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5号文库
《学校无分数教育三部曲》读书笔记(合集5篇)
编辑:雾花翩跹 识别码:24-847048 15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12-25 01:16:50 来源:网络

第一篇:《学校无分数教育三部曲》读书笔记

《学校无分数三部曲》读书笔记

在老师的推荐下,我开始阅读这“教师必读”的三本书,使我收益匪浅,原来教育可以是这样子的,我上了那么多年的学,老师们对我的教育和这本书里描述的教育是截然不同的,在大学里收到的师范生的教育远不及我几天来通过看书得到的,后悔大学没有阅读到这么好的书,感谢老师向我们推荐那么好的书。

一、孩子们,你们好

1、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作者首先提出了自己与学生的关系,不是居高临下、不是军官与士兵,反而是“儿童是我的老师”,老师能向学生学习什么呢?是说教育者要保持谦卑之心吗?相信后面我会找到答案。作者开篇就开始描述儿童,语言鲜活富有生命,让读者从字里行间感受到生命的美好,感受到儿童的纯真善良,感受到孩子们快乐的童年,唤起了我的童年里最美好的记忆,让人不得不爱要到学校里上学的孩子们!

作者的箴言:“想要了解儿童心里的秘密,想要揭示教育的技巧和教育科学的秘密,先要把每一个儿童人做事自己的老师和教育者。”

孩子们字学校里最大的特点就是“叽叽喳喳”不听,一般的老师都会很讨厌孩子的这种喧闹声,尤其是在中国,老师会大声制止儿童的喧闹。而作者却说这是“未来生活的交响乐”,儿童不是在喧嚷,这是儿童锁特有的喊叫声。儿童的喧嚷是欢乐和愉快。

“谁爱儿童的叽叽喳喳声,谁就愿意从事教育工作,而谁爱儿童的叽叽喳喳声已经爱得入迷,谁就能获得职业的幸福。

还没有开学,老师就已经开始了解学生了,把学生档案里的照片一张张摆在课桌上,看着照片上孩子们的笑容,想象着孩子们欢快的笑声。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他们的故事也是各种各样的,孩子们的每一个身体特征,在他那里都是可爱的、美丽的。还没有见到学生,他就已经沉浸在了和学生们在一起的快乐日子。

开学一周前,老师给每位孩子都寄去了祝贺信,祝贺他们上学了,老师亲自给学生寄信,学生怎么会不开心不激动呢?他们一定对这位老师充满好奇,对对学校生活充满向往。家长们也会对老师形成这样的印象:他的老师是一个万事皆知的、慈祥和蔼的、富有同情心的、热爱儿童的人。但是在某些家庭里,父母和大人们会使儿童对教师形成另一种印象,那就是谁不听话,谁就要受到处罚,这样的老师形象就是一个老巫婆。为什么有些家长宁要这些魔鬼充当自己再教育中的同盟者,却不要和蔼可亲的人?为什么他们会觉得用吓唬儿童的方法很省事?这是因为年轻的爸爸妈妈不懂得初步的教育知识。

在大学里,学生们学习各种各样的科学知识,可是却忽视了教育的科学知识,大学生们已经潜在的爸爸妈妈了,这就造成大学生们毕业后有了孩子不懂得教育的问题。现在很多大学生在心理上自己都还是孩子,却有了自己的孩子,不懂得教育自己的孩子,一般都是靠家里的父母带,而老人一般都是比较溺爱孩子,这对孩子的教育是很不利的。我觉得在大学开设教育科学知识的课是很有必要的。

作者详细描写了上课的全过程,我看到,即使是很简单的认识生字、词语、句子的课,这位老师都能把课讲得妙趣横生,每位学生都在争先恐后的回答老师的问题,每位学生都对老师讲得内容充满热情、每位学生都在聚精会神的“挑老师的毛病”。老师和学生平等的对话,化身为孩子们的一员,一块体验学习中的快乐。

“只有把自己当做儿童,才能帮助儿童成为成人;只有把儿童的生活看做是自己童年的重现,才能使自己日益完善起来;最后,应当全心全意地关怀儿童的生活,才能使自己成为一个人道的教师。”

在电视剧《虎妈猫爸》里,孩子的妈妈们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培养他们学这学那,学钢琴考级,学奥数„„怕他们输在起跑线上,这种做法是很不可取的,这样过早的教授他们高难度的东西,不是在培养,是在扼杀他们的兴趣。对于儿童来说,家长赋予他们的不是爱,是负担。

阿莫纳什维利老师在教数学的时候,并不是上来就教孩子们从1数到100,“对于儿童来说,简单的加减法是很容易理解的,但这不是数学的本质所在。”老师走向黑板,拉开了黑板上的帷幕,在黑板上用彩色粉笔写着牛顿公式、导数函数公式,画着带有函数图像的笛卡尔坐标系,告诉学生:“这才是真正的数学,关于数的相关和空间形式的科学。”学生不禁赞叹说:多美啊!让学生们发现数学之美,因其学生的兴趣,学生都想知道这是个什么东西,老师说:“我来教给你们准备去学会这些公式的练习,你们乐意吗?”“乐意!”学生们兴致勃勃的等着老师接下来的内容。

2、关于家长会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两个教育者——学校和家庭,不仅要一致行动,要向儿童提出同样的要求,而且要志同道合,抱着一致的信念,始终从同样的原则出发,无论在教育的目的上、过程上,还是手段上,都不要发生分歧”。由此看来,孩子的成长需要学校和家庭的共同努力。家长们以后无论多忙,也要抽时间关心孩子的学习,应该把培养孩子当成自己最大的事业。

学校与家庭是两个影响孩子健康成长及发展十分重要的动力系统,缺一不可。常听到有家长这样说:“老师你对我的孩子严格一点好了,你讲的话他都很听的,我们家长的话,他根本听不进去。”“老师,我们相信你。孩子有错,你尽管打骂,我们绝对不告你的。”“我把孩子完全交给你了,你就负全权责任吧。”家长说这样的话,是很不负责任的,他把所有教育孩子的责任都推给了学校,说孩子不听自己的话,这是因为他们的教育方法不当,他们不多加思考,就果断放弃了自己作为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应该承担的至关重要的责任,还有辅助学校老师的教学。

下面是摘抄阿莫纳什维利老师在开家长会的时候讲的部分内容: “人道主义教育的意义在于:使儿童自觉自愿地、乐意的接受我们以他们的全面发展为宗旨的教育意图使他们成为我们在对他们实行教育中的同盟者和战友;帮助他们养成对知识的酷爱和对独立的学习——认识活动的迷恋。

很多非常精细的的压服和强制手段可以使教育者摆脱种种难以处理的教育问题,但是这种教育的气氛无助于儿童全面和充分的显示自己的才能,无助于形成他们的完全的合乎要求的个性。

在我们面前有两条路可走,一条是迫使、强制儿童服从自己的教育的意志,另一条路是指引他们走上自我教育和自我教养的道路。

尊敬的家长们,我呼吁你们走第二条路!

为了使我们在教育儿童方面的努力不致相互抵消,我决定向你们提出一些建议,并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成为我们共同遵循的原则。

不要把我的建议看作是相近无疑的教育法典。我希望,你们自己的经验,我与你们齐心合作的经验,将会使这些建议的内容更加充实。”

阿莫老师还让家长参与学校的建设,真正让人感觉到,学校不是老师的学校,是孩子、家长、老师共同的教育基地、美好乐园。

当学生的情况不适于现在的教学方法时,老师应该改造教学,而不是斥责学生不符合自己的教育方法。当发现学生不听自己的课感到乏味时,那是老师讲得课的内容让学生提不起兴趣,是自己的问题,不应该一味的怪学生。阿莫老师发现在他上课时孩子们感到了乏味,他决定把课时缩短一些,从而让孩子们更好的集中注意力。

3、关于教学方式

阿莫纳什维利老师在集中孩子注意力方面拥有自己独特的一套方法。比如,课堂上做有关学习内容的游戏、唱歌,这样孩子们课中既得到了休息,又能更精神的进行下一步的学习;在课间和他们一起游戏、聊天,不但拉近了师生心与心的距离,增进了师生情感,还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因为学生喜欢你,才会喜欢你教的课。

在教学时,有时故意“出错”,让学生纠正、辩论,直到证明了他们有理的时候为止,不仅引起学生学习的愿望,“错误”还激发了学生的思维活动。学生获得了成功的喜悦,增强了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学生在课堂上爱不假思索的大声说答案,怎样培养学生的思考习惯?书中谈到的教会学生思考地方法很可行。比如,让学生数出一幅图中不同图形的个数,学生会数出出现不同的结果,并争论着,“4个!”“5个!”“4个!”“5个!”作者并不介意这种喊叫,而是装着反复检查自己的答案,并低声建议学生再检查一遍自己的答案,学生便会模仿着老师去数。这样就教给了学生思考检查的方法。他把教方法渗透在每一个细小的环节中,并演示给学生看,在行动上引导学生思考,并不是仅仅告诉学生要检查。他还适时的表扬学生,“你们看,他在用手指着认真检查呢!”学生就会学着去检查。长期坚持下来,学生就会养成思考问题的习惯,这就是无痕的教育。

4、尊重每一位孩子

孩子们愿意相信阿莫老师,不仅是因为他为孩子们着想,更重要的是他尊重每一位孩子的心灵。当学生过生日时,他会用各种方法为学生过一个难忘而特殊的生日,当学生为作业中的红线批改,而感到伤心,自责时,他会及时改进,当学生出现纠纷时,他会因势利导,当学生顽皮时,他不去压制,而是引导„„如此多的教育细节,都让我们感受到他对学生的爱,对教育的热情与执着。

阿莫纳什维利老师让他所教的孩子们愿意信任教师、愿意跟随教师的脚步,并在这一过程中感受着学习给自己带来的快乐。这一切皆缘于阿莫纳什维利作为一名教师,作为一名教育者心中的“爱”和“理解”。儿童不同于成人的个性、情感、需求特点,要求教师要进行教育活动就必须先去理解儿童,学会如何与孩子沟通。孩子的行为背后,总有他认定的想法,请试着了解他,不要急于批判他。蹲下身来站在孩子的立场去看、去想,您才能了解孩子眼中的世界。我们接纳的是孩子的感受,不是孩子的行为,但是当孩子的感受被接纳了的时候,他自已就会调整自已行为中的不当之处,改正自已的错误!以耐心的态度,关注的神情,积极倾听,让孩子有完整表达的机会,并同时给予温馨的回应。教师也只有站在儿童的立场上,在洞察了儿童的内心,理解了儿童的行为举止的基础上,才能取得儿童的信任,才能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从而使儿童自愿地接受教育,快乐地学习。

阿莫纳什维利老师班里的孩子是开心的、幸福的、健康的,因为他们有甜蜜的入学、快乐的阅读、迷人的习作课和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他们有一位充满了教学机智和智慧的老师,他以对教育无私的爱、智慧的爱、生趣盎然又充满原则的爱,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教育的奇迹;阿莫纳什维利用他的言行,对“我们应当怎样做教师”这个教育世界的核心问题作出了最真切、最完美的回答;他以他无与伦比的教学方法,使孩子们从心里真正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对学校有一种由衷的向往,对老师有一种特殊的爱。他们在自由的校园里,在欢乐的课堂里,享受着计算,享受着阅读,享受着学习,享受着友谊,享受着童年!

二、孩子们你们生活的怎么样

1、应该为学生创造丰富多彩的校内外生活,促进他们的个性发展 “我们无论有多少借口来证明我们的禁令有道理,实际上始终还在于我们无暇去照管他们。我们也有自己的操心事和娱乐,并且,从自己的操心事和娱乐的立场去看孩子们的事,我们往往觉得那全是蠢事,是无聊的玩乐。如果他们学习音乐、读书、画画、安安静静地互相讲故事,那就是另一回事,理所当然的被允许!不言而喻,这是因为在这时我们可以放心的去探亲访友、寻欢作乐,或与邻居下下象棋,或去观看禁止16岁以下的少年儿童观看的影片。难道不就是这样吗?

但是,大人们,其后果会是怎样的呢?我要坦率的告诉你们:凡此种种,实际上我们是在靠牺牲儿童的利益,即用延缓他们的发展,使他们的实际生活贫乏化的办法,来赢得满足自己的(说不定,也许是利己主义的)需要的时间。”

中国的父母往往都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培养孩子这培养孩子那,孩子的假期都被“奉献”给了各种辅导班,留给他们自己的时间是少之又少。有些家长可能会说:“我是在培养他们学习之外的兴趣啊,教育上不是总说全面发展的吗。”培养兴趣是对的,但是不是这种培养法,孩子们不是机器,不是给他们下达了命令,他们就应该执行的,把各种兴趣班一股脑的塞给他们,就有了自己推卸责任的借口,这些都是不负责任的家长!

教育不应该有强迫性,如果在孩子们还不了解一个东西就强加给他们,并因此剥夺了孩子做他们自己喜欢的事,孩子会失去他们快乐的童年,不仅不喜欢上兴趣班,还会对兴趣本身产生反感。所以,我觉得还是多留时间给孩子自己的小世界。另外,对于孩子来说,玩与学习都共同重要。

陈鹤琴先生指出:“玩”对孩子有四点好处:(1)可以发展儿童的想象力。(2)可以丰富儿童的科学知识。(3)可以增加儿童的兴趣。

(4)可以(与其他小朋友一起玩的时候)培养儿童做人的高尚品质,什么合作、诚实、勇敢等品质,也可以在“玩”中学到的。

孩子为什么不愿学习,事实是想“玩”,“学”过于枯燥,“玩”才是孩子真正想做的事。我们应该认识到,玩对孩子来说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是生活中密不可分的一部分。如果我们正确把握了“学”与“玩”的关系,巧妙的把“学”与“玩”结合起来,我们的教育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要教会学生学习,更重要的还要激起他们的求知欲、持久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热爱学习,对学习抱积极主动的态度;

如果能让孩子在学习中发现学习的乐趣,让他们体验到学习知识的快乐,那他们的学习就会变得和玩一样的轻松自在。

3、不歧视“差生”,不遗弃“差生”,要给予他们更多的爱和关怀,唤起他们的自.尊心、自信心,帮助他们克服缺点,弥补缺陷;

关于分数。阿莫纳什维利认为,分数不是激励学生努力学习的手段,主要是教师权力的体现。因此他主张取消分数,创立一种新的教学体系,“在这种教学体系中,分数强制手段将逐步地被排除出去,学生对知识日益增长的、真实的渴望将成为学习的动力”。这种想法很好,如果让孩子真的为分数而学习,让分数成为学生的命根,那的确很怕。但是如果老师和家长能指导孩子真确看待分数的,分数还是有它的积极性。比如:分析分数低的原因,是因为粗心还是因为有知识漏洞,从而去完善自己。

苏霍姆林斯基曾把分数称作“偶像”,在教师、学生和家长竞相追求分数的情况下,也成了这一“偶像的奴隶”:老师为了提高孩子的分数,利用所有的时间,为他们辅导;学生为了提高分数,整天埋头苦学,失去了快乐的童年;家长为了提高分数,东奔西走,为孩子报了一个又一个辅导班„„然而,这样的做法,只会让孩子越来越讨厌学习,离我们也越来越远。

他们会得不到老师的关爱,得不到同学的帮助,得不到家长的夸赞,甚至轻易被人断言他们不可救药。阿莫纳什维利在书中提到:“如果一个儿童学习有困难,而我们确实想帮助他,那么,最主要的事——我们应该从何入手,为了追求分数,没有人再去关注孩子的内心世界,也没有人去关注孩子快不快乐,尤其是差生。在我们眼中,学习差即为差生,品德差即为差生,差生得不什么是我们应该始终不渝地信守的原则——这就是使他能感到,他像其他儿童一样,也是又才能的,他也有自己的特殊的‘天赋’”。我们应该看到差生眼中闪动着的渴求上进的光芒,看到他们身上我们以前未曾发现的优点,他们将来也可能成为优秀的人。我们应该让他们也感受到阳光雨露,就如同一棵小树,不管今天多么弯曲,数年之后,也可能成为栋梁之材。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从我手里经过的学生成千上万,奇怪的是,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并不是那些无可挑剔的模范生,而是别具特点、与众不同的孩子。”教育的这种反差告诉我们,对后进生这样一个“与众不同”的特殊群体,教育者必须正确认识他们,将浓浓的师爱洒向他们,让这些迟开的“花朵”沐浴阳光雨露,健康成长。

一位班主任发给家长的一则短信:

“无论成绩好坏,请想想:每个孩子都是种子,只不过每个人的花期不同。有的花,一开始就灿烂绽放;有的花,需要漫长的等待。不要看着别人怒放了,自己的那棵还没有动静就着急,相信是花都有自己的花期,细心地呵护自己的花慢慢的看着长大,陪着他沐浴阳光风雨,这何尝不是一种幸福。相信孩子,静等花开。也许你的种子永远不会开花,因为他是一棵参天大树。”

在阿莫纳什维利看来,钟并不是用来测定时间的,钟是用来测定学习生活本身的充实度。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会时常有这样的体验,快乐的有时候时间一眨眼就从我们身边溜走了,而不开心的时间简直度日如年。如同课的每一分钟是否获得了生活的意义。如果一个教师在上课时经常发现他的学生在不停地看表,教师不该也没有理由怒气冲冲地大声训斥学生,而是该反省自己的课是不是廖无味趣,该怎样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所以,教师该做的不是没收学生的手表,这种做法无异于掩耳盗铃、自欺欺人,正相反,教师应该修炼自己的教学水平和人格魅力,这样才能让大钟见证了师生共同沉浸在智慧生活中的每一分每一秒,大家都忘了有这个大钟的存在。学生偶尔焦急地瞟一眼大钟,是担心它是不是快结束了,他们因不得不下课而感到惋惜。这样的课堂,会让课上的每一分钟都溢满求知的芬芳。就好像教师和学生在和时间一起奔跑,共同成长。

钟不能测定空虚的生活,这好比天秤不能称出空洞无物一样。钟只能测定真正的生活,在生活中,智慧、创造、互爱越多,生活的内容就愈发丰富多彩,课的每一分钟也就获得了生活的意义。

阿莫老师在他的实验班里挂了一个大大的钟,增强学生的时间观念。经常提醒学生,我们的这节课还有几分钟了?把一件看起来很平常的事情搞得特别神圣、庄严。让学生时时刻刻感到学习是神圣的事情。让学生学会衡量自己的工作、生活的速度。而教师,就在这样的时刻里给他们上课,教师要把课上得有鼓舞力,引人入胜,充溢着关怀,慈祥和科学,以便使课上的每一分钟都能促进学生的成长。每一个学生都在抓紧自己的时间,想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更多的学习任务。

4、在教育儿童的时候应该带有道德的教化

阿莫老师书中讲到:“人们运用自己的知识无不带有一定的道德倾向性,如果一个人没有利用知识去为人们除恶务善的个人激情,没有与他人分享知识成果的愿望,不去帮助处于困境中的人们,他干嘛需要知识呢?”我十分同意这个观点,也认为老师们应该在教授文化知识的同时,多强调一些道德上的东西,比如儿童之间相处时最基本的“团结友爱”:同桌回答不出老师的提问,给一个善意的提示;有同学请教问题时,大方地分享自己的答题技巧;同学在被老师批评作业错误率高时,不仅不嘲笑,还能主动帮助解答疑难等等。

5、教师要善于理解儿童,细心周到地关怀儿童的心灵

假期学生们积极踊跃的给老师写信,教师也给每个孩子写了回信。教师在回信中注重让孩子们感觉到孩子们的来信让老师快乐,其实,真正的结果也是如此。“只有当你意识到自己使别人得到了快乐的时候,你才能体验到真正的为人之乐”。师生的书信往来使双方都体验到了快乐。同时也加强了双方的沟通,为老师提供了宝贵的教育素材。文中的一段话很好的说明了师生信件沟通的作用。“你们的信对我有什么意义呢?对比,你们压根不会去想——它的意义是很大的!首先,你们的每一封信,虽然只有短短的五、六行字,但都使我说不出的高兴;在信中你们说出了对自己的老师的肺腑之言。其次,现在我更好的了解了你们每一个人的情况:谁喜欢什么,谁有怎样的生活经验,谁擅长什么。你们马上会明白,这对我是非常有用的。你们给我寄来的每一封信,实际上是在帮助我教育你们。我给你们的回信使得我们的教育过程、我们的交往成为连续不断的。要知道,我的回信使你们得到了与我交往的快乐,激起了你们尽快回到学校里来的急不可待的愿望。”

学生们陆续回到学校,每个孩子都争先恐后的和老师交流自己的假期生活。教师所做的是认真倾听。只倾听的这份耐性就是我学习的最大榜样。这个过程让我看到了学生对老师的信任,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平等关系,老师对学生情感的投入,学生渴望得到老师认可的思想。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知识的传授重于与学生思想的交流,对学生的积极性评价自己都觉得有些吝啬,不是不想去做,只是觉得自己对于学生的情感投入不需要用过多的语言来表达。事实和众多的事例证明,这种做法是错误的。缺少心与心的沟通教育的效果只能起到事倍功半的作用。有些心思细腻的学生会感受到教师的关怀、教师的爱,但大部分学生更喜欢听到教师语言上的鼓励与肯定。

6、培养孩子们对阅读的兴趣

书籍能扩大孩子的想象力和视野,对于他们的成长极为重要。“人不再阅读之日,就是他的思维停止之时。”这是伟大的法国思想家狄德罗几百年前说的一句话。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授予小说家麦家“全民阅读形象大使”的称号,他介绍了自己走上夏佐这条道路的经历,是因为一本书——《林海雪原》对他的影响,他介绍说他很喜欢博尔赫斯的一首诗,大意是“我一直在猜想天堂的模样,我想那大概是图书馆的样子”。

他12岁的时候,刚刚小学毕业。春节时,父亲带他去给给他父亲看病的阿牛拜年,在他们家的柴火堆里无意间发现一本书,后面的十几页没了,但是封面还在,这本书叫《林海雪原》。书是阿牛从街上捡来的,不是用来读而是用来引火的。大人们在客房聊天,他就在灶房里看书看得入迷了,连吃饭的时候都在看。阿牛对他说:“书送给你了,你赶紧吃饭,书你拿回家去看。”

这是他的第一本课外书,正是因为这本书和他的不期而遇,让他和文学结下了终生的缘分。麦家说:“不停地读,总会遇到那本可称作‘亲人’的书。

《爱心与教育》里的李镇西老师,也是在课余时间经常给孩子们诵读《红岩》等对孩字成长非常有益的读物。

除了老师,家长更应该多和孩子一块阅读,这比干巴巴的像孩子说大道理的教育效果好很多倍。

三、孩子们,祝你们一路平安!

1、教师应有的眼光

在这本书中,给我印象很深刻的是作者为他们班选择少先队辅导员阿米兰的事。在教师中间,一些教师认为阿米兰聪明能干,是个博学多识的学生,他是学生中的非正式领袖。而在另一些教师眼里,他是种种无秩序的祸根——他不听话,妨碍上课,在班上带头造反。他还曾经打手打过一个十年级的学生,而且拒不回答为什么要挑起这次打架事件。但在作者的眼中,这恰恰是正直善良的表现事实上,阿米兰后来当辅导员的出色表现证明作者独具慧眼。这位不安于现状、大胆勇敢的和全面发展的、不形式主义地开展工作的阿米兰辅导员,很快就获得了同学们的热爱和尊敬。作者常常教育他的学生:应该自己去战胜丑恶行为,勇于挺身而出,使干恶事的人受到应有的惩罚,而不应该对此视而不见,更不应该带着惊慌失措的神色和叫喊声万分恐惧地逃离现场。他鼓励他的学生见义勇为,教会他们善于联合起来反对粗暴行为和不公正,就连他班里个子最矮小的,看上去瘦弱无力列里也敢于表现出正气凛然的情景。

一般的老师总是善于发现学生的缺点,而阿莫老师恰恰相反,在他那里,没有坏学生,没有差学生,只有充满各种闪光点的学生,学生的每个行为都是出自他的纯真的一面,即使方式不当,我们也应该给予肯定。

2、如何看待学生的成就

“学生们在继续前进,而教师却依然留在学校里。也许有人会觉得,教师已经落在自己的学生的后面了„„ 每教新一代的学生,教师都要把自己的双肩当做起飞场填塞在自己学生的脚底下,为的是送他们展翅高飞,还要把自己的全部精神和心血分献给每一个学生。”

既然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那么你就要耐得住寂寞,守得住自己的情操。说实在的,教师工作的待遇在社会上是处于中下层的,但是当你立志做一名教师后,那就不要去眼红那些金领、白领的待遇了,也不要为了提高所谓的生活水平,去收家长的红包,而玷污了自己的人格。或许你的学生会超越你,但是作为老师的你,只会感到欣慰,而不是所谓的嫉妒与不爽。你工作的重心就是为这个社会的繁荣而培养人才,所以如果有一天,在街上遇到自己功成名就的学生,请不要因自己的职业而感到羞愧。

3、如何成为一个好的老师呢?

“为了成为一个教育的行家,我们需要什么呢?毫无疑问,需要丰富的知识,但光有知识是不够的,还必须要有善良的心灵、富有同情心的心肠、对儿童的爱和不可遏制地把自己的生命献给他们的愿望。”

作为一个教师,我觉得最重要的就是一定要去爱学生,以慈母般的心去呵护他们。为什么幼师虐童案会频频出现呢?我觉得是因为老师心中没有对孩子们的爱,他们已经对自己的工作感到麻木无聊,觉得小孩子简直就是太烦了,从自己内心深处就厌恶孩子。我承认幼儿园老师是很累的,可能在一天到晚与孩子相处的过程中,孩子们的调皮、恶作剧让老师的火气一下子就上来了,于是体罚、打骂孩子的不良甚至违反职业操守的行为就出现了。孩子是需要被爱着、被呵护着的,既让选择了这个职业,那么为什么就不能耐下心来好好与孩子相处呢?搞不好你还会被孩子们的善良、童真、质朴所感动呢!

“我的时间被挤得满满的:学习同事们的经验,阅读书籍,进行实验、观察和总结!即使通过这样的努力,也许我仍然攀登不了教育技巧的高峰,但哪怕我能向着他移近一步,我的学生和我必将从中获得益处。”

社会在不断发展,老师也要一直学习,不能满足于现在的知识,只有与时俱进,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才能更好的培养学生。或许有的人会说:“再怎么努力,也不过就是一个老师而已。”但是我们要有追求,要不断的获得更多的教育技巧。这不仅是为了你个人的成功,还是为了你的学生能更好地获得知识。

总结

读了《学校无分数教育三部曲》,我感受颇多:教育者的快乐、教育者的责任、教育者的不易。教育是一门很深的学问,首先我需要多读书,丰富自己关于教育理念的知识,然后需要在实际工作中多积累经验,并虚心向其他老师求教。

要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首先要有一个爱学生的心,这不是装出来的,是要发自内心的,这样才能长久;除了爱心还要有一颗童心,这样才能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与学生成为好朋友。然后就是要尊重每一位学生,不以分数衡量学生。老师在教学上还要注意运用恰当的方法,站在学生的认知角度衡量学生的理解力,用恰当的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教育学生的时候注重能力的培养和德育的教化,这些都是蕴含在知识的传授中的,而不能把知识的传授当成唯一的教学目的。教育的目的是把儿童教育成人,一个真正的人,不是父母的期望。老师还要不断的学习,不学习的人是无法在社会上生存的。

第二篇:无分数教育三部曲学习心得

无分数教育学习心得

王欢欢

怎样做是一名好教师?怎样做是好的教育?从我成为一名老师时,我就思考着,实践着,让自己成为好教师,让自己的教育是好的教育,学生在我的教育下成人成才。因此,在我的教育教学中努力将应试教育变为素质教育,不过,一直进行着分数教育。可是,这个学期我看到了一本书,提倡的是无分数教育。“孩子们在学校里无分数教育行吗?”带着对这个问题的疑惑,我拜读了阿莫纳什维利的“学校无分数教育三部曲”——《孩子们,你们好!》。

《孩子们,你们好!》这本书,作者以教师口吻,用艺术的手法,生动、形象、具体的描绘了他和他的学生在小学一年里的教学和教育活动的全过程。“一个个令人感动的画面”,“一句句令人启迪的话语”让我受益匪浅。

阿莫纳什维利让他所教的孩子们愿意信任教师、愿意跟随教师的脚步,并在这一过程中感受着学习给自己带来的快乐。这一切皆缘于阿莫纳什维利作为一名教师,作为一名教育者心中的“爱”和“理解”。在这本书中,他教给了我“教师对学生的爱究竟该如何体现”——“要全心全意地爱儿童。为了这样地爱儿童,就需要向儿童学习应该如何表示这样的爱。”教师应该把每一个学日、每一堂课都看作是献给儿童的礼物。教师与儿童的每一次交往应该使双方感到喜悦和快乐。” 儿童不同于成人的个性、情感、需求特点要求教师要进行教育活动就必须先去理解儿童。教师也只有站在儿童的立场上,在洞察了儿童的内心,理解了儿童的行为举止的基础上,才能取得儿童的信任,才能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从而使儿童自愿地接受教育,快乐地学习。教师要学会爱,爱在细节,因为教育就是一堆细节。比如,对待生活在当今社会环境的学生,教师缺少的不是强力和果断,缺少的是教养和耐心,需要的是更多的等待和细心。“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尤其对所谓的学习、心理有“障碍”的学生,要学会做“寒里”和“雪中”去“送炭”的人,更要成为学生在困难或痛苦中及时送去精神安慰的人。

相比于品质,学问不是最重要的。我们“应该极力注意,决不可把读书当作他的一种任务,也不可使他把读书看成一种工作。”一旦读书成为儿童的负担,他就会立刻讨厌它,哪怕他们以前本来很喜欢读书。应该把学习看做是一种游戏、消遣,把它当作一件做了别些事情以后的奖励。在语文学习上,我们应该反对机械学习,反对靠文法学习语文,应主张重视儿童的兴趣,“因为儿童兴致好的时候,学习效率要好两三倍”,对儿童充满求知欲望的好奇心给予鼓励。每个人的心理都与他的面孔一样,各有一些特色,能使他与别人区别开来。两个儿童很少能用完全相同的方法去教导的。对儿童的教育要根据儿童的不同特点进行,和我们的祖师爷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是一致的。

同时要多给孩子机会,相信他有足够的能力来发展自我,在不同的年龄阶段给予不同的责任,并依孩子的性格提供不同的机会,让他从中领悟、学习,进而培养思考力及决策力,慢慢的孩子便能自己做主了。

《孩子们,你们好!》的教育思想主流——“无分数教育”是进步的,是值得今天的我们继续学习的。前程漫漫,教师要成为一名真正的审视者、反思者、继承者,为自己的生命奠基,为学生的生命奠基。

第三篇:学校无分数教育三部曲

学校无分数教育三部曲

(五)学校无分数教育三部曲《孩子们,你们好》

(一)学校无分数教育三部曲《孩子们,你们好》

(二)学校无分数教育三部曲《孩子们,你们好》

(三)学校无分数教育三部曲《孩子们,你们好》

(四)使教育的秒时裂变 最初,我的同事们对15分钟的微型课持怀疑态度。“喂,您的课怎么样啦?”他们常常寻根究底地问我,期待着我有朝一日会垂头丧气地对他们说: “唉,正如您所预料的,毫无结果……我失败了!但是,他们没有等到这一天,就已表示愿意来听我的“微型课”了。是的,他们对这种生动活泼的、紧凑的、充满着激情和紧张的思维活动的微型课喜欢起来了。在这种课上,孩子们不感到疲乏,不感到枯燥无味,不感到单调。每天的作息时间表大致是这样的: 1.格鲁吉亚语微型课。5分钟课内休息:我建议孩子们在音乐伴奏下跳舞。数学微型课。全校课间休息(10分钟)2.俄语微型课。5分钟课内休息:我建议孩子们在音乐伴奏下听俄罗 斯民间故事。数学微型课。全校课间大休息(30分钟):我带领孩子们在户外散 步。3.俄语微型课。5分钟课内休息:我建议孩子们把头伏在课桌上,闭上 眼睛,回忆点什么好的、善的和快乐的事情。格鲁吉亚语微型课。全校课间休息间0分钟人 4.图画课(图画课、音乐和唱歌课、劳动课、体育课每节 都是全课——每节35分钟)。不言而喻,这样的作息时间表给我增添了麻烦。我必须更深入地探究课的结构。我必须使这900个秒原子裂变,以便产生有价值的教育反应,释放出能量,并把这能量输送给儿童,使他们感受到: 生活的幸福,认识的幸福,交际的幸福,成长的幸福。儿童不能期待着幸福降临。他们是一些没有耐心的人。他们想在今天,在现在就得到幸福,想在今天,在现在就应该是幸福的人。如果在与我的交往的每一秒钟里,不能使他们得到快乐和幸福,不能使他们成为快乐和幸福的人——当然也是有智慧的和有经验的人,我还能算什么教师? 为了使我的“零年级学生”——全体无一例外地都能得到快乐和幸福,我必须一连几小时研究每一堂课、每一次课间休息的乐章。我珍惜每一个教育的秒钟。在上课前,当我急着赶去给孩子们上课时,但愿谁也别来耽误我!在上课的时候,除非拉起了紧急警报,但愿谁也别来敲门!当我应该与孩子们在一起的时候和他们需要我的时候,但愿谁也别来使我们分离!问题全然不在于微型课!而在于,应该懂得每一个教育秒钟的价值。正是微型课帮助我更深入地懂得了这一点。我怎能带着吞没这些秒钟的沉重的“话袋”去给孩子们上课呢?什么是“话袋”?它是这样的: “请大家都听着,今天我要给你们讲……专心地听着……习题是这样的。有一个女孩子,她在商店里买了3本练习本,都听懂了吗?3本练习本……每一本练习本,每一本练习本,值2戈比,值2戈比。大家算一算,女孩子买3本练习本共付出几个戈比……不要急着做,先想一想,好好地想一想。要我再念一遍题目吗?假设一本练习本,一本练习本,值2戈比,女孩子买3本练习本共付出几个戈比?……都明白了吗?别说出声来……大家都好好地想……别急着做!……” 孩子们已经不性急了。也许,从前他们曾经性急过,他们急不可待地要回答教师的问题,今天天气怎样,3本练习本值多少戈比。但是,现在这些快鹿已经像爬行的乌龟了。他们先得驱散那空话的迷雾。可是,教育的秒钟已飞逝而去了。这些秒钟是一去不复返的,因此也就永远不能使它们释放出教育的能量了。什么是课堂上的“话袋”呢? 这是教学和教育废话的形象说法,这是导致天生富有幻想的儿童的智慧和权利被“湮没”的教育智慧不足的表现。这是束缚儿童幻想的翅膀的新性的蛛网。这是扑灭认识的星星之火的灭火机,这是制止学习的快乐的连锁反应的止动器。“课上的时间不够……我来不

及教完!”有的教师往往这样说,却不去好好地想一想,在这一堂课上,他的“话袋”吞没了多少分钟时间!这就是我的微型课给我的启示。当然,微型课不仅仅有助于克服上述缺点。在9月的最初几天里,有一次我碰到了这样一件有趣的事。我们的格鲁吉亚语课正进行到了最后几分钟。这是那天的第三堂课。我们正在做分析单词的练习。我“丢”给孩子们语音,他们“抓住”语音。我突然发现,沃瓦闭着眼睛伏在课桌上,不在“抓”语音。“他睡着了!”塔姆里柯用手指指着沃瓦对我说。孩子们笑了起来。我向孩子们做了个不要喧嚷的手势,跪着脚走到沃瓦跟前:男孩子睡意正浓。就在不多几分钟前他还是生龙活虎的,他快乐地笑着。你可能是快乐得疲倦了,所以就有了睡意,睡着睡着,就睡熟了。我该怎么办?唤醒这个男孩子吗?告诉他,在课上是不能睡觉的吗? “孩子们!”我轻声地说,“要珍惜一个人的睡眠,因为在这个时候他正在积蓄力量!为了不惊醒沃瓦,我们说起话来要小声点!” 我开始压低了声音“丢”给他们语音。孩子们呢? 他们一下子都变了,变得对人非常体贴,非常温存起来了。在每一次回答后,他们都要转过头去看一眼沃瓦:是否把他吵醒了。在课间休息时间,他们都惦着脚走出教室,对任何大声地移动课桌和开始高声谈话的人都要投之以责备的眼光。有时,我看到孩子们已经疲倦了,有些孩子开始打呵欠。伸懒腰,这时我就建议他们把头舒舒服服地伏在课桌上,闭上眼睛,听我讲故事。我讲手指头那样小的男孩子的童话故事。这故事既滑稽可笑,又富有智慧。我微笑着轻轻地讲着故事,教室里寂静无声。我觉得,好像孩子们一面在打吨,一面在听取我的每一句话。我发现,在经过这样的5分钟休息以后,孩于们已经迅速地恢复了精力,于是我们又像原先那样快乐和兴致勃勃地继续上课了。这一试验告诉了我什么?也许,它告诉我,要使6岁儿童养成学校生活的习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他们的智力已有了吸取知识、概念的准备。但是,在坐着的状态下开展活动,他们的体力消耗得很快,必须采取必要的措施来恢复他们的体力。微型课、各种各样的课内休息和全校的课间休息,在我的实践中是作为防止儿童的疲劳的方法而利用的。我认为,不久我们将不需要微型课:在儿童们养成了学习活动的习惯,我也学会了珍惜课堂教学的时间以后,它们也将完成自己的使命。激起良心 在10分钟的全校课间休息的时间我总是忙个不停:我在教室里的黑板上写下一堂课的作业,或者与值日生一起把教材分发到每一张课桌上,或者“帮助”孩子们照料放在窗台上的鱼缸和盆花。但是我还有更重要的操心事,其内容是不能事先预料到的。我要操心的是:一下子就要充当孩子们的仲裁者,处理在他们之间产生的冲突,与他们交谈。总之,协调他们之间的关系。我感到,现在在走廊里发生了某种不顺遂的事:有人在哭泣。“去看一下,那儿发生了什么事!”我对站在我周围的孩子们说。一分钟后,在我的周围聚集了一大群孩子,他们争先恐后地给我解释: “埃拉和罗西柯……” “罗西柯和埃拉……” “她给了一个胸针……” “可她把苹果给吃掉了……” “她不肯交还胸针……” “罗西柯害怕妈妈……她可不知

道……” “本来就不该交换东西……” “埃拉没有苹果……” 原来,罗西柯有一个从家里带来的胸针,而埃拉有一个苹果。她们商定好互相交换这两样东西。埃拉把胸针别在衣服上,罗西柯拿了苹果。但是,当罗西柯把苹果吃掉以后,她发现,她什么也没有了——既没有了胸针,也没有了苹果。“把胸针还给我!”她对埃拉说。“我已给了你苹果!” “苹果我已经吃掉了,现在你得把胸针还给我!” “给我苹果——我就还给你胸针!” “我已经把苹果吃了……还我的胸针!” 两个女孩子互相抓住对方争执着。孩子们激烈地讨论着所发生的事情。众说纷纭。现在,我的裁决将是最终的裁决。怎么办?当然,应该归还胸针。也许,只需从埃拉手

里夺下胸针,在课后交给罗西柯的妈妈?不,我不能这样做…… 我挨着一张课桌坐下。孩子们安静了下来。罗西柯擦着眼泪,埃拉皱着眉头站着。我用双手掩住了自己的脸,开始以缓慢和平静的语调说: “你们瞧,假定我是埃拉。处在她的地位,我将怎么办?我将这样想:“我本来就不该用苹果去换胸针。如果把苹果与罗西柯分着吃就好了。但现在既然已经发生了这样的事,我不能把这个胸针占为己有,因为这个胸针是罗西柯的妈妈的我当然要把胸针还给罗西柯,并对她说,希望她把胸针交还给她妈妈,今后别再把这类东西带到学校里来……”现在你们瞧,假定我是罗西柯。当埃拉还给我妈妈的胸针时,我要对她说:“谢谢你,埃拉!真对不起你,发生了这样的事。我一定把胸针交还给我妈妈!……”我相信,埃拉和罗西柯都是很善良和谦恭的人,在我把捂着脸的手掌放下之前,他们就会这样做的,并且还会相视而笑……喂,怎么样,谁来把我的捂住脸的手掌掰开?……” 孩子们都赞成我的决定。他们劝说两个女孩子和解: “赶快……快……笑一笑……互相握握手……你要说请原谅……,我睁开眼睛,看到了孩子们像一束色彩鲜艳的花朵一样,个个都绽开着欢乐的笑脸围在我身边…… 我刚在黑板上写完了最后一道题目,就听到了走廊里轰隆地响了一下。又发生了什么事? “这是他……是他把窗台上的花盆给打破了!”有几个孩子喊着。“奥塔尔”慌失措地、面有愧色地站着,并为自己辩解说:“我不是故意的……他碰撞了我一下,我就碰到了花盆!“我根本没有碰撞过你!……你自己!……” 确实,在学校里经常有这样的事:有人打破了玻璃,有人撕坏了书,有人碰撞了某人。如果当时有二三个,甚至更多一些的孩子在一起,他们马上就会把过失归之于别人,并且还要证明自己是无辜的。我真诚地相信,在很多场合,孩子们确实不知道,谁是“肇事者”。只要不是自己——这就万事大吉了。我反对成人们通常的做法:声色俱厉地责问儿童,谁是肇事者,其后就偏听偏信,给犯有过失的儿童做道德说教,最后课以处罚。但是,如果被课以处罚的儿童是无辜的呢?在这种情况下,是否能从对“犯有过错”的儿童的道德说教,或课以的处罚中得到应有的效果呢?是否能促使他在今后不敢再犯过错呢? 如果这是肯定无疑的,我们就可以在教育学上找到防止一切儿童之间的争吵的法宝:对在将来可能会犯某种过错的儿童,都可以事先课以处罚,事先给予严厉的斥责,从而可以一劳永逸地杜绝一切争吵。怪罪一个并不认为自己有过错的儿童——这是一种教育的祸害。这并不能使他从未来的过错中解脱出来,反而会引起他对不信任他的大人和同学的敌意。因此,我认为,最好不去追究犯有过错的儿童,而是当着他的面,并在他的参加下恢复秩序,认清所发生的事情的性质,从中吸取教训。也许,有人会反对这样地处理问题。他们会说,不追究犯有过错的儿童,不课以处罚,我们无异就是在鼓励他在今后继续犯过错。恰恰相反,这将是激起儿童的良心,使他萌生对自己的一举一动的责任感的推动力。在斥责和处罚多的地方,未必能有真正的儿童集体可言。当然,我也并不认为,道德说教越少,纪律就越好;越是迅速地激起儿童的良心发现,也就越能迅速地树立起他们的责任感。但是,下述情况大多是可以预料到的:被吓怕了的孩子虽然举止彬彬有礼,但他们仍逃脱不了与一切欺侮他的同学的冲突;他们在相互关系上变得越来越冷酷无情;在他们中间较少表现出怜悯、关心和同情的感情。我说“较少”,指的是这样的一种教育环境,在这种教育环境里,起主导作用的是关心儿童个性的觉醒。引发他的自“我”意识,使他养成宽厚待人、善良和同情的感情,而不是强迫服从的压力。当然,个性不局限于这一些品质,个性还应该是意志坚强的,有坚定目的的,并具有动机的基础。我给自己选定了这一条教育的小道。由于我对这方面的问题尚未完全认识清

楚——因为这条小道还未被踩出——所以我得冒犯教育错误的风险。我最担心儿童的残忍。有时,他们互相之间是多么残酷无情!尤其令人感到残忍的是教师唆使儿童集体去反对某一个儿童。例如,某个男孩犯了什么过错——哪怕这是无意的,不是故意的(孩子们全不去追究其原因)——工作马虎的教师往往会对孩子们说:“你们看,他真使我们讨厌!你们说,对他的行为该怎么办?我们该怎样处罚他?” 我害怕听儿童们对一个犯有过错的孩子的评价。因为对他们来说,一个因不小心而往桌布上洒了一大摊墨渍的孩子的过错,怎么也要比一个故意往桌布上倒一小点墨渍的孩子的过错大。孩子们会说:他是个坏孩子,他很凶恶,不应该与他相好,甚至还会说,应该把他从学校里赶出去,等等。这就是一个工作马虎的教师所能做的,并且甚至还会给自己找到表白的理由:这就叫做通过集体的教育。但是,让我们分析一下吧:这是通过集体的教育,还是通过集体对儿童的凌辱? 不,不能这样做。最好的办法是,让学生感受到同学们对他的行为的无声谴责,帮助他意识到同学们对他所犯的过错的评价不是直接对着他的,使他自己为打碎了花盆,因他的原因而碰痛同学的脚而感到难受……我把这种教育的过程称做为通过集体的帮助培养个性。在我的班上还没有形成集体。这是一群今天第20次聚集在一起的儿童,孩子们还不能互相叫出所有人的名字,还没有来得及互相交上朋友,也尚未认清他们的共同目标。集体是在共同的和有目的的活动中孕育而成的。可是我们才刚刚开始致力于这种活动。在这样的情况下,使孩子们互相残酷无情地对立起来,就尤为可怕了。应该使他们在互怀好意的基础上联合起来,而粗暴和压制只能使他们互相分离…… 现在“奥塔尔”站在一个被打破了的花盆的面前,花盆里的泥土撒了满地,盆栽的仙人掌像一个伤员一样地躺在地板上。多么令人伤心的场面!只要我说一句带有责备意味的话,就足以使孩子们立即用恶言秽语去斥责自己的同学。只要我一露出讥讽的微笑,就足以使孩子们立即用嘲笑和挖苦把自己的同学羞辱得无地自容。但不能这样做。我已经有好几次使他们从我的默然的宽恕、关怀态度中得到了经验教训。在未来的几百次课间休息时间里,我也许还得许多次地处理类似的事情。我俯身看着地板上的仙人掌。“难道弄清这是谁干的就那么重要么?现在重要的是要抢救我们的仙人掌!” 孩子们把地板上的花盆碎片和泥土收拾干净。“请谁快把我们的小水桶拿来,我们可以暂时把仙人掌栽种在水桶里!明天再换一个瓦盆!” 我们把仙人掌栽种到了水桶里。“你们看,这个被折断的枝叶正在淌着液汁!……这白色带磁性的液体就是它的„血‟……” “我妈妈说,仙人掌是一种药用植物!”纳托对我们说。“它的被折断的枝叶不觉得痛吗?” 我说:“你们想想看,如果它会说话的话,它将说些什么?” “它会说:你们不可怜我吗?” “它会说:干吗把我从窗台上摔下来?要谨慎些!” “它还会生气地说:我再也不给你们治病了!” “不,它不会说这种话!它是善良的植物!” “它还会说:请你们明天带一个花盆来,把我栽种在花盆里!请你们好好地照料我,使我早日恢复健康!” “我带一个盛有泥土的花盆来!”“奥塔尔”说。“我也带一个来!” 这时,上课铃响了起来。地板已被收拾得干干净净。仙人掌栽在了水桶里。明天我们将把它移栽到新的花盆里——“奥塔尔”已经答应他要带一个盛有泥土的花盆来。现在该是进教室去的时候了。“男孩子们,别忘了,你们是男子汉!” 趁孩子们在进教室的时候,我默默地把下述一句话念了好多遍,以便把它记住,在课后写下来,因为这也将是我必须遵循的一条箴言: 对儿童的教育无所谓始,也无所谓终,教育的过程是没有间歇可言的。选自——学校无分数教育三部曲之一《孩子们,你们好》

第四篇:无分数教育读后感

无分数教育读后感

霍姆斯说过“一本书最好的并不是它包含的思想,而是它提出的思想正如音乐的美妙并不寄寓于它的音调,而在于我们心中的回响。”读书是一种幸福,是一种乐趣,是一种享受。他带给我们最大的喜悦莫过于来自于读书后心灵的成长。特别是读阿莫纳什维利的学校无分数教育三部曲:《孩子们,你们好!》《孩子们,你们生活的怎样?》《孩子们,祝你们一路平安!》,感觉如沐春风。许多平日里久久无以参透的教育教学问题,总是不经意间,沿着他的思想的辙痕找到了一种更为开阔的思路。被不断充实的内心,隐隐有了直面课堂的更大的勇气与信念。

在这三本书中,阿莫纳什维利生动形象地再现了他的一个实验班教学教育的全过程,作者以孩子们的身心发展规律特点为依据,分一年级、二三年级和四年级三个阶段完整地为我们呈现了师生之间亲密美好的小学生活,从迎接孩子们初次接触学校到彼此分离,作者倾注了无限的热情和创造,他不仅领悟到了一个又一个教育的真谛,而且收藏了人间丰富的情感,深刻地体现了教育家坚持学校里没有分数、科学精神与人文关怀相统一的教育理念。

这也使我想到了我在教学上的一段小插曲:前一段时间进入了乘法的学习,因为很多学生平时对于乘法口诀已经熟记在心,加上小组合作交流的能力初见成效,所以在教授5的乘法口诀时,对于一五得五、二五一十、三五十五的口诀我是引导的学生归纳总结出来的,对于四五二十、五五二十五的口诀就放手给了学生。在巡视过程中,发现很多学生不知道怎样计算,也没有按照老师的要求去落实各个环节,连小组长都显示出很茫然的表情,其实这时候的我并没有着急,要求学生坐好后又重新引导强调了一遍,但效果也不显着,后来随之有些心急。整节课上的也不成功,很多该落实的地方学生掌握的并不太扎实,水过地皮湿的感觉比较明显。

课间的时候,我在反思:是教的方式有偏差,还是学的方法需改善呢?在另一个班教授这节课的时候,在引导方面多做了一些改动,多让学生主动说出自己的想法,多注重学生的生生交流,并没有太急于放手给学生,而是一点一滴的渗透归纳乘法口诀的思想,在时机成熟的时候进行小组合作交流。改变之后的课堂,学生比之前更加主动,气氛也很浓厚,生成性课堂远远比单纯的灌输要好得多。

后来,跟老教师交流起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时,我说出了我的困惑,老教师语重心长的告诉我说,二年级的学生能力远远达不到你所想象的高度,尤其是在自己归纳乘法口诀时,5的口诀是学习乘法口诀的开始,需要教师耐心的引导和梳理,给予学生一个学习的过程和思路,她也是到7的乘法口诀时才渐渐把归纳的环节放手给学生自己的。

总之,三部曲让我从中受到了很多启发。教育家的笔下充满了教育激情和教育智慧,透过那些平实而温暖的文字,我在读书实践中呼吸到了新鲜的空气,也尝试了爱的教育,领悟其中的教育理论,来丰富自己的教育思考,引领自己的教育实践!

第五篇:巴金三部曲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

过去不会是一个沉默的哑子,总会告诉我们一些事情。

读前人的书,了解他们的经历,总会对我们的成长有所帮助,我想这也是我们读书的重要原因。今年暑假暂且读了四本书,分别是复活、家、活着、昨夜星辰昨夜风。下面我就书中的一些观点进行简要论述,并就自身经历谈一谈体会。

复活

我们可以说一个人常常善良多于残酷,智慧多于愚蠢,活力十足多于冷漠疲沓,或者相反;但是说一个人善良或者智慧而说另一个人凶恶或者愚蠢就不对了。然而我们却总是这样将人分类。这是错误的。人就像河流:每天河里的水都一样;但每条河都会这里狭窄,那里更湍急,这里缓慢,那里更宽阔,有时清澈,有时浑浊,有时寒冷,有时温暖。人也一样。每个人生来就具有每一个人类品质的萌芽;有时候显示出一种品质,有时候是另一种,而他则常常变得不像自己,但同时却仍然始终是同一个人。

这是一段文中的原话,描述的是文中男主人公聂赫留朵夫精神上的变化过程。多年前聂赫留朵夫由于自己的年少轻狂引诱了在姑妈家一半是仆人一半是女儿的女主人公玛丝洛娃,从此离她而去,留下的只有100卢布,而这一百卢布,不是为了她,不是因为她可能需要钱,而是因为这就是通常所应该做的。玛丝洛娃不得已接受了这100卢布,从此她的厄运接踵而来。先是由于怀孕,不能再把家务工作做好,最主要是由于她的服侍不能再使收养她的聂的两位姑姑满意,于是她们讲她扫地出门,之后她去找她的姨妈打算把孩子生下来,但她姨妈让她所做的工作实在是让她不堪重负,不得已她离开了,去到一个接生婆那里,没想到那个接生婆只知道讹诈她的钱财,根本不顾孩子的生死,不幸地,孩子夭折了,而她的100卢布也所剩无几,在山穷水尽的情况下,在她想要摆脱穷苦日子的心理下,她选择了去做妓女,在那里她可以不用再做繁重的工作,不用再受男人对她的蹂躏,因为从她离开姑妈家开始,她的生活陷入了一片黑暗,虽然原来在姑妈家的生活是劳累不堪的,但至少生活里不会有这些无耻的好色之徒来侵扰她。她想与其不让人知道的受人糟蹋,不如光明正大的接受它而且可以不用再回去过苦日子。就这样过了很多年,直到她被牵涉进一起杀人案,她再次遇见了20年前那个她爱的最深也伤她最深的聂,从此聂踏上了他的忏悔之旅……每个人心里都有一块净土,只是有人让它蒙上了灰,很多事明知不对,可还是要自欺欺人,因为只有这样才可以不受道德的谴责心安理得的度日,不然他们可能没法活下去。很多时候我们会觉得自己是一个伤口被人触碰的人,觉得仿佛别人故意要来触碰自己的痛处,但其实这只是因为只有痛的地方才会感觉到别人的触碰。小时候,看一个电视剧,总会问,他或她是好人还是坏人,仿佛人只有两种类别或只能这样分类似的,随着自己渐渐长大,阅历的加深,我也逐渐明白其实不论是对人还是对事都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而我们也不要用这些模式去看它到

底适用哪些人或事,凡事并不是绝对的,只能说它在某种程度上一方面强于另一方面。而托尔斯泰把人比作河流这一说法的确是深深震颤了我的心,每个人代表着一条河流,可能它的长短不一,湍急程度不一,不论它清澈也好,浑浊也罢,它就是一条河,是与其他河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河,而人也是如此。

通常人们总以为偷、杀手、间谍、妓女会承认自己的职业是邪恶的,会对此引以为耻。然而事实正好相反。凡是由于命运或自身的过失和错误落到某种地位的人,不论该地位有可能是多么的不正当,都会对人生总体上抱有一种可以让他们的这种地位看上去又好有可以接受的观点。为了保持他们对人生的这种观点,这些人总是本能的依附一些圈子,圈子里全是那些对人生和对他们自己在人生中的地位持有和他们相同观点的人。每当小偷显摆他们的伎俩,妓女吹嘘他们的堕落,凶手夸耀他们的残忍时,这都会让我们感到惊讶不已。然而,这之所以会让我们感到惊讶,只是因为这些人生活在其中的圈子和圈子里的氛围都局限在狭小的范围,而且更主要的是我们都身处其外。当有钱人夸耀他们的财富—掠夺,军事长官自夸他们的胜利—谋杀,统治者吹嘘他们的权利—暴力时,难道我们不能发现同样的现象吗?我们之所以看不出这些人所持有的人生观中的颠倒反常,只是因为他们所构成的圈子更大一些,而且我们自己也属于这个圈子。

女主玛丝洛娃就认为自己是一个富有魅力的女人,而且是一个重要的、不可或缺的人物,这就是她的人生观,这种人生观可以让她对自己感到满意,甚至对自己的地位引以为豪,因此她会竭力维护自己的这种观念,不让别人把她引到另一个世界中去,即使这个世界是光明的。这一段话也让我深受启发,以前面对很多自己觉得不可思议 的事情时,想法一般比较狭隘,不能容忍别人与自己不一样的地方,但现在心中有些明朗,了,明白之所以对别人的所作所为感到不理解,是受自己思维的局限造成的,因为我们只是在用我们自己的价值观去度量他人,而那个人也可能有自己的一套价值标准,也许两套价值观并无真正意义上的对错之分,但也并不是说所有的价值观都是正确的,因为总有一套为大众所接受的普适价值,只是当我们今后在面对与自己不相符甚至是背离的观点时,走出自己的思维圈子,站在对方的角度体会他或她的出发立场,去感受他人、理解他人、宽容他人。

他们之所以这样做,甚至不许别人这样做,无非是因为他们没有把这些人当作人来看待,他们的心目中没有对这些人 应负的责任,而只有他们的官职和规章制度,他们把这些看得高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拿我个人来说,可能没有所描述的那么严重,但确实也有这种倾向。当我们占据某种职位时,我们只是在做一个机器人,在履行这个职位所赋予我们的权利以及应该承担的责任。当不带感情的在做着某些事情时,我们常常显得铁面无私甚至冷酷,这样做可能使我们很好的完成了我们的角色任务,但其实我们心里并没有一种完成任务的喜悦,因为我们也是社员中的一员,也希望在既完成任务的同时处理好人际关系,但往往两者不可兼得,因此这也就面临一个选择问题,但其实这个选择对大家来说并不困难甚至也许是不言而喻的,因为我们会想我们并不是为了处理好人际关系才去做这样一件事情,而是在做这样一件事情的同时伴随着处理好人际关系这样一个令人尴尬的问题,而这样也是一个常常令我很头疼的问题。在我们中国这样的一个大环境下,处理任何问题人情关系都显得尤为重

要,人们工作的积极性普遍不高,而当上司施加压力以便工作能有效率的完成时,上司又会考虑到这样对待下属,是否会使我在公司中被同事孤立,想得更远一点来说,是否会影响我的评优问题,等等皆如此类。而我想,若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最重要的还是要提高每一个人的角色意识,要意识到我们不是为了做这样一件事情而做它,而是为了能更好的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这样我们就会自觉的去完成它。而这样做一方面可以提高我们的效率,另一方面我们也不用担心为了公事影响人际关系,反而这种各司其职,齐心协力的工作环境更有助于我们出色的完成工作任务。但往往真要每一个人都有这样的觉悟是很难办到的,就拿现在的大学生选专业的问题来说吧,很多大学生在选择专业时根据的不是自己的兴趣爱好或者特长,而是以将来怎样好就业,就业以后是否会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作为选择的标准,这样做固然有它的道理,毕竟现实是残酷的,而在这里我也并不是要批评这样一种选择,只是在想,我们是否可以通过一定的改变或者努力来改善这一现状呢?我想这也是众多大学生的共同心愿吧。不仅如此,在这一现状下所引起的社会问题对我们当今社会的影响也是尤为深刻,而这受影响的其中一个方面就与我以上所及的一个问题产生了联系,当人们不是出于自愿而是出于现实条件被迫选择了一个自己并不感兴趣甚至不擅长的专业,假若选择了一个不感兴趣但还是在能力范围内的专业,这对社会的影响还算是小,但如果让一个平时数学不及格的学生,选择一个需要精密计算的学科比如会计学或者让那些没有生物学知识基础的文科生去学护理给病人打针,这境况着实令人堪忧啊,难怪现在的护士给病人打针时一针打错,连打好几针的都有,这景象听起来就让人毛骨悚然啊。而我们面对这一现象,不能仅仅只是感叹一番就算了,更重要的是解决它,因为谁也说不准哪一天你也会碰上这样的事情,因此,改善社会这个大环境人人有责。可能你正因你选择了一个热门专业而欣喜,可能你的父母也因你做了一个在他们看来较为明智的选择而倍感欣慰,但我想说的是,你是否有信心承担起这份专业所赋予你的责任呢。

人身上的野蛮的兽性真是可憎,不过,当它以赤裸裸的面目出现时,我们还可以从精神生活的高度去看它,藐视它,于是,不论一个人是倒在了它面前还是抵制住了它,他还是和原来一样。然而,当这种兽性蒙上了一层充满了诗意的美丽的外衣,要求我们崇拜它时,我们就会整个被它吞噬,对他敬若神明,再也分不清好坏。人都有欲望,只是有些人把这些欲望显露在外,以正大光明的方式去满足自己的欲望,而有些人,表面上对这些欲望嗤之以鼻,实则比那些显露在外的人更加贪婪。

如果他没有试图赎罪,他永远也不会知道自己的罪孽有多大。不仅如此,她也一样,永远无法感受到发生在她身上的一切多么恐怖。照此看来很多事情做与不做的差别还是很大的,即使最终的结果是一样的。当你真正切切去做某件事时,你的感受也许会随着你做这件事的过程而改变,所以凡事不要轻易下结论,给自己一个尝试的机会,说不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就像很多时候,看见一些很让人无法忍受的情景时,我们会感叹说,如果我处在他或她的位置,一定坚持不下去,但其实事实并非如此。人都有一种适应能力,当你处在一种你无法改变而不得不忍受的境况中时,你会选择接受它,并且能够很好的胜任它,但前提一定是当你别无选择的时候。所以,人的潜能是超出我们想象的,适时开发一下自己的潜能,看看自己到底有多少种可能性,让自己的人生道路越走越宽阔。

世界上有各种宗教信仰,就因为人都相信别人,而不相信自己。我对宗教并不是很了解,对宗教的形成,发展,以及至今它仍然备受推崇的原因也不十分清楚。但托尔斯泰的这句话,的确让我有所感触,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常常会有宗教的身影,很多信徒不惜千里迢迢,越山涉水,三步一拜九步一叩的前往他们心中的圣洁之地,只为心中的信仰。固然人都需要有信仰,信仰是支撑我们前进的动力,但将心中的信仰寄托在神明而不是自己身上的行为也让我深感不解。就像很多时候,当我们面对一个自己难以抉择但对自己而言又相当重要的决定时,我们也许会采用抽签等方式,并对自己这种听天由命的不作为态度冠以上帝之名,而不是再经过自己的慎重思考重新做决定,假若我们答对了,我们会感谢上苍对我们的眷顾,还有的甚至会去寺庙、教堂还愿,从此便有了自己对神明的信仰。而如果我们答错了,我们就会将其归咎于自己的坏运气,这会儿似乎就没想到神明了,不免有些可笑。我想信仰自在我们的灵魂之中。

巴金的家讲述的是新中国成立前期,在那个战火纷飞、人心惶惶的年代,一群具有进步思想的年轻人如何用自己的行动踏破封建思想的最后一道藩篱的,他们是可爱的,也是可悲的,但我们想他们最终是幸福的。他们也曾困惑过,但他们最终毅然决定奔向世界的主文化之中,他们说即使是踩着他们的尸体过去,我们也毫不犹豫。多么壮烈!我也深深被他们的精神所鼓舞,我想正是有了他们这样一批先驱,后来的人们在与封建礼教作斗争时才会这样奋不顾身,我们新中国的建设才会如此如火如荼。然而新事物的发展一开始总是曲折的,甚至有的为此付出了血的代价,但它的前途是光明的,只有坚定不移的朝前走去,我们才来挽救更多的生命。这就是牺牲小我,成就大我。好比如,当我们无故挨打了,一个人不去反抗而期待有人会来反抗好摆脱目前的处境,第二个人出于第一个人同样的想法也不反抗……如此下去,我们会始终处于压迫之中,只有当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反抗意识,踏出第一步,我们才能迎来光明。因此一个不好风气的长期盛行是与我们每一个人有关的。书中的故事主要是围绕觉新、觉民、觉慧三兄弟展开,他们出生于一个封建氛围比较浓厚的官僚家庭,觉新作为这个大家庭的兄长,本来有自己的理想和抱负,但由于性格上的逆来顺受,任由他的爷爷,即这个封建家庭的大家长来安排他的命运,使他过上了在他的爷爷看来该有的生活,最终他被迫娶了一个他不爱的女人,而抛弃了和他从小一起长大的了解他、理解他的梅,而梅也由于自己母亲的妄意安排,嫁给了一个婚后不到三年就早逝的丈夫,悲惨的过了一生。然而他娶的女人瑞珏用尽自己的一生来替他分忧,但还是由于他的不敢反抗,使得瑞珏在生下第二个孩子由于失血过多而不幸身亡时,都没能与他见一面。觉民是和觉慧一样具有反叛精神的青年学生,但觉民对进步思想的渴望要弱于觉慧,觉慧在经历了鸣凤(一个他喜欢的丫鬟)、梅、瑞珏的死,以及家里的种种令他反感的风气后,毅然决定离家出走,去往上海,一个进步思想比较浓厚的大环境中去,故事就以觉慧的出走作为结局。当然这个故事并没有因此结束,渴望自由的人们的脚步不会因此而驻足。

《学校无分数教育三部曲》读书笔记(合集5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