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5号文库
基于低碳经济视角的我国城市发展模式研究(共5篇)
编辑:雨声轻语 识别码:24-836324 15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12-14 01:20:00 来源:网络

第一篇:基于低碳经济视角的我国城市发展模式研究

基于低碳经济视角的我国城市发展模式研究

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这一大背景下,实现从高碳城市模式向低碳城市模式的转变,已成为我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选择。而推进低碳城市建设需要从城市规划、产业结构、资源和能源利用、生活消费等多方面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

关键词:低碳经济,城市发展模式,低碳城市

以气温升高为主要特征的全球气候变化,已成为当今世界以及今后长时期内人类将面临的最为严峻的环境与发展挑战。2006年,英国《卫报》刊登的升温危害显示:气温升高2摄氏度会使世界15%到40%的物种灭绝;升高4摄氏度会严重影响世界粮食产量;而二氧化碳的浓度升高,也会对海洋鱼类的基因库产生不利的影响。因此,应对气候变化是当前乃至今后相当长时间内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任务。在这种背景下,发展低碳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型正逐步成为各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共识和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2008年瑞士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年会上,气候变化问题与处理全球金融危机共同成为年会上的首要问题。国际社会在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中逐渐认识到,解决气候变化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切断经济增长和温室气体排放之间的联系,建立一种低碳型经济发展模式。

我国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东京议定书》的缔约国,具有保护全球气候的义务。我国又是发展中国家,正处在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中,需要较大的温室气体排放空间。走低碳经济发展道路,在经济、社会发展和减缓气候变化之间寻求平衡点,也是我国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基于此,在今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探索从以资源高消耗、环境高污染为主要特征的现行城市发展模式——“高碳”模式向低碳经济视角下的城市发展模式——“低碳”模式转变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选择

低碳经济是一个在国际和国内都比较新的提法,低碳经济是实现循环经济、能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模式。

(一)低碳经济的概念、内涵和模式分析

2003年,英国政府发表《能源白皮书》(UK Govern-ment 2003),题为“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Our Energy Future,Creating a Low Carbon Economy)”,首次提出“低碳经济”(Low Carbon Economy)概念,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能源白皮书》指出,低碳经济是通过更少的自然资源消耗和更少的环境污染,获得更多的经济产出;低碳经济是创造更高的生活标准和更好的生活质量的途径和机会,也为发展、应用和输出先进技术创造了机会,同时也能创造新的商机和更多的就业机会。

从内涵看,低碳经济兼顾了“低碳”和“经济”,低碳经济是人类社会应对气候变化,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模式。低碳,意味着经济发展必须最大限度地减少或停止对碳基燃料的依赖,实现能源利用转型和经济转型;经济,意味着要在能源利用转型的基础上和过程中继续保持经济增长的稳定和可持续性,这种理念不能排斥发展和产出最大化,也不排斥长期经济增长。

低碳经济代表了未来经济发展的形态,低碳经济的实质是能源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旨在建立新的能源结构,降低能耗和减少污染物排放;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目标是减缓气候变化和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即,依靠技术创新和政策措施,实施一场能源革命,建立一种较少排放温室气体的经济发展模式,减缓气候变化,派生新的技术标准。具体而言,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就是在实践中运用低碳经济理论组织经济活动,将传统经济发展模式改造成低碳型新经济模式,即从黑色发展模式向绿色发展模式转变,从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变。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就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三低三高)为基础,以低碳发展为发展方向,以实施节能减排为发展主要手段,以碳中和技术为发展方法的绿色经济发展模式。

(二)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现实意义分析

在实现现代化过程中,我国不能再走高消耗、高排放的传统工业化和城市化道路,必须选择一条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益、高产出的新型工业化和城市化道路,努力实现经济发展和保护环境“双赢”的目标。而发展低碳经济则是实现这一战略目标的重要路径。

1.发展低碳经济,有利于实现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长期以来,我国始终未摆脱资源、能源密集型的经济增长方式,经济增长的粗放程度未得到根本性转变,甚至主要是依赖高耗能、高排放的重化工业拉动的。目前,我国重化工业为主导的工业化进程大量消耗资源和能源,造成对国际资源、能源市场的严重依赖,经济对外依存度不断上升,而抵御国际风险的能力逐步减弱,直接影响经济增长的稳定性;高碳模式造成的资源耗费和环境问题,使整个社会在生产、环境、经济等各个方面都遭受了很大损失。并且,我国在国际产业分工体系中位于产业链的低端,资源和能源密集型产品出口占较大比例。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碳排放正成为发达国家新的绿色壁垒,限制我国传统优势产品的出口。因此,如果不及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有可能出现资源和能源难以支撑、环境难以承载、社会难以接受的困境。而发展低碳经济,从高碳经济模式向低碳经济模式转变,则是实现我国经济发展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有效路径。

2.发展低碳经济,有助于推进我国能源消费结构的合理调整。低碳经济的核心要素,是一系列低碳技术和产业的发展。以清洁发展机制(CDM)市场的发展为例,2006年全球碳交易和CDM的碳交易市场达到300亿美元。截至2008年2月,中国的CDM项目涉及核证减排信用达到3 637万t,占全球的31.33%,如果CDM机制被充分利用,预计将有1 000亿美元的资金从发达国家投向发展中国家。前已述及,低碳经济的本质是能源技术创新和能源结构调整问题,发展低碳经济将意味着推进各类能源技术的研发和采用以及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这对于合理调整我国的能源消费结构、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发展低碳经济,有利于促进我国节约型社会的顺利建设。我国节约型社会的建设,核心思想是以资源和环境承载力为基础,提高资源和环境的利用效率,以最少的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获取最大的经济社会效益,并最终推动社会经济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和谐,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这与发展低碳经济是相辅相成的。以低能耗、高能效和低碳排放为主要特征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就是基于当前全球最为重要的能量来源化石燃料和未来多元化的能源供应体系以及全球大气环境中温室气体排放的环境容量来考虑的。发展低碳经济旨在针对包括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在内的资源要素,在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体制下,通过低碳技术和产业的发展实现能耗降低、能效提高、低碳排放甚至碳捕获与封存,进而推动节约型社会的顺利建设和国际竞争力的提高。

4.发展低碳经济,有助于我国创新型国家的建设。发展低碳经济,就是要推动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使得符合世界发展趋势的能效技术、节约能源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和温室气体减排技术等低碳技术不断涌现并广泛采用。目前,我国在低碳技术领域和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措施方面与发达国家还有较大差距,尤其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领域的关键技术以及工业生产和居民消费的能源利用效率上。因此,通过引进、消化、吸收以及再创新技术和政策,有助于实现低碳发展的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对于推进我国创新型国家的建设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基于低碳经济的城市发展模式探索:低碳城市模式

目前,我国已进入城市化加速发展时期。城市化的快速推进既给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良好机遇,同时也给其资源、环境带来了严峻挑战。“十五”期间,我国城市化率由36%上升至43%,而同期的能源消费量则增长了70%,许多城市正面临着贫困、住房短缺、交通拥堵、资源匮乏、环境退化以及由大量温室气体排放量增加所导致的气候变化等一系列问题。这与以资源高消耗、环境高污染为主要特征的现行城市发展模式,即“高碳”模式有着密切的关系。研究表明,当前我国城市发展过程中,居住消费行为是最大的能源密集型行为,占城镇居民生活行为能源消费的45.1%;直接生活用能占26.43%;食品占11.66%;教育文化娱乐服务占8.37%;四者共占91.56%。而这些行为也是较大的碳排放密集行为,分别占城镇居民生活行为CO2排放的43.82%、24.47%、12.85%、9.74%,共占90.88%。因此,为了实现我国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推行低碳城市模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低碳城市模式的概念界定

基于已有对低碳经济的研究,结合我国城市低碳发展的客观要求,我们认为,所谓低碳城市模式,就是指在城市空间地域范围内和城市化快速发展背景下,通过大力发展低碳经济,推进低碳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建立低碳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和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逐步形成资源集约、环境友好、社会和谐的社会经济运行模式和健康、节约、低碳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最终实现城市的高效发展、低碳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二)低碳城市模式的基本内涵

低碳城市模式的核心思想在于强调以城市中各主体的行为为主导,以城市生态系统为依托,以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为支撑,在保障城市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以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具体而言,低碳城市模式包括以下内涵:

1.低碳化的城市能源供给方式。该方式是指从源头上改变城市能源供给,加速从“碳基能源”向“低碳能源”和“氢基能源”转变,彻底实现城市的低碳和零碳发展。其实现路径是大力发展水能、风能、太阳能、潮汐能等清洁、可再生能源发电,逐步提高新能源在城市能源结构中的比例;同时,加强可再生能源及新能源等领域的技术研发,大力开发适用于电力、交通、建筑、冶金、化工、石化、汽车等部门的低碳能源。

2.低碳化的城市经济发展方式。该方式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1)在城市经济发展过程中实行低碳生产。低碳生产是一种可持续的生产模式,要实现低碳生产就必须实行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循环经济是一种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其特征是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所有的物质和能源在经济和社会活动的全过程中不断进行循环,并得到合理持久的利用,尽可能把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程度,从而间接减少了温室气体的排放;清洁生产是从资源开采、产品生产、产品使用到废弃物处置的全过程中,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和能源的利用效率,减少消耗和污染物的产生,从而间接降低了温室气体的排放。(2)调整城市产业结构,控制高碳产业的发展速度。城市的产业结构决定城市的能源消费结构,在很大程度上也决定着温室气体的排放强度。第二产业的能耗强度远高于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第二产业的能耗强度为第一产业的五倍多,为第三产业的四倍多。电力、交通、建筑、冶金、化工、石油化工等行业的能源消费量占全部消费量的50%以上。可见,城市产业结构影响城市能源消耗总量和城市经济能耗强度。为了降低城市经济的能耗强度和碳排放强度,必须加快城市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严格控制高能耗、高碳排放产业的发展,逐步从结构上实现经济的高效、低碳发展。

3.低碳化的城市生活消费方式。该方式主要是指改变城市居民以往的高消费、高浪费的生活方式,建立低碳生活理念和生活消费方式。其实现路径是大力发展城市公共交通,严格限制小汽车使用的增长速度,推行紧凑型的城市布局,鼓励居民消费低碳产品,提倡居住低碳建筑和公共住宅,来降低城市的能源需求和实现城市居民消费的低碳发展。

(三)低碳城市模式的主要特征

具体而言,低碳城市模式具有以下主要特征:

1.经济特征。低碳城市模式的经济特征主要体现在以最小化的资源和能源投入,获取最大化的经济效益,即经济的高效发展和集约发展。可见,从这个意义上讲,低碳不仅是发展压力,更是发展机遇。

2.区域特征。低碳城市模式的区域特征主要体现在其发展目标之一应该是形成一种城市化区域,即一种城市与乡村融合发展的新型城乡关系格局——大、中、小城市的协调发展,进而实现整个城市化区域的低碳化。

3.动态特征。低碳城市模式的动态特征主要体现在低碳目标不是固定的,而是要不断地调整以适应城市发展的变化。而且,低碳目标的动态性使得城市经济发展模式、居民消费模式都处于动态变化之中,以满足低碳目标的发展需要。

三、推进我国低碳城市建设的政策建议

为了推进我国低碳城市的建设,我们必须努力解决提高能源和资源效率,提倡能源和资源节约,千方百计降低能源消耗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具体来讲,应采取以下几方面的政策措施。

(一)加强低碳城市规划的编制和实施

城市规划决定着城市经济社会系统的发展布局、功能、规模、生活方式、消费习惯、资源利用和交通等,而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城市温室气体的排放。国外低碳城市的规划经验表明,通过编制和实施“零排放”城市或区域规划,可以实现城市的低碳发展。因此,我国低碳城市的建设,必须要加强低碳城市规划的编制和实施。首先要了解影响城市低碳发展的无形因素,如城市的经济、社会、文化、环境,市民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消费习惯等。其次,要关注城市规划引出的有关社会贫富分布、公平等问题。因为这些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城市的能源、资源的使用和分配。再次,在编制城市规划的资源分配时,应设置明确的、可定量的目标,以便于评估城市低碳发展的效果。

(二)不断调整优化城市产业结构

产业发展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基础和支柱,产业结构体系的调整、优化和升级是转变城市经济增长方式、实现城市低碳发展的根本保障。目前我国很多城市普遍存在三次产业结构不合理的现象。经济增长仍依赖于第二产业,第二产业尤其是工业的发展对整个区域经济仍旧起着至关重要的支撑作用,作为低能耗的第三产业比重尚发展不够。在工业结构方面,轻、重工业比例失调,重工业比重过高。因此,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已成为推进低碳城市发展的重要途径。(1)按照技术密集程度高、产品附加值高和能耗少、水耗少、排污少、运量少、占地少的原则,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促进第二产业“高加工度化”;(2)控制高能耗和高污染行业,淘汰落后产能,提高钢铁、有色、建材、化工、电力和轻工等行业的准入条件;(3)发展再生资源产业和环保产业,大力提高第三产业比重;(4)建立产业分工引导机制,制定和实施城市产业发展规划和产业流动指南,组建城市产业发展基金、工业担保公司,引导投资方向;(5)建立产业转移的利益共享和补偿机制;(6)综合运用财税、土地、信贷等政策,建立发展低碳产业的激励约束机制。

(三)大力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

这不仅有利于节约资源、能源,而且降低了温室气体的排放与废渣废尘对环境的污染,并且研究表明,我国资源、能源消耗程度下降的主要动力来自于各产业资源、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根据国家现代化进程的发展需求,将国家能源消费结构的变化与城市燃料供应的改善紧密结合起来,扩大石油和天然气消费,最大限度地提高各类城市的气化水平和高质量燃料供应。注重新一代纤维素乙醇和氢燃料等车用燃料生产技术,清洁煤、核能、太阳能和风能等先进发电技术,先进节能技术,碳捕获和封存,可再生能源等的研究与开发。

(四)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建立高效快捷的交通运输系统

公交车、轨道交通、小汽车、出租车、自行车和步行,已经构成了目前中国城市的主要交通方式。在所有的机动交通工具中,公共交通是最为节能的方式。以小汽车每百公里的平均能耗为1计算,公共汽车是8.4%,无轨电车为4.4%,有轨电车为3.4%,地铁为5%。可见,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建立高效快捷的交通运输系统对于推进节能减排、建设低碳城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主要措施有:(1)发展城市轨道交通,建立大运量的快速公交系统;(2)实施紧凑型城市空间规划,尽量减少交通需求量;(3)加大交通科技研发力度,降低单耗水平,不断提高清洁能源比重。

(五)积极开发和建设绿色环保建筑

绿色建筑倡导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环境保护,既是对建筑节能的有力带动,也是引领建筑技术发展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是推进低碳城市建设的重要举措。具体措施有:(1)加快大型公共建筑节能改造步伐。研究表明,当建筑、空调、照明等方面采用先进技术,可以使新建大型公共建筑降低电耗60%以上,如果对空调系统、照明等采取全面的改进措施,则既有建筑的电耗也有可能降低30%;(2)实施城市民用供暖节能改造。通过更换供暖方式、改善管网系统的调节、提高热源效率等,可将既有建筑的供暖能耗在目前水平上减低30%;(3)降低除供暖外的城市住宅能耗(照明、炊事、生活热水、家电、空调等);(4)推行绿色新建公共建筑,打造住宅新模式。规模化推广和应用高性能、低材(能)耗、可再生循环利用的建筑材料,建立绿色建筑新理念,实现城市低碳发展。

(六)尽快转变城市居民的消费方式

已有研究结果表明,生活行为对能源消费和CO2排放影响的重要性,同时也表明CO2减排的有效方式是消费理念和行为的转变,即由奢侈型消费向节约型消费转变。因此,必须引导城市居民尽快转变消费方式,实现城市低碳发展。具体措施有:(1)加强宣传,正确引导居民消费行为,在国内形成一种节约能源、提高能源效率、减少C02排放的良好氛围;(2)对节能产品采取政策和税收方面的优惠,鼓励消费者购买,从而降低单位产品的生产和使用能耗;(3)制定人均住房面积标准,引导城市居民购买适度面积的房子,减少对取暖、采冷、照明等热能和电能的需求,进而减少CO2的排放量;(4)提倡选乘公交车、骑自行车和步行等出行方式,节约能源,保护环境;(5)鼓励城市居民对初级食品的消费,引导居民形成直接消费天然绿色食品的行为模式,同时提高居民膳食质量和营养构成,降低食品行业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量。

参考文献:

[1]庄贵阳。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困难与障碍分析[J].江西社会科学,2009,(7)。

[2]张坤民等。低碳经济论[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9.[3]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2009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4] 2050中国能源和碳排放研究课题组。2050中国能源和碳排放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5]王凤武。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建设和谐城镇交通体系[J].城市交通,2007,(6)。

[6]汪晓昀。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监测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求索,2009,(7)。

(作者简介:王家庭(1974-),男,南开大学中国城市与区域经济研究中心副教授,经济学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城市与区域经济、土地与房地产经济等方面研究。)

第二篇:基于低碳经济视角的成都发展模式思考

基于低碳经济视角的成都发展模式思考

全球化背景下的城市发展正面临着贫困、住房短缺、交通拥堵、资源匮乏、环境退化等一系列问题,特别是由温室气体排放量增加所导致的气候变化问题尤为严峻。从国内外低碳经济发展动态与实践情况来看,低碳经济发展是大势所趋,是新一轮全球经济的增长点,不仅可以达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目标,而且为城市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发展低碳经济已逐步成为21世纪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涵。

低碳经济模式是指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础,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为核心,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创建清洁能源结构为目标的经济发展模式。这种发展模式涉及生产模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国家权益的一场深刻变革,是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

成都作为内陆城市,发展低碳经济,实现“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发展目标,不但可以提升成都的城市功能,实现跨越发展,而且可以借助于经济全球化、城市集群化、技术现代化、生态低碳化,实现城市功能以及产业升级,使得工业化在部分方面一步直接跨越到工业化后期。这样的一个跨越,可以直接影响成都在全球城市价值体系中的位置。

本文将从城市发展战略、产业链条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技术创新引擎经济发展和借鉴国内外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等四个方面,分析基于低碳经济视角的成都发展模式。

一、构建低碳经济的城市发展战略

低碳经济不是“零”碳排放,而是对碳总量和碳强度进行控制。同发达国家不同,中国的低碳城市建设不是后工业化的低碳发展,是在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中的一种全新探索,产业结构升级、行业能源效率的提高等成为我国低碳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面对日益严峻的能源和环境约束,政府必须把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提升为城市发展战略的高度,从长远和全局的视角,规划低碳经济的发展思路,在产业结构调整、技术进步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为向低碳经济转型积极创造有利的环境。如美国把节能环保产业推到国家战略的前沿,欧盟拟斥巨资保持其在绿色技术领域的世界领先地位,日本制定了“最优生产、最优消费、最少废弃”的经济发展战略等。

在低碳经济转型过程中抢占先机是提高城市核心竞争力的关键。长远来看,低碳城市建设需要构建一个综合型的低碳社会,涵盖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包括低碳的能源结构,低碳的工业、建筑、交通运输业,低碳的消费模式,低碳技术支撑等。城市建设需注重低碳理念在全社会各个领域的渗透,以经济转型带动社会转型,而低碳社会的建设也将为经济的低碳转型提供保障。同时,城市规划对于城市发展起着长期的结构性的作用,合理的城市规划是低碳城市建设的基础和关键。

成都应依据城市的资源特征和产业优势选择适宜的发展模式,结合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节能减排的工作需求,在快速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探索一条独特的低碳转型路径。制定长远的城市发展战略和合理的城市规划;尽快研究制定成都低碳经济发展战略;抓紧制定适合我市低碳经济发展的碳排放强度评价体系和碳排放可量化标准,指导和引领政府、企业、居民的低碳行动方向和行为方式。

二、改善“高碳化”的产业链条与产业结构

碳排放强度与产业结构演化之间存在一条倒U字形曲线, 进入工业化中期后,第三产业比重上升和高耗能产业比重下降是碳排放强度降低的主要原因。低碳经济的发展将改变产业价值链的分布,过去和现在价值链的分布一直是向资源型企业倾斜,今后产业价值链可能分布在高技术产业,即向掌握低碳经济核心技术的环节和链条倾斜。

改善“高碳经济发展模式”下的产业链条与产业结构,实现高碳产业低碳化。例如,缩短能源、汽车、钢铁、交通、化工、建材等高碳产业所引申出来的产业链条,把这些产业的上、下游产业链“低碳化”,即降低其创造的单位GDP的碳强度,高能耗、高污染的行业率先试点,通过低碳技术的引入和改造,使之成为探索低碳经济发展的重点领域。如针对煤电厂的技术改造计划,要求煤电厂具有捕捉并储存二氧化碳的能力。另外,汽车产业中兴起的电动汽车、生物能源汽车,也是传统产业向低碳化发展的范例。

逐步降低高碳产业特别是“重化工”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使产业结构逐步趋向低碳经济的标准。推进产业和产品向利润曲线两端延伸:向前端延伸,从生态设计入手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向后端延伸,形成品牌与销售网络,提高核心竞争力。在《成都市新能源产业发展规划(2009-2012)》中,我市将重点发展太阳能、核能、风能、新能源汽车和半导体照明等新能源产业。成都的新能源产业发展优劣势并存。突出的是在新能源的很多领域缺乏核心技术和竞争力,比如我市的LED照明在产业链中居于中下游,产业化、商业化还受到一些因素的制约,在产业规模和产业配套方面尚存在差距,成都新能源产业必须突破技术瓶颈,完善产业群间循环经济产业链,使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优化配置和综合利用,为发展低碳经济奠定基础,逐步压缩“高碳化”产业存量。

一般而言,第一、二、三产业的发展都会增加二氧化碳排放量,但单位产出增加量会逐次减少。从各国影响系数看,第三产业普遍小于第二产业,而第二产业又小于第一产业,如英国分别为0.000235、0.010445、0.051490,英国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每增加1%,会导致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5.1%;第二产业每增加1%,会使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1.04%;而第三产业每增加1%,只会使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0.02%。各国经济结构不同,所使用的技术不同,导致各国第一、二、三产业发展对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影响度不同。

成都的产业发展虽然在原有基础上有了较大的提升,但与美国在1997年的三次产业比例关系2.0:27.0:71.0和日本的1.9:37.9:60.2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同样,与上海相比,也存在差距。上海在2008年一、二、三产业分别实现增加值111.8亿元、6235.92亿元、7350.43亿元,其比例为0.82:45.52:53.66,第三产业比重连续9年保持在50%以上。成都近年来在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城乡一体化实践中,改变了三次产业结构失衡状况,并将力争“十二五”末期,成都一、二、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从目前的6.9∶46.6∶46.5调整为5∶35∶60,产业结构将会进一步优化。从国内较发达地区三次产业的比重关系来看,成都要成为中西部地区综合竞争力最强的现代特大中心城市,还需加快进行产业结构升级的步伐,继续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壮大第二产业的基础上,加大力度发展第三产业。

三、促进技术创新对低碳经济的引擎作用

现代经济增长理论和实践表明技术进步和创新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中起着核心作用。技术创新对温室气体减排的贡献度将长期维持在38%以上, 2050年将达到50%左右,因此,推进产业部门的技术进步,通过技术创新,包括碳捕捉、碳封存技术、替代技术、减量化技术、再利用技术、能源利用技术、新材料技术和生态恢复技术等,打造世界先进的耗能产业装备体系、世界领先的用能设备,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单位产值的“碳排放”,对未来成都走低碳发展模式至关重要。

低碳技术涉及电力、交通、建筑、冶金、化工、石化等传统部门,通过自主创新,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能源技术,发展先进节能技术,依托低碳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成都应以技术创新促进低碳经济的重点领域,研究技术创新在促进区域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中的核心作用、机理等问题,分析技术创新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能力的有关战略思路。从我市的市情、实际、发展阶段出发,走出一条具有特色的低碳经济道路。

当前,最为关键的问题是如何实现产业由一般意义上的“绿色技术”, 向新的“低碳技术”的升级,通过技术创新促进低碳经济发展。与以往不同的是,低碳经济在催生一个新的经济体系的同时, 也催生新的技术经济范式。与低碳经济相伴随的新的技术范式的出现, 以及对各个产业的要求,产业竞争力的提升及其结构的改善永远有赖于技术创新和自主创新,只不过在低碳经济时代背景下, 这些技术层面的创新处处凸显的是“低碳技术的创新”, 使技术创新的竞争步入低碳技术及其创新的竞争。

市政府在《成都市新能源产业发展规划(2009-2012)》中明确提出我市大力发展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以技术研发为支撑,以重点企业为载体,重大项目为抓手,突出发展太阳能、核能、风能关键技术、系统集成及核心部件制造和新能源汽车、半导体照明应用产品,做大做优新能源产业,加快建设成都(国家)新能源高技术产业基地,加快推进新能源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2010年10月“成都新能源产业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基地”挂牌,标志着成都新能源产业功能区进入了“国家队”。该发展区已初步形成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基本生产能力,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及拥有主要的技术支撑,正在形成以太阳能、核能、风能等技术开发和装备制造的新能源产业基地。逐步形成高新技术产业、现代制造业和特色产业三大工业经济区域,成都未来工业发展布局的新格局正在形成。

四、借鉴国内外城市发展低碳经济的先进模式

国际上很多城市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在“绿色城市”的建设方面积累了先进的经验。如柏林已经制订了有效的气候变化战略和能源战略,通过热电联产来实现节约能源和减少温室气体的目标;编制太阳能地图册,用以管理太阳能应用与节能减排效果监控。西班牙巴塞罗那推出“能源改进计划2002-2012”,增加可再生能源的使用(特别是太阳能),减少了非可再生能源的使用,该计划包括促进政策、示范项目、法律与管理手段,并将能源措施纳入到城市发展中。瑞典的马尔默将威斯特拉汉能建设为一个新的碳中和居民区。有1000个家庭的能源供应来自可再生能源。100 %的可再生能源方程是基于一个周期,也就是说在一年中的某些时候,城市辖区借助于城市系统,在其他时间,威斯特拉汉能地区用其能源盈余来供应能源系统。这一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较低的建筑能源使用,城市密度和可持续的交通对这些活动进行辅助。

伯明翰作为英国工业革命中心曾经盛极一时,但随着资源的枯竭和产业转移逐渐走向衰落。经过漫长的城市更新和产业转型努力,最终发展成为一座富有文化内涵的会议、展览和商业旅游

城市。伯明翰的成功转型得益于产业定位明确,将发展第三产业服务业,发展金融、咨询、零售、会展等行业作为重点,培育创意园区,建设知识城市,还成立了自己的文化产业区,利用大学孵化高科技企业。类似的城市如美国的波士顿,作为美国最早完成工业化、最先发生传统制造业外迁的地区之一,发展知识密集的新兴产业部门成为波士顿摆脱产业转移困境的重要选择,目前已经在波士顿的128 公路区形成高技术企业密集的产业区,其知名度仅次于硅谷。

国外低碳城市的发展模式与规划设计理念,为我们提供了很多借鉴经验。目前,国内低碳城市建设如火如荼,但大多数城市也只是处于摸索阶段,还有更多的发展理念与方式有待我们进一步的研究探讨,尤其是如何将低碳转型路径或发展模式的研究与城市类型和特征相接轨。笔者收集了目前国内一些低碳城市发展的理念和行动规划,如表所示:

国内低碳城市发展探索比较

综合国内外低碳城市发展实践的结果,我们发现,城市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功能定位与所在国家、地区的发展战略不同,总体来讲,国际城市相对探索出了更为有效的低碳发展模式,而国内城市的发展实践更多还处于尝试性阶段,相对比较零散,主要集中于低碳园区示范,低碳产业选择和新能源开发利用等方式的探索,多是重点关注低碳发展的某一方面,如大力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开始改善交通体系,开发低碳建筑等,尚没有形成相对较成型的低碳发展体系。

成都作为西部内陆城市,在朝现代农业化和新型工业化奋进的过程中,确保成为中国中西部地区“创业环境最优、人居环境最佳、综合竞争力最强的现代特大中心城市”,应该在发展低碳经济的模式上勇于借鉴,大胆创新,走出独具城市特色的低碳经济模式。

结语

低碳经济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工程,不是简单的政府行为,也不是简单的市场行为。而应该在政府的主导下,依据自身的资源禀赋条件与产业发展优势,通过政策引导、科学规划、理念教育等手段,推动低碳产品、低碳技术、低碳服务的市场化,从而调动企业、居民的积极性,让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逐渐被企业和居民接受。最终才能构建起符合低碳经济和低碳社会双重要求的低碳化城市。

第三篇:低碳经济视角下的企业可持续发展研究

低碳经济视角下的企业可持续发展研究

[摘要]低碳经济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大势所趋,企业要想在此背景下谋求生存之道,就应积极探索,充分发扬创新精神,如寻找低碳替代原料、研发低碳新技术、完善企业绿色会计体系,主动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包括解决未来国家能源安全问题、改善人类生存条件、提升中国国际地位等,企业应顺应低碳经济发展的时代潮流,树立低碳经济发展理念、确立低碳经济发展的目标、从点滴做起不断开拓进取,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

[关键词]低碳经济;可持续发展;创新思维;社会责任 低碳经济是指一个经济体系只有很少或没有温室气体排放到大气层,或指一个经济体系的碳足印接近于或等于零。低碳经济的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gdp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低碳经济是近年来国际社会应对人类大量消耗化石能源、大量排放二氧化碳引起全球气候灾害性变暖对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严峻挑战而提出的新概念。如今,低碳经济不仅是指政府的一种政策向导,更是人类越来越追寻和尊重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低碳经济的推行,终究会对普通人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产生巨大影响。

在全球发展低碳经济的潮流下,对于中国企业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低碳节能的大趋势对中国传统高能耗产业的影响最为直接,如何大幅降低能耗、节约能源,已成为电力、冶金、水泥、化工等传统高能耗企业共同面临的迫切问题。同时,这一大趋势也催生了新兴的行业和商业模式以及革命性的新能源方式,为中国企业跻身世界领先企业行列创造了新的机遇。

一、积极顺应低碳经济发展的时代潮流

目前,正值国家积极推进低碳经济发展时期,进行一系列的制度创新,加大政策法律的支持,注重绿色低碳经济的立法、建立健全相应的政策支持体系,从而努力创造良好的政策条件和政策氛围。企业在此背景下,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树立低碳经济发展理念。政府从观念更新上推进低碳经济,把科学发展观的理念融合到低碳经济的发展过程当中,切实贯彻低碳经济是落实科学发展观重要途径的思想。大力宣传低碳经济的概念、内涵、措施和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性、必要性。在当前这种社会氛围和政策引导下,企业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应该积极推行低碳经营理念,建立清洁生产机制和精益生产方式,大力开展低碳宣传,引导低碳社会生活方式,倡导公众节能减排、低碳消费、低碳经营的理念,引导公众选择低碳生活方式。

2.确立低碳经济发展的目标。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要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这是我们党在“十二五”期间发展的总体思路之一。为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符合当前宏观政策的引导,企业就应该有相应的发展低碳经济的微观目标,如创造多少绿色产品、实

现怎样有效的长效机制以保证企业的低碳经济发展战略、如何建立完整的碳排放信息和稳定的减排技术支持等。如房地产业界发现了推出“低碳建筑”的可能。王石说,按照中国房产市场的销量,如果开发商对商品房进行统一精装修,每年将可以减少1000万吨的建筑垃圾。万科在接下来的几年将以此为方向作出努力。而像锋尚集团,近年也提出了“输出节能产品开发的技术和管理”的定位。3.从点滴做起,不断推行和宣传低碳经济。值得注意的是,因为低碳经济对前期资本投入的较高要求,导致在经济危机来临之时,受到的影响也比较大。如苏格兰皇家银行、富通集团等遭受危机打击最严重的一些银行同时也是低碳经济中最大的资金来源。壳牌石油公司也承认,风能和太阳能“在与新的组合项目争取投资机会的竞争中步履蹒跚”。因此,一些新能源虽然符合低碳要求,但成倍增长的运营费用直接导致走向市场时难以立足。但是,企业可以考虑先从小事做起,从企业生产、销售、经营等各个环节入手,先避开前期大成本的投入,比如企业可大量使用节能灯泡、节能水管,环保材料做成的办公用具等。

二、充分发扬创新精神

1.积极寻求低碳替代原料。目前,很多企业生产的产品所使用的原料含碳量极高,企业应该积极进行探索、创新,寻求低碳替代原料。目前,国内几乎所有知名家具品牌都已经在家具制品的某些部位使用了纸做的蜂巢板。因为,这种蜂巢板产生的“替代”效益是惊人的,每1吨的蜂窝纸材料,可做成30~50立方米的蜂巢板,用以替代同样体积的实心木材。据统计,国内家具行业每年消耗木材有1亿立方米,如果蜂巢板能够替代其中的20%的木材用量,就可以节约木材2000万立方米,也就意味着1200多万吨的二氧化碳减排量。而且,蜂巢板的特殊结构(类似蜂巢的六边形空心结构)与实心木材或板材相比,成本可以降低30%以上。

2.积极探索和研发相关新技术。思科公司就通过网真这样高清晰度的远程ip视频会议产品来减少航空旅行次数,仅此就已减少了1000多万立方米的碳排放量。而像丰田等公司在新能源汽车、镍氢电池之后已经集中资源投入到下一代汽车动力锂电池的研究之中。未来,柴油电力混合动力轿车的研发上市亦将把交通领域的“低碳”目标再次提升。前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尼古拉斯斯特恩牵头的《斯特恩报告》指出,全球以每年gdp 1%的投入,可以避免将来每年gdp 5%~20%的损失,呼吁全球向低碳经济转型。

3.注重低碳技术相关人才的培养和储备。低碳经济的加快发展急需大量前沿科技人才与科技成果支撑,但企业目前大多忽略这方面人才的培养和储备。以新能源领域人才现状为例:目前,我国风电产业当中受到长期专业技术培训的人不超过50个。在中国《可再生能源法》实施两年后的今天,全国仅有华北电力大学建立了可再生能源学院。另外,传统的创新成果评价认证体系,存在对某些现有科学体系不能解释的成果无法认定的尴尬现实。

4.建立和完善企业绿色会计体系。总体而言,目前我国会计界对绿色会计的研究是以规范性研究为主,实证研究凤毛麟角。企业可

尝试在绿色会计核算对象中增加自然环境的内容,特别应重视环境科学与会计实务的结合。增加绿色资产、绿色费用、绿色效益的确认,并研究各种方法进行自然资源的价值计量,以及通过有效的绿色信息来满足企业会计信息的披露。

王强陈秀文温洁邹馨:低碳经济视角下的企业可持续发展研究

三、主动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

低碳是一种时尚,同时更是企业的一种社会责任,是人类的自救。在能源和环境的双重威胁下,企业为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要承担这一社会责任,在承担社会责任的同时又获得公众的信赖和支持,从而实现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二者相得益彰。一个企业要长盛不衰,至少应该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能力强,能够不断推出适销对路的新产品。二是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强,诚信度高。

传统的企业社会责任包括:(1)法律责任。企业的一切活动都应当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进行。(2)经济责任。为社会提供商品、服务和就业等。(3)伦理责任。如内部的追求零安全事故、零职业病,外部的参与公益事业等。然而随着环境保护(主要针对气候变暖)和可持续发展思潮的兴起,节能减排、减耗完全纳入企业社会责任的范围。主要考虑到以下因素:

1.中国快速增长的能源需求和自身能源储备的不足,使中国的能源安全问题日益严峻。例如,到2030年,预计中国80%以上的石油需求将依赖进口。因此,国内企业要想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在

未来的经济大战中占得先机,同时也考虑到中国资源短缺这一现实,企业就必须承担起一定的社会责任,重视未来中国的能源安全问题。

2.中国作为能源消耗大国、温室气体排放大国,也受到越来越多来自国际社会的压力。中国在哥本哈根会议上已做出了2020年单位gdp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的承诺。在“共同但有区分”的责任原则之下,中国尽管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但在践行低碳经济发展原则上,显示出大国风范。

3.随着能源价格的攀升,如果不降低能耗,必将挤压企业的经济效益,对于能源成本占总成本比例较高甚至高达五成的高能耗产业更是如此,这也是中国企业走出国门、打入世界的关键。4.低碳经济是未来全球发展的大趋势,也是当今世界政治、经济博弈的焦点,中国能否从经济大国跃升为经济强国,与能否很好地把握低碳经济的机遇息息相关。而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需要从每个行业、每个企业、每个人做起。

总之,在当前低碳经济发展的趋势之下,企业应当从各个方面进行创新,主动承担起自身的社会责任,顺应当前时代发展的潮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从经济和社会整体出发,发展低碳能源、低碳建筑、低碳工业、低碳交通等,引导低碳消费,努力构建低碳经济发展的新体系。[参考文献]

[1]金莹.基于低碳经济背景下的绿色会计新探[j].财会研究,2010(23).

[2]赵铨.气候变暖、低碳经济与企业社会责任[j].江苏造纸,2010(9):2-8.

[3]黄家顺.刍议中国低碳经济发展路径[j].江汉论坛,2010(12):49-52.

[4]马学禄.低碳经济:可持续发展必由之路[j].城市住宅,2008(5):24-25.

[5]姜建军.低碳经济是可持续的发展方式[j].今日国土,2010(4).

[6]肖韶峰.低碳经济发展的制度安排——基于政府与企业的博弈均衡分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12). [7]张莹婷.低碳经济——中国的必然选择[j].工业炉,2010(4).

第四篇:低碳经济视角下的企业可持续发展研究

基于低碳经济理论看中国企业可持续发展

摘要:低碳经济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大势所趋,企业要想在此背景下谋求生存之道,就应积极探索,充分发扬创新精神,如寻找低碳替代原料、研发低碳新技术、完善企业绿色会计体系,主动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包括解决未来国家能源安全问题、改善人类生存条件、提升中国国际地位等,企业应顺应低碳经济发展的时代潮流,树立低碳经济发展理念、确立低碳经济发展的目标、从点滴做起不断开拓进取,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

关键词:低碳经济可持续发展创新思维社会责任

低碳经济是指一个经济体系只有很少或没有温室气体排放到大气层,或指一个经济体系的碳足印接近于或等于零。低碳经济的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gdp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低碳经济是近年来国际社会应对人类大量消耗化石能源、大量排放二氧化碳引起全球气候灾害性变暖对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严峻挑战而提出的新概念。如今,低碳经济不仅是指政府的一种政策向导,更是人类越来越追寻和尊重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低碳经济的推行,终究会对普通人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产生巨大影响。

在全球发展低碳经济的潮流下,对于中国企业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低碳节能的大趋势对中国传统高能耗产业的影响最为直接,如何大幅降低能耗、节约能源,已成为电力、冶金、水泥、化工等传统高能耗企业共同面临的迫切问题。同时,这一大趋势也催生了新兴的行业和商业模式以及革命性的新能源方式,为中国企业跻身世界领先企业行列创造了新的机遇。

一、积极顺应低碳经济发展的时代潮流

目前,正值国家积极推进低碳经济发展时期,进行一系列的制度创新,加大政策法律的支持,注重绿色低碳经济的立法、建立健全相应的政策支持体系,从而努力创造良好的政策条件和政策氛围。企业在此背景下,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树立低碳经济发展理念。政府从观念更新上推进低碳经济,把科学发展观的理念融合到低碳经济的发展过程当中,切实贯彻低碳经济是落实科学发展观重要途径的思想。大力宣传低碳经济的概念、内涵、措施和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性、必要性。在当前这种社会氛围和政策引导下,企业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应该积极推行低碳经营理念,建立清洁生产机制和精益生产方式,大力开展低碳宣传,引导低碳社会生活方式,倡导公众节能减排、低碳消费、低碳经营的理念,引导公众选择低碳生活方式。

2.确立低碳经济发展的目标。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要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这是我们党在“十二五”期间发展的总体思路之一。为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符合当前宏观政策的引导,企业就应该有相应的发展低碳经济的微观目标,如创造多少绿色产品、实现怎样有效的长效机制以保证企业的低碳经济发展战略、如何建立完整的碳排放信息和稳定的减排技术支持等。如房地产业界发现了推出“低碳建筑”的可能。王石说,按照中国房产市场的销量,如果开发商对商品房进行统一精装修,每年将可以减少1000万吨的建筑垃圾。万科在接下来的几年将以此为方向作出努力。而像锋尚集团,近年也提出了“输出节能产品开发的技术和管理”的定位。

3.从点滴做起,不断推行和宣传低碳经济。值得注意的是,因为低碳经济对前期资本投入的较高要求,导致在经济危机来临之时,受到的影响也比较大。如苏格兰皇家银行、富通集团等遭受危机打击最严重的一些银行同时也是低碳经济中最大的资金来源。壳牌石油公司也承认,风能和太阳能“在与新的组合项目争取投资机会的竞争中步履蹒跚”。因此,一些新能源虽然符合低碳要求,但成倍增长的运营费用直接导致走向市场时

难以立足。但是,企业可以考虑先从小事做起,从企业生产、销售、经营等各个环节入手,先避开前期大成本的投入,比如企业可大量使用节能灯泡、节能水管,环保材料做成的办公用具等。

二、充分发扬创新精神

1.积极寻求低碳替代原料。目前,很多企业生产的产品所使用的原料含碳量极高,企业应该积极进行探索、创新,寻求低碳替代原料。目前,国内几乎所有知名家具品牌都已经在家具制品的某些部位使用了纸做的蜂巢板。因为,这种蜂巢板产生的“替代”效益是惊人的,每1吨的蜂窝纸材料,可做成30~50立方米的蜂巢板,用以替代同样体积的实心木材。据统计,国内家具行业每年消耗木材有1亿立方米,如果蜂巢板能够替代其中的20%的木材用量,就可以节约木材2000万立方米,也就意味着1200多万吨的二氧化碳减排量。而且,蜂巢板的特殊结构(类似蜂巢的六边形空心结构)与实心木材或板材相比,成本可以降低30%以上。

2.积极探索和研发相关新技术。思科公司就通过网真这样高清晰度的远程ip视频会议产品来减少航空旅行次数,仅此就已减少了1000多万立方米的碳排放量。而像丰田等公司在新能源汽车、镍氢电池之后已经集中资源投入到下一代汽车动力锂电池的研究之中。未来,柴油电力混合动力轿车的研发上市亦将把交通领域的“低碳”目标再次提升。前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尼古拉斯斯特恩牵头的《斯特恩报告》指出,全球以每年gdp 1%的投入,可以避免将来每年gdp 5%~20%的损失,呼吁全球向低碳经济转型。

3.注重低碳技术相关人才的培养和储备。低碳经济的加快发展急需大量前沿科技人才与科技成果支撑,但企业目前大多忽略这方面人才的培养和储备。以新能源领域人才现状为例:目前,我国风电产业当中受到长期专业技术培训的人不超过50个。在中国《可再生能源法》实施两年后的今天,全国仅有华北电力大学建立了可再生能源学院。另外,传统的创新成果评价认证体系,存在对某些现有科学体系不能解释的成果无法认定的尴

尬现实。

4.建立和完善企业绿色会计体系。总体而言,目前我国会计界对绿色会计的研究是以规范性研究为主,实证研究凤毛麟角。企业可尝试在绿色会计核算对象中增加自然环境的内容,特别应重视环境科学与会计实务的结合。增加绿色资产、绿色费用、绿色效益的确认,并研究各种方法进行自然资源的价值计量,以及通过有效的绿色信息来满足企业会计信息的披露。

三、主动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

低碳是一种时尚,同时更是企业的一种社会责任,是人类的自救。在能源和环境的双重威胁下,企业为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要承担这一社会责任,在承担社会责任的同时又获得公众的信赖和支持,从而实现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二者相得益彰。一个企业要长盛不衰,至少应该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能力强,能够不断推出适销对路的新产品。二是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强,诚信度高。

传统的企业社会责任包括:(1)法律责任。企业的一切活动都应当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进行。(2)经济责任。为社会提供商品、服务和就业等。(3)伦理责任。如内部的追求零安全事故、零职业病,外部的参与公益事业等。然而随着环境保护(主要针对气候变暖)和可持续发展思潮的兴起,节能减排、减耗完全纳入企业社会责任的范围。主要考虑到以下因素:

1.中国快速增长的能源需求和自身能源储备的不足,使中国的能源安全问题日益严峻。例如,到2030年,预计中国80%以上的石油需求将依赖进口。因此,国内企业要想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在未来的经济大战中占得先机,同时也考虑到中国资源短缺这一现实,企业就必须承担起一定的社会责任,重视未来中国的能源安全问题。

2.中国作为能源消耗大国、温室气体排放大国,也受到越来越多来自国际社会的压力。中国在哥本哈根会议上已做出了2020年单位gdp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的承诺。在“共同但有区分”的责任原则之下,中国尽管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但在践行低碳经济发展原则上,显示出大国风范。

3.随着能源价格的攀升,如果不降低能耗,必将挤压企业的经济效益,对于能源成本占总成本比例较高甚至高达五成的高能耗产业更是如此,这也是中国企业走出国门、打入世界的关键。

4.低碳经济是未来全球发展的大趋势,也是当今世界政治、经济博弈的焦点,中国能否从经济大国跃升为经济强国,与能否很好地把握低碳经济的机遇息息相关。而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需要从每个行业、每个企业、每个人做起。

总之,在当前低碳经济发展的趋势之下,企业应当从各个方面进行创新,主动承担起自身的社会责任,顺应当前时代发展的潮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从经济和社会整体出发,发展低碳能源、低碳建筑、低碳工业、低碳交通等,引导低碳消费,努力构建低碳经济发展的新体系。

参考文献

[1]金莹.基于低碳经济背景下的绿色会计新探[J].财会研究,2010(23).

[2]赵铨.气候变暖、低碳经济与企业社会责任[J].江苏造纸,2010(9):2-8.

[3]黄家顺.刍议中国低碳经济发展路径[J].江汉论坛,2010(12):49-52.

[4]马学禄.低碳经济:可持续发展必由之路[J].城市住宅,2008(5):24-25.

[5]姜建军.低碳经济是可持续的发展方式[J].今日国土,2010(4).

[6]肖韶峰.低碳经济发展的制度安排——基于政府与企业的博弈均衡分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12).

[7]张莹婷.低碳经济——中国的必然选择[J].工业炉,2010(4).

[8]朱四海.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与中国的选择[J].发展研究,2009,(5).[9]邓越月,金仁椒.低碳经济: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J].社会科

学家,2010(5).[10]骆华.低碳经济的经济学分析[J].现代管理科学,2010(8).[11]张亚杰,陈少卫.低碳经济的政治经济学分析——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由之路[N].企业导报,2010(8).

第五篇:低碳经济条件下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研究

低碳经济条件下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研究

关键词:产业结构 低碳经济 低能耗 低排放。

2011年5月24日北京晨报报道,今年夏天将是我国电荒史上最严重的时段,高能耗产业为电荒“帮凶”①电荒现象反映我国产业结构不合理。2010年3月温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建设以低碳排放的特征的消费模式和产业体系,以应对气候恶化。低碳经济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有益于促进我国产业结构提升。

1低碳经济含义及背景。

低碳经济,是基于低能耗、低排放和低污染的经济模式,主要通过技术创新、产业结构提升等途径,以降低对能源的消耗,减少二氧化碳排量,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国际上最早提出低碳经济概念是2003年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中[1]。减少大气污染,抑制全球气候变暖是21世纪全球发展的共识,从1997年制定的《京都议定书》到2007年制定的《巴厘岛路线图》,各国都在为实现低碳的目标而努力。2006年《斯特恩报告》指出,每年1%的GDP投入,可避免将来每年5%~20%的GDP损失,强调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性。2007年美国参议员提出《低碳经济法案》,指出美国未来的经济发展战略是低碳经济。2007年《巴厘岛路线图》积极推进了全球向低碳经济迈进。2008年被世纪环境规划署确定为“世界环境年”,主题是“转变传统观念,推行低碳经济”。2008年G8峰会提出2050年实现全球室温气体排放降低50%。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会议上,我国温总理保证将减排目标受到法律和舆论监督。在这样的国际背景下,低碳经济得到世界各国的认可与重视。

2我国当前产业结构现状及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和深入,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并持续提升。第一产业产值比重显著下降,由2005年的12.1%下降到2010年的10.2%,下降了1.9%;第二产业产值比重略微下降,由2005年的47.4%下降为2005年的46.8%,下降了0.6%;第三产业产值大幅度上升,第三产业所占比重由2005年的40.5%上升为2010年的43.0%,上升了2.5%。从三个产业的就业人数来看,从2005年到2009年,第一产业从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44.8%下降到38.1%,下降了6.7%,第二产业从业人数比重从23.8%升为27.8%,上升了4.0%;第三产业从业人数比重由31.4%涨至34.1%,上升了2.7%。可见,三大产业的从业人数比重也发生明显变化。总的来说,我国产业结构成二、三、一型基础上不断优化。但较发达国家,我国产业结构还有待提升。

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途径。我国当前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对“高碳”产品,如刚才、水泥、电力等需求很大,这也是带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我们不能抛弃这些基础性产业,必须通过发展低碳经济,提高自然资源的有效利用,降低单位经济的碳强度,加快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发展低碳经济,是优化能源结构的必经之路。我国能源结构是煤多、油气少,这一状况决定了我国主要以煤炭为主。煤炭是“高碳”能源,应尽量减少使用,应发展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比重,降低一次性能源使用的碳排放。发展低碳经济,加快国际交流与合作。

我国发展低碳经济最大的挑战是研发可科技创新能力有限。当前,尽管我国工业实现全球化,但享受利润和国际分工仍处于底层和末端。增加低碳经济投入,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可提高我国科技创新和自主创新能力,参与国际规则的制定与管理,实现国际分工水平提升及国际合作的主导权。

3加快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建议。

3.1加快新兴高科技产业发展,推进产业结构调整。

我国尤其是中西部自然资源比较丰富的地区,经济产业结构仍以第一产业为主,产业结构不合理导致了产业碳强度较高。2009年9月温家宝强调,要着重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这是长远水平上的重大战略选择,重点发展信息技术、新能源、生物医药、高端制造业及航天航空等科技含量高、能耗低、效益好的产业上。发展新兴产业是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有效结合。

3.2加快建立产业低碳化发展机制及碳排放交易市场。

我国为了实现低碳目标,曾采取过拉闸限电等措施,这给工业经济发展带来较大的损失。尤其是国外建立碳交易系统以后,我国仍采用这些措施不能使用国际低碳经济发展。我们必须通过市场化手段,以实现低成本、高效率的低碳经济。

3.3加强低碳经济研发技术体系。

技术创新是低碳经济发展的核心。由于我国经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仍依赖于第一产业,在第一产业中实现低碳经济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必须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降低单位产值的碳排放量。为此,必须加强技术研发,推进生产和消费领域高能效、低碳排放等新技术研究和应用,建立高效节能、可再生资源利用和新能源等多元化低碳体系,为低碳经济的发展提供技术保证。另一方面,应多参与国际合作,吸取国外先进的低碳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我国低碳经济技术和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梁燕君。关于发展低碳经济的若干思考[J].经济纵横,2010(3):71~72.[2]康玉泉,孙庆兰。低碳经济与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研究[J].价值工程,2011(10):

143~144.[3]梁平,韩丽。我国产业结构升级方式研究——基于对低碳经济的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9(12):6~8.[4]张卓元。以节能减排为着力点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J].经济纵横,2007(8):

2~6.注释。

①郑晓奕。北京晨报,2011-05-25.低碳经济条件下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研究李勋立(荆门市民防办公室湖北荆门448124)论文关键词:

基于低碳经济视角的我国城市发展模式研究(共5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