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5号文库
无锡民族工商业博物馆观后感[合集五篇]
编辑:红叶飘零 识别码:24-660031 15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08-27 16:35:05 来源:网络

第一篇:无锡民族工商业博物馆观后感

无锡民族工商业博物馆观后感

今天我们在无锡民族工商业博物馆度过了很有意义的一天。无锡中华民族工商业博物馆位于无锡传统概念的城中边缘,振新路北端,南面与国棉四厂为邻,东、西、北三面均临运河并以运河为界.无锡中华民族工商业博物馆占地12123平方米,展览面积7300余平方米。

无锡中华民族工商业博物馆以无锡茂新面粉厂保留保存的老建筑为基础,工厂原有厂房、大麦仓库、制粉车间及办公楼等均为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建筑,至今仍十分坚固,外形保存较好。无锡茂新面粉厂始建于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是由我国著名民族工商业家荣宗敬、荣德生兄弟创办的中华民族工商业最早的企业之一,是民族工商业发祥地之缩影,又是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一个典型标本,从创办、兴盛、被毁、重建到解放后新生经历了一条曲折的道路,见证了近百年来中华民族工商业的变迁,在此基础上筹建的无锡中华民族工商业博物馆,具有独特的历史意义和价值,对于研究中华民族工商业发展史、保护保存近代历史文物资料,对广大人民群众实施爱国主义教育、提升无锡的城市文化品位,打造文化无锡,创建历史文化名城,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无锡中华民族工商业博物馆展览的创意理念定位为:总体规划、合理布局、恢复原貌、创建新馆、面向全国、以工为主、以商为辅、工商互动、体现特色。总体布局划分为四大版块,形成两个展区,一个专题陈列,一条街:

(1)中华民族工商业发展史 以大量的文物实物资料反映中华民族工商业起源、发展、繁荣以及在中国近代政治经济社会中的作用地位,切实做到历史资料与实物相结合,静观与动观相结合,采取先进的现代化的陈列方式手段展示中华民族工商业发展概况。

(2)面粉加工厂流程复原

以茂新面粉厂的麦仓建筑为依托,保留并修复原有的生产设备及面粉加工工序流程,恢复该厂的历史旧貌。通过毛麦仓、清麦间、老机器设备等以及全面的呈现面粉生产流程。在展览中根据我馆特点量身定制了一套多媒体综合演示系统,全套高仿真的制粉设备模型、制粉流程演示多媒体与触摸屏三者互动,为参观者再现面粉制作过程,加深对茂新面粉厂印象。(3)面粉加工厂厂宿舍

恢复茂新面粉厂办公楼原貌,以保存的办公用具等实物,恢复当年荣德生、厂长、厂务主任等人办公室、交易所、招待所等场景,展示当年办公的实景,同时通过茂新面粉厂发展简史展示面粉厂概况。(4)民国商贸一条街

以民国时期的北大街为范本,并打破地域空间,集中锡城当年的名店、名牌、名产(如世泰盛、时和、仁号、亨得利、茶馆等),营造浓郁的历史氛围,再现无锡民族工商业的繁华景象。其建筑风格与茂新厂房相一致,浑为一体,展商互动,为市民提供学习、娱乐、休闲、购物之最佳场所。同时此块与有关老字号合作,实景展示,开发利用。随着参观的脚步,无锡民族工商业的繁荣历史在我们的眼前一点点清晰地浮现出来。通过这次参观不仅让我们了解了无锡民族工商业的发展历史,更让身为大学生的我们有了一种历史使命感,我们要继承前辈们艰苦朴素、认真踏实的工作作风,发扬前辈们的优良传统美德,为民族工商业的继续繁荣贡献我们的力量。

食科1108 杨琳云 0103110828

第二篇:广西民族博物馆观后感

广西民族博物馆观后感

9月23日,我们学校组织了大一新生参观广西民族博物馆的活动,我有幸成为其中一员。这一次参观,我觉得受益匪浅啊!

这一天,我们早上8点钟就怀着激动的心情踏上了开往目的地的公共汽车。幻想着,博物馆里面的物品会是怎样的呢?也许是迫切的心情,使我觉得车有点慢。终于到达了!展现在眼前的是一座漂亮而庄严的楼房。“广西民族博物馆”几个大字鲜明地映入眼帘。我们带着好奇的心情走进大厅。在两墙壁上,是雕刻的壁画,是形象生动的人物。给人一种充满活力的气息,画上的人物各显神态,真是妙啊!

到了二楼,我们看到了许多大小不一的鼓,鼓的四周有像动物的饰品,如龙、青蛙等。他们把鼓衬托得更有灵气,更加神圣。也许人们以前就是用这些鼓来祈祷的吧!

上了三楼,我们看到了许多有民族风情的图画,田园风光、乡屋美景、勤劳之农……看到这些图画,让人立刻产生一种敬仰之情。是美好的风景,培育了有美好心灵的人们,是朴素勤劳的人们,创造出了诗意般的生活。体现的是一种多么顽强、乐观、执着的精神。在仿古屋中,里面摆设着简简单单的家具。房子里有栩栩如生的假人,是一对母子在烘火。浓浓母子情如火焰一般热烈。还有假猪,假牛……这就是民族特色,简简单单的房子,却是构造了不简单的生活。

从屋子出来,外面都是许多生活用品,如剪禾刀、弓箭、锄头、捕鼠笼……每一样物品都有民族特色气息,看得让人惊叹,朴素的人民有着多么智慧的脑子,让人不得不产生佩服之情!

绕过走廊,有布店、米店、药店……那都是根据民族的店铺而仿出来的,让人观看了了解到人们以前的买卖之地。一直往前走,有织布机。很多透明柜上摆着民族服饰。那五彩缤纷的衣服,展现了广西民族的精彩世界。多姿的民族,你的美丽,永看不腻!

第三篇:参观广西民族博物馆观后感1

参观广西民族博物馆观后感 参观广西民族博物馆观后感 民族
今天是 2009 年 7 月 14 号,我们学校老师组织我们去参观广西民族博物馆,在老师的 带领下,我们前往位于南宁市青秀山森林公园南侧的广西民族博物馆,远远望去,映入眼 帘的铜鼓状主体大楼,如同一颗镶嵌在美丽青秀山上巨大的明珠,散发着庄重大气的祥瑞 气息,许多中老年人正兴致勃勃地步入崭新的馆区。下面就是对博物馆建筑的认识和文化 的了解:

1、博物馆建筑结构、规模、风格特点: 博物馆建筑结构、规模、风格特点:

博物馆建筑为框架结构。馆区总用地面积 86666.62平方米(约 130 亩),室外展场用 地面积 37103平方米,建筑占地面积 12883.77平方米,总建筑面积 36310平方米,其中 博物馆主体建筑面积 28360.6平方米,后勤管理楼建筑面积 2322.45平方米,室外展场民 族建筑建筑面积 3200平方米。整个主体建筑仿佛一只展翅的鲲鹏,翱翔于青山绿水之间; 主体建筑入口大厅的外形取材于广西民族文物的典型代表---铜鼓,富有地域和民族风俗。

博物馆的主题是民族、生态、实用,建筑物的外观的一个以铜鼓为象征的建筑物,建筑物外观有一些民族衣服的花纹来弄成的图腾。在第三层我们抬头看见很多框架网,这 样既节省有美观,给人的感觉很大气。

2、高新材料造就璀璨“铜鼓” 高新材料造就璀璨“铜鼓” 璀璨

进入展厅内有一只东汉时期的有趣铜鼓,鼓面有“四出”钱纹、太阳纹、变形纹和小 鸟纹等精美的纹饰。这是我区现存较精美的铜鼓之一,鼓面直径有 80 厘米、高约 47 厘米,鼓面边沿蹲着几只憨态可掬的铜青蛙,青蛙是壮族人所崇拜的动物。弯腰细看,鼓足还装饰 有一只立体的小鸟,铜鼓内壁有一只铸造精致的小水牛!古代广西人民高超的铸造工艺令人

赞叹,工匠们的童心也令人莞尔。

展厅里最引人注目的要数“镇馆之宝”——云雷纹大铜鼓。这真是个“大家伙”,鼓面直 径有 165 厘米,重达 300 公斤,它是迄今世界上发现的最大铜鼓,号称“铜鼓之王”。鼓面遍 布精细的云纹和雷纹等几何花纹,显得富丽堂皇。这些花纹还有些来历:由于古代人无法解 释雷电现象,对此十分敬畏,便把“雷霆之象”镌刻于鼓面,用于歌舞和祭祀。另外,铜鼓“唯 大为贵”,越高大的铜鼓,代表着拥有者的权力越大。

这是一座将壮族古老的铜鼓文化与现代建筑艺术高度结合的建筑。整个博物馆沿着 一条面对邕江的主轴展开,一个铜鼓造型的五层接待大厅,构成了建筑的中心;两条装饰 着铜鼓鼓面的走廊,连接着大厅的两翼;建筑的后部,则是弧形的三

层展示大厅。

两翼走廊的“铜鼓”,用银白色的铝板拼接出鼓面纹饰,配上感应灯光,呈现出流 光溢彩的观感。

中心大厅这一面“铜鼓”的技术难度最高。众所周知,铜鼓的鼓身是腰身细、两头 圆的流线型,设计师采用了特制的玻璃来体现这一动人曲线。玻璃按照计算好的数据来 订制,每一面玻璃的弧度都独一无二。

由于新型玻璃优良的折射率,这一尊巨大的玻璃“铜鼓”与周围环境相得益彰:晴 天,“铜鼓”上流淌着蓝天白云、悠悠江波;夜晚,古老的青山塔通体光明,与渔火、灯光、明月一起映在“铜鼓”上,熠熠生辉。

这是一座突破了传统博物馆功能局限的现代博物馆。馆内除了 8000平方米的展厅 外,还设有高科技电影厅、多功能厅、文物标本观摩室、专题图书馆、网上博物馆、“社 会收藏”等。

3、巨幅壁画引入八桂风光

这是一座大胆而浪漫的艺术宝库。在两层楼的展厅内,从天花板到整幅墙壁,到处 可见面积达几十平方米的巨幅壁画,画中人物与真人一般大小,所用的颜料可以使画面 保持几十年不褪色。

最神奇的是,这些极具视觉冲击性的壁画,并非单纯的装饰,而是与展品融为一体。南丹白裤瑶的壁画前,立着白裤瑶所用的铜锣架,似乎画中的瑶民正要敲击铜锣。在山 歌对唱的壁画前,是刘三姐摇着小船的蜡像,仿佛正在与画中的乡亲们对歌。

4、多媒体技术让你身临其境

这是一座充满趣味的现代化博物馆。除了壁画,现代的声、光、电等方式也被用来 烘托展览的恢宏气势。

比如演示广西田园风光的观看屏,游人可以通过观看屏细致地观察整个梯田模型,农耕生活中的鲜活景象会配合镜头的移动一幕幕地呈现在眼前;“广西古镇”触摸屏,通过点击地图中的光电位置就可浏览各大古镇风貌。

展厅中有数个幻影成像装置,在木偶戏台上投影出真正的木偶戏,以及壮家人吃年 饭的热闹场面等等,看到这些“立体化”的影像,观众更有现场感。

5、能工巧匠再现传统民居

这是一个汇集了广西工艺大师手工技艺的殿堂。在民居展厅里见不到传统的平面图 片,取而代之的是真真正正的民居。

不用一颗铁钉,完全依靠木构件接榫而成的侗族鼓楼,如同一个金钟罩一样被吊在 空中。观众可以站在下面,仰头看清鼓楼的每一个构造。这是一个可以让建筑系的学生 研究一整天的地方。

展厅中除了真实再现与原物差不多大小的木制民居模型,还有古老的夯土民居。红 土墙实际上是建设者使用混凝土等材料调配而成,效果十分逼真。梧州骑楼也被搬进了 展厅,传统的生榨米粉小摊、流动酸野摊车、

烧卤摊等民俗气息浓厚的场景,都在展厅 里变成永恒的记录,还有三江的风雨桥和鼓楼还有刺绣。。

2007 年 7 月 15 号


第四篇:参观广西民族博物馆观后感1

参观广西民族博物馆观后感

今天是2009年7月14号,我们学校老师组织我们去参观广西民族博物馆,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前往位于南宁市青秀山森林公园南侧的广西民族博物馆,远远望去,映入眼帘的铜鼓状主体大楼,如同一颗镶嵌在美丽青秀山上巨大的明珠,散发着庄重大气的祥瑞气息,许多中老年人正兴致勃勃地步入崭新的馆区。下面就是对博物馆建筑的认识和文化的了解:

1、博物馆建筑结构、规模、风格特点:

博物馆建筑为框架结构。馆区总用地面积86666.62平方米(约130亩),室外展场用地面积37103平方米,建筑占地面积12883.77平方米,总建筑面积36310平方米,其中博物馆主体建筑面积28360.6平方米,后勤管理楼建筑面积2322.45平方米,室外展场民族建筑建筑面积3200平方米。整个主体建筑仿佛一只展翅的鲲鹏,翱翔于青山绿水之间; 主体建筑入口大厅的外形取材于广西民族文物的典型代表---铜鼓,富有地域和民族风俗。

博物馆的主题是民族、生态、实用,建筑物的外观的一个以铜鼓为象征的建筑物,建筑物外观有一些民族衣服的花纹来弄成的图腾。在第三层我们抬头看见很多框架网,这样既节省有美观,给人的感觉很大气。

2、高新材料造就璀璨“铜鼓”

进入展厅内有一只东汉时期的有趣铜鼓,鼓面有“四出”钱纹、太阳纹、变形纹和小鸟纹等精美的纹饰。这是我区现存较精美的铜鼓之一,鼓面直径有80厘米、高约47厘米,鼓面边沿蹲着几只憨态可掬的铜青蛙,青蛙是壮族人所崇拜的动物。弯腰细看,鼓足还装饰有一只立体的小鸟,铜鼓内壁有一只铸造精致的小水牛!古代广西人民高超的铸造工艺令人赞叹,工匠们的童心也令人莞尔。

展厅里最引人注目的要数“镇馆之宝”——云雷纹大铜鼓。这真是个“大家伙”,鼓面直径有165厘米,重达300公斤,它是迄今世界上发现的最大铜鼓,号称“铜鼓之王”。鼓面遍布精细的云纹和雷纹等几何花纹,显得富丽堂皇。这些花纹还有些来历:由于古代人无法解释雷电现象,对此十分敬畏,便把“雷霆之象”镌刻于鼓面,用于歌舞和祭祀。另外,铜鼓“唯大为贵”,越高大的铜鼓,代表着拥有者的权力越大。

这是一座将壮族古老的铜鼓文化与现代建筑艺术高度结合的建筑。整个博物馆沿着一条面对邕江的主轴展开,一个铜鼓造型的五层接待大厅,构成了建筑的中心;两条装饰着铜鼓鼓面的走廊,连接着大厅的两翼;建筑的后部,则是弧形的三层展示大厅。

两翼走廊的“铜鼓”,用银白色的铝板拼接出鼓面纹饰,配上感应灯光,呈现出流光溢彩的观感。

中心大厅这一面“铜鼓”的技术难度最高。众所周知,铜鼓的鼓身是腰身细、两头圆的流线型,设计师采用了特制的玻璃来体现这一动人曲线。玻璃按照计算好的数据来订制,每一面玻璃的弧度都独一无二。

由于新型玻璃优良的折射率,这一尊巨大的玻璃“铜鼓”与周围环境相得益彰:晴天,“铜鼓”上流淌着蓝天白云、悠悠江波;夜晚,古老的青山塔通体光明,与渔火、灯光、明月一起映在“铜鼓”上,熠熠生辉。

这是一座突破了传统博物馆功能局限的现代博物馆。馆内除了8000平方米的展厅外,还设有高科技电影厅、多功能厅、文物标本观摩室、专题图书馆、网上博物馆、“社会收藏”等。

3、巨幅壁画引入八桂风光

这是一座大胆而浪漫的艺术宝库。在两层楼的展厅内,从天花板到整幅墙壁,到处可见面积达几十平方米的巨幅壁画,画中人物与真人一般大小,所用的颜料可以使画面保持几十年不褪色。

最神奇的是,这些极具视觉冲击性的壁画,并非单纯的装饰,而是与展品融为一体。南丹白裤瑶的壁画前,立着白裤瑶所用的铜锣架,似乎画中的瑶民正要敲击铜锣。在山歌对唱的壁画前,是刘三姐摇着小船的蜡像,仿佛正在与画中的乡亲们对歌。

4、多媒体技术让你身临其境

这是一座充满趣味的现代化博物馆。除了壁画,现代的声、光、电等方式也被用来烘托展览的恢宏气势。

比如演示广西田园风光的观看屏,游人可以通过观看屏细致地观察整个梯田模型,农耕生活中的鲜活景象会配合镜头的移动一幕幕地呈现在眼前;“广西古镇”触摸屏,通过点击地图中的光电位置就可浏览各大古镇风貌。

展厅中有数个幻影成像装置,在木偶戏台上投影出真正的木偶戏,以及壮家人吃年饭的热闹场面等等,看到这些“立体化”的影像,观众更有现场感。

5、能工巧匠再现传统民居

这是一个汇集了广西工艺大师手工技艺的殿堂。在民居展厅里见不到传统的平面图片,取而代之的是真真正正的民居。不用一颗铁钉,完全依靠木构件接榫而成的侗族鼓楼,如同一个金钟罩一样被吊在空中。观众可以站在下面,仰头看清鼓楼的每一个构造。这是一个可以让建筑系的学生研究一整天的地方。

展厅中除了真实再现与原物差不多大小的木制民居模型,还有古老的夯土民居。红土墙实际上是建设者使用混凝土等材料调配而成,效果十分逼真。梧州骑楼也被搬进了展厅,传统的生榨米粉小摊、流动酸野摊车、烧卤摊等民俗气息浓厚的场景,都在展厅里变成永恒的记录,还有三江的风雨桥和鼓楼还有刺绣。。

2007年7月15号

第五篇:参观无锡博物馆有感

参观无锡博物馆有感.11月19日,在熊微老师的带领下,我们环艺专业的全体成员一起去了无锡博物馆参观。经过了半个多小时的车程,我们来到了博物馆的门前,引入眼帘的是这座博物馆雄伟的建筑造型,这是一座综合性地方历史艺术博物馆,位于惠泉山下,古运河畔。经过了几代文博工作者的辛勤劳动,现拥有了3万余件收藏品,尤以明清书画和地方历史文化最富有特色。

首先,我们看到了徐风先生的作品《湖山植树图轴》,画面中描绘了几个人物在植树时的场景,每个人物的形态,神态,动作,各不相同,一幅热闹的劳动场景在徐风先生的描绘下活灵活现。徐风先生是艺术大师徐悲鸿先生高足,著名画家和美术教育家,“太湖画派”代表人物之一。综观徐风先生的作品,其中国画正是在深入领悟传统笔墨的基础上,坚持“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创作出了格高意雅,笔墨精美,意境深远的作品,其山水、花鸟、人物画等,都能随意勾勒敷染,笔致老到灵活,疏密处理有致,色墨蓊郁而有层次。他那高超的功力和见识,表现任何事物不怕难,下笔不俗,奇气自生,初见不奇,越看越入神,得中国画之奥妙。画马得徐悲鸿老师真传,其神情骨相、动态取势自有一番面貌。其他蔬果白菜,或水墨浑染,或双钩着色,都能尽情表现,淋漓尽致。收藏在博物馆中的《风松图轴》 《向日葵图轴》都体现了先生对现代绘画的想法,降低了对笔法的要求,进而最求更符合现代画派的作品。

然后,跟着老师的脚步我们来到了钱松岩先生的画作面前,据老师介绍,我们知道了钱松岩先生是当代画家,江苏宜兴人。在观赏钱先生的画作的同时,我们也体会到了钱先生的绘画艺术,具有浓烈的民族风格和深情的韵味。无论在立意、构图、笔墨、色彩、题句都匠心独具,不落俗套。在中国传统艺术中,国画是一种综合艺术,笔墨浓淡变化、色彩交织融汇,线条纵横有序,书法抑扬力度,印章法度严谨,题句画龙点睛,裱工精细衬托构筑成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然而,对了国画的热爱钱先生也是不输他人的,他对待国画的那种认证讲究的精神,给人一种务求精益求精,治学严谨予人以不可磨来的印象。

人生有涯,世海无涯。钱松岩先生毕生业精于勤,书卷不释手,书法不离手,诗句常在口,丹青频出手。年至耋耄,勤奋之习未改,探索之心不息。并意重深长的教诲后人“人可老,画不可老,要日日新”。钱松岩先生勤奋和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一生深受世人的赞誉和认同,不愧为年青画家的楷模。

刚刚看过了徐悲鸿先生的得意门生徐风先生的画作之后,我们又来到了徐悲鸿先生的秘书,得意弟子黄养辉先生的画作面前。悲鸿大师曾评价其“于艺卓然有所树立,开中国绘画新境界,知名当世”。在徐悲鸿教授的影响下,黄养辉先生长期刻苦勤奋、努力不懈、虚心好学、博览群书、重视实践、摒斥空谈。他不仅在素描、油画、水彩、肖像、国画、山水、人物、花卉方面,而且在书法篆、隶、行、楷和金石篆刻,以及美术评论、诗文、楹联等方面都功深力厚,蹊径独造。让我印象深刻的是黄养辉先生的《汽车修理工》这幅画采用国画的手法,但是在构图形式上却运用了西方的构图方法,这种采用中西结合的创新让人耳目一新。《大丰收》《炊事班长》之类的画作也采用了同样的表现和构图手法。在继承前任方法的同时,大胆创新。难怪徐悲鸿先生这样评价黄养辉投机取巧者,若上天秤,将无一分重量,„„艺术本身,必须求其有永久性,与独创之时代精神。”黄养辉继承和发扬了徐悲鸿的现实主义、中西结合的绘画和精神,付诸自己的创作;黄亦与李可染、齐白石、傅抱石、张大千等熟识,故得博采众家之长,黄氏勤奋不懈,不尚空谈,成绩卓著。在油画、水彩、粉画、国画、书法、篆刻都有杰出贡献,独具自我风格。

在看过了生动的国画画作之后,我们一行人又来到了无锡紫砂展馆,里面布满了紫砂壶。关于紫砂壶的传说,传说很久很久以前,镇里的村民早出晚归,耕田做农活,闲暇时便用陶土制作日常需用的碗、罐。就这样,他们过着无忧无虑而又简单平凡的生活。有一天,一个奇怪的僧人出现在他们的镇上。他边走边大声叫唤:“富有的皇家土,富有的皇家土”,村民们都很好奇地看着这个奇怪的僧人。

僧人发现了村民眼中的疑惑,便又说“不是皇家,就不能富有吗?”,人们就更加疑惑了,直直地看着他走来走去。奇怪的僧人提高了嗓门,快步走了起来,就好像周围没有人一样。有一些有见识的长者,觉得他奇怪就跟着一起走,走着走着到了黄龙山和青龙山。突然间,僧人消失了。长者四处寻找,看到好几处新开口的洞穴,洞穴中有各种颜色的陶土。长者搬了一些彩色的陶土回家,敲打铸烧,神奇般的烧出了和以前不同颜色的陶器。一传十,十传百。就这样,紫砂陶艺慢慢形成了。紫砂壶形态各异,每个的功能性质都不一样。在这次参观,我看到了很多平常没见过的紫砂壶形态,真是让我大开眼界。

大概到了上午十一点左右我们结束了此次的参观,通过这次的参观博物馆,让我见识到了以往我所没有留意的美。国画的美,美在气韵.用笔.神态.甚者都可以从画中感受作者的感受,从画面的用笔,用色上可一一感受到作者的意图。早听说无锡的紫砂盛名在外,今日一见确实如此。今天,我们能有这样一次宝贵的机会来参观红岩博物馆。这对我们来说是意义非凡。尽管活动的时间不长,尽管有的人说这只是一种形式,但是,今天,在参观了无锡博物馆之后让我认识很多、感触很多、体会很多。

环艺1402

林巧欣

1061414216

无锡民族工商业博物馆观后感[合集五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