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4号文库
“特殊家庭学生情感优势智能开发的研究”实验研究开题报告[定稿]
编辑:独影花开 识别码:13-818072 4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11-30 17:04:32 来源:网络

第一篇:“特殊家庭学生情感优势智能开发的研究”实验研究开题报告[定稿]

一、课题的提出

关于特殊家庭学生情感优势智能的开发,在国内外曾有专家学者进行过探索研究,已取得较好的成效。1983年,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博士提出“多元智能理论”,引起了教育学界、心理学界的关注乃至名扬全球。20世纪90年代,在北京、上海、山东等地相继开展了这方面的探索,借鉴多元智能理论指导教育改革,运用于教育教学实践,开发学生智慧潜能。XX年广西教科所老所长梁全进研究员提出了优势智能概念及理论与应用的构想,并于XX年在《基础教育研究》发表了《试论发展优势智力与创新课堂教学》,该文章对于中国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我们学校借鉴多元智能理论与优势智能理论在学校开展了自治区级立项课题《“微笑教学”实验研究》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是,关于开发特殊家庭学生的情感优势智能理论与开发特殊家庭学生情感优势智能的研究成果,至今未见报导。为此,本课题旨在对特殊家庭学生的情感优势智能的开发进行研究,希望找到行之有效的开发特殊家庭学生情感优势智能的方法和途径,让特殊家庭学生发挥自己的情感优势智能,获得更加有益的发展。

a 时代的呼唤、社会的需要

21世纪是“以高新技术为核心的知识经济将占主导地位”的世纪,它需要什么样素质的人才呢?简而言之,它需要的是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多元智能理论主张,评价一个学生应该从多元的角度,发现学生的智能所长,通过适当的教育强化他的长处,促进各种智能协调发展,达到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目的。“多元智能”的创始人加德纳有一句名言:“每个孩子都是一个潜在的天才儿童,只是经常表现为不同的形式。”

近年来,由于多种原因使离婚率、犯罪率、失业率较高,很多正常家庭的格局被打破,产生了较多的离婚家庭、单亲家庭、寄养家庭、分居家庭、残疾人家庭、特困家庭等多种特殊家庭。我国自1995年以来,离婚对数突破100万,离婚率突破10%。据全国妇联统计,中国离婚家庭中有67%的家庭有孩子,这意味着,大量的孩子因为父母婚姻关系破裂而成为特殊家庭子女。有关调查材料还显示,我国有14%的中小学生有心理障碍,其中尤以特殊家庭子女为甚。这些特殊家庭的孩子不能像正常家庭孩子那样,同时拥有双亲的爱,造成爱的残缺,过早地承受了人间悲欢离合的滋味,其性格、情绪和社会性的发展受到压制或扭曲,影响了孩子正常健康成长。所以,开发特殊家庭学生的情感优势智能,增强他们对生活的信心是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

b 教学改革的现实要求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大力提倡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变革。在教学过程中只有“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才能取得卓越的成效。特殊家庭学生是学生中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与一般的学生相比有着特殊性,如何对他们进行特殊的教育,使这些特殊学生获得健康有益的发展,既是客观现实的需要,也是教学改革的要求。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一个正常的人都有多元智能,多元智能对每一个人来说不是均衡发展的,而是有强势、中势、弱势不同程度的,如何开发和强化优势智能、改善和转化弱势智能,使特殊家庭学生的多元智能协调发展?本课题负责人提出了开发特殊家庭学生情感优势智能的构想,认为:人的优势智能发挥程度与环境有关,是随着环境而改变的,良好的“情商”,是优势智能形成的关键因素;因为,情感智力决定着智力发挥的程度,情感智力发挥得好的人事业成功的可能性就大。教育工作者必须关注特殊家庭学生的“优势智能”,研究和开发特殊家庭学生的情感优势智能,使课程改革的三维目标有效实施,使素质教育落到实处,使因材施教开辟有效途径,使特殊家庭学生的智慧得到充分开发和个性得到充分发展,真正做到人人成才。

c 学生个性发展的内在要求

在学生群体中,特殊家庭学生往往言寡语少,性格内向,不善交往,不大引人注意。其实这些孩子也跟其他学生一样盼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关心。他们的心理常处于压抑之中,他们的性格常处于内向状态,他们惧怕交往,但渴望交往,而实际上得不到正常交往,为此,处于经常的苦恼之中,失落离群感和心理压抑感阻滞了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开发特殊家庭学生情感优势智能就显得非常重要。

“多元智能”的创始人加德纳有一句名言:“每个孩子都是一个潜在的天才儿童,只是经常表现为不同的形式。” 根据加德纳教授的“多元智力理论”,我们如果能够开发特殊家庭学生的情感优势智能,让他认识和找准了自己的优势智力(潜能或倾向)并积极实践和发展,他的个性潜能便会极大地得到释放(开发),并不断地发展、不断地强化,从而成为优势智力。一个人的事业要取得成功,不仅要有优势智力,还要有情感智力和心灵智力,优势智力、情感智力和心灵智力的有机结合或融洽,才能形成优势智能。所以,开发特殊家庭学生情感优势智能有着其现实的意义。

二、指导思想

这一课题研究坚持以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毛泽东关于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教育思想、邓小平关于教育要坚持“三个面向”的指导方针为指导,从《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导思想,加德纳教授的“多元智力理论”要求出发,针对特殊家庭学生的实际情况就如何开发他们的情感优势智能开展的改革实验和理论研究,我们力求能够通过这项研究,以人为本,发展个性,创设情境,多角度探索,大胆实践创新,在发展特殊家庭学生多元智能同时开发情感优势智能,使其优势智能得到强化,弱势智能得到改善和转化,使特殊家庭学生的多元智能能协调和谐发展,为他们将来的事业成功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主要内容

1、特殊家庭学生的心理特征。

2、特殊家庭学生的家庭类别及其对学生的影响。

3、特殊家庭学生的优势智能的调查分析。

4、开发特殊家庭学生情感优势智能的方法与途径。

5、开发特殊家庭学生情感优势智能的教学方式。

四、基本方法

本课题研究方法采用行动研究法、调查研究法、教育实验法、文献法、比较法。

五、实验目标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探索“开发特殊家庭学生情感优势智能”的策略与方法。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总结并形成“开发特殊家庭学生情感优势智能”的教育模式。

3、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探索并总结“开发学生情感优势智能与教学方式”的整合模式。

六、预期实验成果

各班级活动计划、经验论文、教育随笔、优秀教育活动案例等有关研究过程中的各种资料等

七、实验步骤

第一阶段:(XX年年6月至10月)开展研究人员培训,制订实施方案和计划。

第二阶段:(XX年年11月至2010年12月)落实措施,开展课题探索研究,初步完成探索“开发特殊家庭学生情感优势智能”的策略与方法。

第三阶段:(2010年1月至2010年7月)研究、完善、总结阶段。进一步完善“开发学生情感优势智能与教学方式”等研究内容,总结实施效果和实践经验,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出版“特殊家庭学生情感优势智能开发的研究”成果集。

八、保障条件

1、有一支曾经参与研究过“微笑教学实验研究”并具有一定的研究经验、理论水平的教师队伍,有良好的研究环境。

2、我校正在进行“开发学生情感优势智能的探索”广西省级a类课题的研究,这给本课题提供了很好的科研条件。

3、有充足的时间保证,即从XX年年6月起至2010年7月止。

九、课题组成员

课题负责人:负责主持课题研究工作及设计实验研究方案,撰写阶段性及终期课题研究报告。

课题组成员:协助撰写实验研究方案,并承担具体研究工作及实验数据、资料集累,协助课题负责人组织课题研究并整理试验阶段性成果等。

课题组人员名单:

组 长: 陆 婵

副组长:范世荣 徐超强

组 员:梁志容 杨新裕 李金凤 徐健铜 黄春华

周永兰 蒋信贞 李 琼

第二篇:《特殊家庭学生教育对策研究》

《特殊家庭学生教育对策研究》

一、课题的提出

(一)概念界定

本课题所界定的“特殊家庭”这一概念,是相对稳定的、和谐的家庭而言,是指特困家庭、残疾家庭、离异家庭、单亲或无亲家庭、犯罪家庭、领养家庭、再婚重组家庭、寄宿寄养家庭和留守家庭等。

(二)研究背景

通常一个温暖的家庭应是一个完整的家庭,既有父爱,又有母爱,父母之爱有机融合,维系着家庭的平衡,形成和谐的家庭氛围。然而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思想观念不断地更新,以及离婚率、犯罪率,失业率、交通事故等大幅增加,致使现代正常家庭体制分化现象越来越普遍。很多正常家庭的格局被打破,由此产生单亲家庭、离婚后重新组合家庭,寄养家庭,犯罪家庭、残疾人家庭、特困家庭等多种特殊家庭类型。

我国自1995年以来,离婚对数突破100万,离婚率突破10%。据全国妇联统计,中国离婚家庭中有67%的家庭有孩子,这意味着,大量的孩子因为父母婚姻关系破裂而成为特殊家庭子女。有关调查材料还显示,我国有14%的中小学生有心理障碍,其中尤以特殊家庭子女为甚。据介绍,近年来青少年犯罪中特殊家庭孩子占78.5%。特殊家庭给孩子带来的消极影响是十分明显的,由于这些孩子过早地失去了正常的父母之爱,造成爱的残缺,过早地承受了人间的悲欢离合,其智力,性格,情绪,和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和良好发展受到压抑或扭曲,并造成学生成绩下降,思想道德品质下滑,而且也导致行为异常和心理异常和心理偏常,甚至出现犯罪的现象。

可见,对特殊家庭孩子管教不到位,不仅是一个家庭的悲剧,这对整个社会的发展,未来国家人才的竞争,人口素质的提高,无疑是一个不可低估的不利因素。因此,开展对特殊家庭学生教育对策的研究,并针对其异常心理行为特征进行预防和矫治,促进他们健康成长,这对学校和社会都将起着积极作用。

2、国内外的相关研究

现如今对于特殊家庭学生的教育已引起了各地教育部门的重视,各方也从多种角度开展了相关的研究,如南京附属中学的《特殊家庭问题学生赏识教育个案研究》、广西省已进行了《特殊家庭学生情感优势智能开发的研究》、江苏省的太仓市进行了《特殊家庭与学校教育的研究》等,国外及我国和重视家庭教育的台湾地区对于特殊家庭教育都进行了相关的研究,均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以指导学校的教育,但是对于针对性及实践指导意义符合本地区、本校及依据不同类型的特殊家庭学生进行的具体研究还不是很精细,这也是我校进行此课题研究的意义和重点所在。就此而言,此课题在原有研究基础上,在深入的同时亦有所突破。

(三)、研究意义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可以探索到行之有效的针对特殊家庭学生开展的特色教育,是特殊家庭学生能够在温暖、健康、积极向上的教育氛围中健康快乐的成长。

学校通过对特殊家庭学生的引导、关爱,对特殊家庭家长的教育,对学校各方力量的积极调动、温暖、和谐氛围的全面营造,有利于学生合理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健康心理的培养,有利于特殊家庭学生个性的成长和自我发展能力的提高,为期健康成长和素质的全面发展奠基。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可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岗位成才。

本课题研究,针对性强,研究范围和视野范围较宽广,这对广大教师多点切入、把握研究重点提供了针对性,课题研究过程的调研研究、建立档案、归因研究、教育叙事、教育教学活动、案例实践探索、教育模式的研究等过程渴望对引领骄傲是专业成长、促进教育教学实践能力提高和教师的高位成才踢狗实践依据。

3、为全校的教职工营造温暖、关爱的良好校风,促进学生的理解、包容、平等、团结、友爱的良好心理品质,懂得珍惜生活。

4、通过本课题研究,有助于形成新时期学校德育工作的新特色。

德育对学校的价值不仅表现在德育能够活化校园氛围,彰显人文关怀的魅力,而且反映在生成德育特色,构建的与文化的底蕴,展现学校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多元作用,而课题研究也能够为学校管理工作增添新的亮点,课题研究赋予学校新的发展机遇和利时使命,它将引领学校德育工作走向扎实、纵深、精细和有效方向发展。

二、研究目标

深入探索特殊家庭学生教育的有效对策,以帮助特殊家庭的学生体验到安全感、幸福感和满足感,引导他们建构科学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道德观及理想的道德人格,正确理解生存的价值与意义,充分调动起学生的上进心、自信心、责任心,增强其耐挫能力,自理,自立能力,积蓄学生内心的爱,激发学生内在的力量,进而保证特殊家庭的学生阳光、健康的成长,提高生命质量。

三、研究内容

1、各类特殊家庭学生现状及特征的调查与分析研究

随着形势的发展,特殊家庭越来越多,这些家庭的孩子与生活在一般家庭的孩子相比,因家庭的种种变异及因家庭变异所带来的教育方法不当,在行为习惯,学习成绩,心理发育都有着差异。行为偏差,学习困难,心理发育偏异的人数都多于生活在一般家庭的学生。对于不同类型的特殊家庭的学生所展现出来的问题及特征不尽相同,教育的对策也不能一概而论,所以这些资源的有效挖掘、获取,对于探究特殊佳通学生教育对策至关重要,我们将采用问卷调查、学生个体访谈、寻访教师、家访等多种形式获取准确信息资源,以服务于教育对策的探索。

2、特殊家庭学生心理辅导案例研究 特殊家庭的学生经历这不同于一般家庭学生的成长故事,体验着过多的消极的情感,爱的缺失,他们较之一般家庭的学生在心理上更容易出现偏差,更易呈现心理问题。

3、特殊家庭学生及家长实践活动课程设计与实施研究

除了学生自身的关爱、引导、调试之外,对于他身边的家长、教师及环境的教育及渲染也不容忽视,所以针对这两个群体开展相关的讲座、沟通互动活动很必要。

4、特殊家庭学生教育对策的探索研究

通过一系列的调查分析,对多途径、多样式的活动开展的观察、记录、分析,科学评价活动的效果,确定实践活动价值的操作性,进而确定行之有效的教育对策。

四、研究方法与过程

(一)研究时间:2011年3月——2015年12月,历时近五年。

(二)研究对象:在校的特殊家庭的学生、家长及相关教师

(三)研究方法:依据本课题为应用性研究的性质,决定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配合以调查访问法、个案研究法、文献资料法等方法进行综合研究。

(四)研究进程计划

1、撰写开题报告及实施方案(2011年1月——3月)

搜集相关资料,对当前国内外在该领域的研究进行统计整理成文,确定课题题目、目标、意义、内容、方法及研究过程等内容,形成开题报告及实施方案,进行开题申请。

2、开题初始调查(2011年3月——5月)

(1)编制调查问卷,旨在了解当前我校特殊家庭学生现状。调查问卷要进行科学验证,形成有效问题,最终编成问卷,并发放到学生手中,由学生答完后收回。(2)进行个体访谈,旨在了解特殊家庭学生的心理状态,成长困惑,情感、态度、价值观等。

(3)与相关教师访谈,旨在了解学生在校的行为表现、人际交往等情况;

(4)进行个别的家庭走访,旨在了解特殊家庭学生的生活背景、成长环境、家庭氛围、家庭教育模式等。

3、特殊家庭学生教育对策探索(2011年6——2015年1月)(1)各类特殊家庭学生特征的调查分析(2)论证特殊家庭学生的有效教育对策

(3)对各种已论证的教育对策进行实践探索

(4)对各种对策进行有效性验证,运用调查、观察、测验等方式

(5)确定行之有效的教育对策,并进行科学教育模式研究,即如何将有效教育对策进行科学延伸,以有限的资源带动并实现无限的教育效果。4结题验收(2015年7月——12月)(1)整理课题实践资料

(2)提炼课题成果,形成成果资料(3)撰写结题报告,申请结题

五、研究保障

1、机制保障:我校“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关爱教育、赏识教育,营造温暖、健康向上的教育氛围的教育机制与模式,校领导对此课题的重视与责任心,有利于各种措施的实施和资源的有效利用。

2、人员保障:本着课题即是工作的理念,本课题研究的进程里,学校众多的关注特殊家庭学生教育的教师都踊跃的参与到课题的研究和探索中来,对于形成浓厚的课题氛围及取得丰硕的有指导意义和实践价值的课题成果提供了雄厚的是自保障。

3、经费保障:重视科研是学校不断发展的基础,学校将会不遗余力地支持学校关于特殊家庭学生教育对策研究各方面的工作开展,全力支持课题研究工作的经费支出。

六、预期成果

1、《特殊家庭学生教育个案集》

2、建立特殊家庭学生档案库

3、《特殊家庭学生团体心理辅导活动集》

4、《特殊家庭学生个体访谈录》

5、《特殊家庭学生成长记录汇编》

6、《特殊家庭学生作品集》

7、《特殊家庭学生教育对策讲座汇编》

8、《关爱特殊家庭学生主题班团会实录集》

9、构建符合本校实际的特殊家庭学生教育模式

10、《特殊家庭学生教育对策结题报告》

第三篇:社会转型期特殊家庭学生教育的研究(范文模版)

社会转型期特殊家庭学生教育的研究

一、问题提出和现状分析

特殊家庭学生是指学校教育的特殊群体,是学习上和生活上处于特殊地位的受教育者。进入二十一世纪,随着社会转型期的不断深入,社会经济文化更加繁荣,同时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成,社会利益格局也发生深刻变化,呈现出社会多元化、家庭多样化,人们的需求日趋旺盛,其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化、差异性明显增强,因而产生了特殊家庭,他们的子女在学校也无疑成了特殊群体,其特殊性表现为:一是农业企业化新机制的形成,城乡一体化的深化发展,农村出现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在二元经济体制和分配制度失衡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农民工离开农村的土地进城务工,寻求更好的发展机会。由于经济负担以及政策滞后等诸多原因,进城农民工的父母无法解决孩子在城里的衣食住行及安全问题,更重要的是孩子的上学问题,因此他们不得不把自己的孩子留在家乡进行隔代抚养或亲属抚养。这些农民工大多是长年在外,打工挣钱,并且务工的地域流动性大,路途遥远,一年难得有两三次回家和孩子见上一面,这些由祖辈亲戚代养,亲自关系失衡的农村儿童就被称为留守儿童,他们是学校特殊群体中的主流;二是由于父母的感情破裂等诸多因素造成近年来离婚率不断上升,或是父母单方或双方亡故,使其原本幸福美满的家庭支离破碎,甚至不复存在,他父母的亲情荡然无存。由于家庭的破裂,使孩子们的生活环境发生了质的变化,他们的心灵遭受了了沉重的打击,从小就饱受家庭动荡所带来的磨难,形成了心理上的残缺,因而就成为了离异家庭学生或单亲(无亲)家庭学生,他们是学习特殊群体中之一;此外学校中还有这样的特殊群体——特困家庭学生,残疾学生、犯罪家庭学生、富裕家庭学生等,这类特殊群体为数不多,特困家庭学生一般因天灾人祸突发事件或以领取失业救助金度日而造成,其子女的吃穿用等落后于一般人; 残疾家庭学生因家长生理上的残疾或长年疾病丧失劳动力、经济来源,负担重,困难大,犯罪家庭学生因其父(母)违法犯罪而领刑入狱,受到社会的谴责和法律的制裁而产生较强烈的自卑感。

上述种种特殊家庭学生表明,特殊家庭学生的教育问题在学校越来越凸显,带给学校的教育与管理工作越来越重。如何加强对这类特殊群体的教育管理,使

他们能健康成长,已成为当今学校和社会的一大课题,成为学校教育的重点和难点。因此,开展“社会转型期特殊家庭学生教育”的研究非常必要,且具有深远的意义。

二、研究意义和研究方法

正因为特殊家庭学生所具有的普遍特殊性,所以其教育与管理对学校而言就显得尤为重要。现今社会各级对这类特殊群体的教育给予高度的重视,各校也正积极加强对特殊群体的研究、想方设法寻找解决对特殊群体教育与管理的对策。由于特殊家庭学生这个特殊群体生活环境与氛围不同于一般的家庭,受到的影响较为复杂,有的人从小就失爱、失教、失落,从而不同程度的存在着自卑、孤僻、抑郁、冷漠、嫉妒、逆反等心理或暴躁、攻击、逃学等行为,这些特点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着这类学生的思想品德、学习成绩、身心健康,影响着班级、学校、家庭乃至社会的和谐稳定。同时,这种不健康的心理和人格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展,将有可能成为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因素。因此,对特殊学生进行特殊教育,使这些特殊学生能够健康成长,既是客观现实的需要,也是从维护社会稳定,关心民生发展的需要。

农村小学特殊家庭学生教育研究的方法,应根据特殊家庭学生的特点,以班级观察、家庭访问、社会调查、媒体咨询为切入点的研究方法。学校方面:学校内部管理机制、学校环境对特殊家庭学生的影响,老师与特殊家庭学生的沟通帮助、特殊家庭学生自身在校的思想动态、道德情感、学习态度、行为表现以及心理变化等等。家庭方面通过深入访问,了解特殊家庭学生的父母或监护人对子女的关心程度、教育手段、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了解特殊家庭学生在家参与工作的情况、生活自理的能力、了解周边环境对他们的影响等等;社会方面,通过调查、掌握党和政府对特殊家庭学生的种种政策和措施,以及社会各层面对他们的影响等。总之,特殊家庭学生教育的方法很多,要根据具体情况采取多形式的方法。

三、研究基础和研究目标

该课题负责人黄小军老师是有三十三年教龄的中年教师,现任学校常务副校长,担任校长近二十年,具有较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曾多次参加市、区组织开展的教育教学研究活动,多次获得市、区优秀工作者等荣誉,所撰写的论文多次获奖,有着较强的科研意识和组织能力,完全能胜任这次的课题研究任务;课题组的主要成员之一叶成浪老师,是镇中心学校的教导主任,肩负着对中心学校小

学教育教学的研究与指导,有着较丰富及的教育教学理念,文化素质较高,具有较强的科研意识和改革创新精神,组织并参加过多次镇级教育教学有关问题的研讨,对学生教育与管理有一定的研究基础,本次课题研究工作得到了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常务副校长亲自担任该项目课题负责人并具体组织实施。同时,学校从课题组织成员的课程安排上做了充分考虑,尽量让他们有更多的时间用在教研上,他们可充分利用每周三的教学理论学习时间进行课题研究交流,为完成课题研究任务提供了时间保证。学校的远程教育网、图书室、教科书、电脑室等都能为顺利完成本课题提高保证。此外,学校为课题研究组专门安排了四台电脑,一个小会议室给课题组成员专用,同时从学校公用经费列支5000元作为课题组研究经费。以上这一切都为完成课题研究任务提供了人力、物力和财力的保证。

本课题的研究目标是:通过进行特殊家庭学生的教育研究,构建多管齐下的育人对策,采取特殊教育的方法,形成多种的育人措施,提高全体师生和全社会对特殊家庭学生的关注,促使全体师生和全社会在反思中重视特殊家庭学生的教育,以达到社会和谐。

四、研究内容和实施步骤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1、特困家庭学生的教育研究

2、残疾家庭学生的教育研究

3、离异家庭学生的教育研究

4、单亲或无亲家庭学生的教育研究

5、犯罪家庭学生的教育研究

6、留守儿童学生的教育研究

7、富裕家庭学生教育研究

本课题的实施步骤:

以学校班级观察、家庭访问、社会调查、媒体咨询等案例为依据,组织研究人员对研究内容按层次、分阶段进行研究,从而在访问——调查——分析——实践——反思——提出对策中达到课题研究的圆满完成,其实施步骤分为四个阶段进行。

(一)准备阶段(2008年9月至12月)思考问题,设计方案。召开课题组全体会议,充分认识特殊家庭学生教育的意义及重要性。

(二)实施阶段。(2009年元月至12月)观察、调查、探访、记录,开展各层面的调查、探访,初步形成调查报告、个案分析文本。

(三)分析反思阶段。(2010年元月至3月)找准切入点,小组讨论分析,反思并整理成文,做好阶段性成果汇报。

(四)总结阶段。(2010年4月至6月)形成研究成果,总结、推广。

五、成员分工与经费管理

课题组成员共9人,全部大专或本科学历,均为小学高级教师,参与课题研究的成员全部是教学一线的教师,且大部分是班主任,有较好的研究场所和时间保证。课题组负责人黄小军常务副校长全面负责课题研究工作,撰写课题设计方案,课题报告,做好总结工作;副组长叶成浪:负责做好组员的协调与材料的构建工作,具体指导各课题组成员开展课题研究工作。课题组分工:黄艳萍,负责离异家庭、单亲或无亲家庭学生教育的研究;徐聪娣、赵翰瑜负责留守儿童学生的研究;林晨,负责特困家庭学生教育的研究;官煌清,负责犯罪家庭学生教育的研究;黄小娟,负责残疾家庭学生教育的研究;黎玉梅,负责富裕家庭学生的研究。全体课题组成员要做到精心筹划、深入各层面,既分工又合作,按时按质按量完成课题研究任务。(包括收集资料、调查分析、撰写相关报告或个案分析等)经费管理:本课题研究经费5000元,主要用于课堂组成员调查活动经费以及论文的发表等费用)。

六、主要成果以及课题研究目前行动情况等,并附主要参考文献。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成果是:

1、与课题相关的论文;

2、与课题相关的个案分析、调查报告;

3、与课题相关的实录片段与评析等。课题研究目前行动情况是:接到立项课题的通知后,举行了开题仪式、课题组召开了第一阶段第三次会议,部署了课题《社会转型期特殊家庭学生教育的研究》的有关工作。主要参考文献有:《教育学》、《心理学》、《当代教育》以及网上查找的相关文章资料。

第四篇:开展家庭物理实验研究

开展家庭物理实验研究

一、开展家庭物理实验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作用

家庭物理实验是指那些材料易得、简便易做、趣味性强、形象生动、效果明显的物理实验。开展家庭物理实验是在教师的指导根据教材的内容相应地增加一些课外实验,让学生在家庭的条件下进行。它在物理教学中的作用是很大的,能激发学生的爱好和学好物理的愿望,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能加深理解和巩固把握所学的知识,能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探究知识的能力;它还能将课内和课外有机的结合起来,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领域,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实验能力;能提高学生的物理文化素质,收到较好的效果。

二、开展家庭物理实验活动的具体做法:

1、激发学生对物理的爱好,激励学生自己动手实验的主动性。初中学的特点是实践经验少,好奇心强,对什么事情都有感到新鲜、要求得到解答。而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实验能力是一项重要任务。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采取直观教具、实验让学生亲身感受总结、归纳得出知识,并向学生介绍物理学家是怎样通过实验、推理、概括出物理知识的,在实践中又是怎样利用物理知识的。通过这些来激发学生对物理实验的爱好和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实践的欲望。

2、有计划、有目的地家庭物理实验。布置家庭物理实验必须有计划性和目的性。家庭物理实验必须具备下列条件:第一、内容必须有意义,通过实验能观察到什么现象或解决哪些问题。第二、实验方法应比较简单。第三、实验过程必须安全、花费时间不多。如教材每一章后面都附有一些小实验,这些小实验都有是一些取材方便、简单易做、现象明显的实验,教师可指导学生在家庭的条件下独立完成这些小实验。如在学生“物体浮在液面的条件”后可安排一个家庭实验《鸡蛋的浮沉》,通过这个实验来加深对“浮沉原理”的理解。又在学习“沸腾”后可安排一个《纸盒烧水》的家庭实验,这样就能对“液体在沸腾过程中吸热温度不变”这一知识得到巩固和提高。公务员之家

3、要求学生以严厉认真的科学态度进行家庭实验。每一个别家庭物理实验都要求学生能根据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析和归纳,写出简便的实验报告和体会。在实验中要明确观察的目的,要注重发观引起变化的原因和条件,要如实记录到现象,通过分析能得到什么结论。如在“巧找重心”这个实验中教师可提出以下几个问题: ① 怎样找出外形不规则的物体的重心? ② 根据哪些知识通过什么实验来探险究这个问题?要求学生实验后对上面的两个问题进行解答和写出简单的实验小结。

4、定期检查学生完成家庭物理的情况。检查可分为两方面:一是检查学生完成的实验报告,一是检查学生的实验操作过程。对实验成功之处给予表扬,对不足之处帮助学生分析原因找出解决的方法,如在“制作小天平”这个实验中,可让学生带来成品,老师进行检查,指出优点和不足之处,如“横梁不能在中心位置平衡”这种情况可引导学生分析查找原因并找出解决的方法,这样就能激发学生对家庭物理实验的爱好和完成实验的信心,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5、鼓励学生自行设计师家庭物理实验。在学生已有一定的动手操作进行实验的基础上,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学生学过的知识设计一些简易的实验来说明和验证一些原理和解决一些问题,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总之,开展家庭物理实验是物理教学的一种有效的补充形式,对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注重力、毅力等优良品质是很有作用的。

第五篇:老龄化研究开题报告

选题简介

人口老龄化是指总人口中因年轻人口数量减少、年长人口数量增加而导致的老年人口比例相应增长的动态。国际上通常把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10%,或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7%作为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准。

选题背景

当前,人口老龄化正在成为一种世界性的趋势,中国已于1999年开始进入老龄化社会。中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增长最快的国家。1980年以来,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以年均3%的速度持续增长。中国现有老龄人口已超过1.6亿[3],且每年以近800万的速度增加,有关专家预测,到2050年,中国老龄人口将达到总人口的三分之一。目前,中国人口老龄化形势十分严峻,如何加强对老龄人口的管理,使老龄人口在经济的发展中体现现实意义,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选题意义

正如人们关心人口数量一样,人们之所以关心人口年龄结构的老化问题,从根本上说是出自对人口与发展之间关系的关注。加强对中国人口状况、人口素质、人口年龄结构,特别是人口老龄化与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分析人口老龄化对中国政治、经济、社会的影响,对于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推动人口、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只有这样,才能使中国的社会经济全面、稳定、协调、健康地发展。

文献综述

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发展趋势

中国现有老龄人口已超过1.6亿。自1980年以来,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以年均3%的速度持续增长。按照人口学家的预测,如果现行的人口与计划生育政策保持不变,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在20、30、40年分别为2.31亿、3.35亿、3.84亿,并继续上升,到2050年将达到4.12亿以上。

目前中国的人口预期寿命和死亡率已接近发达国家水平,生育率已经达到更替水平以下。随着20世纪中期出生高峰的人口陆续进入老年,可以预见,21世纪前期将是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最快的时期。

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特点:

郑晓瑛教授把我国人口老龄化与全球的其他国家相比,阐述了它的特点: 第一,人口老龄化提前达到高峰。20世纪后期,为控制人口的急剧增长,国家推行计划生育政策,使得人口出生率迅速下降,加快了中国人口老龄化的进程 第二,在社会经济不太发达状态下进入人口老龄化。先期进入老龄化社会的一些发达国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20000美元以上,这为解决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奠定了经济基础。而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约为3000美元,呈现出“未富先老”,经济实力还不强,无疑增加了解决老龄化问题的难度。

第三,在多重压力下渡过人口老龄化阶段。下个世纪前半叶,中国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改革和发展的任务繁重,经济和社会要可持续发展,社会要保持稳定,各种矛盾错综复杂,使得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相对发达国家和人口少的国家更为艰巨。

我国老龄化形成的原因

杜鹏教授对老龄化问题颇有研究,他从经济、社会方面通过与国外的对比,解释了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原因:

1、人均寿命的延长,新中国成立后,由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随着科学技术进步,医疗条件改善,使人的寿命延长,老年人数量增加。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的提高是必然趋势。

2、出生率下降,.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使人口出生率迅速下降。少儿人口及所占的比重大幅度下降,老年人口的比重则相对上升。计划生育政策使我国迅速的迈向了老龄化社会。

3、人口迁移造成的地区性人口老化,经济不发达地区的青壮年人口向经济发达地区流动,这就造成经济不发达地区人口老化。权威部门预测,未来五至十年,我国流动人口数量将以平均每年五百万的速度增长,2005年将达到一亿三千万,2010年接近一亿六千万。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相关措施

人口老龄化是社会发展进步的结果和标志,也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中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阶段,并将长期处于老龄化社会,这是中国的一个重要的国情。我们充分认识人口老龄化的严峻性、紧迫性,树立老龄意识,增强老龄观念,对此,赵宝华先生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挑战提出了几点建议:

第一,进一步挖掘养老资源,建立稳定的资金来源渠道,准备充足的养老金。通过建立健全财政转移制服制度,调整财政支出结构,使财政支出向社会保障支出倾斜;改革养老保险制度,用缴税制代替缴费制;增加税收渠道,弥补资金缺口。

第二,建立健全社区服务体系,满足老龄人口的各方面生活需要,弥补资金不足的缺欠。社区服务保障是社会保障的重要支撑和待遇水平的实现手段,也是资金来源保障的重要补充。全面掌握老年群体需要,了解社会各方面的承受能力,从实际出发发展老年人口所需要的社区服务业,是现在就需要摆上日程的重要工作。

第三,建立以居家养老为主、社区照料为辅的养老制度,努力实现以居家养老、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的有机结合。开展社区照料养老服务,既可以解决家庭养老的困难,又可以促进再就业,还可以改善社会风气,稳定社会秩序。应该制定计划,出台社区照料服务条例,规范服务秩序,同时对有志于此的服务人员进行培训,满足服务对象的需求。

第四,开发老年消费产业,改善老年人生活质量,目前全国有一亿多的老年人,是一个很大的消费群体,有关部门应制订发展老龄产业的优惠政策,鼓励和扶持老龄产业。预测在十年之后,现在五十多岁的人进入老龄社会以后,他们的收入水平高,老年市场的巨大购买力将会充分显示出来。

“特殊家庭学生情感优势智能开发的研究”实验研究开题报告[定稿]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