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7号文库
让教育回归育人本位(五篇材料)
编辑:月落乌啼 识别码:16-620554 7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08-06 15:17:22 来源:网络

第一篇:让教育回归育人本位

让教育回归育人本位

高一年级汪文国

寒假期间阅读了《释放教育正能量》,《让教育教学回归“人的本位”》以及《无边大爱铸师魂》等文章。文章内容和我们的教育实践贴得太近,很多观点都是出自于对教育实践和教育原理的思考,让人读后反思良久。

1、教育者关注的不仅仅是知识更应该关注学生期待得到教师关注的内容:①关心学生的情绪,教师要敏感地发现学生的情绪。②关注学生的生活,只有关注学生生活的课堂才会充满生气和灵气。③关注学生的交往,在课堂上给予学生直接沟通交流的机会,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并不是一件需要占用额外时间的事情,在帮助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就能自然完成。

2、由于教育教学没有真正和现场的人联系起来,也就不能真正揭示其中的意义和道理,知识和道理只是空洞的壳;由于教育教学忽视了现场的人,现场的人对教育教学也自然难有感觉。(辩证的理解)

3、教育要将人性的丰富性和本质特性也作为根本目标。以前提出的“寓德育于教学之中”,是指对人品性的教育在知识传授中“附带的”、“渗透的”、“零散的”,是针对学生群体的,而在知识教学中关注人性的丰富性和尊重人性的本质,是“系统的”考虑人的发展,是针对每一个学生个体而言。

4、今后研究课堂需要从两个视角进行分析:一个是知识的理解,另一个是人的其他丰富性内涵的发展。

5、如果缺乏整体的思考,大家对学生的关注就会显得细碎而导致教师们难以把握,如果缺乏具体的维度和内涵,关注就会由于抽象而导致教师们难以落实。

6、教师的专业自主权来自于两方面:一是教师与所教学生的“特殊关系”(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对自己所教学生独特的认识);二是教师对学科知识的理解。

7、普通教师决定教学内容的依据往往是考试评价和教材,而一位专业自主的老师会根据学科知识在学科发展和学生发展中的地位和价值作为决定教学内容的一个重要依据。

8、真正了解自己的学生并针对自己的学科知识有深刻理解的优秀教师归还专业自主权,给他们更多的教学探索的自由。

9、对人的理解和敏感是教师专业发展更为重要的内容。对学生的研究、对学生的理解和敏感能够使得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富有人情味和丰富性,这种情感的丰富性不仅能够提升教育教学的品质,而且提升教师的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是避免职业倦怠的有效办法)尤其对于学校来说,更应在教育理念和实践上面向“育人”尽快转型,所有教学内容、活动的设计运行,都应以学生发展的需要来展开。诚如教育学家叶澜教授所提倡的,“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只有回归育人本位的教育,才会真正让学生满意,让家长满意,让社会满意。

第二篇:回归本位教育

回归“本位”教育

邵 明 祥

在教育教学中,我们都有过彷徨,也有过收获,但我们更多的是在反思。如何使我们的教育教学拓宽认识,提高成绩,发展能力呢?鲁迅先生在《坟·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一文中这样说过:“本位应在幼者,却反在长者;置重应在将来,却反在过去。”我将之引申过来,经过多年的教育实践,我觉得应该让我们的教育教学回归“本位”,可以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完善和实践: 1.强化知识“本位”

知识本位,即在知识选择上特别重视学科本身的逻辑和结构。在教学中我们不能唯书本论,课本上有什么我们就只讲授什么,应该既加强知识间纵向联系也要进行横向比较。根据知识教学的需要我们可以对书本上的例题进行改动,为知识教学和学生的知识架构服务。如: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中的例6和例7,这两道例题中都包含有两个小题,但这两个小题在教学时总是感觉不是很流畅,于是我把其中的两个第一小题与两个第二小题重新进行了组合,并归结为被除数中有0的除法竖式和除到被除数的某一位不够商1要商0占位两种类型,教学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另外,对于课本上没有明确命名的知识点,我们可以进行适当的命名,只要利于学生理解就可以。如:在四年级我们学习统计图时,有一种初始值与其他每格代表的数据不一样的统计图,学生在叙述起来总是觉得别扭,于是我把它称之为“压缩式统计图”,对于这一点我已经与人教社的丁国忠老师进行了交流,他也给予了认可。2.落实课堂“本位”

我们都知道课堂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一节好的课堂不是热热闹闹,而是实实在在,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获得最大限度的收获。因此,我在确定教学密度时以学生的接受能力为前提,并及时捕捉教学中的反馈信息,提高教学效率。面向全体学生,按照大部分学生的实际水平来授课,但每个学生在学习上又各有差异,这时就要通过研究反馈信息,及时掌握情况,采取不同的矫正、补救措施,因材施教,以保证课堂教学效率的整体提高。对于课堂上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很重要,后面我还要与大家交流分享一个小案例。3.突显学生“本位”

学生本位强调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参与性。对于这一点我们在备课时要特别注意,安排教学内容,选择教法都离不开我们的教育对象“学生”。学生需要什么,学生的智力水平等,是我课前、课中、课后都要考虑的,课前进行预设,课中进行实施交流,课后进行回顾反思。

另外,教学中促动学生主动发展的内因,使其自我约束、自我发展也是一个有效的手段。在每学期的期末复习阶段,我都要学生经历一个“报标、论标、修标、验标”的过程,让其通过自身的努力,获得最后的考核成功感。还有对于作业处理,我一直采用“老师我不会”这种方式,学生对于不会的作业只要写上这五个字,就算合格完成,这样老师可以获得学生真实的学习情况反馈。4.健全教师“本位”

教与学的过程是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作用,创造性地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教师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应该能有效激发学生旺盛的求知欲,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亲其师,信其道”,当学生非常喜欢你的时候,一定会特别喜欢上你的课,当然,这个“亲”的缘由肯定不是靠表面上甜言蜜语“哄”得学生开心,也不是靠简单的小技巧、华丽花哨的表演吸引学生眼球,更不是天天挂在嘴上的“我都是为你好”,而是老师所具有的较高的专业素养。在我们小学数学界有许多名家通过自身的努力实践,走出了一条条小学数学教学的阳光大道,如:素有南许北徐之称的许卫兵、徐长青老师提出了“简约数学教学”,华应龙老师提出了“容错教育”等,但我要说在我们的教学中“拿来主义”不可取,我们要学会“悟”,悟出这些名师对于课程标准的理解、对于教材的把握,以及对教学技术和手段的恰当运用、对学生学习基础和学习需求的理解,结合自己的实际,潜心钻研,相信我们每个人都会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羊肠小道”。5.合力教育“本位”

教育过程我的理解是无形在有形中游走。单纯的学校教育是不够的,合理的利用家庭和社会教育,形成教育的合力是收到良好教育效果的有力保障。在工作中,得到家长的理解与支持,可以使我们的教育教学行为获得成功,我们常说的“人熟是一宝”就是这个道理。下面与大家分享一个我真实的教育案例《一次善良的暴力教育》。(略)

以上是我自己对于“本位”教育的一些浅显理解与做法,有许多片面之言和不当之处,敬请广大同仁们谅解并给予指正,谢谢!

第三篇:让诗歌教学回归本位

让诗歌教学回归本位

参加网上远程教育培训,听了各位老师的精彩讲座,我感受颇深。通过本次学习,我更加清楚了新课标下语文教学的特点,同时也在教学实践上获得了不少启示。下面就诗歌教学方面谈谈个人的心得体会: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学生要“诵读古代诗歌,在有意识的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水平和审美情趣”。在此新形势下,教师要从审美层面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真正把诗歌当做诗歌来教,让诗歌教学回归诗歌本位。

一、教师要从审美角度入手引导学生进入诗歌

教师只有让学生切实感受到诗歌的魅力——“诗意的美”,产生全身心的感知和共鸣,才能唤起他们对诗歌的热爱。学生对诗歌的爱实际上是和他们发自内心的爱和迷恋联系在一起的。我初中时第一次读到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时,就被深深吸引住了——诗中的“断肠人”是如此的令我悲怜与同情,以至于这种情感在我内心深处不断激荡与振颤。这说明,诗之永恒就如爱之永恒,可以在顷刻间被感知,根本无须时间检验。真正的好诗是我们看一眼就知道永远也不可能把它忘掉的那种。因此,教师教诗,就是要唤起学生的审美直觉和审美感受力。

二、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诗歌语言本身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诗歌的魅力往往就是语言的魅力。诗的美和意义都不是抽象的,而是和诗歌语言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它们之间是一种不可分割的血肉联系。教师教学生学习诗歌时,与其要求学生回答诗歌的主题是什么,还不如问学生究竟喜欢哪些诗句和意象。学生都是有一定审美敏感的人。因此,教师教学生学习诗歌,就是要唤起他们的审美敏感,并把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到诗歌语言上。

古人有“炼字”“炼句”“炼意”之说。古人在读诗和品诗时对“诗眼”的关注也充分体现了他们对诗歌作为语言艺术的深刻领悟。例如,“巴山夜雨涨秋池”中的“涨”字就是“诗眼”——“涨”有一种不息上涨的动态感,不仅暗示了夜雨之倾盆,而且和诗人动荡不宁的内心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具体显现了诗人情感的深度和内在性。

三、教师要引导学生朗读诗歌,从审美的层面进入诗歌,感受诗歌

学生要感受诗歌的美离不开朗读。因为,诗歌是一种声音的艺术,它的魅力和意义与声音不可分割,更与诗歌的节奏、韵律和内在的音乐性紧密结合在一起。诗歌教学与“语感”“语调”和“语音”有不可分割的联系。教师只有通过引导学生朗诵诗歌,才能使他们切身体会到诗歌那种直入人心的力量。其实,学习诗歌,学生一时不太懂也没有关系,教师只要多引导他们读,他们就自然会感受到诗歌的魅力。因此,诗歌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通过诵读让学生热爱诗歌。

语文教师还要尽可能地扩大阅读范围和艺术视野,多读一些现代诗人的作品,如戴望舒、卞之琳、穆旦等诗人的诗。教师只有对自己的诗歌鉴赏理念进行更新,掌握更多的诗歌鉴赏新知识,才能教好诗歌。

总之,时下的诗歌教学中,教师要不断耕耘,不断探索,让诗歌教学之树永远常青,并结出累累硕果。

第四篇:让思政课堂回归德育本位

让思政课堂回归德育本位

——优秀德育课教师申报材料

***,1999年6月毕业于***大学政法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同年任教于***一中,2003年9月调任***。任职以来,她一直奋斗于思想政治教学一线并承担班主任工作5年,初、高中毕业班教学9年。该同志在工作中求真务实,勤于思考,勇于创新。课堂教学方面,在紧扣课标和考纲的同时,能立足学情处理教学;班主任工作中,在不违背学校制度的同时,能站在时代发展的高度引领学生发展;日常生活中,在不放松学习要求的前提下,能始终作为“知心人”理解关怀学生。13年来的踏实勤奋,她受到了领导持续的赞誉;13年来的朴实无华,她获得了同事普遍的敬重;13年来的无私奉献,她收藏了学生一生的记忆。

一、“想听课,找***”

课堂教学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阵地、主渠道。规范行为、培养习惯、树立良好的公德意识和集体主义观念是任何一个课堂教学都必须注重的德育内容。多年来,她不断学习各种教育理论,勇于实践课堂教学模式,并结合自己教育教学经验逐步形成了具有个性特征的教学模式和风格。她在课堂上尤其重视课堂教学的组织过程,在新课学习过程中重视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常采用合作学习、集体讨论等教学方式,在学生作业和巩固阶段,她坚决不闲着,走到学生中间注意学习细节,纠正学习状态。“想听课,找***”,这是同事和领导们对她艰苦努力的赞赏,也是对她教学个性的肯定。听评课、观议课活动是不断改进学校课堂教学水平、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基本途径之一。“想听课,找***”,不仅是因为她的课堂严谨而高效,也不仅因为是她的课堂活跃而有序,更是因为她的课堂充分展示了思想政治学科特有的魅力。在她的课堂上学生学到的不仅是知识,更在于思维激辩的乐趣;在她的课堂上,学生收获的不仅是能力的提高,更在于影响其一生的观念和方法。这正是思想政治的学科主旨所在、魅力所现!

她总是在别人不经意间就抓住了课堂教学的德育灵魂。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相信党、相信政府、相信人民,依靠群众、亲身实践、自我奋斗,这是贯穿思想政治课始终的德育主题。但因其抽象而高深,教学中很多人总觉得无从入手。而在她看来,只要把课堂教学的德育功能深化在自己的意识中,则可时时为之。如在《经济生活》的教学中,她就紧紧抓住“以人为本”的理念,指出经济发展要为社会发展服务,结构调整要为社会和诣服务、生产要为消费服务,金钱要为人生幸福服务等。她总是能在别人看似神圣的时候轻松地实现了德育渗透。如在《政治生活》“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人民代表大会制”的教学中,她既能高屋建瓴地引领学生学习理解“中国特色”,又能通过例子轻松幽默地使学生相信其合理性。她总是能在别人看似不可逾越的困难中成功指导了德育转化。在《生活与哲学》“人生价值”的教学中,使学生信而行之是教学难点。多数老师是从知识教育的角度出发,以应度为目的进行教学的。但她看重的是德育转化,如何使学生的思想升华并转化为行动才是她思考并努力的方向。为此她设计并指导了一次社会实践活动,成功地实现了课堂德育的实践嫁接。

因为她的孜孜探索,***的思想政治课堂科学而高效地回归到其德育本位上来,因为她的不懈努力,她获得了市级思想政治课优质课比赛一等奖、“廉政教育进校园”优质课比赛一等奖、“市高考优秀教师”等多项荣誉。

二、“有心事,找***”

学生发展是教师永远的追求,也是教师职业的终极价值所在。因此她始终坚持学校工作“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理念。为更好地服务于学生发展,她广泛阅读了思想政治专业以外的心理、教育理论书籍,同时保持着对时代、时事发展的高度敏感和关注。“厚积”才能“薄发”。几乎所有她遇到的学生心理、情绪的困惑和倾诉,在这里都能得到圆满的慰藉和解决。“有心事,找***”,只是一位班主任对学生的戏语。但这却流露出了同事的信任,也体现了学生对她的心理依赖。

在班主任工作中,她深刻理解学生“敏感多变、激情而易冲动、渴望成功却难以接受挫折”的青春期性格、心理特征,以平等、尊重、赏识的心态看待每一位同学,用理解和包容的行动期待他们失误后的成长。而学生也在感动、感激的心态中理解和接受着学校和社会。因此,她接手的班级总是行为转化最快的,也是学习动力最持久的,她带过的学生总是最“懂事”的。因此,从初中到高中,她5年的班主任经历中,连续多次被评为学校优秀班主任。

“有心事,找***”这句话出现在她不做班班主任工作三年多以后,这是因为她还保持着班主任工作的习惯。她永远关注着学生的发展,总是在他们心里最需要的时候送上心灵的温暖。这是她的本色——作为一名教师的本色。而正因为如此,她获得了学生的信任与尊重。学生评选她为“最喜欢的老师”“最受欢迎的老师”,而学生从她那里则收获了受益一生的“感激、理解、尊重、包容”等优秀品质。

她像一粒草种,被时代的洪流裹挟着却深深植根于教育事业;她像一朵鲜花,永远绽放在学生心中却又任由风吹雨淋;她就是一个普通教师,一个把思想政治课堂带回其德育本位的教师,一个时时以育人为已任的人民教师。

第五篇:让小学思品教学回归生活本位

让小学思品教学回归生活本位

摘要:在新形势下,小学思品课是小学阶段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它将培养学生的态度、情感和行为作为主要目标,小学生在教学活动过程中的参与程度是衡量是否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标志。“ 课堂源于生活”的观念在新形势下已被植入人心,现阶段的小学思品教学对回归生活本位应得到高度重视。

关键词:小学思品;回归;生活本位;策略

思想品德教育即德育,广义的德育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当前,在学生的童年时期指导其正确地分辨真善美与假恶丑是每个思品教师的责任与义务,然而,部分小学的思品课堂存在脱离实际的教学行为。因此,如何求真务实,实现小学思品课堂活动的本位回归,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成为时下值得探讨的热门话题。笔者通过研究众多的实践教学可以发现,小学思品教学实行生活本位化的理念,对学校的德育教学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一、认清小学思品教学回归生活本位的重要内涵

小学思品教学的实践离不开对其回归生活本位的正确认知。对此,教师必须形成一个清晰的框架:德育是为满足生活所需,它源自生活,最终也要回归生活。从现阶段的小学思品课堂来看,其理论知识的教学主要以灌输的方式进行,再加上刻板的训练和规范内容,难免会让学生对正常思品教?W的实施产生一定的轻视和排斥心理。因此,思品教学回归生活本位必须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密切联系。例如,在思品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拟定一个常见的生活情境,让学生进行分析,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如教师可拟定“扶不扶”情境来引发学生的思考。“有一天早上,在上学路上,你突然发现前面有一位摔倒的老奶奶,可马上就要迟到了,那么这时的你是置之不理,还是跑上前去搀扶?大家不妨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自由发散思维,对事件展开自我认知,找准需求,发现阻碍需求的问题,然后让学生进行相互讨论,交流意见,最后解决问题。

二、小学思品教学回归生活本位的策略

(一)发挥教师模范带头作用

学生在小学阶段,存在优势和劣势并存的现象。一方面,受年龄层次的约束,小学生集中注意力的时间非常有限,而且稳定性较差。另一方面,在学生成长发育初期,其始终保持着对未知事物探索的浓厚兴趣,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他们的模仿能力和可塑性也很强。因此,教师在面对学生时,应尤其要注意规范自身的言行举止,为学生树立模范带头的榜样。在小学教育中,教师是学生的第一引导人。在实施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环节,应特别注意发挥教师对学生的引导作用。例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若常常使用“打扰了”“谢谢”等礼貌用语,学生就会在潜移默化中习得这种行为,并在之后的生活中加以模仿。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

良好的习惯养成对学生日后的发展至关重要,大量的实践案例和科学研究显示,学生健康的人格发展和良好的行为品质,都得益于良好习惯的培养。在生活中,一个人的习惯养成并不困难,他只需要把一件事情重复地进行下去,仅三个月不间断地努力,就足以形成稳定的行为习惯。教师模范化的榜样形象,对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至关重要。因此,教师在实施思品教学回归生活本位中,应当注意把控学生的日常行为习惯,及时发现问题,结合其实际情况进行必要的引导,教育学生从小事做起,让学生在成长初期就形成良好的生活态度和学习习惯,明确道德底线,为其日后发展奠定有利的基础。

(三)提升学生综合素质能力

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是一个在时间中逐渐沉淀的过程。教师在进行实际的思品教学过程中,应当在对学生的思想品德状况了如指掌的基础上,探究并结合学生最易于接受的教育方式,对其思想品德进行合乎时宜的启迪和引导。思想品德教育应以生活为基础,整个教学过程要紧扣“生活”。所以,当教师对书本理论知识进行讲解和纵向发挥时,不仅要立足抽象的内容,还要引入现实生活中的具体细节,进行针对性的实例诱导。这样既完善了课堂内容的丰富度,又促进学生将抽象内容进行自我的形象消化,使他们在轻松愉悦而生动的氛围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从而引发强烈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最终实现学生正确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推动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全面提升。

三、结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虽然现代社会价值观日益多元化、复杂化,但终究脱离不了人性的道德根本。学校对学生开展思想品德教育顺应时代要求,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需要。现实教学中,将思品教学回归到生活本质,是小学德育工作有效开展的基础,教师应主动发挥其自身的模范带头作用,将思想道德教育深化落实,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参考文献:

[1]项鑫伟.浅谈小学低段品德与生活教学的生活化[J].新课程(上旬),2015(6):154-155.[2]高荣秋.新课改下怎样上好小学品德课[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22):45-46.[3]李玲.小学品德与社会(生活)教学方法及策略[J].教育观察(中下旬刊),2016(1):67-68.

让教育回归育人本位(五篇材料)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