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长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
《长方体的认识》是在学生过去初步认识了长方体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长方体的特征,这是学生比较深入地研究立体几何图形的开始。下面给大家整理了《长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欢迎借鉴!《长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认识长方体,掌握长方体的特征,初步学会看立体图形。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认识并理解长方体的长、宽、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操作,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和想象能力。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掌握长方体的特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2.教学难点:初步建立“立体图形”的概念,形成表象。
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长方体模型、长方体形状的纸盒、长方体框架长方体形状的物品、小棒和小球等学具、用学具做的长方体纸盒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出示几张图片,了解身边的物体,引入长方体的学习。
1、师:画面上是什么图形?(长方形)现在请你们认真观察,看看有什么发现?(课件演示由6个长方形围成一个长方体的过程)
2、师:同学们在一年级已经初步认识了长方体,是不是由6个任意的长方形都能像这样围成一个长方体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继续研究和长方体有关的一些知识。(板书课题:长方体的认识)
3、师:周围有很多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的,从主题图中找一找。
师:你带来了哪些长方体形状的物品?
二、新知探究
(一)整体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
1、请你拿出自己准备的长方体的物品,用手摸一摸。师介绍长方体上平平的部分叫作长方体的面。
2、师边指边说:长方体两个面相交的部分叫做长方体的棱。请你找出长方体的棱。
3、指导学生观察:三条棱相交的地方叫作长方体的顶点。用手摸摸看。
4、师:说一说你知道了什么?(学生边说师边用课件分别演示长方体的面、棱和顶点)
(二)探究长方体的特征
1、独立观察、小组合作探究长方体特征。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长方体的面、棱和顶点,现在请你拿出长方体的物品,仔细观察长方体的面、棱和顶点,看看有什么发现?(课件出示)小组里说一说,然后把你们的发现填在数学书中的表格里。
提示:同学们在数面、棱、顶点的数目时拿着长方体的手不要来回转动,要想一想怎样数比较好,不重复也不遗漏。(教师巡视指导学生观察)
2、汇报交流,归纳长方体的特征。(课件一步步出示问题及答案)在汇报交流时注意:
(1)引导学生按照一定顺序数面、棱、顶点的个数。在数棱的数目时,如果学生不理解相对的棱,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相对的棱。
(2)学生介绍长方体面及棱的特征后教师分别再用课件演示加深理解。
(3)让学生指一指特殊的长方体中哪些面是相同的,哪些棱的长度相等。
3、拿出学具按照表格中的问题完整说一说长方体的特征。
4、师小结:通过刚才的观察、探究,我们知道长方体是由6个长方形,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在一个长方体中,相对的面完全相同,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5、练习。
请你判断对错。
(1)长方体有6个面、12条棱和8个顶点。(√)
(2)相对的4条棱的长度都相等的物体一定是长方体。(×)
(3)长方体相交于同一顶点的3条棱的长度相等。(×)
(三)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1、动手操作,深化认识。
(1)拿出学具动手插一个长方体的框架,想想应该选用哪些小棒,怎样插比较快,可以同桌合作也可以自己动手。
(2)师:在制作中你发现长方体的12条棱可以分成几组?每一组棱的长度怎么样?
12条棱可以分成6组,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2、认识长、宽、高。
(1)师:我想知道做这个长方体的框架共需要多长的铁丝(出示教具),需要量出几条棱的长度,为什么?
师:相交于同一个顶点的这三条棱的长度相等吗?怎样求总棱长?
(2)师:像这样相交于同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认识立体图形中长方体的长、宽、高。
3、认识不同位置放置的长方体的长、宽、高。
横着、竖着、侧着摆放长方体框架,分别让学生指它的长、宽、高。
三、巩固提升
1、深化理解长、宽、高。
拿出自己做的长方体,摆放好位置后,量出它的长、宽、高。(汇报后板书)
小结:相交于同一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都可以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因此由于长方体摆放的位置不同,大家量的长、宽、高的长度也不同,但是长、宽、高的和是不变的。
2、填空并口答。
(1)这个长方体的长是(8)厘米,宽是(5)厘米,高是(5)厘米。
(2)这个长方体中棱长是5厘米的棱有(8)条。
(3)这个长方体的右面是什么形状?和它相同的面是哪个?长方体的右面是正方形,和它相同的是左面。
(4)前面是什么形状?和它相同的面有哪些?前面是长方形,和它相同的面有后面、上面、下面。
四、课后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对长方体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长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都是长方形(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相对的面的形状、大小完全相同。
《长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2教材分析:
长方体是一种常见的立体图形。学生在第一学段直观地认识了长方体,本节课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认识长方体的基本特点。学生在学习长方体等立体图形的知识中,无论是内容本身,还是研究问题的方法都会有所形成。本节课学习长方体的特征,为后面学习其它立体图形等知识做准备,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对立体图形的认识,达到发展学生空间思维能力的目的。
学情分析:
学生在小学低年级已初步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球和圆柱等立体图形,在前面几册又逐步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等平面图形的特征及周长和面积计算方法,为本课时的学习奠定了知识基础。同时,通过前几年的学习,学生已有一定的学习能力,但由于学生是初次较深入地研究立体图形,空间观念比较差,本节课重点引导学生看一看、摸一摸、量一量、数一数,逐步抽象概括出长方体的特征。
学习内容:教材第18、19页的内容及相关练习
学习目标:
1.认识立体图形,掌握长方体的特征,理解长方体的长、宽、高的含义。
2.通过观察、想象、动手操作等活动,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进一步增强合作意识。
学习重点: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掌握长方体的特征。
学习难点:掌握长方体的特征。
学习准备:课件长方体模型直尺
导学流程
一、创设想象,导入新知
师:前面我们学习哪些平面图形?举例说说。
师:出示长方形纸,这张长方形的纸的这个面是什么形状的?()如果我把100张这样的白纸整齐的摞起来,那将会是什么形状呢?(板书:长方体)
师:它是一个平面图形吗?生;它是立体图形。
师:今天,我们一起认识长方体。(板书:长方体的认识)
[设计意图]通过列举已经学过的平面图形,再由一张纸变成一摞纸的过程让学生初步感知从面到体的转变,并自然地导入课题。
二、自主实践,探究新知
(一)、游戏中掌握特征
(1)出示“魔袋”,你能从中摸出一个长方体物体吗?
说一说:把你的感觉或是成功的经验,和大家说一说。
预设:学生能说出棱、顶点、面即可。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我在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上,依托生活中的长方体,使学生经历从实物到图形的认识的第一次抽象过程,在对比中认识长方体,初步感知长方体特征,并检查了学生的预习情况。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自学课本18页内容,并借助你手中的学具完成学案中的第1题
2.四人一小组讨论,讨论自主学习中存在的问题,组内进行互帮活动。(不能解答的有小组长记录下来)
(1)长方体每个面是什么形状的?哪些面是完全相同的?
(2)长方体这些棱可以分成几组?每组棱有什么特点?
3、展示交流
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适时追问、点拨并用课件验证(学生拿自己的长方体展示给同学,边说边数)
(1)面:板书6个面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2)棱:板书12条相对棱的长度相等
(3)顶点:板书(8个)
(4)引出长方体的长、宽、高(导入电子白板演示)
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形的长、宽、高。一般来说,我们把底面中较长的一条棱叫做“长”,较短的一条棱叫做“宽”垂直于底面的棱叫做“高”。
小练习:
说一说:下面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辨一辩:一张A4纸是长方形还是长方体?为什么?
认一认:课件出示:学生指出旋转之前与旋转之后的长方体的长、宽、高。
师小结:实际上长方体的长、宽、高的位置不是固定不变的。
想一想:一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发生了变化,这个长方体的形状有没有变化?(导入电子白板演示)
师小结:长方体的长、宽、高决定了长方体的大小。
[设计意图]这里通过观察、讨论、记录等不同方式,让学生更系统深刻地体会长方体特征,突出了重点。
三、巩固提升
1、填一填
(1)长方体有()个面,有()条棱,;有()个顶点。
(2)长方体相对的面(),相对的棱长度()。
(3)一个长方体最多可能有()个面是正方形。
[设计意图]这里通过填空,让学生巩固长方体特征。
2、说一说(纸巾盒长24厘米,宽12厘米,高9厘米)
(1)这个纸巾盒的正面是什么形状?长和宽各是多少?和它相同的面是哪个?
(2)它的右面是什么形状?长和宽各是多少?和它相同的面是哪个?
(3)哪几个面的长是24厘米,宽是12厘米?
[设计意图]这里通过说一说,让学生从观察物体的角度出发,更够清晰地辨认长方体哪些面是相对的,进一步巩固长方体相对的面完全相同这一特征。
2、辨一辩.
(1)长方体的六个面一定是长方形。()
(2)长方体中,不是相对的棱长度都不相等.()
(3)长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有4条棱,共四六二十四条棱。()
(4)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设计意图]这里通过辨一辨,再次巩固强化长方体特征。
四、思维拓展.
用铁丝焊成一个长20厘米,宽15厘米,高10厘米的长方体框架,至少需要铁丝多少厘米?
[设计意图]通过本题的练习,总结出长方体的棱长和公式,即:长方体的棱长和=(长+宽+高)×4,是对长方体特性的应用。
五、总结评价
同学们,今天的数学课你们有什么收获呢?说一说长方体在生活中的应用。
师小结:处处留心皆学问,其实只要你平常留心观察,努力学好知识,打好基础,不久的明天,同学们也能利用你所学的知识,发挥自己聪明的才智,让数学真正为我们服务。
六、教学设计:
长方体的认识
面:6个相对的面完全相对
棱:12个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顶点:8个
《长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3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顶点个数,面的个数、形状和大小关系以及棱的条数和长度关系。
【过程与方法】
在认识长方体的过程中,提升动手能力与空间观念。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自己动手研究长方体的过程中,感受数学活动的乐趣。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长方体的认识。
【教学难点】
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联系与区别。
三、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出示有许多生活中的长方体和正方体事物的课件,如床垫、魔方、铅笔盒等。提问学生都是什么图形。顺势引入课题——《长方体的认识》
(二)探索新知
活动一
将课件中展示的图形抽象为数学图形板书在黑板上,并让学生也画在自己的草稿本上,接着组织学生独立思考:长方体和正方体是由什么几何图形组成的?
请个别同学回答,总结后板书明确面、棱和顶点。
活动二
组织学生小组活动:利用课前准备好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学具,让学生小组合作,填表完成长方体和正方体顶点个数,面的个数、形状和大小关系以及棱的条数和长度关系,再请小组代表发言,教师总结并板书。
活动三
提问: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什么区别与联系。
(三)课堂练习
课本中的试一试的内容。
(四)小结作业
提问:今天有什么收获?
引导学生回顾:长方体的认识。
课后作业:
回家找一找生活中的长方体,找一找它们的顶点、面和棱。
第二篇:《长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
《长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
黄瑛琳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和掌握长方体的特征,理解长、宽、高的概念。
2、能会计算长方体的棱长总和。
(二)过程与方法
指导启发学生运用观察、测量等方法,探究长方体的有关特征,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动手操作的能力,并帮助学生建立更好的空间观念。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培养学生认真倾听他人意见,乐于与人合作,的良好心态,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长方体的特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教学难点:建立空间观念,形成立体图形的初步印象。
三、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牙膏盒、魔方等实物,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长方体实物、剪好书本第123页的长方体展开图。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1、老师: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了几位老朋友,同学们看,你们认识它们吗?(屏幕上显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你们能说出它们的名称吗?
交流后小结:这些平面图形都是由线段围成的。
2、(课件出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圆锥)你认识这些图形吗?
它们都是由什么图形围成的呢?
交流后小结:像这样由面围成的图形,都占有一定的空间,我们把他们叫做立体图形。比如墨水盒、魔方、牙膏这些物体的形状都是立体图形(出示实物),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一种大家比较熟悉的立体图形——长方体。(板书课题)
3、老师:请同学们在这些图中,找出长方体(出示课件)第几个是长方体?
4、老师:在日常生活中,你发现哪些物体是长方体?
二、探究新知
(一)整体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
1、老师: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许多的物体是长方体,只要同学们仔细观察,就能发现很多很多.现在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的学具摸一摸(教师拿着长方体教具引导学生摸长方体的面)你摸到了什么?它的面是怎样的?
在小组内互相说一说。
教师小结说明:长方体上平平的部分叫作长方体的面。
2、老师:(拿出教具边指边说)两个面相交的一条边,我们把它叫做长方体的棱.现在请同学们拿出长方体学具,用手摸一摸长方体的棱,你有什么感觉?看着棱,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回答后老师强调:用手摸棱,有割手的感觉。棱把相邻的两个面分开了。
3、老师:(拿出教具边说边指)三条棱相交的这一个点,我们把它叫做长方体的顶点。拿出你们的学具,摸摸长方体的顶点,有什么感觉?
4、老师:通过刚才的学习,说一说你知道了什么?(学生边说师边用课件分别演示长方体的面、棱和顶点)
(二)探究长方体的特征
1、认识长方体的特征(分组合作学习)
(1)小组明确目标后自由讨论
教师:下面我们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来研究长方体的面、棱和顶点有些什么特征?(课件出示表格)
(1)长方体有 个面。(4)长方体有 条棱。(2)每个面是什么形状的?(5)哪些棱长度相等?(3)哪些面是完全相同的?(6)长方体有 个顶点。
(2)交流汇报
教师:谁能把你们小组的讨论结果汇报一下?
(预设)学生:长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都是长方形,也可能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教师:你有这样的长方体吗?哪是相对的面?为了描述方便,一般称为左面、右面、上面、底面、前面和后面。(指实物回答)
(预设)学生:长方体相对的面面积相等。
教师:你怎么知道的?
(预设)学生:我用剪刀把相对的面剪下来比较;我测量了相对面的长和宽,长和宽的长度分别是相等的。(师课件演示“相对的面相等”)
教师:谁能说说棱的特点?
(预设)学生:长方体有12条棱。
教师:可以分成几组?
(预设)学生:可以分成3组,每组有4条,每组的4条棱长度相等。(教师演示“相对棱相等”)
教师:你用什么办法来证明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教师:谁再说说长方体的顶点?(长方体有8个顶点)
(3)完善表格并小结
教师:请你把教材第19页的表格填完成。
学生先在教材上独立完成,再课件演示。
教师:长方体就是由6个长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特殊情况下有两个面是正方形)。在一个长方体中,相对的面完全相同,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4)请你判断对错
①长方体有6个面、12条棱和8个顶点。()
②相对的4条棱的长度都相等的物体一定是长方体。()
③长方体相交于同一顶点的3条棱的长度相等。()
(三)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1、辨析判断题,提出概念
教师:从长方体的一个顶点出发有三条棱,这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课件出示概念)
出示两个长方体(相同长方体两种不同的摆放位置),你能指着说一说这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吗?
长方体的长、宽、高的位置不是固定不变的,摆放的位置不同,长宽高也不同。
2、把长方体的棱分类。
根据这个知识,长方体的12条棱可以分成几组呢?(同一个顶点出发的长宽高为一组,可以分为4组)
3、巩固练习(电脑出示:练习题1)
(1)、下面每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教师点名让学生说出答案,其它学生判断)
(2)一个长方体,长15厘米,宽9厘米,高10厘米,这个长方体的棱长总和是多少厘米?
先让学生自己做,发现学生做题有困难时,教师再提示:我们在研究长方体的棱长的时侯,把长方体最长的4条棱分成一组,较长的4条棱分成一组,最短的4条棱分成一组,那么,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代表这三组棱中的一条棱,现在要求这12条棱的总长度,应该怎样做?
(3)选择题:
一个长方体的长是8厘米,宽是7厘米,高是5厘米,棱长总和是()
A、20 B、40 C、60 D、80
老师:做完的同学请举手,回答时,请说明你的理由.(师点名提问.)
那么谁能根据刚才这俩位同学做的题,能总结出长方体棱长总和的公式呢?(学生总结,师点名提问)
预设:
生甲:长方体的棱长总和=长X4+宽X4+高X4。
生乙:长方体的棱长总和=(长+宽+高)x4。
老师:这两位同学到底总结的对不对呢?现在请同学们观看屏幕,看老师总结的和这两位同学一样吗?(电脑出示)
老师:这两位同学总结的对吗?
老师:长方体棱长总和这两个公式书上没有,是老师辅加学习的内容,请同学们把这两个公式齐读三遍,力争记下,以后做题会用到.(四)小结收获
教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请同学们展开想象。
如果给你一点,学了这节课你会联想到什么?(由一点引出的三条线段)由这三条线段你会想到什么?(三个面)继续想象:(由三个面可以想到它们相对的三个面形成一个长方体)。
八、板书设计:
长 方 体 的 认 识
(1)长方体有 6 个面。(4)长方体有 12 条棱。(2)每个面是什么形状的?(5)哪些棱长度相等? 6个面都是长方形 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3)哪些面是完全相同的?(6)长方体有 8 个顶点。相对的面是完全相同的
长方体的棱长总和:
长方体的棱长总和=长X4+宽X4+高X4
长方体的棱长总和=(长+宽+高)x4
第三篇: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教学设计
《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靖边二小: 贾 美
《认识长方体》北师大教材第11—13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以及它的直观图,知道长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的含义,掌握长方体的基本特征,以及正方体和长方体的关系;
2、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经历猜想、操作、验证、讨论、归纳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能力及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图形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图形学习的价值,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通过多种数学活动探究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充分认识直观图;理解长方体的长、宽、高与每个面的长、宽的区别。
教学难点:
充分认识直观图;建立“立体图形”的概念,形成表象.
教学过程:
一、以旧引新,激发兴趣 复习旧知。
图形王国里在开运动会,让我们一起去看看都有哪些图形参加?噢!来了很多的图形,谁给它们分分类?课件演示(说说分类的依据)。
2、老师拿的这些物体属于立体图形中的哪一种?(长方体)
引入:那对于长方体、正方体你了解多少呢?今天我们就再一次来领略,探究长方体、正方体的奥秘。(教师板书:长方体的认识)
同学们举生活中长方体或近似长方体的例子。
二、探究新知:
(一)认识长方体特征:
1、认识长方体各部分名称
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
让学生指着模型说一说哪些是面?哪些是棱?哪些是顶点
2、认识长方体的特征(分组合作学习)(1)四人一小组合作,一边操作一边思考:
师:同学们根据自己准备的学具看一看数一数量一量剪一剪比一比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对学生的操作应给予充分的肯定及鼓励。)
(出示探究表):
1、长方体有几个面?你是怎么数的?每个面是什么形状的?哪些面是完全相同的?你怎么知道的?
2、长方体有几条棱?你是怎么数的?哪些棱长度相等?你怎么知道的?
3、长方体有几个顶点?你来数一数。
师:自己先看一遍,有不理解的吗?强调“完全相同”的含义,即形状、大小都相同。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
(3)老师找学生分组板书面棱顶点的特征。学生汇报结果。
师:谁能把你们的学习结果汇报一下。
生:长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都是长方形,也可能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面怎样数不重复不遗漏?)
师:你们小组能派个代表给大家数一数这6个面吗?生数。师引导有序的数。师:你有这样的长方体吗?(有,出示)哪是相对的面?(指实物回答)生:长方体相对的面面积相等。师:说说棱的特点。
生:长方体有12条棱。师:你来数一数吧。(棱怎样数不重复不遗漏?)生:„„ 师:哪些棱长度相等?
生:相对的4条棱长度相等。(教师演示“相对棱相等”)(如果学生表述不出来,引导学生回忆在概括哪些面完全相同时是怎样说的。)
师:哪是相对的棱?生指。师:你用什么办法来证明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生1:用尺子量的。
生2:(出示:长方体棱的框架)如果相对棱不相等,这个长方体就会变形了。师:噢,你用的是反证法来说明。
师:谁再说说长方体的顶点?(长方体有8个顶点)(演示“顶点”)生数。教师总结。
3、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1)小组合作以最快的速度做一个长方体。
师:如果让你做一个长方体框架你打算准备几根小棒?(12根)12根一样长的小棒吗?生思考,汇报。
(2)合作做一个长方体。思考:12条棱可以分为几组?(3)展示作品,并交流分组。(4)揭示长方体的长宽高。
师指出: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长、宽、高。通常把水平方向的两条棱中较长的叫做长,较短的叫做宽,把竖直方向的一条棱叫做高。(课件演示)拿长方体模型横放、竖放、侧放,并让学生指出在不同摆放的情况下的长、宽、高,告诉学生不管相交于哪个顶点的三条棱,都可以叫做这个长方体的长、宽、高。问:长方体有几条长几条宽几条高?二)
(二)、认识正方体
1、师:认识了长方体,那正方体它又有什么特征?它与长方体有没有关系呢?
2、独立探索正方形特征:每个同学拿出自己的正方体纸盒,通过前面小组合作探索长方体特征的方法,自己独立探索正方形的特征,并完成提单上表格的内容。
3、完成后指名回答,并板书。
4、课件演示正方体的特征,加深对正方体特征的认识。
(三)长方体、正方体的关系
1、正方体、长方体相同点与不同点。
(1)师:我们一对长方体、正方体进行了认识,认真观察课件上的表格,你发现了什么?
(2)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出示正方体、长方体相同点与不同点。
2、长方体、正方体的关系
(1)师:通过你们的观察和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之间有何关系?(2)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出示集合图。
三、练习巩固,深化认识:
引导学生认识特殊长方体面、棱特征,深化认识。
1、完成练一练,先同桌交流在指名2人汇报。
2、口答:说出下面每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3、激疑:对于最后一幅图表述你有什么看法?
(预设:最后一个图形不是长方体而是正方体,板书完整课题:正方体)
1、问:你觉得用什么方法可以把一个长方体变换成正方体?
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什么样的关系
五、巩固练习
师:同学们,今天通过你们的合作探究,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大家都很棒。下面我们进行几个练习,检验一下同学们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小小法官会判断。(1)长方体的六个面一定是长方形(×)(2)长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有4条棱,共四六二十四条棱。()×(3)一个长方体,它有两个面是正方形,那√)么它有四个面面积相等;((4)长方体有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5
一、填空题。
1、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叫正方体,正方体是都特殊的长方体,6个面都是正方形,6个面的面积相等,12条棱的长度都相等。
2、左图是正方每个面的面积是648厘米体,也叫做立方体平方厘米;每条棱厘米。是8厘米8厘米;它的棱长总和是96正方体棱长总和=棱长×123、一个正方体的棱长总和是24厘它的棱长是8厘米米,2厘米。
1、用铁丝焊成一个长20厘米,宽15厘米,高10厘米的长方体框架,至少需要铁丝多少厘米? 6 思考?一个长方体棱长之和是36厘米,长是4厘米,宽是3厘米,高是多少厘米?
五、全课总结。
很多时候,大家的进步就像一张纸,的厚度一样,微不足道,甚至难以发现,但我们不应该忽视它的存在,只要脚踏实地,日积月累,一定会收获更大成功,成功其实离我们很近,它就是点点滴滴人进步。
第四篇:长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
九年义务教育小学北师大版
五年级数学《长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
[教案背景] 《长方体的认识》是九年义务教育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是学生过去认识长方体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长方体的特征,也是学生深入研究长方体的开始。长方体是基本的立体图形,是学生空间观念的初步形成,为进一步学习其他的立体图形打下基础。[教学课题] 《长方体的认识》 [教材分析]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长方形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长方体,这是学生比较深入地研究立体图形的开始。学生通过研究长方体的特征,理解如何求长方体的总棱长,可以使学生对自己周围的空间和空间中的物体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并为进一步学习其他立体图形的打下基础。[教学方法] 讲授法、观察发现法,以及分组讨论、合作探究的形式,并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导教学,让学生在观察感知各种长方体实物的基础上动手操作,比一比、量一量、做一做,利用这些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一系列有序活动培养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的能力,使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抽象概括能力逐步提高,教会学生学习。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13-14页,“认一认”“说一说”及“试一试”。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认识长方体,初步学会看立体图形。
2、知道长方体面、棱、顶点及长宽高的含义,掌握长方体的特征。
3、掌握求长方体总棱长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让学生动手摸一摸、比一比、量一量,感知长方体的形体特征。
2、使学生认识并理解长方体的长、宽、高之间的关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操作,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和想象能力。
2、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
1、掌握长方体的特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2、学会求长方体的总棱长。
3、初步建立“立体图形”的概念,形成表象。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长方体模型、长方体形状的纸盒、长方体框架。
学生:长方体形状的物品、小棒和小球等学具、用学具做的长方体纸盒。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1、课件演示由6个长方形围成一个长方体的过程 师:画面上是什么图形?(长方形)现在请你们认真观察,看看有什么发现?
2、师:同学们在一年级已经初步认识了长方体,是不是由6个任意的长方形都能像这样围成一个长方体呢?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继续研究和长方体有关的一些知识。
3、(板书课题)
4、师:周围有很多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的,从主题图中找一找。(课件出示生活中的长方体实物图片)
师:把你带来的长方体物品展示给大家吧!
二、探究新知
(一)整体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
1、认识长方体的面
(1)请你拿出自己准备的长方体的物品,用手摸一摸。
(2)师介绍长方体上平平的部分叫作长方体的面。
2、认识长方体的棱
师边指边说:长方体两个面相交的部分叫做长方体的棱。请你找出长方体的棱。
3、认识长方体的顶点(1)用手摸一摸(2)指导学生观察:
三条棱相交的点叫作长方体的顶点。
4、师:说一说你都知道了什么?
(学生边说师边用课件分别演示长方体的面、棱和顶点)
(二)探究长方体的特征
1、小组合作探究长方体特征。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长方体的面、棱和顶点,现在请你拿出长方体的物品,仔细观察长方体的面、棱和顶点,看看有什么发现?(课件出示)小组里说一说,然后把你们的发现填在数学书中的表格里。
长 方 体 面 棱 顶点
个数 形状 大小 条数 长度 个数
2、汇报交流,归纳长方体的特征。(课件一步步出示问题及答案)在汇报交流时注意:
(1)引导学生按照一定顺序数面、棱、顶点的个数。
在数棱的数目时,如果学生不理解相对的棱,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相对的棱。
(2)学生介绍长方体面及棱的特征后教师分别再用课件演示加深理解。
(3)让学生指一指特殊的长方体中哪些面是相同的,哪些棱的长度相等。
3、拿出学具按照表格中的问题完整说一说长方体的特征。
长 方 体 面 棱 顶点
个数 形状 大小 条数 长度 个数
4、师小结:通过刚才的观察、探究,我们知道长方体是由6个长方形,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在一个长方体中,相对的面完全相同,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三)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1、动手操作,深化认识。
(1)拿出学具动手插一个长方体的框架,想想应该选用哪些小棒,怎样插比较快,可以同桌合作也可以自己动手。
(2)师:在制作中你发现长方体的12条棱可以分成几组?每一组棱的长度怎么样?
2、认识长、宽、高。
(1)师:我想知道做这个长方体的框架共需要多长的铁丝(出示教具),需要量出几条棱的长度,为什么?
师:相交于同一个顶点的这三条棱的长度相等吗?
(2)师:像这样相交于同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 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认识立体图形中长方体的长、宽、高。
(3)总棱长=(长+宽+高)×4
3、认识不同位置放置的长方体的长、宽、高。
横着、竖着、侧着摆放长方体框架,分别让学生指它的长、宽、高。
三、练习巩固
1、深化理解长、宽、高。
拿出自己做的长方体,摆放好位置后,量出它的长、宽、高。(汇报后板书)
小结:由于长方体摆放的位置不同,大家量的长、宽、高的长度也不同,但是长、宽、高的和是不变的。
2、计算自己做的长方体物体的长、宽、高,计算它们的总棱长。
3、完成“练一练” 第2、3题。
4、判断。
(1)长方体有6个面,8条棱和12个顶点。()
(2)长方体相对的面的面积都相等。()
(3)在长方体中,相对的棱长度都不相等。()(4)长方体的6个面不可能是正方形。()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研究了什么问题?你对长方体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五、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在教学《长方体的认识》时我注意充分利用和创造条件,让学生自主探索,亲身体验,丰富学生对形体的感知,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一、空间观念的积累-----动手操作
教学时我注重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实践能力,让学生在看一看、摸一摸等实际操作中,使自己的多种感官参与活动,丰富自己的感性认识,掌握几何形体的特征,不断积累空间观念。如让学生小组合作,发现并逐步抽象概括出长方体的特征;选用合适的小棒拼组成一个长方体框架,使学生清楚地看到12条棱的关系,让学生进一步抽象概括,从而引出长方体的长、宽、高的概念。得出总棱长的计算公式,并展示自己动手做的长方体纸盒。
二、空间观念的形成------多向思维
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多向思维,如长方体棱的认识,在学生已知道长方体有3组相对的棱并制作了长方体框架后,我又提出启发性的问题“如果制作一个长方体框架,需要量出几条棱的长度?”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知道只需量出三条棱的长度然后用和乘4就可以了,这样12条棱又在学生脑中分成了4组,对总棱长的计算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促进了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
姓名:马莉 访问链接: 省份:陕西省
通讯地址:陕西省咸阳市长武县丁家中心校 邮编:713600 联系电话:***
关于小学数学教学反思的几点看法
一、数学教学不能只凭经验 从经验中学习是每一个人天天都在做而且应当做的事情,然而经验本身的局限性也是很明显的,就数学教学活动而言,单纯依赖经验教学实际上只是将教学实际当作一个操作性活动,即依赖已有经验或套用学习理论而缺乏教学分析的简单重复活动;将教学作为一种技术,按照既定的程序和一定的练习使之自动化。它使教师的教学决策是反应的而非反思的、直觉的而非理性的,例行的而非自觉的。
这样从事教学活动,我们可称之为“经验型”的,认为自己的教学行为传递的信息与学生领会的含义相同,而事实上这样往往是不准确的,因为师生之间在数学知识、数学活动经验、这会社会阅历等方面的差异使得这样的感觉通常是不可靠的,甚至是错误的。
二、理智型的教学需要反思
理智型教学的一个根本特点是“职业化”。它是一种理性的以职业道德、职业知识作为教学活动的基本出发点,努力追求教学实践的合理性。从经验型教学走向理智型教学的关键步骤就是“教学反思”。
对一名数学教师而言教学反思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对数学概念的反思、对学数学的反思、对教数学的反思。
1.对数学概念的反思——学会数学的思考
对于学生来说,学习数学的一个重要目的是要学会数学的思考,用数学的眼光去看世界。而对于教师来说,他还要从“教”的角度去看数学,他不仅要能“做”,还应当能够教会别人去“做”,因此教师对教学概念的反思应当从逻辑的、历史的、关系的等方面去展开。
简言之,教师面对数学概念,应当学会数学的思考——为学生准备数学,即了解数学的产生、发展与形成的过程;在新的情境中使用不同的方式解释概念。
2.对学数学的反思
当学生走进数学课堂时,他们的头脑并不是一张白纸——对数学有着自己的认识和感受。教师不能把他们看着“空的容器”,按照自己的意思往这些“空的容器”里“灌输数学”这样常常会进入误区,因为师生之间在数学知识、数学活动经验、兴趣爱好、社会生活阅历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这些差异使得他们对同一个教学活动的感觉通常是不一样的。要想多“制造”一些供课后反思的数学学习素材,一个比较有效的方式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多的把学生头脑中问题“挤”出来,使他们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暴露出来。
3.对教数学的反思
教得好本质上是为了促进学得好。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是否能够合乎我们的意愿呢?
我们在上课、评卷、答疑解难时,我们自以为讲清楚明白了,学生受到了一定的启发,但反思后发现,自己的讲解并没有很好的针对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只是一味的想要他们按照某个固定的程序去解决某一类问题,学生当时也许明白了,但并没有理解问题的本质性的东西。
三、第二节教学反思的四个视角
1.自我经历
在教学中,我们常常把自己学习数学的经历作为选择教学方法的一个重要参照,我们每一个人都做过学生,我们每一个人都学过数学,在学习过程中所品尝过的喜怒哀乐,紧张、痛苦和欢乐的经历对我们今天的学生仍有一定的启迪。
当然,我们已有的数学学习经历还不够给自己提供更多、更有价值、可用作反思的素材,那么我们可以“重新做一次学生”以学习者的身份从事一些探索性的活动,并有意识的对活动过程的有关行为做出反思。
2.学生角度
教学行为的本质在于使学生受益,教得好是为了促进学得好。在新课程实验中,学习分段函数时,让学生去了解出租汽车的出租费用、或家长工资中的扣税标准,并写出调查报告。在讲习题时,当我们向学生介绍一些精巧奇妙的解法时,特别是一些奇思妙解时,学生表面上听懂了,但当他自己解题时却茫然失措。
我们教师在备课时把要讲的问题设计的十分精巧,连板书都设计好了,表面上看天衣无缝,其实,任何人都会遭遇失败,教师把自己思维过程中失败的部分隐瞒了,最有意义,最有启发的东西抽掉了,学生除了赞叹我们教师的高超的解题能力以外,又有什么收获呢?所以贝尔纳说“构成我们学习上最大障碍的是已知的东西,而不是未知的东西”
第五篇: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以及其他一些常见多边形的特征,并直观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通过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以数学的眼光观察、了解周围的世界,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同时也为进一步学习其他立体图形打好基础。
例1教材一共安排了三个层次学习活动,让学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探索长方体的特征。第一层次结合实物(或图片)从整体上感知长方体,第二层次通过对长方体的进一步观察,认识长方体的直观图及其面、棱和顶点,第三层次探索发现长方体面和棱的特征。在此基础上,介绍长方体长、宽、高的含义。例2着重引导学生利用认识长方体的已有经验,自主探索并归纳正方体面、棱、顶点的特征,体会正方体和长方体的联系与区别。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知道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或棱长)的含义,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
2、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3、学生进一步体会图形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图形学习的价值,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
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棱长)的含义,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教具准备]
长方体、正方体教具、CAI课件
[教学过程]
一、观察与操作,认识长方体的特征
1、教学例
1出示画面:有一些长方体的实物和正方体的实物。(如电冰箱、饼干盒、魔方等)
谈话:同学们,这些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物体,你能说说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哪些物体的形状是正方体?
学生回答,并举例再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和正方体。
出示长方体模型,谈话:长方体有几个面?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一个长方体,你觉得最多能同时看到几个面?
学生说一说自己的猜想。
分组操作,进行验证。学生分组从不同角度观察一个长方体,看一看最多能同时看到几个面。
学生汇报、演示观察结果,并说一说从某一个角度进行观察,能同时看到的是哪几个面,看不到的是哪几个面。
提问:那么,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一个正方体,最多能同时看到几个面?
说明: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最多能同时看到三个面。
谈话:依据同学们的观察结果,我们画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直观图。
出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直观图。(标出“面”)
谈话:直观图中线和点都有各自的名称,请同学们自学课本。
学生看书,理解棱和顶点的含义。
指名说一说什么叫做棱,什么叫做顶点?
(两个面相交的线叫做棱,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
(演示)在直观图中闪烁棱和顶点,指名说一说(指一指)这条棱是由哪些面相交得到的,这个顶点是由哪些棱相交得到的?
提问:直观图是用实线和虚线两种线画成,你知道它们表示什么吗?
说明:直观图中的实线表示从某个角度能看到的棱,而虚线则表示从某个角度看不到的棱。
提问:长方体有几条棱和几个顶点?自己数一数。
指名演示数一数长方体面、棱和顶点的个数。集体交流数法。(适当进行指导,让学生能体会到面可以一对一对地数,棱可以一组一组地数,顶点可以4个4个或2个2个地数。)
得出:长方体有6个面,12条棱和8个顶点。
提问:长方体的面和棱有什么特点?
学生观察长方体,说一说自己的猜想和判断。
谈话:同学们观察有了一些直观的感受,下面我们通过量一量、比一比实际操作进行验证。
学生分组活动,利用长方体模型进行操作活动,并在小组中交流。
组织学生在班级中进行交流。
学生1:长方体6个面都是长方形。
学生2:长方体的上面和下面的2个面完全相同,前面和后面的2个面完全相同,左面和右面的2个面完全相同。
学生3:长方体的棱有3组,每组的4条棱长度相等。
可以让学生演示操作,证明得到的结论。
谈话:长方体的上面和下面完全相同,前面和后面完全相同,左面和右面完全相同,我们可以用一个词来表示。学生或教师说出(相对的面)
引导学生理解长方体相对的面完全相同是指的哪两个面;相对的棱长度相等是指的哪四条棱。
出示有两个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
提问:这是长方体吗?这个长方体和刚才同学们观察的长方体有什么不同?
学生:这个长方体有2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的,4个面是长方形的。前面观察的长方体的6个面都是长方形的。
小结:长方体有6个面,有的6个面都是长方形,有时6个面中,会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长方体相对的面完全相同,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演示闪动长方体相交于同一顶点的三条棱。
提问:这三条棱的长度相等吗?你知道这三条棱分别叫做什么?(长、宽、高)
说明:相交于同一个顶点的三条棱中,通常把水平方向的两条棱分别叫做长和宽,把竖直方向的一条棱叫做高。
[设计意图:学生对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一些直观的认识,教学中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测量、比较等活动,在学生充分感知的基础上,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探索长方体的特征,并通过交流,对有关发现加以适当的整理和概括。]
2、练一练
说明操作要求:同座两人一组,选择一个长方体实物,先指出它的面、棱和顶点,再量出它的长、宽、高。
学生操作活动,互相说一说。
二、探索与发现,认识正方体的特征
1、教学例
2出示正方体的直观图。
谈话:我们对长方体的特征有了一定的认识,想一想正方体有几个面、几条棱和几个顶点?正方体的面和棱有各有什么特征?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并在小组里交流。
学生自主探索,并在小组中交流。
指名在班级中说一说。
学生1:正方体有6个面,12条棱和8个顶点。
学生2:正方体的6个面都是正方形,并且完全相同。
学生3:正方体的12条棱的长度相等。
学生演示操作,验证得到的结论。
提问:长方体和正方体有哪些相同点?有哪些不同点?
出示比较的表格,让学生填一填,再在小组中交流。
名称
长方体
正方体
相同点
不同点
学生在班级中交流比较结果。
得出: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有6个面、8个顶点和12条棱。不同的是长方体6个面是长方形或其中有2个面是正方形,相对的面完全相同,正方体6个面都是完全相同的正方形;长方体相对的棱长度相等,正方体12条棱都相等。长方体相交于同一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宽、高,正方体都叫为棱长。
2、练一练
选择一个正方体实物,量出它的棱长。
学生在小组中操作,在班级中汇报测量结果。
[设计意图:学生利用认识长方体的已有经验,自主探索并归纳正方体面、棱和顶点的特征,体会正方体和长方体的联系与区别,帮助学生能比较完整地把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三、巩固与拓展,感受变化,加深理解
1、练习三第1题
学生独立看题,和同座同学说一说。
指名在班级中说一说,集体交流。
提问:这三个长方体有什么不同之处吗?(发现第2个和第3个长方体的长比宽要短,第三个长方体的长和高一样长,说明有两个面是正方形的。)
2、练习三第2题
第2题中的4个问题学生先独立解答,在图中标注出数据,然后在组内进行交流。
指名口答,并说一说想法。说明各个面是什么图形及相应的长和宽的长度是多少。
(第4个问题,教师可以换一种提问:还有哪些面和同学们刚才观察的几个面完全相同?)
3、练习三第3题
出示图。
提问:观察这两个直观图,从图中你能知道些什么?
学生看图,并说一说自己观察的结果。
学生:一个是长方体,一个是正方体。
学生: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是5厘米、4厘米和5厘米。正方体的棱长是5厘米。
谈话:继续观察,它们的面各有什么特征?
学生观察可以发现长方体前后有2个面是正方形的,其余的四个面都是长方形,并且完全相同。正方体的6个面完全相同。
4、练习三第4题
说明题意,并指名说一说摆成的是长方体还是正方体。
学生独立标出各个几何体的长、宽、高,再在小组中指一指,说一说。
指名在班级中说一说各个几何体的长、宽、高(或棱长)的位置和长度。
5、练习三第5题
出示题,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独立做一做,做好指名说一说计算过程和想法,集体交流做法。
提问:怎样算长方体的底面的面积?正方体呢?
(学生可以发现,长方体的底面面积就是长乘宽,正方体的底面面积就是棱长乘棱长。)
[设计意图】:在巩固练习中,不仅帮助学生加深对长方体和正方体基本特征的认识,也让学生在观察和交流中进一步拓展认识,感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变式。并为后面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做好准备。]