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5号文库
浅论港口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
编辑:暖阳如梦 识别码:14-1099744 5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8-11 18:57:19 来源:网络

第一篇:浅论港口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

浅论港口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

港口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是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战略优势,港口经济已经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

一、港口发展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乘数效应

港口发展的乘数效应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表现在港口业本身的乘数效应。“据初步测算,我国沿海港口每百万吨吞吐量可创造1亿元以上的GDP和202_多人的就业机会。”港口产业不仅解决了大量的就业问题,创造一定的国民收入,而且带动了为港口建设提供原材料和港口机械的行业的发展,这些行业又会带动为其提供原材料、机械、服务等其它行业的发展等等。港口运输业需要金融、邮电、通讯、餐饮等行业提供服务,从而带动了第三产业的发展。二是港口区域经济的乘数效应。沿海港口城市是先进产业最先登陆的地区,无论是依靠雄厚的资金发展起来的资金密集型还是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都会逐渐在港口城市形成支柱产业。这些支柱产业的发展会带动一系列为它们服务的生产性和非生产性行业的发展,使沿海港口城市的社会规模越来越大。

二、港口发展将直接推动区域基础设施建设

据世界银行的研究,一个区域的总产出受道路、机场和港口等基础设施的影响显著,区域经济发展与公共基础设施之间存在着一个正相关关系。港口经济的发展直接导致对道路、港口等公共设施需求的增加,可以吸引大量外来投资、技术和人才,推动与基础设施有关的配套设施建设,将进一步改善地区投资环境,提升区域对外开放的形象。

三、港口发展拉动了区域的产业集聚

就现代港口的临港产业看,大都呈现产业集聚态势。在国外,法国的福斯港,在进口原油、铁矿石、煤炭的基础上,形成了炼油―石油化工、钢铁―金属加工为主体的工业体系,其产量占到全国的1/4;日本的阪神工业带,在港口沿海附近1~3公里的狭长区域内,分布着6000多家工厂,神户制钢、川崎重工、三菱电子等都在这里设有大厂。在国内,凡是临港工业发展较快较好的地方,都呈现或采取产业集聚态势。以青岛港为例,物流、临港服务、修造船等关联行业发展迅速,港口经济集聚效应明显,世界500强和众多国际著名企业相继到青岛投资发展,大量资金、技术、人才以及一些重大项目向青岛及周边区域集中,形成了大量外部投入,为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活力,成为青岛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带动力量。

四、港口发展带动了区域的技术升级

一是沿海港口城市是科学技术传播的主要通道。西方工业革命出现的三次技术革命,均发生在沿海国家,欧洲沿海国家首先成为新技术革命的受益者,继而向亚洲、拉丁美洲渗透。在亚洲,日本及“四小龙”是该地区最大的受益者,亚洲的新加坡、香港、泰国等沿海国家和地区成为亚洲地区新技术革命植入与成长最快的地区。二是港口发展可为区域引进先进技术。我国在改革开放之后,第三次新技术革命的浪潮很快在沿海港口城市登陆,首先在我国东南沿海与香港交汇点的深圳,80年代以后,新技术开发区逐渐扩展到沿海开放的各个城市。沿海港口城市,往往成为跨国公司聚集的区域,跨国公司的聚集不仅带来了资金和大量的物流,而且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带动了区域的技术升级,促进了港口城市的经济发展和港口的繁荣。

五、港口发展促进了区域的产业优化

自然资源是经济发展的基础,而资源分布的不平衡性决定了交通运输对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港口作为海陆货物运输的结合点,拥有更为广阔的经济腹地,具有利用外部资源发展本地区经济的独特优势,已成为配置资源、调整区域产业结构的重要力量。港口经济在发展中可通过依靠科技进步,调整和改造传统产业,提高产品质量和产量,开发新产品,加强科技创新,支持新兴产业的发展,以及提升第三产业的比重,从而促进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同时,现代化港口也为本地区参与全球竞争提供了高效便捷的通道,既可降低各种资源运输成本,又可降低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交易成本,形成良好的发展环境,增强本区域的竞争优势。

六、港口发展带动了腹地经济发展

国内外发展实践表明,港口经济已经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带动腹地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一方面,港口本身是所在地区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港口的生产经营和发展可为地区经济创造直接的产值、国民收入、就业机会和税收,直接为区域经济发展做出贡献。另一方面,港口建设和港口经济的发展将直接推动有关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改善地区投资环境,提升区域对外开放的形象,吸引国内外大量的资金、技术和人才,从而推动区域外向型经济的发展。

七、港口为开辟自由贸易区创造条件

世界发达国家为加强与各国间的经济技术交流和发展对外贸易,都先后建立起各种形式的自由港和自由贸易区。自由港就是在港内装卸、储存和转运的绝大部分货物可免除关税及海关程序,自由进出,外商可对商品进行简单的加工及其它各种技术处理,然后自由销售。由于自由度大,港口可以吸引国际贸易商云集,迅速形成国际贸易中心。自由贸易区的免税范围较自由港要小,海关可有不同程度的监管。目前世界上有100多个自由港,600多个自由贸易区。

第二篇:港口经济对山东区域经济发展影响研究论文

港口经济对山东区域经济发展影响研究

摘 要:港口经济是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由港航、临港工业、商贸、旅游等相关产业有机组合而成的一种区域经济。我国沿海的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地区相继崛起,充分说明了港口及港口经济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战略地位。本文全面分析了山东省港口经济、区域经济的发展状况及存在的问题,深入阐述了港口经济对区域经济各方面的影响及作用,指出了在区域经济中港口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并针对山东省港口经济及区域经济的发展状况及协调性关系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关措施,以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山东港口经济的健康稳定快速的发展。

关键词:港口经济,区域经济,核心城市,现代化物流

港口经济与区域发展

港口经济发展现状及问题 港口经济,它是以外向型为主,具有辐射性、涉外性、综合性、牵动性互相交叉融合的一种特殊的经济形态, 是紧紧围绕和依托港口而存在和发展的跨行业、跨地域、多层次的复合型经济。

港口经济信息系统是综合性的区域物流信息枢纽,汇聚和综合加工处理整个港口的物流信息,具有将集团电子商务,物流生产、跟踪及调度,信息服务及管理等功能集成起来,实现多式联运、集疏运、综合服务、仓储、保税等功能,为物流中心的很多业务提供全备的智能化和自动化处理。经过数年的信息化建设,个别港口(如青岛港口)信息化水平得到很大的提高,在国内港口中处于较为领先的地位,但距离世界较发达的港口及建设国际航运中心的目标还有相当大的差距。从外部因素分析,山东港口信息化的建设与应用仍然存在信息化缺乏有效配合、各自自由发展等问题,致使港口、海关及各级政府管理单位之间不能进行数据的充分交换,围绕港口的相关部门及企业的信息化应用总体发展状况不平衡。

区域发展现状及问题

山东省地处中国东部沿海,东临渤海、黄海,海洋资源优势明显,黄河下游入海口,有肥沃的土地,处于北温带,气候条件适宜。山东省自然资源优势明显,自然资源种类繁多,储藏量大,190多种资源已探明储量81种,其中30多种储量居全国前十位。而且还有位居全国第二的胜利油田和全国十大煤炭基地之一的兖滕矿区。自然资源与区位优势可谓是得天独厚。

山东与发达地区的差距,存在着发展方式粗放、经济总量小、财政收入少(、结构层次较低、服务业所占比重低、外经贸差距大、中心城市实力不强、体制机制太死、科技创新能力较弱等多方面的制约性问题,尤其是引进外资数量规模及过小、档次偏低,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发展高端制造业和战略新兴产业进展比较缓慢。

港口经济在山东省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

国际经贸促进作用

可以说,港口是对外贸易、发展对外经济的平台,其发展状况好坏严重影响着对外经济的发展程度及拓展深度;在对外联系方面,港口一直发挥着核心与枢纽作用。山东省地处新亚欧大陆桥的东端,东临日本的伊势湾、大阪湾、东京湾和濑户内海地区以及韩国的首尔釜山地区,西接欧洲鹿特丹经济区,连接两大经济发达地区,交通地理位置优越,具有优越的发展条件。港口经济是开放经济,可以带动国际经贸关联行业的发展,吸引大量外资的投入,加快相关基础设施及有关配套设施的建设步伐,进一步促进城市建设与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

产业集聚效应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效应

在我国国内,凡是距离港口较近、经济发展健康快速的地方,均呈现出产业集聚的态势。所谓的产业聚集效应是指在一定的产业领域内相互关联,相互补充的企业及其支撑体系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大量聚集发展并具有持续竞争优势的产业群落。参照国内外港口近些年来的发展进程可知,产业集群作为港口经济发展的强大载体,已成为驱动港口经济及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核动力”,可使各行业分散的企业在竞争中合作与发展,从而降低综合成本、提高协作配套能力、增强竞争力,实现企业组合条件下的规模经济。

产业转移效应

产业转移效应是一种扩散性的效应,是一种与产业聚集效应恰恰相反的效应,主要是指随着临港产业聚集过程而产生的产业转移以及影响力程度的扩散。在产业聚集效应的影响下港口使各种资源向港口及港口周边地区集中,促使更多的相关公司、供应商和关联产业相应集中,形成相关产业链条,促进区域间物流、资金流、人流、信息流等生产要素的沟通和交流,强化所在区域的同质因素,增强区域的整体性。通过劳动力优势和产业结构的调整,重新取得比较优势,以增加企业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增强企业的规模经济效应。

对策与建议

增强中心城市的综合实力

没有带动能力大、综合实力较强的龙头城市和核心城市,区域经济一体化就很难得到发展,一个地区的综合竞争力也就无法尽快得到提升。纵观全国区域经济发展现状,长三角之所以能成为我国经济实力最强、发展最具活跃力的重要区域,很关键的是有国际化大都市上海龙头带动,还有南京,杭州,苏州,宁波等城市多点支撑。山东应通过各种措施增强中心城市的综合实力和辐射带动能力,逐步实施重点区域带动战略,集中力量培育济南、青岛两大中心城市,借助胶东半岛高端制造业基地建设及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尽快增强青岛的综合竞争能力和核心经济实力,加速形成环黄海经济圈区域性现代化、区域性贸易中心、国际化中心城市、北方航运中心和带动半岛、辐射全省、服务黄河流域的龙头城市。

加强省内港口之间的合作,发挥产业集群效应

目在现阶段山东需要采取港口资源整合战略,确保各港口之间分工合作,通过港口的资源整合,建成结构合理、层次分明、功能完善、信息畅通、优质安全、便捷高效、文明环保的现代化港口体系,避免恶性竞争,实现山东整体吞吐量的提升,并在此基础上促进国际经贸的发展,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在临港区形成产业集群效应,使之带动省内腹地经济发展,以港口经济的发展带动山东省区域经济的发展,最终实现全省经济的腾飞。其次还要大力发展港口物流工业。作为推动21世纪经济发展的增长点,发展港口经济关键之一在于建立健全适应经济全球化要求的现代物流体系,依托港口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现代物流,对于发展港口经济提升城市竞争力和促进区域经济快速崛起意义重大。结束语

通过上述的介绍,我们能够更清楚的了解山东港口经济、区域经济的发展状况及存在相关的不足和港口经济对区域经济各方面的影响,认识到山东港口经济在其得天独厚的条件之下,经过政府有效地宏观调控及相关企业认真经营,取得了相当大的发展,但仍由于诸多方面的因素(如投资、市场环境等)仍在制约着港口经济和区域经济的发展,相关部分仍需通过多方措施来改良这一局面。

我们相信,在城市发展一体化、基础设施一体化、产业布局一体化、信息网络建设一体化、生态环保一体化、港口发展一体化等诸多措施的实施下,港口之间加强自身责任感与使命感,在“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求发展”思想的指导下,定能推进区域一体化的进一步发展,开创山东港口经济及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王春娟.港口经济与区域经济发展策略研究.佳木斯学院学报,202_年8月。d 2 王永刚.日照港发展思考.水运管理,202_年2月。j袁立.浅谈港口经济对区域经济的效应分析.珠江水运,202_年6月。j郭先登.关于现代城市发展港口经济的研究.东岳论丛,202_年2月。j姜东明.港口经济推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分析.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2_年6月。j

联系方式: 陈壮电话:***

第三篇:品牌带动与区域经济发展

品牌带动与区域经济发展

摘 要:文章从品牌带动来研究区域经济增长问题,通过晋江品牌带动经济增长模式,找到品牌带动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关系,为其他区域通过品牌带动区域经济增长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以促进地区经济持续快速增长。

关键词:品牌,经济增长,模式,晋江

一、经济增长理论和晋江品牌带动综

(一)经济增长理论综述

经济增长是一个国家及区域政府追求的主要指标之一,是指一国或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1年)产品与服务总产出量的增加,它可以用国民生产总值或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计量。决定经济增长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在一个封闭的国民经济或区域经济内国民生产总值y1是现存的生产能力(产出)o和需求d的函数,即y1=f(o1,d1),从供给方面看,产出取决于生产要素劳动l、资本k和土地q等的数量和质量,即o1=f(l1,k1,q1…),从需求方面看,总需求是由私人的消费需求和公共的消费需求c与私人和公共的投资需求i两部分构成,即d1=f(c,i…)。

经济增长也是经济学永恒的主题。最早古典经济学家认为土地、劳动和物质资本是实现经济增长的三大要素。随后新古典增长理论引入解释经济增长的新要素——技术进步;而新增长理论进一步把技术进步作为解释经济增长的内生要素。而后诺思又把制度作为经济增长重要要素进行考虑。

纵观经济增长理论的发展和演进,可以看出,这些经济增长理论将研究放在生产或供给(产出)领域,重点考察供给因素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而忽视了需求领域拉动作用的研究。在经济环境发生变化,特别是经济进入生产过剩,产出因缺少需求不一定会变为收入,以及品牌对消费需求越来越起重要导购作用的时代下,品牌这一因素到底对经济增长(在推力和拉力上)起什么带动作用?以及如何带动区域经济增长?

(二)晋江品牌带动状况

202_年,晋江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85.5亿元,增长18.8%;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居全国百强县(市)第6位。晋江企业的发展经历了从仿样加工到贴牌生产,再到打响自有品牌的过程。亚洲金融危机、产品同质、供过于求的新竞争环境的出现,开始改变晋江出口加工企业的生存状态。面对内外销市场越来越难做的现实,很多企业逐渐意识到,贴牌生产的利润空间越来越小,同样品质的产品,贴上外国牌子就身价倍增,而生产者只能赚取微薄的加工利润。在这种环境下,晋江企业迫切希望能够拥有自己的品牌,晋江企业对品牌重要性认知开始觉醒。

1997年,安踏的销售额仅有5000万,但安踏却率先请孔令辉做代言人,打响了进军国内市场的第一枪。202_年,孔令辉夺得奥运会冠军,随着他在中央电视台喊出的“我选择,我喜欢”的广告语,安踏品牌效应立显,安踏在市场上的销售业绩出现了井喷式增长。202_年10月,安踏在香港上市,在资本市场的支持下,安踏获得了更大发展资源。

在安踏品牌效应带动下,晋江企业开始跟风式的品牌改制;晋江市委、市政府也先后在1998年和202_年实施了“品牌立市”和打造“品牌之都”的战略,结合龙头企业品牌和产业集群区域品牌的创建,积极引导企业贯标认证、争创名牌,推进自主技术、自有品牌的“两自”型企业发展。

到202_年底,晋江拥有中国驰名商标79个、中国名牌产品24项、中国出口名牌产品2件,国家免检产品76项,产业集群区域品牌13项;5个品牌入选亚洲五百强,10个商标入选中国最有价值商标五百强,3个品牌入选中国行业标志性品牌。

二、晋江品牌带动区域经济增长模式

晋江品牌带动可以归纳为3层带动。第1层是品牌企业对自身企业的内部带动;第2层,品牌企业对区域内外部企业的带动;第3层是区域产业集群品牌带动。根据以上作用关系,我们构建晋江品牌带动区域经济增长模型图(见图1):

(一)品牌企业的自身内部带动区域经济增长

即企业通过品牌建设对自身发展所需的供给要素(劳动、资本、技术)和需求要素(消费、采购和投资)的带动作用关系,从而对企业发展和区域经济增长起到推动作用。

首先,通过品牌建设带动自身企业发展所需生产要素的获取。由于品牌企业管理规范,较高的知名度,较大的发展潜力,更容易受到劳动者的青睐和优秀人才选择单位的重要考虑因素;品牌能带动自身企业更易获得政府在用地上的支持,同时品牌企业注重从管理和技术上要效益,强调集约化生产方式,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品牌建设能带动企业技术的创新和存量技术资源的利用。

其次,通过品牌建设带动自身企业产品的市场需求和投资。通过品牌建设能带动消费者和组织购买品牌产品的导购作用。品牌企业和行业领先企业容易由品牌资源优势和市场优势转化为资本优势。具有强势品牌的企业,容易受到资本市场青睐。

第四篇:谈产业集群及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

谈产业集群及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产业集群的作用日趋明显。目前我国正处在经济快速发展时期,产业集群对于经济发展显得尤为重要。由于受观念、技术、管理等水平的制约,很多地方没有发挥资源优势来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因此要充分了解国内外市场的变化,改变观念,利用产业集群的优势促进当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中经评论·北京)

一、产业集群的定义及分类

(一)产业集群的定义

集群是指相同或相似的事物在某地集中出现,马歇尔(A.Marshall)在1890年出版的《经济学原理》一书中,从新古典经济学的角度,通过研究工业组织,间接表明了企业为追求外部规模经济而集聚的现象。

1990年美国学者迈克尔·波特提出产业集群的概念,并用产业集群的方法分析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竞争优势,1998年,迈克尔·波特对产业集群的含义解释为:集群是特定产业中互有联系的公司或机构聚集在特定地理位置的一种现象。集群包括一连串上、中、下游产业以及其他企业或机构,这些产业、企业或者机构对于企业竞争都很重要。

(二)产业集群的种类

按形成机制可分类为市场主导型产业集群和政府主导型产业集群;按要素配置可分为劳动密集型产业集群、资源密集型产业集群、技术密集型产业集群;按产业类型可分为传统产业集群和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按照集群形成方式的划分,可分为三种类型:自发型、“自下而上”培育型和“自上而下”推动型;按企业类型可分为:大企业主导型产业集群、中小企业主导型产业集群和单个龙头企业带动型产业集群;按创新程度高低可分为模仿型产业集群和创新型产业集群。

二、我国产业集群的现状及特点

(一)产业集群的现状

浙江省自1998年以来涌现出了诸如温州的服装、乐清电工电器、台州的模具、绍兴的纺织、海宁皮具等国内外知名度较高的集群区。广东省的玩具、食品、服装、电子、家电以及陶瓷等行业形成一定规模的产业集群。主要分布在东莞、石狮、惠州、佛山等地。江苏省的产业集群不仅有纺织、服装、电器、金属制品、建材等传统产业,也有电子、太阳能等新兴产业。山东省青岛市家电产业集群已形成一定规模,同时出现了一批像海尔、海信、澳柯玛等国际、国内知名品牌,具有一定的竞争力。

(二)产业集群的特点

规模化效应。产业集群所在区域一般都形成了实质性工业园区和与产业配套的专业化市场,在本地形成了市场垄断和相对垄断,成本有所下降、费用也有所降低,具有显著的规模化效应。

社会化分工明确。由于集群内同类生产企业竞争激烈,相当一批企业从彼此竞争的关系转变为上下游配套的伙伴关系,企业开始朝专业化、社会化方向发展,有利于降低成本,促进创新能力的提高。

社会化服务体系更加完善。产业集群内为企业服务的第三产业迅速兴起,一些服务业的出现以及统一的研发中心的成立,提高了企业的工作效率,综合竞争力。

提高原料和资源利用率,降低投资和生产成本,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产业集群所在区域内企业可以实现原料和能源的充分利用,还可以集中治理污染,提高外部效应,节约治理环境的成本。

三、产业集群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

有助于区域资源整合。集群内将不多的存量资源要素有效地转换为从事经济活动资本的转换机制。产业集群的投入要素不仅涉及自然资源、资本、劳动力、企业家等资源,还强调政府、行业、金融部门的协调效用。产业集群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源的作用,特别是那些稀缺资源,使其价值达到最大化。

有利于提升区域创新能力。产业集群内的企业由于其地理位置接近,产品相似,相互之间交流频繁,有利于把握市场和技术方向,进行合作创新。企业也会不断加大科研投入,或与其他企业联合进行新产品的开发。通过合作创新有助于企业分散风险,还可以加快创新的传递速度。

有利于培育地方支柱产业。产业集群大都通过利用本地的资源、市场、人才等优势使某产业做大做强,逐渐成为该区域的支柱产业。产业集群充分利用群内企业数量多,企业之间通过信息共享以及分工协作使效率有了很大提高,产品在国内和国际市场都占有一定的份额,逐步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产业集群的企业生产总值在当地的工业生产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高。

有利于形成区域知名品牌。随着产业集群的成功,集群所依托的产业和产品不断走向世界,自然就形成了一种世界性的区域品牌。品牌逐渐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一个知名品牌不仅代表某一个企业,而且代表一个地区的形象,这对于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有很大帮助。

第五篇:政府制度创新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202_.12.29)_

政府制度创新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以京津冀地区为例

摘要: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由于市场资源优化配置的不足,需要政府发挥对经济活动的引导和规范作用。政府作为制度创新的主体,能够利用自有优势,弥补市场失灵的缺陷,通过制度创新,使地方政府间形成良好的协调合作机制,促进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关键词:制度创新;区域经济;作用

区域经济是指在一定的地域内由各种生产要素有机结合而产生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它以一定的地域为范围,以地域的合理分工为基础,结合经济要素和区域要素,通过对有限的资源合理配置而形成的经济综合体。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是对一定地域内的经济、社会等目标进行的总体布局和规划。当前,中国的区域经济发展规划主要集中于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三大区域,而且这三大区域已经成长为中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但就综合实力和发展水平而言,以京津冀都市圈为核心的环渤海区域与长三角、珠三角两大经济圈相比还有很大差距。随着全球化竞争的加剧和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化,市场机制对于资源配置的作用愈发稳固。然而,市场经济的自发性和盲目性,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内在的要求中央和地方政府对区域内资源要素进行优化整合,通过一系列制度创新,加速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引导区域经济健康持续发展,这对京津冀地区而言尤为紧迫。

一、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面临的困境

一是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首先,相比长三角地区,京津未能像上海那样对区域经济发挥辐射、统领和拉动作用,相反却更多吸附了区域内的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源,既加剧了地区间的竞争关系,又拖累了地区整体实力的提升。其次,在区域内部,京津区位优势明显,经济发达,技术领先,科研力量强大,市场发育程度较高;而河北省大部分地区技术工艺落后,科研力量较弱,市场发育程度也较低,经济发展总体呈现出京津强、河北弱的态势。据202_ 年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北京、天津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分别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28 倍和2.46 倍,均高于全国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河北的GDP 总量为24228.2 亿元,同比增长11.3%,居全国第6 位,但是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33719 元,仅达到全国平均GDP 的九成,居全国第14位,远低于广东、江苏、浙江等发达省份。而且,非常尴尬的是环京津地区仍有32个国家和省级扶贫开发重点县,贫困人口达270多万,扶贫任务十分艰巨。河北与京津之间的发展水平的巨大差距,极大的削弱了京津冀经济圈的综合实力。

二是自然资源匮乏、生态环境恶化。京津冀淡水资源缺乏,资料表明,环渤海地区严重缺水城市有25个,占该地区城市总数的一半左右,北京、天津不仅严重缺水,而且过度依赖河北地区水源,天津用水的93%、北京用水的80%来源于河北。为保护水源,河北近年来关停耗水或有污染企业近万家,大规模实施风沙源治理、退耕还林和稻改旱工程。但由于生态补偿机制不完善等原因,在环京津周边存在一条罕见的贫困带,有些地方人民生活还很困难,与西部最贫困的地区处于同一发展水平。另外,近两年来雾霾天气严重侵扰京津冀地区,严重影响了当地的生产生活,对人民身体健康产生了极大的危害,也使地方政府面临着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沉重压力。尤其河北治理大气污染任务艰巨,国家已对石家庄、唐山、保定、廊坊四市实行大气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控制。然而,淘汰落后产能、压减过剩产能会 1

带来一些失业和损失,处理不当甚至会造成一定的社会问题,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压力大。

三是城市空间布局不合理。京津冀地区,在城市群功能布局、重大基础设施、产业功能定位和重大生产力布局等方面缺乏统筹考虑、顶层设计。北京、天津两大城市功能过于集中,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大,“大城市病”症越来越明显,没有发挥好对河北地区的辐射作用。在区域发展目标、产业定位上,京津冀存在较大的趋同现象,三地产业的互补性较差,不利于发挥地区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容易造成重复建设与资源浪费,也容易加重地方之间的过度竞争和地方保护,造成市场分割、跨区域公共产品供给不足和公共事务治理失灵问题。如何优化城市群布局、加快交通一体化建设、转移和承接城市功能、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提升公共治理能力是当前京津冀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

四是区域协同创新动力不足。区域协同创新是在一定区域内,企业、高校及科研院所、科技服务机构等主体在政府政策或自身意愿引导下,进行信息、技术、资金和劳务等资源和要素的交流,通过协作互动促进创新活动的过程。协同创新实现知识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从而增强区域竞争力,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有统计显示,河北高层次人才比较匮乏、R&D经费投入少、专利授予量少、技术合同成交额低,与京津的创新能力存在差距。而且,从京津冀区域整体看,受部门利益和地方利益的制约,创新管理中条块分割、多头管理体制障碍和政策壁垒未能得到有效突破,区域间科技资源共享理念尚未完全建立,跨省市的科技信息、资源共享的深度与广度不够,创新资源的流动受阻,利用效率低下,创新成果的产业化不通畅。[1] 总之,三地协同创新的市场、制度和政策环境还不是很完善。

五是缺乏高效的协调合作机制。当前,京津冀区域经济协同发展面临的诸多问题在相当程度上是因缺乏有效的磋商协调机制造成的。出于经济发展和环境治理的压力和责任,京津冀之间签署了一些双边或多边的合作治理协议,但受“行政区经济”发展模式和科层制管理体制的惯性影响,在追逐地方利益最大化的目标刺激下,现有的合作框架协议更多是浅层次、非均衡的合作。推进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向纵深发展,需要构建一套有效运转的合作机制,协调解决各地方经济发展定位、环境保护规划、公共服务设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等一系列问题。为此,推进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迫切要在合作的组织机制、利益表达、共享和补偿机制、法律保障机制、绩效考核机制等方面进行制度创新和突破。

二、政府制度创新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

政府制度创新是指在人们现有的生产和生活环境条件下,政府等公共部门通过创设新的、更能有效激励人们行为的规则、机制和政策,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变革的过程。其核心内容包括政府职能、政府组织、政府管理方式和手段等方面的制度革新。政府制度创新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中央和地方政府以改革的精神拿出创新思路,从公共服务提供者的角度努力为经济社会活动创造优质、高效、廉洁的服务环境,弥补因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市场本身不足和缺陷产生的问题。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政府的职责和作用主要是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保障公平竞争,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推动可持续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弥补市场失灵。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因此,政府要在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的基础上,通过经济、法律和公共政策等手段,合理引导资源配置和要素流动,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为市场经济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环境,推动区域经济协同发展。

(一)政府进行制度创新的先天优势

新制度经济学认为,制度创新的主体主要包括政府、非政府组织和个人,其中,政府是

制度创新的主要供给者。[2]尤其对于京津冀都市圈而言,政府制度创新对本区域经济发展有着先天的优势。

一是先天的政治优势。京津冀都市圈位于我国政治、文化中心,依托北京独特的政治区位优势,在城市布局、区域规划等战略发展问题,乃至帮助协调解决具体问题上,容易受到中央重视,甚至被纳入到国家发展战略。实际上,通过对较优经济区位的地方或区域赋予特殊政策,促进该地区的经济快速发展一直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先行先试政策的集中体现。202_年国务院出台《关于推进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有关问题的意见》,标志着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建设由地区发展战略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天津滨海新区的开发开放有力地提升了京津冀乃至环渤海地区的国际竞争力。202_年底,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个全国性国土空间开发规划——《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公布,京津冀地区被列为国家层面的优化发展开发区域,这本身就是政府制度创新的重要体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推进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打造首都经济圈,推进河北沿海地区发展”,标志着京津冀都市圈已经成为国家的新战略。目前《京津冀都市圈发展规划》的编制和审批工作正加速推进,京津冀地区将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二是行政效力的合法强制优势。政府行政是国家意志的执行,相较其他社会组织,政府是社会中能够唯一合法使用暴力的机关。政府可以在其法定的管辖范围内,对涉及社会公共利益的事务进行合理的规划,制定行政法规、规章,发布命令和决定,规范和调节各行为体的经济活动。政府制度创新的强制优势使得市场主体必须重视政府的经济发展政策,遵照政府制定的有关产业政策和规划进行生产和经营。例如,面对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政府通过制定相应的环境保护法规和地区间横向生态补偿制度,促使环境治理与经济发展并举。

三是制度创新的成本优势。政府进行制度创新本身就是政府宏观调控职责的一部分。比较于企业和个人组织力量较为弱小而言,政府有支付创新成本的能力,如提供界定和保护产权的政策和费用,建立与新产权相适应的财税体制,以及构建缓和社会矛盾的社会保障体系,政府有足够的保障机制使得制度创新得以完成。[3]并且,政府制度创新的目的在于优化公平竞争环境,激发市场和社会活力,其所产生的潜在利益可以由社会共享。因此,政府制度创新的收益往往要大于成本。就区域经济发展来说,京津冀地区作为重要的利益伴生主体,政府制度创新惠及区域内不同的经济主体。京津冀地区政府间的合作,无论从制度创新还是经济发展角度看都会是互惠共赢的结局。

(二)政府制度创新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

世界银行对近五十年各国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研究表明:“如果没有有效的政府,经济的、社会的和可持续的发展是不可能的,有效的政府——而不是小政府——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这已越来越成为人们的共识”[4]。作为公共服务的提供者和市场秩序的维护者,政府制度创新为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提供了有益的经验积累,引领着市场化改革的发展方向。随着经济改革的深入,政府制度创新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也日渐显现。

一是优化社会资源配置。经济发展的目的是努力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而实现经济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则是政府追求的理性目标。政府希望通过经济绩效保持政权的长期合法性,试图通过一系列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等宏观调控的手段实现社会财富的公平分配。但是,我们必须要面对的一个现实问题是,我国目前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仍然存在,甚至有些地区间的差距有进一步拉大的趋势。

以京津冀地区为例,北京、天津相比较区域内其他地区经济发展遥遥领先。虽然区域经济的发展方向是地区一体化,但是各个政府出于绩效考核的压力,尤其是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愈发强烈的要求获得新的发展机遇和更多的优惠政策和资源。同时,经济发展相对发达的地区则希望维持自己的既得利益,稳定当前现有的优势位置。这种经济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互相竞争和复杂的协调运转关系,倒逼着政府进行制度创新,使政府更加清晰的认识到当地的实际需要和区位优势。京津冀的协同发展要求各地方政府之间建立良好的政策协调、利益协调、争议解决、广泛参与机制,促成区域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所以,政府制度创新可以为区域经济发展创造合理有序的竞争环境,弥补市场配置资源的不足,使资源得到最大程度的优化配置,促进区域内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

二是降低制度创新的成本。根据前文分析可以得出,政府制度创新有着天然的成本优势。制度创新本质上是对原有制度的改革,而改革的过程势必要牵扯到利益的分配问题,不可避免的要损害一部分人的既得利益。这就需要对制度创新做事前评估,准确预测成本和收益的关系,为确保收益最大化,必须选择那种交易成本低的制度安排。戴维•菲尼就制度成本的研究指出:“制度设计的成本取决于用于设计新的制度安排的人力资源和其它资源的要素价格”[5]。由于市场发育不健全,产权界定不清晰,以及进入相关领域的政策壁垒,增加了微观主体制度创新的成本,所以我国目前的市场经济更多带有政府主导的特征。政府制度创新弥补了企业在信息、人力、物力、财力方面的不足,有效地降低了制度创新的成本。

党的十八大提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必须更加注重协同创新。协同创新的目的是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进而推动经济社会良性发展,有强烈的公共物品特性。政府作为公共物品与公共服务的提供者,必然要承担起协同创新的组织者与领导者的角色,在“体制机制创新和政策项目引导”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例如,政府出面建立的专项资助计划、中介机构、公共服务平台等,不仅能为产学研协同创新提供资金支持,而且为系统内资源的共享与分配提供媒介,减少沟通成本、交易成本、谈判成本、开发成本等,推动协同创新更好地发展。[6]

三、有效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政府制度创新

政府制度创新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符合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的原理。京津冀地方政府作为制度创新的供给者,要紧紧围绕经济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和行政管理体制等方面进行制度创新,整合各种有利于经济发展的社会资源和要素,充分发挥制度建设对经济发展的引导、调节和保障作用。

一是在经济建设方面,既要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又要强化政府的导向调控作用。就京津冀地区产业发展情况来看,河北地区产业结构过度重型化,钢铁、石化、电力和建材四个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比重过高,在当前节能减排、大气污染防治的政治压力下,调整产业结构的任务十分沉重。这就需要中央政府调整财政、税收等政策,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给予税收上的优惠,重点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物流、金融、旅游、文化创意等第三产业的发展,积极稳妥的推动产业结构的战略升级。对地方而言,京津冀地区要以《全国主体功能区》为目标,积极落实《京津冀两市一省城乡规划协调机制框架协议》,在区域功能重构、空间布局优化、产业结构调整、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务实合作、统筹布局。在协同创新方面,地方政府要打破行业、部门和行政区域的界限,完善产学研合作政策和机制创新,协调好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之间的利益关系,提升跨区域资源整合能力和科技活动管理能力,为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提供更坚实的基础。

二是在社会建设方面,京津冀地处我国政治、文化中心,人口流动频繁,社会治理和社会事业的健康发展关系到地区乃至全国的社会秩序和政治稳定。京津冀地区的人口和社会治理考验着政府制度创新的能力,要通过政府间的合作和沟通,推动卫生、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改革和对接。尤其是要加强该地区养老医疗保险支付方面的积极合作,京津冀地区政府可以先行试点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京津冀地区个人账户联网制度,使该地区居民共享公共医疗卫生资源。政府还要建立健全突发事件应急合作机制、流动人口管理机制,构建社会治安立体防控体系。政府要创新社会治理方式,发挥多元公共服务主体的作用,通过多种方式鼓励社会资源参与公共服务的提供。通过社会治理和社会事务的一体化建设,为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保驾护航。

三是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实行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京津冀地区的风沙源治理、大气污染防治和水源地保护工作攸关该地区经济社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面对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京津冀地区政府要联手协作,建立由发改委、环保部等部门牵头的高规格的生态环境管理组织体制,认真落实《京津冀及周边地区落实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细则》,尽快出台《水资源保护条例》和《京津冀水源地生态补偿办法》,形成完善的生态补偿体系和长效补偿机制,建立“多灾种预警救助机制”,加强防灾救灾的协同合作。同时,要创新政府绩效考核标准,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加大生态文明建设在绩效考核中的比重。

四是在行政管理体制建设方面,转变政府职能,加强府际协调,完善法律约束机制。首先,政府要顺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趋势,加大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积极打破市场壁垒,消除地方保护主义,优化区域发展环境,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作用,形成政府推动市场驱动的区域发展格局。其次,要强化政府的组织协调机制创新。京津冀地区要在中央政府的指导下,成立区域性的协调领导小组,建立各种形式的定期磋商、合作推动和合作落实机制,统一规划和协调区域内部利益关系,解决区域协同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再次,要改变中央对地方政府的考核机制,将京津冀协调发展和府际良性互动指数纳入绩效评估考核的范围,改变以往地方政府单纯追求本地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实现区域内政府间的协作。最后,地方人大和常委会要及时制定地方性法规,对一些成熟的地方合作规划、方案和政策进行立法,依法约束和保障京津冀经济发展中各主体的权利和义务[7],避免每届政府上任后各搞一套的做法,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有效的法律支撑。

改革开放的发展实践证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的建设和发展必须要有相应的制度作为支撑。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新要求,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创新开放模式,培育带动区域发展的开放高地。这就需要发挥好政府制度创新的作用,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不断调整和革新政府的制度创新能力,提高公共服务供给的水平和效率,努力实现区域经济健康有序、长期发展的格局。

[参考文献]

[1] 何恬,刘娟.京津冀区域协同创新体系建设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2_,(10):5.[2] 周宝砚.政府制度创新与区域经济发展[J].经济研究导刊,202_,(17):116.[3] 赵保佑,李津艳[J].地方政府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制度创新作用,经济学动态,202_,(11):38.[4] 世界银行《1997年世界发展报告》编写组.1997年世界发展报告:变革世界中的政府[M].北京:中国财经出版社,1997:17-18.[5] V•奥斯特罗姆, D.菲尼, H.皮希特.制度分析与发展的反思:问题与抉择[M].商务印书馆,1992:145.[6] 彭华涛,马龙,吴莹.推动协同创新应不断强化政府的主导作用[J].经济纵横,202_,(8):13.[7]李燕.京津冀区域合作机制研究——基于政府制度创新视角[J].城市,202_,(1):25.

浅论港口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