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5号文库
数学概念课教学流程(teniu推荐)
编辑:星海浩瀚 识别码:24-1144193 15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9-18 19:49:04 来源:网络

第一篇:数学概念课教学流程(teniu推荐)

概念是同类事物的本质特征的反映。数学概念是导出全部数学定理、法则的逻辑基础,数学概念是相互联系、由简到繁所形成的学科体系。概念教学是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的核心。数学概念课教学流程包括课前预习、课内探究和课后练习三大环节,具体流程图如下:

(一)课前预习

课前预习是数学学习的第一步,要求教师要设计相应的课前预习学案,预习内容所需时间以10-20分钟为宜,预习主要包括以下环节。

1、知识链接,温故知新

在预习学案中,教师结合本节课所授教学内容的实际,设计知识链接栏目。目的是设计问题引领学生复习本节将要用到的已学知识,包括知识与方法等,为本节课的学习打好基础,作好铺垫。

2、情景导引,体验概念

在预习学案中,教师结合所要学习的概念, 设计问题情境栏目,注重挖掘生活素材,创设与概念有关的情景,并设计相应问题引导学生分析总结,创设情景的目的在于,通过对一定数量感性材料的观察、分析,初步体验概念。

创设情景的方法有:①提供或布置学生查阅与概念形成有关的史料;②提供有概念有关的小故事、生活中的现象;③提供与概念有关的照片、图片、实物或模型;④指导学生动手操作实验、制作模型等。

3、自主学习,了解概念

该环节是学生自主阅读学习教材,注意的是教师要对学生自学本节课教材的部分内容提出明确要求,一般情况下,只要求学生自学概念形成部分,不宜预习过多内容。

4、收集问题,把握学情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预习,找出哪些问题已经基本掌握,哪些问题没有解决,还存在哪些疑惑。教师通过多种途径了解和收集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准确把握学情,做为课堂教学设计的重要依据。

(二)课内探究

课内探究是数学学习的第二步,该步要求教师要编制导学案,依托导学案开展教学活动,教学活动主要包括以下七个环节。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概念课教学教师在导入新课时,可以借助实物演示、多媒体的动态画面、语言的叙述、已有的生活体验等,创设一种引人入胜的情境,这种情境的主要目的是引起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在主动的学习状态下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2、合作探究,形成概念

该环节教师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合作学习完成的任务有:一是对预习学案上的问题在组内达成共识;二是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针对概念的形成提出有思考讨论价值的问题,组织学生围绕具体问题展开讨论。

组内交流完成后,教师重点针对提出来的问题组织小组展示讨论结果,当意见出现分歧时,要及时组织学生进行辩论.展示时教师要及时点拨和评价,逐步引导学生自主抽象出概念的本质属性,概括形成概念,教师引导学生完成对概念的初步了解和正确表述。这一过程,就是明确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过程,这是探究性活动的重要环节。抓住了概念的本质属性,要用准确的文字语言给出定义,给出概念的符号表示,有的还需给出描述概念本质属性的图形,使学生有意识地在文字、符号、图形间建立起联系,形成彼此间的高速信息通道。

该环节应注意,对每一个数学概念,都应该准确地给它下定义。对一些基本(原始)概念,不宜定义的也应给予清晰的“描述”。通过给概念下定义的教学,让学生从定义的表达形式及逻辑思维中去领会该事物与其它事物的根本区别。

3、点拨指导,理解概念

该环节是教师引导学生在正确表述概念的基础上加深对概念的理解。这时教师可以设计有针对性问题或辨析题等引导学生思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深化理解概念.该环节应注意:

(1)重视概念中的重要字、词,在概念教学中重要的字、词就是一个条件,应多角度、多层次地剖析概念,才有利于学生深刻地理解概念。

(2)在寻找邻近概念之间联系的基础上理解概念,对概念的理解必须克服形式主义。课内应通过大量的正、反实例,变式等,反复地让学生进行分析、比较、鉴别、归纳,使之与邻近概念不至混淆,并要解决好新旧概念的互相干扰。

4、典例剖析,应用概念

围绕概念选择典型例题,采取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方式,学生独立完成,在此环节可以让学生板演,教师则要巡视学生的做题情况。

学生完成后,教师要组织学生进行点评,引导学生总结解题的步骤、解题的方法和规律以及应注意的问题等,对巡视时发现的问题可以通过实物投影仪进行点评。

该环节应注意:(1)例题的设计应注意层次性,要层层递进。

(2)例题解完后要引导学生总结反思,培养主动梳理规律和方法的意识,达到更好地掌握知识和数学思想方法的目的。

5、变式拓展,深化概念

该环节教师可以对例题进行变式拓展,让学生进行再训练,以达到巩固概念、强化应用、训练规范的目的。对课本上的练习题教师可以结合课堂实际情况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指导学生进行训练。

6、自主整理,归纳总结

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进行课堂小结,如指导学生画出本节内容的网络结构图,整理本节课所学知识、重点、难点以及注意的问题等,归纳概念主要应用题型,总结解题的方法、规律、步骤。教师适当强调重、难点及注意事项。

7、当堂检测,诊断反馈

设计一组检测题,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一次小检测。学生完成后,组与组之间进行批阅,根据规范情况,得分情况划出等级,记入小组学习情况统计表。

(三)课后练习

1、作业反馈,训练巩固

教师应从教材中选择2-3道课后习题,让学生在作业本上完成,教师要进行全批全改,并及时记录学生出现的问题,搞好反馈。布置适量课本习题进行训练巩固。

2、自主选择,深化提高

结合《导学练》等,设置a、b两组题,a组题要注重基础,b组题要侧重能力,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自主选择相应的题目进行自主训练。

第二篇:总结数学概念课教学步骤

总结数学概念课教学步骤

一、关注概念的引入,感知概念的形成。从具体实例出发,思考、探索,引出问题,然后想办法加以解决。

如在讲授“复数概念扩展”一节时,就先让学生解一些学过的方程,从中了解到数如何从自然数集逐渐扩展到现在的实数集。然后举出方程,让学生思考如何解决。对于这个用以前学过的知识无法解决的问题,就需要用新的工具去解决它,这样就引出了虚数单位i,也就逐步把实数集扩展到了复数集。因为有了前面的经验,学生对于数集的扩展也就比较容易的接受了,虚数概念也就变得不难以理解了。

如在椭圆概念的教学中教师可设计这样的教学活动:课前让每个学生准备一条细绳(无弹力),课上学生分组进行如下操作,在一块纸板上取两个定点,将一条细绳的两端分别固定在两个定点上,用笔尖将细绳拉紧并使笔尖在纸板上慢慢移动一周。这时让学生观察在纸版上得到的图形(即椭圆),学生在操作过程中体会椭圆概念的形成过程。在学生得到椭圆概念后,教师可进一步提问:如果调整两个定点的相对位置而细绳的长度保持不变,图形还会是椭圆吗?如果是,现在的椭圆图形和原来的椭圆图形比较有怎样的变化?学生在操作时思维往往只停留在问题的表面,通过上面问题的设计,能够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发现椭圆概念的本质特征。学生经历了椭圆定义的探索过程,真实地感知了数学概念的形成,对概念的理解会更加准确而深刻,为后面研究椭圆的几何性质打下了基础。

二、讲解概念,揭示概念本质。讲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搞清概念间关系,对于一些比较容易混淆的概念可以做些比较,帮助理解其中的联系和区别,最后在掌握基本概念的基础上,再变化,再综合应用。

如把“子集”和“真子集”两概念放在一起加以比较;把“交集”、“并集”和“补集”,三种集合运算联系起来,先从定义及表达式上反映它们区别,再从文字表达、韦恩图上结合一些题目加以比较,使学生能更直观地看到集合间运算的关系,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掌握好这一知识点。

三、例举实例,积累认识数学概念的经验。数学知识在生活实践中有着重要的作用。让学生从实际情境中发现问题,积累认识数学概念的经验,学生不仅更易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而且能认识到数学是有用的。

如在导数概念的教学中,可通过实例让学生经历从平均变化率到瞬时变化率的过程,进而了解导数概念的实际背景以及瞬时变化率就是导数,体会导数的思想和内涵。

再如,集合是一个不加定义的概念,但在教学中更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数学知识,通过丰富的实例使学生了解集合的含义。可举例:班级高个子男生可否构成一个集合?(2)班级个子最高的男生可否构成一个集合?通过对上面两个例子的判断,让学生明白集合概念的特征,即集合中的元素是确定的。如果时间允许,也可以让学生自己举例。在丰富的实例中,学生能够积累认识数学概念的经验,从而达到理解概念本质的目的。

四、寻找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温故而知新,在辨析中掌握数学概念,有利于知识的融会贯通。

如映射与函数、平面角与空间角、函数与方程、对立事件与互斥事件等,教师在教学中应善于寻找、分析其联系与区别,这样有利于学生掌握概念的本质。

例如在函数概念的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先回顾初中学过的函数概念,在尝试列举各种各样的函数后,构建函数的一般概念。在后来对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幂函数、三角函数等具体函数的研究中,加深对函数概念本质的理解。像函数等核心概念需要多次接触、反复体会、逐步加深理解,才能真正掌握。而新旧知识的联系与辨析可以使新的概念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达到同化、进而内化。

五、课后练习和反馈。在讲解了新概念以后,要加强练习和反馈。一个新概念或一些新知识讲授下去以后,学生要有一个消化吸收的过程,这时就需要通过安排一些适当的训练加以反馈。这些练习可以分两步走:先是从基本练习出发,帮助学生熟悉、掌握好新概念,新知识,在基本内容掌握好以后,再根据班级学生实际情况,设计一些小转弯、小变化和小综合的题目,以便学生灵活运用知识去解决问题。

第三篇:听《小学数学概念课教学》有感

听《小学数学概念课教学》有感

今天上午参加了周口市中心城区组织的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研讨会,听了王进良老师的讲座,受益匪浅。

数学概念是客观现实中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本质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小学数学中有很多概念,数学概念不仅是数学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学习其他数学知识的基础。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掌握概念并运用概念进行判断、推理的过程。数学中的法则都是建立在一系列概念的基础上的。如果一个学生概念不清,就无法掌握定律、法则和公式。王老师从概念、概念的构成、小学数学概念的分类、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重要意义、儿童构建数学概念的过程、小学数学概念教学步骤与组织策略、如何加强小学数学概念课教学七个方面进行了讲解。通过王老师的讲解,我认识到:

一、概念的引入要恰当

概念引入得当,就可以紧紧地围绕课题,充分地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和学习动机,为学生顺利地掌握概念起到奠基作用。因此,教学中必须根据各种概念的产生背景,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适当地选取不同的方式去引入概念。老师选取一些生动形象的实际例子来引入数学概念,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又符合学生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因此教学中应选择那些能充分显示被引入概念的特征性质的事例,正确引导学生去进行观察和分析,这样才能使学生从事例中归纳和概括出共同的本质属性,形成概念。

二、让学生能够准确理解概念 正确理解数学概念是学好数学的前提,如果这些概念不清,就会思绪混乱,计算、推理发生错误,就会影响今后整个数学的学习。经过这几年的教学,我认为现在很多小学生对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不高,缺乏学习兴趣,很多是对数学概念的不理解。数学概念是数学研究对象的高度抽象和概括,反映了数学对象的本质属性,是最重要的数学知识之一。概念教学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正确理解概念是学好数学的基础,概念教学的基本要求是对概念阐述的科学性和学生对概念的可接受性。王老师在讲座中举了一个例子,计算进位加法时,学生知道“凑十法”,却不会使用,通过掰手指运算,导致计算速度很慢。在以后的教学中,教学加法进位时,应先让学生通过摆实物、图形,理解进位加法的算理,用“凑十法”的思考方法,让学生摆一摆、算一算,这样通过实物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

用直观教具,进行模拟形象的感知,如演示图片、模型等,同时配以动作表情,通过物象直观来直接获得感性知识,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形象地重现出来。学生头脑中的印象形象鲜明、完整深刻,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从感性认识逐步抽象出概念。

在教学中有很多数量关系都是从具体生活中表现出来的,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实际,运用恰当的方式进行具体与抽象的连贯。把抽象的内容转变成具体的生活知识,在学生思维过程中强化抽象概念。

三、使学生牢固掌握、正确运用概念

掌握概念是指要在理解概念的基础上记住概念,正确区分概念的肯定例证和否定例证。能对概念进行分类,形成一定的概念系统。概念的运用主要表现在学生能在不同的具体情况下,辨认出概念的本质属性,运用概念的有关属性进行判断推理。学生是否牢固地掌握了某个概念,不仅在于能否说出这个概念的名称和背诵概念的定义,而且还在于能否正确灵活地应用,通过应用可以加深理解,增强记忆,提高数学的应用意识。

1、学过的概念要归纳整理才能系统巩固

学习一个阶段以后,引导学生把学过的概念进行归类整理,明确概念间的联系与区别,从而使学生掌握完整的概念体系。听了王老师的课,我觉得在教学小数时,学生学了“小数”的全部知识后,可以帮助他们归纳整理了什么叫小数,小数和分数的关系;小数的性质,小数点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利用小数的性质,可以化简小数;这一系列知识复习清楚之后,才能很好地解决外币兑换,单位换算,小数的近似数等问题。概念学得扎扎实实,应用概念才会顺利解决实际问题。

2、通过实际应用,巩固概念

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而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势必加深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在学生学了小数的意义之后,可以让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到商店了解几种商品的价钱,写在作业本上,第二天让他们在课上向大家汇报。通过了解的过程,非常自然地对小数的意义,读、写法得以运用与理解。通过这种形式的作业,学生感到新鲜,有趣。这不仅巩固了所学概念,还提高了学生运用数学概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综合运用概念,不仅巩固概念,而且检验概念的理解情况。在学生形成正确的数学概念之后,进一步设计各种不同形式的概念练习题,让学生综合运用、灵活思考、达到巩固概念的目的,这也是培养检查学生判断能力的一种良好的练习形式。这种题目灵活,灵巧,能考察多方面的数学知识,是近些年来巩固数学概念一种很好的练习内容。

练习概念性的习题,目的在于让学生综合运用,区分比较,深化理解概念。所安排的练习题,应有一定梯度和层次,按照概念的序,学生认识的序去考虑习题的序。要根据学生实际和教学的需要,采用多种形式和方法设计,借以激发学生钻研的兴趣,达到巩固概念的目的。尤其应组织好概念性习题的教学,引导学生共同分析判断。

听了王老师的课,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我深刻地体会到:要想提高教学质量,教师用心讲好概念是非常重要的,既是落实双基的前提,又是使学生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关键。但这也仅仅是学习数学的一个起步,更重要的是在学生形成概念之后,要善于为学生创造条件,使学生经常地运用概念,才能有更大的飞跃。只有学生会运用所掌握的概念,才能更深刻地理解概念,从而更好地掌握新的数学知识。只有这样,培养能力,发展智力才会有坚实的基础。

周口市建设路小学

宋琪

202_年4月12日

第四篇:《小学数学概念课》读后感

小学数学概念课的活力教学

数学概念是构建数学理论大厦的基石,是导出数学定理和法则的逻辑基础,是提高解题能力的前提。因此,正确理解概念是学好数学的基础。然而小学数学概念因为抽象性强、感知性弱,使得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难以运用概念解决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难以把握讲解的度。

平常我们在进行概念课教学时,都是经历从具体到抽象,再由抽象到具体的过程,比较传统、程式化,使得概念教学的课堂枯燥凸显,缺乏对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造成很多学生不喜欢数学概念的学习,真是既难教又难学。我认为进行概念课的教学既要把握概念本身的基本特性,也要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新意识,运用有效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认知、形成、理解和运用概念。下面结合自己在教学“倒数的认识”谈谈小学数学概念课的活力教学。

一、自学文本,挖掘学习潜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注重学生的自主发展。因此我在教学时,先让学生带着三个问题独立自学文本,①什么是倒数?(倒数的意义是什么?)②怎样求一个数的倒数?(倒数有什么特点?)③1的倒数是多少?0有倒数吗?为什么?学生通过阅读文本对“倒数”这一概念有了初步的认知,同时带着问题自学,不再是盲目的翻翻书读读文字且能更进一步了解这节课的核心任务。“先学后教”,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教师再进行针对性教学,让学生的自学能力得到培养,潜能力得到开发。

二、交流探究,激扬学习生命力

心理学家克拉克研究表明:定期进行讨论比不参加讨论的学生能够更成功的获得并保持所学概念。讨论交流可以克服教师单调、枯燥地讲解知识,将知识强加于人的弊端,能拓展学生展示自我的空间和时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共同进步的集体主义精神。著名学者通过研究也表明同伴之间的“教”是很有效的方式,很多时候甚于老师的“教”。此时学生通过独立自学,肯定有很多话想说,于是我先安排了小组交流这个环节。小组之间顿时“热闹”起来,大家都急于、乐于展示各自学习的成果。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对“倒数”这一概念有了初步的形成。当在交流“1的倒数是多少?0有倒数吗?”这样有争议的问题时,有的学生半信半疑望着,有的学生坚持自己的观点。这样的场景不就为后续的学习埋下了伏笔吗?我可以抓住这个难点去展开讨论以突破之。

三、归纳解疑,激发学习创造力

钱学森教授曾指出:“教育工作的最终机制在于人脑的思维过程。”数学教学与思维的关系十分密切,而数学的思维是抽象概括的思维,抽象概括能力构成了数学思维能力的第一要素,因此数学抽象概括能力是数学思维能力也是数学能力的核心.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给学生空间,为学生创造机会,培养他们的概括能力,激发他们的创造能力。

四、实践分享,形成教学合力

概念教学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正确掌握并运用概念解决问题,能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从认识的过程来说,形成概念是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巩固概念则是识记概念和保持概念的过程,是加深理解和灵活运用概念的过程。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当小老师,老师作为参与者与学生一起交流讨论,无不体现课堂的评价活力、教学活力。

美国教育家波利亚说“教师讲什么并不重要,学生想什么比这重要一千倍”。如果我们教师能想学生之想,解学生之困,而且目标明确,重点突出,同时自己要有创新概念教学的思想,那么我们就会让概念教学课堂变得形象生动,变得充满活力,也就不会感到数学概念难教难学了。

第五篇:数学概念课教学策略

数学概念课教学策略

一、什么是数学概念课?数学概念是指客观事物中数与形本质属性的反映,是构建数学理论大厦的基石,是导出数学理论和数学法则的逻辑基础,是本学科的精髓、灵魂,是提高解题能力的前提。数学概念课就是以数学概念为主要教学内容的课型。因此,数学概念课教学是基础知识的基本技能教学的核心。

二、数学概念课的特征

1.体验过程的直观性。数学概念的引入,应从实际出发(教材实际、学生认知水平和年龄实际、生产和生活实际等),以问题入手(直观具体的、本学科的、跨学科的),通过与本概念有明显联系、直观性强的例子,使学生直观、具体例子的体验中感知概念,由知觉到感觉,形成感性认识。

2.提炼过程的概括性。通过对一定数量感性材料的观察、分析,以归纳的方法提炼、概括出数学概念的本质属性,从知觉过渡到表象。

3.定义过程的严谨性。提炼、概括出感性材料的本质属性,可在学生尝试、补充、修改后,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归纳,形成简明清晰、准确严谨的定义。

4.巩固过程的层次性。数学概念形成之后,严格地逐字逐句叙述、通过具体的例子说明概念的内涵,认识概念的“原型”,学生运用概念解决数学问题和发现概念在解决数学问题中的作用,是概念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这一环节的成功与否,将直接影响学生对数学概念的巩固和解题能力的形成。必要时通过反例、错题等进行辨析,完成掌握概念。

三、数学概念课的教学步骤

1.引入课题:任何一个概念在学生没有掌握之前,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新生事物,教师要概念教学内容,预设丰富、有趣的教学情境,导入新课,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引课时要以与学生生活贴近的、学生感兴趣的丰富的感性材料为基础引入概念,概念的引入要简洁、不能纠缠不清地浪费时间。

2.出示目标:要求学生围绕课题自己说出通过本节课学习要收获的知识与能力,在学生充分说的基础上,教师可以是学生边说教师边写,也可以出示课前预设的学习目标,让师生共同达成要完成学习的内容、获得的方法等的意愿,为后续学习打好基础。

3.形成概念:就是在丰富表象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组织有效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经历、体验中逐步抽象、概括出概念的本质属性。这一环节是课堂的重点,教学中要注重提炼过程,要注重引导学生自主体会,忌空洞的讲解。

4.巩固概念:就是通过训练题或数学活动,巩固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概念的巩固要及时,要加强对比与类比训练,要恰当运用反例和变式,同时,要注重练习过程中的即时反馈与评价。

5.发展概念:就是一个概念提升的过程,通过综合性、开放性的练习,提升学生运用概念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因此,这一部分的设计要注重综合性、灵活性、应用性。

数学概念课教学流程(teniu推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