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一面》课文资料
人物简介
阿累,原名朱宗仁,又名朱凡榕、朱一苇、朱凡。1909年1月生,江苏涟水县人。毕业于上海艺术大学。1932年8月考进上海英商公共汽车公司当售票员,不久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抗日战争开始,参加新四军。解放后,历任湖南革命大学副校长,省文教厅厅长、省委宣传部长、湖南大学校长等职。1983年,离休。1987年1月8日,朱先生在长沙病逝,享年79岁。如今湖南大学岳麓书院馆藏有朱先生的一些珍贵资料。出身和学历
阿累,原名朱宗仁,又名朱凡榕、朱一苇、朱凡。1909 年1月7日出生于江苏省涟水县王集乡的一个书香门第。祖父朱同寿,光绪丙子科举人,选授靖江县训导。父亲朱际云,清廪贡生,对地方教育事业有很大建树。
阿累从县立小学毕业后,先后求学于金陵大学附属中学、上海立达学园、同文书院,1930年6月毕业于上海艺术大学。
革命生涯
1931 年“九一八”后,参加反帝大同盟。次年,参加“左翼剧联”。8月,受中共派遣考进上海英商公共汽车公司当售票员。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这年秋天的一个中午,阿累在内山书店偶然遇见鲁迅先生,这“一面”成了他一生中永恒的瞬间。这时他的名字是朱凡榕,在报刊上发表文章时,多用朱一苇,有时用凡榕、阿累。
1933年,阿累因参加和领导卖票工人罢工而被捕,解往南京,判刑15 年,与党失去联系。1935年,由乡贤郑宾出面,请同乡、国民党要人顾祝同将阿累保释。后来阿累赴马来西亚,在吉隆坡尊孔学校教书,又因参加和支持学生爱国运动被驱逐出境。1936年8月,在陶行知的帮助下,阿累回到上海,与张天翼、陈白尘、蒋牧良等从事左翼文艺活动,同欧阳山主编《小说家》,和艾思奇办《大家看》、《少年丛书》,为徐迈进选编国内外短篇小说 20余册。
1936年10月,文坛巨匠鲁迅逝世,阿累与巴金、靳以、黄源、陈白尘、以群等组成治丧办事处,参加筹备葬仪。他以“阿累”笔名,深情地写下纪念鲁迅的文章《一面》,又翻译了史沫特莱的《鲁迅是一把剑》。
1937 年“八一三”事变后,阿累重新入党,由上海“文总”指派,潜入陈诚军队中。又参加上海“文救”工作,率领一批年轻文艺工作者组成战地服务团。上海沦陷后,他率团到皖南找到新四军,在陈毅领导下进行抗日统一战线工作。后又由周恩来介绍到大别山工作。
皖南事变后,阿累到津浦路新四军二师所在地参加抗日民主根据地工作,后调任苏北新四军政治部宣传科长、《江淮日报》主编,不久,调任淮海行署秘书长。1943年3月,调任涟水县县长,兼任敌工部长和涟水中学(当时叫淮海第一中学)校长。这时,他叫朱一苇。1945年5月,他南渡浙西,任天北专署专员。不久,他又回到苏南。
阿累亲自写了淮海第一中学校歌 :“淮海平原上,繁荣的村庄。年轻的淮海中学,屹立在敌人的卧榻之旁。为了抗战,为了胜利,我们把课堂作战场。培育青年一代,锻炼、成长;抗战,农工,明天,我们是新中国的榜样。六塘河畔,沃野坦荡。年轻的淮海中学,生活在战士劳农之间。为了抗战,为了胜利,青纱帐里,柳岸河旁是我们的课堂。努力学习,坚持斗争;劳动,民主,纪律,我们是新青年的榜样。”这歌声激励许多学子参加涟水保卫战、孟良崮战役,走上革命道路。
1945 年 9 月,阿累随军北撤山东,任第三野战军敌工委宣传部长。1948年在豫西宝丰参与创办中原大学。次年5 月随军进入武汉,以军代表身份接管武汉大学。8月,湖南和平解放,他先后任湖南省文教厅厅长、省委宣传部长等职。从1953—1982年间,曾一次代理、三次出任湖南大学校长。这时,他用名朱凡。
特长与性格 他熟练掌握英语、日语,精通文学、历史、哲学。他是作家、革命家、教育家。不平凡的革命经历,练就了他的诙谐与乐观。
他的一只眼睛天生有些斜视,结发妻子后来离他而去,他乐呵呵地调侃道:“我看她比我眼力还差,看不出我今后要当官,她能享福。其实像我这样的眼睛,一点儿也不妨碍当官儿。”“文革”中,他顶着“叛徒”的帽子,遭受残酷的斗争和审查,他也总是乐呵呵的。
当人们问起阿累那两本应该成为文物的书———鲁迅赠给的《毁灭》和《铁流》时,他就会慢腾腾地说:“一本丢了。”然后,喝一口茶,又喝一口茶,又是慢腾腾地说 :“另一本也丢了。”让人忍俊不禁,也让人想起鲁迅《秋夜》中的那两株枣树。
1986年10月,为纪念鲁迅逝世50周年,阿累以病重之躯写下文章《回忆与纪念》。1987年1月8日,他走完 78 岁的人生历程,在长沙病逝。
第二篇:课文《一面》原文
课文分两部分,先回忆“我”同鲁迅先生的一面之交,后讲述“一面”对我的影响和激励。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课文《一面》原文
1932年秋天,我在上海英商汽车公司当卖票的。一天中午,我去接班,天空正飞着牛毛细雨,离接班的时间还有半个钟头。我心想:到内山书店去吧,在那里躲一会儿雨,顺便歇歇也好。
店里没有一个顾客,只有后面柜台旁边的两个人在谈笑。我向里面望了一下——阴天,暗得很,只能模糊辨出坐在南首的是一个瘦瘦的、五十上下的中国人。
我站在书架前,开始翻书。
门外,细雨烟似的被秋风扭着卷着,不分方向地乱飞。店里冷得像地窖(jiào)一样,冷气从裤管里向上钻。忽然,我看见架上排着一列中文的《毁灭》[1]。《毁灭》?我记得一本什么杂志上介绍过,说是一本好书。书脊上赫(hè)然印着“鲁迅译(yì)”三个字,我像得到了保证似的,立刻从书架上抽下一本。
我先看后记,但是看完第一面就翻不开了:书没有切边。一个矮小而结实的日本中年人——内山老板走了过来。
“先生,这本书多少钱?”对于同情中国的内山老板,我总是带着几分敬意叫“先生”的。
他殷勤地点头,接过书翻了翻底页:“一块四。”
我不好意思地笑了一下,摸摸里衫上的衣袋——袋里只剩一块多钱,那是我和一个同住的失业工友几天的饭费。我有些懊(ào)悔自己的莽(mǎng)撞了,红了脸,说:“贵了。”
他没有注意到我的窘相,用粗短的手指捻(niǎn)着那张绿色厚布纹纸的封面:“哪里贵?你看这纸……”
厚实的纸张,清晰的字迹,相当厚的一大本书,拿在手里,有一种怪舒服的感觉。
“你买一本吧,这书是很好的。”
我真踌躇起来了:饭是不能不吃的,然而书也太好了,买一本放在床头,交班回来,带着那种软绵绵的疲倦躺着看这么几十页,该多好!我摩挲(suō)着那本书,舍不得丢开,不说买,也不说不买。
内山老板大概看出点什么苗头,就笑着回头对里面说了一句日语,原先和内山老板说话的那个老人咬着烟嘴走了出来。
他的面孔黄里带白,瘦得教人担心,好像大病新愈的人,但是精神很好,没有一点颓(tuí)唐的样子。头发约莫一寸长,显然好久没剪了,却一根一根精神抖擞地直竖着。胡须很打眼,好像浓墨写的隶体“一”字。
“你要买这本书?”他看了我一眼。那种正直而慈祥的目光,使我立刻感到身上受了父亲的抚摩——严肃和慈爱交织着的抚摩似的。
“是的。”我低低地说。
他从架上抽下一本书来,版式纸张和《毁灭》一模一样,只是厚一点,封面上印着两个字:铁流[2]。
他用竹枝似的手指递给我,小袖管紧包在腕子上:“你买这本书吧——这本比那本好。”
他是谁?对我这样一个平日被人轻视的工人进行那样诚恳的劝告?我一进门的时候就有点疑惑,现在更加疑惑了;虽然猜不出是谁,但自己断定:一定是一个不平常的人。
我一翻那定价:一元八角!
“先生,我买不起,我的钱不够……”我的话低得连自己都听不见了,我不知道怎样才好。
“一块钱你有没有?一块钱!”
“有!”我抬起头,顿时恢复了勇气。
“我卖给你,两本,一块钱。”
什么?我很惊异地望着他:黄里带白的脸,瘦得教人担心;头上直竖着寸把长的头发;牙黄羽纱的长衫;隶体“一”字似的胡须;左手里捏(niē)着一枝黄色烟嘴,安烟的一头已经熏(xūn)黑了。这时,我忽然记起哪本杂志上的一段访问记——
“哦!您,您就是——”我结结巴巴的,欢喜得快要跳起来了。一定是!不会错,一定是!那个名字在我的心里乱蹦,我向四周望了望,可没有蹦出来。
他微笑着,默认地点了点头,好像我心里想要说的,他已经统统知道了一样。这一来不会错了,正是他!憎(zēng)恶黑暗有如憎恶魔鬼,把一生的时光完全交给了我们的民族.一位越老越顽强的战士!我又仔细地看他的脸——瘦!我们这位战士的健康,差不多已完全给没有休息的艰苦工作毁坏了。他带着奖励似的微笑,指着《铁流》对我说道:“这书本来可以不要钱的,但是是曹先生的书,现在只收你一块钱本钱;我那一本,是送你的。”
我费力地从里衫的袋里掏出那块带着体温的银元,放到他的手里——他的手多瘦啊!我鼻子陡然一阵酸,像要哭出来。我恭敬地鞠了一躬,把书塞进帆布袋,背起来便走出书店的门。
这事到现在已经隔了四年。在这四年里,我历尽艰苦,受尽非人的虐(nüè)待,我咬紧了牙,哼都不哼一声。我总是昂着头。我对自己说:
“鲁迅先生是同我们一起的!”
[1]《毁灭》:苏联作家法捷耶夫写的一部长篇小说。鲁迅在1931年将他译成中文。
[2]铁流:《铁流》是苏联作家绥拉菲摩维奇写的一部长篇小说。内山书店代售的是曹靖华的译本,所以下文说“是曹先生的书”。
这篇课文讲述了1932年秋天,“我”在上海内山书店见到鲁迅先生一面的事,表现了鲁迅热爱劳动人民和关怀进步青年的高尚品格,抒发了对鲁迅先生真挚而又深厚的爱戴之情。
回忆同鲁迅先生的一面之交是课文重点展开叙述的。先写作者与鲁迅先生这一面之交的原因:因为要等早班车回来,为了避雨,因此到内山书店去躲一躲。再写内山先生的热情接待和作者买书缺钱的困窘,为鲁迅先生的出场作铺垫。接着重点记叙作者与鲁迅短暂而激动人心的会面,这里既有对先生的外貌描写,又有对先生推荐书、送书的语言、动作的描写。
课文在描写人物外貌、语言、动作以及“我”的感受时,不惜浓墨重彩,细致入微。特别是六次外貌描写,由远及近,由粗到细,逼真传神,给人一种“一面”胜似数面之感。第一次是在远处,在暗中,“我”是在无意中“望了一下”,因而人物形象“模糊”,从整体上勾勒出人物的身材、年龄。第二次是在近处,在明里有意识地进行观察,刻画比较具体、细致,重点描写人物的面容和精神,由形入神、形神兼备地写出了人物的气质。第三次更近了,作者面对面地“惊异”地望着鲁迅,观察更细致,连烟嘴是“黄色”的、安烟的一头已经“熏黑”也看清了,使形象更加完整清晰。这三次外貌描写,都抓住了鲁迅“瘦”的特点,连同另外三处写“瘦”,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选编这篇课文,一是让学生感受鲁迅先生关怀进步青年的高尚品格;二是引导学生揣摩抓住外貌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第三篇:一面五星红旗课文原文
《一面五星红旗》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课文思路清晰,在表达上的特点是通过人物的动作来表现心理活动。
《一面五星红旗》
在国外读书的第一个假日,我决定做一次漂流旅行。收拾好背包,我把它系在筏子上,手举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便出发了。
筏子顺流而下,到了傍晚,河面变窄了。为了防止丢失,也为了行动方便,我把国旗从旗杆上抽下来,系在脖子上。
不久,筏子漂到了水势最急的一段河面,周围一片漆黑,我想大声呼喊,给自己壮胆鼓劲。还没等喊出口,只觉得眼前一黑,便落入激流之中。醒来的时候,发现自己被一块巨石挡住了,头和身子被撞伤了好几处,筏子和背包都无影无踪。我迷路了,在荒无人烟的大山里转来转去。直到第三天中午,我才来到一座小镇,走进家面包店。
我向老板说明了自己的处境。老板听懂了我的话,却把双手一摊,表示一脸的无奈,说:“我讲究平等交易,我给你面包,你能给我什么呢?”
此时我身无分文,只好脱下新买的大衣。老板接过去看了看,耸了耸鼻子,还给了我。突然,老板眼里闪出亮光,他用手指着我脖子上的五星红旗,惊奇地问:“那是什么?”
我犹豫了一下,把国旗慢慢解下来,再展开。这面做工精致的五星红旗,经过河水的冲洗,依然是那么鲜艳。
老板拍了拍我的肩膀,告诉我可以用这面旗子换面包。
我愣了一下,然后久久地凝视着手中的五星红旗。
老板转身拿起一块面包,见我没有反应,以为我嫌少,又拿起两块面包递给我。
“可以吗?交换吧。”老板冲着我打手势。我摇摇头,吃力地穿上大衣,拿着鲜艳的国旗,趔趔趄趄地向外走去。突然,我摔倒在地上,就什么也不知道了。
我醒来的时候,发现自己躺在医院的病房里,身边站着的就是面包店的老板。他见我醒来,冲我竖起大拇指,说:“安心养一养,费用由我来付。”
这时我才发现,在我床头的花瓶里,有一束美丽、芬芳的鲜花,花丛中插着那面心爱的五星红旗。
《一面五星红旗》教学建议
1.课前可布置学生搜集更多关于国旗的故事和资料,或者是中国留学生在国外生活的资料。也可以读读“资料袋”的内容。
2.本课要求认的字中,要注意“摊”是前鼻韵母,“凝”是后鼻韵母,“竖”是翘舌音。要从字形上来帮助学生区别其他易混的字,如,“摊”,可以换偏旁的方式同“滩”字区别,“竖”和“坚”要注意下半部分的不同,可以通过组词等方式让学生巩固。
本课要求会写13个生字,字形复杂的要重点指导,如“窄”“漆”“鼻”“摔”,“窄”字可以联系“作”“昨”书写;“漆”字的右下部分不能写成“水”;“鼻”字是上中下结构,上中部分的“自”和“田”都要写得略扁;“摔”字右边中间部分是“幺”,不要写成“纟”。
3.本课要抓住两个点进行教学,一是“我”的爱国情意,一是面包店老板前后态度的转变体现出来的友谊。这两个点是相互依存的:“我”的爱国情意促成了老板态度的转变,而老板态度的转变又衬托了“我”的爱国情意。教学时,可以从学生了解的国旗知识和故事入手,也可以先让学生谈谈平时参加升旗活动的感受。
在学生初读课文、了解事件大致经过的基础上,抓住关键问题让学生思考:
(1)在漂流失事后,我的处境是怎么样的?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来?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课文中寻找,“头和身子被撞伤了好几处”,“筏子和背包都无影无踪”,“在荒无人烟的大山里”转了近三天。这些句子都说明“我”当时的处境非常困难,急需帮助。这样描写为后面做了铺垫——在这样困难的处境下,“我”的爱国行为更加难能可贵。
(2)面包店老板先是什么态度?为什么后来又改变了?
这个问题可以结合思考题二来解答。当“我”向面包店老板求助时,老板先是婉言拒绝,“把双手一摊,表示一脸的无奈”;后来又提出用五星红旗交换面包,或许他只是好奇,并不是有意侮辱中国人,但是“我”却断然拒绝了老板的要求,因为国旗是一个国家的象征,象征国家尊严的国旗是不能用来交易的。“我”宁愿饿死也不愿用国旗换面包,这一举动打动了老板,他深深地理解了这位中国留学生的行为,从而给了“我”更多的帮助。这也说明了只有具有民族气节的人,才会赢得外国友人的尊重。文末的泡泡是引导学生评价面包店老板的救助行为,感谢别人的帮助,这也是“国际理解教育”中重要的一环。
(3)课文是怎样表现“我”的爱国情感的?
本课有一个很大的特点是,几乎不直接写“我”说了什么话,也没有直接描写“我”的心理活动。在与面包店老板交流的过程中,都是通过“我”的表情和动作的变化来表达内心情感,如“犹豫”“展开”“凝视”“摇摇头”“向外走去”等词语和短语。俗话说,“行动胜过千言万语”,这些动作实际上更有力地表现了“我”的爱国热情,这样写显得深沉而含蓄,符合课文的整体氛围。对这一写作技巧老师可以向学生略做讲解,并引导学生在习作中运用。另外,课文中对其他生词的理解也可以采用这一方式,即寻找一个角度串起一系列词语,让学生在一个具体的语境中理解。
4.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重点理解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例如,“这面做工精致的五星红旗,经过河水的冲洗,依然是那么鲜艳。”“红旗依然鲜艳”是“我”的主观感受。联系上文讲“我”遇到的危险和下文讲“我”遇到的困顿境地,说明五星红旗依然保持着她的庄严,表达了“我”对国旗热爱的一片赤子之心。再如,“我愣了一下,然后久久地凝视着手中的五星红旗。”这一句话旁边有一个泡泡:“这时‘我’可能会想什么呢?”可以让学生联系起来思考。当面包店老板向我提出用国旗换面包时,“我”这时可能会想到很多,但有一点是确定的,“我”根本不会答应面包店老板的要求。学生可以结合全课“我”对国旗深沉而真挚的感情来体会:“我”在漂流出发前带上国旗,表明自己是中国人,也希望国旗能陪伴自己渡过困难;在漂流遇到危险时,“我”先想到的是把国旗系在脖子上,表明我对国旗的尊重和爱护;当面包店老板向我提出用国旗换面包时,“我”断然拒绝了面包店老板的要求。
5.朗读指导。本课表现的情绪有起伏,教师要引导学生进入到课文的情境中,感受人物情感的变化,进而读出这些变化。例如,第三自然段表现了“我”的困难处境,要读得低沉一些;第十自然段写“我”拒绝了老板的要求,要读得稍快,读出坚决的语气。由于课文较长,教师只需抓住几个情感强烈的点来指导,不必面面俱到。
6.课文的资料袋介绍了国旗的一些基本知识,教师可以让学生交流展示一下自己搜集的资料。
第四篇:课文一面教学反思
自我原因
1上课紧张,沉不下心来,把这次上课,当做大事情,没能把他当做平常课对待。容易出错
2课件做的不仔细,上面有一段文字没了都发现,被学生当场指出
3上课老师想着教案,想着下步该怎么上,所以没关注到学生。
4引导语,过渡语,问题的设计都不够具体仔细
5与学生的交流都是“命令式”的语气,“你来说,你来说。”不够温柔,评价缺失,基本没有评价语,或者评价语很少。,评价语激发不起学生的兴趣。
6教学内容重点没抓住,有“头重脚轻”,重点难点不分。
教学设计改进的地方
1以大问题“啊累得眼中看到一个怎么的鲁迅?”导入。
1让学生找外贸的句子,找一句说就说一句,问题就一个“留给你的第一印象是?你从哪里看出鲁迅的瘦?”。
2重点要读第2处的外貌描写。
3你可以用什么的词语来形容它?、4看到这么瘦的鲁迅你想说什么?你能不能用佩服的语气来读读。
4哪里还看处他的瘦,找地三处外貌,花2分钟读读。其他找出来读一篇就行了。
5在上对话一个问题“这件事你有什么感受,有什么想说的?”
师生读,老师与学生对话读。这件事你感受怎样的鲁迅?再现资料用ppt出示。
第五篇:六年级上册《一面》》课文同步测试
六年级上册《一面》》课文同步测试(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基础知识(30)
1、给加点的字注音(4分)
俯()践踏()憎恶()装饰()
2、默写(11分)
①表现鲁迅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诗句是____________这是化用鲁迅《自嘲》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诗句。
① 比喻鲁迅愿把自己的一切贡献给革命事业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最富有哲理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表达对烈士敬仰、纪念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的人》通过对比昭示了一个怎样的哲理?(5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了本文后,你认为应该怎样做人?你还能举出像鲁迅这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吗?(10分)
课内同步阅读
阅读下面的语段,回答问题 有的人
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 有的人
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有的人
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 有的人
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5、这两节诗选自,是诗人_________为纪念鲁迅逝世_____周年而写的,诗的副标题是_________________。(8分)
6、“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这句诗的含义是()(6分)A、全心全意地为广大人民服务。B、任劳任怨地工作。C、心甘情愿地给人民做牛做马。D、一心一意地为革命事业而奋斗。
7、“不朽”上的引号的作用是()(6分)A、表示引用 B、表示特定称谓 C、表示着重强调 D、表示反语否定
8、这两节诗运用的修辞方法有()(6分)A、排比 对偶 对比 B、对比 反复 比喻 C、反复 比喻 拟人 D、排比 对比 拟人 课外扩展阅读
阅读下面的语段,回答问题 老师的粉笔
红的、白的、蓝的…… 它不是石子,却能使滚滚波涛在我心中激起。它不会飞,却能把我们带到奥妙的寰宇。它没有口,却能让我听到 五洲四海的声响音律 啊,它是什么? 是老师的粉笔
老师用智慧和心灵深情地把它浇铸。
9.从表达方式上看,这是一首________诗。(5分)10.诗中能表达诗歌中心是哪一句?(5分)11.理解下列两个短语的含义。(10分)
A.奥妙的寰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五洲四海的声响音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诗中连用的三个“它不是”“它不会”“它没有”,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6分)
13、老师伴你走过一生,请你也为你的老师写一首诗,赞美你的老师。(18分)
《有的人》课文同步测试解析和答案
1、【解析】利用工具书,读准字音。【答案】fǔjiàn zēng shì
2、【解析】结合课文和题目要求默写。
【答案】 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3、【解析】仔细阅读课文,抓住两种人的对比,得出蕴含的哲理。【答案】全心全意地为广大人民服务的人,在人民中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灭亡。
4【解析】结合自己实际谈谈。第二问要说清楚事迹。【答案】略
5、【解析】识记一些重要的作家作品。【答案】有的人 臧克家13纪念鲁迅有感
6、【解析】对关键句子的理解,不能仅仅停留在字面意思上,而应结合上下文加以理解。
【答案】A
7、【解析】这四项都是引号的作用,而根据全诗可知,在这里引号表示反语。【答案】D
8、【解析】辨析常见的修辞方法。【答案】B
9、【解析】考查诗歌分类。诗歌从表达方式上看分三类:叙事诗,抒情诗,哲理诗。本诗以抒情为主要表达方式。【答案】抒情
10.【解析】抓住诗歌赞美的对象去寻找。【答案】最后一句
11、【解析】根据具体的语境理解意思。
【答案】A科学知识的世界B世界上每个地方的声音
12、【解析】抓住三个“它不是”“它不会”“它没有”句式和诗歌感情波澜
【答案】构成排比段,层层推进,把感情推向高潮。
13、【解析】抓住教师职业特点去写。【答案】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