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6号文库
浅论贾平凹作品的乡土情结
编辑:悠然小筑 识别码:15-1094295 6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8-07 01:06:18 来源:网络

第一篇:浅论贾平凹作品的乡土情结

浅论贾平凹作品的乡土情结

摘 要:贾平凹是当代有重要影响的乡土文学作家,作为一个蛰居现代都市的乡村知识分子,浓厚的乡土情结已成为贯穿其全部创作的一条重要精神线索。贾平凹作品乡土情结是发展的,由浅入深,由单纯走向成熟,经历了一个欢乐——忧郁——困惑——绝望——超越的过程。贾平凹小说乡土情结的产生有着多方面因素,主要是源自于作家对苦难乡土社会的忧患,源自于作家内心深处的自卑情结与对童年生活的记忆与体验。贾平凹是一个具有强烈责任感的作家,“关怀和忧患时下的中国”已成为其作品创作的一个重要主题。都市与乡村的对立,现代文明与传统文化的冲突,历史沉思与未来展望,显示了作家对社会转型时期乡土中国由衷的关怀与思考。

关键词:贾平凹;乡土情结;

贾平凹是我国当代影响力最大的乡土作家,他的作品乡土清洁浓厚,忠实反映了商州地区的民俗生活和民俗文化。他的每一部作品的面市都会引起社会的强烈反响,直至今日,贾平凹的作品写作风格经历了几次转变和不断探索,作为一个蛰居现代都市的乡村知识分子,浓厚的乡土情结却始终贯穿其全部小说创作,他的乡土情结由单纯走向成熟,经历了一次次的嬗变过程。①随着贾平凹作品的畅销与推广,越来越多的海内外学者及文学爱好者把探究的眼光转移到了他的身上,而对其小说中乡土情结的探索,无疑便成为读者解读他小说的一把钥匙。

一、贾平凹小说、散文创作的乡土情结

贾平凹作为作为一名从小生活在乡村、现蛰居现代都市的知识分子1983年,他创作了小说《商州初录》,标志着他的小说创作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此后的商州系列,在中国文坛上掀起了一场寻根文学的热潮。1984年,贾平凹的《鸡窝洼的人家》和《腊月正月》等几部小说,把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下的商州展示给了全国人民,也坚定了他在现实主义创作道路上的行走。进入90年代,中国城乡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农村发展和农村文化引起了贾平凹这位乡土作家的深切关注。1993年,他创作了《白夜》,刻画了一个农村人进城寻找精神家园的寻梦过程,表达出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对立。随后的《土门》,表现了在城市文明的发展下,农村文明的坚守和退让,直至最后消失的过程。202_年创作的《秦腔》,更是一举拿下了茅盾文学奖,成为 ①贾平凹.溪流[M].贾平凹小说新作集.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80:68.新世纪中国文坛的抗鼎巨作。所谓乡土文学,就是依靠作家的回忆来描写农村生活,带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地方色彩的小说。贾平凹正是以自己的故土商州为最主要的创作背景,并把农民作为自己关注的表现的对象,进而给了我们以极大原生态的乡土美的感受。

二、贾平凹的乡土情缘

乡土是任何人也摆脱不开的精神纠缠,是人类永远的文化情结。乡土情结对于乡土作家文学观念的形成,创作方法的选择,艺术境界的追求,都起到决定性作用。贾平凹在20世纪中国乡土文学史上,具有独特而重要的地位和影响。文学意义上的乡土,既是一种客观物质存在形态,又是一种精神现象,是一种文化象征与文化信念的组合。

(一)乡土的眷顾

陕西省的丹凤县金盆乡它既有西北关外的豪放和雄浑,也有江南水乡的婉约和灵秀。这块肥沃美丽的山水养育了贾平凹,贾平凹的创作一直在乡村与城市之间往返徜徉,在传统文化与现代意思之间左冲右突,在不断寻找着自己的话语系统,用自己苦心经营的文体传达自己的思考。作家生活的时代正处于中国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时期。新的经济形势适应中国经济发展的需要使得社会 出现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物资产品的丰富不仅满足人们的基础生存需要,而且还大大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贾平凹出生于山村,祖上几辈人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而他对此也从不讳言,甚至还主动提出过自己身上具有农民身上的“丑陋、卑下、委琐”等缺点,对于这个身份,贾平凹是又爱又恨的,让他受到了冷漠和歧视,形成了自卑、忧

郁的性格,这对于他日后的创作影响十分巨大,以至于他在创作中,只有将故乡的景物作为描述的对象,才能获得心灵上的安宁和慰藉。这种农村人的生活经历和因此而形成的个性特征,也是他的作品乡土情结浓重的重要原因。改革之初,由于改革逐步给中国广袤穷困的乡土大地带来物质的丰富,以及它对传统乡土文化的冲击尚不十分显著—— 如在《小月前本》、《鸡窝洼的人家》、《腊月〈 正月〉》中显示的—— 贾平凹对改革所带来的现代文明一定程度上还是在宽容中认同的。但随着改革的深入,改革的弊端和改革带来的现代文明对乡土文化产生的巨大冲击,促使作家回头重新审视乡村改革,思考现代文明对传统乡土文化的负面影响。作家感到,现代文明的侵袭不仅打破了平静的乡村生活,更破坏了乡村(古老而美好)的温情世界。作家的浮躁情绪也随之产生。正如贾平凹在《妊娠序》、《浮躁序》两部长篇的序言中所说:“对于严峻的丰富的又特别新奇的现实生活,我几度晕眩,迷惑,产生几多消沉,几多自信”“写《浮躁》,作者亦浮躁呀!”在《小月前本》、《鸡窝洼的人家》、《腊月〈正月〉》中,作家曾经以乐观与豁达的笔触,描写了乡村改革及现代文明给中国乡土大地带来的物质生活与传统观念的改变。然而,改革的推进,触及了乡村社会不同阶层的利益,也引起了乡土社会文化心理和人们价值观念的失衡与被商品经济唤醒的人的物质欲望的泛滥。这一切使作家不得不深入思考传统乡土社会文化及生活在乡村大地的父老乡亲。这思考,体现在小说《浮躁》、《美穴地》、《白朗》、《冰炭》、《远山野情》等作品中。在这些小说中,贾平凹极力张扬商州乡土文化中美好的道

德。淳朴的民性与高尚情操,试图以对传统乡土文化中优秀成分的歌赞来对抗现代文明的侵袭。如《浮躁》中的雷大空便是一位行侠仗义的好汉。他重承诺,讲义气,对朋友一腔忠诚,两肋插刀。为严惩意欲强暴小水的乡党委书记,他不怕蹲监坐牢,敢一刀跺下这位党委书记的脚趾。《冰炭》中的白香,是一个纯朴。高洁的乡村女性,是美和善的化身。冷酷的世界泯灭不了她对美的追求和对善的同情与珍爱的天性。在极为险恶的环境中,她敢于冒险保护身为犯人的秦腔演员刘长顺,给他以物质和精神上的力所能及的帮助。她那超脱世俗功利的情感与行为是传统乡土文化精神中美好道德与美好人性的外化显现在对贾平凹这一时期小说创作加以分析时,我们可以发现,除《浮躁》等极少数小说对乡村改革带来的冲击进行正面的现实主义描绘外,其余大多数作品如《冰炭》、《美穴地》、《白朗》、《远山野情》等都对商州山地民性的淳朴善良。道德的美好高尚与富于血性的侠义精神进行张扬与礼赞

(二)城里的农村人身份

当代作家中有许多人来自于乡村,我们把他们称作是“城市外来者”。由于有了城乡两方面的生活体验与观察,接触了城市与乡村两种文化,对于这两种文化,他们处于一种两难的选择之中。于是作品的题材、立意、人物设置、艺术风貌等方面都会受到了这一两难选择的影响。在他们的文学当中,表现出了与其他作家所不同的特色。贾平凹的文学创作与他的“城市外来者”②身份存有十分密切的关系,这 ②赵学勇.“乡下人”的文化意识和审美追求[C].贾平凹研究资料.雷达主编,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2_:101

种身份不仅影响了他的文学题材选择、价值取向,而且也影响着他整个文学创作趋向的变化,使他的文学呈现出一种由审美对象化到审视自己内心,由外而内的变化态势。而且从这种变化的态势中更体现出贾平凹的一种相当明显的焦躁、紧张、不安的创作心理。作为一个“城市外来者”,贾平凹不仅在文学创作上表达出了转型时期中国社会某方面特征与趋势,而且他的文学中所反映出来的精神的演进趋势及特征,也代表了城市与乡村二元对立社会对于城乡都发生关系的冲击。贾平凹在写城市的时候,总是难以忘记乡村的质朴与自然,而在写农村的时候,又总是以城市的眼光来观察乡土社会。所以在贾平凹的世界中,体现最强烈的情感态势是徘徊,这是贾平凹文学创作的总体趋向。

在农村长大的他,虽然后来通过上学留在了城里,但是无论走到哪里,他的身上都带有农村人的影子,面对着琳琅满目的大城市,他开始变得不知所措,开始怀念以前的乡村生活。他不能融入城市生活的乡下人,对此他产生了强烈的自卑感,要以文学成就来证明自己,给自己以安全感,更要在作品中描绘出一个自己真正喜欢的农村世界,从乡土文明中挖掘理想的生存方式和生命形式,让城中的自己和乡下的自己进行着最本质的交流和呼应。

三、从商州系列散文看乡土寻根

(一)寻根商州

贾平凹的故乡是商州,是他小说创作的源泉。贾平凹有一部专门以商州为描写对象的作品集《商州初录》,在谈及这部作品时,他

曾经表示:“过去商州市什么样子,这么多年来又是什么样子,而现在又是什么样子,这已经成了急需向外面世界披露的问题,也是我写这几部小说的目的。” 在他的笔下,商州风景优美,人民勤劳聪明,既有西北的雄浑,又有江南的婉约,俨然是一方人间的圣地。这种对商州的极力颂扬,正是出于他对商州这片土地的深切热爱,在他看来,商州已经不再是行政区划中的商州了,而是成为了他永远留恋和向往的精神家园,这里记录了他的成长,见证了他的成功。现在,他要用自己的作品,来回报这片给予他太多太多的土地。贾平凹写商州,不可能不写商州的风俗民情,而正是这些风俗民情构成了他小说中的情节的主要部分,这以《商州三录》表现的最为明显。在《商州初录》中,有一段引言,专门论述了商州风俗民情,下面则是分为几个地方写风俗民情,整篇文章读起来象是一篇散文。纵观这些散文,里面没有什么精心动魄、曲险交织的大起大落的情节。又似乎没有令人激动的刻意抒情,或者是荒诞不经,怪模怪样的特殊之处,一切都似乎很淡——淡得让人似乎可以一眼透到底。可就是在这种淡然中走来一个又一个在特殊文化制约下的人生和生活。还以《商州三录》为例,他以散文化的构思与色调写了几个村、镇,几个人物,就人物而言,他们有的已老化,有的已经死了,有的还活着。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农民几千年的生存状况和意识。他们活得很难,但也有自己的乐趣。他们有自己的遭际和心胸。也有自己改造世界的耐力和办法。如在《商州初录》中通过写黑龙口等地的民情风情,反映了这些地方的历史变迁及人物的命运。由此可见,在贾平凹的审美世界里,除了写社会转型时期的众

生态和改革风云以外,他也写自然风光,静山动水,写山村景观,买卖集市,写山里的人情,也写山里的世态。在他的小说里,即有民俗展览,也有心态披露。有的见人不见物,或者二者都存乎其中,审美的主体与对象客体合二为一,水乳交融。他对商州的一切是那么的熟悉,而且有着深深的理解。他试图在人情世态的自然流变中,让人们悟出人的进化尽管充满坎坷和悲剧,但毕竟还有诱人的乐趣与激人向上的力量,生活是美好的,民族自强的魅力是永恒的。《商州》、《商州初录》中除了色彩浓郁的民俗活动外,还有因人迹罕至而保留着原始形态的山岩林水,以及叫人摸不透的古老宗教意识,这使商州的厚重、朴拙更显得特异。

(二)、从小说《秦腔》看乡土情结

贾平凹是新时期以来最重要的作家之一,由于自己的农民出身和对故乡的热爱,所以其作品中有种浓厚的乡土情结。《秦腔》③并非贾平凹的第一部小说,却是第一次充分系统地描绘自己的故乡,他决心以这部作品为故乡树起一块碑子。作品描写了中国农村20多年变化中出现的问题,如农民离开农村,土地逐步消失等等,并渗透了作者对社会转型期农村各种新情况的思考和关注。贾平凹用文字还原和营造了一个活生生的世界,是对将要成为绝唱的农村生活作的“挽歌”,是对传统乡土的一种“回归与告别的双重姿态”。

从秦腔中反映出来的向真的农村的变化却是得到了大家的共识,③贾平凹.秦腔[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2_:564.虽说,对其得奖褒贬不一,但由于在书写自己故乡的过程中,同时也有一种心酸的感觉涌上心头。初读《秦腔》,便觉得让人着迷,不光是因为看惯了柔情性文章的麻痹,还是在文章内部体现了一种绵延亘古的乡土文化。一种乡土文化气息字里行间无时无刻不熏陶着你,不禁让你悸动,如若爱不释手的宝贝,使你振奋,难以割舍。此文来回几次拜读,为作者的良苦用心给震撼,对于这么一个大手笔,人物的各个形象鲜明,场景繁杂而又有序,语言纯朴却又不失真,一丝丝秦魂在字里行间辗转、回荡。本文开头是以熟悉的秦腔剧团的《拾玉镯》的年老色衰的老演员,以暗示秦腔的衰落,这点通过对老演员的冷落与奚落可以表现出来。对于为何衰落,作者在文中并没有明说,而是从一个疯子的唱词中进行品读,从疯子引生的视线中得到了一种体会与升华,用那种朦胧的歌词作为指引,将一层层的暗示贯通推进到更广阔的社会内容当中来,这也体现了整个作品的艺术特征。《秦腔》中人物的性格、特征都串联和不同的命运。因为对秦腔的热爱,白雪在秦腔中与丈夫相爱结婚。又因为秦腔,最终和丈夫走到了离异的道路。夏天智更是由于秦腔而近乎疯狂的人物。这本小说不仅记录着中国乡镇社会在全球经济进程中的蜕变,这也激起了变动的中国乡土人情的转变。经济的发展,传统的文化受现代经济的影响而在村中所表现出来的形式。秦腔的演出团队由之前的县剧团编委现代的小分支,又逐渐被一些流行的歌曲给挤下台来,清风街的人们也在经历着从纯朴到圆滑的过程,这样,详细的描述了人们从传统的生活习惯中想现代的生活价值观的转变,使得传统的生活观念土崩瓦解。贾平凹先生

将失去的那种平和的社会现象和农民对土地的流失的那种心情展现的十分细腻,想着呢的这种景象是社会中的必然反映,这也使我们思考,现代社会的转变,以及现代农民的命运该何去何从,因此,贾平凹先生希望为现代的社会“招魂”,这也表现出对自己乡土秦腔的无限感慨和怀念。这本小说好似一个广阔的世界,有些神秘又有些烂漫的情节无时不牵动着人们的心思。因此,贾平凹先生在逼真的写作中有添加了些烂漫灵动的情节在里面。原始而又粗犷的秦腔,疯疯傻傻的引生以及那些植物、动物等世间的万物都似乎通灵性,这也是《秦腔》的神秘魅力之处。

贾平凹在写《秦腔》时,关于农民问题意识压倒了作者的眷恋乡土的情结,与其说《秦腔》在写故乡,不如说《秦腔》在写中国农民。清风街的人们既是作者的父老乡亲,更是当代中国的农民。清风街不仅是故乡的代名词,而且是当代中国农村社会的代名词。对农民生活的忧患意识,使作者无心于诗意的酿造,这是贾平凹创作轨迹的涅槃,亦可以说是作者在当下焦灼的现实面前被迫对传统乡土叙事模式的突围。可以说《秦腔》是一部睁了含泪的眼看“农村”的小说,而不是一部闭了沉醉的眼思“故乡”的小说。结论

随着社会转型给中国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带来的深刻变化。随着作家人生经历的不断丰富。贾平凹乡土思想与意识不断走向深入。其小说呈现的乡土情结也由浅入深。由单纯走向复杂。经历了一

个欢乐——忧郁——困惑—— 绝望——超越的过程。在这样一个过程中,有一条贯穿始终的主,这就是作家对社会转折时期中国乡土社会与传统乡土文化由衷诚挚的忧患与关怀,正如贾平凹自己所说:“我的情结始终在现当代。

参考文献:

[1]柯灵.乡土情结[J].香港文学,1991.12.23.[2]李自国.论贾平凹小说创作的家园意识[C].贾平凹研究资料.雷达主编,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2_:304.[3]贾平凹.溪流[M].贾平凹小说新作集.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80:68.[4]王庆生.当代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_:395.[5]贾平凹.高老庄[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2_:360.[6]贾平凹.我是农民[M].西安:陕西旅游出版社,202_.[7]赵学勇.“乡下人”的文化意识和审美追求[C].贾平凹研究资料.雷达主编,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2_:101.[8]贾平凹.秦腔[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2_:564.[9]於曼.无奈的精神还乡[J].小说评论,1999.1.[10]贾平凹.高老庄[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2_:359.

第二篇:论贾平凹小说的乡土情结

论贾平凹小说的乡土情结

枣 庄 学 院

成人高等教育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

××××××××××

姓名:

学号: 专业:

指导教师: 教学点:

继续教育学院 年 月 日

论贾平凹小说的乡土情结

论贾平凹小说的乡土情结

摘 要:贾平凹是当代受到普遍关注的地域性作家,作为一名从小生活在乡村、现蛰居现代都市的知识分子,乡土情结始终是贾平凹小说创作的一条重要精神线索,也成为读者解读他小说的一把钥匙。乡土和作者早已融为一体,即使在描写现代都市的小说作品中也渗透着作者深重的乡土情结。从写作之初直到近期,贾平凹始终以农民的身份、民间的立场作为自己写作的出发点,坚定、执着地书写着乡村的隐秘变化。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发展给乡村带来各种隐秘的变化,贾平凹对故乡的情感经历了一个复杂的过程,在他的小说中,乡土情结由单纯到成熟,也经历了一个嬗变的过程。从热情地讴歌到绝望地沉沦,再到凄凉地找寻、无望地抗争,最后只能无奈地建构,通过贾平凹的作品读者可以看出他乡土情感的发展变化,也可以看出贾平凹作为一名当代作家对时下中国的关怀和忧患。

关键词:贾平凹;小说;乡土情结;嬗变

论贾平凹小说的乡土情结

By Jia Pingwa novel local compex

Abstract: Jia Pingwa is a popular concerned regional writer, as a professional young live in rural, now during the modern city, local complex is a group of novels of an important spiritual clues, also become readers interpret his novels of a key.Native and author have been fused into one, even in the description of the modern city of novels also played author unalloyed knot.From the beginning of writing until recently, Jia has always been to farmers of identity, folk's position as a starting point for your own writing, firm, relentlessly writing at the village of kubu changes.As the modernization of rural development to bring various secret change, a group of roots of emotion through a complex process, in his novels, local complex from simple to sophisticated, has undergone a process of transmutation.From the passionate singing praises to despair, before dipping into the dreary finding, hopelessly struggle, finally forced to construction, by Jia works readers can see the emotional development of his local changes, or you can see a group as a contemporary writers today China care and concern.Key words: Jia Pingwa;Novel;Local complex;Evolution

论贾平凹小说的乡土情结

目 录

引 论.................................................................1

一、乡土情结的起源和发展...............................................1

(一)乡土情结的内涵...............................................1

(二)乡土情结的起源与发展.........................................2

二、贾平凹小说中乡土情结的表现.........................................2

(一)热情地讴歌...................................................3

(二)绝望地沉沦...................................................4

(三)凄凉地找寻...................................................6

(四)无望地抗争...................................................7

(五)无奈地建构..................................................10

三、贾平凹小说中乡土情结的现实意义....................................11 结 论................................................................11 参考文献..............................................................12 谢 辞..................................................错误!未定义书签。

论贾平凹小说的乡土情结

引 论

贾平凹是当代颇具影响的乡土小说作家,在当今文坛集名望和作品的畅销于一体。他的每一部作品的面市都会引起社会的强烈反响,时至今日,贾平凹的作品写作风格经历了几次转变和不断探索,但作为一个蛰居现代都市的乡村知识分子,浓厚的乡土情结却始终贯穿其全部小说创作,他的乡土情结由单纯走向成熟,经历了一次次的嬗变过程。随着贾平凹作品的畅销与推广,越来越多的海内外学者及文学爱好者把探究的眼光转移到了他的身上,而对其小说中乡土情结的探索,无疑便成为读者解读他小说的一把钥匙。并且,乡土情结普遍存在于中国人民身上,研究贾平凹小说中的乡土情结,同样具有现实意义。

一、乡土情结的起源和发展

(一)乡土情结的内涵

“岭外音书绝,经冬复立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渡汉江》宋之问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 《菩萨蛮》 韦庄

中国的乡土情结源来已久,乡土作为人类诞生的摇篮,成为人类共同拥有的童年记忆,思乡,是一个中国人永恒的话题,从古至今,无论男女,家,总是他们心目中念念不忘的温暖港湾,古代文人墨客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句将他们的思乡恋乡之情表达的淋漓尽致。那么什么是乡土情结呢?著名散文家柯灵有过这样的阐释:“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方魂牵梦萦的土地。得意时想到它,失意时亦想到它。逢年过节,触景生情,随时随地都想到它。海天茫茫,风尘碌碌,酒阑灯灺人散后,良辰美景奈何天,洛阳秋风,巴山夜雨,都会情不自禁地惦念它。离得远了、久了,使人愁肠百结好不容易能够回家了,偏又会忐忑不安。辽阔的空间,悠邈的时间,都不会使这种感情褪色:这就是乡土情结。”简言之,乡土情结就是指集结在心

[1]

论贾平凹小说的乡土情结

里不会因空间变化而变化、消退的对故乡的感情,这种感情比其他感情要更持久,更坚固。

(二)乡土情结的起源与发展

自然经济在我国长期占据统治地位,所以土地很自然的就成为农民最基本的物质生产资料。只要农耕文明还有一席之地,农民就会不可避免地把土地当作生存的保障,即使为了追求新的生活方式而暂时“抛弃”了土地,但土地在他们的内心深处却永远是精神的避风港,如果在城市中无法立足,他们至少还可以回到故乡,守着土地终老,土地是他们手里的底牌。

所以,乡土情结最初的表现对象,就是土地。土地,被中国人视若生命,那里埋着祖宗的根,长着生命的源,是“最不亏人”的东西,历史上多次战争也都是因争夺土地而发动的。远走他乡的游子们在离家之前常常会鞠一捧故乡的泥土小心的包好带在身上,国人对于土地的依赖程度可见一斑。这种心理其实并不难理解。人类诞生在土地之上,吃靠土地,穿靠土地,处处受到土地的束缚,生于斯死于斯,久而久之,便再也脱离不了土地,再也割不断与故乡的联系。“美不美,故乡水,亲不亲,故乡人”,个中滋味,有过离家经历的人应该都深有体会。

时至今日,温情脉脉的农耕文明正在消失,人们成群结队地拥向文明的象征——城市,然而,他们的情感与乡土仍存在着不可切断的精神联系,而乡土情结历经几十代人的演变发展,它已不再仅仅局限于对故乡的眷恋,更表现在对故乡命运前途的一种深沉思索与牵挂。从现代乡土小说的奠基者鲁迅到沈从文、废名、汪曾祺、孙犁,再到贾平凹、莫言等当代文学的大师,那充满苦难与温情的乡土就始终被他们痴情地关注着,并在作品中毫不掩饰地抒发他们浓浓的乡土之情。

二、贾平凹小说中乡土情结的表现

贾平凹是当代作家中的一名杰出代表,作为山地的儿子,他尽管寓居都市多年,仍时常称自己是个“乡下人”,他厌倦都市的喧嚣与堕落,只能回望故乡,一次次回归乡土,去寻求精神的抚慰。他不仅仅“喜吃杂粮野菜,不动膏粱腥荤”,更以生于农村、长于农村,秉承了农民忠厚、质朴的品质而深感欣慰。

论贾平凹小说的乡土情结

贾平凹的早期作品大多描述西北农村生活,因此,他被冠以乡土作家之誉。既是乡土作家,自然有其乡土情结。贾平凹的乡土情结是厚重的,从他初入文坛开始,以《商州三录》为发端,棣花街、清风镇、商州,就成了他永恒的文学回归地。作家把自己最温暖的笔触始终投射在商州,献给自己心灵最温暖的那一片地域,乡土情结始终弥漫在他的字里行间。商州之于贾平凹,如乌镇之于茅盾、绍兴之于鲁迅,那里发生的一切事件,都成为作家最永恒的记忆。

贾平凹的作品大致可以分为乡土和都市两种。前者如《浮躁》、《商州》、《腊月·正月》、《鸡窝洼的人家》、《秦腔》等,后者如《废都》、《白夜》、《土门》等。虽然贾平凹乡土小说写的是作家对乡土爱恨交织的深深眷恋,而他的都市小说则写城市的病态文明,写城市文化对乡村文明的侵袭,但渗透其中的仍是作家“剪不断,理还乱”的乡土意识与乡土情结。由此可见,乡土情结已成为贯穿贾平凹全部小说创作、透视其审美价值与文化内蕴的最为重要的精神线索。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发展,乡土情结不断地经历着嬗变。而作家思想的趋向成熟,又使贾平凹小说中呈现出的对故土爱恨交织的乡土情结也在发展变化,不同时期,他作品中所表现出的乡土情结具有着不同的内涵与主题。

(一)热情地讴歌

一九七八年,贾平凹以《满月儿》在文坛上崭露头角。去西安求学之前,贾平凹在家乡度过了将近二十年的时光,他的整个童年和少年时代都是在家乡商山丹水的陪伴下度过的,直至一九七二年去西北大学求学,始才离开故乡的山山水水。所以在这个时期,贾平凹还是一个刚刚远离乡下的“乡下人”,他的眼里看到的只有故乡人的单纯。他用一种清纯、欢欣的眼光看取欣欣向荣的社会生活,在作品中着重抒发的是明朗、欢快的内心感受。入世时对生活的感受和愿望,纯真的爱情,朴素的向往,鲜明的是非,动情的追求,都浓缩在其小说所营造的那田园牧歌似的明丽画面里。[2]在当时的文学界普遍控诉人性的罪恶时,初登文坛的贾平凹却以一个山地青年天真的眼睛发现了生命中的美好因素,唱出了一曲曲清丽明朗的美与善的生命赞歌,他这时的一批作品文字轻灵飘动,字里行间洋溢着诗情画意,对商州山

论贾平凹小说的乡土情结

地风俗的古朴、美好,民性的纯真善良进行了热情的讴歌与礼赞。但是,这些早期作品也暴露了贾平凹初登文坛时的不足,即对社会体察不够深刻、浮光掠影,未能触及生活的底蕴。

在贾平凹眼里,乡土的一切都是那样的可爱和美好,以至于蛮荒闭塞也被纯朴敦厚所掩盖。他曾这样说过:“我愈来愈爱着生我养我的山地了。就象山地里有着形形色色的花木一样,我一写山,似乎思路就开了,文笔就活了。我甚至觉得,我的生命、我的笔命,就是那山溪哩!”又说:“但真正要写出这个地方,似乎中国的三千个方块字拼成形容词是太少了,太少了。我只能这么说:这个地方是多么好啊!”[3]可见,贾平凹是怎样地深恋着商山商水的,家乡的一草一木、一山一石都深深地打动着他,在他眼中都是有灵有魂之物。带着浓厚的乡恋情结,贾平凹以充满真挚与热情的孩子般清澈的眼光回望滋育他成长的苦难而饱含温情的故乡母亲,用散淡纡缦的笔调创造了温情脉脉的田园诗般的商州乡土氛围,向人们讲述着一个个朴素、温馨的故事。如《曳断绳》写了一个干活不惜力气的木讷憨厚的农民,在队里西沟打坝时被选为突击队长,带领大家日夜奋战在工地的故事;《姚生枝》写了一个给队里种菜的老头的恪尽职守,不但菜种得好,而且账目清白的故事;《纺车声声》更是塑造了一位勤劳善良、坚韧顽强的伟大乡村母亲形象。生活的苦难没有压垮柔弱的母亲,而是使她更加坚强,对丈夫与儿女的爱更加深沉。在作家内心,小说中母亲对丈夫、子女深沉的关爱即是乡土对它所哺育、滋养的儿女的深沉爱的幻化。在小说中,乡土与母亲已融为一体:母亲就是乡土,乡土就是母亲。乡土意识已开始化为一股浓郁深厚的情结,纠缠、扭集在作家内心深处。

贾平凹清新明丽的乡土小说犹如清新的春风向文坛迎面扑来,让读者眼前为之一亮。然而,当贾平凹以一种批判性的眼光审视生活,进行由表及里的深入时,他很快便有了一份属于自己的发现。

(二)绝望地沉沦

随着贾平凹生活经验的增长,对生命感悟的渐深,其早期创作的着眼点开始变化,眼光也日益犀利尖锐,作品的色调也由明丽一变而为晦暗、沉郁、悲哀。

论贾平凹小说的乡土情结

作家用自己理性的眼光,审视乡土社会、人生,逐渐发现了乡村生活中一些丑恶、愚昧的现象与阴暗面,感受到了乡村生活并不是那样的单纯美好。因而作品的基调也由前一阶段的明快转为滞重,明朗转为灰暗;欢快的笑声为低沉的叹息所代替,对乡土由衷的赞美,让位于深沉的批判、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变为对龌龊现实的失望与痛惜。贾平凹吮吸了故土的奶汁而长大,因而当他回忆它的时候,就不可能冷眼旁观。心痛之余,作家开始效法鲁迅揭示国民性的笔法,对乡土文化中愚昧、落后、麻木等世俗心理与国民劣根性进行批判。这种基调的代表作品有一九八一年的《二月杏》、《年关夜景》、《厦屋婆悼文》等。《二月杏》写女青年二月杏从城里到乡村插队,被权势者奸污,不但得不到周围人的同情,反而遭到了鄙视、中伤和污蔑,在一团污泥般的生活环境中进行艰苦的抗争,揭示了“文革”给一代青年造成的心灵创伤。《年关夜景》通过一个具体场景对贫苦农民自私、麻木、愚昧的根性进行入木三分的刻画。而《厦屋婆悼文》则对贫困育出的种种人性之恶进行深入反思。[4]在以上几篇作品中,作家明显流露了他的消沉情绪。

贾平凹尊重故乡的所有智慧和情感,因为是它们激发了他的自省自悟的心智,而最终成就了他在文学天地中的充分舒展。但无疑,深爱着故土的作家内心已蒙上了一层浓重的感伤与困惑。他在《高老庄》后记中曾坦诚地说过:“我无论写的什么题材,都是我营建我虚构世界的一种载体,载体之上的虚构世界才是我的本真。我终生要感激的是我生活在商州和西安两地,具有典型的商州民间传统文化和西安官方传统文化孕育了我作为作家的素养,而在传统文化的其中浸淫愈久,愈知传统文化带给我的痛苦,愈对其中的种种弊端深恶痛绝。”[5]莫言对此也深有同感,对于自己的家乡,尽管他骂那个地方,恨那个地方,但是他没有办法割断与那个地方的联系。生在那里,长在那里,他的根在那里,尽管他非常恨它,但在潜意识里恐怕对它还是有一种眷恋。这种对故乡又爱又恨的情绪深深困扰着作家,甚至让他感到了一些绝望。

贾平凹越是对家乡故土满怀深情,当发现他热爱着的纯朴善良的乡亲竟也充溢着愚昧、落后、麻木的世俗心理与国民劣根性时,内心越是感到痛惜。他曾说过,论贾平凹小说的乡土情结

对故土因为爱得太深,所以会神经质似的敏感,容不得眼里有一粒沙子,见不得生活里有一点污秽,而变态成炽热的冷静,惊喜的慌恐,迫切的嫉恨,眼睛里充满了泪水和忧郁。故土乡民的残缺,使作家内心深处感到极为失望,但必须注意的是,作家并没有改变对乡土的深情。对乡土愚昧、落后的痼疾的痛恨与批判,正是作家对其乡土满溢着深爱的体现——作家恨得愈是深切,对乡土的爱愈是浓郁、炽烈。在这一阶段,贾平凹的乡土情结经历了一个感伤与焦灼的阵痛,忧患意识是这一时期贾平凹乡土意识与乡土情结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标志着作家的乡土意识由单纯开始走向成熟。

然而,由于这一阶段的作品“消沉”情绪过重,贾平凹及其作品一度受到批评和质疑,这迫使作家不得不返回故乡,开始构建他心目中的“商州世界”。

(三)凄凉地找寻

一九八二年,陕西评论家们指出了贾平凹以往作品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即生活阅历不足、对故乡记忆理想化、消沉情绪太过明显等,这使贾平凹深受震动,大约有一年的时间,他没有再写小说。在这一年中,他冷静分析了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决定回到商州,沉淀到社会底层丰富自己。

“人生的苦难是永远和生命相关的,回想起在乡下的日子,日子就变得透明和快乐。真正的苦难在乡下,真正的快乐在苦难中。你能到乡下去吗?作为人,既要享受快乐,也要享受苦难。”[6]贾平凹如是说。他出身乡下,喜怒哀乐的根源在乡下,也许只有回到乡下故土,他的真实情感才得以尽情抒发和释放。

于是,一年的沉寂期后,贾平凹写出了《商州初录》,随后又写了《商州又录》、《商州再录》。“商州三录”一起构筑了一个诗情洋溢的乡土风情世界,作品中把各种道听途说的故事随手记下,文字里弥漫着让人陶醉的儒风乡情。贾平凹是商州的贾平凹,商州亦是贾平凹的商州,贾平凹对商州的感情充满了矛盾。一方面,基于少年时代的记忆,他对故乡的山水人民满怀热情,尽情讴歌;另一方面,又对故乡愚昧落后的一面感到忧郁、痛心。这种矛盾的心情并未使贾平凹停止乡土小说的创作,而是进一步埋头商州故乡,流连于乡镇与山地之间,并在作品中有意消解人

论贾平凹小说的乡土情结

们在荒山野岭的恶劣环境中求生存的沉重,把人们不得不面对的生命之重化解为诗意之轻。

在长篇小说《商州》、中篇《小月前本》、《鸡窝洼的人家》、《腊月·正月》这些作品中,贾平凹对商州山地乡村社会的经济、政治、道德伦理、文化心理、心态情绪进行了全面的、历史的俯瞰和审视。一方面,描绘了七十年代末以来在改革开放洪流冲击下商州乡村社会中人们的思想、伦理、道德观、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发生的具体而又深刻的变化;另一方面,作家也流露出对现代物质文明给传统乡土文化带来的负面影响的忧虑。由于贾平凹对商州乡土文化的全景式描绘,他理所当然地被奉为刚刚兴起的“寻根文学”的先锋。所谓“寻根”就是寻中华民族之根,寻中国传统文化之根。在贾平凹看来,中国传统文化之根无疑存在于中国广袤的乡土,存在于他的家乡——商州。这时的商州,在真正意义上已成为贾平凹创作上心灵的“根据地”,也标志着在乡土情感上,作家已找到精神的家园,在关于乡土的记忆中,作家不再流浪。这时的贾平凹,对乡土的认识已不再是初登文坛时单纯的咏唱与后来的一味的感伤,而是带着一种理性的成熟的眼光,闪现着坚定、自信和豁达,这标志着作家乡土情感的成熟。

然而,当现代文明的浪潮汹涌而来,乡村是应该顺应潮流而变革还是继续墨守传统,对作家来说却成了一个两难的问题。

(四)无望地抗争

对现代文明,贾平凹是热诚呼唤的,但同时他又常常困惑和担忧。他说:“历史的进步是否会带来人的道德水准的下降,而浮虚之风的繁衍呢?诚挚的人情是否还适应于闭塞的自然经济环境呢?社会朝现代的推行,是否会导致古老而美好的伦理观念的解体或趋向实利世风的萌芽呢?”因此,贾平凹的作品在开掘历史发展的同时,又想尽力挽留传统文明中古朴淳厚的美德。对商州的一切,他都保持着这种感情。一方面是一种生命之根维系于此的挚念,他直接生活在他们里面,吸收它们,回忆它们,而不仅仅是冷眼旁观一番,他尊重这里所有的智慧和感情。所以他对世风和时尚的大幅度变迁,有时会身不由己地采取一种谨慎的目光,担心衍化流贯在论贾平凹小说的乡土情结

这块山地上的人的纯真厚道,人性的信念和诚实的生活态度以及充满原始生命本性的民俗风物,在现代社会进程中分解消融,或者被外来力量冲撞的支离破碎、不伦不类。另一方面,贾平凹则在他的“商州系列”中汇聚起他心智和感情的绝大部分,向世人表明,传统生活秩序中所有有价值的东西,只有在被人们自觉地汲取、整合到新的生活结构中,才能不断地保有它的美质,并继续发展它的内在机能。而这只有当商州顺应山地之外的现代社会进程,物质上摆脱了贫困落后和宗法观念以及旧有伦理道德的束缚之后才可望做到。

贾平凹从一开始创作就默默地体察着一种平静的乡土生活氛围,追求着一种静达、清朗的意境。其中虽不乏对时代动律的描摹速写,但更多的还是在平和旷远之中积淀了富于传统音韵的日常情趣。“拙厚、古朴、旷远”是他的审美追求,这种审美追求无疑是沈从文“湘西世界”审美意蕴地发展与延续,因为他把这种“拙厚、古朴、旷远”的美学追求与对中国农业文化的优美之处紧密地联系起来,表现了对乡风民习的挚爱和对淳朴人性的赞美,由此给人以强烈的情感熏染和浓郁的乡土生活气息。《商州》、《商州初录》中除了色彩浓郁的民俗活动外,还有因人迹罕至而保留着原始形态的山岩林水,以及叫人摸不透的古老宗教意识,这使商州的厚重、朴拙更显得特异。在《古堡》、《天狗》等作品中,作者描写了大量的古老形象,大量的未经开垦的原始地貌,仿佛使人回到农业国度的初民年代。而《浮躁》中的那群男人,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褐黄色的皮肤如同褐黄色的土地。他们恪守祖宗的遗训,骨子里是重农主义;信奉传统的人伦,崇尚薄利厚义的古风,既膜拜权力又痛恨权力,既眷恋家园又厌恶家园,既信命又反抗着命„„还有那群女人,她们姣好善良,却得在生理上更得在心理上承受比男人重得多的负荷,在封建的、以小生产方式为特征的农业文化中,她们处在社会的最底层。尽管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心理结构是稳固的,有自己的行动准则和伦理规范,他们也许不无麻木、不无迟钝、不无愚昧,但对任何异己的新的事物却有让人诧异的敏感。他们以一种封闭的姿态保存自身,表现出巨大的排斥力量。然而,时代毕竟不同了!商州土地和古老而又年轻的中华一样,正在经历着一场艰难的蜕变,正在慢慢地脱去她古老的外

[7]

论贾平凹小说的乡土情结

衣。改革时代的浪潮,正在冲刷着商州的每一块土地,在这里,农业文化与现代文化杂陈,乡土意识与开放观念并存。新的生产方式正在创造新的生活方式,爱情、婚姻、家庭以及人们之间的关系,都在或隐或显的发生变动。构成这些变动的中心则是人们价值观念的转变,大山外面的喧哗世界已透过它厚重的壁障,闪烁着,诱惑着人们。曾经为世世代代庄稼人所向往的夫耕妇织、丰衣足食的生活模式,忽然在他们眼中失去了迷人的色彩,传统生活的价值观念由此而贬值了。

随着改革的深入,改革的弊端和改革带来的现代文明对乡土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作家感到,现代文明的侵袭不仅打破了平静的乡村生活,更破坏了乡村古老而美好的温情世界,引起了乡土社会文化心理和人们价值观念的失衡。贾平凹在作品中极力张扬商州乡土文化中美好的道德,淳朴的民性与高尚的情操,试图以对传统乡土文化中优秀成分的赞颂来对抗现代文明的侵袭。他的价值立场非常坚定:我自己的价值、我笔下人物的价值都必须与乡土同在。他也认识到乡土的贫穷、愚昧,但在最终决定人物命运和灵魂归宿的时候,他还是坚定地选择了乡土价值取向。但是这种对抗只能让作家更加无望:《土门》中城市对乡村的吞噬,是对乡村社会都市化的形象表述。“土门”意指乡土之门,家园之门,也是农民的生命之门。然而,城市的发展毫无温情可言,巨大的推土机在村口徘徊,就要开进来了,“乡村”只能节节败退,最终被步步紧逼的城市吞没。《秦腔》也是一曲乡村文化的挽歌,表达了贾平凹对中国当下乡土文化衰败深深的绝望。但它也可能是作者真正意义写本土文化的一个结点,也是对故乡深情的回忆,但主要是无可奈何的告别。现代文明改变了农村新一代农民的观念,他们不再那么热爱土地,这使贾平凹感到悲哀。在《秦腔》后记中他说:“我的写作充满了矛盾和痛苦,我不知道该赞歌现实还是诅咒现实,是为棣花街的父老乡亲庆幸还是为他们悲哀。”[8]《秦腔》是作家为故乡树的一块碑,在树这块碑期间,矛盾、痛苦、挣扎,种种情绪充满了他的头脑,而到最后,却只有“无奈”二字。

城市里已没有作家心中的净土,而现代城市文明又粉碎了他的乡村家园美梦,作家又到何处去安歇他的灵魂呢?

论贾平凹小说的乡土情结

(五)无奈地建构

离开家乡之后,贾平凹在西安城里生活了近三十年,久居西安的城市生活,虽然改变了贾平凹的社会地位和生活条件,然而,对农村生活的怀念和对城市生活的怀疑,使他永远处于城乡矛盾中。他对城市和乡村都表示了失望,城市和乡村无论哪一个,都不是他心目中的乐土和净土。“既然城市里没有真正的家而且这种无家的状态正从城市扩展到周边的乡村,那么就回到纯粹的、没有遭受任何污染的、远离城市的家乡,也许那儿才能找到安妥自己灵魂的精神家园。”可是哪儿才是真正纯粹的家乡呢?

农裔作家进入城市后,虽也曾醉心于都市的繁华与富足,但是都市内人情淡漠、自然生态环境恶化、精神世界空虚,这种种的丑恶又使他们对城市深存戒心。一方面,他们不能也不想融入都市的精神生活,心中永存的最熟悉最动情的记忆仍然是关于乡村的。而另一方面,这些作家又不愿放弃都市的富足生活而返回农村,那么,只有试图从精神上构筑一个家园,这便是所谓的“精神还乡”。这在长篇小说《高老庄》中表现得较为明显。作者用孔子的弟子子路为小说中的主人公命名,子路走出故土高老庄进城做了大学教授,他代表的是维系中国几千年伦理纲常的儒家文化,而他抛弃农村妻子菊娃之后再娶的城市妻子西夏代表着城市文化中健康向上、充满活力的一面,因为她漂亮、刚健、修长如大宛马且又胸襟开阔。其他人物如利用青春堕落卖笑又回到农村的苏红,敢作敢为、亦侠亦盗的蔡老黑,他们之间的交往暗示着几种文化之间的冲突和重组。西夏是贾平凹绝望之中的理想人物,她身上具有的城市优质文化在跟子路还乡之后很快与乡村的本土文化融合,从而生长出一种有生命力的集传统与现代于一身的文化。在作者的意向里,西夏的留下就意味着会有一个新的高老庄出现。可是,这也不过是作家一厢情愿的安排,这种对家园重建的期望其实是他很无奈的选择。

对精神家园有意识的建构,表明作家的乡土意识与情感,在这时已不再单纯地以传统乡土文化立场去审视、判断以都市为代表的现代文明,这显示了贾平凹对乡土中国的由衷的关怀,也标志着作家乡土情感与乡土意识的超越。

[9]

论贾平凹小说的乡土情结

三、贾平凹小说中乡土情结的现实意义

贾平凹具有鲜明的平民立场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他对现实始终保持着高度的热情,密切地关注着中国的社会现实和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的巨变。他的乡土小说往往以现实生活为题材,立足于社会,从各个角度关注着社会,关注着农村的改革,关注着人在社会冲突中的选择与困惑,始终贯穿着忧患意识,纠集着作家对社会、对农民现实命运的关怀,既表达了他对中国农村、农民的深厚情感,同时也毫不客气的批判了农民愚昧、落后、麻木的世俗心理和国民劣根性,像鲁迅一样,他对农民也有种“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心理。

贾平凹乡土小说的创作,源于他浓厚的乡土情结。而乡土情结的根源又在于对故土和农民真挚的热爱。他的作品就像一面镜子,清晰地映照出中国农村的改革现状和农民当前心理的变化,引发人们的思考和反思。通过他的作品,读者也能够感受到改革时代的浪潮对乡土传统文明的冲击。所以,在众多乡土小说作家齐头并进之时,贾平凹能够如此突出,在当代文学领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结 论

贾平凹先生不同时期的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乡土情结是不同的,这些不同的乡土情结内涵说明随着社会转型给中国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带来的深刻变化和作家人生经历的不断丰富,贾平凹乡土思想与情感不断走向深入,其小说呈现的乡土情结也由浅入深,由单纯走向成熟,经历了一个复杂的嬗变过程。然而,无论怎样发展,作家对社会转折时期中国乡土社会与传统乡土文化由衷诚挚的忧患与关怀是不会变化的,正如贾平凹自己所说:“我的情结始终在现当代。我的出身和我的生存的环境决定了我的平民地位和写作的民间视角,关怀和忧患时下的中国是我的天职。”[10]贾平凹先生将永远是一位出色的“农民作家”。

论贾平凹小说的乡土情结

参考文献:

[1]柯灵.乡土情结[J].香港文学,1991.12.23.[2]李自国.论贾平凹小说创作的家园意识[C].贾平凹研究资料.雷达主编,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2_:304.[3]贾平凹.溪流[M].贾平凹小说新作集.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80:68.[4]王庆生.当代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_:395.[5]贾平凹.高老庄[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2_:360.[6]贾平凹.我是农民[M].西安:陕西旅游出版社,202_.[7]赵学勇.“乡下人”的文化意识和审美追求[C].贾平凹研究资料.雷达主编,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2_:101.[8]贾平凹.秦腔[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2_:564.[9]於曼.无奈的精神还乡[J].小说评论,1999.1.[10]贾平凹.高老庄[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2_:359.论贾平凹小说的乡土情结

本论文在杨晓红老师的悉心指导和严格要求下顺利完成,从论文课题选择到开题报告,再到具体的写作过程,从初稿的成形到最终定稿,都凝聚着张老师的心血和汗水。杨老师在指导过程中严谨求实、一丝不苟,让我真正见识到了一名学问家应有的风采。在此,我向杨晓红老师表示深深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毕业在即,我想借此机会向三年学习中所有给过我教导和帮助的老师表示由衷的感谢,正是因为他们的辛劳付出,我才能很好的掌握和运用专业知识,并且顺利的完成毕业论文。

同时,我还要感谢三年来给我帮助的同学们,我们情同兄弟姐妹,互帮互助,因为有你们我的学习生活才会如此精彩,谢谢大家!

第三篇:贾平凹作品

贾平凹作品简介

贾平凹,1952年2月21日生于陕西省商洛市丹凤县棣花镇,当代作家,其写作风格和写作素材均以陕西地方特色为主。

贾平凹1974年开始发表作品。

1975年毕业于西北大学(今西北大学)中文系。1982年发表作品《鬼城》、《二月杏》。

1992年创刊《美文》。1993年创作《废都》。

1997年凭借《满月儿》,获得首届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202_年,先后担任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文学院院长。

202_年凭借《秦腔》,获得第七届茅盾文学奖。202_年凭借《古炉》,获得施耐庵文学奖。

贾平凹在当代作家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其长篇小说有:《秦腔》、《油月亮》、《商州》、《浮躁》、《妊娠》、《逛山》、《废都》、《白夜》、《土门》、《高老庄》、《州河》、《黑氏》、《怀念狼》、《病相报告》、《高兴》、《情劫》、《古炉》、《带灯》、《泉》、《太阳路》等,其中最数《秦腔》著名。贾平凹的中短篇小说主要有:《兵娃》、《姐妹本纪》、《早晨的歌》、《美穴地》、《山地笔记》、《腊月·正月》、《小月前本》、《天狗》、《新时期文学名著丛书.贾平凹卷》、《故里》、《匪事》、《酒》、《丑石》、《祭父》、《好读书》、《静虚村记》、《贾平凹自选集》、《商州散记》、《晚唱》、《贾平凹获奖中篇小说集》、《地平线》等,其中《天狗》值得反复细读。

贾平凹的散文类著作有:《爱的踪迹》、《心迹》、《贾平凹散文自选集》、《坐佛》、《朋友》、《我的小桃树》、《静水深流》、《饺子馆》、《走虫》、《月迹》、《走山东》、《说话》等。

贾平凹除了上述作品外,还是一个高产的作家,其文学评论、报告文学等其他题材的作品也值得细细品味,如《空白》、《平凹文论集》、《学着活》、《平凹与三毛》、《我是农民》、《天气》、《敲门》、《艺术家韩起祥》、《做个自在人》、《商州三录》、《造一座房子住梦》、《访兰》等,以上基本就是贾平凹先生一生所著。

第四篇:贾平凹作品读后感

贾平凹作品读后感

时隔近二十年,又一次读先生的散文,还是如多年前一样喜欢他的文章,忍不住想言传言传。

先生大我六岁,当是同时代人,他初发作品时,我是文学爱好者,很是读了些他的文章。后来发现有卖《贾平凹散文自选集》时就毫不犹豫地买下,果然没令我失望,不仅我爱读,就连上小学的炜儿听了他的文章也是喜欢得不行,总学说:我要撞棉花包撞死,吃白糖吃死。于是去日本时就把此书也一并带去,供炜儿闲时阅读。回国时,扔了很多衣物、日用品,可这本缺了封底的书却又被带回。

这次读《朋友》才知道,那本自选集是他的第一本散文集,看来还真是与他有些缘的。二十年来作者与读者都在成长,他的文章越来越朴实无华,却在不经意处会令你发现一些深刻,一些禅意,一些古风,如以下几段:

一个人活着其实仅仅是一个人的事,生活关照形的朋友可能了解我身上的每一个痣,不一定了解我的心,精神交流形的朋友可能了解我的心,却又常常拂我的意。快乐来了,最快乐的是自己。苦难来了,最苦难的也是自己。

这个世界已混沌不清,抨击丑恶发泄怨愤是一种战斗,而宣扬纯净也是战斗。人生的残缺使我们悲痛和激愤,而在残缺人生中享受纯真美好,更是我们的一种生活的艺术和人生的艺术。

人活着最大的目的是为了死,而最大的人生意义却在生到死的过程。朋友被朋友们骂着又爱着,是因了这个朋友的真诚和有趣。

他形容一个朋友的长相:满脸都是头,满头都是脸。(一秃顶朋友)看到此不禁莞尔,想到圈内程主任的那张如弥勒般的佛脸。

这本散文集多为朋友作序,也有写一些有趣朋友之间的交往,被写人物大多为陕西文人、书人、画人,也有一些喜收藏石头之人,还有朋友的小儿,竟被他称为先生,皆因小儿怀有纯净无染的心也。其为友人作文,却不胡乱吹捧,有一说一,无二是不言双的。

读先生的文,发现了许多与先生相同之处,不由窃喜。先生喜饮茶,我亦喜饮茶,先生喜藏石,我亦喜藏石,不过我的俗了些,是玉石,先生喜的是天然大气之石。先生喜藏陶罐,我亦喜欢陶、瓷之器,不过先生喜的是高古之陶,而我喜的是家用的大俗之器。先生不爱钱、权,我亦鄙薄这两样。先生善书、画,我却喜赏书画,先生写一些微言大义的小文,我却爱这些文章甚于爱先生的小说。还有一点很重要,先生是文坛着名的病人,而我亦是文坛之外一个无名的老病号,且得的是同一种病,不是我硬要牵强附会的找与名人的相同之处,而是爱先生的文在先,对先生好奇在后,才发现了这些缘,不由拿来显摆。

在此以一读者身份遥祝先生身体安康,多为我辈写出一些美文来,才不枉了我们来世一遭。

贾平凹作品读后感

我小时候没离开过家的时候,从书上读到的都是外地的名胜和故事,当时就觉得家乡没有名气,到处都是山,向往山外面的世界,羡慕有名气,有名胜的地方,直到上大学我才第一次走出山阳,走出商洛。大学期间,游玩了很多北京的名胜古迹,上班后又去过其他一些地方,但现在还是经常会想起在家时,穿着拖鞋沿河趟水的那种惬意。后来无意中读到贾平凹的《商州三录》,由多篇中短篇散文组成,描写了商洛的好多风土人情和故事,描写手法和用词很平淡,我却看得很入味儿。

他在《商州初录》的《序》里面这样说,这本小书是写商州的。为商州写书,我一直处在慌恐之中,早在七八年前构思它的时候,就有过这样那样的担心。因为大凡天下流传的地理之书,多记载的是出名人的名地,人以地传,地以人传。而商州从未出现过一个武官骁将,比如霸王,一经《史记》写出,楚地便谁个不晓?但乌骓马出自商州黑龙潭里,虽能“追风逐日”,毕竟是胯下之物、喑哑牲口,便无人知道了。姚雪垠先生着的《李自成》风靡于世,那就写的是闯王在商州的活动,但着墨商州地方的极少。

他写得也是我的家乡的山和水,人和事,其中还写我们山阳县的一些文章,所以就觉得离我很近。有些感觉是曾在我心头经朦胧地出现过,但我却从来没有整理过这种思绪,他在《序》里所提到的担心,正是我以前对家乡的看法,啥有名的东西都没有,只想着长大了要去看外面的世界。看到他这么一说,我一下找到了共鸣,觉得他把我想说又说不出的话给说出来了,的确以前大家描述商洛都是用穷山恶水来形容,物产贫乏,交通不便,不能赐予那里的人民财富,所以包括我在内很多人都想离开这个贫瘠的地方。而现在在城市污染、拥堵的对比下,原来的穷山恶水变成了人们眼中山清水秀的地方。

读他的文章,一些熟悉的地名不由得勾起我的回忆,也让我重新开始认识自己的家乡,原来商洛的名字来源于商山洛水,而山阳则是因为地处商山之南。商洛是秦朝卫鞅的封地,故卫鞅又被称为商鞅、商君。汉有“商山四皓”出山助吕后扶太子,居功不受隐居而商山,明末李自成兵败进商洛养精蓄锐,而后驰骋中原;近代五支红军进商洛,播撒了革命种子;李先念率师突围,建立了陕南革命根据地。而山阳县,则有徐向前、李先念、徐海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这里战斗过,创建了革命根据地和边区苏维埃政府。

而他文章里面的很多地方,我都去过或者听说过,比如他的《黑龙口》一文,就写的是商州的一个小镇,文中写到:黑龙口的人不多,几乎家家都有做生意的。这生意极有规律,九点前,荒旷无人,九点一到,生意摊骤然摆齐。因为从西安到商州来的车,都是九点到这里歇息,从商州各县到西安,也是十点到这里停车。于是乎,旅人饥者,有吃,渴者,有茶,想买东西者,小么零甚山货俱全。集市热闹两个小时,过往车一走,就又荡然无存,只有几只狗在那里抢骨头了。

我是从小就听说了这个地名,并且听这个地名的频率绝不低于听见商洛市的频率。因为黑龙口过去是商洛五个县通往西安的必经之地,我小时候家乡只要出过西安的人,当时都会提到黑龙口这个地方,加上这个名字听着有些煞气,小时候总觉得这个地方挺神秘。结果在我95年第一次走出家乡的时候,我心里一直很期盼要看看这到底是个啥样的地方。回想起我第一次看见的黑龙口是两排平顶楼房,已经和他83年笔下的截然不同了,他笔下所写的是河对岸的旧址,都是土木结构的瓦房,像我们县城老街的房子,适合以前的人们做生意,尽管已经没有客人往来,宽大的门面,墙上和房子的屋檐手工制作的精美又复杂的装饰,让我依稀感觉到往日的繁华。没多久,通往商洛的312国道修通了,来回虽然还经过黑龙口,但车已经不用停了。而现在高速通了,我也就再没经过那个地方。读着这篇文章,又把我再次把我的记忆翻了出来,那破旧却依然精美的墙上装饰,高挑的屋檐,从二楼直通河床的木楼梯,瞬时又浮现在我眼前。

第五篇:贾平凹作品目录

长篇小说

《商州》《浮躁》《妊娠》《逛山》

中短篇小说

《兵娃》《姐妹本纪》《早晨的歌》《美穴地》

《山地笔记》《腊月·正月》《小月前《油月亮》《废都》《白夜》《土门》

本》《天狗》 《新时期文学名著丛书.贾平凹卷》《故《高老庄》《州河》《黑氏》《怀念狼》

里》《匪事》《酒》 《丑石》《祭父》《好读书》《静虚村《病相报告》《秦腔》《高兴》《情劫》

记》《贾平凹自选集》 《古炉》《带灯》《泉》《太阳路》 散文集

《爱的踪迹》《心迹》《贾平凹散文自

《空白》《平凹文论集》《学着活》

选集》

《坐佛》《朋友》《我的小桃树》《静《平凹与三毛》《我是农民》《天气》水深流》 《敲门》 《饺子馆》《走虫》《月迹》 《走山东》《说话》

《访兰》

《商州散记》《晚唱》《贾平凹获奖中

篇小说集》《地平线》

《艺术家韩起祥》《做个自在人》 《商州三录》《造一座房子住梦》

浅论贾平凹作品的乡土情结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