算理是相同分数单位的迭加,算法是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减。并且融会贯通,懂得不论整数、小数或分数,求和总是把几个数合并在一起,算出它们的计算单位的和,这样就将分数加、减法的知识纳入到整数、小数加减法中,丰富了原有的认知结构。

2、结合计算教学,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计算教学与其他教学一样,要把知识教学和思想方法的训练,有

机地揉合在一起,让学生在理解算理、推导法则的过程中,学一些思维方法,发展思维能力。

例如:在教学小学数学第十一册的推导“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法则”时,我是这样进行教学设计的:

525

111示求公顷的是多少?)而公顷是表示把1公顷平均分成2份,252

1取其中的1份;它的是再平均分成5份,取其中的1份,就是把15

11111(公公顷平均分成(2×5)份,取其中的1份,结果是252510(1)(先结合分数以及分数乘法的意义让学生说出表12

顷。

(2)同样是求公顷的是多少,然后让学生自己推算出:131133=3(公顷)2525251012351235

然后通过让学生观察、比较,从而抽象概括出“分数乘分数,用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相乘的积作分母。”学生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初步学习了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概括等逻辑方法,逻辑思维能力受到了同步的训练。持之以恒,学习能力必然会不断提高。

三、精心设计练习,激发学习的兴趣

对学习有需求,是最好的学习动力。而激起学生学习计算的需求感,则有赖于兴趣。

1、为学生创设施展计算才华的学习天地

课堂40分钟既是可供学生学习的时间,更应是每个学生实际学习的时间,应尽量让每个学生用多种感官参与40分钟的教学活动过程,并且创设条件及时反馈,促使每个学生在每个教学活动中都积极

参与,都不断得到评价信息,不断体验成功的喜悦。

每个学生的兴趣、能力、个性等方面,除共性外更有其独特性和差异性。我在教学时,既注意帮助“学困生”赶上班级其他同学,又让每个学生都充分得到提高,个性得到发展,在计算练习中,不搞“一刀切”和“齐步走”,做到不同对象不同对待,补“差”同时也要培“优”。我常在基本计算题外安排*题(*题指基本作业题外的附加题)。*题有的是计算速度上的要求,有的是思维容量上的要求。教学乘法分配律对分数乘法同样适用时,在基本题练习后,我出示选做题,A组与B组,B组题类似*题。

411)27(2)()28 2774

36756B组:(1)87(2) 861181211A组:(1)(89

两组题要求上有区别,A组是基本题,B组题能运用运算定律或运算性质进行简算的数据相对来说比较隐蔽,让学有余力的学生探究发现题目的智力因素,灵活地运用定律、性质,进行简算。要求A组题练习全对的学生选做B组题,这样体现了练习内容与练习要求的灵活性与多样性的统一,使每个学生掌握基本题的前提下,又有不同程度的发展。

有时,我还让学生利用完成基本题后余下时间自编计算题(所编题要求基本环绕这节课的学习内容),再解答,然后在课外活动中举行“计算本领强”小小展览会,把这一阶段学生的自编题展览,或者当堂就把这些题作为课堂上某一次的练习内容。学生在编题过程中,训练了独立汲取知识、融会贯通并加以应用的能力,另一方面,练习

材料来自学生,对全班学生来说,更亲切、更有趣。

2、把握计算练习题的适度与跨度

学生从掌握计算法则到转化为能力,练习是不可缺少的一环,在设计计算练习时,应把握适度与跨度,尤其是基本题后的一些练习,我常在学生在适应又不完全适应的状态下,形成技能并逐步发展为能力。

例如,在基本题练习后,设计具有一定思维价值、提高心智技能的计算练习题。在教学完分数加减法后,为了训练学生的观察、比较、分析能力,我设计了这样的一道题:已知111111,,***,。你能很快算出的和吗? 34124520261220

练习的跨度,不是指题目的拔高与加深,而是指思路的拓宽、灵活,能多角度地进行思考。通过这些练习,既可以开拓学生的思路,又可以鼓励学生进行畅想。

综上所述,在计算教学中要给学生创造自由探究的空间、自由发挥的舞台、自由展示的天地,让学生在充分自主的探索过程中对知识形成自己的认识与理解,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科学的探究精神、大胆的创新意识。

第四篇:读书笔记《新课程理念下小学数学的计算教学浅析》20101110

读书笔记《 新课程理念下小学数学的计算教学浅析》计算教学应该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增进学生对

运算意义的理解;应重视口算,加强估算,鼓励算法多样化;应使学

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

程。这是新课标中对于计算提出的明确要求。这意味着我们在教学中

要落实《数学课程标准》中有关计算教学的要求,关注学生个体计算

能力差异,关注学生与人合作的意识以及自身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

解决问题的策略。

文章从两大方便概括了新课程理念下如何进行计算教学。今天,我先对第一方面进行了学习和记录。

首先笔者让我们了解在新课程理念下计算教学的任务有哪些?

1、在具体情境中理解计算意义,激发计算意识。计算意识是

指学生能够从丰富的生活情境中自觉地感知数量关系,从数学的角度

进行观察和思考,获取数学信息,并将大量的数学信息进行感知筛选。

随着课改的深入,越来越多的教师主角爱你认识到计算教学不单纯是

培养学生的计算技能或能力,还应该培养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思想方

法,当学生遇到实际问题能够自觉地从数量间的关系去思考,在理解

计算意义的基础上,形成自觉的计算意识。也因此,要求老师们能学

会“用教材教”,借助教材提供的素材,合理的调整和利用教材熟悉的情景,让学生感受计算价值所在,自觉生发计算意识。

2、在实际生活中树立应用意识,培养计算能力。

以往的误区:只关注笔算或是运用计算工具的计算,而对于口算、估

算的理解没有给予充分的关注。要能在设计生活中树立应用的意识,培养计算能力,答题上从以下三个方面开展:(1)坚持口算能力的培养;(2)重视估算能力的培养;(3)加强笔算能力的培养。与笔者同感,在上一轮的大循环教学中,学生从一年级就开始每天坚持进行口算或者是笔算的训练。经过六年的积累与沉淀,在202_学年的毕业考试中,学生所取得的成绩很有代表性。在整理的卷面批改中,计算得分率高尤为突出。该届学生在新一届初一入学考试中更是取得了区内超均率达12%的好成绩,这都与扎实的计算基础是密不可分的。种种的数据都说明了学生在计算方面从基础打起,坚持做相应的口算及笔算是非常有必要的,同时,在不同的学习阶段进行对估算能力进行阶梯式的培养。

3、结合学生思维的发展特点,培养良好的计算习惯。与许多一线教师一样,据笔者的观察发现:不少学生对算理能够理解,计算的方法也掌握得很好,但是一到具体的计算时,正确率不高。笔者分析,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主要是由于学生的学习习惯使然。由于学生的心智正处于生长发育的不成熟阶段,有时学生的关注不够全面,造成粗心大意的现象。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尤为重要。笔者为我们提供了2个有效的策略。一个是,重视学生交流和倾听的习惯养成;另一个是,重视学生认真观察和有序思维的习惯养成。这两个习惯的培养有利于学生有条理的观察、有着重点的倾听,进而对计算方法的掌握、计算准确率的提高都是有着重要的作用的。

第五篇:《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研究》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研究》

在多年的数学教学工作中,我深深的体会到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所以小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教学大纲也明确要求学生在计算能力方面达到“熟练”、“比较熟练”、“会”三个层次,在计算的范围上做了“四个为主”和“三个不超过”的明确规定。那么,如何加强计算教学,提高计算能力呢?

一、严格教学要求是前提

教学大纲在计算教学上要求达到三个层次,具体地说,就是根据每一部分所占的地位、作用区别对待,对 一位数的加减法、表内乘除法等最重要的口算要求达到熟练;对于除此以外的基本口算,万以内的加减法和用 一两位数乘、除多位数的笔算,要求达到比较熟练;对于三位数乘、除多位数的笔算只要求会算。在小学阶段,特别是小学中低年级,是计算教学的重要阶段,必须过好计算关,否则到高年级是寸步难行主。

要过好计算关,首要的是保证计算的正确,这是核心。如果计算错了,其它就没有意义了。但如果只讲正确,不要求合理、灵活,同样影响到计算能力的提高。如:20以内的加减法,有的学生用凑十法和用看加算减来计算,有的则靠摆学具或掰手指、脚趾、逐一数数做加减法,计算结果都正确,但后者显然达不到要求。又如 :在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中,有各种计算方法,可以从低位算起,也可以从高位算起,要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具体分析,灵活运用。在三四个数的连加中,关键是会凑整,如果不会凑整,也影响到计算的正确度和速度,要做到比较熟练也是困难的。学了运算定律和速算方法后,如果不会运用,即使计算正确,也达不到教学要求。因此,严格按照教学要求进行教学,是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前提。

二、讲清算理是关键

大纲强调,“笔算教学应把重点放在算理的理解上”,“根据算理,掌握法则,再以法则指导计算”。学生掌握计算法则关键在于理解。既要学生懂得怎样算,更要学生懂为什么要这样算。如教学《用两位数乘》,要使学生理解两点:①25×17通过直观图使学生看到,就是求17个25连加的和是多少,可以 先求出7盒的支数是多少即7个25是多少,再求10盒的支数是多少即10个25是多少,然后把两个积加起来,从而让学生知道,计算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要分两步乘,第三步是相加;或者可以看成是20个25是多少,这样多算了3个25,那么把20个25的积减去3个25的积,这样做可以提高计算的速度,使学生看得见,摸得着,通过例题教学,使计算的每一步都成为有意义的操作,让学生在操作中理解算理,掌握算法。②计算过程中还要强调数的位置原则,“用乘数个位上的数去算”就是求7个25得175,所以又要和乘数7对齐写在个位上。“用乘数十位上的数去乘,就是求10个25个得250,(也可看成25个10)所以5要写在十位上”,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数位对齐的道理。这样,通过反复训练,就能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法则。

三、思维训练是核心

要教学生学会,并促进会学,就“要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计算教学 同样要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为核心,重视并加强思维训练。

大纲指出:“小学数学教学要使学生既长知识,又长智慧。”“要把发展智力和培养能力贯穿在各级教学的始终。”如何加强思维训练呢?

1.提供思路,教给思维方法。

过去计算教学以“算”为主,学生没有“说”的机会。现在稍为重视“说”的训练,但缺乏说的指导。因此必须给学提供思路,教给思维方法。如在教混合运算时,可引导学生复习混合运算顺序,然后叫学生结合例题思考,并用符号勾画出运算顺序,让学生说出:这道题里有几种运算方法,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使学生沿着图示指引的思路,按顺序、有条理的思考和回答问题。可引导学生说,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条理性,促进思 维能力的发展。

2.加强直观,重视操作,演示,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思维是在直观的基础上形成表象,概念,并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认识活动的过程中不断发展起来的,在操作时要让学生看懂,并把操作和语言表述紧密结合起来,才能发展学生的思维。如在20以内的进位加法中配合直观操作,突出计算规律的教学,让学生体会“凑十”过程,边动手,边思考,用操作帮助 思维,用思维指挥操作,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探求合理、灵活的算法,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在学生掌握基本算法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探求合理、灵活的算法,尽快找到计算捷径,形成灵活多变的计算技能。如:根据0和1在计算中的特征,在掌握简便算法的基础上可进行口算。象240×300,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4.重视估算,准确判断,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

在估算教学中,要认真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进行准确判断,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如693扩大8倍大约得多少?693×8应等于5544。要学生用估算的方法检查积的最高位有没有错误,首先要引导学生认 真观察,准确判断,693接近700,用700×8等于5600,693小于700,积小于5600是正确的。从而培养学生的直 觉思维能力。

四、培养认真、刻苦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计算习惯是根本

培养学生认真、严格、刻苦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计算习惯是大纲的要求,也是加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大量事实说明,缺乏认真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计算上造成错误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要提 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必须重视良好计算习惯的培养,使学生养成严格、认真、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和坚韧不拔、勇于克服困难的精神,千万不要用“一时粗心”来原谅学生计算中出现的差错。那么要培养哪些习惯呢?

1.校对的习惯。计算都要抄题,要求学生凡是抄下来的都校对,做到不错不漏。

2.审题的习惯。这是计算正确、迅速的前题。一要审数字和符号,并观察它们之间有什么特点,有什么内 在联系。二要审运算顺序,明确先算什么,后算什么。三要审计算方法的合理、简便,分析运算和数据的特点,联系运算性质和定律,能否简算,不能直接简算的可否通过分、合、转换、省略等方法使运算简便,然后才 动手解题。

3.养成仔细计算、规范书写的习惯。要求按格式书写,字迹端正、不潦草,不涂改、不粘贴,保持作业的 整齐美观。

4.养成估算和验算的习惯。这是计算正确的保证。验算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习惯。首先要掌握好验算和 估算的方法;其次要把验算作为计算过程的重要环节来严格要求;再次要求学生切实掌握用估算来检验答案的 正确程度。

五、加强训练是途径

计算能力是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长期训练逐步形成的。训练时要注意:

1.突出重点。如万以内的加减法,练习的重点是进位和退位。要牢记加进位数和减退位数,难点是连续进 位和退位;两三位数的乘法要练习第二、第三部分积的对位;小数的计算则注意小数点位置的处理,加、减、除法强调小数点对齐,注意用“0”占位;简便运算则重点练习运用定律、性质和凑整。因此,在组织训练时必须 明确为什么练,练什么,要求达到什么程度,只有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打好基础。教学大纲指出:“要重视基本的口算训练。”口算既是笔算、估算和简算的基础,也是计算 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口算方法,根据各年级对计算的要求,围绕重点,组 织一系列的有效训练,持之以恒,逐步达到熟练。凑整的训练一定要加强,如:74+26=100,63+37=100,252+ 748=1000,25×4=100,125×8=1000等,要教给学生迅速观察,判断、凑整的能力。这些要求到了中、高年级 也不应忽略。同时要加强乘、加的口算训练,如两位数乘三位数176×47,当用7去乘被乘数 的十位时,还要加上6×7进上来的“4”,所以“7×7+4”这类的口算必须在教学之前加以训练。除数是两位数,商 是二、三位数的除法,试商是难点,如果两位数乘以一位数的口算不过关,试商就困难。估算能力不强,试商 也直接受到影响。到了高年级一些常用的口算,如3.14×2,3.14×3……以及除数 1 1 1 1 是0.5,0.25的乘、除法,──、──、──、──……化成小数是多4 5 8 少以及同数相减得0等,这些也要作为基本口算常抓不懈。

3.掌握简便运算的方法。这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口算。简算的基础是运算性质和运算定律,因此,加强这方 面的训练是很重要的。在小学四则运算中,几种常用的简算方法学生必须掌握,从而达到提高计算速度的要求。

4.训练要有层次,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训练形式要多样化,游戏、竞赛等更能激发学生训练的热情,维持训练的持久性,收到良好的效果。

浅谈新课程下的计算教学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