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5号文库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案范文
编辑:星月相依 识别码:24-1145338 15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9-19 18:38:56 来源:网络

第一篇: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案范文

课题:加法运算定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和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教学难点】

能通过观察、分析、概括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会用字母表示叫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教学过程】

一、教学加法交换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谈话引入

师:在我们班里有多少同学会骑车?看来我们班爱运动的同学可真不少!骑车是一项有益于健康的活动,这不,这里有一位李叔叔正在骑车旅行呢!(多媒体演示:李叔叔骑车旅行的场景)

2.获得信息,提出问题

师:请仔细观察,旅行途中告诉了我们哪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学生汇报,教师板书问题:李叔叔今天一共行了多少千米?多媒体展示线段图)

【设计意图:从解决熟悉的生活问题着手,让学生观察获取信息发现问题,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感受、理解运算定律的现实意义。】

(二)尝试探究,发现规律 1.解决问题

问:你能列式解决这个问题吗?(学生列式并口答)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40+56=96(千米)56+40=96(千米)

问:这两个算式得数是否相等?都表示什么?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 40+56=56+40 2.探索规律

问:像这样的算式你还能再举出哪些? 上午40千米下午56千米一共多少千米?

汇报交流,教师板书几组等式。

质疑:虽然咱们写的这些等式各不相同,但是仔细观察,他们蕴含着怎样的共同规律,你发现了吗?试着用简洁的话和你同桌互相说一说。

交流汇报

师:我们通过观察算式,发现“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这叫做加法交换律。(教师板书)

问:我们这是在什么运算中交换谁的位置?什么不变?(在“加数”“和”的下面加上着重号)

3.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

谈话:刚刚我们用文字的方式表达了加法交换律,请你用自己喜欢的符号表示两个加数,试一试把它们写成一个这样的等式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好吗?(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同桌可以轻声交流)

展示交流:学生上台写一写,其余学生评价提出建议。(教师对各种表示方法均给予肯定,重点引导学生分析a+b=b+a这种展示方法)

同学们真聪明,想出了这么多的表达方式,这里的a和b都表示什么数呢?用字母表达和刚才的文字表示加法交换律哪个更简单?

4.加法交换律的应用

谈话:同学们知道了加法交换律,并会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你能根据新学的知识填一填吗?(指名并口答)

600 + 300 =()+()78 + 64 =()+()()+ 35 = 65 +()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计,层层递进,紧密围绕并运用好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解决问题中发现这道题有不同的解法。通过观察等式,初步感知等式的特征,再通过模仿写等式,明晰特征,丰富感知材料,从而自己去发现规律。并学会用字母表示,使数学知识逐步抽象化,体现数学简洁明了的特点,利于对学生符号意识的培养,也为学生自主表示下面的加法结合律提供了思维导向。】

二、教学加法结合律

1.获取信息

多媒体展示:李叔叔三天骑车的路程统计

问:请你仔细观察这幅图,告诉我们什么信息,需要我们解决什么问题? 学生观察汇报,教师板书问题 2.解决问题

问:这三天李叔叔一共骑了多少千米,你能帮他列式并算一算吗?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时要发现典型做法,指明板演,尽可能呈现教材上的两种做法。)

88+104+96 88+(104+96)=192+96 =88+200 =288(千米)=288(千米)

谈话:老师发现做第2种的同学算得最快,我们来听一下他的秘诀。

师:第2种方法也就是凑整,计算起来比较简单。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先把后面两个数相加,结果都相同,都是这三天行的总路程,我们从图上也可以看到不论是哪两天的路程先相加,总长度不变。所以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起来啊?

板书:(88+104)+96=88 +(104+96)3.探索规律

再观察下面的两组算式,○里用什么符号连接? 155+(145+207)○(155+145)+207(69+172)+28○69+(172+28)

师:观察上面的这些算式,你们发现了什么秘密?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什么变了,什么没变?(引导学生说出“运算顺序变了”“相加的三个数没变”“和没变”)

学生汇报交流,教师板书: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这叫做加法结合律。

小结剖析:三个数相加,改变运算顺序,和不变。

【设计意图:加法结合律的内容,学生在以往的学习中接触的不多,没有太多的感性基础,尽凭直觉知道左右两边算式结果相等,但对左右两边算式的异同点表述并不清楚。这就要求引导学生从变与不变的角度去分析,使学生抓住了加法结合律的本质特征,然后进一步分析、比较、发现规律,这样在后面的运算律混合练习中才不会混淆不清。】

4.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规律

师:这样的描述太长太难记,相信你从刚刚学习加法交换律中得到启发,你能试着用字母来表示你的发现吗?

学生上台展示:(a+b)+c=a+(b+c)师:同学们真了不起,用语言表达与字母表示,哪一种更一目了然?这里的a、b、c表示哪些数?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抓住定律的本质特征,学会用字母表示,使数学知识逐步抽象化,利于培养学生的符号意识,利于深化理解加法结合律。】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填一填,并说一说你是根据什么填的

56+44=44+ ; a+204= +a;(35+45)+ 55=35+(+); 67+(33+44)=(67+)+ ; 560+(40+c)=(560+)+。2.想一想,我们在哪里用到过加法交换律

876

+1924 验算:

2800

3.完成数学课堂作业本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我们把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统称为加法定律(板书课题)。

五、板书设计 加法运算定律

40+56=56+40(88+104)+96=88 +(104+96)62+53=53+62 155+(145+207)=(155+145)+207 43+22=22+43(69+172)+28=69+(172+28)

加法交换律: 加法结合律:

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a+b=b+a 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这叫做加法结合律。

(a+b)+c=a+(b+c)

第二篇: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案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案(开发区小学四年级上)发布 11-10-04

课题: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教学目标:

⒈在教学中从学生熟悉的实际问题的解答引入,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找到实际问题的不同解法之间的共同特点,初步感受运算规律。

⒉使学生在合作与交流中对运算律的认识由感性逐步发展到理性、合理地建构知识。

重点难点:

让学生体验运算的揭法的过程。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复习

⒈口算

42+3875+613+21

⒉揭示课题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加法的意义有了一定的了解,今天花我们要进一步学习和掌握一些加法的规律性知识,为今后学习打好基础.二、教学新课

⒈ 教学加法交换律

(1)出示课题图。

提问:要求跳绳的人有多少人,应如何列式?

(2)请同学们比较这两道算式。

提问:要求跳绳的有多少人为什么要用加法来计算?比较这两个算式有什么是相同的?又有什么是不同的?

说明:这两个算式算出的都是跳绳的有多少人,结果相同,因此可以用等号连接。

(3)出示计算下面每组的两个算式,比较它们的结果,在圆圈里填上合适的运算符。

38+1212+38420+3030+420123+235235+123

(4)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以上几组算式.提问:你们有什么发现?能用字母或其他的一种方式表示出这一发现吗?

指出:这个规律可以用加字母或符号来表示。

(5)指出:我们学过的用交换加数的位置再加一遍的方法来验算加法,就是应用了加法交换律。⒉ 教学加法结合律:

⑴ 出示问题:“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

提问:怎样求一共有多少人?

⑵ 请同学们比较这两个算式。

说明:这两个算式求出的都是一共有多少人,结果相同,因此可以用等号连接。

比较:这两个算式求出的都是一共有多少人。结果相同,因此可以用等号连接。

比较:这两个算式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3)出示:计算下面每组的两个算式,比较它们的结果,填上合的符号。

(30+10)+50 30+(10+50)(27+23)+4727+(23+47)

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说说什么是加法结合律。

三、想想做做

独立完成,教师集体评讲。

四、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练习设计:

第三篇: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案

课题:加法运算定律

【教学内容】

教材第27—29页的内容及相关的练习题。【教材分析】

本节教学加法运算的交换律、结合律及其在连加计算中的应用及其在连加计算中的应用。在数学基础理论中,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通常是以集合论为依据加以证明。此外,也可以用计数公理“计算的结果与计算的顺序无关”来说明:任意两个数a与b相加,不论a+b(相当于先数a,再数b),还是b+a(相当于先数b,再数a),结果都一样。类似地,任何三个数相加,无论是先把前两个数相加,还是先把后两个数相加,仍然只是计算的顺序不一样,所以不影响计数的结果。教材主题图呈现了旅行途中记录行程的情景。考虑到学生对自行车上的记录仪表比较陌生,所以放了一个仪表表面的放大图,并让小精灵做出提示性介绍。例1在主题图的基础上提出了要解决的问题,得出了不同计算方法的两个相等的算式,又通过举例发现了两个数相加所蕴含的规律,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加法交换律。例2教学加法结合律,仍是前面情景的延续,从解决“三天共行多少千米”这一问题的两种算法中,得到加法结合律的一个实例,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比较、概括得出加法结合律,编排与例1大致相同。【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教学难点】

能通过观察、分析、概括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会用符号或字母表示叫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教学过程】

一、教学加法交换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谈话引入

师:在我们班里有多少同学会骑车?看来我们班爱运动的同学可真不少!骑车是一项有益于健康的活动,这不,这里有一位李叔叔正在骑车旅行呢!(多媒体演示:李叔叔骑车旅行的场景)

2.获得信息,提出问题

师:请仔细观察,旅行途中告诉了我们哪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学生汇报,教师板书问题:李叔叔今天一共行了多少千米?多媒体展示线段图)

【设计意图:从解决熟悉的生活问题着手,让学生观察获取信息发现问题,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感受、理解运算定律的现实意义。】

(二)尝试探究,发现规律 1.解决问题 上午40千米下午56千米一共多少千米?

问:你能列式解决这个问题吗?(学生列式并口答)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40+56=96(千米)56+40=96(千米)

问:这两个算式得数是否相等?都表示什么?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 40+56=56+40 2.探索规律

问:像这样的算式你还能再举出哪些? 汇报交流,教师板书几组等式。

质疑:虽然咱们写的这些等式各不相同,但是仔细观察,他们蕴含着怎样的共同规律,你发现了吗?试着用简洁的话和你同桌互相说一说。

交流汇报

师:我们通过观察算式,发现“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这叫做加法交换律。(教师板书)

问:我们这是在什么运算中交换谁的位置?什么不变?(在“加数”“和”的下面加上着重号)

3.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 谈话:刚刚我们用文字的方式表达了加法交换律,请你用自己喜欢的符号表示两个加数,试一试把它们写成一个这样的等式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好吗?(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同桌可以轻声交流)

展示交流:学生上台写一写,其余学生评价提出建议。(教师对各种表示方法均给予肯定,重点引导学生分析a+b=b+a这种展示方法)

同学们真聪明,想出了这么多的表达方式,这里的a和b都表示什么数呢?用字母表达和刚才的文字表示加法交换律哪个更简单?

4.加法交换律的应用

谈话:同学们知道了加法交换律,并会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你能根据新学的知识填一填吗?(指名并口答)

600 + 300 =()+()78 + 64 =()+()()+ 35 = 65 +()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计,层层递进,紧密围绕并运用好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解决问题中发现这道题有不同的解法。通过观察等式,初步感知等式的特征,再通过模仿写等式,明晰特征,丰富感知材料,从而自己去发现规律。并学会用字母表示,使数学知识逐步抽象化,体现数学简洁明了的特点,利于对学生符号意识的培养,也为学生自主表示下面的加法结合律提供了思维导向。】

二、教学加法结合律 1.获取信息

多媒体展示:李叔叔三天骑车的路程统计

问:请你仔细观察这幅图,告诉我们什么信息,需要我们解决什么问题? 学生观察汇报,教师板书问题 2.解决问题

问:这三天李叔叔一共骑了多少千米,你能帮他列式并算一算吗?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时要发现典型做法,指明板演,尽可能呈现教材上的两种做法。)88+104+96 88+(104+96)

=192+96 =88+200 =288(千米)=288(千米)

谈话:老师发现做第2种的同学算得最快,我们来听一下他的秘诀。

师:第2种方法也就是凑整,计算起来比较简单。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先把后面两个数相加,结果都相同,都是这三天行的总路程,我们从图上也可以看到不论是哪两天的路程先相加,总长度不变。所以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起来啊?

板书:(88+104)+96=88 +(104+96)【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用教材”,较好地注意了关注学生的生成与教师预设之间的联系,并很好地引导得到需要的算式,锻炼了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3.探索规律

再观察下面的两组算式,○里用什么符号连接? 155+(145+207)○(155+145)+207(69+172)+28○69+(172+28)

师:观察上面的这些算式,你们发现了什么秘密?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什么变了,什么没变?(引导学生说出“运算顺序变了”“相加的三个数没变”“和没变”)

学生汇报交流,教师板书: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这叫做加法结合律。

小结剖析:三个数相加,改变运算顺序,和不变。

【设计意图:加法结合律的内容,学生在以往的学习中接触的不多,没有太多的感性基础,尽凭直觉知道左右两边算式结果相等,但对左右两边算式的异同点表述并不清楚。这就要求 教师做到心中有数,引导学生从变与不变的角度去分析,使学生抓住了加法结合律的本质特征,然后进一步分析、比较、发现规律,这样在后面的运算律混合练习中才不会混淆不清。】

4.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规律

师:这样的描述太长太难记,相信你从刚刚学习加法交换律中得到启发,你能试着用字母来表示你的发现吗?

学生上台展示:(a+b)+c=a+(b+c)师:同学们真了不起,用语言表达与字母表示,哪一种更一目了然?这里的a、b、c表示哪些数?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抓住定律的本质特征,学会用字母表示,使数学知识逐步抽象化,利于培养学生的符号意识,利于深化理解加法结合律。】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填一填,并说一说你是根据什么填的 56+44=44+ ; a+204= +a;

(35+45)+ 55=35+(+); 67+(33+44)=(67+)+ ; 560+(40+c)=(560+)+。2.想一想,我们在哪里用到过加法交换律

876

+1924 验算:

2800

3.完成数学课堂作业本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我们把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统称为加法定律(板书课题)。

五、板书设计

加法运算定律

40+56=56+40(88+104)+96=88 +(104+96)62+53=53+62 155+(145+207)=(155+145)+207 43+22=22+43(69+172)+28=69+(172+28)

加法交换律: 加法结合律:

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a+b=b+a

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这叫做加法结合律。

(a+b)+c=a+(b+c)

第四篇: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案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并能够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2、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过程,通过对熟悉的实际问题的解 决进行比较和分析,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律。

3、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习惯。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能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难点:

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过程,发现并概括出运算规律。

学情分析:

本内容是在学生经过较长时间的四则运算学习,对四则运算已有较多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结合一些实例,学习加法的运算律。学生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在加法的计算中和演算中接触过这方面的知识,有较多的感性认识,这是学习加法交换律的基础。教材安排这两个运算律都是从学生熟悉的实际问题的解答引入,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找到实际问题不同解法之间的共同特点,初步感受运算规律。然后让学生根据对运算律的初步感知举出更多的例子,进一步分析、比较,发现规律,并先后用符号和字母表示出发现的规律,抽象、概括出运算律。教材有意识地让学生运用已有经验,经理运算律的发现过程,让学生在合作与交流中对运算律的认识由感性逐步发展到理性,合理地构建知识。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课前谈话。

师:骑自行车是一项有益健康的户外运动,这不,李叔叔正在骑车旅行呢。我们一起来看大屏幕,仔细观察这幅图,看看你找到了哪些数学信息?2.提出问题。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呢?

二、探究规律,形成方法。

1、探究加法交换律,形成方法。(1)引导观察,发现问题。生提出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他提出的问题谁能解答?你是怎么算出来的? 生1:40+56=96(千米)(板书:40+56)师: 追问:还有不同的列式方法吗? 生2:: 56+40=96(千米)(板书56+40)

师:对了,这两道算式都可以算出一共骑了多少千米。也就是说这两道算是的得数是相同的,它们之间是相等的。那么这两个式子我们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起来? 生:等号。

师:好,我把这个等式写在黑板上。(板书:40+56=56+40)师:仔细观察比较这组算式,你发现了什么?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生:两个加数的位置变换了,和不变。

2、枚举归纳,积累感知。

师:是不是所有的加法算式都有这样的规律呢,我们来验证一下。现在我请一位同学任意说出一个加法算式,我们来交换这两个加数的位置,同学们口算一下,这两个加法算式相等吗?像这样的加法算式你还可以再举几个例子吗?那现在请你在学案纸上再写出几个这样的式子,同桌互相验证一下。

3、合作交流,概括规律。

师:好了,有哪位同学愿意跟大家分享一下你列出的式子? 生:说算式。师:你是怎样验证的? 师:大家都是这样做的吗?

师:通过黑板上写的和刚才同学们验证的这些题你能得出什么规律? 生: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

4、个性创造,构建模型。

师“像这样的算式我们能写完吗?写不完怎么办嫩?能不能想个办法把这些算式全表示出来?请同学们独立思考,然后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说一下。

师:哪个小组想说说自己的想法? 学生汇报。

师:刚才大家相出的等式都很好,不仅能把我们发现的规律表示出来,而且比语言叙述更简洁。其实这个规律是加法的一个很重要的运算定律。我们把它叫做——加法交换律。(板书:加法交换律)

在数学上,我们通常用字幕a和b来表示两个加数,这里的a可以代表很多很多的数,那么,加法交换律可以表示为:a+b=b+a.这个规律其实是我们的老朋友了,你们记得以前在什么地方见过它吗? 下面请同学们用竖式计算并验算一道算式186+375= 提问:刚才验算时,应用了什么规律?

师:对了,在加法竖式验算时,我们常常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来进行验算,利用的就是加法交换律。

6、学法指导,促进迁移。

刚才我们是怎样研究加法交换律的呢?(课件演示:发现问题-举例验证=语言概括-字母表示)下面我们就用这种研究方法来研究加法中的另一个重要规律。

三、学法迁移,探索加法结合律。

刚才我们算的是李叔叔第三天的行程,我把他第一天和第二天所行驶路程的公里数也带来了,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要想解决这个问题该怎么列式呢? 请你用脱式计算的方法算出结果。

谁能说说你是怎么计算的?还有不同的计算方法吗?

这两个算式的结果是相同的,所以他们之间也可以用等号连起来。下面的时间老师想让同学们根据自学提示独立来学习。请看自学提示:

1、观察这组加法算式,你发现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2、你能仿照黑板上的加法算式再写出几组这样的算式并验证一下吗?

3、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生:独立学习。汇报学习结果。

四、巩固内化,扩展应用。

1、下面式子更应用了什么规律? 96+35=35+96 76+18=18+76 56+72+28=56+(72+28)(加法结合律)

24+42+76+58=(24+76)+(42+58)(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2、判断

四、课堂总结

师:今天这节课,通过同学们的共同努力,我们一起认识了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那么减法、乘法、除法有没有运算定律呢?今后我们再研究。不管学习什么内容,只要我们每一位同学都要相信自己能行,只要自己努力去学,就一定会学有所成。板书设计:

加法的运算定律

加法交换律 加法结合律 a+b=b+a(a+b)+c=a+(b+c)28+17=45(人)17+28=45(人)(28+17)+23 28+(17+23)

28+17=17+28 =45+23 =28+40 17+23=23+17 =68(人)=68(人)

(28+17)+23=28+(17+23)(45+25)+1345+(25+13)(36+18)+2236+(18+22)反思:

1、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

本节课以学生喜欢的故事为教学的切入点,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数学的需要,为教师进行教学活动创设了良好的氛围。通过解决故事中的问题,让学生对两个算式进行观察比较,唤醒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使学生初步感知加法运算律。在探索加法运算律的过程中,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经历探索的过程,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2、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在学习加法运算律之前,学生对四则运算已有了较多的感性认识,为新知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教学中注意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知识的状态,促使学生对原有知识进行更新、深化、超越。

3、引导学生在体验中感悟数学

教学设计中注意引导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体验数学,在做数学中感悟数学,实现了运算律的抽象内化,同时也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不足之处:

==

1、在探索加法结合律的过程中应该再放开一些,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和分析,找到实际问题不同解法之间的共同特点,初步感受运算律。

2、安排这两个运算律教学时采用的都是不完全归纳推理,因此在教学加法结合律时也应该让学生多举些列子,让学生去评价举的列子好不好,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结合是把可以得出整百整十的数放在一起,而不是随意的乱编。然后进一步分析、比较,发现规律,并先后用符号字母表示出发现的规律。

第五篇: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案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案

陈军

教学内容: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56~58页。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对熟悉的实际问题的解决,进行比较和分析,找到实际问题的不同解法之间的共同特点,初步感受运算规律,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2、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在合作与交流中对运算律的认识由感性逐步发展到理性,合理地建构知识。

3、使学生在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过程中,学会观察思考—举例验证—得出结论这一科学的研究方法,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习惯。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教学难点: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结合律和交换律的过程,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律。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亲历过程,探索规律

1、探索加法交换律,渗透学习方法。

出示:1+2+3+……+9=?这道题,你能很快算出得数吗? 这位同学算得可真快!他的算法中到底藏着什么秘密武器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索加法中的运算规律。

同学们,你们喜欢体育活动吗?出示课件 这是同学们在上活动课的场景。

(师出示同学们在操场上进行跳绳、踢毽子等体育活动的课件。)师:瞧他们多开心呀,你从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正在跳绳的男生有28人,女生有17人。还有23个女生在踢毽子。)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用加法计算的问题吗? 1:跳绳的一共有多少人?

2:参加活动的女生一共有多少人?

3:跳绳的男生和踢毽子的女生共多少人? 4: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 师:同学们真棒,提出了这么多用加法计算的问题。如果要求跳绳的有多少人?该怎样列式?(出示问题:跳绳的有多少人?)

生:28+17(师将算式板书在黑板上。)师:还有不同的列式方法吗?

生:还可以用17+28。(师也板书算式。)师:口算一下,28+17等于多少? 生:等于45。

师:17+28又等于多少? 生:还是45。

师:这两个算式结果怎样? 生:结果相等。

师:可以用什么符号把这两个式子连接起来? 生:结果相等可以用等于号连接。

师:对,用等于号,表示两边的结果相等。(板书:=)(师在黑板上贴出探索规律的第一个步骤:观察思考)

师:请同学们先仔细观察这两个算式,想一想,你有什么发现?(学生稍作思考,随即纷纷举起了小手。)师:能不能把你的发现跟同桌交流一下?(学生交流。)

师:交流得很好,肯定有了重要的发现!能把你的发现告诉大家吗?

生1:我发现28+17与17+28这两个算式中,加数的位置相反,可是结果是相等的。生2:我也发现了,加数的位置交换了,但和没有改变。

师:同们学发现“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可刚才你们只是通过对一个例子的观察得出这样的猜想,这个猜想正确吗? 生:正确。(都非常肯定。)

师:可不能过早地下结论,我们必须通过一些例子来验证才知道。(师在黑板上贴出探索规律的第二个步骤:举例验证)师:你们能再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来吗? 生:能!(纷纷拿起笔跃跃欲试)

师:听清楚老师的要求,每写两个算式,先算一算它们的得数,相等的话就用“=”连接起来。老师给你们一分钟的时间,看谁举出的例子多?行吗? 众生:行!

师:准备好笔和纸,开始。

(积极性再一次被调动起来,很快,孩子们有的举了六个、有的举了七个例子,最快的孩子则举出了十个例子。)

师(随意问一学生):你举了几个例子? 生1:六个

师(再问一学生):你呢? 生2:八个

师:还有更多的吗?

生3:老师,我举了十个例子!

师:同学们的速度可真快!说说看,你们都举了些什么例子? 生1:40+50=50+40,算式两边的结果都是90。

生2:我举的例子是:137+2=2+137,交换加数的位置后,和都是139。

生3(刚才举例最多的孩子):老师,我的速度最快,0+2=2+0,0+4=4+0„„我算过了,两边结果相等。

师:从这位同学举的例子中,我们还发现:0与一个数相加时,也存在这样的规律。生:老师,我还有不同的例子!

“我也还有!”„„(情绪激动,争着要说)(师将学生的举例一一板书。)师:同学们举出的例子可真多呀,这样的式子能写多少个? 生:无数个。(齐声)(师在学生的举例后画上省略号。)(师指着黑板上的举例。)

师:观察我们刚才所举的例子,每组的两个算式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呢? 生1:加数的位置不同。

生2:也可以说是交换了加数的位置。师:又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呢? 生1:两个加数都相同。生2:还有!和也相同!

师:通过这么多例子的验证,证实了我们的猜想怎么样? 生:正确!(声音自信而有力!)

师:(故作疑惑,拖长声音)那——会不会出现两个数相加时,交换加数的位置,和发生变化的情况呢?(学生也随老师的疑惑进入思索,有些不敢肯定了。)

师:你们能举出这样的例子来吗?(稍作思考后纷纷摇头。)

师:不能举出这样的例子来,是吗?其实不光是你们举不出来,罗老师为了想这样的例子,可是冥思苦想了三天三夜,举不出来;我又发动全校的数学老师去想,结果是,仍然举不出来。

(学生惊叹)

师:这样,从正和反两个方面,更加证明了我们的猜想是正确的。(验证了自己的猜想,学生显得有些兴奋。)

师:现在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了?(贴出探索规律的第三个步骤:得出结论)生1:两个数相加时,加数的位置变了,但和不变。

生2:在一个加法算式中,如果把两个加数的顺序变换,和还同原来一样。生3:两个数的和不会因为加数位置的改变而发生任何变化。„„

师:同学们的发现的可是加法运算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规律: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根据这个规律的特点,你想给它取个什么名字?叫什么律?(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又纷纷涌动了。)

生1:我想给这个规律取名为:加数换位律。

生2:因为这个规律中,左右两个算式的和是相等的,所以我取的名字是:加法等和律。生3:我觉得可以把这个规律的两个特点结合一下,叫加法换位等和律,意思概括得更清楚!„„

师(向大家投去赞许的眼光):这些名字取得真贴切,而且别具一格。数学家们给这个规律取名为“加法交换律”。(板书:加法交换律)

师:刚才大家用自己的语言说出了规律,其实,还可以用更特别的形式来表示,同学们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写一写。

(学生写好后,师将学生的表示方法在投影仪中展示。学生的表示方法极富个性,有用图形表示的,如:◇+☆=☆+◇;有用字母表示的,如:X+Y=Y+X;更有意思的是,还有用词语或汉字表示的,如:电视+冰箱=冰箱+电视,我+你=你+我„„)

师:你们的表示形式可真丰富,也非常有创意,而数学家们也用了和你们类似的表示方法,他们用字母a和b分别表示两个加数,这样的话,这个规律如何表示呢? 生: a+b=b+a(齐声)师:其实我们在以前的学习中就已经应用过了加法交换律。(还没来得及出示,一生就——)生:我知道,在加法验算的时候!(一个学生脱口而出)(课件出示加法竖式及验算)师:(微笑着)你们看,是吗?

生:对,加法交换律可以用来验算加法。(学生像见到老朋友似的微笑着,点头。)

师:刚才我们在探究加法交换律时,先通过一个例子对算式进行观察思考,初步得出自己的猜想,然后又举出大量的例子来验证它,最后才得出结论,这是一种科学的研究方法。下面我们要用这种方法来研究加法的另一个运算规律。

2、探索加法结合律,亲历研究过程。(课件出示学生活动的情境图和问题。)

师:现在要解决的是同学们提出的另一个问题: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可以先求出什么?

生:可以先求跳绳的人数。

(课件演示:将跳绳的男生和女生画上集合圈)师:怎样列综合算式?

生:28+17+23(师将这个综合算式写在黑板上。)师:也就是先算什么? 生:先算跳绳的人数。师:为了强调前两个数先加,我们可以给28+17加上小括号。(师在原综合算式中,为28+17加上小括号。)

师:还可以先求出什么?

生:还可以先求出女生的人数。

(课件演示:将跳绳的女生和踢毽子的女生画上集合圈。)师:怎样列综合算式? 生:17+23+28 师:这下子,男生有意见了,他们说:“列式时还得把我们放在前面。”那怎么办? 生:可以把刚才的那个综合算式作个小小的改动,写成28+(17+23),就满足男同学的要求了。(师将这个综合算式也板书在黑板上。)

师:口算一下,这个算式(手指第一个)结果是多少? 生:68。

师:这个呢?(手指第二个)

生:肯定也是68。(许多声音冒出来)生:我算过了,就是68!师:两个算式的结果怎么样? 生1:相等!

生2:既然结果相等,也可以用“=”连接!(师在两个算式之间写上:=)(多媒体课件出示学生探究成果的记录表,课前已经为每个小组准备了一份。)

师:接下来,就请同学们通过对算式(28+17)+23=28+(17+23)的观察思考,找出左右两个算式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且再举出一些例子来验证,最后得出结论。看你们这些小小数学家能研究出什么新的运算规律,好吗?把你们的研究成果记录在表格上。四人为一小组,研究开始。

(学生分组展开研究,在学习小组长的组织下,每个同学都争着发表自己的看法,讨论很激烈。)(五分钟后)

师:老师看到很多小组都已经有了精彩的发现,现在谁愿意把你精彩的发现向大家汇报一下?先说说左右两个算式有什么相同点?

生1:三个加数都相同,分别是28、17和23。生2:结果也相等,都等于68。

生3:我还有补充,我发现左右两个算式中的三个加数,28都排在第一位,17都排在第二位,23都排在第三位。

生4:我们小组把它归纳为:加数的位置相同。

(师通过课件同步演示学生说到的两个算式的相同之处。)师:同学们发现了这么多的相同点,那不同点呢? 生1:先加的算式不一样。

生2:那是因为小括号的位置不同。生3:也就是运算顺序不同。„„

师:能说说左右两边的运算顺序分别是怎样的吗? 生1:左边是先算28+17,右边是先算17+23。

生2:左边的算式是先把第一个加数和第二个加数加起来,而右边的算式是先把第二个加数和第三个加数加起来。

(课件中演示:两个算式先算的部分)师:同学们举出了什么例子来验证它呢? 生1:我们小组举了四个例子:(12+30)+5=12+(30+5)、(2+56)+70=2+(56+70)、(100+300)+500=100+(300+500)„„ 生2:我们举的例子是„„

(师板书学生举出的部分例子。)师:这样的例子能举得完吗?

生:举不完,有无数个!(学生不约而同地说。)(师在学生的举例后画上省略号。)

师:在这么多例子的验证下,同学们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生1:相加时,改变小括号的位置,和不变。

生2: 三个数相加,按顺序相加,或者先把后面的两个数相加,和相等。生3:三个数相加时,不管括号加在什么地方,和都不会改变。

生4:其实我想,不管是几个数相加,也不管运算顺序怎么改变,和都应当始终不变,我要把这个想法验证一下。„„

师:概括得非常棒!改变小括号的位置,实际上就是改变了运算顺序,和仍然相等。能把这个规律跟同桌互相说一说吗?

(同桌之间互相说说刚才发现的规律。)

师:如果我也想用字母a、b、c来表示三个加数,这个规律该如何用字母表示呢? 生:(a+b)+c=a+(b+c)(齐声)

师:这个规律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第二个运算律——加法结合律。老师真高兴,你们用这种研究方法自己探索出了新的运算规律,圆满地完成了研究任务。(学生小声地欢呼,禁不住为自己响起了掌声。)

师:这肯定也难不倒大家,会填吗?

(课件出示加法交换律及加法结合律的填空综合练习,学生完成得很顺利。)

师:其实,在四则运算中存在很多运算规律,这些运算规律我们把它叫做运算律,今天我们学习的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就是加法运算律。(教师出示课题:加法运算律)

三、巩固规律,快乐应用

1、师:老师今天还带来了一些算式,里面就藏着我们今天学习的运算律,下面就看看哪些同学判断得最准确?

(课件出示判断练习:应用了什么运算律?)出示(75+48)+25=48+(75+25)时,师:这道题,它应用了什么运算律? 生1:应用了加法交换律。

生2:应该是应用了加法结合律。(师微笑不语)

生3:不!应该是同时应用了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师:观察得很仔细!这样有什么好处呢? 生1:75与25相加得到100,更好算些。

生2:我知道了,原来应用运算律还能使计算变得更简便!(众生恍然大悟)

师(肯定地点点头):是啊,它应用了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把能凑成整十数的两个加数先相加,使计算更简便了。

生:真没想到,运算律的作用这么大!

师:回到我们刚上课时见过的这道题,它应用了什么运算律? 出示:1+2+3+4+5+6+7+8+9 =(1+9)+(2+8)+(3+7)+(4+6)+5 =10+10+10+10+5 =45 众生: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学生忍不住都喊了出来)生:原来老师刚才说的秘密武器,就是运算律呀!

师:好了,现在我们就来放松一下,做个小游戏怎么样?(热情高涨)(师出示上升到空中的一串气球,气球上写有一道加法式题:8+60+40)师:这串气球上三个数的和是多少? 生:108(齐声,都算得很快。)师:你是怎么算的?

生1:我用了加法结合律,先算60+40,等于100,再加8,得到108。师:哎呀,这种算法真简便。你已经能学以致用了,真不错!如果五彩缤纷的气球缓缓升空,在气球躲进云层之前,你能用最快的办法算出气球上三个数的和吗? 生:能!(学生已是摩拳擦掌)

师:瞧瞧谁是火眼金睛,观察最仔细,算得最快!准备好了吗?开始!

(一串串写有三个数相加的式题的气球缓缓升空,继而躲进云层,如果运用运算律来计算,能使这些式题的计算更简便。伴随着紧张的游戏音乐,学生已是全身心地投入到了练习中,个个反应灵敏,争先恐后,如一个个神兵小将!)

四、畅享收获,体验成功

师: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吗?

生1:我认识了加法运算中的两种运算规律: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生2:我还知道了运用运算律能使计算更简便,它是加法运算中的秘密武器!师:同学们,那你们除了获得了知识,还收获了什么学习方法呢?

生1:我学会了用观察思考——举例验证——得出结论的方法来研究数学规律。生2:我知道了在数学学习中一定要善于观察,勒于思考。„„

师:看来,同学们的收获还真不小!

师:最后,老师想送你们一句话,用你的眼和你的脑,观察加思考,你将会发现更多的数学规律。让我们也怀着愉快的心情结束这节课吧,下课!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案范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