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5号文库
以大学生为主体的网络社区中信息传播方式特点与舆情分析——以人人网为例
编辑:雪域冰心 识别码:14-1018578 5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6-01 17:51:39 来源:网络

第一篇:以大学生为主体的网络社区中信息传播方式特点与舆情分析——以人人网为例

张 保

(内蒙古大学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00)

摘 要:大学生网络社区是各高校大学生经常发表言论观点的平台,也是信息互动的庞大载体,对高校舆论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是高校舆情监测的重要环节和场所。因此,对以大学生为主体的网络社区中信息传播方式特点就显得极为重要。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社区;高校舆论;传播方式

中图分类号:G250.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2_)02-0193-03 人人网是大学生经常登陆的社交网站,大学生群体直接构成了人人网的主体,这从网站的IP地址就可以看出。如此庞大的舆论传播平台就注定了人人网不同于其他社交网站的特点,其中最明显的传播形态就是人人网中大学生群体对新鲜事的娱乐化解读甚至是误读,其传播特点值得我们做进一步分析。我们先从一则人人网上的虚假新鲜事说起。

林书豪爆红之后,人人网上出现了这样一条转发疯狂的状态:“尼克斯战胜森林狼赛后的新闻发布会上,林书豪用流利的中文回答完一位日本记者的提问后对他说:‘麻烦你跟你的同胞说一声,钓鱼岛是中国的。’日本记者说:‘至少在地理上,钓鱼岛离日本更近’,林书豪淡淡地说‘在地理上,日本四岛离中国也很近。’日本记者冷汗满面。全场肃静了一会继而掌声雷动。这条假新鲜事的源头是,1987年,菲律宾总统阿基诺夫人访华,谈到南沙问题时说:“至少在地理上,那些岛屿离菲律宾更近。”邓小平说:“在地理上,菲律宾离中国也很近。”这条新鲜事明显是切合时事对这段经典对话的改编。这样的疯传后,人人网又相继出现了李连杰版,成龙版的相同对话。

中国网民数量世界第一,网络已经成为大众生活很重要的一个方面。网络的崛起以及伴随着技术创新不断出现的新媒体,不仅深刻地改变着传媒状态,而且正在重新塑造着我们的生活[2]。伴随着以Web2.0为支撑的新技术日新月日的发展,网络社交更是日益深入到大众生活领域,形成了信息传播的新方式。当下社会转型时期,利益群体分化,利益博弈规则却不够透明和公正。在这种情况下,互联网成为民众表达唯一比较畅通的渠道。而大学生是受过专业知识和系统学习的知识分子,但是在社会地位上他们又是无法自立根生的,并且涉世未深,对当前的社会环境感性认识偏多。又加之,青年人在朝气蓬勃的同时习惯于感情用事,但这种感情用事又不是简单的情感的宣泄,他们更注重和实事的联系,更注重对当前情况的解决办法,更喜欢新名词、新的表达方式。所以这一群体的态度上表现的激进且情感聚集性强,语言上更加犀利时尚,表达上更多附和称赞或坚决反对,归根结底的传播心理更侧重于盼望接受和赞同。这一人群所具有的特点结合了当前的社会民意和民怨呼啸而来,民怨和改革赛跑的大舆情背景形势下,他们对于网络社区中的信息传播甚至是误读的研究就显得很必要了。而信息传播的误读又是尤其需要关注的监测点。

所谓的大学生网络社区中的误读笔者认为是:以大学生为主体的网络社区中,实事的解读传播往往是抓住其中某一方面嬉笑式的抒发,由于新鲜和年轻人的娱乐心理,这种抒发又得到大部分人的支持转发(即使是一笑而过的娱乐也确实能够大规模传播)。以大学生为主体的网络社区中,大众关注的舆论热点往往在分享中带有强烈的感情倾向,表达着明确的支持与反对,这种分享又往往对其中一个点进行放大处理,真正详尽的事实往往又被淡化忽视。以大学生为主体的网络社区中,群体化的聚集带来了以地方为主的论战对比,这种对比感情的抒发大多时候是不理智冲动的。

12月28日早晨,上海女生刘芸斐(现为北京理工大学202_计算机专业学生)在其人人状态上发布了一条内容为“作为上海人,果断抵制蒙牛,顶光明啊!!话说蒙牛抄了光明多少产品啊,乡下人就是不要脸”的消息,瞬间被数万内蒙人人用户转载,人人网上谴责声一片,其中很多舆论更多的出现了唾骂的情绪。在当日下午女生刘芸斐发表了两篇道歉日志,但日志字里行间都透露着一些不满的情绪,显然不足以平息数万内蒙古账号使用者心中的怒火,随后不久时间后,刘芸斐注销了她的人人账号,此事本可能告一段落。但是,于此同时,人人网上又出现了几个名为周小依和唐紫涵的用户,力挺刘芸斐,用更尖钻刻薄的言语对内蒙古进行诋毁与语言攻击,彻底触犯了内蒙人心理忍耐能力的底线。骂战升级,网络上开始了人肉检索,更有甚者,有人去该女生宿舍楼下找其进行质问。骂战由网络虚拟社区升级到了现实生活之中。此次事件,从前到后体现出了上述特点。首先,刘芸斐的状态中的言论是针对当时蒙牛牛奶中的质量问题这一实事所发,此事当然确有其事,并且社会舆论一片哗然。其次,刘芸斐的状态虽然只是个人观点状态,但是其中的谩骂讽刺态度虽然是个人情绪表达,但是在大学生网络社区中此言语讽刺却到了对一个地区的污蔑与谩骂,并且这种群体化的聚集更是对两方的言论扩大化提供了土壤。最后,刘芸斐的状态在上海人人用户和内蒙古用户中引起连锁反应,事件一步步夸大了,而本源逐渐淡化,事件升级,群体心理的冲动和不理智早已不是就事而发,就事论事的状态。并且这种冲动进一步演变成了网络暴力,成为了南北两派的论争。

大学生网络社区中信息传播因为有其特定的环境,这个环境就是绝大部分用户是实名的,所有的IP都是各大学,加的好友大多为自己不同阶段的同学,所以其传播模式有很多不同于其他网络传播的特点。笔者将其总结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用户的分享传播和观点表达在自身感受的基础上多受同龄人的影响

因为同龄人的心理、年龄和所处环境的大致相同,所以,大学生网络社区中语言误读的传播是有特别明显的场域,其语言特色,侧重点和表达感情有高度的一致,甚至有时候是附和的。例如人人搞笑排行公共主页中的一条状态:“我国大约有三亿多的学生„假设平均每个学生考试考五科„每科两张卷„每年考两次„就有六十亿张卷纸„大约四十亿米„能绕地球十圈„一颗树大约能造一千五百张卷纸„六十亿就相当于四万颗树„能栽满整个北京„„为了低炭环保„拒绝考试是必须的„„请记住,没有买卖„就木有杀害!!。”类似这样的人人体分享当然比比皆是,这种人人体和人人网传播方式由于其特定的场域和传播方式在社区中更容易有两种明显的对立。传播更容易有情感的聚集。

二、用户的分享传播和观点表达是片段化的、情感抒发为主的

例如,网络很红的咆哮体就是这一特征的典型代表。因为大学生网络社区处于的人人都是麦克风的时代,传播的高效率是以冲击力为主要方法的。所以,片段化、情绪化的传播方式大行于大学生网络社区。下面是人人网上很红的一段名为《学摄影的你们伤不起》的学生咆哮体:“我是文科!读得文学院啊有没有!上来讲摄影师就开始讲蛋清显影法!硝酸银氯化银有没有!我要懂了我去读化学了有没有!乳胶颗粒和制版技巧跟我有什么关系啊!冲胶片要拿着秒表啊有木有!

三、用户的分享传播往往关注自己的家乡和身边事件,传播在特定的场域里高效体现,而对于不同家乡背景的受众往往只是旁观者

近期在人人网上出现的“《202_年关于内蒙古自治区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的说明》”,其中把内蒙古高考的无厘头的分为了基础文化考试和技艺类考试,其中技艺类考试分为:摔跤,射箭,搭建蒙古包等项目。“该文件”写作手法特别像官方内容,而真实内容却是无厘头的搞笑。这样的内容在人人网社区中被内蒙古用户大量转载,尤其是在外省上学的内蒙古学生用户。当然,像这样的内容,不甚了解内蒙古的场域外的人可能会一头雾水,不知所云,甚至是信以为真。但是具有相同家乡背景的内蒙古用户却大量转载,娱乐传播。

像这种以大学生为主体的人人网实名制的网络社区,因为好友的相对固定与传播领域的相对封闭的特点(人人网只有好友搜索的功能,并没有内容搜索的功能),决定了其组成的网络社区有特别的群体特征,也决定了其网络社区中特有的舆情特点。群体的思维特点是:用形象表现观念;缺少批判精神,缺少逻辑;从特殊事例中直接引出一般结论;想象力在意见形成中得到提高,而推理能力下降。以大学生为主体的人人网实名制网络社区在传播信息时不约而同的形成了群体,这个群体也具有上述特点,我们用一实例论证。

在人人网中,相册分享往往有很大的冲击力量,图片传播符合当前大学生的接受习惯,选取图片往往又在某一思想下有极强的传播信号,群体往往更能接受暗示和强有力的传播符号。受众在分享图片的时候往往只看到传播者最想表达的信息,但是很少有人关心图片的来源,图片的真伪,图文是否一致以及传播的信息是否客观真实等问题。如若某一事件正好是全民关注,影响巨大,各种势力又抓住了大学生受众的这一特点,那么这种看似真实的信息将会在大学生群体中高速传播,传播的后果也是相当的严重。尤其在家乡发生了一些事件,由于在外的大学生受众不能详细明晰的了解情况,这种暗示性的,感性的信息就会在社区中高速传播。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更应该注意这一问题。

但是,作为大学生为主的网络社区中,由于大学生是接受了一定教育的社会群体,有一定的对信息的看待辨别能力,所以单向的传播很难奏效。但这并不意味着大学生群体就不会被传播者牵着鼻子走从而对信息产生误读,因为往往传播者会将事实进行新鲜化、娱乐化处理,这种方法就能在一定程度上抵消大学生的第一提防心理,在一层传播后跟风心理对传播助力,信息解读被一层层失真传播,范围更加扩大了。反而,以往我们教育中那种质疑思想和论证方法在接受中可能就被置之脑后,因为大家只是付之一笑的传播,但正是这种默认肯定的前提,信息或者信息的误读就在社区群体中传播开来。

上述以大学生为主体的网络社区的传播特点以及舆情状况的总结只是茫茫大海中的一叶扁舟,只有长久的观测,深入的研究,才能引导这种社区的健康有序发展。这种引导更不是一些技术处理手段能够单独完成的。

第二篇:大学教育中的“以生为本”与“以人为本”

大学教育中的“以生为本”与“以人为本”

北京物资学院贡祥林

【摘要】

本文在辨析了“以生为本”与“以人为本”的基础上,对学校中普遍存在的对“以生为本”的误读现象进行了简单的列举,对“以生为本”这一理念应该是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做进一步的演绎,做为学生更重要的是要做人,文章重点阐述了作为对个体“生”的严格管理,与群体“生”的“以生为本”之间的辩证关系。

关键词:以人为本以生为本教育 管理

当前,“以人为本”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无论是在日常的生活中,还是在国家大法制定之时,也就是说无论事情的大小,人们对“以人为本”这一理念是时时不忘的,处处都要体现出人文关怀。

这一理念落实到学校里就成为了教育中的“以学生为本”,即“以生为本”,一字之差有什么不同?又有什么问题吗?

“以生为本”可以理解为以学生的需求为第一要务,学生是老师的“上帝”,在实际工作中,也存在这样的理解,“学生上课听不懂?那是你老师讲的不好。”学生评教,“以生为本”的理念的表现,以学生的感觉来评判老师讲课的内容、教法,决定你老师能不能获得优秀,更有甚者,用学生的评教来对老师进行末位淘汰,这实际上是用不同的尺子得出的读数,用不可能得出准确结论的东西,来对老师进行评价。“师道尊严”正逐渐被“学道尊严”所取代,“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样一句本来修辞意义大于思辨价值的话,正在成为责难与苛求教师工作的理由。“以生为本”被简单地理解为迎合学生的天性和需要,甚至可以以淡化学校的纪律与管理。在“以生为本”的名义下,出现了学生想怎么样,学校和老师就为他们提供相应条件的现象,诸多做法表面上是对学生自由和权益的尊重,实际上违反了课堂纪律、考试纪律,影响了正常的课堂教学秩序,偏离了正常的教育原则于规律,最终会损害所有学生的权益。

教育是一种双向甚至多向互动的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学生是教育的主体,是受教育者,而教师也是教育的主体,是知识的传导者,是道德的引领者,是教育过程的主导者,在教育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之一,而且是非常关键的因素。在全部的教育过程中,不仅仅有学生,还有广泛意义上的老师(专业课的老师与辅导员等),还有教育管理者,在教育过程中不仅仅要关注被教育者“生”,而且要关注施教者“师”,在教育过程中存在多个不同的主体,所以在教育中不能单单说“以生为本”,而应该是“以人为本”,忽视了这一点,就不是完整意义

上的或者本初意义上的“以人为本”。做为教育者的“人”应该是独立的“人”,而不应该是带锁链的舞者。

教育应该是在“以人为本”的理念下展开,“以人为本”应该对教、学、管理者之间,在规则、纪律、制度约束之下,结合学科特点,给予参与者合理的活动空间。尊重各方的权益、个性与自由,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创造良好的氛围。

那么,大学教育中是不是就不要提“以生为本”了呐?是不是“以生为本“错了呐?非也,“以生为本”这个理念本身是不是正确,要看贯彻执行者如何做。这要从教育的深度、广度和长远效果来看待这个问题。

教育所要满足的应该是学生“发展的”需要,而不仅是“现实的”需要,应有所兼顾。“以生为本”并不是迁就学生的现有状况,不是也不能无原则地满足学生的或是学生家长的各种要求,而是在教育理念上尊重学生的个体权利和主体价值,构建一种和谐的师生关系,在教育实践中则表现为在尊重与承认学生既有发展的基础上,加大投入,积极提供条件,坚持教学标准,引导学生积极向上,促使学生得到最大可能的发展,对不能满足学习标准的同学,保持合理的淘汰率。

大学生活是社会生活的模拟期,对大学生来说,他们思想活跃,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强,又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时期,因此对大学生的思想教育、行为规范、日常管理到底是严格一些好?还是松懈一些好?这个问题,同学们的第一反应:绝大多说同学会说严格一些好,也有些同学会说,松一点好,也有的同学会想,对我自己松点,对别人严点。从一般人的心理看这一问题,任何一个同学内心里都希望自己的学校、班级管理严一点,甚至说,连暂时学习成绩不理想,平日经常违反纪律的同学也希望自己的学校,班级秩序井然。做为学生的父母对一些学校的评价也是如此:“那个学校太乱,校风不好,不能让孩子去那里念书,孩子学坏可就晚了”;“那个学校不错,校风校纪都很好,管理也严格,我的孩子最好能在那里上学”。也有的家长或者毕业参加工作的同学回过头看自己大学的生活会说:“当时没有好好学习,都是学校管理不严,都是某某班主任管的不严!现在后悔晚了!”可见对学校的严格管理大家还是有共识的。

诚然,随着高校的扩招,对于我们这样普通的高校而言,生源质量在下降,但是,美国著名军事家小埃德加.普里尔说过:“由一头狮子带领一群羊将战胜一只羊带领一群狮子。”学校的严格管理应该让学生去适应学校,而不是让老师迁就学生。如何管理这样的学生就是管理者要考虑的问题,学校学生的管理也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管理职能是:计划、组织、领导、控制,我们的教学体系中,是有相关的制度,有严格的计划。但是,管理的成与败,要看制度是不是能够真正落实到位。在落实制度的时候,往往会触及到一些学生的利益,甚至于会影响到他个人的将来,“以生为本”的理念如何在这里面体现?是严格管理,还是在“以生为本”的理念下宽松?广义看这个事情是应该严格,当落实到个体的时候有人可能就不那么好落实,不落实严格管理是好?还是不好?

教书育人不是一天的事,也不是一个人的事情,对于被教育者尤其如此,一个人的心理形

成不是一日之功,教育对于一个人而言,是长期的,由许许多多的小事情积累起来的,日常教育时管理的不到位,出现问题时处理的不及时会给学生带来什么?必然是一种懈怠,看看现在的大学校园,“翘课”成立一种必然,作弊成为一种技巧,校园里面亲热一会是学生的需要,学不好的课程那是课程设置的问题。老师有问题吗?上课时数不到总时数的三分之二,不让参加考试,是学生守则的规定,有执行细则没有?有人执行过吗?以上种种事情,对学生的发展有好处吗?能促进学校的发展吗?答案显然是不能的。

严格要求,严肃纪律说起来容易,但一旦真正实行是有一定难度的,人情、面子,考虑学生今后的人生等等,都有可能成为不执行制度的理由。然而,这样的行为是帮了学生还是害了学生?

从个体来看,严格执行校规校纪是会让被处理者在一时感到不快,但作为年满十八岁的成人自己的做为应该自己承担后果,这是因果关系,这是其一,其二,一时的痛苦会让他知道,自己的行为对自己的将来影响有多大,以小痛换大痛,防止踏上社会以后可能出现的漠视劳动纪律出现问题,防止更为严重的漠视法律而走向犯罪的可能。

从影响范围看,严肃处理了个别出问题的学生,对其它学生是一个警示,用“杀一儆百”这个词显然是不太妥当,但对学生的警示作用是实实在在的。

在处理方法上,公开处理结果,快速处理那些事实清楚,界限分明的违纪事件,比不公开处理结果,处理过程拖沓的处理方法要有效得多。用拟处理这样的方式不像是在处理违纪行为,而是像在做买卖,可以讨价还价。应该是按所违纪的行为,给出对应的处分,就违纪行为本身的认定可以给申诉的机会,以显示出公平。

在大学的教育中,其师生不是一个买卖关系,也不是一个单纯的服务关系,没有谁是上帝的问题,虽然在目前的大学教育中,学生支付了一部分学习费用,但你要成才也要有真才实学才行,学校的毕业证书给了太多的滥竽充数的学生以后,学校的信誉何在?学校的“以生为本”应该是建立在严格管理的基础上面的,严格的管理才能保证教学质量,让学校在社会上的信誉提高,对于已经毕业的学生而言这是“以生为本”。对在校的学生,严格管理让其成才,而不是仅仅弄到毕业证书,才是“以生为本”。

总之,在大学的教育中,应该贯彻是“以人为本”基本理念,充分发挥好教育主体各方面的积极性,才能给予学生更多的学识,学生才会成长为社会意义上的人,在“以人为本”的前提下的“以生为本”的理念才能落实。同时,“以生为本”面对的对象应该是全体学生,包括已经毕业的学生,从长远的未来考虑问题,从大多数学生的利益考虑“以生为本”这个问题。这样就不难理解对学生的严格要求时的所作所为了。

第三篇:以佛教为例分析宗教传播的有效性

以佛教为例分析宗教传播的有效性

撰稿人:董美馨

学号:32013030321

院系:经济学院

班级:贸易经济(2)班

论文摘要:佛教传播方式是佛教宣教理念的具体体现,在当代社会佛教传播方式的改变,其背后反映了佛教宣教理念的改变。本文将以栖霞寺读书会为范例,其产生及其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作为为宗教传播的具体事例,细致说明当代佛教传播方式的改变及其背后宣教理念的变化,并对这一变化所带来的影响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当代佛教、传播方式、传播途径、读书会

目录

1、关于栖霞寺读书会

2、读书会成为宗教传播桥梁的原因

人文原因

社会原因

3、传播方式以及途径改变促使读书会取得成功的原因

4、读书会现象给我们关于宗教传播有效性的启示

引言:文化交流的过程,就是文化传播的过程。人们通过一定的方式传递知识、信息、观念、情感和信仰,以及与此相关的所有社会交往活动,都可视为文化传播。宗教文化传播已有很长的历史,从历史最初的传教到如今的网络传播,无疑是一个典型范例。佛教作为四大宗教之一,在中国的传播更是广泛。在今天,佛教的典籍已相当普及,只要有一定的文化知识,都有条件接触到佛教的经典。佛教对人类的命运和前途的预测是建立在理性认识的基础上,广大信徒对于自身命运和前途的发展具有无限信仰,而信仰以及理念对传播的作用显而易见。如今的传播途径更为丰富,网络为宗教传播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例如名人微博、博客等。

正文

一、关于栖霞寺读书会

栖霞寺位于南京市东郊,远离繁华的市区,是一座远近闻名的寺院。现在的栖霞寺作为一个旅游景点每天有不少的人进进出出,但多是以游玩为目的。然而从202_年3月份开始,寺院开始定期组织佛学读书会,邀请南京各校对佛学感兴趣的大学生到寺院去共同探讨佛学。

栖霞寺读书会对成员要求并不高,并没有设太多的限制条件,只要对佛学感兴趣都可以前来参加。寺院会给读书会的成员赠送部分书籍。当然,成员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书籍进行阅读。在活动中成员可以就读书过程中遇到的困惑或获得的心得进行相互的交流。同时,每次活动寺院都会安排一位法师对读书会的成员进行一个简短的开示,之后成员可以就读书过程中遇到的困惑请求法师给与解答。

从202_年3月份开始,读书会每月举行一次,时间一般定在每个月的最后一个周日。每期读书会的整体安排是上午交流讨论和法师开示、答疑,下午寺院会安排一些参观,让成员了解佛教的建筑和艺术,有时也会组织一些文艺表演。读书会从第一次时的40几个人,到第七次活动时已经增加到120多个人,可见读书会的影响是在不断扩大的。

二、读书会成为宗教传播桥梁的原因

(一)、人文及其他原因

根据笔者在读书会的几次参与观察及与活动组织者的交流沟通,笔者认为读书会能够作为宗教传播桥梁基于以下几条原因:

首先,栖霞寺住持长期以来对大学生中佛学爱好者比较关注,但因为没有找到合适的人选去组织这样的活动,一直没能把筹办读书会的想法付诸行动。后来有一位南京中医药大学的毕业生在栖霞寺出家,因为他刚从校园出来,对学生比较了解,希望通过读书会分享的模式更大化的传播佛教知识,得到寺内住持的同意,最终读书会活动得以顺利开展。

其次,栖霞寺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是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因素。栖霞寺位于南京市东郊,紧挨着仙林大学城,这里聚集着南京师范大学、南京邮电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南京财经大学、南京理工大学等数十所高校,有近30万学生。而且这些学校距离栖霞寺都不是很远,学生去寺院比较方便。寺院充分考虑到这些因素,在时间安排上及活动的内容上都照顾到学生的实际情况。

再者,在南京高校中有一定数量的对佛学感兴趣的大学生,这为读书会能够出现奠定了群众基础。南京地区乃至整个苏南地区都是受佛教影响深远地区,信教群众相对较多。基于笔者在第七次读书会时发放的问卷,从问卷反馈的信息发现成员中有16.9%是基于父母的影响接触佛教的,有14.6%是基于亲戚的影响,有2.2%是基于邻居的影响,基于同学影响的高达46.1%,可见大学生多是受自己身边的人影响而接触到佛教,从而对佛教感兴趣的。

(二)、社会原因

首先,国内学者的调查显示,大学生群体对宗教的态度比较暧昧,对佛教也是一样,这给佛学读书会信息的传播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如在上海市的大学生中,有53.29%的学生虽然不信仰宗教,但对宗教文化现象感兴趣;在四川调查的大学生中,有52%的学生认为很难说自己将来能否成为一个宗教信徒;

在广西调查的大学生中,有72.4%的学生对信教与否持一种宽容的态度,认为是个人的事情;在东北调查的大学生中,有60.8%的学生认为宗教与科学并不对立,有54.9%的学生认为大学生信教纯属私事,对社会没有影响。从这些调查我们可以看出当前的大学生群体对宗教持宽容态度,在心理和行为上趋于认同。

再者,当前社会对宗教也比较包容,接触宗教时所承担的社会压力降低。笔者在对读书会进行调查中曾看到南京某高校出现过班级集体去参加读书会的情况,虽然这种现象不常见,但从一个侧面可反映出学生对佛教的接纳程度。最后,当代的大学生在学校生活中面临着各方面的压力和困惑,部分学生的压力和困惑无法通过正常的渠道得到排解,那么宗教给了他们这样一个排遣的方式,这是部分学生接触宗教的原因。同时随着近些年高校的不断扩招,高校的在校人数在短时间内急剧增多,而学校相关的管理又无法在短期内提高,造成对学生管理工作的疏忽,特别是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心理辅导方面,已跟不上学校发展的需要。在校生在面对学习和生活压力时需要自己处理这些压力。表四显示出68.2%的学生接纳佛教是出于心理的诉求,这表明前来参加读书会的学生中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焦虑,笔者认为这和在校大学生各方面压力增多且缺乏正常的排解渠道,同时学校的学生工作又跟不上形势的发展是有着因果关系的。那么处于焦虑中的学生到宗教中去寻找“静心”也就变为学生应对压力的一种方法。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有32.2%的成员接纳佛教是“精神上缺乏依托,佛教可以在浮躁的社会中帮助人净心”。

在栖霞寺读书会活动中有一个互动环节,学生可以提自己的问题,然后寺院的法师给与解答。根据笔者的多次观察,学生所提的问题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在读佛经的过程中遇到的一些不懂的地方,二是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一些麻烦。这些麻烦导致学生心里很烦躁,自己又没有办法排解,希望法师能够用佛法给与解答,让自己的烦恼能够少一些。后者的问题往往占到相当大的比例,这和通过问卷所反映的信息也是一致的。

三、传播方式以及途径改变促使读书会取得成功的原因

首先,读书会的出现反映了佛教宣教理念的改变,开始重新定位传播过程中传播者和受众的关系。传统的汉地佛教,僧侣在进行诸如讲经、俗讲、宣卷、怅仪、写经、印经等活动中将自己的和受众的关系定位在“拯救”与“被拯救”的关系。山林佛教是这种宣教理念的典型代表,普通的老百姓有需要帮助的地方需要自己去寺院寻求帮助。然而,这种宣教理念已经无法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近代以来,汉地佛教界内敏锐地认识到这一点,主动调整宣教理念,从“拯救——被拯救”的不对等传播模式转变为“建议——回应”的对等传播模式,主动把自己的理念在社会上宣传,接受大众的挑选。这一传播模式所蕴含的理念在读书会活动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栖霞寺主动邀请南京各高校学生前来参加读书会活动,讨论佛学问题,同时针对学生提出来的疑问,寺院法师也尽自己的所能给与解答。学生参加读书会完全是自愿,如果觉得没有收获也可以自愿离开,来去都是自由的,这充分体现了寺院和学生之间的对等关系。

伴随传播方式改变的同时,寺院在传播内容上也做了相应的调整。在笔者的几次参与观察中,在法师的讲座中也很少涉及到对佛教教理教义的直接宣讲,更没有鼓动人去信仰佛教,更多的是佛教文化的介绍及运用佛家智慧来解决成员现实中的问题。从问卷反馈的信息来看这是比较契合学生心理的。87.7%的成员参加读书会是出于了解佛教文化和带有好奇心的想换个环境静静心。

此外,寺院给成员提供的书籍以星云大师的“人间佛教”系列书籍为主,所讲的内容多用佛家的智慧帮助人们解决社会现实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这些书籍对学生来说在阅读上没有障碍,而且很实用,从调查的数据来看读书会所产生的效果很不错。

在“建议——回应”的对等传播模式下,寺院也加强了自身的服务意识。读书会成员去栖霞寺参加读书会,寺院方在各个方面都做了充足的准备,不但每次都有专人负责,还配备有专门的固定教室。另外寺院也会利用自身的影响力外请一些有影响的名人来给成员们做讲座,如星云大师、林清玄等都曾在读书会做过活动。在整个活动的过程中寺院方都以一个组织者和服务者的态度把整个活动办好,相反对成员的要求很少。

四、读书会现象给我们关于宗教传播有效性的启示

在现代社会里,任何宗教要想存在和发展,都需要运用各种不同的传播方式向社会大众进行宣教。好的宣教方式不仅有力宗教自身的发展,使其与所在的环境和谐相处,而且会在受众身上产生良好的反应,从读书会现象中我们可以得到一下启示:

第一,佛教的宣传方式必须与整个社会大环境相一致。在准确把握社会思潮变动的情况下,调整自身的宣传策略。在现代的民主社会中,人们对宗教的认识更加的理性与务实,因此佛教在宣传自己的时候要考虑到这一点。同时,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生活压力变大,人们对能够确实改善自己生活状况的知识更感兴趣,深奥的、晦涩的知识往往会被人们敬而远之,好的传播方式需要去主动适应现代人接受知识的习惯。

第二,宣教对象和宣传的内容应该根据寺院自身所处的环境而确定。南京栖霞寺因地处仙林,学生众多,所以把学生作为自己的宣传对象。同时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面临的人生困惑,调整宣传的内容,侧重在解决面临的问题,而非仅仅为了宣传自己,容易吸引学生。栖霞寺仅仅是一个特例,并不是所有的寺院都能像栖霞寺这样有一个庞大的学生群体,因此需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

第三,佛教宣传方式必须在国家的法律规定范围之内,并接受政府和社会各界的监督。栖霞寺的读书会活动是在南京市宗教部门的允许之后进行的,每次活动都有备案,整个活动面向社会,发扬佛教徒爱国爱教的传统,坚持“不犯国制,不漏国税”的戒律,主动成为社会建设中的一支和谐力量。

结论

因时、因地调整自己的宣传方式,汇聚更多的善缘,通过人们常用的通讯工具使人们增进对佛教的认知,从而达到宗教传播的目的。栖霞寺以一种崭新的传播方式达到大学生佛教知识的普及,将目标人群年轻化,是此项传播方式的独特亮点

参考文献

①赵斌•对大学生宗教暧昧现象的透视【J】.东北大学学报,202_,(2)

②徐世强•当代大学生的宗教思想观念初探【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202_,(3)

③邓国锋,龙妮娜•广西大学生宗教观调查分析【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2_,(5)④石文玉•在校大学生的宗教文化知识状况值得关注【J】.中国高教研究,202_(4)⑤朱至刚.近代汉地佛教宣教方式的演化【J】.国际新闻界,202_,(9)

第四篇:浅论以学生为主体的大学教学方法与模式论文

摘要:现在大学教育比较强调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但目前较多情况是大学教育停留在中小学阶段,停留在单纯传授知识的层面上。其实这与大学阶段的学习特征是不完全相符的,大学的教学更重要的是如何引导和启发学生自己去学什么,在教学中要进一步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关键词:大学教学;教学模式;教学方法

目前我国教育一般分为小学、中学和大学等多个阶段。这种划分是根据我们受教育者的本身特征来决定的。对于小学生而言,理解能力较弱,但模仿和记忆能力很强,因此在小学教育阶段重点在认识事物和记忆知识上。到了中学阶段,学生的理解能力逐步增强,逐步形成较为系统的逻辑思维能力,记忆能力也很旺盛,这个时段,学生的接受能力非常强,因此中学教育要传授知识和思维训练并重,让学生从外界获取知识来形成自己的认知体系。而到了大学阶段,学生已经形成较为系统的认知体系,也有较为成熟的逻辑思维能力,他们对知识的学习带有了选择性,是一种主动的学习阶段,因此在大学教育当中,不但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要引导学生自己去探求知识。所以说,不能把小学或中学的教学模式应用在大学教育之中。因此对于大学教师和大学生而言,都应该改变教与学的观念和方法,以适应大学阶段的教学要求。

一、大学课堂教学,我们应该教什么

1、教师是引路人。对于大学生来说,他们已经有了自己的思想和认知事物的能力,已经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而是要扩充自己的知识体系,把学来的知识融入到自己的知识体系当中。因此大学的教学不仅要传授学生知识,而且更要激发学生进行思考,指引学生自己去探索与领悟知识。对于大学教师不但是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师父,更是指引方向和传授方法的导师。

2、满堂灌教学的危害。满堂灌教学模式主要以传授知识为目的,以知识的讲解为重点。这种教学模式是想尽量给学生传授更多的知识,本意是好的,但是教学是教与学的双向过程,并且以学生学到知识为最终目的。所以教师单方面的好意,有时候并不能起到好的效果。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对于小学与中学教学或许有些作用,但对于大学教学不但没有很多效果,还存在一些危害。主要的危害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①课堂上教师单独的表演,让学生成为看客。担负主要学习责任的主体没有能够参与到课堂教学之中,同样也让学生失去了学习的主动性。课堂教学不是教师的独角戏,而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参与交流活动。

②课堂上教师不遗余力的知识讲解,让学生成为知识的接收机器,扼杀了学生主动探求知识的积极性和乐趣。老师要讲,更要让学生想学。

③教师大量的知识板书,让学生成为抄写工。学生疲于记笔记,而忘记了对知识的思考。而上课更重要的不是记下了多少个知识点,而是要开动脑筋,去思考、去理解,把老师传授的知识融入到自己的知识体系中。

④老师讲解的大量知识,为了考查学生是否掌握,单纯检查知识点的考试,让学生成为考试专业户。其实纯粹知识点的灌输和考查,没有使学生明白知识的真正内涵和价值,这些知识也就很难融入到学生自己的知识体系之中,这样学生就变成了为考试而学习知识。

3、我们应该教什么。针对满堂灌教学模式的危害,我们应该转变单纯传授知识的教学观念,大学课堂教学的教学内容应该包括以下几点:

①教知识,知识仍旧是教学的重要内容。但是教知识不是单纯的灌输,而是以知识为目标,引导学生认识事物,增进认识,从而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

②教观念,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学习是一辈子的事情,如果一生只靠在学校学习的知识来经营自己的一生,肯定是远远不够。作为一名大学教师,不但自己要有时刻学习的精神,还要身体力行地帮助学生树立一生学习、时刻学习、主动学习的观念。

③教方法,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古人曾说过:“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作为一个教师,教给学生一个知识点,学生也只是掌握这个知识,老师不可能把所有的知识都教给学生,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老师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正确“修行”的方法。

④教思考,让学生开动脑筋,去思考问题,并教给学生正确的思维方式。现在大家都强调创造力的培养,其实创造力就是自己开动脑筋去想问题,有自己的看法和观点,而不是背书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特别注意开发学生的思维。

⑤教探索精神,激发学生探索精神,让学生自己主动去探求知识。在已有问题的求解上,中国的学生在国际上应该是最优秀的,但是在对未知领域的探索上,中国学生缺乏发散的思维和对未知的探索精神。只要学生有了探索精神,他的学习就不会是为了别人而学习,也不是为了单纯找一个工作而学习,而是为了自己的兴趣和追求而学习。

二、教师并不限制于三尺讲台

目前有很多大学教师,上课就在讲台上上课,下课立马走人。老师不了解学生,学生也不了解老师。这种教学方式,相当于给学生放一段教学的录像。现在网络和多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视频学习、网络学习完全可以取代这样的课堂教学。如何才能避免出现上述情况,这就要求我们对目前的一些教学进行改革,使它成为视频教学、网络教学都可替代的教学形式,从以下几个方面改变三尺讲台的教学模式:

①老师上课不要总是站在讲台前来讲课,可以走入学生当中,贴近学生,观察学生的反应,倾听学生的心声。教师并不是高高在上的,教学是一个双方共同参与的过程,就不要在教师和学生之前形成距离,距离近了,心也近了。

②老师上课不要一味强调知识的讲解,在学生对知识的接受上,要着重考虑如何才能让学生懂,这样就要激发学生去思考。大学生不愿意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喜欢沿着一条道路自己走。因此老师在课堂要引导学生一步步去探求知识,去领悟知识。

③老师并不是一直站在讲台上的讲解人,而是与学生一起发现问题、探讨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同伴。

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老师上课应该融入学生当中,让学生充分接受老师而喜欢老师,学生一般是先喜欢上课的老师再喜欢这门课程从而主动去学习这门课程的知识。因此,教师的人生舞台并不是那只有三尺的讲台,而是与学生在一起的广阔天地。

三、如何评价课堂教学效果

目前我们对教学效果的评价有教育管理部门的教学评估,学校内部的教学管理机构的教学评价,教学督导的评价,主管领导的评价以及同行与学生的评价。其实有一些有关教学质量评价的规章与规范,大多是以管理操作方便为出发点而制定的,并未真正从教学的本质出发,也并没有体现教学的真正目的。对于课堂教学而言,参与的就是上课的教师和听课的学生,而其中学生又是课堂教学的目标对象,因此对课堂教学的评价最有发言权的就是学生,当然上课的老师也有发言权。因此对课堂教学的评价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

1、上课教师的评价。上课教师对学生的参与性进行评价,以及对自己的教学效果进行自评。其实一堂课上得好坏,上课的教师心中都有数。

2、学生的评价。学生的评价最为重要,他们的评价主要体现为两点:一是是否喜欢这堂课,“好之不如乐之”是有道理的;二是在这堂课中是否很有收获,这一点才是真正的目的。对课堂教学的评价,我们不能让局外人来代替学生的感受。我们的教师、我们的教育管理者应该多倾听学生的心声。

第五篇:民办中职校学生学习特点分析报告(以某校为例)

我校中职生学习特点分析报告

我校中职生学习特点调研分析

三华职校“激活课堂教学模式探究”课题组

摘要:现时期的中职生都具有学习目的性不甚明确、学习态度不太端正;学习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差强人意的特点,但寻求一校一地的学生特殊性,具体问题具体解决,才是以校为本解决问题的主脉。为此,我们对我校在校中职生的学习特点展开了调研与分析。

关键词:我校中职生学习特点分析

正文:

调研目的:

现时期中职生其学习特点尽管具有其群体性的共同特征,但寻求一校一地的学生特殊性,具体问题具体解决,才是以校为本解决问题的主脉。因而,在共性的指导下实证我校学生的学习特点并力图从中发现新的特点与规模,以期能切实有效地进行激活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究,是本课题研究的一个出发点。

调研报告:

一、在校生情况简述:

本学年学期我校在校生的09级和10级学生计有1355(不含弹性学制生),共有34个教学班,设十一个专业(其中10级新增动漫、酒管、美容、美发专业),其中以男生为主的烹饪专业在校生有308、纯以女生的幼教专业在校生有240,前者分两个年级8个教学班(09五个),后者5个(10级2)。除此以外,学生数相对集中的专业是信息科两个年级计有8个教学班(含动漫)生数283,次之为外语如商务英日语的有186共有5个专业班(10级1)。

据不完全统计,生源除极个别高中后与往届生外,由应届初中毕业生为主,其中自主录取生占三分之一之上。生源地域分布范围较广,自城关集镇直遍及本市的边远的山村海鸟,并含有一小部分外来农民工的子弟。从经过中考后总分上看,09级的个例是有三位学生达普高录取线,其中最高成绩为531最低为308;10级的语数英三科总分达270以上,但生地理化等级成绩不理想或不合考生或其家长之意的而自主择校录取的有21位。除此以外,可统计的中考成绩09级最高分为266.5(统考科目有六各科平均为44.4)、最低分为32.5;10级语数英三科最高分为269(总分为450),最低分除一个零分外是61。

二、调研与分析法:

调研以课堂学习和校园学习生活观察为主,辅以师生访谈和实物察看。主要从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及学习效果上考察我校中职生的学习态度、学习目的性等。

通过上述调研所掌握的素材如个案等,结合文化智商、学习情境、心理特点和家庭背景等因素进行个案案例等综合分析。分析依循学习表现外显性到学习心理习惯等内隐性层次的路线进行。

三、差强人意的学习表现举隅:

1、对待书本:大多学生没有及时整理教科书习惯,常是胡乱摞成一二叠塞在书屉中或摆在桌上,这些教科书很少离开过教室,临上课时才从书堆中找出本节要用的教科书,其中找不到的或用其他科目书摆样的也时有发生。学期末放假前和转向顶岗实习,经常可以在教室中发现被遗弃的成叠成叠的教科书薄籍等,这其中有连翻都没翻过还是书墨喷香的书本。

2、学习行为:课前预习几乎是没有的,课前准备除了烹饪幼教会计电算应用到的器具外,其他课如学具教科书笔记等准备都不是很齐全的,甚至个别的连激活课堂教学课题成果文汇本文共3 页1

一把笔都不带,一个人光坐在教室里的现象都时有发生。课中能听重点做笔记,除了教师的强调,不会主动地去做。课后作业能及时完成的也是因师因科而异,最多完成率达80%左右,最少的是一字不交。温习和复习功课在教室以外甚至是在教室内都是绝难见到的。

3、听课情绪:相对地说,实践课专注程度比理论课强得多,课堂中杂谈例释比照本宣科的抬头率高,课堂活动比单纯阅学气氛浓,除此外,睡课或玩手机也时有发生,还有的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是,各班都有些对学习失趣学生,当被禁止睡课或玩手机等时,常会在老师讲课时插科打诨或搞点花样以遣无聊。

此外,在对待考试上,除了考评外,常持临时抱佛脚态度,考场中能抄则抄也不太放在心上,也是时有人在的。

四、中职生学习特点的综述与分析:

1、学习倦怠性的心理在中职生中属于较为普遍的现象,主要表现为学习失趣。究其成因关键在于现行中考制度下的初中或高小以上的教育,同时,由此而引发重普教轻职教的社会影响和家庭的压力。绝大部分中职生做为中招的普教落选者,其学习倦怠性的形成就具有学习史上的积淀性,如果来到职校后,学生们所见到的仍是初中时的教育教学常态,不仅不能排遣他们的学习倦怠特性,反会促进他们排斥学习的心理形成。稍加留心观察,我们不难发现,在校中职生,专业实践课的学习兴趣比起文化基础课的学习强了许多;同是专业课中讲释概念时睡课的也比动手实践的多出好多。

2、接受职教学习的目的性茫然,在中职生特别是新生中属于普遍现象,主要表现为选择专业的盲目性与常转专业上。究其因主要是初中前的学校教育普遍存在着职业教育宣传的淡漠感,稍加调查,就会发现几乎没有一个学校会动员或鼓励成绩优秀的初中毕业生报考中职校,现时初中的也绝难出现对学生的职教宣导教育,而将职校当做他们所谓 “差生回收站” 却不乏其“校”。其所形成的学生培养观难免误导了家长对职业教育的误解,因而在家长的心目中,一提到学校教育首推就是那些出了名的普高,而一提到职校就摇头,学校家庭的这种意识在学生身上就形成巨大的精神压力。一旦考不上普高,其挫败感就油然而生,因而,在对学生为什么来职校的调查中,我们经常听到的是“我是不想念的,是父母要我读的”,而家长却说“孩子还小,放在家里游手好闲不是个事,出动工作还早了点,混个文凭也就是了”一类的心声。

3、学习内驱力不强学习行为习惯养成难,这是中职生一个突出的特点。除了上述为主要原因外,还来自中职本身教育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归纳地说,大致有:

(1)、文化基础课的教材难度偏高,较严重脱离了学生现实水平:我们曾对在校的两个年级的学生的文化智商进行抽样调查,按学生干部与一般生分群进行随机抽样,共抽出样本155(男生77、女生78),采用目前国际通用的中等文化程度智商量表,经小样本测试后证明其信度与效度较高(0.83与0.81间)。按IQ=智力年龄/实际年龄统计计算后,其平均值为66.61,即在校中职生的平均智龄在12左右,而被试总样本平均年龄为17.3,换言之,被试中的文化智龄与实际年龄有5年左右的差距,减去他们还有一至两年的学习成长空间,所失的文化智龄刚好是初中或加上高小的学习年限。这说明了现行中职生文化基础课缺失情况颇为严重,但中职校的公共基础课科目的教材,主要还是以高中的程度或略低于高中的标准进行编排,其教学大纲或课标也以此为准,对现行的中职生这无疑是拔高了要求。从观察与访谈中,有这两个例子可说明问题,一是某生在数学课上睡觉,课后教师给他补课时,出了一道题是1/2+1/2=?,没想到这位学生连

想都不想就写上了1/4。可想而知,我们数学教材一开始就是些“集合”啊“函数”什么的,对这样的学生也就如同三岁孩童听《高等数学》一样,不睡课才怪呢。还有个事例是家长为了孩子能顺利出国,于是就让孩子报读了商务英语,结果是半点都跟不上教材内容,这家长一急就让孩子上了雅思训练班,半年后孩子回校时,不仅英语考试不会,就连二十六字母中也只认得ABC。总之,现行教材或大纲对于基础相当薄弱的中职生来说,是难上加难的,既然“跳了也吃不到苹果”,就不免产生“葡萄酸不吃也罢”的弃学心理。

(2)、教师对学生学习要求松严不

一、学习行为习惯养成培养强调不平衡:一般地说,中职生没有升学的压力,家庭经济条件也较为富裕,学费成不了家庭的负担,加上现在社会崇尚以收入高低和职位高低来判断一个人的成就,这些在中职生的眼里会觉得将来就业获得收入和自己现在读书似乎没有什么联系,读不读学不学也就显得无所谓了,于是就失去了学习的动力了。在这一情况下,教师的严要求、善导引就显得相当重要。但据调查我校的各学科教师对学生学习常规的要求与强调存在着参差不齐的现象,有的科目能严格要求带好书本做好笔记认真完成作业等,如升学班的语文科等;有的则放任自流,甚至连睡课也及时叫醒。从晚自修上看,除了一些专业训练课教师能下班辅导并要求学生进行实训外,大多是看班。这种不平衡无一统一常规的学习要求就很使学生形成好的学习行为习惯。我们觉得,习惯的养成常以强制性为开端,并持之以恒,一种若是时强时弱时有时无的话,是绝难形成习惯的。而一旦习惯养成,其自律性的内动力就会自觉生成。

(3)职业教育特色的彰显略有不足: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现行公共课的教材与专业结合点略嫌不足,这常使公共课的教学变为纯文化学科的教学或难寻所在教学班专业的教学结合点或与学生所学的专业较难链接;二是专业设臵上特别是实训配套设施跟不上。比如为了扩大生源规模,202_年我校开设了美容美发专业和酒管专业,前者本与日本某教育研究机构联合开发,结果日本机构中途毁约,造成了师资、实训设施设备的严重短缺,而酒管专业因匆匆上马也存在着同样严重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报读该专业的学生上了较长一段时间枯燥无味的理性讲授课,自然就没什么学习兴趣了;三是整个校园文化氛围中职教特点不突出,这除了所举办的首届“创业集市”和专项的技能竞赛、技能节外,不管是校园宣传条目还是学生文娱活动,其专业技术技能的体现都显得淡薄些。

五、对策讨论:

1、教材校本化:

以大学生为主体的网络社区中信息传播方式特点与舆情分析——以人人网为例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