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5号文库
最美北屯人邓小乐推荐表及事迹材料
编辑:风月无边 识别码:14-739660 5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10-09 14:09:42 来源:网络

第一篇:最美北屯人邓小乐推荐表及事迹材料

最美北屯人

单位:屯南煤业嘎顺公司

闪光的青春

——屯南煤业公司嘎顺乌散煤矿经理邓小乐事迹材料

邓小乐同志于1998年参加工作,他从一名普通的职工做起。十几年来,他在领导和同事们的关怀、帮助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服从领导、团结同志、认真学习、扎实工作”为准则,不断提高思想水平,积极改进工作作风,努力丰富政治理论和学习业务知识,充分发挥了岗位职能,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水平和一定的业务技术能力。他自担任经理职务以来,从每一件小事做起,从点点滴滴做起,立足岗位,踏实工作,圆满完成组织单位和上级领导交付的各项工作任务,受到了领导和同志们的一致肯定。由于表现突出,自2011年起连续四年被评为屯南煤业集团“优秀共产党员”。

一、坚定理想信念,树立党员形象

党员形象,从一定意义上说,就是岗位形象。一个党员在本职岗位中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就为群众树立了良好的榜样。作为一名企业的党员,他深刻知道到他的一举一动都会直接或间接,部分或全部的影响到身边同志的工作激情。所以,在日常生活和平时的工作中,他坚持不断的学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坚持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谐发展

观指导自己的工作,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积极领会党的群众路线教育等重大理论的科学内涵,党的一系列理论来丰富自己的政治头脑,牢固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共产主义信念。特别是在2014年以来,在平时的工作中,他时时刻刻处处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和“三严三实”为指导理念严格衡量、约束自己的言行,不断增强党的观念,加强党性修养,按照党章的规定履行党员义务,严格遵守党的纪律,执行党的决定,珍惜党员的光荣称号,以新时期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具体要求鞭策自己,不断提高综合素质和工作能力,维护党的团结统一,积极完成党的各项任务。在就任技术经理时他积极深入井下一线,月下井29次,累计时长232小时,同职工干在一起,树立自我的人格魅力,以自己的工作来带动职工,为职工树立了良好的榜样。在与职工相处时,总是以“与人为善”的心态对待每一个人,把党组织的温暖通过自己传输给每位同事;在参加组织活动,特别是开展结对帮扶活动时,他始终积极主动,不计得失,用自己些许的爱心让贫困群众感受党的温暖,用自身的言行感召周围的同志,让“党员”这一光荣称号在自己身上闪耀发光。

二、艰苦奋斗,努力做好本职工作

参加工作以来,无论是工作任务重、工作强度大,还是最苦最累的差事,都能很好的完成上级部门交付的各项工作,自参加工作以来累计单独负责测量掘进工程量为12270米,单独并精确的完成了3800米的巷道贯通工作,这样的数据在整个新疆地区都是屈指可

数的。他有股不服输的劲,从不向困难低头,凭着一颗赤诚的奉献精神,顽强地追求着自已的事业,即使是节假日你一样能在岗位上看到他工作的身影,用他自己的话说,悠闲对他只是一种折磨。特别是在2008年10月1放假期间,凌晨一点下井带班至第二天上午十点,上井之后又带着全站仪下井测量,累计连续工作20个小时。这种敬业精神让人深感敬佩。

在2015年嘎顺乌散煤矿14021综采工作面安装工作中,更是让我们敬仰。安装施工前他制定了详细的工作计划,安装时积极深入一线,跑现场、现场指挥,以自己的工作态度来带动大家。他一天24小时他无时无刻不与职工在一起,装车、运输每一道工序他都要亲手操作,这一轮的工作结束了他又去干新一轮的工作。总公司领导们下来看到后都说:“小乐,你歇会儿”。“没事,我能干”他爽朗的答到。我们让他休息时他说:“能多干一分钟,职工就能多休息一分钟,他们才是最累的”,深夜的戈壁滩上狂风呼啸,他穿着一件破旧的棉衣依偎在叉车上睡着了,我们心里都很酸楚,这是位矿长啊。如果有人问我最敬佩谁,我会毅然决然的拿出这张照片。在他的粗声大嗓里,在他舞动的双手下嘎顺乌散煤矿14021综采工作面安装仅仅用了7天就全线完工了,这是我们屯南煤业独自施工安装完成的首工作面。

在工作中,虚心学习,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提高业务水平。在十几年的工作中,所有他参与或负责的工作中从未出现过大的纰漏,没有发生过任何违纪违规的现象。是的,这就是嘎顺乌散煤矿的经

理,他做任何一件事都像是抓住生命中的最后一根稻草,但是时间长了我们发现他已经是我们仰望的参天大树。往大了说他是为兵团企业的发展,但实际是给我们嘎顺乌散煤矿职工在炎炎夏日里带来清凉,让我们在嘎顺乌散煤矿在严冬一样的煤炭市场下依然盈利。

三、攻坚克难,勇于创新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他清醒的认识到不学习就会落伍,只有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工作技能才能跟的上企业的发展需要,才能更好的回报企业。经过多年的努力,他通过自己的努力在中国矿大深造并顺利毕业。在技术创新上,他大胆的组织嘎顺乌散煤矿14021综采工作面的安装,用自己的人,自己的设备完成了综采工作面的安装,这是屯南煤业独立自主安装的首个工作面。在他的组织下安装工作安全有序的施工,整个安装过程中没有出现任何安全隐患,同时为公司节省一大笔材料费和安装费。他组织更换1901下巷排水水泵(由原来的电泵更换为风泵),有效的解决了1901下巷烧水泵的现象,仅这一项技术改革解决了原来水泵事故率高的弊病,现在排水质量上去了,效率也提高了。

四、精于管理,狠抓安全

通过学习先进的管理理念他采取各种形式破除职工在长期粗放的管理模式下形成的陋习,灌输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运作规律和原理。他的管理概括起来为三个字:“精”、“准”、“严”。“精”即精打细算,做精成本管理。采取成本倒测算,将物料使用分解到每人每日每组,日清月结,最大限度地节能降耗。“准”即管理操

作精益求精,实现标准化。现场管理标准化,全区始终做到工完场清,卫生工作不留死角。各种工器具、原材料定臵管理,井然有序,员工认真遵守各项行为规范,展现了良好的精神风貌。“严”即强化人本管理,考核工作突出一个“严”字。轻人重事,做到管理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在精于管理的同时他也把安全生产作为了压倒一切的任务来抓,按照公司安全管理的具体要求,结合本矿的实际情况,他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操作性较强的安全管理措施,有效促进了矿井的生产建设,对安全管理工作高标准、严要求,坚持了管理和教育并重的原则。在过去的一年中同时“三违”现象也得到了很好地控制,确保了安全生产工作的稳定开展,实现了全公司“百日安全生产活动”的奋斗目标。他始终坚持“宁愿听到工人骂,不愿听到家属哭” 的工作原则,首先注重强化员工的安全思想意识,深入地开展安全教育活动,开展每天班前会和宣传栏等多种宣传教育形式,向全公司干部职工大力宣传安全生产知识和操作规程等,及时传达贯彻上级部门下达的有关安全法律、法规和文件、会议精神等。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是他作为一名基层领导对生命价值的追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党的一贯宗旨,作为一名在基层工作战线上的共产党人,长期以来他都恪守着“奉献不言苦,追求无止境”的人生格言。他说作为一名完全合格称职的煤矿经理自己所做的这些努力,离优秀的标准和要求还有一定差距,为此,他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他始终严于律己,时刻牢记党的教

导,继续加倍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觉悟和业务技能水平,为成为一名名副其实的优秀领导而不懈努力、奋斗!

第二篇:邓小乐先进事迹(范文)

邓小乐先进事迹

青春是一支绽放的花,是孤芳自赏,还是流放百世。嘎顺煤矿经理邓小乐把青春奉献给了矿山,从事煤矿技术工作的他,以一个渺小的身影,穿梭在矿工人群中间,书写着矿工人生的美丽,使“矿工”这个特殊群体放出了一些炫彩。

2003年初,以机电专业毕业的他,进入了伊力特北屯建材公司,为期两年多机电安装和水泥质检工作,让一个走出校门的学生成长了很多,在艰苦的工作环境中,磨练了这个农村年轻人的意志,很多年轻的工人受不了当时的艰苦和困难,选择了离开,但他一直默默无闻,在那里认真工作,积累经验,成长自己,坚持自己的梦想。

2005年,因工作需要调动到屯南煤业技术部,机电专业的他对采矿技术不熟悉,新的工作岗位,新的工作环境,为了能尽快的进入工作状态,熟悉业务工作,他白天跟随其他人员下井检查,发现问题,现场学习,晚上在办公室呆到凌晨2:00点才睡觉,对于白天技术上遇到的难题,夜晚查阅资料,请教前辈,直到自己理解了,问题解决了为止。长期休息不好,他的眼睛总是带着疲劳的眼神,他习惯了,只要工作上的问题解决了,身体多疲劳,但他脸上总是洋溢着胜利的笑容。

2006年,有幸得到单位的委派,到中国矿业大学学习采矿工程,为期三年的学习,是这个年轻人人生道路上的转折点。2009年,根据屯南煤业总公司的要求,到嘎顺煤矿担任技术负责人,嘎顺煤矿是屯南煤业的骨干矿井,工作业务量很大,当时在矿井质量标准化建设方面,正在做大量的工作,专业技术方面的人才匮乏,大量的工作成就了这位年轻的技术人才,有机电专业基础、有采矿工程专业知识的他,在嘎顺矿井生根发芽,结合矿井的实际情况,对矿井有了全面的了解,在工作中,谦虚向前辈请教,认真向专业技术钻研,理论结合实际,书本对照现场,解决了矿井采矿技术很多疑难问题。在嘎顺煤矿工作,每个领导都有个特点,那就是没有节假日、回家次数少,家庭事务顾不上,老人孩子顾不上,他也是其中一员,自2009年至今,日复一日,墨守成规,悄无声息的闪亮着矿工的光彩。

在嘎顺煤矿任职技术副经理期间,共组织编写采、掘《作业规程》21本,其中《综采面作业规程》6本,《综掘面作业规程》15本,合理有力的指导采、掘面的安全生产。他参加综采面搬迁、安装工程共6次,每次自己先深入现场,了解情况,思考方案,制定措施,总是把技术工作做到前面。在掘进技术管理上,测量,放样,施工,掘进工程达12000余米,2012年完成4000米的大型贯通,误差不到20厘米。在日常的技术工作中,仔细细致,慎重小心。在测量工作中,凡发现疑点,必须从头再来,连续几次,直到自己肯定了数据,才敢放样现场,确保现场施工数据准确。根据规定,矿井必须实行矿长带班制度,作为技术副经理的他,在带班8小时后,如发现掘进方位有问题,班后又下井测量放样,由于技术人员缺少,他是矿井技术副经理,又必须操作技术员工作,有时候一天下井两次,有时候上完后夜班,第二天又下井测量,几年来,平均月下井次数达22次,甚至达29次,矿井下的工作很平凡,但他一直坚持着。

由于是学技术出生,他总喜欢奇思妙想,在2010年,矿井B4煤层1402综采面拆除工作中,他大胆向领导建议,出人意料的采用了下行回撤综采面的办法,这在煤矿行业是不符合常规的,违背顶板压力规律,但他经过多次研究当地地质实际情况,大胆的做了建议,领导经过实地勘察,也表示同意,由于采用下行拆除办法,简化了运输环节,节省了运输设备、人力物力,为公司赢得了宝贵时间和生产效益。

2012年10月份,在安装矿井B9煤层1902综采面工作中,他又突发奇想,提出工作面切眼和地面贯通的想法,计划地面100副ZZ/5500/1.8/3.8型支架从地面直接下放到切眼安装,通过提供详细的地质资料,结合矿井的实际情况,领导们实地考察研究,最后做出决定:同意。方案实施后,常规需要一月完成安装,而嘎顺1902综采面前所未有的直花了3天的时间就完成了安装,这就是这个技术工作者“偷懒”的结果,开切沿直通地面安装综采面的办法,在煤矿行业可以说是前所未有的办法。这个矮小的身影,至今一直穿梭在嘎顺煤矿的井上井下,平凡朴素,忙忙碌碌,在外人眼里,不像当领导的样子,没有派头,没有风度,但就是他,在这片热土上生根发芽,辛勤耕耘,一点一滴的创造着“煤”的效益,默默无闻的奉献着自己的青春年华。

第三篇:最美扶贫人事迹

3篇最美扶贫人事迹

一边是脱贫攻坚第一线,一边是瘫痪在床的女儿,家住**县**镇**村四组的**夫妇,用爱与担当撑起大家与小家的脊梁。他们是“扶贫伉俪”,更是女儿头上靓丽的天空。

搬砖、刷墙、砌墙,只要能挣到一份工钱,**几乎忘记了什么叫苦。夫妻俩每天坐在床头轮番给女儿喂饭,然后自己再吃,这习惯,他们已经保持了18年。

**夫妇有一个残疾女儿,叫**。2000年,**生下来以后,每天就是日夜的哭。“我们把她带到**去检查,拿到结果的一瞬间,我就崩溃了。”**说,孩子检查后确认是先天性的脑积水。从那时起,一定要把女儿的病治好,成了**夫妇最坚定的想法。

“为了给孩子整病,我们那个时候把房子卖了,反正只要能治好她,我们无论怎样都行。对孩子,我们绝不放弃。”**的妻子喻兴玲抹着眼泪说,为了给孩子治病,哪里能够挣到一块钱,他们夫妻俩就去哪里。

直到医生让孩子保守治疗了,**夫妇才终于将女儿接出院。但高烧、腹泻却时常折磨着**,家里木柜中放满了各种各样的药物,堪比一个家庭“小药房”。

“平时吃饭、喝水,**都要**夫妻俩喂,对于这个残疾姑娘,他们真的是尽心尽力的照顾她。”谈及这个破碎的家,邻居马青云感叹说。

因为给女儿治病,夫妻俩不仅卖掉了房子,还到处欠债,2002年,他的另一个孩子出生,家里的负担变得更重了。但即便如此,也阻挡不了**撑起这个家庭的决心。同一年,他用仅有的积蓄承包了**至**改扩建工程的一个小项目。妻子在家坐月子,**则背上患病的女儿,带上食物和水来到工地,既当工人又当奶爸。

后来,沪蓉西高速公路、宜万铁路相继开工,夫妻俩凭着东大线工程的好名声、村里的好口碑,接连承包了一批工程项目。**从一个小工逐渐变为包工头、小老板,后来,他去往武汉、**打工,并成立了自己的装潢施工队,经过不懈努力,终于还清了债务。

自己挣到了钱,**夫妇决定回乡发展,因为他们忘不了那些在女儿重病期间、在他们一家人最困难的时候帮助过他们的父老乡亲。夫妻俩决定把产业带回村里,带领乡亲们一道发家致富。

2015年,**成立**县坤鹏种植专业合作社。并采用“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发动农户统一种植,保价收购。**走家串户,免费为社员发放蔬菜、药材种子和肥料,成了全村的产业发展领头羊。

2016年,**担任起村里的后备干部。2017年5月,他进入**村支“两委”班子,担任村支部副书记。妻子喻兴玲也不甘落后,她被村民推选为村妇联专职副主席。“要么不干,要干就要干好”,夫妻俩互相勉励着。

给聋哑孤寡老人当长辈;给帮扶对象送去衣物、棉被;帮贫困户修通公路……夫妻俩把村民当做自己的家人。为精准把脉村情,夫妻俩跑遍了村里的每个角落,提出了建立小水果采摘观光主题园,蔬菜、药材产业示范带的未来规划蓝图。

整日为村民奔波的**,被大家亲切地称为“铁杆支书”。2018年7月1日,他被县委县政府表彰为“优秀共产党员”。“家人全心全意地支持我,我一定要努力奋斗,把我们**发展得更好,让全村老百姓欢腾起来。”**说,只要心存一份感恩,就能用梦想之光照亮身边的每一个人。对于未来,他信心十足。

最美扶贫人事迹

“剪枝的时候,一定要将树修剪得矮一些,促进桃树向外生长,有利于获得最佳产量。”

“挂果后,一定要将枝头上多余的果子去掉,这样才不会把树拖垮,不会影响果树来年长势。”

……

4月4日,在**县**镇**园村紫薇种植专业合作社的果园基地,合作社负责人**正在向社员讲解桃树日常管护注意事项。

朴实的着装,利落的寸头,坚毅的眼神,这是**留给大多数人的第一印象。

2014年之前,**一直在外跑运输业务,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积累了第一桶金。

“**园村是贫困村,致贫原因主要是老、弱、病、残居多,每当逢年过节回家,看着村里荒芜的山地和低矮简陋的房屋,总是让人高兴不起来。”**暗下决心要回家发展,带领村民共同发家致富。

说干就干!2014年初,**开始外出考察,结合**园村当地的地势和气候条件。最终,他将目光瞄向了小水果市场。

当年,**投资30多万元,成立了紫薇专业种植合作社。随后,他开始挨家挨户做宣传工作,准备流转土地,大干一番。

谁曾想,迎面而来的却是一盆“冷水”。**园村村民之前大多种植玉米、土豆,收入微薄,勉强能解决温饱问题。**流转土地发展小水果种植,在他们看来只是没有市场的“瞎折腾”。村民的不理解,让**的产业梦得到了很大的冲击。

“多年来,老百姓一直种植传统经济作物,对新鲜事物不容易接受,只有让他们看到收益,才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给自己找到了坚持下去的理由。

最终,在亲朋好友的支持下,**总算流转到了50亩土地,种上了中桃9号、中桃10号,开启了谋划已久的创业之路。

据了解,中桃9号和中桃10号是优培果种,树势旺,第二年就可挂果,单果可重达200余克,可溶性固形物达18%~20%,且丰产性好,果树耐贮运极好,可留树1个月左右,采后常温下可存放7天左右,适合建大型生产基地,远距离运销。

万事开头难,好不容易流转到了土地,**又遇到了技术难题——桃树管护。

“那时候不懂得管护知识,在给桃树剪枝时,基本上是凭感觉,造成了桃树挂果率大幅度降低。”回想起当时的处境,**苦笑着说。

就在**为技术难题发愁时,**镇农业服务中心和林业站的技术人员主动找上了门,免费为他提供技术支持。

好事多磨,2016年,合作社的50亩桃林迎来了首次大丰收,亩产3000多斤。凭借果型优、果质良、耐储运等优势,合作社收获的桃子短短一个多月便销售一空。

2016年至2017年,大批农户看到了桃树种植的效益,开始陆续加入合作社。

目前,合作社采取“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共流转土地328亩,发展种植桃树288亩,李子树40亩。其中,流转贫困户土地130亩,带动74名贫困户实现就近务工。

针对贫困户和非贫困户,**制定了两套方案。一方面,对贫困户采取特殊优待措施,贫困户的秧苗费和肥料费全免,所有的收益都归贫困户自己所有,最大限度的帮助其脱贫致富;另一方面,合作社与非贫困户采取四六分成,秧苗费和肥料费以市场最低价抵扣。

“我们贫困户的秧苗费和肥料费全免,所有的收益都归自己所有,做梦都没想到,还有这样的好事。”村民李同纯感激地说。

“基本农田整治结束后,我准备再流转150亩土地,发展小水果种植,争取带动更多农户一起发展产业,只有形成内生动力,脱贫致富才有出路。”干劲十足的**对未来的发展充满了信心。

下一步,**准备由单一种植小水果向“种养结合”的发展模式转型,优化产业结构,实现绿色发展。

脱贫攻坚的号角已经吹响,桃李树下已是芬芳满园……

最美扶贫人事迹

“种香椿真划算,我今年又发展了两亩。”4月14日,**县**镇**村贫困户**告诉记者,他前年栽种了一亩地香椿,今年第一茬就收入500多元。

**村属深度贫困村,距**集镇25公里,全村15个村民小组388户1501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221户716人,由州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结对帮扶。由于该村地处偏远,地形陡峭,土壤贫瘠,无支柱产业,村民长期依靠传统种养殖业和外出务工维持生计。

2015年10月,村民**返乡,开始寻找产业致富门路。起初,**发展花椒,但由于气候原因,花椒不生长,一下子亏损了好几万元。后来,**听说发展香椿产业很有前景,就想着试一试,可启动资金和发展基地缺乏,让他举步维艰。

驻村干部了解情况后,到各个小组开屋场院子会,动员村民积极加入香椿种植行业。**党委政府为**担保,贷了30万元的贴息贷款。资金、基地问题解决了,**便一头扎进基地,潜心带领村民发展香椿产业。

香椿被称为“树上蔬菜”,嫩芽可做成各种菜肴,受到城市居民的喜爱。为做大做强香椿产业,带领村民增收致富,**成立了“**县绿之源农业专业合作社”,实行“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拓展香椿精加工,建立加工厂房,创办香椿酱厂,生产鲜香椿芽、香椿酱、干制香椿、香椿水饺,销往上海、深圳、武汉等大中城市,深受消费者的青睐。目前,合作社生产的香椿水饺已在**州内多家大型超市入驻,销量火爆,供不应求。

“香椿酱确实好吃,味道清香纯正,价格也很实惠。”**县城仁和诊所医生张纯红在品尝香椿酱后,啧啧称赞。

为带动更多贫困户依托发展香椿产业增收致富,**带动265户农户发展香椿产业,免费为162户贫困户发放香椿苗,提供技术指导,签订保底收购协议,全方面解决农户种苗、种植、销售环节中的难题,农户种植热情高涨。

“香椿树管理并不复杂,只是在冬闲时要除草、松土和施肥,然后就等来年春季采摘,比种粮食省力又来钱!”正在地里采摘椿芽的农户李词申看着满满一背篼的鲜椿芽,脸上写满了笑容。目前,绿之源农业专业合作社第一茬鲜春芽已收购2500多公斤,单价8元。

现如今,走进**镇**、河罗子、十二岭等村,田间地头,房前屋后,一排排栽植整齐的香椿树生机盎然,枝头的椿芽肥嫩暗红、密密匝匝,煞是喜人。农民正在抓紧采摘,**则忙着收购,香椿已成为老百姓名副其实的“摇钱树”。

第四篇:最美扶贫人事迹

最美扶贫人事迹五篇

最美扶贫人事迹五篇

“剪枝的时候,一定要将树修剪得矮一些,促进桃树向外生长,有利于获得最佳产量。”

“挂果后,一定要将枝头上多余的果子去掉,这样才不会把树拖垮,不会影响果树来年长势。”

……

4月4日,在**县**镇**园村紫薇种植专业合作社的果园基地,合作社负责人**正在向社员讲解桃树日常管护注意事项。

朴实的着装,利落的寸头,坚毅的眼神,这是**留给大多数人的第一印象。

20**年之前,**一直在外跑运输业务,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积累了第一桶金。

“**园村是贫困村,致贫原因主要是老、弱、病、残居多,每当逢年过节回家,看着村里荒芜的山地和低矮简陋的房屋,总是让人高兴不起来。”**暗下决心要回家发展,带领村民共同发家致富。

说干就干!20**年初,**开始外出考察,结合**园村当地的地势和气候条件。最终,他将目光瞄向了小水果市场。

当年,**投资30多万元,成立了紫薇专业种植合作社。随后,他开始挨家挨户做宣传工作,准备流转土地,大干一番。

谁曾想,迎面而来的却是一盆“冷水”。**园村村民之前大多种植玉米、土豆,收入微薄,勉强能解决温饱问题。**流转土地发展小水果种植,在他们看来只是没有市场的“瞎折腾”。村民的不理解,让**的产业梦得到了很大的冲击。

“多年来,老百姓一直种植传统经济作物,对新鲜事物不容易接受,只有让他们看到收益,才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给自己找到了坚持下去的理由。

最终,在亲朋好友的支持下,**总算流转到了50亩土地,种上了中桃9号、中桃10号,开启了谋划已久的创业之路。

据了解,中桃9号和中桃10号是优培果种,树势旺,第二年就可挂果,单果可重达200余克,可溶性固形物达XX%~XX%,且丰产性好,果树耐贮运极好,可留树1个月左右,采后常温下可存放7天左右,适合建大型生产基地,远距离运销。

万事开头难,好不容易流转到了土地,**又遇到了技术难题——桃树管护。

“那时候不懂得管护知识,在给桃树剪枝时,基本上是凭感觉,造成了桃树挂果率大幅度降低。”回想起当时的处境,**苦笑着说。

就在**为技术难题发愁时,**镇农业服务中心和林业站的技术人员主动找上了门,免费为他提供技术支持。

好事多磨,20**年,合作社的50亩桃林迎来了首次大丰收,亩产3000多斤。凭借果型优、果质良、耐储运等优势,合作社收获的桃子短短一个多月便销售一空。

20**年至20**年,大批农户看到了桃树种植的效益,开始陆续加入合作社。

目前,合作社采取“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共流转土地328亩,发展种植桃树288亩,李子树40亩。其中,流转贫困户土地130亩,带动XXX名贫困户实现就近务工。

针对贫困户和非贫困户,**制定了两套方案。一方面,对贫困户采取特殊优待措施,贫困户的秧苗费和肥料费全免,所有的收益都归贫困户自己所有,最大限度的帮助其脱贫致富;另一方面,合作社与非贫困户采取四六分成,秧苗费和肥料费以市场最低价抵扣。

“我们贫困户的秧苗费和肥料费全免,所有的收益都归自己所有,做梦都没想到,还有这样的好事。”村民李同纯感激地说。

“基本农田整治结束后,我准备再流转150亩土地,发展小水果种植,争取带动更多农户一起发展产业,只有形成内生动力,脱贫致富才有出路。”干劲十足的**对未来的发展充满了信心。

下一步,**准备由单一种植小水果向“种养结合”的发展模式转型,优化产业结构,实现绿色发展。

脱贫攻坚的号角已经吹响,桃李树下已是芬芳满园……

“种香椿真划算,我今年又发展了两亩。”4月14日,**县**镇**村贫困户**告诉记者,他前年栽种了一亩地香椿,今年第一茬就收入500多元。

**村属深度贫困村,距**集镇25公里,全村XXX个村民小组XXX户1XXX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XXX户XXX人,由州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结对帮扶。由于该村地处偏远,地形陡峭,土壤贫瘠,无支柱产业,村民长期依靠传统种养殖业和外出务工维持生计。

20**年10月,村民**返乡,开始寻找产业致富门路。起初,**发展花椒,但由于气候原因,花椒不生长,一下子亏损了好几万元。后来,**听说发展香椿产业很有前景,就想着试一试,可启动资金和发展基地缺乏,让他举步维艰。

驻村干部了解情况后,到各个小组开屋场院子会,动员村民积极加入香椿种植行业。**党委政府为**担保,贷了XXX万元的贴息贷款。资金、基地问题解决了,**便一头扎进基地,潜心带领村民发展香椿产业。

香椿被称为“树上蔬菜”,嫩芽可做成各种菜肴,受到城市居民的喜爱。为做大做强香椿产业,带领村民增收致富,**成立了“**县绿之源农业专业合作社”,实行“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拓展香椿精加工,建立加工厂房,创办香椿酱厂,生产鲜香椿芽、香椿酱、干制香椿、香椿水饺,销往上海、深圳、武汉等大中城市,深受消费者的青睐。目前,合作社生产的香椿水饺已在**州内多家大型超市入驻,销量火爆,供不应求。

“香椿酱确实好吃,味道清香纯正,价格也很实惠。”**县城仁和诊所医生张纯红在品尝香椿酱后,啧啧称赞。

为带动更多贫困户依托发展香椿产业增收致富,**带动XXX户农户发展香椿产业,免费为XXX户贫困户发放香椿苗,提供技术指导,签订保底收购协议,全方面解决农户种苗、种植、销售环节中的难题,农户种植热情高涨。

“香椿树管理并不复杂,只是在冬闲时要除草、松土和施肥,然后就等来年春季采摘,比种粮食省力又来钱!”正在地里采摘椿芽的农户李词申看着满满一背篼的鲜椿芽,脸上写满了笑容。目前,绿之源农业专业合作社第一茬鲜春芽已收购2500多公斤,单价8元。

现如今,走进**镇**、河罗子、十二岭等村,田间地头,房前屋后,一排排栽植整齐的香椿树生机盎然,枝头的椿芽肥嫩暗红、密密匝匝,煞是喜人。农民正在抓紧采摘,**则忙着收购,香椿已成为老百姓名副其实的“摇钱树”。

一边是脱贫攻坚第一线,一边是瘫痪在床的女儿,家住**县**镇**村四组的**夫妇,用爱与担当撑起大家与小家的脊梁。他们是“扶贫伉俪”,更是女儿头上靓丽的天空。

搬砖、刷墙、砌墙,只要能挣到一份工钱,**几乎忘记了什么叫苦。夫妻俩每天坐在床头轮番给女儿喂饭,然后自己再吃,这习惯,他们已经保持了18年。

**夫妇有一个残疾女儿,叫**。2000年,**生下来以后,每天就是日夜的哭。“我们把她带到**去检查,拿到结果的一瞬间,我就崩溃了。”**说,孩子检查后确认是先天性的脑积水。从那时起,一定要把女儿的病治好,成了**夫妇最坚定的想法。

“为了给孩子整病,我们那个时候把房子卖了,反正只要能治好她,我们无论怎样都行。对孩子,我们绝不放弃。”**的妻子喻兴玲抹着眼泪说,为了给孩子治病,哪里能够挣到一块钱,他们夫妻俩就去哪里。

直到医生让孩子保守治疗了,**夫妇才终于将女儿接出院。但高烧、腹泻却时常折磨着**,家里木柜中放满了各种各样的药物,堪比一个家庭“小药房”。

“平时吃饭、喝水,**都要**夫妻俩喂,对于这个残疾姑娘,他们真的是尽心尽力的照顾她。”谈及这个破碎的家,邻居马青云感叹说。

因为给女儿治病,夫妻俩不仅卖掉了房子,还到处欠债,2002年,他的另一个孩子出生,家里的负担变得更重了。但即便如此,也阻挡不了**撑起这个家庭的决心。同一年,他用仅有的积蓄承包了**至**改扩建工程的一个小项目。妻子在家坐月子,**则背上患病的女儿,带上食物和水来到工地,既当工人又当奶爸。

后来,沪蓉西高速公路、宜万铁路相继开工,夫妻俩凭着东大线工程的好名声、村里的好口碑,接连承包了一批工程项目。**从一个小工逐渐变为包工头、小老板,后来,他去往武汉、**打工,并成立了自己的装潢施工队,经过不懈努力,终于还清了债务。

自己挣到了钱,**夫妇决定回乡发展,因为他们忘不了那些在女儿重病期间、在他们一家人最困难的时候帮助过他们的父老乡亲。夫妻俩决定把产业带回村里,带领乡亲们一道发家致富。

20**年,**成立**县坤鹏种植专业合作社。并采用“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发动农户统一种植,保价收购。**走家串户,免费为社员发放蔬菜、药材种子和肥料,成了全村的产业发展领头羊。

20**年,**担任起村里的后备干部。20**年5月,他进入**村支“两委”班子,担任村支部副书记。妻子喻兴玲也不甘落后,她被村民推选为村妇联专职副主席。“要么不干,要干就要干好”,夫妻俩互相勉励着。

给聋哑孤寡老人当长辈;给帮扶对象送去衣物、棉被;帮贫困户修通公路……夫妻俩把村民当做自己的家人。为精准把脉村情,夫妻俩跑遍了村里的每个角落,提出了建立小水果采摘观光主题园,蔬菜、药材产业示范带的未来规划蓝图。

整日为村民奔波的**,被大家亲切地称为“铁杆支书”。2018年7月1日,他被县委县政府表彰为“优秀共产党员”。“家人全心全意地支持我,我一定要努力奋斗,把我们**发展得更好,让全村老百姓欢腾起来。”**说,只要心存一份感恩,就能用梦想之光照亮身边的每一个人。对于未来,他信心十足。

“我们的黑猪吃草、散养,绝对保证原生态养殖。”1月21日,**县**镇**农牧开发有限公司生态农业基地,总经理**正在给顾客介绍黑猪的养殖方式。

去年腊月,每天都有大批顾客来到该生态农业基地,把订购已久的黑猪屠宰以后运回家去。

而在5年前,这个基地还是一片荒凉的山坡地,让这片土地发生神奇蜕变的,正是该公司总经理、**镇**村村民**。

十多年前,刚刚中专毕业的**,怀着跳出“农门”的梦想,只身离开山村到外面闯荡。通过开超市、开商场,他积累了人生“第一桶金”。

“返乡创业一直是我的梦想,我希望改变家乡的面貌。”20**年,**回到**村,投入全部积蓄,成立了**农牧开发有限公司和**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流转土地200余亩,开始养殖山羊、种植葛根,经济收入逐年递增。

“一个人富裕了算小富,和父老乡亲一起致富才算大富。”怀着这样的信念,**发动周边农户到公司就业,还采取入股分红的方式,带动村里150余户农户共同发展梨树种植。

“现在种梨树,我们夫妻俩一年可以赚8XX元,果树成熟后,我们还可以拿到百分之三十的收入。”2018年,**村四组村民张发财将土地全部入股合作社,一年下来,老两口收入增涨不少。

20**年,**又引进30头鄂西黑猪。在去年5月的**黑猪订购会上,**打造的“**黑猪”品牌一经推出便一炮打响,短短几个月时间,300余头黑猪被订购一空。

如何真正实现生态农业发展?这是**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他请来专家现场指导,并与省农科院畜牧所、果茶所签订技术合作协议,经过考察和试验,他建立起“种植的牧草和甜玉米秸秆喂养牲畜,牲畜的粪便用于肥田种植果树”的生态循环发展模式。

1000余只山羊、400余头鄂西黑猪、500亩梨树、2000余亩改良的天然草场……在发展基础农业生产的同时,**还相继建立了生态养殖园、绿色种植园、科普示范园。如今,**村已然变成了观光采摘、农旅融合的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全村共有XXX户XXX人实现了脱贫。

**表示,下一步,他还将投资XXX万元,在**村集中安置点建立产业培训中心,对贫困户进行定期技术培训,为全村村民脱贫致富打牢基础。

有她在,困难群众便有了贴心知己,乡亲们脱贫也有了主心骨。山寨庭院,田园地头,到处都留有她的足迹;寒来暑往,每一个贫困家庭都有她的关爱传递。她便是老百姓口中的“扶贫大姐”——**县接待办驻**镇**村“尖刀班”班长**。

2018年初,根据县脱贫攻坚1号令的指示,每个县直单位要派一名副职领导任“尖刀班”班长,**主动请缨。

事实上,**的女儿刚上初一,丈夫工作繁忙、又不精通家务,正是需要**的时候,但她表示可以克服困难,还是毅然决定驻村。

2018年2月26日,**正式驻村上岗。

初到**村,**对村里情况不了解,各项工作无从下手,她便一家一家的入户走访,全面摸排每户水、电、路、网、房及产业发展情况。

在**随身携带的笔记本上,记录着密密麻麻的工作日志,笔记本上记录的时间甚至精确到分钟。她认真细致的工作态度渐渐被大家熟知,村民们开始对这个城里来的女班长刮目相看。

在低保评定工作中,**带领“尖刀班”挨家挨户核算收入,通过民主评议,最终确定低保户XXX户,在此期间,没有发生任何因低保评定引起的信访矛盾。“低保从XXX户一下减少到XXX户,还实现了村内稳定,这是我没想到的。”村里的老支书高龙梓惊讶地说。

在走访中,**发现群众最关心的是道路的建设。于是,她带领驻村队员充分调研,制定了**村道路建设补短板实施方案。为确保按时完成建设任务,她组织“尖刀班”每周现场调度,倒排工期。目前,全村新修5.5公里硬化路,整修5.85公里砂石路,村级道路建设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

2018年6月至7月,**村连续遭受两次冰雹灾害,部分农户种植的烟叶绝收。灾情发生后,**迅速带领“尖刀班”成员第一时间赶到受灾现场查灾核灾,组织灾民开展生产自救。同时,联系保险公司,为村民挽回了不少损失。

在走访一组村民张世明家时,**得知他的妻子患有精神病,两个孩子一个在外务工,一个在读初中,一家人还居住在老土坯房里,生活环境极为恶劣。得知情况后,**迅速与村镇办联系,为张世民家申请了贫困残疾户危房改造,并且争取到最大扶持额度。

“现在房子的主体已经完工,只等安装门窗了,现在国家的政策真是好,也真要感谢向班长他们呀!”张世明激动地说。

“心中有民,方知精准须实践;脚底沾泥,终觉扶贫要躬行。”**始终心怀这样的信念,把精准扶贫工作当作自己的使命,努力为村民谋福祉,为全村谋发展。

第五篇:最美中职生个人事迹

本人梁永鸿,是江门市新会高级技工学校14G11的一名普通学生。我一直认为每个生活在世界上的人都是一个不普通的个体,每个人都是与众不同的,所以从来不会因为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平凡而自卑。从来不畏惧困难,总是迎难而上。我乐观、开朗、勤奋,是老师的好帮手闵耿是同学们可靠的朋友。在一次又一次的生活实践中,无不体现着自强自立、见义勇为的特点

在学校里,我与同学和睦相处,从不与他人计较,以一颗宽容的心对待别人。在老师的精心教导下,懂得了无论做什么事,都应把“德”放在首位。不随便与人争吵、不挑起事端、做自己应该做的事。虽然在班级里并没有担起任何班干部的职责,但是每当同学们之间因为一些小事而吵闹的时候,我都会充当和事佬的角色。总是第一时间制止,并以第三者的立场谈及我的想法,从中帮忙解决问题。作为团干部,我积极参加团委工作,严格执行老师交予的任务,听从团委书记的安排,协调各分团委的工作。因此,在校期间多次获得优秀团干部、优秀宿生会干部、军训“优秀小战士”等称号。

在家里,父母从小教育我要尊敬长辈、孝敬老人;生活上不能有过多要求,不挑吃穿,不乱花零用钱;对于有困难的人,要伸出援助之手,要富有爱心,热心于公益事业。我一直铭记父母的教诲,坚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做到自主自立,减轻父母的家务负担,提高自己的适应环境和独立生活能力。自从放学到餐馆里勤工俭学后,我再也没有拿父母给的零花钱,我也从中懂得了一分一毛都来之不易的道理。去年,有同学的家庭发生重大变故,当我在晨会上听到这一悲惨消息,毫不犹豫地在学校的募捐会上捐出了50元钱。虽然金额不多,但这是靠我自己辛勤劳动得来的,也算是为同窗尽自己一份微薄之力。周末的时候,偶尔也会到附近的独居老人家中,为他们整理生活用品、清理生活垃圾,为老人们跑前跑后,处理事务。

正因为从小养成了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性格,在今年四月的某一天晚上,我做了一件自己也意想不到的事情。当天晚上,我与同班同学刚刚结束勤工俭学,如往常一样走在回家的路上。经过冈州广场与东庆北路交界时,发现前方有人群聚集在那儿,久久也没有散去。我们出于好奇,便往前看看发生什么事。结果出现了惊心动魄的一幕:一名男子被人用刀刺伤后,倒地血流不止。事后才了解到,这名男子与他人在路上发生争吵,最后越演越烈,争吵变成了斗殴。而这名男子,最后被人用刀刺伤喉咙,严重危害生命安全。眼看惨剧就在面前,但是围观的人群,不是在讨论事发经过,就是在疯狂地拍照录像,却没有一个人肯站出来帮忙。当下见事态严重,救人刻不容缓,我立刻拨打报警电话,详细地说明了事发地点和伤者情况。随后我与同学突破围观群众对受伤男子进行安抚以及简单的急救措施,幸好在学校义工活动中我学习过如何急救,在危急时冷静判断,迅速为伤者成功止血。直到救护车赶到现场将这名受伤男子带走,并确定他无生命危险后,我们才离开现场。

最美北屯人邓小乐推荐表及事迹材料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