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5号文库
道德讲堂主诗词
编辑:紫陌红颜 识别码:14-832560 5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12-11 11:44:18 来源:网络

第一篇:道德讲堂主诗词

客户维系管理中心“道德讲堂—做一个勤劳的人,做一个善良的人,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主持词

亲爱的同事们,大家好:

欢迎来到客户维系管理中心道德讲堂,我们是道德文明传播志愿者**、**,今天的道德讲堂由我们为大家主持。

今天,我们的道德讲堂是用自己的切身感受讲一讲我们身边人的道德故事,通过这些身边事去感悟其中蕴含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洗涤我们的心灵,推动我们在今后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做一个勤劳的人,做一个善良的人,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在开始本期“道德讲堂”之前,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中国电信遵义分公司党群工作部赵诗明主任出席我们今天的活动。下面,有请赵主任上台讲话。

非常感谢赵主任的讲话,让我们大家进一步理解了开办“道德讲堂”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

我们今天的“道德讲堂”共有六个环节,分别是“开场三问、唱歌曲、学模范、诵经典、明心志、送吉祥”。

走进“道德讲堂”我们要扪心三问,下面让我们暂且抛除工作与生活的烦恼,剔除心中的杂念,对自己最近一段时间的行为进行反省:家庭中是否孝老爱亲、邻里和谐?交往中是否诚实守信、文明有礼?工作中是否尽心尽责、敬业奉献?

(稍加停顿)相信大家心中已经有了答案。

好,现在进入“唱歌曲”环节,请全体起立,请肖明放音乐,让我们一起来学唱这首《公民道德歌》。

(唱毕)请坐下。谢谢大家。

接下来,我们进入第三个环节,学模范。首先让我们大家一起来观看“全国道德模范”郭明义的事迹短片。

郭明义同志是新时期学习实践雷锋精神的优秀代表,雷锋身上有爱心,也有奉献的精神。正因为有“爱心”和“奉献精神”,郭明义才显得如此的高大,显得如此的受人尊重,引人瞩目。“爱心”和“奉献精神”,永远是一种文明社会发展中高尚的精神境界,是鼓舞和激励人们奋发向上的巨大力量。心中有爱,天地才宽。让我们向郭明义学习,以“爱心”和“奉献精神”,呼唤人类朴实情愫的回归,呼唤民族道德观念的进步。

接下来,有请我们身边的伙伴来分享身边的好人好事,首先,有请----社会公德(做到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等,以“礼仪”为核心)

下面,有请----家庭美德(做到夫妻和睦、孝敬长辈、关爱孩子、邻里团结、勤俭持家等,以“和睦”为核心)

最后,有请----职业道德(做到诚实守信、爱岗敬业、办事公道、热心服务、奉献社会,以“诚信”为核心)

……(讲毕)

身边人讲身边事,身边人讲自己事,身边事教身边人。我们的身边,这样的好人好事还有很多,故事的主人翁也许不同,故事情节或许不同,但从他们身上折射出的优秀品质都是一样的,他们都是友善互助、正直宽容、明礼守信、热情诚恳、自强自立,他们是勤劳的人,他们是善良的人,他们是有道德的人。下面,让我们进入第四个环节,诵经典。请大家观看大屏幕,我们今天诵读的经典是“弟子规 圣人训 首孝悌 次谨信 泛爱众 而亲仁 有余力 则学文”。

《弟子规》是依据至圣先师孔子的教导而编成的,是启蒙学生、教育子弟在家、出外接人待物应有的礼仪与规范。

“首孝悌”是说我们首先要做到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姐妹。“次谨信”是要求我们做到说话谦虚谨慎、做事忠诚信用。“泛爱众”是说要爱世间一切众生、花草树木、小动物、小昆虫等,和大众相处时要平等博爱,要爱自己的家人、朋友、同学、同事,甚至是素不相识的人,他们都是我们生命中的贵人,把我们的爱给他们分享,在付出的同时你会收获一份喜悦、一份幸福。

“而亲仁”是说要亲近有仁德的人。看见别人的优点,就要努力学习,把它变成自己的,如果每天接触的都是一些有道德的人,我们的德行无形当中就会得到提升。

简而言之,以上是做人的根本,不管你有没有文化知识,忠、孝、礼、义、信都必须要做到。

如果以上几点你都做到了,还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就应该努力学习各种文化知识。“活到老,学到老”,不断地提升自己,品质提升了,人生才过得更有意义。

好,让我们一起来朗读两遍道德经典,我读一句大家跟着读一句。(郎读完)谢谢大家。

下面,我们进入第五个环节:明心志。

道德歌曲平静我们的心灵,先进事迹触动我们的心灵,经典语录净化我们的心灵,经过这样的静心、养心的过程,相信大家一定有所感悟,下面,我们来听一听大家此时内心的感受。有哪位同事愿意和我们分享的,请举手示意。

……(自愿发言环节)由于时间关系,我们的现场交流环节就到这里,非常感谢各位给我们大家一起分享您的感受。

激发善心,明确志向。现在让我们齐声宣誓:

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我要努力做一个勤劳的人,做一个善良的人,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接下来我们进入本次道德讲堂的最后一个环节———“送吉祥” 首先,请赵主任为我们提供了我们都喜爱的工间操的陵燕……赠送上我们的感激和祝福,有因必有果,好人必有好报,存好心,做好事,当好人,有好报!

道,源于教育;道,重在传承;道,贵在坚持。真诚的希望今天走进道德讲堂的每个人都能成为道德的传播者,实践者和受益者。

道德讲堂衷心的祝愿大家厚德善行,吉祥相伴。

本期道德讲堂到这里就全部结束了,感谢大家的热情参与,谢谢大家。

第二篇:道德讲1

“道德讲堂”宣讲员

守则

一、宣讲员在“道德讲堂”建设领导小组的统一安排下积极开展宣讲活动。

二、宣讲主题要正确鲜明,具有时代性。能唱响和谐主旋律,弘扬社会文明正气,倡导好人有好报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导向。

三、宣讲内容要积极向上,具有典型性。要以全国、省、市道德模范事迹、资料汇编等材料为主要宣讲教材,做到言之有人、讲之有情、道之有理。

四、宣讲员要发挥自身优势,经常到群众中去采撷和挖掘身边的优秀道德故事,用最鲜明、最生动、最可敬的凡人善举,在“道德讲堂”进行宣讲。

五、宣讲时要贴近群众的道德需要和心理需求,做到真实、真情、真诚,力求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使宣讲富有针对性、说服力和感染力。

六、宣讲员要通过参加培训、自我学习、广泛交流等方式,不断增强自身素质,提高宣讲水平,使自己成为“予人玫瑰,手有余香”的高尚的人。

第三篇:诗词知识二讲

诗词知识二讲

第一课·关于起承转合的特点以及赋比兴的概念

感谢《燕赵风骨》给大家提供这个诗词交流的平台。从今天起,每半月玫瑰就发一些学习资料或者心得,和大家一起探讨古诗词文化。若有不当之处,大家斧正。若有啥好的意见或建议,请大家跟帖。我们的目的:弘扬中华诗词文化,彰显我燕赵风骨!每次发帖后,我们都会布置相关的诗词作业,我们会对作业认真点评的。有兴趣的朋友们,来吧!大家一起进步!

关于诗词的基本知识,比如平仄格律呀,诗韵呀,以及诗词的发展史我们就不多说了,我们就从七律入手。

好多朋友说我没写过诗,不知道怎么写,不知道怎么下笔。其实呢,七律也好,五律也罢,说白了,就是起承转合的问题。你的起承转合掌握熟练,通过不断的写作练习,最终达到得心应手。都说诗词入门难,难的就是对于起承转合的把握。这一节课我们就具体分析一下这个问题。

【一】什么是起承转合,以及它的特点。从字面上来看,不难理解的。

起——开始,承——承接,转——转折、深入,合——总结 在介绍起承转合的特点之前,我们先讨论下诗中景和情的关系都有哪几种? 1.先景后情 2.先情后景 3.情景交融

其实呢,一切景语即情语,情和景不可分割的。为了能快捷的掌握起承转合,现阶段,我们交流以先景后情为主,具体到七律里就是上章景,下章情。上章:起句、承句,下章:转句、合句。等以后熟练了是先情后景,还是先景后情,还是情景交融都随你自己了,只要你有足够的驾驭能力就行。我们举例: 江村 杜甫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爱水中鸥。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

什么是景语,什么是情语呢?景语,顾名思义,写景的语言了。情语——抒情的语言了。

这里哪些是景语?很明显,清江啦、江村呀、燕子呀、海鸥呀…..这些是景语。

最后“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在这里转入情语了。关于先情后景、情景交融的,我们以后慢慢学习,对于初学者,最快的捷径就是“先景后情”。

律诗中的这个起承转合有其自身的特点。那就是:整体性、连贯性、独立性。

1、整体性

我们说一首诗美,一首词美,那必然是整体的美。就好比,一个美女,那一定是五官身材组合在一起赏心悦目,方能称之为美女。如果这个人只是鼻子美,可她是三角眼,我们还能说她是美女吗?再比如,她罗圈腿,即便是貌若西施,估计也不会算作美女吧?呵呵,扯远了哈。

我们来举个例子哈。如果用植物生长的过程来打比方的话,那么生根就是起,发芽就是承,开花就是转,结果就是合。离开了哪一步这个植物就不能完整的长成。没有生根,何来发芽呢,更别说开花结果了。没有发芽,花从何处来?没有开花,这个植物就长得不完整,有缺陷。不开花,何来果。其实,万物都一样,律诗也是一样的。2.连贯性

连贯性是说,四步之间是紧密不可分割的,起和承之间,承和转之间,转和合之间。生根下一步是发芽,发芽下一步是开花,开花不可能跳过发芽,不可能生根了然后直接开花了。3.独立性

独立性是说,四步之间,随便哪一步都是跟其他三步不一样的。生根就是生根,跟开花不能换着说。起就起,承就是承,承不可能变成起。换句话说就是各步的不可替代性。承句不能代替起句,转句不能代替承句,合句不能代替转句。我们举例: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整体性很容易理解,我们来看看连贯性。先看第一句,“风急天高猿啸哀”,紧扣题目《登高》。这里有必要说下,如果我们写命题诗,那么我们的每一句都要扣准题目,不能跑到题外去,东抓一把西抓一把的。既然是命题诗,那么你的诗就必须围绕命题来立意、谋篇。否则就不叫命题诗了,而是自命题。写一个事物就弄一个标题。其实不管是命题诗,还是自命题,都要围绕题目来写。比如题目是《夏夜》,那你就不能写成春夜,也不能写成夏的白天。命题作业审题是第一要素。

好了,我们接着看后分句。

渚清沙白鸟飞回,继续写高处看到的景色。连贯的很,是不是?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都是写的高处所见到的景。第二句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紧承起句的高字,是居高临下看到的景色。依然是在高处所见到的景。第三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 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里连贯不连贯?不尽长江 是不是万里无尽头?

第四句: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悲秋是不是苦恨?多病是不是艰难?连贯否?这个连贯性有没有不理解的? 那好,那继续看 独立性

我们试着用其中一句取代另一句,看是什么样子哈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没有前面的落木萧萧下,来渲染是秋天的氛围,而直接从高处景色的描写,到万里悲秋,感觉自然不?(很显然是不自然的)从滚滚长江来,就说到艰难苦恨,自然不?这个整体性,独立性,连贯性,别小看这小小的三点,很多人的律诗不一定都能兼顾到的。

这三者缺一不成律诗。我们以后将会用四个课时的时间来谈谈怎么起,怎么承,怎么转,怎么合。我们看下一个问题。

【二】什么叫赋、比、兴? 我们还看这一首诗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起句前分句“风急天高猿啸哀”,用风急,猿啸哀,来渲染悲凉的氛围。其实,猿的啸声本不哀,哀的是作者自己。人的心境不一样,眼里看到的东西就不一样。这样的写作手法叫做 “兴”。兴的作用是渲染和烘托。

起句一般兴起的比较美。“兴”简单的说,其实就是触景生情。看到月,使人思乡。看到花好,让你想到美人娇。看到花落,让你想到美人迟暮。看到鸳鸯,让你想也如它们一样和你的爱人时时相依。看到柳,让你想到离别。那么在你表达思乡前,先写月。在你写美人娇之前,先写花好。在你表达想那个人之前,先写鸳鸯……这就是“兴起”。

都知道诗言志,其实描写景物不是我们的目的,目的是言志,表达我们的感情,描写景物只是一种手段,一种让我们的情来的自然,来的合理的手段。让我们的情来得不至于那么突如其,来为我们的情筑造一个得以宣泄的窗口。这样我们的情就有了基点,才不会让人觉得莫名其妙。当然,起句也有赋起的。我们举例: 客至 杜甫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馀杯。

舍南舍北——这就是赋起,也就是直接叙述。那么何谓赋。赋:就是直言其事。“比”就是比喻哈,这个好理解。

“赋”按朱熹《诗集传》中的说法,“赋者,敷也,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就是“赋”和“比”都是诗歌中(不仅仅只是律诗)最基本的表现手法,而“兴”则是《诗经》乃至中国诗歌中比较独特的手法。“赋”是直铺陈叙述。是最基本的表现手法。如“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即是直接表达自己的感情。大家查下汉典,会发现“兴”字的本义是“起”,因此把起句这个兴的手法的运用又称为“起兴”或“兴起”,意思一样的。刚才我们说到兴起的作用就是渲染和烘托,简单的说就是创造意境。《诗经》中的“兴”,用朱熹的解释,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它往往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同时“兴”又兼有了比喻、象征的作用。因为兴是把两个实际上没有关系的物或者事通过联想,想象的手段联系在一起,所以就显得虚灵微妙。

比如《关雎》开头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原是诗人借眼前景物以兴起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但关雎和鸣,也可以比喻男女求偶,或男女间的和谐恩爱,只是它的喻意不那么明白确定。又如《桃夭》一诗,开头的“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写出了春天桃花开放时的热闹非凡,是写实之笔,但也可以理解为对新娘美貌的暗喻,又可说这是在烘托结婚时的热烈气氛。由于“兴”是这样一种微妙的、可以自由运用的手法,后代喜欢诗歌的含蓄委婉韵致的诗人,对此也就特别有兴趣,各自逞技弄巧,翻陈出新,不一而足,构成中国古典诗歌的一种特殊味道。

其实呢,偶学习关于“兴”的时候,我是这么理解的:比如呢,你要去你亲戚家借钱,你会咋办呢?一进人家家门口你就说:“喂,谁谁,借我一万块钱吧.”一般你不会借到钱的,我们会做呢?一般人是寒暄过后,说说自己的苦难,以此博得同情,然后再婉转地表达自己需要帮助等等的。这就是“兴”。再比如追女孩子,你不会见到她就大喊:“我爱你,你嫁给我吧!”估计这位仁兄会被那女孩子大耳刮刮他。哈哈,咋办?送花啦,问好啦,关心啦……这也是兴。呵呵,玩笑了。今天的课程就到这里了。我们总结一下我们今天应该掌握的知识。1.什么叫起承转合?

2.律诗中起承转合的基本特点? 3.什么叫赋比兴? 【声明:本讲义借鉴众多资料汇集而成】 作业:

《七律·山村》可临摹杜甫的《江村》 要求: 1,先景后情

2,注意诗词中起承转合的特点(整体性、连贯性、独立性。)

第二课·七律如何起句及其他

大家好!这节课我们来具体分析七律如何起句。【一】七律如何起句:

我们先说起句.谢榛在《四溟诗话》卷一里说:“凡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馀。”“当如爆竹,骤响易彻。”就是说,你想进入什么主题,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把读者带入你的主题,不要拐弯抹角,不要模棱两可。比如说夏夜,那就直接选取夏夜里的景物写起,别再扯到春风、秋雨了,也别扯什么黄昏、落日、晚霞了,那些都是废话。简单的说:就是跟主题无关的任何一句话,哪怕再美再动人,你也别往这里扯。

第一课我打比方说起句就如生根,根若是虚,芽如何发的出来。没有根,哪来芽。所以起句就如一座大厦的土基,很重要。起句在诗中起的是点题的作用。

起句,如果对仗就称为首联。那么首句对仗与否又是如何安排的呢?一般情况下,如果是轻松的内容,就选择首句压韵,不对仗;若是严肃的内容,一般采用对仗更合适。不过,七律一般以首句入韵的多。这个看个人安排了,没有强制性规定。

关于七律的起法个人体会,一般的情况下,七律的“起”适合平铺而起,淡然而起。

因为相对于绝句而言,七律就相当于“文”的性质。起的不必过于惊涛骇浪般那么突兀。因为空间相对充足,为诗意的精彩做好足够的铺景造境是必要的,用起的平淡来衬托后面(转结联)的精神高远,波峰汹涌,它起个对比的作用。这样表现出诗的起伏感,也就形成了诗的音乐性---“意”的旋律美。这也适合那种起的闲云出岫、轻逸自在的气氛。而七绝,则需要起的精神一些了。因为字数小,没有足够的铺垫空间,所以要先声夺人,起的适宜“突兀峥嵘,如狂风卷浪势欲滔天”,《四溟诗话》说的“凡起者当如爆竹,骤响易彻”我认为也是主要针对七绝而言的。

七绝写作与其他近体诗还有所不同,他表现的立体感尤其明显。从某种意义上说,七绝才是诗,而七律则是文了。不同于五言的是,不论是律还是绝,七言诗的起句一般都是押韵的,目的主要是为诗的韵律感定个基调。其效用相当于音乐上定个音阶,高八度还是低八度,这种比喻是种意会的感觉吧,呵呵。

说的多了点哈,接下来我们还看七律的起句。总之呢起句要注意一下几个内容:

注意1:一般起句的景物写的不可太满,要留些余地给承句。要不然你在起句话都说完了,人家承句写啥啊?就像聊天一样,你跟别人聊天呢,聊自然是要两个或者以上的人吧。结果就你自己在那不停不停的说,跟和尚念经似地,这叫啥,自言自语了,不叫聊天。

比如写春吧,你可以在起句就开始直接写春天中的景色,也可以大概的提下春,不写具体的景物,这样你的承句就会非常好写,承句呢就具体写春天里的景物。你起句把春天的莺莺燕燕啊,花花草草啊都写上了,你让人家承句咋办嘛?

注意2:起句的前后分句可以是互补关系,可以是递进关系,可以是平行关系,可以是相连关系。

注意3: 起句选取的景物要为转句的情服务,不要选取跟你表达的主题或感情无关的景物。

比如你写春天吧,景物多了去了,花草树木,莺歌燕语,你不要把所有的景物都堆砌上去,都说三千弱水只取一瓢饮的,现在不要你只取一瓢,你可以多取几瓢,但你不能把三千弱水都取光了吧? 注意4:选取的景物一定要符合自然的逻辑。

比如题目是夏夜,你选的景物是太阳当空照。或者写月的时候同时写雨,这些都是不符合自然逻辑的。

注意5:如果是以景语开头,那么就要选用符合心情格调的景来写。

如果你心情很好,那么就不要选用凄风、冷雨来写。如果心情不好呢,就不要选用自在娇莺恰恰啼等欢快明丽的景来写。注意6:起句一定要扣题。

比如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这个景,人如果是在低处,肯定是看不到的。所以这起句紧密扣着题目《登高》。注意7:七律和记叙文有一个相同处,那就是时间、地点一般放在起句来交待。

古诗中很少有把时间、地点放在后面介绍的。除非是刻意的需要。我们举例:

《无题》作者:李商隐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前面时间后面地点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赠阙下裴舍人》作者:钱起

二月黄鹂飞上林,春城紫禁晓阴阴。==时间、地点 长乐钟声花外尽,龙池柳色雨中深。阳和不散穷途恨,霄汉常悬捧日心。献赋十年犹未遇,羞将白发对华簪。

【二】关于诗的起法,再简单介绍一下几种方法:

1,明起----所谓“明起”,是开篇就将题面说出,不加任何掩饰。举例 虢国夫人(杜甫)

虢国夫人承主恩,平明骑马入宫门。

却嫌脂粉污颜色,淡扫娥眉朝至尊。--起句直入主题,适合初学诗者,简单。

2,暗起----暗起,就是起句不见题字,但是含有题的意思在起中。举例 咏石灰(于谦)

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碎骨粉身终不顾,只留清白在人间。--这是起句不点题,却含题意,给人想象空间大,艺术性比较强。

3,陪起----先借别的事物,然后再引出本题来。举例 寒食(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腊烛,轻烟散入五侯家。起句不说“寒食”,而用“春城飞花”由来写眼前之景色,从而引出题目来。

4,反起----不从题目正面说起,而从反面引出本题来。举例 喜外弟卢纶见宿(司空曙)

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以我独沈久,愧君相见频。平生自有分,况是霍家亲。

诗本是写喜事的,却先从“无邻”“荒”“贫”等悲凉景象写起,以此点出外弟之肯来为“可喜”之事。

5,引起----不先说题目,而由眼中所见景物,以引出正意。举例 客至(杜甫)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6,兴起----由心中所怀之感想,引出题目的本意。举例 渡汉江(李频)岭外音书绝,经冬复入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先写出心中所感于旅居岭南之外,年复一年而音讯断绝,以引出题意渡汉江。接下来,我们看看对仗与对偶的区别 【三】对仗与对偶

现在我给大家分析一下《对偶与对仗的区别》

对偶,是一种修辞格。成对使用的两个文句“字数相等,结构、词性大体相同,意思相关”。例如: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这两个句子各方面都符合对偶的要求,但由于其平仄不相对,音律欠和谐,并在同一结构位置重复使用了“天下”、“之”、“而”等这样的词语,所以不合对仗的要求。

对仗,是指诗词创作及对联写作时运用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和手段。它要求诗词联句在对偶基础上,上下句同一结构位置的词语必须“词性一致,平仄相对”,并力避上下句同一结构位置上重复使用同一词语。例如: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白乐天》)这组联句是原诗中的颈联,无论哪个方面都完全合乎对仗原则,而且对得极为工稳,是最为典型的对仗联句。但话又说回来了,对于对仗,应该讲求,但不应过执。我查证了好多五律、七律,很多诗对仗也不是很严格的。这个问题大家平时读诗的时候注意一下即可。我个人认为:只要词性、意义、平仄相对就可以了,没有必要太过工整。太过工整的,往往显得雕琢而死板。对仗的原则是宁粗毋弱,宁拙毋巧,宁朴毋华,只要不流于俗野——大白话就好。但有一点需要注意,对仗不允许上下句是一个意思,这种情形叫合掌,是极不能犯的错误。举例:

杜甫这首作品是《七律·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对仗:我们最好不要物对物、人对人、时间对时间、空间对空间、这样没有变化,就不会生动,要从不同角度来描写。比如这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前分句说的是物,后分句已经涉及到人的情感 历史的浩瀚,已经绝对不是单纯的物了。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前分句说的是空间“万里”,后分句说的是时间“百年”。绝对不可以用时间来对时间,角度没有变化,也就是,原地不动。比如,绝对不可以用秋对春、或者春对秋。很多朋友写到对仗的时候,植物对植物、动物对动物,这个虽然古人也有的,但是不是所有的古诗都好哈。不是每首的每句都好的。因此最好不要什么松对柏呀,鸡对鸭呀之类的。

这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七律起句的写法、律师里对仗的注意事项等问题。大家回去后好好找些七律研究一下古人是如何写起句的。好了,今天就和大家分享这些吧。【声明:本讲义借鉴众多资料汇集而成】 作业:《七律·岁末有怀》

第四篇:第六讲:唐宋悼亡诗词

第六讲:唐宋悼亡诗词

一、古代悼亡诗的产生和发展

“悼亡”,就是对已亡人的悼念。悼亡诗一般特指丈夫悼念亡妻之诗,这是历史过程中文人约定俗成的界定,中国悼亡诗传达的是一种悲情,也即面对亲人的离世那份无可奈何的伤怀之情。当然,完整意义上的“悼亡诗”应该包括悼妻诗与悼夫诗,但因为古代社会以男权为核心,这种情况并不多见。西晋文学家潘岳最早以“悼亡”为名来写诗,他的妻子杨氏死后,他曾做悼亡诗三首,其情之深,令人动容,因为写得好,后来人们就以“悼亡”作为专名来表示悼念逝去的妻子。在我们所亲近的人离开后有所思,这是一种美好的感情,曾经的亲人之间之间的牵挂与联系,某一刻在诗中定格成瞬间的哀愁与美丽。悼亡诗,作为抚存悼亡,感今怀昔的诗,其内涵原本是极为丰富的,是伴随着人类情感和民俗文化发展而产生的,它是一种人伦情感独特的宣泄方式。

中国最早的一首悼亡诗是《诗经》中的《绿衣》,叙写的是丈夫 抚亡妻遗物,悲戚不已,感念妻子旧时情义,感叹世上再无如此贤德之人了解自己的心。后世的悼亡诗都明显受其影响。如潘岳的悼亡诗三首中就有这样的句子:“帏屏无仿佛,翰墨有余迹。”是一种心灵相知的留言,也是睹物思人。元稹的诗里也有这样的句子:“衣裳已施行看尽,针线犹存未忍开。”大致都由《绿衣》化出。早在先秦时期的《诗经》当中就有相关作品的记载。如《诗经·邺风·绿衣》中就写到一男子思念去世的妻子;《诗经﹒唐风﹒葛生》则写出了一名女子对亡夫的思念。尽管这一时期悼亡诗的数量较少,且并未形成统一的固定的形制,但就其内容、题材及表现手法方面已颇见后世悼亡诗的影像。如《绿衣》中“绿兮衣兮,绿衣黄里;心之忧兮,曷为其已。”《葛生》中“角枕粲兮,锦衾烂兮。予美亡此,永与独旦?”其蕴含的内容及睹物思人、见景生情等写作手法的运用已是比较娴熟的。然而,由于生产力水平所限,诗歌作者的情感表达及表现手法的运用一般较为古朴单纯,语句大多坦率质朴,以真挚强烈的情感表达见长,因而《诗经》中《绿衣》、《葛生》二诗并不被大多数读者认定为严格意义上的悼亡诗。

真正意义上的悼亡诗,应始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王粲的《伤夭赋》、曹丕的《悼夭赋》、曹植的《慰子赋》、《行女哀辞》等作品。这些赋作真挚感人,优美自然,为魏晋悼亡诗的兴起积累了丰富的材料和经验。而西晋大文学家潘岳的悼亡之作,不仅首开悼亡诗之滥觞,其代表作品对更是对后世悼亡诗的创作,尤其是唐代悼亡诗的兴盛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潘岳是太康诗歌缘情绮靡诗风的集大成者之一,在西晋文坛上极负盛名,在当时即享有“清绮绝世”的美誉。后世学者常将其视为太康文学之巨擘。潘岳天才早慧,才华横溢,既有对仕途坎坷的深切体验,更有丰富、细腻的个人情感世界,因而其诗作以言情见长,可以说是太康诗风“缘情”说真正的成功的实践者。尽管其诗形制多样、主题芜杂,但最见功力,最为后人所称道的仍是他的哀诔之作。刘勰在《文心·指瑕》中曾云道:“潘岳为才,善于哀文。”他将个人的遭际与对生死的感受关注于一篇哀文里,遂成“情往会悲,文来引泣”、“情洞悲苦”之作。最能体现这一特点并深为后人所推崇的是他为悼念亡妻杨氏而作的《悼亡诗》三首。

这组诗的第一首叙写亡妻葬毕,行将赴任时的情景,睹物怀人,情深意切。前八句写时光流逝,生死永隔,淹留无益,只得返回原官任所去。中间八句写欲离未离之际,虚室流连,睹物思人,最为情切。最后八句写其孤独之状及忧伤之盈积。全诗层次分明,笔触细腻,委婉深曲,缠绵悱恻,感染力极强。其二写秋凉之际对亡妻的思念,其三写别坟登车的满腔悲情,也都极为感人,堪称魏晋悼亡诗的压卷之作。

在艺术表现手法上,潘岳的悼亡诗善于运用睹物思人、即景生情的方法,选择切当的环境和物象作气氛渲染,进而抒发自己强烈的情感,在诗中营造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如上文所举《悼亡诗》第一首开篇即言:“荏苒冬春谢,寒暑忽流易”,写出时光流逝的苍茫宏远之感,在滚滚流淌的岁月中恍惚之间作者已是与妻子“重壤永幽隔”了。故而面对室内之帷屏、翰墨、流芳、遗挂,强烈的物是人非之感让作者“怅恍如或存,周遑忡惊惕”,感到人就像曾经双栖双飞的翰林鸟和双游双嬉的比目鱼一样,如今只剩下孤零零的一半,怎能不哀伤难止?而“春风缘隙来,晨霤承檐滴”的景象更反衬出作者的悲苦,故“沉忧日盈积”也是在所难免。从整体看,诗中环境和物象的运用信手拈来,看似随意,实则极为精当,他们和作者的感情浑融一体,造成极具美感和感染力的诗境。

总的来说,潘岳诗的结构和总体语言都具有和畅、锋发而韵流之美。但是,由于他的诗内涵较为单纯,下笔就往往率易不拘,言情求深求尽,文辞流畅有余而洗炼不足。正如陈祚明所言:“安仁情深之子,每一涉笔,淋漓倾注,宛转侧析,旁写曲诉,剌剌不能自休。夫诗以道情,未有情深而语不佳者;所嫌笔端繁冗,不能裁节,有逊乐府古诗含蓄不尽之妙耳。”一针见血的指出潘诗在言情真切的同时,存在下笔沉漫,无“含蓄不尽之妙”的缺点。尽管如此,潘岳的创作对后世悼亡诗的进一步发展仍可说是功不可没。自潘岳以下,如唐代的韦应物、孟郊、元稹、李商隐,宋代的梅尧臣、苏轼、贺铸、黄庭坚、陆游、史达祖,元代的傅若金,明代的于谦、王桐乡、李贽一直到清代的吴嘉纪,纳兰容若,王渔洋、王夫之、郭麟、周之琦、厉鹗和近现代的陈曾寿,乔大壮、唐圭璋等等,莫不接受潘岳悼亡诗作的影响,为我们留下了大量情深意切感人肺腑的悼亡诗。

当然,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及时代环境,并不是每一位诗人都能复制潘岳悼亡诗的创作模式,都能沿溯潘岳的创作轨迹。而唐代,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不断进步发展,尤其是盛唐时期大繁荣局面的到来,无论是从数量上还是从质量上看,其悼亡诗的艺术成就都远远超过了以前的历朝历代,并对唐以后的悼亡诗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元稹的《谴悲怀》没有华丽的辞藻,内容也都取自日常生活,但是却句句发自内心,情深意长“顾我无衣搜荩箧,泥他沽酒拔金钗。”所思之人的生前的点滴关怀一直长记心中,于娓娓叙述中表达款款深情。“贫贱夫妻百事哀”是如此的现实,但在这悲慨中却有真情所在,又是莫大的幸福。”唯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该是多么耿切哀伤,又怅惘无奈。

二、古代悼亡诗的核心意象:日常生活场景

儒道思想在悼亡诗中有两个核心主题:生死观和情爱观。这两个方面都对悼亡诗都具有深远的影响.。所以中国的悼亡诗的意象选择往往带有一种极普遍的特征,即多用日常生活中的现实性意象;在思想内容上侧重突现一个“善”字,即歌颂妻子美好的品德;悼亡诗中传递的夫妻恩爱深情多是举案齐眉,相敬如宾,呈现出浓厚的人伦情味.本来因袭会使文学短命,而悼亡诗得以不衰,主要是因为失妻之痛的陈情不竭,无论富贵还是贫贱,与妻的相濡以沫是失妻后的伤痛之源,也是悼亡诗不竭于诗史的深层原因。中国古代的“悼亡诗”作为一种独特的写作范型,虽然已经走过两千多年的发展历程,却因种种原因,长期以来并没有引起世人太多的关注。其起源与发展从一开始就受社会文化、民族心理、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悼亡作品中创作主体的情感通常表现为一定的模式 ,这些情感模式展示了传统的爱情观 ,特别是对失落的爱情的态度。而悼亡作品的价值取向又表现了传统的爱情价值观和自我价值观的统一。

祭悼文学起源于原始人类对死亡的认识。悼亡作品中独特的情感表达模式和价值取向共同构建起了悼亡文学有别于其它文学的个性特征。祭悼文学是伴随人类情感和民俗文化发展而产生的 ,其体裁包括 :诔辞、哀吊、哀辞、祭文、吊文、诔、悼亡诗等 ,可见悼亡诗只是祭悼文学的一个分支。

从中西文化的对比来分析,中国古代表达爱情诗作的方式不一样,西方诗作多数是正面描写恋爱的欢乐、婚姻的幸福,其诗作多写夫妻二人在一起的情形。但是,除了西晋时有个别这样的诗作外,中国古代的诗人写爱情,一般是通过离别、相思和悼亡追念来表达的。也就是说,中国人表达夫妻二人的感情,一定要选择两人不在一起的时候来表达,这样才显得深沉。胡大雷认为这样的写法显示了中国古代封建礼教对人们的束缚,显示了中国人含蓄而不张扬的性格,因此探析“悼亡”诗的种种写法,也是在探讨我们先人的性格和他们的情感表达方式。

爱情是文学作品永恒的主题,是“情”的最深者。死亡是江淹在《恨赋》中所说的“人生到这一步,天道也不用谈了”,是“情”的最哀者,而“悼亡”是这两者的结合,又是最私人化的。因此,这就是人们把“悼亡”之作称为最能体现“情”与文”关系的原因。

自从潘岳在诗中述说自我的孤独与悲伤,成为“悼亡”诗作的价值取向。此后的“悼亡”诗作在保持这一价值取向的同时,又展示出不同的叙写方式和抒情方式。以江淹的《悼室人诗十首》为例,10首诗虽然主题都是伤悼妻子,但抒情的角度不同,写春夏秋冬,写绝望与希望,核心都没有变,就是妻子离世给自己造成的痛苦。后来,诗人写作技巧越来越多样化,越来越丰富,辞采越来越华丽,单独地分析一首诗,可以看出艺术手法的进步与发展,但抒情的趋向没有变,就是妻子的离世给自己造成的孤独与世界的“空”,悲哀是自然而然的。

恩格斯曾经说过:“痛苦中最高尚的、最强烈的和最个人的——乃是爱情的痛苦。”爱情的痛苦是多方面的,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到“所谓依人,在水一方”,爱情的力量体现于一切真实情感的碰撞,美的毁灭与再造。然而在我看来,爱情之中最痛苦、往往也是最令人刻骨铭心的,莫过于相亲相爱的双方的生死离别。“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逝者长已矣,而生者却不得不继续孤独的踯躅而行,这是怎样的一种人生痛苦啊!多情自古伤离别,更何况那些灵心惠质,敏感多思的文人骚客呢?罗洛梅说过:“死亡让人体验到友谊、奉献、忠诚的可贵后,才懂得什么是真挚的爱。死亡不仅丰富了爱,而且建构了爱。”死亡在让生者感到痛苦、绝望的同时,亦让他们感到爱情化作了永恒,让爱得到了永生。正是在这种人生感悟的驱使之下,在他们幽咽黯然,泣血神伤的同时,令人无法不为之动容的一首首悼亡诗一点一滴演绎而成,为中国古典文学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三、唐宋经典悼亡诗词分析:

(一)、元稹《谴悲怀》三首

(其一)谢公最小偏怜女,自家黔娄百事乖。顾我无衣搜荩箧,泥他沽酒拔金钗。野蔬充膳甘长藿,落叶添薪仰古槐。今日俸钱过十万,与君营奠复营斋。

(其二)昔日戏言身后意,今朝都到眼前来。衣裳已施行看尽,针线尤存未忍开。尚想旧情怜婢仆,也曾因梦送钱财。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

(其三)闲坐悲君亦自悲,百年都是几多时!邓攸无子寻知命,潘岳悼亡犹费词。同穴杳冥何所望?他生缘会更难期!唯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

元稹的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固然令人为之动容,但是还是应了那句老话,失去了才痛感珍贵,所以珍惜眼前的活着的人才是当务之急,所有的甜言蜜语爱的表白在他们活着的时候能够听到感受到,这才是最重要的。稹爱妻的名字叫韦丛,比元稹小四岁,二十岁和元稹结婚,二十七岁时就不幸死去了。元稹写给她的诗篇除了这最著名的《谴悲怀三首》,还有《离思五首》、《六年春遣怀八首》、《杂忆五首》等等,可以说篇篇都感人至深。我们从这些诗篇里可以想象韦丛是一个贤淑美丽的女人,还可以知道元稹是一个痴情感恩的男人。由于元稹写给爱妻的诗太多,而且都很感人。我就不在这里一一注解再多发感慨了,但《离思五首》其中的第四首“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可以说这首是元稹写出的最著名的名句之一。

这首诗的是实在难得的好诗。这是对爱人的最高赞美与最深的深情思念怀念。这首诗的魅力所在就在于它给予人无限的想象力。经历过大海的波澜壮阔,就不会再被别处的水所吸引。陶醉过巫山的云雨的梦幻,别处的风景就不称之为云雨了。虽常在花丛里穿行,我却没有心思欣赏花朵,一半是因为自己已经修道,一半是因为心里只有你……这首再延伸一些近一步的解释是说。痴迷在你爱的大海里,陶醉在你的梦幻里,我就不会再对其它女人感兴趣。爱你没有人比得上你,你是最好的。你走之后也没有人能代替你,其他女人再美我没心思去爱,因为心里只有一个你。如果韦丛有幸读到这首诗。我想她一定会幸福的流下眼泪来,可惜元稹写给她的这些诗,她却不能读到,只有感动千百年来有幸读到读懂它的人了。

高门富贵之家最疼爱的小女儿自从嫁给我这个贫困寒酸的文人,处处都表现得可爱乖巧。看见我衣服单薄,就翻箱倒箧的想找点衣料给我缝制衣服。见朋友来了,还拔掉自己头上的最心爱的金簪子,换钱给我们买酒喝。因为家里贫困你只能采些野菜做饭吃,连长长粗糙的豆叶你也放在口中还觉得甘甜。你总是仰望着古槐树,盼望着它能多掉下几片叶子,好增添更多的柴薪把火生得更旺一些。现在我终于出人头地做了大官,俸钱都过十万了。可你却已经离去,我没有机会报答你,我只有给你烧些纸钱拜祭你。

从前和你开玩笑,你说的那些死后的事,现在都一一应验,摆在我面前了。你的衣服我已经按你说的施舍给了别人,可是你常用的针线盒,我还保存着。但自己不忍打开看,怕自己伤心。我因为想着过去和你的情谊,对曾服侍过你的婢仆也都特别怜惜。我过去苦于没有钱交给你,让你过得更好,现在有了钱,你却不在了,我梦里便时常出现送钱给你的情景。这样的疼痛思念,大概是丧妻之人都难免的吧?哎!贫贱的夫妻总是不能如意,不能让自己的心爱人过得更加幸福。

闲座着想你,为你伤悲也为自己伤悲。我已经老了,就算能活到一百岁,也没多长时间了。晋朝的邓攸没有儿子,他知道这是命中注定的。我也一样。潘岳丧妻后写了三首《悼亡》诗,也换回不来妻子的生命。再悲哀的诗篇其实都不过是多余的,因为她也看不到。我也一样。我死后会不会和你埋葬在一起?连我都不知道了,还能期望什么呢?来生有缘再相见,再好好报答你,更是难以指望的。现在我只有今夜不睡想你,来报答你曾经为我受的苦。

(二)、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月夜,短松冈。

这首词是苏轼为怀念亡妻王弗而作,时熙宁八年(1075年)正月二十日,苏轼刚到密州任知州。王弗,四川青神县乡贡进士王方之女,年方十六,与十九岁的苏轼成婚。王弗聪明沉静,知书达礼,刚嫁给苏轼时,未曾说自己读过书。婚后,每当苏轼读书时,她便陪伴在侧,终日不去;苏轼偶有遗忘,她便从旁提醒。苏轼问她其它书,她都约略知道。王弗对苏轼关怀备至,二人情深意笃,恩爱有加。苏轼与朝中权贵不和,外任多年,悒郁不得志,夜中梦见亡妻,凄楚哀惋,于是写下这篇著名的悼亡词。王弗卒于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埋葬在苏轼的老家眉山柳沟山,又名老翁山,距苏洵夫妇墓西北八步。苏轼兄弟曾在父母墓旁遍植松树,“老翁山下玉渊回,手植青松三万栽”。虽十年过去,他对王弗依旧一往情深,哀思深挚。词的上片写自己对亡妻的无限怀念和人世沧桑的悲戚。起句写十年里,双方生死隔绝,即使不特意思量,往昔的深情仍难以忘怀。“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对亡妻的哀思,对仕途波折的愁苦,相距千里,无处诉说,道出了内心深处的悲怆之情。十年来,颠沛流离,历经忧患,自己已是“尘满面,鬓如霜”。想象着即使相逢,妻子也认不出自己了。明明是作者对亡妻思念深切,偏偏说自己变化太大,妻子已认不出自己,把现实中对妻子的怀念和个人遭遇的哀伤交融,既写出了千里孤坟的凄凉,也写出了生者人世的辛酸。

下片以“夜来幽梦忽还乡”句过渡,写梦境相逢的情景。作者选取妻子生前闺房生活的细节来描写。凸现妻子临窗而坐,对镜梳妆的场境,表现了昔日夫妻和睦幸福的生活,也反衬出如今“无处话凄凉”的悲伤。蓦然相逢,“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酸甜苦辣霎时涌上心头,相互在这默默无言中倾诉十年的痛苦。梦中醒来,作者仍抑制不住内心的哀痛。清冷的明月,短短的山冈,幽幽的松林,相象着那里就是妻子思念自己而痛断柔肠的地方。作者巧妙地推己及人,以想象妻子在那凄清冷落的地方想念自己,衬托出自己对亡妻永不能忘的深挚感情。

这首词将梦境与现实交融而为一体,浓郁的情思与率直的笔法相互映衬,既是悼亡,也是伤时,把哀思与自叹融和,情真意切,哀惋欲绝,读之催人泪下。情思意悲,感人肺腑,往往引起共鸣。共鸣之处当然不在于都是亡妻之恨,而在于相思之苦,更主要的也许是孤寂之苦。

(三)、李贺《苏小小墓》:

幽兰露,如啼眼,无物结同心,烟花不堪剪。草如茵,松如盖,风为裳,水为佩。油壁车,夕相待。冷翠烛,劳光彩。西陵下,风吹雨。

李贺的《苏小小墓》从内容上来说,同样是悼亡之作,但和前面所说的悼亡诗不一样的是,作者和所凭悼的对象是异代不同时的,非亲非故,自然也就没有共同的生活经历。但读后却给人在灵魂上比前面的作品都要巨大得多的震撼,在阴森恐怖的气氛中,给人以从未有过的情感体验和和超越时代限制的情感张力,在这类作品里实在是一个例外、一个奇迹。我把此诗放在悼亡类来讲,其实是要突出这首诗对一般人间夫妻悼亡诗词作品方面的超越:异代悲悼,诗鬼杰作。

李贺生活在中唐,被后人称为“诗鬼”,他的诗以想象丰富、色彩冷艳、风格险峭、意新境奇而著称,又叫“长吉体”。他因避“父讳”而不能参加科举考试,郁郁不得志,27岁就早逝了,他是唐代诗坛上的一颗彗星。

苏小小是南齐时钱塘名妓,今杭州西湖边有“慕才亭”,相传是她和她倾慕的书生当年相会的地方。她以百金助一个穷困潦倒的书生去应考,痴情地等待着书生归来迎娶,哪知书生一去不返。她又不甘心做他人的小妾,19岁就早夭了。苏小小的形象本身就像是一个梦,她很重感情,从对情的坚贞到对美的执着,面对死亡,她恬然自适,觉得死神在19岁时的造访,乃是对她的最大成全,这样她就可以给后人留下一个永恒的凄美的印象。古乐府中有《苏小小歌》,相传是她的作品:

我乘油壁车,郎骑青骢马。何处结同心?西陵松柏下。

她不幸的身世和出色的才情,引起了后代无数文人的兴趣,但在哀悼她的作品中,大多数也仅仅是对她表示同情、感伤而已。李贺的这首诗,妙就妙在写景和叙事中,完全融入了自己的不幸遭遇,既是在悼苏小小,又是在用她来自悼,达到了悲人悼己,人鬼合一的境界。这样就能够跨越了生死之间的阻隔,达到了一种心有灵犀的情感交流。具体说来,有以下三个特点:

其一是全诗以奇特的幻思推进心理的深度描写,以浓重的色彩渲染情感氛围,在幽深郁结处透出满纸的凄苦苍凉,显示了别具一格的诗才。那兰花上坠着的露珠,多像是她当年含泪凝眸的眼睛,一个“幽“字,不仅准确地传达出墓地的阴森冷落,而且通过心灵的这扇窗户,生动地描绘了她的悲啼之状,表现了一代名妓痛苦哀怨的心境。在九泉之下的苏小小,十分孤独无依,即使是化身为鬼,也用她那双饱含着知己难求的眼睛凝视着人间;墓上的绿草,像是她当年用过的茵褥;墓旁的松树,像是她车上的车盖;清风吹拂,像是她美丽的衣裳在飘动;山涧的流水叮咚,像是她身上的玉佩在鸣响。她身前坐过的油壁车,好像依旧苦苦地在西陵等待着前来幽会的情郎。这几句用比喻手法,既是在写景,又是在叙事和抒情,完全把读者带进了苏小小当年的生活场景之中。然而她的美丽和才情虽灿若烟花,却无人怜惜、珍视,转眼就消逝了。她只有发出“无物结同心”的慨叹,这里的“无物”,其实是无人,整个世界找不到一个可以托身的良人,绝望到了极点。诗的最后四句,描绘了一幅更加凄清冷艳的景象:翠烛本是为和情人的相会而设,着一个“冷”字,点明了有光而无焰火,这里实指墓地的鬼火,所以那光彩也是徒劳的,“劳”字传神地表现了苏小小的无可奈何之状和哀怨之情。在昔日和情郎相会的西陵,如今只剩下一片凄风苦雨,任风吹雨打,始终熄灭不了她爱情的火焰;任岁月流逝,始终模糊不了她美的身影。

其二是在表情上,李贺因自身的不幸和苏小小发生了共鸣,所以能够穿越时空的隧道,与亡者作一次相知相怜的情感对话。苏小小的不幸在于她的真情和唯美,真情被抛掷,美丽无人怜。李贺的不幸在于他仅仅因避讳就阻断了自己的前程。在封建时代,名妓的才情必须有赖于通达之人的赏识,才能有圆满的结局。士人之才须遇名主,才有施展的机会。二者虽有性别之异,实无本质之别。所以诗歌中我们常常可以见到以男女之情比附君臣遇合之事的作品,从这个角度看,全诗表面上是在哀悼亡者,实际上是借亡者来自悼自己,借墓地景物的阴森来表达自己内心世界的冷寂,苏小小的形象,正是他自己的寂寞感伤心理的曲折体现。这几句诗可以说全是李贺用自己的心血哭出来的结晶,语短而情深,景冷而情热,是盛开在古代诗坛的一朵凄艳的玫瑰。和李贺同一时代的权德舆,也写过同题目的一首诗:

万古荒坟在,悠然我独寻。寂寥红粉尽,冥寞黄泉深。蔓草映寒水,空郊暧夕阴。风流有佳句,吟眺一伤心。

两相对比就可以发现,权德舆仅仅是以一个游客的身份来凭悼苏小小,面对寂寥的荒坟,他要寻的也仅仅是红粉的佳句。虽有同情之心,因为跨不过坟墓这道坎,只能停留在怀人、伤人的境界上。他由于缺乏李贺那样情感上和精神上与亡者的沟通,终究是隔了一层。不得志于人世的孤独使李贺能够用别样的眼光来看待人生:肉体的死亡并不意味着生命的终结,而是生命的另一种存在,或者说是灵魂或精神在后人身上的一种延续,所以他有拥抱死亡的热情和勇气,也有像苏小小那样的接受死亡的心理准备。由于异代的相知和相怜,李贺能够完全融入苏小小的内心和情感世界,也就具有了一种怀古伤己,感时伤事的厚重。死者如在眼前,墓地并不可怕,而且所有的景物都染上了幽怨瑰丽的色彩。只要有异代的知己,她就会死而复生,放射出灿烂的光彩。苏小小之于李贺是如此,李贺之于后来的人同样也是如此。

再次是在句式和节奏上,以三字句为主,给人一种如泣如诉之感,“无物结同心”二句则用五字句,好象是哭泣中猛然发出的一声饱含幽怨的长叹,感伤凄凉之至。这三字一顿的节奏使全诗读起来更像是一纸阴森的判词,在异常华丽的外衣下透出一股逼人心魂的阴森,如“幽兰露”般的那双眼睛,是苏小小的,也是李贺的,向后来的人哭诉着一段真情和一曲唯美的千古绝唱,可以跨越生死的阻隔,它可以冲破时空的限制,在情感的世界里塑立起一座真情和唯美的丰碑。

四、拓展阅读:

1、潘岳《悼亡诗》(三首):

(一)荏苒冬春谢,寒暑忽流易。之子归穷泉,重壤永幽隔。私怀谁克从,淹留亦何益。僶俛恭朝命,回心返初役。望庐思其人,入室想所历。帏屏无仿佛,翰墨有余迹。流芳未及歇,遗挂犹在壁。怅恍如或存,回惶忡惊惕。如彼翰林鸟,双栖一朝只。如彼游川鱼,比目中路析。春风缘隟来,晨溜承檐滴。寝息何时忘,沉忧日盈积。庶几有时衰,庄缶犹可击。

(其二)皎皎窗中月,照我室南端。清商应秋至,溽暑随节阑。凛凛凉风生,始觉夏衾单。岂曰无重纩,谁与同岁寒。岁寒无与同,朗月何胧胧。展转盻枕席,长簟静床空。床空委清尘,室虚来悲风。独无李氏灵,彷佛睹尔容。抚衿长叹息,不觉涕沾胸。沾胸安能已,悲怀从中起。寝兴目存形,遗音犹在耳。上惭东门吴,下愧蒙庄子。赋诗欲言志,此志难具纪。命也可奈何,长戚自令鄙。

(其三)曜灵运天机,四节代迁逝。凄凄朝露凝,烈烈夕风厉。奈何悼淑俪,遗容永潜翳。念此如昨日,谁知己卒岁。改服从朝政,哀心寄私制。茵帱张故房,朔望临尔祭。尔祭讵几时,朔望忽复尽。衾裳一毁撤,千载不复引。亹亹期月周,戚戚弥相愍。悲怀感物来,泣涕应情陨。驾言陟东阜,望坟思纡轸。徘徊墟墓间,欲去复不忍。徘徊不忍去,徙倚步踟蹰。落叶委埏侧,枯荄带坟隅。孤魂独茕茕,安知灵与无。投心遵朝命,挥涕强就车。谁谓帝宫远,路极悲有馀。

2、元稹《离思》: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3、贺铸《鹧鸪天·重过阊门万事非》 :

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原上草,露初晞。旧栖新垅两依依。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

5、陆游《 沈园》二首

(其一)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

(其二)梦断香消四十年,沈园柳老不吹绵 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泫然。

6、纳兰性德 :

(其一)《采桑子·当时错 》

而今才道当时错,心绪凄迷。红泪偷垂,满眼春风百事非。情知此后来无计,强说欢期。一别如斯,落尽梨花月又西。《南乡子》

(其一)泪咽却无声,只向从前毁薄情。凭仗丹青重省识,盈盈。一片伤心画不成。

别语忒分明。午夜鹣鹣梦早醒。卿字早醒侬自梦,更更。泣不尽风檐夜雨铃。

(其二)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于中好》

尘满疏帘素带飘,真成暗度可怜宵。几回偷拭青衫泪,忽傍犀奁见翠翘。

唯有恨,转无聊,五更依旧落花潮。衰杨叶尽丝难尽,冷雨西风打画桥。

7、纳兰性德《金缕曲》亡妇忌日有感

此恨何时已。滴空阶、寒更雨歇,葬花天气。三载悠悠魂梦杳,是梦久应醒矣。料也觉、人间无味。不及夜台尘土隔,冷清清、一片埋愁地。钗钿约,竟抛弃。

重泉若有双鱼寄。好知他、年来苦乐,与谁相倚。我自中宵成转侧,忍听湘弦重理。待结个、他生知已。还怕两人俱薄命,再缘悭、剩月零风里。清泪尽,纸灰起。

8、纳兰性德:《沁园春》

瞬息浮生,薄命如斯,低徊怎忘。记绣榻闲时,并吹戏雨;雕阑曲处,同倚斜阳。梦好难留,诗残莫续,赢得更深哭一场。遗容在,只灵飙一转,未许端详。

重寻碧落茫茫。料短发、朝来定有霜。便人间天上,尘缘未断;春花秋叶,触绪还伤。欲结绸缪,翻惊摇落,减尽荀衣昨日香。真无奈,倩声声邻笛,谱出回肠。

9、纳兰性德《虞美人》

春情只到梨花薄,片片催零落。夕阳何事近黄昏,不道人间犹有未招魂。

银笺别梦当时句,密绾同心苣。为伊判作梦中人,长向画图清夜唤真真。

10、纳兰性德《青衫湿》

近来无限伤心事,谁与话长更?从教分付,绿窗红泪,早雁初莺。

当时领略,而今断送,总负多情。忽疑君到,漆灯风飐,痴数春星。

五、思考与练习

(一)、悼亡诗词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二)、有学者认为,李贺的《苏小小墓》是借爱情之悲写生命之悲,试从哲学的视角,谈谈你对此诗的生命之悲的认识和理解。

(三)、课外阅读元稹的《离思》五首,结合《谴悲怀》三首,分析总结元稹悼亡诗的艺术特点。

(四)、分析苏轼《江城子》的艺术特点。

第五篇:道德讲堂17讲主持词

少城小学17场道德讲堂主持词(3年级)

时间:2013年12月11日

地点:成都市少城小学道德讲堂

主题:争做诚信好少年

主持人:岳倩

亲爱的老师们、同学们和家长朋友们:大家下午好!

欢迎大家来到成都市少城小学道德讲堂,讲述我们身边好人的道德故事。我是主持人岳倩。

今天我们的活动主题是《争做诚信好少年》。整个活动将按照唱一首歌曲、观一部短片、听一段快板、讲一个故事、诵一段经典、和许一个承诺、发一份善心七个环节展开。

陶行知先生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诚信无价!诚信,诚就是真诚,信就是信用,也就是真诚、讲信用。下面就让我们进入第一个环节,大家一起学唱一首歌《弟子规》。全体起立。

(播放歌曲《弟子规》,全体人员齐唱)

谢谢大家,请坐下。

在北京,有一个人因为一张彩票,在网上引发一场诚信问题大讨论,这个人也因此一夜成名,被大家称为“诚信模范”。他就是赵书兵。因为这件事他获得了“首都道德模范”、“首届中华十大信义人物”等荣誉,他的事迹也被改编为小品《美好时代》,登上了2011年央视春晚舞台。下面就让我们一起看《道德讲堂之诚实守信》这段视频

(播放视频《道德讲堂之诚实守信》)

看完短片后,我相信很多同学深有感触,那么哪一幕给你留下最深的印象呢?

(做一番点评)

赵书兵的故事真令人感动!因为按照“认票不认人”的规定,当时那一刻,500万的现金就攥在赵书兵自己的手里。面对手中的巨奖,赵书兵竟没眨过一下眼睛,没动过一次心思。这一个动人的道德小故事也被编入了我们成都市“廉政文化进校园”系列丛书的小学读本——《花绽放》。下面就让我们听一段快板,一起来廉廉洁洁唱儿歌。

(快板《廉廉洁洁唱儿歌》)

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讲究诚信的礼仪之邦,我们有过在人类史上灿烂辉煌的五千年文明,在历史的长河中,有很多有关诚信的故事。

现在我们就一起进入活动的第四个环节——讲一个故事。

(播放故事动画《手捧空花盆的孩子》,请一个学生讲。)

下面我们进入诵经典的环节,从古至今流传了许多有关诚实守信的名言警句,让我们一起大声地诵读一遍吧。

(诵一段经典)

德国诗人海涅说:“生命不可能从谎言中开出灿烂的鲜花。”我们应该从小养成了诚实的好习惯。“人因诚信而立。”我们最重要的是学会做人,至少是一个有责任感的人。让我们把小手放在胸前,一起许一个承诺吧。

(许一个承诺)

在我们成长的道路上,我们或许有过不诚实的行为,但只要能及时改过,那也是诚信好少年。今天听了道德讲堂,孩子们在心里反省自己吧,把自己曾经做过的不诚实的行为告诉同桌、好朋友或你的爸爸妈妈吧!

(发一份善心)

今天的道德讲堂到此结束。道德讲堂吉祥相伴,好人一生平安。请我们几位同学为部分同学们送上一份吉祥。希望小小的卡片能坚定大家对诚信追求。谢谢大家。

(送一份吉祥)

道德讲堂主诗词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