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数字化教学设计
一对一数字化学习教学设计模板
— 5 — 篇二:数字化声音编辑教案
第3节《数字化声音编辑》教案
滨城区梁才中学 苏志君
一、课前准备
1、素材准备:把李明文件夹提前发送到学生机的桌面上;
2、学生准备:录音机会用吗?
(1)如何打开录音机?
(2)会用录音机听音乐吗?
3、通过听李明文件夹中的声音文件,检查耳机情况。
二、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掌握用录音机合并声音文件;
(2)学会用录音机混合声音文件;
(3)能根据需要用录音机调整声音效果。
2、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用“录音机”合并、混合声音的方法
教学难点:综合运用各种技术手段编辑出优美的配乐诗朗诵 投影仪、多媒体网络教室;学生分组并安排机器座位;编辑声音练习所需要的声音文件。
三、教学过程 i、新课导入
同学们,刚才大家听到的是朱自清的配乐散文《春》,今天我来的时候,我的学生让把它带给大家听,并且好还有话对大家说,我们一起来听一听吧。
你愿意帮助李明完成这项操作吗?怎样操作呢?这正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第3节 数字化声音编辑》,不但能够很好的帮助李明,还可以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目标是成功的前提条件。我们先看看本节的学习目标?出示教学目标(找一生读吗?强化)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将掌握以下技能:
(1)掌握用录音机合并声音文件;
(2)学会用录音机混合声音文件;
(3)能根据需要用录音机调整声音效果。
明确了教学目标后,我们帮李明完成第一项操作,进行录音剪接。学而知困,请大家完成自主学习1:请大家参照课本15页上面的‘录音剪接的三个步骤,通过自主学习帮李明把‘春1和‘春2按顺序合成一个声音文件,并以‘春3进行保存。ii、知识讲解
(一)录音剪接
(1)学生自学,教师巡回指导,强调一定要认真看操作步骤,留心查看学生操作中的问题,也可以进行讨论。
师巡视指导:在操作过程中要提醒学生,合并前要将滑块移动到合适的位置,这需要先试听再确定:如果两段声音文件刚好首尾相连即可,那直接把滑块移动到文件一的结尾部分即可,反之,则需要通过试听确定合并的确切位置,这就要考验每位同学准确的判断能力和娴熟的操作技巧了。当你打开一个声音文件,文件长度以秒数的形式显示在界面的右侧,而左侧则是滑块的当前位置,所以建议大家在试听的同时随时留意声音文件长度的变化,并配合“停止”键和“播放”键,以便于准确定位。
屏幕显示步骤如下:
第一步:用“录音机”程序打开声音文件“春1.wav”,并将滑块移动到要插入声音的地方。
第二步:执行“编辑/插入文件”菜单项,选择声音文件“春2.wav”,这样就可以完成两个文件的合并。
第三步:以“春3.wav”为名保存合成后的声音。(2)师选出一名操作熟练的学生,利用网络教室演示并讲解操作步骤(哪位同学愿意到教师机展示自己的操作过程,让我们共同学习,好吗?)老师针对学生的演示给出有针对性的总结和指导。
设疑1:保存合并后的声音文件时就选择哪个菜单项?若选择“保存”会有什么后果? 小结:应使用“文件”菜单中的“另存为”选项进行保存。如果选择“保存”菜单的话,将会将文件“春1”替换。我们编辑多媒体时,应当养成保留原素材的习惯,以备再用。另外,如果滑块没移到正确位置就插入了“春2”,未保存之前还有补救措施,就是„„还记得学习“word”时,出现误操作时可以用“撤消”按钮吗?录音机也有类似的功能,那就是用“文件”菜单中的“恢复”选项。
请大家再看看课本上的三个步骤,加深印象。
录音机不只可以合成两个声音文件,还可以合成两个以上的声音文件,简单易学。
(3)好!下面用1分钟的时间继续完成刚才的任务,并且注意观察‘春3的播放长度和‘春
1、‘春2的播放长度的关系。要让所有的同学都能学会,才能更好地学习下面的内容。设疑2:“春3”的播放长度和“春1”、“春2”的播放长度有什么关系? 小结:对!“春3”的播放长度是“春1”、“春2”的播放长度的总和,但这也不是固定不变的,我们有时候可以利用合并声音文件时的精确定位来对其中某一声音文件进行变相取舍,从而放弃掉一部分声音素材,在这种情况下,合并后的声音文件长度可能要短于各声音文件长度之和。
建立好春3的同学请举手!
我们知道,好的音乐可以渲染气氛,烘托主题,同时也是一种美好的享受。接下来,我们帮李明合成配乐朗诵,即学习混合声音,请完成自主学习2:请大家参照课本15页中间的‘混合声音的三个步骤,自主完成给‘春3加上背景音乐‘春之声。
(二)混合声音
(1)参照课本操作步骤,学生自主操作练习,操作完成试听混音效果,找出需要进一步完美的地方,邻近的学生互相交流,取长补短;操作较快的学生可参照课本步骤自主练习声音效果的设置,并播放设置效果后的声音,注意声音文件的变化,体会声音效果的作用。
屏幕显示步骤如下:
第一步:准备好朗读和背景音乐两个声音文件。
第二步:打开其中一个文件;将滑块拖到准备开始混音的位置。
第三步:执行“编辑/与文件混音”菜单项,从出现的“文件”对话框中选择另一个文件。(2)找一生到教师机上演示(哪位同学愿意到教师机展示自己的操作过程,让我们共同学习,好吗?也是锻炼勇气与表达能力的机会。)
强调:
正确定位滑块的位置后,再进入声音混合,朗诵与音乐混合协调;
背景音乐要与声音文件内容相吻合。设疑1:通常情况下,人们一般习惯在背景音乐响起后再开始朗诵,也就是有一个前奏,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应该先打开哪一个声音文件后再混入另一个文件更好一点儿呢?是朗诵还是背景音乐?
小结:背景音乐!的确,同学们在进行声音处理时,必须考虑到一些细节处理,才能让你们的作品焕发生机,包括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又何尝不是如此?
设疑2:声音文件的合并与混合有什么异同点?
师生总结:声音的合并意味着二者“合二为一”,在合并点上两个声音文件只选其一;而声音的混合则是“共生共荣”,是一种互相协作与美化的作用。
(3)好!下面再用1分钟的时间完成刚才的任务。
我们已经帮李明加上背景音乐了,大家在欣赏的时候,有没有发现需要改进的地方?(有!春之声的音乐要比春3的录音时间长一些。)
那么怎样处理?
对!把多余的音乐部分去掉,让背景音乐和朗读声音同时结束。怎样去掉呢?下面,我们就来学习第三个内容去掉不需要的声音。
(三)、去掉不需要的声音
(1)参照课本操作步骤,学生自主操作练习,将声音多余的部分删除;部分完成操作的学生考虑如果背景音乐时间过短应该怎样操作,并自己操作实践,老师可给予相应指导。
屏幕显示步骤如下:
第一步:用“录音机”打开要剪辑的声音文件,播放到要保存的位置,单击“停止”按钮。
第二步:执行“编辑/删除当前位置以后的内容”菜单项。
第三步:单击“确定”按钮,将多余的声音删除。
(2)找一学生到教师机上演示
设疑:如果音乐比朗诵短怎么办(前提是不得另外选择其它音乐片断)? 师生总结:利用合并,可将同一首音乐重复播放,再将多余的音乐删除。强调:我们在删除的时候,还是要正确定位滑块的位置,实际上,两个声音文件长度不一定等长,例如涉及到有前奏时,背景音乐可适当长一点等等,总之,和谐是美,大家一定要根据实际情况作出取舍与选择。另外录音机无法直接删除中间的部分,只有较专业的录音软件才能实现这项功能。但是,不能“直接删除”,不代表不能“间接删除”,实际上,我们可以巧妙利用“删除当前位置以后(或以前)的内容”这一功能,多次操作,就可达到目的。
(3)好!下面再用1分钟的时间完成刚才的任务,争取所有同学都能完成任务。(4)编辑好后不要忘记保存啊。
同学们,小小的录音机还有一些优化效果呢?想知道吗?那下面我们再帮李明的配乐朗诵加上适合的效果,感受声音的变化。请完成自主学习4:请大家参照课本16页中下部的‘混合声音的三个步骤添加优化效果,可以先尝试收听不同的效果,然后再选择最佳的播放效果,并进行保存。
(四)、优化音效
学生自学的时候,自己巡回指导,强调一定要认真看操作步骤,留心查看学生操作中的问题,也可以进行讨论。
屏幕展示调整音效步骤:
第一步:使用“录音机”打开要处理的声音文件。
第二步:打开菜单栏上的“效果”菜单,选择其中的某一项,即可完成相应的处理。
到此为止,我们已经很圆满的帮李平完成了任务,她知道了肯定会特别高兴。
(五)提高 请本节任务没有完成的同学继续完成,完成任务的同学请打开“提高”文件夹,按要求完成任务。iii展示作品,共享成功
大家学得很好,哪些同学愿意把春3进行展示,请举手!(在教师机上展示两个同学的春3。)
然后,我们共同回顾这节课学会了什么?谁能说说? iv归纳总结,完成建构
今天我们接触到声音文件编辑的一些基础操作,包括声音文件的合并、混合、剪辑与效果调整,也许结果不完美,但毕竟我们在这一领域迈出了实实在在的一步。要成为专业的录音师,需要专业的录音软件,更需要高超的操作技巧和良好的审美素养,在课本17页为大家提供了这方面的参考,爱唱爱跳的同学们课后可以尝试为自己录制一首个人专辑,希望同学们能在探索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创作出更多更好、个性十足的作品。篇三:《信息的数字化》教案设计
《信息的数字化》教案设计
【教学内容分析】
初中阶段的学习任务分为4个方面,分别是信息的识别与获取、信息的存储与管理、信息的加工与表达,以及信息的发布与交流。本节的教学内容对应于“信息的识别与获取”和“信息的存储与管理”中有关信息编码的内容。本节课主要讲解二进制和字符编码两部分内容。【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二进制代码,知道二进制的运算法则“逢二进一”。
2、了解信息的编码方法和度量单位。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能力。情感目标:
1、体验信息技术蕴含的文化内涵,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的求知欲。
2、培养学生相互协作的习惯和主动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点】
二进制代码及运算法则。【教学难点】
了解ascii码和汉字国标码的作用。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 【教学准备】龙芯电脑室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信息与信息技术的概念,知道了信息的形式有多种多样,有文字、数字、图片、声音、视频等等。要使计算机能够识别这些信息,必须采取适当的手段和方法对信息进行数字化编码。目前,只有将数字、文字、图像、声音和视频等信息转换成二进制代码,计算机才能够加工处理。
什么是二进制呢?
二、教学新课
1、二进制
师:其实,生活中,人们对数值的描述有多种常用的进制,如60进制、七进制、24进制等。
(1)只有两个数码:0和1(2)运算规则:“逢二进一” 0+0=0,0+1=1,1+0=1,1+1=10 问题1:计算机为什么要采用二进制编码? 问题2:二进制与十进制有什么异同?
完成p11 表格
小组抢答。
在计算机处理的各种信息中,字符信息占有很大的比重。为了能够对字符进行识别处处理,各种字符在计算机内一律用二进制编码表示.2、字符编码(1)ascii码
“美国信息交换标准码”的简称。(2)汉字国标码 1981年,我国公布了《信息交换用汉字编码字符集-基本集gb2312-1980》,即汉字国标码。
其中收录了6763个汉字,解决了常用汉字的编码问题。
如:文的国标码为4e44h,对应的二进制代码为***0.202_年又公布了《信息交换用汉字编码字符集-基本集的扩充 gb18030-202_》,其中收录了27533个汉字。为更好地解决人名、地名用字问题提供了解决方案。也为汉字研究、古籍整理等领域提供了统一的信息平台。
实践学习:p12 用0和1表示汉字字形,如“德”
三、总结
请各小组代表作总结。
四、练习
1、目前,只有将数字、文字、图像、声音和视频等信息转换成_______代码,计算机才能加工处理这些信息。
2、二进制的运算规则是_________。
3、ascii码是_____的简称。
4、汉字国标码的作用是什么?
5、为什么信息编码要采取统一的标准?(书本12页的“讨论学习”)篇四:数字化环境下的教学设计方法
为理解的教学 数字化环境下的教学设计不同于传统,应该引入国际上先进的教学设计方法,从而提高学科信息化的教学质量和效益。
“为理解的教学”模式提倡教师应该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对课程进行重组,设计出更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这正是一名合格教师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为理解的教学”模式注重理解活动的针对性、有效性和层次性,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设计中,在确定单元教学目标的基础上,设计相对应的活动。通过反思指南,对照标准,对自己所设计的学生活动进行修正,使之与教学目标相配合。
“为理解的教学”模式强调持续性评价,通过对每次活动的过程评价,及时评估活动的教学有效性。同时,对不同的学习活动设计了不同形式的评价标准,对单元中的探究活动往往采用非正式的评价,且以自主为主,对单元的终结活动,则可以采用正式的测试等形式。
下面从“为理解的教学”主要内容、教案管理表和反思指南等三方面,介绍“为理解的教学”的教学设计方法。5.1 “”的主要内容
一、什么是“为理解的教学”模式
“为理解的教学”模式简称“tfu(teaching for understanding)”,是1989 至1996 年由附属于哈佛大学教育学院的零项目研究人员和教育家研究开发的一个教学模式,用于课程及教学的设计、修改和审核,以帮助学生增强理解。
为理解的教学模式产生于建构主义的教学理念。这种教学理念认为学习是通过学生持续不断的努力并结合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而产生的。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需要学生积极地探索、在传统的基础之上创造新的产物。这个模式可以帮助教师设计有效的教学方案,来帮助学生形成并加深对重要概念的理解。
可以把为理解的教学模式比喻为照相机的取景框,为更清晰地确定理解目标,使教学更直接地针对重要的学科内容,tfu能帮助我们对教学进行“取景”,即选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tfu也可以被看作是一个脚手架,帮助我们致力于教学中真正值得关注的地方。因此,tfu既是一种“思考框架”(大卫·佩金斯创建的词),也是一个“脚手架”(心理学家维高夫斯基创建的词)。
二、“为理解的教学”模式的组成部分 为理解的教学模式有四个相互作用的组成部分,这四个组成部分将分别引导教师思考一个在决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时必须考虑的基本教学问题。为理解的教学模式帮助我们把这些教学设计(包括规划、审核、评估和教学过程)的重心放在帮助学生增强理解方面。
在“为理解的教学”模式中,对每个组成部分的界定都有具体的标准,这些标准能够提醒教师如何帮助学生形成并加深对重要的课程内容、概念和论题的真正理解,并能灵活应用。
在教学设计过程中,作为教师必须考虑的四个基本教学问题以及相对应的“为理解的教
1、启发性论题
界定启发性论题的标准是如何使它们促进真正有价值的理解,符合这些标准的论题比不符合标准的论题更有启发性,所以这不是有或者没有的问题,而是程度多少的问题,我们应
考虑如何使投入以获取最大程度的收益。启发性论题的标准是: ? 在一个或多个学科或领域中起中心作用 ? 吸引学生和老师积极参与 ? 学生和老师都能找到很多相关资源 ? 与学科内外的许多方面都有丰富的联系
2、理解目标
对理解目标的界定标准是清晰、明确地表述学生需达到的理解目标,将这些标准公开给学生和其他有关人员(如家长、老师、同事、学校管理人员),并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提及(如讨论、作业和评估)。教师制定的理解目标应该符合以下标准: ? 明确表述学生需理解的、有关启发性论题的内容 ? 公开并在教学中经常提及 ? 直接针对需要理解的概念,而不是需要完成的作业
3、理解活动
界定理解活动的标准是根据某一单元或课程的进展设计一系列难度递进的活动,这些活动需要学生定期地、积极地、有创见地使用需要理解的理论和概念。以这些标准而设计的理解活动应该使学生:
? 在新的场景中使用需理解的理论和概念 ? 必须对需要理解的理论和概念进行思考 ? 所做的与需要理解的内容直接相关 ? 所做的表现出他们所理解的
4、持续性评估
界定持续性评估的标准是定期检查学生的理解情况和理解程度。我们的教学目标是通过调整学生下一阶段的学习来促进学生进步,评估是学习过程的一个中心环节,不同的人都可以进行评估(如老师、学生自己、同学),评估可以是非正式的(如交流、讨论、观察、或开放式思考),也可以是正式的(如建立在评估标准表基础上的考试、测验或正式的反思)。界定持续性评估的标准是:
? 在教学过程中进行,而不是在教学结束以后 ? 重点在学习和理解,而不是评分或划分等级 ? 评估方式因评估者和执行方式的不同而不同 ? 评估标准要对学生公开
三、关于理解的理解
在传授技能、概念和表达方式的时候,教师要努力帮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达到真正的理解。然而,要做到真正的理解很难,因为每个人的认知里对某些复杂问题,有一些简单、本能的解释。通过生活经验的积累,我们逐步认识和了解世界。这种规律在儿童面对的、较为简单的世界中可以畅通无阻,但对成人而言,则需要更复杂的理论和思维来解释和影响这个复杂的世界。但是,儿童时期形成的理论并不轻易消失,它们一直留在脑子里,对形成更复杂的理解起着阻碍作用。我们需要通过重新改造,改变大脑里原本包含的理解和信息。如果很容易放弃原先形成的想法,达到新的理解就不那么难,可实际上,原有的想法总是很难消失,这是难以达到真正的理解的一个原因。
理解本身是个很复杂的概念,原因之一是我们不能真正看见它,它太模糊,不可测。我们要达到的目标远远超出清晰可测的范围,尽管很模糊,我们的努力方向和目标还是帮助学生达到理解。
理解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学习是不断努力的结果,明白这点非常重要。我们应该避免在学习中对所学知识的“早期废弃”,如果放弃了,就不会付出更多的努力来达到理解,而理 解是需要不断的努力才能达到的。理解与“知道”不同,因为“知道”强调“是什么”,而理解则更进一步,强调“为什么”。达到理解是一个需要时间和操练的持续性过程,要理解某样东西需要时间,有时候你觉得你理解了,但过一些时候,你可能会改变想法。理解的核心是学生能够把他们掌握的知识和技能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用我们所“理解”的东西解决实际生活中出现问题的能力表明我们做到了真正的理解,在新的环境中的实际应用是对理解的最好测试。
理解不是固定的,需要时间和努力,把课堂内外所学的东西在实际生活中应用。理解需要很多经历,经常做或者处理某些事情,试图寻找其来源,重视其过程,并积极参与,就会形成对事物的深层次理解。作为教师应该帮助学生通过直接的亲身经历来掌握知识,要学生用他们所学的内容进行思考,应用所学的内容,是帮助学生达到理解的重要途径之一。
四、对“为理解的教学”模式的初步认识
好的老师能意识到自己熟悉的教学中很多方面反映了tfu的模式,因为这个模式是研究人员对优秀教师的教学进行观察和探讨发展起来的。尽管我们觉得这个模式的有些方面比较熟悉,但我们需要意识到,这个模式能帮助我们思考教学中容易忽略的东西,思考如何把各个部分相结合,帮助学生促进理解。这个模式强调更积极的“从行动中学习”的观点,这种观点要求学生通过他们的行为、语言和作品来“展现”不断发展的理解。这个模式通过相互联系的很多方面(选择启发性论题、明确理解目标、针对理解目标要求学生积极参与理解活动、通过持续性评价经常检查学生的理解情况),促进学生在积极的参与中加深对事物的理解。
五、理解活动
理解活动是“为理解的教学”模式的核心。
理解活动是在教学单元中要求学生参与的一系列学习活动,而不只是在单元结束时的某个活动。在教学单元进行过程中,理解活动使学生在参与中(1)形成理解;(2)纠正错误的理解;(3)显示出他们理解和不理解的东西。理解活动使我们能“看”到学生的思考,思考(用所学的内容进行思考)是理解活动的一个核心。
理解活动难就难在如何将它不断完善。一个好的理解活动需要符合以下四个标准: 1.学生积极地,甚至充满热情地参与活动(比如做东西、做试验、做规划、演讲、表演、找出论据维护对某个问题所持的立场)。2.学生参与的活动要求他们用超出现有的知识去思考(比如写一篇文章解释为什么对某个问题采取某个立场,而不是背诵现成评论中的某些章节;分析乘法表找出其中的内在规律,而不是简单地做数学课本中的数学题;思考历史事件,它们为什么会依次发生,如果发生的顺序有所变动,历史会有什么不同,而不是简单地背诵历史事件表;描述不熟悉的环境中动物群的食物链,而不是简单地学习哪些动物是食肉动物,哪些是被捕食动物)。3.理解活动要求学生所做和所想的必须有新的内容,让学生置身于一个全新的、不熟悉的场景(比如不只是阅读和描述,而是读了之后对一个小品编出另一个结尾;不只是按照给出的步骤完成一个实验,而是为解决一个实际问题设计一个实验方案)。
学生所做和所想的必须直接针对需要学生理解的重要学科概念和目标。理解活动并不只是简单的活动,而是能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纠正原有的错误想法,从而达到对重要学科概念(启发性论题)的理解的活动。重要学科概念包括地理中的“地图”、运动中的“防守”、语言中的“句法”、文学中的“主题”、历史中的“起源”、科学或数学中的“变量”,等等。理解活动应该直接针对建立在学科基础上的理解目标。
六、理解目标
理解目标把教学重心放在你认为最重要的、学生必须理解的内容上,? 理解目标有不同的规模。我们着重于以下两种:“课程贯穿线索”和“单元理解目标”。
首先,考虑一下整个课程中学生应该达到的、三到五个总的理解目标,我们把这些叫做“贯穿线索”,因为这些目标指导整个课程所有单元的教学,你希望学生在课程结束时达到这些目标。此外,还有“单元理解目标”,这些目标与一个或几个贯穿线索有关(它们帮助学生为达到大的、总体目标而不断进步)。单元目标规模较小,课题更具体,往往只围绕某个教学单元的中心论题。在整个学年中,教师要在很多教学单元,用很多不同的方法,多次提及贯穿线索。
? 理解目标集中在重要的学科理论和观念上(即对各个学科里的专业人士来说很重要的理论)。这是我们根据学生的情况而制定的学科目标。通过把学习目标对准学科领域内的专业人士了解、从事、关心的内容,我们为学生创造了使之尽可能与专业人士的体验类似的学习机会。
? 理解目标有两种表达形式:陈述句和问句。陈述句使教师清晰明了地看到他们想要学生理解的东西。为保证教师把重心放在理解上,常用的陈述句式可以这样开始:学生将理解?。另一种是开放式问句,用一个易于学生理解的问句抓住理解目标的中心,激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 理解目标要公开。理解目标向学生公开是非常重要的。这样一来,你和学生都可以参照它们,看一看单元里各个课时是如何帮助学生达到这些理解目标的。清晰的目标也能让我们看到哪些“理解”是重要的,需要被评估的。
七、启发性论题
启发性论题涵盖的范围很广,这也是它们能激发学生兴趣的一个原因。这些论题使学生能够进行广泛的联系,让学生们将他们与论题相关的知识或体验显现出来。这些论题还能使教师看到学生可能产生的错误想法及学生的理解差距,从而在教学中解决这些问题。
启发性论题应该具备以下五个条件: 1. 在学科里的中心作用(非常重要)
问自己以下问题:我现在考虑的这个启发性论题有什么重要之处?为什么要了解这门学科就得理解这个论题?
这些问题的重要性:要为理解而教学,我们需要将精力集中在主要概念和支持主要概念的次要概念和技能上。我们还要在“主要概念”和学生能理解的内容里找一个平衡点(参看启发性论题标准之二:吸引学生!)。要使学生达到高层次理解,办法之一就是选择学科内专家们觉得重要的论题。专家们终身致力于研究我们所教的内容;如果这些专业人士或者学者都不愿意花长时间研究你所选的论题,也许这个内容就不值得你将宝贵的课堂时间花费在上面。你并不是要你所有的学生都精通你教的所有内容,但是你希望他们能了解在这个领域内专家们关注什么。因此,一个好的启发性论题的第一个标准就是要从学科领域的专家们重视的论题开始。
2. 有吸引学生参与的潜力(非常重要)
问自己以下问题:这个论题与学生们目前的生活和兴趣有什么联系?我怎么能让学生对这个论题感兴趣并且想学它?
这些问题的重要性:并不是每一个论题都能马上吸引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的。但是,经过仔细分析,你往往能找到激发兴趣的方法。找到能让你的学生认为这个论题有趣的途径。如果论题不能吸引学生,即使它是专家们的宠儿,它的价值已经丧失了,因为学生可能不会长久深入地学习,形成对其丰富的理解。一个论题的启发性,要根据它的受众而定。你的受众就是你的学生(他们可以是成人或是儿童)。所以,想想这个论题的哪些方面可能抓住他们的注意力。想想在这些对专业人士很重要的主要概念里(即你在理解目标里对准的概念),什么能开启学生的兴趣之门。
3. 有吸引你的潜力
问自己以下问题:我喜欢这个论题的什么地方?我怎样才能把我个人对它的兴趣放进去并与学生分享,让他们看到这个论题有多精彩和重要? 这些问题的重要性:作为学生,我们都能想到一些自己不感兴趣的学习内容。同时,我们也都记得那些我们曾经怀着极大的热情学习过的东西(甚至是喜欢到了我们决定要教它的地步!)。老师的热情是很有感染力的。如果一个论题让你没兴趣,你的学生是可以马上看出来的。如果这个论题让你兴奋,学生们往往也能看出来(不过这只是该论题能否吸引他们的因素之一)。作为专业人士,我们必须找出自己对所教内容的兴趣,并且在可以选择的情况下,教那些吸引自己、让自己愉悦的论题。4. 容易获得资料/资源
问自己以下问题:这个论题里我们常用什么资源/资料?有哪些权威的传统资源/资料?有哪些更富有想象力、更“野性”的资源/资料? 5. 与学科内外众多方面有丰富联系
问自己以下问题:这个论题与学科内的其他论题以及其他学科的论题有何联系?它与学生课堂外的生活有何联系?我该如何使用这些联系来帮助学生理解论题里的关键概念及其重要性?
这些问题的重要性:好好思考你的论题提供给其他被关注论题及课外世界的“走廊和窗口”,这样做是值得的。为什么?因为这些联系为你提供了途径,让你能设计出更深层吸引学生的,要求高层次思考的,具有更“野性”的应用环境的理解活动。
八、理解层面
我们如何知道自己设计的理解目标是否足够好呢?应该考察自己的目标是否均衡考虑学科(你选定的论题对该学科起着中心作用)中不同方面的理解。可以使用“理解层面”来检验自己的理解目标。
理解层面是一个工具,它告诉我们“知识是重要的,但它并不是我们在理解一个论题时要理解的仅有内容”。事实上,我们可以考虑好几个“层面”,即学科中学生可以理解的不同方面(比如知识、方法、目的和形式)。? 知识(是什么)--这是人们经常思考的一个层面。专家也很注重知识,但学科里还有比知识更重要的内容。? 方法(如何做)--专家使用的探究过程和实验方法。这些是专家们用于调查研究的过程,也是你的学生可以效仿的过程。? 目的(为什么)--为什么这个学科对专家、社会以及你的学生很重要。学生在明白了论题的重要性之后,才会更积极地投入学习。? 形式(知识是如何被分享和交流的)--专家们通过撰写论文、使用图表、组织讨论、做演示等各种形式与世人分享他们的研究成果。你的学生可以用学科专家们使用的各种方式来表达和交流他们的学习成果(或使用与专家所用方式相近的更适合他们年龄的方式)。
因此,知识是学生必须学习的一个方面,但是我们的理解目标和理解活动也应该注重学科中重要的方法、目的和形式。当我们把教学重心集中在一些主要论题上,用理解目标把它篇五:一对一数字化教学设计原则
要求教师的行为是操作的、按模式去行动意味着什么呢?在我看来,就是意味着你把他看成手段,看成不能思想的人、不能自己领悟的人、不能自己去反思、去发现自己和改变自己的人。这个时候,你就需要一个外在的模式、外在的操作,去规范他的行为。
叶澜﹕《理解“新基础教育”研究的内涵与追求》
语文是一种思维的工具和学习工具,任何思维和学习活动,不论哪个科目,均离不开语言。
语文能力是透过阅读、写作、听说及生活经验整体发展,互相影响而成。当然,这能力不会自然形成,老师必须安排一些合适的环境,让学生作出响应,藉此改进语文能力。
信息技术的作用是构建一个发展学生语言文字能力的丰富多彩的环境。多媒体资源是为学生与文本和作者对话服务的,而不是用它来取代语言学习,语文就是语文,而不是把它变成地理课、欣赏课。如何重塑科学和数学教学 来自课堂的实践经验表明,“做中学”是学生学习的最好方式。当学习感兴趣的事物
时,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更全面,对经验的记忆更持久,同时自信心也得到了发展,他们相信自己有能力理解科学和解决问题。
要高度重视科学的思维过程,设计的教学活动与学生在不同发展阶段的思维方式相对应。在小学低年级,通过事物的描述、分类和观察等直接经验,学生能够最好地学习科学。在小学高年级,学生们则通过对物体、生物以及系统的分类、测试、试验和决定因果关系来掌握更高级的概念。
信息通讯技术的引入并不是构建“读科学”的模式,而是要开辟做中学的第二渠道,在“虚拟环境”下的做中学不能替代真实环境下的做中学,但它大大拓宽了做中学的范围,并且有助于通过模拟手段探究科学和数学概念之间的深层次的数量关系
做中学不等于蛮干,它提倡为理解而学,需要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和选择合适的教和学的策略,这就要求教师在“做中学”中发挥至关重要的引领作用 技术为高度的个性化学习提供了可能,学生可以控制其学习实践并获取他们最感兴趣的材料。
有意识地将外语教学课程与学生的其他学习生活联系在一起,就为他们打开了信息和经验的大门,使他们全部的学校和生活经验得以丰富。这些联系从其他各个领域映射到外语课堂,又使学生从外语课堂增加对其他课程独特的经验和洞察力。
专家驱动教学设计模式的反思
传统的教学设计源自于工程项目的设计方法﹕
把教学过程看成是线性的、程式化的、确定的和预成性的,把教学问题看成是具有良性结构问题,把学生学习过程等同于造房子的过程,教和学变成了机械的流程模块,这种以专家为驱动的纯工程的教学设计方法,不仅忽略了实际教学行为和教师和学生的交互,还使教师唯专家是从,丧失了自主设计的主体性。
随着学习理论的发展,人们对教学设计的认识早已摆脱了程式化的索缚,而是把其看作是一种促进教师创设学习环境的思维方法,学习环境创设的主体是教师,是教师的一种行动化的反思和情境化的行动。
数字化学习活动的框架设计
数字化数学活动结构不是模式或模版,而是一种灵活的框架,大致相当于建筑的骨架,骨架只是提示教师设计什么,而不是具体要求教师按一种程式化的模式要求进行设计,这样骨架就可以支撑起丰富的、符合教师个性化特点的 教学形态。
概要
教学目标
活动内容
探究
讨论
拓展阅读
工具与资源
设施环境
教学评价
微型活动嵌入课程中,就好像课堂上常见的一次微型的教学活动,所用学时可以是十分钟,也可以二+分钟,一课时,最多不超过两课时。
教学目标非常有限,为了解决一个小问题,加深对一个原理或概念的理解,或者是对课程内容在一点上有所拓展。各个模块是可以有取舍和重组,选取几个模块即可构成一个微型活动。讨论作为微型活动的核心,把“做中学”活动嵌入在科学讨论中。讨论一般采取问题导向的对话方式,全班的对话或小组的讨论。拓展阅读一般作为活动的拓展,留在课后进行。
第二篇:数字化设计
数字化设计
数字化设计(DD)是以实现新产品设计为目标,以计算机软硬件技术为基础,以数字化信息为辅助手段,支持产品建模、分析、修改、优化以及生成设计文档的相关技术的有机集合.广义的数字化设计技术涵盖以下内容:
1)利用计算机进行产品的概念化设计、几何造型、虚拟装配、工程图生成及设计相关文档。
2)利用计算机进行产品外形、结构、材质、颜色的优选及匹配,以满足顾客的个性化需求,实现最佳的产品设计效果。
3)利用计算机分析产品公差、计算质量特性、计算体积和表面积、分析干涉现象等。
4)利用计算机对产品进行有限元分析、优化设计、可靠性设计、运动学及动力学仿真验证等,以实现产品拓扑结构和性能特征的优化。区别(与传统的产品设计与制造方法相比,数字化设计与数字化制造有哪些优势?)
与传统的产品开发相比,数字化设计建立在计算机技术之上。它充分利用了计算机的优点,如强大的信息存储能力、逻辑推理能力、重复工作能力、快速准确的计算能力、高效的信息处理功能等,极大地提高了产品开发的效率和质量。
数字化就是将许多复杂多变的信息转变为可以度量的数字、数据,再以这些数字、数据建立起适当的数字化模型,把它们转变为一系列二进制代码,引入计算机内部,进行统一处理,这就是数字化的基本过程。
数字化制造就是指制造领域的数字化,它是制造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与管理科学的交叉、融和、发展与应用的结果,也是制造企业、制造系统与生产过程、生产系统不断实现数字化的必然趋势,其内涵包括三个层面:以设计为中心的数字化制造技术、以控制为中心的数字化制造技术、以管理为中心的数字化制造技术。
数字化制造分为狭义的数字化制造和广义的数字化制造两个方面。
狭义的数字化制造是指将数字化技术用于产品的制造过程,通过信息建模和信息处理来改进制造过程,提高制造效率和产品质量,降低制造成本所涉及的一系列活动的总称。
广义的数字化制造是指将信息技术用于产品设计、制造以及管理等产品全生命周期中,以达到提高制造效率和质量、降低制造成本、实现敏捷响应市场的目的所涉及的一系列活动的总称。
第三篇:数字化教学
浅析数字化教学
摘要:数字化教学是指教师和学习者在数字化的教学环境中 ,遵循现代教育理论和规律,运用数字化的教学资源,以数字化教学模式进行培养适应新世纪需要的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的教学活动。数字化教学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使教学的形式与内容更加的多元化、创新化。但是数字化教学是否应该完全取代传统教学模式呢?肯定不是,在某些时候数字化削弱了学生的理解力和想象力。
一 翻转式课堂背景下应运而生的数字化教学
数字化教学是指教师和学习者在数字化的教学环境中 ,遵循现代教育理论和规律,运用数字化的教学资源,以数字化教学模式进行培养适应新世纪需要的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的教学活动。
随着“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的普及,这种学生在家完成知识的学习,而课堂变成了老师学生之间和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的场所,包括答疑解惑、知识的运用等,从而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的课堂模式。在这种大的课堂背景下,数字化教学手段作为一种辅助的教学手段,开始在我国教学中运用,随着电子工业的迅猛发展以及教学手段的不断改进,这一辅助教学手段越来越多地被应用到教学中,人们充分利用了它的省时、节资、实时便捷等特点,建立了微机教室,实行部分课程的集体授课,深受人们的欢迎。
二 打破传统 创新教学
1、数字化教学方式打破了传统的教育模式,对学生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有着重要的作用: “教”与“学”的双方都能够自由地进行交流,阻碍交流的障碍几乎没有;其次,数字化教学手段在教学时,学生已不是传统教学方式中那种完全被动的对象,占有很大主动性,这种使教学中的客体能积极发挥其主动性并表现出来,使教师能够更清楚地了解教学对象的学习情况,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
2、和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数字化教学的最大优点体现在实时便捷性和可延续性这两点上。在传统的教学中,学生下课后,也就意味着教师主导作用的结束,学生在课后只能凭自己的记忆和理解来延续学习,这种延续的学习过程很难保证学生不走“弯路”;学生课后的练习可完全建立在教师授课的基础上,保证了学生不致于在课后练习中走过多的“弯路”,使得学生的学习效力大幅度的提高,教师的教学效果也能够得到保证。
3、数字化教学增加了课堂容量,数字化教学手段则不同,可用磁盘方式全面、如实地记录教师的授课,可把教师的课堂授课延续到任何时间。
三 数字化教学是把双刃剑
随着数字化教学的普及,越来越多的数字化教学形式层出不穷。从自身体验来说,在过去一学期的教学中,很大的一部分都是借助于数字化教学的形式来开展教学活动。
数字化教学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使教学的形式与内容更加的多元化、创新化。鲜活的画面能够激起学生的感知能动性,让学生的视听都得到新的刺激,可以说是一场视听觉的盛宴。就现代教学理论强调学习的过程,而不是学习的结果而言,教学设计中,数字化教学形式的加入使得教师会安排比较丰富的学习资源,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运用自己的知觉思维。在这样的信息化资源刺激下,很容易产生想象。尤其是鲜明的图形图像对学生具有一定的吸引力,特别是对于低段孩子而言,可以增加学习的兴趣。简单的说教不如丰富的色彩吸引力大。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他们的观察力、理解力和认知水平。
信息化的学习环境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巨大的变革。传统的教师与学生口头授予知识的方式向多媒化的学习环境转变。在这样的环境中,资源的容量更大,运作速度更快,外界刺激更多。但是数字化教学是否应该完全取代传统教学模式呢?肯定不是,在某些时候数字化削弱了学生的理解力和想象力。如:教师大量的应用多媒体出示图片,刺激学生的感知觉,更消弱了学生对想象力的发展。由于数字化资源的便捷,资源的呈现速度比以往更快。教师在授递过程中,通过点击、播放,轻松地将未知事物呈现给学生,或通过图片、视频动画展示给学生。资源的呈现变成学生主要的理解途径,教师的讲授变成辅助的理解帮助。在学生了解到事物的部分未知领域时,剩下的部分就已经全部呈现。学生想象的时间缩短。
其次,长期的利用数字化教学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小学儿童处于想象力发展的最高时期,这一阶段充满了对新鲜事物和未知领域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他们的学习动机多依赖于外部情境。如果整个学习环境对他们有吸引力,他们便有强大的内驱力,自主进行探究和学习。但如果长期处于信息化的学习环境中,便很容易产生厌倦,从而降低学习兴趣。
更重要的是,在科技日新月异的21世纪,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学生在网络环境下的学习中,不加以控制还会让他们偏离学习的轨迹,寻求与学习无关的东西,如游戏、无利用价值的信息等。他们的自我控制力还很弱,很容易被纷杂的资源所吸引,难以辨别什么资源是可以利用的,什么资源是毫无价值的,从而导致学习效率的降低。
对刚刚走上教师岗位的工作者来说,在不断跟进新知识的同时,不能忽视传统教学模式对学生的重要性。用辩证的眼光来对待数字化教学是教育工作者都应该认识到了。
第四篇:数字化图像的合成教学设计
《数字化图像的合成》教学设计
信息技术教研组 周爱红
【教材分析】
1、所用教材: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信息技术》之选修2《多媒体技术应用》中的第二章 计算机中的图世界
2、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对图形图像的处理能力越来越强,高中生活中每一个精彩的瞬间都可以转换成计算机中千姿百态的图并加入到多媒体作品中,图以它的生动形象和丰富内涵成为多媒体作品中最具表现力的形式之一,图的收集与处理也成为多媒体技术的一项重要内容。高中新课程《多媒体技术应用》模块中对“图像的合成”的知识内容包括图像的简单合成、合成图像的修饰,以及一个新的概念—--图层,其知识内容具有很强的可拓展性。根据新课改的精神来分析,本节的目标就是要对图像进行合理有效的加工,并在实际应用中能对加工的结果进行客观的分析和评价。
【学情分析】
通过第一册《信息技术基础》的学习,学生对Photoshop已有初步了解,初步掌握了图像加工的一些方法,比如:图像的旋转和裁切。在学生原有的认知基础上整合,并加以归纳提升,使学生形成对图像的理性认识,并在实践中不断探究图像处理的经验技巧。但是学生之间的差异比较大,要注意营造交流学习的氛围。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熟练掌握工具箱中魔棒工具、矩形选框工具、移动工具、文字工具及反选命令的使用;
(2)掌握图像的合成方法;(3)学会在图像中加入合适的文字;
(4)能在图像中加入适当特殊效果,美化图像。(5)在自主探究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使学生掌握数字化图像合成的一般步骤和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欣赏美的能力,团结互助的精神以及合理利用信息技术的态度。【教学重点】
图像的简单合成方法及在图像中加入合适的文字;
【教学难点】
图层概念的理解及在图像中加入适当特殊效果,美化图像。
【教学策略】
1、以任务驱动、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为主,讲练结合→自主探究→协作学习→完成作品→作品展示→自评、互评、点评;
2、教学思路: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教师边演示边讲解其部分操作的过程及相应知识,再让上机操作能力好的学生进行上机演示,通过屏幕监控功能,展示部分同学的操作过程,带动全班同学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使学生们的个性化得以体现。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从学生熟悉的情景导入,引导学生欣赏、讨论;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引出图层的概念,演示有关层的操作;教学任务的设计,也从学生感兴趣的事情着手,充分利用部分同学在班级网站的建设中缺少合适的图片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以活跃课堂气氛,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达到预期的目标。
【教具使用】多媒体网络教室、极域网电子教室软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组织教学
播放管弦乐曲《拉德斯基进行曲》,展示高中生活的实际图像和经过加工后的优美图像作品,为没有生命的计算机设备增添灵气,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二、新课教学:
(一)回忆photoshop窗口界面组成,并导入新课
高一时我们认识了图像处理工具photoshop,初步掌握了图像加工的一些方法,比如:图像的旋转和裁切。这节课我们要学习图像的合成(屏幕广播),启动photoshop以后,在他的左区有一个浮动的工具箱,图像操作的常用工具都会在这里显示出来,活动区有几个窗口,因为我们要用到图层窗口,所以把它调到最前面。
(二)介绍工具箱中所用工具按钮的使用:
1、魔棒工具
2、移动工具
3、文字工具 :选择图像区域,主要用于对颜色的选择;
:用鼠标拖动选中的图像,实现快速移动选择对象; :在图像中输入漂亮的文字;
4、选框工具中的椭圆选框工具:创建外形为椭圆的选区。
任务一:将海鸥和海豚图片合成到大海中,使大海变得更加美丽。
讲解演示操作过程:魔棒工具选中背景色→选择中的反选→移动工具移动海鸥到大海→调整海鸥大小(约束纵横比:shift+对角线,Enter键确定)→调整位置→用图层面板使图片与背景协调。
(三)图层的概念
1、概念:将图像的不同部分分层存放,由所有的图层叠加成复合图像;
2、优点:对某个图层作单独处理时,不会影响到图像中的其他图层;
3、图层调板:一个图像文件中的所有图层都会列在图层调板;
4、选中图层:在图层面板中单击需编辑的图层;
5、设置图层属性→不透明度:使叠加的图像更协调。师生一起做把海豚合成到海平面上去(复习巩固)
学生独立协作完成操作,教师巡回指导,让上机操作能力好的学生上机演示
任务二:制作雄鹰在草原上飞翔的图片,并加入文字“草原上翱翔的雄鹰”
分发原始与合成的效果图片,“雄鹰在草原上飞翔”的制作过程同任务一,另加文字工具→图像中拖动鼠标绘制文字外框→键入需要的文字→单击选项栏中的按钮
→修 3 饰、美化文字。
生探究完成任务二,师巡视。
一生上机演示(切换屏幕),师生观察他制作过程中有什么技巧和不当之处。
(四)点评小结:
1、魔棒工具选择的是颜色相近的图片区域(不能用魔棒工具选择海鸥和雄鹰,因为他们本身有较大的色差);
2、调整图像大小时,使用SHIFT键和对角线句柄来约束图像纵横比,以保持不失真;
3、修改图像时,必须要选中图像所在的图层。
任务三:制作“高效课堂,阳光课间”的图片(选做)
在制作网站时,没有现成的、合适的素材,我们要把两张或多张照片合成一张,并加入合适的文字,放在网站上。出示合成后的图片,让同学们自己来观察完成(自主探究、小组协作、创新培养---在这张图片中使用了特殊的效果,是在选择了背景层后,使用滤镜菜单下,“扭曲”中的“球面化”命令所实现的---让学生去发现)。
生按前后左右座次分组做题,师做适当点评;优秀小组推荐学生展播作品,师生共同欣赏评价。
(五)知识系统化(课堂总结):
本节课通过三个教学任务,引导我们掌握了魔棒工具、选框工具、移动工具、文字工具和反选命令的使用;掌握了图层属性的设置方法;学会了图像合成的基本方法,要熟练掌握图像合成的技巧,还有待于我们大家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结合班级网站的建设去不断地探索、不断地发现!
三、教学反思:
采取任务驱动、讲练结合、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为主的教学方式,教师必须精心设计课堂中每个任务,让学生在密切联系学习、生活和社会实际的“任务”情境中,通过完成任务来学习知识、获得技能、形成能力和内化伦理。因此,要正确认识任务驱动中“任务”的特定含义,在使用时坚持科学、适度和适当的原则,避免滥用和泛化;要注意任务的情境性、有意义性和可操作性;任务的大小要适当、要求应具体,各任务之间还要相互联系,形成循 序渐进的梯度,组成一个任务链,以便学生踏着任务的阶梯去建构知识与技能。这就需要教师不仅有好的课堂讲解能力,更要有好的引导。要有随机应变、驾驭课堂的能力,能调动气氛。教师巡视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及时进行肯定与表扬,进而带动整个课堂的气氛,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课堂设定的评价机制要明确,任务达成的目标要明确。
第五篇:数字化声音编辑_1__教学设计
《数字化声音编辑》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泰山出版社《信息技术》八年级上册第一章《数字化声音》中第三节的内容。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如何对声音进行简单的编辑处理。本节课以学生制作声音作品为主线,以学会声音的合成、混合和剪辑方法为目的,师生互动,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学情分析] 本节课是上节的延伸,由于其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密切,学生较感兴趣。对大多数学生来说,操作技能的学习不是很难,但涉及到音乐作品间的和谐搭配问题时,会对学生的音乐素养与审美标准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适时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热情,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互动的交流空间。再者,初二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团队意识较强,因此,在任务驱动下采用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的方式会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GoldWave”程序剪辑声音文件(2)学会“GoldWave”程序合并声音文件(3)学会“GoldWave”程序合成声音文件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探究、小组协作的学习过程掌握声音编辑的方法。
(2)通过完善作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欣赏教师的作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通过探究声音编辑方法,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3)增强学生的音乐素养和审美能力。[教学重难点] 重点: 使用“GoldWave”程序合并、合成声音文件
难点:混合声音并能根据实践活动的主题,选择适当的背景音乐对录制的声音进行编辑加工。[教学方法与手段] 任务驱动、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学生演示、教师演示 [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引入新课(4分钟)
师:下面我们先来看一段视频,刚才大家听到是关于好生中学的简介。不过今天我来的时候,我的学生文杰让我把她录制的两段声音带给大家听听!
师:下面请同学们先听一听文杰同学的第一段录音吧!这是他的第一段录音,第二段录音又是怎样的呢,我们继续听!
师:听完文杰同学的录音后,你能发现他的录音和刚开始播放的《好生中学》的视频录音有区别吗?谁来说一下!
生:文杰同学的两段录音是分开,并且没有背景音乐,《好生中学》的视频录音是一整段,并加上了背景音乐„„ 师:听得很认真,请坐!如果从视听效果的角度来评价,大家认为哪个效果更好?
生:《好生中学》的视频录音的效果更好!
师:是啊,那你们有兴趣和老师一起帮文杰同学把这两段录音处理成一整段声音并配上优美的背景音乐。
生:愿意
师:怎样操作呢?这正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第3节 数字化声音编辑》,把声音文件处理的更加优美动听。(板书)
师:但是要想把声音文件处理的优美动听,需要同学们完成以下目标:(出示教学目标)
师:明确了教学目标后,我们来帮文杰完成第一项任务吧!
二、自主探究——合并声音(板书)(5分钟)
师:学而知困,请大家参照学习向导中“合并声音”提供的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帮文杰把‘简介1'和‘简介2'按顺序合成一个声音文件,并以‘简介'为名进行保存。
(学生尝试完成任务)
师:老师发现多数同学已经完成了合并声音工作。
师:下面老师请一位同学上来演示一下,记住在演示的时候加上讲解,并且声音要洪亮。下面的同学,请你仔细听,看一看在你操作的过程中有哪些细节问题还没有注意到!
(学生演示:工具——文件合并器,打开对话框,单击“添加文件”按钮依次添加要合并的文件,最后单击“合并”按钮,并保存为“朗诵.wav”)
师:这位同学添加了第一个声音文件,用同样的方法添加第二个声音文件。师:单击“合并”按钮,并保存为“简介.wav”
师:这位同学操作完成,那我们就来听一下两段声音是否非常自然的合成了一段。
(学生听录音)
师:大家在听的过程中有没有发现问题? 生:有!
师:什么问题啊?
生:两段声音连接的位置不对!合成效果很差。
师:回答的非常正确,这位同学没有调整好两段声音文件排列顺序。我们可以利用对话框中的“箭头”来调整声音文件的顺序,下面,我们请这位同学给大家再演示一遍。(学生演示)
师:这次演示得非常成功!请回。请同学检查一下自己是否也犯了同样的错误呢?
师:完成任务以后千万不要忘了保存自己的学习成果,师:大家停一下!老师看到大部分同学已经完善了自己的作品,顺利的把两个文件进行了合并,大家想一想,如何利用GoldWave 文件合并器将多个文件合并成一个文件?
师:现在请同学们动手试一试会有什么神奇的效果。
(学生演示并讲解)师:非常正确,要注意每个声音文件的顺序,看来大家的探究能力非常棒,老师为你们感到高兴
三、混合声音,添加配乐(板书)(15分钟)
师:好,同学们帮文杰完成了第一项任务,那么下一步,我们该做什么呢? 生:我们要为录音配上优美的背景音乐。
师:对,为了让文杰同学的“简介”录音达到更好的试听效果,请你为它配上合适的背景音乐,并以“简介配音”进行保存。
为了更顺利的给录音添加背景音乐,老师和同学们共同完成这一过程 师:教师边演示边说
第一步:打开需要添加背景音乐的声音文件“简介”,再打开背景音乐文件。第二步:选中“简介”录音整段声音,并“复制”,(复制是合成声音的关键点之一。)
第三步:激活背景音乐文件,再单击常用工具栏中的“混音”按钮。
第四步:设置“混合声音”对话框中的参数,此时需要添加背景音乐的声音文件是主文件,而背景音乐是辅助文件,用来渲染气氛,烘托主题,所以主文件的音调高于背景音乐的音调,因此,我们需要根据背景音乐音调的高低调整对话框中的“音量”,而对话框中的“进行混音的起始时间”参数指的是:背景音乐和主声音是否同步播放。背景音乐响起2秒后录音伴随着播放。
第五步:单击“文件/另存为”,保存为“配音简介.wav”
师:通过老师和同学们的共同学习,相信你们会出色的完成任务。师: 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遇到困难可以参考“学习向导”中提供的“合成声音”的方法。相信他可以帮你完成任务。(学生自主加入背景音乐)
师:老师发现多数同学已经顺利完成了任务,有哪位同学愿意和大家分享自己的学习成果,上来给大家演示一下!注意!单击“复制”是本次操作的关键之一!师:演示的不错,同时也非常细心,请回。大家是这样做的吗? 生:是!
师:大家停一下!老师看到大部分同学已经完成了自己的作品,大家想一想,声音文件的合并与混合有什么异同点?(声音的合并意味着二者“合二为一”,就像两条线连接在一起;而声音的混合则是“共生共荣”,就像盐溶于水,是一种互相协作与美化的作用。)
师:刚才老师发现有位同学的作品是这种效果,(教师展示问题作品)大家仔细听一听,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
生:背景音乐和录音的内容不相吻合,两者差距太大。。。
师:对,所以,背景音乐和声音文件的内容要相吻合,才能达到我们预期的效果。这是我们在以后的声音编辑中需要特别注意的。
四、剪辑声音,完善作品(8分钟)
师:大家把配有背景音乐的录音从头到尾听一遍,你又能发现什么问题? 生:背景音乐比录音要长一些!师:如何处理?
生:把多余音乐剪掉„„„„ 师:对,也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第三个知识点:
去掉不需要的声音!(板书)请帮文杰同学剪掉多余的背景音乐
师:对!那怎样去掉我们不需要的声音,使我们的作品更加完美?答案在学习向导中,参照“学习向导”中提供的“去掉不需要的声音”的方法。同学们小组内试一试,看一看能不能把自己不需要的背景音乐去掉!
强调:选中的成现高亮色区域是我们要删除的部分。(学生尝试)师:有哪位同学愿意上来给大家演示一下?
学生演示:编辑——删除选中的内容,还可以拖动声音轴来完成选定。
师:演示的很熟练,大家都看明白了吗?下面,大家就抓紧动手,把你不需要的背景音乐去掉并完善作品,强调:完成任务的同学可以下位帮一下其他同学,让大都完成任务。
五、交流作品,共享成功(5分钟)
师:通过大家的努力,大部分同学顺利的帮文杰同学编辑了她的声音作品,下面,我们一起欣赏一下几个同学的作品,并在欣赏完成后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教师在前面展示学生作品)
师:有哪位同学愿意对该品作进行一下评价,说一说其中的亮点和不足。学生评价:
教师评价:(1)这位同学将两段录音非常自然地连接在了一起,并加入了合理的背景音乐,效果非常好,特别有感染力。
(2)这位同学选择的背景音乐非常符合诗文诵读的意境,老师听了都投入其中了,视听效果非常好。
(3)„„„„„„„„
师:由于时间关系,这节课我们就欣赏这两个同学的作品,更多的优秀作品大家可以在课下互相欣赏。
(若时间富裕,可给学生几分钟的时间完善作品,并鼓励基础较好的同学体验效果菜单中各功能的作用)
六、拓展延伸(5)
到此为止,我们已经很圆满的帮文杰完成了任务,她知道了肯定会特别高兴。下面请同学们来老师帮个忙。(下面有三个任务,同学们任选其一。就挑你顺眼来完成)
任务1:帮老师为“声音1.”选择合适的背景音乐并加上回声效果。任务2:帮老师将“声音2.wav”设置成淡入的效果。任务3:帮老师去掉“声音3.wav”中的咳嗽声。
八、归纳总结,完成建构(2)
这节课同学们以饱满的热情编辑了优美动听的声音作品,老师非常高兴。下面,我们来回顾一下这节课的收获。有没有同学踊跃给大家总结一下。(学生总结)
老师补充:要根据实践活动内容选择合适的背景音乐
师:总结的非常全面,请坐。我们这节课学习的内容用途非常广泛,我们可以把自己的心里话、朗诵、演讲、歌曲进行合理组合并配上音乐,让我们的作品更加完美、更加有意义。课下同学们可以多方面进行尝试,老师期待大家出色的作品。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