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5号文库
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调研报告★
编辑:红叶飘零 识别码:14-835701 5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12-13 17:38:12 来源:网络

第一篇: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调研报告

践行“十个一”知民情活动 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调查报告

为了进一步加大农村青年人力资源开发力度,促进农村青年人才的有效开发和利用,按照“人才兴村”战略的总体要求,我村采取入户调查、查看资料、座谈交流等方式,对我村多户农村青年劳动力资源情况进行了调查。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全村农村青年劳动力资源现状

据调查推算,全村共有农村青年劳动力大约130口人,约占本村总人口总数的32%。全村未输出劳动力占劳动力总数的10%,全村输出人员占劳动力总数的22%,输出劳动力中男性占大多数。

二、农村青年劳动力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1、文化素质整体不高,就业观念相对落后

留守青年劳动力文化程度低,直接增加了培训提高难度。未输出青年劳动力中,多为妇女、不健全人,基本上都是维持家庭正常的运转,看护孩子的多,围着灶台转的多,多以种粮为主,只满足日常生活所需,对发展果品、养殖等产业的热情不高,投入太少,没有把主要精力放在产业发展上。同时,因文化程度和智力低,接受新事物和新技术的能力有限,参加培训多为被动应付,不能把心思和精力真正投入到学习技术上来,培训提高难度较大。

2、中青年劳动力转移明显,导致劳动力调配难度大。

留守青年劳动力调配难度大,直接影响了劳动力作用发挥。受长期以来形成的以家庭为主的劳动单元模式影响,现阶段留守青年劳动力仍然多为单家独户作战,合作意识不强,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不愿意与人合作,或者出钱找人帮忙,从思想意识上还没有完全树立劳动力调配协作的理念。同时,受家族、邻里关系、个人喜好等因素影响,互帮互助也只是小范围内的,没有建立起灵活机动的服务队和互助组,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留守劳动力合理调配还需要进一步组织和引导。

3、农村留守青年劳动力的数量与产业发展的实际需要之间产生矛盾

留守青年劳动力季节性短缺,难以满足产业发展需要。近年来,我村果品、畜牧等产业不断发展壮大。随着果、畜等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快速发展,农村留守青年劳动力的数量与产业发展的实际需要之间的矛盾进一步凸显。特别是在种植、采摘等农忙时期,农村劳动力需求剧增,劳力短缺的问题显得十分突出。

4、留守青年劳动力缺乏系统培训,难以满足新农村建设的需求。目前,农村青年劳动力培训仍然是急需破解的难题。现在的培训内容和方式、方法还不能满足群众的实际生产、生活需要,培训次数少,方法不灵活,方式比较单一,培训效果差,没有建立起科学合理的培训体系,仍然以举办培训班为主要形式,干部包园包户的机制还不够完善,挂牌指导和田间示范还不能很好地落实到位。这些因素导致劳动力培训提高速度慢、效果差,农民在产业开发和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发挥不够充分,尚不能满足新农村建设的实际需求。

5、乡村就业岗位有限,直接制约青年劳动力就近转移就业。

从调查情况看,受农业季节性特点的影响,长期往返于城乡之间,农忙时在家种地,农闲时外出务工。这部分人渴望就近寻找增收门路,降低打工成本。但是,目前乡镇企业数量不够多,二、三产业发展的步伐不快,可提供的就业岗位有限,容纳劳动力的能力还不够强,不能满足季节性务工人员的需要。

6、劳务输出质量不高,致使劳务经济对农村的贡献乏力。

根据调查情况看,一部分外出务工人员没有技术特长,劳务收入较低,除维持自己的基本生活外,剩余资金不多;一部分农村青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后,长期生活在城市,所得收入全部消费在城市,对农村发展贡献不大,不能创造更多的财富后反哺农村、解决农村发展缓慢的问题。

三、加快农村青年劳动力资源开发的思路对策 全村农村青年劳动力资源开发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揽,以提高劳动力素质、满足农村产业发展劳力需求和促进富余劳动力有组织转移为目标,通过狠抓宣传教育、培训提高、服务网络体系建设等措施的落实,全面提高劳动力资源开发整体水平,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劳动力保障。

1、切实转变工作方式,充分调动农村留守青年劳动力的生产积极性。

要把激活农村留守青年劳动力的创业热情作为工作的重点常抓不懈,积极引导他们主动地参与到产业开发和农村发展中来,充分发挥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要牢固树立远景意识,逐乡镇、逐村组搞好发展规划,让农民最大限度地认识到本乡镇、本村组发展的远景和潜力,增强立足本地发展产业、增收致富的信心和决心。多做说服教育、宣传引导、传授技术的工作,手把手地示范,面对面地讲解,做给群众看、带着群众干、帮着群众办,大力发展订单农业,用经济手段调动农民的创业积极性。

2、加大技能培训力度,全面提高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培训是提高劳动力素质的有效途径,必须立足全村产业发展需要和劳务市场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劳动技能培训。一方面,对农村留守青年劳动力,要创新培训方式,按照年龄、接受能力和个人特长爱好,分批次开展培训,尽可能地把一整套技术分解开来进行培训传授,让农民循序渐进地掌握劳务技术和产业技能。对中青年劳动力要侧重于机械化耕作、果树修剪、拉技施肥、病虫害防治、畜禽防疫、农产品营销等技术要求较高的技能培训;全面提高劳动力技能素质,促使劳务输出由苦力型、体力型向智能型和科技型转变。要注重发挥劳务中介组织在劳动力技能培训工作中的职能,形成订单培训、项目带动培训等多渠道、多元化的劳务培训格局。

3、优化劳动力配置组合,最大限度地发挥留守青年劳动力作用。

要以发展产业为导向,合理配置农村留守青年劳动力资源,发挥留守青年劳动力的最大效益。要在果、菜、畜等特色产业分布规划中,充分考虑区域劳动力资源特点和分布状况,争取在果园拉枝、疏花疏果、病虫害防治、畜禽养殖、饲料购销、疫病防治、蔬菜栽培、农产品购销等各个环节为农村留守劳动力中各个年龄阶段、各种技能水平的农民提供就业岗位,使留守弱势劳动力就业不出乡。建立健全劳务服务队管理制度,加强劳务技能培训,全面提高服务水平,打造组织有序、技术精通、服务灵活、吃苦耐劳的服务队伍,为产业发展提供劳动力保障。

5、制定出台优惠政策,全力促进农村劳动力回流。

坚持把吸引人才、技术、资金等生产要素向农村流动作为平衡劳动力市场的重要途径,实现“农民进城”向“回乡创业”转变。发展二、三产业,尤其是发展具有竞争力的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引导本地务果、种养大户向企业化经营转变,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建立灵活的土地使用权流转制度,实行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对家庭劳力短缺致使长期闲置的土地适度予以调整,让愿意发展产业的人承包经营,特别要建立荒沟、荒山及其他集体土地储备制度,为落户乡村的企业提供适当的土地优惠,并在税收、财政补贴等方面予以照顾,吸引企业投资。要大力宣传创业成功人士回报家乡的先进事迹,努力营造良好的创业发展氛围。

第二篇: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劳务输出调研报告

关于如何促进有组织的劳务输出

增加务工人员收入的调研报告

为了进一步加大我镇农村青年人力资源开发力度,促进农村青年人才的有效开发和利用,通过入户调查、查看资料、座谈交流等方式,对我镇农村青年劳动力资源情况进行了调查。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全村农村青年劳动力资源现状

据摸排统计,全镇共有农村青年劳动力大约18000人,约占全镇人口总数的28%。

二、农村青年劳动力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1、文化素质整体不高,就业观念相对落后

留守青年劳动力文化程度低,直接增加了培训提高难度。未输出青年劳动力中,多为妇女、不健全人,基本上都是维持家庭正常的运转,看护孩子的多,围着灶台转的多,多以种粮为主,只满足日常生活所需,对发展果品、养殖等产业的热情不高,投入太少,没有把主要精力放在产业发展上。同时,因文化程度和智力低,接受新事物和新技术的能力有限,参加培训多为被动应付,不能把心思和精力真正投入到学习技术上来,培训提高难度较大。

2、中青年劳动力转移明显,导致劳动力调配难度大。

留守青年劳动力调配难度大,直接影响了劳动力作用发挥。受长期以来形成的以家庭为主的劳动单元模式影响,现阶段留守青年劳动力仍然多为单家独户作战,合作意识不强,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不愿意与人合作,或者出钱找人帮忙,从思想意识上还没有完全树立劳动力调配协作的理念。同时,受家族、邻里关系、个人喜好等因素影响,互帮互助也只是小范围内的,没有建立起灵活机动的服务队和互助组,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留守劳动力合理调配还需要进一步组织和引导。

3、农村留守青年劳动力的数量与产业发展的实际需要之间产生矛盾

留守青年劳动力季节性短缺,难以满足产业发展需要。近年来,我镇果品、畜牧等产业不断发展壮大。随着果、畜等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快速发展,农村留守青年劳动力的数量与产业发展的实际需要之间的矛盾进一步凸显。特别是在种植、采摘等农忙时期,农村劳动力需求剧增,劳力短缺的问题显得十分突出。

4、留守青年劳动力缺乏系统培训,难以满足新农村建设的需求。

目前,农村青年劳动力培训仍然是急需破解的难题。现在的培训内容和方式、方法还不能满足群众的实际生产、生活需要,培训次数少,方法不灵活,方式比较单一,培训效果差,没有建立起科学合理的培训体系,仍然以举办培训班为主要形式,干部包园包户的机制还不够完善,挂牌指导和田间示范还不能很好地落实到位。这些因素导致劳动力培训提高速度慢、效果差,农民在产业开发和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发挥不够充分,尚不能满足新农村建设的实际需求。

5、乡村就业岗位有限,直接制约青年劳动力就近转移就业。

从调查情况看,受农业季节性特点的影响,长期往返于城乡之间,农忙时在家种地,农闲时外出务工。这部分人渴望就近寻找增收门路,降低打工成本。但是,目前乡镇企业数量不够多,二、三产业发展的步伐不快,可提供的就业岗位有限,容纳劳动力的能力还不够强,不能满足季节性务工人员的需要。

6、劳务输出质量不高,致使劳务经济对农村的贡献乏力。

根据调查情况看,一部分外出务工人员没有技术特长,劳务收入较低,除维持自己的基本生活外,剩余资金不多;一部分农村青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后,长期生活在城市,所得收入全部消费在城市,对农村发展贡献不大,不能创造更多的财富后反哺农村、解决农村发展缓慢的问题。

三、加快农村青年劳动力资源开发的思路对策

全镇农村青年劳动力资源开发要坚持以提高劳动力素质、满足农村产业发展劳力需求和促进富余劳动力有组织转移为目标,通过狠抓宣传教育、培训提高、服务网络体系建设等措施的落实,全面提高劳动力资源开发整体水平,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劳动力保障。

1、切实转变工作方式,充分调动农村留守青年劳动力的生产积极性。

要把激活农村留守青年劳动力的创业热情作为工作的重点常抓不懈,积极引导他们主动地参与到产业开发和农村发展中来,充分发挥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要牢固树立远景意识,逐村搞好发展规划,让农民最大限度地认识到本乡镇、本村组发展的远景和潜力,增强立足本地发展产业、增收致富的信心和决心。多做说服教育、宣传引导、传授技术的工作,手把手地示范,面对面地讲解,做给群众看、带着群众干、帮着群众办,大力发展订单农业,用经济手段调动农民的创业积极性。

2、加大技能培训力度,全面提高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

培训是提高劳动力素质的有效途径,必须立足全村产业发展需要和劳务市场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劳动技能培训。一方面,对农村留守青年劳动力,要创新培训方式,按照年龄、接受能力和个人特长爱好,分批次开展培训,尽可能地把一整套技术分解开来进行培训传授,让农民循序渐进地掌握劳务技术和产业技能。对中青年劳动力要侧重于机械化耕作、果树修剪、拉技施肥、病虫害防治、畜禽防疫、农产品营销等技术要求较高的技能培训;全面提高劳动力技能素质,促使劳务输出由苦力型、体力型向智能型和科技型转变。要注重发挥劳务中介组织在劳动力技能培训工作中的职能,形成订单培训、项目带动培训等多渠道、多元化的劳务培训格局。

3、优化劳动力配置组合,最大限度地发挥留守青年劳动力作用。

要以发展产业为导向,合理配置农村留守青年劳动力资源,发挥留守青年劳动力的最大效益。要在果、菜、畜等特色产业分布规划中,充分考虑区域劳动力资源特点和分布状况,争取在果园拉枝、疏花疏果、病虫害防治、畜禽养殖、饲料购销、疫病防治、蔬菜栽培、农产品购销等各个环节为农村留守劳动力中各个年龄阶段、各种技能水平的农民提供就业岗位,使留守弱势劳动力就业不出乡。建立健全劳务服务队管理制度,加强劳务技能培训,全面提高服务水平,打造组织有序、技术精通、服务灵活、吃苦耐劳的服务队伍,为产业发展提供劳动力保障。

第三篇:关于农村劳动力调研报告

按省就业服务局《关于在重点监控乡镇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情况调研的通知》要求,北湖区石盖塘镇采取据实填写“重点监控乡镇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情况调查表”、与村干部座谈、与个别在家务农的村民交流和电话调查个别外出务工农民的基本情况等形式,针对农村劳动力就业类型、就业方式、就业区域、就业收入等作了一系列调查,掌握了第一手资料,并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所面临的困难与问题、如何增强就业能力、提高农民工素质等方面询问了在家务农村民和外出务工农民的建议。现作简要分析如下:

石盖塘镇位于郴州市南郊,是北湖区“城郊新镇、工业重镇、经济强镇”,镇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进入全市经济十强乡镇行列。全镇下辖8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共有总人口11950人,其中农村人口9406人,城镇人口2544人,有农村富余劳动力(16至60周岁)2343人;劳动力年龄结构为:16-20岁之间的劳动力180人,占7.6%;21-40岁之间的劳动力1506人,占64.2%;41-60岁之间的劳动力657人,占28.0%。知识结构为:初中及以下文化1533人,占65.4%;高中、中专以上文化800人,占34.1%。

一、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几个特点

1、具有较强的裙带性。经亲朋好友介绍或引路而实现就业的农村劳动力占大多数,通过政府或职业中介机构组织劳务输出实现转移的人数相对较少。特别是青年劳动力流动周期长,有的农村青年已完全摆脱了农业生产而长期在外从事流动就业,流动时间在5年以上的占外出务工人员总数的3%左右。

2、流动区域相对集中。北湖区石盖塘镇农村外出务工人员遍及全国各地,但是,流动区域相对集中珠江三角洲及郴州市区等地区。随着北湖区石盖塘镇镇域经济的加强,宇腾化工、裕湘面业等企业扩产,在镇区就业的农民工有增加趋势。

3、具有明显的兼业性。随着二、三产业的发展和农业生产率的提高,相当一部分农民既保留着土地的承包权,又加入了外出务工大潮,农忙时种地,农闲时外出做工经商,属亦工亦农性转移。

4、依然以从事纯体力劳动为主。外出务工的农村劳动力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占65.4%,由于他们普遍素质偏低,技能单一,这与就业市场要求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形成反差,他们外出就业的空间逐渐缩减,大部分只能从事劳动技能低、劳动强度大、危险性高的行业。

5、由单纯的打工者向个体私营业主转变。一部分外出务工人员通过自己多年在外打工单位从事管理或技术工种等工作,掌握了一定的技能,积蓄了一定资金,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拓宽了视野,增长了知识,他们便充分利用自己的有利条件,纷纷返乡创办经济实体,从而真正发家致富。

二、农村劳动力转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方式仍存在盲目性。改革开放以来,自发性转移一直是农村劳动力外出最主要的方式,同时由于基层就业信息网络尚未健全,使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缺乏足够的信息渠道和就业指导,导致盲目性很大。农村劳动力无序化流动给各级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进行劳动力宏观调控、开展有组织劳务输出和城乡统筹就业等工作增加了难度,降低了劳动力资源利用率,同时也给输入地的社会治安、城市交通、住房建设、计划生育等方面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

2、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收入相对偏低。据调查,外出务工劳动力整体收入偏低,其中月收入800元以下的有572人,占外出务工总人数的24.4%;800-1500元的有1480人,占63.1%;1500元以上的有284人,占12.1%。同时,他们工作存在不稳定性,据调查,长期在一个地方务工的占外出务工总人数的38%,两个以上地方的占62%。

3、农村劳动力就业尚没有完全可靠的保障。由于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使农村劳动力在向二、三产业转移过程中面临诸多体制性、政策性障碍。如在就业机会上,与城市劳动力相比,农村劳动力在就业机会方面受到更多的限制;在社会保障和劳保福利方面,由于缺乏相应的政策和法律保护及有效监督,使农民工在社会保障和劳保福利方面不仅大大低于城市职工,而且没有保障,外出务工人员中与企业签订劳动合同的占外出务工总人数的89.6%,其中一部分合同签订不规范;参加养老保险人员64%,少数参加了工伤保险。近几年,尽管中央出台了一系列保护农民工权益的政策和法律法规,但完全落实到位仍需要一段时间。

4、较低的素质制约了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领域。农村劳动力素质低是制约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数量特别是转移层次提高的重要因素,突出表现在低学历的偏多,高学历的极少;体力型的偏多,经过专业培训的较少。受农村劳动力素质、技能低的客观条件影响,农村劳动力难以进入较高层次的产业,转移领域也越来越窄。

三、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对策和建议

1、健全体系,不断完善城乡一体的劳动力市场。要采取有效措施,增加投入,加强城乡沟通的劳动力市场硬件、软件建设和乡镇劳动保障平台及村级信息联络员队伍建设,着力构筑完善以政府为主导,以社会化服务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的农村劳动力就业服务、培训和管理体系,有效地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外出就业。同时,要完善政策配套,努力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完善土地承包责任制,加快土地有序流转,实行土地承包权与耕作经营权的分离;支持农民进城打工和就业,实行城乡统筹就业、平等就业;积极探索农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使农村劳动力能够享受到最基本的社会保障,并逐步过渡到城乡劳动者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

2、抓好培训,不断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首先要进行思想引导。引导农村劳动力不要盲目地挤大学这张门,要认识职业技能教育也是一条很好的谋生之路。其次,要加大培训力度。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增长方式的转变,社会各方面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各级政府和劳动培训机构要加大农村劳动力的培训力度,在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的教育和培训体系,按照市场需求,扩大社会办学的范围,积极发展职业教育、电视教育、函授教育等多样化的继续教育项目,通过多种形式的教育和培训,鼓励和帮助农民学习掌握新技能,提高劳动力的素质,提升人力资本含量。

3、筑巢引凤,努力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近年来,北湖区石盖塘镇通过狠抓招商引资工作,引来了一批企业落户北湖区石盖塘镇,吸纳了众多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如宇腾化工公司共安置农村劳动力561余人,裕湘面业共安置农村劳动力519余人,全镇约有1080余人被园区企业吸纳安置。今后要营造良好的投资、创业环境,进一步制定优惠政策和鼓励政策,积极招商引资,努力拓展二、三产业的发展空间,增加就业岗位,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转移,支持县外投资企业和各种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同时鼓励有一定资金基础的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发展,给予返乡创业者以更多“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和支持,如项目建设的支持、用地、贷款等等。

4、搞好服务,切实维护外出务工者的合法权益。首先,要与司法等部门联合加强劳动法、社会保险等相关法律法规、政策的宣传,以提高广大劳务人员的自我防范能力。其次,要积极寻求驻外办事机构的支持,采用多种方式和途径,在流动人员相对集中的地区或城市建立相应的管理、服务组织或机构,为农村劳动力提供相关法律政策咨询、劳务信息、就业指导等一系列的就业跟踪服务,帮助他们解决工作和生活上所遇到的一些实际困难,如劳资纠纷、劳动争议、突发事件处理等等。

第四篇:关于农村劳动力调研报告

按省就业服务局《关于在重点监控乡镇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情况调研的通知》要求,北湖区石盖塘镇采取据实填写“重点监控乡镇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情况调查表”、与村干部座谈、与个别在家务农的村民交流和电话调查个别外出务工农民的基本情况等形式,针对农村劳动力就业类型、就业方式、就业区域、就业收入等作了一系列调查,掌握了第一手资料,并

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所面临的困难与问题、如何增强就业能力、提高农民工素质等方面询问了在家务农村民和外出务工农民的建议。现作简要分析如下:

石盖塘镇位于郴州市南郊,是北湖区“城郊新镇、工业重镇、经济强镇”,镇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进入全市经济十强乡镇行列。全镇下辖8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共有总人口11950人,其中农村人口9406人,城镇人口2544人,有农村富余劳动力(16至60周岁)2343人;劳动力年龄结构为:16-20岁之间的劳动力180人,占7.6%;21-40岁之间的劳动力1506人,占64.2%;41-60岁之间的劳动力657人,占28.0%。知识结构为:初中及以下文化1533人,占65.4%;高中、中专以上文化800人,占34.1%。

一、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几个特点

1、具有较强的裙带性。经亲朋好友介绍或引路而实现就业的农村劳动力占大多数,通过政府或职业中介机构组织劳务输出实现转移的人数相对较少。特别是青年劳动力流动周期长,有的农村青年已完全摆脱了农业生产而长期在外从事流动就业,流动时间在5年以上的占外出务工人员总数的3%左右。

2、流动区域相对集中。北湖区石盖塘镇农村外出务工人员遍及全国各地,但是,流动区域相对集中珠江三角洲及郴州市区等地区。随着北湖区石盖塘镇镇域经济的加强,宇腾化工、裕湘面业等企业扩产,在镇区就业的农民工有增加趋势。

3、具有明显的兼业性。随着二、三产业的发展和农业生产率的提高,相当一部分农民既保留着土地的承包权,又加入了外出务工大潮,农忙时种地,农闲时外出做工经商,属亦工亦农性转移。

4、依然以从事纯体力劳动为主。外出务工的农村劳动力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占65.4%,由于他们普遍素质偏低,技能单一,这与就业市场要求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形成反差,他们外出就业的空间逐渐缩减,大部分只能从事劳动技能低、劳动强度大、危险性高的行业。

5、由单纯的打工者向个体私营业主转变。一部分外出务工人员通过自己多年在外打工单位从事管理或技术工种等工作,掌握了一定的技能,积蓄了一定资金,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拓宽了视野,增长了知识,他们便充分利用自己的有利条件,纷纷返乡创办经济实体,从而真正发家致富。

二、农村劳动力转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方式仍存在盲目性。改革开放以来,自发性转移一直是农村劳动力外出最主要的方式,同时由于基层就业信息网络尚未健全,使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缺乏足够的信息渠道和就业指导,导致盲目性很大。农村劳动力无序化流动给各级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进行劳动力宏观调控、开展有组织劳务输出和城乡统筹就业等工作增加了难度,降低了劳动力资源利用率,同时也给输入地的社会治安、城市交通、住房建设、计划生育等方面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

2、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收入相对偏低。据调查,外出务工劳动力整体收入偏低,其中月收入800元以下的有572人,占外出务工总人数的24.4%;800-1500元的有1480人,占63.1%;1500元以上的有284人,占12.1%。同时,他们工作存在不稳定性,据调查,长期在一个地方务工的占外出务工总人数的38%,两个以上地方的占62%。

3、农村劳动力就业尚没有完全可靠的保障。由于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使农村劳动力在向二、三产业转移过程中面临诸多体制性、政策性障碍。如在就业机会上,与城市劳动力相比,农村劳动力在就业机会方面受到更多的限制;在社会保障和劳保福利方面,由于缺乏相应的政策和法律保护及有效监督,使农民工在社会保障和劳保福利方面不仅大大低于城市职工,而且没有保障,外出务工人员中与企业签订劳动合同的占外出务工总人数的89.6%,其中一部分合同签订不规范;参加养老保险人员64%,少数参加了工伤保险。近几年,尽管中央出台了一系列保护农民工权益的政策和法律法规,但完全落实到位仍需要一段时间。

4、较低的素质制约了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领域。农村劳动力素质低是制约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数量特别是转移层次提高的重要因素,突出表现在低学历的偏多,高学历的极少;体力型的偏多,经过专业培训的较少。受农村劳动力素质、技能低的客观条件影响,农村劳动力难以进入较高层次的产业,转移领域也

第五篇:关于我省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情况调查的材料

关于我省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情况调查的材料

一、我省留守建设新农村的青壮年劳动力严重不足。对南张街道李庙村调研时发现,全村2000多人口,只剩下500多老年人和400多未成年人留守。李庙村会计文继友介绍:“俺村现在没有年轻人了,都出去打工了,光剩下老头、老太太和小孩了,地里活没人干,地大多包出去了。你看俺老两口都60多了,儿媳妇和儿都上济南了,一两月回来一趟看看孩子,俺老两口又看孩子又干活,老了老了更累了”。在喻屯镇徐庄村调研时,见到年过六旬的徐德合夫妇刚从地里插秧回来。据了解,老人有两个孩子,一个儿子和一个女儿,都已成家,现在家中只有老两口。儿子一家都在上海生活,很少回村里老家,家里的4亩多地都是他们老两口在种。老两口说:“孩子也想接我们去市里住,但是家里的地怎么办?孩子们肯定不会种了,现在又没人愿意租,我们不能看着地荒了。而且,我们一辈子都在田地里度过的,真不让我们种地了,还真不舍得,也不知道自己能干啥,去了市里还给孩子添负担,趁现在还能干的动,能干一天是一天。而且村里像我们这样情况的不少,都是一大把年纪了还在种地,小年轻种地的不多见喽。”该区二十里铺街道作为煤炭开采集中区域,6服务区中5区皆有村庄塌陷,其中郗庄服务区河东、于白两村塌陷较重,走访调研时,河东村支书王瑞趟反映,该村总人口2176人,其中20—50岁的青壮年占1/3,除长期卧病在床的14人外全部在外打工。二十里铺作为城乡结合部,就业较为便利,为方便照顾家庭多数人选择就近择业,其中在济北高新技术产业园工作的20余人,从事建筑行业的200余人,在临近鲁西煤矿从事运输业的60余人。相对于男性,村里女性大多在市中心商场超市等服务机构从事收银导购等职业,也有部分在本村服装厂流水线上做小工。河东村会计王广岐说:“小孩上学放学基本都由老人接送,不到天黑路上看不见年轻的”。诚如他所言,调研从上午9点进行到11点,来回路上看见的都是老年人在路边闲话家常。于白村支书张德仲在交流过程中表达出对村集体经济发展困境和青壮年劳动力流失的担忧:“青壮年都出去打工,从长远看对农村发展肯定是弊大于利,但目前村里没有好的产业项目与致富渠道可以吸引年轻人回乡就业创业,通过在泰安泰山区和邹城郭里镇两轮村支书培训,我萌生了一个想法,就是采用合作社入股方式将村西1600余亩土地打造成生态观光旅游区,旅游区一旦建成必定会吸引本村和周边广大青壮年回乡”。

二、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受“一差三难”四方面因素影响不愿留守

(一)条件差,长期的投入不足导致基础条件与城市差距过大。农村缺乏整体规划,绿化美化不足,居住体验差,生活、娱乐、医疗等相关配套设施数量少、档次低。在城里买房逐渐成为农村青年结婚的必备条件。喻屯镇丁庄村村民丁涛,今年26岁,在市里打工,租房住。被问及为什么不愿意回村里生活,他说:“村里有什么好的,你看现在哪有小年轻在村里住的。在市里多方便啊。就像现在,天气那么热,在市里的话,下了班没事儿可以去商场溜达溜达,可以去看看电影,那空调多凉快。要是在村里的话,热的不敢出门”。

(二)养老难,青壮年劳动力自己的养老预期弱。(同时,养自己的父母难。)农村务农农民养老方面办理新农保,60岁之前个人按档次交保险金,60岁以后根据所教档次领钱,按最低档每月交300元,交15年,总共交4500元,每月领100元,按照最高每年5000元档次交钱,交够15年,总共交75000元,60岁以后每月领540元左右,养老待遇与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差距较大。同时,农村养老院费用较高,据二十里铺街道反映,该区养老院费用活动自如者1500元/月,半自理2000元/月,无法自理2500元/月。

(三)育幼难,自己后代难以出人头地。农村中小学条件差,师资力量薄弱,教学理念落后,升学率与城市学校差距大,社会普遍存在“寒门难出贵子”思想。喻屯镇喻屯村村民李梅表示:“我儿子今年秋天就该上幼儿园了,本来也打算让孩子在自己村里的幼儿园上学,但是前段时间看了该幼儿园举办的六一儿童节汇报演出,发现老师讲话时连“十”和“四”都分不清。我小时候就是没学好,现在讲话分不清平翘舌,不希望孩子也分不清。所以就算贵一些,也打算让孩子去市里读书,不能输在起跑线上。”

(四)生活难,产业发展不充分导致收入增长难。该区南张街道反映,农业产出较低,一年种一茬小麦,一茬玉米,一亩小麦收入900元左右,一亩玉米1100元左右,除去水、肥、人工等成本,一年纯收入约1000元左右。现有集体经济薄弱,现代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水平较低,农民依靠土地增收较难。喻屯镇反映,该镇人均耕地1.5亩,传统种植一季稻一季麦,一家四口种植6亩,一季稻子收入6000元,一季小麦收入4200元,平均下来一家实际的月收入约850元左右,而一人进城务工,月收入约2000元甚至更高。二十里铺街道反映,除济北高新技术产业园外,该街道几乎没有独立产业和规模化企业,一名青壮年男劳力在外务工月入3000—6000元不等,妇女也能达到2000元左右,这个收入水平是在家务农或在村级小工厂打工无法比拟的,工资待遇成为青壮年劳动力大量流失的主要原因。

三、政府政策对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回流的实施效果 2017年9月,《山东省“十三五”促进就业规划》提出结合新型城镇化开展支持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试点。2017年10月,《关于支持返乡下乡人员创业创新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重点支持积累了一定资金、技术、管理经验、销售渠道的返乡农民工、中高等院校毕业生、退役士兵和有意愿、有能力下乡的城镇科技人员等完善支持创业创新政策措施。2017年11月,《山东省激发重点群体活力带动城乡居民增收的实施方案》提出新型职业农民激励计划。2017年12月,《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农业“新六产”的意见》提出加强农业人才队伍建设,健全农业“新六产”发展服务保障体系。2018年6月,《关于开展国家标准化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实施方案》提出实施系列标准化培训行动,推动乡村人才振兴。

喻屯镇反映,目前出台的部分政策可操作性不强,落实起来面临一定的困难。如,喻屯镇农业服务中心主任赵晓波反映:“国家出台了很多关于‘三农’工作的政策,比如很多文件或者政策都在提培育家庭农场,但具体怎么培育,缺乏一些可操作或者可借鉴的模式。”南张街道反映,为吸引青壮年劳动力回归,对回乡务工青年给予免费就业培训,但回乡的青壮年劳动力多数还是选择到企业就业,该街道今年1—6月报名参加培训的15人,全部选择到企业再就业。

四、调研的启示(或者对省政府的建议)

一是发展现代农业、特色农业,增加农民收入。引导农村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给予政策优惠、贷款资金支持。

二是重视乡村教育发展,提高教学质量。改善城乡教育资源分布不平衡问题,加速优秀教师城乡流动,在保送、交流、比赛等方面给予农村中小学更多政策倾斜。

三是实施乡村振兴人才战略,吸引人才回流。加大对返乡农民工、大中专毕业生、外出务工经商人员等各类创业主体的支持力度,引导积累了一定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的在外人员返乡创办各类企业、从事农业产业化经营。倡导地方主管部门、职业院校搭建产业对接服务平台及创新创业服务平台,促进科研人才运用创新成果返乡创业。

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调研报告★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