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5号文库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辅导案例
编辑:柔情似水 识别码:24-254821 15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03-30 13:38:42 来源:网络

第一篇:农村留守儿童心理辅导案例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辅导案例

摘要:在中国有这样一个弱势群体:他们的父母为了生计远走他乡离开年幼的孩子,外出打工,用勤劳获取家庭收入,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作出了贡献,但他们的孩子却留在了农村家里交由祖辈或亲戚(甚至是无血缘关系的他人)监护接受教育,与父母相伴的时间微乎其微。这些本应是父母掌上明珠的儿童集中起来便成了一个特殊的群体———留守儿童。近年来,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各方面的关注。本案例记录了对我所教班级的一名表现很极端的留守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并成功转化的过程以及我的一些感悟。根据权威调查,中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超过了5800万人。57.2%的留守儿童是父母一方外出,42.8%的留守儿童是父母同时外出。留守儿童中的79.7%由奶奶、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13%的孩子被托付给亲戚、朋友,7.3%为不确定或无人监护。留守儿童无法像其他孩子那样得到父母的关爱,家长也不能随时了解、把握孩子的心理、思想变化。这种亲情的缺失使孩子变得孤僻、抑郁,甚至有一种被遗弃的感觉,严重地影响到了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这些心理方面的问题,直接影响到孩子的行为,使他们不论是在家里,还是在学校、社会都经常出现一些与其他孩子不一样的行为,主要表现为:性格柔弱内向、自卑心理障碍、孤独无靠心理、产生怨恨父母和心理等。由于“留守儿童”长期生活在特殊的环境中,缺乏父母直接的关爱与呵护,久而久之,产生了一系列问题,而心理问题最值得关注。

一、基本情况

本案例分析的是我在今年世界精神卫生日健康宣传时接的个案,案主是射阳县小学四年的学生郑裕国,男,11岁,父母离异的留守儿童,常年与奶奶相依为命。性格孤僻,不爱与人沟通,有不良的行为习惯。学习成绩为班级倒数,总是不能及时完成作业。情绪偏激,时常会顶撞老师,也时常不回家吃饭、缺课。

二、个案分析

通过询问同学、家访以及对其本人的简单交流,了解到郑裕国是一个很“可怜”的留守孩子。从出生开始便没有妈妈的呵护,父亲长年在外务工并且从不关心他的成长,更谈不上家庭教育,也不曾有经济帮助家庭,家中仅靠奶奶的“五保户”收入与社会救助来维持生活。奶奶的文化素质较低,对孙子的学业与行为等各方面从来不过问,也无从管教,甚至于孙子没有没回家吃饭与就寝都不得知道。一年四季不管天寒地暖都只有一双鞋子,三年级时的班主任王老师时常看不过去会把他的衣服、鞋子等洗一洗,这就算是“母爱”了。他是同学们眼中的“惯偷”,同学们时常反映他有“偷”的不良习惯,以至于只要班上有某个同学的东西找不到了,便会一同指向他。社会上也有类似的声音,当地一家小超市,经常发现他会在夜间去超市“偷吃偷睡”,有一回是睡去了第二天才被发现。每当我问他是不是有“偷”他人的东西时,总是低头不说话,时常落下眼泪。在老师眼中,他又是一个蛮灵光的孩子,思维活跃,动手能力强,热爱劳动,是班级里的劳动积极分子。每次单元考试有进步了老师给予表扬时总能露出那少有的甜美的笑 脸。

三、心理问题诊断

经过多方了解,细心观察,查阅资料与咨询相关权威心理专家等。可以确定这是一个典型的由于缺少关爱,没有家庭温暖而引起的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个案。在诸多的不良行为习惯中,“偷”东西是平时同学们反映最多的问题。在多次家访中得知,回到家中吃不上饭是常有的事情,而奶奶总是说“我已经尽力了”,如此贫困的家庭背景促使他养成诸如“偷”等比较严重的不良行为习惯,更让自卑心理充满他的内心。而在班级里他又很爱在同学面前表现自己,一旦得到肯定时,会让自己觉得很成功,很有成就感。这是积极的一面,说明内心是积级向上的。因此,要做好郑裕国的的心理辅导工作,主要解决下面两个问题:

第一,改变郑裕国不合理的认知和思维方式,接受现实的家庭背景并积极面对生活。

第二,在无法改变家庭背景这个大环境下,改善在班级这个小集体中的关系,给予他更多的关爱,让他感受到有人关心如家般的温暖。

四、辅导过程

1、方案设计:

目标:通过辅导,能让郑裕国接受现实的家庭背景,改善与同学关系,从而帮助他树立对学习、生活的信心。

辅导方法:情感沟通、就事论事、倾听探讨、行为操纵、激励机制。辅导周期:整个过程约15周时间,分三个阶段进行。

2、实施过程:

第一阶段:获取信任,渗透辅导理念。(约3周)

几次的接触,我已经取得了他的信任,成为无话不说的朋友,有时还会主动来找我沟通一些自己不良习惯的形成原因,慢慢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的行为。面对他的坦言,我便以一个父亲的身份告诉他,人不能选择出生,不理想的家庭背景是暂时的。也正因为如此,你才要更加独立和努力,男儿当自强,通过刻苦的学习掌握知识改变命运。积极联系在外务工的父亲及家中的奶奶,争取他们多花点时间关心孩子的健康成长与学习问题。同时,帮助郑裕国与父亲建立定期“电话关爱”,从而改善亲子关系和获取父爱的温暖。

第二阶段:树立信心,实施行为辅导措施。(约8周)

本阶段为整个辅导过程的重点,如何帮助他树立信心改变自卑心理是关键。对于他自卑的心理问题,我用尊重、平等、激励的方式与其沟通。及时对他的表现做出评价,让他意识到做什么、怎么做是让人肯定和让人讨厌的。对于家庭背景所带来的不利于成长的观察因素,在给予适当帮助外,时常讲一些励志故事,让其树立起积极、乐观的上进心。同时,有意识的地帮其与同学沟通交流接近关系,动员班干部及与他走得近的同学一起和他参加各种活动,让他学会与人友好、愉快相处。

学习成绩不理想、不能很好的完成作业等问题是导致其自卑心理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所以我帮他制订了学习计划,并特意安排两个品学兼 优的男生专门帮助郑裕国解决学习上的困难,其中一个与他同桌,并叮嘱两人平时多与他谈心,了解他的思想动态,同时适当开导他。刚开始的时候郑裕国并不合作,经过大约四周时间的努力开始接受同学的帮助,并在接下来的课堂上有了明显变化,开始举手回答问题,课后作业也主动询问同学,而不在是以往那样直接去抄袭。

第三阶段:巩固辅导效果。(约4周)

为了巩固取得的成果,我接着采用激励机制。在闲聊时得知,郑裕国曾经拿过别人的东西(包括钱),原因是没吃饭肚子实在是饿得不行,回家也是没饭吃。在强调他这样的行为不正确时,又告诉他,我可以帮助他可以暂时解决生活上的问题,但是有条件:第一,今后再遇到这种情况要首先要告诉我,可以向我借钱;第二,向我借去的钱等你有能力了后要还;第三,努力学习,争取提高成绩。他表示同意。事后我帮他制订了复习计划,并监督他是否努力完成。此后,郑裕国同学在学习方面表现出来的积极性比以前有了极大的提高

五、辅导效果

经过近一个学期的辅导,郑裕国在与同学的相处上有了信心。独立意识、评价能力、学习能力和集体观念上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更重要的是,班级里再没有同学说他会“偷”东西的不良习惯,还全票通过推选他当卫生委员。他变得愿意与老师、同学谈心,还主动打电话给他父亲,讲述他在学校里的事情。他的每一点进步都让我欣喜,但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和不良行为习惯的改变并非朝夕之事。短期的良好表现能否持久并伴随一生,仍需观察、追踪、指导。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问题已经成为社会舆论的焦点,他们身上表现出来的心理问题应该引起我们教育工作者足够的重视。事实证明,只要我们及时了解孩子的家庭情况,与家长充分沟通,及时针对孩子的问题制定详细的辅导计划,以一颗爱心对待孩子,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一定能得到有效的防范和及时的矫正。

第二篇:留守儿童心理辅导案例

留守儿童心理辅导案例

一、基本情况

鲁梦雨,女,11岁。蓼泉镇中心小学五年级学生。父母亲常年外出打工,没时间照顾孩子,把孩子交给年老的爷爷、奶奶照顾。学习成绩中下。

鲁梦雨,在幼儿园和学前班里是出了名的懒孩子。进入小学后,也没多大改进。主要表现在: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不是向后就是向右跟同学讲话,要不就是坐在位置上不知道想什么出神,心不在焉。写作业不爱动脑,经常拖拖拉拉,得过且过,不认真、不按时完成,书写不好。课后多动调皮,常招惹别人,星期六,日常去网吧玩游戏。在家里,不主动帮助爷爷奶奶做家务。

二、调查访谈结果

经我仔细调查、家访和对其本人的访谈,我了解到他有两个姐姐,父母中年得子,爷爷奶奶自然很宠他。加上父母常年外出打工,爷爷奶奶文化素质较低,对孙子学习方面和行为方面管教疏松,也无从管教,久而久之,由于家长监督处于空白状态,就养成了他的惰性,学习缺乏自觉性,老师布置的作业能拖则拖,多一点也不愿意做。在家里,不愿干家务,好吃懒做。自制能力差,抵制不了社会上一些腐朽现象的诱惑。

三、个案分析 针对鲁梦玉的个性心理特点,我认为他的个性问题来源于家庭环境的影响和学校教育的影响。

1、鉴于他从小娇生惯养,被视为掌上明珠,凡事随心所欲,被家庭成员所溺爱,过于放纵,使他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缺乏自理自立能力,养成了依赖别人和懒惰的心理。

2、在班级里,由于懒惰,学习态度不认真,缺乏自主性,知识掌握不牢固,产生自卑心理,自暴自弃,致使成绩下降。

四、辅导过程

1、改变其家庭教育环境。根据鲁梦玉的实际情况,我认为她的本质是好的,如果与家长配合共同对他进行耐心细致的教育和帮助,他会有所改变的。首先,我与他的父母取得联系,让他们勤跟孩子打电话交流沟通。我多次跟他的父母、爷爷奶奶进行诚恳的谈话。并让爷爷奶奶一定要改变对他的教育态度和方式,与老师更好地配合,严格管教孩子。通过谈话使他们明白,孩子的成长离不开良好的家庭教育。要求他的父母多抽一些时间来关心他的学习和生活。爷爷奶奶不能一味地放纵,要跟他多讲那时他们学习的艰苦环境,使他从中受到一些启发。其次家长要多进行校访,多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和在家的情况。

2、给予孩子更多的关怀和爱护。老师主动和孩子亲近,和他做朋友。对他的情绪表示理解。当他调皮时,不要直接批评,要调查清楚,搞明白是什么原因,然后和他讲道理,让他慢慢的平静下来再探讨原因。在学习上,耐心辅导。在课堂上,鼓励他积极回答容易的问题,激发他的上进心,改变他学习上的懒惰的态度。

3、针对张某惰性强的缺点,激发他热爱生活,热爱劳动的热情,值日生工作他认真做,就给予鼓励;主动帮助教师拿教具等则给予肯定,经与家长沟通得知,他在家中能帮助父母干力所能及的家务,我则耐心帮助他建立起热爱生活的信心。

五、辅导效果

通过以上辅导措施,收到了明显的效果。

1、家庭教育环境有了显著的改变,其家庭成员经常与学校进行联系,爷爷奶奶的教育方式有了改变,不过于溺爱孩子,对其严格管教,并让孩子参与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

2、经过近两个月的了解及教育,吴之龙有了一定的进步,正如人的性格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变的一样,它具有稳定的特点,要彻底改变是要经过长时间的努力。现在,张某学习目的有了明确的认识,能坚持上满上好各门课程,保质保量地完成各门功课,成绩逐步提高。他对生活也满怀信心,对劳动有了初步认识,值日主动、热心肯干,犯了错误能认识到错误在哪儿。他现在仍缺乏刻苦学习的精神,对较难的问题易放弃,缺乏坚强的毅力,抗挫折能力较弱,对于他今后的教育仍是长期的,我希望他会成为坚强、有知识的身心健康的人才。

第三篇:留守儿童心理辅导案例

留守儿童心理辅导案例

一、案例描述

王超,单亲家庭,从小奶奶带大,教育不足,溺爱有加。由于父亲忙于生计,低年级的时候对他疏于管教,导致他行为习惯极差,对学习缺乏兴趣,学习习惯也差,上课严重不守纪律,经常起哄,影响他人学习,经常不做或少做作业,注意力不集中,没有持久性,有时还会做些危险动作。但性格开朗,乐于助人,经常帮助老师同学打扫清洁。案例分析

童年生活:从小父母就离异,由奶奶带他。奶奶没有文化,只能料理他的生活。父亲一直在外打工,对他的教育几乎是空白。没有父母的疼爱,但奶奶对王超却很宠爱。奶奶的宠爱让王超形成了自由散漫的性格。

学校生活:学习成绩差,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爱讲话,爱搞小动作。注意力很容易被其他事情吸引,克制力差,爱起哄,爱打闹,受到批评或挫折时不能正确对待。

二、案例辅导策略

1、了解情况,寻找突破口

了解王超家庭教育及过去的学习情况,到任课老师及其同学中了解他的个性品质、兴趣爱好、生活状况、学习情况、心理健康水平、身体素质现状,对其进行全方位的分析,寻找突破口,找到开启他心灵大门的钥匙。

2、开启心扉、倾吐心声

采用“情感投资”、“捕捉闪光点”、“寻找感觉”等方法与他及其家庭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让他倾吐自己的心声。宣泄自己的感情,化对立情绪为融洽气氛。真诚帮助、鼓励他正确认识自己、父母、同学,指导、培养。锻炼他学习、交往及良好行为的品质,提高他的自信心,找到自己在班级、学校、家庭、社会中的位置及感觉。

3、加强联系、树立信心

采用“沟通”、“融洽”法经常与其家长取得联系,帮助家长树立起教育孩子的信心,让他们感到学校与社会是多么想帮助他们,让他们也从与学校对立情绪中解脱出来,与学校共同担负起教育孩子的责任,指导家长共同做好转变工作。

4、有的放矢、促进沟通

留守儿童的教育不仅仅是学校的责任,更是社会,家庭的责任。毕竟紧靠老师的力量太过于单薄。我成立的留守学生档案,掌握了各个家长的联系方式,通过电话,短信及时向家长反映孩子的情况,然后要求家长每周给孩子写封信,和孩子通一次电话。让孩子及时回信,汇报自己的生活学习情况。一来二往,是啊,沟通如丝丝春雨,滋润孩子心田,如徐徐春风,化解心中疙瘩!

三、案例辅导成果

老师的关爱加上自己不懈的努力,如今的他勤奋上进,自强不息;热心助人,知孝行善。他不仅是同学的好朋友,老师得力的小帮手。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关系到下一代的幸福和社会的稳定,留守儿童虽然各有自己的个性,但存在的问题有许多共性。我想,只要我们多点爱心,多点耐心,多点恒心,为留守儿童共同架起一座呵护的桥梁,他们将会演绎更过精彩!

第四篇:浅谈如何做好农村留守儿童心理辅导

题目:浅谈如何做好农村留守儿童心理辅导

单位:高安市八景镇中心小学作者:

电话:

熊海清

***

浅谈如何做好农村留守儿童心理辅导

[摘要]我们高安八景镇是全国文明镇,江西经济百强镇,也是有名的“纸箱镇”,全镇在外开纸箱厂,跑纸箱业务和在纸箱厂打工的人占全镇人口的近三分之一。仅石头渡村谢红卫的三隆集团下面就有100多个厂,分布全国各地。而在纸箱厂做事的大多都是青壮年,他们的孩子就很自然地成了留守儿童。而且这几年到外面打工的人越来越多,留守儿童也越来越多。这些孩子大多有爷爷奶奶照顾,有的寄宿在亲戚家,甚至有些是自己在家照顾自己。他们长期缺乏父母的关心和呵护,从而产生了各种诸如性格柔弱、孤独、自闭、叛逆等一系列的心理问题,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到了孩子们的健康成长,家庭和睦,严重的甚至可能会致使他们对社会造成破坏。因此,分析好留守儿童的心理特征,了解他们产生这些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并科学地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辅导意义重大。

[关键词] 农村 留守儿童 心理问题 心理辅导

多数留守儿童的父母一年过年的时候才会来,他们长期缺乏父母的关心和呵护,从而产生了“留守儿童”的一系列问题,尤其是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较为突出。这也成为了不可回避的社会问题,因此结合各种社会力量寻找对策来帮助这些留守儿童迫在眉睫。

一: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心理问题。

通过大量的文献资料分析和我们长期一线工作观察,发现留守儿童存在以下八大问题:

1、自卑心理比较普遍。据对一些农村留守儿童的调查显示,他们中绝大部分存在比较严重的自卑感。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觉得自己没有依靠和坚强的保护,因此,与父母都在身边的儿童相比,容易产生自卑的心理障碍。自卑感一旦形成,就会以一种负向情绪体验而存在。他们感到非常孤独,在内心产生了极端自卑的不健康的心理。这对孩子今后的学习、成长和身心健康都是很不利的。

2、性格孤僻,行为怪异。留守儿童由于父母长期在外,缺乏最起码的心理交流机会,缺少倾诉和寻求帮助的对象,内心的烦恼与冲突无从倾诉也得不到引导,导致对外部世界缺乏安全感和信任感,这种情感欠缺严重影响他们与他人的社会交往,他们胆小、懦弱、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行为孤僻、缺乏爱心和交流的主动性;另一方面,孩子因为没有父母的约束而性格失常和行为失范,表现为脾气急躁、冲动易怒,常常将无端小事升级为打架斗殴,打骂同学,甚至是老师和长辈,理由是“太无聊了”。极少数留守儿童受社会不良团伙影响,出现了违纪行为或违法犯罪的现象。

3、逆反心理严重。留守儿童逆反心理极强,对抗情绪很严重。他们缺乏安全感,对周围的一切充满怀疑,总是带着有色眼镜看世界,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是充满不信任。这种潜意识中的不信任严重影响了孩子与他人的社会交往,甚至感觉自己遭到社会和他人的遗弃,对社会产生逆反心理和仇视态度。他们对家人和老师的管教都置若罔闻,甚至在公开场合与老师和家长顶撞,以显示他们的反抗和玩世不恭。

4、行为偏差。儿童一般由祖父母或亲戚监护,只要不犯大错,监护人对孩子的行为一般都采取认可态度,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使部分留守儿童纪律散漫,在家里不听祖辈教导,在学校道德品行较差,不遵守规章制度,常有迟到、旷课、逃学、说谎、打架、欺负同学等行为,有的迷恋桌球室、网吧和游戏厅,甚至与社会上一些有不良习气的成人混在一起,形成行为偏差。

5、学习困难。外出务工潮使农村许多孩子失去了直接监护人,造成了家庭教育的缺位,如果只有父母一方在外打工,另一方在家承担了全部的家务和田间工作,没有时间去关心孩子的学习,也很少对孩子提供个性化的、针对性强的辅导,一旦孩子在学习上遇到了问题,也无法给其释疑解难;如果父母均外出打工,小孩是隔代监护的话,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因年老体弱或文化水平较低,根本无法担负起教育管理孩子的责任,他们对孩子学习上的问题往往不能给予帮助;如果孩子交由亲戚代为照顾的,叔叔阿姨往往不愿多加管束,管太多又怕父母回来后埋怨,还不如放任,只要不出大的乱子,他们就算完成任务,也不会在孩子的学习上多下工夫,比较缺乏责任感。因此,“留守学生”的学习教育,一般要比正常家庭的孩子的学习教育要差一些,有的学习成绩明显下降,学习困难重重。

6、价值错位。由于城乡经济发展的差异性,外出务工的父母使家庭经济状况相对改善,部分外出打工者急切致富的心态迅速膨胀,平时对子女的伦理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关注较少,特别是有部分父母们长期在外,因无法照顾孩子产生负疚感,于是采取“物质+放任”的方式进行补偿,使得留守孩子拥有零花钱的数量增加,使用自由度提高,养成好逸恶劳、奢侈浪费、乱花钱、摆阔气的陋习,一部分留守孩子产生了厌学情绪,认为读书无用,自己父母也没读什么书,同样天南地北挣钱,部分学生开始把人生发展方向定位为打工挣钱,热衷于吃喝玩乐,在学习中往往缺乏进取心和刻苦钻研精神,得过且过,不求上进,成绩普遍较差,产生了“读书无用论”、“拜金主义”等错误思想,使孩子形成功利主义价值观和享乐主义人生观。

7、心理障碍。中小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对自身变化、学业压力、人际交往等方面的独特的理解与认识,也产生了许多烦恼与冲突,在心里发展上存在更多的困惑与问题,这时他们需要畅通的倾诉渠道,需要正确的引导。但由于远离父母,缺少了起码的与父母交流的机会;监护人又无暇顾及他们的情绪情感变化;农村学校的教育理念、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多方面的制约,农村学校不可能有专门的心理教师开设心理课程,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这些都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极为不利,常引发种种心理病症,如感情脆弱、自暴自弃、焦虑自闭、缺乏自信、社交恐惧等。

8、交际出现障碍。留守儿童处在身心迅速发展时期,在生理心理以及人际交往方面常遇到困扰和疑惑,然而父母常年在外,他们得不到及时的帮助和引导,内心的烦恼得不到及时排解,进而导致他们缺乏基本交流的能力,缺乏基本的安全感,大多活在自我保护和摸索碰撞的世界里。研究显示,留守儿童较为内向,具有冷淡孤独、自卑拘谨、少年老成、自我中心主义等个性心理。

二: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形成原因分析。

1,监护现状堪忧。目前“留守儿童”的监护情况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隔代监护,即由祖辈抚养的监护方式。只要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健在,对“留守儿童”采用这种监护的方式比较多。对于这种监护的方式,外出的父母比较放心。但这种监护方式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却有着难以克服的问题。一是由于天然的血缘、亲缘关系,监护者多采用溺爱的管教方式。较多地给予物质、生活上的满足和过多的宽容放任,而较少精神、道德上的管束和引导。二是祖孙辈年龄差距大,观念不一样,对待许多事物的看法往往存在很大的差异,“代沟”明显,难以相互沟通。一般来说,祖辈们往往以他们自己成长的经历来教育要求孙子辈,思想观念保守,教育方法简单。而现在的孩子见识广,喜欢赶新潮,寻求刺激和创新,做事不拘一格等,老人的观念和教育方法很难为孙辈接受。另外,老人年岁大,精力不济,健康状况欠佳,再加上有的老人监护的远不止一两个“留守小孩”,真是力不从心。以上情况说明祖辈难以承担监护教育之责。

2,是上代监护。即“留守儿童”由父母的同辈人,如叔、伯、姑、姨、舅等亲戚或他人抚养的监护方式。由于监护对象并非己子,监护人在教养过程中难免有所顾虑,不敢严格管教。这样,上代监护也大多属于物质型和放任型的管教的方式,容易养成儿童任性的心理行为。而对于较为敏感的儿童来说,又容易产生寄人篱下的感觉,从而形成怕事、孤僻、内向的性格。上代监护还容易出现转托情况,即小孩被父母托付给亲戚后,没多久因亲戚打工等原因外出,就转托给另一个亲戚,几经托付的小孩几乎无所适从。

3,父母认知影响。打工父母的一些观念和不良职业活动存在负面影响 尽管“留守儿童”家庭这种亲子之间的交往在时间上的长期间断,但父母“打工”对留守儿童的影响则是显而易见的。有些父母在外打工挣了钱,增长了见识,深刻体会到“知识的重要性”,他们对子女的要求一般较高,随时关心着子女健康成长和学业成绩,会经常与教师或监护人取得联系。他们的思想和情绪也会引起其“留守孩子”积极要求进步,勤奋学习,这种影响是良性互动的。另一种情况却是,因机遇挣了钱,或者认为自己下苦力挣的钱比文化较高的人挣钱还多的“打工”父母,在他们心目中滋长着新的“读书无用论”思想,于是对子女没有明确的要求,顺其自然,从而“能读书就读,读不好去打工也能赚钱”的观念在农村儿童思想中普遍存在。而一些没有挣得什么钱的打工父母,认为是命运不好,整天怨天尤人,对子女的一切不闻不问,不负责任。使“留守儿童”幼小的心灵上背上了父母沉重的情绪包袱,承担着很大精神压力,严重影响他们的正常学习和健康成长。

4,学校的不当评价、教师的不当教育。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学校以分数高低来评价教师和学生的教育评价机制,使得我们的教师把更多的精力倾注到那些学习成绩好,听话的学生,而对于那些学习基础差,又经常违纪的学生,更是不闻不问,不理不管,而这一部分学生中,大多数是“留守孩子”。虽然新课改在不断推进,学校的评价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从各校制订的考核细则中不难发现,无论从多少个指标中来考核教师,最终拉开教师之间分数的还是班级学生们的“考分”。

教师的不当教育导致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产生。①教师不当学生观,是“留守儿童”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之一。在传统的教育中,学生的成绩好坏或听不听话,是直接影响教师学生观的主导因素。教师对成绩好的学生投入更多的关注,对成绩差的学生常常是一点机会都不给,或者是给予很少的机会。而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大多数是“留守儿童”,他们无论如何都不会引起教师的重视和信任,于是就会抑郁悲观,往往以“不好”、“更不听话”的方式与教师对抗。而他们的逆反又会激起教师对这部分学生的厌弃,这样的恶性循环导致师生关系恶化,有的教师甚至采取挖苦讽刺的方式,给这部分“留守儿童”带来更大的心理压力。②教师落后教学观,是导致“留守儿童”产生心理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情况:第一、学生在课堂上没有自主权。认为学生是白板,教师可任意涂抹。教师把学生看成课堂教学的附属品,学生必须无条件地服从教师,使学生产生自卑感、恐惧感。第二、信奉“严师出高徒”的古训,认为“玉不琢不成器”。学生在课堂上不能有半点违背教师的意思,惩罚成为家常便饭,学生每时每刻如履薄冰,如临大敌,很容易产生心理疲劳。第三、由于教师产生职业倦怠,对学生严重地不负责任,对学生的学习漠不关心。儿童在家得不到关爱,在校得不到温暖,很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5,社会的不良环境、成人的不良影响。社会上的不良场所对“留守儿童”的成长带来不利影响目前农村小集镇上的一些公开的和隐蔽网吧,违反国家有关规定,为了赚钱,而大量招徕在校学生,甚至引诱学生。小学儿童自控力本身就不强,而“留守儿童”又缺乏父母的监管,网吧对他们的不利影响就更大。成年人的不良行为对“留守儿童”的成长也带来了不良影响时下,农村的“闲人”太多,赌博风盛行。无事干的人成天就在牌桌上赌博,许多“留守儿童”的监护人也参与其中,整天在牌桌上生活,很少过问孩子的情况。这种“潜移默化”对孩子带来很大的不良影响。

三:对农村留守儿童进行心理辅导的方式方法。

“留守儿童”的生存、保护、教育发展问题已经越来越凸显出来;“留守儿童”问题关系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关系到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大局。温家宝总理发出了“同在蓝天下,共同成长进步”的号召,并要求各级政府关心“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已成为当今我国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而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家庭、学校、政府和社会等多方面协调合作,共同构筑起面向“留守儿童”的一整套完备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学校方面

学校应该对留守儿童进行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下面提供一些对策。

一是建立完备的留守儿童心理档案。心理档案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的内容:留守儿童个人的爱好特长;身体状况;家庭的经济状况,家庭气氛,家长的教育方式与态度,与父母和监护人的关系;学习成绩,学习态度,学习习惯;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师生关系,同伴关系;性格类型及特征,气质类型及特征,个性心理有哪些特征,个性心理中有哪些良好或不良的品质等。这样才能随时了解儿童的心理状况,有针对性的进行辅导。

二是加强对家长的指导和帮助。通过开家长会、家长座谈会、与家长电话联系、家长回家及时进行家访等方式,建立学校和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沟通的渠道,优化家庭教育环境,引导和帮助留守儿童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促进亲子关系的建立,让家长协同学校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

三是加强对教师的心理教育培训。各科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要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使心理健康教育日常化。因此教师必须了解留守儿童的心理特点,也要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学校要请经过专门培训的心理辅导教师对科任教师进行系统的培训,介绍留守儿童易出现的心理问题,怎样进行解决等等,这样使心理健康教育科学化。

四是通过开设心理健康活动课,建立起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阵地。心理健康活动课应该融知识性、趣味性、参与性和操作性为一体,通过游戏、情景创设、角色扮演、讨论等方式帮助留守儿童全面提高心理素质。侧重点主要包括:良好自我意识的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情绪的合理调控、挫折承受能力训练指导等。此外,还要开设心理信箱,电话咨询,信函咨询,开设亲子热线,设立心理咨询室,定期办心理健康专栏、板报,建立心理健康教育阵地,使心理健康教育常规化。

五是采用小组辅导和个别咨询相结合的心理教育方法。小组辅导也称团体咨询,是一组儿童在辅导教师指导下讨论训练并有效地处理他们面临的共同问题。小组人数少则四五人,多则十一二人。其成员多为同年级、同年龄学生,且有类似的待解决的心理困扰。小组内大家讨论,各抒己见,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采用小组辅导方式易于解决人际关系方面的问题,同伴之间也更容易相互影响。而个别辅导,则是对存在心理问题或出现心理障碍的留守儿童及时进行认真、耐心、科学的一对一的心理辅导,帮助学生解除心理障碍。家庭方面

一:完善家庭教育,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留守儿童”比平常人缺少最多的是父母的关爱和呵护,长期缺乏父母的陪伴。“留守儿童”大多处在小学阶段,一般都是未满14岁的少年儿童。这个阶段,正是儿童成长过程中第二关键期,亲子关系的正常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众所周知,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也是长任教师,良好的亲子关系能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相反,则阻碍其发展。为了“留守儿童”能够像其他儿童一样健康快乐的成长,笔者认为,完善家庭教育环境,加强父母与子女的沟通,搭建他们能够见面的桥梁,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培养良好的情感是重中之重。二.寻找合适的监护人,并提高监护人的素质

作为“留守儿童”的监护人,需要具备一定的素质:能够及时的发现孩子的不良行为,给予及时的教育与引导,使其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要对“留守儿童”进行细心的观察与沟通,打开他们的心扉,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祖父辈的监护人没有足够的能力对其学习给予帮助,可以为孩子请家教,使其获得个别化的教育,提高学习成绩。

社会方面

一:鼓励加强农业生产

“留守儿童”的数量之所以不断的增多,主要的原因是因为父母外出打工,没有条件把孩子带在身边。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关键是解决父母外出打工这一现实问题。政府应鼓励发展农业生产,使农村的劳动力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大力发展乡村企业,减少农村劳动力外流的现象。

二 :加强和完善社会制度,充分发挥社会教育职能

首先,拥有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是个体心理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因此,社会有必要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关注,有效的弥补家庭教育对其关怀的不足,多给予他们指导和帮助,为“留守儿童”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

其次,良好的社会环境是“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客观要求。政府应加强和完善社会制度,维持社会秩序,严厉打击犯罪分子给社会带来的不良影响,加强对娱乐场所的有效管理,严厉打击传播不良音像制品的行为,维护社会安定,为“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成长创造一个积极向上的社会环境;多组织社会公益活动,抓住对社员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有利时机,呼吁社会成员多关注“留守儿童”及其他弱势群体,给予他们热心的关怀与帮助,让他们感觉到国家及政府的温暖。“留守儿童”自我方面

“留守儿童”自我调控能力的程度对其心理健康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不同的自我体验,不同的自我控制,都会对“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为了使他们能够与其他同学一样健康发展,我认为必须培养“留守儿童”的个人素质。

四:结论

留守儿童是目前我国青少年中的弱势群体之一,他们同样也是祖国的未来,关注他们的发展,是关注中华民族的发展和兴衰。希望能够建立一个立体的教育体系,家庭,学校和社会通力合作,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而努力。同时也希望大家能给他们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和生活氛围,改善并消除他们的心理问题,帮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生命观,价值观,使他们发展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参考文献 : [1] 董鹤龄,《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探析》,《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年第5期.[2] 常青,《农村留守儿童人格特征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07:1406-1408 [3] 肖正德,《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进展》,《社会科学战线》,2006年第1期。

第五篇:留守儿童心理辅导

12王台中心小学学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疏导活动记录表_留守儿童活动记录 话题:留守儿童活动记录,心理健康,心理素质,自我介绍

王台中心小学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疏导活动记录

主持人:曹榕城老师

记录人:曾荷花老师

召开时间:2012年10月12日

主题: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应到人数: 24 实到人数: 24 缺席名单:无 内容: 1.主持人发言:

针对留守学生在沟通中存在的问题举例: 沟通教育的淡化。

留守儿童与同学间难以形成良好的交流与沟通方式。独住有碍沟通。留守学生沟通能力培养的举措: 应将沟通纳入文化素质教育内容。应给留守学生提供更广阔的沟通平台。2.问题:

目前,相当一部分留守学生诸多的心理问题大都起因于沟通障碍,心理问题的产生直接制约着他们的潜力发挥。

3.活动内容及方式:模拟第一次见面现场,用自我介绍及了解对方的方式与陌生人进行交流。

4.在活动过程中所存在问题的分析:

1)自我为中心的问题。在与别人交往时,有人只顾及自己的需要和利益,强调自己的感受,而不考虑别人。

2)自我封闭的问题。有人不愿让别人了解自己,在心理上人为地建立屏障,自

我封闭起来;有人虽然愿意与他人交往,但由于性格内向、孤僻,形成了一种自我封闭的状态,因而很难融合到大集体中。

3)社会功利的问题。任何人在沟通交往过程中都有使自己得到提高、进步的愿望。但如果过多、过重地考虑个人愿望、利益是否能够实现,就很容易被拜金主义、功利主义思想控制,使沟通带上浓厚的功利色彩。

猜疑嫉妒的问题。进入校园很容易产生嫉妒心理。轻者出现内向、躲避,重者出现精神妄想,自杀甚至犯罪等。5.总结: 不能正确地评价自己、认识自我、自卑感加重、自信心不足、抗挫能力差、焦虑、抑郁、嫉妒、仇恨等情绪得不到及时的沟通与疏导,积累成疾,一旦遇到“导火线”就会爆发;人际沟通受阻带来的人际关系破裂等情感问题亦造成心理问题缠身,甚至出现心理扭曲等现象。很多留守学生不爱交流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留守儿童中所呈现出来的心理问题大都属于沟通不良造成的。通过沟通能力的培养,增强同学的沟通魅力,培养学生自信、开放的心理素质,进而增强同学对学习、工作、生活环境的适应能力。

王台中心小学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疏导活动

记录

2011年秋、王台中心小学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疏导活动记录

主持人:曹榕城老师

记录人:曾荷花老师

召开时间:2012年 月 日

主题:关爱留守儿童 守护蔚蓝天空——农村留守儿童心理疏导之我见

应到人数: 24 实到人数: 24 缺席名单:无 内容:

主持人发言

父母进城务工,在一定程度上是改善了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条件,但是部分

留守儿童的身心发展也出现了一些情况。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留守儿童生活上缺少照顾、行动上缺少管教、学习上缺少辅导,再加上父母关爱的缺失引起严重的情感饥饿,情感缺失容易形成心理障碍,最终导致留守儿童社会问题的出现。关爱留守儿童,进行必要的心理疏导迫在眉睫。父母外出打工后,与留守儿童聚少离多,沟通少,远远达不到其作为监护人的角色要求,而占绝对大比例的隔代教育又有诸多不尽人意处,这种状况容易导致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性格等方面出现偏差,学习受到影响。针对这一情况从以下几个方面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关注和疏导。

一、培养留守儿童的自信心 有一些留守儿童由于缺少父母的关心,心理上会形成被抛弃的感觉,进而遇到一些小挫折就会形成强烈的自卑感。老师和社会要多给予关注,让他们正确认识评价自己,教师要指导“留守儿童”去做一些力所能及、把握性大的事情,如帮爷爷奶奶做一些家务,帮助有困难的同学,学会克服自己学习上的一些不良习惯等,即使很小的事,也能获得成功的体验,起到增强自信心的作用。

二、培养留守儿童合作交流能力

留守儿童由于长时间缺少父母的关爱呵护,自闭心理较为严重,常常不愿与人交往,心理压力较大。志愿者与留守儿童形成结对互帮,一方面帮助他们解决学习困难,另一方面带他们参加志愿服务中,为他们展示和表现自己提供一定的平台。鼓励他们克服自闭心理,试探着主动与人交往,慢慢获得成功的体验。

三、必要的心理疏导课程

对已经出现心理问题和可能出现心理问题的儿童,要进行必要的专业心理健康疏导。招聘心理讲座志愿者,定期疏导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邳州共青团开展的倾听日就是要通过留守儿童的心声,服务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作为学校应该充分利用假期、召开留守学生家长会,与家长广泛交流,使学校内外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影响产生合力效应;重视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建设,利用生动有趣的课外活动,不断提高他们法制道德观念,培养健康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强化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基层党政机关和中小学校有大量的离、退休人员,他们中有大批能胜任留守学生的照顾和心理疏导工作,“共青团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面对面”活动正是这样一个契机。

留守儿童这一社会问题需要我们做得还有很多,希望全社会联起手来为留守儿童守护一片蔚蓝天空。

12王台中心小学学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疏导活动记录表_留守儿童活动记录

浅谈如何培养留守儿童自律自立自省自强的能力

在我们的周围有这样一个群体:他们的父母为了生计外出打工,用勤劳和智慧获取家庭收入,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作出了贡献,但他们的子女却留在了农村家里,与父母相伴的时间微乎其微,成为儿童中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留守儿童。

留守学生(父母都长期在外)占学生总数的一半以上,他们的家庭教育严重缺失,随着年龄的增长,交友的不慎,一些孩子可能走入歧途,成为未成年案件中的“主力”。随着和谐农村的推进,这一批批农村的小主人的教育成了也是整个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

分析留守学生,他们大多属于“爱”的缺失。祖辈们的唠叨,独处时的孤单,课余时间的无聊,没有父母的关爱,缺少同龄孩子的乐趣,等等,这些构成寄居家庭的共同特点。长期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留守学生"容易出现自卑孤僻,不合群,说谎等心理障碍。胡锦涛总书记对少年儿童提出的“勤奋学习、快乐生活、全面发展”的要求。这也是针对留守学生的。那么学校如何在留守学生教育工作中,将留守学生教育工作做实,做到位,做到学生家长的心中,做到学生进步成长呢?

一、形成关爱“留守儿童”的公式(1+1=2“爱”)。

学校原来的家访制度基础上,依据现有情况,实行不定期的家访,与留守儿童的临时监护人进行深入的交流与沟通,与留守

儿童远在外地的家长定期电话沟通,增进了解,寻求互助,并对农村的老年监护人(如学生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给予一定的家教指导,创建留守儿童家长学校,定期请监护人到校听讲座、看光盘,帮助他们正确地管教留守儿童。

二、组织丰富多彩的关爱活动

对于每个人来说,家是温暖的,对于留守儿童来说学校就是他们温暖的第二家,老师就是对他们全权负责的“父母”,穿、吃、住、行样样想到,处处问到。除了在学杂费、生活费方面进行减免,我们还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格外照顾留守儿童:班会上给留守儿童更多倾诉的机会,课外辅导时让留守儿童位于最前面,利用“国庆”“元旦”的演出也让留守儿童有更多的参与面,实践活动中细致地教他们自主生活、自护自救的知识,培养他们自强自立能力,这一切就是让留守儿童在远离父母的日子里也能健康快乐的成长。

三、陶行知先生说过:“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惟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融入心灵深处。”心理问题是农村留守儿童最值得关注的问题。长期的单亲监护或隔代监护,甚至是他人监护、无人监护,使留守儿童无法象其他孩子那样得到父母的关爱,家长也不能随时了解、把握孩子的心理、思想变化。这种亲情的缺失使孩子变得孤僻、抑郁,甚至有一种被遗弃的感觉,严重地影响到了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这些心理方面的问题,直接影响到孩子的行为,使他们不论是在家里,还是在学校、社会都经常出

现一些与其他孩子不一样的行为,这些行为常常超越道德、法律底限。针对这,学校聘请有资格的老师担任心理咨询师,耐心细致地接受留守儿童心理咨询,做好他们心理疏导工作,提高他们心理素质,引导他们正确认识自己、检查自己、反省自己,培养他们自省能力。

四、亲情结对,送温暖活动。

学校组织全体教职工和留守儿童亲情结对,为“留守儿童”的献爱心活动,为贫困儿童、残疾儿童、买上新书包、新衣服,学习用具等。让孩子们同一片蓝天享有同样的快乐。从各个方面帮助感化教育他们,使他们在平等、和谐,充满家庭温暖,处处是关爱的环境中健康成长,并从内心激起他们感恩、回报之情,因此自己会更加努力学习。

五、开展学生安全、法制教育

采取集中开展安全教育,利用班会课,周一学生训话会,广播站、板报、安全知识竞赛、演讲、征文等多种方式和途径,把预防溺水、交通事故、食物中毒、火灾、防雷击、禁止打架斗殴等作为安全教育的主要内容。每期聘请法制副校长、律师为学生进行法制教育。进一步加强宣传和教育,提高留守儿童的安全意识和自救、自律能力,确保农村留守儿童生活安全舒适。

六、协同社会力量,形成监护教育网

我校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协同村委会、街道委员会、退休老教师、老干部等共同开展工作关爱留守儿童活动。并组织

学生深入农村、工厂、机关调查考察接受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使他们逐步走上自律自强的道路。

七、给父母写一封信、打一次电话、寄一张贺卡。

逢元旦、春节等节日,学校安排所有的留守学生给父母写了一封信、打一次电话、寄一张贺卡,通过此活动,让学生将自己的学习情况,生活情况等等向父母进行汇报,激励了孩子们的学习热情,培养了孩子们的亲情。

八、学校成立了“留守儿童”兴趣小组。

开展“留守儿童”艺术教育活动。成立文学、美术、音乐、舞蹈、体育小组。每周三开展活动,并进行汇报表演,受到家长、社会、上级领导的高度好评。通过活动的开展,让学生们感受到生活的乐趣,领悟到怎样的生活才是有意义的生活,激发生活热情和积极向上的动力。

综上所述,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需要家长、老师、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共同协作。让我们大家共同携起手来,给留守儿童更多的关爱和无私的帮助,使留守儿童自律自立自省自强的能力得以培养,让留守儿童和其他孩子一样有健康、快乐、幸福的童年。愿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更加美好

分享:星点秋海棠 > 12王台中心小学学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疏导活动记录表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辅导案例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