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一年级美术下册《化装晚会 》教案分析
一年级美术下册《化装晚会 》教案分析
一年级美术下册《化装晚会》教案分析
时:2时
学习领域:综合*探索
教材简析:
本比起以前本上的《做头饰》、《做面具》更具人文性,更贴近学生心灵,而且加上了服装、海报、背景,化妆,使学生身临其境进行表演,获得成功的愉悦。
教学目标:
1、运用美术、音乐、舞蹈、戏剧等综合性的活动方式,体验“综合*探索”的乐趣。
2、引导学生大胆的表现自己。
3、培养学生集体合作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1、头饰形象的设计,大小、比例合适。
2、引导学生大胆的表现自己。
3、培养团结协作精神。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教学设备、各种形象的头饰范作,示范工具。
学生:图画纸、颜料、剪刀、胶水、化妆品、表演的服装,简单的布景。
教学过程:
第一节
一、引导阶段:
教师化妆成森林通讯员小百灵,放动画片请同学们猜小动物们都去干什么了。出示题:化妆舞会。
继续看动画片,体会童话世界的化妆舞会的神奇与美妙。
提问: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为什么你这样认为?
揭示题:我们今天也来营造一个童话世界的化妆舞会。
教学中要注意事项:
教师改扮成大魔法师,向大家介绍参加化妆舞会的三个诀窍:
1、灵活的大脑
2、灵巧的双手
3、团结协作。
请学生复述这三个诀窍。
电脑出示化妆的三法宝:
、变头
2、变脸
3、变身
三、评价阶段:
教师在黑板上展示多种多样的头饰的形象,启发学生谈谈还可以表现那些形象。
教师用哑剧形式表现制作头饰的几个步骤,请学生总结出来:、构思
2、绘制
3、剪
4、贴
、加上带子
四、拓展知识:
请学生运用三个诀窍来制作头饰,为下一节进行化妆舞会做准备。
学生制作,教师辅导,重点是启发学生作出与众不同的形象,制作时比例要合适,带子可做成插接式可调节的。
布置带好下节要用的服装、佩饰、背景、海报材料。
收拾整理。
第二节
一、引导阶段:
请大家戴上头饰,看看大家表现的都是什么形象?
提问学生我们还需哪两法宝才可以举行化妆舞会?
二、学生扮演:
以四位学生为例,启发学生来说说根据他们扮演的形象特征、性格,应如何的来变脸、变身。将四位同学分配到各组,大家一起运用各种化妆品来为它们变脸,再挑选合适的服装或用布、纸、小佩饰等来为它们变身。
请这四位打扮好的同学到讲堂上来随着音乐表演自己的角色,大家评论他们化妆的好不好。
组员比赛:
鼓励学生以组为单位,资源共享,互相帮助,来为自己变脸、变身。另外小组中有布置环境的,还有制作海报的。
活动四:
放音乐,各组用海报来介绍自己的节目,在布置好的情景中开化妆舞会。最后全班一起联欢、表演。
表演完后,可互相谈谈体会和感受。
收拾整理。
后拓展:
学生表演完后,写一写参加化妆舞会的过程。
教学评价:、是否积极的参与整个活动。
2、能否大胆的表现自己。
3、能否与同学合作。
第二篇:化装晚会程序
化 妆 晚 会 程 序
一、(循环播放圣诞音乐)
签到
幼儿制作手工、家长制作面具
品尝水果、点心
二、(播放U盘中时装表演音乐)
时装表演
(音乐停)幼儿介绍自己的装扮
三、(请张文欣妈妈捧抽奖箱)
妹妹朋友抽奖、领奖品
四、幼儿表演(音乐自备)
1、新年好
2、聪明的小白兔
3、都有一颗红亮的心
五、游戏(播放圣诞音乐)
六、(请爸爸捧抽奖箱)
弟弟朋友抽奖、领奖品
七、跳集体舞
八、(播放U盘中生日歌音乐)
幼儿同唱生日歌,第二遍唱中文时妈妈推蛋糕车从外走进来。幼儿当中许愿。
切蛋糕(家长帮忙分蛋糕)。
九、(循环播放圣诞音乐)
幼儿之间互赠礼物,说祝福的话。
十、品尝蛋糕、领活动纪念品。
第三篇:一年级美术下册《雪》教案分析
一年级美术下册《雪》教案分析
第1
雪
一、教材分析:
本是第二册的第1,旨在放松学生心情,让学生感受艺术的魁力。下雪是自然现象,也是孩子们喜欢的自然景观。这节要求学生们回忆下雪的情景,表述感受,用绘画材料描绘雪景。
雪中场景在孩子的眼中是生动有趣的。教师应引导学生从各个方面、不同角度来描绘,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在活跃的气氛中作画。
二、教学目标:
●通过对雪的回忆和描绘,尝试用画笔来描述生活景观,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
●以绘画、手工等多种形式来创作,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拓展学生多元的思维。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表述和绘制,自由地表现雪。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多角度地表现雪。
四、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油画棒、颜料、毛笔等绘画工具,前搜集的资料图片。
教师准备:大量雪的图片资料、绘画工具等。
五、教学过程:
组织教学。
“叫花不是花,美丽人人夸,花开不结果,遇热它就化。”打一谜语,激发学生兴趣,引入题。
2研究表述。
雪是由于地面水蒸气上升到高空大气层,遇冷凝成结晶状,结晶体多了变重,然后下落,地面温度较低,结晶体戊六边形下落到地面,这就是雪。
3观看资料,结合回旧想像。
(1)雪的外形;
(2)雪的特点;
(3)雪中情景。
4欣赏范画。
创意是否新颖;
构图是否具有形式美熙;
色彩是否漂亮。
学生作画,教师指导。
教师演示利用油画棒的不溶性画雪地。
6作品展示。
学生自我表述,同学相互提建议。
7后拓展。保护环境,防止污染。
第四篇:美术教案一年级下册(推荐)
一年级下册美术教案
1、五彩的烟花
一、教学目标
1.继续学习色彩的初步知识,进一步认识各种颜色。
2.初步学习油画棒(或蜡笔)和水彩颜料相结合的涂色技巧,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表现力等。
3.观察烟花的色彩变化,表现节日烟花的美,促使学生养成平时观察和表现美好事物的习惯。
二、课前准备
(学生)油画棒、水彩颜料、纸张等常规作画工具
(教师)范画、烟花图片等
三、教学过程
1.激趣。
(1)学生回忆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放烟花的情景(注意讲清时间、地点、人物)。
(2)出示烟花图片,提问:你觉得烟花很美吗?为什么?
(3)揭示课题:《五彩的烟花》。
2.欣赏。
(1)出示范作,让学生说说最喜欢哪幅,并说明原因(从色彩、形状和构图等方面进行描述)。
(2)学生思考:怎样表现放烟花时的美妙情景?
3.指导。
(1)教师示范创作步骤:用油画棒画出烟花,用水彩涂底色,涂满底色(特别强调注意运笔的力度、色彩搭配、主题的刻画和整体的意境等)。
(2)欣赏范作,学生体会创作过程。
4.创作。
(1)主题:画出放烟花的情景(没有放过烟花的同学可以画想象中的烟花)。
(2)建议:可以画节日中五彩的烟花,也可以设计自己喜欢的烟花式样,还可以适当地夸张想象,表现自己对烟花的感受。
(3)学生创作(可以个人创作,也可以小组合作),教师指导。
5.小结。
(1)学生上讲台介绍自己的作品,学生互评,教师小结。
(2)评价建议:是否能够较好地处理画面;是否表现出自己对烟花的独特感受;是否与众不同。
6.拓展。
(1)举办烟花主题日活动:开展烟花组画、壁画等展示活动,讲有关烟花的故事或进行看图写话和读文画图比赛。
(2)课外留心一些有关烟花的美丽图片,进一步欣赏烟花的美。教后反思:
2.水彩游戏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染、吹、淌、滴这些不同水彩技法产生的效果。
2.初步学习运用染、吹、淌、滴这些水彩技法创作一幅有主题的水彩画。
3.培养学生大胆、细心的创作习惯,学习勇于创新的精神。
二、课前准备
(学生)水彩颜料、纸张等常规作画工具
(教师)范画、盛有稀释的红、黄、蓝三种水彩颜料的大杯子及一些空杯子供(学生分组及教师示范创作用)等
三、教学过程
1.游戏激趣。
(1)出示红、黄、蓝三杯颜料水,并提问:这三杯颜料水任意倒出两种互相混合,会出现什么效果?
(2)指名四位学生上台表演水彩游戏的实验,其他同学台下尝试。
2.欣赏范作。
(1)出示使用染、吹、淌、滴技法的范作,提问:这些画使你想到了什么?
(2)让学生谈谈不同作画方法带来的效果。
(3)学生比较各幅画的不同之处(色彩、纹样、技法等)。
3.学生创作。
(1)学生说说创作计划。
(2)提出建议:选择一种或几种水彩技法随意或有意地进行创作,作品完成时可以适当地综合,并将作品作整体调整。
(3)学生创作,教师指导。
4.讲评与拓展。
(1)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以自评为主,他评为辅(评价建议:水彩图案是否与添画协调一致;题目是否适合画面内容;是否创造性地表达了自己的情感等)。(2)拓展:混合其他的水彩颜料,做做水彩游戏;尝试运用不同作画工具及底板创作水彩画。
教后反思:
3. 缤纷花布
一、教学目标
1.认识点、线、面等美术元素,知道它们不同的组合形式和作用。
2.通过对花布的观察和欣赏,能运用点、线、面进行巧妙组合,大胆地运用蜡笔(或油画棒)水彩画等形式涂色,能设计出色彩鲜艳、图案精美的花布。
3.通过对点、线、面的综合感知、设计、制作,加强学生的创新意识、设计意识,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课前准备
(学生)在生活中寻找点、线、面的花布,准备蜡笔、纸、水彩颜料等
(教师)各种花布若干块、范作等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1)学生交流由点、线、面组成的物品(着重说说花布)。
(2)教师讲述丰富多彩的中国民间花布传统工艺(有蓝印花布、扎染花布、蜡染花布等),展示各种花布实物范品,使学生感受花布的美。
(3)出示课题:《缤纷花布》。
2.讲授新课。
(1)提问学生喜欢哪种花布图案,并说明理由。
(2)引导学生观察这些花布的图案,提问:花布图案在排列上有哪些规律?
(3)分析花布的种类、图案、色彩等。
3.欣赏范作。
出示范作,引导学生欣赏、思考与分析。
(1)分析花布的图案,花布的图案来源可归纳为植物类、几何纹样类、生活用具类等。
(2)用不规则的散点式去组织图案。
(3)分析花布的色彩可用单一的颜色去画,也可用多种颜色去画,色彩鲜艳明快的有华丽感,而色彩较淡的则有朴素感。
4.学生创作。
(1)提出作业主题:设计自己喜欢的花布(华丽或朴素均可)。要求:构思巧妙;用蜡笔去构图,用水彩颜料涂色;最后总体调整(还可以给自己的花布取一个名字)。
(2)教师巡回指导,及时表扬。
5.作品展评。
请学生互相评评,谈谈所创作的花布准备如何用来装点美化我们的生活(有条件的学校可开设手工布艺课)。
6.课外拓展。
(1)注意观察由点、线、面组成的自然界中的物品,尤其是花布,体会其中的规律。
(2)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做做花布,并用自己制作的花布装扮生活。
教后反思:
4、美丽的盘子
一、教学目标
1.欣赏各种盘子,认识盘子的特点和种类,了解有关盘子的历史。
2.通过对不同盘面的花纹、图案进行设计,并运用添画或拼贴等技法,培养学生大胆设计、动手制作的能力。
3.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及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二、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硬纸板、彩纸、剪刀、胶水、水彩笔等
(教师)盘子(实物)、范作等
教学过程
1.揭示课题。
(1)欣赏盘子作品,谈谈感想。
(2)出示课题:《美丽的盘子》。
2.欣赏范画。
(1)欣赏书本作品及教师范画,说说喜欢哪个盘子及原因。
(2)结合课本讨论:盘面的画与一般的画有什么不同?(让学生知道作品中圆盘子的图形一般由中心花纹和花边组成连续和重复图案。这是花边构成的重要方法之一。)引导学生观察、研究教材中的范作,学习用添画或拼贴的方法装饰盘子。
(3)指导学生选一个单独纹样去制作盘子的花边部分。
3.制作盘子。
(1)在卡纸上画圆,然后剪出来,贴在硬纸板上,自制盘面(有现成的纸盘子可以带来)。
(2)构思出一组美丽的装饰图案。
(3)在彩纸上剪出图案拼贴,有的可以直接把装饰图案画上去。
(4)学生动手创作,教师及时指点和表扬。
4.讲解作业。
(1)师生一起交流作品,交流制作体会。
(2)回家后尝试用不同的材料制作盘子。
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卡纸、剪刀、彩泥或黏土等
(教师)纸盘子、范作等
教学过程
1.复习旧知。
讲述上节课创作的问题与优势。
2.启迪思路。
(1)谈话引出用彩泥拼贴的方法装饰盘子,展示教师范作。
(2)学生描述出自己心中盘子的装饰图案。
3.动手创作。
(1)指导学生粘贴盘子:先设计装饰图案(可在纸上设计,从不同的花样中挑选最美的图案);用浮雕、圆雕等方法去粘贴;边粘贴、边观察、边修正,直到满意为止。
(2)指导学生互评作品,互动解决问题。
4.编讲故事。
发挥想象力,为自己的作品编一个故事,回家可以讲给父母听,让父母共同分享创作的乐趣。
5.课外拓展。
(1)将自己制作的美丽的盘子用来布置教室,美化环境。
(2)制作可以实用的盘子。
教后反思:粘贴小动物
一、教学目标
1.认识泥塑的一般特点和小动物的不同种类。
2.掌握彩泥或黏土粘贴的一般操作方法,能用彩泥或黏土粘贴出有趣、可爱的小动物形象,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培养学生对泥塑的兴趣,从小树立爱护小动物、与动物和睦相处的意识。
二、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纸、油画棒等
(教师)范作、动物挂图、动物头饰、收集的有关动物的谜语等
教学过程
1.游戏。
(1)用游戏的方式带领学生进入动物世界(说明:为了激发创作热情,每个学生头上都戴着自己喜爱的或熟悉的小动物头饰进教室)。
(2)请学生上台表演自己喜爱或最熟悉的动物的动作,让另外的学生猜动物名称(还可以让学生猜猜动物谜语,也可以让学生互猜。举例:长得像条鱼,大得像艘船,背上冒喷泉,你猜我是谁?答案是鲸)。
2.欣赏。
认识各种动物,并观赏动物外形、神态等,请学生讲述自己所知道的一些关于小动物的生活习性及特征(比如:大象生活在森林里、老虎爱吃肉、狮子是百兽之王、小鱼儿离不开水、小鸭子会游泳和公鸡穿着花外衣等等)。
3.设计。
(1)要求构思设计自己喜爱或最熟悉的小动物,可用夸张变形等方法。
(2)学生创作,教师指导。
4.交流。
(1)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互相交流。
(2)说说自己的绘画作品注意了哪些细节,哪些需要改进。
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彩泥(或黏土)、小刀、牙签、底板(卡纸或三合板等)
(教师)范作、挂图
教学过程
1.复习。
挂出动物图片,重温上一节课有关小动物的知识。2.创作。
(1)请学生拿出上节课画的小动物设计稿,编编故事,讲给老师和同学听。
(2)欣赏范作,让学生猜猜这么漂亮的小动物是怎样粘贴的。
(3)教师边演示边讲授主要步骤:小动物的整体构思;粘贴法和浮雕法粘贴,动手制作
可爱的小动物。
(4)注意事项:动物的动态、外形、色彩、纹路等特征;组织上应做到疏密有致;造型活泼、生动、有趣;可利用夸张和变形等方法;可以添加小装饰物;粘贴时要细心、卫生、安全。
3.讲评。
(1)按自己设计的小动物画稿进行设计粘贴。
(2)学生创作完毕,展示作品。
(3)在制作技巧等方面教师作指导,然后师生共评。
4.表演。
教师播放音乐,请学生扮演各种小动物进行动物狂欢。
5.拓展。
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分组或独自(也可以和家人一起)粘贴出小动物的故事、动物城
教后反思:
6、船儿出航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船的知识,知道船的基本结构和用途。
2.能用蜡笔(或油画棒)、水彩画等形式创作出富有特色的航行中的船,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表现力和想象力。
3.使学生从小热爱航海事业,培养不怕困难的精神。
二、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收集有关船的资料(船的特点、用途、航行时的表现、遇到风或暗礁时的应对措施和船的历史等),分组进行准备
(教师)船的有关资料、模型和范画等
教学过程
1.认识航船。
(1)讲述自己收集到的有关船的资料(船的分类、各自用途及特点)。思考:船行驶时是什么样子的?
(2)教师小结,并揭示课题:《船儿出航》。
2.欣赏作品。
(1)出示作品,提问:它的外形有什么特点?它在航行时有什么特点?它最吸引人的是什么?
(2)教师小结:强调航行时船的特点。
3.学生创作。
(1)主题:我心中的船。
(2)学生讲述自己的创作思路(建议:运用不同技法或不同材料进行创作)。
(3)学生构思创作,教师指导。
4.作业讲评。
(1)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同学互评。
(2)学生进一步修改自己的作品。
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纸、胶水、剪刀等手工制作材料工具
(教师)各种船的模型、脸盆或其他盛水的工具等
教学过程
1.欣赏模型。
(1)出示各种船的模型,提问:你最喜欢哪种船?为什么?
(2)演示出航情景:将模型船放入水中,学生观察并说出船的航行特点。
(3)模拟触礁情景,学生提出触礁时的保护措施。
2.学生创作。
(1)学生分小组合作创作,运用折纸、剪纸等形式,制作一艘美观而有创意的船。
(2)分组指导。
3.评价作业。
(1)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采用自评和他评相结合的形式。
(2)提供评价建议:外形是否美观、是否富有艺术感、材料是否环保、功能是否齐全、是否具有独特的创意。
4.共同实验。
(1)在准备好的脸盆或其他大的盛水工具中使自己的船航行起来。
(2)研究航行中发现的问题,合作解决。教后反思:
“蘑菇”家园
教学目标
1.观察蘑菇的生长特点,了解蘑菇的有关知识。
2.能运用绘画或泥塑的形式设计“蘑菇”家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
3.通过“蘑菇”家园的设计,表达对自己家园的热爱。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收集一些蘑菇的资料,准备常规作画工具等
(教师)准备不同生长状态的蘑菇作品数幅
教学过程
1.讨论。
(1)学生讲述自己收集到的关于蘑菇的资料(如蘑菇的生长状态、形状、用途等)。
(2)教师小结,提问:如果让你来设计“蘑菇”家园,你会怎么做?
2.速写。
(1)出示速写范作,介绍速写方法:仔细观察对象特征,抓住主要特点,一笔确定,生动、流畅。
(2)教师示范创作、评价。
(3)出示蘑菇实物,学生速写,教师讲评。
3.讲评。
学生描述自己的速写内容,教师小结。
4.深化。
(1)提出要求:在速写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想象、联想设计自己心目中的“蘑菇”家园。
(2)提供建议:创作时要设计出最有特色的家园,考虑房子的形状、功能,可以进行夸张创造。
(3)学生创作,教师指导。
5.拓展。
下节课在速写的基础上进行再创造,准备自己需要的泥塑材料。
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橡皮泥等泥塑工具
(教师)范画、照片、有关资料等
教学过程
1.介绍交流。
(1)学生介绍上节课设计的“蘑菇”家园图稿(特点、形状、功能)。
(2)学生互相评改不足之处。
2.设计制作。
(1)用泥塑方法设计“蘑菇”家园(注意:家园内或周围的动物、植物、人物、器物等可以适当地夸张)。
(2)体会绘画和泥塑创作的不同风格。
(3)学生作业,教师指导。
3.推销家园。
开展“蘑菇”家园展示活动,每个学生都是自己房子的推销者,让学生想办法把自己的房子“拍卖”出去,教师和其他学生提问,教师和学生以适当的形式回报“拍卖者”。
4.课外拓展。
学生把自己的“蘑菇”家园作品介绍给自己的小伙伴,可以用它装饰自己的房间。
教后反思:
各种各样的树
教学目标
1.了解树的结构、外形和种类等知识。
2.运用绘画、拼贴的形式来表现所观察到的树的特点,并进行添加、想象的训练。
3.培养热爱树木,保护大自然的情感。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观察不同树的特点(可能的话拍一些照片或画一些速写),准备常规作画工具
(教师)范画、照片等
教学过程
1.交流。
(1)师生交流对树的认识:树的种类、结构、外形和色彩等。让学生互相提问有关树的问题。
(2)教师小结。揭示课题:《各种各样的树》。
2.认识结构。
(1)找名字游戏。教师预先准备好一棵树的结构图及各部分名称卡片,让学生把各名称贴到树的相应位置上。
(2)了解不同的树在不同季节的色彩变化。教师出示四幅不同季节树的图片,并提问:不同季节的树各有什么特点?
(3)教师小结。
3.欣赏范作。
(1)出示书本范作,让学生说说自己喜欢哪幅作品及原因,体会作者是如何处理作品的。
(2)出示学生范作,说说对各种各样的树的感受。
4.学生创作。
(1)提供创作意见:画出自己见过的最漂亮的树,可以适当地夸张、联想,表现自己的主题;可以画同一棵树的不同季节变化;也可以从不同侧面表现同一棵树;还可以进行想象。
(2)学生创作,教师巡回指导。
5.讲评作业。
分组或代表上台介绍创作主题、表现方法、创意等,以自评为主。
6.课外拓展。
课外收集有关树的分类、特点、作用、诗歌、故事和图片等资料。
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收集有关树的诗歌、故事、准备布、纸、剪刀等材料工具
(教师)课件等
教学过程
1.交流认识。
(1)学生说说自己收集的有关树的诗歌、故事,讲讲树的作用(小组交流,代表上台汇报)。
(2)教师小结,提出本课任务:说说如何保护树木。并提问:如果让你画一幅关于保护树木的画,你准备怎么画?
2.学生创作。
(1)提供创作主题:我爱树木。
(2)提出创作建议:可以画宣传画,宣传保护树的各种知识;可以用剪纸、拼贴等形式布置一个绿色家园。
(3)学生作业,教师指导。
(4)作业讲评,师生互评。
3.活动拓展。
(1)学生把自己的作品及布、纸等材料准备好,在班级里布置一个绿色家园。
(2)课外种一棵自己的生命树、环保树,宣传有关爱树、植树的知识。可以结合美术,通过演讲、讲故事等形式告诉人们如何保护树。
教后反思:
卡通宝贝
教学目标
1.认识卡通的类型和特点。
2.学习用水彩笔等作画工具制作卡通形象,运用夸张、变形的手段,把自己喜爱的物品设计成鲜明的卡通形象。
3.培养学生对卡通的热爱,为创作富有特色的中国卡通形象而努力。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收集有关卡通的资料(卡通的历史、类型、中外一些有名的卡通形象及有趣的卡通故事)等
(教师)卡通图片、范作等
教学过程
1.学生回忆。
(1)说说自己最喜欢的动画片及最喜欢的动画人物的特点。提问:你为什么喜欢这个动画人物?
(2)老师小结,揭示课题:《卡通宝宝》。
2.学生创作。
(1)出示卡通范画、图片和小物品。提问:你觉得这些卡通宝宝怎么样?你准备怎么表现自己的卡通宝宝?
(2)教师小结,讲述卡通宝宝的特点,强调头画大,身子画小,宝宝的形象会显得更可爱。
(3)提供步骤:准备一张纸,在纸上添加眼、嘴、手脚等,四肢和身子作适当的夸张处理。
(4)建议:设计卡通宝宝时,可以适当夸张,使宝宝更可爱;一个宝宝形象可以有多种变化;可以在创作后讲一个卡通故事。
(5)学生创作,教师巡视指导。
3.作业讲评。
(1)学生上台介绍自己的卡通宝宝(名字、形状、色彩等)。
(2)学生之间互相帮助并提出修改意见。
(3)教师建议:从不同角度设计卡通宝宝的不同变化,要求形象生动,富有情趣。
4.课外拓展。
(1)收集有关卡通资料等。
(2)课外给自己的卡通形象编个连环故事。
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纸、水彩笔等
(教师)范作等
教学过程
1.交流。
(1)学生分组派代表讲述收集的不同的卡通资料和自己编的连环故事(三至四组,时间是每组两分钟左右)。
(2)师生共同评价,教师小结。
2.创作。
(1)讨论:小组成员互相商量,对本组画的卡通形象的形状、色彩、动态等方面及故事情节进行商讨,形成一致意见。
(2)尝试创作单个形象,教师提出指导性建议。
(3)分组创作连环卡通故事,教师有重点地进行指导。
3.表演。
(1)创作故事并上台表演故事:一人旁白,其他人分角色表演(配上声音、动作)。
(2)讲评故事:以学生自评为主,教师评为辅。
4.讲评。
师生互评,派两名代表上台作重点发言,教师小结。
5.拓展。
(1)把平时听到的有趣的故事,以卡通画的形式画下来。
(2)师生合作一本班内卡通作品集,并在班上传阅。
信封玩偶
教学目标
1.了解信封纸偶的不同形式,体会其艺术魅力。
2.学习运用不同手法制作有趣的纸偶,并在制作中培养学生的创作、表演和设计能力。
3.在做做、玩玩中培养学生制作纸偶的兴趣,同时使学生养成变废为宝的良好习惯。
课前准备
(学生)废旧信封数个、废纸和布、剪刀、两面胶(或胶水)等
(教师)信封纸偶作品数个 教学过程
1.欣赏范作。
(1)出示信封纸偶。提问:哪一个最可爱?为什么?
(2)思考:不同形状的信封适合做成怎样的纸偶?
(3)教师小结,并揭示课题:《信封纸偶》。
2.学生创作。
(1)教师提供创作主题:设计一个自己喜欢的纸偶。
(2)教师提出创作建议:注意信封与形象的巧妙结合;可以运用不同材料进行剪贴;可以给自己的信封纸偶想几句台词等。
(3)教师提供步骤(以雄狮纸偶为例):信封开口朝下;设计狮子的头部形象;连接狮子头部与信封;进一步完成信封的整体制作,进行部分细节处理。
(4)学生作业(可以以小组为单位制作,也可以单独制作)。
3.展示作品。
(1)以四人小组为单位选出代表上台介绍并表演同组的作品。
(2)师生共同评价。
4.课外拓展。
(1)课外和同伴一起把自己的纸偶故事表演给父母或其他伙伴看。
(2)尝试用其他材料制作纸偶。
教后反思:
东西南北
教学目标
1.认识纸材可以折成不同造型。
2.能独立折出一个完整的“东西南北”,利用画、剪、贴等各种方法制作出与众不同的美丽的立体造型的“东西南北”。
3.培养学生的立体造型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课前准备
(学生)彩纸、水彩笔、剪刀、胶水等
(教师)示范作品
教学过程
1.纸偶剧表演。
(1)教师将“东西南北”的作品在手指上表演。
(2)指名几位学生即兴表演。
2.欣赏作品。
(1)从“东西南北”的造型、小动物头像的装饰、色彩搭配诸方面仔细观察分析。
(2)讲述折纸的历史及艺术魅力。
3.学生制作。
(1)讲述“东西南北”的制作步骤。
(2)教师示范,学生想象,并提问:对范作“东西南北”可以进行怎样的添加?
(3)学生独自构思出“东西南北”上的小动物头像及其他形象的造型。
(4)学生制作,教师指导(提示:材料选择、制作风格、加工工艺、创意效果、整体装饰等)。
(5)在创作过程中互相评价,虚心听取别人意见,进一步调整、修改直至最后完成。
4.互动交流。
(1)学生互相交流这节课所学到的东西,并谈谈在制作时觉得最困难的地方在哪里。
(2)展评自己最满意的作品,学生互玩作品。
(3)教师讲评、小结。
5.课外拓展。
(1)有条件的班级分小组把自己制作的“东西南北”小动物纸偶编成故事或小品,进行表演大赛。
(2)收集保存有关的折纸作品。
教后反思:
纸拎袋
教学目标
1.学习纸拎袋的制作方法,能制作出一个实用新颖的纸拎袋。
2.通过纸拎袋的设计、制作和装饰美化,培养学生的设计意识和动手能力。
3.使学生更加热爱生活,关心生活,学会用自己的巧手美化生活。
课前准备
(学生)旧挂历纸(或旧画报纸)、剪刀、胶水、绘画常规用具、粗毛线(或绳子)
(教师)旧挂历纸、剪刀、胶水、范作等
教学过程
1.欣赏范作,引发兴趣。
(1)出示纸拎袋范作,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2)这么漂亮的拎袋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可以让学生上台来摸一摸。
(3)你觉得哪些地方很漂亮?跟平常普通的拎包有什么不同?
(4)出示课题:《纸拎袋》。
2.出示图例,自主探究。
(1)出示制作普通纸拎袋的流程图。
(2)自主探究制作的方法,可在小组内交流表达。
(3)交流反馈:你认为做纸拎袋最需要注意的地方在哪里?
(4)纸拎袋的形状还可以有哪些变化?
3.师生交流,尝试练习。
(1)根据交流后的结果,学生自己识图制作纸拎袋。
(2)学生讨论其他不同拎袋的底部的制作方法,教师提示:折或粘时要平整、牢固。
4.学生创作,装饰美化。
(1)提出作业的主题:如何装饰美化拎袋的外部?如何合理设计拎袋的里面结构?如何选择拎带的材料并进行设计?
(2)学生交流表达。
(3)装饰美化拎袋,教师要启发学生将所学技能应用进去,要鼓励和保护他们的个性表现,使之达到最佳的艺术效果。
5.作品展示,小结拓展。
(1)展评:师生共同探讨作业,教师表扬新颖实用、合理巧妙地运用各种材料的作品。
(2)表扬耐心细致、能大胆表现的学生 教后反思
热带鱼乐园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热带鱼的知识,认识热带鱼的特点。
2.运用夸张等手法表现自己心中美丽的热带鱼。
3.培养学生喜爱热带鱼,热爱海洋的情感。
课前准备
(学生)了解热带鱼的一些知识(如形状、纹路、色彩、种类等),准备常规作画或剪贴工具
(教师)热带鱼图片等
教学过程
1.故事导入。
教师简要讲述《海底总动员》的故事。提问:你最喜欢故事中的哪个角色?为什么?
2.出示作品。
(1)欣赏教材中的作品,说说哪幅画最漂亮。提问:你准备创作一幅怎样的热带鱼作品?
(2)学生介绍总结设计意图(如热带鱼的形状、色彩、特点等)。
3.学生作业。
(1)教师提出创作建议:根据热带鱼的外形特点,用夸张的手法表现热带鱼的美,可以画或剪贴一条或数条,注意画面构图要错落有致,重点突出,主次分明。
(2)学生创作,发现问题和老师共同讨论解决。
(3)评价作业:构图是否重点突出;线条是否流畅、自然;色彩是否和谐。
4.活动。
(1)学生将画的热带鱼剪下来,并把剪贴的作品装饰成“热带鱼乐园”。
(2)编一编热带鱼故事。
5.课外拓展。
收集热带鱼等有关海洋鱼类的资料。
教后反思:
神气的大公鸡
教学目标
1、能抓住公鸡的神态,画出一只神气的大公鸡。(了解、练习)
2、通过神气的大公鸡的绘画,使学生懂得要画好一幅画,一定要仔细观察,才能画出特征,画出神态,提高艺术的感染力。课前准备
(学生)了解热带鱼的一些知识(如形状、纹路、色彩、种类等),准备常规作画或剪贴工具
(教师)热带鱼图片等
教学过程
1.故事导入。
教师简要讲述《海底总动员》的故事。提问:你最喜欢故事中的哪个角色?为什么?
2.出示作品。
(1)欣赏教材中的作品,说说哪幅画最漂亮。提问:你准备创作一幅怎样的热带鱼作品?
(2)学生介绍总结设计意图(如热带鱼的形状、色彩、特点等)。
3.学生作业。
(1)教师提出创作建议:根据热带鱼的外形特点,用夸张的手法表现热带鱼的美,可以画或剪贴一条或数条,注意画面构图要错落有致,重点突出,主次分明。
(2)学生创作,发现问题和老师共同讨论解决。
(3)评价作业:构图是否重点突出;线条是否流畅、自然;色彩是否和谐。
4.活动。
(1)学生将画的热带鱼剪下来,并把剪贴的作品装饰成“热带鱼乐园”。
(2)编一编热带鱼故事。
5.课外拓展。
收集热带鱼等有关海洋鱼类的资料。
教后反思:
剪拉花
教学目标
1.学习拉花的制作方法,体验纸材的特性并能够剪制一种以上的拉花。
2.通过欣赏和实践活动,能用制作的拉花、彩练设计出多种用途并进行环境美化。
3.通过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联想、自主学习、与他人友好合作的能力。
课前准备
(学生)剪刀、胶水及各色彩纸
(教师)若干种拉花范作、剪刀、胶水、订书机、一根橡皮筋及各色彩纸等
教学过程
1.演示学具,引发探究。
出示一根橡皮筋和一张纸。拉一拉橡皮筋。
(1)提问:请同学们想一想,怎样用剪的方法使一张纸变得可以像橡皮筋一样能伸缩呢?
(2)学生自主研究,寻找方法,得出结果,交流演示。
2.揭示课题,欣赏范作。
(1)板书课题:《剪拉花》。
(2)欣赏书本上或教师的范作。
(3)分组讨论后,指导学生说说拉花的用途。
3.选材取料,学剪拉花。
(1)裁纸,叠纸。
①提问:怎样才能把纸做成拉花?学生通过思考,了解制作拉花首先要把纸裁开。
②提问:用什么方法把纸裁开?裁成什么样的形状?叠成几叠?怎么折?
③小组讨论,确定合适的方法。(教师要强调使用一些工具的注意事项,指出用不同方法构思拉花)。
④动手操作:先画样稿,再剪制。
(2)连纸的方法。
①讨论:使用什么工具、采用什么方法把纸连起来?
②学生讨论交流。
③尝试练习:把纸条连成环,比一比哪组的方法多。
④小结:说说连接的方法以及使用到的工具。
⑤师生共同讨论后小结。
4.观察拉花,启发想象。
(1)欣赏拉花的形状,说说与其相似的物品。
(2)欣赏范作,提问:利用拉花做成了鱼的哪一部分?还能用拉花表现别的东西吗?你有与书中不同的表现手法吗?
5.集体创作,美化教室。
(1)提出作业主题:把所有的拉花和彩练连起来,装饰和美化教室。
(2)提出创作建议:用恰当的方法和纸材来表现拉花,注意连接要牢固。
6.师生评价,反思体会。
(1)分组展示表演,共享成功的乐趣。
(2)小组评、集体评和教师评相结合。
7.课后延伸,拓展探究。
继续探究裁纸、连纸的方法,从而了解更多的制作拉花的方法,并用拉花制作各种装饰物。
教后反思:
彩旗飘飘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习形的变化。
2.能用绘画或者剪贴的形式制作一面小彩旗,并能用制作的彩旗美化环境。
3.在了解彩旗作用的同时,引导学生提高对形的联想能力和基本的设计制作能力。
课前准备
(学生)剪刀、胶水、旧画报纸、旧挂历纸(或各色彩纸)、常规画具
(教师)彩旗的范作、剪刀、胶水、彩纸等
教学过程
1.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教师谈话:每天早晨,我们都要举行升旗仪式,谁能到黑板上画一画我们的国旗?
(2)学生演示,师生一起修改。
(3)说说升旗时候的心情、感受。
(4)说说在生活中、电视电影里、画报图书资料上见到过的古今中外的各式各样的彩旗。
2.观察比较,欣赏评述。
(1)结合书本的作品和教师提供的作品,欣赏这些彩旗,并说说这些彩旗的类别及用途。
(2)分组讨论后,指导学生总结彩旗的特点(一般由旗面、旗穗、旗套等部分组成)。
3.学习方法,思考用途。
(1)提问:你想做一面怎样的彩旗?为什么?
(2)思考:怎样表现?还有其他的方法吗?(可以分组讨论制作方法、使用的材料。)
(3)师生共同讨论后小结:关键是旗面形状的变化和图案的设计。
4.学生创作,教师指导。
(1)选择材料和表现形式(注意图案的设计要联系用途)。
(2)小组以集体合作的方式创作一组或一面彩旗。提示:一组彩旗可以是一个活动主题的内容,如202_北京奥运会、国际服装节等;一面彩旗指可以四人创作一面旗帜,如小队旗、小组旗、童话王国旗等,旗帜可稍大些。
5.作品展示,师生互评。
(1)把旗子悬挂起来,自己介绍。
(2)小组评、集体评和教师评相结合。
6.保存作品,整理清扫。
(1)保存好学生的作品。
(2)整理剪下的小纸片和自己的学习用品。
7.提供主题,拓展思路。
用其他材料做小彩旗,用做好的彩旗美化环境。
教后反思:
面具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面具的文化,感受多种不同风格面具的艺术特色,参与美术优秀文化的传承和交流。
2.学习用纸质材料设计制作表现特点突出的面具,进一步提高创造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3.体验设计制作纸面具的乐趣,在做做、玩玩中提高对美术学习的兴趣,拓展美术视野。
课前准备
(学生)剪刀、双面胶(或胶水)、各种彩纸、松紧带等
(教师)收集的面具实物、自制的面具范作、剪刀、彩色纸、双面胶(或胶水)等 教学过程
1.表演导入。
(1)请学生戴着教师用多种材料制作的面具进入教室。
(2)提问:他们头上戴着的叫什么?你们也想制作一个面具表演吗?出示课题:《面具》。
2.赏析探究。
(1)展示课前收集的面具实物,请学生观察分析面具的造型有什么特点,用了哪些材料。
(2)小组内欣赏教科书中的面具作品,讨论:在这些面具中,你最喜欢哪一个?为什么?
3.示范指导。
(1)学习教科书中的面具制作步骤图。
(2)教师示范并指导面具眼睛的定位和佩戴方法。
4.设计制作。
(1)作业要求:两人合作做一个有趣的纸面具。
(2)学生设计制作,教师巡回辅导。
5.展示交流。
(1)鼓励学生大胆介绍自己的作品。
(2)引导学生评价同学的作品。
6.游戏体验。
学生戴着自己做的面具和同伴玩一玩,体验玩面具的乐趣。
教后反思:
画画亲近的人
教学目标
1.初步进行人物的绘画练习。
2.能用绘画的形式表现人物的特征和表情,提高观察生活的能力。
3.通过欣赏和表现最亲近的人,增进对最亲近的人的感情,从中认识艺术作品所表达的主题思想。课前准备
(学生)最亲近的人的照片、蜡笔、水彩笔、纸张等常用作画工具
(教师)教师范作、幻灯片 教学过程
1.谈话导入。
(1)提问:你最喜欢、最亲近的人是谁?你还有哪些亲近的人,他们是谁?
(2)说说他们长什么样,是干什么的,你为什么喜欢他们。
(3)板书课题:《画画亲近的人》。
2.欣赏评述。
(1)欣赏教材中的作品《悄悄话》和《母与子》,说说画面中表现了什么。
(2)说说自己也有过(或者类似有过)的情景。
(3)理解“亲近”的含义。说说和最亲近人的一段生活故事,并以此来说明你们很亲近。
3.创作构思。
(1)作业要求:用绘画的形式表现最亲近的人。
(2)画两人经常在一起的画面,把自己画进去。
(3)怎样表现亲近的关系?提示:通过表情及动作。
(4)如何通过五官的刻画突出神情?(教师不必示范五官的画法,可请学生上台演示。)
(5)让学生思考:画面中你在干什么?能表现出和最亲近的人亲近的表情和动作吗?
4.自由表现。
(1)选择表现的形式。
(2)学生创作,教师巡回指导。鼓励学生自己创造视觉符号表现。
5.谈谈亲人。
(1)谈谈自己的画和画中亲近的人。
(2)向大家讲讲画中的故事。
评价建议:画得好;讲得好;感情真挚,表现出自己对画中人的关心和爱。
6.总结提升。
(1)把这张画送给你最亲近的人。
(2)为自己最亲近的人做一件事,让他(她)高兴。
教后反思:
夏日
教学目标
1.学习色彩的一般知识,认识冷暖色调的基本特征。
2.通过引导学生对夏日的观察、回忆、思考、想象、讨论与创作,培养学生的综合创造能力、情感表达能力。
3.引导学生回忆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使学生感受夏日的美,从而激发学生对美丽大自然的热爱。课前准备
(学生)课前去观赏夏日的风景,画几张速写并配以文字说明,准备水粉等常规作画材料和用具
(教师)有关夏日的资料图片、范画等 教学过程
1.学习色调知识,为新课铺垫。
学习暖色调与冷色调的知识,教师举例并提问:这两种色调给予人们怎样的感受?
2.进入情境,表达感受。
(1)提问:你对夏日景色的印象如何?如果要用色调来表现这些景色和感受,应用什么色调?
(2)学生谈体会,教师小结。
3.通过欣赏,加强体验。
(1)欣赏、讲评速写作品。
(2)出示图片、作品,让学生欣赏(注意画中色彩的运用、色调的把握和情感的表达等),请学生谈谈对这些作品的感觉,教师作小结。
(3)让学生讨论:夏日有哪些特别的景色?着重说说这些景色的颜色,并谈谈在夏日的心情。
4.创作作品,表现主题。
(1)提供作品主题:记忆中的夏日。
(2)提出创作建议:根据课前准备的速写来进行创作;画出自己对夏日的印象,突出夏日的色调特点;通过景物来表达情感和追求等。
(3)板书:抓住特点,选准角度,表达感受。
(4)学生创作,教师巡视指导,对存在的个别及共同性问题作指导。
5.作品展示,学会评价。
(1)选出学生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进行展示(要求:抓住夏日的特点;表达自己内心对夏日的真实感受,与众不同;整体色彩、造型和谐统一)。
(2)师生共同小结。
6.课外延伸,开拓思维。
(1)对课堂内容作出总结,解决学生的疑问。
(2)布置课外拓展性作业:回去后可以与家人、朋友一起合作创作夏日的作品。比如:一系列的组画、连环画等;可与家人出去写生,深入大自然,体会一下真实的夏日;思考春日、秋日、冬日又该如何去表现。
教后反思:
第五篇:一年级下册美术教案
1、五彩的烟花
【教学目标】
1.继续学习色彩的初步知识,进一步认识各种颜色。
2.初步学习油画棒(或蜡笔)和水彩颜料相结合的涂色技巧,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 力和表现力等。
3.观察烟花的色彩变化,表现节日烟花的美,促使学生养成平时观察和表现美好事物的习惯。
【课前准备】
(学生)油画棒、水彩颜料、纸张等常规作画工具
(教师)范画、烟花图片等
【教学过程】
1.激趣。
(1)学生回忆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放烟花的情景(注意讲清时间、地点、人物)。
(2)出示烟花图片,提问:你觉得烟花很美吗?为什么?
(3)揭示课题:《五彩的烟花》。
2.欣赏。
(1)出示范作,让学生说说最喜欢哪幅,并说明原因(从色彩、形状和构图等方面进行描述)。
(2)学生思考:怎样表现放烟花时的美妙情景?
3.指导。
(1)教师示范创作步骤:用油画棒画出烟花,用水彩涂底色,涂满底色(特别强调注意运笔的力度、色彩搭配、主题的刻画和整体的意境等)。
(2)欣赏范作,学生体会创作过程。
4.创作。
(1)主题:画出放烟花的情景(没有放过烟花的同学可以画想象中的烟花)。
(2)建议:可以画节日中五彩的烟花,也可以设计自己喜欢的烟花式样,还可以适当地夸张想象,表现自己对烟花的感受。
(3)学生创作(可以个人创作,也可以小组合作),教师指导。
5.小结。
(1)学生上讲台介绍自己的作品,学生互评,教师小结。
(2)评价建议:是否能够较好地处理画面;是否表现出自己对烟花的独特感受;是否与众不同。
6.拓展。
(1)举办烟花主题日活动:开展烟花组画、壁画等展示活动,讲有关烟花的故事或进行看图写话和读文画图比赛。
(2)课外留心一些有关烟花的美丽图片,进一步欣赏烟花的美。
2、水彩游戏
【教学目标】
1.了解染、吹、淌、滴这些不同水彩技法产生的效果。
2.初步学习运用染、吹、淌、滴这些水彩技法创作一幅有主题的水彩画。
3.培养学生大胆、细心的创作习惯,学习勇于创新的精神。
【课前准备】
(学生)水彩颜料、调色盘(盒)、水彩画笔、毛笔、吸管等水彩画的作画工具
(教师)课件、资料等
【教学过程】
1.出示课件,引出课题。
(1)出示课件,让学生观察水彩游戏画与平时的画有什么不同,并给这些画取名字。
(2)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并板书:《水彩游戏》。
2.观察范画,学习技法。
(1)出示课件,让学生思考这些画的表现方法,并请学生来说说。
(2)教师归纳:染、吹、淌、滴。
(3)教师举一个以春天为主题的例子进行示范。
3.学习创作,提供主题。
(1)提出创作要求:尝试染、吹、淌、滴等多种形式的水彩玩法,并对效果进行联想、添画,创作出一幅有主题的作品(主题自定),并为自己的画取个名字。
(2)提出创作建议:构思新颖、独特,有创意;用多种方法尝试水彩的不同效果,水彩玩法尽量多样化、与众不同,呈现出自己的特色,表达出自己的心情、情感;突出主题。
(3)播放音乐,学生创作,教师巡视指导(着重于水彩技法、情感刻画等方面的指导)。
4.提出建议,作品讲评。
(1)提出评价建议:是否表达了自己的情感;是否选择了合适的色彩;是否自如地运用了水彩游戏的各种玩法;是否创造性地刻画了主题等。
(2)将具有代表性的学生作品进行展示,师生共同评价。
5.本课总结,课外延伸。
(1)教师总结本课内容,解决学生疑问。
(2)课后要求学生动手尝试其他玩法,和家人一起创作(还可以用作品布置装饰自己的房间)。
3、缤纷花布
【教学目标】
1.认识点、线、面等美术元素,知道它们不同的组合形式和作用。
2.通过对花布的观察和欣赏,能运用点、线、面进行巧妙组合,大胆地运用蜡笔(或油画棒)水彩画等形式涂色,能设计出色彩鲜艳、图案精美的花布。
3.通过对点、线、面的综合感知、设计、制作,加强学生的创新意识、设计意识,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课前准备】
(学生)课前观察、了解、欣赏花布,准备铅画纸、蜡笔(或油画棒)、水彩颜料等
(教师)各种各样的花布、课件等 【教学过程】
1.欣赏花布。
播放课件:图案精美、色彩各异的花布及用花布制作的艺术品。提问:结合实际,谈谈花布的用处;说说自己喜欢的花布。
2.揭示课题。
揭题:《缤纷花布》。
3.知识传授。
(1)传授点、线、面的知识:点具有的形象和大小都是相对的,如:小花点、方点、圆点、三角点以及不规则的点等;线有长短、宽窄、粗细、曲直、动感、力感、空间感等变化,线具有多种表现功能;面也有长度、宽度、位置、形状、面积、方向等变化,面可由点排列而成或由线排列或封闭而成。
(2)传授不规则的散点式组织法和倾斜式组织法等。
(3)运用点、线、面纸片拼贴各种形状的花布。
4.学生创作。
(1)主题:选一个自己喜欢的单位纹样(如植物、动物、几何图形等)。
(2)注意:教师鼓励学生可以大胆地展开想象,画出心中新颖美观的花布;提倡随意性,但是得注意空间疏密匀称,线条要流畅,点面要有变化;用蜡笔(或油画棒)描绘出图案,再用水彩涂底色,并做到色彩之间的对比和统一。
(3)学生作业,教师指导(结合上面的拼贴游戏作指导)。
5.课外拓展。
(1)根据教师传授的方法为自己或父母设计一块新颖、色彩鲜艳的花布(课后也可用印模制花布)。
(2)试着用自己设计的花布装饰房间或做其他用途。
4、美丽的盘子
【教学目标】
1.欣赏各种盘子,认识盘子的特点和种类,了解有关盘子的历史。
2.通过对不同盘面的花纹、图案进行设计,并运用添画或拼贴等技法,培养学生大胆设计、动手制作的能力。
3.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及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硬纸板、彩纸、剪刀、胶水、水彩笔等
(教师)盘子(实物)、范作等
【教学过程】
1.揭示课题。
(1)欣赏盘子作品,谈谈感想。
(2)出示课题:《美丽的盘子》。
2.欣赏范画。
(1)欣赏书本作品及教师范画,说说喜欢哪个盘子及原因。
(2)结合课本讨论:盘面的画与一般的画有什么不同?(让学生知道作品中圆盘子的图形一般由中心花纹和花边组成连续和重复图案。这是花边构成的重要方法之一。)引导学生观察、研究教材中的范作,学习用添画或拼贴的方法装饰盘子。
(3)指导学生选一个单独纹样去制作盘子的花边部分。
3.制作盘子。
(1)在卡纸上画圆,然后剪出来,贴在硬纸板上,自制盘面(有现成的纸盘子可以带来)。
(2)构思出一组美丽的装饰图案。
(3)在彩纸上剪出图案拼贴,有的可以直接把装饰图案画上去。
(4)学生动手创作,教师及时指点和表扬。
4.讲解作业。
(1)师生一起交流作品,交流制作体会。
(2)回家后尝试用不同的材料制作盘子。
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卡纸、剪刀、彩泥或黏土等
(教师)纸盘子、范作等
【教学过程】
1.复习旧知。
讲述上节课创作的问题与优势。
2.启迪思路。
(1)谈话引出用彩泥拼贴的方法装饰盘子,展示教师范作。
(2)学生描述出自己心中盘子的装饰图案。
3.动手创作。
(1)指导学生粘贴盘子:先设计装饰图案(可在纸上设计,从不同的花样中挑选最美的图案);用浮雕、圆雕等方法去粘贴;边粘贴、边观察、边修正,直到满意为止。
(2)指导学生互评作品,互动解决问题。
4.编讲故事。
发挥想象力,为自己的作品编一个故事,回家可以讲给父母听,让父母共同分享创作的乐趣。
5.课外拓展。
(1)将自己制作的美丽的盘子用来布置教室,美化环境。
(2)制作可以实用的盘子。
5、粘贴小动物
【教学目标】
1.认识泥塑的一般特点和小动物的不同种类。
2.掌握彩泥或黏土粘贴的一般操作方法,能用彩泥或黏土粘贴出有趣、可爱的小动物形象,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培养学生对泥塑的兴趣,从小树立爱护小动物、与动物和睦相处的意识。
【课前准备】
(学生)观察自己喜欢的小动物,准备彩泥(或黏土)、底板(纸板或木板)等工具材料
(教师)小动物图片、课件、小动物范作等 【教学过程】
1.播放课件。
出示各种动物的图片,供学生欣赏。认识动物名称,熟悉外形特征。
2.知识竞赛。
分组进行知识讲座的比赛,说说动物的知识和小动物的故事(注意小动物的生活习性及外形特征等)等,学生评分,教师总评(提示学生注意:可以用树枝、牙签等进行创作、添加、刻画等,同时告诉学生泥塑的不同形式,可以制作平面的,也可以制作立体的,还可以挖空,本课以平面为主,最后对学生进行卫生习惯、创新意识及与动物和睦相处等方面的思想教育)。
3.欣赏动物。
(1)教师带几只小动物供学生观察,学生观察后说说特征。
(2)教师出示各种范作(有浮雕、圆雕、透雕等作品,以浮雕为主),学生欣赏。
(3)引导学生欣赏课本中的彩泥小动物。
4.方法传授。
讲授操作方法,观察动物的形态特征,注意它的头、眼、嘴、耳、身体、尾巴等特征(形状、色彩、结构等)。
(1)先搓泥条,围出动物的基本外形,再粘贴动物器官和花纹(粘贴时注意色彩搭配)。
(2)用浮雕的方法。先压泥片,再用小刀或另外的制作工具刻出动物外形,然后逐一去粘贴动物的细部。
(3)播放动物各种动态的课件,使学生更直观地感受,要注意小动物的动态处理:如跑、跳、游等。另外,还可以进行大胆想象,粘贴出形态奇怪、色彩鲜艳的小动物,也可为我们的小动物们创造一个漂亮的乐园,在乐园里“种”上花草树木,这样会使整个造型更丰富多彩。
(4)教师边示范边解说,同时强调还可以用圆雕和透雕的形式进行制作。
5.作业指导。
(1)学生创作时,教师及时巡视指导。
(2)学生展示作品。
(3)师生互评,为自己的小动物编小故事或诗歌等。
6.课外拓展。
为自己喜爱的小动物做一系列美术作品。
6、船儿出航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船的知识,知道船的基本结构和用途。
2.能用蜡笔(或油画棒)、水彩画等形式创作出富有特色的航行中的船,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表现力和想象力。
3.使学生从小热爱航海事业,培养不怕困难的精神。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收集有关船的资料(船的特点、用途、航行时的表现、遇到风或暗礁时的应对措施和船的历史等),分组进行准备
(教师)船的有关资料、模型和范画等
【教学过程】
1.认识航船。
(1)讲述自己收集到的有关船的资料(船的分类、各自用途及特点)。思考:船行驶时是什么样子的?
(2)教师小结,并揭示课题:《船儿出航》。
2.欣赏作品。
(1)出示作品,提问:它的外形有什么特点?它在航行时有什么特点?它最吸引人的是什么?
(2)教师小结:强调航行时船的特点。
3.学生创作。
(1)主题:我心中的船。
(2)学生讲述自己的创作思路(建议:运用不同技法或不同材料进行创作)。
(3)学生构思创作,教师指导。
4.作业讲评。
(1)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同学互评。
(2)学生进一步修改自己的作品。
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纸、胶水、剪刀等手工制作材料工具
(教师)各种船的模型、脸盆或其他盛水的工具等
【教学过程】
1.欣赏模型。
(1)出示各种船的模型,提问:你最喜欢哪种船?为什么?
(2)演示出航情景:将模型船放入水中,学生观察并说出船的航行特点。
(3)模拟触礁情景,学生提出触礁时的保护措施。
2.学生创作。
(1)学生分小组合作创作,运用折纸、剪纸等形式,制作一艘美观而有创意的船。
(2)分组指导。
3.评价作业。
(1)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采用自评和他评相结合的形式。
(2)提供评价建议:外形是否美观、是否富有艺术感、材料是否环保、功能是否齐全、是否具有独特的创意。
4.共同实验。
(1)在准备好的脸盆或其他大的盛水工具中使自己的船航行起来。
(2)研究航行中发现的问题,合作解决。
7、“蘑菇”家园
【教学目标】
1.观察蘑菇的生长特点,了解蘑菇的有关知识。
2.能运用绘画或泥塑的形式设计“蘑菇”家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
3.通过“蘑菇”家园的设计,表达对自己家园的热爱。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事先了解有关蘑菇的知识(如蘑菇的种类、生长环境、特点、形状、色彩、用途等),准备美术课常规的作画工具等
(教师)课件、录像、范作等
【教学过程】
1.交流特点。
(1)播放录像:蘑菇的生长过程。思考:蘑菇是怎么长大的?
(2)学生结合平时的观察,分组交流课外了解到的蘑菇知识(如说说蘑菇的造型特点、写蘑菇的观察日记、讲述有关蘑菇的故事等)。教师小结。
2.作品分析。
(1)播放课件:蘑菇作品。提问:看了这些作品,你有什么感受?
(2)提供欣赏意见:画面整体的处理,蘑菇的造型、色彩特点,作者的情感。
(3)学生当小老师上台尝试分析作品。
(4)教师小结。
3.学生创作。
(1)提供创作主题:美丽的“蘑菇”家园。
(2)提出创作建议:用绘画的方法进行创作,可以联想、想象、夸张,融入自己爱家园的情感。
(3)学生创作,同桌互相帮助,指出存在的问题。
(4)作业讲评:教师评、学生自评、互评相结合。
4.回家作业。
(1)回家进一步修改自己的作品。
(2)准备下节课的纸塑工具。
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橡皮泥、小装饰物等
(教师)“蘑菇”家园模型图、课件、范作等
【教学过程】
1.分析问题。
(1)师生共同分析上节课存在的问题。
(2)明确本节课任务:用泥塑的方法创作“蘑菇”家园。
2.欣赏范作。
(1)欣赏“蘑菇”家园模型,提问:这座“蘑菇”家园你喜欢吗?你觉得哪一部分最漂亮?有什么地方存在不足,需要修改?
(2)教师小结(强调创作时的注意点)。
(3)学生分组讨论自己的创作目标。
3.学生创作。
(1)学生创作“蘑菇”家园(可以个人创作,也可以找自己的好朋友合作)。
(2)教师巡回指导,多帮助有困难的同学。
4.讲评作业。
(1)学生在自己的座位上展示作品,小组自由交流。
(2)教师评价小结。
(3)学生进一步修改自己的作品。
(4)同桌或小组合作,介绍自己的家园或表演有关的小节目。
5.课外拓展。
课外进一步探索蘑菇的特点,发现新的秘密。
8、各种各样的树
【教学目标】
1.了解树的结构、外形和种类等知识。
2.运用绘画、拼贴的形式来表现所观察到的树的特点,并进行添加、想象的训练。
3.培养热爱树木,保护大自然的情感。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观察不同的树的特点,准备常规的作画工具
(教师)课件、范画等
【教学过程】
1.交流认识。
(1)师生交流有关树的知识(如树的结构、外形、种类、色彩等)。
(2)播放课件:大森林。提问:课件中的哪些树是你认识的或喜欢的?请为大家介绍一下。
(3)课件展示树的结构图(抢答激趣)。
2.树的变化。
(1)播放课件:不同季节中的同一组树。要求学生谈谈对作品的感受。
(2)教师和学生共同小结。
3.欣赏范作。
(1)播放课件:画家眼中的树。思考:这幅画哪里画得最好?
(2)教师小结:强调画面中艺术家的情感处理和树的精神品质。
4.学生创作。
(1)创造主题:各种各样的树。可以画一棵树或一组树在不同季节下的变化,也可以画树的生长过程,还可以画各种各样的树。
(2)学生说说创作思路。
(3)教师提供创作意见:注意树的形状、特点、色彩、肌理,可以结合速写等形式,加入自己的想象也行。
(4)学生创作,教师指导。
5.作业讲评。
(1)师生互评作业(从树的特点、形状、色彩、肌理、构图和情感的表达等方面来讲)。
(2)课外调查树的作用。
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各种颜色的布和纸、剪刀等工具
(教师)课件等
【教学过程】
1.学生交流。
(1)播放课件:树的作用。思考:树有哪些作用?
(2)学生交流,代表汇报,教师小结。
2.保护树。
(1)播放课件:人类对树木的保护。提问:你还知道人类为了保护树木采取了哪些措施?
(2)教师小结:强调要保护树,学习树的精神。
3.学生创作。
(1)提供创作主题:保护树木,保护我们的家园。
(2)提出创作建议:可以运用拼贴的方法,可以全体制作,可以手工与绘画结合(小组合作和个体创作结合也可以)。
(3)学生创作,讲评作业。
4.课外拓展。
(1)课外收集有关树的诗歌、散文、故事等。
(2)说说我们要如何保护树。
(3)在教室里布置绿色家园,宣传有关保护树的知识。
9、卡通宝宝
【教学目标】
1.认识卡通的类型和特点。
2.学习用水彩笔等作画工具制作卡通形象,运用夸张、变形的手段,把自己喜爱的物品设计成鲜明的卡通形象。
3.培养学生对卡通的热爱,为创作富有特色的中国卡通形象而努力。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收集有关卡通的资料(卡通的历史、类型、中外一些有名的卡通形象及有趣的卡通故事)等
(教师)卡通图片、范作等
【教学过程】
1.学生回忆。
(1)说说自己最喜欢的动画片及最喜欢的动画人物的特点。提问:你为什么喜欢这个动画人物?
(2)老师小结,揭示课题:《卡通宝宝》。
2.学生创作。
(1)出示卡通范画、图片和小物品。提问:你觉得这些卡通宝宝怎么样?你准备怎么表现自己的卡通宝宝?
(2)教师小结,讲述卡通宝宝的特点,强调头画大,身子画小,宝宝的形象会显得更可爱。
(3)提供步骤:准备一张纸,在纸上添加眼、嘴、手脚等,四肢和身子作适当的夸张处理。
(4)建议:设计卡通宝宝时,可以适当夸张,使宝宝更可爱;一个宝宝形象可以有多种变化;可以在创作后讲一个卡通故事。
(5)学生创作,教师巡视指导。
3.作业讲评。
(1)学生上台介绍自己的卡通宝宝(名字、形状、色彩等)。
(2)学生之间互相帮助并提出修改意见。
(3)教师建议:从不同角度设计卡通宝宝的不同变化,要求形象生动,富有情趣。
4.课外拓展。
(1)收集有关卡通资料等。
(2)课外给自己的卡通形象编个连环故事。
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纸、水彩笔等
(教师)范作等
【教学过程】
1.交流。
(1)学生分组派代表讲述收集的不同的卡通资料和自己编的连环故事(三至四组,时间是每组两分钟左右)。
(2)师生共同评价,教师小结。
2.创作。
(1)讨论:小组成员互相商量,对本组画的卡通形象的形状、色彩、动态等方面及故事情节进行商讨,形成一致意见。
(2)尝试创作单个形象,教师提出指导性建议。
(3)分组创作连环卡通故事,教师有重点地进行指导。
3.表演。
(1)创作故事并上台表演故事:一人旁白,其他人分角色表演(配上声音、动作)。
(2)讲评故事:以学生自评为主,教师评为辅。
4.讲评。
师生互评,派两名代表上台作重点发言,教师小结。
5.拓展。
(1)把平时听到的有趣的故事,以卡通画的形式画下来。
(2)师生合作一本班内卡通作品集,并在班上传阅。
10、信封纸偶
【教学目标】
1.了解信封纸偶的不同形式,体会其艺术魅力。
2.学习运用不同手法制作有趣的纸偶,并在制作中培养学生的创作、表演和设计能力。
3.在做做、玩玩中培养学生制作纸偶的兴趣,同时使学生养成变废为宝的良好习惯。
【课前准备】
(学生)废旧信封、各种纸张(或布)、胶水(或两面胶)等
(教师)信封纸偶数个、课件等 【教学过程】
1.欣赏纸偶。
(1)教师出示信封纸偶数个。提问:你最喜欢哪个?为什么?
(2)猜一猜这些纸偶是怎么做成的。
(3)教师小结,揭示课题:《信封纸偶》。
(4)思考:各种形状的信封适合做怎样的纸偶?
2.设计制作。
(1)播放课件:雄狮纸偶。提问:你能说说信封纸偶的制作过程吗?
(2)教师总结:先完成纸偶的头部,再把信封口朝下,接着,把头部和信封连接起来,最后完善纸偶,进行细节处理。
3.学生创作。
(1)提出创作建议:制作一个或一组纸偶,巧妙地利用各种材料(布料、纸张、毛线、橡皮泥等)进行创作。
(2)学生创作,教师指导。
(3)师生互评。
4.表演活动。
(1)分组合作,为所做的信封纸偶创作一个小故事。
(2)小组上台配音表演纸偶故事。
11、“东南西北”
【教学目标】
1.认识纸材可以折成不同造型。
2.能独立折出一个完整的“东西南北”,利用画、剪、贴等各种方法制作出与众不同的美丽的立体造型的“东西南北”。
3.培养学生的立体造型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课前准备】
(学生)彩纸、水彩笔、剪刀、胶水等
(教师)课件及示范作品等 【教学过程】
1.作品欣赏。
(1)教师出示“东西南北”的范作供学生欣赏。
(2)提问:其中的制作方法怎样?
(3)揭题并板书:《“东西南北”》。
(4)部分学生玩“东西南北”,其余学生欣赏。
2.讲授新课。
(1)介绍我国折纸的悠久历史。
(2)讲述“东西南北”的生动性和艺术魅力。
(3)播放“东西南北”的制作过程,教师示范,学生欣赏,注意第四步的折法(主要步骤有:一是将正方形的纸沿斜角对折两次后打开;二是分别将四角往内向中心的交叉点折;三是将纸翻过来,再将四角往内折一次;四是再将纸翻过来,把四角拉开;五是插入手指,“东西南北”就会动了;六是发挥想象,用添画或拼贴的方法做成头像)。
(4)想象、添画或拼贴:让学生用添画或拼贴的方法制作一个生动有趣的小动物头像或其他形象来装饰,并交代要求形象生动、巧妙、富有情趣,并注意卫生、安全。
(5)播放音乐,学生创作,教师巡视指导。
3.作业讲评。
(1)评价学生的创作作品。
(2)个别玩、同学互玩。
(3)有条件的班级可以拿用“东西南北”制作的纸偶表演纸偶剧。
4.课外拓展。
(1)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开展其他折纸活动。
(2)学生回家后和父母一起玩。
12、纸拎袋
【教学目标】
1.学习纸拎袋的制作方法,能制作出一个实用新颖的纸拎袋。
2.通过纸拎袋的设计、制作和装饰美化,培养学生的设计意识和动手能力。
3.使学生更加热爱生活,关心生活,学会用自己的巧手美化生活。【课前准备】
(学生)旧挂历纸(或旧画报纸)、剪刀、胶水、绘画常规用具、粗毛线(或绳子)
(教师)教学课件、旧挂历纸、剪刀、胶水、范作(包括礼品、鞋服的拎袋)等
【教学过程】
1.组织教学,谈话导入。
(1)检查学具,调查:你们的美术学习用品是用什么东西装来的?
(2)出示拎袋范作,教师从袋子里拿出剪刀、胶水、绘画用具等物品,展示袋子:“漂亮吗?”“这是老师自己做的。想知道是用什么材料、怎么做的吗?”
(3)揭题。
2.引导欣赏,分析讨论。
(1)你见过哪些形状的纸拎袋?它们有什么用途?
(2)出示课件:作品欣赏(服装、酒、保健品等纸拎袋)。结合书本的作品和教师提供的作品,让学生欣赏,说说最喜欢的袋子。
(3)分析纸拎袋的特点及基本形的制作方法。
3.选材识图,激发创意。
(1)自主探究:你认为制作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2)小组讨论,交流表达。
(3)你认为纸拎袋的外形可以有哪些变化?怎样变?袋子里面如何设计与制作?(如各种几何形、仿生设计的水果形、卡通形象形等)
(4)怎样装饰?用什么材料?除了这些方法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5)拎带的制作:①确定形式;②选料、制作绳子;③对称式打孔或取点;④串、粘带子(注意带子的牢固度,可在内侧绑一根小棒)。
4.独立制作,装饰美化。
(1)提出作业要求:用不同的纸制作一只漂亮的小拎袋,并选择合适的方法美化。
(2)尽量做到与众不同,并使设计的纸拎袋实用、新颖。
(3)学生创作,教师巡视指导。
5.展示作业,学习评价。
(1)小组内展示作业,互评作业。
(2)选出典型作业,全班评,教师小结。
6.整理打扫,保存作业。
(1)保存学生作业,整理打扫。
(2)布置下节课的学具准备。
(3)在拎袋内放一些小礼物或花草作为礼品赠送给好朋友。
13、热带鱼乐园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热带鱼的知识,认识热带鱼的特点。
2.运用夸张等手法表现自己心中美丽的热带鱼。
3.培养学生喜爱热带鱼,热爱海洋的情感。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水彩笔、蜡笔等常规作画工具
(教师)录像、范画等
【教学过程】
1.播放录像。
(1)播放录像《海底总动员》。提问:热带鱼有什么特点?
(2)播放课件:热带鱼与普通鱼。想一想:它们有什么区别?
(3)师生共同小结热带鱼的特点。
2.欣赏范画。
(1)播放课件:热带鱼的作品。提示:热带鱼整体造型独特,线条流畅,身体表面图案自然和谐,色彩鲜明。
(2)教师小结并指出作画要点。
3.学生创作。
(1)提供创作主题:美丽的热带鱼。
(2)提出创作建议:创作一条或几条热带鱼,可以适当地夸张、想象。
(3)学生尝试创作,教师巡回指导。
(4)评价作业,并进行热爱海洋的教育。
4.课外拓展。
(1)收集有关热带鱼的分类、特点和生活习性等资料。
(2)准备好下节课的拼贴材料。
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有关拼贴的材料(布料、纸张、蜡笔、水彩笔等)
(教师)范作等
【教学过程】
1.拼贴作品。
(1)学生分两人一组拼贴一幅热带鱼作品。
(2)创作建议:可以适当添画;可以夸张、变形与想象;可以创作故事作连环拼贴等。
(3)学生创作,教师指导,并指出注意点。
2.互相交流。
(1)学生交流介绍自己的热带鱼乐园。
(2)学生互评,教师小结。
3.装扮教室。
全班同学一起装扮一个热带鱼乐园的教室。
4.课外探索。
对热带鱼感兴趣的学生可以进一步探索热带鱼和海洋的秘密。
14、神气的大公鸡
【教学目标】
1.能抓住鸡的神态,画出一只神气的大公鸡。
2.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物体的习惯和分析物体特征的能力。
3.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美术的自信心,养成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课前准备】
(学生)绘画的常规用具、有关鸡的图片、玩具
(教师)课件、范作及绘画工具 【教学过程】
1.猜谜揭题。
(1)听听(鸡叫的)声音,猜猜是什么动物。请两名学生上台在黑板上画出它们的形象。
(2)揭题:《神气的大公鸡》。
2.欣赏提问。
(1)出示课件,欣赏、评述各种公鸡的图片。
(2)提问:从外形上看公鸡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3.小组分类研究。
(1)每组自主选择鸡的一部分,研究鸡神气在哪里(但每个部分至少有一个组研究)。
(2)提示:头——顶上有锯齿状的大红肉冠,眼睛圆圆的,嘴又尖又利,嘴下有肉髯,特别威武。颈——长又圆,长满了美丽的羽毛。身子——胖又肥,背上有短短的翅翼,满身披着美丽的羽毛。尾巴——特别美丽,尾巴上的羽毛特别长,颜色丰富多彩。脚——金黄的色彩,粗短有力,脚上生爪。
(3)每组选代表交流,组员补充。
4.听听图画里的声音。
(1)首先让学生观看徐悲鸿的《风雨鸡鸣》和陈大羽的《雄鸡图》,提问:“这两幅画中有什么景物?”“它们会发出什么声音?”“谁能模仿这种声音?”
(2)请学生表演。
(3)老师讲述两位画家画公鸡的历史背景及画面表达的意境。
5.欣赏比较。
欣赏课件中古今中外艺术品中的公鸡形象,并同真实的公鸡进行比较,体会艺术品之美。
6.学生创作,教师巡视指导,进行作业赏评。
7.课后研究、拓展。
收集鸡的有关素材,如鸡——吉——吉祥,属十二生肖之一。
15、剪拉花
【教学目标】
1.学习拉花的制作方法,体验纸材的特性并能够剪制一种以上的拉花。
2.通过欣赏和实践活动,能用制作的拉花、彩练设计出多种用途并进行环境美化。
3.通过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联想、自主学习、与他人友好合作的能力。【课前准备】
(学生)剪刀、胶水及各色彩纸
(教师)若干种拉花范作、剪刀、胶水、订书机、一根橡皮筋及各色彩纸等 【教学过程】
1.演示学具,引发探究。
出示一根橡皮筋和一张纸。拉一拉橡皮筋。
(1)提问:请同学们想一想,怎样用剪的方法使一张纸变得可以像橡皮筋一样能伸缩呢?
(2)学生自主研究,寻找方法,得出结果,交流演示。
2.揭示课题,欣赏范作。
(1)板书课题:《剪拉花》。
(2)欣赏书本上或教师的范作。
(3)分组讨论后,指导学生说说拉花的用途。
3.选材取料,学剪拉花。
(1)裁纸,叠纸。
①提问:怎样才能把纸做成拉花?学生通过思考,了解制作拉花首先要把纸裁开。
②提问:用什么方法把纸裁开?裁成什么样的形状?叠成几叠?怎么折?
③小组讨论,确定合适的方法。(教师要强调使用一些工具的注意事项,指出用不同方法构思拉花)。
④动手操作:先画样稿,再剪制。
(2)连纸的方法。
①讨论:使用什么工具、采用什么方法把纸连起来?
②学生讨论交流。
③尝试练习:把纸条连成环,比一比哪组的方法多。
④小结:说说连接的方法以及使用到的工具。
⑤师生共同讨论后小结。
4.观察拉花,启发想象。
(1)欣赏拉花的形状,说说与其相似的物品。
(2)欣赏范作,提问:利用拉花做成了鱼的哪一部分?还能用拉花表现别的东西吗?你有与书中不同的表现手法吗?
5.集体创作,美化教室。
(1)提出作业主题:把所有的拉花和彩练连起来,装饰和美化教室。
(2)提出创作建议:用恰当的方法和纸材来表现拉花,注意连接要牢固。
6.师生评价,反思体会。
(1)分组展示表演,共享成功的乐趣。
(2)小组评、集体评和教师评相结合。
7.课后延伸,拓展探究。
继续探究裁纸、连纸的方法,从而了解更多的制作拉花的方法,并用拉花制作各种装饰物。
16、彩旗飘飘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习形的变化。
2.能用绘画或者剪贴的形式制作一面小彩旗,并能用制作的彩旗美化环境。
3.在了解彩旗作用的同时,引导学生提高对形的联想能力和基本的设计制作能力。【课前准备】
(学生)剪刀、胶水、旧画报纸、旧挂历纸(或各色彩纸)、常规画具
(教师)彩旗的范作、剪刀、胶水、彩纸等 【教学过程】
1.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教师谈话:每天早晨,我们都要举行升旗仪式,谁能到黑板上画一画我们的国旗?
(2)学生演示,师生一起修改。
(3)说说升旗时候的心情、感受。
(4)说说在生活中、电视电影里、画报图书资料上见到过的古今中外的各式各样的彩旗。
2.观察比较,欣赏评述。
(1)结合书本的作品和教师提供的作品,欣赏这些彩旗,并说说这些彩旗的类别及用途。
(2)分组讨论后,指导学生总结彩旗的特点(一般由旗面、旗穗、旗套等部分组成)。
3.学习方法,思考用途。
(1)提问:你想做一面怎样的彩旗?为什么?
(2)思考:怎样表现?还有其他的方法吗?(可以分组讨论制作方法、使用的材料。)
(3)师生共同讨论后小结:关键是旗面形状的变化和图案的设计。
4.学生创作,教师指导。
(1)选择材料和表现形式(注意图案的设计要联系用途)。
(2)小组以集体合作的方式创作一组或一面彩旗。提示:一组彩旗可以是一个活动主题的内容,如202_北京奥运会、国际服装节等;一面彩旗指可以四人创作一面旗帜,如小队旗、小组旗、童话王国旗等,旗帜可稍大些。
5.作品展示,师生互评。
(1)把旗子悬挂起来,自己介绍。
(2)小组评、集体评和教师评相结合。
6.保存作品,整理清扫。
(1)保存好学生的作品。
(2)整理剪下的小纸片和自己的学习用品。
7.提供主题,拓展思路。
用其他材料做小彩旗,用做好的彩旗美化环境。
17、面具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面具的文化,感受多种不同风格面具的艺术特色,参与美术优秀文化的传承和交流。
2.学习用纸质材料设计制作表现特点突出的面具,进一步提高创造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3.体验设计制作纸面具的乐趣,在做做、玩玩中提高对美术学习的兴趣,拓展美术视野。【课前准备】
(学生)剪刀、双面胶(或胶水)、各种彩纸、松紧带等
(教师)收集的面具实物、自制的面具范作、剪刀、彩色纸、双面胶(或胶水)等 【教学过程】
1.表演导入。
(1)请学生戴着教师用多种材料制作的面具进入教室。
(2)提问:他们头上戴着的叫什么?你们也想制作一个面具表演吗?出示课题:《面具》。
2.赏析探究。
(1)展示课前收集的面具实物,请学生观察分析面具的造型有什么特点,用了哪些材料。
(2)小组内欣赏教科书中的面具作品,讨论:在这些面具中,你最喜欢哪一个?为什么?
3.示范指导。
(1)学习教科书中的面具制作步骤图。
(2)教师示范并指导面具眼睛的定位和佩戴方法。
4.设计制作。
(1)作业要求:两人合作做一个有趣的纸面具。
(2)学生设计制作,教师巡回辅导。
5.展示交流。
(1)鼓励学生大胆介绍自己的作品。
(2)引导学生评价同学的作品。
6.游戏体验。
学生戴着自己做的面具和同伴玩一玩,体验玩面具的乐趣。
18、画画亲近的人
【教学目标】
1.初步进行人物的绘画练习。
2.能用绘画的形式表现人物的特征和表情,提高观察生活的能力。
3.通过欣赏和表现最亲近的人,增进对最亲近的人的感情,从中认识艺术作品所表达的主题思想。【课前准备】
(学生)最亲近的人的照片、常规画具等
(教师)课件、人物作品、常规画具等 【教学过程】
1.谈话导入,帮助回忆。
提问:你最喜欢、最亲近的人是谁?他(她)长什么样?喜欢做什么事?
2.引导欣赏,观察评述。
(1)出示课件:作品欣赏《父亲》。结合书本的作品和教师提供的作品,让学生欣赏。
提问:画面表现的是谁?画中的人在干什么?你从哪里看出来它表现了亲密无间的关系?《悄悄话》中的小女孩在讲什么呢?
(2)让几名学生说说欣赏感受,教师小结。
(3)欣赏课本中小朋友的画,说说最喜欢哪一幅及原因。
(4)提问:你能用别的方式表达你对亲近的人的思念或爱吗?(如:唱歌,跳舞等。)
让学生通过欣赏,认识艺术作品表达的主题思想,学习观察艺术作品的造型、色彩、表现方法,表达自己的感受,结合作品展开联想,发表对作品的看法。引导学生要珍惜这份爱,同样用真心去回报他们、对待他们。
3.捕捉特征,激发创意。
(1)明确学习内容:用绘画的形式表现最亲近的人。
(2)传授方法。
①观察和回忆亲近的人的形象特征。每个人都有各自的特征,主要表现为脸形、发式、五官和服饰等。每个人性格不同,他们在外貌上给人的感觉也不一样,如憨厚、精明、温和、严厉等。
②启发造型。从脸形开始,再到发型,根据五官在脸上的位置逐一表现。
③思考如何从动作和表情上表现出亲近的感觉。
(3)引导学生尝试色彩也能表达人物的情感。
(4)要求学生把自己画进去。思考:自己在画中干什么?安排在什么位置?
要鼓励学生自己创造视觉符号表现,教师不要示范五官的具体画法。
4.选择形式,表现“亲人”。
(1)学生用线描或色彩的形式表现想要表现的人(可以参考带来的照片)。
(2)提问:怎样表现你对自己最亲近的人的关心呢?
(3)学生创作,教师巡视指导。
5.展示作品,学习评价。
(1)小组内展示作业,说说你表现的是谁,你是如何喜欢他(她)的。
(2)选出典型作业,全班评,教师小结。
评价建议:作品是否表现了自己的感受;作品是否有爱心,是否与众不同;线条、色彩的表现是否统一等。
6.提供课题,研究拓展。
(1)把画好的画送给最亲近的人,请他们收藏并评价。
(2)做一件小礼物,写上一句“知心话”,送给最亲近的人。
(3)回家画画另几个同样亲近的人,告诉他们:“我爱你。”
19、夏日
【教学目标】
1.初步进行人物的绘画练习。
2.能用绘画的形式表现人物的特征和表情,提高观察生活的能力。
3.通过欣赏和表现最亲近的人,增进对最亲近的人的感情,从中认识艺术作品所表达的主题思想。【课前准备】
(学生)最亲近的人的照片、常规画具等
(教师)课件、人物作品、常规画具等 【教学过程】
1.谈话导入,帮助回忆。
提问:你最喜欢、最亲近的人是谁?他(她)长什么样?喜欢做什么事?
2.引导欣赏,观察评述。
(1)出示课件:作品欣赏《父亲》。结合书本的作品和教师提供的作品,让学生欣赏。
提问:画面表现的是谁?画中的人在干什么?你从哪里看出来它表现了亲密无间的关系?《悄悄话》中的小女孩在讲什么呢?
(2)让几名学生说说欣赏感受,教师小结。
(3)欣赏课本中小朋友的画,说说最喜欢哪一幅及原因。
(4)提问:你能用别的方式表达你对亲近的人的思念或爱吗?(如:唱歌,跳舞等。)
让学生通过欣赏,认识艺术作品表达的主题思想,学习观察艺术作品的造型、色彩、表现方法,表达自己的感受,结合作品展开联想,发表对作品的看法。引导学生要珍惜这份爱,同样用真心去回报他们、对待他们。
3.捕捉特征,激发创意。
(1)明确学习内容:用绘画的形式表现最亲近的人。
(2)传授方法。
①观察和回忆亲近的人的形象特征。每个人都有各自的特征,主要表现为脸形、发式、五官和服饰等。每个人性格不同,他们在外貌上给人的感觉也不一样,如憨厚、精明、温和、严厉等。
②启发造型。从脸形开始,再到发型,根据五官在脸上的位置逐一表现。
③思考如何从动作和表情上表现出亲近的感觉。
(3)引导学生尝试色彩也能表达人物的情感。
(4)要求学生把自己画进去。思考:自己在画中干什么?安排在什么位置?
要鼓励学生自己创造视觉符号表现,教师不要示范五官的具体画法。
4.选择形式,表现“亲人”。
(1)学生用线描或色彩的形式表现想要表现的人(可以参考带来的照片)。
(2)提问:怎样表现你对自己最亲近的人的关心呢?
(3)学生创作,教师巡视指导。
5.展示作品,学习评价。
(1)小组内展示作业,说说你表现的是谁,你是如何喜欢他(她)的。
(2)选出典型作业,全班评,教师小结。
评价建议:作品是否表现了自己的感受;作品是否有爱心,是否与众不同;线条、色彩的表现是否统一等。
6.提供课题,研究拓展。
(1)把画好的画送给最亲近的人,请他们收藏并评价。
(2)做一件小礼物,写上一句“知心话”,送给最亲近的人。
(3)回家画画另几个同样亲近的人,告诉他们:“我爱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