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基坑安全监测方案汇报材料
基坑安全监测方案
各位专家,领导好!
下面我给大家汇报一下基坑安全监测方案,考虑到大家的时间,我就不一条一条给大家读了,把针对监测方案相关重点,给大家汇报一下。
第一章、工程概况
我们船闸从上游到下游方向,左侧为防汛大堤S322省道,右侧邻河,邻河面填筑施工围堰与防汛大堤相接。基坑开挖最大深度约13米,根据规范相关条款,定性为一级深基坑。基坑左侧设计支护结构为:钻孔灌注桩、高压旋喷桩、冠梁组合体系。基坑右侧放坡开挖。
第二章、编制依据
主要依据:合同文件、设计文件、基坑开挖专项方案、《水运工程测量规范》、《建筑基坑工程检测技术规范》、《工程测量规范》等其他相关规范要求。
第三章、变形观测的目的,观测重点及内容。
1、观测目的,通过变形观测,掌握各部位稳定情况,及时发现异常,采取措施,保证工程安全运行。
2、重点观测对象,基坑边坡,支护结构,防汛大堤,施工围堰。其中基坑边坡,支护结构,防汛大堤,从基坑开挖一直到土方回填至设计标高列为重点观测对象。在汛期,退水期增加观测频率。施工围堰在汛期,退水期列为重点观测对象。
3、监测及巡视内容
观测分为仪器监测和现场巡视两块。
第四章、监测等级及报警值
1、观测等级确定。依据《水运工程测量规范》中9.1.1款,基坑变形观测要求为二等水准,左岸堤防、支护结构要求为三等水准,施工围堰要求为四等水准。
2、变形监测的报警值确定。依据《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8.0.4款相关要求确定。这些都是规范原文,就不一条一条读了。 第五章、基准点及观测点点位布设及相关要求
在施工影响范围外,布设6个基准点,基坑布设109个观测点,每20米一个断面,每个断面布设4个点。施工围堰布设54个,左岸防汛大堤布设44个,冠梁顶布设15个,全部间距20米。
第六章、监测方法及注意事项
仪器必须在有效标定期内,数据采集,要求定人,定机。温度,气压必须设定,做到人为误差最小。其他,严格按规范要求实施。
第七章,第八章就不读了 第九章、主要设备及人员
我们领导对这块非常重视,将投入一台莱卡电子水准仪,每公里误差0.5毫米级。一台莱卡TS09全站仪,1秒级,精度可大0.1mm。完全具备观测要求。人员,以祝立平同志为观测小组组长,全面负责观测工作。
第十章、观测频率和观测周期 依据《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7.0.3款,这些全部都是规范原文,汛期加密观测频率。
第十一章、数据分析与观测成果
要求数据,完整清晰,观测数据整理后,充分分析,结合累计变形值,对各部位稳定情况做详细说明,并采取相应措施。按月分期做总结报告。对在下一步施工可能出现的不稳定情况,提前分析预测。为本工程安全,顺利进行,提供必要保障。总结报告分期上报监理部门,如有特殊情况及时与监理,设计部门沟通。
第十二章、监测报警
采用“双控”指标,累计变形值和日变化数率分为黄、橙、红三级。
黄色预警,双控指标均超70%或一项超85%。报告现场负责人并加密观测。
橙色预警,双控指标均超85%或日变化数率超限,上报项目负责人、监理部门,分析原因,采取措施,加密观测。
红色预警,累计预警值超限或日变化数率超限,且急剧增长无收敛迹象。立即报告项目负责人、监理和其他相关单位。启动应急预案采取补强措施,必要时停工,进行加固恢复处理,加密观测频率。
具体内容见表9巡视预警参考表,表10仪器观测预警指标表。
第十三章、应急预案
以“安全第一,预防为主,保护人员安全优先,保护环境优先,常备不懈,统一指挥,持续改进”为原则,实现应急行动快速、有序、高效。充分体现应急精神。
成立应急救援小组,制定主要岗位职责,准备应急救援物资,组织教育培训,具体内容就不读了。
主要说一下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1)基坑开挖引起地面及周围构造物不均匀沉降
加强基坑支护,必要停止基坑开挖,实施压力注浆,进行被动区土体加固,加密观测频率。
2)基坑有局部流土,失稳迹象时
及时采取削坡、坡顶卸荷、坡脚压载。加强排水,使土体失水固结、加密观测频率。
3)基坑及施工围堰出现滑坡迹象时
坡脚叠放土袋,沙包压载、沿坡面叠放土包,沙袋,加密观测频率。
4)支护结构变形较大
采取被动区土体注浆加固,粉喷桩加固等措施。5)支护结构渗漏
渗漏量较小时采用导管引流,用双快水泥封堵。渗漏量较大并含有大量泥沙时,坑内回填,坑外注浆加固,高压旋喷封堵。
6)降雨量较大基坑内积水
立即启动备用水泵抽水,并安排专人,不间断观察基坑的稳定情况。
8)基坑涌水 开挖集水坑,抽水引排,构造物边线外,设降水井,降低地下水位。
9)基坑坍塌
停止开挖,人员撤离,采取坡顶卸载的办法,在坍塌处坡脚,插入槽钢,钢管桩,逐层沿坡面,铺设砂石袋等保证边坡稳定,用反铲挖掘机配合。对未滑坡区监测和保护,严防事故的继续扩大。
这是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8、预案管理与评审改进
抢险结束和生产恢复后,对整个过程进行分析,评审,总结。找出预案中存在的不足。针对暴露出的缺陷,不断更新,改进应急预案 第十四章、附件
主要有观测点平面位置示意图,和一些相关表格。
以上基坑安全监测方案汇报完毕,请各位专家,领导,指出不足,给予指导。
第二篇:浅谈地铁车站基坑监测方案
浅谈铁车站基坑监测方案
【摘要】 以成都地铁 2 号线互助站为例,结合该基坑工程的施工方案介绍了包括支护结构竖向及水平位移、钢支撑轴力、沉降监测、地下水位等内容的监测和布设,以及监测信息的反馈、监测数据的分析。【关键词】 基坑工程;监测;测点布设 项目概况与监测项目
成都地铁 2 号线二期工程(西延伸线)互助站,主体位于金周路路面下,东西走向,有效站台中心里程为 YDK19 +957.000,起点里程为 YDK19+837.400,终点里程为 YDK20 +023.000,总长 185.6 m。车站为地下二层,10 m 单柱岛式站台。全长 186.5 m,顶板距地面 2.5 m。盾构井段宽度为22.4 m,深度为 17.2 m;标准段宽度为 18.5 m,深度为 15.9m。所处范围内根据钻探揭示,站内均为第四系(Q)地层覆盖。地表多为第四系人工填筑土(),其下为第四系全新统冲洪积()粉质黏土、粉土及砂、卵石土。根据区内地下水位动态长期观测资料,在天然状态下,水位年变化幅度一般在 1 ~3 m 之间。在本车站初勘阶段,测得地下水位埋深 9.3 ~9.8 m。
本站的监测主要内容有:(1)围护桩顶部的水平位移;(2)围护桩内力;(3)围护桩体侧向位移;(4)支撑内力;(5)围护结构周边土体侧向位移;(6)基坑周围建筑物的沉降和测斜,车站两边综合管沟、管线的沉降和水平位移;(7)基坑内、外侧地下水位。具体内容见表 1 及图 1。监测项目布设和实施
2.1 支护结构桩(墙)顶水平位移监测
其挖孔桩顶的位移用经纬仪和全站仪进行监测。工作基点采用固定观测墩的方法,在基坑的拐角处建立观测墩,因为在基坑拐角处的变形最小,仅为基坑最大变形的 1/10左右。同时,基点的布设上,要在基坑边相对稳定处布设两个监测控制点作为水平位移监测工作基点,同时在基坑施工影响范围外稳定的区域布设两个基准点,用以检核工作基点的稳定性。观测时,首先利用基准点检核工作基点的稳定性,再在工作基点上设站,进行水平位移监测点的观测。基坑开挖期间,每隔 2 d 监测一次,当位移速率达到 8 mm/d时,每天监测 2 次。
2.2 支护结构侧向变形、土体侧向变形监测
布设侧向变形监测孔,当边长大于 40 m 时按间距 40 m布设,当边长小于 40 m 时按 1 点布置,阳角部位加设 1 点。土体测斜管采用钻孔埋设,围护结构测斜管采用绑扎埋设。测斜管在测试前 5 d 装设完毕,在 3 ~5 d 内重复测量不少于3 次,判明处于稳定状态后,进行测试工作。2.3 钢支撑轴力监测
采用端头轴力计进行测试。在支撑受轴力前进行初始频率的测量,在基坑开挖前测试 2 ~3 次稳定值,并取平均值作为计算应力变化的初始值。测试过程中,发现设备的测试值不稳定或无法读数时应及时分析原因并采取补救措施。在需要埋设轴力计的钢支撑架设前,将轴力计焊接在支撑的非加力端的中心,在轴力计与钢围檩、钢支撑之间要垫设钢板,以免轴力过大使围檩变形,导致支撑失去作用。支撑加力后,即可进行监测。从设置钢支撑到拆除,每天观测一次。2.4 桩体内力(钢筋应力)监测
采用钢筋应力计,在桩体的内外层钢筋中成对布设。根据桩体长度,每隔 2 m 左右串联焊接一个钢筋计。焊接时采用冷却措施,以防温度过高损坏电磁线圈和改变钢弦性能;焊接后应在钢筋计上涂上沥青,包上麻布,以便与混凝土脱开;做好钢筋计传感器部分和信号线的防水处理;信号线采用金属屏蔽式。安装好后,浇筑混凝土前测一次初值,基坑开挖前再测一次初期值。2.5 沉降监测
基准点应布设在 3 倍的车站基坑深度以外的稳定区域,本工程布设 2 个基准点和 2 个工作基准点。基准点与工作基准点定时进行联测,保证工作基准点的稳定性。围护结构桩顶沉降监测点布设,当边长大于 15 m 的按间距 15 m 布点,小于 15 m 的按 1 点布置,阳角部位加设 1 点。地表沉降监测点布设沿基坑方向,对可能受影响的地表、路面布设沉降监测点,边长大于 20 m 的按间距 20 m 布点,小于 20 m 的按 1 点布置,阳角部位加设 1 点。周边建(构)筑物的沉降观测点应埋设在建(构)筑物四角的结构柱、建筑物基础分界点(基础沉降缝),同一建筑物上两沉降测点间距不大于 20 m,每座建筑物至少 3 点。
2.6 周边建筑物(构筑物)倾斜监测
倾斜监测的对象为地铁施工可能引发的不均匀沉降区域的建(构)筑物(由沉降监测数据来决定是否增加倾斜观测)。在邻近的建筑的首层柱上设置测点,在开挖影响范围外的几个小型建筑楼房基柱上埋设基准点。基准点个数为 3个,测点布置间距为 16 m,采用水准仪测高程以计算沉降参数。2.7 地下水位监测
本工程利用降水井对水位的变化进行监测。采用水位管和钢尺水位计,测量基坑外地下水位在基坑降水和基坑开挖过程中的变化情况,了解基坑护围结构止水效果以及时发现和防止围护结构渗漏、基坑外水土向坑内流失。
2.8 建筑物裂缝开展宽度监测
监测范围包括基坑边缘向外 2 倍开挖深度、隧道中线向外 2 倍隧道埋深范围内的建(构)筑物的既有裂缝以及因工程施工引起的建(构)筑物新的裂缝。监测技术要求及质量管理措施 3.1 监测周期及频率
监测周期分为施工前期、施工期二个阶段。
(1)施工前期观测 2 次,取平均值,得出可靠的初始值。
(2)施工期,在开挖期间为每隔 1 ~ 2 d 测一次,主体施工期间为每隔 3 d 测一次。特殊情况下,如基坑由于施工降水造成土质孔隙率增大,削弱土体的整体性时,要增加监测频率为每天两次。当监测值超过有关标准或场地条件变化较大时,加密观测;当有危险事故征兆时,则进行连续监测。3.2 监测项目警戒值
各监测项目的警戒值应在满足《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 120-90)的相关要求前提下,根据基坑支护类型、安全等级及周边环境的具体情况而定。结合本工程实际情况,各监测项目警戒值确定见表 2。
3.3 监测质量管理措施
为了正确利用监测数据及时调整施工的对策,确保车站基坑开挖及周边环境的安全,应对必测项目制定施工监控测量的管理基准值、施工管理等级及对策。
基准值: 基准值为控制限值,不得超过表 3 所规定的值。本车站监测中同时采用时态曲线中的变化速率作为基准值的辅助。基准值应参考地下铁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铁路隧道施工规范、公路隧道施工规范等制定。
管理等级: 取管理值 Ms= 最大量测 / 基准值,根据 Ms所处范围划分管理等级实施相应对策。本工程按三级管理考虑对策,见表 4。监测资料的分析和反馈
在测得足够数据后,要及时整理量测数据,绘制位移及应力的时态变化曲线图,即时态散点图,包括适用于沉降监测项目的等沉降曲线图、适用于侧向位移监测项目的深度—位移曲线图、适用于位移监测项目的变形收敛图。然后根据散点图的分布形状,选择能较好反映监测数据变化规律的函数关系式,对量测结果进行回归分析,求得时态曲线。由回归曲线预测该测点下一阶段可能出现的最大位移值或应力值,防患未然。最后按时编写周、月汇总报表,及时反馈指导施工,调整施工参数,达到安全、快速、高效的施工目的。结束语
基坑开挖过程监测是地铁基坑工程施工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有效掌握基坑在开挖过程中所引起各种影响的严重程度及变化规律并推测其发展趋势。同时根据动态监测反馈数据,为施工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在必要时可立即采取相应措施,确保基坑支护结构和周围环境的安全。
参 考 文 献
[1] 李瑞杰. 地铁工程深基坑施工监测技术应用[J]. 铁道建筑,2010(5): 53-55 [2] 乔宇峰,靳学君. 地铁车站基坑施工监测技术[J]. 山西建筑,2010(27): 131-132 [3] JGJ 120-90 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S] [4] GB 50497-2009 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S] [5] JGJ/T 8-2007 建筑变形测量规程[S]
第三篇:基坑监测报告
XXX市 XXXX 基 坑 工 程
监测报告
XXXXXX(单位)
2012年X月
XXX市XXXXX基坑工程
监测报告
工程名称:XXX
市XXXXX基坑工程
监测内容:基坑支护结构及周边建(构)建筑物安全
工程地点:XXXXX
监测日期:2010年X月X日~2012年X月X日
XXXXXXXXXXXXX 2012年X月
委托单位:
建设单位:
勘察单位:
设计单位:
施工单位:
监理单位:
监测单位:
项目负责人:
试验人员:
报告编写:
审
核:
审
定:
报告总页数:x页
目 录
一、工程概况......................................................................................1
二、监测依据......................................................................................1
三、监测内容......................................................................................1
四、监测点布置和监测方法..............................................................2
五、监测工序和测点保护..................................................................4
六、报警值..........................................................................................5
七、监测时长和频率..........................................................................5
八、监测成果及分析..........................................................................6
九、附表、附图....................................................................................11
一、工程概况
XX市XXXX工程位于XXX市旧城区核心商业区内,南西面邻XX商场,东面邻XX市百货大楼,东南面为XX街,北西面为XX路。广场长约162 m,宽约35 m,占地面积约4943.96㎡,建筑占地面积约3052.0㎡,总建筑面积约40260.0㎡,拟建建筑物主楼高9~10层,骑楼1~4层,底层架空,地面以下三层,地下室底板标高约63.4 m,靠近XXX路一侧深约10 m,靠近XX街一侧深约14.5 m(场地现状呈西北低南东高的缓坡状);上部结构采用框架结构,设计室内±0.00标高为78.00 m。基础采用钻孔灌注桩基础,桩端进入砂质泥岩层不少于2.0m。基坑支护结构采用钢筋混凝土地下连续墙,深约20m,完成基坑支护作用后作为地下室外墙,建筑设计使用年限:50年,基坑工程安全等级为一级。基坑开挖及地下室施工采取分三幅进行,第一幅于2011年X月X日完成地下室主体结构施工,第二幅于2011年X月X日完成地下室主体结构施工,第三幅于2012年X月X日完成地下室主体结构施工。
二、监测依据
(1)《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 50497-2009);(2)《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02);(3)《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 8-2007);(4)《工程测量规范》(GB 50026-2007);(5)《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 120-99);(6)《混凝土结构试验方法标准》(GB 50152-92);(7)委托方提供的相关设计图纸。
三、监测内容 根据《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 50497-2009)的要求及xxx工程的实际情况,具体监测内容如下:
(1)地下连续墙墙顶沉降监测;
(2)地下连续墙深层水平位移(测斜)监测;
(3)地下连续墙纵筋应力监测;
(4)水平支撑内力监测;
(5)基坑外地下水位监测;
(6)周边建(构)筑物变形监测。
四、监测点布置和监测方法 1.周边建筑物沉降
(1)测点布置 按规范规定,从基坑边缘以外1~3倍开挖深度范围内需要保护的建(构)筑物、地下管线等均应作为监控对象。本工程需要保护的建筑有:xxx百货大楼、xx大厦、xxx行、xxxx商场、xxxx商厦。现有有效测点34个,具体测点布置见附图1所示。
(2)监测方法 在周边建筑物的测点部位将L型测钉打入或埋入待测结构内,测点头部磨成凸球型,测钉与待测结构结合要可靠,不允许松动,并用(红色)油漆标明点号和保护标记,随时检查,保证测点在施工期间绝对不遭到破坏。用水准仪观测设在建筑物上的测点的高程变化情况。2.地下连续墙墙顶沉降监测
(1)测点布置 围护墙顶部沉降监测点埋设于连续墙圈梁上,连续墙墙顶中部、阳角处布置监测点。本工程现有有效测点11个,具体埋设位置见附图2。
(2)监测方法 在连续墙墙顶监测点部位将膨胀钉埋入圈梁内,测点头部磨成凸球型,测钉与待测结构结合要可靠,不允许松动,并用(红色)油漆标明点号和保护标记,随时检查,保证测点在施工期间绝对不遭到破坏。用水准仪观测设在墙顶各监测测点的高程变化情况。3.地下连续墙深层水平位移(测斜)监测
(1)测点布置
测点布置在沿基坑地下连续墙围护体上的重要位置,共布设10个测点,每个测点深度约为20m。其中Q1-44槽段埋设的测斜管在连续墙施工过程中遭到损坏,Q3-49槽段埋设的测斜管在基坑土方开挖过程中遭到损坏,不能用于监测。具体测点布置见附图2。
(2)监测方法
本项监测是深入到围护体内部,用测斜仪自下而上测量预先埋设在围护体内的测斜管的变形情况,以了解基坑开挖施工过程中,围护体因相应位置土体的挖除对其整体水平位移的影响程度,分析围护体在各深度上的稳定情况。
测斜管为外径70mm、内径66mm内壁有十字滑槽的PVC管,管长与相应桩等深,固定在钢筋笼上随之一起埋入地下。安装测斜管时,其一对槽口必须与基坑边线垂直,上下管口用盖子密封,安装完成后立即灌注清水,防止泥浆渗入管内。测斜管管口设可靠的保护装置。4.地下连续墙纵筋应力监测
(1)测点布置 按设计要求共监测10个断面,每个断面在不同深度的位置分别布设4个应力计,共埋设40个钢筋应力计。现有有效测点共计19个测点。具体测点布置见附图2。
(2)监测方法 将钢筋应力计与连续墙的纵向主钢筋焊接(或对焊,螺栓连接)在一起,然后将应力计的导线逐段用软绳绑扎固定在主筋上,在墙顶用钢管保护,引出地面,接入接线盒内保护,采用频率计对连续墙纵筋的应力变化情况进行监测。
5.地下连续墙外地下水位监测
(1)测点布置 根据本工程的实际情况,结合相似工程的相关经验,基坑外地下水位监测点沿基坑周边、监测点间距约为20~50 m,布置在地下连续墙的外侧约2 m处,水位监测管的埋置深度(管底标高)在控制地下水位之下3~5m。
由于6#水位孔在基坑施工过程中被埋,无法观测,现有效测点为5个。具体测点布置见附图2。(2)监测方法 地下水位采用电测水位仪进行观测,基坑开挖降水之前,所有降水井、观测井应在同一时间联测静止水位。在基坑降水前测得各水位孔孔口标高及各孔水位深度,孔口标高减水位深度即得水位标高,初始水位为连续二次测试的平均值,每次测得水位标高与初始水位标高的差即为水位累计变化量。
6.水平支撑内力监测(1)测点布置 按规范规定,基坑开挖期间对水平支撑进行内力监测,监测点宜设置在支撑内力较大或在整个支撑系统中起控制作用的杆件上;钢支撑的监测截面宜选择在两支点间1/3部位或支撑的端头,混凝土支撑的监测截面宜选择在两支点间1/3部位,并避开节点位置,各层支撑的监测点位置在竖向上宜保持一致。按规范要求,本工程每层选取18道钢支撑、2道钢筋混凝土支撑进行监测,共2层(其中一道受监测下层支撑未安装),每道钢支撑取3个测试截面,每道混凝土支撑取1个测试截面,共计xx个监测截面。支撑内力监测点布置见附图3。(2)监测方法 对于钢筋混凝土支撑,宜采用钢筋应力计(钢筋计)进行量测,将钢筋应力计与钢筋混凝土支撑的受力主筋焊接(或对焊,螺栓连接)在一起,然后将应力计的导线引至方便测量的地方,接入接线盒内保护,采用频率计对应力计变化情况进行监测;对于钢结构支撑,采用应变计进行量测,将应变计焊接于钢支撑表面,然后将应变计的导线引至方便测量的地方,接入接线盒内保护,采用频率计对应变计变化情况进行监测。
五、监测工序和测点保护 1.监测工序 各监测内容所需的监测仪器、监测点的安装、埋设以及测读的时间应随基坑工程施工工序而展开:(1)根据各道工序施工需要,先期布设建筑物沉降点。(2)地下连续墙围护结构施工时,同步安装围护墙体内测斜管。(3)围护墙顶的圈梁浇筑时,同步埋设墙顶位移测点,做好测斜管口的保护工作。(4)基坑开挖之前,应建立测量控制网,将所有已埋设测点测读三次初始值。2.测点保护 测点安装、埋设好后应作好醒目标记,设置保护设施,施工单位应平时加强测点保护工作,尽量避免人为沉降和偏移,确保测点成活率及其正常使用,以及监测数据的准确性、连续性。为保证工程质量,测量工作中使用的基准点、监测点用醒目标志标识的
同时,需要用钢管对接出地面部分的线缆进行保护,若发现已遭破坏,应立即对可以复原的测点进行重新连接或埋设。8 表9 连续墙纵筋应力最大变化值
槽段号 深度(m)应力计 编号 变化最大值(Mpa)槽段号 深度(m)应力计 编号 变化最大值(Mpa)Q1-1-7.50 402964 7.3 Q1-30-7.50 413061-12.9-12.00 418627 无读数-12.00 418625-5.3-15.00 418040 无读数-15.00 418026 无读数
-18.50 414592 无读数-18.50 418035 49.0 Q1-4-7.50 416143 15.9 Q1-39-7.50 418621-13.6-12.00 418064-11.8-12.00 418046 无读数-15.00 418028-38.0-15.00 418031 16.0-18.50 418042 21.5-18.50 418024 无读数 Q1-9-7.50 418061 10.4 Q1-44-7.50 418051 20.1-12.00 416616 6.0-12.00 418062-22.2-15.00 418025-10.4-15.00 418029 25.4-18.50 418034 无读数-18.50 413075 56.4 Q2-20-7.50 418629-12.4 Q3-49-7.50 416130-6.2-12.00 418622-14.3-12.00 418047 无读数-15.00 418037-17.2-15.00 414581-13.9-18.50 413073-42.3-18.50 413062 8.9 Q2-23-7.50 418623 无读数 Q3-52-7.50 418045 无读数-12.00 418058-37.0-12.00 418056-5.9-15.00 418027 无读数-15.00 418039-6.5-18.50 418032-16.6-18.50 418053-15.6(5)地下连续墙外地下水位监测 自2011年x月x日进行第一次观测,至2012年x月x日进行最后一次观测,在此期间共进行x次地下连续墙外地下水位监测,各监测点水位变化曲线见附图12。地下连续墙外地下水位最大累计变化值最终变化量如下表10所示: 表10 地下连续墙外地下水位累计变化值及最终变化量(单位:mm)水位孔号 1# 2# 3# 4# 5# 累计变化最大值 2323.33-364.33-574.67-533.33-512.67 最终变化值 1753.33 123.67 112.33 353.67 353.33(6)支撑内力监测 自2011年x月x日进行第一次观测,至2011年x月x日进行最后一次观测,在此期间对上层钢筋混凝土支撑共进行x次监测; 自2011年x月x日进行第一次观测,至2011年x月x日进行最后一次观测,在此期间对下层钢筋混凝土支撑共进行x次监测;自2011年x月x日进行第一次观测,至2011年x月x日进行最后一次观测,在此期间对选定的钢支撑共进行x~x次不等监测。支撑内力汇总见附表
8、附表9,支撑内力变化曲线见 9 附图13。支撑内力最大值如下表11、12所示: 表11 钢筋混凝土支撑内力最大值
截面位置 TZC1 TZC2 TZC3 TZC4 轴力最大值(kN)-623.36-688.12-423.15-352.45 弯矩最大值(kN.m)-94.91-63.11 34.58 33.82 表12 钢支撑内力最大值
截面位置 GZC1 GZC2 GZC3 GZC4 GZC5 GZC6 GZC7 轴力最大值(kN)-379.90-995.09-1843.46-443.82-260.78-646.91-979.27 截面位置 GZC8 GZC9 GZC10 GZC11 GZC12 GZC13 GZC14 轴力最大值(kN)-1050.28-785.05-741.77-274.98-782.84-1133.10-1008.08 截面位置 GZC15 GZC16 GZC17 GZC18 GZC19 GZC20 GZC21 轴力最大值(kN)-664.67-629.84-855.43-725.42-945.02-811.53-465.27 截面位置 GZC22 GZC23 GZC24 GZC25 GZC26 GZC27 GZC28 轴力最大值(kN)-1129.51 220.20-448.11-1056.29-441.55-1253.10-763.46 截面位置 GZC29 GZC30 GZC31 GZC32 GZC33 轴力最大值(kN)-511.26-868.94-581.74-845.86 2.监测结果分析(1)周边建筑物沉降监测数据显示,周围建筑物34个测点的累计沉降值和沉降变化速率均未达到报警值。xxx百货大楼测点的沉降变化最为明显,累计沉降变化范围在2~-4mm内。其中B3,B4测点的累计沉降值较大,B3出现的累计沉降最大值为-xxxmm,B4出现的累计沉降最大值为-xxxmm。B3,B4为xxx百货大厦的附属结构上的测点,位于基坑外与百货大楼间的狭小通道上坡处,此处下方坡体土体较松散,仅有钢筋网喷射薄层混凝土加护,x月初由于连续降雨,雨水沿此处地面原有裂缝下渗到土体中,B3,B4测点出现较为明显的沉降变化。所有测点的变化速率均在0.9~-0.9mm/d内,出现的变化速率最大值为0.85mm/d及-0.83mm/d,均为B4测点;其他建筑物测点的累计沉降变化范围在3~-3mm内,各测点的沉降变化速率较小,在0.6mm/d~-0.5mm/d内。分别统计xx百货大楼、xx大厦、xxx行、xxxx商场、xxx商厦的沉降累计变化数据并作曲线图,见附表1~附表5,附图4~附图8。(2)地下连续墙墙顶沉降监测数据显示,连续墙顶最终有效测点11个的累计沉降
值和沉降变化速率均未到达报警值。墙顶测点累计沉降变化范围在±4mm内,出现的累计沉降最大值为-xxxxmm,为DP14测点;变化速率在±1.50mm/d内,出现的变化速率最大值为-xxxmm/d,为DP9测点。基坑开挖至-4.00m及桩基施工期间,连续墙向基坑内偏移,墙顶测点高程变化总体表现为下沉,x月底至x月上旬,开始由xx街一侧向下一开挖面开挖,x月中旬,第一幅基本开挖完毕,其后基坑内开挖面积过半,未向下开挖区段的墙顶测点(DP3~DP6测点)的高程变化未出现明显抬升,已开挖区段的墙顶测点(DP7~DP14)高程开始出现较明显的抬升,分析其原因可能为基坑内土体开挖后,基坑底由于上覆土层压力释放隆起后形成一定的空间,同时基坑内外的土面高差不断增大,形成的加载和地面各种超载作用,使基坑外较下层的土层向内移动,基坑底部产生向上的塑性隆起,对连续墙底部产生一定的推挤,造成墙顶抬升。后期由于本工程采取分幅施工造成现场通视效果差,以及大多数的墙顶监测点被埋而停止监测。统计地下连续墙的沉降累计变化数据并作曲线图,见附表6及附图9。(3)地下连续墙深层水平位移监测数据显示:①9个连续墙深层水平位移监测点的累计水平位移量在-3.xxx~xxxmm间,其中Q1-
4、Q2-20、Q2-
23、Q3-
49、Q3-52槽段的深层水平位移累计变化量未超过报警值,Q1-
1、Q1-
9、Q1-30、Q1-39槽段的深层水平位移累计变化量超过报警值。② 随着基坑内土方开挖,各监测点得深层水平位移逐渐增加,各受监测槽段出现位移明显增大及变化速率明显增快的情况均对应了其周围的相应出现的工况:早期土方开挖至-4.00m时,基坑长边中段的槽段Q1-
9、Q1-30、Q1-39出现相对较快的变化速率,此区域存在较厚的淤泥质土,水平抗力不足;桩基施工期间,由于对土层扰动较大,槽段Q1-
4、Q1-
9、Q1-30、Q1-39出现较快的变化速率,超过1.00mm/d,尤其是在紧挨槽段Q1-
9、Q1-30、Q1-39内进行桩基施工时,变化速率均出现超过报警值2mm/d的情况;土方开挖-4.00m~-8.50m期间,槽段Q1-
4、Q1-
9、Q1-30内未能及时安装钢支撑,尤其开挖Q1-30槽段内土体期间,遇上连续强降雨,变化速率明显增大,超过1.00mm/d及报警值2mm/d;开挖Q1-39槽段内土体期间,此区域基坑外长时间过往及停留混凝土搅拌车,出现超载情况,变化速率过大,超过报警值2mm/d;在此期间多次报警并加强观测,并要求施工单位增加内支撑的预加力,加填反压,以减小变形。③在基坑底板浇筑养护完成后,各监测点的深层水平位移变化均呈收敛趋势,变化速率总趋势逐渐减小不再增加。④地下室土建施工期间,基坑状态稳定。⑤Q3-
49、Q3-52槽段向基坑外偏移,是由于基坑开挖期间,这两个槽段内的土体一直未挖除,形成施工机械进入基坑内作业的坡道,长时间过往重型车辆及器械,土体及此处连续墙受到指向基坑外 11 的荷载较大。地下连续墙深层水平位移变化曲线见附图10。(4)地下连续墙纵筋应力监测数据显示,纵筋应力变化值较大的截面位置有:Q1-4槽段-12.00m处,-xxxMPa;Q2-20槽段-18.50m处,-xxMPa;Q1-30槽段-18.50m处,xxMPa;Q1-44槽段-18.50m处,xxxMPa,;其中最大值为Q1-30槽段-18.50m处,xxxMPa,均未达到报警值。受监测槽段的深层水平位移有较大变化时,相应该槽段的受监测纵筋应力变化值出现较明显增大。各受监测槽段纵筋应力汇总表及累计变化曲线图见附表
7、附图11。(5)地下连续墙外地下水位监测数据显示,2#~5#水位孔的水位变化值较为稳定,一般均在500mm以内,累计变化值及变化速率均为达到报警值,x月x日、x日水位受长时间连续降雨的影响,水位有所上升,其后x月x日水位回落。x月x日1#水位孔水位累计下降临近报警值,此后水位下降值一直超过报警值1000mm,但变化速率未达到报警值,其变化趋势与2#~5#水位孔的一致,连续墙未出现漏水现象,从附近Q1-1槽段的深层水平位移、墙顶沉降、周边建筑沉降、墙体应力监测来看变化均不大,综合以上情况分析可能原因是1#水位孔与周围水流系统贯通,未进行报警。各水位孔水位累计变化曲线图见附图12。(6)支撑内力监测数据显示,GZC3截面位置处x月x日后轴力出现较大增长,期间有连续3日强降雨,土方开挖后未及时安装钢支撑,其后轴力于x月x日开始逐渐减小,本道钢支撑其余两截面内力表现出相近的变化趋势,其余各受监测支撑截面内力值未超过报警值。在出现土方超挖,下层支撑未及时安装时,多数上层支撑内力在安装初期会出现较大的变化值。下层支撑内力值一般较上层支撑内力值小。受监测支撑各截面内力汇总表见表8、9,内力变化图见附图13。3.结论 周围建筑物累计沉降、地下连续墙墙顶累计沉降、地下连续墙纵筋应力,2#~5#水位孔水位累计变化,支撑内力终值,地下连续墙Q1-
4、Q2-20、Q2-
23、Q3-
49、Q3-52槽段的深层水平位移累计变化量未达到报警值,1#水位孔水位累计变化超过报警值,Q1-
1、Q1-
9、Q1-30、Q1-39槽段的深层水平位移累计变化量超过报警值。综上分析,基坑周围建筑物安全,基坑深层水平位移过大,连续墙纵筋应力出现突变,但施工现场未出现明显塌方、滑移等异常情况,基坑施工期间处于安全状态。
第四篇:基坑监测实习报告
实习报告
学院:矿业学院 专业:工程地质勘察 班级:地质1412 姓名:柴安章 学号:1400001641 实习单位:云南新坐标科技有限公司 指导老师:刘伟
一、实习概况
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基坑施工的开挖深度越来越深,从最初的5~7m发展到目前最深已达20m多。由于地下土体性质、荷载条件、施工环境的复杂性,对在施工过程中引发的土体性状、环境、邻近建筑物、地下设施变化的监测已成了工程建设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对于复杂的大中型工程或环境要求严格的项目,往往难从以往的经验中得到借鉴,也难以从理论上找到定量分析、预测的方法,这就必定要依赖于施工过程中的现场监测。首先,靠现场监测据来了解基坑的设计强度,为今后降低工程成本指标提供设计依据。第二,可及时了解施工环境——地下土层、地下管线、地下设施、地面建筑在施工过程中所受的影响及影响程度。第三,可及时发现和预报险情的发生及险情的发展程度,为及时采取安全补救措施充当耳目。
本人在云南新坐标科技有限公司实习。主要从事基坑监测工作以及一些简单的施工管理。
二、实习主要内容
工程概况:拟建场地位于昆明市五甲塘(西亮塘)湿地公园附近,场地区域属官渡区付家营所辖。工程区域呈正方形,总用地面积约23861.55㎡(按道路中边线计),拟建建筑由20F—30F的6栋商品房组成,其中1栋、6栋无地下室(筏板地标高为1886.2m桩型为长螺旋灌注桩,桩长28m),其余4栋设整体-2F地下室,其±0.00标高为1891.00m,基坑大面开挖底标高为-6.85=1882.15m,主楼下开挖底标高为-7.9=1881.10m。地下室基础形式为桩筏基础,桩型为预制管桩。
实习简介:本人主要从事基坑监测方面工作。正常情况下每周两次,每四次总结数据后出报告,但是在一些特殊情况(比如:土体塌方、赶工开挖、取土、地下水位或沉降变化过大等)每天1次或者有时必须一天2次。
实习过程及项目:基坑监测
深基坑施工,必须要有一定的围护结构用以挡土、挡水。浅基坑的围护结构以前常用的是钢板桩或混凝土板桩;深基坑则大多采用现场浇灌的地下连续墙结构或排桩式灌注桩结构,并配以混凝土搅拌桩或树根桩止水。开挖时,坑内必须抽去地下水,7~15m深的基坑,中间必须配二到三道水平支撑,水平支撑采用钢管式结构或钢筋混凝土结构。围护结构必须安全可靠,并能确保施工环境稳定。从经济角度来讲,好的围护设计应把安全指标取在临界点附近,再靠现场监测提供的动态信息反馈来调整施工方案。以下内容是基坑监测应该做到的项目:
(1)地下管线、地下设施、地面道路和建筑物的沉降、位移。
(2)围护桩地下桩体的侧向位移(桩体测斜)、围护桩顶的沉降和水平位移。
(3)围护桩、水平支撑的应力变化。
(4)基坑外侧的土体侧向位移(土体测斜)。
(5)坑外地下土层的分层沉降。
(6)基坑内、外的地下水位监测。
(7)地下土体中的土压力和孔隙水压力。
(8)基坑内坑底回弹监测。
(一)沉降、位移监测。
1.仪器: TCA1800全站仪,TrmbileDINI03水准仪,脚架,标尺,尺垫,记录本。
沉降观测结束后要及时对所测数据进行计算整理,根据沉降量绘出沉降曲线图,这样根据曲线图就可以大致预测出建筑物的沉降趋势。2.观测点的布置
水平位移监测基准点应埋设在基坑开挖深度3倍范围以外不受施工影响的稳定区域,或利用已有稳定的施工控制点,不应埋设在低洼积水、湿陷、冻胀、胀缩等影响范围内;基准点的埋设应按有关测量规范、规程执行。宜设置有强制对中的观测墩;采用精密的光学对中装置,对中误差不宜大于0.5mm。沉降观测点应埋设在方便观测的地方,相邻点之间的间距应为15—30m左右,分别分布在建筑物的四周。
3.监测程序
(1).接受委托;
(2).现场踏勘,收集资料;
(3).制定监测方案,并报设计、监理和业主认可;(4).展开前期准备工作,设置观测点、校验设备、仪器;(5).观测点和设备、仪器、元件验收;(6).现场监测;
(7).监测数据的计算、整理、分析及报表反馈;(8).提交阶段性监测结果和报告;
(9).现场监测工作结束,提交基坑工程监测报告,预警通知书等。4.“五定”原则
“五定”分别指定人、定点(基准点、工作基点、观测点)、定仪器、环境条件要基本一致、观测路线和方法要固定,这样可以尽量减小误差。5.沉降观测精度要求
这个要根据建筑物的特性和设计单位要求选择测量的精度等级 6.观测时间的要求
建构筑物的沉降观测对时间有严格的限制条件,特别是首次观测必须按时进行,否则沉降观测得不到原始数据,而是整个观测得不到完整的观测意义。其他各阶段的复测,根据工程进展情况必须定时进行,不得漏测或补测。7.观测中的注意事项:
(1)严格按测量规范的要求施测。(2)前后视观测最好用同一水平尺。
(3)各次观测必须按照固定的观测路线进行。
(4)观测时要避免阳光直射,且各观测环境基本一致。(5)成像清晰、稳定时再读数。
(6)随时观测,随时检核计算,观测时要—气阿成。(7)在雨季前后要联测,检查水准点的标高是否有变动。
(8)将各次所观测沉降情况及时反馈有关部门,当建筑物每天(24h)连续沉降量超过1mm时应停止施工,会同有关部门采取应急措施。8.监测依据(1)《建筑基坑监测技术规范》DBJ14-024(2)《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3)《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4)《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5)《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6)《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T8(7)《民用建筑可靠性鉴定标准》GB50292
(二)基坑外侧的土体侧向位移(土体测斜)1.测斜管的埋设与安装(1)钻孔
采用工程钻探机,一般采用φ108cm钻头钻孔,为了使管子顺利地完装到位一般都需比安装深度深一些,它的原则是每10米多钻深0.5米,即10米+0.5米=10.5米,20米+1米=21米,以此类推。(2)清孔
钻头钻到预定位置后,不要立即提钻,需把泵接到清水里向下灌清水,直至泥浆水变成清混水为止,再提钻后立即安装。(3)安装 a、管子的连接:
接的方法是采用插入连接法,首先拿起一根测斜管,在没有外接头的一端套上底盖,用三只自攻螺钉探紧,(这是每孔最下面的一节管子)就可向孔内下管子了,下一节,再向外接头内插一节管,这时必须注意的是一定要插到管子端平面相接为止,再用三只自攻螺钉把它固定好,才算该接头连接完毕,按此方法一直连接到设计的长度。
b、调正方向:
管子安装到位后,需要调正方向后才能回填,调正方向的要求是,管子内壁上有两对凹槽,首先需把孔口以上那节测斜管上的外接头拿掉才能看清管内凹槽,需要把管内的一对凹槽垂直于测量面就可以了,转动管子就可以实行,一人转不动时,可用多人,转动前可先把管子向上提起后再转动对准,对准后再把管子压到位,方向就调正好了盖上盖子,拧好螺钉就可以回填。
c、向孔内回填,还需特别注意两点:
在下管子时为减少其浮力,可向管内充清水,一边下管子,一边充清水,直至能顺利地放到位。清水也不能放得太多,否则管子会迅速下沉,使人抓不住而掉在孔中,无法继续工作。但管子全部(一孔)下到位置后,一定要把清水充满,这样做可减少泥浆进入管内形成沉淀。
测斜管外面有一对凹槽,此槽是偏心的(为保证测斜管的精度,尽量减少扭角的产生,使联接方法按管子的制作方向联接)与外接头内的凸槽相配合后把管子插入的,若插不下,把管子转动一个方向就可顺利地插入,因为该联接方法只有一个方向能插入,其余方向均插不进去。
2.土体测斜
仪器:基深CX-3C测斜仪
组装调试测斜仪,钻孔的测量,编辑测斜仪菜单,进行钻孔编号等,最后进行测斜,数据处理录入。
(三)基坑内、外的地下水位监测。仪器:水位计。
操作:将开关打到水位档,进行测量,到仪器发出警报,即为该孔水位深度,记录整理数据。
三. 实习小结及体会
通过这一次认识实习,我对相关的专业知识有更进一步的了解,也学到了很多之前未曾接触的东西,受益颇丰。深入工地一线的实习,使我能够将所学理论的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系统地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深化了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在实践中继续学习,不断总结,逐步完善,有所创新,并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并从实践中对这门自己即将从事的专业获得一个感性认识。在实习中,我发觉自己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和培养,为未来走向工作岗位做好思想准备。这次实习除了在专业方面得到了非常大的收获之外,我还学会了怎样和同事们友好相处,虚心向他们请教。通过实习,我开阔了视野,增加了对建筑施工的理性认识。
第五篇:基坑监测实施方案
基坑监测实施方案
监测内容
由于在本工程范围内,基础堆置深度较深,为确保邻近地铁一号线、沪杭线、明珠线等运行正常,就要在选择合理的设计方案和施工组织设计基础上,加强施工现场的监测控制。
监测内容和监测测点的设置主要满足三方面的要求:①满足车站主体结构安全的要求;②满足周边建筑及管线保护的要求。③已投入运行的地铁一号线、明珠线、沪杭线等站安全要求。
(1)满足车站工程结构安全的要求(A)在软土地基中进行深基坑开挖及支护施工过程中,每个分步开挖的空间几何尺寸和支撑墙体开挖部分的无支撑暴露时间,与周围墙体、土体位移有一定的相关性。这就反映了基坑开挖中时空效应的规律。加强监测工作可以可靠而合理地利用土体自身在基坑开挖过程中控制土体位移的潜力而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在深基坑施工中是具有现实意义的。
(B)在深基坑开挖施工中,要保护基坑围护结构的安全,必须加强对影响变形的一些要素的监测,如墙体位移、坑外水位、和坑底回弹变化的监测,同时,还要加强对支撑轴力变化的监测。也就是说要对影响基坑变形的因素、变形量和变形对环境的影响程度进行综合监控,以便及时向设计和施工反馈信息,做好信息化施工。
(C)基坑围护结构的监测内容有墙外地表沉降、水位、墙体沉
降、墙体测斜、支撑应力、基坑回弹、立柱沉降、孔隙水压力、土压力等。
(2)满足相邻的地铁一号线站及明珠线的安全 本工程与地铁一号线相接,由于土体开挖,会导致原有车站及区间隧道周围应力场的变化,使原来已形成的应力平衡体系遭到破坏,从而容易使车站主体结构及区间隧道出现变形。对现有车站主体,会造成沉降、墙体变形。为防止这种现象发生,就需加强对原有车站的监测。监测内容有:车站主体的沉降,主体外侧的土体位移。考虑到地铁一号线于运营状态中,对其监测应采用自动监测体系。监测测点的布置方法
基坑保护等级为一级,基坑施工期间采取信息化施工,须对每一开挖段进行监测。根据设计的要求,基坑施工监测设置如下内容:
(1)基坑周围地表沉降;(2)围护墙体的深层位移(测斜)及墙顶位移与沉降;(3)基坑周围地下水位变化;(4)支撑轴力变化监测;(5)坑外土体测斜;(6)近地铁一号线站土压力及孔隙水压力监测。
(7)市政管线监测;(8)周边建筑物沉降监测;
(9)原有车站主体沉降监测; 2
围护结构体系监测测点布置(1)地表监测点:原则上沿基坑周围间隔 20m 设一地表沉降监测点,此外在近地铁一号线站基坑两侧设置一组监测断面,每一断面 5~6 点。
(2)墙体沉降、位移点:每开挖段两侧各布设 2 点。
(3)墙体测斜:根据分段开挖的特征,保证每一开挖段有一墙体测斜点,每 25m 左右布置一墙体测斜,计 20 孔。测斜孔深与连续墙体深度一致。
(4)支撑轴力:每二开挖段设 1 个断面,每断面 3 组。每个断面设在支撑上。
(5)基坑回弹:基坑回弹测试点,每 50m 设一组。每组埋设 4只磁环。
(6)坑外土体测斜:沉基坑外边布置,间距为 30m。3
监测设备安装顺序
各监测设备仪器的安装随基坑工程的施工步序而开展,基本按如下顺序进行:
(1)地下连续墙施工时,同步安装墙体内的测斜管及土压力测点。
(2)连续墙及坑内外加固施工完后,钻孔埋设坑内分层沉降管,坑外的水位管、孔隙水压力测孔和土体测斜孔。
(3)连续墙顶的圈梁浇捣时,同步埋设墙顶的位移测点,并做好
测斜管的保护工作,进行初始值的测取工作。
(4)基坑开挖前,应测出各测试项目的初始值。
(5)第一道钢支撑施工时,同步安装轴力计,并测出初读数。
(6)
随着基坑的开挖,第三道、第五道钢支撑的轴力计随支撑的施工而安装。
(7)设备安装好后,应做好标记,加强测点的保护工作,提高测点的成活率,使各监测点成活率在 90%以上。4
监测频率
(1)监测自始至终要实施跟踪监测。跟踪监测就是要按开挖工艺要求安排频率。基坑实行分段开挖,监测频率要密切配合这种一段、一层、一块的施工工艺需要,每挖完一段、一层、一块土后就要测一次,每撑好一道支撑后也要测一次。使监测与施工密切结合,跟踪施工,为施工提供可靠的数据,指导施工。跟踪监测就是要满足施工进度要求来安排频率,施工节奏快时,监测频率要增加,施工进度放缓时,可适当放宽频率。
(2)为了防止出现纵向滑坡事故,监测期间,在特殊季节(雨季)、特殊工况情况下,对放坡开挖的坡脚稳定性和坑内降水状况进行观测,防止土体纵向滑坡的灾害性事故发生。
(3)监测自始至终要与施工的进度相结合,监测频率应与施工的工况相一致,应根据基坑施工监测的不同阶段,合理安排监测频率:
(4)围护结构施工期间,环境变形监测和被保护对象的变形监测
应保持在最低频率。在每一施工段影响范围内的测点,以“周”为时间单位进行测量;其余区段以“月”为时间单位进行测量。
(5)基坑开挖期间,每一开挖段内的测点应保持每天 1~2 次的监测频率,其中有特殊保护要求区段每天 2 次,无特殊要求的开挖段每天 1 次。未开挖段每周 1~2 次。
(6)底板完成的区段,监测频率为每周 1 次。但在换撑时必须测量。
(7)地下主体结构施工结束 2 个月内,对建构物和地下管线的监测为每周 1 次;以后每月 1 次,至变形收敛。
(8)各监测项目的测试及测量频率,应根据实际的开挖步序,调整各监测点的实际监测项目和监测频率。测量技术及要求
所用测量仪器使用前均经过专业部门检查核定,合格后使用。测量由具有丰富经验的专业技术工程师担任。
测量精度
高程测量误差≤0.5mm; 地墙测斜误差≤0.5mm; 支撑轴力测量测误差≤10%; 地下水位测量≤10.0mm; 空隙水压力、土压力测量≤1.0kPa。6
监测资料的提交
(1)监测测量结果在测量工作结束后 2 小时内提供,出现险情时,及时提供监测数据(2)监测资料每日以报表形式提交,报表要对应工况,工况要以图表反映,说明施工时间及相应施工参数。这样有利于对监测报表进行综合分析,提高报表的实用性和可靠性。
(3)每一施工阶段结束后一周内提交有数据、有分析、有结论(沉降变化曲线)的阶段小结;(4)全部工程结束后一个月,提交总结报告。监测质量的控制
(1)在测量工作开始之前,对水准仪、经纬仪等仪器进行全面检查和标定,保证仪器正常工作;(2)工作时,定人定仪器进行测量,以减小人员的误差;(3)在工作中将严格执行质量保证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