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年画的来历
中国年画的来历
年画是中国画的一种,始于古代的“门神画”,汉族民间艺术之一,亦是常见的民间工艺品之一。清光绪年间,正式称为年画,是中国汉族特有的一种绘画体裁,也是中国农村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大都用于新年时张贴,装饰环境,含有祝福新年吉祥喜庆之意,故名。年画是中国古代一种寓意吉祥的形象。在漫长的岁月里,随着年节风俗的演变而衍生形成的一种中国民间特殊的象征性装饰艺术,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远古时期的自然崇拜观念和神灵信仰观念。中国早期的年画都与驱凶避邪、祈福迎祥这两个主题有着密切关系,在祈祷丰收、祭祀祖宗、驱妖除怪等年节风俗习俗化的过程中,逐渐出现了与之相适应的年节装饰艺术。
从广义上说,凡民间艺人创作并经由作坊行业刻绘和经营的,以描写和反映民间世俗生活为特征的绘画作品,均可归为年画类。年画习俗反映了古人的心灵慰藉和精神信仰。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对自然的崇拜逐渐转化为对社会性人格神的崇拜与信仰,从最早的桃符、苇索、金鸡、神虎,到神茶、郁垒,再到后来的关羽、赵云、尉迟恭、秦叔宝等武将和钟馗、天师、东方朔等神仙,其间有着一条鲜明的发展轨迹。
年画变成“年话”是在宋代。当时,宋徽宗扩建“翰林图画院”,时逢传统绘画和雕版印刷术交融发展,木版彩色套印年画走向成熟和普及。此时,春节家家户户贴门神已成为一种风尚,门神从镇宅消灾演变成了迎福纳祥的美好愿望。后来,逐渐形成了祈求人寿年丰、吉祥如意、招财进宝的习俗,年画在此时完成了向祝福年话演进过程。年画的题材包罗万象,总计画样,有两千多种,堪称一部民间生活百科全书。它大致可分为四个方面:
(一)神仙与吉祥物
这是年画的基本题材。神仙是早期年画的主要表现内容,它在年画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吉祥物包括狮、虎、鹿、鹤、凤凰等瑞兽祥禽,莲花、牡丹等花卉,摇钱树、聚宝盆等虚构品,通过隐喻、象征或谐音等手法表示吉利祥瑞的意义,表达辟邪禳灾、迎福纳祥的主题。
(二)世俗生活
民间艺术家通过自身的观察与感受,表现现实生活。这类题材在年画中少于其他题材。世俗生活的题材主要包括人们的生息劳作,节令风俗,时事趣闻等。
(三)娃娃美人
这种题材在民间年画中占有很大比例,表达了人们早生贵子、夫妻和美的良好愿望。
(四)故事传说
这一部分大多取材于历史事件、民间故事、神话传说、笔记小说以及戏曲等,其中戏曲题材比重最大。这类年画常见的有《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白蛇传》、《牛郎织女》等。人们往往通过这
从种类上看,年画大致可分为六大类:
(一)门神类
新年贴在门上的年画叫门画,它是年画的最早的形式。“门神”是门画中最早也是最主要的一个类别。
(二)吉庆类
这类年画直接表达了百姓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常见的有:《天官赐福》、《连年有余》、《富贵满堂》、《加官进禄》等。吉庆类年画最受百姓喜爱。
(三)风情类 表现民间生活的年画,是民间艺术家对现实生活的写照。多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晚清以后还出现了时事、风俗和幽默年画,如《老鼠嫁女》、《猴抢草帽》等也可归为此类。
(四)戏出类
表现戏曲故事的年画。其形式类似于连环画、组画或者文学插图。它兴起于晚清,举凡著名的戏曲故事,都会在年画中有所反映。如《群英会》、《盗仙草》、《杨家将》、《西厢记》、《宝莲灯》等。
(五)符像类
以神像和符为表现形式的一种旨在驱邪纳祥的年画。这类年画具有较强的宗教内涵,后又被附加了为民众驱邪祈福的意义。与门画中的神像不同的是,这类年画的神像有相应的龛位,有的要接受香火祭拜,有的作为纸马而须焚烧。符被认为具有辟邪镇宅的功能,一般以文字和图案组成,如“同安宝符”、“太极八卦符”等。这类年画随着迷信思想的破除而成了历史的遗迹。
(六)杂画类
这类包括灯画(元宵节用来糊灯笼的纸)、窗画(过年时糊窗户用的纸)、拂尘纸(过年时糊挂碗柜、碗架的纸)、桌围画(过年时贴在八仙桌侧面的纸)、糊墙纸(过年时裱糊墙壁的纸)、布画(年节期间吊挂在街上的年画,俗称“吊挂”)、花鸟字(用花鸟图形组成的汉字图案,是介乎书法和绘画之间的一种民间年画)以及月份牌年画(1914年出现于上海的一种商业广告,后成为年画,因多使用炭笔擦绘,又称为擦炭画)等。
第二篇:中国年画剪纸
中国年画剪纸
Chinese paper cutting was introduced since the invention of peper by Cai Lun in the EasternHan Dynastythe year of the Rat in Chinese calendar.2008年-中国农历鼠年
I took this picture from one of our shopping mall in February during our Chinese New Yearcelebration.I have 2 nice paper cuttings but can't post them as they are on the way tosomeone somewhere, so can't spoil the fun.二月份中国春节庆典时,我从一家商场买了这张。我有两张这样好看的剪纸,但不能把他们贴出来,因为它们正在(偷偷)去某人某地的路上,不能扫了它们的兴致。
Rewinding back to February 2008 this year, Rat sure is popular this year during Chinese NewYear.I bought these from Ikea, 'Rat' shopping bags, a candle with the 'double happiness' wordand our Rat napkin holders.You'll figure out now that Chinese have a strong liking foreverything red during festivals, even the entire Ikea was in red then!倒回到08年二月,在今年中国春节期间老鼠肯定很受欢迎,我从宜家买了这些东西,老鼠购物袋,带双喜字的蜡烛,还有老鼠餐巾架。你可以看到中国人在节日时有多喜欢红色事物了,那时甚至整个一家都是红色!
第三篇:中国年画 . 绵竹木版年画
中国年画.绵竹木版年画
绵竹木板年画《吉祥图》
观世音菩萨福寿无极 妈祖赐福恩降四海
麻姑献寿麻姑献寿
福禄寿喜
陶版绵竹年画
福禄寿图
福禄寿禧聚宝藏珠
三星高照图三星高照图
三星高照图福禄寿图 招财进宝 财神加冠图 财神加冠图
赵公镇宅
清代(1580mm×780mm)
这幅是中堂中著名的代表《赵公镇宅》。赵公,相传姓赵名公明,又名赵玄坛。
为道教所供的财神。有趋雷役电,除瘟禳灾,买卖求财的本领。其像黑面浓须,头戴铁冠,手执铁鞭,身跨黑虎,故又称“黑虎玄坛”。
紫微高照 清代(1580mm×780mm)
这幅名为紫微高照。图为紫微星化作一力士降服猛兽貔恘的故事。
紫微星为三垣(即太微垣、紫微垣、天市垣)之一。紫薇又被道教列为四御之一。
称紫薇中天北极太皇大帝,道教中谓他协助玉皇执掌天经地纬,日月星辰和四时气候,因而受到历代帝王的祀礼。紫微高照象征驱邪避凶,迎福祈祥的意思。赵公镇宅(现代)秦琼镇宅图 永镇家宅 镇宅图
花开富贵 绵竹年画[门画] 双鱼图
绵竹木板年画《喜童图》
绵竹木板年画《仕女图》绵竹年画中的仕女
作者:填水脚制画工坊
绵竹年画中的仕女图风格独特。画面多不设背景或少设背景,人物造型简练生动,常用弧线和曲线强调“美人要修长”的审美趣味。面容的刻画更是采用了“细心粉脸、眉眼巧画”的工序,表现出民间艺人对美的赞赏,对生命的热爱。
这是绵竹著名彩绘艺人姚春荣早年绘制的一幅画,她在描绘妇女,娃娃面容时颇下功夫,更是用了“细心粉脸、眉眼巧画”的工序,使这幅画中人物有一种绮丽秀雅的柔媚韵致。《唐氏乳母》清
高55厘米 宽40厘米
此画是根据二十四孝之一《唐氏乳母》绘制。唐代有个人,名叫崔南山,他的母亲唐夫人对待婆婆非常孝敬。婆母年老牙齿脱落,唐夫人每日用自己乳水喂养婆母。婆母虽数年未吃粮食,身体却很健康。婆母病危时将全家老幼叫到跟前说:“我今生不能报答儿媳对我的恩情,但希望我的孙媳一样有孝敬之心”。
《骑车仕女》 清代(540mm×400mm)这幅名为《骑车仕女》,画面上一女子,身穿旗袍,头戴瓜皮帽,悠然地骑着自行车,画上的自行车没有轮心和链盘,也没有支架,钢丝的组合像一个个花瓣,车把上画了一个龙的头,很显然作这幅画的艺人只是听别人讲过自行车而全凭自己的想象创作的。
这一幅是刘竹梅老师重新改变后的骑车仕女
绵竹木版年画(故事图)绵竹木版年画
绵竹年画是中国历史悠久的汉族传统民间艺术形式,绵竹年画又称绵竹木版年画,以产于竹纸之乡的四川省绵竹市而得名。流行于中国西南的年画品种。由于多以木版印出轮廓而后填色。绵竹年画与天津杨柳青、山东潍坊杨家埠、苏州桃花坞齐名为中国四大年画之一,素有“四川三宝”、“绵竹三绝”之美誉,绵竹年画是世世代代民间画师们勤劳和智慧的结晶,体现巴蜀人民乐观向上的思想感情和古老的汉民族风尚。绵竹年画也是首批入选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传统技艺。概述
绵竹年画以产于竹纸之乡的四川省绵竹市而得名。流行于中国西南的年画品种。由于多以木版印出轮廓而后填色。绵竹年画起源于北宋,兴于明代,盛于清代,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注入了新内容及现代人的审美趣味。乾隆、嘉庆年间,绵竹全县有大小年画作坊300多家,年画专业人员达1000余人,年产年画1200万多份,产品除运销两湖、陕、甘、青及四川各地外,还远销印度、日本、越南、缅甸和港澳等国家和地区。特点
绵竹年画以彩绘见长,具有浓厚的汉民族特点和鲜明的四川地方特色。绵竹年画构图讲求对称、完整、饱满,主次分明,多样统一;色彩上采用对比手法,设色单纯、艳丽,强烈明快,构成红火、热烈的艺术效果;线条讲求洗炼、流畅,刚柔结合,疏密有致,具有强烈的节奏感;而夸张、变形、象征、寓意的造型,更具诙谐活泼的效果。在内容上,绵竹年画内容广泛,品类繁多。归纳起来有:避邪迎祥、历史人物、戏曲故事、民俗民风、名人字画、花鸟虫鱼等。在形式上,绵竹年画主要有木版套色、绘印结合、完全绘制 3 种。在技法上吸取了中国传统建筑装饰的彩绘和工笔重彩画的某些手法,色彩鲜艳,对比强烈而又和谐。绵竹年画绘画性强
在绘制风格上,她既承传了唐代之前手工绘制年画的制作风格又继承了唐代之后雕版印刷年画的风格。绵竹年画和中国其它年画一样首先是要刻成线版,但是线版在绵竹年画中只起轮廓作用,全靠人工彩绘,从不套色制作。经过不同艺人的手笔,呈现出不同的风格,同一个艺人绘制不同的画幅也会产生不同的趣味。这是绵竹年画区别于其它诸家年画的主要特点之一,也正是绵竹年画的绝妙之处。彩绘过程,艺人们叫她一黑(指黑线版)二白(指人物手脸底色及靴底作白)三金黄(指衣冠及道剧的橙黄色)五颜六色穿衣裳(指洋红、桃红、黄丹、佛青、品蓝、品绿等)。此外,还辅以“明展明挂”手法,借助同类色的深浅变化,增强画面的节奏感和装饰情趣。绵竹年画色彩鲜艳明快
年画艺人在他们的作品上无拘无束地使用着尽可能艳丽的颜色:桃红、佛青(近似兰原色)、猩红、草绿、金黄„„大红大绿、又热闹、又刺激,充满生机和活力。但是在强烈的对比中,也讲究适意和和谐。他们常常用少量的复色:“二门子灰”、或金、银、黑、白等线、面穿插在对比强烈的色彩中间,以协调画面色调。艺人们把他们多年来在实践中总结出的配色经验,扑素的总结成了一句蕴含着深刻美学原理的口诀:“深配浅、酽(指浓度)配淡,深浅酽淡要相间。”绵竹年画的颜色多用矿物质色和民用染料,根据季节不同制作时调以不同成份的胶矾,使作品颜色爽朗,耐晒耐淋,经久不败色。绵竹年画线条古拙流畅
线条是绵竹木版年画造型及构图的基本手段,形因线而立,神因线而传。绵竹年画画师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积累了一整套以线造型的艺术规律。绵竹年画艺人有画诀曰“流水褶子(指线条)要活套,铁线褶子要挺直。”这一曲一伸的变化是绵竹年画用线的动感和静感的艺术处理,它给整个画面赋予韵律感和节奏感。绵竹年画内容广泛形式多样
归纳起来有避邪迎祥、风俗习惯、生活生产、戏曲故事、历史人物、神话传说、讽刺幽默、花鸟虫鱼等等。形式丰富多彩,有门画、斗方、横推、中堂、条屏、单条、木版拓片等,随着时代的发展又增添了册页、扇面、贺年卡、挂历、台历、手卷、广告年画等新形式。门神是绵竹传统年画的主要品种。它的大小分为“大毛”、“二毛”、“三毛”,“四毛”等规格(毛是对纸张大小的特殊称谓)鲁迅先生曾收藏过的绵竹年画《老鼠嫁女》绵竹年画古版林则徐书法题材内容非常丰富,有深受民众爱戴的历史人物、英勇的武士、娟秀的美人、快乐的儿童以及祥瑞的动物花果等。斗方,多是讽刺寓意的独版小品,是一种民间讽刺画。如《老鼠嫁女》、《三猴烫猪》等。杂条,多是参照民间传说,以及孝道、福寿文化内容,戏曲和文学作品中最动人的情节刻绘成人物画。也有民间风采的花鸟画。如《二十四孝图》、《百寿图》、《西游记》等。横推,一般是表现人物众多的大场面的横幅画卷,如《迎春图》、《百子图》等。八仙过海 清代(1320mm×340mm)
著名的神话故事《八仙过海》。八仙为中国道教文化中的八位仙人,即汉钟离、张果老、韩湘子、铁拐李、曹国舅、吕洞宾、蓝采和、何仙姑,是中国民间绘画中常见的题材。此四幅彩绘为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情景。八仙过海 清代(局部)《老鼠娶亲》,绵竹年画,陈兴才印绘。
《老鼠嫁女》
绵竹年画,高54厘米,宽40厘米。此画根据民间故事《老鼠嫁女》绘制而成,其故事大意是:老鼠夫妇有一个漂亮的女儿,已到待嫁年龄。它们成年住在洞里,担惊受怕,朝不保夕。因此夫妻商量,不能再让女儿国这样的日子,决心攀一门有权势的亲家。它们首先想到的是太阳,因为太阳能照亮四方。太阳听了老鼠的请求之后,惭愧地说:“我不行,只要乌云一来便将我遮住了,还是乌云力量大。”老鼠又去找乌云,乌云听后也摇头叹气说:“虽然如此,只要风一吹我就招架不住了。”老鼠又去找风,风说:“我也不行,遇到墙一挡,我就走不通了。”老鼠又去找墙,墙说:“我虽能挡风,可是老鼠一打洞,我就垮了。”老鼠夫妇转了一圈,结果还是找到了它们的同类——老鼠。不过也没白找,它们从中得到启发:那么老鼠又怕谁呢。啊!最怕猫,猫是最有权势的了。于是找到猫,猫痛快地答应了。老鼠夫妇大办嫁妆,择日嫁女,一群老鼠吹吹打打,用花轿抬着老鼠新娘去成亲,好不热闹,待到了猫家,新娘便被猫新郎一口吞进了肚里。这个寓言故事告诉人们:有女儿者不要费尽心思去攀高贵的权门做亲家。《老鼠娶亲》,绵竹年画,李方福印绘。《老鼠娶亲》之《门当户对》,绵竹新年画,刘竹梅作。《麻雀娶亲》,绵竹年画,陈兴才印绘。
绵竹年画 [斗方] 麻雀嫁女
清
高54厘米
宽40厘米
这幅年画同《老鼠嫁女》的故事相似,麻雀新娘最后的结局同老鼠新娘一样,被猫新郎吞进了肚里。《麻雀娶亲》,绵竹年画,李方福印绘。清代民间艺人绘制的年画《三猴烫猪》
四川清末民初的民俗文化中有一个“反面教材”——《三猴烫猪》,它就是作为劝诫人们不要赌博的乡土警世年画。而创作的年画。据老艺人说,当年起稿的画师家中有一个嗜赌的儿子,屡教不改.画师创作了这幅画,用巧妙的构思、活泼调皮的形象、幽默诙谐的情调,刻画出几个令人难忘的赌徒形象.《三猴烫猪》,画面上一张八仙方桌,三个猴子和一头猪围坐着正在玩四川纸牌赌钱。象征财富的肥猪豪踞上席,三猴分坐下方和左右两侧;肥猪面前堆着金银财宝,身旁两个妖艳的女子正在为它端茶燃烟,正当肥猪调戏侍女而分心之时。三个猴子乘机手上比划,桌下换牌,伙同“烫猪”。正當肥豬陶陶然昏昏然之時,胖哥的钱财便流进了猴子的腰包。图像造型生动,色彩鲜艳喜人,寓意深刻,一见便令人捧腹大笑。每逢春節過年,大家買來廣泛張貼,收到了“禁賭”的較好社會效果。一说起猪,我们脑海里出现的是吴承恩灌输给世人的八戒的形象:懒、馋、贪、笨、色。但猪也肥,有油水,自然就成被宰,被烫的对象。画面蕴含了人民群众朴素而鲜明的善恶观,体现了民间千百年来约定俗成的一种道德戒律,一种民族生生不息赖以支撑的精神纲纪。这幅作品经刻版师刻成版,流传了下来.产于四川省绵竹县旳绵竹年画历史悠久,到明末清初进入繁盛时期。绵竹年画的内容极其广泛,有孔明、张飞等历史英雄人物,有小说、戏曲的精彩画面,有武士神像、动物花果等等。其中最有趣的是《耗子嫁女》、《三猴烫猪》、《狗咬财神》、《看官盗壶》等民间传说。绵竹年画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构图讲求对称、完整、饱满,主次分明,多样统一。设色单纯艳丽,强烈明快,构成红火、热烈的艺术效果。用线讲求洗炼、流畅,刚柔结合,疏密相间,具有强烈的节奏感。造型常使用夸张、变型、象征、寓意的表现手法,使塑造的艺术形象生动感人。赌博场上,任何一种玩法都可出千,像电动麻将机看上去不容易做假,其实一样也可以,通过装一个电脑程序就可以搞定。你肯定不想当猪,所以劝君不要涉足赌博,因为有太多的方法让一个人倾家荡产了。(“烫”---四川话为“糊弄”“整人”之意)三猴烫猪 民国初期 四川绵竹年画
现代民间艺人彩绘的《三猴烫猪》 现代民间艺人绘制的《三猴烫猪》 《春官偷酒壶》
《春官偷酒壶》高55厘米,宽40厘米。
古时候的春官是民间的打春、游春、报春、送春等一系列民俗活动的发起者和组织者,通常由固定的人充当,还有代代世袭的,平常仍然是普通百姓,只是在每年活动期间担任一定角色。
送春的春官手里拿着用木版刻的春牛图,上面有甲子、日子、二十四节气等,下面是一个农夫耕地,春官将印好的春牛图送给各家各户,说些吉利发财的话,主人家接到春贴后,就要给送春贴的春官封个礼信(钱或财物),俗话说,春官不漏户,那时候,家家户户都会收到春官送来的春贴。
传说有一回,一个春官送春贴到了李姓人家,李大爷正在喝酒,收到春贴后也没给他封礼信,继续喝他的酒,春官看见李大爷的酒壶很别致,心中暗暗喜欢,嘴里说着吉利话,眼睛却一直盯在酒壶上。正在这时,外面有人喊李大爷,李大爷应声而出,春官看主人走到外面,把自己的长衫一捞,顺势将酒壶往里头一塞,用裤腰带拴起。转身正说要走,李家的佣人一把抓住春官,要他交出酒壶,春官的脸当场羞得绯红。这件事让李家的子孙知道后,就起稿画了一张《春官偷酒壶》的绵竹年画。《狗咬财神》
《狗咬财神》高55厘米,宽40厘米。
从前,每年正月初一到十五,有装扮成财神的人给各家各户送纸画的财神,扮相分文财神和武财神。财神嘴里都说主人喜欢听的吉利话,主人一高兴封的礼就多,也有的主人吝啬,装财神的人拿不到礼封就要说不好听的话:“一进财门二进厅,主人家今年猪死害牛瘟。”吓得主人家赶紧打发礼封。
有一年正月,送财神的人很多,先来的财神出口好听的话一说,主人家高兴得很,给了礼信,狗见主人眉开眼笑,也就躲在门后,只汪汪叫几声。后来一个接一个财神来,主人的脸色就不太好看了,这时候有一个穷人装的财神来到门前,外面穿着光鲜的衣服,却露出了烂裤脚,他高声唱着:“财神开了腔,年年买地方”的吉利话向主人家讨钱,主人给了他一点钱,财神嫌给得太少,赖着不走,躲在门后的狗一下子扑了出来,照他的腿就是一口,财神不敢说话,捂着腿就跑了。《临潼山》
《临潼山》 横推,画秦琼救驾的故事。隋文帝子杨广欲除去太子杨勇而自立,遍树党羽,并用财帛结交朝中文官武将,独李渊不受。及文帝废勇立广,渊上疏进谏,广因此怀恨在心,屡欲加害。李渊还乡,杨广遣家将于临潼山截杀,李渊被困,幸遇壮士秦琼解救脱险。事后李渊建报恩殿,塑秦琼像于殿中,以志恩德。上图《连升三级》
下图《龙虎斗》
《连升三级》 图上 横推,画四个童子,有的手执莲花,有的拉着小车,车上载着官帽和插着三支画戟的红瓶,寓“官带流转,连升三级”之意。
《龙虎斗》 图下 横推,川戏传统剧目。又名“风云会”,画北宋赵匡胤征北汉刘崇,元帅欧阳方私通北汉,斩大将呼延寿延。寿延之子呼延赞率兵至河东为父报仇,宋将皆非所敌,赵匡胤亲自出战,呼延赞举鞭打赵坠马,赵头上忽现金龙,赞亦大惊坠马,头上现出虎形,二人相互倾心,赞乃归降,赵匡胤烧欧阳方为之复仇的故事。《骑驴仕女》
《张仙送子》
《骑驴仕女》图左 立轴年画,画面为一清代装束美女,一手握缰绳,一手抚云鬓,跨骑毛驴,身旁有一手捧灵芝仙草的白发老翁相伴,衬托得仕女更加娇美。《张仙送子》 图右 立轴年画,画张仙跨麒麟拉弓打弹。清褚人获《坚瓠三集》卷四“张仙”条云“世所传张仙像,乃蜀王孟昶,因自画昶相以祀。宋太祖见而问之,答曰:”此我蜀中张仙神也,祀之令人有子。“故宫中多奉以求子,传于民间。因”弹子“与”诞子“谐音,遂又以为送子之神。《西游记》 《五子告母》
《五子告母》 绵竹年画博物馆现在保存的传统绵竹年画资料里,有一副《五子告母》的老年画。传说,好多年前,有一个女人,长得很漂亮,但一贯作风不好,她好吃好穿,就想找男人依靠,开始与一个男人发生了关系,生了一个娃娃,接着又找了第二个男人,她就把跟第一个男人生的娃娃整死。当她跟第二个男人有娃娃时,又与第三个男人有往来,为讨得这个男人的喜欢,她整死了与第二个男人生的娃娃。这样,每当她再与别的男人有了关系后,就把与前一个男人生的娃娃害死。一连生了五个孩子,她把这五个娃娃都弄死了。娃娃们有的被捏死,有的被卡死,有的被捂死,有的被勒死,还有一个被丢到尿桶里淹死。
娃娃们的阴魂到阴间找阎王老爷告状,阎王把女人收去了,设案审理这个恶毒的母亲,哪知道因她颇有姿色,又被阎王老爷看上,所以在审案的时候判女人无罪,五个娃娃哪里肯依,于是大闹公堂。
年画的画面上阎王老爷气得不得了,用手揭了帽子,一只脚踩到桌上说:这个案子,我审不下来。伏虎罗汉
降龙罗汉
伏虎罗汉
清
高54厘米
宽40厘米 降龙罗汉
清
高54厘米 宽40厘米
图中画降龙罗汉跨骑蛟龙,上部画白猿盗桃,下部画达摩祖师一苇渡江。绵竹年画 [斗方] 白狗争风
绵竹年画 [斗方] 白狗争风清
高54厘米
宽40厘米
此图根据川剧《白狗争风》绘制。有一白狗精,见画匠刘成金之妻梁氏貌美,企图霸占。白狗化身刘成金的形象,去见梁氏,刘归来见而相争,一时难辨真假,赴县成讼。包拯审清案子,斩白狗。画面上一妇人为梁氏,另外两个男子为刘成金和白狗精化身的刘成金正在争妻的情景。绵竹年画 [斗方] 白象山
绵竹年画 [斗方] 白象山
清乾隆
高54厘米
宽40厘米
此画根据川剧《白象山》绘制。见《聊斋志异》卷八。
书生安幼舆喜放生,夜经华山迷路,投宿獐身老叟家,见其女花姑子而钟情。别后思念成疾,花姑子至,为其疗复痊。遂成婚,女父至,逼女返。安夜往寻访误陷蛇穴,被蛇精毒死,又为花姑子救而复生,并实告安己为獐,设计杀蛇精。图为獐女花姑子和其老婢为安公子疗疾。构图精巧,造型生动,体现了民国年画艺人的才智和技艺。绵竹年画 [斗方] 白象山 绵竹年画 [斗方] 翠香记
绵竹年画 [斗方] 翠香记
清乾隆
高54厘米
宽40厘米
此图根据川剧《翠香记》绘制,内容是一姓秋的书生和一美貌小姐一见钟情,相互爱慕。然而秋生家贫和小姐门第不相当,难以求婚。秋生因思慕成病,小姐闻讯后,遣丫环翠香给秋生送信,并赠以翠花为信物,夜引秋生至家相会。母忽至,怒欲将秋生送官府。翠香代为求情,母乃息怒,约秋生秋试高中方能成婚,且命翠香赠银给秋生作为赴试之资。画面所绘为翠香向秋生赠银的情景。绵竹年画 [斗方] 连环计
绵竹年画 [斗方] 连环计
清
高54厘米
宽40厘米
取材于《三国演义》。东汉王允恶董卓专横,施“连环计”治之。他认为歌妓貂蝉为女,先许吕布为妻,后又献给董卓为姬,使董,吕结仇。后董卓为吕布所杀。绵竹年画 [斗方] 女学生
绵竹年画 [斗方] 女学生 清末民初
高54厘米 宽40厘米
画面上的女学生,剪短发,戴博士帽,着裙衫,穿高跟鞋,腕带手镯,是当时最时髦打扮,反映了清代末年维新运动中兴办女子学堂时期的新女性。绵竹年画 [斗方] 破镜重圆 破镜重圆 现代
高55厘米
宽40厘米
此画根据唐人小说《裴相还妻》和川剧《破镜重圆》的情节绘制。唐宪宗时,丞相裴度微服私访,唐碧在京城寻妻时偶遇穿着布衣的裴度,述说了妻的去向,裴度疑府中新收妇人黄小娥是唐碧妻。回到相府叫带来黄小娥询问,方知二人分离的原因,裴度在相府与二人主婚,并资助钱财,使唐黄二人历尽曲折后破镜重圆。绵竹年画 [斗方] 收白龙马 收八戒
绵竹年画 [斗方] 收白龙马 收八戒《收白龙马》
乾隆
高55厘米 宽35厘米
唐僧路经鹰愁洞,被玉龙吞食所骑之马。孙悟空战败玉龙,请观音收服玉龙,化马皈依,相助唐僧同去西天取经。《收八戒》 清乾隆
高55厘米
宽35厘米
这是《西游记》第十九回,云栈洞悟空收八戒的情景。孙悟空一手抓住猪耳,一手高举金箍棒正在教训八戒。八戒丢了钉耙,蹲在地上向悟空连连讨饶,唐僧在一旁念经。绵竹年画 [斗方] 双旗门
清
高54厘米
宽40厘米
此图根据川剧《封神榜》中《双旗门》一节的内容绘制。周武王罚纣时,殷纣大将奉天征讨大元帅洪锦领兵和姜子牙在西岐摆开战场。洪锦恃“内旗门遁术”逞强,斩周将于马下。周营女将龙吉公主迎战洪锦,以“外旗门遁术“破之,生擒洪锦,大获全胜。故剧名双旗门。绵竹年画 [斗方] 西厢记
绵竹年画[斗方] 西厢记
清乾隆
高54厘米 宽40厘米
此画取材于我国元代著名戏曲《西厢记》第十三出“月下佳期”。绘书生张珙在蒲东普救寺遇见崔相国之女崔莺莺,两人发生爱情,在热心的婢女红娘的帮助下,终于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而结合。绵竹年画 [斗方] 萧方杀船
绵竹年画 [斗方] 萧方杀船
清
高55厘米
宽40厘米
此图是根据川剧《打红台》中一折《萧方杀船》故事情节绘制。萧方系一水盗,在其结拜弟兄金大用因不白之冤而坐牢的时候,假意替金还钱行善,意欲霸占金之妻严庚娘。之后,萧方借送金大用夫妇回家之际,在船上杀死了金大用并霸占了其妻严庚娘。绵竹年画 [斗方] 郑成功打台湾
绵竹年画[斗方]郑成功打台湾
清乾隆
高54厘米
宽40厘米
郑成功(1624-1662),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收复台湾的名将。本名森,字大木,福建南安人。郑芝龙子。此画为绵竹年画中的重要作品之一。画面表现了郑成功率军与荷兰侵略军海战的一角。上部为台湾岛上的塞墙,墙头和水里各有两个面目狰狞的侵略军。秦穆公获陈宝的故事 秦穆公获陈宝的故事
司马迁在《史记·秦本纪》中对此事的记载只有六个字:“十九年,得陈宝。”关于“陈宝”的神话传说,历史上主要有以下两种说法。
其一是“若石”:故事大意为:秦文公(或秦穆公)时,陈仓人捕得一只怪兽,似猪非猪,似羊非羊,不知其名,准备献给文公(穆公),走在半路上碰见两个童子(小孩),二童子对陈仓人说:这个怪兽名叫媦(媪),经常在地下吃死人的脑子,要想杀死这个怪兽,必须拍打它的头。怪兽听了二童子的话一下子就急了,开口说道:“二童子名陈宝,得雄者王,得雌者霸。”于是陈仓人丢掉怪兽去追二童子。二童子化为雉,飞入山林。文公(穆公)听了陈仓人的报告后立刻去围捕野雉,结果得到了雌鸡,化而为石,置于汧渭之会陈仓北阪,立陈宝祠祭祀,穆公成为春秋五霸之一。那只雄鸡飞到了河南南阳,后来被刘秀得到,于是刘秀成了东汉开国皇帝光武帝。至此,陈宝与野雉、宝鸡完全挂上了钩,陈宝神即为宝鸡神,陈宝祠即为宝鸡祠。
第二种为“陨石”说:此说认为,所谓陈宝,只是一块陨石,它在某晚从东南方向坠落在陈仓北阪,陨石在寂静的夜晚坠落,惊起了一山的野鸡乱叫,人们不理解一自然现象,故曰:“鸡鸣神土”。第二天,有个叫伯阳的人给秦文公出主意,要文公一定要利用这一祥瑞,来说明他在建城之初就已得天之助,所以秦文公才带人以游猎为名,在陈仓山上去寻找。后来果然在北坡上找到了这块陨石,“归而宝祠之,故曰陈宝”。此说是先有“陨石”、后有“鸡鸣”,“陨石坠地,惊起野鸡乱叫”,这一自然现象被秦文公所利用。绵竹年画 二十四孝图 绵竹年画 二十四孝图《唐氏乳母》
此画是根据二十四孝之一《唐氏乳母》绘制。唐代有个人,名叫崔南山,他的母亲唐夫人对待婆婆非常孝敬。婆母年老牙齿脱落,唐夫人每日用自己乳水喂养婆母。婆母虽数年未吃粮食,身体却很健康。婆母病危时将全家老幼叫到跟前说:“我今生不能报答儿媳对我的恩情,但希望我的孙媳一样有孝敬之心”。绵竹年画 二十四孝图《朱寿昌弃官寻母》
二十四孝故事之一《朱寿昌弃官寻母》 朱寿昌的父亲朱巽是宋仁宗年间的工部侍郎,寿昌庶出,其母刘氏是朱巽之妾。朱寿昌幼时,刘氏被朱巽遗弃,从此,母子分离。朱寿昌长成之后,荫袭父亲的功名,出而为官,几十年的仕途颇为顺利,先后做过陕州荆、南通荆,岳州知州,阆州知州等,然而他一直未得与生母团聚,思念之心萦萦于怀,以至于“饮食罕御酒肉,言辄流涕”,母子分离后的五十年间,他四方打听生母下落,均杳无音讯,为此他烧香拜佛,并依照佛法,灼背烧顶,以示虔诚。宋熙宁初年,听人传说他母亲流落陕西一带,嫁为民妻,他又刺血书写《金刚经》,并辞去官职,与家人远别,千里迢迢,往陕西一带寻母,并与家人道:“不见母,吾不返矣”,精诚所至,朱寿昌终于在同州找到了自己的生身母亲,当年母子分离时,寿昌尚年幼,五十年后重逢,老母已七十有余,寿昌也年过半百了。
原来,寿昌母刘氏离开朱家以后,改嫁党氏,又有子女数人,寿昌视之如亲弟妹,全部接回家中供养,有人将朱寿昌弃官寻母之事上奏宋神宗赵顼,宋神宗得知朱寿昌事后,责令复原职,同时,名公巨卿如苏轼、王安石等争文诗为赞美其事。苏轼曾有诗云:“嗟君七岁知念母,怜君壮大心愈若,不受白日升青天,爱君五十长新服,儿啼却得偿当年„„感君离合我酸辛,此事今无古或闻„„”。王安石诗云:彩衣东笑上归船,莱氏欢娱在晚年,嗟我白头生意尽,看君今日尽凄然。从此,朱寿昌弃官千里寻母之事遍传天下,孝子之名得于遐迩。百寿图
百寿图
罗汉图(局部)1 罗汉图(局部)2
第四篇:中国传统节日来历
中国传统节日来历、故事、诗句、风俗活动
一、除夕:
农历十二月大年三十晚上叫除夕。
来历:除夕最早源于先秦时期的“逐除”。据记载,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用击鼓的方法来驱除“疫疠之鬼”,来年才会无病无灾。这就是“除夕”节的由来。“除”意思是“交替”;“夕”意思是“夜晚”。故除夕之夜,含有“旧岁到此而除,明日另换新岁”的意思。“除”乃除旧布新之意。“除夕”有“送旧迎新、祛病消灾”的意思。
风俗活动:守岁、放烟花、吃团圆饭。
诗句:(唐)范成大《卖痴呆词》:“除夕更阑人不睡,厌禳钝滞迫新岁;小儿呼叫走长街,云有痴呆召人卖。”
二、春节:
农历正月初一即春节。是农历的一岁之首,俗称“大年”。是我国民间最热闹、最隆重的一个传统节日。
来历:古代的春节,是指农历二十四个节气中的“立春”时节,南北朝以后才将春节改在一年岁末,并泛指整个春季,这时大地回春,万象更新,人们便把它作为新的一年的开始。到了辛亥革命后的民国初年,改农历为公历(阳历)后,便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直到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上才正式把正月初一的新年定为“春节”,至今仍有许多人将过春节叫过年。
年:人们常把过春节说成“过年”,而“年”的最初含义与今天根本不同。据说,在很古的时候,世界上有一种最凶恶的野兽叫“年”。它一出来,见人吃人,见畜伤畜,人们生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天神为了惩罚“年”,把它锁进深山,只许它一年出山一次。人们发现“年”有“三怕”——怕红颜色、怕响声、怕火光。于是,有一年腊月三十晚,大伙在门口贴上红纸,不断地敲锣打鼓、放鞭炮,晚上屋子里彻夜点上灯,“年”来了一看,家家灯光通明;一听,处处放炮声,吓得它不敢进村。白天它又偷偷下山来,见还是户户门上红,遍地咚咚响,吓得它胆颤心惊,调头又跑回去了。从此后,“年”一直没敢再来,据说饿死在深山老林里了。后来,人们才把防“年”、“驱年”,变成安安稳稳地过年了。
风俗活动:贴春联、放爆竹、敲锣鼓、吃饺子、拜年。
诗句:王安石《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三、元宵节:
阴历正月十五日,又称“上元节”,是我国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
来历:我国古代历法和月相有密切的关系,每月十五,人们迎来一年之中第一个月满之夜,这一天被看作是吉日。早在汉代,正月十五已用作祭祀天帝、祈求福佑的日子。后来古人把正月十五称“上元”,七月十五称“中元”,十月十五称“下元”。在南北朝早期,三元已是要举行大典的日子,三元中,上元最受重视。到后来,中元、下元的庆典逐渐废除,而上元经久不衰。“上元”夜称“元夜”、“元夕”或“元宵”,元宵这一名称一直沿用至今。因有张灯、看灯习俗,民间又称“灯节”。
风俗活动:吃元宵、踩高跷、挂花灯、猜灯谜。
诗句:(宋)欧阳修《生查子 元夕》:“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四、立春:
每年的第一个节气就是“立春”,人们通常叫“打春”。
来历:我国历史上每年立春这一天,人们穿上节日的服装,抬着一头纸糊的大耕牛,载歌载舞上街游行。游行后,把纸糊的耕牛抬到县衙的公堂上,由县官亲自执鞭打三下,意思是“大地回春,赶紧耕种。”因此,人们就把立春叫做“打春”。
风俗活动:吃春饼、春卷。用布制作小娃娃或公鸡,佩戴在孩童身上。缝小布袋,内装豆、谷等杂粮,挂在耕牛角上。用鞭子打春牛(用泥做)三下,将泥牛打烂,土而洒在农田。
诗句:《附三醉 立春》 :“撷来新韭碧参差,金脍银芽色色丝.;一片软云细细裹,奉与父老报春知。”
五、寒食:
清明节前一天是寒食节。
来历、故事:春秋时出亡多年的晋国公子重耳回国即位,即晋文公,封赏随其亡的臣子,唯独漏掉介子推。于是介子推携老母隐居绵山。晋文公得知后欲加封赏,寻至绵山,找不到他,便想烧山逼他出来。但介子推坚持不出,结果母子二人俱被烧死。晋文公于是规定每年这一天禁止人们起火烧饭,以寒食表示悼念。
风俗活动:不生火、吃寒食、扫墓。
诗句:韩翃《寒食》:“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六、清明节:
来历:农历三月初八是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是我国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
风俗活动:烧纸上坟,踏青,开展体育活动。
诗句: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七、端午节:
阴历五月初五日为“端午节”,是我国的一个古老节日。“端午”本名“端五”,端是初的意思,“五”与“午”互为谐音而通用。
来历:我国古代最早的爱国诗人屈原遭谗言被放逐后,目睹楚国政治日益腐败,又不得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无力拯救危亡的祖国,于是自投汩罗江以殉国。此后,人们为了不使鱼虾吃掉其尸体,纷纷用糯米和面粉捏成各种形状的饼子投入江心,这便成为后来端午节吃粽子、炸糕的来源。
风俗活动:吃粽子、赛龙舟。
诗句:文秀《端午》诗:“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八、七夕节:
阴历七月七日的晚上称“七夕”。
来历:民间传说牛郎织女阴历七月七日在天河鹊桥相会,后有妇女于此夜向织女星穿针乞巧等风俗。所谓乞巧,即在月光下对着织女星用彩线穿针,如能穿过七枚大小不同的针眼,就算很“巧”了。
风俗活动:妇女比赛针线活。
诗句:五代·后唐的杨璞《七夕》:“未会牵牛意若何,须邀织女弄金梭。年年乞与人间巧,不道人间巧已多。”
九、中秋节:
阴历八月十五日,这一天正当秋季的正中,故称“中秋”。人们把它看作大团圆的象征。
来历:据传说,元朝末年,广大人民为了推翻残暴的元朝统治,把发起暴动的日期写在纸条上,放在月饼馅子里,以便互相秘密传递,号召大家在八月十五日起义。终于在这一天爆发了全国规模的农民大起义,推翻了腐朽透顶的元朝统治。此后,中秋吃月饼的风俗就更加广泛地流传开来。
风俗活动:晚上备上各种瓜果和熟食,赏月,吃月饼。
诗句:唐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
十、重阳节:
我国古代以九为阳,阴历九月九日正是阳月阳日,故名“重阳”。
来历、故事:相传东汉时费长房对汝南人桓影说:“九月九日汝南将有大灾难,赶快叫家里人缝制小袋,内装茱萸,缚在臂上,登上高山,饮菊花酒,借以避难。”桓景这一天全家登山,晚上回家,果然家里的鸡、狗、羊全部死掉。从此,民间就有在重阳节做茱萸袋、饮菊花酒、举行庙会、登高等风俗。因“高”与“糕”音同,所以又有吃“重阳糕”的习俗。
风俗活动:做茱萸袋、吃重阳糕、饮菊花酒、举行庙会、登高。
诗句:唐代诗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十一、冬至:
农历十一月二十二是冬至节。
来历:在我国古代对冬至很重视,冬至被当作一个较大节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而且有庆贺冬至的习俗。《汉书》中说:“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人们认为:过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回升,是一个节气循环的开始,也是一个吉日,应该庆贺。
风俗活动:北方有冬至宰羊,吃饺子、吃馄饨的习俗,南方则有吃冬至米团、冬至长线面的习惯。各个地区在冬至这一天还有祭天祭祖的习俗。
诗句:(唐)白居易《邯郸冬至夜》:“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著远行人。”
十二、腊八节:
农历腊月初八。古代十二月祭祀“众神”叫腊,因此农历十二月叫腊月。来历:从先秦起,腊八节都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据说,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得道成佛之日也在十二月初八,因此腊八也是佛教徒的节日,称为“佛成道节”,寺院每逢这一天煮粥供佛,以后民间相沿成俗,直至今日。
风俗活动:喝腊八粥,祭祖敬神,胭脂腊八蒜。
诗句:清·夏仁虎《腊八》:“腊八家家煮粥多,大臣特派到雍和。圣慈亦是当今佛,进奉熬成第二锅。”
第五篇:中国国庆节的来历
“国庆”一词,本指国家喜庆之事,最早见于西晋。西晋的文学家陆机在《五等诸侯论》一文中就曾有“国庆独飨其利,主忧莫与其害”的记载、我国封建时代、国家喜庆的大事,莫大过于帝王的登基、诞辰(清朝称皇帝的生日为万岁节)等。因而我国古代把皇帝即位、诞辰称为“国庆”。今天称国家建立的纪念日为国庆。1949年10月1日,是新中国成立的纪念日。这里应该说明一点,在许多人的印象中,1949年的10月l日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了有数十万军民参加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其实,人们头脑中的这一印象并不准确。因为,1949年10月1日在天安门广场举行的典礼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盛典,而不是开国大典。实际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也就是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早在当年10月1日之前一个星期就已经宣布过了。当时也不叫“开国大典”,而是称作“开国盛典”。时间是1949年9月21日。这一天,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主任毛泽东在政协第一届会议上所致的开幕词中就已经宣告了新中国的诞生。那么10月1日的国庆又是怎么回事呢?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许广平发言说:“马叙伦委员请假不能来,他托我来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应有国庆日,所以希望本会决定把10月1日定为国庆日。”毛泽东说“我们应作一提议,向政府建议,由政府决定。”1949年10月2日,中央人民政府通过《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日的决议》,规定每年10月1日为国庆日,并以这一天作为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日子。从此,每年的10月1日就成为全国各族人民隆重欢庆的节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