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8号文库
冯象——法学三十年:重新出发
编辑:落花成痕 识别码:17-532528 8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06-19 09:31:35 来源:网络

第一篇:冯象——法学三十年:重新出发

文革落幕,法学重生,不知不觉已逾 “而立”。三十年于人生、于学术积累与变革,不算短了。今天我们来回顾和展望,我首先想到两点常见的误会,可以敲敲,做个引子。第一,是说法学是“经世致用”的,法学院应当偏重职业技能训练。因此就拿实务部门的一些指标来衡量,结果如何可想而知;课本上的概念定义学理分析,也仿佛仅仅是纸上谈兵、教条主义了。其实职业技能,例如博大精深的“关系学”,哪里是纸上谈得清楚的?所以叫作“实践理性”,要人去实践中摸索、掌握。再如律师接案子办案子的手段、法官 “背对背”调解纠纷的分寸,只能让学生跟着实习,见识见识,谁会课堂传授?

第二,也是出于“经世致用”的迷思,好些人把法学看作替政府出主意、给立法者当幕僚之类的光荣业绩。但是,学问与官僚政治最好隔开一段距离。政治是摆弄人、与人斗的智慧,有人生来就会,不用学。还有的像拿破仑,雄才大略,一尊尊大炮做他立法的资本,《民法典》服从的“硬道理”。法学一旦“经世致用”,就跟法律这件“政治的晚礼服”闹混淆了——闹得神州大地法学院星罗棋布,硕博人口世界第一,作弊抄袭家常便饭,法治话语充斥媒体,终于成全新法治的一翼。这倒提醒了我们,若想总结三十年法学的得失教训,看清前进方向,不妨从新法治的基本策略入手,细加考察;或可推动中国法学反思并抵制受法律保护的学术/教育腐败,摆脱羁绊,重新出发。

下面我就抛砖引玉,分三题谈谈想法。

一、王元化先生的思考

王元化先生晚年,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曾与林毓生教授讨论,引一句诗概括:“世界不再令人着迷”,指的是“文明的物质化、庸俗化与异化”,并为之感到 “深深的忧虑和悲观”。“文明”大约是委婉的讲法,实指现代资本主义。自从资本主义建成“消费社会”,它所固有的种种病症,如物欲横流、极端个人中心、好莱坞式的愚昧和低级趣味,就开始加速向全球输出。冷战一停,更是变本加厉。西方哲人多有阐述,并成为“西马”与后现代主义思潮进入人文社科各个领域的一大话题。因此就理论而言,似乎纯是西学上的问题。但是,王先生的出发点不同。他关注的,不是将那“文明”的百态或变态以中国为例,再添一段注释,而是异化背后的现实,转型中国同那“文明”接轨的困境:曲曲折折,好不容易一只脚踏进“文明”的边陲,却立即受到它许多伤害,究竟出路何在?

王先生的忧思,大概从九十年代中就开始了。九六年汪丁丁先生离开港大,在《读书》杂志著文,分析当时香港大学教育的殖民地心态和商业价值取向,如何阻碍了学术进步。文章真知灼见,王先生读了,却想到更大一个问题。他担心,就其“负面部分”而论,“香港教育的今天恐怕将会成为中国教育的明天”(王元化,页 281)。不幸言中了。十多年来,中国的大学教育“香港化”“产业化”不算,还陷入了香港早已铲除的大面积腐败,开足了历史倒车。王先生还想到年青的深圳大学。深大号称“按照香港模式建立”,一切以实用为先,故不设历史系,因为“历史专业对深圳毫无用处”。王先生引龚自珍语,叹道,“灭人之国去人之史。如果自己先把自己的历史去掉了,那才是可怕的事”(同上)。可知他的理论探索,绝非钻象牙塔的兴趣,而是针对时弊而起的。

“去人之史”,在今日中国,实际是“文明”得以输入、建设而异化的一项先决条件。因为那建设/异化不是凭空发生的,它需要友善的“投资”环境,包括逐步开放的市场和各样优惠特权,以及与之匹配的立法。除了进口一个叫人羡慕攀比即摹仿复制的对象(“文明”),它还营造了一个剥离出历史,只存在于意识形态的虚构的主体,即法律程序意义上的“公民”,又名“理性人”,来遮蔽社会生活中分属不同阶级的一个个的人。而我们知道,以“程序正义”掩饰腐败、消弭抗争,用私有产权的回溯实施改写历史,不是别的,正是新法治的基本策略(详见拙著《政法笔记》)。

所以,王先生晚年对“文明”异化的反思,跟八十年代知识界关于“人性”异化或人道主义的讨论,方向正好相反。他抛弃了后者天真的自信与乐观情绪,把改革的成败、几代人的强国梦,放在了产权复辟于“文明”边陲的历史大视野中,从而间接触及了二十世纪中国革命所未能解决的核心问题。而反抗“去人之史”,归根结蒂,乃是反抗对那核心问题的遮掩、改写和遗忘。又因为这反抗在现时必然是弱势的、孤独的甚而充满了绝望,王先生的“深深的忧虑和悲观”,在文化意义上,便接近了鲁迅先生的精神,尽管他对“五四”先驱的“思想片面性”是持批评态度的。

二、新法治话语的寄生

法制改革最初的动力,来自对“十年浩劫”纲纪废弛的反拨,故谓“拨乱反正”。具体做法,是粗线条“原则性”的立法,重建司法机关,恢复律师制度和政法院系。在话语层面,则以“人治”象征必须根除的极左路线,代之以一种灵活的工具主义“法治”。为夺取“政治正确”的高地,这新法治的学理化的第一步,便是小心翼翼地重新解释马列经典中的片言只语。通过一系列微言大义的“论战”,从区分“人治/法治”、争辩国家法的“阶级性/社会性”,直至“权利本位”替换 “义务本位”写进教科书,“公民”成为法定人格、私有产权和缔约自由的主体,渐渐地,“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宪法》第三十三条)才失去了实质意义,蜕变作形式平等的“程序正义”。同时,随着《民法通则》(1986)颁布实施,开始大量输入(即复活)解放前旧法治的术语和法条解释技术,形成了中国法学与法律教育的法条主义主流。

新法治之强调权利法定、私有产权和程序正义,好处是明显的。它可以帮助压抑或消解政治意识,放逐道德理想,从而模糊关于改革的方向与步骤的争议,绕开官方理论一时不便触碰的难题。所谓“市场经济就是法治经济”,说的便是这一件为产权复辟 “护航”的历史任务。这忙于护航的新体制,虽然在“学理”上划归了大陆法系(相对于英美普通法),其政法架构和实际操作却完全是“中国特色”或“人治”传统的。只是在立法技术、表层分类和一般法律术语上借鉴了外国:起初是苏联、德、日,现在是美、英。

“学理”同架构、操作脱节,意味着新法治只能侧重于立法、法条诠释与宣传教育,即建构意识形态,而非解决具体问题。本本上写着的那些个公民权利、诉讼程序、举证规则,也就往往难以落实,取代不了“人治”时代“遗留”的做法,更不消说“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了。几乎每一场改革措施的出台,试点铺开,乃至大案要案“严打”“双规”,都不属新法治管辖。立法,只是事后追加的一个正当化程序,普法宣传的频道节目。追加既是惯例,“摸着石头过河”打政策“擦边球”,就绝无违法违宪之虞。

在此意义上,新法治可说是现行政法体制内的一种寄生性话语;是专门用于淡化意识形态色彩、掩饰社会矛盾、输入“文明”的精巧设计。表面看来,中国教育的“香港化”——其实远甚于香港的功利主义,却没有其教职员廉洁敬业的道德自律——是转型社会的局部病症:某些政策制定者的疏忽,改革家经验不足,未能预见或制止“产业化”的危害,等等。故而只消提高认识吸取教训,即可踏上正轨,直奔“世界一流”。但问题远非那么简单。教育,尤其大学教育,是精英话语和人才规训的主要阵地。这阵地若要由新法治来占领,就必须重构意识形态,排挤不同价值。因此“去人之史”的第一步,便是将受教育者改造成“公民”,给他灌输个人中心、权利至上、贪图享乐、锱铢必较的资本“理性”。而要达到这一目的,则必须屏蔽政治意识、贬低道德立场、取消学术与职业的伦理标准。其结果,便是今日大学腐败丛生,半是商场半是官场的“物质化、庸俗化与异化”。

我说“寄生”,是借用卡夫卡关于依地语的一个比喻。

依地语也叫意第绪语,是从前东欧犹太人的社区日常语言,犹太民间文学和大众戏剧的载体。它其实是德语的一门方言,中世纪犹太人的发明;他们往中古高地德语掺进希伯来词汇和表达法,用希伯来字母书写,犹太拉比称之为“德国话”(loshen Ashkenaz)。在卡夫卡时代,布拉格的中产阶级犹太人爱说德语,看不起依地语。卡夫卡讽刺道:依地语最让中产阶级厌恶了,因为它“没有语法”、野蛮;竟然“寄生”于一位高尚的“宿主”即德语,靠着“偷盗、征用、移入[希伯来]语汇”而存活,以至不破坏宿主的语法,就无法译成德语。而要真正懂得依地语,却只能靠犹太人寄居他乡的感觉与心灵(德勒兹/迦塔利,页56以下)。

新法治在政法体制中的运作“存活”,很像是依地语的寄生。它通过输入“文明”的术语口号,如物权、名誉权、知识产权,还有法治、人权、宪政,让宿主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逐步接纳“普世价值”,产生一种混合话语,以应付新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局势。而且,同依地语一样,这寄生话语每一次“译成”宿主话语,宣传实施,都免不了破坏后者的“语法”规则。但新法治既是“文明”的输入与寄生,它同宿主话语所依托的价值理想就随时可能发生冲突。故而政法体制的有效运作,须取决于两者维持动态的平衡。若以法国社会语言学家高拔尔(Henri Gobard)的功能分类理论观之,就是各守各的“领地”:宿主话语负责维持官僚体系运转、招商引资、处理纠纷等具体问题,领地极广,称为“媒介型”(vehiculaire)语言,即全社会通行的官话。寄生其中的新法治话语,则是统编教材和主流媒体的宠儿,主要用来掩饰社会矛盾,安抚居住在大中城市的“白领”人口,传播他们的信念趣味,描绘他们的利益立场,称为“所指对象型”(referentiaire)或专事意识形态生产的话语(同上,页 51)。

明白了这一层关系,一些困扰法学和法律教育的老大难问题,就不难揭露病根了。比如为什么主流法学几乎是清一色的教科书编写法,面目雷同,概论加法条诠释和比较,基本不发掘回应学术问题。再如博导教授抄袭论文,单位极少惩处;歪风猖獗之下,只能由受害人出面,追究肇事者的法律责任,将后者的腐败行为(即对学术共同体与公共利益的侵犯)变成公民之间的民事纠纷,著作权名誉权官司:不仅让大学和主事者脱卸责任,还给司法腐败以可乘之机。这些灾害,原因很多,归咎于行政部门“养鸡场”式的管理,也没错。但如果从“所指对象型”话语生产的角度考察,则以编写教科书充当学术、鼓励抄袭、容忍腐败、回避问题,诸如此类,实为灌输与巩固新法治意识形态的成功策略,现阶段产权复辟输入“普世价值”的不二法门。

这意味着什么呢?我想可以作这么几点观察。

首先,因为新法治的寄生仰赖“普世价值”的宣传,而非具体问题的解决,为了遮掩这一窘境,它只有不断把具体问题转化为意识形态说教,才能保持并扩张自己的领地。所以,主流法学作为新法治的话语产物,就特别强调言说者的意识形态立场,而不愿关心事实的真相和细节;其法条主义论述便有“很强的教义倾向”(苏力,页125),总是把问题说成是立法的不足或体制的滞后,却懒得下功夫调查研究。

其次,这教义与实践的分裂,又不免削弱了“普世价值”的感召力和工具价值。而且随着腐败愈演愈烈(学术与教育领域亦不例外),新法治就很难继续把责任推给宿主,而不独立承担责任。毕竟,腐败者大多享有完备的法律保护,包括利用法律“漏洞”和繁复的程序障碍;法治“跛足”,只会促使更多的老百姓喊冤上访,转向传统“人治”的渠道。结果,每逢宝马霸道名车撞人,专家意见开脱罪犯,《物权法》草案争议不休,《劳动合同法》变成具文,都引发了政治意识、阶级觉悟的复苏,法律丧尽尊严。

最后,由于寄生“文明”的先天不足并陷于腐败,政法体制的实际运作或话语实践,便形成了一个多元的、多方利益驱动、各个阶级不断谈判的局面。并且,尤其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谈判者(包括新法治的受益人和从业者们)无须也从来没有依循那“文明”的“普世价值”的规则。换言之,“皇帝的新衣”之所以还好好披着,天天赞赏,正因为它从根本上说是不碍事、无大用、“漂亮”而已,而未必是它骗得过大人。这多元话语的建立和实践,便是三十年改革的一大成就。如果妥善运用,应对“文明”的挑战,则转型中国就得了机遇:她不必注定了沦为新法治的独占领地,如王先生担心的,一条道走到黑,异化、庸俗、物质主义;她有可能拒绝“香港化”而重新出发——“多难兴邦”,跨越那“文明”的边陲。

三、如何反抗“去人之史”

以上我们讨论了新法治的寄生策略,它同高度“产业化”、意识形态化的法律教育,及彻底官僚化而滋生腐败的学术体制的关系。我这么观察,仿佛法学的前景很悲观了,其实不然。学术体制跟随政法体制,也在形成多元话语的互动。新法治在大学的行政规划、基金收买和山头权威时时陷入腐败丑闻,正好给中国法学的重新出发,开拓社会批判,留下了空间并刺激理论想象与创新。所以展望未来,并非一团乌云而不透阳光。学术前沿和进步,首先是少数人的事业。

近年来一个显著的进步,就是社会科学的理论方法加盟法学,受到年轻一代精英学者的欢迎。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等进路,相对于教科书“概念法学”有个明显的优势:便于国际交流,提出有学术意义的问题,立足学术前沿。更重要的是,从现实问题和社会矛盾(而非法条术语或立法者的意愿)出发,选题研究,可以展开对法治话语各个侧面的批判,既推动改革,又提升学术。

然而最大的挑战,不在体制内的腐败和控制(如买卖学位、竞贿评估、大小山头争夺资源),而是全球化即全球美国化的形势下,中国法学整体上的边缘化、殖民地化,或王先生预见的“香港化”。由于新法治处于寄生状态,意识形态领地有限,依靠“普世价值”维生,无鉴别无批判地输入美国的法律学说和视角立场,就极易蔚成潮流。于是,跟商贸投资金融等领域的立法一样,主流法学在话语层面已广泛接受美国的影响,跨入了“美国时代”。需要指出的是,这并非中国独有的困境。欧洲和日本早已经历了美国法律学说和问题视角的全面“入侵”。何美欢教授曾有详尽的介绍,并引述欧洲法学家的评论:“二战后,欧洲法律以及对法律的理解所发生的根本性变化,几乎全部是从美国开始的”;“几乎所有新问题都是先在美国被发现和讨论后”才传到欧洲(何美欢,页23,25)。只不过,欧洲和日本的地缘位置,不在那“文明”的边陲;美国化的学术与“国际规范”,其利弊取舍,对于它们,和中国是大不一样的。

有鉴于此,中国法学,至少其前沿精英,就应当在拒绝学术腐败的同时,培育强烈的政治意识,关注民族利益,敢于担当历史责任。像王先生一样,把理论探讨的出发点放在中国的现实,而非任何“国际规范”或“普世价值”。如此,法学才能够触及历史真理,即上升为史学而承载民族精神,加入一个伟大的学术传统。

这后一点,或许会引起一些迷惘跟抗议:法学怎么成了史学?是这样的。法学的根基,不在法条学理、办案审判等“经世致用”技术性知识。这些知识当然有用,应该研究;事实上,也是法学家日常的工作,政府和基金会支助的项目。但是不出十年二十年,今天我们阅读参考的那些立法原理、司法学说、案例分析,甚至大部头多卷本的权威著作,无一例外,都会过时,被后人重写或遗忘。道理很简单,法律永远在变动之中,是一个新陈代谢的系统,时时在修订、增删、废止。这在转型社会,新法治寄生的中国,就更明显了。所以无论中外,称得上法学的传世之作,历来只有两类:一类有点勉强,就是选入课本逼着学生啃的那些哲人的片段论述(商鞅、韩非、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西塞罗、阿奎纳、霍布斯、洛克、康德、黑格尔等等);另一类研究法律制度和思想的演变,则属于广义的史学,即优秀的法制史和法律思想史著作。而改革开放这三十年,恰是新法治的开端,其寄生之曲折、影响之复杂、掩饰的策略、面临的困境,连同职业道德伦理责任的崩溃和腐败化为权利之崛起,正是一流法史的素材与课题。

我希望,将来能有幸读到一部或两部这样的历史——给人以睿智、洞见和悲剧意识的历史。这任务原本是属于我这一代的,然而亲历者未必眼明,且“伤亡”如此惨重,委实不敢乐观。现在,当法学重新出发之际,或许可以寄希望于来者中的俊杰,愿他们“有一双治史的眼睛”,“不为历史的现象所迷惑,不为议论家捉弄”(陈旭麓先生语)。因为,中国法学和法律教育须具备起码的史识,才能走出新法治话语的寄生领地,抗拒“灭人之史”;才能使受教育者如自由的雅典人那样,获得为有效履行公民义务、投身公共政治而必需的美德和智慧。否则,当“文明”建成异化之日,凡自称其公民者,必再一次受到立法者梭伦的谴责(《残篇》之十一):

将来你们感到悲伤,做错了事,不要把责任推给众神;

是你们自己把力量交给了[僭主]……

人人跟随这狐狸的脚印,大家脑子空空,只晓得听他摇舌,花言巧语,从来不看他实际的行动。

附识

王元化先生我只见过一面,十三年前,在先父的追悼会上。记得他深情地回忆了“一二九”运动和三十年代清华园的生活。还谈到解放前夕,他在上海地下党文委编《展望》周刊,先父在同济的文法学院执教,是撰稿人,但因为“地下环境”,并无往来;其后岁月颠扑,直至文革结束方才相见,等等。之后,又寄来他同先父的合影。从此,王先生的《文心雕龙》,他的思想文字和道德风范,于我便有一种特殊的亲切。前年,友人彭伦君策划,为王先生出一文集《人物.书话.纪事》,因书中收有他怀念先父的短文(即当年的悼词),特意寄赠一册。展读之后,对于他的坎坷身世、高洁的人品和治学的渊源,多了一分了解和体会,更觉得敬佩了。

王先生生前是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的教授,曾做过几年市委宣传部长。这后一个头衔,在异化了的世界,是庸人们仰视而趋奉不迭的;那惺惺作态常使他难堪,令他悲哀,激他思辨。作为学者和思想家,他期许后人的,一定是继续他的索求,加入他的究问、怀疑与批判,并且“根底无易其故,而裁断必出于己”。

谨以这篇短文遥寄哀思,纪念王先生。

二零零八年五月于铁盆斋,原载《读书》9/2008

*本文是作者提交第四届中国文化论坛年会的发言稿。

德勒兹/迦塔利(Gilles Deleuze & F.Guattari):《什么是哲学》(Qu’est-ce que la philosophie),张祖建译,湖南文艺出版社,2007。

何美欢:《论当代中国的普通法教育》,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

苏力:《也许正在发生:转型中国的法学》,法律出版社,2004。

王元化:《人物.书话.纪事》,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

第二篇:重新出发

一、关于审题: A.何为重新出发:

1.经历失败、挫折、不幸等遭遇后再一次站起来。2.面临新的环境,以新的精神面貌出发。3.事业顺遂时,不满足现状的再出发。

4.知识更新,状态调整,认识角度变化,主观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改变引起的“觉今是而昨非”式的重新出发。B.为何重新出发: 1.最终实现自我价值。2.人生要活得有意义。3.自我挑战。

C.能够重新出发的先决条件:

信心、决心、坚强、不屈、勇敢、智慧、良好的心态等。D.如何重新出发:

吸取经验教训、能够忍受屈辱嘲讽、脚踏实地、永不自满等。

二、关于题意

A.切合题意:(21-25分)

能够对A作以恰当解释并能较好结合B、C、D中一项或几项展开。B.符合题意:(16-20分)

能够对A作以一定解释并结合B、C、D中一项或几项展开。C.基本符合题意:(11-15分)

只提到B、C、D中一项。D.偏离题意:(10分以下)

和“重新”没有任何关联,仅谈“出发”。

三、评卷方法

采用分类定档,综合给总分的方法。在给分时必须考虑扣分因素。作文综合评分标准:

一类卷:50—60分;切合题意、中心突出、内容充实、结构严谨、语言流畅 二类卷,40—49分;符合题意、中心明确、内容较充实、层意清晰、语言通顺 三类卷,30—39分;基本符合题意、内容散乱单薄、语言低幼化 四类卷,29— 0分:偏离题意、残篇

四、评卷概况:

文章大部分写得比较规范,内容较为充实。但让人感动、构思巧妙、立意深刻、语言生动的作文也少见。这反映了作文题的局限,也反映了同学的思路可能也不够开阔,特别是语言的生动性、丰富性及文章的个性色彩不足,需要往后继续努力。若为网上改卷,对于作文书写的要求如下:

1、所用笔的笔头应当注意粗细合适,2、书写不可太重,防止“力透纸背”,扫描可能把透过来的笔迹扫描进去,卷面会有麻麻点点的痕迹,类似涂改,影响卷面;

3、字体不可太小,也不可太大,一般字应占格子的3/4,4、应黑色墨水的笔;

5、保持整洁。字迹潦草评分会大打折扣。

6、不可超出书写范围。

五、作文点评:构思与语言

1、重新出发 高三17班 尹丽君

天空静静地蓝着,小草悄悄地绿着。一群俊朗的男生在球场上奔跑着,几个穿着花裙子的女孩相邀去逛街,网吧里的音乐激动地响着,舞厅里面的年轻人在快乐地笑着„„只是,这些快乐都不属于我。[开头用别人的快乐反衬自己的不快乐]

我倚在寂寞的窗台上剪纸,不断剪碎我悲伤的思绪,可是越剪越多,越剪越乱。原来我的梦想离我真的很远,原来我并不是坚不可摧的。成年人有成年人的烦恼,学生也有学生的痛苦,成绩的失意为什么会使我这么的难过呢?难过得让我让我喘不过气来。我的翅膀已经累了,没有抬起的勇气了。[用“剪”的细节来表现自己烦恼的心境]

不知不觉地,我来到了电话亭,拨下熟悉的号码,“嘟,嘟,嘟„„”“喂,啊,是我家的宝贝女儿呀!咦,怎么不说话啊?”听到了久违的声音,我的眼泪忍不住掉下来了,迷迷糊糊地,我只喊了一句:“妈„„”我的泪水像一场雨一样,洗涤着内心的忧伤。妈妈好像听出了我的心思,用更加温柔的声音对我说:“孩子,什么都不用说了,妈妈都懂,你很努力,也很用心,我相信你的付出一定有回报的,记住,上天总会把最好的最后留给你!加油!” 我依依不舍地挂上电话,抬头看着蓝蓝的天空。太阳公公把阳光照到我身上,好温暖,仿佛妈妈给我的爱一样,每一丝每一缕都带着支持和理解。

该重新出发了,我的内心呼喊着![自己重新出发的动力来自母亲,通话是一个转折,扣题]

我需要“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精神。我不再是“举杯消愁愁更愁了。” 此时此刻的我,重新出发,带着感动出发。天空的蓝,小草的绿都属于我,在球场上奔跑,激动人心的音乐也都属于我。可是现在,我不会停下我的脚步去享受这些短暂的快乐。我需要的是高三永无止境的拼搏。跌倒了,有什么可怕的呢?妈妈的爱一直陪伴着我重新振作,重新出发。重新出发,需要更加刻苦地拼搏,我相信我一定能做到。[心情转变,照应] 一位革命家曾经说过;“在哪里跌倒,就在那里爬起来!”一位诗人曾经说过:“再给自己一次机会,无论你是否已经失败过很多次。”重新出发,带着勇气出发,收藏这奋斗的点点滴滴,感动自己,上天也一定会被我感动的。重新出发,挥舞着我那洁白的翅膀,在所有的可能与不可能之间飞翔![重新出发的感悟,点明题意]

【点评】考场作文首先要达到得基本分(42-45分)的要求,即扣题、清晰、充实、整洁。提高一步的要求是:构思与语言。本文构思以“我”的心境(心情)变化为主线,串起各段内容:别人快乐的细节(衬托)—自己烦恼细节(描写)—寻求解脱的电话情节(叙述)—豁然开朗的心境(抒情与议论)—带着勇气重新出发(议论点题)。如此构思,文章流畅自然。变化、衬托、细节、照应、感悟,是本文构思巧妙的有效元素。从构思角度看,本文特别适于写自己心路历程的内容,大家还可以参考《北大是我美丽而羞涩的梦》。

语言优胜之处在于:细节描绘与名句引用。细节是语言生动形象的重要元素,不可忽略,本文开头几个年轻人快乐的镜头以及自己烦恼“剪纸”的细节,最值得大家效仿;引用名句也可丰厚文章内容。有细节和名句的点缀,文章定能具体而丰厚起来。

2、重新出发

高三(18)班 周宝君

戛然而止的歌声打断了你的思绪,你再次按回重听键;厚厚的一本小说终于见底了,你再次翻回第一页回味„„很多动作都可以重复,其实只要你想,很多事情也可以重新开始,让你在人生路途上重新出发„„ [用类比手法开头,引出命题,巧妙。]

被你紧捏着的卷子上,惨红的分数深深刺痛了你的眼睛,你强忍着泪水,却没有掉眼泪,是因为你不想在同学面前示弱。但过后的你,经过一番努力的血拼,蓦然地成功的惊人。其实,成功的女神并不是对每个人都是随机的,她总是垂青于“衣带渐宽终不悔”的奋斗者。在你失败之后,不要问自己得到什么,要问自己付出过什么。这样的你,在整理思绪后,依然可以重新出发,继续自信地去完你的大学梦。[考试失败后要这里思绪尝新出发,细节与感悟]

试问“叛逆在社会中会产生什么影响呢?”我可以明确地告诉你,它是苍白无力的,然而,一旦你付诸行动,就会发现,每当你挥起叛逆的利刃,你的父母都会被你刺得遍体鳞伤。每个叛逆的举动,都会让父母眼流泪心滴血。回头看看他们吧,你会看到他们日渐衰老的背影,会看到他们脸上被岁月刻下的皱纹,会看到他们鬓角悄然斑白的头发„„尽管你不喜欢一出生就有老师在你耳边聒噪,但你会发现,最终无声接纳你所有情绪,只有他们——自始至终深爱着你的父母。在你懂得这个道理后,不要害羞,给他们一个拥抱吧,他们一定会给你改过的机会,让你重新踏上自己的人生之路,在人生的旅途中重新出发„„ [叛逆中应反思,重回正途。细节,动情]

跟朋友产生误会,他们脸上冷淡的表情令周围的空气散发出凝结的味道。不要着急,敞开你的心扉,用诚挚的心,告诉他们你的想法,相信他们,也相信自己,你们之间一定能够重新开始,继续搭筑你们的友谊之桥,在上面重新出发„„ [误会朋友要重建友谊,略写]

是的,在流淌着旋律的青春中,偶尔会有沙哑的轻音,但只要相信自己,你就会跟随旋律舞出动人的舞姿;只要相信自己,付出的努力,就会让你找回人生的方向,让你重新在青春的扉页上印下流光溢彩。[人总不免犯错,用音乐旋律作比,感悟,闪光的语言] 生命就是一个圆圈,或许俯瞰还是个圆,但从侧面上看,也许就是盘旋上升。相信自己,努力后,心不悔,带着那份执著抛弃累赘,无论在哪一点上重新出发,我们都能盘旋着攀上生命的高峰。[表达自己对重新出发的理解,点明题意]

【点评】与第1篇用“我”来串联全文不同,本文用“你”来串联全文;第1篇写“我”的心境变化与人生感悟,本文则写“你”的考试红灯,叛逆父母,误会朋友,以及相关的感悟,可为异同互显。因内容有所不同,所以构思出现差别。如果说第1篇像一条蜿蜒的小河,那么本篇就像一座富有不同景致的小山,你站在小山顶上可以鸟瞰全景,你下到不同侧面可以领略不同风景。这是本文构思上的特点,明白一点说就是,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方式,它更像一篇散文。如果中间几段有明确一些的概括性语句,层意会更清晰。

语言上值得一提的是细节描写与富有哲理的句子(划线的句子)。“在流淌着旋律的青春中,偶尔会有沙哑的轻音。”这样的句子让人回味无穷,赚分不少。

3、重新出发 高三15班 黄晓虹

既然选择了远方,就应该风雨兼程地走下去。

——题记 那崎岖的山路,陡峭的石阶,坎坷的泥淖之路,总是绊倒旅者的脚步。手中的道道血痕,脚下污秽的泥巴道明了一路的艰苦、辛酸。那么,请眺望天边朝阳,南飞的大雁,倾听地平线的召唤,然后背起你的行装,重新出发。[用题记和比喻开头,有抒情色彩]

追随足迹至繁华的宋代,赤壁之下摇曳着一叶扁舟。东波居士手抚早生的花须,目光炯炯,凝望远方的一线接天水光。横槊赋诗“大江东去”,官场上的失意让你一步一步退至江南,退至这周郎曾经弹指一挥间,强虏灰飞烟灭的赤壁。酾酒临江,你高举的酒杯让我相信你的旅程不会就此却步,总有那渔岸明亮的烛光引你走向另一条人生之道。你带着你的豪情壮志重新出发了。越过元明,跨历千古,泛黄的词册上终有你亘古的足迹,枯盈的笔墨挥毫出了你在历史上重新出发的道路。[从历史的高度看待苏轼的重新出发]

出发,也可以带着伤痛。张海迪的双腿被永远地定格在轮椅上,足不触地何以起步?海伦·凯勒的双目被永远地封锁在黑暗里,目不及光何以寻路?她们从字母的拼凑中,在夜以继日的训练里,用口说,用手摸,在语言的殿堂重新出发。[用例简洁,疑问句引人思考] 其实,生命是一场轮回,生命之路永远不断。曾经有一个女孩,她叫佘艳。她只经历了人世间的的8个春秋,在世上留下了最后一句话“我来过,我很乖。”她希望死在秋天,纤弱的身体就像花朵的自然凋谢一般,伴着空中飞旋的落叶和南飞的大雁在生命的一站暂停她的脚步。她很乖,乖得把全球华人送给她治疗的54万元分成了7份,把希望的蛋糕分给了7个徘徊在生死线上的孩子。佘艳的生命之旅又从7个小站开始,她带着希望重新出发了。[用例较详,视角独到,回应命题,不无道理,朴实的笔调,饱含情怀。]

行囊也许很重,脚步也许艰难,海子也说:远方,除了遥远一无所有。但是海子错了,人生的旅程绝对不会停息,总有勇者破浪前行,带着他们心中的美好,追求远方那一道独特的靓丽的风景,在人生跌倒的地方爬起,重新出发。[引诗人海子的话,有自己的阐释,点明题意]

【点评】用题记方式开头,也是一种构思方式。题记相当于提示文章主旨或观点。为了阐释观点,文章采用并列方式,取材古今人物,无论是苏轼、海伦还是佘艳,文章均能围绕“重新出发”表述。需要指出的是,取材如果能一致一些,又能从一致中捕捉不同的观察点,方能称为最佳选材。而这需要在平时的选材训练中加强一致性选材的意识,考场中差异大的选材也能是无奈的应急的折中选择。

本文语言表述有亮色,观察点比较独到。开头的比喻到位,结尾引用而不盲从,君体现了作者良好的语言功底和独立思考能力。

4、重新出发 高三5班 钟沛民

白驹过隙,花开花落,人生稍瞬便半载。人生弯弯曲曲水,世事重重叠叠山,君曰:“人生数载,皆成定局,重新出发,已成不能。”实则不然。走入泛黄卷帙,面迎历史之风,将思维揉进那些或厚重或或轻灵的字里行间,且让我叙来。[比喻、对仗、叠词,摄人眼球]

酿酒为浪,挥毫成帆,重新出发,乘风破浪寻轩辕。

一滴泪,划破幽静长夜,坠落在冰冷的夜光杯中,泛起无边的涟漪。曾几何时,他“仰天大笑出门去”,高吟“我辈岂是蓬蒿人”。官场的尔虞我诈,世俗的道貌岸然,无情的事实冷却了一腔热血,你的心更是黯然飘零,随风飘散。然而,“御用文人”的金愰又怎能罩住你那放荡不羁的心!你宁愿千金散尽,重新出发,只求一醉,也不做大唐的“御用文人”!于是,你弃峨冠博带,披素衣草履,重新出发,临风而去。

重返鲁地,寻幽豪饮,同销万古情愁;重游天姥,驻鹿悬崖,齐叙难酬鸿志!青莲居士,数载官宦浮沉。悲哉!痛哉!重新洒脱出发,乐矣!幸矣!

[化用《梦游天姥吟留别》等诗意,由峨冠博带到素衣草履,由伴君朝廷到驻鹿悬崖,人生一新境界]

琴声为翅,飞沙成风,重新出发,化作春雨润汉匈。

一个个幽静长夜,一朵朵残花败红,无情地等待,荒唐地等待,无望地等待。一纸诏书,汉匈和亲,令多少后宫佳丽听此调朱颜,只有你,美丽的昭君,担此重任。宫女的生活,以泪洗脸,无尽等待,一寸寸年华消磨成一寸寸青丝。你不愿以此终生,你宁愿重新出发,化作青冢,也不愿把青春铸成帝王的祭坛!于是,你脱锦绣玉镯,戴毡裘粗衣,重新出发,伴雁而去。

手起,琴响。那绕哉指间的琵琶,跳动着百灵之音,狂风停止呼号,天上彩云横天,地下冰雪消融,天地万物复苏。你参与政事,帮单于清君侧,明廷纲,劝单于善行明政,举贤授能,以得民心。在春日之际,管理草原,植树栽花,传授匈奴女子挑花绣朵的技巧,讲解纺纱织布的工艺。你的背后,生起一片崭新天地。

你重新出发,取汉朝半世平安;你重新出发,予匈奴国富民安。

[昭君毅然出赛、相夫理政,俨然一个北方大气女子,阐释“重新”,切题。] 重新出发,牵一白鹿,向心中本真;重新出发,伴一大雁,向远方皓月。曰:“重新出发,非难也!”

【点评】读完本文,有一个强烈的感受:浓烈的书卷气。李白与昭君,我们都不陌生,但看了本文,我们又都很陌生。因为文章触及到了我们大多数学生的阅读极限和表达极限。文章借助李白和昭君的人生重大选择,一个选择青崖,一个选择浩漠,用他们的人生经历阐释重新出发对人的意义:如果你的重新出发合乎人性,那么就不是难事!

用文言表达是本文的语言特色。从全文来看,文言成分十分浓厚,言简意丰,那种古朴的书卷气扑面而来,让人为之一爽。用文言全文写作要冒一定风险,但偶尔为之,适当采用,则又是富有文采的表现,大家不妨适当用一用。

5、重新出发 高三(6)刘敏莹

爬不上阿尔卑斯山,不必灰心,我们重新出发,可以登上黄山尽赏奇峰怪石;走不完撒哈拉沙漠,不必灰心,我们重新出发,可以漫步黄金海岸尽情玩乐;越不过大西洋,不必灰心,我们重新出发,可以在漓江畅游山水。如果我们一步达不到我们的目标时,不必灰心,因为我们有足够的青春与勇气,选择重新出发。[排比、对照开头,扣题紧] 路上的荆棘丛林难免使我们受伤,不怕!我们重新出发!有一位21岁的美国青年,生意失败完全破产,22岁,他竞选州议员落选,24岁生意再次失败,26岁又遭遇爱侣去世之痛,30岁,42岁,46岁,无数次的竞选失败。途中一路心酸苦楚,没有让他放弃自己,他停下脚步,选择重新出发,执着地坚信“没有人是天生的失败者”这一观念,在他52岁那年,当选美国第16届总统,他就是世界著名的美国总统林肯。是的,无论路有多么崎岖,我们都可以重新出发,终有一天,我们到达成功。[用叙议结合的方式表述林肯的例子] 或许并不是每一条路都一帆风顺,不怕!我们重新出发!鲁迅在日本学医期间,目睹电影中日本人活活杀害中国人的画面,心中不禁暗暗发誓,一定要救中国!在行医道路上,鲁迅并不能发展中国,使祖国繁荣富强,他选择了重新出发,不怕浪费之前的心思,他毅然选择了弃医从文,用文字揭露社会的黑暗,用一只笔,一张纸,写出中国的革命改变,写出中国人的精神唤醒。是的,我们在路途中发现此路并非理想之地,我们都可以重新出发,找寻正确的道路,创造人生的精彩。[用叙议结合的方式表述鲁迅的例子] 如果现在的路并不是我们所想要的,不怕!我们重新出发!1976年百年一见的唐山大地震,震裂了中国山河大地,震碎了无数中国人的梦。中国人并不惧怕,并不逃避,我们选择了重新出发,一颗爱心不多,乘以13亿就会变成爱的海洋,巨大的苦难沉重,除以13亿以后,我们都可以承担,重新启程,我们尽最大努力建设唐山,不仅让它恢复原来的面貌,而且让它更强大。是的,我们重新出发,不怕!唐山的今天便是汶川的明天,我们都会过得一样美好。[用议论的方式表达:震后需要重新出发,重建家园]

当叶子落下时,不是逝去,是重新出发,化作肥料滋润大树成长;当小鸟碰到石头停下,不是停止,而是重新出发,让梦想再次飞翔;我们有信心勇气,每次失败都可以重新出发![用比喻点明题意]

【点评】本文的构思是大家熟悉的,要特别指出的是开头与结尾,开头用排比的方式进行比照,鼓励人们重新出发;结尾用叶子、小鸟比喻,启发我们不要畏惧挫折和失败,要勇于重新出发。加上中间三段内容充实的例证,全文规范、充实,扣题紧密。从中可看到作者考场作文训练富有成效。本文可供大家借鉴。

优秀作文都有流畅的语言,在流畅中要讲究一点灵动,本文“不怕”一词,就富有灵动的特性,全文因之而生动起来、亲切起来、俏皮起来。

在适当的地方来点“灵动”,如一句俏皮的话,一句改写的诗词,或者来一句广告词,来两句歌词,来两句平平仄仄的对仗的句子,或者是如“寻寻觅觅”“重重叠叠”的词语等等。为你的文章润色吧,相信你也会做得更好。

6.重新出发 高三(13)班 陈东瑜

我从霞光之树上摘下颗颗露珠,我从神灵的目光中偷来句句祝福,我把流浪的记忆剪成幅幅窗花,一一收入行囊之中。站在十八岁的成长交叉口,来一个深呼吸:我要重新出发!把往日的药罐子扔进旧时光中,然后,重新出发。曾愤懑上帝的不公,赐予我羸弱的身躯;曾歆羡他人的红靥如玉;曾暗忖岁月会否把我加速消磨。如今的我,不要你再叫我病殃子,不要再向老师告病假,不要再奔医院打点滴!望着前路,我迈大步。全新的旅程,也有全新的我。我重拾对健康的信心,拿起十八岁的朝气,把过去的阴霾一一抹去,我攥紧了一份力量,站在十八岁这个新起点重新出发。

把往昔的反叛埋在岁月的深处,然后,重新出发。我从不是一个本分的乖孩子,犯过大大小小的错,捅过几多几多的娄子,也曾伤过爱我的人的心。以往的我总有那么多堂而皇之的理由;我贪玩,我任性,我还不懂事,站在十八岁,这些幼稚的理由羞于出口。懂得了在沉默中承载希冀的重量,懂得了靠红肿的肩头去拉岁月的纤绳,懂得了去承担成长的责任。少了那份不可一世,多了一份安分守己,懂得去呵护爱我之人的心。我添加了一份成熟,站在十八岁的新起点重新出发。

把朦胧的情愫放进昨天的栀子花中,然后,重新出发。少女情怀总是诗,春日香风,转瞬即随落花流水去,羞红了一丛野花,染绿了一帘烟雨。是否每个女孩都有一本满藏秘密的日记?是否每个女孩都曾为某个他流过泪?站在十八岁的起点,告别多梦的季节,明白自己的手还太小,捉不住飘渺的爱情。放下了说不出口的爱慕,放下了抽解不尽的缱绻qiǎnquǎn,也放下了那颗悸动不安的心。我往行装中加了一份理智,站在十八岁的新起点重新出发。成长,是一段那么那么长的旅途。在这之间,我学会了舍弃,也学会了珍惜。回首望望走过的路,总会暗觉可笑。望着前方还很远的路,我明白了每添加一份稳重便是一次新的出发。一轮明月反复圆过才知道缺憾,一段路反复走过才知道艰辛,一次旅途重新出发才知道得失。而我立于十八岁的起跑线上,带上我成长的得失,坚定地迈出了脚步,选择重新出发。【点评】如果你对自己的成长确实有过反思,如果你对自己过往的行为确实有过检讨,那么,别说得太直白。你可以抒情一些,你可以诗意一些,你还可以坦诚一些、细腻一些、理智一些、成熟一些。把这“一些”定格在“18岁”的梦幻般的岁月的起点上,你将会有从心灵深处涓涓流动的美妙文字!本文的构思是否可以给你某种启示呢?

语言的精美往往缘于感情的细腻和思维的精细,更得益于细心的阅读和反复练写。本文写得十分细腻,许多地方都值得品读。如首段中“摘下”“偷来”“剪成”等动词的运用就极富感情色彩,移用手法的运用,很有情趣,把18岁的我的梦幻心理刻画透彻。

【语言练习】请自选角度,仿照第6篇作文中2、3、4段的写法,写一段文字,尽可能写得具体细腻,有感悟。答:

7、重新出发 高三5班 张嘉欣

重新出发,舍弃昨天的烦忧,不带任何包袱;重新出发,忘记往昔的辉煌,不带任何昨日成就;重新出发,带上新的目光,带上新的希望。

众所周知鲁迅的弃医从文。他本以为医术能活人,便刻苦学习,又长途跋涉赴日学医,然而一刻的影片敲醒了他,“只有唤醒国民麻木的心才能救国!”他心中响起这样一个声音。于是重新出发,他毅然舍下学习多年的医术,从此以笔代枪,拯救世人。学医之路艰苦啊,可是,又有什么比得上下舍弃一直以来的努力,去走另一条陌生的路的决定艰苦? “重新出发”需要勇气和坚定,试想舍弃昨日成就时,是如何的心痛和难过?但为救国民,又有什么不可以呢?鲁迅正如一只吞下了石块的蚌,在漫漫长路中糅进了血,和进了肉,最终成一珍珠,也正是他从选择做一颗珍珠而舍弃做蚌这一重新出发的旅途所至。在人生道路中,秋瑾重新出发,解放妇女思想。本来她可以默默无闻,继续遵守她的三从四德;本来她可以熟视无睹,任人摆布;本来她不必金戈铁马,吟下“秋风秋雨愁煞人”这样的诗句。然而,她在学做传统女子的道路上,选择了重新出发。有人说,那时的秋瑾,那时的鉴湖女侠,是东方大陆上一个很西方的女子。也许她的确是这样。她倡导女性思想解放,她为女性权利作斗争,她希望女性在这片土地上拥有同等的自由。任由自己一生在刀剑中劳碌,难道这是一个旧式的娴静温顺女性所拥有? 她丢弃了旧名,究其原因,也只为了重新出发,她有她的目标,而不是任人驱使,她有自己的道路,决定了她必须在十字路口作出决定,重新出发吧,去做一个新女性。她不再是一朵让人观赏的花,从重新出发那一刻起,她已有权选择做怎样的花,甚至帮忙别人,走出这传统的枷锁。

重新出发,别留恋昔日的辉煌;重新出发,纵使你之前走了一条“错路”,你还可以用余下的体力和勇气,到达真正成功的彼岸。

【点评】本文的构思比较简洁,围绕命题,文章主题段落采用先叙述后议论的方式,并独立成段,在考场中便于快速成文,中间两层可并列,可递进,还可对照,临时变化的空间大。本文采用的是并列的方式,分叙分论鲁迅、秋瑾。

本文开头一段语言比较出采,第三、第六段的议论也有可圈可点之处。但与其它选文相比,似乎还不够“语文味”,需要进一步提升。

【总评】文章的构思与语言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也将成为下一阶段我们作文训练的重点。构思是文章全局的问题,应宏观把握,语言是局部的问题,应微观处理。处理好这两方面问题,将极大提升文章品位。以上7篇选文可供大家品味模仿,争取学它几招,或构思,或语言。我们感谢以上同学为我们提供了良好的范本(尽管还有不足),更希望大家从我们身边的优秀作文中汲取营养,在与自己的作文比较中,懂得优劣,懂得取舍。

优秀范文:

重新出发

太阳在一次又一次的日出日落后又重新出发,却不知疲倦,因为它能带给人们光明和热情;地铁一次又一次在起点重新出发,却无怨无悔,因为它接载的是人们归家的喜乐。每一件事都可能有重新出发的机会,但每一次的出发都会带来不同的结果。

重新出发,让我们懂得爱。在地震中,一对夫妻由于工作地点不同所以在地震时失去了联系。女子从废墟中逃出来了,此时她的心中牵挂的是自己的丈夫,她奋不顾身的向丈夫的单位所在地出发,她不知如何到达,只是随着部队出发,官兵们每一次都劝她不要跟下去了,但她不听劝告,在军队一次又一次的重新出发时,人们总发现有一个弱小的女子跟随其后,虽然每到一处都没有丈夫的消息,但她从不放弃,因为她知道自己的丈夫一定在等着她。就随着一次又一次的出席出发,女子在一堆瓦砾中找到了丈夫并且丈夫也在顽强的生存着。此时在一路上都很顽强的女子终于忍不住失声痛苦起来,劫后余生的丈夫为她抹去了泪水相拥在一起,在场的官兵无不为之感动。

虽然每一次的重新出发都很艰苦的,但为了爱,我们都会毅然选择坚持下去。重新出发,我们懂得成功。昔日刘邦为求取生存,哀求项羽到蜀地做汉王,所有都认为刘邦这是自寻死路,因为蜀地是一片荒芜之地。刘邦毅然进入蜀地,他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有一天可以重新带领自己的军队打败项羽,做真正的汉王。

在蜀地,刘邦日日夜夜苦心操兵,在困境中能排除万难,他认为天下终有一天会属于他,他的洒脱,让他得到了许多良师益将。在重新出发之日,刘邦大破项羽的军队,使得项羽兵败自杀,造就了汉朝大业。

一时的退让不是因为懦弱,而是为了贮备力量方可在重新出发之际,取得成功。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会遇到无数的困难,家长的责骂,老师的批评,朋友的误解,甚至是背叛而使我们处于谷底之中。此时的我们须抱着一颗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决心来重新看新的事物,也许你会明白家长和老师的爱,朋友之间真正的友谊。重新出发,会使我们一次次懂得更多,看得更多。

每一颗种子都要在污泥里破土而出重获新生;而我们也要懂得在遇到困难后重新出发,去收获成功的果实。

点评:写好考场作文首先是要知道自己写的是什么,就议论文来说就是要明确自己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当然这还不够,你还必须明白其中蕴含着怎样的道理,即使不能上升到哲理的高度,也需要有自己对问题的看法。作者在文中所表述的理由就是“重新出发,让我们懂得爱”,“重新出发,让我们懂得成功”,虽说道理还不算很充分,但是选择的材料却是新鲜的,对材料的分析是中肯的,语言是流畅的,所以也是一篇成功之作。

重新出发

出发,是人生的启程;重新出发,是人生的不断超越。所以,我要重新出发。到过深邃,神秘的森林,却没有见过沙漠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需要重新出发;领略了沙漠的广袤无垠,却没有见过大海的浩瀚壮阔,需要重新出发;感受过海洋的澎湃汹涌,却没有体验到高山的巍峨、挺拔,需要重新出发。

重新出发,需要顽强的毅力。林肯的一生坎坷波折,挚爱的未婚妻丧生,多次的竞选议员失败,经商破产,为了道义娶了爱慕虚荣的玛丽……当他面对种种挫折与困难时,他该如何挺过才能成为一名出色的总统?因为他的顽强毅力,给与他勇气,在人生的旅途上,不断地重新出发,无论是到达人生的巅峰,抑或不如人意的低谷,他都在不停地努力,他在不断地寻求自我的超越,眼前的成败得失不过是过眼云烟。他要重新出发,议实现他生命更深沉的意义。重新出发,需要坚韧的魄力。对于一名音乐家来说,双耳失聪是一件多麽残酷的事实。然而,贝多芬给我们展示的却是一个永不言败的高达形象。他要“扼住命运的咽喉”,他不屈服与身体的残疾,更不向命运低头。因为他有坚韧的魄力,虽然他已有许多首世界名曲,但他并不满足,他要重新出发,他要挑战人生的极限,他要领略音乐更高深的精粹,创造出人类更伟大的音乐作品,为世界作出更大的贡献。他要重新出发,以实现他崇高的理想。

重新出发,需要远大的抱负。司马迁受宫刑后,仍坚持创作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为中华文化的传承作出重大的贡献,因为他有远大的抱负,他要重新出发。苏轼几经贬谪,几乎到了人生的绝境,他仍笑对人生,“一蓑烟雨任平生”道出了他的豪迈情怀,因为他有远大抱负,他要重新出发。

我要出新出发,我要去体会森林的沉重与稳重;还要领略穿越沙漠的的勇敢与顽强;更要感受大海的豁达与包容;我还要学习高山的不屈与正直。我需要顽强的毅力、坚韧的魄力,远大的抱负。

重新出发,是热爱生活的人对生命的不断追求。只要喜欢出发的人,他的人生不会平庸、乏味。

让我们重新出发,充实我们空虚的人生,坚定我们勇往直前的信念,让我们不断前进!

重新出发

带上一颗种子,蒲公英在遗弃迷失中重新出发,在新的土地上开始了新一轮生命的诞生。传递一份滋润,落红在枯萎凋零后重新出发,肥沃了新生的嫩芽。

送上一丝温暖,和煦春风在冰雪消融后重新出发,在早春的来临之际铺就一片新绿。重新出发,是人生中不怕受挫的再次挑战,是人生中不放弃不言败的又一次勇敢站立。这,让人生变得更加绚丽更加精彩。

第一次出发,踏着惊喜的的步伐;重新出发,我们发现我们多了一份坚毅,多了一份肯定。

重新出发,是美妙人生的创造。苏轼一生惨遭贬谪,一片忠心爱国之心却屡遭小人陷害,他的人生到了低谷。可是他并没有放弃,他重新出发了。横槊赋诗,醉酒山林,歌窈窕之章,这是他人生的起点。他从文字出发,洋溢了后世所敬仰的豁达乐观,创造了美丽的宋词之颠,成为了伟大的宋词之家。这,不正是他在人生道路上重新出发后的美妙创举?是的,重新出发开启了他人生的另一种美。重新出发,是成功人生的出口。发明大王爱迪生从不言弃。第一次实验失败了重新再来,第二次失败了重新再来……就这样不断地重新出发,他最终发明了照亮全世界的电灯,为人类开启了光明的大门。也正的这样的一次又一次的不放弃,不言败中,他发明了许多伟大的事物,丰富了今天人们的生活。这,难道不是他成功的人生吗?是的,重新出发让他看到了希望,也创造了希望。

重新出发,需要永不言弃;需要一份坚强。“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是重新出发:“江东才子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是重新出发。这些都有着势不可挡的坚强与不放弃。如果人生是一次旅行,那就请背上一份坚毅,因为出发需要它,重新出发更需要它;我们同样也带上了永不放弃的心灵镇痛剂,在重新出发的道路上,勇敢地服下它。

我们快乐,因为我们选择了重新出发,而不是不再出发。我们骄傲,因为我们敢于重新出发。

于是,让我们在每一次跌倒后,大声呼喊“重新出发啦!”

第三篇:冯象:知识产权的终结

冯象:知识产权的终结

2012年07月23日 10:13 来源:东方早报 作者:黄晓峰

字号:T|T

27人参与0 8条评论0 打印 转发

在日常生活中,运行一个计算机软件、选择一只名牌手袋、与网友分享一首歌曲——如今已绝少有人自觉不去破坏知识产权的戒律。这并不是中国及其他新兴经济体所独有的,而是一场世界各地每天都在发生的献祭知识产权的狂欢。为什么知识产权的保护如此困难?清华大学法学院的冯象教授在《文化纵横》2012年第三期上发表了《知识产权的终结》一文,他指出:这实际上反映了目前的国际知识产权制度与全球资本主义发生的冲突。互联网的崛起和产业的外包,共同开启了一系列有助于知识产权衰落的深刻社会变化。

封面冯象像:李媛 绘

皇马队主教练穆里尼奥也爱“山寨”

读了您的文章《知识产权的终结》,我有几点困惑,现在好像不仅仅中国,世界各地甚至欧美发达国家,盗版和“山寨”产品都大行其道。这方面的报道和评论很多,一般认为是知识产权及相关法律不健全造成的,您同意吗?

冯象:恐怕不能这么说。如果知识产权法还叫“不健全”,世上恐怕就没有健全的法律了。因为各国的知识产权立法都是美国推动,拿国际条约和双边 / 多边协定做框架,背后则是主导全球贸易的美国法标准;至少在“主要贸易伙伴”之间,法律规范、学理解释甚而条款用语的同质化程度,已经相当高了。

所以出了问题,业内人士都怪执法,还怪一个叫“体制”的东西。

我们就是这毛病,老批自己,跟着美国的调门批,坐实了人家的指控。说实话,知识产权乃至业已宣布建成的整个法律体系,是不是建国以来最健全的时候?谁不承认?即使有肯定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无法无天”之嫌,那可是严重的偏离“政治正确”,呵呵。法律如此紧密地接轨国际(读作照搬美国),却仍然担了“不健全”的恶名,而且是官方宣传口径,这里头一定有什么不便明言的难处。

这话怎么讲?

冯象:“不健全”是委婉语。说白了,就是知识产权为市场经济“保驾护航”不力,照顾不了它的首要服务对象即资本的利益,走到头了。乍一听,有点儿反常识。可是谁有那个能力,且受益于,抛弃知识产权——以及支撑它的形式化的“普世价值”法权意识形态,我称之为“形式法治”——除了资本,新世纪全球化的资本市场和资本竞争?

这么严重啊,是不是因为互联网的兴起?如果像您说的,美国构筑的国际知识产权制度已经失效,那么知识产品和服务还能享有法律保护吗?前景如何?

冯象:现行知识产权体系的衰落,或其中一些门类如著作权(版权)、专利的消亡,西方学界讨论不断,有年头了。原因颇复杂,但有两项“搅局创新”(disruptive innovations)我以为是颠覆性的:互联网和产业外包(outsourcing)。不过这问题我那篇文章有分析,这儿不谈了。外包,是欧美资本推动全球化的基本策略,在商界最著名的鼓吹者是德鲁克教授,就是我在《政法笔记》里提到的那位每五年必通读一遍莎士比亚的老寿星。

衰落既已开始,进程不可逆转,前景便是知识产权的多元化,或侵权与保护兼容并包。我的观察,高科技大公司之间操控市场和垄断,还得靠知识产权。目前打得不可开交的一系列官司,如“苹果”对“三星”、“谷歌”等的外观设计(电子产品用户界面)专利诉讼,便是这一策略的最新演绎(BBC新闻网,2012.6.27)。那是高端法律业务,商家运用知识产权争夺市场,好律师不会失业。但在互联网的普通用户那儿,在音像资料,例如网友之间分享歌曲电影,或者日用商品包括“奢侈品”的消费层面,“山寨”或仿冒却是主流。法不责众,知识产权的保护大体属于“虚拟的现实”(virtual reality),当心别当真了。

而且,侵权有侵权的生意经;商家走在法律的头里,早就在赚“多元化”的大钱了。我有个学生调查发现,中国视频企业的“多元化”经营十分成功,大可编写一部经典案例,叫哈佛商学院高价收购。从法律的角度看,也极有意思:一方面,各视频网站的影视剧目高度重合,网站之间彼此“盗播”已达到“默契的均衡”,形成行业惯例(“潜规则”);另一方面,著作权并未完全失效,毕竟这些企业是斥巨资买下一批热门电视剧的独家网络播映权的,从而拥有并行使着各自的诉权。这样,天价的独家网播权,加上高调宣传的诉讼威吓,就“筑起一道狙杀中小企业的高墙”,让大鳄们垄断了视频市场(余盛峰,未刊稿)。

此类“纵容”侵权的市场策略,今天在越来越多的行业流行,而中国绝非孤例。所以我说知识产权的消亡,标志着形式法治的普世性被资本遗弃了。

这么说,知识产权不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了。它既不是“与生俱来”的自然权利,也够不上“普世价值”,而是人类历史上的阶段性产物,对吗?

冯象:对,知识产权的历史不长,发轫于十八十九世纪西欧的工业革命,是资本主义崛起、殖民主义扩张的产物。这是常识。有趣的是,当年美国建设法治,口碑也不好,当过蛮长一个时期的盗版天堂,仿佛中国搬去了新世界。狄更斯(1812-1870)访美,开头很恼火,觉得自己被盗版书商坑害了;更可气的是,波士顿和纽约的媒体还批他,说他小说畅销暴得大名还斤斤计较什么版权,太抠门了。

但现在的困境有所不同:全球化 / 网络时代,知识产权落伍了,居然伺候不了自己的资本主子。这在理论与实践上,对主仆双方皆是严峻的挑战。

说到资本主义,我想起一个相关的问题:有一篇《网络共产党宣言》流传甚广,您怎样看待?

冯象:哦,作者叫莫格伦(Eben Moglen),哥大法学院的教授。他是耶鲁的双博士(法律 / 历史),美国自由软件运动的“大牛”,主张“凡是值得复制的都值得分享”,所以写了这篇宣言。

互联网给用户的感觉,像是人人有份的一块“公地”(commons);由于是“虚拟世界”,又滋养了一种在传统公共生活不大可能主张并贯彻的政治理念:言论自由绝对不容削减。这两者合在一起,便是一股方兴未艾的反对内容审查、信息垄断或知识产权化的潮流。不过公地共享、开放存取(open access)与自由软件,跟“共产”还不是一回事。博客短信微博,还有“脸书网”之类社交媒介,固然革新了信息传递和社群面貌,但网络社群的流动性大,注意力短,缺乏马克思说的那种大工业对劳动者的阶级意识与纪律的规训。换言之,“网络共产主义”尚且培育不了行动的主体;倘若没有行动,组织起来团结一致的行动,而只是发议论“做文章”或者“请客吃饭”,“主义”是行不远的。相反,互联网催生了全新的资本市场和竞争方式,所谓“数码经济”。这新经济又名“侵权经济”,如方才讲的视频企业案例所示,它不违法简直就不能运作,更无从发展。侵权,因此“远甚于立法”,广泛地“规范并体现着人们的社会关系和伦理选择”(《从卡拉OK与人体写真想到的》)。

要说“阶段性产物”,远不止知识产权,整个形式法治的范式都是。法治在西方主流观察家看来,跟中国的社会制度是不可调和的。所以未加思索,就把法治的信条当作“特洛伊木马”搬运,期待着哪一天木马突然发难,倾覆“中国特色”。可是三十多年过去,也不知培训了多少期法官,颁发了多少张文凭,那木马依然毫无动静。形式法治反而被“中国特色”消化了:不仅法条多属具文,法律人也抽空了职业伦理,以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木马投降特洛伊人,甘当后者的驯服工具,双方成了“共谋”关系。

更有甚者,这共谋已“感染”了资本的全球竞争,迫使所有的竞争者为了降低成本,避免出局,都趋向于“低法治”的交易和财产制度——首先是新兴经济体,然后是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而知识产权或抽象物上的财产特权的牺牲,乃是资本为救赎而奉献的羔羊;它化作青烟的祝祷,我们才迎来了“低法治”的天国。

这像是《圣经》的语言了,“低法治”的救赎。但是通常我们说,知识产权的保护能促进创新、竞争乃至经济发展,为什么反被抛弃了呢?

冯象:知识产权促进创造发明?那是教科书上的说法,法学院学生毕业以后马上还给老师的东西。

文学艺术的繁荣,科学前沿的突破,历来是同知识产权不相干的。知识产权的主要社会功能,是 “以财产形式使重要的抽象客体为私人所攫取”(德雷贺斯,页1)。具体说,便是取消文艺创作和科学探索的自由追求、分享与合作,代之以私有财产同劳动契约即雇用关系。试想,一个人的思想文字或创造发明,动辄归老板占有,那得消灭多少“与生俱来”的权利?

前不久“神舟九号”上天,央视记者采访航天人和火箭人,一群挑大梁的“八零后”讲了好些老一辈无私奉献的故事。说有一点特别感人,老同志主动地无保留地传授知识经验,全无知识产权的意识。我觉得很说明问题。那些领域属于尖端科学,涉及军工,有群策群力和“传帮带”的传统;因为保密、特殊用途或西方的技术封锁,不适合也不允许知识产权介入。所以航天人火箭人的科研体制,跟今日大学实行的官僚化、产权化的科研评价标准,是格格不入的。首先,他们骄人的成就,没法用“英文核心期刊”发表、申请或引进专利来衡量;其次,攻坚课题的负责人——相当于大学里被学生唤作“老板”的教授——也绝不可自己注册成立公司,市场运作,将国家投资的科研成果“商品化”了中饱私囊。

核心期刊因是官方指定的垄断,相当于特许状经营(“专利”的本义)加注册商标。我曾展望有“山寨”版涌现,冲击那垄断(见《致辞与山寨》)。果然,上星期学生转来一则报道,“假期刊骗二万人版面费,职称压力催生畸形产业”。原来有人在海口成立公司,印制《中国教育科研杂志》、《中国医学论坛报》等多种“山寨”学刊,收取版面费累计人民币一千零六十余万元,被“扫黄打非”查处了。其实那公司办得不错,八年了,一直在“中央级大报”登广告,所发论文被国内最大的两家论文数据库收录,并非偷鸡摸狗的营生。编辑部员工朝九夕五按时作息,每周开例会总结表扬,还有休假制度:“老板甚至给我们签合同、买保险,我慢慢觉得在这里工作挺光荣的”(观察者网,2012.6.28)。是呀,私人印几份学术杂志,享受一下出版自由(《宪法》第三十五条);解决广大教师提职称、博士生拿学位无处发表论文的困难,又不是代写论文、高考泄题,如何就犯法了?那些合法(有刊号)的学术杂志也收版面费,价钱十倍不止,简直是暴利行业,怎么不管一管呢?

诚然,大学体制的荒诞,与中国男足的俱乐部制相比,还是小巫见大巫了。后者才是彻底的资本化的腐败,队员进球、裁判吹哨、管理者的职务信誉和人格全部“物化”(reification),狂做市场交易。结果是体育精神荡然无存,“没有最差,只有更差”。这个我同意。但“知识就是力量”,是宝贵的财富;既然如此,为什么作为财产权利,执法保护就那么难呢?

冯象:在资本驱动的体制下,知识信息归于私有财产,做成经营特权,获得官方意识形态的认可与国家机器的保护,是天经地义。似乎推行不该有大的阻力,即便在网络时代。因此“不健全”的肯定不是法律——法律总是可以修订的——寻根究底,或许是我们自己:人的遗传基因跟知识产权过不去。这方面我没有研究,但读了些生物进化论和进化心理学著作,觉得有这个可能。

人类的天性,是喜欢分享信息、传布知识的。但分享信息是“利他”或“公共服务”行为,这同“经济人”“理性人”对力量和财富(包括知识)的争夺,是否矛盾?据说这问题的达尔文主义“性选择”(sexual selection)理论的解释,是从孔雀开屏受的启发。雄孔雀的长尾巴,于觅食与躲避敌害皆是累赘,照理说,早该被遗传基因淘汰了。然而雌孔雀择偶,偏要看雄性开屏。原来绚丽的尾羽是“身心健康”的表征:拖着那么沉重一条尾巴,还能在森林里存活,一定是精力旺盛、聪明能干而适于交配传种的了——雌孔雀的本能没错。人类的性选择遗传,也有孔雀尾巴式的象征性信息展露。我们的祖先为了生存繁衍,应看重男性的狩猎作战技能、情感智力跟语言表达。此类信息多属于今天的文学艺术、游戏和体育范畴;在现代社会,相对于房产商、银行家、会计师的职业知识,的确不很实用。然而正是因为性选择的基因遗传,人们才会本能地把商业社会的理性选择,如金钱崇拜,跟浪漫情愫对立起来,感到“会计师闷,吉他手爽”了(见包耶文)。

由此可以解释,为何在日常消费、欣赏文艺及科研活动中,人们习惯于分享信息,往往会轻忽或规避知识产权。进入数码时代,复制与仿真的成本大降;而一旦复制仿真变作大众消费和娱乐的手段,知识产权意识乃至法律的权威,就难以维持了。

所以说,现在的电影戏剧流行歌曲,都是在消费大众。

冯象:知识产权的功用之一,便是把文艺做成商品和赚钱工具。这对文艺创作的损害,跟从前那些僵硬的政治标准并无二致。两者都是消解文艺的现实批判性即思想性,否定创作者、表演者的主体性或自由人格。因而,须加以积极的限制,以免言论自由与民主政治的成长受阻,思想听命于金钱与权势。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随着“知识公地”、自由软件等网络社会运动的勃兴,服务于资本的知识产权与公众的价值理念之间,落差在日益扩大。在此意义上,现时知识产权领域的大规模侵权是结构性的冲突:侵权,或知识产权的减损,是民主建设和言论自由深入人心的必然结果,也是落实这两项宪法基本原则的一个必要条件。

您的意思是,商品化也是一种政治标准?印象中,似乎解放后知识产权空缺的年代,文艺创作也不尽理想,没有留下多少经典,原因何在呢?

冯象:没错,怕政治躲政治,不许讲政治;可那也是一种政治,不真实的。关于这一点,还有关于文艺的源流、立场方法和为什么人的论述,《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并未过时。

解放后的文艺接续了延安传统,但理想气质或风格不如延安。还是产生了不少好作品,尤其音乐和戏剧;但文学退步了,一直到现在。这是很要命的,因为文学是一切艺术的根基。文学不行,拖累一大片,比如动漫作品,你们年轻人喜欢的,可是投资再多也换不来想象力——艺术想象跟商业头脑的所谓“创意”即知识产权不是一回事。

原因我想是多方面的,未必符合历史上的兴亡“周期律”;但突出的一条,是作品思想性及其体现的作家自由人格的匮乏。言论,尤其是批评性言论,受到种种限制,包括频繁的政治运动。这就使得社会主义文学某种程度上丧失了自我批判的深度,成了公式化教条的注解。结果反而回避了最大的政治,导致列宁讲的无产阶级文艺为其“齿轮和螺丝钉”的“整个革命机器”出了状况。这是二十世纪社会主义革命曾普遍经历的一次挫折。您把知识产权和文艺创作放回历史语境,揭示其经验教训的理论意蕴,正是我读《政法笔记》的感受。语境化地看,非洲一些国家要求实施西方医药公司的艾滋病药品专利,是挽救生命、知识共享的道德诉求,应当支持。然而换一角度,如果没有知识产权保护,发明家或企业的研发成果和专利可以任意仿造,这也不能说是公平吧?

冯象:你说对了,公平是个“角度”问题。知识产权的保护期长短不一(版权长、专利短、商标可续展注册),以及版权作品的合理使用、专利的强制许可、商标的“事实第二含义”(de facto secondary meaning,通用或指示功能的标志不予保护),这些法定的限制与排除垄断,都是试图平衡权利人同社会各方的利益。追求公正,才会有疑难案件,法官才需要依从良知的判断,或秉持“衡平”(equity)原则。这就要求我们面对复杂多变的情势,审视各样主张背后的政治、经济与社会矛盾,以确定具体个案中知识产权的边界。

我说“我们”,是因为知识产权的变革涉及诸多“角度”,是全社会的大事。你举出艾滋病的防治,那是极好的一例。在海地和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因为疫情国联合起来向西方医药公司施压,强迫其投放非专利药物(generic drugs,即药品更换商标,有效成分不变)并大幅降低批发价,病人的年均治疗费用,现在已经不到三百五十美元。而在美国,同样的治疗,则高达七千至九千美元,相差二十到二十五倍(全美公共电台波士顿WBUR新闻网,2012.7.3)。美国的医疗改革之所以步履维艰,一个重要原因,是几家大公司用无数药品专利绑架了医疗体制。

但利益平衡了,就能解决知识产权保护的难题吗?您的文章说,侵权是当今世界的生活方式,即便是“讲良心的好人”,查查他的电脑软件下载内容,也难保没有违法呢。

冯象:不,平衡不等于保护。以“好人”或老百姓的良心观之,侵权也未必不义。

知识产权侵权泛滥的背景,是思想表达、技术方案、标志头衔乃至人格的物化或财产化的泛滥。因物化而攫取,而排斥竞争,而占有市场资源,而张扬特权,而腐败:这是垄断性特权的一般逻辑,例如屡遭诟病的院士制度。如今那院士头衔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商品化了,成了个人与机构的财产。既是财产,价码随市场行情,就不免吸引有财力的买家来竞标—— “哪里有死尸,哪里兀鹰聚集”(《马太福音》24:28)——于是乎,去年搞出一个做“降焦减害”的“烟草院士”,公然挑战“吸烟危害健康”的医学常识和中国政府承担的《烟草控制框架公约》义务。近乎笑话却不是笑话。

垄断加剧了腐败,荣誉沦为产权;在老百姓的眼里,就是这样。

您还论及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跟“低法治”的体制及知识产权“弱保护”的关系。相对于西方企业所处的“高法治”管制,国内的商业环境对企业创新和仿制,甚至假冒,要“友善”得多。如果这是一种竞争优势,中国是否代表了知识产权变革的方向?或者说,不经意间,中国在知识产权和竞争领域“打响第一枪”,创造了一个法治的“中国模式”?

冯象:“模式”与否,看怎么说了。新兴经济体无论南北都是“低法治”,从印度到俄国到巴西,各有特色。故还是官方的提法“中国特色”稳妥些,“韬光养晦”嘛。

好些侵权手法,包括“山寨”技术的竞争,实则是成功的商业模式。这方面的创新,中国还算不上“打响第一枪”;多数是舶来品,从三聚氰胺(蛋白精)到花样繁多的瘦肉精都是。抽象物上的侵权本身,一般危害不大——“假冒伪劣”的“劣”字,不归知识产权而属于别的部门如《产品质量法》管辖——或者竟是造福于消费者的,如盗版影碟和司法考试复习资料,年轻人大学生欢迎。再如茅台酒,市面上极少真品,买家都晓得。因为酒厂的产量有限,只够定点供应。但众所周知的“山寨”版,依然大量消费,说明假冒产品的性价比不错,符合市场预期。据说公款宴请禁而不止,是高档假酒泛滥的诱因,那么自由竞争的市场果然如经济学家标榜的,不仅不讲道德,连法律也是罔顾的,只消有利可图。所以我说中国是迎头赶上,得风气之先,在资本的残酷竞争中,这东方小学生反而成了西方老师们的“坏”榜样。你看,资本真是不择手段的非常丑恶的东西。

我们的问题便是:就其腐蚀一切美好事物的自然趋势而言,资本主义确是“堕落人性”即人的异化的普世价值,其成功(不迅速败坏)遂取决于有效的伦理约束——在此意义上,韦伯所谓新教伦理催生资本主义精神的命题,实为一颠倒的解说——那么,全球化时代“中国特色”的伦理约束在哪儿呢?我想不是别的,就是新法治话语一直在努力遮蔽的民主诉求,以及传统伦理和中国革命留下的社会主义遗产中,可供我们汲取、光大并超越资本的那些理想价值。

记得您有个说法,新法治是政法体制内的“寄生性话语”。

冯象:那是四年前的旧文了(见《法学三十年:重新出发》)。寄生,是后现代社会一种标志性的构造——你别吃惊。真的,有的国家就这么着,“现代”走到一半,一着急,跳进“后现代”了——新法治话语只是其中一例。徐冰先生谈当代艺术,说它是“附着在整个世界经济、政治、文化的大的利益结构之内的,一块像癌细胞一样的东西”(《东方早报·艺术评论》2012.5.7)。确是真知灼见。新法治亦是同样的品性,一边靠寄生繁衍,一边却摆出反抗宿主的姿态,藉以获取仿真的独立地位。但我们仔细观察即可发现,那姿态其实是宿主体制运作的需要:那大体制需要一些癌细胞似的话语,包括行为艺术大腕儿什么的,来营造异见、贬低道德,或改写历史、转嫁责任。宿主和寄生话语看似对立,“实际上是一种互为利用的关系”(同上)。

不言而喻,知识产权进入新法治而实施,必然也是充满了仿真、妥协与自我否定的后现代特征的寄生。

所以您才提出了“对法治的信仰的深刻修正”,那样一种修正主义,是吗?

冯象:知识产权消亡的实质,是对私有产权“天经地义”,亦即先前你说的“神圣不可侵犯”的否定,因而不免也是新法治衰落的一个征兆。故我以为西方式法治的一些基本前提和“普世价值”,到了修正或“重新出发”的时候。就其强大的意识形态功能而言,现代法治常被描述为一门世俗宗教。所以我借用法国哲学家巴丢的讲法,把对法治信仰的修正称作“保罗主义”。

在西方基督教的传统里,普世主义首先是由圣保罗阐发的。耶稣运动本是巴勒斯坦北部加利利地区的宗教“异端”,故而为耶路撒冷的祭司集团所敌视。耶稣遇难后,“主的弟弟”雅各同使徒彼得、约翰等领导圣城的会众。他们和老师一样,是说亚兰语的加利利人。保罗却是流散地的子民,来自翅关(Tarsos,今土耳其南部,得名于希腊神话中飞马的翅膀,旧译大数),说希腊语。他原属法利赛宗派,也信复活,曾积极参与迫害基督徒。但是在去大马士革的路上,受了异象感召,皈依了耶稣。之后,保罗加入传道的同工,奔走在叙利亚、小亚细亚、希腊、塞浦路斯等地。这样,就把基督的福音从“福地”引向了地中海沿岸和诸岛的犹太侨民,并接着走向外族,为日后基督教成长为罗马帝国的官方宗教夯实了第一块基石。

新宗教的核心信念是:耶稣已经复活。虽然这一点属于神异(point fabuleux),如巴丢所言,跟人子的降生、受洗、治病、收徒授道、被捕受难等经书记载,不在同一个经验领域。后者是可以历史化的一时一地的事件,前者却纯是出于确信(pistis)的认知。没有那确信,在保罗看来,就不可能领受、宣告并守持对上帝的国的企盼(elpis):“不论犹太人希腊人,也无分奴隶自由人,是男是女,所有在基督耶稣内的,万人合一”(《迦拉太书》3:28)。也就是说,那即将来临的天国,不但打破了摩西所传的圣法(torah)礼仪、子民与外族之别,还要超越罗马法上的公民权利、自由人和奴隶的鸿沟,乃至对抗希腊的哲学智慧(所谓“博学的无知”)与“德性”伦理(巴丢,页13)。如此,这新信仰的普世拯救,乃是新天新地的开辟,或旧人变新人的创造。

法治从我们想象(或法学家描绘)的西方“福地”来到东方的“大流散地”,从印刷术时代迈进网络世纪,也需要一种保罗主义的确信。那就是,超越旧法治的一切“礼仪”,包括“新教伦理”的解说,而企望着为充分的言论自由与实质民主而重启“天国”,并给予那争取“天国”的斗争以新的普世主义的论述。“因为之前的天地都过去了,大海,也已不存”(《启示录》21:1)。

我明白了,您研究宗教、翻译《圣经》,讨论职业与政治伦理,其实真正的目标是:新天新地,创造新人!不过让我们回到知识产权,您能否就其困境给一个定义?

冯象:孔雀尾巴。开个玩笑。不过也可略作发挥,讽喻知识产权:它首先是人类天性的敌手,知识共享的智障,如美丽的孔雀为我们启示的。它的真身,却是全球资本的法治丛林里一只打开彩屏的鸟儿;那彩屏一片炫目的华丽,常逗引资本为之争斗,此外别无有益的用途。然而,这鸟儿又不太安分,它扮成一个热爱文学艺术和科学的尤物,声称自己唯一的工作,是开屏刺激创造发明,还说,否则人类不会进步。

第四篇:重新出发优秀作文

「写作指导」

这是一道命题作文。但凡任何类型的作文题的写作都要经过审题立意这一关。本题的审题难度不算太大,细看题目,这是一个偏正结构式的短语,中心词是“出发”,限制语是“重新”。据语法结构我们可以确定本题的题眼是“重新”。弄清楚这一点之后,我们就要好好的理解题目中的各个词语的意思。“出发”是指“离开原来的地方到别的地方去”,“重新”的意思是指“再一次”,“从头另行开始(变更方式或内容)”。根据对题目各个词语词义的理解,我们可以这样立意:重新向目标出发;收拾心情,重新出发;调整心态,重新出发,等等。其中写到出发,而重点突出“重新”的为切合题意,而两方面都写到,但重点不够突出的,为符合题意,只写“出发”或“重新”的为基本符合题意。

在展开思路时,我们可以从“为什么要重新出发”,“怎样重新出发”这两个问题中选取一个问题作为展开论述的角度,把“为什么”或“怎么样”的理由想清楚,这样立论就有了方向。沿着这个方向,寻找合适的材料和结构模式,就可以写成一篇切合题意、中心突出、内容充实的文章了。

重新出发

出发,是人生的启程;重新出发,是人生的不断超越。所以,我要重新出发。

到过深邃、神秘的森林,却没有见过沙漠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需要重新出发;领略了沙漠的广袤无垠,却没有见过大海的浩瀚壮阔,需要重新出发;感受过海洋的澎湃汹涌,却没有体验到高山的巍峨、挺拔,需要重新出发。

重新出发,需要顽强的毅力。林肯的一生坎坷波折,挚爱的未婚妻丧生,多次的竞选议员失败,经商破产。当他面对种种挫折与困难时,他该如何挺过才能成为一名出色的总统?因为他的顽强毅力,给与他勇气,在人生的旅途上,不断地重新出发,无论是到达人生的巅峰,抑或不如人意的低谷,他都在不停地努力,他在不断地寻求自我的超越,眼前的成败得失不过是过眼云烟。他要重新出发,以实现他生命更深沉的意义。

重新出发,需要坚韧的魄力。对于一名音乐家来说,双耳失聪是一件多么残酷的事实。然而,贝多芬给我们展示的却是一个永不言败的高大形象。他要“扼住命运的咽喉”,他不屈服与身体的残疾,更不向命运低头。因为他有坚韧的魄力,虽然他已有许多首世界名曲,但他并不满足,他要重新出发,他要挑战人生的极限,他要领略音乐更高深的精粹,创造出人类更伟大的音乐作品,为世界作出更大的贡献。他重新出发,以实现他崇高的理想。

重新出发,需要远大的抱负。司马迁受宫刑后,仍坚持创作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为中华文化的传承作出重大的贡献,因为他有远大的抱负,他要重新出发。苏轼几经贬谪,几乎到了人生的绝境,他仍笑对人生,“一蓑烟雨任平生”道出了他的豪迈情怀,因为他有远大抱负,他要重新出发。

我要出新出发,我要去体会森林的沉重与稳重;还要领略穿越沙漠的的勇敢与顽强;更要感受大海的豁达与包容;我还要学习高山的不屈与正直。我需要顽强的毅力、坚韧的魄力,远大的抱负。

重新出发,是热爱生活的人对生命的不断追求。只要喜欢出发的人,他的人生不会平庸、乏味。

让我们重新出发,充实我们空虚的人生,坚定我们勇往直前的信念,让我们不断前进!

重新出发

带上一颗种子,蒲公英在遗弃迷失中重新出发,在新的土地上开始了新一轮生命的诞生。

传递一份滋润,落红在枯萎凋零后重新出发,肥沃了新生的嫩芽。

送上一丝温暖,和煦春风在冰雪消融后重新出发,在早春的来临之即铺就一片新绿。

重新出发,是人生中不怕受挫的再次挑战,是人生中不放弃不言败的又一次勇敢站立。这,让人生变得更加绚丽更加精彩。

第一次出发,踏着惊喜的的步伐;重新出发,我们发现我们多了一份坚毅,多了一份肯定。

重新出发,是美妙人生的创造。苏轼一生惨遭贬谪,一片忠心爱国之心却屡遭小人陷害,他的人生到了低谷。可是他并没有放弃,他重新出发了。横槊赋诗,醉酒山林,歌窈窕之章,这是他人生的起点。他从文字出发,洋溢了后世所敬仰的豁达乐观,创造了美丽的宋词之颠,成为了伟大的宋词之家。这,不正是他在人生道路上重新出发后的美妙创举?是的,重新出发开启了他人生的另一种美。

重新出发,是成功人生的出口。发明大王爱迪生从不言弃。第一次实验失败了重新再来,第二次失败了重新再来„„就这样不断地重新出发,他最终发明了照亮全世界的电灯,为人类开启了光明的大门。也正的这样的一次又一次的不放弃,不言败中,他发明了许多伟大的事物,丰富了今天人们的生活。这,难道不是他成功的人生吗?是的,重新出发让他看到了希望,也创造了希望。

重新出发,需要永不言弃;需要一份坚强。“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是重新出发;“江东才子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是重新出发。这些都有着势不可挡的坚强于不放弃。如果人生是一次旅行,那就请背上一份坚毅,因为出发需要它,重新出发更需要它;我们同样也带上了永不放弃的心灵镇痛剂,在重新出发的道路上,勇敢地服下它。

我们快乐,因为我们选择了重新出发,而不是不再出发。

我们骄傲,因为我们敢于重新出发。

于是,让我们在每一次跌倒后,大声呼喊“重新出发啦!”

重新出发

人生路上布满荆棘,充满坎坷,难免会跌倒摔伤。在跌倒时,有人站起来重新出发,才能到达目的地,有人却坐地抱怨,结果只能在抱怨中离去。两种选择导致成败截然不同,真叫人惊叹,可见,鼓起勇气重新出发,是走向成功的拄杖。

“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此时的勾践是何等的威风啊!他为何能够创造“三千越甲可吞吴”的奇迹呢?这在于他有勇气重新出发。在国破家亡的危难时刻,在自己从一国之君“跌”为阶下囚的潦倒时刻,他没有气馁,没有抱怨,反而卧薪尝胆,养精畜锐,默默地从不幸的旋涡中起来,终于皇天不负苦心人,凭借着超人的勇气,他站起来了,重新出发,他越王终于破吴而归了。可见,跌倒并不可怕,只要鼓起勇气重新出发,同样可以走向成功。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时的陶夫子该是多么惬意啊!由于能重新出发,他赢得了宁静的潇洒。当官场使他心为形役时,当要为五斗米而折腰时,他“觉今而昨非”,知道自己迷途了,知道自己前半生已狠狠地摔了一跤,但他并不抱怨,也不恐惧。而是果断地轻装自己,重新出发,回到自己喜爱的大自然中,去体会一下“复得返自然”的轻松愉悦。是人生的最高境界。那么请不要羡慕,因为每个人都有机会到达那种境界,迷路,摔跤并不可怕,只要我们重整行装,重新出发,一样可以到达自己梦想的地方。

“洒泪后,巾帼仍然摘桂冠”,此时的杜丽该是多么激动和自豪啊!的确,能在跌倒后重新出发,杜丽真不愧是巾帼不让须眉。由于发挥失常,与冠军失之交臂的杜丽在洒泪后又轻装上阵,轻松夺得金牌,圆了自己的梦想。如果杜丽没有重新出发的勇气,那么她也许永远与金牌失之交臂,永远心留遗憾。所以,不要害怕跌倒,站起来重新出发,桂冠仍然属于我们。

跌倒摔伤是人生旅途中必定会遇到的困难,所以,我们不必去害怕,鼓起勇气,重新出发,我们也能在惊涛骇浪中向壮丽人生启航。

所以,再给自己一次机会,勇敢地重新出发吧。

重新出发

曾有人问球王贝利最喜欢的进球是哪一个,“是下一个。”他这样回答;也曾有人问我国著名导演谢晋最喜欢的一部电影是哪一部,他的回答与贝利也有异曲同工之处:“下一部。”他们共同的地方是永远有追求,没有功成身退。在他们看来:人生是永无止境的奋斗舞台,不能因一时的胜利而冲昏头脑,不因一时的得意而踌躇满志、裹足不前。

是的,在成绩面前,选择重新出发,让自己的人生更精彩!

君不见,北京奥运会上菲尔普斯的“夺金飓风”,回想雅典奥运,他一举夺得6面金牌,这种荣耀放在任何一个国家,绝对让媒体大肆渲染,让世人歌功颂德,让其本人沾沾自喜,然而,菲尔普斯并没有满足,他甚至口出狂言:要一届夺取八金,用金牌超越前人!于是,一天游八个小时,成了他的“固定动作”,放弃哪怕是圣诞之类的节假日是他的“保留节目”。在成绩面前,菲尔普斯选择的是重新出发,让人生闪耀出更多的光彩,于是北京奥运会上他包揽8个参赛项目所有金牌的伟大梦想,并打破了7项世界纪录。菲尔普斯成为在一届奥运会上获得金牌最多的选手,同时以两届奥运会获得14枚金牌的惊人成就,成为奥运史上夺金最多的伟大运动员。

世人亦有理由相信:菲尔普斯前进的步伐必还会放慢,更不会止步不前,这个人类史上最伟大的运动员定会创造更多的奇迹。因为选择重新出发,便会有更多的精彩!

选择重新出发吧,即使你正处成功之时,选择重新出发吧,哪怕你刚遭遇困顿,真正的精彩便会是下一个,也会是更多个„„

人生的路上总不可能风光明媚,因而难免遇到各种挫折、灾难。而这此灾难又会摧毁掉我们之前的努力,甚至替我们的人生重新洗牌。面对这此风雨过后的断垣残壁,我们应该怎样做呢?我认为,我们应该拍拍身上的灰尘,重新出发。

重新出发,是因为过去的已经是过去了。人生的挫折的确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痛苦,甚至失败。但它既然已经过去了,我们若仍沉沦于此又有何益处?的确,我们既然对过去无能为力,那我们还执着于它干什么呢?所以,我们不应执着于过去,不应因挫折而停下脚步。还不如整装待发,把失败留给过去,留给记忆。

重新出发,是因为将来已经要降临了。人生时刻充满机遇和挑战,假如我们为路上的暴风雨所吓倒,也许下一秒机遇就会从你眼前溜走。有谁能够说,今天的失败不是为了迎接明天的成功呢?

美国总统林肯年轻时做过很多职业,竞选州议员也多次失败;海伦,海勒在推失去光明和声音后曾自暴自弃;苏秦在游说赵国等国的国君失败后遭人冷嘲热讽。请想想,假如这些人在挫折前停下了脚步,不再寻找将来,那美国南北战争是否会是南方胜利?世界上是否会少一个伟大的残疾人,为我们作榜样?秦国又是否能扫六合,统一中原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时间是不会等人的,一旦错过就没有了。也许挫折是痛苦的,但谁能保证今日的痛苦不正是将来的机遇,将来的成功的垫脚石呢?谁也不能。所以我们要去探索,去寻找将来的可能性。

所以,朋友啊,在挫折、失败,甚至灾难面前请不要灰心丧气,让我们一起拍拍身上的尘土,重新向前出发吧!前路的不可知,是我们前进的原动力!

第五篇:辞职了,我该如何重新出发(本站推荐)

辞职了,我该如何重新出发

安稳的工作,波澜不惊的收入,单调的朋友群,平淡无奇的日子……仿佛再过一百年也不会有什么变化,不巧的是,这些正是包括你在内的某些职业人必须每日面对的工作元素。如果你是一个上了年纪,对于周遭的人和事已经没有太多的想法,心如止水的人,那么这样的生活也许很适合你,可能还会给你带来一点满足。

很遗憾,你不是!对于生活你恰还存着一点点梦想,对于工作你还保留一点点期待,因此失落和希望就会在你的心理展开拉锯战,让不甘平庸的你不时的感到痛苦。是继续忍受痛苦呢,还是做点什么让你自己好过一点呢?不用说,聪明如你,想必已经有了答案吧。

独之秀职业案例

爱吃辣的衢州女孩徐慧一直自认为是过着表里不一的生活,徐慧是个性子里带点野性,喜欢生活多些挑战性多些成就感的,但是偏偏她的生活经历出奇得简单:在一个小县城出生,长大,20岁的时候第一次离开家,在金华呆了四年,师大毕业后又回到原籍,学中文的她在亲戚的帮助下顺利地进了当地一家颇有名气的重点高中当老师,一切又仿佛回到了原点。工作轻松体面,收入稳定,人际关系单纯,徐慧的双亲都觉得比较满意,但是徐慧就是喜欢不起来。刚开始她以为是自己不适应新的工作环境的缘故,但是,一晃三年过去了,一尘不变的教师生活让大学里习惯了信息交流的徐慧感到厌烦透了。终于,在家人担心的目光下,徐慧向学校递交了辞呈。

不做老师,能做什么呢?徐慧心里并没有仔细考虑过,递交辞呈后冷静想想,越想越怕。不过,怕有什么用呢,最重要的是先找份工作定下来。简单的收拾了下行李,徐慧就踏上了去杭州找工作的历程。

初到杭州,求职老是碰壁,后来还是通过老同学帮忙,徐慧才获得了一家民营电子商务公司做销售的机会。工作很有挑战性,还可以接触到形形色色的企业客户,徐慧对此很满意,很快进入了工作状态。巧的是,不久公司推行战略性调整,徐慧所在的小组刚好负责一个重要的项目。喜出望外的徐慧认为这是天赐良机,她竭尽全力认真做好自己的工作外,还主动跑市场做调查,提出了不少新点子,公司高层反应很好。徐慧也自认为可以顺利转正。然而,意想不到的是,三个月的试用期结束时,人事部却通知她说由于部门评定不合格因此不能转正。徐慧一下子就懵了,经同事指点才知道原委。原来在一次工作会议上,部门经理当着众多组长的面夸奖徐慧值得重用,让组长们有些不是滋味,当然徐慧的转正就在这个节骨眼上出了问题。知道真相后的徐慧,一气之下又辞职了。

接连的打击,让曾经豪情满怀的徐慧倍感失落。外面的世界比当教师时想的复杂多了,前路茫茫,徐慧真不知道自己下一步该如何走。一个偶然的机会,她在报纸上看到了独之秀职业顾问的介绍,抱着试一试的心情,徐慧走进了独之秀职业顾问的办公室。

独之秀职业顾问分析

对于职业人来说,工作性质与个人职业倾向不匹配,被动从事自己不喜欢的工作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不仅无法真正的获得工作满足感,反而会因为需要不断自我斗争而感到压抑。根据职业测评报告显示,徐慧是一个外向感性,追求工作品质,注重个人发展的人,教师职业对于追求职业满足感的徐慧显得缺乏挑战。事实证明,与人交互频繁,需要花费一番心力才能做好的工作比较符合徐慧的职业理想。独之秀职业顾问指出,明确职业定位,有助于降低择业成本。大学毕业就直接进了学校,三年的教师生活让徐慧个人职业发展长期处于停

滞状态,以至于她重新进入职场之后,由于缺乏必要的职业准备显得束手无策。求职碰壁也罢,在商务公司适应不良也罢,都说明了她在职场谋生能力方面的欠缺。职场如战场,人都有私心,特别是潜在对手就在自己面前时,保护自己是一种本能反应。做为一个新人,哪怕你已经对目前的工作了如指掌,也不要急着在前辈面前尽数表现出来,认真负责就可以了。针对徐慧的情况,独之秀职业顾问建议她不妨继续从事市场、营销企划类的工作,慢慢积累个人的职场经验,熟悉职场规律,提高个人职业竞争力,以图进一步的发展。

文章来源:独之秀职业规划

冯象——法学三十年:重新出发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