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8号文库
均值不等式放缩
编辑:梦里花开 识别码:17-812275 8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11-26 11:45:34 来源:网络

第一篇:均值不等式放缩

2013高考数学备考之放缩技巧—均值不等式

n(n1)(n1)

2Sn.例1.设Sn求证

解析:

此数列的通项为akk1,2,,n

nn

kk11

1kk.,kSn(k),222k1k1

n(n1)n(n1)n(n1)2

Sn.即

2222

注:①应注意把握放缩的“度”

n

ab

2,若放成(n1)(n3)(n1)2

k1 则得Sn(k1)

22k1

aa1n

na1an,就放过“度”了

n

其中,n2,3等的各式及其变式公式均可供选用。

1,若

bx

1a2

n1

例2.已知函数f(x)

f(1)f(2)f(n)n

x

解析: f(x)

4f(1)

5,且f(x)在[0,1]上的最小值为1,求证:

1.2

14

x

1

1(x0)f(1)f(n)(1)xx

221422

(1

1111111)(1)n(1n1)nn1.2n

422222222

例3.已知a,b为正数,且1

a,试证:对每一个nN1

1b

a

b

,(ab)nanbn22n2n1.解析: 由111得ab

ab

n

0n

ab,又(ab)(11)2ab4,故abab4,而

b

a

n

1n

n1

rn

nr

(ab)CaCabCa

令f(n)(ab)nanbn,则

ini,倒序相加得 CnCn

bCbn,r

n

n

1n1rnrrn1

f(n)=CnabCnabCnabn1,因为

1rn1

2f(n)=Cn(an1babn1)Cn(anrbrarbnr)Cn(abn1an1b),n

而an1babn1anrbrarbnrabn1an1b2anbn2422n1,则

1rn1

2f(n)=(CnCnCn)(arbnranrbr)(2n2)(arbnranrbr)(2n2)

2n1,所以f(n)(2n2)2n,即对每一个nN,(ab)nanbn22n2n1.123n

例4.求证CnCnCnCnn2

n1

(n1,nN)

解析: 不等式左Cn23nCnCnCn2n112222n1n2222n1=

n2

n1

2,原结论成立.例5.已知

f(x)ee

xx

n,求证:f(1)f(2)f(3)f(n)(en11)2

x1

11ex1ex21x2x1x2x1x2

e1解析: f(x1)f(x2)(ex)(ex)exxxx

e1e2e2e1e1e2

经过倒序相乘,就可以得到f(1)f(2)f(3)f(n)(e 例6.已知

n1

1)

n

f(x)x

1x,求证:f(1)f(2)f(3)f(2n)2n(n1)n

解析:

11k2n1k1(k)(2n1k)k(2n1k)2(2n1k)2

k2n1k2n1kkk(2n1k)

其中:k1,2,3,,2n,因为k2nk(1k)2n(k1)(2nk)0k(2n1k)2n所以(k1)(2n1k

k)2n2

2n1k

从而[f(1)f(2)f(3)f(2n)]2(2n2)2n,所以f(1)f(2)f(3)f(2n)2n(n1)n.例7.若k7,求证:S11n

nn1

3.n2nk12

解析:2S(1n

n

1111111)()()()nk1n1nk2n2nk3nk1n

因为当x0,y0时,xy2xy,11

xy

11114,当且2,所以

(xy)()4,所以

xyxyxyxy

仅当xy时取到等号.44444n(k1)



nnk1n1nk2n2nk3nnk1nnk12(k1)2(k1)43

所以Sn2

1k1k121kn11113

 所以Sn

nn1n2nk12

所以2Sn

例8.已知

a2

f(x)a(xx1)(xx2),求证: f(0)f(1).16

a2

解析: f(0)f(1)a[x1(1x1)][x2(1x2)]

例9.已知函数f(x)=x-(-1)·2lnx(k∈N*).k是奇数, n∈N*时,求证: [f’(x)]-2

n

n-1

k

.·f’(x)≥2(2-2).x

nnn

解析: 由已知得f(x)2x2(x0),(1)当n=1时,左式=(2x2)(2x2)0右式=0.∴不等式成立.xx(2)n2, 左式=[f(x)]n2n1f(xn)(2x

2n2)2n1(2xnn)xx

2n(C1xn2C2xn4Cn21Cn11).nnnn

xn4xn2令SC1xn2C2xn4Cn21Cn11

nnnn

xn4xn2

由倒序相加法得:

2SC1(xn21)C2(xn41)Cn1(1xn2)

nnnn2n4n2

x

x

x

12n1

2(CnCnCn)2(2n2),所以S(2n2).所以[f(x)]n2n1f(xn)2n(2n2)成立.综上,当k是奇数,nN时,命题成立例10.(2007年东北三校)已知函数f(x)axx(a1)(1)求函数

f(x)的最小值,并求最小值小于0时的a取值范围;

1'2'n1'(2)令S(n)Cnf(1)Cnf(2)Cnf(n1)求证:S(n)(2n2)f'(n)

(1)由f'(x)axlna1,f'(x)0,即:axlna1,ax同理:f'(x)0,有xlogalna,又a1xlogalnalna

所以f'(x)在(,logalna)上递减,在(logalna,)上递增;所以f(x)minf(logalna)若f(x)min0,即

1lnlnalna

1lnlna1

0,则lnlna1,lnalnae

a的取值范围是1aee

12n1

(2)S(n)Cn(alna1)Cn(a2lna1)Cn(an1lna1)122n1n112(CnaCnaCna)lna(CnCnCnn1)

112n1[Cn(aan1)Cn(a2an2)Cn(an1a)]lna(2n2)2

a(2n2)lna(2n2)

n

(22)(alna1)(2n2)f'(),n

n2

n2

例11.(2008年江西高考试题)已知函数

f

x

x0,.对任意正数a,证明:1

fx2.

f(x),解析:对任意给定的a0,x0,由

若令 b8,则 abx8① ,而

ax

f

x②

(一)、先证fx

111,11x1b

1a

又由

2abx8,得 abx6. 所以fx

11132(abx)(abaxbx)



(1x)(1a)(1b)1x1a1b

9(abx)(abaxbx)1(abx)(abaxbx)abx

1.

(1x)(1a)(1b)(1x)(1a)(1b)

(二)、再证fx2;由①、②式中关于x,a,b的对称性,不妨设xab.则0b

2(ⅰ)、当ab7,则a5,所以xa5,因为

1,此时fx2.

1(ⅱ)、当ab7③,由①得 ,因为1

x

8ab

bb2b2 所以

1[1]1b1b4(1b)2(1b)b④ 1

2(1b)⑤,于是 a

1

2(1a)1ab⑥

f

x221a1b今证明

ab, 因为

ab,1a1b1a1b只要证

abab,即,此为显然. ab8(1a)(1b),也即 ab7,据③(1a)(1b)ab8

因此⑦得证.故由⑥得 f(x)2.

综上所述,对任何正数a,x,皆有1fx2.

例12.求证:

1

1112 n1n23n1

解析:一方面:

11111112

1 n1n23n123424

(法二)1

11111111 1



n1n23n12n13n1n23n3n1n1

 14n24n24n2

2(3n1)(n1)3n(n2)(n1)(3n1)

(2n1)2111

2n1(2n1)2n2(2n1)2(n1)2(2n1)2n2(2n1)21



另一方面:

1112n12n22 n1n23n1n1n1

第二篇:均值不等式

均值不等式

定义

Hn≤Gn≤An≤Qn,即调和平均数不超过几何平均数,几何平均数不超过算术平均数,算术平均数不超过平方平均数。其中:

1、调和平均数:

2、几何平均数:

3、算术平均数:

4、平方平均数(均方根):

一般形式

设函数(当r不等于0时);

(当r=0时)特例可以注意到,Hn≤Gn≤An≤Qn仅是上述不等式的特殊情形。

特例

可以注意到,Hn≤Gn≤An≤Qn仅是上述不等式的特殊情形,即最著名的当属算术—几何均值不等式(AM-GM不等式): 当n=2时,上式即: 当且仅当时,等号成立。

根据均值不等式的简化,有一个简单结论,中学常用,即。

记忆

调几算方,即调和平均数≤几何平均数≤算术平均数≤平方平均数。均值不等式的

变形

(1)对实数a,b,有a^2+b^2≥2ab(当且仅当a=b时取“=”号),a^2+b^2>0>-2ab(2)对非负实数a,b,有a+b≥2√(a*b)≥0,即(a+b)/2≥√(a*b)≥0(3)对负实数a,b,有a+b<0<2√(a*b)(4)对实数a,b,有a(a-b)≥b(a-b)(5)对非负数a,b,有a^2+b^2≥2ab≥0(6)对非负数a,b,有a^2+b^2≥1/2*(a+b)^2≥2ab(7)对非负数a,b,c,有a^2+b^2+c^2≥1/3*(a+b+c)^2(8)对非负数a,b,c,有a^2+b^2+c^2≥ab+bc+ac(9)对非负数a,b,有a^2+ab+b^2≥3/4*(a+b)^2(10)对实数a,b,c,有(a+b+c)/3>=(abc)^(1/3)证明

均值不等式的证明方法很多,数学归纳法(第一或反向归纳)、拉格朗日乘数法、琴生不等式法、排序不等式法、柯西不等式法等等 用数学归纳法证明,需要一个辅助结论。

引理:设A≥0,B≥0,则(A+B)^n≥A^n+nA^(n-1)B。

注:引理的正确性较明显,条件A≥0,B≥0可以弱化为A≥0,A+B≥0,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想想如何证明(用数学归纳法)。

原题等价于:((a1+a2+„+an)/n)^n≥a1a2„an。当n=2时易证;

假设当n=k时命题成立,即

((a1+a2+„+ak)/k)^k≥a1a2„ak。那么当n=k+1时,不妨设a(k+1)是a1,a2,„,a(k+1)中最大者,则 ka(k+1)≥a1+a2+„+ak。设s=a1+a2+„+ak,{[a1+a2+„+a(k+1)]/(k+1)}^(k+1)={s/k+[ka(k+1)-s]/[k(k+1)]}^(k+1)≥(s/k)^(k+1)+(k+1)(s/k)^k[ka(k+1)-s]/k(k+1)用引理 =(s/k)^k*a(k+1)≥a1a2„a(k+1)。用归纳假设 下面介绍个好理解的方法 琴生不等式法

琴生不等式:上凸函数f(x),x1,x2,...xn是函数f(x)在区间(a,b)内的任意n个点,则有:f[(x1+x2+...+xn)/n]≥1/n*[f(x1)+f(x2)+...+f(xn)] 设f(x)=lnx,f(x)为上凸增函数

所以,ln[(x1+x2+...+xn)/n]≥1/n*[ln(x1)+ln(x2)+...+ln(xn)]=ln[(x1*x2*...*xn)^(1/n)] 即(x1+x2+...+xn)/n≥(x1*x2*...*xn)^(1/n)在圆中用射影定理证明(半径不小于半弦)

均值不等式的应用

例一证明不等式:2√x≥3-1/x(x>0)证明:2√x+1/x=√x+√x+1/x≥3*[(√x)*(√x)*(1/x)]^(1/3)=3 所以,2√x≥3-1/x 例二长方形的面积为p,求周长的最小值 解:设长,宽分别为a,b,则a*b=p 因为a+b≥2√(ab),所以2(a+b)≥4√(ab)=4√p 周长最小值为4√p 例三长方形的周长为p,求面积的最大值 解:设长,宽分别为a,b,则2(a+b)=p 因为a+b=p/2≥2√(ab),所以ab≤p^2/16 面积最大值是p^2/16

第三篇:均值不等式

课标分析

(1)课程标准要求:

课程标准对均值不等式要求探索并了解基本不等式的证明过程;会用 基本不等式解决简单的最大(小)问题。(2)课程标准解读

这个要求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一是探索并了解基本不等式的证明过 程;二是会用基本不等式解决简单的最大(小)问题。从第一个层次来 看,要达到“探索并了解”,需要三个步骤:首先要给学生创造相关的问 题情景,启发学生的思维,获取感性认识。其次通过问题探究让学生步 步深入,剖析特点;最后利用不等式的性质将得出的结论,进行完整的 证明,并明确使用均值不等式的三个条件。第二个层次是应用层面,因 此要通过适当的例题、习题和变式训练,引导学生明白对式子如何变形 才可满足运用均值不等式的条件。

教材分析

本节是高中人教B版《数学》必修5第三章不等式第二节的内

容。本节内容的教学需要两个课时,这是第一课时。高中数学不等式是初中不等式知识的完善和提升,更是高等数学的基础,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高中不等式与其他知识联系紧密,具有工具性功能.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加强了不等式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力求体现数学来源于现实的真谛,教学中也更为突出不等式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工具作用.均值不等式的 两个作用非常重要:第一是证明不等式。第二个作用是求最值。用来求最值时三个条件缺一不可,这是学生掌握的重点也是用均值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的易错点。教学重点:

理解均值定理并运用其解题。教学难点:

均值不等式成立的三个条件,也是学生用均值不等式解 决实际问题的易错点。难点突破方法:

①多观察、勤类比、善归纳、重建构

② 题组引路、逐层深化、归纳总结、明确要点 学情分析

从知识方面看:通过对必修五模块第一节不等关系与不等式的学习,以及学生在初中对一些不等式知识有一定的掌握,相关技能和能力有了一 定的提高,均值不等式的推出及证明过程学生可顺利得出,但均值不等式 的运用,以及公式的变形运是对学生的一个新的要求。因此,还需要学生 有一个逐步熟悉的过程。从学习情感方面看,大部分学生愿意主动学习对学习有着较浓的学习兴趣。从能力上看,预测学生思维活跃、敏捷,却缺乏冷静、深刻,因而片面,不够严谨,而且缺少系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学生的思维特点看,不等式的成立,容易联系不等式的相关性质。不利因素是:本节课的重点讲均值不等式求最值,对等号是否成立,学生往往容易忽视,尤其是在后面使用过程中更容易出错。所以我特意设置一个辨一辩的环节,借此引起学生的重视。从学生的不同层次来看 学优生在公式推导和运用方面掌握的较好。因此组织了三次小组讨论,并且在当堂小测环节设置了A组和让不同层次的孩子都有所收获。效果分析

(1)从目标达成上看:

学生在课堂上学习气氛热烈,兴趣浓厚,回答老师提问积极主动且正确率高,板演、上台展讲等环节,表现的也都很优秀,教师在课堂巡视时,发现除学案例题2的变式练习外,其它课堂练习完成情况很好。学案例题 2的变式练习,学生根据老师的提示,重新作答,也很好的完成。根据上面检测,前2个目标至少40人达成,第3个目标38人达成,很好的完成了预设目标。(班级43人)(2)从重、难点突破上看:

均值不等式能运用好的关键是认准均值

不等式成立的条件,以及什么样结构的式子适合用均值不等式求最值。对于学生来说,能一眼看到定值的还可以应付,稍微复杂或定值不太明 显的题目,学生还是缺少一定的认识。这方面的练习要强化一些。因此

我在教学中着力在这儿做文章,舍得花时间营造知识形成过程的氛围,通过问题串引导学生,突破学生学习的障碍点.同时,形成繁难的情境 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急于寻求解决问题的新方法,为后面的 教学埋下伏笔。通过我的合理有效的问题串的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 探讨,比较顺利得辨别出均值不等式的使用环境,轻松突破本节课的重、难点。

(3)从课堂观察量表上看:

观课中老师使用了课程观察量(附件1)共有10名数学教师进行观课,有1名教师给打了99分,6名教师给打了98分,3名教师给打了97分,平均得分为

97.8分,平均得分比较高,说明总体效果较好。从课程观察量表各项得分上看,教师的课堂设计和课堂处理都达到了很好的评价,学生的参与度非常高、学生间的合作与小组间的合作很强、学生的思维状态很活跃,学习的效果较好。

(4)从课堂检测批改情况来看:课堂小测批改情况是:全班共43人,全 对的有38个同学,有4个同学错在B组练习。从这个结果可以看出,本节课学生基本掌握了所学内容,完成了学习任务。从上面的分析知,本节课所授内容基本与预设效果一致,评略得当,重点突出,难点突破。在问题的引入、讲解及应用的处理方法、时间安排都把握的比较好,能够 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使学生学习兴趣浓厚,自主高效地完成课堂学习。根据课堂检测和课后反馈练习的批改情况,可以看出学生对公式的运用非常好,完整地实现了教学目标。

课后反思

本节课我对《均值不等式》的教学是采用引导提问式的教学方式进 行的,不是对学生进行知识的硬性灌输,而是通过问题的引入,问题的 探究进行循序渐进式的引导式教学,让学生在研究问题的过程中体会知 识的形成过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知识的内容与实际应用,真正 实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在教学设计上,也力求调动一切积极 因素,尽最大的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能使 学生的思维真正的围绕“探究”步步深入,层层递进,能在最大限度上挖 掘学生的学习潜能,也能更充分的体现学生学习的学习主体性。我认为本节课能达到以下教学效果:

1、科学设置学习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也是教学 活动的归宿,在教学活动中处于核心地位。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指挥 棒,是所有教学行为的指路明灯,具有导向作用。本节课,我确定了三 个学习目标。学习目标的细化,使学生明确本节课要做什么,怎样做,做到什么程度,而且我把三个目标简化在黑板上,适时回扣目标,本节 课的三个学习目标全部达成。

2、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用赵爽弦图

引入课题,通过均值不等式的探究过程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更能帮助学生感受研究方法 的思想渗透;

3、通过具体实例的研究探讨,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使学生能自己主动的发现,理解并掌握均值不等式。

4、精心设置问题串,教学中,我设计一个又一个带有启发性和思考性的问题,创设问题情景,诱导学生思考,使他们经历观察、实验、猜测、推理、交流、反思等理性思维的基本过程,切实改进学生的学习方法。通过问题引领学生进行思考和剖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充分体会自主探索获得知识的成就感。在教学过程中贯彻新课程理念,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品味知识的形成过程。

5、均值不等式的的应用,尤其是例题和练习的具体感知更培养了学生分析、抽象、概括、逻辑推理的能力以及运用属性结合思想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自主探究,主动回答问题,班级 学习气氛浓厚,但有的孩子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参与进来,有的孩子一节课表现了多次,没有把 机会让给其他孩子。后续

改进:

1、加强培养尖子生的带头作用,继续发展15人左右的答疑团队,让他们无论在课堂还 是课下,都发挥自己的数学优势,带领组上其他学生的进步。

2、加强基本功训练,提高语言的精炼与艺术性。

第四篇:均值不等式

均值不等式

百科名片

1、调和平均数:Hn=n/(1/a1+1/a2+...+1/an)

2、几何平均数:Gn=(a1a2...an)^(1/n)

3、算术平均数:An=(a1+a2+...+an)/n4、平方平均数:Qn=√(a1^2+a2^2+...+an^2)/n

这四种平均数满足Hn≤Gn≤An≤Qn 的式子即为均值不等式。

目录 均值不等式的简介

均值不等式的变形 均值不等式的证明

均值不等式的应用

其他不等式

重要不等式2.排序不等式

重要不等式5.均值不等式 重要不等式1.柯西不等式

柯西不等式的一般证法有以下几种:

(1)Cauchy不等式的形式化写法就是:

记两列数分别是ai, bi,则有(∑ai^2)*(∑bi^2)≥(∑ai * bi)^2.我们令 f(x)= ∑(ai + x * bi)^2 =(∑bi^2)* x^2 + 2 *(∑ai * bi)* x +(∑ai^2)则我们知道恒有 f(x)≥ 0.用二次函数无实根或只有一个实根的条件,就有 Δ = 4 *(∑ai * bi)^22.排序不等式 排序不等式是高中数学竞赛大纲要求的基本不等式。

设有两组数 a 1 , a 2 ,…… a n, b 1 , b 2 ,…… b n 满足 a 1 ≤ a 2 ≤……≤ a n, b 1 ≤ b 2 ≤……≤ b n 则有 a 1 b n + a 2 b n?1 +……+ a n b1≤ a 1 b t + a 2 b t +……+ a n b t ≤ a 1 b 1 + a 2 b 2 +……+ a n b n 式中t1,t2,……,tn是1,2,……,n的任意一个排列,当且仅当 a 1 = a 2 =……= a n 或 b 1 = b 2 =……= b n 时成立。以上排序不等式也可简记为: 反序和≤乱序和≤同序和.证明时可采用逐步调整法。

例如,证明:其余不变时,将a 1 b 1 + a 2 b 2 调整为a 1 b 2 + a 2 b 1,值变小,只需作差证明(a 1-a 2)*(b 1-b 2)≥0,这由题知成立。

依次类推,根据逐步调整法,排序不等式得证。

重要不等式4.琴生不等式

设f(x)为上凸函数,则f[(x1+x2+……+xn)/n]≥[f(x1)+f(x2)+……+f(xn)]/n,称为琴生不等式(幂平均)。

加权形式为:

f[(a1x1+a2x2+……+anxn)]≥a1f(x1)+a2f(x2)+……+anf(xn),其中ai>=0(i=1,2,……,n),且a1+a2+……+an=1.重要不等式6.完全的均值不等式 √[(a^2+ b^2)/2] ≥(a+b)/2 ≥√ab ≥2/(1/a+1/b)

(二次幂平均≥算术平均≥几何平均≥调和平均)

证明:(证明过程引自他出)

设a,b是两个正数,M2=√[(a^2+b^2)/2],A=(a+b)/2,G=√(ab),H=2/(1/a+1/b)分别表示a,b两元的二次幂平均,算术平均,几何平均和调和平均。

证明: M2≥A≥G≥H。

证明 在梯形ABCD中,AB∥CD,记AB=b,CD=a。EiFi(i=1,2,3,4)是平行于梯形ABCD的底边且被梯形两腰所截的线段。

如果E1F1分梯形为等积的两部分,那么E1F1=√[(a^2+b^2)/2]。如果E2F2为梯形的中位线,那么E2F2=(a+b)/2。

如果E3F3分梯形为两相似图形,那么E3F3=√(ab)。

如果E4F4通过梯形两对角线交点的线段,那么E4F4=2/(1/a+1/b)。从图中直观地证明E1F1≥E2F2≥E3F3≥E4F4,当a=b时取等号。

重要不等式几何平均(0次幂),二次平均(2次幂)

概念

1、调和平均数:Hn=n/(1/a1+1/a2+...+1/an)

2、几何平均数:Gn=(a1a2...an)^(1/n)=n次√(a1*a2*a3*...*an)

3、算术平均数:An=(a1+a2+...+an)/n4、平方平均数:Qn=√ [(a1^2+a2^2+...+an^2)/n]

这四种平均数满足Hn≤Gn≤An≤Qn

a1、a2、…、an∈R +,当且仅当a1=a2= … =an时取“=”号

均值不等式的一般形式:设函数D(r)=[(a1^r+a2^r+...an^r)/n]^(1/r)(当r不等于0时);(a1a2...an)^(1/n)(当r=0时)(即D(0)=(a1a2...an)^(1/n))则有:当r

变形

(1)对正实数a,b,有a^2+b^2≥2ab(当且仅当a=b时取“=”号),a^2+b^2>0>-2ab

(2)对非负实数a,b,有a+b≥2√(a*b)≥0,即(a+b)/2≥√(a*b)≥0

(3)对负实数a,b,有a+b<0<2√(a*b)

(4)对实数a,b(a≥b),有a(a-b)≥b(a-b)

(5)对非负数a,b,有a^2+b^2≥2ab≥0

(6)对非负数a,b,有a^2+b^2 ≥1/2*(a+b)^2≥ab

(7)对非负数a,b,c,有a^2+b^2+c^2≥1/3*(a+b+c)^2

(8)对非负数a,b,c,有a^2+b^2+c^2≥ab+bc+ac

(9)对非负数a,b,有a^2+ab+b^2≥3/4*(a+b)^2

2/(1/a+1/b)≤√ab≤a+b/2≤√((a^2+b^2)/2)

第五篇:均值不等式练习题

均值不等式求最值及不等式证明2013/11/2

3题型

一、均值不等式求最值

例题:

1、凑系数:当0x4时,求yx(82x)的最大值。

2、凑项:已知x51,求函数f(x)4x2的最大值。44x

5x27x10(x≠1)的值域。

3、分离:求yx

14、整体代换:已知a0,b0,a2b1,求t11的最小值。ab5、换元:求函数yx2的最大值。2x

5152x152x(x)的最大值。226、取平方:求函数y

练习:

1、若0x2,则y

2、函数yx(63x)的最大值是1x(x3)的最小值是x

3x28(x1)的最小值是

3、函数yx

1x44x2

54、函数y=的最小值是2x

25、f(x)=3+lgx+4(0<x<1)有最值等于lgx

116x2的最小值是xx

16、若x>0,则x+

7、已知x为锐角,则sinxcosx的最大值是

8、函数sinxcosx的最大值是

9、函数y4249的最小值是__________ 22cosxsinx

119,则xy的最小值是 xy

b10、已知x0,y0,且

11、a,bR,且a+b=3则2+2的最小值是

12、已知x,y为正实数,3x+2y=10,则函数W3x 2y 的最值是1 a13、已知a>0,b>0且a+b=1,则(21111)的最小值是)(a2b2y

214、已知x,y为正实数,且x+ =1,则x1+y的最大值

215、已知ab0,则a1的最小值是(ab)b16、若正数a,b满足abab3,则ab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__

17、若a、bR,ab(ab)1,则ab的最小值是________

18、设实数x,y,m,n满足条件mn1,x2y29,则mxny的最大值是

19、若x,y0,则(x22121)(y)2的最小值是 2y2x

11)(b)的最小值是 ab220、若a,b0,ab1,则(a题型

二、利用均值定理证明不等式 例题:

1、求证:(1)已知a,b,c为两两不相等的实数,求证:ab2c2abbcca

(2)正数a,b,c满足a+b+c=1,求证:(1-a)(1-b)(1-c)≥8abc

(3)已知a、b、cR,且abc1,求证:

4442222222、已知x,y,z0,xyzxyyzzxxyz(xyz)1111118 abc

3、若abc

5

均值不等式放缩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