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水资源危机及解决对策研究
水资源危机及解决对策研究
摘 要:水是世界上最贵的一种资源宝。水资源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的经济资源,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有机组成部分。本文主要讲述了我国水资源的现状、我国水资源危机的形成原因、我们的对策,希望从这三个方面让大家知道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
关键词:水资源;危机;对策
1.前言:
水循环是联系地球系统“地圈~生物圈~大气圈”的纽带,是全球变化三大主题“碳循环、水循环、食物纤维”中的核心问题,水资源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的经济资源,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有机组成部分。国家已将水资源列为与粮食、石油资源并列的三大战略资源之一。在我国,水的问题应概括成“水少了,水多了,水脏了”。我国当前突出的水与生态问题是: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下的陆地水循环时空机理更加复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中的水与生态建设与保护的矛盾日益突出。由于水循环的变化和水资源需求矛盾的加剧,导致我国特别是北方地区生态用水被挤占,致使河道、湖泊萎缩,入海水量减少,沙漠化加剧,植被覆盖度降低,生物多样性遭受破坏,沙尘暴频繁,生态系统恶化问题突出。出现了“有河皆干、有水皆污、湿地消失、地下水枯竭、沙尘暴肆虐”的严重水生态与环境危机。
2.我国水资源的现状
我国是个非常缺水的国家,人均水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
4、美国的1/5,在世界上名列121位,北京、天津、青岛、大连等城市缺水尤为严重.这是202_年我国水资源情况:202_年全国水资源总量为25255亿立方米,比常年值偏少8.9%。地下水与地表水资源不重复量1013亿立方米,即地下水资源量的86.7%与地表水重复。北方六区水资源总量比常年值偏少6.4%;南方四区水资源总量比常年值偏少9.4%。全国水资源总量占降水总量的43.7%。我国的北方尤其缺水,存在着巨大的供不应求的危机,所以才有了“南水北调”工程的出现,最近“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提前完工,对北京的用水安全起了重要的作用。
地球上的淡水如此稀少,然而,这仅占全球水资源总量0.26%的淡水资源也并不能被人类有效的利用,原因主要有两个:1.污染;2.浪费。
有人说我们的水资源现状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一个是“缺”,一个是“脏”。的确,英国工业革命以后,人类的工业和科技水平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各种各样的工业工厂纷纷建立起来,但随之而来的就是大量的难以处理的工业污染物,再加上农业中用的农药和肥料、大量的生活污水、堆积成山的固体废弃物还有空气中的各种尘埃和有毒悬浮物,这些污染源严重的污染了本来就不多的淡水。
污染严重是一个方面,更不幸的是污水的处理很困难,要想处理得干净需要投入很高的成本,现在虽然科技已经发展到了前人难以想象的地步,虽然有很多处理污水的方法,但要想处理的比较干净成本依然很高,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工厂不愿意对污水进行处理而偷偷直接排放的原因。退一步讲,即使工厂愿意下大力气去处理污水,它也再不可能恢复到原先干净的状态了,大多数污水也只是能做到“达标排放”,所以其实最根本的做法就是原来就要严格防控污染。3.我国水资源危机的形成原因
3.1水资源在空间上分布不均匀,南方多,北方少;
3.2水资源在时间上分布不均匀,夏季多,冬季少;
3.3我国人口众多,发展速度又很快;
3.4污染、浪费的现象严重。
中国水资源短缺的原因有表面原因和深层原因两类。
(1)就表面原因而言,主要有以下几种1.中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衡。从
空间上看,中国水资源南北相差悬殊,北方水资源贫乏,南方水资源相对丰富。长江及其以南地区的流域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36.5%,却拥有占全国80.9%的水资源总量,西北地区面积占全国的1/3,拥有的水资源量仅占全国的4.6%。2.水资源浪费现象严重。仅202_年全国用水消耗总量2985亿立方米,占总用水量的54%。我国水资源浪费现象严重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水价偏低。据统计资料表明全国各地水费标准只达到测算成本的62%,农业水价还不到成本的1/3;水费仅占居民日
常开支的0.3%左右。水价偏低很难使人们形成节水意识。3.水资源污染加剧。20世纪80年代以来,工业和城市用水量成倍增长,所以废污水的排入量也随之急剧增加,202_年全国废污水排放总量631亿吨(不包括火电直流冷却水),其中工业废水占61.5%,生活污水占38.5%。在全国调查评价的七百多条重要河流中,有近50%的河段、90%以上的城市沿河水域遭到污染。4.水资源管理体制混乱。《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虽然明确规定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国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工作,但同时却又规定水资源实行统一管理与分级、分部门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尤其是对流域管理没有明确规定。
(2)就深层的原因而言,关键是对水资源的属性认识不清,只是把水资源看
做一种纯粹的公有公益物品,忽略了它的公有私益物品属性。即便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已经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今天,人们依然习惯于把水资源只视为一种公共物品,进而对水资源管理主要实行以计划为主要手段的管制,而实际上水资源并非纯粹的公益物品,因此具有非排他性和竞争性的特点I.水资源在消费上具有非排他性。非排他性意味着只要供给该物品或服务,任何人均可享用,也就是说任何人都可以对该物品或服务进行消费,不必为此付出代价。
4.我们的对策
4.1防治水污染。
要做好这一点,首先就要彻底扭转类似“先污染后治理”、“边污染边治理”这种极不负责任的与科学发展观相违背的对待水污染的态度。我们提倡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绝对不允许光顾发展经济不顾保护环境的行为出现,一定要在防止新的污染出现的同时大力治理已有的污染。具体来说就要坚决贯彻执行我国202_年2月28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二次会议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坚决执行现有的工厂污水、废气达标排放制度,合理利用大自然的自净能力,防患于未然并努力治理现有污染,防治水污染情况进一步恶化,为人民创造良好的生活条件,同时保证工农业用水,只有做好水污染的防治我们才能保护好本来已经很少的淡水资源,水污染防治工作中只要有一个环节做不好,就会有大量的可用水变成废水,是对资源的极大的浪费。
4.2开辟新水源。
介于地球上的淡水资源本身较少而且在人类大量的使用下也已濒临枯竭,开辟新水源就显得必要起来。开辟新水源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寻找还存在着的只是我们还没有发现或还没有利用的淡水资源,二是彻底的从淡水以外的其他资源中寻找淡水。这点主要是要把本来不是淡水的水(主要是海水)净化成淡水。海水占地球全部水资源的97.5%之多,要把它们变成我们能饮用的水的关键是要净化和淡化,现在世界上并不是没有海水淡化处理厂,那为什么还担心水资源枯竭呢?主要是由于淡化海水的技术并不是十分成熟,成本很高,普通人是无法承受那么高的水价的,这种技术并没有在全世界范围内推广开来,大多数集中在发达国家。所以,要实行海水批量的淡化,关键是依靠科学技术,提高海水淡化的效率,降低淡化成本,让普通民众也能用得起淡化的水。另外还有一种解决方法就是可以努力提高技术水平去利用两极冰川所储存的大量淡水资源,这都是可以考虑的方向。
4.3科学用水。
这点主要要求我们用科学的方法提高每一滴水的利用率。比如现在的滴灌技术,它是通过干管、支管和毛管上的滴头,在低压下向土壤经常缓慢地滴水,是直接向土壤供应已过滤的水分、肥料或其它化学剂等的一种灌溉系统。它没有喷水或沟渠流水,只让水慢慢滴出,并在重力和毛细管的作用下进入土壤直接作用于根部,使植物根部土壤经常保持在最优的含水量下,既不过量也不缺水,这与传统的地面灌溉相比大大提高了水的利用率。滴灌是一个农业中科学用水的例子,在普通生活中我们也可以进行科学用水,这主要体现在一些用水的小技巧和注重循环用水上。在刷牙时改掉不间断放水的坏习惯而用杯子接水漱口;洗衣服时洗衣机不要采用不间断冲洗、边排水的洗衣方式,而改用洗涤-脱水-注水-脱水-注水-脱水的方式;另外提倡衣服集中洗涤,小件衣物和少量衣物用手洗,不要放太多的洗衣粉(会大大提高用水量);在洗澡的时候要避免长时间的不间断的淋浴,而应该搓洗时就关掉水龙头,这些都可以为家庭为社会节约大量的水。还有就是循环用水,如用淘米水、洗衣水、洗碗水、刷牙水、洗脸水及洗澡水等清水来浇花、洗车,及擦洗地板、冲厕所,这些都可以极大的提高水的利用率,让水成倍的发挥它的作用,这相当于发现了新的水源!
4.4节约用水。
这是治根治本的内容,社会要大力宣扬节约用水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让节约用水的观念真正深入每一个人的心中,关好身边的每一个水龙头,绝不浪费一滴水,上面说的科学用水实际上也就是节约用水的具体表现,节约用水的重要性在于,它可以大大减少我们的用水量,使我们的用水量保持在一定的限度内,再利用地球上水体的循环补水作用实现水资源总量的保持,进而实现可持续发展。而最困难的也莫属让节水理念真正深入人心,国家要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让民众懂得节水的紧迫性,各种媒体的宣传也是必不可少的。只要民众真正做到了节约用水,我们就有信心打赢与水资源危机的这场仗。综上所述,我国乃至全世界的水资源形势都是非常严峻的,只有我们大家团结起来,齐心协力,节约用水,一起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水资源,我们的水环境才能得到彻底改善,只有当我们每个人都把保护水资源作为一种自觉行动的时候,我们的后代才能有生存的潜力和机会。最后希望大家都行动起来做到这简单而容易被忽略的事:珍惜身边每一滴水。
参考文献:
(1)程声通。水污染防治规划原理与方法。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2_
(2)林盛群, 金腊华。水污染事件应急处理技术与决策。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2_
(3)张永波, 时红, 王玉和。地下水环境保护与污染控制。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2_
第二篇:房地产企业危机的解决对策
房地产企业危机的解决对策
(一)要注重房地产企业危机管理
危机管理(Crisis Management)亦称为无缺点管理或末日管理,是一门新的企业管理理论,也是一种应急性的公共关系。这种管理方式要求企业树立危机意识,注意有效地交流、努力消除自身缺点和对企业的不利影响。它以市场竞争中危机的出现为研究起点,分析企业危机产生的原因与过程,探讨预防企业危机的手段和解决对策。房地产企业危机管理,是指房地产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针对企业可能面临的或正在面临的危机,而就危机预防、危机识别、危机处理和企业运营恢复等行为所进行的一系列管理活动的总称。危机管理是针对房地产企业面临或存在的各种危机进行预防、识别和处理,做这些行为时应遵循统一性原则、全员性原则、专项管理原则、公众利益至上原则,兼顾多方面,才能综合有效地解决问题。
(二)着眼于房地产企业危机的预防
1、树立强烈的危机意识
(1)房地产企业决策者树立危机意识
决策者在做出任何一项决定的时候,需要分析会给企业带来什么样的危害,关注他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紧盯“威胁”。确定给企业带来的伤害是暂时的还是潜在的。做到心中明明白白,尽量清楚威胁点,不要含糊的只知道有威胁,但是不明白究竟会造成什么样的威胁。
(2)房地产企业员工树立危机意识
构建团队危机意识,也许某个危机的隐藏存在,但是决策者、管理者没有发现,但是企业的某个员工却能及时的发现。要提倡员工敢于将企业内存在的危机大胆的讲出来,哪怕他讲的严重违反了老板的意愿,哪怕是错误的,都必须认真的倾听,并加以鼓励,树立团队的危机意识。企业的全体员工,上到高层管理者,下到一般的员工,都应“居安思危”,要教育员工认清每个部门、每个环节和每个人的行为都与企业形象密切相关,用危机理念来激发员工的忧患意识和奋斗精神,将危机的预防作为日常工作的组成部分。全员的危机意识能提高企业抵御危机的能力,有效地防止危机产生。即使产生了危机,也会把损失降到最低程度。
(3)及时解决危机的意识
在发现危机以后必须及时将还处在萌芽状态的危机解决,处理掉。不能采取拖的方式,让其自由发展逐渐扩大。企业的有些危机的出现不是因为发现危机没有及时解决,也不是因为不知道是危机,而是企业放自己因为利润或者其他的原因,自己创造的危机。比如向有些的开发企业为了降低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就采取不正当的方式来盲目的降低建造成本,但是最后给企业带来的却是致命的伤害,多年的品牌经营在消费者的心目中一朝尽失。
2、建立危机预警监测系统
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一是危机监测。指对可能引起危机的各种因素和危机的表象进行严密的监测,搜集有关企业危机发生的信息,及时掌握企业危机变化的第一手材料。二是危机预测和预报。指对监测得到的信息进行鉴别、分类和分析,使其更条理、更突出地反映出危机的变化,对未来可能发生的危机类型及其危害程度做出估计,并在必要时发出危机警报。三是危机预控。指企业应针对引发企业危机的可能性因素,采取应对措施和制定各种危机预案,以有效地避免危机的发生或尽量使危机的损失减少到最小。
3、成立危机管理小组
成立危机项目小组、明确危机处理责任人、搜集危机信息、诊断危机、确认决策方案、执行处理策略、重点处理、寻求援助、控制危机进一步蔓延、切实掌握全局处理危机。由企业的领导人、公关部、安全、生产、后勤、人事、销售等部门人员组成。其职责有:①全面、清晰地对各种危机情况进行预测;②为处理危机制定有关策略和计划;③监督有关方针和步骤的正确实施;④在危机实际发生时,对全面工作做指导和咨询。
4、制定危机管理计划
事先拟定的危机管理计划应包括:①任命危机控制和检查专案小组;②确定可能受到影响的公众;③为最大限度减少危机对企业声誉的破坏,建立有效传播的渠道;④在制定危机应急计划时,可倾听外部专家的意见;⑤把有关计划落实成文字;⑥对有关计划进行不断演习;⑦为确保处理危机有一群专业人员,平时应对人员进行特殊训练等。
5、做好危机传播方案
公关专家帕金森认为,危机中传播失误所造成的真空,会很快被颠倒黑白、胡说八道的流言所占据,“无可奉告”的答复尤其会产生此类问题。过时的消息会引起人们猜疑,并导致不正确的报道,使公众怀疑企业对某些信息采取了掩盖手段。因此,有效的传播管理是有效危机管理的基础。从心理学角度来说,一旦发生危机后,消费者必然产生担心和不合作心理,特别是在新闻传媒舆论导向多样化的时候,他们将非常地敏感。因此让公众和消费者重拾信心,对于房地产企业能够摆脱危机非常重要。
6、建立处理危机的联络网
根据企业可能发生的危机,与处理危机的有关单位建立联系,形成网络,以便危机出现后能及时有效地沟通和合作。这些单位包括:新闻媒介、医院、消防、公安部门、相关科研机构、保险公司、兄弟单位等。事先让他们了解可能出现的危机以及可能寻求的帮助。
(三)危机发生后处理时遵守的程序
1.成立危机管理小组,并视情况设置危机控制中心。
2.深入现场,掌握第一手情况。
3.了解公众的情绪和舆论的反应,要尽可能多的、全面的掌握有关信息。
4.分析信息,确定对策。在掌握危机第一手的情况下,了解公众和舆论的反应基础上,深入研究和确定应采取的对策和措施。这是危机管理一大关键。对策不仅要考虑危机本身的处理,还要考虑如何处理危机涉及的各方面的关系,如:组织和员工、受害者、受害者家属、新闻媒介、消费者、客户、政府主管部门等关系。
5.组织力量,落实措施。这是危机管理中心环节,公众和舆论不仅要看企业的宣言,更要看企业的行动。
6.总结检查,公布于众。这是危机管理结束阶段必不可少的工作。危机管理小组应危机处理情况全面检查、评估,并将检查结果向董事会和股东公布。有些重大事故也可采取谢罪广告的形式在报上刊登,表明企业敢于承担责任,一切从公众利益出发,认真做好善后处理工作。
(四)房地产企业危机的善后工作
危机的善后工作主要是消除危机处理后遗留问题和影响。危机发生后,经过分清责任、经济赔偿等善后工作后,还会有心理上的影响和企业形象的影响。这些危机滞后影响绝不是一朝一夕可肃清的,要靠一系列危机善后管理工作来挽回影响,如果危机善后工作处理得好,可以广泛建立企业与社会各界的良好关系,增进彼此的了解和沟通,获得相关公众的理解、谅解和支持,借助危机处理提高知名度的同时,扩大企业的美誉度。
五、结论
危机管理是针对房地产企业面临或存在的各种危机进行预防、识别和处理,做这些行为时应遵循统一性原则、全员性原则、专项管理原则、公众利益至上原则,兼顾多方面,才能综合有效地解决问题。
对于企业来说,危机管理迫在眉睫,它不再仅仅局限于处理突发性事件,而注重挖掘企业管理的深层次原因日渐成为企业管理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危机管理的重点在于预防危机,而不在于处理危机。通过讨论房地产业危机形成的原因和对策及预防工作的研究,能为房地产企业解决相应存在的危机,走上健康的发展道路。同时为那些现在没有存在危机但隐藏危机的房地产企业提供参考,使其树立危机意识,做好预防工作。
第三篇:关于水资源危机
关于水资源危机
当今世界面临着人口、资源与环境三大问题,其中水资源是各种资源中不可替代的一种重
要资源,水资源问题已成为举世瞩目的重要问题之一。地球表面约有70%以上面积为水所覆盖,其余约占地球表面30%的陆地也有水存在,但只有2.53%的水是供人类利用的淡水。由于开发困难或技术经济的限制,到目前为止,海水、深层地下水、冰雪固态淡水等难被直接利用。比较容易开发利用的、与人类生活生产关系最为密切的湖泊、河流和浅层地下淡水资源,只占淡水总储量的0.34%,还不到全球水总量的万分之一,因此地球上的淡水资源并不丰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对水资源的需求量不断增大。本世纪以来全世界淡水用量增长了8倍,其中农业用水增长了7倍,城市用水增长了12倍,工业用水增长了20倍,而且世界淡水用量以每年5%的速度递增。目前世界上大约有90个国家,40%的人口出现缺水危机,30亿人缺乏用水卫生设施,每年有300万-400万人死于和水有关的疾病。到202_年,水危机将蔓延到48个国家,35亿人为水所困。水资源危机带来的生态系统恶化和生物多样性破坏,也将严重威胁人类生存。过去50年中,由水引发的冲突共507起,其中37起有暴力性质,21起演变为军事冲突。专家警告:随着水资源日益紧缺,水的争夺战将愈演愈烈。水资源的危机已成为全世界关注的问题。
最新版《世界水资源开发报告》指出,到202_年,47%的世界人口将居住在水资源高度紧张的地区,将有0.24~7亿人因为缺水而背井离乡,对水资源的争夺也将加剧,并成为一个日益政治化的问题。全球水资源需求量从未像今天那么大,并且,由于人口的增长和迁移、日益提高的生活标准、食物消费的变化,以及能源尤其是生物燃料产量的增加,这种需求仍将增加。但一些国家已经达到了其水资源利用的极限。气候变化的影响很可能使这种情形恶化。无论是在国家之间、城市与乡村之间,或是在不同活动领域之间,水资源的竞争正在加剧。这有可能使水成为一个日益政治化的问题。
减少水资源需求和浪费,以及改进水资源管理的政策措施业已存在,而且,许多国家已经通过立法寻求对其水资源进行良好的保护和管理。但是,这些改革举措仍未产生显著效果,因为对水资源保护和管理所采取的行动往往被单独限制在这一领域范围之内,而有关水资源的重要决定都是由这一领域之外的人做出。为了使决定更有效,需要来自所有领域,包括农业、能源、贸易和金融的决策者参与,因为他们都对水资源管理具有决定性影响。
安全饮用水、卫生设施和食物产品,在很多发展中国家仍然不足。这种“一切照旧”的情形意味着到202_年,全球大约有50亿人(占世界人口总量的67%)仍将缺乏有所改善的卫生设施。在这种情形下,实现水和卫生千年发展目标(MDGS),到202_年,将无法持续获得安全饮用水和基本环境卫生设施的人口比例降低一半的前景既是充满希望的,也是令人担忧的:按目前的发展趋势,届时超过90%的世界人口将获得改善的饮用水源;同时,基本卫生设施的进展仍然不足。除了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区国家,世界正朝着完成饮用水MDGS的道路前行。这一地区发展严重滞后,有大约3.4亿人缺乏安全饮用水。世界距达成卫生设施MDGS仍遥遥无期,5000万非洲人缺乏足够的卫生设施,其他许多地区也处于落后。如果要达到联合国设定的目标,仍然需要我们加倍努力。贫困与水资源之间的联系显而易见:生活标准每天低于1.25美元的人数同缺乏安全饮用水的人数大体相当。这种情况对健康产生重要影响:发展中国家大约80%的疾病
同水有关,每年导致大约300万人死亡;每天大约有5000名儿童死于腹泻,或者说每秒死亡17
人。总体而言,通过改善水供应、卫生设施、卫生条件和水资源管理,世界范围内大约1/10的疾病可以避免。
水资源需求剧增带来巨大压力。尽管部分人口仍然无法获得足够的水资源,但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大。在过去50年里,全球淡水抽取量增加了3倍,而同一时期灌溉面积增加了1倍,这个基本现象与人口的增长密切相关。世界人口现约有66亿,每年增长大约0.8亿,这将意味着每年增加大约640亿立方米的淡水需求。然而,到202_年出生的30亿人口中,将会有90%居住在发展中国家,许多人居住在已经缺水的地区。
人口增长意味着对农产品的需求增加,从而增加了对水的需求。农业目前是最大的水资源消耗者,占所有水消耗的70%(相比工业的20%,家庭用水的10%)。到202_年,如果农业水资源生产率得不到进一步改善,全球农业需水量将增加70%~90%,而一些国家已经达到其水资源利用的极限。与此同时,近年来出现了一些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的变化,尤其是新兴国家日常饮食中肉类和奶制品的相对重要性有所增加。生产1公斤小麦只需要800升~4000升水,而生产1公斤牛肉需要202_升~1.6万升水。据估计,中国消费者1985年人均食用20公斤肉类,202_年将超过50公斤。相比之下,202_年每名瑞典居民的肉类消费量为76公斤,美国则高达125公斤。
近年来,生物燃料的生产也在猛增,这对水资源需求产生了重大影响。202_年全球乙醇产量为770亿升,是202_年和202_年期间产量的3倍,到202_年将达到1270亿升。巴西和美国满足世界需求的77%,是两个主要生产国。但是生物燃料在能源总产量中的比例仍然很小。统计202_年汽油运输燃料市场中的乙醇比例,美国约为4.5%,巴西约为40%,欧盟约为2.2%。尽管它们有可能帮助减少对矿物能源的依赖,但鉴于其投入以及目前的生产技术,根据本报告作者的观点,生物燃料可能会对生物多样性和环境施加过多的压力。主要的问题是需要大量的水和肥料来栽培作物:生产1升生物燃料,竟需要1000升~4000升水。
与此同时,能源需求正在增长,相应的水资源需求也在增长。到202_年,全球能源需求预计将增长近55%。仅中国和印度,就将占到这一增长的大约45%。202_年~202_年间,预计水电将以1.7%的年均增长率增长——总体增长60%。鉴于矿物燃料供应减少,需要转向更清洁的能源,并有可能动用额外储备来适应气候变化导致的加剧的水文变异性和不确定性。尽管大坝因会带来深刻的环境足迹及其会造成大量人口流离失所的趋势而遭到批判,但在许多人看来,它还是提供了一个解决方案。这对发展中国家尤为适用,这些国家的水电潜能相当可观。气候变化加剧水资源紧缺。科学家们有一个共识,即全球变暖将导致全球水文循环的加剧和加速。这种加剧可能转化为蒸发率和降水量的不断增大。尽管现在仍不确定这些变化将对水资源产生哪些影响,预计水资源缺乏将会影响到水质和诸如干旱、洪水等极端天气现象的出现频率。预计到202_年,47%的世界人口将分布在用水高度紧张的地区。单是在非洲,到202_年,将有0.75~2.5亿人因气候变化而用水紧张。一些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的水资源缺乏,将对移民产生重大影响。预计将有2400万~7亿人会因为缺水而流离失所。
亟须加大水资源投资。并非只有富国在水资源部门投入,发展中国家的未来繁荣将部分取决于它们在水资源领域的投入。水资源开发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关键组成部分。在水资源方面的投入,会有各种程度的回报。在增加获取安全用水和卫生设施方面每投资1美元,预计将产
生3美元~34美元的回报;另一方面,如果投入不足,受损的GDP有可能达到10%。在非洲大陆,因无法获取安全用水和基本卫生设施而造成的总体经济损失预计每年可达284亿美元,即GDP的5%。卫生设施方面的投入也有益于生态环境。今天,发展中国家80%以上的污水未经处理排放,从而污染了河流、湖泊和沿海地区。据估计,工业化国家更换老化供水基础设施和卫生基础设施的总成本可能高达每年202_亿美元。
水资源短缺只是发展中国家面临的诸多问题之一。尽管在水资源基础设施和水资源部门能力发展方面的投入能够产生效益,但为此划拨的政府预算分配和官方援助却很不充足。例如,对整个水资源领域的官方发展援助一直在减少,仅保持在总援助流量的大约5%。
改善水资源管理可有效提高利用率。面对水资源日益匮乏的现象,一些国家已经开始把水资源管理战略与发展计划结合起来,报告指出,如果按通过渗漏流失的水量判断,城市供水管网和灌溉系统的效率都非常低。在地中海地区,估计城市地区有25%的水资源流失,通过灌溉水渠流失的水量则达20%。
废水处理也可以增加可用水资源的供应,一些国家已经在回用处理过的废水。但用于农业的城市废水仍然有限,除了少数几个水资源非常有限的国家,加沙地带(巴勒斯坦领土)占40%,以色列占15%,埃及占16%。
海水淡化是干旱地区使用的另一个处理程序。在已经达到其可再生水资源极限的国家(如沙特阿拉伯、以色列、塞浦路斯),海水淡化被用以获取饮用水和工业用水。
根据专家研究,我国的水资源存在两大主要问题:一是水资源短缺,二是水污染严重。我国是一个干旱缺水严重的国家,人均淡水资源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
4、在世界上名列110位,是全球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人均可利用水资源量仅为900立方米,并且分布极不均衡。20世纪末,全国600多座城市中有400多个城市存在供水不足问题,其中比较严重的缺水城市达110个,全国城市缺水总量为60亿立方米。据监测,全国废污水排放量由1980年的315亿吨增加到202_年的631亿吨。多数城市地下水受到一定程度污染,并且有逐年加重的趋势。日趋严重的水污染不仅降低了水体的使用功能,进一步加剧了水资源短缺的矛盾,而且还严重威胁到城市居民的饮水安全和健康。
为缓解水资源危机,有关专家认为应该采取的措施:
一是节水优先。这主要体现在控制需求,创建节水型社会。在国家发展过程中,选择适当的发展项目,建立“有多少水办多少事”的理念,杜绝水资源浪费。同时需要采用良好的管理和技术手段,提高水资源利用率。积极发展节水的工业、农业技术,大力推广应用节水器具,发现并杜绝水的漏泄,包括用水器具及输水管网中的漏泄。
二是治污为本。这要求我国的水污染防治战略应尽快实行调整,从末端治理转向源头控制和全过程控制。钱易认为,我国目前还有大量的工业企业仍然是粗放型的生产模式,工业废水处理并不理想,即便实现了达标排放,还是有大量的污染物排入了江河湖泊中,污染程度已经超过了河流湖泊自身的环境容量。随着经济的发展,工业废水的排放量还要增长,污染物也会随着增加。如果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实行污染物排放的源头控制和全过程控制,污染物排放会有较大幅度的削减,工业生产也可以做到增产不增污。三是多渠道开源。这主要指开发非传统水资源。钱易指出,为了提高供水能力,过去主要着眼于传统水资源的开发即当地的地表水和地下水开发,当发现地下水水位持续下降和地表水逐渐枯竭后又想到远距离调水。远距离调水除了需要十分昂贵的基建投资和运行费用外,还有施工、管理等各方面的困难,同时生态影响是近年来人们关心的又一重要问题。现在世界各国纷纷转向非传统水资源的开发。非传统水资源包括:雨水、再生的污废水、海水、空中水资源。目前我国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只有60%,城市废水利用几乎没有。而以色列的城市废水利用达到90%,美国的洛杉矶也是利用处理过的城市废水浇灌绿地。城市废水的再利用不仅减少了污染,还可以缓解水资源紧张的矛盾。另外,随着技术进步,海水淡化成本趋低,并且海水可以直接用作工业冷却用水和冲洗用水。香港很多公用卫生场所的冲洗就是采用海水
第四篇:如何解决感情危机
如何解决感情危机
对于这个题目,我认为有以下七个方法:
1.感情基础是基本,以不变应万变。面对情感危机,什么都是浮云,你们的感情基础才是帮助你挽回恋情最牢靠的助手。两个人相爱这么久,对彼此的感情怎么可能一朝一夕之间就消失殚尽。那些相爱的时候的甜蜜,那些相思的日子,那些面对困难共同咬牙撑过去的岁月,如此的种种都会深深的留在彼此的眼中。多回忆你们相爱的细节,巩固感情,才是以不变应万变的方法。2.提升相处的新鲜感,聪明的“变”胜过一成不变。相处久了,产生审美疲劳是在所难免的事情。大部分的情感危机都是从彼此开始厌倦对方开始的。长期让彼此的感情处在平静甚至倦怠的状态会滋生情感危机。应对危机最好的办法是防患于未然,平时就要注意不断的为感情注入新鲜元素,增加彼此相处的新鲜感。时不时地玩点小花样,不仅增添了情趣,也是用聪明的“变”预防了一成不变的相处可能产生的情感危机。3.宽容,退一步海阔天空,学会相互原谅。越是相爱就越要学会包容对方,不是原则的事情就不要太计较,忍一忍也就过去了。爱情里完美主义者和感情洁癖者永远要遇到更多的情感危机。那么爱对方,为什么还要锱铢必较。遇到情感危机,先学会宽容和原谅对方,再自我反思,最后才是从对方身上找原因,这才是面对情感危机高情商处理的方法。4.顾全大局,控制个人情绪理智处理。哪怕感情无可挽回,哪怕最坏的情况出现了,也要控制住个人情绪。保持理智才能冷静地处理问题。可能你会说,感情都出问题了,还怎么冷静?可是明明知道不冷静只会让问题变得更糟糕,对于修补感情于事无补,为什么还要飞蛾扑火呢?5.避免发生正面冲突,不要硬碰硬,要学会策略应对。保持个人修养也很重要,面对情感危机,失去理智,破口大骂或是采取极端方法,都是很傻的行为。那个撕心裂肺的你,那个痛诉对方的你看起来太可怜了。不要和对方硬碰硬,不要正面冲突。与其浪费时间指责对方,不如花时间想想有没有更好的办法挽回感情。6.该放手时就放手,不要纠结于逝去的感情。面对感情危机,做了最大的努力,尝试了各种各样的方法,还是要面对失败的结局,怎么办?潇洒地放对方走吧,该放手时就放手,对彼此都好,纠结于一段逝去的感情只会让彼此更痛苦。对方只是不再爱你了,曾经爱过的人,还是好聚好散吧。7.不要轻言放弃,有时候感情只要多了一点韧劲危机就解除了。任何时候都不要轻言放弃,一定要坚持下去。感情失败不可怕,面对感情危机只会做一个逃兵才丢人。你的认真和坚持,是你对这段感情最后一个负责的举动,也是对你曾经爱过的付出过的岁月的一个尊重。有时候,危机只是萌芽,一点点的坚持就能全盘挽回。
其实我们还是大学生,面对感情的问题还是会处理得不理智,所以我认为ie,实践后才会真正的懂得在面对这些问题时应该怎么处理,或避免这些问题发生。
第五篇: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及解决对策研究
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及解决对策研究
【摘要】:流动人口的子女教育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之一。本文阐述了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现状,探讨其问题及产生的根源,并提出解决的对策思路。
【Abstract】:The education of the children of floating population has become one of the community wide concern.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migrant children education, discusses the problems and their causes, and puts forward the countermeasures to solve the.【关键词】: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解决对策研究;
【Key word】:Migrant children;education;countermeasure research;
【正文】:
众所周知,流动人口子女在城市的受教育问题,是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而出现的。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流动现象越来越多,已经成为城市管理的突出问题。苏州作为外来人口最多的城市之一,其外来人口流动形态上的突出特点是以家庭为流动单位的比例较大。这些流动人口家庭子女的义务教育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的关注。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只有充分认识到解决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的必要性,积极采取措施加以解决,才能在真正意义上实现社会的稳定、和谐与发展。
流动儿童少年能否较好地接受九年义务教育,不仅关系到我市未来人口质量和社会稳定,而且关系到我市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为高标准巩固九年义务教育成果,我们必须站在实施科教兴市战略的高度,从长计议,积极探索,努力实践,依法保障适龄流动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一、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的现状分析
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是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过程中所衍生的子问题。伴随着城市化进程,中国正面临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人口流动迁移,根据苏州市流管办202_年流动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户籍人口653.84万,流动人口653.85万,达到1:1的状态,流动人口举家迁移和在流入地长期居留趋势明显,一半以上的流动人口在流入地居住1年以上,流动人口携配偶、子女、父母一同流动的已占66%。接近六成的流动人口子女随父母一同流动,流动人口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人数不断增加,且以在公办学校就读为主,因此,越来越多的流动人口子女随父母一同到城市中生活和接受教育已经成为一种客观的社会现象,这些流动人口子女的成长面临着教育、生活习俗、社会边缘化等诸多挑战。
与城市本地儿童一样,流动人口中的少年儿童同样是祖国的花朵,应该得到关怀、照顾和良好的教育培养,但是他们作为流动人口中的脆弱人群,权益容易被忽视。再过十多年甚至更短的时间,这些外来人口中的少年儿童都将逐渐长大成人,因此,关注流动人口 中少年儿童的问题,不仅是对这些孩子的健康成长负责,更是对整个社会的发展负责。在知识经济成为经济增长主要方式的今天,教育直接关系到一个人能否成为社会的有用人才,关系到一个国家的科技进步和经济增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四十六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流动儿童,作为中国公民的一个组成部分,却因为现行各种不合理制度的限制,无法公平的享有这一权利和义务,这不仅有悖于宪法的相关精神,而且与社会经济的发展也是相矛盾的。
据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和中国儿童中心共同立项、财政部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资助的调查,在北京、深圳、武汉、成都等9个大城市,访问了12000多名流动儿童的监护人和7800多名儿童。在调查中,3到6周岁流动儿童入托比例为60.7%,低于城市户籍儿童入学率;6周岁儿童中有46.9%没有接受入学教育;且超龄现象也比较严重,有近20%的9周岁的儿童还只上小学一、二年级,13周岁和14周岁还在小学就读的占相应年龄流动少年的30%和10%。
流动人口子女已成为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其中很大一部分已到了入学年龄或正在读书,所以他们的教育问题就成为广泛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能否使他们按时入学,接受最基本的义务教育;能否拥有相等的受教育的机会,享受与居住地儿童同质量的教育,不仅仅是教育界的问题,更是一项重大的社会问题。
(一)流动人口学生心理相对消极
流动人口离开了农村社会,又难以融入城市社会,部分人到处流动,居住不稳定,他们与农村相分离,又与城市相脱离,由此带来流动人口与政府社会的组织关系变化。通过调查发现,流动少年儿童存在着以下特点:他们大多跟随父辈来自农村,文明素质较差,再加上一些体制性的歧视和限制等不公正的待遇,因此,大多有自卑感,比较敏感,自尊心和虚荣心很强,沉默寡言。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在随父母辗转流动的过程中,还要不断适应各种程度的教材与教育教学,这加大了学习难度,在学生心理上形成了厌学、抵触情绪。在学校中,普遍存在对流动少年儿童的歧视现象,“当被问及子女是否被老师或同学歧视时,约 73% 的调查对象回答经常或偶尔被歧视”。这是流动少年儿童良好学习品质形成的不利因素。
(二)流动人口子女的家庭教育缺失
第一,家长自身素质较低。在与家长的座谈中,大多数的家长都能做到在教育孩子的方法上不再使用惩罚、打骂、严厉批评的粗暴方式,但是由于多数家长都只有初中或初中以下文化水平,他们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没有掌握家庭教育知识和科学的家教方法,不能按照孩子的不同年龄、特征因材施教,也不能依照孩子的兴趣和爱好去培养孩子的特长。单凭简单的说理、口头表扬、暗示起不到真正的教育孩子的目的,也发挥不出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第二,单纯重视学习成绩或轻视子女教育。调查中多数家长希望孩子在智力开发、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等方面得到培养,而对于体育、美育的培养则认为根本不需要。还有一些家长轻视子女教育,认为孩子只要能认几个字、写个信、记个帐就行;更有甚者只顾眼前利益,或把孩子留在家里做家务,或让孩子帮自己忙生意,迫使孩子失学。第三,家长一味关注孩子的物质需求,而忽视了对孩子的思想疏导和挫折教育。随着家庭经济水平的提高、独生子女家庭的增多,家长越来越重视对子女的教育,但很多家长一味关注孩子的物质需求,盲目对孩子进行智力投资,或是对孩子过分的宠爱、过度的保护、过多的照顾,剥夺了孩子的自理、自立能力的养成和经受锻炼的机会,从而使孩子在面对矛盾和挫折时,变得焦虑和恐惧,一旦脱离家庭就很难在社会上立足。
(三)学校在管理和教学上存在的困难
第一,学籍管理上的困难。外来人口的流动性决定了其子女上学的方式也是流动的。很多流动学生和家长根本不重视学籍管理;有很多学生因证件手续不全,就没有学籍;有的学校通过建立临时学籍进行动态管理,但效果不好;有的学校通过教师督促的方法解决,但又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第二,教育教学上的困难。由于外来人口流动性大,学生转学、新生入学是常有的事,这些外地来的孩子掌握知识的情况又都参差不齐,老师费了好大的劲才把住学生的“脉”,但没过多久,学生的整体情况又发生变化,老师又要重新调整教学进度。第三,对教师的评估、激励上的困难。流动人口子女有相大的一部分学习成绩很差,又缺乏家长的辅导,需要教师给予补课,付出更多的努力,但考试成绩往往依然与城市的孩子有差距。而对教师的教学评估却和其他的教师一样,教师的教学成就感普遍较低,易产生抱怨情绪。第四,家长在教育观念上的误区。部分家长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情,家长没有太大的责任。所以,他们的子女一旦进入学龄期入学后,就把孩子的家庭教育职责交给了学校,希望学校承担起其子女的全部教育职责。因此,农民工子女的学校教育与家庭配合经常落空,农民工在校子女缺乏家庭教育或无家庭教育的问题,不仅给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增大了压力,而且给社会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即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如何应对和帮助那些没有或缺少家庭教育的青少年学生。第五,对本地学生的冲击。流动人口子女的涌入,班级学生数量的增加,加之流动儿童各方面情况差异较大,特别是其本人养成的生活和学习习惯较差,造成日常行为、校纪班规、知识、认识等方面与本地学生有较大的差异,易对本地学生造成不利的影响,引起本地学生家长的不满。
二、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的对策与建议
流动儿童少年的教育问题是近十年来出现的新问题,但这个问题仍将伴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我国的城市化进程而长期存在,我们仍需要在解决这一社会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总结,不断完善,以切实保障全体公民受教育的基本权利,保证我国九年义务教育目标的顺利实现。
探索与实践认真解决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是保持我市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措施,也是落实“富民强市”的基础工程。(1)提高认识,高度关注流动人口子女依法就学工作。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紧迫感,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意见的通知》精神,研究采取多种措施,依法保障流动人口接受教育的权利。把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纳入本地教育专题发展规划之中,对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情况进行了调查摸底和预测,把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学问题与校网布局调整相结合,整体考虑并综合编制教育发展规划。
(2)广开渠道,确保流动人口子女接受法定的义务教育。实现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和本地居民子女在教育权利上的真正平等,要求各学校做到“四个一视同仁”:在升学录取条件上一视同仁,在入队、入团、评优、奖励上一视同仁,在参加各种活动上一视同仁,在接受困难救助上一视同仁。根据学生家长就业不稳定、住所不固定的特点,通过设立助学金、减免费用、免费提供教科书等方式,帮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顺利就学。
在经费的筹集上,可以参考民办学校的办法,同时注意办学对象的特殊性(即生源主要是经济并不富裕的流入人口家庭的子女),本着“政府拨一点、社会助一点、学校让一点、个人出一点”的原则进行解决。
这里所说的“政府拨一点”是建议政府从外地劳动力管理基金和每年外来流动人口缴纳的各种收费中抽取部分用以发展外来人口子女的教育。另外,“政府拨一点”也包括流出地的政府补贴一点。因为这些流出人口虽然人在苏州,但他们的户口却在流出地,他们在流出地缴纳的各项税费中包含了其子女的教育经费,既然他们的子女不在原地就读,理应把他们的教育经费转出来。
“社会助一点”是指发动全社会的力量,为贫困的外来人口家庭的子女受教育提供援助。
“学校让一点”,就是外来人口子女学校在提供适合外来人口子女教育需要的同时,通过内部挖潜,降低收费标准,使更多的外来人口子女能够接受基本的教育。
“个人出一点”。按照我国的法律,让子女接受义务教育是父母应尽的义务,不让子女上学就是违法。有关部门一定要加强对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的政策宣传和监督力度,强制某些不愿尽义务的父母送其子女去上学,或可采取不尽义务的父母取消其务工证等措施,避免流动人口中的少年儿童的教育权利得不到保障。
(3)建立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经费的协调分担机制。在我国现行的教育管理体制与教育资源配置方式下,首先需要政府加大对基础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阶段教育经费的投入。针对流动儿童少年义务教育的特点,市财政应划拨专款,用于解决这些儿童的教育问题。同时也需要在市、区县两级通过政策倾斜、财政转移支付、教育经费补贴等措施建立起经费的合理运行和分担机制。
(4)把现有的“民工子弟学校”列入苏州教育管理体系中,使其规范有序地发展。许多社会现象存在的就是合理的,因为有需求才会存在,关键是如何正确引导。各级教育部门要切实履行监督职责,要审查这些学校校长有无资质,教师合不合标准,收费是否合理,教学的硬件条件是否达标,是否存在各种安全隐患,教学质量能否保证,等等。各级政府允许办学的,要提供合适的场所,因为不是什幺地方、什幺人都适宜办学校,要 把管理好外来人口子女学校的工作列入当地教育行政部门的管理范畴。
对于已经存在的“民工子弟学校”,应当进行全面的治理整顿,要制定切合实际的“民工子弟学校”办学标准,不符合条件的要限期整改,新申办的也要达到必要的办学条件,在办学的场地、师资、教材、考核等方面有关政府部门要给予大力支持。对于办学成绩显着的,要给予表扬和扶持。通过经常性、制度化的监督管理和服务,逐步形成布局合理、管理规范、保证教学质量的“外来人口子女学校”的教育指导网络,充分发挥它们在完成适龄儿童接受义务教育方面的积极作用以及对流动人口中儿童发展的促进作用。
(5)打破二元体制,改革户籍制度
“城乡户籍壁垒的存在,造成流动到城市里的农村人口子女在城市中无法得到与城市学生同样受教育的权利。”从我国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的现状来看,根本的解决之策在于户籍制度的改革。新制度经济学中制度创新和制度变迁的理论告诉我们:当现有制度已经不适应人们的需要,防碍人们获利时,必须创造出一种新的制度规则来取代旧制度;而制度创新能否发生,能否带来制度变迁,又取决于制度创新能否使制度的主体获益。随着城市化建设进程的进一步加快,人口流动的步伐也随之加快,流动人口的数量将不断增加,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问题也将越来越严重,只有从户籍这个根本出发,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流动人口子女的在受教育过程中遇到的问题.(6)呼吁社会办学,鼓励社会援助
政府一方面要将较多承担流动人口子女就学学校的建设列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和给予补助,另一方面更应按教育部的有关规定,大力调动各种社会力量创办更多更优的民工子弟学校。政府应当积极引导企业或个人以民间办学、国有民办、民办公助、公办民助等形式,多方吸纳资金,进行社会化办学。
(7)降低办学标准,多渠道提供就学资源
通过多渠道,为流动儿童提供充足的就学资源。比较利益下流动人口的流动将会始终存在,于是流动儿童的流动性将一直持续。这种情况下,规划建校很难,校舍建少了,不能满足需要;建多了,将来学生大量回到老家,又会造成校舍闲置。贵阳市政府可以在扩大公立学校招收流动人口子女就学的同时,根据流动儿童的流动特点,在 流动人口聚集地的建立灵活、可拆迁的简易移动校舍, 以便解决简易学校过多学生流走导致的学校闲置问题,当然,这些学校或公办、或低租金通过招标交给个人承办。政府除加强对流动儿童学校的扶持外,在流动儿童学校审批环节上,在安全、卫生达标的情况下,根据具体教育供求状况,提高办学标准,从一定程度上改变流动儿童学校基础设施薄弱,师资匮乏等问题,从而改善教学环境、提高教育质量,让适龄流动儿童受到良好的启蒙教育。(8)流动人口子女的心理教育不可忽视
良好的学习品质会使学生永远保持一种良好的进取状态,使学生的智力系统处于最佳的发挥水平,并不断激发学生开发自身的潜能素质,使学习过程变成学生心理成熟和人生优化发展的过程。流动人口子女从农村走向城市,这需要一个较长的适应过程。在学校的 学习生活中,往往会出现一些心理问题。这时需要老师、家长等积极地给予他们心理辅导,培养他们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同时,要搭建一个与城市里的孩子们和睦相处、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的平台,使他们真正融入到城市生活中去。(9)用理解搭建相互沟通的桥梁,帮助他们适应新环境
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情感、行为方式等,会造成学生的不同理解,产生不同的情绪体验和外部行为。流动人口子女大多数在农村长大,由于与父母接触时间短,加之所处的环境艰苦,造就了孩子们都很“懂事”。他们普遍敏感,感情脆弱细腻。进入新的陌生环境学习,他们渴望与老师、同学进行平等交流,渴望在班级中取得自己应有的地位。为此,教师应多关心流动人口子女,使他们感到与本地学生之间尽管存在着地区、家庭、贫富、性格、智力高低等各方面的差异,但老师是把“特别的爱给特别的我”。教师要呵护他们敏感的自尊心,与他们坦城相待,交知心朋友,满足他们的求助心理,给予及时的关怀和帮助;满足他们的表现心理,给他们以适当的机会;满足他们的成就动机,使他们产生成功的喜悦。在教学中,要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努力帮助他们克服自卑感、被岐视感与对立感等心理问题,培养他们健康的心态,使他们与本地学生一起茁壮成长。
(10)在培养自信中形成和发展健全人格
第一,肯定学生,对学生进行积极的评价。在学生的自我意识发展过程中,教师的态度往往是他们自我评价的重要标准和依据。当学生确定自己得到老师的肯定和尊重后,就会增强对自己的信心。第二,因材施教,有的放矢进行教学。因材施教是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关键。老师应根据流动人口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特点,采用分层教学的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信心,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同时,要用全面的、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发现他们学习上的闪光点,发现和肯定学生的每一点进步,祝贺他们的每一次成功。增强他们学好文化课的自信心。第三,让学生学会正确的归因,开展自我竞争。
总之,人口的自由流动是社会进步的必然趋势。社会各方应携起手来解决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这不仅是对流动人口及其子女,而且对于社会稳定进步,对于教育均衡发展都具有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